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模式三次飞跃

成都模式三次飞跃

成都模式三次飞跃
成都模式三次飞跃

据孙明介绍,成都已从解放初期仅有18平方公里规模的城市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交通、通信枢纽和物流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基地,中心城区建成城区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的特大型现代化城市,赢得了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三次飞跃成都巨变

60年来,成都市经历了一元规划、简单区域规划、摊大饼式发展模式,经过不断调整深化和规范,初步建立了科学引领统筹发展的城乡规划。1984年初,为适应成都的经济发展要求,国务院正式批准成都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积极发展小城镇,合理发展经济,调整工业布局,市区内不再安排新建、扩建大中型项目。这一蓝图承载了改革开放的新成果,支撑了城市的扩张和辐射,满足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迎来了成都城市发展第二次飞跃。

2003年,成都市作为全国14个试点城市,开展了市级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与成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对城市的规模、范围、形态、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对城市规模和发展空间进行了扩展,在空间结构上,将原规划“扇叶状”结构明确为“一区两带六走廊”、向东向南发展的布局,建立了城乡统筹的理念,明确提出了均衡化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的要求,构建起了全域一体的发展格局。

从两江环抱到同城多心的演进

60年来,成都市的城市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从建国初期的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格局,到80年代“环形加放射”的单中心、圈层发展,城市的规模日益庞大;90年代的扇叶式布局、向东向南发展,强化城乡一体,注重了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顺应发展区域合作的需要,提出一心多极多轴空间结构,并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确定了都市区一体化、多中心格局的“同城多心”和“五楔六廊”的总体空间格局。

仅2008年,30个重点镇城镇建设投资共完成69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9.8平方公里,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初步显现,三次产业增加值达252亿元。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建设加快,仅去年底到今年,就已惠及城乡居民5.3万人。

居有其屋到优美宜居

城市环境和风貌的变迁,使城乡居民得以共享丰硕的建设成果。居住条件大为改善。解放初,成都房地产工作配合民主改革,接收了民国时期的市管公产,没收汉奸、官僚资本、反革命分子的房地产归全民所有。

1987年,成都市房产交易所成立,第一次成交额即在1000万元以上。 1997年,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9.7平方米,到2008年,全市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达28平方米,基本解决了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住房难”问题。居住区环境品质不断提升,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物业管理日益普及和规范。

2002年5月开始,成都市加快了危旧房改造步伐,7年来拆迁面积1300万平方米,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城,20多万户、50多万人搬出了环境、质量差的危旧房,喜迁新居。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建国以来,成都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1951年3月,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筹备处成立,次年7月1日,开通了从盐市口至梁家巷的第一条市内公共汽车线路,成都现代城市公交正式起步,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已开行公交线路175条,每日载客量达到308万人次;2008年,成都市城市道路长度已达3796.9公里,是建国初的30倍之多,基本形成快速通道、新市镇道路网络、区域综合运输系统、地铁(城际快铁)等为主的网络结构。

“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的七年来,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区为轴心、中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即一个特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168

个新市镇、数千个农村聚居点构成的五级结构,覆盖市域、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乡体系。

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转】考研的等死模式和穿越模式——发来自勉和共勉 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 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 × 3 × 30)+(20h× 7)= 3740 h 等待成本:5h× 6 × 30 = 9000 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2.39倍!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我在一个聚会中间谈到了等死模式。听完我这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走出去,十分钟后满脸 喜色地回来告诉我们,YEAH!成了! 什么成了?原来这几天,她一直在纠结自己是不是该给一个大客户打电话。这个客户是她的一个重要资源:如果打了,她担心人家觉得自己公司刚创业,对自己印象减分;如果不打,这个单子肯定就没有下文了。比这个更加纠结的是,她已经为这个事情头痛了一星期,开始失眠,和家人发脾气,面对客户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她听完故事,迅速计算了一下自己的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等待成本穿越成本 身心俱疲身心愉快,早死早超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原来我可以这样活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对于幸福、成功、事业,我们往往纠结于世人的看法……这些固定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脑海中处于相当强势的地位,它们驾驭我们,操纵我们,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剥夺我们的热情和希望,让我们在碌碌无为的平庸状态中变得心安理得,在浑浑噩噩的麻木生活中变得浑然不觉……这可怕的固有思维模式,就象建在我们头脑中的一堵墙,严严实实地挡在了我们寻找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你甚至会认为,我这样的人或许就应该这样活,因为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运。《拆掉思维里的墙》将为你开启一条崭新的思路。在古典辛辣的描述中,我们惊觉习惯、麻木以及无所作为的可恨和可怕,并且在鲜明的对比中,坚决地走出这个虚幻的天堂,勇敢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内容简介 对于目前的生活,你是否缺少安全感? 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 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 结果?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 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 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 家人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

