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__省略_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_邵甬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__省略_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_邵甬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__省略_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_邵甬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__省略_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_邵甬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

———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

邵甬阮仪三

提要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概念有一个不断扩充的发展过程,这些概念的确立又是以相应的法律的颁布为标志的,逐步形成

了非常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剖析,归纳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经验和

教训,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国

文章编号1000-3363(2002)03-0057-04中图分类号D922.297文献标识码 A

地被转作别的用途。这个时候,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意识到

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呼吁。如在

1825年,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在《对破坏者的斗争》一文中

疾呼:“法国虽然被那些毁灭性的革命者、惟利是图的商人所

破坏,她还是拥有丰富的法国式文物古迹。我们应该禁止锤

子继续破坏我们祖国的脸面。需要有一个法律来阻止这一

切。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对于一个文物建筑而言,有两个

方面值得注意:它的用途和它的美观。它的用途主要是对于

拥有它的人而言,而它的美观则是对所有的人而言。因此,所

有人都没有破坏它的权利”。

随后,在1830年,国家成立了专门研究历史建筑的机构,

设立了历史建筑总监的职位。第一份历史建筑的分类清单在

1840年产生,同时,成立了直接受内政部领导的历史建筑管理

委员会,委员会的职责是对已经清点过的历史建筑进行技术

分析并且负责必要的修复工程。

1887年,法国颁布了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律。该法律

确定“历史建筑”(Monument Historique)为一个法定的概念,并

且明确了政府干预的范围。该法令在1913年12月31日经过

修订和完善,形成了在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史上非常著名

的针对“历史建筑”的“1913年法”。该法律在后来经过了多达

27次的修订。在这个法律中明确规定:“历史建筑”作为公众

利益受到保护。同时,根据历史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规定

了两种不同程度的保护方式:一种是非常严格的,就是列级保

护(Monument Historique Classè列入正式名册的历史建筑),要

求对历史建筑从历史学的角度或者从艺术的角度来进行保

护,其登录和保护的程序都比较严格。一种是注册登记(Mon-

ument Historique Inscrit登记在附属名册的历史建筑),原来是

用来登记那些准备要列级的历史建筑的临时名册,后来专门

登录价值稍逊或者较为普遍的历史建筑。保护要求也相对简

单,主要是对历史建筑的变化进行监督和有效的管理,以保持

和体现其价值。

从此,“历史建筑”作为专门的一个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被确定。至2000年,法国全国已经有列级保护和注册登记的

历史建筑39000幢。

在1913年法律的基础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政府决议,制订了一系列的强制性措施、鼓励性措施和惩罚性措施来保证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并且鼓励其向公众开放,以实现其社会效益(图1、2)。

景观地

(列级保护和注册登记)

历史建筑周边环境

(500m半径保护范围)

保护区

历史建筑

(列级保护和注册登记)

建筑、城市和景观遗产保护区

1930年法律

1943年法律

1962年法律

1983年法律

1913年法律

图1

2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到对“景观地”的保护———1930 年5月2日法律

18世纪末,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发起的对自然的

崇拜思想,强调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汲取营养,主张将自然

的无穷魅力与人类的崇高心灵交织在一起。

在19世纪末,产生了第一批自然景观地保护组织来与工

业社会造成的破坏和污染进行对抗。在1890年成立了法国

旅游俱乐部,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景观地中央委员会,主要负

责编制景观地普查清单并对其进行监督。

1906年投票通过第一个有关“景观地”的法律,1930年对这个法律进行了补充完善,形成了有关自然性建筑和具有艺术、历史、科学、传奇和画境特色的自然景观地法律。这个法律包括两种等级的保护方式(与1913年的有关历史建筑的法

律同样):列级保护与注册登记。

可以看到,“自然景观地”的概念是在1930年5月2日的法律中确定的,首先主要是限定在一些自然物上,如瀑布、泉水、岩石、岩洞、树林等,后来逐步扩大到人们创造的田园景观以及城市中的特色景观,如巴黎城区内的三月广场(champ-de- Mars),及艾菲尔铁塔所在的区域被认为是巴黎市非常重要的

