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世纪斯拉夫文化刍议_刘祖熙

中世纪斯拉夫文化刍议_刘祖熙

中世纪斯拉夫文化刍议_刘祖熙
中世纪斯拉夫文化刍议_刘祖熙

中世纪斯拉夫文化刍议

刘祖熙

本文简论的对象是中东欧斯拉夫国家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分四个部分:一、关于斯拉夫人的起源和名称;二、斯拉夫国家的建立;三、斯拉夫国家接受基督教;四、斯拉夫国家的基督教化———西方化和拜占庭化。

一、关于斯拉夫人的起源和名称

斯拉夫人起源于何处?12世纪初,由基辅洞窟修道院修士涅斯托尔撰写的罗斯编年史《往年纪事》根据《旧约?创世纪》说,斯拉夫人是雅弗的后代,而雅弗是挪亚的幼子;挪亚长子闪定居在亚洲,是亚洲人的祖先;次子含定居在非洲,是非洲人的祖先。《往年纪事》说:“斯拉夫人定居在多瑙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乌戈尔人和保加尔人的国家所在地。”①然后从那里的潘诺尼亚平原分散到各地。14世纪中叶的《大波兰编年史)讲到三个斯拉夫民族(捷克、波兰、罗斯)的祖先捷赫、莱赫、罗斯三兄弟的故事。这三兄弟的父亲叫潘(Pan),是潘诺尼亚(Panonia)的统治者。三兄弟各自建立了一个国家:捷克、波兰和罗斯②。19世纪俄国著名历史学家谢?索洛维约夫和瓦?克柳切夫斯基也认为,斯拉夫人最早居住在多瑙河流域。

但是,根据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700年,斯拉夫人定居在中东欧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带,形成了西起奥得河,东至第聂伯河的古代斯拉夫人共同体。乌日茨文化是斯拉夫人最早的文化,因发现于波兰西部乌日茨的墓葬而得名,其特征是带有棱角的绳纹陶器。这是青铜器时代。乌日茨文化的部落有把死人烧掉,将骨灰装进陶瓮埋入墓中的习俗。公元前700年,乌日茨文化的部落进入铁器时代。

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斯拉夫人以布格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支。居住在第聂伯流域的是东斯拉夫人,他们是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的祖先。居住在奥得河和维斯瓦河流域的是西斯拉夫人,他们是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易北河斯拉夫人的祖先。公元1—2世纪,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地理学家托勒密在《地理学指南》中,把斯拉夫人(主要是西斯拉夫人)称为维涅特人(Veneti)。

公元5—7世纪,即民族大迁徒时期,一部分西斯拉夫人迁到易北河下游、多瑙河中游和巴王铖:《往年纪事译注》,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②耶日?克沃乔夫斯基:《14—15世纪的斯拉夫欧洲》(Jerzy K locz owski,Europa slowianska w xiv2xv wieku),华沙1984年版,

第287页。

尔干半岛,一部分东斯拉夫人也同游牧的保加尔人一起进入巴尔干半岛。这样,在巴尔干半岛形成了第三支斯拉夫人,即南部斯拉夫人。后来,他们又分成若干群体,从西到东依次是: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和保加利亚人。公元6世纪中叶,哥特历史学家约丹尼斯除继续称西斯拉夫人为维涅特人外,称居住在德涅斯特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斯拉夫人为安特人(Antes ),称居住在德涅斯特河和多瑙河、蒂萨河之间的斯拉夫人为斯克拉文人(Sclaveni )。所以,维涅特人、安特人和斯克拉文人是外族人对西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和南部斯拉夫人的称呼。

那么,斯拉夫人的名称从何而来?其来源有多种说法。10世纪末,西方人士把拉丁语中的“斯拉夫人(Sclavus )”同“奴隶(Servus )”一词混为一谈。西方各国语言中的“奴隶”也同“斯拉夫人”相近。如法语“奴隶”为“esclave ”,意大利语为“schiav o ”,西班牙语为“esclav o ”,葡萄牙语为“escrav o ”。但斯拉夫人与奴隶毫不相干。根据波兰中世纪史专家沃夫米安斯基的研究,在中世纪早期斯拉夫人社会,奴隶只占全社会的9%,村社自由农民却占88%,富人占2.5%①。而且,奴隶的使用范围很小,在生产中只起辅助性作用。斯拉夫人很少把战俘转化为奴隶,而大多卖到国外,或允其赎身,以自由人身份留下来。16世纪末,波兰编年史家马切依?斯特莱伊科夫斯基认为,斯拉夫人这个名字来源于“光荣”。“光荣”的波兰语为“slawa ”,捷克语为“sla 2va ”,俄语为“слава”,分别读作“斯瓦瓦”、“斯拉瓦”、“斯拉瓦”。因为《圣经》赋予挪亚的儿子雅弗及其后代斯拉夫人以骑士的使命,斯拉夫人因此以英勇善战而获殊荣。比较可靠的说法是斯拉夫人对自己的称呼。“словене”是“славяне”的旧称,即斯拉夫人。它来自俄语“слово”或波兰语“slow o ”、捷克语“slov o ”,意为语言。凡讲同一种语言的人都是斯拉夫人。他们的邻居“不

讲”斯拉夫语,就是外国人或日耳曼人(немцы或немые

)②。由于对自然界的无知和恐惧,古斯拉夫人崇拜超自然的力量,认为万物皆有灵魂,信奉多神教,特别崇拜太阳神、火神和雷神。他们还崇拜祖先,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他们相信,只要虔信众神,可以使他们发慈悲,逢凶化吉,赶走恶魔。他们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用牛等祭祀神灵和祖先,希望保佑他们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二、斯拉夫国家的建立

中世纪早期是古斯拉夫人建立早期封建国家的时期。

公元681年,东斯拉夫人的7个部落联盟同突厥语系的游牧部落保加尔人,在多瑙河下游共同建立了保加利亚国家,定都普利斯卡,史称第一保加利亚王国(681年—1018年)。在组织国家的过程中,古保加尔人的可汗起了主导作用。因为人数少,古保加尔人逐渐被同化,放弃了自己的语言,到9世纪中叶,保加利亚王国完全成为一个斯拉夫国家。

9世纪初,由柳德维特王公(约810年—823年)在萨瓦河畔潘诺尼亚平原建立萨瓦克罗地

1

6中世纪斯拉夫文化刍议①②沃尔科夫、彼得鲁欣:《斯拉夫文化史纲》(B.K.B олков,В.Я.Петрухин,Очеркиисториикультурыславян

),莫斯科1996年版,第65页。

耶日?奥赫曼斯基:《俄国史—1861年前》

(Jerzy Ochmanski ,Dzieje Rosji do roku 1861),华沙1980年版,第41页。

亚国,首都锡萨克。10—11世纪,这块地方叫斯拉沃尼亚。与此同时,在达尔马提亚沿海由维谢斯拉夫王公建立了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国,首都尼恩。它们受到法兰克帝国的侵略。10世纪初,托米斯拉夫国王(910年—930年)统一了两公国,定都萨格勒布。1102年,克罗地亚被并入匈牙利王国。

公元800年左右,另一个维谢斯拉夫王公在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和南摩拉瓦河之间建立塞尔维亚国。他的孙子弗拉斯蒂米尔(850年—860年)在位时,沿海的奈雷特利亚和扎胡姆列都属于塞尔维亚。10世纪中叶,南部的杜克利亚,后称泽塔,从15世纪起改称黑山,也纳入塞尔维亚版图,首都拉什卡。9世纪30年代,在今捷克、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由摩拉维亚王公莫伊米尔一世(约818年—846年)建立大摩拉维亚国(830年—906年)。这是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共同建立的早期封建国家。906年,大摩拉维亚国被匈牙利王国灭亡。11世纪初,斯洛伐克被并入匈牙利版图。10世纪初,捷克普热米斯尔家族的瓦茨拉夫王公(921年—929年)在捷克和摩拉维亚建立捷克国家,首都布拉格。普热米斯尔王朝是捷克第一个封建王朝(921年—1306年)。

