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_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_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_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_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经济与社会

我国资本收入份额

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白重恩 钱震杰

摘 要:本文以新古典要素分配理论为基础,构造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的经验假说,利用1997—2003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决定模型,并运用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以克服内生解释变量问题。

回归结果表明,由资本—产出比概括的要素相对价格、银行向国有经济倾斜的信贷配给所带来的要素市场扭曲、人均收入水平和教育投资等因素都显著地影响资本收入份额,而国外文献关注的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影响却并不显著。利用回归结果,对各种因素对1997—2003年间全国资本收入份额增加的贡献进行测算表明,要素相对价格和要素市场扭曲不是引起资本收入份额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人均收入水平所代表的产业结构转型则是近年来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增加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资本收入份额; 系统GMM估计; 新古典要素分配理论; 结构转型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0625002)

作者简介:白重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084);钱震杰,清华大学财政税收研究所

一、引 言

资本收入份额是指国民收入在分配中由资本取得的部分,在收入法国民生产总值中包括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与国民收入中的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两者统称为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份额。自2005年以来,一些经济学家观察到我国国民收入中劳动所占比例自1995年以来一直下降的事实(蔡昉,2005;Bai et al.,2006;李稻葵, 2007)。2008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我国劳动者报酬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到2006年降至40.6%”(江流等,2008)。这一现象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学者对国民收入要素分配问题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停留在分配制度选择的规范性问题上,即应采取按劳分配制度还是按要素分配制度的规范性讨论(周为民、卢中原,1986;方新旗,1993)。李扬(1992)首次计算了1949—1990年间的劳动收入份额,发现改革开放后,劳动收入份额明显提高,并认为其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后的工资改革使非工资收入逐渐被计入工资收入。向书坚(1997)发现了相同的趋势,不过他认为这是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和工资改革的共同结果。杨少华等(2000)利用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计算1978—1995年之间的劳动收入份额,发现在1986—1995年之间变化不大,他们认为这是工资改革逐步放慢所致。

无论是1990年代的研究,还是最近关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观察,都主要集中在对国民收入要

?

7

3

1

?

2009年第4期(第24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42009(Vol.24)

素分配的测算方面,鲜有研究者就要素分配份额变化的原因进行经验分析。最近,白重恩等(2008)就中国工业部门资本收入份额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解释了我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变化的原因。但是,这一分析仅就单一部门展开,难以获得关于全国资本收入份额增加原因的信息,而这恰是本文的目的。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要素分配份额的因素,并据此建立了省际面板数据资本收入份额决定模型,在模型中我们考虑了各种可能因素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并采用Arellano 和Bover (1995)提出的系统GMM 方法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表明,资本收入份额具有顺周期性,并随收入水平和金融深度增加,随教育投资的增加而减少,经济开放程度和政府行为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不明显。与现有的一些经验结论相比,本文的结论在几个地方有明显不同。

① 这主要表现在自雇用劳动收入的统计方面,有的国家将其全部计入资本收入,而有的国家则全部计为劳动收入(G ollin ,

2002)。农业和第三产业都是自雇用劳动密度较高的部门,根据自雇用劳动收入的统计方法,有的国家农业和第三产业的

资本收入份额高于第二产业,而有的国家则正好相反。

首先,关于资本收入份额和收入水平的关系问题。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李嘉图,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素分配份额有所不同(李嘉图,1917)。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逐渐上升,同时经济结构逐渐从农业为主过渡到工业为主,再进一步过渡到服务业为主,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经济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故而各产业资本收入份额间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具体阶段,会影响资本收入份额变化的趋势。但是进行资本收入份额和经济发展阶段关系的跨国比较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在经济结构变化的不同阶段,总体资本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第二,受统计方法的影响,以及政府对农业市场和服务业市场的保护导致的技术差异,各国资本收入份额在各产业上的高低关系并不相同,①故即使处于相同产业结构转型阶段的国家,它们的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也可能并不相同。目前的一些跨国研究认为要素分配份额在各国的差异并不大(Bernanke and G ürkaynak ,2002;G ollin ,2002;G arc ía 2Verd ú,2005),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劳动收入份额在发展中国家比较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较高(Harrison ,2002;Rodr íguez and Ortega ,2006),这些研究都没有考虑上述两个问题的影响,因此其

结论都无法令人信服。由于使用亚国家数据,本文完全回避了利用跨国数据可能遇到的上述问题,分析表明我国资本收入份额随收入水平递增的事实,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其次,关于全球化对要素分配份额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欧洲各国、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收入份额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Krueger ,1999;Rodr íguez ,2000;Bentolila and Saint 2Paul ,2003;Morel ,2005;Shastri and Murthy ,2005;T akeuchi ,2005;T orrini ,2005)。全球范围内资本收入份额的上升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或许不是一个国别现象,大家将原因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全球化(Harrison ,2002;Ortega and Rodr íguez ,2002;Guscina ,2006)。Ortega and Rodr íguez (2002)和Spector (2004)给出的解释是经济开放(或者说全球化)削弱了劳动者在垄断租金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导致资本收入份额增加。对我国而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开放进入了从沿海向内地辐射的过程,与此同时资本收入份额则逐年增加。与国际资本收入份额变化趋势相比较,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全球化可能是导致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增加的原因,不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资本收入份额的增加与经济开放并不存在明显关系。

最后,与白重恩等(2008)对工业部门的分析结果相比,本文对全国分析得到的结论有所不同。根据白重恩等(2008),国有经济资本收入份额低于非国有企业,故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工业部门资本收入份额随之增加,因此要素市场扭曲的减少是工业部门资本收入份额增加的原因。作为国有经济扩大劳动力需求的配套措施,向国有经济倾斜的信贷配给和软预算约束政策是资本市场扭曲的主要来源,这一扭曲会随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增强而减弱。本文的经验结果验证了这一想法,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补充了白重恩等(2008)的结论。但本文与白重恩等(2008)不同的是,对于全国资本收入份额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是代表产业结构转型的

?

831?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而非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变化。另外,在白重恩等(2008)的工业部门资本收入份额模型中,资本—产出比(kty)并不显著,结果得到了工业部门要素替代弹性为1的结论;而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估计全国资本收入份额决定模型,发现资本—产出比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我国总体经济的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详细讨论新古典要素分配理论,给出有关资本收入份额变化的理论假说;第三部分介绍为检验各个假说构造的一些变量;第四部分介绍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假说进行检验的计量模型,并对结果进行讨论。第五部分给出结论。

二、新古典要素分配理论

以及经验假说

传统的新古典要素分配理论假设市场完全竞争,并用要素投入比的变化和要素替代弹性来确定价格变化引起的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故讨论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可以仅从生产技术角度入手。在生产技术上,一般考虑两种技术变化,一是投入要素比变化,即现有技术的选择,二是技术创新,表现为要素效率的提高。根据新古典要素分配模型,在生产函数为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时[即具有F(A[t]K[t],B[t]L[t])的形式],技术创新和技术选择尽管有不同的表现,它们对要素分配份额却具有类似的影响(Ferguson,1968;Sato, 1970;Sato and K oizumi,1973)。以资本收入份额为例,若资本和资本增强型技术的增长率之和高于劳动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增长率之和,则意味着有效资本—有效劳动之比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在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资本—劳动相对价格下降的幅度较小,故在分配上表现为资本收入份额增加,但在替代弹性小于1时,则正好相反。根据Bentolila and Saint2Paul(2003),当生产函数具有Y =[a(A K)ε+(1-a)(BL)ε]1/ε形式时,有效资本和有效劳动增长速度的关系,完全可以用资本—产出比和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的乘积来概括,在给定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速度时,若ε<0(要素代替弹性小于1),资本收入份额随资本—产出比增加而减少,若ε>0(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资本收入份额随资本—产出比增加,若ε=0(要素替代弹性等于1),资本收入份额不随资本—产出比变化。

Bentolila and Saint2Paul(2003)进一步证明,只要劳动按其边际产出取得工资,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无非是使其在资本收入份额与资本—产出比的函数曲线上移动。但是当劳动不能按其边际产出取得工资时,任何引起劳动价格和边际产出差距变化的因素,都会使资本收入份额与资本产出比的函数关系发生移动,同时导致资本收入份额的变化。导致劳动工资与其边际产出存在差距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因此任何影响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程度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要素分配份额(详见Bentolila and Saint2Paul,2003;Spec2 tor,2004)。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结果是形成垄断租金,市场垄断程度增加,垄断租金增多,资本收入份额会随之增加。如果存在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其影响取决于资本家和劳动者的讨价还价机制,在有效议价(efficient bargaining)时,劳动者的谈判力的变化会影响要素分配份额。最近的研究表明,国际化降低了劳动者的谈判能力,可能是导致近年来各国资本收入份额增加的主要原因(Har2 rison,2002;Ortega and Rodríguez,2002;Guscina, 2006)。就我国而言,根据白重恩等(2008)的分析,我国在要素市场不存在讨价还价机制,因此可以单独考虑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对要素分配分额的影响,简化了问题的复杂程度。根据近年的研究,我国的产品市场在过去十年里市场一体化程度逐渐增强(Huang and Rozelle,2003;Bai et al., 2004;Fan and Wei,2006),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增强会使资本收入份额下降。在要素市场方面,为扩大社会就业,国有经济雇用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通过信贷配给和软预算约束,政府向国有经济提供了资金支持(Zhang and T an,2007;Brandt et al., 2002;Wendy et al.,2006;Allen et al.,2007)。故要素市场的扭曲表现为国有经济的劳动收入份额较低。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上述扭曲会随金融市场配置资本的能力提高而缓解,从而增加资本收入份额。

除了上述技术和市场不完全等因素外,根据李

?

