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达国家资源配置市场化的主要历程_模式与借鉴_刘璟

发达国家资源配置市场化的主要历程_模式与借鉴_刘璟

发达国家资源配置市场化的主要历程_模式与借鉴_刘璟
发达国家资源配置市场化的主要历程_模式与借鉴_刘璟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战略思考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战略思考 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资源环境约束收紧、收入差距增大、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等多重挑战,亟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扩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土地要素市场体系,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打通土地要素流动渠道,推动土地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土地要素,实现所有土地都有主,所有土地都有价,所有土地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实现土地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目标定位 1.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核心是遵循“最优市场配置”的基本准则,建立城乡统一、自由流动、主体齐全的土地市场,通过富有弹性的市场机制引导激励各类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按照供求关系自由流动,以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认可度。 2.明晰产权打通土地要素流动渠道 当前,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当务之急是产权明晰,也是土地要素合法合规流动的必要前提。明确界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主体是其合法入市的前提。因此,要明晰产权的主体和客体边界,明确针对于不同程度产权的乡镇、村、村民小组、农民个人等主体边界,明确不同产权对应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边界,并通过可靠的方式登记、公示并保护产权归属,通过合理的手段核算产权的价值,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避免产权主体虚置与权能重叠,从而为规范市场和政府的资源配置行为奠定基础。 3.有效保障个体土地要素财产权益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民法典》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务必需要保障各所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调查及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调查及研究 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呈现出土地资源市场化趋势,但这种市场表现为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极差的隐性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呈现为随意交易、随意价格、口头协议等无秩序、不规范的格局,甚至是非法交易集体土地。其得以广泛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经营,必然要大力发展土地资源配置市场。但现实中还有许多因素阻碍其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土地使用权转让非法交易土地 执笔者简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科技活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法律思考项目组负责人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充分发挥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势,利用调查问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的安徽、四川、陕西、江苏、广东、辽宁、北京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调查。其中,我们利用项目组成员来自不同的省份的优势,对安徽、四川、陕西、江苏四省作了重点调查。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农用地及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情况,不包括宅基地使用情况。此外我们还参阅了国家图书馆、中国地质图书馆的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了深入分析之后,撰写此文。 一、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表现形式及现状 (一)、合法形式 1 、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 所谓转包,即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将土地使用权的部分或全部转包给第三人,并与第三人确立转包关系和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签订转包合同;转让是指土地承包人在土地承包期内,由第三人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入股是指把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加联营企业行为。目前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这五种土地流转形式是我国最广泛存在的形式。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所有的调查问卷都至少包含了上述五种形式的一种,其中有80%的调查问卷包含了上述五种形式的三种以上。这五种土地流转形式是我国农村土

医疗资源的配置为什么不能完全市场化

医疗资源的配置为什么不能完全市场化 李玲 医疗卫生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群众关注的焦点。因为医疗卫生维系着人民的健康,而健康是生产力,是无价的财富,社会发展需要健康的人力资本,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生命是无价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配置有限资源,使资源的使用更有效。 首先要讨论的是医疗资源配置是由政府主导好,还是由市场主导好。 大家公认,中国经济近20年的奇迹是市场力量的结果,市场极大地释放了中国人的能量。但是,医疗服务市场的资源配置能不能由市场来解决? 市场能配置资源,是因为它有完全竞争的机制———以利润为导向、以消费者满足度为追求、供给双方在市场中博弈,最后达到均衡而有效地配置资源。但医疗市场结构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假设,由于公共品、外部性、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诱导需求、垄断等引起的市场失灵,医疗卫生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中国近10年来医疗卫生发展非常快,但发展趋势是所有的资源投在了大城市、大医院和高精尖技术上,这就是市场的导向。 预防和健康教育恰恰是社会效益最高的。然而在市场机制下,预防医学可以给医院带来的收益不大,所以市场不会引导医疗资源走向预防和健康教育。 可以看看国际的经验:为什么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或者是主导或者是干预越来越多的方式?这就说明了市场是失灵的。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又读了白求恩的传记,非常有感触。白求恩出生于一个很好的家庭,受了很好的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全球少有的能做开胸手术的名医。当时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美国,他所行医的工业重镇底特律有很多贫民,看不起病,十分悲惨。白求恩就给穷人提供免费的服务。但他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又靠他的影响力发动医生行会给穷人提供免费服务。但是他发现,他们的努力杯水车薪,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穷人医疗这个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白求恩在20世纪30年代有个机会去前苏联开会,发现他那么多年想要解决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经解决了,因为前苏联是全民医疗。于是他就加入了共产党,之后来到中国。白求恩牺牲后26年,他的祖国加拿大在1965年实现了全民健保,而美国也是在1965年为穷人和老年人提供了医疗保险。 我国过去政府主导医疗卫生的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证明,由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公平和效率的平衡上要比由市场主导的体制好。 医疗卫生应成评价社会发展的第一指标