在10世纪60年代,波兰彼雅斯特家族的梅什科一世(960年—992年),以瓦尔塔河畔的波兰部落联盟为基础统一了全国,定都格涅兹诺,开始了彼雅斯特王朝(966年—1370年)对波兰的统治。

882年,东斯拉夫人的国家———古罗斯国在第聂伯河中游波良部落联盟的首府基辅建立。据《往年纪事》说,古罗斯国家是由海外的瓦良格人(又称诺曼人,系日耳曼人的北支)的王公留里克帮助建立的。由于斯拉夫人各部落内讧不休,战乱频仍,他们派代表越海去邀请瓦良格王公,对他们说:“我邦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却漫无秩序。请到我们那里去称王,去管理我们

吧!”①862年,留里克王公率亲兵队来到诺夫哥罗德,其子伊戈尔年幼,遂派亲属奥列格南下基辅,建立罗斯国。《往年纪事》记叙了关于基辅的传说:波良部落有三兄弟,长兄基伊,两个弟弟谢克和霍里夫,还有一个妹妹柳别奇。他们在波利耶夫斜坡的山顶建造了一座城堡,以长兄

的名字命名,称为基辅(Киве),即基伊的城市。基辅有“罗斯诸城之母”之称。

12世纪初,由布拉格主教科斯马斯撰写的《捷克编年史》和由一个不知名的本笃会宫廷修士撰写的《波兰编年史》说,捷克第一个王公普热米斯尔和波兰第一个王公彼雅斯特,都是农夫出身,用牛耕田,勤劳持家,感动上帝,遂成为两国开国君主。

斯拉夫国家属农业文明国家,以种植四种谷物黑麦、大麦、燕麦和小麦为主,并经营畜牧

业、饲养牛、马、山羊、绵羊。主要食物是黑麦(жито或zyto 读“日托”),生活一词жить或zyc ,

(读“日季”

)由此而来。波兰和罗斯是两个最大的斯拉夫国家,彼此相距遥远,但波兰主要部落和罗斯主要部落都取名“波兰”和“波良”,决非偶然。它们均来自“pole ”或“поле”,意为“田地”,即从事农业的民族。

国家的建立同私有财产的出现和社会阶级的形成密不可分。一方面是大公、王公、贵族和商人,另一方面是依附农民和奴隶,介于二者之间的是农村公社的自由农民。农村公社名称不

同,罗斯人称“米尔(мир)”和“维尔弗(вервь)”波兰人称“奥波莱(opole )”,捷克人称“奥布奇纳

26 世 界 历 史2001年第5期 ①王铖:《往年纪事译注》,第44页。

(obcina )”,南部斯拉夫人称“奥普什蒂纳”

(opstina )。农村公社的每户农民都有一份耕地,森林、水源和牧场由集体使用。由于土地私有化过程刚开始,此时的自由农民还占全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国家的对内职能是管理和镇压反抗。在一国之内建立行省或茹潘制度,由中央任命的省长或茹潘管理。945年,罗斯王公伊戈尔亲自率亲兵队到全国各地索贡巡行,被德里夫里安部落杀死,王公夫人奥尔加率重兵镇压,杀死部落首长马尔,焚毁首府伊斯科罗斯坦。国家的对外职能是防止异族入侵。斯拉夫诸国四面受敌,国际环境险恶。西有法兰克帝国日耳曼封建主的侵略。8世纪,一支介于易北河和奥得河之间的易北河斯拉夫人受到日耳曼人的侵略,经过几个世纪的抗争,这支斯拉夫人终于被征服和同化。从9世纪开始,捷克和波兰相继受到日耳曼封建主的入侵。从13世纪起,日耳曼条顿骑士团从北方蚕食波兰。对于罗斯人来说,他们的主要威胁来自东南部游牧的彼彻涅格人和波洛夫齐人的频繁袭击和鞑靼蒙古的入侵。在南部,斯拉夫人则处在法兰克帝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夹击之中,而后又遭土耳其人入侵和占领。所以,防止异族入侵,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当时罗斯国家的主要职能。

三、斯拉夫国家接受基督教

如果说,斯拉夫国家的建立是中世纪早期斯拉夫人社会政治史上的最重大事件,那么,斯拉夫国家接受基督教则是这一时期斯拉夫人文化生活的中心事件。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早在6世纪,当斯拉夫人进入巴尔干半岛时,他们就开始接触基督教世界,但是他们没有对基督教发生兴趣。经过二个多世纪,出现了斯拉夫人的政治联合和早期封建国家,继续奉行多神教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君主政权的巩固,基督教的政治文化价值渐渐为斯拉夫国家的王公贵族所认识。接受基督教可以学习基督教欧洲国家先进的政治文化和管理国家的经验,争取在基督教欧洲国家中取得平等的地位,摆脱强大邻国法兰克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干涉和侵略。斯拉夫国家接受基督教的先后如下:800年左右,克罗地亚从法兰克帝国接受基督教;831年,大摩拉维亚国从法兰克帝国接受基督教;865年,保加利亚从拜占廷帝国接受基督教;9世纪下半期,塞尔维亚从拜占廷帝国接受基督教;874年,捷克从大摩拉维亚国接受基督教;966年,波兰从捷克接受基督教;988年,罗斯从拜占廷帝国接受基督教。

斯拉夫国家接受基督教,意味着从“野蛮”进入“文明”,加入了欧洲基督教国家大家庭。法兰克帝国和拜占廷帝国互相争夺在斯拉夫国家中间的影响。斯拉夫国家从两个不同的文化中心,即拉丁西方和拜占廷东方接受基督教,出现了彼此间不同的文化差异。随着东西教会的分裂(1054年),他们也就不由自主地被纳入两个不同的文明区:西方天主教文明区和拜占廷东正教文明区。

为了适应传播基督教的需要,斯拉夫人迫切需要自己的文字。8世纪末到9世纪上半期,保加利亚人曾借用希腊文字。日耳曼传教士在大摩拉维亚传教都用拉丁文字。斯拉夫人文字的创立和推广同希腊人康斯坦丁—基里尔(约826年—869年)和麦托迪(约815年—885年)两兄弟的名字分不开。他们来自萨洛尼卡,父亲是拜占廷高官,母亲是斯拉夫人。9世纪60年

3

6中世纪斯拉夫文化刍议

代初,他们根据希腊字母和斯拉夫语的马其顿方言,创造了斯拉夫字母表,叫格拉戈尔字母表。这一套字母表经麦托迪的字母改进,称基里尔字母表,为许多斯拉夫国家采用。862年,大摩拉维亚国君主罗斯季斯拉夫(846年—869年)鉴于国家受到法兰克帝国的威胁和教会受到巴伐利亚主教区的控制,向拜占廷皇帝米哈伊尔求助,请求派遣传教士来大摩拉维亚传教,制止日耳曼人的宗教文化控制。拜占廷皇帝遂把这一使命交给康斯坦丁—基里尔和麦托迪兄弟。863年,他们来到大摩拉维亚用斯拉夫语传教,把大量经书和祈祷书从希腊文翻译成斯拉夫文。斯拉夫文字从此诞生。

但是,康斯坦丁—基里尔兄弟的传教受到日耳曼传教士的多方阻挠,他们不准拜占廷传教士在这里用斯拉夫语传教。因为当时基督教会只准用希腊语、拉丁语和希伯来语举行宗教仪式。867年,兄弟俩被迫来到罗马,请求教皇主持公道。为了扩大基督教的影响,教皇阿德里安二世允其用斯拉夫语传教,并授予基里尔以主教的教衔。869年,基里尔积劳成疾,病逝于罗马。麦托迪回到大摩拉维亚,继续从事传教事业,但是又遭到日耳曼传教士的迫害。他被投入监狱长达三年。885年,麦托迪病故。次年,他的学生被赶出大摩拉维亚,来到保加利亚,受到国王鲍里斯的欢迎。他们在首都普列斯拉夫和奥赫里德的修道院里,日以继夜地翻译和誊抄经书,完成了把格拉戈尔字母表改进为基里尔字母表的工作。教会斯拉夫语在保加利亚迅速传播,并从那里向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和罗斯扩散。

到13世纪中叶,斯拉夫人在使用文字上完全一分为二。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使用拉丁文字,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罗斯人或后来的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则使用斯拉夫文字。

