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

摘要城市发展时刻也离不开区域的支持,区域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在城市研究中

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要树立区域整体观念和全球观念,注重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特别要

加强经济发达地区和行政区交接地带建设的综合协调,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区域总体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城市发展腹地区域观点区域基础世界城市网络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作为人类各种活动的集聚场所,通过人流,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于外围区域发生多种联系,通过对外围腹地的吸

引作用和辐射作用,成为区域的中心。外围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

为城市发展的依托。因此,可以说,城市与区域相互依存,城市借区域而立,区域依城市而兴。目前,我

国正进入城市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均与对城市和区域的相互关系

认识不清有关。因而,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研究需要研究城市以外更大的区域问题。需要澄清模糊的认识,弄清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1城市是区域的核心

城市有许多职能,可分为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也可以认为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具体地说有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商贸、信息服务等职能。但城市最重要的特征还有人口和非农产业的聚集。由于城市

经济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集聚型经济,其生产效率明显高于农村经济。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生产技

术的不断革新,引起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现代中心城市已经成为区域生产力最高水平的代表,特别市

在组织社会经济、创新、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有许多资料表明。在我国,大城市的经济效益,一般高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高于农村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何总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城市还是区域的商贸流通中心和交通中心。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必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

起主导和推动作用。城市还是各种政治和管理机构的集中地,是区域的政治中心。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城

市不仅是区域的社会经济中心,也是区域的文化中心。

2区域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根本因素, 总的来说, 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也就是说, 历史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衰替, 生产关系的交替和变革, 从根本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具体到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则是一个

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政治形势与国民经济发展任务对城市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对城市发展制约较大

的区域因素主要有区域经济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社会因素、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 等等。

区域经济条件

如前所述,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 其兴起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不在城市的内部, 而在于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特别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产生的产品剩余。“一个国家城市化的界限, 一般由该国家的农业生产力所决定, 或是由该国通过交换、政治和军事力

量从国外获得粮食的能力所决定”崎, 。有人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

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有同步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城市化的实质是实现国民经济和城市文化的现代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因是经济结构和经济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决定

性影响。经济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上。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越大, 城市分布

就越不平衡。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随着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 城市分布趋向平衡。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指区域或城市所在地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事物的空间相互关系的总和。与山脉、平原、江河、海洋的空间关系, 称自然地理位置与交通线、农业区、港口及已有城市的空间关系, 称经济地理位置。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地理位置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表现在影响城市辐射和吸引范围的大小

决定城市的优势产业部门和专业化市场。新加坡之所以成为东南亚的航运枢纽、转口贸易中心、技术服务

中心、煤油业中心、电器制造中心、修造船基地、金融中心、旅游中心, 都与它所处的欧亚东西航运中点

这一位置分不开的。我国南船北马, 因而南方城市大都座落在河流汇合处, 北方城市大都座落在大道汇合处。城市的地理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从自然方面看, 沙漠扩张、海平面升降、河道变迁、港口的淤塞等等, 都会

引起城市的变迁。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化, 如交通技术的改进,交通工具的变化、交通网的扩展、行政区划界线的变化等更是城市变迁的主要原因。苏北古城淮阴的兴衰变化可算是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化对城市发展影响的一个典型例子。淮阴位于淮河与大运河的交汇之处, 又是古代骚道的必经之地, 历史上曾是当时我国南方著名的“淮扬苏杭”四大名城之一。“酒酣夜别淮阴市, 月照高楼一曲歌,’唐·温庭摘诗句。到明清时, 地处苏北平原的淮阴市更加昌盛既是淮、涟、泅、沐等流域的土产集散地, 又是淮盐的转运口岸, 再加上这儿雄居水陆要冲, 南船北马、潜运总汇, 商贾云集, 盛极一时, 成为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但是,鸦片战争以后, 海运业和陆上交通的兴起, 这儿南北水运中心的地位不复存在。至例年, “津浦铁路成, 辕辙易向, 乃夷为僻鄙, 不复有问津者”, 淮阴彻底衰落了。目前淮阴仍仅为一个人口不足万的中等城市。自然资源