资源配置的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 前面的同学给我们讲了资源的配置,我们现在来具体谈一谈资源配置的方式,我们把资源的配置方式分为三种: 1 传统的社会习惯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长期形成普遍准守和接受的惯例。这些惯例通常是由法律和社会道德所约束的。比如收长子继承,技艺传儿媳妇不传女儿之类的。在这种传统配置资源的方式中习惯作为一中稳定的社会力量保证了经济活动的秩序和延续。但是很明显,在习惯带来稳定的同时也会窒息社会的创新,使社会的发展缓慢。处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 2 命令(政府)机制 这种配置方式指的就是由政府来分配资源。政府的决定可以是明主的,也可以是独裁的。在社会动荡或者经济危机的时候,这种分配方式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使用这种方式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这种方式会导致经济活动服从上层阶层人的偏好与利益,不利于曾进社会福利。 案例一 我们举个例子苏俄在1918-1921年由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执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府强制把仅有的资源集中起来用于对抗敌人。他的措施包括余粮收集,工业国有化,还有取消自由贸易。这意味着政府成为了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下面我们来看列宁的一段话,从中我们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但是在1920年战争基本结束的时候,苏联仍然继续实行该政策,从1920年苏俄百姓中流行的一段话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缺点,政府的分配造成了百姓极大的不满,同时也抑制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也因此我们来看,从1913-1921年,苏俄的国名生产总值出现下滑,1921年苏联已经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在1921年以后我们来看,苏俄的经济出现了显著的增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熟知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所谓在的新经济政策中,资源配置另一种方式进行,从图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优越性,这就是市场机制。 3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就是指资源配置是通过价格竞争来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它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市场机制的运行。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卖方为了分配有限的资源就会提高价格,而价格的提高就会导致有更多的商家来提供这种商品,使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的数量增加到超过人们需求量时,又会导致导致价格的下降,在较低的价格下,人们的需求又会增加,同时未来这种产品的供给将减少,市场平衡被恢复。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市场机制解决了一个产品需求增加的问题。因此我们说,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市场机制解决了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生产者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投票,也就是消费者所需求的,愿意买的东西 生产者怎么生产:在刚才的例子中,生产效率高,即生产成本低的生产者,就会有更多的利润空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生产者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效率,压缩成本。 为谁生产: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至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体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这一模式的特点是:①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以下,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家经济比重的2%,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局次要地位。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他国家是弱的。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充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公