斯拉夫人国家在接受基督教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但是西方教会受罗马教皇领导,东方教会则受君士但丁堡普世牧首领导。保加利亚王公鲍里斯—米哈伊尔(852年—894年)在接受基督教后,于870年建立了大主教区。893年,把首都从普利斯卡迁到基督教化程度较高的普列斯拉夫。西美昂继位后(894年—927年),打败拜占庭军队,宣布自己是皇帝。925年,建立了独立的牧首区。1018年,保加利亚被拜占廷灭亡,牧首区被取消。1187年,保加利亚获得重建,称第二保加利亚王国,定都图尔诺沃,恢复了牧首区。塞尔维亚在1219年建立佩奇大主教区。1346年,国王斯特芬?杜尚宣布自己是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把佩奇大主教区升格为牧首区。966年,波兰大公梅什科一世(920年—992年)娶捷克大公鲍莱斯拉夫一世的女儿杜布拉娃为妻,接受捷克传教士的洗礼,信奉罗马基督教,1000年,梅什科一世的儿子鲍莱斯瓦夫一世(992年—1025年)在格涅兹诺建立大主教区,在克拉科夫、弗罗茨瓦夫、科沃布热格设立三个主教区。这一年,鲍莱斯瓦夫一世加冕为波兰国王。捷克的教会一直依附于德意志教会,直到1344年才建立大主教区。987年,拜占廷皇帝瓦西里二世向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980年—1015年)请求军事援助,以平定内乱。作为交换条件,皇帝答应把妹妹安娜嫁给弗拉基米尔。988年,弗拉基米尔接受希腊传教士洗礼。991年,罗斯建立主教区。直到16世纪末,莫斯科国家才有自己的牧首区。

同主教区相平衡的是修道院,一般一个主教区设一所修道院。东西方教会都建立了修道院制度。修道院是修士进修、深造和培养主教的地方。西方教会还建立了修会组织。修会组织具有传教任务,是跨国组织,直接受教皇领导。斯拉夫国家的修会组织有本笃会、西斯特会、

46 世 界 历 史2001年第5期 

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奥古斯丁会和卡尔梅利会等。四、斯拉夫国家的基督教化:西方化和拜占廷化

中世纪后期,斯拉夫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封建贵族和教会土地所有制在兼并村社土地的基础上迅速扩大,自由农民减少,依附农民增加,因偿不清债务而沦为奴隶者有所增加。农业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耕作制度由二圃制过渡到三圃制。从12世纪开始的封建割据局面延续到14—15世纪。大批德意志移民进入捷克、波兰、匈牙利,加剧了他们间的民族矛盾。

捷克的普热米斯尔王朝在1306年结束,代之而起的是德意志卢森堡王朝(1310年—1437年)。德意志贵族在政府和教会里占据优势,天主教会上层腐败,激化了捷克的阶级和民族矛盾,引发了15世纪初伟大的胡斯革命运动。波兰在13—14世纪丧失了许多领土,富饶的西里西亚被捷克侵占,西波莫瑞则被勃兰登堡兼并,东波莫瑞被条顿骑士团占领。彼雅斯特王朝至1370年终结。为了共同抗击条顿骑士团,波兰和立陶宛实行联合,由立陶宛大公雅盖沃来首都克拉科夫接受洗礼,加冕为波兰国王,开始了雅盖沃王朝的统治(1386年—1572年)。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处于政治分裂状态,在1389年科索沃战役失败后相继沦为土耳其统治。罗斯的命运迥然不同。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摆脱了鞑靼蒙古的统治,统一了东北罗斯。建立了强大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1472年,他娶拜占廷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亚?帕列奥洛格为妻,以拜占廷国徽双头鹰为俄罗斯国徽,以表示是帝国的继承者。16世纪初,普斯科夫修道院院长费洛菲向大公瓦西里三世提出了“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理论,向西方教会发出挑战,妄图使莫斯科成为基督教世界的中心。

中世纪后期,斯拉夫国家完成了基督教化,即西方化和拜占廷化的过程。各国的基督教化过程持续了几个世纪,先是上层社会(王室、贵族和市民)接受洗礼,后来不断传播到最广大的下层群众。根据波兰中世纪史专家沃夫米安斯基的研究,到12世纪末,斯拉夫人放弃了多神教,基督教取得了决定性胜利①。在以后的13—15世纪,基督教化过程已经深入到城乡各个角

落。基督教已成为全民文化。15世纪末,罗斯农民叫“克烈斯切扬宁(крестьянин)”,意为

“хрестианин”,即基督徒。这是罗斯农民基督教化的标志。

斯拉夫天主教国家加强同西方国家关系的过程,就是他们加入西方文明区的过程,也就是西方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斯拉夫东正教国家也在经历着拜占廷化的过程,创造了拜占廷—斯拉夫文明。基督教欧洲分裂为西方和拜占廷两个文明区,彼此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但在对外来文明———伊斯兰主义的斗争中,则表现出异常的团结精神。

为了传播基督教,不论是东方教会,还是西方教会,都必须关心有一定数量的神职人员会读《圣经》、会写字、会主持宗教仪式。为此创办各类学校,培养不同层次的教士。教区学校面向本教区教徒,相当于小学,由教区神甫担任教师,主要学习读和写。修道院和牧师会学校,是比教区学校高一级的学校,相当于中学。其课程有神学、语言、算术、几何、逻辑学等,其任务是

5

6中世纪斯拉夫文化刍议

①耶日?克沃乔夫斯基:《14—15世纪的斯拉夫欧洲》,第180页。

培养神甫和修士。大学是最高学府,一般设神学系、法律系、医学系、艺术系等。12—13世纪欧洲大学都是自治的教学实体,校长由选举产生。著名大学有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

14世纪中叶,中东欧国家仿照西欧大学模式建立大学。1348年建立布拉格大学,1364年建立克拉科夫大学,1389年建立布达大学。布拉格大学由捷克国王查理四世创建,称查理大学,集中了中东欧国家的知识精英。胡斯革命运动失败后,布拉格大学渐趋衰落。克拉科夫大学取代了布拉格大学的地位。克拉科夫大学由波兰国王伟大的卡齐米日创建。卡齐米日逝世后,因财政困难,克拉科夫大学曾一度衰落。1400年,国王雅盖沃拨款重建,称雅盖沃大学。同西方斯拉夫国家比较,东方斯拉夫国家只有教区学校和修道院学校而没有大学。东西方斯拉夫国家在文化教育上的差距从此拉开。

斯拉夫国家西方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哥特艺术的繁荣。哥特建筑起源于法国,以高尖穹隆式的屋顶为特征,表示教徒欲入天国和上帝对话的愿望。13—15世纪,捷克和波兰的城市按哥特式建筑改建和扩建。城市由厚实的墙垣围住,在市中心广场有市政厅和教堂、修道院。克拉科夫的瓦维尔宫和布拉格的赫拉德恰尼宫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布拉格的圣维特教堂由法国建筑师马切依按法国哥特式建造,历时10多年,雄伟壮丽。布拉格附近的卡尔什坦因城堡也历时10多年于1365年建成,内有圣十字礼拜堂,专为查理四世做祈祷仪式备用。克拉科夫瓦维尔宫的大教堂和广场上的玛丽亚教堂是波兰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安放在瓦维尔宫大教堂的符瓦迪斯瓦夫一世和伟大的卡齐米日的石墓上的雕刻,栩栩如生,再现了这两位国王在世时的宫廷生活。玛丽亚教堂的钟楼,闻名遐迩,每天清晨发出报时的号角声。据说,1241年鞑靼入侵波兰,企图在黎明前攻城,被哨兵发现,机智的哨兵吹起号角报警。鞑靼人用利箭射中号手咽喉,号声突然中止,号手倒下了,城市得救了。

拜占廷文明是一种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明,通过希腊语言和文化表现出来的欧洲中世纪文明。教堂和修道院是拜占廷文化的主要载体。由萨洛尼卡大主教格利戈里?帕尔马斯(1296年—1359年)发起的隐修运动,体现了拜占廷文化的精髓。他力图通过苦行和祈祷做到人和上帝的会合。这种神秘主义的隐修行为发展成为拜占廷的宗教传统。