9

3

1

?

白重恩等: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

嘉图(1962),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可能是决定要素分配份额的一个因素。考察这一观点的普遍方法,是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同时,引入收入水平变量。但目前的经验研究,并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一些研究结果认为要素分配份额在各国的差异并不显著(Bernanke and G ürkaynak ,2001;G ollin ,2002;G arc ía 2Verd ú,2005),而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劳动收入份额在发展中国家比较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较高(Harrison ,2002;Rodr íguez and Ortega ,2006)。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结构的转型,一般可分为农业为主—工业为主—服务业为主这样几个不同阶段。在这三大产业中,要素分配份额存在差距,故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资本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又因为各国在自雇用劳动的统计方法上存在差异,资本收入份额在各产业上的高低关系并不相同,①故即使处于相同产业结构转型阶段的国家,它们的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也可能并不相同。因此,直接用收入水平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跨国数据而言存在一定风险。对我国而言,省际收入水平差异较大,这些省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虽然存在先后差异,但基本处于相同的产业结构转型区间,这就为我们利用资本收入份额与收入水平的关系,来检验李嘉图的观点提供了机会。

最后,许多研究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具有反周期性特点(Sherman ,1990;G omme and Greenwood ,1995;Diwan ,1999;Batini et al.,2000;Y oung ,2004)。一种解释是,若货币工资变化滞后于价格,则实际工资在经济扩张期将降低,相对工资水平的降低引起资本—劳动比下降,此时若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则劳动收入份额降低,在紧缩期则正好相反(G allaway ,1964)。由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对应着资本收入份额的相反变化,因此这就意味着资

本收入份额具有顺周期的特点。

根据本节对新古典要素分配理论的介绍以及我国的现实特点,我们提出以下待检验假说:

假说1:当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时,资本收入份额随资本—产出比增加而减少;当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时,资本收入份额随资本—产出比而增加;当要素替代弹性等于1时,资本—产出比对资本收入份额无显著影响。

假说2:资本收入份额随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增加而减少。

假说3:资本向国有经济倾斜越严重,资本收入份额越低,并随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得到缓解。

假说4:收入水平对资本收入份额有显著的影响。

假说5:当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时,资本收入份额具有顺周期特点,反之则相反。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假说1,由于我们并不知道要素替代弹性的真实水平,利用资本收入份额模型中资本—产出比的回归系数,我们可以判断要素替代弹性与1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假说1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待检假说。

三、数据和变量

本文利用1997—2003年的28个省或地区的

面板数据检验上述假说,下面逐一介绍被解释变

量和解释变量的选择。

②(一)被解释变量:资本收入份额本文利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中各省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数据。在计算资本收入份额时,为了剔除间接税

的影响,资本收入份额的计算公式为:③

?

041?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①②③这主要表现在自雇用劳动收入的统计方面,有的国家将其全部计入资本收入,而有的国家则全部计为劳动收入(G ollin ,

2002)。农业和第三产业都是自雇用劳动密度较高的部门,根据自雇用劳动收入的统计方法,有的国家农业和第三产业的

资本收入份额高于第二产业,而有的国家则正好相反。它们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

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关于计算资本收入份额是否应考虑间接税,应视情况而论。一般认为,如果只是关心劳资分配问题,只能对企业真正

取得的收入进行讨论,间接税最后由政府收取,不能作为企业的收入,在计算劳动收入份额时,应该选择剔除间接税的基本价格法增加值(value 2added at basic price )为计算基础(Batini et al.,2000;G omme and Rupert ,2004)。但如果把政府视为独立的经济部门,应把间接税作为资本收入的一部分(Cooley and Prescott ,1995;G omme and Rupert ,2004)。

ksh=G DP-生产税净额-劳动者报酬

G DP-生产税净额

=

折旧+营业盈余G DP-生产税净额

根据上式计算资本收入份额,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省份的数据在2003—2004年之间都有一定幅度向上跳跃,对全国而言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在2004年经济普查中,国家统计局将个体经济业主收入从劳动收入变为营业盈余(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2007)。为了避免由统计方法改变导致的跳跃性变化对经验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了2003年及之前年度的资本收入份额数据。另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提供的收入法GDP数据可以计算1993年以来的全国和各地区资本收入份额,对全国的计算结果表明,1993年到1995年期间略有下降, 1995—1997年则较平缓,自1997年起资本收入份额逐渐上升,因此我们把研究起点锁定为1997年。

(二)解释变量

由于我们关注1997—2003年间资本收入份额的变化,这就要求所有解释变量选择1997—2003年间的数据。在本文的所有的解释变量中,资本产出比中的资本存量的估计值来自Bai, Hsieh,and Qian(2006),GDP来自经济普查后国家统计局重新修订的省际GDP核算数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2007),其他变量由作者利用中宏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根据假说1,我们选择资本—产出比作为解释变量,以控制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其中,各省资本存量数据来自Bai, Hsieh,and Qian(2006),GDP采用经过价格指数平减后的不变价GDP。在回归结果中,资本—产出比的符号和显著性可以用来判断经济整体的要素替代弹性的数值区间。

根据假说2,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会影响资本收入份额。一般而言,衡量市场竞争程度的代理变量通常采用赫芬得尔指数或者行业集中度指数,不过这两种指数对省际数据来讲都难以取得。考虑到外商投资经济较多的地区,经济活力更强,本文用各地外商直接投资与GDP之比(rf di)作为衡量竞争程度的代理变量。另一个合理假设是,市场开放程度越高,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因此我们还引入代表开放程度的变量,用各地进出口总额和GDP之比来衡量(rimex)。根据假说2,在回归结果中,rf di和ri mex应为负。

根据假说3,我们选择国有经济在工业部门中所占的比例(用rsoe表示)作为解释变量,讨论要素市场扭曲变化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根据白重恩等(2008)的研究成果,国有经济倾向于雇用更多劳动力,同时拥有信贷优惠和软预算约束作为配套政策,国有经济比例越高,则资本收入份额越低,因此在回归结果中该项符号应为负。同时,我们还引入表示银行活动水平的金融深度指标,即各地存贷款之和与GDP的比值(rdel n),在通常情况下,金融深度是衡量资源配置能力的一个指标,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缓解了对国有经济给予信贷优惠和软预算约束导致的资本市场的扭曲,故金融深度指标将与资本收入份额反向变化。

根据假说4和假说5,我们还需引入各地人均GDP和代表GDP波动情况的变量。在回归中,我们对人均GDP取对数,用lng d p pc表示; GDP的波动用采用H2P滤波后GDP波动项代理,并用gg d p来表示。

在回归中,考虑到技术变迁、人力资本、政府活动等因素可能对资本收入份额造成的影响(Ferguson,1968;Lee,1970;Harrison,2002; Ortega and Rodríguez,2002),我们引入年份哑变量(yr_)、各地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比重(redex)、以及政府财政支出在GDP中的比重(rf iex)来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表1给出了本文用到的所有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

1

4

1

?

白重恩等: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

表1 变量列表

变量名

变量含义

引入目的

ksh 在按要素成本法计算的增加值中的资本收入份额被解释变量

kt y 资本—产出比

控制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rf di 外商直接投资与G DP 之比控制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rimex 进出口总额与G DP 之比

控制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r soe 工业部门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所占比例控制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rdeln 银行存款和贷款之和与G DP 之比控制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lng d p pc 人均G DP 的对数值

控制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gg d p HP 滤波后G DP 的波动项

控制经济波动的影响

redex 财政支出中文教科卫事业费与G DP 之比控制人力资本水平变化的影响rf iex 财政支出与G DP 之比控制政府干预对要素分配的影响yr _

年份哑变量

控制有偏技术进步的影响

四、实证结果

利用在第三节中取得的资本收入份额以及其它解释变量,我们对如下计量模型进行估计:

ks h it =α1?kt y it +α2?rf di it +α3?ri mex it +α4?rsoe it +α5?rdel n it +α6?ln g d p pc it +α7?gg d p it +β?x +a i +εit

其中,i 代表地区,t 为年份,a i 为不随时间变化的

地区特征,εit 为随机变量,x 代表年份哑变量y r _、

redex it 或rf iex it 。

由于使用省际面板数据,资本产出比、人均GDP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

的比例对资本收入份额有明显的内生性,如果采用一般的面板数据固定影响回归,无法得到准确的回归结果。为此,我们参照白重恩等(2008)的方法,采用系统GMM 对模型进行估计,用这些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差分和水平方程中的GMM 类型工具变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样本容量不到200个,容易产生小样本过度拟合问题(Rood 2man ,2009),在估计时,我们仅选择内生变量滞