入?……如果有一个回答是“YES”,那么《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就是你想要的。 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从“IMPOSSIBLE”到“I’MPOSSIBLE”,只须一点改变,你的人生也许就此大不相同。 二、作者介绍 《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现为新精 英生涯总裁。美国生涯教练国际认证CBCC 中国首席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培训师。 国内不超过10个同时拥有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高级职业指导师、注册心理咨询 师与企业教练4个认证的生涯发展专家, 被业内认为是?中国职业规划界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CCTV《科技博览》、北京台《天天阅读汇》、凤凰台《一虎一席谈》邀请职业发展专家,《中国教育报》《新前程》、新浪教育、中华英才网等媒体职业规划专栏作家。 三、目录 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 第二章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第三章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 第四章成功学不能学

2018西交大公管考研经验分享

研途宝考研 https://www.doczj.com/doc/f88350445.html,/zykzl?fromcode=2014 1.合理的复习计划。总计划:从开始到考试有多少时间,有多少任务量,每本书准备复习几遍;期计划:每个阶段要完成哪些任务,一本书用多长时间看完;日计划:每天作息学习时间安排,每天完成多少任务量。三个计划做完,你就一点都不迷茫了,剩下的就是跟着计划走,不拖延(打脸…)前期拖延了后期必定付出更多才能补回来。 2.不要拖延。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很多人都会掉进这个怪圈,包括我自己,考研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是自己,你要克服内心的浮躁安安稳稳的坐那里看书,有人会经常拿出来手机各种娱乐消遣,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这种拖延的怪圈,然后越来越懊恼,越来越拖延,越来越没有信心。一旦你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等死模式,不要犹豫马上行动起来,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 3.坚持,坚持,坚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虽然很烂还是要说。我相信每一个认真考研的人都是在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做的考研的决定,对我来说,决定没有好坏,只有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最终结果是什么。就我自己而言,前期深受拖延症折磨觉得复习的很烂,中间无数次问自己是不是不该考研,自己的选择到底对不对。到后期自己硬着头皮没日没夜的突击复习,因为真的没有时间了,我就告诉自己路是自己选的,好坏都要挺到最后都要去考试,就算考不上你也得考。真的坚持下来了其实最后的结果没那么差,所以有时候你看,不到最后你怎么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翻盘呢,就算不能翻盘你走到最后了也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不是吗? 下面说一下考研中专业课的复习: 1.718统计学:首先,梳理知识点,我个人不太喜欢用教材,教材比较小且厚,有时候一个知识点散落好几页,看着特别不方便而且容易晕,所以我用A4纸做了个大厚笔记本,把书中的知识点梳理出来自己做了一遍笔记,这样下来感觉书中所有的知识点一目了然,层次分明,知识都变成自己的了,看着很舒服也容易记忆。其次,根据自己的笔记记书中的知识点,做课后的习题。做到看着目录回顾起这章的知识点,公式及章节之间的联系,知识点全方位掌握,做到无死角。没事的时候可以自己在纸上默写一下某个章节的公式之类的。最后,课本知识掌握差不多了就可以刷题了,可以在圣才网买那个蓝色书皮的习题,在网上也可以下载很多题,不停的做题,通过做题检验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查缺补漏并且对知识点真正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 2.846管理学:从你决定考研的那个时候就可以开始背了,对照自己的计划表每天给自己定任务,比如考前准备背几遍,具体来说一天背几页,前期节奏快点后面才不会手忙脚乱。首先是背框架,知道教材都有哪些内容,章节之间的联系,跟统计学类似,我把管理学的知识点也梳理了一遍,不过主要是提炼知识点没有统计学笔记做的那么细致,对教材有个清晰的了解下背教材,第1~2遍理解着背教材,看完教材可以在圣才上买本红色书皮的参考书,里面的知识点几乎全都要背,可以重点背2遍,到冲刺阶段可以背管理学考前冲刺打印版(网上都可以下载,总共就几十页)。背东西也是有办法的,我的建议就是记点而不是记住一句话,记住那个点考试的时候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毕竟一个点就几个字,背到最后要能够以点带面,回顾出来框架,框架下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然后是里面的知识点,不一定做到

