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时代我国的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建构

新媒体时代我国的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建构

新媒体时代我国的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建构
新媒体时代我国的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建构

新媒体时代我国的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建构

——基于新浪微博“外交小灵通”的案例分析

利用互联网新应用进行外交沟通,不仅在表面上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实际上也是媒介新技术在外交应用上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外交部利用微博开展公共外交这一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期对这一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外交变化进行诠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微博外交”的现状及其在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积极作用,总结现有新媒体公共外交模式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具体措施。

如何通过公共外交增进彼此的了解和理解,是现代外交急需突破的一个困局,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公共外交是目前外交的一种新发展,是影响公众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国家形象建构和提升的全新思路。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于2011年4月13日在新浪微博开设了“外交小灵通”微博账号,对公众及时发布重要外交活动消息,介绍中国的政策、中外关系及各国政治经济动态。本文在界定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将“外交小灵通”作为典型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微博内容及其转发评论情况、互动情况、阅读数、触达数、粉丝图谱及其文体风格特点的统计分析,勾勒出外交部利用新媒体的行为特点及其呈现出的国家形象。

“外交小灵通”内容分析

“外交小灵通”的简介是:“人不分内外,事无惧大小,有心则灵,有情则通,愿作您和外交之间的桥梁纽带。”由此可见,“外交小灵通”作为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发声的媒介,代表着中国官方对各国政府及民众的立场,致力于清晰准确地表达中国政府的利益和立场,合理诠释中国的对外政策,并力图在新媒体平台发出声音、掌握主流话语权并引导舆论。

“外交小灵通”于2011年4月13日在新浪微博试运行,并先后在人民网、腾讯开通“@外交小灵通”微博,三处发表的内容同质性很强,而在新浪微博上的内容最全,信息量最大。2011年12月12日,在由新浪微博主办的“2011政务微博年度高峰论坛”上,“外交小灵通”实名认证信息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正式公布,标志着“外交小灵通”从试运行进入正式运营。自开通运营到2017年2月13日,新浪微博“外交小灵通”共发表博文 13663篇,共有“通心粉”7450749人,共关注204个好友。其内容以外交新闻和外交知识为主,也穿插了外国风土人情、外交英语、领事提醒、大使演讲录、外交访谈等议题。

下面对“外交小灵通”进行如下内容分析。

首先,从内容分布、转发和评论情况以及互动趋势来看,“外交小灵通”内容主要以外交新闻为主,外交新闻发布数接近总发布数的30%左右;其次是外交知识、外交观点及评论、外国民俗风情和外交服务等。微博的内容与转发、评论数显著相关,公众对于外交新闻及外交访谈的热情不高,而对于一些观点性微博和突发事件的报道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类内容有较高的转发量和评论量。以下是笔者利用新浪微博官方授权的数据服务提供商“微博风云”获取的“外交小灵通”的相关数据。

总体上看,“外交小灵通”每天发布的微博数量相对均衡,运营早期集中在每天8条左右,而近期的更新频率明显下降,每天的微博数量在3条左右,而微博的数量和更新频率是其影响力大小的核心要素。从转发及评论的变化趋势来看,在开通最初,微博的转发和评论数都较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布的微博无论是触达数、阅读量还是转发、评论数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一方面,微博这种新媒体平台受微信的影响较大,用户不如几年前活跃;另一方面,“外交小灵通”并没有较好地建立起和公众的有效互动,其影响力在下降。

其次,从国别分布和态度倾向来看,“外交小灵通”发布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国家领导人出访及参加的各种会议和活动展开,明显表现出外交活动引导其内容走向的格局,内容主要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主要国际组织为主,欠发达国家涉及较少,涉及欠发达国家的微博则主要报道我国的对外援助项目和活动。从微博内容来看,在介绍外交知识、外国风土人情、我国的外交成果等方面,“外交小灵通”的态度倾向于中立或正面,尽量表现出媒体的客观性,而在一些特定领域,尤其在和中国的立场有不一致的问题领域,如贸易争端、军备竞赛、人权等方面,其态度倾向于负面。

再次,从内容来源及语言风格来看,“外交小灵通”主要以原创性内容为主,转发性内容为辅,尤其是外交新闻、外交知识、大使演讲、外交访谈等方面,基本都是原创的内容,这主要源于“外交小灵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接触到最新最全的外交信息,也是因为外交事务较为复杂且意义重大,信息的发布需要字斟酌句,原创性的信息是为必须。而转发的微博主要来源于国内的几大新闻机构,如人民网、新华网、中国之声等官方媒体。“外交小灵通”也转载了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的微博,这主要是和联合国官方微博进行互动的结果。“外交小灵通”的语言风格则明显表现出“双重人格”的特点,在报道外交新闻、外交活动等较为严肃的事务时,语言风格正式而严谨;而在发布互动信息、“早午安微博”以及一些事务性提醒时,则大量使用了网络热词、表情符号和各种语气词,风格轻松幽默。虽然2012年6月3日发布的招聘信息因语言极符合网络流行模

式而引起了民众和媒体的极大关注,转发数超过了6700百条,但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只是“外交小灵通”顺应网络发展趋势而在合适的时间恰当使用的点睛之笔,并非主流,正式的语言风格仍然占主导。

最后,从发布终端模式来看,“外交小灵通”发布的微博中绝大部分发自新浪微博网页版,较少部分是用移动终端发布的;总体来看,依靠传统网页发布的微博,事后的陈述性表达居多,现场及时反馈尚属点缀。可见,“外交小灵通”虽然借助的是新媒体,但传统的程序化发布议程仍占主导,这主要是外交事务有很强的计划性,一些稿件早已拟定好,而需要原创的稿件则需要斟酌用词及表达方式,因而更适合用网页版发布,但这不符合移动互联网如火如荼发展的趋势。