城市景观而被列级保护,巴黎环线以内大约有80%的面积被

注册登记在景观地的补充名单上。

根据1930年法律第12条的规定,被列级保护的景观地

“除非有特别的准许,禁止任何破坏、改变其面貌状况”。因

此,所有的可能引起景观地的性状及其完整性改变的项目,如

立面维修、树木裁减、插建建筑物、构筑物等都受到严格的控制。而对注册登记的景观地控制则要相对灵活很多。

58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3期总第139期

规定。

5“建筑、城市和景观遗产保护区”(ZPPAUP)的概念和

1983年1月7日的法律

ZPPAUP的建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5.1调整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概念

到1983年为止,已经有33500个纪念建筑被以“历史建

筑”的名义列级保护或者注册登记,同时也确定了对其周边

500m半径内的环境的强制性保护。

这个强制性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

5.1.1对所有的建筑物的保护范围的都是同样的机械

划定,不管该历史建筑的特点,不管其周围直接的环境,比如

一个城堡和一个喷泉的周边环境保护范围是一样的。

5.1.2在管理模式上,由法国国家建筑师(ABF)进行“一

个案例一个案例”的研究,使得国家建筑师的负担非常繁重和

琐碎。因此,人们越来越希望在众多的历史建筑的周边范围

内事先建立一套“游戏规则”。

因此,ZPPAUP主要是为每一个历史建筑限定一个适合其

本身特征的保护范围,保护其所特有的个性以及其所在场所

共同的形象。

5.2加强对城市和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1980年初期,人们意识到对于不具有特别突出的艺

术、文化价值但是却能够体现该城市或者乡村的特性风貌有

重要作用的区域的遗产的保护的必要性。

因此,ZPPAUP的确立有时仅仅因为该遗产本身具有与众

不同的品质,因此这种ZPPAUP中不一定有历史建筑的存在,

她可能是一个有特色的小镇、本世纪初甚至战后新建的城市

部分、工业区等等各种有场所特色的区域。从而将遗产的概

念扩展到了更为普遍的意义上。

5.3赋予市镇在对其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利用

的过程中积极的作用和责任

ZPPAUP的产生与1983年的地方分权法有直接的关系。

法国通过分权法后,市镇当局具有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权

力,他们可以自行制定和管理土地使用规划(POS),并且具有

发放建筑许可证的权限。但同时,国家将具有国家利益的权

力紧握手中,这其中包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权力。因此,

前文提到的“历史建筑”、“景观地”、“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的权力还是由国家以及国家在地方的权力机构负责。

ZPPAUP的建立使得市镇在对其所属土地进行城市规划

的同时,有可能和国家一起共同保护其所属土地上的其它的

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工作方式,这种

方式建立了在国家(主要保证对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地方市镇(主要负责对其领土进行城市规划)之间的对话,建

立了对地方性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协调和升值。

法国国家建筑师代表国家保证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他主要是检查每一个项目是否符合ZPPAUP的说明。没有他

的同意,不能在ZPPAUP范围之内进行任何建筑外观和空间

的改变、新建、拆除、砍伐等。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概念扩展的普遍认识以及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中所起的积极作用,ZPPAUP越来越成为国家、地方和民众都乐于接受的一种既灵活又有充分保障的保护制度。到1998年,法国全国共有250个建筑、城市与景观遗产保护区, 总面积大约为170km2。另有600个在研究和制定中。

6若干启示

从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发展和特征中,人们可

以看到这样的几种趋势,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在遗产保护领域

的发展方向。

6.1保护内容: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环境的保护

认识到历史建筑只是构成环境的一项因素。仅仅对指定

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只能将

保护停留在孤立、静止、消极的状态。对于历史环境的保护, 不仅反映在保护对象的扩展方面,而且还反映在对历史环境

保护的物质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历史环境在精神、文化方面的

价值的理解和评价上。这些概念的变化以相应的法律确定下来,是保护事业成功的基础。

在中国,目前也已经形成了文物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三级概念体系。但是仅有《文物保护法》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仅第八条)有概念的阐述。这种以“文保