后2期到4期的差分或水平项作为GMM 类型的工具变量。在回归时,我们采用了逐步剔除不显著变量的方法,回归结果报告在表2中。

回归1是利用所有解释变量对资本收入份额回归的结果。在回归1中,控制产品市场竞争的两个变量(rf di 和rimex )的p 值都很大,同时符号相反。可能的原因是这两个变量相关性较高,导致多重共线性,无法正确反映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在回归2和回归3中分别剔除了rimex 和rf di ,有趣的是无论剔除哪个变量,对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影响不大,而且各自的符号正好与它们在回归1中的符号相反,这一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对资本收入份额几乎没有影响。在回归4中,我们直接剔除了这两个变量,对模型进行重新回归。回归4中r soe 和rf iex 的p 值都较高,考虑到r soe 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变量,我们进一步剔除了rf iex ,重新回归得到回归5。在回归5中,除了年份哑变量外,所有其他控制变量都显著,而且所有检验都通过,特别是Hansen 检验的p 值并不接近1,表明回归5中小样本过度拟合的问题不存在,因此从统计意义上讲回归5的结果比较令人满意,在后面我们将以回归5为主要的经验结果进行讨论。考虑到回归1到4基本上都通过了Arellano 2Bond 检验和Hansen 检验,我们也将同时参考这些回归的结果对回归5进行讨论和解释,以便给出更稳健的结论。

?

241?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表2 省际面板数据系统G MM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回归1回归2回归3回归4回归5

kt y-0.105933-0.103433-0.084133-0.072633-0.06473

(0.01)(0.02)(0.02)(0.05)(0.08)

lng d p pc0.15103330.13993330.13753330.13093330.1266333

(0.00)(0.00)(0.00)(0.00)(0.00)

r soe0.17750.15560.1480.05810.0924

(0.12)(0.15)(0.13)(0.59)(0.39)

gg d p0.5100330.5057330.4441330.28070.33223

(0.01)(0.02)(0.02)(0.17)(0.10) rdeln0.02090.0220.01810.02430.033933

(0.16)(0.17)(0.30)(0.13)(0.02) redex-2.992333-2.310533-2.2441333-2.2087333-2.3115333

(0.02)(0.05)(0.01)(0.01)(0.00)

rf di-0.25970.0000

(0.30)(1.00)

rf iex0.3727330.300930.294930.3405

(0.01)(0.06)(0.09)(0.11)

rimex526.25303179.4529

(0.06)(0.50)

yr_1998-0.0202-0.0184-0.01783-0.0105-0.0133

yr_1999-0.0153-0.116-0.013-0.0088-0.0078

yr_2000-0.016-0.0082-0.0098-0.00490.004

yr_2001-0.0116-0.0071-0.0092-0.00760.0063

yr_2002-0.0299-0.0256-0.02663-0.0162-0.0036

yr_2003-0.0019-0.00060.00360.00310.0194

常数项-0.962333-0.859433-0.8506333-0.749633-0.727733 AB(1)检验p值0.0760.00130.07750.41430.2047 AB(2)检验p值0.08190.09230.18650.61860.3688

样本容量194194196196196

Hansen检验p值0.140.130.290.280.29

数据来源:(1)被解释变量:省际不含税资本收入份额,作者利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中各省按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2)解释变量:kt y为不变价资本产出比,固定资产存量的估计值来自Bai,Hsieh, and Qian(2006);其他变量由作者利用中宏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注:括号内为p值,3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33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333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下面我们对回归5的结果进行讨论。根据假说1,我们知道资本—产出比(kt y)的显著性与符号可用来判断要素替代弹性,在回归5中该变量显著为负,这表明我们能在10%的水平上拒绝总体经济要素替代弹性为1的假设,而且根据第二节中新古典要素分配理论的相关论断,我们可以判断我国总体经济的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小于1。进一步,比较回归1到4中的kt y的参数估计值,我们可以得到基本相似的结果,表明基于回归5得到的这一结论是稳健的。

假说2认为资本收入份额随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增加而减少。不过本文的两个用来代理市场竞争程度的变量都不显著。根据最近的一些研究,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变化在改革开放后20年间比较显著,而在1990年代后期开始,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已经很高,竞争程度变化不大(Huang and Rozelle,2003;Bai et al.,2004;Fan and Wei,2006;Zhang and Tan,2007)。因此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对全国资本收入份额无显著影响是可以理解的。

?

3

4

1

?

白重恩等: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

根据假说3,国有经济比例高意味着资本收入份额较小,而代理银行资源配置能力的金融深度指标越高,资本收入份额越高。回归5的结果中,rsoe 显著为正,与假说3的预期似乎相反。在回归1到4中,rsoe 的符号也为正,尽管在部分回归中rsoe 并不显著。或许因为工业经济中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地区工业化程度一般较高,又因为工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其资本收入份额比其他产业都高,而rsoe 捕捉了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信息,所以它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为正。不过代表金融深度的指标rdel n 在所有回归中都为正,表明rdel n 捕捉了我国现有的金融系统资源配置能力逐渐增强的特点,支持了假说3的论断。

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农户收入全部计为劳动者报酬,故我国农业部门的资本收入份额非常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

核算司,2007;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2008)。利用省际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计算得到农业的资本收入份

额仅为10%左右,而工业部门则高达60%,第三产业为50%左右(钱震杰,2008)。

在所有回归中,人均GDP 对数的系数都显著为正。乍看上去,这一结果与现有的跨国研究的结果非常不同。现有的跨国比较中,结论无外乎两种,一些观点认为资本收入份额与收入水平的关系不大(Bernanke and G ürkaynak ,2002;G ol 2lin ,2002;Garc ía 2Verd ú,2005),另一些观点则认为收入水平高的国家,资本收入份额通常较低,因此资本收入份额与人均收入的关系为正(Har 2rison ,2002;Rodr íguez and Ortega ,2006)。而我们的研究则给出了第三种可能,即资本收入份额与人均收入呈正比关系。实际上,人均收入的水平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过渡期间,通常也是经济结构从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过渡的阶段,而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水平过渡期间,经济结构则通常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于不同产业部门内资本收入份额有明显的差异,在经济结构转型时会导致资本收入份额发生变化。这样一来,资本收入份额显然就与收入水平有了某种关系。但是,在收入水平不断增加的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型导致的资本收入份额的变化可能并不是单调的。后者的变化方向取决于各部门资本收入份额的差异,如果资本收入份额在农业最高,工业次之、服务业最低,那么伴随收入从低水平到中等水平,最后发展到高水平的两次产业结构转型,会使总体资本收入

份额逐渐下降;如果资本收入份额在工业最高、服务业次之、农业最低,那么伴随收入水平增加的两次产业结构转型,得到的资本收入份额是先增加后减少。在前一种情况下,资本收入份额与收入水平呈现出线性的负相关关系,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两者的函数关系则呈现出一种倒U 型关系。由于各国资本收入份额在各行业的高低关系并不相同,所以在没有考虑产业结构转型因素下,直接利用跨国数据寻找资本收入份额和收入水平的关系,显然就很难得到正解。本文由于利用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的数据,保证各产业部门资本收入份额的高低关系在所有地区相同,从而得到了资本收入份额与人均GDP 显著相关的结论。同时,又因为我国正处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的时期,而且我国农业部门资本收入份额远低于非农业部门,①故资本收入份额与人均收入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最后,根据假说5,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时,资本收入份额应表现出顺周期性。回归5中的gg d p 项显著为正,支持了这一假说,这表明我国的资本收入份额的短期波动与其他国家有相似的特征(Sherman ,1990;G o mme and Greenwood ,1995;Saint 2Paul ,1998;Diwan ,1999;Batini et al.,2000;Kessing ,2003;Y oung ,2004)。各年份哑变量基本都不显著,表明我国技术进步速度非常低。教育支出比例的参数显著为负,表明人力资本投资降低了资本收入份额,与一般研究中的结论一致(Ortega and Rodr íguez ,2002)。

利用表2中回归5得到的计量模型和所有解释变量,我们重新估计了1997年到2003年间的各省的资本收入份额。利用这一估计,我们计算了模型估计的1997年到2003年间资本收入份额的变化情况,并且还计算了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贡献,结果分别列在表3中。在表3中,我们用Δksh 1997表示模型估计的各期资本收入份额的变化,各期的期初均取1997年,期末分别为1998年到2003年

各年,Δksh 1997则表示相应期间的实际变化。

ΔE _kty 、

ΔE _l n g d p pc 、ΔE _rsoe 、ΔE _r del n 、ΔE _re 2?