“外交小灵通”的核心特色

一是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了即时性、互动性和宣传性共存的特点。在传播途径上,相对于传统媒体不能体现“沟通与反馈”的第一时间性及多元性,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先天的优势。在技术层面上,微博更趋近人类信息传播的4A 情境,其传播的内容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特定受众,整个传播过程贯穿着参与和互动。虽说“外交小灵通”也拥有这些特色和优势,然而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因其身份限制和一直以来的惯性使然,“外交小灵通”所发布的内容还存在很强的宣传色彩,更倾向于强调我国的外交成果,渲染各种外事活动的庄严肃穆和神圣,传播手段仍重告知而轻认同,大量内容采用传统官媒的内容,甚至直接通过超级链接将读者导向官媒,这种传播手段没有将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内容主要以原创性的新闻报道和活动介绍为主,互动性、软性的内容较欠缺。基于新媒体的特性,“外交小灵通”能在第一时间发布中外关系的重要事件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主张,是公众了解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信息源之一。依托外交部的资源优势,“外交小灵通”可以发布许多独家的外交新闻及花絮,但过分倚重这种新闻报道式的内容反而降低了“外交小灵通”自身的特色,不利于和粉丝之间建立高黏性的互动关系,而高黏性互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传统官媒信息传播“传而不受”听而不闻”的情况。

三是粉丝的绝对数量较大,但活跃粉丝较少,影响力有待提升。评估微博的效果,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统计粉丝数量以及粉丝行为。以下仍然是来自“微博风云”的一组数据。

“外交小灵通”有较宽的传播广度和影响范围,信息的到达率比较高,但相对的关注率和活跃度仍然偏低。从其粉丝行为来考察,外交小灵通的表现差强人意,0.001%的互动率折损了“外交小灵通”传播信息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更不利于达成塑造国家形象的目标。

四是不仅有媒体功能还有问题解决功能。从本质上来看,外交小灵通是运用

新媒体技术平台发布官方消息的媒体,力图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传播的价值和目标。然而,微博还具有私信和“@”的功能,普通民众可以通过“@”或发私信给“外交小灵通”直接和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取得联系,或咨询问题,或表达观点,或寻求帮助。通过“外交小灵通”,很多人也获得了来自外交部及各地大使馆和领事馆的帮助。比如,影星刘涛发微博并@ 了北欧旅游局、丹麦驻华大使馆、“外交小灵通”等相关部门的官方微博求助,声称自己在丹麦遭窃,整个保险箱被偷走,内有价值高达400万元的财物,微博发出后,立刻引起网友关注,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问题总结和理论分析

作为外交部开设的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的运营情况体现了我国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公共外交的意愿和能力,但它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外交小灵通”想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塑造具有亲和力的服务型政府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在意图转变形象的过程中其能力表现不足。一方面,其运营团体受到路径依赖的限制,在惯性的作用下,传播路径仍然偏好外宣性较强的正式硬新闻,而不善于发布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软文,更不善于组织线下互动、发动人际传播;另一方面,其运营团队还未能真正熟悉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的实质和有效方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其竞争的实质是靠吸引力争夺公众的时间和注意力,在众多的传统媒体、自媒体、博主、微信公众号中要争夺到用户非常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是极富挑战性的。

二是外交小灵通有较强的意愿和公众互动,希望能及时回应网友对于很多突发性事件的意见和质疑,但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更考验如何在公众获取信息的需求和发布消息的风险之间达到平衡。对于“外交小灵通”来说,及时发布所有消息并和粉丝进行大量互动,不仅能更准确全面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也能第一时间全面清晰地解释本国的政策,但外交涉及的事项并不能完全做到及时毫无保留地披露,这也极大地考验“外交小灵通”运营团队的智慧,如何能既调动粉丝的积极性,合理互动,又不违反外交原则?

三是外交事务最能引爆热点话题,但网络议题生成的自发性、意见汇聚的即时性和意见表达的失范性,都是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外交必须考虑的因素。这也是“外交小灵通”倾向于正式新闻报道和活动描述的客观原因之一,大量软性新闻和观点立场的表达极易引起各种论争,当大量网络意见蜂拥而至时,“外交小灵通”也面临抉择的困境。新媒体中,舆论形成速度快、民粹性强、不同意见多,要求管理者对舆情变化要有很强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及时做出准确回应十分必要,但外交事宜涉及国家利益与国际形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即便决策者也一时难以准确洞察事态变化。因此,何时发出回应、做出何等回应,都需要仔细斟

酌,但这种折中的做法会减损“外交小灵通”作为新媒体传播途径的价值,不利于传播目标的实现。

新媒体条件下的公共外交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传播和动员能力去影响国内外公众的态度,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但公共外交不是“万能药”,良好的国家形象要以客观的国际实际情况为依托。国家形象的构建既要有国家“实体形象”实质性提升的“基石”,也要有良好的媒介作为“桥梁”。对外交而言,在塑造良好“实体形象”的基础上,转变相关策略,在国际上求同存异、达成共识,以高明的手段提升国家的“媒体形象”,是最可行的道路,在这方面,新媒体在未来一定大有可为,经过改造后的“外交小灵通”也还有极大的潜能可以挖掘。