平和秩序。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①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②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引导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模式,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和秩序,社会发展与公平。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一个是带来经济效益市场,另一个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域。它是“市场效率和活动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 3.”政府主导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都很大,并且与法国的经济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协调经济。因此,一些研究日本经济的西方学者将日本的经济归结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无论在精神上还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攻坚之年。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奋战五年、再造**”的总目标,以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优化政府保障公共服务、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破除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建设长三角都市圈中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立足于要素配置方式向更好地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转变,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能。 ——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强化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层次,引导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立足于政府管理方式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制度,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发展环境。 二、主要目标 ,健全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动态综合评价排序机制,形成要素差别化配置和“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加快建立完善地方金融、创新驱动和要素交易体制机制。到,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形成集约、高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经过3-5年的努力,到全区力争腾退低效用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单位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市平均,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投入、亩均销售和亩均税收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下达目标,重点整治行业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三、主要改革任务 (一)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机制。 1. 制定工业企业绩效综合分类管理办法。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经过对亩均用地税收、亩均用地增加值、单位用电增加值、单位用电税收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5项指标作为基本评价标准,根据各项指标的加权核算得出企业单位效益水平指数,结

资源配置计划

资源配置计划 1 主要施工机械配备 本工程涉及专业、系统较多,本节统计的施工设备仅针对总包承建范围施工内容,其中也含括了施工电梯、塔吊等总包必须提供的服务设备。 1.1 垂直运输设备投入计划 表1.1-1 垂直运输设备投入计划 1.2 土建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2-1 土建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1.3 钢结构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3-1钢结构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1.4 装饰装修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4-1 装饰装修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1.5 机电安装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5-1机电安装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2 主要材料配备及计划 2.1 材料投入计划 现场材料组织将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材料总体进场时间计划及时制定月、周、天材料需用计划,然后按照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约定、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要求进行采购,从质量上严格把关,必要时通过业主及有关部门审批。 表2.1-1 主要工程材料配置计划

2.2 周转材料配置计划 表2.2-1 周转材料配置计划 2.3 材料供应采购 材料采购将严格按照管理程序进行,严把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设备的出厂质量和进场质量关,做好分供方的选择、物资的验证、物资检验、物资的标识、物资的保管、发放和投用、不合格品的处理等环节的控制工作,确保投用到工程的所有物资均符合规定要求。 3 劳动力需用计划 3.1 总体劳动力投入计划表 表3.1-1 总体劳动力计划表

图3.1-1 劳动力动态分布图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71 101 115 124 136 208 285 326 427 417 397 343 325 329 328 314 261 261 221 126 74 66 65 60 48 45 24 23 27 23 28 32 40 44 36 19 9 6 6 5 6 12 14 16 8 4 4 4 108 154 240 356 381 408 417 442 434 380 306 284 237 192 74 53 50 45 36 36 29 20 9 6 5 4 4 0 0 0 0 0 0 0 0 0 12 16 26 32 30 18 11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 10 10 16 16 16 25 36 36 82 82 82 82 82 116 118 118 134 134 134 134 134 134 168 168 184 184 156 156 156 130 122 92 92 92 混凝土结构 装饰 装修 钢结构 机电 安装

第七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

第九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 统筹土地资源配置是国土规划落实的重要保障和政府发挥空间调控作用的有效手段。为塑造和谐、可持续和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未来广东省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通过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落实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战略;按照推进形成国土综合功能区的要求,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配置模式;优先满足国土支撑体系建设需求,加大土地利用相关工作落实力度。 1 土地供需关系紧张,统筹配置任务艰巨 [09-01]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1996-2005年,广东省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为3.22万公顷,《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达广东省2006-2020年的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仅为1.94万公顷,与历史用地情况相比,建设用地增量规模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如按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历史的年均用地量更大,实际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增量更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要实现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从存量中找增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 [09-02] 耕地保护任务艰巨 广东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0.5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当前广东还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期,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处于“两难”境地。部分地方对耕地保护重视程度不够,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市场机

