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疏通与引导的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疏通与引导的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疏通与引导的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疏通与引导的辩证关系

浅谈课堂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浅谈课堂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人们通常把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统称为“结果”,而“过程”则是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亲身经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感受、体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深化。如何正确处理“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呢? 一、结果应通过恰当的过程来获得 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所谓重结果就是老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及教学的结果,关注的是知识的记忆,往往只是对结果反复强调,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制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以传统的教法,基本上属于一种知识灌输性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知识爆炸”“信息海量”的现状,学校教育不可能使学生继承人类已经获知的所有知识。因此,如果不让学生关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和方法,不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价值观念,必然导致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被淘汰。 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之一突出了出来。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课堂中,我们必须把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观察,去发现,去探讨。通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知识,获得相应的技能,并且能使学生对结果理解的更清晰,也能体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二、过程应得出一定的结果 “结果是什么并不重要,过程才是真正重要的”。这是新课改中产生的错误认识。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转变以前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含义,极端地认为,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就不需要注意学生获取知识与否,获取的程度如何,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于是出现了“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等只求“表面热闹”的教学,突出了过程而忽视了结果,让学生“动了却没有懂”热热闹闹,却无收获。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肤浅、浮躁,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是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的。 重过程但不能以牺牲结果为代价。过程产生结果,而结果同时又催生了新的过程。如果学生只知道过程而不注重结果,必然为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课堂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这也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要义,而素质既包括了能力也包括知识。另一方面,基本的知识是形成逻辑思考的前提和基础,而低一级的知识更是高一级过程的催化剂,因此,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缺失。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摘要:理论界普遍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而实施的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使受教育者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目前较多的是对其特征、功能和作用及其实施方法等的研究。为深化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其一是应转换研究范式,更新思维方式;其二是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更新研究的方法;其三是应扩展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视野,突破研究中的难点。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深化 近年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但从总体上说其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学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专业教材的部分章节和一些学术期刊之中,尚没有一部专著出版,但德育领域的专著中已有关于隐性德育的研究,如班华的《现代德育论》、靳玉乐的《潜在课程论》、佘双好的《现代德育课程论》等。本文试对我国学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作一番梳理,以期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有如下几种界定: 有学者从隐性资源的角度来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倪先敏认为,隐性资源是相对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显性资源而言的,它不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而是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主要包括校训校风、校容校貌、校园文化活动等[1]。彭小兰、童建军则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以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等为载体来引导学生使之在体验和分享中获得身心和个性发展的一种活动[2]。 有学者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白显良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可以随便加以套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是常新的,在实践中是不断发展的。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不在于把握其实践形式,不在于知其“形”,而在于要把握其实践的理念,即把握其“神”[3]。马雷也认为,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带有思想政治色彩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氛围,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隐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如学校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人文景观、人际关系、校风、校园精神以及教育管理者的人格力量等[4]。 有学者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使用一个说法,即“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法”,指出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存在的,是利用社会实践或其他活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他们还指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围绕同一目的而采用的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 论基础。(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 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 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 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 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 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作业 (二) 题目: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类别: 2012 级硕士(硕士/博士)姓名:顾鑫 2012 年 3 月 13 日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其教育方式可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是较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直观有形的教育[2]。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互联网等方式,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同时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对受教育实行教育,尊重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让受教育者能很乐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载体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隐蔽性等特征。 1.载体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网络载体等,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而存在,比如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微博,博客,人人网等一些新的传媒手段作为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2.内容的丰富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需要上理论课,需要有固定的地点以及相对固定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因素,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因素都能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 3.过程的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目的等融入到受教育者所在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一些活动中,让受教育者不知道他们正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将以前被迫的学习转变为他们自主的学习,这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有隐蔽性,避免了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效果的长期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受教育者所在的环境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这些教育内容,同时把这些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良好品质,并且是不会轻易丢失的,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 三、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建设和谐校园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则是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谐校园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硬件就是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如校园的建筑,教室,寝室以及花草树木等等,这些硬件条件都是一个大学理念的物化,蕴含着大学的精神。因此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软件就是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如大学的规章制度、学习氛围、同学与人相处的方式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大学应该鼓励学术争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