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

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的特性论文 一、新媒体广告概念及新媒体广告分类 新媒体包括数字电视、网络、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桌面视窗、数字 电影、触摸媒体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和方便,带动了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和需要。 新媒体广告就是指借助新兴媒体为媒介进行发布的 广告传播形式。其中主要包括有数字电视广告、触摸媒体广告和互联网广告。 1、数字电视广告,增强了广告传播与受众群体的人际互动,服务性、娱乐性效果突出,广告画面清晰,内容完整,增 强了广告的观众印象,贴近人们购买心理。 2、触摸媒体广告,包括了户外触摸显示频以及智能触摸手机,这种媒体主要迎合了年轻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快速的,有针对性的广告信息获取途径迎 合了广告受众的需要,同时让广告信息传播直接到达目标消费者。 3、互联网络广告,借助于网络传播无限广阔的虚拟空间,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多样、广泛。网络广告常见的发布形 式有使用新闻组发布广告、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邮件列表发布广告、插入式广告、搜索引擎广告、聊天室广告、文本链接及浮动广告以等。二、新媒体广告特点 1、媒体的整合性特征 。新媒体整合了传统媒体优势,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使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要素融合起来,实现了平面与立体结合,使受众有了如同亲身体验的快感,因此新媒体广告被接受 度较高。此外新媒体广告的强大信息检索功能,能更直接的给受众带来所需要的由各种传播符号整合而成的广告信息。 2、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互动性特征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双向 甚至多向的互动传播,是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传播主体与客体所追求的方向,新媒体就有这样的优势,其互动性表现在目标受众具有对信息控制性的操作权和选择权,这就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信息过 程中受众只有被动地收看和收听,也正因为这个,新媒体被人们快速接受。新媒体广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对于受众不喜欢的信息,他可以进行操作跳过或者关闭,而对于受众喜好 的信息,他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了解,甚至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特征对于使用者来说不仅给他带来了方便和可靠,而且自由灵活的操作与选择已经成为人们的首选。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作者:————————————————————————————————日期: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新闻学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范妍妍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带动了传播媒介形态及传播模式的转型,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存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要特点。媒介内容的生产也从单纯的由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过传统传播渠道发布,到现在由每个屏幕后的人在网络上发送信息,引起广泛关注与转发,进而引起传统媒体报道及再次传播。本文从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表现入手,从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所担负的各个角色,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公域私域 英国学者汤普森和李维斯在80 余年前首次提出“媒介素养”这一概念。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媒介素养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形态的变化,媒介素养的概念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以往媒介素养的研究往往研究受众或传媒人或官员这样单一群体的媒介素养问题,进入21 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之后也有研究公众在参与传播过程中的表现所带来了各种问题,进而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研究院彭兰教授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一文,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三者的关系,从制度层面更深刻地理解媒介素养的意义及媒介素养科学体系的形成。探究在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与媒体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所担负的各种角色,所面临的不同的责任与义务,素质与能力,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这也是本文所要追寻的答案。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写作方式的改革创新研究

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写作方式的改革创新研究 作者:努尔兰·胡斯曼 来源:《新闻传播》2020年第18期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与传统传播时代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传播渠道、传播技术、传播内容以及受众的媒体习惯等方面。可以说,这些变革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既是冲击,亦是机遇。如果能够顺应传播时代变化做好改革创新,新闻记者等工作人员将会在新媒体时代赢得新的发展和突破,反之则将被时代所淘汰。对此,探索新闻记者各项专业业务,如采访写作方式的改革创新就成为当前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方向。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带来的冲击,进而从采访与写作方式两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路径。 [关键词]采访写作;新闻记者;新媒体时代 一、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带来的冲击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是以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和迅速普及而诞生的一个全新传播时代,其“新”主要体现在媒体技术新、媒体传播渠道新、媒体内容新以及媒体传播理念新等等。可以说,涉及媒体传播的各方面要素都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变化,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受众媒体习惯、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的变化。在受众媒体习惯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更为习惯于新媒体的使用,且在信息浏览与获取上日渐碎片化,受众传播互动的要求也日渐强烈,这是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最主要特征。在传播渠道上,依托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体开始逐渐成为传播主流,传统媒体开始探索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得当下传播媒体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这是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上的显著特征。而在传播内容上,信息内容的网络化、融合化趋势开始明显,这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内容更为丰富、体量更大。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这些特征也是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影响最大的因素。 (二)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的冲击 从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进行针对性分析,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的冲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受众媒体习惯变化使得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不再适合受众的阅读浏览需求。传统新闻记者的采访写作主要面向传统媒体传播,其内容模式固定统一、缺少变化,且内容篇幅通常较长,语言运用书面化。这种采访写作方式固然能够体现出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但却无法满足