制还不完善、不健全,违法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耕地“重用轻养”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耕地质量退化、污染现象逐渐显现。 [09-03]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 广东省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虽然在全国各省份中居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单位土地产出仅相当于日本的13.33%、韩国的15.38%、德国的18.52%。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成果,全省有低效建设用地13.33万公顷,城镇存量土地3.5万公顷。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农村建设用地上。2005年,全省农村低效用地7.02万公顷(占低效用地总量的53%),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81平方米/人,超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50-150平方米的标准。全省各地存在不少“超面积住宅”、“一户多宅”和“空心村”现象。 [09-04] 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差距明显 2005年,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即建设用地规模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30%,为34.19%,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28.43%;珠江三角洲(外围)优化发展区、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低于30%大于10%,分别为11.04%、15.03%,其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8.98%、12.66%;韶关-汕尾-阳江适度发展区、综合发展区、生态优先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低于10%,分别为8.21%、6.45%、4.13%,其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分别为5.41%、22.26%、12.26%。区域之间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差距明显,建设用地增量长期过度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区域。 2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塑造和谐、可持续、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攻坚之年。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奋战五年、再造**”的总目标,以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优化政府保障公共服务、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破除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建设长三角都市圈中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立足于要素配置方式向更好地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转变,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能。 ——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强化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层次,引导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立足于政府管理方式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制度,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发展环境。 二、主要目标

2014年,健全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动态综合评价排序机制,形成要素差别化配置和“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加快建立完善地方金融、创新驱动和要素交易体制机制。到2017年,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形成集约、高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通过3-5年的努力,到2017年全区力争腾退低效用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单位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市平均,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投入、亩均销售和亩均税收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下达目标,重点整治行业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三、主要改革任务 (一)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机制。 1. 制定工业企业绩效综合分类管理办法。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通过对亩均用地税收、亩均用地增加值、单位用电增加值、单位用电税收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5项指标作为基本评价标准,根据各项指标的加权核算得出企业单位效益水平指数,结合行业地位、技术、品牌等定性指标,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排名排序,实行ABCD四类分级动态管理,建立全区企业资源产出绩效档案。推动全区资源要素向高效益优质企业流动,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探索资源配置市场化新路子工作总结

---------------------------------------------------------------范文最新推荐------------------------------------------------------ 探索资源配置市场化新路子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创新机制,强化监督,积极探索资源配置市场化新路子,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聚集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载体,搭建平台。 1、建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管理。于1999年成立了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实行“业主组织招标,企业自行投标,专家评标定标,中心管理监督”的运作机制,将建设工程、房屋装璜、工程监理、建材采购等统一纳入中心实行公开交易。在建设工程方面规定所有投资额在20万元以上的项目统一进中心交易,做到信息、程序、交易、结果四公开,较好地规范了有形建筑市场的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共进场交易工程335个,交易额18.6亿元,通过招投标节省造价1.8亿元,平均降低造价8.3%。 2、建立政府采购中心,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于1999年成立了政府采购办公室,负责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政府采购工作。制定了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对采购程序和办法等作了明确规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包括货物、工程和服务三大类共29项,基本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采购项目。政府采购中心成立以来,共实行政府采购668次,预算资金8324.12万元,节约资金 1 / 20

990.14万元,节约率达11.9%。 3、建立行政审批中心,优化资源配置服务环境。于1999年建立了市乡两级政府办事大厅,XX年进一步整合行政审批资源,建立了市行政审批中心,搭建集中统一的审批服务平台。中心落实了“项目、人员、授权”三到位,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内部运作、限时办结”的运作模式,为资源配置市场化提供优质服务。XX年,中心共受理审批服务事项30618件,办结30499件,办结率达99.87%。行政审批中心成立后,核准事项减幅53.56%,审批时限提速35.79%。据每年“双百民评调查”,群众对我市软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高,XX 年比XX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 (二)健全机制,优化配置。 1、实行“退二进三”政策,合理配置经营性资产。我市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运用“退二进三”政策杠杆,在市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有效解决了企业改制资金缺乏的关键问题。主要做法是:将城区第二产业退出,搬迁至工业园区生产经营,城区企业地块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发展第三产业,将有限的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结合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来获取企业改制成本。一是由政府收购国有企业全部股权,全权处置企业资产。二是将国有资产彻底退出,职工身份彻底置换。国有资产彻底退出的方式主要是将机器设备等资产进行公开竞价和将企业土地进行招拍挂,获取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先由政府垫付资金用于改制。“退二进三”政策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改制问题,而且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增加了财政收入,完善了城市规划。