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这一概念的理解,应包含如下三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运行、发展的流程。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教育活动和素质发展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的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过程,属于教育活动的范畴;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过程则是指人们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行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属于人的发展的范畴;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是在这众多因素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下、在主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 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机制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机制是指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内外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调节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郭元祥 作为一种实践取向和经验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比其他任何形式的课程都注重过程的教育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反映了一种“实践哲学”或“过程哲学”。因此,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我在课程改革实验区调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存在着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价值”的现象。在实施中强调过程是否就意味着对结果的忽视?强调过程是否仅仅注重活动形式?应该引导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结果?究竟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这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一、关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强调过程的教育价值的课程,可以说,没有了实践活动过程,也就没有了这门课程本身,其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便不复存在了。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为什么要关注过程?“关注过程” 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去关注过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过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是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或知识教育的局限性而设计的一门面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其基本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在实践中自主地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问题解决,获得丰富的经验,体验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及个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这种发展空间和机会是开放的,是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实践才能把握的。在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中,儿童会发现他们在书本中难以发现的无数生动的事件,经历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遭遇的无数现实情境,获得书本上几乎不能获得的真实体验、经验和感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儿童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实践故我在”。看看孩子们在实践中的感受,我们就不难看出,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价值就在过程中。(学生活动日记略) 在儿童的实践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成败的体验,知道了做任何事情事先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那些冷嘲热讽甚至对孩子们人格的侮辱几乎是切实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每所小学的孩子们都遭遇过的。正式这些遭遇,引起了孩子们对理解、尊重、合作的认识和感悟。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活动情景和真实的活动过程,这些认识、体会和感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获得的。成功的喜悦也罢,失败的教 训也罢,几乎都发生于过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可以简要地说,过程就是目标,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得到核心要素。儿童经历了完整的活动过程,一系列的目标和价值伴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得以生成。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价值可能比具体结果更有意义。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价值 我们不能期望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哪些具有创新价值的技术或知识,但完全可以通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

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 第一节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规律 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 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驱使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思想品德结构 ?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心理子系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 思想子系统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是思想品德的核心。 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显因素和客观内容。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 ?1、内在矛盾转化过程。 ?2、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 内在矛盾转化过程 知,即思想品德认识(先导)。 情,即思想品德情感(催化剂)。

辩论过程与结果哪个更重要精编版

辩论过程与结果哪个更 重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诸葛亮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虽然蜀国未能得到天下,但是他们谱写了历史,成就了千古英名. 要注意通过结果反思与进步。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选择题,当你看重一个结果时,你必然会在过程中努力,从而得到收益,当你关注了过程,态度够认真,你也必定会的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哦。而就在这样无法分离的联系中,可以实现自己的自我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辩友陈词时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情绪起伏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你在陈述的过程中实现了作为一个辩手吐气如兰的辩才,展示了一个青年昂扬的风采,也向在座的各位传递着这样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也与你侃侃而谈的观点相悖。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更高的需求,对自身能力的实现有着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自我实现。现代汉语大词典里对过程和结果是这样解释的,过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序,结果是一定阶段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后状态。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最终结果,可是完成这一个结果的过程却是充满了酸甜苦辣的漫长过程,因此我方认为:人的自我实现过程重于结果。理由有三:其一,过程是结果的必要条件,过程是自我实现的必经之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计小流无以成江河;一个“积”字道尽了过程对结果不可忽略的影响!我们知道,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对自身期望取得结果的预期目标,而决定这个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的是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的过程而非那一个个零散的毫无联系的结果。 其二,人的自我实现本身含义决定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马斯洛的理论当中,对自我的定义是一种扩大的、超越个体范围的,超越动机的。我们不难想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须把握三个关系: 一是思想和心理的关系: 区别: 内涵不同。思想属于理性认识,而心理既包括感性认识,又包括理性认识,还包括情绪,意志等;表现形式不同。思想以”观念”形式表现,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心理的表现形式有感觉,知觉,注意,情绪,情感,兴趣。性格等,是个体在不生理基础上的心理状态,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联系: 思想和心理都是人脑的机能,是人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思想是思想形成的基础,思想又是心理发展的升华。 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个性心理特征比个性倾向性要更稳固。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 心理规律 是人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及其个性心理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及表现出的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 3 意向与意向矛盾的规律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4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矛盾 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与受教育者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 5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规律 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之间的规律 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1) 实践主体性是人为人的根本特质,即是类本质 (2) 认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社会特质,即是现实的本质 (3)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也具有自然本质 7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1) 生理发展比心理发展简单 (2) 心理发展以生理发展为基础 (3) 心理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生理发展 8 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是心理发展是延续个体一生的过程。。早在生命之始的胎儿期,人的发展就已经开始。从出生到少年期的发育、青年期的成熟、成年期的稳定和老年期的衰退,

