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首钢搬迁到包头新区功能定位

从首钢搬迁到包头新区功能定位

从首钢搬迁到包头新区功能定位
从首钢搬迁到包头新区功能定位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首钢搬迁到包头新区功能定位

作者:王希来

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艺术学院

刊名:

北京规划建设

英文刊名:BEIJING PLANNING REVIEW

年,卷(期):2007(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ff8074833.html,/Periodical_bjghjs200702021.aspx

首钢搬迁难题

首钢搬迁难题 大家都以为首钢搬迁的难题是在成本和税收上,其实不然,企业发展在于人,搬迁难的也是人。 张继红是首钢后勤部的一名员工,在首钢工作快20年了,如今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再次热炒,让她不禁想起2005 年第一次得知首钢生产企业要搬迁到河北的一幕。如今看来,她觉得真不是个事,可是那时候,搬迁就是“天大的事”。 如今,搬迁已经过去8年了,张继红和丈夫每周团员一次的日子也已经过去7年了,那时候,还在读初中的儿子如今大学快毕业了。而首钢已经在河北曹妃甸扎下根,原来的那个首钢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 是惊喜?是无奈?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如今,“京津冀一体化”被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加上一大批行政审批权的下放,使得“央企总部迁离北京”的言论持续发酵。政府对北京发展和管理提出新要求。消息称,最近中央已经明确将从首都剥离一些非首都职能的企业,中央企业首当其冲。而一些地方政府此时已经开始主动与各大央企联系,欲帮其做好落户准备。 于是,继为了奥运会搬迁曹妃甸之后,首钢搬迁又再度

成为话题。首钢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要求采访的媒体特别多,单是采访函他们就收了十几家媒体的,还不算后面陆续递进来的。但是实际上真正得到答复的媒体并不多。 不是首钢不愿意出来说,而是这个搬迁的事能说的都已经说了。 首钢1919年建厂,建国后飞速发展成为北京的骨干国企。大烟囱和大高炉,曾一度是首钢现代化的标志。 这个距离北京天安门仅17公里、占地面积将近9平方公里的工厂,改革开放30年,钢产量从179万吨增加到1219万吨,销售收入从14.43亿元提高到1320亿元,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费576.6亿元。 并且最令首钢人骄傲的是,首钢的纳税额,占到北京市的5%。2004年,首钢的纳税额已经占到整个石景山区的55.4%。首钢与宝钢等钢企,共同组建了我国钢铁产业的第一梯队,首钢也成为北京的骄傲。 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环境的重要性,作为污染企业的首钢一下就成了众矢之的。首钢的经济效益是明显的,但是首钢每年产生的大量粉尘对整个北京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从“十五”规划开始,关于首钢的治理问题就一直在讨论。随后,北京申奥成功,首钢搬迁被正式提上日程。终于,

首钢搬迁分析

一、首钢搬迁是对还是错为什么选在河北? 二、首钢搬迁的原因: 1.空气污染是直接动因,也是表观原因 2.水资源的约束 3.钢铁制造不是高端制造业,与首都北京的发展布局格格不入4.高昂的运输物流成本 曹妃甸的优势: 1.富有冶金所需原料 2.“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滩涂” 用滩涂围海造钢铁厂,不占用耕地资源 一、首钢搬迁对北京和河北的利弊,还是双赢

二、职工为什么不愿意搬走? 三、 1.曹妃甸属于填海造地,环境荒凉 四、 2.与家人分离,家不成家 3. 五、首钢的GDP要留在北京,合理吗怎么办 1.风险补偿原则,谁承担风险谁受益。 2.“2007年通过《企业所得税法》的时候,全国人大收到很多地方人大的报告,所得税归总部,就把所得税集中缴纳,这对于集中发展

绝对是一个正确政策,但是集中缴纳之后,把其他地方的所得税都到注册地来交,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汇总计算交税是符合市场原则的,但是汇总后税都交到总部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 2008年全国人大通过《企业所得税法》中有所改善,决议规定企业要按照总部各个分支机构的因素分配企业所得税,比如有销售收入、工资总额、资本金,按照几个因素各占1/3。原则上税制要服从税源,而不是都集中在总部所在地。然而,央企的利益仍旧是最难撼动的。有一大批央企,还是利润很多、所得税很多的,规定这些所得税不分配,但是这些央企恰恰是利润最大的,他分的那些企业相对利润比较少。所以各地得的钱不多,真正利润大的、所得税多的不分,这个确实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 “税收与税源一致性”原则未能成为我国税制原则的原因还在于,学术界现在还有争论。“有一些学者认为,不要管税收分给谁,集中了以后,由中央来平衡,这是一种理论上的说法。”许善达认为这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没道理。“首先谁的税给谁,然后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你再来平衡,你的税你不给我,拿走了再来平衡他们就认为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所以我想我们国家这方面还可以有进步,但是目前还不能说已经进入设计原则。我希望学术界,包括有关部门,包括各地的政府、人大,应该更多的人投入这个研究,能够把它形成共识,我想对推动这个事,我想对我们国家今后的发展,特别