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

研究·融合与发展36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导致了媒介的融合,形成新媒体时代。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也开始让人们反思其利弊,它已经成为了联系文化、经济与政治发展的重要纽带。媒介的融合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媒介融合的定义 媒介融合包含着多个方面,媒介终端的融合、媒介生产途径的融合以及媒介机构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合,将不同的产品整合到一个平台上面,使不一样的产品进行多种方式的买卖,在不一样的媒介终端上进行多方面的推广。媒介生产途径的融合是突破传统的业务方式,开展新的业务区域。媒介机构的融合是传媒企业之间的合并,传媒企业中各个分类都是独立的,只专门进行一个分类的进攻,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传媒企业只能停止在单一发展的层面,不能通过融合扩大业务的发展范畴。人们对传媒产品的灵活运用,对其要求越来越高,更加促进了媒介的融合。2.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也就是将数字化利用在多媒体终端中,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简洁的信息化服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只影响了人们的物质层次,也对人们的文化状态、精神层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媒体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使用新媒体的人员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判断、选择以及行为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是物质带来的,技术的不同导致传播渠道的不同,而传播渠道在使用过程中又会产生特殊作用,使用人员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判断、选择以及行为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是社会的能动性,传媒将信息进行再加工,然后进行传播,使接收信息的人们 被再加工的信息所影响。新媒体同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自身具有碎片性、个性化以及经济化等优势。 2.1新媒体的碎片性 新媒体进行语言的传播,碎片性主要是它的传播渠道具有数字化特点。传统的媒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印刷媒介,主要是运用符号;另一种是电子媒介,主要是运用模拟,这两种媒介在传播的形式上有着巨大的限制性。新媒体的数字化主要是一种不借助物质的传播,因此也就使新媒体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拥有自身的虚拟特性。新媒体的传播具有自身特有的优点,它可以突破文化以及地区的差异,使双方在沟通交流中不会受到地区以及场地的限制,打破了传统媒体方式对信息的垄断,因此,使人们的生活被广泛的扩充,并促进了世界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信息化沟通交流更加频繁,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客户自身的积极性,随着其发展,已经打破了在室内接收信息的限制性。传统媒体时期,电视作为一种传媒方式,人们利用收音机听广播、利用阅读报纸的方式接收信息,而这些都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且内容单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模式,向多渠道分发转换。广大受众已由以往被动接收信息者转变为自主、独立的信息传播者,并且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的接收和传播。随着网络媒体及移动终端设施的不断发展,转向新领域的受众群体正在急剧扩大,移动实现了由3G到4G的转变,更加方便快捷,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多媒体的使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广告投放者会考虑到组合投放的效果,注重内容及创意上的营销策略,产品资源最大化延伸,取得效益最大化。通 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 摘 要: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关键就是融合,在媒介融合这种大环境下,传统的媒体更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只有不断优化传播方式,才能使社会生活发生改变。新媒体是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产生的,这就表明了个性化的语言方式,与此同时,也使传播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章阐述了媒介融合的定义以及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7)12-036-02DOI:10.19483/https://www.doczj.com/doc/fc7918823.html,ki.11-4653/n.2017.12.006 文/付茗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 的媒介素养 欧阳学文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在生活、人际交往圈中掀起了一场革命狂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里的主流,个人的媒介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大众性 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传播。但新媒体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限制,就传播者而言,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没有地位尊卑之分,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性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使“沉默的大多数”找到

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二)传播效果的裂变性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级裂变的特征。拿微博举例,个人的微博被“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进而不断裂变式蔓延,呈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这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大众的媒体传一种少数人对大众的传播方式,这种裂变方式的传播更具快、易、广的优势。再加上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能够随时随地的被转发,这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传播阻力。 (三)互动模式的双向性 传统媒体归根到底是一种单向传播载体。新媒体的出现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同时,这种交互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彻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文化只由媒体把控的现状。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 一、新媒体时代公关课程教学的机遇 网络新媒介的传播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既有利也有弊,既有机遇又存在挑战。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为教学提供了广阔平台 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的跨越。公关课程的教学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挖掘出大量新鲜的、丰富的、典型的、正反面的企业案例资源;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价值观;其跨时空的特点为师生、生生的课后互动交流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新媒体的介入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和了解第一手信息和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百度知道”、“新浪爱问”、“soso问问”等工具查询需要解决的难题;可以通过“问卷星”、“调查派”调查搜集相关信息;可以通过“谷歌地图”了解全球各地方吃喝玩乐的最佳去处和感受全球各地360度街景视图;可以通过“谷歌学术”搜索来自不同来源的文章、论文、图书、摘要和文章,从而找到整个学术领域中相关性最强的研究;可以通过“优酷”观看企业的形象宣传视频了解企业文化内涵;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课”聆听大师的课堂;还可以通过“微博”和“贴吧”发布个人掌握的最新信息。这些网络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得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更神速、更快捷、更便利,

也无疑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创新和升级。 3.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加强了教学的自主性 新媒体时代下,教师不再是主导者,更多的是方向的指引者:需要引导学生鉴别海量网络信息的真假虚实和价值观念的是非曲直;引导学生多方面、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从而形成特定的.适合的思维范式;把相对固定的、按部就班的课堂搬到活动的、充满个性的网络中。同时,新媒体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可以接收来自全球各地的不同声音,可以和全球各地的网友、博友进行学习、互动和交流,用自己在新媒体上的所见所闻去思考、鉴别和选择有利的信息,补充课堂外新的知识和内容,从而找到符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更好的方式。这样减少了学生对教师、对课堂、对教材的依赖,教学的自主性明显增强。 二、新媒体时代公关课程教学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影响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信息发布失控、人际关系脆弱、西方文化强化、网络信任危机给教学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 1.海量信息的真假虚实难辨 新媒体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身份、职业等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被掩盖,双方可以通过QQ、微博、贴吧、论坛等形式“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在这种虚拟和匿名的环境下,有的只是符号的交往,其信息真假难以鉴别。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冷静、理智地看待各种报道,尽量选择权威性、知名度大的官方网站获取相关信息。 2.新媒体负面信息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