企业资源配置

企业资源配置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企业资源配置[1] ? 2 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式[2] ? 3 企业资源配置的方法[2] ? 4 企业资源配置的评价[3] ? 5 企业资源配置的计划协调机制[4] o 5.1 一、以氏族公社组织为原型的家族企业计划配置模式 o 5.2 二、以中央集权管理为基础的计划配置模式 o 5.3 三、现代企业组织的内部计划协调模式 ? 6 企业资源配置全球化[5] ?7 参考文献 什么是企业资源配置[1] 企业资源配置是指企业根据战略期所从事的经营领域,以及确立竞争优势的要求,对其所掌握的各种经济资源,在质和量上的分配。其目的是形成战略所需要的经营结构或战略体系。 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式[2] 企业资源配置还存在着具体方式,一般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两种。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是美国工程师麦尔斯(LD.MileH)在进行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对短缺材料寻找代用品时发现的一种价值分析体系。 价值工程成功地被世界各国所推广运用,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基于价值工程对“生产产品所消耗的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是紧缺的”的认识。被消耗资源的货币表现即是费用或成本。资源的稀缺性迫使企业节约成本,从而使“价值”上升。麦尔斯指出:“功能导向的工作,基本上是以完成人们渴望与需要的新功能为中心而利用资源的,而价值导向工作的目的,则在于用更少的物资资源和时间资源来完成这些预定的功能。”实际上,成本是一种衡量资源消耗数量的尺度。价值工程则作为一种更优利用资源的研究,帮助人们合理使用每个单位资源以满足更多的需要。由此可

见。价值工程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主要是运用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准备阶段,主要 是以价值提升高度阐述成本(费用)的节约和资源配置的方式。 作业组合是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而必须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合理组合。这些活动足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需要各种资源供给,是一种资源的组合。价值上程突出某一种资源的功能替代,而作业组合关注的是多种资源的合理组合广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作业组合之所以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手段之一,是因为作业组合的成因是适应围绕产品而开展生产经营的需要。产品的生产需 要各种活动(或作业)来完成,企业的经营同样需要各种活动(或作业)来完成。同时,作业也具有 替代性,也就是说,同样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为和活动来完成或达到,但足不同的行为或活动将会需要不同的资源。因此,不同的作业选择和组合必然会对资源用途采取不同的选择。 作业组合这一配置方式与价值工程方式一样必然受到特定产品、特定工艺技术要求的制约,会受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企业设立、产品选定时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而一旦确定,企业资源配置在日常工作中就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这两种方式。从中可以看出,企业资源配置更多地追求企业资源消耗的节约,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真正目标所在。 作业组合方式源于生产经营的需要,但是要以价值工程方式为基础,而价值工程方式主要源 于产品功能组合的需要。作业组合方式对于价值工程方式也必然有“反作用”。有时会出现这样 的情况:价值工程方式从资源替代角度认为更换某种资源重新配置有效且节约,但是作业组合达到产品功能却很困难或可以组合实现功能但成本很高。也就是说作业组合方式使得资源配置出现无效或浪费。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将两种配置方式互相协调去考察整体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和节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预先必须进行价值工程配置方式和作业组合配置方式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展开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企、业预算工作。 企业资源配置的方法[2] 在进行企业资源配置时,不仅仅只要求掌握具体的方式,它还需要一定的数学工具来辅助,这里介绍一种可行的线性规划法来帮助企业进行资源配置。应用线性规划主要是建立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 (一)确定变量 针对所要解决的生产资源安排的具体问题,确定一组变量,一般用“,…,”表示。这组变量 是决策者所要求解的未知数,也是控制该具体问题的要素。这组变量的一组定值就代表解决陔问题的一个具体方案。通常要求这些变量取非负值。 (二)定目标函数