拜占廷文明在斯拉夫人中间的影响最为持久、最为成功,从而形成了拜占廷一斯拉夫文明。用斯拉夫语做宗教仪式,则是拜占廷—斯拉夫文明的基础。除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罗斯外,还有罗马尼亚两公国(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用斯拉夫语做宗教仪式。他们同拜占廷的特殊关系,突出表现在阿索斯圣山上众多的斯拉夫修道院。希腊北部的哈里基底基半岛东侧的阿索斯圣山,是东正教的宗教圣地,这里有大大小小的修道院300个,斯拉夫国家和罗马尼亚的修士都来这里隐修。

就拜占廷化的程度来说,以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比较深刻和全面。罗斯从未被纳入拜占廷版图,但在文化上仍深受其影响。鞑靼蒙古的入侵,给罗斯带来了亚洲文化,但是罗斯文化的主流仍然是反西方的拜占廷文化。15世纪末,东北罗斯统一于莫斯科。莫斯科断然拒绝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不论是哥特文化,还是稍后的文艺复兴文化。但是从14世纪并入波兰—立陶宛国家的西南罗斯的命运却不一样。这里成为东西方教会角逐的场所。西方文化逐渐深入西南罗斯。这样在14—15世纪,从同一个拜占廷—斯拉夫文化,逐渐形成后来的俄罗斯文化、

66 世 界 历 史2001年第5期 

白俄罗斯文化和乌克兰文化的基础。如果说哥特艺术是西方宗教艺术的集中表现,那么拜占廷艺术就是东方宗教艺术的集中体现。与高尖穹隆式屋顶的哥特式建筑不同,拜占廷式建筑的屋顶则是半球形穹顶,象征着天国的伟大。拜占廷的绘画主要是壁画,而且尤以圣像画最具特色。

米卢廷国王(1282年—1321年)是把塞尔维亚引向拜占廷的第一个国王。在他的资助下,建筑了一大批拜占廷式教堂和修道院,其中有的纳戈里齐诺修道院和格拉查尼察修道院。斯特芬?德昌斯基(1321年—1331年)和他的儿子斯特芬?杜尚(1331年—1355年)的最大建筑物是德昌斯基修道院,其宏伟壮丽堪与西方哥特式教堂媲美。保加利亚首都图尔诺沃也是宗教中心,其教堂建筑十分闻名,首屈一指的是圣四十殉道者教堂和图尔诺沃附近的圣三一修道院。罗斯文化经过鞑靼人的破坏,从季米特里?顿斯科依大公时期(1359—1389年)重新发展。东北罗斯形成了两个中心,诺夫哥罗德和莫斯科。诺夫哥罗德是一个没有遭受鞑靼蹂躏的北方城市。1292年,在利普诺建造了尼古拉教堂,它以三叶形的盖顶代替半圆形的屋顶。费奥多尔?斯特拉季拉特教堂是14世纪末诺夫哥罗德建筑的代表,它既有三叶形盖顶,又有半圆穹顶。由拜占廷绘画大师费奥凡?格列克绘制的伊利亚街救主教堂的水彩壁画,技术高超,光彩夺目。莫斯科的砖石建筑始于伊凡?卡利塔大公时代(1325年—1340年)。1367年,莫斯科建成了当时整个东北罗斯惟一砖石结构的克里姆林宫。15世纪初在科洛姆纳建成的圣姆安息大教堂,就规模而言,超过了莫斯科的所有教堂。莫斯科的绘画在14—15世纪达到繁荣。莫斯科报喜大教堂圣像壁上的一部分圣像画是费奥凡?格列克的杰作。安德烈?鲁布廖夫(约1360年—1427年)原是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的修士,后来成为绘画大师。他把拜占廷传统与罗斯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他同费奥凡一起,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报喜大教堂中绘制壁画。他还用壁画和圣像画装饰了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圣三一大礼拜堂,他在那里画的《三圣图》是其最优秀的代表作,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圣经》故事中关于三位一体的神灵。

东西方教会在对待君主的态度上也有着重大的差别。在东方教会,对君主的神化越来越严重,有越来越多的君主和王室成员被尊为圣徒,这在罗斯和塞尔维亚尤为明显。在罗斯,除罗斯基督教的奠基人弗拉基米尔被尊为圣徒外,他的两个儿子鲍里斯和格里布因被长兄斯维雅托波尔克杀害而被尊为圣徒。莫斯科王公,从达尼尔到瓦西里三世都被尊为圣徒。他们的肖像挂在克里姆林宫报喜大教堂供人瞻仰。在塞尔维亚,除统一塞尔维亚国家的建立者大茹潘斯特芬?奈马尼奇和他的儿子塞尔维亚独立教会的奠基人萨瓦?奈马尼奇被尊为圣徒外,在13—14世纪统治塞尔维亚的奈马尼奇家族出身的君主一般都被尊为圣徒。教会和国家的紧密结合是拜占廷—斯拉夫国家的特点。与此相反,在西方教会,自11世纪皇帝和教皇发生争斗以后,对君主的神化大为减色,逐渐形成了教会和国家彼此独立的局面。君主被尊为圣徒的现象很少。在捷克只有笃信上帝的圣瓦茨拉夫一人。在波兰没有一位君主被尊为圣徒。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久在两种不同文明的斯拉夫国家的政治制度上得到了反映。

[本文作者刘祖熙,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 100871]

(责任编辑:段启增)

7

6中世纪斯拉夫文化刍议

西班牙园林案例

摘要:本文以重庆太阳海岸为例,探讨西班牙园林景观风格及景观元素在该小区景观设计方案中的应用,以及该景观元素和重庆地域文化的融合在实际中的 应用。 关键词:景观风格元素;小区景观 1西班牙园林的特点及其影响 1.1西班牙园林 西班牙园林的风格源自于西亚的造园活动,西班牙式花园在规划上多采用曲线,并多喜用色彩鲜艳的花卉。另外在房屋的外立面更是喜欢用植物来装扮,犹如花边一般,同时古代西班牙园林结合了摩尔文化与罗马文化,两种文化交融形成特有的风格,并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别墅花园、英美的设计风格以及日本的禅宗园林形成世界园林的因素的四个主要走向之一。西班牙园林丰富了整个欧洲的园林符号,对现代园林的发展奠定基础,是中世纪的宝贵文化遗产。特别是随着房地产的发展,西班牙建筑、西班牙园林的风格在不同地区逐步应用,对现 代园林的发展影响甚大。 1.2西班牙园林特点 西班牙地处地中海的门户,面临人西洋,多山多水,气候温和。由于西班牙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受到不同时期的文化影响,因此景观风格变化随着历史的改变有所不同,为不同的殖民地占领,他们的审美同时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造就了西班牙景观的多元化发展。如果说不同的建筑风格能成就一个迥异的地产风格,那么不同的景观风格就是建筑的衣裳,能体现楼盘的独特气质。西班牙式园林在规划上多采用曲线,布局工整严谨,气氛幽静肃静;西班牙园林分为西班牙皇家园林与西班牙自然庭院两人体系,前者服务于西班牙皇室与贵族,主要突出人气与尊贵来显耀皇室贵族地位。结合建筑,通过空间轴线设计,以主景雕塑和水轴为核心元素,结合规则式绿化设计,形成尊贵的皇家园林空间;西班牙自然庭院中多为自然绿化结合古朴的饰面材料,局部以细腻的水景雕塑作为点睛元素,形成宁静、自然、质朴的人文景观空间西班牙园林的主要元素有跌级的水景、