首钢迁移

首钢迁移:日照还是唐山?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夜晚——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山东日照和河北唐山难以抑制各自的隐秘喜悦。按照北京曾经的承诺,首钢这艘钢铁航母将驶离首都,迁移至传闻中的东部沿海地区。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黎明——北京申奥成功后仅10个小时,首钢党委紧急开会,重新研究首钢在十五期间的环保规划。尽管此前首钢总经理罗冰生曾多次宣称从未将整体搬家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他们的外宣处处长也强调说,个别工艺落后、效益较差的集团所属企业的迁移“与申奥没有任何关系”,但7月14日的这次会议让所有人感受到了奥运会给首钢带来的压力。 首钢一向不愿将自己的环保问题、迁移问题与北京申奥联系起来,他们认为,“这种联系无形中把首钢注重环保的形象抹杀了。”然而就是他们,在去年11月30日将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奥运知识的《奥林匹克百科全书》赠送给北京奥申委,意味深长。 首钢一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边对外界说:关于搬迁的事,迄今为止没有接到任何通知。 “他们不想离开北京,”唐山一位官员话中有话,“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不惜代价兴办那些效益不好的非钢产业。他们可以在奥运会期间停产检修嘛。” 有人警告首钢——在迁移问题上,坚持意味着失败。 日照的李耀刚与唐山的张建忠,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对本报记者说了同样一句话:全球所有的大型钢铁厂,都是建在海边。李是日照市原重点项目办公室主任,为了争取首钢迁移到日照,他整整跑了十年,他的日照大办钢铁之梦一直未泯,已酝酿筹划的由首钢及外资在日照兴建年产500万吨的日照大钢项目,刚郑重写进了当地的“十五”计划。而作为唐山钢铁集团总经理秘书的张建忠似乎超脱许多,不过,对于前不久首钢与唐钢联合重组的失败,他面朝大海,一声长叹。 日照与唐山,当年都曾经参与对宝钢项目选址的争夺。后来,宝钢花落上海,但这两座沿海城市在中国高层“要再建三到四个宝钢”的鼓动下,一直跃跃欲试。再后来,当这个恢弘的计划偃旗息鼓,它们共同的希望便是等待首钢搬家——“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首都或者内陆城市建有如此庞大的钢铁厂。”李耀刚说。 日照:渴望首钢搬迁过来 多年来,日照人重复着一句话——首钢要来了。但首钢一直没来。 日照营建大钢铁的项目设想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项目单位为山东省冶金总公司“大钢办”。据“大钢办”有关资料表明,日照钢铁厂计划分三期建设,一期150万吨,二期达到300万吨,三期最终达到500万吨钢的建设规模。一期工程计划生产143万吨大型钢材,其中H型钢123万吨,重轨20万吨。对于后两期,当时的想法是“视市场情况,产品以薄板和宽厚板为主”,这一方案虽然没有将宝钢项目争到手,但日照矢志不渝,

首钢搬迁调整战略与实践

首钢搬迁调整战略与实践 联合课题组 一、首钢钢铁业搬迁调整的背景和战略选择 首钢始建于1919年。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巨大发展,1994年钢产量达到824万吨,列当年全国第一位,并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2005年资产总额580亿元,销售收入806亿元,实现利润水平33亿元,职工10.2万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北京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首钢多年来加强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北京地区自然形成的大气污染本低值很高,环境容量非常有限,首都的特殊地位,都不适合继续发展钢铁冶炼工业。 首钢向何处去?重大战略选择和严峻的考验,摆在了首钢领导班子及全体首钢人面前。在重大战略选择面前,首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形势。 一方面,首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钢铁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许多企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而首钢在北京受环境容量限制,钢铁业从1995年以后一直得不到发展,技术改造滞后,与先进企业的差距不断拉大。如果单纯压缩钢产量,不进行产业优化升级,企业竞争力将逐步削弱,由此将引起效益下降、富余人员增加,银行偿债能力下降、企业不稳定等一系列严重的困难和问题。 另一方面,首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国许多大钢铁企业位于中心大城市,都面临着环境的压力。如果首钢率先走出北京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就可以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获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并为中心城市钢铁业搬迁调整提供示范。 首钢从1998年底开始编制“十五”发展规划,之后又延伸到“十一五”规划。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反复进行战略思考,经历了一个多种方案选择的过程。 第一阶段方案,压缩部分钢产量,钢铁业继续在北京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争取国家批准在石景山建设冷轧、热轧项目,提高钢铁业的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非钢产业,逐步使非钢产业比重超过钢铁业,以适应首都经济发展的要求,保证首钢在北京的发展和职工队伍稳定。但是在石景山建设冷轧和热轧项目难以得到国家批准,同时又必须压产;钢铁业是首 钢的主要收入来源,钢铁业得不到发展,非钢产业也发展不起来。长期来看,首钢在北京的环保成本、物流成本高,即使国家不让首钢搬迁,首钢在北京也难以保持长远的竞争力。 第二阶段方案,钢铁业部分搬迁,部分留在北京。这样可以保证首钢结构调整实现平衡过渡。但是从北京的环境容量和长远发展看,不允许在北京继续发展钢铁冶炼。 第三阶段方案,钢铁业全部搬迁调整,即国家批准的方案。2005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主要内容:一是逐步压缩北京石景区的钢铁生产能力,到2007年底压缩400万吨,到2010年底钢铁冶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二是体现循环经济要求,联合唐钢,在河北曹妃甸建设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钢铁精品生产基地,在北京顺义建设冷轧项目;三是在北京发展首钢总部经济,包括冷轧厂、优势非钢产业、环保产业、研发体系等。 国务院批准首钢搬迁调整方案,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决策,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重大举措。 一是有利于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解决环境保护问题。钢铁业搬迁,相应大量减少了北京污染;同时,首钢在北京发展总部经济,发展优势非钢产业、环保产业和研究开发体系等,形成新的经济载体,可以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目标做出新