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及开采条件是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 水资源南丰北欠, 因而北方大部分城市都缺水, 一遇早年, 生产生活用水不足, 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水资源成为我国北方城市规模扩大的严重制约。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可导致城市特别是资源开采与加工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如大庆、克拉玛依为石油工业城市, 鞍山、攀枝花为钢铁工业城市, 而伊宁为森林工业城市。在传统工业阶段, 城市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大。伯明翰英、匹兹堡美、鲁尔区的城市德等都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到现代工业阶段, 尽管由于资金、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提高, 而自然资源的相对重要性下降了, 但仍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因素

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历史因素、文化传统、政治因素、人口素质等。城市是历史发展的结晶。城市的规模、性质、职能、布局、建筑景观等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每一时代都在它所创造的建筑上写下它的自传”公而记。中国历史悠久, 区域历史因素对城市影响深刻。河北承德曾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山村, 清初满族选择承德建避暑山庄, 围绕山庄建外八庙。这一历史因素左右着承德的城市性质。刃多年来, 扬州曾是运河潜运和盐务中心唐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白居易、李白、杜牧、欧阳修等唐宋名士曾定居、游览扬州清代扬州八怪在我国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清初康熙、乾隆南巡, 多次驻足扬州, 等等。这些历史因素都促使扬州成为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园林旅游城市。区域的文化传统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移民观念的传统束缚、轻视经商的文化心理等观念, 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迁和向城市的转化形成了重重阻力。而年代迅速崛起的温州, 不仅资源贫乏, 而且交通不便, 其乡镇工业兴起和纽扣等批发市场形成的重要依托, 便是温州人历史上形成的外向型文化传统与改革开放时机的重合。

政治因素对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政治中心对城市规模影响较大。大多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中心所在的城市是首位城市, 城市向外扩展较快。在我国, 政治中心行使社会经济文化管理职责, 与国民经济有关的金融、保险、信托、邮电、广播、电视等机构集中在政治中心。在现代化过程中, 这些部门发展最迅速。按我国的社会体制, 人、财、物按行政隶属关系分配, 政治中心在人财物方面有优先权, 容易发展壮大。因此, 城市的等级体系基本上与行政中心的等级体系一致。

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力的劳动效率、适应不同产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吸纳创新的能力。卯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既然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较高, 那么人力便是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因素, 提高人的素质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 在社会活动中, 教育、医疗保健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战以后, 西德、日本经济的飞跃发展, 其基本原因之一是与物质资本相比, 人力资本在战火中未遭到严重破坏。也可以说是由于对教育和医疗的重视而形成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市场。

区域基础设施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供电、给排水、污水处理厂等, 其完善程度和空间分布, 对城市发展和布局有很大影响。区域性的基础设施, 特别是交通、通讯是城市与外围区域相互联系的纽带, 其好坏程度将直接影响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范围, 进而影响城市的发展、城市体系的形成、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 以及区域优势的发挥和区域差异的大小。因此, 在城市发展、区域规划和城市化进程中, 必须重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跨行政区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 避免重复建设, 节省投资。

生态环境

城市发展受到区域生态环境容量的制约。在生态敏感带和环境容量较小的地区, 城市发展的余地较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开始追求全面的生活质量, 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 区域生

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作用会越来越大。因此, 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解决环

境问题的重要性, 为人类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研究城市发展要有区域观点和全球观点城市发展褥要区域

整体发展观念的指导城市是大小不同的区域的中心, 它不是孤立的, 因此研究城市问题必然涉及到整个区域。目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 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与外围腹地的关系—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镇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特别是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城镇密集地区如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

江三角洲等, 各种关系就更为紧密,可以说密不可分, 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的态势。城市发展要有区域整体性

观念, 要重视城乡结合、大中小城镇结合的问题, 重视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再不能就城市论城市了,

要特别重视区域问题。因为城市的发展对于一个区域来说, 城市是局部而区域是整体不少城市的工业发展

和布局仅从局部来看是合理的, 但从整体来看是不合理的。例如,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 首先是行政中心的职能, 至于全省的经济中心则要从全省的实际情况出发, 而不要一提省会必然是全省的经济中心, 结果

不从区域角度出发, 不讲具体条件, 什么工业都安排在省会城市。我们强调区域的整体性, 其目的在于促使区域持续、协调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加强区域规划, 重视区域规划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和指导作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可算是区域整体性规划的一个成功范例。