中世纪文化对欧洲文化的贡献 重点哥德式建筑

中世纪文化对欧洲文化的贡献 中世纪公元500年至1500年 被看成是人类进步征途中一个漫长而毫无目标的迂回时代——穷困、迷信、黯淡的一千年,将罗马帝国黄金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新黄金时代分隔开来 中世纪=黑暗时代? 负面评价: 造成黑暗的中世纪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罗马帝国在分裂的过程中遭到日耳曼人的入侵,东罗马帝国长期采取防卫自保的政策,限制了文化创造的活力,使文化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从而与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形成强烈的反差。 一个是基督教分裂之后出现长期纷争,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以政治手段来操纵与压制不同教派,使东正教沦为御用工具,失去了基督教的宗教独立;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的新统治者与天主教达成妥协,教皇国的建立加快了其世俗化的进程,远离了基督教的宗教本位,从而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新黄金时代形成强烈的反差 BUT “史学家现在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因为“经年累月的研究已经表明,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这就是“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中世纪文化对欧洲文化的贡献——建筑 如果说古希腊艺术是以存在为主体、重视视觉直觉的自然化艺术,那么中世纪的艺术则是以宗教为主体,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艺术。中世纪艺术是非个人化和非自然化的。所有的艺术只与上帝和上帝的教义有关,所有类型的艺术品如雕刻、绘画、彩绘玻璃等只能在上帝的世界——教堂里存在。 基督教中“不要崇拜偶像”的教条使得曾经是古希腊艺术主体的大型人物立体雕像蜕变为依附于教堂建筑上的神像浮雕。 原因::一是柏拉图的“超验理念”,人们崇拜精神追求,鄙视世俗欲望; 二是基督教的教义:只有上帝基督才全知全能,人类对上帝顶礼膜拜而失去自我的独立思考

长宁区2017 -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长宁区2017 -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4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那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 这个时期最早应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深刻影响了我 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 A. 道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3.“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在政治方面,秦朝给 中国留下的印记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A.推行法家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无为而治 D.提倡百家争鸣 5.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是 A.文景之治 B.对匈奴战争 C.唐蕃联姻 D.孝文帝改革 6.“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这种贸 易形式被称为 A.转口贸易B. 朝贡贸易 C.行商贸易 D.民间贸易 7.右图为《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图中开放最西通商口岸的对应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这场改革是指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9.上海和嘉兴被称为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一大”召开 D.南昌起义 10.根据右图分析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及其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及其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剖析两种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面,并加以探讨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化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西方 前言 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文化具有非遗传性和超个人性、复合性、象征性、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和阶段性。文化有三个层次构成,及外层的物质层次,核心部的心理层次,中间的心和物相结合的层次(体质的层次)。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活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解、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它包括四层含义:第一,体育活动当作一种文化现象;第二,研究体育活动的文化背景,观察体育运动与文化的关系;第三,考察体育运动的文化意义,确定体育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第四,研究如何自觉地塑造具有独立形态价值的体育文化等。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体育文化的不断交流与传播,我们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化既有差异又有着互补。两者虽然形成的体系、内涵不同,但都是人类的财富。 1中国体育文化 中国体育文化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而发展的。中国体育文化经历了古代体育文化、近代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三个阶段。中国原始体育文化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在生产极其低下的社会情况下为了生存,人们学会了攀登、爬越、泅水等生产和生活技能并将其直接服务于社会形成了“体育”的雏形。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医学知识的积累,养生思想的出现,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古代体育在原始萌芽状态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从而脱离了生产劳动,与军事教育、祭祀、礼仪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具有明显社会职能的初级形态。尤其到了唐朝,当时经济的繁荣为体育文化的巨大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一时期对军事训练的重视和武举制的推行推动了武艺的发展,促进了马球、蹴鞠等体育活动的盛行。宋代以骑射为中心的武艺训练得到了完善,民间娱乐活动十分活跃,体育组织相继出现,马球、蹴鞠由竞技性向娱乐性方向发展,文人对养生的研习、道家对导引的编著在气功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明清时期随着导引养生思想的成熟和完善,武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并发展成为多种门派。中国近代体育文化是1840~1949年这段历史时期在中国流行和实施的体育,以武术为基本内容

艺术与审美答案。

1 【单选题】(2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B.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C.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D.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2 【单选题】(2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 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B.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C.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D.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3 【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人的精神境界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 A. 胸襟 B. 怀抱 C. 胸次 D. 格局 4 【单选题】(2分)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带给我们众多启示,其中最核心的启示是? A. 商品必须有醒目的设计风格,否则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B.

最简洁的产品设计才是最好的产品设计。 C. 只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研究团队才能研发出畅销的产品; D. 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 5 【单选题】(2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A. 阿瑟·丹托 B. 恩斯特·贡布里希 C. 汉斯-格奥尔格·伽德默尔 D. 克莱夫·贝尔 6 【单选题】(2分)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是()。 A. 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B.

中世纪欧洲体育

第五章欧洲中世纪体育 一、历史概况 一、历史背景 1、德国历史学家克列斯拉夫·凯列尔把欧洲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 2、宗教意识弥漫:天主教(罗马国教)、东正教及后来的加尔文教、路德教等。 3、日尔曼人建立国家:匈奴人击败里海一带的东哥特人,遂形成多米诺骨牌式的民 族大迁徙。日尔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法、德、意、英、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等欧洲主要国家。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被称为欧洲历史的中古时期或中世纪。 。欧洲封建社会的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由僧侣掌握,没有身体活动的地位。只是在封建骑士教育中,保留着一些身体训练和竞技活动。 10~11世纪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主的市民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产生了不同于贵族与农民的市民体育。 13~15世纪,随着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的扩大,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的意识形态逐渐形成,新时代和新体育呼之欲出。 第一节基督教文明对古代体育的影响 一、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 基督教起初只是犹太教的众多派别之一,产生于公元1世纪初罗马统治下的犹太民族中。这个犹太教小宗派声称其牺牲在十字架上的领袖耶稣就是犹太人期盼已久的救世主基督,因而被称之为基督徒。 公元2世纪时,基督徒把犹太的创世神话、历史传说和基督的说教等整理成书,这就是基督教的《圣经》。 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又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教成为西欧社会的精神支柱。 二、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与体育 基督教宣扬“肉体是灵魂的监狱”,随人的死亡而化为尘土,其灵魂将回到上帝那儿按生前的行为的善恶,接受恩典和惩罚。为拯救灵魂,人要无条件帝服从、忍耐,在祈祷忏悔和冥想中苦度终生,绝不能听任肉欲的驱使,贪图口腹之福、视听之乐 和求爱之欢,造成人们对现世人生的冷漠和对未来审判的恐惧。 神学家奥古斯丁(354~430)提出了“原罪”说,认为只有信仰上帝,通过禁欲、斋戒、忏悔、出家修行等才能摆脱人间的罪恶和痛苦,得到上帝的挽救,死后灵魂才能升天。在鄙视现实、鄙视肉体、弃绝一切欢乐和幸福的禁欲风气中,体育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 1、体育的全面衰退 教会反对一切公共竞技集会,不准参加竞技比赛和格斗表演的基督徒领取“圣餐”,竞技者和角斗士必须保证永远放弃这种职业才能成为基督徒。公元394年,罗马帝 国宣布禁止一切带有异教色彩的活动,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和其他竞技会从此销声匿迹。 教士和修士们极力诱导人们摧残身体以完美灵魂,一切有利于健康的体育活动和卫生行为都被视为“罪孽”。 统治阶级在培养效忠教会和封建领主、勇猛作战的骑士教育中,有一定的尚武体育训练,使古代某些体育活动和竞技得到了一定的保留。 2、没有体育的教会学校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西方基督教的兴起,象征着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漫长的中世纪是“上帝”统治人类的时代,时间跨度将近一千年。自公元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方进入了“政教合一”神权体制的思想黑暗年代。人民遭受着宗教和国家权威的双重奴役。如果说古希腊艺术是以存在为主体、重视视觉直觉的自然化艺术,那么中世纪的艺术则是以宗教为主体,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艺术。中世纪艺术是非个人化和非自然化的。所有的艺术只与上帝和上帝的教义有关,所有类型的艺术品如雕刻、绘画、彩绘玻璃等只能在上帝的世界——教堂里存在。艺术成为宗教的奴仆和宗教意识形态的宣教工具。艺术只用来图解《圣经》,以形象直观生动有力的视觉样式直接作用于教民,尤其是广大的不识字的教民,使他们接受并崇拜宗教所宣扬的道德和精神的意义。基督教中“不要崇拜偶像”的教条使得曾经是古希腊艺术主体的大型人物立体雕像蜕变为依附于教堂建筑上的神像浮雕。立体雕像艺术沦为浮雕是艺术丧失其独立性的象征。古希腊雕刻中所崇尚的人体力与美的风貌在中世纪丧失殆尽。后人至今可以通过欧洲的教堂艺术来想象和认识中世纪的世界。中世纪艺术的风格与希腊艺术迥然相异:远离现实生活,趋于装饰性、象征性和概念化的抽象表现手法。中世纪艺术风格的形成源自于两个思想源泉:一是柏拉图的“超验理念”,人们崇拜精神追求,鄙视世俗欲望;二是基督教的教义:只有上帝基督才全知全能,人类对上帝顶礼膜拜而失去自我的独立思考。中世纪的文化结构具有高度的符号学性质:每一事物都有社会价值,一切事物都有相对应的意义,即也就有对应的指号。意义即为存在的指号,并与价值观念相关。中世纪文化的内容与表达之间具有很大的肖似性。很多的概念都有着相对应的记号(如十字架为上帝的象征)。中世纪型艺术的能指(画面)结构清晰,但比喻或象征的倾向很浓,所指意义内 涵是较抽象的宗教观念。 中世纪的思想特征是蔑视物质,重视记号所表达的意义。“代表本身的事物(用于实用的目的)在文化代码结构中占据最低层;作为另一类事物(用于观念表达的目的,如权力、神圣、高贵、力量、富有、智慧等)则与前者不同。由于意义问题与价值相联系,就产生了把各种文化记号的表达与内容分等的问题。此外,记号的价值学不仅受事物的价值影响,而且受内容与表达之间关系的某些定量特征的影响。”[4] 如宗教的物品,它的内容相对应的价值就可能达到较高的层面。如十字架原本是罗马帝国执行死刑的刑场标记,由于基督教将其作为圣像装饰物,其内含的价值意义使这个标记成为教民崇拜的对象。这种崇拜行为是符号性的,因为教民崇拜的不是圣像装饰物的物质性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宗教观念与权威。(Fig.x 意义层面等级结构图)在这种意义等级结构中,占据最高位置的是不含有物质性的记号,称为零记号(即表达抽象意义的记号,没有现世的物质可以与其相匹配)。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中世纪艺术作品反映的都是宗教题材,而人的现世生活却很少表现。 中世纪艺术也因此构成其特有的风格,其演变分为拜占庭艺术、罗马式艺术和哥特式艺术三 个阶段。