请关闭你的等死模式(好文)

请关闭你的等死模式(好文) 2015-08-27 人民日报 摘自《拆掉思维里的墙》,THLDL(ID:bjthldl)编辑整理 作者:古典 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她去年每天大概用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 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 × 3 × 30)+(20h×7)= 500 h 等待成本:5h× 6 × 30 = 900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我在一个聚会时谈到了等死模式。听完我这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走出去,十分钟后满脸喜色地回来告诉我们,YEAH!成了! 什么成了?原来这几天,她一直在纠结自己是不是该给一个大客户打电话。这个客户是她的一个重要资源:如果打了,她担心人家觉得自己公司刚创业,对自己印象减分;如果不打,这个单子肯定就没有下文了。比这个更加纠结的是,她已经为这个事情头痛了一星期,开始失眠,和家人发脾气,面对客户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送给亲爱的高三(6)!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然后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例,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在“谈笑间”让蒋家王朝“樯橹灰飞烟灭”。 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和耐心的历练。然而,当前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在遇到和处理大事时缺少的恰恰是这种“静气”。比如遇大事不能“制怒”,迁怒于人。这种表现不但暴露出领导者头脑的不冷静,还将这种情绪传递给部属,造成恶性循环;比如遇大事不能“稳住架儿,慌了神儿”。这样就会影响决策的科学正确……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领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等死模式与穿越模式 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她说我去年每天大概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3分。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0

语文小报 之 名人故事(四)

钟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邱钟惠,是我国第一个女子乒乓球世界冠军,曾被朱(德)老总誉为“一个 勇敢的云南姑娘”。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曾经多次采访过邱钟惠,留在记忆深 处的是她那灿烂的笑容、诙谐幽默的谈吐、优雅从容的大家风范以及急公好 义热心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与活力。10年运动生涯已是登峰造极;10年执教 乒乓球队甘为人梯;20年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著作颇丰;10年商海泛舟经营 有方,邱钟惠科贸有限公司也已声誉日隆……数十年来。尽管伤病缠身,邱 钟惠却依然难以割舍心头的挚爱——乒乓球。她竭尽全力普及、推广乒乓球 运动。她开办的乒乓球特训班也早已步入正轨,成为乒乓球爱好者的“天 堂”…… 人民给了我最好的教育——揪树叶与夺冠军 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中国队取得了空前胜利, 一个乒乓球王国就此崛起。而那次比赛中的几位夺冠选手,也得以名震九州。这其中就有26岁的云南姑娘邱钟惠。为了迎接这次对新中国意义重大的世界大赛,中国乒乓球队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百多名好手,号称“一百单八将”,在北京集训,最终选出了32名运动员参赛。当时尽管国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甚至城市居民每人每月二十多斤的粮食供应都难以保证,但国家还是给予集训的乒乓球手们以全力支持。 回忆这段往事时,邱钟惠深情地说:“为了实现‘夺冠’的梦想,我和队友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封闭式训练当中,而正处于困难时期的全国人民给了我们无私的援助。当时,一日三餐不缺肉、蛋、奶的我,并不清楚‘粮票’、‘肉票’意味着什么……直至有一个星期天,我上街去买东西,走到东郊工人体育馆附近的神路街的时候,看见一些中年人正在用长长的竹竿(竹竿头绑有夹子)往下夹树叶。我就问他们:‘这树叶长得好好的,你们干嘛要把它给揪下来啊?’他们用异样的眼光打量着我,反问我:‘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啊?你不知道这树叶是用来和在粮食里面当饭吃的?’听完这话,我觉得浑身血往上涌、脸庞发烧,急忙扭头就往回跑,东西也不买了。回去以后,我把这件事写到了当天的日记里:‘多好的人民啊!他们吃的是树叶,挤出来的是奶汁……我一定要拿下这个冠军,即使为此要少活20年,我也愿意!”’ “您果然如愿以偿地夺得了女子单打的首枚金牌。还记得当时的比赛场景吗?”我追问道。 “当然记得啊!在这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决赛上,我们以2比3负于日本屈居亚军。自责之余,我痛下决心:为了祖国和人民,一定要拿下女单的冠军!决赛在我和匈牙利选手高基安之间展开,在以往的交手中我们互有胜负。但是平心而论她的综合实力在我之上。决战当天,从走上场的那一刻起,我的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完全忽略了外界的存在,在我的眼里、心里只有对手、球台和乒乓球……比赛打得异常艰苦,一开始,我丢掉了两局。然后,我一连拿下第3、第4局。第5局开局不利,我以13比17落后。当时,球台上、地板上都是汗水,高基安请求擦一下地板、球台,正好给我留出了反省的时间。我连忙利用这个间隙整理思路,寻找失利的原因,我觉得自己的问题出在稳健有余而凶猛不足。这时候,教练也在旁边朝我伸出大拇指做暗语,意思是打得‘凶狠’些。于是,我调整战术,最后以21比19拿下这场比赛,夺得女子单打的冠军。” “金杯在手,一夜成名,当时是不是特别激动?” “确实是特别激动。当工人体育馆内全场沸腾、观众们掌声雷动的时候;当我走上高高的领奖台的时候,我才深刻地理解了汹涌澎湃和思绪万千这两个词的真正含义。从云南小镇来到首都北京,从少不更事的小丫头到实现乒乓球女单零的突破的运动员,我应该感谢的人