单位”为核心的保护体系越来越呈现出多方面的弊端。大量

历史风貌区由于没有法律的保护而被拆除或破坏,而失却了

城市历史精华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变得毫无意义。

6.2保护方法:专业保护综合保护

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中,针对相应的遗产概念,

确定了一整套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等,使得保护制度非常社会化。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以来是一种非常专业

的活动。这个活动的推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具有专业知识的

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如上海市的文管委、房屋土地管理局、规划局)通过专业的法规和规划的方法。由于专业人员数量

和质量的限制,可能导致在保护对象选择和保护措施确定过

程中的决策的偏颇。由于缺乏必要的推动机制,导致保护措

施落实不到位,造成大量的保护对象虽有保护之名却无保护

之实的现象。

6.3保护目标:历史留存价值重现

对于单个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后,经常是作为博物馆、纪

念馆供参观,这对于少数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建筑是合适

的,但是对于大量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而言,则需要考虑在保

护了其历史风貌以后如何实现其价值的问题。包括:

6.3.1历史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包括文化资源的再

开发和历史建筑的合理再利用。

6.3.2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如何体现公共性、实现其社

会价值的问题;

6.3.3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问题;

6.3.4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与土地开发、产业发展的需

求的问题;

6.3.5通过保护如何重塑地区的精神,并且带来活力的

问题;(下转65页)

60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3期总第139期

到1998年,有2700个被列级保护的景观地,占1.5%的国

土面积。还有5100个注册登记的景观地。每年,有将近20个

新的景观地被列入保护名单。

3“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概念和1943年2月23日法律20世纪初开始的技术革命、城市化等从根本上改变了城

市的风貌景观,人们开始考虑不能仅仅保护那些杰出的但是

孤立的文物建筑,而要关注与该历史建筑息息相关的城市的

肌理、城市的景观。虽然在1913年的有关“历史建筑”的法律中已经提到了有必要对历史建筑的周围建筑进行特别处理以

突出、协调以法律名义受到保护的历史建筑。但是,由于没有

提出具体的范围和措施,保护的意义受到了限制。因为,一方面,该法律仅仅关注到与历史建筑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另一方面,它主要回答的是物质方面的安全与卫生。事实上,某些已

经被破坏的周围环境已经影响到了处于其中的历史建筑的美

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人们逐渐地意识到历史建筑与围绕它的空间是不可分离的。所有的邻近环境的改变,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都会

影响到人们的感觉。因此,在1943年通过了一个“历史建筑

周边环境”的法律,建立了一个以历史建筑为中心的500m为

半径的圆周保护范围。

与“历史建筑”和“景观地”的复杂的登录程序不同的是, “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概念和范围以及保护措施是自动生效的,即一旦某个“历史建筑”被确定,在其周边便自动形成500m 为半径、约78.5hm2的面积的保护范围,在其中的建设活动都

受到严格控制。包括:在其中不能有任何没有得到特殊准许

的建设,保护和历史建筑息息相关的自然元素(独立的树木、

树篱、成行的植株、树林等),保护围绕历史建筑的建筑物,保

护基地上或街道上的特征(城市家具、铺地材料、公众照明等),这些周边环境都具有“珍藏首饰的首饰箱”(l’écrin qui

met le bijou)这样的作用。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可视范围(le champ de

visibilité),这个概念包含了两层意思:从历史建筑的可视性以

及在历史建筑和所研究建筑之间的互视性。这个更多地从美

学角度上考虑的概念要求国家所委派的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

非常细致的个案研究。

由于在法国几乎每个市镇都至少有一个被列级保护或注

册登记的历史建筑,因而其覆盖的范围是非常大的。

4“保护区”的概念和1962年法律

1950年代的法国,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很难想象的:城

市被战争毁坏,街区残破和肮脏……有大量的城市中心区尤

其是历史地区被定为“不卫生地区”。人们纷纷拆除或者重建城市。但是很快发现:城市的特色风貌景观快速地消失。人

们也很快意识到:巴黎之所以是巴黎,里昂之所以是里昂,并

不是因为其郊区的景观有所差别,而在于其历史悠久的城市

中心,在于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历史街区。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保护区”的概念和1962年的法律(又称马尔罗法令)。同时明确了保护所要达到的是一个双重