区域内城镇的地域分工与协作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一定的腹地范围, 这一范围会随着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城市在区域城镇体系

中的地位和等级的改变, 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通讯、互联网等的改善而变化。城市发展不能脱离特定区

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而孤立地进行。因此, 现代城市发展的合理性必须从区域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例如, 江苏省的沿江地区各城镇特别是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发展方向与地域分工问题, 如何确定才比较合理

风景旅游城市如苏州与工业布局如何结合苏锡常三市及附近地区的轻纺工业如何合理分工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必须从长江三角洲这个大区域人手, 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否则就会造成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开工不足、投资效益不高等现象。这就要求各个城镇根据自身的历史基础、产业优势和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等条件, 确定优势产业部门, 进行专业化生产, 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实际上, 专业化生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专业化协作生产将相同的产品、工艺过程差不多的加工工业零部

件组织在一起, 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 集中进行大批量生产, 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和区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的目的, 也加强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镇之间的合理联系与协作, 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城市和经济日益全球化使城市研究需要全球观点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国际劳动分工从传统的垂直型向水平型的转变和水平分工的迅速加深, 经济

国际化不断加强并达到了更高的阶段, 即全球化阶段。全球化削弱乃至抹掉国家之间的边境线而任货物和

信息自由流通。与此同时, 世界经济已被置于一种只能称为信息化的机制之下要生产便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 而信息的产生和交换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产业。电话、电传、电子邮件等电子通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

上代替面对面的交谈。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经济和人口将出现集聚与扩散双向流动, 世界城市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全球性城市亦称国际性城市、世界城市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 国际上公认的全球性城市有纽约、东京和伦敦。这三个城市集中了远超乎比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 特别是外国银行, 以及其他从事金融交易的公司它们还是世界各个最大公司总部的最大集中之处。另有大约个次全球性的或者说

“地区性的”中心城市特别值得研究, 包括巴黎、旧金山、洛杉矶以及墨西哥城等。在我国城市中,香港包括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包括天津、台北等有可能成为次全球性城市或全球性城市。我们在研究上述这

些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时, 必须从全球这一最大的区域着手, 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和合理的方案。因此, 要在不同范围的区域内研究不同等级城市的发展问题。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S的计算公式如下:

城市与城市化精品练习题

城市与城市化精品练习题 一、选择题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 。下图所示为某地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读图回答下题。 1.下列有关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B. 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C. 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D. 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转变生活方式 下列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据图回答2~3题。 2.关于下列城市空间形态所处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B.③是汽车时期 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 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3.图中所示城市形态出现最晚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4~5题。 4.两图所显示的含义是( ) A.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B.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C.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 D.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 5.据图可知,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市场 B.行人、营业面积C.营业面积、人口密度 D.人口密度、交通(2014·吉林二模)右图为“某城市不同主要功能区占用土地面积空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6-8题。 6. 丙功能区是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7. 该城市 A.地域结构接近同心圆模式 B.最适宜在6-8km处设置绿化防护带

-6km处为工业集聚中心 D.商业用地面积由市中心向郊区逐渐递减 8. 甲所代表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口数量变化是 (2014·吉林九校联合体二模)右图示意某区域高等级公路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是 A.E市 B.F市 C.x市 D.Y市 10.两地之间汽车客运往返班次最少的是 A. X M B.X F C.X H D.X N (2014·安徽合肥第二次质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向外扩张带来的问题,在1947年提出“手指规划”方案,该规划方案至今仍然对哥本哈根的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读“‘手指规划’示意图”,完成11 -12题。 11.哥本哈根城市规划方案中的“手指”延伸的影响因素是 A.交通 B.地形 C.市场 D.水源 12.“手指规划”示意图中“手指”之间的区域应该规划为 A.工业区,因为地价低廉 B.别墅区,因为环境优美 C.商业区,方面居民购物 D.绿化区,优化城市环境 (2014·湖南六校4月联考)城市市民出行时间首先受到往返行程目的的影响;其次,途中的驻停,如下车购物等活动也对出行时间有很大的影响。读我国某大城市市民出行时间分布比例变化图,完成13~14题。 13.市民出行与图中曲线最相符的城市功能区是() A.住宅区B.商业区C.旅游区D.工业区 14.与2000年相比,2012年甲时段出行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人口增加 B.道路系统落后C.出行距离增加 D.出行方式改变 (2014·山东日照二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的变化读图完成15~16 15.该图显示 A.人口密度越大,地租水平越高 B.地租水平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莘县高中地理 优质课评选 第二章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课时1) 丁 兆 慧