2020年(财务知识)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模式对我国借鉴

(财务知识)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模式对我国借鉴 第1页共7页

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模式对我国借鉴 摘要经济模式作为世界经济领域的壹个重要课题,需要予以重视且加强研究。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确立适宜的发展道路 和运行方式。有必要于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利用后发优势,有选择地借鉴发 达国家发展模式中成功的运作方式。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新的发 展模式。 关键词经济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 壹、经济模式概念辨析 孔夫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使我们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正名",即对于文章所探讨的概念的本质特点、范围和层面,进行明确的阐述和规范。 1.概念辨析 为了清楚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经济模式的本质特征,我们把和经济模式概念相近的几个概念加以分析。 (1)经济制度:又称"社会经济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壹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即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2)经济体制: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决策且执行有关生产、收入和消费决策的壹组机制和制度,任何经济体制均是由决策结构、运营结构和动力结构组成的。 (3)经济模型:对经济生活中存于的各种各样关系进行抽象的、简化的表达。表达方式能够是壹张图、壹个统计表或数学方程式。因为所采用的基本上是数

学方法,所以常称为"经济数学模型"。 (4)经济模式:各种经济成份的构成形式和调节经济运行机制的壹定式样,是撇开经济活动中的次要因素和细节,对现实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框架和原则所作的抽象;也能够是对国民经济基本运行规则、增长类型以及主要经济政策于理论上的壹种设计和构造。前者属于实证研究范畴的经济模式,后者是规范研究范畴的经济模式。 根据之上定义能够见出,经济制度决定壹国的性质,是社会经济深层次的东西,和政治关系较为紧密,具有稳定性。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往往把经济制度见作象太阳系、河流系统、生物系统、机器系统等等壹样的自然物质系统。经济体制属于操作层次,是于壹定社会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组织、管理、调节国民经济的体系、方式、方法的总称。经济体制受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和制约,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体现,因不同国情及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而异。经济模型是用数学方法对经济现象的解释。经济模式是建立于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介于经济体制和经济模型之间的壹种经济发展定式,经济模式是壹种客观存于,是对现行经济进行抽象而得到的比较特色的东西。 经济模式的本质特征是形成于壹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形成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如国外许多文献中,经济发展模式甚至被视为经济发展道路的同义词,如developmentmodel,developmentpattern,developmentpath或formofdevelopment,反映壹国发展的轨迹。因此,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指于壹定时期内和壹定条件下,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和基础的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反映壹国于壹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模式的中心内容就是分析人均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的辨证关系 王静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独立的辨证关系。 首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是以系统控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和地租理论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相同的,对于城市土地来讲,都是在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途径比较类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形成优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或集约利用模式,必须建立起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并通过法律手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科学预测与评价;三是建立“规划、计划、利用、监督”相互制约机制,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第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涵括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同样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但反过来,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不一定是集约利用的,集约利用的土地不一定实现了优化配置。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土地可持续利用即土地现状功能的持续维持和提高,其前提是土地的现状功能必须是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是静态概念,关注是一个时间截面上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动态概念,关注是在时间延续上土地资

福州市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福州市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 践与思考 摘要:土地配置方式实行市场化取向,是从我国“人多、地少、底子薄”的国情出发,实现土地最佳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在解决了市场公平竞争问题的同时,也使土地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加大了水龙头治腐力度。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取向孕育较早,这为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实践;思考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腾飞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推进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透明化、符合市场交易规律的运行机制,已成为国有土地资源出让工作的重中之中。而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土地交易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国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是从源头上铲除腐败土壤的重要途径。 一、福州市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基本情况 福州市是国家实施多项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