目标。

“保护一个历史街区需要同时保护其外立面和更新其室内。修复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保护街区特有的性格,并且对

建筑物进行整治,使得建筑物居住起来更加现代更加舒适。

修复工作需要达到如下两个方面的目的:保护我们的历史文

化遗产和改善法国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AndréMalraux: Extraits du discoursàla loi du 4 ao t 1962.)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目标:将保护的范围从对单体建

筑的保护扩展至对历史环境的保护

直到1962年8月4日,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

主要是在对历史建筑物和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上。但是,许多

城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就在于城市肌理和组

成城市肌理的建筑与空间的协调整体性。1962年的法律确认了把历史文化遗产的范围向这种历史环境的扩展。

城市规划的目标:提供一种城市更新的新的方向

城市更新的方式不仅是物质的更新,其更加重要的评价

标准是能否改善环境品质以及带来新的活力。

在该法律中提出了“保护区”的指定制度,即“保护区”的设立是国家根据建筑、艺术、历史、人文等方面的标准进行鉴定后强制确定的。并且明确提出要制订一个长期的保护和实

施价值的规划(PSMV),通过这个规划对该保护区进行非常细

致深入的全面研究,同时,在充分考虑所有必要的美学、技术

等方面的因素,确定具体和深入到可以实施的保护、整治的措施。出于国家强制性的特点,这个规划的编制权和审批权一

直保留在国家的手中,甚至在1983年以后城市规划的大部分

权力下放到地方的背景下,PSMV成为唯一的还是由国家进行

编制和管理的城市规划文本。因此,在被划为保护区的范围

内,PSMV是唯一有效的城市规划文本,即地方政府不再编制

该范围内土地使用规划,或者即使有土地使用规划也被PSMV

所取代,因此,在很多历史城市的总体规划图中,经常会出现

有明确边界的空白,这就是保护区所覆盖的范围。

因此,PSMV具有与一般城市规划不同的特性:

4.1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和协调的基础;

4.2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现,是城市历史文化

遗产修复和再利用的指导;

4.3包含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功能等

方面,考虑保护区内居民有关居住、就业、服务和交通等的需

求。使得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到不断发展的城市建设与

管理的完整体系中,从而保证保护区的活力。

与“历史建筑”相对应,法国在中央主管建筑的部委下成

立了“保护区全国委员会”,主要保证保护区的保护政策以及

讨论有关PSMV的制订、修改和审核。

在地方,所有的工程项目甚至包括室内改造工程都必须

经过法国国家建筑师(ABF)的同意,从而保证了保护的原则

不受地方利益的左右。

到1999年为止,全法国有91个保护区,大约覆盖60km2

的土地,其中有大约80万居民生活在保护区中。而与居民相

关的补偿、租赁、参与、知晓等权利和义务也在法律中有明确

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3期总第139期59

随着21世纪伊始,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上个世纪末,有着几千年历

史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民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封

建糟粕”、“落后”、“现代城市的疮疤”的全盘否定阶段和发展

与保护的辩证认识阶段,终于非常艰难地迎来了一个孕育着

蓬勃生机的春天:价值观念逐渐统一、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保

护类型渐趋多样、保护实践愈加具体。出现了不同的保护与

利用的模式,如平遥和丽江古城、江南古镇、上海市新天地地

段、宁波市月湖地段等。它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的腾飞、与国际

社会的接轨、政府对人民利益的重视、有识之士们的呼吁等等

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和历史文化遗产

相关的各种利用目标、操作观念、管理策略、技术水平等参差

不一、良莠不齐的时期,笔者以为现正处于“双赢”或“双输”的

十字路口。其实除了非常显性的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

“输”和“赢”,历史文化遗产还承载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则很难

用这些词来衡量了。

从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中,人们可以看到

这是一项社会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事业,但是在中国由

于历史的原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和专业技术

都非常薄弱。从发展现状分析,面对新的挑战,出现许多应

对危机。

策略危机。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在如何协调保护和

利用的关系的认识上不完善,在狭隘的地方、部门、小团体甚至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在制订政府策略时本末倒置,导致出现