441?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ex和ΔE_yea则分别表示kt y,l ng d p pc,rsoe,

g g d p,r del n,redex和年份哑变量对Δks h1997的

贡献。

表3 基于回归5的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时期Δksh1997Δksh1997ΔE_kt yΔE_lng d p pcΔE_r soeΔE_gg d pΔE_rdelnΔE_redexΔE_yea 1997—1998-0.0005-0.0007-0.00150.00830.0103-0.00400.0040-0.0045-0.0133 1997—19990.00770.0059-0.00310.01560.0096-0.00630.0080-0.0101-0.0078 1997—20000.01710.0216-0.00400.02840.0078-0.00380.0071-0.01440.0004 1997—20010.02290.0242-0.00460.03860.0057-0.00380.0095-0.02750.0063 1997—20020.02900.0385-0.00430.05060.01980.00010.0146-0.0387-0.0036 1997—20030.04680.0586-0.00380.0702-0.00030.00460.0192-0.05060.0194 数据来源:作者利用省际不含税资本收入份额和表2中估计5计算。数据为期末值减去期初值。

表3表明,估计5对全国资本收入份额变化幅度的估计,在多数年份偏高,不过在方向和规模上与实际变化基本相同。在1997—2003年的整个时期,实际全国加权资本收入份额增加了4.68个百分点,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增加了5.86个百分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模型的解释能力非常不错。在所有解释变量中,我们发现对全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最明显的是lng d p pc。其他变量,如kt y、gg d p、rdel n等,不是近年资本收入份额增加的主要原因。我们已经在前面讨论过,lng d p pc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变量,这表明自1997年以来,我国资本收入份额的增加主要来自经济结构转型,而不是来自技术和市场扭曲的变化。

五、总结和讨论

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我们对我国近年来资本收入份额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回归结果,我们有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我国总体经济的要素替代弹性略小于1,因此要素投入比的变化会引起资本收入份额变化;第二,由于我国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变化不大,资本收入份额变化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没有显著关系;第三,随着金融系统资源配置能力提高,资本收入份额逐渐提高;第四,产业结构因素和教育投资是影响资本收入份额的重要因素;第五,尽管要素投入比、要素市场扭曲、产业结构和教育投资等对资本收入份额都有显著影响,但只有产业结构是近十年来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增加的主要原因。

值得思考的是,在白重恩等(2008)对工业部门的研究中,结论是国有经济的改制和市场垄断增加是工业部门资本收入份额增加的原因。为什么在本文对全国的分析却有如此不同的结论呢?在白重恩、钱震杰(2009)的另一篇相关研究中,直接用分部门资本收入份额和各部门在增加值中的比例,定量测算了全国资本收入份额的变化原因,发现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资本收入份额增幅中, 61.3%来自产业结构转型,38.7%来自各部门资本收入份额提高,因此结构转型是资本收入份额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资本收入份额的增加主要来自产业结构转型这个论断。

参考文献:

[1]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

后的故事》,《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第27—41页。

[2]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

额决定因素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第16—28页。

[3]蔡昉:《探索适应经济发展的公平分配机制》,《人民论

坛》2005年第10期,第30—31页。

[4]方新旗:《收入分配过程与分配原则》,《湖州师专学

报》1993年第4期,第19—22页。

[5]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

算历史资料:1952—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年。

[6]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经济普查年度国

?

5

4

1

?

白重恩等: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

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年。

[7]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年。

[8]江流、陆学艺、单天伦编:《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

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9]李稻葵:《重视G DP 中劳动收入比重的下降》,

《新财富》2007年第9期,第40—41页。

[10]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11]李扬:《收入功能分配的调整:对国民收入分配向个

人倾斜现象的思考》,《经济研究》1992年第7期,第

34—44页。

[12]钱震杰:《中国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份额分析》,博士

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8年。

[13]向书坚:《我国功能收入分配格局分析》,

《当代经济科学》1997年第5期,第16—22页。

[14]周为民、卢中原:《效率公平,兼顾公平———通向繁荣

的权衡》,《经济研究》1986年第2期,第30—36页。

[15]Allen ,F.,J.Qian and M.Qian.China ’s Financial

Syste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L.Brandt and T.Rawski ed.,China ’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 2m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pp.508-632.

[16]Arellano ,M.,O.Bover.Another look at the in 2

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 2components mod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5,vol.68,is 2sue 1,pp.29-51.

[17]Bai ,C.E.,C.T.Hsieh and Y.Qian.Returns to

Capital in China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 2ty ,2006,vol.37,issue 2,pp.61-88.

[18]Bai ,C. E.,Y.Du ,Z.Tao and S.Y.Tong.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s indus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 2conomics ,2004,vol.63,issue 2,pp.397-417.[19]Batini ,N.,B.Jackson and S.Nickell.Inflation

Dynamics and the Labour Share in the U K ,Bank of England External MPC Unit Discussion Paper Se 2ries ,2000,no.02.

[20]Bentolila ,S.,G.Saint 2Paul.

Explaining Move 2

ments in the Labor Share ,Contributions to Macro 2economics ,2003,vol.3,issue 1,article 9.[21]Bernanke ,B.S.,R.S.G ürkaynak.Is Growth Ex 2

ogenous ?Taking Mankiw ,Romer ,and Weil Serious 2

ly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2001,vol.16,pp.11-57.

[22]Brandt ,Brandt ,L.,X.Zhu.What Ails China ?

A Lo ng 2run Perspective on Growth and Inflation (Or Deflation )in China ,in Wendy Dobson ,A. E.Safarian ed.,East Asia in Transition :Economic and Security Challeng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 2to Press.2002,pp.49-86.

[23]Cooley ,T. F.,E. C.Prescott.Economic Growth

and Business Cycles ,in Cooley ,T. F.ed.,Fron 2tiers of Business Cycle Research ,Princeton ,New J 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pp.1-38.

[24]Diwan ,https://www.doczj.com/doc/f18570717.html,bor Shares and Financial Crises ,ht 2

tp ://ftp.itam.mx/pub/investigadores/delnegro/al 2cala/diwan _p.pdf ,1999,downloaded on 2008211203.

[25]Fan ,C.S.,X.Wei.The Law of One Price :Evi 2

dence from the Transitional Economy of China ,Re 2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6,vol.88,is 2sue 4,pp.682-697.

[26]Ferguson ,C. E..Neoclassical Theory of Technical

Progress and Relative Factor Shares ,S outhern Eco 2nomic Journal ,1968,vol.34,issue 4,pp.490-504.

[27]Gallaway ,L. E..The Theory of Relative Shares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4,vol.78issue 4,pp.574-591.

[28]Garc ía 2Verd ú,R..Factor Shares f 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 ,mimeo of Banco de Mexico ,2005.[29]G ollin ,D..Getting Inco me Shares Right ,Jo 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2,vol.110,issue 2,pp.458-474.

[30]G omme ,P.,J.Greenwood.On the cyclical alloca 2

tion of risk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 2trol ,1995,vol.19,issue 1-2,pp.91-124.[31]G omme ,P.,P. C.Rupert.Measuring Labor ’s

Share of Incom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 2land :Policy Discussion Papers ,2004,vol.24,is 2sue Nov.,article 7.

[32]Guscina ,A..Effects of G lobalization on Labor ’s

Share in National Income ,IMF Working Paper ,2006,no.06294.

[33]Harrison ,A. E..Has G lobalization Eroded Labor ’

s Share ?Some Cross 2Country Evidence ,mimeo of

?

641?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UC Berkeley,2002.

[34]Huang,J.,S.Rozelle.The Nature and Distortions

to Agricultural Incentives in China and Implications of WTO Accession,in Mew T.W.,D.S.Brar,S.

Peng,D.Dawe,and B.Hardy ed.,Rice Science: Innovations and Impact for Livelihood,Manila:In2 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2003,pp.95

-129.

[35]Kessing,S.G..A Note on the Determinants of La2

bour Share Movements,Economics Letters,2003, vol.81,issue1,pp.9-12.

[36]Krueger,A. B..Measuring Labor’s Shar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vol.89,issue 2,pp.45-51.

[37]Lee,J.W..Determinants of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Factor Shar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0,vol.52,issue3,pp.331

-336.

[38]Morel,L..A Sectoral Analysis of Labour’s Share

of Income in Canada,Mimeo of Research Depart2 ment,Bank of Canada,2005.

[39]Ortega,D., F.Rodríguez.Openness and Factor

Shares,mimeo of University of Maryland,2002. [40]Rodríguez, F., D.Ortega.Are Capital Shares

Higher in Poor Countries?Evidence f rom Industrial Surveys,Wesleyan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2006,no.2006-023.

[41]Rodríguez, F. C..Factor Shares and Resource

Booms:Accounting for the Evolution of Venezuelan Inequality,Research Papers of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2000,no.205.

[42]Roodman,David.A Note on the Theme of Too

Many Instruments,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2 ty of Oxford,2009,vol.71,issue1,pp.135-158.

[43]Saint2Paul,G..A f 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po2

litical support for 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y,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8,vol.67,issue2,pp.

151-165.

[44]Sato,R..The Estimation of Biased Technical Pro2

gress and the Production Function,International E2

conomic Review,1970,vol.11,issue2,pp.179

-208.