首钢的搬迁与布局

首钢的搬迁与布局 首钢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解放后首钢获得了新生,1958年建起了我国第一座测吹转炉,196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高炉。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股份公司、新钢公司、迁钢公司、首秦公司、高新技术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首建公司、房地产公司、实业公司、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等子公司,在中国企业联合会按2006年数据评选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中,首钢销售收入列第10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首钢列第36位,揭开了我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 首钢地处首都北京的特殊环境,使企业面临着比其他企业更大的环保压力,面临着国内外钢铁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面临着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首钢不断完善首钢发展战略,推进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抓好生产经营,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环境治理,发展环保产业,努力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首钢搬迁调整方案。一是逐步压缩北京石景山厂区钢铁生产能力,2010年底钢铁冶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二是结合唐山地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体现循环经济要求,联合唐钢,在河北曹妃甸建设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三是在北京发展首钢总部经济,建设顺义冷轧项目,发展优势非钢产业、环保产业、研发体系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有利于促进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钢铁布局调整,为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经验;有利于为我国钢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提高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首钢通过新的载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曹妃甸“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的地质条件使其成为天然建港良址。据地质勘测,曹妃甸甸头向前延伸500米,水深即达25米,甸前深槽水深36米,为渤海最低点;建设30万吨级大型深水码头无须开挖航道,不冻不淤;后方陆域有150平方公里的滩涂可供开发利用,具备建成以钢铁、石化等大型临港工业为主的工业港条件,曹妃甸是渤海湾内最后一个建设大型深水码头的优良港址。 水深优势之外,曹妃甸的区位优势同样明显。该岛西距天津港70公里,东距京唐港60公里、秦皇岛港170公里,北距唐山市区80公里,距北京市220公里;更与唐山境内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相连,沟通了曹妃甸与我国"三北"地区的联系,从而将整个"三北"地区纳入自己的腹地。

必修3中图版地理1.3“首钢搬迁”

距离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仅二十几公里的首钢,建厂于191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策层认为北京应该承载更多的生产功能,要建设成全国的“经济中心”,首钢迎来快速发展期。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首钢产量更由100万吨猛增至800万吨,在中国钢铁企业中排第一位。随着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对大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在90年代初最为严重的时期,在石景山区86平方公里范围内,首钢的粉尘排放量平均是每年每平方公里34吨。 事实上,早在1986年首钢产量只有150万吨时,就有专家发出过“首钢迁,还是首都迁”的警报,90年代后期更是发起了“要首钢还是要首都”的讨论,随后便是个漫长的论证过程。 1994年,首钢的钢产量达到了823万吨,而厂区的降尘量也达到市区的29倍。人们开始关注这一矛盾,有人提出把首钢迁出北京的建议。 1995年,首钢宣布,将钢产量限制在800万吨左右,并关闭了每年盈利一亿多元的特钢公司和一些建在市区内的重污染企业。此后,首钢每年从生产利润中拿出30%来治理污染。 1999年,首钢作出再次减产80万吨的决定,并通过高新科技改造,把发展重点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上。首钢的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到2001年首钢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加强环保,又进一步降低了污染量。2002年,首钢的环保投入达到2.41亿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首钢当年利润的50%。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决策层终于痛下决心,将首钢迁出首都。 搬迁一锤定音,首钢积极应对。首钢董事长朱继民告诉本刊记者:“确定搬迁后,从2002年开始,我们组织了大量的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十多位院士对首钢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如何实施搬迁改造,作了系统的论证,以期探索出大型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的新型模式。” 多方利益博弈 对首钢这样一个大型工业企业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态,除了几十年积淀下来的感情之外,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的巨大诱惑,无疑是所在地政府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首钢压缩产量前的2004年,集团上缴税收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19亿元。首钢的销售收入贡献占到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十分之一以上。 “首钢搬迁,的确将对北京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首钢总公司总经理王青海表示,“近年来首钢钢铁产业每年为北京市提供的工业增加值超过80亿元。首钢上交税收占到北京市财政收入的1/20。搬迁后,这部分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将转移到河北。而给北京留下的首钢其他产业、离退休职工以及内退职工,却需要花一定的人力物力来解决。” 巨型企业的搬迁,背后牵动的是地方政府的巨额利益。2003年,首钢200万吨钢联项目选址河北迁安,按照“属地纳税”原则,仅首钢一期200万吨钢联项目产生的税收将达7.1亿元,比2003年迁安市财政收入多0.5亿元,可谓“再造迁安”。