莘县第一中学 2014年4月20日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解读】 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等是达成该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教材分析】 本节从城市的起源入手,介绍了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据课标要求,重 点论述了城市化、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城市的起源,主要介绍了城市产生的基 本条件:二是城市的发展,教材将其分了三个历史阶段可对比说明。 第二目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首先介绍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然后图 文结合讲述了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可为学生搜集材料,提高学生分析运用 材料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高中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

2.通过半年多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地理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3、学生有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师可多放手,多鼓励,善诱导。 【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探究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来理解课文中较为难懂的问题,扫平知识理解中的障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活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说出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和城市发展的阶段 2、结合实例,说出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3、运用图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4、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风帆起珠江》。结合视频内容,提问学生:我们从视频中看到了珠三角的快速城市化。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又具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鲁教版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 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 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40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40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 (1)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2)范围:包括A广州、B深圳、C珠海、佛山、江门、D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E香港和F澳门。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形成城乡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地带。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形成以广州市为中心的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点

夯实基础阶段稳步发展阶段 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 以后 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程特点 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 业发展迅速 多种形式引进外资和 技术,工业发展步伐 加快 更加注重质量和效 益,工业结构优化, 技术水平提高,保持 较高的增长速度结果 为工业起步提供必要 的资金积累 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 主的经济特色,建立 起轻型工业体系 基本实现乡村工业 化;面临发展空间不 足和工业资源有限等 问题 4.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5.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分类问题解决措施工业化问题 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 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 偏低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寻求最佳 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建立高 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城市化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城市 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珠江水质 恶化;城市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 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微点1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论述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划重要性