[45]Sato,R.,T.Koizumi.The Productio n Function

and the Theo ry of Distributive Shares,The A meri2 can Economic Review,1973,vol.63,issue3, pp.484-489.

[46]Shastri,R. A.,R.Murthy.Declining Share of Wa2

ges in Organised Indian Industry(1973-97):A K a2 leckian Perspective,EconWPA Industrial Organiza2 tion Paper Series,2005,no.0504020.

[47]Sherman,H.J..Cyclical Behavior of the Labor

Share,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1990,vol.22,issue2-3,pp.92-112.

[48]Spector, https://www.doczj.com/doc/f18570717.html,petition and the Capital2Labor

Conflic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4,vol.

48,issue1,pp.25-38.

[49]Takeuchi,F..Causes of Decline in Labor’s Share in

J apan,Japan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Re2 searcher Report,2005,no.53.

[50]Torrini,R..Profit Share and Returns on Capital

Stock in Italy the Role of Privatisations Behind the Rise of the1990s,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Discussion Papers,2005,no.dp0671.

[51]Wendy,D.,K.K.Anil,L.Nicholas and H.S.

Lawrence.The Contradiction in China’s Gradualist Banking Reforms/Comments and Discussion,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6,vol.

37,Issue2,pp.103-148.

[52]Y oung,https://www.doczj.com/doc/f18570717.html,bor’s Share Fluctuations,Biased

Technical Change,and the Business Cycle,Review of Eco no mic Dynamics,2004,vol.7,issue4, pp.916-931.

[53]Zhang,X.,K.Y.Tan.Incremental Reform and

Distortions in China’s Product and Factor Markets,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7,vol.21, issue2,pp.279-299.

(责任编辑:桑 海)

?

7

4

1

?

白重恩等: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

A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of Chinese NSAU R esearch Thirty Years During 1978-2008

YI Ji 2dong ,FEN G Y ong 2jun

2008i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also is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NSAU and YNNU in Kunming ,this article uses thirty year literatures of CN KI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Magazine and Journal Data f rom 1978to 2008,then uses word frequency computation method to statistic and analyzes those 334papers which title contains NSAU as well as SAU f 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cle topics ,time distributing ,research clime and so on ,hackling focus and hotspot issues of NSAU research from 1978,as well as discussing the basic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a ’s NSAU research in the last thir 2ty years.

Chinese Scholars ’U nderstanding of Conception of Despotism in the 20th C entury and the Study of the Pre 2Q in Legalists

SON G Hong 2bing

The impression of china is a despotic country and the conception of despotism ,which are held by the west and J apan in modern times ,affect deeply the researching of traditional thought of modern China academic circles.The multi 2vocal charac 2teristic of despotism results in difference on the correlated academic opinions.There are two researching patterns about the legalists ’thought in the 20th century.One holds that the motivation of the thinker should be separated f rom the effection of thought practicing.The other protests that one wants to judge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kind of thought ,he must attach impor 2tance to the effection of thought practicing.The first opinion doesn ’t hold the thought of legalists is a theory of absolute despotism.The second opinion stresses the thought of legalists is a theory of absolute despotism.

Nine Songs H andscrolls of ZHANG Wo and Mythical Im ages

CH EN Chi 2yu

Nine Songs handscrolls created by L I G onglin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at least five sections of the Nine Songs hand 2scrolls which created and imitated L I G onglin by ZHAN G Wo of the Yuan Dynasty have made up a group of mythical images related to the Nine Songs with a quality of interpreting the poems.Based on L I G onglin ’s works ,ZHAN G Wo created a se 2ries of mythical images about the Nine Songs ,molding by smooth lines and f resh of styles.The Nine Songs handscrolls made the Nine Songs of QU Yuan gained the vivid visual esthetic images ,spreaded the Chu State ’s mythical images more widely ,strengthen the expression of the national art form of showing the Chinese poem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 one plane picture ,unite perfectly the paintings and poems ,the visual art and auditory art in one work ,and all of these have made ZHAN G W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igural paintings and the visual images ’creation of Chinese mythical images.

On the I ncrease in the Chinese Aggregate C apital Income Share ———An I nvestigation from Provincial Perspective

BA I Chong 2en ,QIAN Zhen 2jie

Based on neo 2classical distributive theory ,hypothese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factor income shares are advanced.With panel data of provincial G DP by income approach from 1997—2003,determination model of capital income share is estab 2lished and estimated.The estimated result suggests that capital 2output ratio capturing change in relative prices ,the credit rationing of the capital allocation favoring the SO Es by banking system ,per capita income and education investment are sig 2nificant in determining the level of capital income share.The quantitative test with the econometric model reveals that in 2come per capita ,which captures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economy ,lends the major impetus on the in 2crease in the aggregate capital income share.

A R esearch on the Ch anges of Place of T ea Production During the T ang and Song Dynasties

SUN Hong 2sheng

China is the hometown of tea and the tea production has a long history.In the Tang and Song ,tea economy became a vibrant new industry due to the quickly rising of the tea production.Since the Tang Dynasty ,China ’s place of the tea pro 2duction has been expanded ,the numbers of counties of tea production were increasing and the proportions of the place of tea production in south were growing.After entering the Song Dynasty ,the place of tea production continued to expand ;tea production areas have a total of 15roads ,97state armies and https://www.doczj.com/doc/f18570717.html,paring to the continuing expand of the place of tea production wa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place of Tribute Tea production were becoming in 2creasingly smaller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lace of tea produ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va 2rious regions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 turns unbalanced to balanced development.

?

061?ABS TRA C TS

分析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

分析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 财政收入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财政收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9年的2664.9亿元到2008年的61330.35亿元,20年平均每年增长了16.98%。为了研究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财政收入的增长规律,预测中国财政收入未来的增长趋势,我们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财政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年底就业人数。 一、模型的建立 本模型主要反映的是财政收入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在这里,我们选择“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财政支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底就业人数”、“进出口总额”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到以下数据。 年份财政收 入 (亿元) 财政支 出 (亿元) 城镇居民 家庭人均 可支配收 入(元) 农村居民 家庭人均 可支配收 入(元)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 额 (亿元) 年底就 业 人员数 (万人) 进出口总 额 (亿元) 1989 2664.90 2823.78 1260.70 601.50 7074.20 55329 1116.00 1990 2937.10 3083.59 1510.20 686.30 7250.30 64749 5560.10 1991 3149.48 3386.62 1700.60 708.60 8245.70 65491 7225.80 1992 3483.37 3742.20 2026.60 784.00 9704.80 66152 9119.60 1993 4348.95 4642.30 2577.40 921.60 12462.10 66808 11271.00 1994 5218.10 5792.62 3496.20 1221.00 16264.70 67455 20381.90 1995 6242.20 6823.72 4283.00 1577.70 20620.00 68065 23499.90 1996 7407.99 7937.55 4838.90 1926.10 24774.10 68950 24133.80 1997 8651.14 9233.56 5160.30 2090.1 27298.90 69820 26967.20 1998 9875.95 10798.18 5425.10 2162.00 29152.50 70637 26849.70 1999 11444.08 13187.67 5854.02 2210.30 31134.70 71394 29896.20 2000 13395.23 15886.50 6280.00 2253.40 34152.60 72085 39273.20 2001 16386.04 18902.58 6859.60 2366.40 37595.20 73025 42183.60 2002 18903.64 22053.15 7702.80 2475.60 42027.10 73740 51378.20 2003 21715.25 24649.95 8472.20 2622.20 45842.00 74432 70483.50

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

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 资本结构是一个产权结构问题,是社会资本在企业经济组织形式中的资源配置结果。资本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社会资本所有者的利益。 1. 企业经营状况的稳定性和成长率 企业产销业务量的稳定程度对资本结构有重要影响:如果产销业务量稳定,企业可较多地负担固定的财务费用;如果产销业务量和盈余有周期性,则要负担固定的财务费用将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经营发展能力表现为未来产销业务量的增长率,如果产销业务量能够以较高的水平增长,企业可以采用高负债的资本结构,以提升权益资本的报酬。 2. 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 企业财务状况良好,信用等级高,债权人愿意向企业提供信用,企业容易获得债务资本。相反,如果企业财务情况欠佳,信用等级不高,债权人投资风险大,这样会降低企业获得信用的能力,加大债务资本筹资的资本成本。 3. 企业资产结构 资产结构是企业筹集资本后进行资源配置和使用后的资金占用结构,包括长短期资产构成和比例,以及长短期资产内部的构成和比例。资产结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主要包括:拥有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主要通过长期负债和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企业更多地依赖流动负债筹集资金;资产适用于抵押贷款的企业负债较多;以技术研发为主的企业则负债较少。 4. 企业投资人和管理当局的态度 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看,如果企业股权分散,企业可能更多地采用权益资本筹资以分散企业风险。如果企业为少数股东控制,股东通常重视企业控股权问题,为防止控股权稀释,企业一般尽量避免普通股筹资,而是采用优先股或债务资本筹资。从企业管理当局的角度看,高负债资本结构的财务风险高,一旦经营失败或出现财务危机,管理当局将面临市场接管的威胁或者被董事会解聘。因此,稳健的管理当局偏好于选择低负债比例的资本结构。 5. 行业特征和企业发展周期 不同行业资本结构差异很大。产品市场稳定的成熟产业经营风险低,因此可提高债务资本比重,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技术、市场尚不成熟,经营风险高,因此可降低债务资本比重,控制财务杠杆风险。在同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资本结构安排不同。企业初创阶段,经营风险高,在资本结构安排上应控制负债比例;企业发展成熟阶段,产品产销业务量稳定和持续增长,经营风险低,可适度增加债务资本比重,发挥财务杠杆效