执行力训练--“行动导图”6步从目标、计划到高效执行落地(知行合一商业实践版权课程-时维钧)

执行力训练--“行动导图” --6步从目标、计划到高效执行落地 【课程背景Course Background】 听说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如果不断认知升级,你的人生注定精彩! 在一个优秀的组织中,高层负责从战略到执行(为什么),即做正确的事;中层负责从目标到结果(怎么做),即正确的做事;基层负责从结果到价值(做什么),即把事做正确。 本课程为版权课程“知行合一商业实践应用系列课程”中关于“行动”的工具--“行动导图”,从目标出发,通过“OK-PDCA”模型,实现从目标到结果的高效价值呈现。“行动导图”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高效的管理工具,帮助组织和个人确立高远且靠谱的目标,制定优质高效的行动计划,找到成功的关进因子,设计高效执行的路径图并不断优化提升,达到组织上下协同一致,实现从目标到结果价值呈现,进而提升组织执行力。 本课程采用行动学习的模式,让学员在实践体验中感受非同寻常的目标、计划、行动的方法论和框架模式。本课程亦可结合企业特定的工作情景,打造专属于企业的“开源”模式的金牌执行力课程。 【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 参加本课程的培训,可以让参训者: 1.从认知升级入手,通过行动学习,体验创新型的目标、计划、行动的科学套路。 2.从目的出发,重新认识目标的重要性,并掌握订立目标的科学工具和方法。 3.全面掌握提升组织执行力的高效工具“OK-PDCA”(行动导图),并能正确理解且有效应用。 4.在从目标到结果价值呈现过程中掌握非凡思考模式和方法论和无穷魅力,为自己赋能 5.通过上下理解一致,达成团队上下一致思考、一致沟通、一致行动,进而提升团队执行力。 【所需时间Training Time】 标准时间12小时(2天),可根据课程目标及学员层级适当的延长或压缩时间,增加或降低难度。也可将执行力训练与创新管理结合,形成全方位的团队执行力提升课程。

心智之墙定位器

描述:“独脚架”模式 ?您的心智之墙: 您的心智之墙叫做:“独脚架模式”,拥有这种模式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多种社会角色(工作者、父母、孩子、朋友、公民、夫妻、休闲者等)退化为一种到两种,最常见的是妻子把角色退化为“贤妻良母”,男人则“事业就是一切”。当您把生命中所有的角色任务都放在一个角色上去的时候,您会发现自己的压力很大——因为您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了!同时您也会发现您的角色伙伴会没有那么投入,您会大怒您的下属不够努力,妻子会责怪另一半不够花时间陪自己,这都是因为您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入一个角色,成为一个需要依靠别人的“独脚架”。 ?这堵墙建成于: 这堵墙的形成是因为很多我们这个社会形成的既定观念,比如“男人一切以事业为重”女生就应该是“贤妻良母”等等。在社会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倾向把不同的社会角色合并来抵御经济压力,比如说“夫妻店” 就是夫妻+伙伴角色……如果在社会与经济越来越宽松的时代,您还在坚 持过去的观念,就很容易进入“独脚架模式” ?这堵墙保护您:

“独脚架模式”的人往往不觉得这是个问题,还以此为荣,因为“独脚架 模式”曾经帮助他们从生活困境解围出来——丢掉其他的角色,全力做好一个角色突围——这其实是困境中最好的一种解围模式(比如“事业不成,何以家为”或者“我要放下一切去结婚!”)。如果您处于生活的底层,独脚架模式其实是不错的方式。 ?这堵墙阻碍您: 如果您现在生活有了保障,依然坚持“独脚架模式”就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幸福的核心不是单一突破,而是生活各个角色的平衡。有着“独脚架”模式的人也许会在单一战场上打一场胜仗,却在生命的战场上败下 阵来。 ?拆墙建议: 1. 从单一角色中间回过头来,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平衡。 2. 找到自己内心最需要维护的几个关键角色,并且开始行动。 3. 错开角色间的压力,永远不要让自己同时在三个角色中同时面临压力。 4. 给每一个角色做一些分析,哪个时间点是最需要您投入精力的?比如 书中的建议(在结婚前两年,孩子0-3岁,14-18岁,父母亲70岁以后 这几个关键节点您分别应该做些什么?) ?扩展阅读: 您可以在《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九章:“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给残酷世 界的温暖规划”了解更多 描述:“无趣之人”模式 你的心智之墙: 您的心智之墙叫做“无趣之人”。您是一个过于看重结果,而不看着过程的人。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您总是作为一个评价者而不是参与者出现,这让您很难投入到当下的快乐中去。您也许会在热闹的场合冷眼旁观,在大家热烈参与的时候暗自评价,这让您与当下格格不入。您对与很多事情提不起劲。您做事情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您所期待的那种长久的热情从来没有出现。您内心一般有两种信念,一种是“我必须”模式:“我必须 要确定知道这个东西的结果,我才应该投入;我必须找到我一生的事业,我才能够开始行动。”,另一种是“知道主义”:“这个我懂,他不就是……。”

《拆掉思维里的墙》中那些经典的句子

拆掉思维里的墙 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 如果我们没有内在安全感,但是内心有迫切被需要,我们只好慢慢地转向外界,寻求外部的寄托。这让我们的自信完全被摧毁,恐惧开始滋生,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深深知道:外物是无法完全掌控的,而我们又无比依赖这些东西。这种想法让我们活在双重的煎熬当中:不相信自己,又随时害怕失去。我们终将被奴役,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要记住安全感不是拿回来的,而是给回来的 那些关在自己的心房里,整天盘算别人的人;那些躲在自己小窝里,整天等待搭救的人;那些躺在优厚物质条件之上,惶恐地担心失去的人;那些内心没有安全感的人,你们能做些什么?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在自己最恐惧的地方,无条件的去支持一个人、一些人、一群人。支持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它永远不会失败。 第二章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有趣之人,生命也开始对你感兴趣,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开始用“不感兴趣”来搪塞时,生命也就开始对他不感兴趣了。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着极高的

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也全力拥抱他。“无趣之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绝,所以生命也躲开他。 带着关爱而不是期待地投入生活,你会发现能力与乐趣接踵而来。努力寻找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第三章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 人们宁愿自我欺骗,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是被欺骗的。因为他活在自己的“思维之墙”当中。 我们就是自己生命的巫师,我们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幻想世界,然后在现实中让这个幻想慢慢实现。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心智模式。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 其实努力付出不一定就有回报,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 第四章成功学不能学 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坚持不等于成功,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而放弃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如果我们要成功,我们既需要勇于坚持,也需要勇于放弃。坚持或放弃都是达成目标背后价值的手段,看清楚你成功背后的东西

清新励志文章

清新励志文章 我们有空闲时间的时候看一些清新励志文章是很不错的,那么清新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清新励志文章:你年纪轻轻,为何那么多借口我身边有个朋友,似乎她每天都过得很愉快而有力。前段时间,她失业又失恋,身体也出了小问题,但整个过程中,她不闹腾,不丧气,不糟蹋自己。眼泪流过后,健身、养花、烹饪喜欢做的事情还是一样不落。问她会不会为未来的生活发愁,她答非所问地说:要问我最快乐的时刻,那就是今天,活在当下的今天。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错觉,觉得当下的生活都不是自己最向往的。这种错觉一旦根深蒂固,非常可怕,它会令你捏造许许多多的借口去逃避当下的生活。它更会令你忘记最初想要过的生活,而随随便便地过眼前的每一天。 大学有个关系不错的舍友,宿舍属于她的那块永远都是凌乱不堪,书籍、垃圾、食物、衣服都乱七八糟地混在一起放着,甚至有一次在她书里翻出一只没洗的袜子。我们都称她那块是狗窝,也不止一次叫她整理一下。她总说,宿舍太小,只是睡觉的地方,要那么干净做什么。等以后租了房子,我会把它打理好的。 到现在出来工作,她掷千金租了个环境不错的小复式。我们强烈要求去参观豪宅,去到发现小复式跟以前的宿