欧洲中世纪时期艺术的基本特征汇总

欧洲中世纪时期艺术的基本特征 并 对《弗拉基米尔圣母像》作详细的图解说明 一、早期基督教美术 公元一世纪中叶正值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在西亚巴勒斯坦一带诞生了一种新的宗教——基督教,它是从犹太教的一个教派演化出来的。 早期的基督教宣扬平等,道德完善,鄙夷富人,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博得了下层人民的拥护,传播十分迅速。基督教不崇拜罗马众神,也不敬仰罗马皇帝,因此基督教在最初的二、三百年间受到罗马统治者的的残酷压制,基督教徒不能公开建教堂,他们的宗教仪式也只能在私宅或埋葬基督教徒的地下墓室进行。在这些地下墓室的顶部和墙壁上他们画满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这些墓室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窟,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堡大帝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后,教徒们才开始在地面上兴建基督教堂,早期基督教艺术主要包括墓室壁画和建筑。 地下室壁画的题材多取自圣经,采用隐喻性和象征性的手法,例如鱼和善良的牧羊人表示基督,鸽子表示圣灵,孔雀代表永恒,心象征博爱等等。这些墓室壁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试图用新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灵魂和对宗教的虔诚,而不在乎所画的形象是否真实生动,故有的作品显得抽象怪异,不够自然和谐。看来他们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艺术形式,而且也未能完全摆脱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影响,所以往往作品中借用古典艺术的形象,甚至借用古代神话中的情节。 早期的基督教堂中都有壁画和镶嵌画作为装饰,5世纪后镶嵌画逐步成为教堂主要的装饰形式。圣康斯坦察教堂拱顶就采用了华丽的玻璃马赛克作装饰画,获得极佳的效果。圣马利亚教堂也有以圣经为题材的镶嵌画。 二、拜占庭美术 “拜占庭美术”不仅是对东罗马帝国美术的称谓,它同时亦指一种样式,即君士坦丁堡的宫廷美术样式。在美术史上,这一样式直到6世纪初的查士丁尼时代初现风采。而拜占庭美术与早期基督教美术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可明确标定的分水岭,强烈的传统感贯穿了拜占庭美术的发展史。 查士丁尼在为时期是拜占庭踢过的黄金时代,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艺术上,都领到着整个基督教世界。在拉文纳的圣维塔里教堂保存着《皇帝查士丁尼与他的亭沉闷》和《皇后狄奥多拉与她的侍从们》。拜占庭美术的独特个性于此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表达。高度提纯的色彩与明暗关系强调了人物作为物质的精神性存在其形式上的抽象性,程式化的人物造型则向我们展示了欧洲艺术中一种新的人向美的理想:瘦高的身材纤巧的双足,尤其是杏仁形的小脸和凝神谛视着的大眼睛,小嘴、弯眉以及窄长的鼻子——这种理想的相貌将在此后的拜占庭美术中反复出现。扁平的人像“悬浮”在金色的背景前,没有动作,没有表情,时间与深度空间的维度在这里都不存在了,于是尘世中流逝的现象(生命及权力)就被升华成了天国永恒的存在。

欧洲文化中世纪四位伟大的人物

欧洲历史的中世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公元5-11世纪为初期,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公元12 -15是中世纪的中期,也是它的全盛时期;公元16-17世纪是中世纪的末期,是封建社会衰落瓦解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中世纪的最初几个世纪是在混战的状况中。在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中,以六世纪法兰克王国最强大。公元8世纪末和九世纪初,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建立了强大的帝国。查理曼国王在1800年被教皇加冕,授予“罗马皇帝”之称。查理曼大帝应该说是中世纪早期最重要的人物了。 在学术和科学方面,中世纪的欧洲知识为即将道来的西方新兴世界作一些铺垫。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和他的卡罗林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阿尔弗莱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和他的学术中心,还有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的经验哲学(Scholasticism)和托马斯主义,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Roger Bacon)的实践的重要意义,无一不对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Charlemagne and Carolingian Renaissance Backgrounds ?Born in Aachen city in 742, where became his capital later ?Grandpa. Charles Martel was mayor of palace of the Merovingian Dynasty ?His father Pepin Ⅲ was the king of L…empire carolingien(法语:法兰克帝国), who was also created the les Carolingiens (法语:加洛林王朝) ? A great organizer 、administrative person and the real politician ? A great barbarian ? The father of the European 查理大帝与“加洛林文艺复兴” 查理大帝是欧洲中世纪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建时期的政治家,他不仅促进和巩固了西欧封建制度,而且在宗教文化政策上也有过很多建树。可以这样说,正是他的宗教文化政策,给后代欧洲的文化风貌奠定了基础。 根据传记作家爱因哈德(Einhard)的描写,查理大帝大约生于742年,死于814年。他的晚年,仍然躯干伟壮,高约七尺,巨目炯炯,面赤色常常带着喜容,颇具胆略。他的私人生活虽然有不道德的地方,但恪守宗教礼节,对于传教和教会的学校,都具有深切的兴趣。“他虽然不能写作,但是懂得日耳曼语并且学着阅读拉丁文,他更十分羡慕别人的学问。总之,查理曼是一位伟大的组织者、行政者,真正的大政治家。”[1](P78-79)查理是于768年继他父亲矮子丕平之后承继大统的。在他上台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政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西欧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查理大帝功不可没。 查理大帝一生最大的贡献一是武功;二是文治。先说武功。据史料记载,8世纪中叶,欧洲西北角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宫相矮子丕平得到教皇的支持,罢黜了有名无实的国王,成为加洛林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到了丕平之子查理统治全部法兰克王国之后,他开始对外扩张。经过旷日持久的反复征战,帝国的版图扩大到与西罗马帝国相差无几的广阔疆域。查理在位47年,曾经进行了55次对外的扩张战争,强迫被征服的民族信奉基督教。当时他所采取的手段非常残忍。公元780年,他在颁布的《萨克森敕令》中规定,信奉异教和不洗礼者处死;制造阴谋反对基督教,杀死主教或教士者处死;不向教会交纳什一税者处以罚金[2](P35-39)。不仅如此,查理大帝为了扶植基督教教会势力的发展,还将大量的土地与财物捐献给了教会,并强迫信众向教会“捐献”土地、房屋、财物等东西。