首钢搬迁及其旧址规划

《区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期末考察论文 首钢搬迁及其旧址规划 摘要:由于环境污染、土地限制等原因,始建于1919年的中国首钢集团目前正在逐步从北京市石景山区搬迁至河北省曹妃甸。此次搬迁是首钢集团的一次腾飞,也为石景山和曹妃甸带来转型,并且拉动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而首钢旧址的规划问题更成为政府、专家和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首钢搬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旧址规划 1.首钢集团 首钢始建于1919年9月,经历了解放前痛苦磨难的30年、解放后成长壮大的30年、改革开放大发展的30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个时期,从1919年至1948年。1919年9月龙烟铁矿有限公司炼铁厂开工建设,历经了北洋军阀战乱、日本侵略者占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工程建设缓慢,生产几度陷于停顿,30周年累计产铁只有28.6万吨。 第二个时期,从1948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生产。1958年9月建起了侧吹转炉,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1961年5月建成了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30万吨轧钢生产线,标志着轧钢生产开始起步;196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翻开了我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销售收入14.43亿元,成为全国十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一。 第三个时期,从1979年至今。首钢作为国家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从率先实行承包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再到实施战略性搬迁调整,进行一系列改革探索。改革开放30年,钢产量从179万吨增加到1214万吨,增长5.8倍;销售收入从14.43亿元增加到1320亿元,增长90.5倍;实现利润从3亿元增加到44.88亿元,增长14倍;资产总额从16.89亿元增加到2070亿元,增长121.6倍;在册职工人均年收入从739元增加到4.6万元,增长61.2倍。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576.6亿元。2009年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首钢销售收入列第12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首钢列第39位。 目前,首钢正在进行没有先例的特大型钢铁企业搬迁调整,2008年压缩北京地区400万吨钢产量,2010年底全部停产;联合唐钢,在河北曹妃甸建设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第一

首钢搬迁观后感3篇

首钢搬迁观后感3篇 首钢搬迁观后感1 在首钢工作30多年的园区服务公司职工田力在观看纪录片时心情很激动:"首钢近百年发展历史中,我见证了三分之一。通过大搬迁,首钢实现了新发展,在曹妃甸、迁安等地建立了新的钢铁基地,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首钢在续写新的发展史。现在,园区服务公司大部分职工也通过艰难转型,走上了新岗位,续写着新的传奇。" 园区管理部职工纪宝龙说:"首钢近百年来,历经无数磨难。在搬迁调整过程中,有许多首钢人在默默奉献着,他们为了企业的未来,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夜以继日地拼搏奉献。割舍,意味着挑战,也意味着更多的放弃,更体现出勇敢的首钢人顾全大局、敢于担当、不畏艰险的光荣传统,彰显出首钢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博大的胸怀。" 矿业公司职工杨伟才自豪地说:"身为一名普通的一线职工,每天都在感受着身边首钢人的勤劳和坚强,他们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有着战胜困难的毅力,有着寻求突破的创新意识,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一路披荆斩棘,共克时艰。" 特钢公司职工王宝金也被片中镜头所感染,"通过观看纪录片,看到了首钢人在新世纪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秉承‘钢铁报国’的执着追求,也真切地看到了首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坚定了我们实现首钢改革发展目标的信心。"技师学院张卫星说:"首钢,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后重获新生、迅速成长,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几代首钢人的努力和付出,是首钢人的无私奉献,铸就了今天的业绩。奉献,在首钢无处不在;奉献,是首钢人演绎人生的重要组成。" 首钢搬迁观后感2 大型电视纪录片《首钢大搬迁》第一集于1月日21点59分在中央电视台十套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后,在首钢广大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表示,该纪录片演绎了首钢人在新世纪实施搬迁调整的创业史诗和伟大实践,体现了首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示范带动作用。新时期,首钢

首钢为什么要搬家

首钢为什么要搬家 一、矛盾的焦点是环保 首钢距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只有17公里,地处城市西部上风向的首钢涉钢系统,在北京石景山地区集中了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和轧钢等高耗能、耗水及高排放的生产工序。首钢产能与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北京市区空气环境质量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首钢的发展与首都环境、以及产业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 于是,上世纪90年代起,从“首钢对我国钢铁工业的贡献举世瞩目,首钢对首都环境的污染触目惊心”,到“首都搬家还是首钢搬家”的大讨论和社会舆论开始对此不断地“口诛笔伐”。而在这跨世纪的十几年间,经常会传出“首钢将搬出北京”、“首钢决不会搬迁”、“首钢将部分搬迁”等等“确切”消息,成为国内外舆论、社会各界和普通百姓共同追逐和关注的焦点。 然而关于“搬迁”对于首钢来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在“八五”期间,为全面治理过废气、废水、废渣、噪声等问题,首钢就花相当大的代价对在市区内的线材厂(西直门北)、特钢厂(广安门)、耐火材料厂(卢沟桥)进行了搬迁改造。而在环境治理的投入方面,首钢更是不遗余力,1995年到2002年,累计投入15.54亿元治理环境,使污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低。 二、曾经的两种选择方案 首钢的搬家事件让王岐山市长以及陆昊副市长颇费一番心思,搬家涉及到搬迁费用、城市税收以及10多万人员的安置等等。为2008年奥运做准备,环境质量的改善无疑是首要目标。 北京市政府工业局局长曾提出问题:“如果首钢不搬家,而是把搬家的资金投入在环保设备上是否可以改善?” 国际钢铁协会(IISI)参与评估的专家所提建议也是:如果首钢搬迁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环保,如果对环保投资,首钢就不用搬迁,最优的方案首先是考虑上环保设备治理,而不是要考虑搬迁计划。 当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后,首钢为尽快减轻北京的环境压力,在钢铁市场“热火朝天”的时候,承受着销售收入减少80亿元,4.5万职工成为富余人员的压力,作出2003年底压缩北京地区钢产能200万吨的决定。之后,首钢熄高炉、灭焦炉、停特钢电炉,为了头顶首都的蓝天不惜自身的利益于损失,采取了一个接一个重大步骤。 尽管首钢不断努力寻求与首都的“双赢”局面,然而来自国家有关部门和到首钢进行实地考察的许多专家依然认为,首钢的环保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较高水平,但与北京极低的大气环境容量相比,仍然存在无法彻底解决的矛盾。 于是,“首钢涉钢系统全部迁出北京”的决定性意见开始被包括首钢在内的各方所