过程与结果

过程比结果重要 这是很久以前的一个例子了:一位优秀的化学老师所任教的一个班的学生在当年的高考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全班化学学科的平均分达到90多分,而满分是100分。学生们大多考上了重点院校。1年之后,学生纷纷回母校看望这位老师。老师突发奇想,把1年前高考的化学试卷重新拿出来,让非化学专业的他的学生们重新做一遍。结果出来了,同样这些学生,1年前平均分是90多分,而1年后平均分只有15分左右,而这15分基本上是跟化学思想方法有关的内容。 不能说这个老师不优秀,不能说这些学生不优秀,也不能说这个事情很偶然,相反,这个例子太有代表性了!如果我们在另外的地方,换作另外的学科,同样来做一个实验,很可能会得到类似的结果。而这个结果,虽然很让人震惊,但是细细想来,也在情理之中,是可以预料到的。不信你去问问那些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的白领,问他们还记不记得高中时学过的数学公式,比如说三角函数的一些公式等等。结果我想大家都应该能够猜出来,除非此人大学读的是数学系,否则这些公式他肯定基本忘光了。 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按照这个化学老师做的实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知识,85%一年之后就忘得差不多了,只有15%是仍然记住的。而这15%的内容,不是单纯的知识点,而是思想方法。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花费大量时间灌输给学生的内容、学生现在花大量时间反复操练的题目、反复背诵的知识点,对学生的长远来说,可能毫无用处。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都在进行着如此低效率的教学,只是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首先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首先要通过高考。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反过来我们从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角度进行分析) 有一幅有趣的漫画:爷爷问他的孙子,你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吗?孩子指指装米的坛子说,米是从那里来的。爷爷啼笑皆非。在孩子的生活经验中,坛子就是出米的地方,而不知道米是从稻来的。一个大城市里的小学生到了农村一段时间之后,回来感慨地说,原来米是从田里长出来的。也许我们觉得好笑,但是这个小学生的感慨的确是发自内心的,当他只看到米这个结果,而从来没有体验过育种、插秧、灌溉、锄草、施肥、收割、晒干、脱粒等一整套工序过程,不知道这些工序的前因后果,他当然不会无师自通,知道“米是从田里长出来的”!而当我们总是只把知识的成果拿给学生,而不让学生看到知识产生的过程,我们的学生就很有可能认为,知识就是从书本上来的。这个不是笑话,是悲剧。 在知识、信息发展缓慢的年代,也许我们对于知识、结果的学习还沾沾自喜:牛顿花1、2年时间推导出来的二项式定理,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只用1、2个小时就学会了。难道我们也让学生用一两年的时间去推导二项式定理吗?这个反问是有力的,也说明了知识的学习并非完全没有必要。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知识增加和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仅仅依靠知识的传授,就指望学生能应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困难越来越大。据称,现在全社会每4年有75%的知识被更新,也就是说一名大学生4年大学毕业之后,他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将很快一点没有用处。因此,那些我们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和结果即使仍然固执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而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被我们忘记,可能也已经被不断发展的社会所淘汰,没什么意义了。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知识是从哪儿来的?知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书本上来的,更不是老师讲出来的。知识是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产生、发展、变化、更新的过程的。我们学习知识固然重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在掌握学习知识方法的同时逐渐培养学 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一名老师的教学,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即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一般的老师,只要专业基础没什么问题,不要讲错、讲漏,基本都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完成的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道理人人都会讲,但是要讲清楚、讲透、讲的吸引学生,这不是一般人随随便便能够做到的。我们现在的教学,绝大部分还停留在第一个境界,所谓好的老师,也就是谁更会讲,谁讲得更精彩而已。不信,去看看我们的公开课,你自然会得出这个结论。第二个境界是教给学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即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就是课堂,他们接受的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参与行为要受到限制,主体性难以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一样,它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己参与完成,老师不参与,不干涉,只做适量的指导,所以,学生能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2)教育方式的间接性。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的场所就局限在课堂上,而由于课堂授课条件的局限,教师往往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育方式和手段比较直接,效果确不佳。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它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是课堂,可以是家庭,可以是社会,构成一个庞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让客观的环境变成为我所用的主观事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一个环境建设很好的学校,一个环境很好的广场,遗址体现出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志趣爱好及文化素养,不仅是学生得到没的享受,而且使学生获得熏陶和感染,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可以从侧面、间接的教育学生。 (3)教育过程的随意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随意性”,这里的随意性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教育而言的,但其所表现的随意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多方面的,如校园、小区、家庭,还有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物质的、精神的载体,都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正是载体的多样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过程不能再遵循从前,从表面上来看随意性很大,它可以突破学校的束缚,把教育过程搬到社会,搬到家庭。但是,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教学设计,都是规划,有目的的,这是一种看似无意的“有意教育”。(4)教育内容的渗透性。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内容浮现于形式之上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把教育内容渗透到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之中,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融入到个人的文化欣赏、业务工作、娱乐活动、个人成才等活动目标之中,作为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将内容慢慢渗透于环境、活动当中,能够有效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起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作用。 (5)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采用公开的形式和手段直接向教育对象公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目的开城市开诚公布,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把目的潜隐来,以种种巧妙的方式进行,让教育对象意识不到自己在接受外来的