关于财政收入影响因素 的统计分析报告.doc

关于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报告 14经济统计1班 陈秋昱 陈翔强 毛翔宇 2016年4月13日

目录 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因素的统计分析 (3) 一、引言 (3) 二、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3) 2.1变量的选择 (3) 2.2数据说明 (3) 三、模型建立 (4) 3.1模型数据 (4) 3.2相关分析 (6) 3.3模型建立 (7) 四、模型检验 (7) 五、个别数据的折线图分析 (9) 5.1从业人数与国家财政收入间关系 (9) 5.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于财政收入间关系 (9) 5.3财政收入占GDP的时间变化 (10) 六、从模型中得到的结果 (10) 6.1财政收入对GDP的依存度 (10) 6.2财政收入对能源消费总量的依存度 (10) 6.3财政收入对实际利用外资的依存度 (11) 6.4财政收入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依存度 (11) 七、结论 (11)

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因素的统计分析 摘要:影响一国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如税收收入,三大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本文选取GDP、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总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总额、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9个指标,建立了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了影响财政收入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一、引言 财政作为最为重要的政府活动,是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能够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能够调节资源配置。因此,财政收入的变化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政府性基金收益等。同时,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规模还要受到经济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以财政收入为因变量,GDP、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总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9 个经济指标为自变量,利用R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为何。 二、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2.1变量的选择 研究影响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基本经济指标,许多文献资料中都把税收、GDP这两个指标列为影响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本文通过对较多指标的综合分析,企图在众多而复杂的指标当中寻找财政收入比较重要的决定因素。 2.2数据说明 1、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2、GDP: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 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3、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总量是一定时期内全国或某地区用于生产、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是反映全国或全地区能源消费水平、构成与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 3

高新技术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高新技术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1引言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面临异常复杂的局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运行冲击很大,高新技术企业在面临这样的背景下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其资本结构也作出很大调整。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力量,是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成长、高回报的特点,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特有的资本结构。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现代企业的必要条件。其构建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研究目的 主要目的在于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可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分析影响因素的方面提出融资策略,寻求较好的融资方式,以达到优化。本次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从政府政策、盈利能力、成长性、通货膨胀、企业规模这些方面来分析资本结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因素,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解决建议。 2资本结构的理论 资本结构的概念 资本结构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全部债务与股东权益的构成极其比例关系。企业一定时期的资本可分为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 一般而言,广义的资本结构包括: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结构、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的结构,以及债务资本的内部结构、长期资本的内部结构和股权资本的内部结构等。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尤其是指长期债务资本与长期股权资本之间的构成极其比例关系。无论哪一种解释,资本结构都是讨论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 国内外资本结构的研究状况 国外资本结构的研究状况 国外关于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影响较大的当属Titman和Wessels1988年的成果。他们认为,可能影响资本结构的企业特征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获利能力;公司规模;资产

面板数据分析简要步骤与注意事项(面板单位根—面板协整—回归分析)

面板数据分析简要步骤与注意事项(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回归分析) 面板数据分析方法: 面板单位根检验—若为同阶—面板协整—回归分析 —若为不同阶—序列变化—同阶建模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区别不体现为R2的大小,固定效应模型为误差项和解释变量是相关,而随机效应模型表现为误差项和解释变量不相关。先用hausman检验是fixed 还是random,面板数据R-squared值对于一般标准而言,超过0.3为非常优秀的模型。不是时间序列那种接近0.8为优秀。另外,建议回归前先做stationary。很想知道随机效应应该看哪个R方?很多资料说固定看within,随机看overall,我得出的overall非常小0.03,然后within是53%。fe和re输出差不多,不过hausman检验不能拒绝,所以只能是re。该如何选择呢? 步骤一:分析数据的平稳性(单位根检验) 按照正规程序,面板数据模型在回归前需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李子奈曾指出,一些非平稳的经济时间序列往往表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而这些序列间本身不一定有直接的关联,此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尽管有较高的R平方,但其结果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这种情况称为称为虚假回归或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他认为平稳的真正含义是:一个时间序列剔除了不变的均值(可视为截距)和时间趋势以后,剩余的序列为零均值,同方差,即白噪声。因此单位根检验时有三种检验模式:既有趋势又有截距、只有截距、以上都无。 因此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而检验数据平稳性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单位根检验。首先,我们可以先对面板序列绘制时序图,以粗略观测时序图中由各个观测值描出代表变量的折线是否含有趋势项和(或)截距项,从而为进一步的单位根检验的检验模式做准备。单位根检验方法的文献综述:在非平稳的面板数据渐进过程中,Levin andLin(1993)很早就发现这些估计量的极限分布是高斯分布,这些结果也被应用在有异方差的面板数据中,并建立了对面板单位根进行检验的早期版本。后来经过Levin et al.(2002)的改进,提出了检验面板单位根的LLC法。Levin et al.(2002)指出,该方法允许不同截距和时间趋势,异方差和高阶序列相关,适合于中等维度(时间序列介于25~250之间,截面数介于10~250之间)的面板单位根检验。Im et al.(1997)还提出了检验面板单位根的IPS法,但Breitung(2000)发现IPS法对限定性趋势的设定极为敏感,并提出了面板单位根检验的Breitung法。Maddala and Wu(1999)又提出了ADF-Fisher和PP-Fisher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 由上述综述可知,可以使用LLC、IPS、Breintung、ADF-Fisher和PP-Fisher5种方法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 其中LLC-T、BR-T、IPS-W、ADF-FCS、PP-FCS、H-Z分别指Levin,Lin&Chu t*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摘要: 财政收入是一国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保障,主要有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和宏观经济调控三大职能。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财政收入主要受国民经济发展、预算外资金收入、税收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针对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E-view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排除简单多元回归模型存在的严重多重共线性等问题,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更精确的模型,分析了影响财政收入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预测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趋势。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中国之声》报道,2010年中国税收收入预计将达到7.7万亿元,加上非税收入,今年财政收入走入“8万亿”时代已成定局。而一旦实现了这个数字,中国将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中国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超越日本,坐上了世界第二的宝座,这一变动将会对全球经济及政治形势产生巨大的影响。 据统计1978~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由1978 年的1132.26亿元到2008年的61330.35亿元,扩大了近50倍。“十一五”期间,中国财政收入从“十五”末年的3万亿元起步,以年均1万亿元的幅度增长,年度增速数倍于同期GDP。 同时,“中国税负是否过高”引发了全民关注。 为了研究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央财政收入对税收收入的依赖程度,预测中国财政收入未来的增长趋势,需要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但据分析主要的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②预算外资金收入。预算外收入是指不通过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预算外收入为347亿元,相当于当年预算内收入的30.6%;而2006年的全国预算外收入总量,已与3.9万亿元的国家财政收入不相上下。预算外收入已成为影响中国财政收入不可或缺的因素。 ③税收收入。税收是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筹集财政收入稳定可靠。中国的税收收入已占到财政收入的95%左右,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④能源消费总量。未来十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48亿-53亿吨煤,等于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近20亿吨,而从供应端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能源的角度考虑,中国也必须叫停大量耗费能源的“世界加工厂”模式,这必然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由此带来的财政收入的变化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财政税收增长的具体影响。 二、模型设定 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变量的选择 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大多数相关的研究文献中都把总税收、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作为影响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还有一些文献中也提出了其他一些变量,

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

我国税收收入影响因素 的实证分析 姓名:杨玉婷 班级:0331404 学号2014210992

目录 1. 引言 (2) 2. 文献综述 (2) 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2) 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3) 3. 建立模型 (4) 3.1. 变量 (4) 3.2. 数据 (4) 3.3. 描述性分析 (5) 3.3.1. 税收收入虽年份变化的关系图 (5) 3.3.2. 税收收入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图 (6) 3.3.3. 模型 (7) 4. 模型的参数估计与统计检验 (8) 4.1. 参数估计 (8) 4.2. 拟合优度检验 (9) 4.3. 显著性检验(t检验) (9) 4.4. 总体显著性检验(F检验) (9) 5. 模型的计量经济检验 (10) 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10) 5.1.1. 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 (10) 5.1.2. 辅助回归法 (10) 5.1.3. 逐步回归法修正模型 (11) 5.2. 检验模型的异方差 (14) 5.2.1. 图形法 (14) 5.2.2. White检验 (15) 5.2.3. 加权最小二乘法修正异方差 (15) 5.3. 模型的自相关检验 (17) 5.3.1. 图形法检验自相关 (17) 5.3.2. 自相关DW检验 (18) 5.3.3. 自相关问题的修正 (19) 6. 结论和启示 (21) 6.1. 模型的最终形式 (21) 6.2. 启示 (21) 7. 参考文献 (23)