首钢搬迁的启示

首钢搬迁的启示 首钢搬迁示意图 一、首钢搬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空气污染是首钢搬迁的直接原因 “北京市的上空有个黑盖,黑盖的中心是石景山,首钢位于石景山。”早些年,专家学者这样描述首钢—石景山—北京三者的污染因果链。一份来自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 年,首钢所在的石景山区全年二级以上(含二级)的天数仅占全年的一半。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一份报告,2003年,北京市区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达到。据环保部门分析,首钢搬迁能让北京每年减少18000 t 可吸入颗粒物。可见仅首钢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就占整个北京市区的23%。重工业,特别是冶金、化工两大部门不仅占地大,耗能耗水多而且对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北京市每年所消耗的煤中, 仅首钢、燕山石化公司、焦化厂、电厂四大家就占去一半以上。 首钢搬迁首先还给首都蓝天和绿地。第一座高炉停产,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硫48吨,有组织粉尘排放100吨,无组织粉尘排放84吨;二号焦炉停产,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吨、烟尘排放量吨、粉尘排放量189吨。石景山区冶炼、热轧生产全部停产,粉尘、烟尘、二氧化硫将基本实现零排放。 2、水资源短缺制约首钢进一步发展 北京是严重缺水的特大型城市,人均水资源不足300 m3,是全

国人均量的1/8,世界人均量的1/30。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瓶颈”。首钢每年耗水量高达5000多万m3,这已成为北京水资源的不可承受之重。在北京市的城市用水中,工业用水占81%,而冶金、化工和电力等工业部门又占全市工业用水的一半以上。 3、首钢发展本身与北京的发展战略不符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是北京“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战略。将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汽车、装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并将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重点完善节能减排制度和社会引导机制。从长期看,国际贸易、文化教育、金融投资、高新技术、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医疗卫生等无疑是首都北京的发展方向。钢铁制造这种粗放型产业注定与北京的发展布局格格不入。 4、首钢搬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果从企业内部运营上看,首钢搬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按照800万t的钢产量计算,维持800 万t 生产需要运输的矿石、矿粉、焦炭等大量物流就达到4000万t。 如此大的吞吐量,而石景山又远离深水码头,与宝钢和武钢相比,必然会增长相应的运输物流成本。铁路运输的优势在长距离,大量、种类繁多的原燃料和成品在中短距离内运输,不但没有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还导致物流运输的复杂性。此外,运进量与运出量比例的严重失衡,加上矿粉和焦煤对车厢的污染,难以配货,不可避免地会造

精品文档 (12)从首钢搬迁看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引言: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原理与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与指导下而组织的创新能力型教学。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手段,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自主性的发挥,把学生培养成学习型、探究型人才,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和新时代赋予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在新课标人教版《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章的教学中,我将首钢搬迁这一热点地理事件运用于本章总结复习课中,变传统的梳理课本知识为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原理了解和剖析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使学生的课本知识得以升华。在教学中,我围绕本章核心内容“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事件因缘,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背景材料1:新华网2005年3月4日电,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日前正式批准首钢集团将其钢铁冶炼部分全部从北京迁到河北省唐山地区曹妃甸,在那里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钢铁联合企业,这意味着中国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最系统的城市特大型企业搬迁工作正式启动。 首钢搬迁示意图 背景材料2:现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首钢集团,始建于1919年,为中国特大型钢铁企业之一,年产量超过800万吨。1958年建成中国第一座30万吨侧吹转炉,结束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78年进入中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 背景材料3:曹妃甸位于塘沽新港及秦皇岛之间,被誉为“钻石级港址”,地处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南堡地区,西北距北京约225公里,距唐山市85公里,