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终审稿)

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现在很多人都在很多事上做着过程与结果间的抉择,有些人偏重结果所以会不择手段,而有些人却偏重过程,所以会随心所欲,不在乎结果如何。过程与结果,孰重孰轻只是在不同的事情上所表现的地位不同,因此受重视的程度不同而已。 学习生涯中,我们往往都会觉得结果更重要,虽然很多人时常会在意我们在过程中的表现,但只要最后的结果能够达到我们预想的目标,就不会再有人说三道四,因为他们也更看重结果,对于过程只是一语带过。就像我初中时期,班上有个很能玩的同学,几乎在学校从来不会看到他学习,作业也从来不会主动完成,甚至于上课都在研究课外的内容,就是这样一个好玩厌校的学生,在中考的时候却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极大的震撼,他竟然成为全校为数不多能够考上重点高中人数中的一分子,事后他才说起,其实他对初中知识早就摸透了,就是因为他更喜欢课外的知识,所以每当他在钻研那些东西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从各种途径寻找答案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的结果,也使得那些原本打算好好挖苦他的人哑口无言。 生活中,为了生存所作出的努力,同样结果会更重要一些。我们往往都会觉得现在的社会很残酷,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彼此之间的信任却越来越少,这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现在的人越来越在乎结果,为了达到预想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刻意压制别人,甚至利用朋友之间的信任,背叛朋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想要立足确实不易,没有人会在意你以前从事过什么职业,也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老祖宗