在建立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制度,执行土地交易试点工作,尤其是全面实施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公开出让等方面均走在全国的前列。1988年2月福州市即在全国率先向外资企业以拍卖方式成功出让位于“五四路”的一幅国有土地使用权,开创了全省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先河,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引起了海内外各大传媒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迅速报道了这一消息。此次土地使用权的成功出让,也揭开了福州市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序幕,为福州市开辟土地市场准备了理论先导,突破了土地使用权商品化的禁区。1993年5月,为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改变土地交易“有市无场”的状况,福州市建立了全国首家地产交易市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曾亲临地产市场视察并题词:“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地产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地产市场,繁荣国民经济建设事业”,高度肯定福州市这一作法。XX年6月,福州市停止了所有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协议出让方式,所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通过招拍挂方式在土地有形市场出让,逐步实现土地交易的“阳光工程”。同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整顿和规范土地交易市场。XX年5月,在原有地产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全面整合人力、物力等各方面资源优势,福州市成立了福州市土地矿产交易中心,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招拍挂出让工作;负责土地市场日常管理;收集、汇总、发布土地交易信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一、土地优化配置的需求 1.挥和建立土地资源优势的需要。土地资源在适宜性上具有空间差异,然而除了不可利用土地之外,每一种土地资源的适宜方向便代表了一种优势,在地域优化配置中要首先将它发挥出来。尽管土地资源位置固定,不能流动,但土地的质量和性能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可通过调水工程改进干旱地区的水土匹配,可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提高土地的区位度等。要通过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使现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主动创造新的土地利用优势。 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土地利用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方面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日益受到广泛重视。(1)目前国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一是城市化、农业发展与土地优化配置的机理研究;二是湿地、废弃地及居住地等特殊地段土地配置研究。(2)我国从80年代后期以来,土地资源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了一个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阶段。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伴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深化改革,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市场化途径、目标模式和区位配置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指导城市土地配置决策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为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准则的土地配置系统分析及土地利用配置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型的研究蓬勃开展;三是gis 支持区域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研究广泛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土地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优化配置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过程的干预,可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土地演替结果。一种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人类的干预与调控给系统输入“负墒流”,促使土地利用系统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功能不断增强,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持系统的持续性;另一种是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系统发生退化性演替,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系统功能衰减,不仅经济上得不偿失,而且难以保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相辅相成。(1)要用可持续理论指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措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表现之一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使用、治理、保护,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实现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达到土地的科学利用和生态经济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对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理论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以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土地资源调控新模式 我国目前国有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府相当程度上支配了本该由市场调节和配置的资源,没有很好地兼顾失地农民利益,应该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树立统筹集约用地的思想,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国有土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

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 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关键是要依靠有效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土地资源配里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即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所谓行政配置是指土地资源由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安排各种用地类型的比例以及以何种代价提供给用地者。而市场配置则是各类用地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市场方式获得相关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以市场价格为指针,供求关系相调节,各类用地主体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成本和收益状况确定用地区位和面积。 从当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纯粹以行政方式或者以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较为少见,通常是以某种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一般说来,一国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通常、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也有一定程度的干预和调节。而土地所有制为公有制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则土地通常以行政配置为主,而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也逐渐转向市场配置为主。以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能够真实地反映土地使用的实际成本,用地主体根据市场价格水平的高低选择适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的区位,对于协调各用地主体的利益关系较为有效,也容易达成公平的土地资源配置格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特殊商品,必然趋向市场化,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必然趋势。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运用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房地

产一级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市场结构的优化、土地供应总量与需求的平衡、公平竞争的保护等。当前的核心是通过征收土地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的机制调节土地资源的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另一重要方面在于建立完善的土地价格体系,以市场供求为基准合理确定地价标准。但是,由于土地资抓配置对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至关重要,因而政府仍然必须积极干预,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更多相关资料:https://www.doczj.com/doc/ff7649535.html, https://www.doczj.com/doc/ff7649535.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