甸头向前延伸500米,水深达25米,甸前深槽水深36米,是渤海最深点,天然海沟直通渤海海峡。 背景材料4:我国钢产量2004年达2.72亿吨,预计2005年将超过3.3亿吨,但从品种结构看,我国目前只能是钢铁大国,还不能说是钢铁强国,首钢现有的800万吨钢产能力,85%为市场供过于求,俗称“大路货”的一般长线材。 背景材料5:随着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首钢产能与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距天安们只有17公里,地处城市西部上风向的首都涉钢系统,对北京市区环境质量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首钢的发展与首都环境以及产业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 问题1 请阅读材料,并查阅有关地图册,分析当年首钢选址北京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首钢选址北京,主导区位因素应该是煤炭和铁矿石的供应。 教师总结:首钢选址北京,主要是附近京西煤矿的煤炭和周边铁矿石的充足供应,属于原料导向型的钢铁工业。 问题2 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主导区位因素有无变化,为何有此变化,试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主要是便于利用海外进口铁矿石。 教师总结: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使得首钢由煤铁复合型转变为临海型钢铁企业,其主导区位因素由原料导向型变为市场导向型,这反映了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科技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及各因素所起作用在不断变化。巨型矿石运输船舶的出现降低了原料的运输成本,科技的发展使单位产品消耗原材料降低,这都使钢铁工业降低了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转向临海分布,可以更方便的利用国际原材料市场和消费市场。 问题3 通过阅读材料,你还发现哪些因素促成了首钢搬迁曹妃甸? 学生回答:(1)环境因素,钢铁厂废水废气污染首都。(2)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首都需要洁净的环境。(3)曹妃甸距离北京较近,可以方便职工回京休息。 教师做深层次的分析:

首钢搬迁的原因及影响

目录 1.首钢发展状况 (2) 2. 首钢发展的区域背景 (2) 3. 首钢搬迁的原因 (3) 3.1 空气污染是首钢搬迁的直接原因 (3) 3.2 水资源短缺制约首钢进一步发展 (3) 3.3 首钢发展本身与北京的发展战略不符 (3) 3.4 首钢搬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3) 4. 首钢的战略选择 (4) 4.1 石景山厂区停产 (4) 4.2 选址曹妃甸 (4) 4.3 首钢在冀东的产业发展 (4) 4.4 首钢布局变化 (5) 5. 首钢原址开发 (5) 5.1 文化产业综合试点,超越CBD (5) 5.2 首钢主厂区规划方案 (5) 6. 首钢搬迁的意义 (6) 6.1 有利于首钢自身的长远发展 (6) 6.2 有利于落实《北京市总体规划》 (6) 6.3 有利于促进华北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布局的调整 (6) 6.4 有利于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7) 参考文献: (7)

首钢搬迁的探讨和反思 摘要:首钢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和改革,而首钢的搬迁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作为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其搬迁及结构调整不仅对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北京地区经济转型、环境改善以及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结构调整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回顾了首钢搬迁及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阐明了首钢搬迁对首钢及区域本身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首钢发展困境战略选择原址开发结构调整 1.首钢发展状况 首钢老厂区距天安门只有17公里,前身是1919年开始建设的石景山钢铁厂,新中国成立前30年只生产了28.6万吨生铁。新中国成立后,首钢成为北京为数不多的以“首都”冠名的企业,是北京工业的标杆企业。在鼎盛时期,首钢一家企业的利税就占到全北京市税收的1/4。1994年,钢产量达到823.7万吨,为全国首位。 随着首都城区变大,区域条件和环保压力限制了“钢铁巨人”的进一步长大。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由于国家没有批复发展规划,首钢多年来不能在北京地区扩大规模,基本上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状态。进入新世纪,中国钢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首钢却还是维持1994年的800余万吨产量不动。 “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两难选择,在申办奥运时尘埃落定。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搬迁方案,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一个新首钢,在顺义建设冷轧薄板生产线,至2010年底完成搬迁。[1] 2. 首钢发展的区域背景 首钢位于北京市,属于京津唐地区。京津唐地区是我国少数几个经济发达的城市经济圈之一(京津唐经济区面积16.9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6%;2004年年末人口6050.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65%;国内生产总值12458.51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8.5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071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4倍),该区域拥有2个超级大城市和7

(完整版)首钢工业区用地改造发展策略

首钢工业区用地改造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07-02-12 【字体:大中小】 首钢总公司是中国十大钢铁公司之一,从1919年建厂至今已逐步形成从采矿、冶炼到轧材的大型钢铁企业,2004年末首钢北京地区在册职工8.3万人。2005年初根据国家发改委对首钢结构调整计划的批复,首钢将于2010年以前在北京市区全部停产。首钢用地搬迁改造的影响是复杂而多面的,本文主要从物质环境规划的角度对未来发展策略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协作发展区规划功能 一、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一)首钢改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传统重工业区由于占地规模大,围绕生产主要环节形成的配套生产关系复杂,涉及就业人员数量大,而且作为曾经的支柱产业往往占据城市的重要位置。因此,重工业区的改造会在不同空间层次上对城市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首钢工业区占地7平方公里,至2010年预计有1.6万人需要面向社会分流安置,首钢改造对辖区石景山区而言留下的是巨大的产业空白和社会包袱,对区域范围的影响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在城市西部地区,首钢是石景山、丰台、门头沟三区的交汇点,首钢搬迁意味着城市西部空间的打通,相临地区发展空间得以释放,但是旧的生产关系解除后,首钢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引入新的动力。 在北京市域范围,首钢是“一轴”(长安街东西轴)和“一带”(西部发展带)的交点,承担分解中心城压力、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职能。西部发展带的发展目标为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产业的集聚,分析现状发展状况,西南地区的产业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为主,西北地区以高科技产业、休闲度假业为主,西部发展带在产业发展、人口素质方面存在南北差异化现象,西