2016尔雅文化遗产概览考试题库

文化遗产概览 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一) 1联合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不包括下面哪一个?() A、小型有形文化遗产 B、大型有形文化遗产 C、物质文化遗产 D、自然及文化遗产 正确答案: C 2美国白宫会议于下面哪一年首先提出设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建议案?() A、1955年 B、1965年 C、1975年 D、1985年 正确答案: B 3“遗产”一词源于下面哪一种语言?() A、拉丁语 B、汉语 C、希腊语 D、俄语 正确答案: A 4

“申遗活动”是各国文化底蕴的展示及旅游资源的开发。() 正确答案:√ 5 《各国保护文化及自然遗产建议案》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正确答案:× 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二) 1 奥斯维辛集中营位于下面哪一个国家?() A、荷兰 B、爱尔兰 C、芬兰 D、波兰 正确答案: D 2 下面哪一个属于物质文化遗产?() A、古庙 B、语言 C、宗教 D、礼仪 正确答案: A 3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几类?()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 C 4 文化遗产的类型分为下面哪两类?() A、有形遗产;无形遗产 B、有形遗产;物质文化遗产 C、精神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 D、无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确答案: B 5 文化属性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区别之一。()正确答案:√ 6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缔结于1974年。()正确答案:×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三) 1 奥尔内斯木板教堂位于下面哪一个国家?() A、挪威 B、瑞典 C、丹麦

D、加拿大 正确答案: A 2 人类主体价值观的建构中的支撑力量不包括下面哪一个?() A、和平共处的气氛 B、文化尊重的关系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全球共同的发展 正确答案: C 3 下面哪一个是法国的文化遗产?() A、埃尔斯豪特的风车 B、古罗马时期的加二桥 C、马丘比遗址 D、帕特农神庙 正确答案: B 4 阿斯旺水坝的修建导致印度阿布·辛拜勒神庙遭到破坏。()正确答案:× 5 文化遗产对特定文明或文化传统具有见证意义。()正确答案:√中国的文化遗产——大陆篇1(一)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史上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中世纪的文化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如:神学、文学、哲学和音乐等等。每种文化都具有当时最具特色的风格,因历史时期的转换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评价。对于中世纪的文化,我们究竟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由于中世纪有落后反动的一面也有进步革命的一面,所以导致人们对中世纪文化的评价存在偏颇的观点。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者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形成了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即认为中世纪是人类历史的“中断”,中世纪文化是统治阶级的压迫欺诈与老百姓的愚昧无知结合的产物。黑格尔从唯心论辩证法出发,在《历史哲学》中论断:“中世纪的艺术是沉了的夜色,文艺复兴的艺术是新吐的曙光。”而恩格斯则认为:封建制度较之奴隶制,毕竟是更进步的社会结构,我们不能对中世纪文化全盘否定。所以他在严厉批判中世纪的愚昧朦胧的同时,也批判了18世纪唯物主义者的看法,肯定中世纪文化进步,革命的一面。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中世纪文化中的四个方面:神学、哲学与艺术。 西方基督教的兴起,象征着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漫长的中世纪是“上帝”统治人类的时代,时间跨度将近一千年。自公元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方进入了“政教合一”神权体制的思想黑暗年代。人民遭受着宗教和国家权威的双重奴役。如果说古希腊艺术是以存在为主体、重视视觉直觉的自然化艺术,那么中世纪的艺术则是以宗教为主体,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艺术。中世纪艺术是非个人化和非自然化的。所有的艺术只与上帝和上帝的教义有关,所有类型的艺术品如雕刻、绘画、彩绘玻璃等只能在上帝的世界——教堂里存在。艺术成为宗教的奴仆和宗教意识形态的宣教工具。艺术只用来图解《圣经》,以形象直观生动有力的视觉样式直接作用于教民,尤其是广大的不识字的教民,使他们接受并崇拜宗教所宣扬的道德和精神的意义。基督教中“不要崇拜偶像”的教条使得曾经是古希腊艺术主体的大型人物立体雕像蜕变为依附于教堂建筑上的神像浮雕。立体雕像艺术沦为浮雕是艺术丧失其独立性的象征。古希腊雕刻中所崇尚的人体力与美的风貌在中世纪丧失殆尽。后人至今可以通过欧洲的教堂艺术来想象和认识中世纪的世界。中世纪艺术的风格与希腊艺术迥然相异:远离现实生活,趋于装饰性、象征性和概念化的抽象表现手法。中世纪艺术风格的形成源自于两个思想源泉:一是柏拉图的“超验理念”,人们崇拜精神追求,鄙视世俗欲望;二是基督教的教义:只有上帝基督才全知全能,人类对上帝顶礼膜拜而失去自我的独立思考。中世纪的文化结构具有高度的符号学性质:每一事物都有社会价值,一切事物都有相对应的意义,即也就有对应的指号。意义即为存在的指号,并与价值观念相关。中世纪文化的内容与表达之间具有很大的肖似性。很多的概念都有着相对应的记号(如十字架为上帝的象征)。中世纪型艺术的能指(画面)结构清晰,但比喻或象征的倾向很浓,所指意义内涵是较抽象的宗教观念。 中世纪的思想特征是蔑视物质,重视记号所表达的意义。“代表本身的事物(用于实用的目的)在文化代码结构中占据最低层;作为另一类事物(用于观念表达的目的,如权力、神圣、高贵、力量、富有、智慧等)则与前者不同。由于意义问题与价值相联系,就产生了把各种文化记号的表达与内容分等的问题。此外,记号的价值学不仅受事物的价值影响,而且受内容与表达之间关系的某些定量特征的影响。”[4] 如宗教的物品,它的内容相对应的价值就可能达到较高的层面。如十字架原本是罗马帝国执行死刑的刑场标记,由于基督教将其作为圣像装饰物,其内含的价值意义使这个标记成为教民崇拜的对象。这种崇拜行为是符号性的,因为教民崇拜的不是圣像装饰物的物质性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宗教观念与权威。(Fig.x 意义层面等级结构图)在这种意义等级结构中,占据最高位置的是不含有物质性的

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风格特征

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风格特征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的这段时间,史称“中世纪”。一般认为,在欧洲美术史中,中世纪似乎是一个低落阶段,但工艺美术则是例外。因为工艺品不仅仅是精神的产物,它还依赖于物质条件。可以说,在中世纪艺术的各个方面中,工艺美术是取得了独特而辉煌的成就。中世纪的工艺美术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饰手法都获得了某些新的发展。陶工艺、金属工艺、玻璃工艺,以及象牙雕刻和木工艺等无不令人注目。 中世纪的金属工艺,尤其是贵金属工艺相当发达。这不仅是因为具有古罗马优秀的金工传统,而且揭开中世纪序幕的日耳曼人尽管文化不甚先进,但金工技艺在欧洲古代民族中却是出类拔萃的。较之欧洲古代金属工艺,中世纪金属制品的明显特点是金属、珐琅和宝石镶嵌工艺的结合运用。金属制作工艺特点虽然仍以传统的“錾花”和“收挑”为主,但技艺却更为熟练,特别是收挑工艺愈加精彩,浅浮雕、深浮雕式的人物、鸟兽生动工细。中世纪金属工艺在欧洲各地区形成不尽相同的风格,另外,在漫长的1000年中,各阶段也表现出时代的艺术特征。 日耳曼人的珐琅和宝石工艺是在金属工艺上展开的。大多用作装饰祭坛你、圣遗物箱、十字架和圣书函,带有较强的宗教性质。此期錾花技法有两种:一是在金属片上錾出各种纹样,类似阴刻效果;二是在器物本胎包金上施錾花技法。应该强调的是日耳曼人对于在金属器上作珐琅和宝石镶嵌是极为成功的,可以说自公元5世纪以后日耳曼人制作的宗教器物或其他装饰品,都广泛采用了这种镶嵌技法。在拜占庭的金属工艺在铸造、雕金、錾花和镶嵌等都有相当的成就。按金属器的艺术效果来看,可分作浅浮雕式和彩色式的两种。总之,拜占庭的珐琅