了许多旅游发展过头、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丧失、居民利益受损等结果。

管理危机。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职能部

门不清。中央部门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权限重叠,规划局、建委、文管会、房地局之间互相责权不明,由此产生政出多门、矛盾百出等问题。

规划危机。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保护规划偏重宏观控

制,缺乏操作性,缺乏和管理手段的衔接,缺乏进一步实施的

具体技术指导。

技术危机。主要表现在缺乏对适合各种风格和类型

的建筑的维护、修复、整治的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出现许多画蛇添足、修旧如新的案例,甚至出现大量假古董。

因此,在这个同时充满了生机和危机的时期,在不可能马

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的情况下,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

护的法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依法治国”的国家大方针下,规范法律概念、明确职责范围、明晰法律程序无疑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滤纸,以避免泥沙俱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通过对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

护法制体系完善过程的剖析,归纳其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历

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众所周知,法国与中国一样拥有非常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从法国每年接待超过7000万的游客这一比法国总人口

超过1000万的事实来看,历史文化遗产在法国已经成为非常

重要的经济资源。今天,法国人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作为

国家象征或者历史见证的那些特殊的历史建筑遗产的修复,

而是更加致力于对历史地段内的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对

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从而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并

使其价值在新的时代得到提升。

但是,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蹴

而就的,甚至于对于保护观念的确立也是经过了长期的呼吁

和论争,人们对于保护的对象、范围、方式等的完善经过了漫长的一个多世纪的努力。正是因为如此长期的执著,人们才

得以仍然能够亲身体会到具有强烈的民族个性和历史情感的

法国。

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分为动产(艺术品等)和不动产(建

筑的和自然的)两大类,笔者所涉及的范围为不动产类。这类

历史文化遗产概念经历了不断扩充的过程,而这些概念的确

立又是以相应的法律的颁布为标志的,逐步形成了非常完善

的保护制度。可以说,国家立法是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

度的核心。

1历史文化遗产概念的产生和有关“历史建筑”的1913年

12月31日的法律

在法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是在18世纪末的时候产生

的。当时法国大革命使得整个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空

前的破坏。

18世纪末,历史文化遗产意识随着新事物对其威胁的产

生而产生。“破坏文物”(vandalisme)这个词就是在这个时期

出现的。大量的文物建筑被砸、被转卖,甚至一块石头一块石

大自然中,是“大自然中的建筑”的景观。

城域和农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其交接地段则往往没

有一条明显的界限,而是通过一个渐变带由城市逐渐过渡到

乡村。在这个渐变带中,建筑逐渐减少,农田开始插入其间;

高层大体量建筑逐渐减少,低层建筑代之;基础设施逐渐薄弱

终止,农作设施开始出现。由城域和农域方向再继续延伸,最

后出现完全的农区。再向外延伸,直至又出现第二个城市(镇)。

城乡划分必须从地域上进行界定,这是城镇地域和乡村

地域人口、经济统计的基础,城市人口、经济和乡村人口、经济是对应于城镇和乡村地域的两种不同的人口、经济的地理学

概念。城市地域的界定一般可从三个概念出发,一为行政地

域(政域),即根据行政地域规定的城市管辖范围,也就是市区

或City proper;二为景观地域,即从外部景观上看,城市地域集

中了各种城市设施,以非农业用地和非农业活动为主体的城

市型景观;三为城市的功能地域,即一般以市民一日活动为周

期所可涉及的城市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服务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它不仅包括了城市的建成层(区),还包括了与城

市建成区具有密切联系的城市外围区域(辅城层),即大都市

圈的概念。在市区、城市景观地域和城市功能地域这三个城

市界定概念中,市区是政府划定的人口、经济的统计范围,资

料易获得,数字较准确。景观地域是逐渐变化的地域,没有准

确的数字可查取,但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此范围也

是易界定的。城市的功能区域,即大城市的都市圈或小城市

的市区加郊区,则随意性较大,这个区域是否应包括组团式城

市主城区周围的小城镇、应包括几个、“一日活动区”的范围如何界定等问题,都因现代高速公路和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而