舍如出一辙地凌乱。大家看不下去,动手帮她收拾房子,可没过多久再去,发现又跟废墟一样。她也自觉尴尬,说习惯了,好难改。 什么叫习惯?这么来形容:你对当下生活抱着的态度,便是你对未来抱着的态度。生活是遵循前因后果的,当下你抱着什么态度生活,相应地,未来你的生活就会变什么样。我们有权利选择当下怎么过,但谁都不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上立即脱胎换骨变成理想中另外一个自己。 但我们身边也不乏那样的人,一段时间不见后,生活愈发润色。似乎时间也善待他们,在他们身上施展了魔法。道理其实不难懂:同样想做的事情、要过的生活,你有一千个放弃的借口,他们就有一千零一个坚持的理由。 有个朋友,一年前刚毕业出来工作,需要租房。工资不高的她没有像大多数毕业生选择低价的城中村先将就住着,因为喜欢种花草,她挑了一个阳光很好又有天台的房子,但离地铁站和公交车站都很远,租金也不低。 于她而言,买房和租房是一样的,哪怕只住一个月,也会认真挑选,尽心把房子布置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任何一天都不能随随便便地过。 因为租房,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通不便,她每天都要早起,必须改掉赖床的习惯;每天早起,睡眠不足,必须改掉熬夜的习惯;租金将近她一半的工资,为了节

励志经典文章欣赏阅读3篇

励志经典文章欣赏阅读3篇 第一个方子是:“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个青年人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若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打旋,就很难保持学生时代追求知识的热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它,天天对你挑衅地笑,你无可奈何它——这时候,你就会同爱恋 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没有问题可以研究的人,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 也不会研究。 第三个方子是:“总得有一点信心。” 但是,我记得两年前,就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写信来说:“我们毕业之后,就失业了!吃饭的问题不能解决,哪能谈到研究的问题?职 业找不到,哪能谈到业余?求了十几年的学,到头来不能糊自己一张嘴,如何能有信心?所以你的三个药方都没有用处!” 对于这样失望的毕业生,我要贡献第四个方子:“你得先自己反省,不可专责备别人,更不必责备社会。” 你应该想想,为什么同样一张文凭,别人拿了有效你拿了就无效呢?还是仅仅因为别人有门路、有援助而你没有呢?还是因为别人学 到了本事而你没学到呢?为什么同叫作“大学”,他校的文凭有价值,而你母校的文凭就不值钱吗?还是仅仅因为社会只问虚名而不问实际呢?还是因为你的学校本来不够格呢?还是因为你的母校的名誉被你 和你的同学闹得毁坏了,所以社会厌恶轻视你的学堂呢?我们平心观察,不能不说今日中国的社会事业已有逐渐上轨道的趋势,公私机 关的用人已渐渐变严格。凡功课太松,管理太宽,教员不高明,学 风不良的学校,每年尽管送出整百的毕业生,他们在社会上也休想 得着很好的位置。偶然有了位置,他们也不会长久保持的。反过来

等死模式

等死模式 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我去年每天大概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 × 3 × 30)+(20h× 7)= 500 h 等待成本:5h× 6 × 30 = 900 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

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我在一个聚会中间谈到了等死模式。听完我这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走出去,十分钟后满脸喜色地回来告诉我们,YEAH!成了! 什么成了?原来这几天,她一直在纠结自己是不是该给一个大客户打电话。这个客户是她的一个重要资源:如果打了,她担心人家觉得自己公司刚创业,对自己印象减分;如果不打,这个单子肯定就没有下文了。比这个更加纠结的是,她已经为这个事情头痛了一星期,开始失眠,和家人发脾气,面对客户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她听完故事,迅速计算了一下自己的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等待成本穿越成本 身心俱疲身心愉快,早死早超生 拿不到单还有成功的可能 影响自己其他业务实在不成功,集中精力应付新的单子 与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与体力,还不如去试一试!她走到洗手间,心跳加速,打通电话,惊喜地听到对面的客户爽快地答应自己,对方还开玩笑责怪她说:为什么现在才 说,还以为你找别人了呢。