是做什么的,他们在意的只是现在的你是否有利用价值,是否值得结交。也许有的人过程走的很辉煌,而结果却是一塌糊涂,到最后连在过程中认识的朋友都一哄而散;也有一类人是过程混混沌沌,结果却突然大展宏图,在他们成功之后,就会有很多在之前瞧不起他们甚至侮辱过他们的人,现在却反过来巴结他们,这就是现实,也许很多人都厌恶这个社会,厌恶这种生活,但这就是目前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它不会根据你的意愿去改变什么,而想要在这种环境下不被灭亡也只有随波逐流了。 这些所谓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实际上却都是在服务于一个大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人生的过程,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必然在走向灭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结果是什么,而他们仍在不懈的努力着,因为他们自己明白当知道了结果如何,这时候往往过程就显得更重要了,他们会在过程中努力去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努力去丰富自己的经历,使得以后在面对结果的时候能够有值得回忆的往事。 在人生的过程中,总有一些特例,例如情感,情感是一种很奇特的思维,人因为有了情感所以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而因为情感的存在,也致使很多事情分不清楚结果与过程的孰重孰轻了。我们对于每段情感的感觉都会不同,有的时候我们会在乎过程多一些: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而对于有的感情我们会偏重结果:不求曾经拥有,只求共赴黄泉;更多的时候我们渴求的却是过程与结果的完美,因为人的贪念,我们总希望着完美,希望得到的更多,希望过程快乐幸福,希望结果常相厮守,而通常这只是我们的空想,能达到的却是寥寥无几。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但不能仅仅从实践层面考察课程思政,必须从理论层面深挖课程思政的理论和规律,才能更有效的指导课程思政实践。本期微信推送,我们关注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要性的介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隐性思想政治的历史渊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六要素及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期待给各位读者带来启发。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 (一)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定位: 1.隐性不等于欺骗性 2.隐性不等于隐去阶级性或存在的客观性 3.隐性不等于自发性 4.隐性不等于非预期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或者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即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它在实践中往往隐藏其教育目的,并以隐藏的教育方式开展施教,其教育效果的呈现也是隐现的。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 1.渗透性 2.生活性 3.开放性 4.潜隐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的历史渊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古已有之。 (一)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古人关于社会政治控制、道德教化的言论中可以梳理出“以身示教”、“以乐化民”、“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施教主张。中国近代也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阐发了蕴含隐性思政的相关论述。梁启超提出“以情化德”;蔡元培提出“美育育德”;陶行知提出“生活育德”。 (二)在西方的发展古代西方的思想家同样探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形成了丰富的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智慧。古希腊时的亚里

感悟“过程”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感悟“过程”与“结果”之间辩证关系 马鞍山市九村教育集团教研室陈阳 新课程改革到今天,教学的思想、教学方式方法都发出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传统的数学教学只重结果,忽视过程,那么新课程改革后能否就应该只重过程,忽视结果?”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深人理解“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我校两次教学观摩活动的课例做粗浅的分析。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结果"? 例1:教师出示右图钟面,让学生判断钟面显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生1:4时55分。 生2:不对,应该是3时55分。 师:到底是4时55分,还是3时55分?我们来讨论一下。 先请认为4时55分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生:我先看时针靠近4,就是4时,再看分针指着11,就是55分。 生(反对者):不对,如果是4时55分,时针应靠近5,而不是靠近4,因为分针走了55分,快要一小时,时针应超过4很多,快到5,而现在钟面上时针是快到4,所以应该是3时55分。 师:哪一位同学的看法更有道理? 生(大多数):第二位。 师:对!大家注意看,钟面上分针还没到12呢,也就是说还没到4时,这时的时刻应该是3时55分。 ...... 这是一位青年教师在试教时的一一个片断。当时教研组其他成员都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非常到位,既有学生的自主观察发现和判断,又有学生之间的讨论辨析,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而我却对第一位学生的判断产生了疑问:学生为什么会判断失误呢?第二位学生的发言果真“纠正”了他的思维方式吗?我们知道,“认识几时几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一个认知难点,学生对钟面的认识绝非都如第二位学生那样标准。俗语说得好,正确总是唯一的,错误却各有各的样。试教中教师依据成人的思维判决第二位学生正确,而剥夺了其他学生的解