1.引言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基于税收分配广度和深度的发展,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映经济。对税收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运用政策工具对税收结构进行优化,从而使税收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为了研究影响中国税收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规律,以及预测中国税收未来的增长趋势,我们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将数据挖掘应用于税收预测中,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记录和与之相关的各种数据的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Eviews软件,对税收收入情况进行了预测。并对各预测模型进行了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双对数预测方法较简单回归预测方法能更好地进行税收收入预测,从而更好地指导税收计划的完成,为科学地建立税收计划进行了有效地探索,并为税收计划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2.文献综述 2.1.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了很多方面。如在经济增长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方面,有的文献表明,经济的发展会使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国家征集更多的收入来发展公

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的因素分析

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的因素分析 一、企业的外部影响因素 1.经济政策环境。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体现了国家在一定时期对某项经济活动所持的态度,比方说我们国家开始对西部进行大开发,那么就会有一些优惠政策出台,这就对西部企业及投资者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一个国家中平均资本负债率的大小取决于该国家规定的破产标准的严格程度即企业所能承担的最大的财务风险。同时各国所采取的不同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对资本负债比率影响也不同。 2. 行业状况及竞争程度。在实际工作中,不同行业的企业以及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运用债务的策略和方法上大不相同,从而也会使资本结构产生差别。企业管理者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必须考虑到行业水平及行业竞争程度。企业利用负债的能力受到其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影响,而销售状况与利润的高低与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密切相关。如果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较弱,或具有垄断性,则会有较稳定的销售利润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大量举债,以提高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重。如果企业所处行业竞争较强或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各企业的利润水平会趋于平均化,企业就应降低负债,较多地使用权益性资本。 3. 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市场的长短期融资变化对资本结构有很大影响,如在一定时期市场资金很紧时,往往会使评估等级在同级以下的长期债券无市场可言。长期借款困难,又如当今金融市场利率偏高,而预期有下降趋势时,则企业不便发长期高利率的债券,而拟发行短期债券。如此时股票市场稳定,则企业可以保留一定的负债能力,采用增发股票的方式筹资,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再采用长期债券或长期借款的方式进行筹资。 4. 税收环境。企业必须交纳所得税.但债务筹资发生的利息费用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可以抵税,这就为企业带来一部分额外收益.那么固定资产折旧期限越短。折旧额越大,企业抵税收益越大、筹资需要量就少。同时如果所得税税率越高。企业举债的好处就越大,当然,我这里并不是提倡提高企业的所得税税率,这只是相对发行股票融资而言,因为股利是不具有抵税功能的,而且还应交税。国家应该按不同的企业规定不同档次的税率为宜。 5. 贷款人与信用等级评定机构的态度。虽然企业总是希望通过负债筹资来获取财务杠杆收益,但贷款人与信用等级评定结构的态度是不容忽视的,它在企业负债筹资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通常企业都会与贷款人共同商讨其资本结构,并且对他们提出的意见予以充分重视,如果企业过度的利用负债资本,贷款人未必会接受超额贷款的要求,或者只在相当高的利率下才同意增加贷款。同时,信用等级评定机构的态度。该机构对企业的等级评定往往在企业扩大融资和选择融资种类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 (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的影响最大,其系数估计值为1左右,这说明财政收入增长率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率之间呈1对1的关系,财政收入超收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高度相关;(2)财政支出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9和0.6左右,这说明基于财政支出预算安排的财政(税收)收入计划具有刚性,通常计划本身安排就比GDP增长速度要高,实际执行时又会超额完成,所以财政支出具有很高的收入弹性,甚至超过GDP的收入弹性很多;(3)全社会商品零售额变化率的系数估计值为0.1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的影响最差,其系数估计值为0.06左右,这说明消费的收入弹性较高,而投资的收入弹性较低; (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15和0.40左右,这说明居民收入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同时意味着其工作积极性越高,创造出的财富越多,这些因素都能带来财政收入的更快和持续增长。 《计量经济学》报告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分析 金管0202 穆兰 ◆前言 本篇报告我们主要是要来研究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之所以研究这一问题,是因为,财政收入对于国民经济的运行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财政收入是一个国家各项收入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大小往往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财政收入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宏观调控的首要问题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问题,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包括总量上的平衡和结构上的平衡两个层次的内容。财政收入的杠杆既可通过增收和减收来发挥总量调控作用,也可通过对不同财政资金缴纳者的财政负担大小的调整,来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此外,财政收入分配也是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合理分配的主要工具。 在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因此,在税收体制及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繁荣而增加,随着经济衰退而下降。 ◆理论背景 我们从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来分析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从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看,财政收入又表现为来自各经济部门的收入。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就是在财政收入中,由来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收入所占的不同比例来表现财政收入来源的结构,它体现国民经济各部门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等部门。其中工业和农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最大。 第一,农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这样说并不是从农业直接为财政收入提供的数据来分析,而是基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来认识

我国财政收入现状及规范

财政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财政收入现状及规范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金融工程班级:1401 学生姓名:洪锡顺学号:2120140451 完成日期:2016.12.20

我国财政收入现状及规范 摘要:我国的财政收入是2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收入体制改革的反映和结果。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收入的构成主要是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税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要求税收成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同时还要成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在经过多次改革后,税收取代了利润上缴成为财政收入的主导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上国富民强之路,但同时,百姓收入差距也日渐扩大,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非常悬殊。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是由于收入分配改革滞后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当前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 关键词:财政收入背景,财政收入现状及其规范,财政改革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其实质是反映了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劳务或者一部分经济资源的支配使用权由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手中转移给政府的经济关系。财政是同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相联系,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但是,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而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这种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它是国家凭 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从这一概念的内容可以看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接下来将从我国近年财政收入背景,财政收入分配现状及其原因,并给出规范建议这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国财政收入相关问题。 (一)我国近年财政收入背景 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这是我国年度财政收入次突破10万亿。2011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及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蛋糕”继续增大。财政部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逾11.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3335亿元。但是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出现较大幅度放缓,增幅放缓至12.8%,较2011年回落12.2个百分点。专家表示,2012年财政收入完成了预算,但

《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分析》-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摘要:对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提高我国财政收入质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收入实证分析影响因素 一、引言 财政收入对于国民经济的运行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它是一个国家各项收入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大小往往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财政收入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宏观调控的首要问题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问题,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包括总量上的平衡和结构上的平衡两个层次的内容。财政收入的杠杆既可通过增收和减收来发挥总量调控作用,也可通过对不同财政资金缴纳者的财政负担大小的调整,来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此外,财政收入分配也是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合理分配的主要工具。在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因此,在税收体制及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繁荣而增加,随着经济衰退而下降。 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国有经济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四种形式,因此,财政收入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看,财政收入又表现为来自各经济部门的收入。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就是在财政收入中,由来自国

民经济各部门的收入所占的不同比例来表现财政收入来源的结构,它体现国民经济各部门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等部门。 因此,本文认为财政收入主要受到总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其他收入和就业人口总数的影响。 二、预设模型 令财政收入Y(亿元)为被解释变量,总税收收入X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X2(亿元)、其他收入X3(亿元)、就业人口总数为X4(万人)为解释变量,据此建立回归模型。 二、数据收集 从《2010中国统计年鉴》得到1990--2009年每年的财政收入、总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工、其他收入和就业人口总数的统计数据如下: 财政收入Y 总税收收入X1 国内生产总值X2 其他收入X3 就业人口总数X4 obs 1990 2937.1 2821.86 18667.8 299.53 64749 1991 3149.48 2990.17 21781.5 240.1 65491 1992 3483.37 3296.91 26923.5 265.15 66152 1993 4348.95 4255.3 35333.9 191.04 66808 1994 5218.1 5126.88 48197.9 280.18 67455 1995 6242.2 6038.04 60793.7 396.19 68065 1996 7407.99 6909.82 71176.6 724.66 68950 1997 8651.14 8234.04 78973 682.3 69820 1998 9875.95 9262.8 84402.3 833.3 70637 1999 11444.08 10682.58 89677.1 925.43 71394 2000 13395.23 12581.51 99214.6 944.98 72085 2001 16386.04 15301.38 109655.2 1218.1 73025 2002 18903.64 17636.45 120332.7 1328.74 73740 2003 21715.25 20017.31 135822.8 1691.93 74432 2004 26396.47 24165.68 159878.3 2148.32 75200 2005 31649.29 28778.54 184937.4 2707.83 75825 2006 38760.2 34804.35 216314.4 3683.85 76400 2007 51321.78 45621.97 265810.3 4457.96 76990 2008 61330.35 54223.79 314045.4 5552.46 77480 2009 68518.3 59521.59 340506.9 7215.72 77995 三、模型建立