工艺在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间十分兴盛,运用更加广泛,圣十字架,圣遗物箱,圣书装帧,圣象障壁,以及王冠和首饰等无所不有。哥特时期的金属工艺较之日耳曼人又有所发展,尤其是后期在金银薄板上收挑的人物、鸟兽,凹凸分明,形体准确,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技巧。有的还在这些浮雕式的形象上施以半透明状的珐琅。就珐琅工艺而言与拜占庭也不完全相同,它往往是在铜胎上雕金涂粉,然后烧制,称为“珐琅-镶嵌”。 欧洲中世纪的象牙工艺十分兴盛,不仅品种丰富多彩,而且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中世纪的象牙工艺以拜占庭时期和哥特时期为代表。在拜占庭时期象牙工艺与珐琅工艺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不少作坊直接接受宫廷或教会的控制,因此单纯的牙雕摆件很少,多是作为圣遗物箱、圣瓶盒、圣书函或二连圣象板、三连圣象板的雕刻装饰。在装饰题材上最初受东方艺术的影响,出现过一些花鸟或几何纹样,后来渐以宗教故事和宗教人物为主。在工艺手法上以浅浮雕为主,是古罗马传统牙雕技法的继续,线刻作品也时而可见。 欧洲中世纪的木工艺主要反映在各式家具的设计制作上。欧洲的家具设计与制作工艺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中世纪的这项工艺正是自此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发展起来的。拜占庭的家具装饰基本上是承袭了希腊化时期的风格特征,但其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带上了宗教色彩。除了拜占庭和中世纪早期日耳曼人对古传统家具的模仿以外,意大利和欧洲中、西部地区的中世纪家具可分为罗马式和哥特式两个时期。 欧洲中世纪的玻璃工艺也有相当可观的成就。总体来说,此期的玻璃工艺有这样几个特点:玻璃工艺与宗教的联系紧密;具有实用功能的器具性的玻璃制品较为有限,而用于教堂装饰的玻璃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论是立体的

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迁移与融合 (广东省湛江教育学院黄科) 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参数。从文化学文化史的角度去认识考察体育,拓宽了体育理论研究的视野。体育作为文明的先导,作为人类发展自身的一种工具,它以自身活动为基本特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挥着无可替代的“身心共健”的双重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功能在日益扩大,人类在超越自然、超越社会、超越自身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反作用于人类成为人类有效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衡量人类进步与文明的显著标志,成为展现人类主体意识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西方还是东方,体育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明生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更完善了精神文明,它是科学的求实精神与浪漫的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与体育文化 “文化”是古代汉语中较古老的词汇。对于“文化”概念的解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认知尺度,人的形式的一种表达方式。拉丁文的原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筹。18世纪以后,其含义逐步演变为个人素质,整个社会的知识,思想方面的素养,艺术、学术作品的汇集,以及引伸为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生活内容。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文化的涵义在西方历史就有1印余种。我们比较同意这样一种定义,即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整体,它是一个有机系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和自然与社会统一的特殊表现,是人对人类创造力和才能发挥程度的鉴定。体育文化作为这一大圆圈中的子圆圈,是人类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的种种尝试,包括运动方式、健身教育、精神意识、科学发明和价值确定等等。未来体育会以大文化为灵魂、以高科技为筋骨、以国际性为面貌,在碰撞与融合中将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 1.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由于地域环境、思想意识、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从两种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中国哲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而西方哲学将天人相对、天人有别。人生观方面,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之道(温、良、俭、让);西方人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敢、强、险、异)。在认知形式上,中国人重直观感受、求整体把握西方人重视知行分析、细剖层究。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重抽象思辩。由于以上原因,产生西方文化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流变性为特征的“竞技体育文化”。中国封闭的农业基础、自给自足、缺少更高文化竞争等方面产生了崇尚经验、注重伦理、看重礼仪教化、稳健为特征的农耕文化,也孕育出了“养生体育文化”。 2.中西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l)中西方在体育于人的价值上有着不同的强调和侧重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三

中世纪美术 教案

教学内容:中世纪美术 教学目标:学习认识中世纪美术教特征、精神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图片和多媒体演示 教学时间:2学时 步骤1 复习旧课内容,导入新课学习(5分钟) 步骤2;新课讲授(分钟) 第三章中世纪美 本章教学要点 1、中世纪美术的艺术特征、精神内涵。 2、拜占庭美术特征、罗马式建筑的特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概述(10分钟)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为了反对宗教神权的统治,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并且认为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到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是野蛮黑暗的时代,是处于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故称“中世纪”,后来这一名称被历史学家沿袭下来。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中世纪的艺术丰富多彩,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时,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最后,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确立之后,在向西欧扩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分,即所谓“蛮族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样式,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因此,欧洲中世纪艺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 中世纪基督教美术可分为五个阶段: 早期西方基督教美术、拜占庭美术、蛮族艺术、罗马式美术、哥特式美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4.1《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教案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第1课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识记佛罗伦萨的主要文化遗产、建筑特色、历史意义。

(原创)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期中论文by 任力子-00928088 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公元三世纪后,古罗马帝国衰败,东西分治,从戴克里先开始的东方化政策一直延续下来,罗马帝国实际上被东方的拜占庭帝国继承;而与此同时,在欧罗巴的西面,由入侵蛮族初步建立起来的西欧早期国家正在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上酝酿着崛起。 概述: 整个中世纪早期(公元600-1050年),西欧与它的邻邦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相比,都是无比的落后,以至于十世纪的一位阿拉伯地理学家将其描述为“身材高大,性格粗暴,举止粗俗,智力低下”。建立在光辉灿烂的罗马文明废墟上的西欧文明,因其蛮族身份显得尤其野蛮,但这个时期并不是很多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一个黑暗的空隙期,而是新兴的西欧民族在新的土地上为未来的繁荣发展所做的准备时期 1、主要成就: 1)形成第一个大帝国法兰克王国,并在短期内基本统一了西欧 2)格列高利宗教改革,使得西方基督教独立于讲希腊语的东方基督教,西欧在西方基督教和拉丁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统一的文化意识 3)王国与教会联盟,“丕平献土”,丕平、查理曼加冕,西欧在政治和宗教上都获得独立 4)十世纪,未来的欧洲王国和城邦开始了融合过程,西欧文明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2、几点遗憾: 1)蛮族遗留的继承制度(分封诸子),使得法兰克王国时常四分五裂,难以长期生存 2)农业方面,曾经的游牧民族没有掌握先进的耕作方式,导致虽有肥沃的土地,却不能有好的收成 3)以维京人为代表的北欧蛮族(比日耳曼人更彻底的蛮族),在880-911年劫掠欧洲,猖獗一时,导致西欧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生活。 4)文学艺术方面成就匮乏,仅有少量的史书、传记和福音书(考虑到时常的扩张和蛮族入侵,这一点并不奇怪) 几大特点论述: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欧洲中世纪艺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 1.早期基督教艺术(公元2世纪—5世纪) 早期基督教艺术特点:外形显得简单粗糙,运用抽象化、符号化处理,以及变形手法,传达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2.拜占庭艺术(公元5世纪—15世纪) 拜占庭帝国不但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同时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文化是政教合一政体的产物,为宗教和王权服务。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者多边形平面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圆穹顶。一方面继承了希腊文明的遗产,另外一方面又受到古代东方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特色。 3.罗马式美术(公元10世纪—12世纪) 10世纪之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道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层出不穷,为了追求更壮观的效果,这些建筑普遍采取了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的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艺术仍以教堂建筑为重点。石墙很厚,窗户小而且距地面高,教堂前后往往建有碉堡似的塔楼,以防御外来攻击,高耸的塔楼使罗马式教堂在一般建筑中特别突出,加强了它作为纪念性建筑的效果。后来,塔楼逐渐固定在西面正门的两侧,成为罗马式建筑的一个标志。罗马式建筑著名遗构,以《比萨教堂建筑群》最驰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