也说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写作

学海纵横 一.新兴媒体的出现 新媒体是近年来刚起步发展的事物,它是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为传输载体的,互动式、数字式复合媒体。它的产生与发展势必会对文化传媒起到的一次革命的推动作用。新媒体通常包括数字广播网络,无线传播网络,互联网社区,以及融合性网络载体。与旧媒体相比,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借助信息时代强大的网络传播链路,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同时浏览者也更方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都是新媒体传播的最广泛的工具,还包括商业地带的电子大屏幕,公交站亭的液晶显示屏等。新媒体的传播无处不在,外延更是在不断的拓展。文明发展至今,从结绳记事到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直至印刷术的发明和网络时代的出现,已经历了若干次的媒介革命,而每一次媒介的变化必伴随着文学自身的发展流变与文体的创新。影像的发展也同样如此。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是新闻和新媒体有可能发生联姻的时代。并在其为基础上诞生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报、移动电视等。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来说,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下的新闻写作 新媒体新闻写作把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结合起来,来表现一个个完整的、立体的、人们“喜闻乐见”又不失其深邃的新闻故事。新闻写作者们可做的事情更多,也更为有趣。 通过视频,受众在“阅读”新闻时,希望可以看到尽可能全面的、可以自由选择关注的重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记者编辑认为他们“应该知道”的,放上一小段视频往往可以让受众感觉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真相。 曾几何时,也许你还记得乔布斯结束最后一次苹果媒体见面会后倚靠在妻子肩头的那一刻,罗伯斯用他的左手盖住刘翔右手的那一瞬间,一场灾难过后留下的废墟里蒙尘的一张全家福。要知道,仅用言语是不足以表达这些转瞬即逝却意义非凡的瞬间的。数据与信息的可视化主要旨在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通过直观地传达关键的方面与特征,在平面媒体新闻写作中运用数据可视化手段,不仅能够直观展现事件的脉络进展,还能够让人出其不意地眼前一亮。 “9·11事件”时世贸大楼倒塌的那一瞬间给人以大片般的震撼,通过声音有多少人能够在听到遇难者与亲人最后的对话时能忍住眼泪?通过这强化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增强受众对传统媒体内容的粘性。 文字与新闻写作者的友谊最为长久深厚,新闻写作者们通过文字来向公众传递自身所见所闻所思之中有认为价值的内容。在新媒体新闻写作中,我们有了更多的好帮手来展现事实,文字更适合作为辅助解释,以及表达适度的、理性的观点和评论。 三.新媒体新闻写作的融合趋像 新媒体新闻写作的工具各有其利用价值,为了做出“更好”的新闻,我们要做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真正的融合。 微博的出现为现代新闻传播增加了一种新渠道。具有独一无二的便捷性,使人人都是新闻发布的源头。微博对于用户的要求较低,只需进行简单信息发布,不必像博客的相关博文进行一定的语言组织及文章结构安排。微博的更新非常迅速。现代新闻传播通常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等渠道,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门户网站也逐渐成为新兴的新闻传播载体,而微博正是技术与时代结合的重要产物,它通过自身的便捷性为新闻传播带来了一种新的传播渠道,提高了传播速度,实现了新闻的时效性,降低了对主流媒体的依赖,使得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垄断现象消失。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新闻传播的迅速发展也是指日可待的。 网络新闻是突破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它将无序化的新闻进行有序的整合,并且大大压缩了信息的厚度,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网络新闻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这将完全颠覆网络新闻的传统概念。1994年4月,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从那时以来,中国网络媒体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这一阶段也可看作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网络媒体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表现,是网络媒体在新闻业务方面的进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它在不断吸取传统新闻业务养分的同时,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崭新面貌,有些,甚至是革命性的,并有可能对整个媒体的新闻业务发展产生影响。 手机报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彩信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手机报,已经成为传统报业继创办网络版、兴办网站之后,跻身电子媒体的又一举措,是报业开发新媒体的一种特殊方式.手机报的载体是手机,用户随时随身携带,所以,手机报编辑可以将新闻第一时间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省去了报纸的印发环节,而且和电视、电脑相比,它不受地点限制,也为用户节省了接触媒介的时间。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手机报可以像网站一样实现新闻的动态传播,用户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新闻的结果,而且可以时刻关注它的发展过程,使用户身临其境般地感触新闻事件。 总之,新媒体加强了与新闻的相融,以传统媒体的报道经验为基础,对数字新技术环境下的新闻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强化了对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利用,重视网民对报道的推动,采取多种创新策略,以互动、共创的报道为业务目标,把新闻报道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重视传统媒体力,全面多样合作发利用的新闻资源。新老媒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它们的相互作用、影响,乃至融合,需要我们在利用好新媒体的同时要监管好,维护好我们的文化环境。这样新媒体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越来越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新闻采访与写作》高钢高等教育出版社. [2]《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彭兰著新华出版社. [3]《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 也说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写作 罗 霄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 湖北省咸宁市 437100 摘 要:新闻一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之一。.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发展更新,它正在改变着传统新闻传播的技术格局,内容格局和市场格局.新闻的写作正不知不觉的呈现多种新的融合,新媒体让我们的新闻写作趋于更加时代感与新鲜的活力。本文就新媒体环境的新闻写作新趋向作一个小议。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写作;融合 203

传统经典文学新媒体时代的融合

传统经典文学新媒体时代的融合 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媒体平台的不断完善,信息传播速度大幅度提高,以及自媒体的发展,传统低效率的、限制性强的纸质传播方式正在面临巨大挑战,在就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依然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受众的需求,及近年来,在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大的政策背景下,各大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建立自己的“两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客户端。报刊方面也实行网上电子版阅读。在此大的背景下,作为传统传播方式的纸质传播面临巨大考验, 传统纸质刊物劣势 一、制造成本较高 传统文学作品以纸质形式呈现,需要前期排版、中期装订、后期销售,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财力。 二、受到空间限制 纸质出版刊物无法达到短时间的快速跨区域传送,电子刊物可以达到。 三、阅读速度 文字阅读速度慢,导致从刊物书籍获取信息的速度缓慢。加之现代信息爆发,无论是对速度还是内容的追求,文字阅读都有天生的缺陷,在当下尤为明显。

四、传统文学阅读效率较低,在人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效率由低到高分别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包涵的信息量由高到低也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 五、阅读传统文学对时间的要求 因为以上几点,文字阅读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作为获取信息的代价,然现如今,传统阅读载体文字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依然没有了优势可言。 文学的价值分析 一、时代智慧的结晶 二、价值观的引导 三、文化的传播 四、精神时间的充实 冲击下的措施 关键点: 结合媒体技术,传统文学经典也要与时俱进,进入信息媒体时代,将文学作品从传统纸质载体转换为音频、视频形式传播,抓住受众眼球,迎媒体时代信息传播。 案列分析: 最为典型的成功案列就是四大名著作为电视剧的播出,传统文学经典作品转换视频,受众更加乐意去接收,并且传播方便,如果四大名著没有拍成电视剧,如今随口都能说出