让你发奋的励志文章

让你发奋的励志文章 请关闭你的等死模式 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 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 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放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她去年每天大概用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 一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 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 个月,那就是9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3×30)+(20h×7)=500h 等待成本:5h×6×30=900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 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 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 和水平,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 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我在一个聚会时谈到了等死模式。听完我这个故事,我的一个朋 友走出去,十分钟后满脸喜色地回来告诉我们,YEAH!成了! 什么成了?原来这几天,她一直在纠结自己是不是该给一个大客户 打电话。这个客户是她的一个重要资源:如果打了,她担心人家觉得 自己公司刚创业,对自己印象减分;如果不打,这个单子肯定就没有下 文了。比这个更加纠结的是,她已经为这个事情头痛了一星期,开始 失眠,和家人发脾气,面对客户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她听完故事,迅速计算了一下自己的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等待成本:身心俱疲;拿不到单;影响自己其他业务。 穿越成本:身心愉快,早死早超生;还有成功的可能;实在不成功,集中精力应付新的单子。 与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与体力,还不如去试一试!她走 到洗手间,心跳加速,打通电话,惊喜地听到对方爽快地答应自己, 对方还开玩笑责怪她说:为什么现在才说,还以为你找别人了呢。 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进入穿越模式!穿 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 《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 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很多机会而 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打不垮你的,终会成就你 与好友聚会,总会有特定的主题,这次的主题是“最委屈的事”。话题抛出的时候,我便沉默了。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500字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500字: 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心世界探索的过程。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想要知道别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是怎么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读书真的就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过程。 书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让我眼中一亮,这个概念和观点能够很好的解释或者说让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书中提出概念:心智模式,我们往往把这个称为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者“思维定式”。这个看不见的“镜片”加上一套固定的“思维程序”所搭建的内在世界模型,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MetalModle)。 心智模式的三种来源:1.自然世界,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 2.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于世界的间接体验; 3.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程序让我最有感触,之前,也读过一本书关于人的思考的,我觉的人就像一台电脑,心智模式就是内存里的一段程序,当外界有变化时,这套程序就会自动运行,知道我们其他程序就反应、处理,所以,我们必须要搞清我们的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说有效主要是说对外部世界、

所处环境、社会关系是否有效。因为这些变化心智模式也必须要变化,否则就无法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存。这就是我对心智模式的理解,比如,你在军队这个独立运行的世界、社会、环境中,就必须要有部队的这套心智模式,你就能很好的适应,当你用外部社会的思维模式去认识、处理,就难以适应,同样,当你离开军队进入社会,就必须用社会的心智模式去适应,否则会处处碰壁。 当我们为自己安装了一套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世界,更加好玩的是,这个自建的“真实世界”,又反过来印证这个模式给我们看,最后,我们会变成自己觉得“应该成为的人”,这种改变非常强大。正如书中所说:事实上,那些安装了“幸运儿模式”的人,他们构建了一个充满机会的幸运世界,会更加容易的发现外界潜在的机会;而安装了“倒霉蛋模式”的人则倾向于对机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心中的模式中没有“机会”这个东西。 同时,心智模式又会决定和影响我们很多的行为,例如:投入。当你安装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态就会改变,你对投入就有了新的认识。投入有以下几点:1.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2.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功;3.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带来快乐。读后感例如: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为你的生命找到一个长期的,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书中提到的“等死模式”也让人印象深刻。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

Happiness is about having each tiny wish come true

Catch one's heart,never be apart.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今天是七夕节,牛郎织女每年的这一天在鹊桥相见,所以成为了中国的情人节哦~你会和谁渡过这么浪漫的一天呢? Happiness is about having each tiny wish come true. 幸福就是每一个微小愿望的达成。 (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你认为呢?) We have nothing in common. 我们没有共同语言。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是指:彼此有着共通点,没有共通点就是没有共同语言啦!We have a lot in common.可以理解为我们臭味相投,你有这样的朋友吗?) Always bring your own sunshine. 时刻带着自己的阳光。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所以不管是什么季节,不管是什么天气,都请带着自己的阳光上路吧!:) When we are speaking about love,it's never too late. 当我们说爱你的时候,永远都不会晚。 《给朱丽叶的信》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告诉我们:如果你感觉是真爱,那就永远不会晚,你只需要勇气,去追随你的内心。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这是一句英语谚语,意思是:看好了再起跳,想好了再行动,告诫大家别冲动,三思而后行哦~leap(v.)跳跃。 To be is to do!