网络时代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e8591708.html, 网络时代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蔡宏鹏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8期 【摘要】在当今社会,网络的应用一方面给我国的经济带来高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社会显示出的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的显性思想教育的可行性日益受到挑战。因而,从现状出发,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一些新特征以及其在不断的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新规律,从而找出解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勃兴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现代思政教育发展的新模式。由此不难得出的是,传统显性和隐性的思政教育的结合必然是未来思政教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显性教育受到了一些挑战,那么未来的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会是什么样?本文就是要介绍它的一些特点和发展趋势。 1、隐性教育的内涵 隐性课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68年。显而易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是相对而言的两个概念。如果教育者既实施了其教育目的,又让他的受教育者是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知识,那么这种教育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了[1]。由于这种教育是在被教育者毫不察觉的情况下 进行,而且被教育者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传递他自己所学习到的内容,因而,相对于显性而言,这种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会更长,在纪念馆,书本里我们所受到的艺术熏陶就属于此类。以下列举隐性思想教育方面的几点特征: 1.1不易察觉性。虽然在隐性教育中教育者也是带有强烈的教育目的的,但是,其教育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不会有受教育者在显性教育当中出现的抵触情绪,没有书面化的教学内容,它也没有明确的考量标准和严格的预期目标。在现代高校,出现的更多的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2平等性。在隐性教育当中,我们的教育者剥离了传统显性教育当中的权威性,被教育者也一改其被动接受状态,变成主动去学习,辨别,在经过自己的融汇贯通,从而变为自己思想道德体系当中的一部分。 1.3覆盖全面,影响深远。隐性教育当中的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当中受到感染,熏陶。这种形式里,受教育者会更容易把教学内容变成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2]。在学时,课程设置上的弹性,因而这种教育所能够覆盖的范围更广,影响也 会更加深远,更加持久。 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第5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第1节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统一的。 1、思想品德及其结构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思想品德具有十分复杂而又精微的结构。所谓思想品德结构,是指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具体而言,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 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 (1)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发端。 (2)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 (3)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 思想品德结构中的“思想”,是指个体的思想。个体的思想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社会存在的反映。根据反映社会存在的深浅程度的不同,个体思想可以分为感性思想和理性思想。感性思想是个体对自己的社会经历和处境的直接反映,具有具体生动、零散肤浅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思想”问题,许多是人们的感性思想。 理性思想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比较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思想,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观念”,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和道德观等。由于理性思想具有间接概括性,深刻确切反映了社会存在的本质,克服了感性思想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的弱点,因此,它是思想的主要形态。 思想是思想品德结构的内在本质。 (1)思想是思想品德的核心因素。 (2)思想是思想品德的社会内容。 (3)思想是思想品德的方向。 行为是思想品德的表现形式。 (1)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客观内容。 (2)行为是思想品德的根本标志。 (3)培养良好的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任务。