使其概念随之变动。300km的距离是否也可有“一日活动区”的效果,但若把300km内的城镇和农业区都称为“都市区”,显

然是不能接受的。

但一般认为,相应于城市功能区域的都市圈,其界定范围

应是在快速交通条件下,单向通勤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这样,

扣除起步和到达时各10分钟的消耗,行车速度按100km/h

计,则都市圈面积应在80km半径内。当然,各都市区的范围

还应根据主城区的吸引力及其与周围城区的联系密切程度确定。

2002-02

参考文献

①高文杰,村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2000[2]

②王学山,人口城镇化水平测定方法的改进.经济地理,2001[3]

③胡兆量,福琴,两个统计系列中的城市人口比较.城市问题,1994[1]

④周一星,史育龙,城乡划分与城镇人口统计.城市问题,1993[1]

⑤孙一飞,城镇密集区的界定.经济地理,1995[3]

⑥张文奇,冒剑泓,城市人口规模三题.城市规划,1997[1]

⑦刘伟德,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城乡就业问题探讨.经济地理,2001

[3]

作者简介:高文杰,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上接60页)

6.3.6如何在严格保护风貌的同时,改善居住环境、提

高居住质量的问题。

在法国的保护体系中,ZPPAUP的模式通过互动的工作方

式,而不是单方面的强制性手段,有效地保护了大量具有较普

遍意义的遗产,又充分发挥了地方的活力。

很明显,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是不断地扩大,保护

的系统也随之不断扩展。同时,每确定一个保护的概念,随之

便会有一系列相应的法规、条例、政令等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各

个涉及层面:国家、地方政府、所有人做出相应的规定。使得

保护遗产成为政府非常重要的日常职能,并且和居民的切身

利益密切相关。这是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最主要的

特点,也是其成功之处。

在中国,目前出现的一些现象令人欣喜:上海市的新天地

地段、苏州河畔老仓库、泰康路老车间、思南路花园住宅区的

保护和利用等反映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比较高水平的

实践,在管理、融资、开发、技术以及社区精神的塑造上都有新

的尝试。同时,《文物保护法》正在修订,上海市也将颁布地方

性的有关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但是只

有从国家的层面,对城市和建筑遗产制订专门的法律,规范政

府行为,强化民众意识,才是保证全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建立的前提。

2002-03

参考文献

①Les Protections,Ministère de l’Amènagement du Territoire,de l’E- quipement et des Transporte. Direction de l’Architecture et de l’Ur- banisme,1995

②Pierre-Laurent Frier,Droit du Patrimoine Culturel.Presses Universi- taires de France,1997

③Protection du Patrimoine Historique et esthètique de la France.Les Editions du Journal Officiel,1997

④Jean Chaudonneret,法国城市建设的管理与控制.法国公共工程、住宅、交通、旅游部领土整治、城市规划司,1996

⑤ZPPAUP en Finistère.Préfecture du Finisère,1996

⑥张泽乾,法国文化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⑦法国文化部建筑遗产司的官方文件

作者简介:邵甬,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阮仪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

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3期总第139期65

Analysis on Land Profits Status of Guangzhou Municipal Government (By LI Hongwei)

Land profits is one way of implementing urban land manage-

ment and in an essential partofgovernment income.The paper

starts withthe conceptof land profits. Based onthe analysisof

land profit status of Guangzhou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mposing el- ements of land profits and its influencing element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main aspects that determine the land profits

gained byGuangzhouMunicipal Government.Suggestion about policies and measur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status of the

land profits of GuangzhouMunicipal Government are proposed

in the article.

Key words:land profits, land reservation, annual land rent

On the Land Economy Issues in the Urbanizing China (By

SHI Yishao)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land economy, the land economy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such as

high-densitydevelopmentmode,newtownplanofreal estate de- veloper, remising andtransferringof collective land of peasants.

Key words:urbanization, land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

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newtown plan

Review and Commentary on Urbanization Theory Re-

search in China (By JIANG Ailin)

The research on the basic theory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gained plentiful and substantial achievements since 1950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progresses, makes commentary

on the hot issues in recent year, points out the insufficiency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trend.