论述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摘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也是城市政府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保证我国城市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市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城市规划;重要性 abstract: city planning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city, management city construction programme of the foundation, also is the city government guidance control cit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s the basic means of. city is the result that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ow to ensure that our city development along the road of health to advance quickly, this is a hotspot concerned by the society, also is the city government must earnestly study and answer the major subject. key words: city development; city planning;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从城市化的客观角度分析,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 当前,城市形象成为热门话题,城市发展呈现出由共性突出到突出个性的转变,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我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3 Ξ 张尚武 王雅娟 提要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众多小城镇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何在新经济背景下获得第二次的自我超越已经成为共同的难题。笔者借鉴国外新城发展的经验,提出在我国大城市地区培育大城市地区中等规模新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大城市地区 新城 上海市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0)06-0039-04 中国分类号 T U984 文献标识码 A 大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发展需要与周围的区域发展结合,这一点虽然早已被人们认识到,但具体的空间关系和职能关系却一直处于探索和争论中。包括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西方战后新城建设,卫星城建设以及对新城的最新阐释,各个时期,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探索。 1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评析 111城乡整体建设的理想 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空前迅速地发展,城市的环境和效率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城乡整体建设思想把城乡作为对等和平衡的力量,使之在区域范围内得到平等的分工和协调,充分发挥城乡双方的优势。这一思想试图把城市中的工业疏散出去,并围绕这些疏散的工厂建设新的城镇,具有城市所能提供的设施服务和职业机遇条件。在兼有两者之利的同时,避免两者的不利。霍华德把这种多中心的居民点称为“社会城市”(s ocial city)。并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作了深层次的思考,提出的是从区域角度对整个城市的结构性改造,以形成环境舒适、社会经济运行良好的城乡空间结构。 这是针对早期工业化城市的拥挤和混乱,出于对随之逝去的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秩序的留恋而提出工业城市建设的理想。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中,这一思想一直是一种理想。 112大城市地区新城建设的实践 大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人们开始把城市的交通系统组织、社会环境改善和区域性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起来。斯科特和斯坦普(L1Scott&L1D1S tam p)提出一种新的规划体制,包括市郊在内,为土地划分不同的等级,把保护农业用地作为首要职责①。开始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和人类行为。 西方战后最有影响的艾伯克隆比(Abercrombie,1944)的大伦敦规划即是这一思想的贯彻和发展,明确了在大城市建成区以外发展新居住地,即新城的思想。在规划绿带以外形成新的居住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事实证明在战后的大规模建设中,新城成为解决郊区蔓延(suburb sprawl)的有效引导手段。 新城诞生在英国和美国,进而在整个欧洲和世界范围都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但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巴黎的新城与大城市有更多的联系,是作为中心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城市成为多中心组合的整体;英国的新城更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在日本又有所不同,尽管从空间形态上呈现多中心的新城形式,但在功能上仍然是单一中心的,即新城多是作为居住的地方,就业并未相应分散,这在日本城市化发展迅速的早期表现尤为明显。 我国在北京、上海两市也曾进行过卫星城建设的实践。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在1990年代以前,卫星城的建设未取得明显效果,与主城难以建立紧密的关系,因而也带来对卫星城建设的怀疑。 113新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新城模式 在经历了7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满足居住需求和有足够的环境意识成为规划目标的焦点。人们对生活空间数量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同时对空间和环境的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发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sustainable urban form)的探讨。 在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欧文等人(S1OwensΠD1 BanisterΠM1Breheny)建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应该以发展小居住地为主,如霍华德所提出的2~3万人口的规模,具有步行的尺度。但其中有一些大的居民点能够达到20万人口以上,形成霍华德所提出的社会城市②。认为这是从能源有效利用的角度是理想的形态,能够满足具有足够的多种城市活动的门槛,但不是高度聚集和高密度。 而P1霍尔(P1Hall)在分析伦敦的实际情况中,提出了建设持续发展的“社会城市”的概念(sustainable s ocial city,or sustainable city region)③,认为新居住地的建设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城市改造;二是建设新城。但传统城市改造形式和新城建设形式都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从城市改造的角度,由于城市建成区用地有限,大规模改造是不现实的;从新城建设的角度,传统新城或田园城市是“在乡村建设城镇”,达到人口居住和就业从城市中疏解的目的,但这一目的在任何地方都从未真正实现过。作为最早的新城之一的S tevenage是自我平衡程度最高的一个,大约有 Ξ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专题成果(项目批准号OOB JL030) 44  城市规划汇刊2000[6]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答案

1.( )是一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现代化 o B.城市化 o C.信息化 o D.市场化 2.除了注册登记外,在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展层次不高 o B.市场化程度低 o C.发展水平偏低 o D.管制过度 ' 3.在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属于()性质的第三产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公益 o B.商业 o C.混合 o D.协会 4.城市发展的阶段,经历了( )的发展历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古代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B.传统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C.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o D.传统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 5.商业、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哪些是重点,优先发展哪一种,需要从()的关系角度进行考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目标与阶段 o B.垄断与竞争 o C.公益与商业 o D.政府与市场 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区位和交通、发达和不发达、文化差异等属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战略目标 o B.战略条件 o C.战略思路 o D.战略措施 : 7.文化产业,是以()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艺术 o B.文化保护 o C.文化创意 o D.文化创收

8.( )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创意产业 o B.消费性服务业 o C.生产性服务业 o D.生活性服务业 — 9.中国四个直辖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高到低依次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北京—上海—重庆—天津 o B.上海—北京—天津—重庆 o C.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o D.上海—北京—重庆—天津 10.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垄断现象,其中石油销售属于(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行业垄断 o B.经济垄断 o C.政府垄断 o D.自然垄断 * 11.下列各产业属于城市第三产业的有()。(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城市化进程