关于首钢搬迁案例的分析

关于首钢搬迁案例的分析 一.企业简介 首钢集团始建于1919年,是我国一家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的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首钢发展简史 首钢老厂区距天安门只有十七公里,前身是1919年开始建设的石景山钢铁厂,新中国成立前30年只生产了28.6万吨生铁。新中国成立后,首钢成为北京为数不多的以“首都”冠名的企业,是北京工业的标杆。在鼎盛时期,首钢一家企业的利税就占到全北京市税收的1/4。1994年,钢产量达到832.7万吨,为全国首位。 随着首都城区变大,区域条件和环保压力限制了“钢铁巨人”的进一步长大。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由于国家没有批复发展规划,首钢多年来不能在北京地区扩大规模,基本上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状态。进入新世纪,中国钢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首钢却还是维持1994年的800余万吨产量不动。 “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两难选择,终于在2005年2月尘埃落定,国务院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搬迁调整方案,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一个新首钢,在顺义建设冷轧薄板生产线,至2010年底完成搬

迁。搬迁调整使首钢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获得了发展机遇。 三.首钢的区域背景 首钢位于北京市,属于京津唐地区。京津唐地区是我国少数几个经济发达的城市经济圈之一(京津唐经济地区面积16.9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6%;2004年年末人口6050.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65%;生产总值12458.51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8.59%;人均生产总值15071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4倍),该区域拥有2个超级大城市和7个地级市,是河北省和京津联系最紧密的地区(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这七个地级市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近60%,是河北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区域)。 京津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北方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中心,区域内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条件良好、科学技术发达、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处于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枢纽与门户。 四.首钢搬迁的原因 1.空气污染是首钢搬迁的直接原因 “北京市的上空有个黑盖,黑盖的中心是石景山,首钢位于石景山。”早些年,专家学者这样描述首钢—石景山—北京三者

首钢发展背景

首钢简介 首钢集团是以生产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股份、新钢、迁钢、首秦、高新技术、机电等海外企业。职工近8万人。 首钢发展历史概况 首钢始建于1919年,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首钢90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首钢企业文化的演变成长史,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919----1948年:历经沧桑,饱受磨难; 1948----1978年:艰苦创业,成长壮大; 1979----2002年:改革腾飞,探索发展; 2003----现在:立志“三创”,再铸辉煌。 一、1919—1948年:历经沧桑,饱受磨难 解放前30年,首钢历经了北洋军阀 的战乱、日本侵略者的占领、国民党政 府的腐败。在此期间,工程建设缓慢, 生产几度陷于停顿,30年累计生产生铁 只有28.6万吨,尚不及现在首钢炼铁厂 半个月的产量。30年的沧桑历史,反映 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黑色冶金工 业的悲惨状况,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是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史,也 是一部首钢文化饱经苦难的沧桑史。 1919年9月,当时执政的段祺瑞派人在北京石景山东麓筹建名为“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即首钢的前身),兴建了一座日生产能力250吨的炼铁高炉。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霸占了石景山炼厂,将其改名为“石景山炼铁所”。1945年8月日本投降,由国民党接管后,于1946年改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至1948年,经过3年多的时间,只部分恢复了生产,产量少得可怜。 二、1948—1978年:艰苦创业,成长壮大 1948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石景山钢铁厂,石钢成为 北京市第一个国营的钢铁企业。解放后的石钢获得了新生,石钢工人发扬 主人翁精神,谱写出一部艰苦创业的文化史。 解放初期,首钢高炉不冒烟、场地长满草,老一辈首钢人靠大锤、扁担和箩筐,仅用半年时间使高炉重新流出铁水。以“顶破天花板,才能见青天”、“回马坡前不怕鬼,强敌面前不服输”的创业精神,迅速掀起恢复生产的劳动热潮。1958年9月,工人们在庄稼地里苦战14天,建成了

从首钢搬迁看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从首钢搬迁看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谈案例教学在章节小结课中的应用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实验高中尹斌 引言: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原理与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与指导下而组织的创新能力型教学。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手段,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自主性的发挥,把学生培养成学习型、探究型人才,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和新时代赋予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在新课标人教版《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章的教学中,我将首钢搬迁这一热点地理事件运用于本章总结复习课中,变传统的梳理课本知识为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原理了解和剖析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使学生的课本知识得以升华。在教学中,我围绕本章核心内容“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事件因缘,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背景材料1:新华网2005年3月4日电,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日前正式批准首钢集团将其钢铁冶炼部分全部从北京迁到河北省唐山地区曹妃甸,在那里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钢铁联合企业,这意味着中国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最系统的城市特大型企业搬迁工作正式启动。 首钢搬迁示意图 背景材料2:现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首钢集团,始建于1919年,为中国特大型钢铁企业之一,年产量超过800万吨。1958年建成中国第一座30万吨侧吹转炉,结束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78年进入中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