eviews面板数据实例分析

1、已知1996—2002年中国东北、华北、华东15个省级地区的居民家庭人均消费(cp,不变价格)与人均收入(ip,不变价格)居民,利用数据(1)建立面板数据(panel data)工作文件;(2)定义序列名并输入数据;(3)估计选择面板模型;(4)面板单位根检验。 年人均消费(consume)与人均收入(income)数据以及消费者价格指数(p)分别见表9、1,9、2与9、3。 表9、1 1996—2002年中国东北、华北、华东15个省级地区的居民家庭人均消费(元)数据人均消费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CONSUMEAH 3607、43 3693、55 3777、41 3901、81 4232、98 4517、65 4736、52 CONSUMEBJ 5729、52 6531、81 6970、83 7498、48 8493、49 8922、72 10284、6 CONSUMEFJ 4248、47 4935、95 5181、45 5266、69 5638、74 6015、11 6631、68 CONSUMEHB 3424、35 4003、71 3834、43 4026、3 4348、47 4479、75 5069、28 CONSUMEHLJ 3110、92 3213、42 3303、15 3481、74 3824、44 4192、36 4462、08 CONSUMEJL 3037、32 3408、03 3449、74 3661、68 4020、87 4337、22 4973、88 CONSUMEJS 4057、5 4533、57 4889、43 5010、91 5323、18 5532、74 6042、6 CONSUMEJX 2942、11 3199、61 3266、81 3482、33 3623、56 3894、51 4549、32 CONSUMELN 3493、02 3719、91 3890、74 3989、93 4356、06 4654、42 5342、64 CONSUMENMG 2767、84 3032、3 3105、74 3468、99 3927、75 4195、62 4859、88 CONSUMESD 3770、99 4040、63 4143、96 4515、05 5022 5252、41 5596、32 CONSUMESH 6763、12 6819、94 6866、41 8247、69 8868、19 9336、1 10464 CONSUMESX 3035、59 3228、71 3267、7 3492、98 3941、87 4123、01 4710、96 CONSUMETJ 4679、61 5204、15 5471、01 5851、53 6121、04 6987、22 7191、96 CONSUMEZJ 5764、27 6170、14 6217、93 6521、54 7020、22 7952、39 8713、08 表9、2 1996—2002年中国东北、华北、华东15个省级地区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元)数据人均收入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INCOMEAH 4512、77 4599、27 4770、47 5064、6 5293、55 5668、8 6032、4 INCOMEBJ 7332、01 7813、16 8471、98 9182、76 10349、69 11577、78 12463、92 INCOMEFJ 5172、93 6143、64 6485、63 6859、81 7432、26 8313、08 9189、36 INCOMEHB 4442、81 4958、67 5084、64 5365、03 5661、16 5984、82 6679、68 INCOMEHLJ 3768、31 4090、72 4268、5 4595、14 4912、88 5425、87 6100、56 INCOMEJL 3805、53 4190、58 4206、64 4480、01 4810 5340、46 6260、16 INCOMEJS 5185、79 5765、2 6017、85 6538、2 6800、23 7375、1 8177、64 INCOMEJX 3780、2 4071、32 4251、42 4720、58 5103、58 5506、02 6335、64 INCOMELN 4207、23 4518、1 4617、24 4898、61 5357、79 5797、01 6524、52 INCOMENMG 3431、81 3944、67 4353、02 4770、53 5129、05 5535、89 6051 INCOMESD 4890、28 5190、79 5380、08 5808、96 6489、97 7101、08 7614、36 INCOMESH 8178、48 8438、89 8773、1 10931、64 11718、01 12883、46 13249、8 INCOMESX 3702、69 3989、92 4098、73 4342、61 4724、11 5391、05 6234、36 INCOMETJ 5967、71 6608、39 7110、54 7649、83 8140、5 8958、7 9337、56 INCOMEZJ 6955、79 7358、72 7836、76 8427、95 9279、16 10464、67 11715、6 表9、3 1996—2002年中国东北、华北、华东15个省级地区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物价指数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PAH 109、9 101、3 100 97、8 100、7 100、5 99

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

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 资本结构主要是指长期负债与权益的分配情况。最佳资本结构是使股东财富最大化或股价最大化的资本结构,亦即使公司资金成本最小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反映的是企业债务与股权的比例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偿债和再融资能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合理的融资结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发挥财务杠杆的调节作用,使企业获得更大的自有资金收益率。 一般而言,企业的资本结构有以下类型: (一)单一资本(普通股)结构 它是企业的全部融资来源于股本(普通股),而没有负债和优先股的资本结构。 这种资本结构没有固定利息和固定股利压力,没有还本付息的义务,不存在财务风险。其次,资本利益和普通股票股利的分配比较自由,可以由董事会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次,由于企业未利用优先股和负债融资,以后需要资金时,融资方式的选择余地比较大。 (二)单一负债结构 它是指企业的资本全部来源于债务融资,而没有任何权益性融资。在单一负债结构下,财务风险达到最大化,风险也最大化,企业融资可能面临困难。但是,由于债务融资相对于权益性融资成本较低,所以单一负债结构的融资成本也趋于最小化。考虑到所得税因素,债务融资成本比权益性融资成本更低。 (三)资本(普通股)和负债混合结构 它是企业的资金来源既有资本(普通股)的权益性融资,也有债务性融资,这是各类企业的一般性资本结构。在企业财务管理上,因资本和负债的比重是不确定的,所以就产生了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和评价问题,最优资本结构也就是综合融资成本最低,融资风险最小的结构,而最优资本的选择只能在混合而非单一的资本结构中产生。企业在选择最优资本的结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两难选择:低成本的资本结构往往是负债经营,而负债经营的最终结果实企业的高风险;所有者或债权人为保护其资本或债权的安全,往往要有成功性约束,其均衡的结果是所有者或债权人会因此而提高对资本的控制权、求偿权和债券的收益。因此,在选择成本与风险成对的资本结构原理下,它要求企业在资本的选择中尽可能使企业在增加债务融资时,相应降低债务成本,再增加权益性融资时,相应降低融资风险。此外,在资本与负债的混合资本结构中,还应注意财务杠杆的正、反两方面,趋利避害。 (四)普通股和优先股混合结构 在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的公司,其资本结构还可以是两者混合的结构。在这种资本结构中没有负债,也就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不过这种股利可以延期支付。就这一点来说,这种资本结构没有财务风险或者风险较低。优先股股利一般低于普通股股利,这种资本融资的成本相对低一种结构要低。优先股股利的固定性,也是在这种结构下类似结构杠杆的作用,在企业经营状况好时,可以提高普通股股本收入。在资产负债表上,优先股属于权益,与负债相比,这种资本可以显示出较好的财务状况。但是,就融资成本而言,优先股仍高于负债,这种资本结的融资成本比前述的二、三中要高,财务杠杆的作用也不及第三种结构明显。优先股股利高于负债利息,但低于普通股股利,所以优先股的风险比负债低,而比普通股高。 (五)普通股、优先股和负债混合结构 对于发行普通股、优先股的公司,还可以采用负债融资,这样就形成了普通股、优先股和负债混合的结构。这种资本结构的融资成本低于上述的第一、四种,高于第二、三种,可以得到一定的财务杠杆利益,但是比第三种小。这种资本结构的融资风险比第一、四种高,比第二、三种低。 综合上述五种类型的资本结构,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融资成本低的资本结构,其融资风险必然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资本结构;而融资成本高的资本结构,则融资风险低,是低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和租金分享理论四个角度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总结出影响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包括:行业垄断、行业构成要素不同、行业人力资本水平不同和税收制度不完善。要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必须(1)规X 行业竞争制度,降低行业垄断水平;(2)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生产率;(3)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各行业人力资本水平;(4)完善税收制度,加强对垄断行业税收的重点监控。 【关键词】 行业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水平;垄断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行业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已成为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对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相关文献也主要从行业垄断角度入手。本文从四个主流的行业间收入差距理论入手,分析了影响中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行业收入差距的理论解释 (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由短期差异说和补偿性差异说 两部分构成。前者认为,行业收入差异只是一种短期现象,是劳动力市场对产品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的反应;而后者认为,劳动者在确定合适的工资水平时,不仅关心货币方面的收益,还重视非货币方面的收益。工作的复杂程度、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等会给劳动者带来负效应的非货币特征,为了补偿这些负效应,这些行业通常会为劳动者支付相对较高的工资,即补偿性工资。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实际上指出了行业收入差距形 成的主要原因是行业产品需求的变化或行业非货币特征的 差异。如果一个行业的劳动程序复杂、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较恶劣,亦或者行业的产品需求增加,则该行业通常会为劳动者提供较高的工资水平。 (二)人力资本理论 虽然早期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等都在各自的著作中对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但是最早将其发展为理论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1960)。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行业收入差异反映了行业间劳动力质量的差异,高收入行业拥有更大比例的高质量劳动力。由于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