第三节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化 (一)概念: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两层含义。 (二)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发展 2.城市化水平,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的发展。中心——边缘互动 3.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缩小城乡差别。城乡趋同 (三)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村人口绝对量也在不断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四)、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第一阶段:自城市形成—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低水平的缓慢增长。城市人口比重1%~2%。城市规模小,城市数目少。原因:生产力水平低,非农产业不发达。 2.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1900年(两次产业革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1900年13.3%。原因:工业化。①工业化扩大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工矿城市大量出现;②工业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为城市产业提供后备劳动者,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工业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城市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3.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因:①第三次技术革命极大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②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走向工业化道路。 (五)当今世界城市化的对比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逆城市化导致城市结构合理(城市人口反流乡村,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畸形,城市结构不合理(表现: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我国解决措施:限制大城市发展,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乡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型国家)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 ) A.山间低地B.山谷地带 C.盆地中部D.山前冲积扇 2.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是() A.在城市繁华地段建设多个停车场 B.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C.工厂、商店和办公室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D.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3.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乡村有大量闲置土地,需要人去经营管理 B.城市经济发展不稳定,失业人口增多 C.城市犯罪率高,居住不安全 D.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物流园空间布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影响图示物流园区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通达度 B.土地价格 C.人口密度 D.环境质量 5.图示物流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 ) A.促进了主城区的空间扩张 B.减少了服务业用地面积 C.带动了园区周边区域开发 D.增加了主城区交通压力 近年来,流动商贩作为非正规经济,其数量在城市内部呈线性增长态势。巨大需求是导致流动商贩的根源,城市用地性质及其代表的城市功能对流动商贩有显著影响, 而宽马路对商贩经营会产生负面影响。解决就业、服务社会和城市监管三者间的矛盾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北京市朝阳区面积470.8平方千米,2013年常住人口384.1万。下图为在朝阳区498个社区中,流动商贩自发形成的早市、午市和晚市聚集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推断甲社区的城市用地为 ( ) A.居民住宅B.工业C.娱乐康体D.外事 7.本着政府引导,兼顾就近消费、商贩效益与城市监管,下列地区中适宜设置固定型摊贩区的是 ( ) A.党政机关附近B.城市干道两侧C.公园绿地内外D.学校医院附近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答案