地方党刊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地方党刊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一、两家地方网站的办网特色 湖南红网2001年成立,是湖南省新闻综合门户网站,全球网站排名前500位,国内网站新闻影响力十强。提供新闻信息、微博、电子商务、广告等服务。东方网于2000年5月开通,是全国重点地方新闻网站,大型综合性互联网文化传播企业。网站拥有120余个频道,中、英、日三个语种版本。业务涵盖新闻发布、舆论交互、数字政务等多项领域,并通过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互动电视等传播载体,实现影响力的立体覆盖。 红网有独特的“百姓呼声”栏目。他们创造了“红网调查函”的沟通模式——编辑将网民反映的问题,以电子邮件、传真、快递等方式,第一时间发给当地部门寻求处理,并连续监督督促;对迟迟不答复的,就向上级部门通报。红网在“百姓呼声”的基础上,推出“问政湖南”频道——把全省八百多位领导的名字挂在网上,供网友留言。以此督促各地各部门参与网络问政。 该栏目一开始就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时任湖南省副省长贺同新公开表示:全省各级领导,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各部门领导,要定期浏览红网“百姓呼声”栏目;各级信访部门也要利用“百姓呼声”这一平台,把它作为信访工作的重要补充。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称“百姓呼声”为“网络信访局”,要求各级各部门充分重视“网络民意”。 红网另一个成功的经验是广泛开辟阵地。作为省级媒体,红网和时刻新闻客户端开创了省、市、县三级共建平台、共生内容、共享受众、共促传播的媒体融合模式。他们开设14个市州、123个县市区子频道,由红网和各个分站共同建设内容。客户端还整合省内各电台、电视台音视频节目资源。同时,红网将触角延伸到各省直机关,帮助各机关建立和维护网站,收取代维费。 东方网独特的智慧社区建设。在全国地方新闻网站中东方网资本运作特色明显。智慧社区建设是基于本地、基于社区、基于位置的社区O2O服务。一是针对社区居民庞大的刚性需求,二是立足于云数据平台的建设进行开发。包含金融、医疗、教育、培训、家政、文化等众多领域,凡是在家门口有需求的,结合门店、通过互联网服务去满足。东方网已经在上海各窗口单位、便利店布了800多台智能机。 二、媒体人眼中的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在互联网+的时代,新媒体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媒体同仁讨论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新媒体,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价值、理想与理念: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的契机与挑战

价值、理想与理念: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的契机与挑战 作者:暂无 来源:《国际公关》 2020年第1期 文>黄懿慧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企业传播社会科学硕士课程主任 本文之首,要先恭喜在1000多组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进入一等奖的同学以及进入总决赛的16组同学。我仔细地看过参赛的企划书,品质之高,理论与实践性之强, 相当值得嘉许。我真心感谢与赛同学的努力,并祝贺入选同学的成功。 这次进入决赛的企划案,有以下共同值得特书的优势点: 1. 科学性:具证据支持的调研分析,以及从调研资料所发展的战略、策略及战术,是成功企划案的基本要件。这次与赛同学的调研方式比往年更多元,立论基础更扎实。许多战略的发展是植基于一手、二手乃至于大数据分析所得的资料,这些战略对于目标沟通对象的掌握更为精准; 此外,对于竞争对手、产品、环境,乃至于社会文化的了解,也更臻成熟。 2. 创意性:多组同学在活动设计、线上线下活动串联,媒体平台的选择,乃至于执行细节的规划,充满令人惊喜的表现。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出,参赛同学对于新媒体的掌握与设计,譬如小程序、游戏、H5,以及IP的设计, 已具职业水平。 3. 逻辑性:多组同学将学校所学的理论模型的引入战略策划,使得企划案更具逻辑性。譬如,「了解、参与、体验、以及信任模型」的引入;AESAR, AIDA,以及理性与感性并用等心理机制模型的引入,从而提出「主要讯息」(key message),都是今年企划案的亮点。 4. 精准性:新媒体时代重视情感、对话、注意、关注、互动、参与、黏性与体验,都具体而细微地呈现在多组同学的表现上。 5. 提案技巧活泼多元:除了PPT展示外,多组同学采用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以及视频创作方式进行提案,活泼生动。 虽然本次公关大赛在逻辑性丶科学性、创意乃至于提案技巧上,都有长足的进步与亮眼的表现,本文提出两个观察与省思, 供学界与业界进一步思考。 第一、公共关系与营销、广告乃至于整合营销传播,有什么共同点与相异点?公共关系可以提供什么独特的核心价值?从一个比较批判的角度思考, 如果公共关系主要为产品营销提供服务,那么,企业里为什么还需要设置公共关系部门?在同样的逻辑下, 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应只局限消费者与顾客吗?其他利益相关人的沟通与关系建立是否应该涵盖在企划的内容中?这些各类利害关系人沟通与关系建立的整合策略应该为何?另外,产品市占率与产品销售应是评量公共关系成效主要获唯一的KPI吗?如果不是,还应该有哪些呢?短期的产品销售与长期的品牌形象、乃至于企业形象及声誉如何透过一次次的公关企划案来达成?此外,企业长期的声誉与利益相关人的信任与信心,如何进行整合之协调与策略企划?如何化整为零地落实于一次次的公关企划案中? 第二、如何将企业和产品的核心价值、理念,乃至于整体社会的价值与理想,透过公关企划案进行沟通,这也应该是公关大赛企划案需要彰显的意义与价值。这次的公关企划案的确看到了部分的人文情怀,但是,产品与企业如何透过公关作业彰显其核心价值与理念,乃至于与