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现在很多人都在很多事上做着过程与结果间的抉择,有些人偏重结果所以会不择手段,而有些人却偏重过程,所以会随心所欲,不在乎结果如何。过程与结果,孰重孰轻?只是在不同的事情上所表现的地位不同,因此受重视的程度不同而已。 学习生涯中,我们往往都会觉得结果更重要,虽然很多人时常会在意我们在过程中的表现,但只要最后的结果能够达到我们预想的目标,就不会再有人说三道四,因为他们也更看重结果,对于过程只是一语带过。就像我初中时期,班上有个很能玩的同学,几乎在学校从来不会看到他学习,作业也从来不会主动完成,甚至于上课都在研究课外的内容,就是这样一个好玩厌校的学生,在中考的时候却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极大的震撼,他竟然成为全校为数不多能够考上重点高中人数中的一分子,事后他才说起,其实他对初中知识早就摸透了,就是因为他更喜欢课外的知识,所以每当他在钻研那些东西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从各种途径寻找答案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的结果,也使得那些原本打算好好挖苦他的人哑口无言。 生活中,为了生存所作出的努力,同样结果会更重要一些。我们往往都会觉得现在的社会很残酷,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彼此之间的信任却越来越少,这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现在的人越来越在乎结果,为了达到预想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刻意压制别人,甚至利用朋友之间的信任,背叛朋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想要立足确实不易,没有人会在意你以前从事过什么职业,也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老祖宗是做什么的,他们在意的只是现在的你是否有利用价值,是否值得结交。也许有的人过程走的很辉煌,而结果却是一塌糊涂,到最后连在过程中认识的朋友都一哄而散;也有一类人是过程混混沌沌,结果却突然大展宏图,在他们成功之后,就会有很多在之前瞧不起他们甚至侮辱过他们的人,现在却反过来巴结他们,这就是现实,也许很多人都厌恶这个社会,厌恶这种生活,但这就是目前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它不会根据你的意愿去改变什么,而想要在这种环境下不被灭亡也只有随波逐流了。 这些所谓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实际上却都是在服务于一个大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人生的过程,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必然在走向灭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结果是什么,而他们仍在不懈的努力着,因为他们自己明白当知道了结果如何,这时候往往过程就显得更重要了,他们会在过程中努力去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努力去丰富自己的经历,使得以后在面对结果的时候能够有值得回忆的往事。 在人生的过程中,总有一些特例,例如情感,情感是一种很奇特的思维,人因为有了情感所以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而因为情感的存在,也致使很多事情分不清楚结果与过程的孰重孰轻了。我们对于每段情感的感觉都会不同,有的时候我们会在乎过程多一些: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而对于有的感情我们会偏重结果:不求曾经拥有,只求共赴黄泉;更多的时候我们渴求的却是过程与结果的完美,因为人的贪念,我们总希望着完美,希望得到的更多,希望过程快乐幸福,希望结果常相厮守,而通常这只是我们的空想,能达到的却是寥寥无几。 过程与结果,到底孰重孰轻?直到现在也分不清楚,也许就如同那句话所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想抛弃的东西,丑陋的,柔弱的,同时也有想获得的东西,金钱,美貌,但是却殊不知,想抛弃的东西总有一天会成为想获得的,而想获得的,总有一天也会成为想抛弃的。或许过程与结果也是这样的关系,无轻无重,相辅相成吧!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道大题(共计9个小题),满分150分; 2.本卷属试题卷,答题另有答题卷,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该试题卷上或草纸上均无效。要注意试卷清洁,不要在试卷上涂划; 3.必须用蓝、黑钢笔或签字笔答题,其它均无效。 ﹡﹡﹡﹡﹡﹡﹡﹡﹡﹡﹡﹡﹡﹡﹡﹡﹡﹡﹡﹡﹡﹡﹡﹡﹡﹡﹡﹡﹡﹡﹡﹡﹡﹡﹡﹡﹡﹡ 一、简答题:(1-6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含义及特点。(10分) 2.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10分) 3.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0分) 4.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转化过程。(10分) 5.文化载体的内涵和特征。(10分) 6.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表现。(10分) 二、论述题:(1-3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1.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30分) 2.联系当前实际,谈谈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四有”新人的内在精神素质?(30分) 3.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要坚持激励原则?(30分) 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内化与外化 2.思想品德结构 3.理想教育 4.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结构 5.实地调查评估法 二、简答 1.政治工作与思想工作的关系。

3.联系实际,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途径。 4.评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无用论”和“万能论”。 5.结合我国实际,阐述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三、论述 列举并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宜君,详细阐述至少三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正确处理价值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2009年浙江理工大学考研真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