《拆掉思维的墙》大学生读后感3000字

《拆掉思维的墙》大学生读后感3000字《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及人生哲学。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拆掉思维的墙》大学生读后感3000字,下面跟橙子一起来看看吧! 《拆掉思维的墙》大学生读后感3000字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对此书的介绍并不为过,他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及人生哲学。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这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处世态度。面对你的人生,你是积极应世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上进还是悲观厌世?你生活得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你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所建树,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已经享受到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付出、是奋斗的过程。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你的人生会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

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结果?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入?书中深入浅出的讲到这些。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读此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人有一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些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直指目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这个心智模式,或者就是潜意识的认知吧,获取自己想要的,自动过滤不想要的。然后,这些信息就组建成了最新的认知,自己的思考和获取方式。书里讲的的金子论,让我感触颇多,确实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原来蕴藏在地壳里的金子才是最多的。金子是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态不是发光,而是不发光!只有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其实我们都是金子,想发光还有

写给正在犹豫的人的话

写给正在犹豫的人的话 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我去年每天大概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 × 3 × 30)+(20h× 7)= 500 h 等待成本:5h× 6 × 30 = 900 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我在一个聚会中间谈到了等死模式。听完我这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走出去,十分钟后满脸喜色地回来告诉我们,YEAH!成了! 什么成了?原来这几天,她一直在纠结自己是不是该给一个大客户打电话。这个客户是她的一个重要资源:如果打了,她担心人家觉得自己公司刚创业,对自己印象减分;如果不打,这个单子肯定就没有下文了。比这个更加纠结的是,她已经为这个事情头痛了一星期,开始失眠,和家人发脾气,面对客户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她听完故事,迅速计算了一下自己的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村小故事

村小故事 “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请关闭你的等死模式!!”节选自《拆掉思维里的墙》。 好狠毒的句子,却句句戳中我的内心!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但是,高中毕业填志愿的时候我坚决地说,我不上师范学校;师范四年学习结束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我不找教师的工作;考上教师编制的时候,我懊悔的说:我不喜欢当老师!就这样,我最终还是做了自己从一开始就不喜欢的工作。但我这个人有一个毛病,凡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全力以赴。 欢墩是赣榆区比较偏远的一个乡镇,而朱范小学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小。工作的第一年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比较融洽,可内心一直是煎熬的。我没有目标,内心空虚,机械地重复着对自己来说没有任何挑战的工作。我在心里暗暗地提醒自己,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理想就找点事情做吧,只为了不虚度光阴,少点罪恶感。我开始学习钢笔字,一方面是充实自己,另一方面提升一下自己的形象。作为女性,我忽然对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特别感兴趣,于是买回来好几本放在床头,有事没事总喜欢翻看。这些书籍的阅读让我对小学生的心理有了些微的了解,对自己的教学还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日子过得充实起来,再也没有之前的空虚和罪恶感了。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永远不要尝试去否定成功人士的思维模式,至少在你还没有成功之前。我庆幸自己不是一个自暴自弃的人,虽然有时候并不是很自信,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精神让我获益匪浅。 2014年下半年,连云港市举办第一届乡村教师技能竞赛,我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居然有幸参加市级的比赛,还获得了市级一等奖的好成绩。事后同事们都说我很厉害,我说主要是自己运气好。但回想起整个参赛过程,就不单单是运气那么简单了。我是一个非常不自信的人,所以从一开始知道有这样一个竞赛我就觉得自己肯定不行。因为觉得自己不行,又想取得一点点成绩,我就提前开始准备了。搜集优秀教师授课视频,一遍又一遍的观看、学习、模仿,再将学到的语言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去。临近参赛,我加紧恶补教学设计漏洞,几乎将每个课型的教案都自己设计了一遍。得益于村小教师欠缺的现状,我教授三个年级的英语,剩下一个年级我也在最后时间完成了所有课本内容的学习。这样做到心中有数,就不慌不乱了。即使这样在参赛期间我还是紧张地寝食难安,好在结果是不错的。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这种模式即为“等死模式”。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进入穿越模式!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性损失。 我也曾抱怨过不理想的工作和环境,可现在想起来才真正明白,那是在等死,因为所有的抱怨都是徒劳,不会改变丝毫现状,只能让你变得越来越堕落。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既然一时半会儿也跳不出这个圈子,既然还是得天天上班,既然还是要花时间去完成教学任务,还不如认真做好当下手头上的事情,说不定哪天幸运之神就眷顾你了呢... 我已经关闭了我的等死模式,你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