新媒体写作复习期末资料完整版

1、填空题(10道) 2、ps操作题(1道/共20分) 3、名词解释(4道) 4、简答题(4道) 5、论述题(2道) 那么,何谓新媒体传播?(提问:新媒体有哪些?) “新媒体”或者“新媒介”并非一个科学的概念界定,只是在与“旧媒体”的对比中产生的时间性概念。 概念尚未达成共识,新媒体的核心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在信息时代,不仅是新的技术变革和物质形态的变化可以产生新媒体,新的软件开发,新的信息服务方式的推出都可以称之为一种新媒体的诞生。 广播,电视相对于印刷媒体是新媒体,但对于网络媒体便是“旧媒体”。每一次媒体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所谓的“新媒体”,特别是在知识爆炸,技术更新的今天,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的外延更是不断地拓展。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新媒体分为四类: (1)基于互联网:如电子杂志、电子书、网络视频、博客、播客、sns(解释一:社会性网络服务解释二:社交网站)、微博、其他类型的网络社区等。(2)基于数字广播网络: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公交电视等。 (3)基于无线网络:如手机电视、手机短信、手机WAP 等。 (4)基于融合网络:如IPTV等。 可以肯定,今天的新媒体在未来同样被归为“旧媒体”的范畴。 为什么新媒体写作要独立成课,与众不同?(未背) 从网络出现的早期开始,最普通的写作形式是曾经被标准化为电报或新闻的写作的形式。因为很多传统的新闻媒体都将它们的旧媒体内容直接转移到了网络上。还由于在很多地方,网络写作的规则同纸质媒体写作的规则正好想通,或者只有少许差别。 有三种力量将新媒体写作推离了旧媒体。

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在这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发生了重大改变。新媒体下,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融合,使得人际传播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么,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如何?校园媒体又将何去何从? 一、相关概念 高校校园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校园媒体指在校园中存在的一切媒介形式,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办杂志、宣传橱窗、宣传板报、广告、简报,新媒体如校园网、LED显示屏、手机短信及数字媒体形式等。而狭义校园媒体一般指大众传播媒介形式,局限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载体。校园媒体作作为校园重要的文化宣传窗口,承载着学校教育教学成果通报,校园信息传递的重要责任。我探讨的主要对象主要是广义上的校园媒体。 二、校园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在四川大学,传统校园媒体已经不占优势,大学生使用传统媒体的比例明显减少,并且由于不同的特征和功能,传统媒体之间也存在差异。网络(互连网、校园网)等校园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使用的主体。校园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在四川大学发展迅速,校园网络和手机短信这些新媒体的快捷传播等特点得到了师生的接受。 下面简要说明四川大学不同媒体发展情况(就几种主要使用媒体而言,使用较少或没有使用的媒体忽略。传统的优势媒体电视,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因,无法影响大学生族群,所以也不作考虑。): (一)校园报纸: 主要分为校园内自办报纸和社会报纸。“川大人“、自在诗文社刊办的校内报纸主要是有针对的内容,信息量小,并且因为发刊不固定、期数少,是非盈利性质的,所以阅读人群小;由于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南方周末等社会报刊具有信息量较大,有权威,固定发刊等特点,在四川大学的师生中也有很大的使用人群,但以老师居多。校园报纸成为使用传统校园媒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主要的校园传统媒体使用形式。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 摘要:伴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早已来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电视这种传统媒体究竟应该怎样来应付,是坐以待毙还是整装待发迎接挑战,是广大媒体工作人尤其是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 重要问题。接下来,本人针对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开展相关论述,望能够对同行业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发展 一、新媒体发展概况及特征 (一)新媒体的概念与发展历程。在“新媒体”的定义上至今并无任何统一的严格标准。文章中的新媒体指的是,从传统媒体外的新衍生的传播载体。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本前提下,将互联网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给人在视觉听觉和感觉上的一种总称。纵使互联网的发展仅仅经历了二十年短暂的时间,可是从它的发展速度上来看其要比人们想象的快很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与迅速发展科将其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以图片和文字为主的形式;第二,以使用视频为主的表现形式;第三,以网络应用服务为主的形式。 (二)新媒体具备的显著优势。通过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新媒体具备以下显著的优势:

第一,较快的信息传播速度。其将互联网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许多信息实现了即时性的传播。譬如,以微博、微信的方式,将自己看到、听到的新鲜信息第一时间传播到网络当中。第二,传播内容多样化。新媒体平台的多养化,促使大量的媒体信息涌入进来,使得信息有了更加丰富的来源途径;第三,信息传播便捷。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更新,只要具备媒体平台的人便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 的发布,促使信息有着非常迅速的传播速度。第四,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新媒体,人们能够对自己看到的所有信息来发表自己的建议与看法,有的时候还能够与信息发布人进行实时互动,譬如,微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互动平台。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时代下,各类媒体逐渐地不断融合,这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所以,广播电视亦要把握好这一发展契机,这样才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增加与同网络之间的融合,形成跨媒体合作。目前的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的发展需要在保留传统媒介供应的有价值的信息基础上,更加有效地运用新兴媒体的先进科学技术,这样才能够促使电视收视率达到较为显著的提升。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提出“媒介融合”这一 理念,指的是把两种或多种媒体技术有效地融合在起,促使