?1.( )是一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现代化 o B.城市化 o C.信息化 o D.市场化 ? 2.除了注册登记外,在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展层次不高 o B.市场化程度低 o C.发展水平偏低 o D.管制过度 ? 3.在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属于()性质的第三产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公益 o B.商业 o C.混合 o D.协会 ? 4.城市发展的阶段,经历了( )的发展历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古代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B.传统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C.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o D.传统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 5.商业、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哪些是重点,优先发展哪一种,需要从()的关系角度进行考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目标与阶段 o B.垄断与竞争 o C.公益与商业 o D.政府与市场 ? 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区位和交通、发达和不发达、文化差异等属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战略目标 o B.战略条件 o C.战略思路 o D.战略措施 ?7.文化产业,是以()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艺术 o B.文化保护 o C.文化创意 o D.文化创收 ?8.( )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市政府所在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市政府所在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个人观点) 我是土生土长的三穗人,在外地生活已有20余年,浅谈一下关于三穗最近的话题。 20多年前,我在三穗时,曾经和镇远县、岑巩县的朋友,茶余饭后开过玩笑:应该建设一个市(潕阳市)在羊坪,辖镇远区、岑巩区、三穗区、玉屏区4个区。这是旧话,暂且不谈了。我对建市的观点: 1、设一个县级市,总比没有的好。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趋势,也是急功近利很快让地方获利的发展手段。(如:政府卖地等等。) 2、现在镇远、三穗、岑巩建城市组团,政府设在青溪,可能是政府兼顾各地方利益采取的折衷方法。但行政中心不等于经济中心,例举:修文县的行政中心在龙场镇。而扎佐镇是工业区,却是县财税的支柱,工业总产值竟然达到30多亿元;东莞市的行政中心和工业中心、商业中心都不在同一个狭小区域。所以三穗也有很好的发展。 3、发展关键在于掌舵的市政府领头人,有否30年甚至50年的远景眼光。最希望来一个省外经济发达地区的能人,又能实事求是、扎实干事的这么一个人。总体来说,政府肯定会将三个区域的利益相对端平的。 4、各区域发展的侧重点:(1)镇远古城发展原生态、旅游以及与旅游相关的商业,镇远古城与青溪建设城市高速公路,并逐渐将人员沿公路两边、舞阳河两岸迁移,逐步形成同城化;(2)岑巩在原羊坪及玉屏之间建立大物流中心、现代化的物联网,能吸收铜仁、凯里甚至新晃等湖南边界地区的物料中转,势必会形成商贸的发展、甚至以后互联电子业的发展,尽可能建设成贵州第三大的物流中转中心;(3)建设青溪链接岑巩、三穗的多条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形成同城化。 5、具体分析三穗的发展:三穗仅仅具有地域开阔、客运交通发达两个优势;劣势明显:文化底蕴不足、知名度低、上层人脉关系差、无旅游资源。那么就没必要考虑什么原生态、旅游业等,最好的手段是:把黔东工业区建在三穗,有魄力的领导人甚至可以采取最赤裸的招商政策:5年免税;政府垫资收地,再直接划地给投资者建设厂房,三年过后再收取卖地的钱;建立客运中心。 6、随着政府内部的规范、社会的法治,以后县扶贫政策也会逐步取消的(里面猫腻太多),采取的是社会保障制度范畴内的个人扶贫。因而没必要计较蝇头小利。 综上所述,我赞成撤县并市,市政府行政中心建在何处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大。(说明:我仅仅只是一个小老百姓,若小老百姓能看到、想到的事情。政府官员没有认识到,只能说明当地政府官员的差劲)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一)城镇化发展不能搞“大跃进”, 必须循序渐进 许多地方近年来城市无节制的扩张无异于城市化的“大跃进”, 使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各类资源及环境不堪重负; 曾经普遍出现的小城镇建设中“有城无市”的状况甚至在不少大城市中也出现了; 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城市病”开始大量出现等。现在强调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 是再及时不过了。 应当清醒的认识到, 城镇化决非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数量增长的过程, 它 还是一个质的提高过程, 包括: 城镇产业的升级及其结构的合理化; 城镇人口素质的大幅提高; 优秀的传统城镇文化得以保留并发扬; 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等。总之, 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绝大多数居民的幸福感也应不断增强, 居民的幸福感是一个与城镇化成本成相反方向变动的指标,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城镇化成本的增长,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必须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 我们认为, 要以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来指导城市发展, 就必须牢固树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这里, 我们定义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是指某一特定城市的发展, 在确保当代城市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和城市以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即城市的发展不以牺牲后代和城市外居民利益与机会代价。相应, 可持续城镇化可定义为, 某一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在确保当代区域内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及区域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二者既区别又联系紧密, 尤其重要的是, 这二者均与上面讨论到的“城镇化成本”密切相关。就广义的城镇化成本而言, 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是成本较高的城镇化, 因此, 要大力倡导可持续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而降低城镇化成本。 (三)构建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 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 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 必然使维系城镇发展的各类资源配置失当, 因而是高成本的城镇化。粗放型的城镇化是对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是高成本的城镇化。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是高效地利用城市资源,即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如对土地的占用, 水资源、能源的耗费以及环境成本), 求得较多的城镇发展的收益, 它与上面提到的城镇体系结构又紧密相关。其实, 所谓城市群组团的方式, 在美国也就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三个主要区域, 它们提供了美国总体经济的65%。而在我国, 提出要建设大都市的城市就达180 余个, 经济学的“短边原则”应当是“大都市冲动”的一副清醒剂, 否

城市与区域规划重点

一、名词解释(7题选做6题)。(5分x6题=30分) 1.区域 在城市规划中它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涓滴效应 又称扩散效应,概括了所有那些导致发展刺激在空间上向外扩散的机制,它对相邻区域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 3.城市聚集区 随着大城市急剧向外扩展、城市出现明显的郊迁化现象以及城市密度的不断提高,在世界许多国家中出现了空间上连绵成片的城市密集地区,即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和大城市带(megalopolis)。联合国人居中心对城市聚集区的定义是: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所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 4.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5.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 未来的主要职能! 6.城市对外交通 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空间(其他城市、乡村)进行联系的各种交通运输的总称。 交通工具主要包括铁路、公路、航空、水运。 7.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8.城市总体规划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9.城市化 一般的说法: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人类学: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经济学: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 地理学:除了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 10.极化效应 概括了积极的发展刺激本身对它的周边区域形成的消极效应,包括繁荣区域吸引了停滞地区的劳动力,削弱了其创新能力,破坏周边环境,加剧的竞争,对停滞地区形成冲击等。 11.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