背景材料3:曹妃甸位于塘沽新港及秦皇岛之间,被誉为“钻石级港址”,地处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南堡地区,西北距北京约225公里,距唐山市85公里,甸头向前延伸500米,水深达25米,甸前深槽水深36米,是渤海最深点,天然海沟直通渤海海峡。 背景材料4:我国钢产量2004年达2.72亿吨,预计2005年将超过3.3亿吨,但从品种结构看,我国目前只能是钢铁大国,还不能说是钢铁强国,首钢现有的800万吨钢产能力,85%为市场供过于求,俗称“大路货”的一般长线材。 背景材料5:随着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首钢产能与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距天安们只有17公里,地处城市西部上风向的首都涉钢系统,对北京市区环境质量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首钢的发展与首都环境以及产业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 问题1 请阅读材料,并查阅有关地图册,分析当年首钢选址北京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首钢选址北京,主导区位因素应该是煤炭和铁矿石的供应。 教师总结:首钢选址北京,主要是附近京西煤矿的煤炭和周边铁矿石的充足供应,属于原料导向型的钢铁工业。 问题2 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主导区位因素有无变化,为何有此变化,试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主要是便于利用海外进口铁矿石。 教师总结: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使得首钢由煤铁复合型转变为临海型钢铁企业,其主导区位因素由原料导向型变为市场导向型,这反映了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科技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及各因素所起作用在不断变化。巨型矿石运输船舶的出现降低了原料的运输成本,科技的发展使单位产品消耗原材料降低,这都使钢铁工业降低了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转向临海分布,可以更方便的利用国际原材料市场和消费市场。 问题3 通过阅读材料,你还发现哪些因素促成了首钢搬迁曹妃甸? 学生回答:(1)环境因素,钢铁厂废水废气污染首都。(2)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首都需要洁净的环境。(3)曹妃甸距离北京较近,可以方便职工回京休息。 教师做深层次的分析: (1)首钢搬出北京,反复论证多年,如今得以实施,“环保”是最大理由,首钢这个“巨无霸”已成为对北京上空“施暴”的四大杀手之一。这与首都职能定位不符。北京市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正如有专家所指:北京没有把发展经济作为必须指标,是根据北京市地位和自身条件做出的明智选择。同时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召开是北京向全世界宣传世界级大都市形象的最佳时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北京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所以污染大户出京,实乃当务之急。 (2)首钢新址曾有多种选择方案,最终确定曹妃甸,距离也是关键因素之一,首钢将采取职工集中工作、集中回京休息团聚的方式解决首钢老职工工作和休息问题。

首钢大搬迁观后感

首钢大搬迁观后感 首钢大搬迁>观后感(一) 史无前例的壮举——讲述的是首钢人自己的>故事 按照总公司>企业文化部(党委宣传部)通知要求,各单位通过网站公告、微信公众号、书面通知等多种形式,号召职工积极收看纪录片《首钢大搬迁》,感受镜头中蕴含的浓浓首钢情。 纪录片尊重历史、再现历史,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幕幕难忘的瞬间,生动演绎了首钢人特有的精彩。 机电公司卫建平专门约了几个同事早早地坐在宿舍电视机前,提前锁定了中央电视台十频道。'45分钟的节目,我们目不转睛从头看到尾。纪录片真正把首钢的恢弘历史拍出来了,也把我们首钢人的气魄拍出来了。' 卫建平说:'现在机电公司地处河北,每名职工都在摩拳擦掌,努力在打造城市综合服务商中创出首钢品牌。' 首钢退休职工马立昆特意给总公司企业文化部(党委宣传部)打来电话,激动地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我和家人一起从头看到尾,边看边给他们讲首钢的历史,虽然家里人已经听我讲了很多遍,但仍然喜欢听我讲。' 园区管理部职工程国庆家有8人在首钢工作,是个名副其实的'钢铁之家'.'我们一家几代人,亲身经历了首钢炼铁高炉生产发展的变迁;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工业化的光辉历程;见证了几代首钢人为中国钢铁工业和首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和牺牲。'看到电视镜头里的情景,程国庆有感而发,特作诗一首:'眼望荧屏泪双流,多少往事撼心头;百年首钢传奇史,铁水钢花铸千秋;顾全大局做奉献,抛家舍业解民忧;炉火虽灭心还热,首钢精神万古传'. 园区开发部职工冯尧刚说:'纪录片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事,是首钢人自己的故事,使人振奋,催人奋进。我们要继承首钢人的光荣传统,努力多作贡献。 首钢大搬迁观后感(二) 大型电视纪录片《首钢大搬迁》在中央电视台十套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后,在首钢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最近几天,有关《首钢大搬迁》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成了职工们茶余饭后讨论的主要话题。今日本报特开辟'我看《首钢大搬迁》感想·感悟'栏目,欢迎大家抒真情、谈感受。 京唐公司张立新从广袤滩涂到十里钢城,从老首钢到新京唐,我们不仅实现了产品升级,更在全国钢铁业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作为年轻人,一定会继承发扬'敢为人先'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开拓创新,勇往直前。 京唐公司段绍荣看了《首钢大搬迁》,我为能在首钢工作而感到骄傲。首钢抓住了机遇,勇于担当,走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前列,今天面对钢铁市场'寒冬',只要我们弘扬首钢精神,同样能战胜前所未有的困难,再创新的辉煌。 股份公司廖世丹看《首钢大搬迁》感动很多,感触很多。感动感触之余,反复想起不久前读过的一篇文章《总有一些凌驾于物质之上的意义被追寻》,幸福源于超越物质意义信念追寻,目标追寻,源于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涅槃重生、发展自信。在当前企业为生存而竞争的关键时期,《首钢大搬迁》的播出,无疑是对在困难中坚守,在坚守中拼搏,在拼搏中奉献的首钢、首钢人再次注入了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动力。 京西重工谭中鸣通过观看纪录片,重温了首钢的历史和搬迁的艰辛。作为首钢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