浅论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

浅论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下,每天人们都淹没在不同的媒体信息中,媒体素养对人们至关重要。由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现今的媒体素养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特性,它包括人们面对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的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又指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所用的能力。当代大众在媒体接触消费、媒体认知理解等方面能够比较适应新媒体时代,但是也存在对媒体批判能力较弱和网络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故对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质;现状与建议 一前言 在传播学中,大众传播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人们公认的大众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和新兴媒体——互联网和手机。新媒体具有超时空性,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信息向世界各地传播;具有整合性,可以将以往旧媒体几乎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个系统中,对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进行数据化处理、储存和传播;具有互动性,双向互动交流是新媒体的最重要特征和最突出优势之一,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即使受者也是传者。[1] 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媒体的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传播的环境也日益复杂。然而某些媒体在追逐自身利益的想法的影响下,为了迎合某些受众或利益集团,丧失传播道德和职业操守,向社会中传播各种劣质、错误、不良的信息,这就造成了大众所处于的信息获取环境变得复杂。 为了使大众能够在变得如此复杂的环境下辨认排除不良信息,获取自身需要的有利的信息,大众的媒介素质必须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环境。于是分析在新媒体时代下所需要的媒介素质和当代大众的媒体素质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并由此可提出提高大众媒介素质的策略。 二当代大众媒介素质现状 (一)大众使用的媒体呈多样化趋势 当代,大众获得信息和新闻的途径大多超过两种以上,在以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和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竞争中,网络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中表现尤为突出。以大学生为例,新闻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其中 在经常接触的媒介选择上,高达100%的人选择了网络,同时还有80%的人选择了手机。[2]目前,新兴的互联网主要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的信息渠道,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使用的便捷性的提高,新媒体在各个阶层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足以说明大众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二)大众对媒介认识理解上有一定认识又认识能力不足 大众对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对主要媒体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传媒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多。大部分人知道媒体对于自身知识架构和思维观点上的影响,但是对于媒体信息对与深层价值观的影响相对忽视。如以“媒介素质”这一词为例,大部分人对其内容了解模糊,即使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对其也不是非常了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新媒体在现代公共关系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新媒体在现代公共关系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现代公共关系应用,影响 摘要:历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革新都被公共关系所利用, 并促进了公共关系的发展。十九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的报刊宣传运动被认为是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时期。后来广播、电视等的发展都极大地影响着公共关系的发展。论文参考网。随着技术的进步, 像手机、电视、互动电视、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现了。新媒体的出现和应用为现代公共关系创造了新的传播环境和新的方式,拓展了新的平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影响。 一.新媒体的概念什么是新媒体?不同时期的答案显然有所不同。什么是最新的传播手段,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结论。400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的新媒体就是报纸,相对于口头传播、人及传播,相对于书籍,报纸就是当时的新媒体。电子时代的新媒体是广播和电视。进入了信息时代的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诞生,新媒体呈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开始为新的传播方式的接连诞生而不断变化着。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个性化信息为传播内容,以多向互动为传播模式的传播介质。在当下的科技背景下,新媒体特指涵盖了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一系列数字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播报、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等。 二.现代公共关系的概念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曾主导西方公共行政领域近一个世纪的公共行政,遭遇信息社会带来的严峻挑战。其近乎刻板、僵化的科层体制,越来越不适应信息爆炸和知识更新社会的管理需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管理模式——现代公共关系在20 世纪80 年代的英、美两国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方各国。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与新媒体的崛起交织,共同影响着公共关系的变迁及走向。 历史上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综合各种定义,我们给现代公共关系下一个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三.新媒体在现代公共关系中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组织与现代公众关系的革新提供了平台。我们把目前互联网上新兴的博客、即时通讯软件、社交网络、RSS、Webcast/Podcast 维基百科等新名词和事务联合起来,称其为Web2.0时代, 它是以个人为核心线索,用户将有更多应用和控制工具,可以自己提供网络内容并进行复杂的交互沟通。这些新媒体为平权、双向的公共关系取代控制、单向的公共关系传播提供了技术可能,并日益成为现代公共关系的新平台。 四.新媒体对现代公共关系的影响互联网带来的是一个崭新的媒体环境,它与以往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随着这些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它们很快的对现代公共关系实践的各方面产生影响。 (一)新媒体改变了公共关系从业者的工作方法第一步, 调研。第二步, 策划。第三步, 实施。第四步, 评估。 (二)新媒体创造了一种新的关系传统媒体中受众与媒介之间的交流是极少的,受众之间的交流更是微乎其微。而新媒体拉近了受众与媒介间特别是与信息发布者的距离,更促进了受众之间的交流。这些变化也间接影响着公共关系的发展,一方面新媒体提升了受众的地位,受众在选择信息上变得更积极主动, 在获得信息的渠道的选择上更自由。他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更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拿Y ouToBe、土豆网等播客来讲,播客使得受众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与宣传》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与宣传 课程背景: 天天都在接触新闻,但我们真的了解新闻吗?经常都会采编新闻,可我们真的会写新闻吗?好不容易在新媒体上发了一篇新闻,但关注的人却很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总算引发别人关注了,却发现辛苦写就的新闻又被迅速地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这该怎么办呢……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新闻不仅具有信息传播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巨大的和潜在的经济功能。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通过新闻传播,不仅可以增加知名度,从而使社会和市场注意力最大化,由此获得声誉或营销的成功;同时,也有助于赢得社会的信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为其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无数的新闻事件告诉我们,新闻传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我们作为一项长远任务来规划落实。如何捕捉新闻?如何让新闻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如何借助新媒体有效传播新闻讯息?已经成为了我们今天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课程收益: ●熟练掌握新闻的策划和传播策略; ●熟练掌握新闻的采编和写作技巧; ●熟练掌握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公关的策划技巧; ●切实理解新媒体的属性,强化新媒体背景下的宣传工作能力; ●熟练掌握借助微信等新媒体有效进行信息传播的方法和技巧。 课程特色: ●专业——讲师是专门研究新媒体写作的博士,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格局创意写作”系列丛书作者,有着丰富的宣传工作经验,对新媒体写作有较为深切的理解和研究; ●通透——追根溯源,将新闻写作和新媒体传播的相关理论讲明白、讲透彻,让学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实用——课程汇总了诸多新闻写作经验,提供了诸多写作案例,拿来即用; ●有趣——讲故事、做游戏、看电影,让新闻写作与新媒体传播课与枯燥说拜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