Key words:China, urbanization, review

Review the Research of Strategic Planning in China since

1980s (By LUO Zhendong, WANG Xingping, ZHANG

Jingxiang)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trategic planning has been the hot

issues in China since 1980s, andmade satisfactoryprogresses,

joined with overseas advanced theories and domestic reality.

Howeve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s still in its start stag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s and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the further research trend is also suggested in the conclusion.

Key words:strategic planning, progress, China

Review the Tourism Research of the World Heritages in China (By TAO Wei)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ourism research of the world heritages in China fromthe aspects ofthe value ofthe heritages, utiliza- 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tourism resource, and its environ- mental effects aswell as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China, WorldHeritage, tourism

Evolution and character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e Heritage Preservation Law in France (By SHAO Yong,

RUAN Yisan)

The no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France has experienced a constantly extending and developing process, their formal definitions are symbolized by the corresponding law enacted, and gradually development into a perfect histori- cal and culture heritage preservation law.We trytosummariz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thoughtakingthisprocess apart inthis article and offer references for development of Chin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cause.

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law, France

Urban Circle Layer Discussion (By GAO Wenjie)

Urban scale and urbanization level are the important index of social economydevelopment, due tourbanmunicipal boundary varies frequently or uncontrolled urban spread, the accurate numbers are not easy to calculate.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method of dividing a city into different circle layers, make certain the propertyof eachlayer,tomake surethe urbanpop- 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level.

Key words:urban circle layer, basic region, urban region, outer city, inner city

Facing the Imbalance of Chinese Ancient Capital and Na-

ture Environment: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the decline of Changan and Luoyang (By WANG Jun, LI Hanwu)

Chinese ancient capital is a pioneeringwork in human history, and the pride of Chinese people. But why Changan and Lu- oyang,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on, continually booming more than athousandyear,declined intheturningofTang andSong Dynasty?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environment change of the

two capitals, figures out the consequent relation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and the city decline.

Key words:Changan,Luoya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 cline, urban heritage

Building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for Digital City Development (By HUANG Jiejun, PAN Heping, WANG Youchuan)

Alongwith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urbantransportationface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Thispaper analyses a fewoutstand- ing problem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clarifies the background and goals of digital city,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develop- ment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 is arguedthatITShas agreatfuture of application and hold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ole in realization of digital city.

Key words:transportationproblems, 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 systems, digital city, satellite positioning, automatic naviga- tion technology

Experience Economy and Reutilization of Historic Block (Architecture) (By ZHANG Yanhua, WEI M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xperience economy, this paper ex- plains the relation of experience economy and reutilization of historic block (Architecture),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fieldswhich can bringreinforcingthe experience practice, inthe mean time it brings forward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process.

Key words:experience economy,historic block(architecture) reutilization

Book Review: Ecocity Berkeley: 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 by Richard Register (By SHEN Qingji,

SHEN Yi)

80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3期总第139期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都知道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滔滔大国,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但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呢?要怎么保护呢?其实总共有52个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肯定要对这些遗产有所了解才不失为一个中国人,更要细心保护他们。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 结合文化遗产清晰条理的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问题。文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法律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仅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人类杰作,即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不会保护其中的糟粕。 ▲二、为什么要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文化遗产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即历史之见证、身份认同的纽带、文化多样性之体现、创造力之源、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涉及不同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正当利益和不同文化遗产权益和文化遗产权益与其他正当权利 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三个方面向我们展开。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的重大意义与其保护过程中有诸 多问题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解决必然需要法律的保障。 ▲三、怎么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国内到国际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目前用于保护文 化遗产的法律。就国内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在宪法第22条、文化遗产基本立法、其他相关立法以及政府部门的行政立法和部门规章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明确的规定。而国际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1954年颁布的《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其他相关的国际公约也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理依据。 ▲四、公众如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就目前中国文化遗产多的现状,王教授指出,只是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每位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来。我们可以通过捐资募资、文物认领、文保义工、志愿活动等多种方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 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 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城的格局特征.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 保护特色建筑风格:保护特色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控制适当的建筑尺度——高度、体量非常重要,切记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护历史环境: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

在.历史文化遗产环境的意义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要保护; 拿不准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应暂不拆除.许多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山区农村,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虽然不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却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有相当高的价值.当地人不知道,有没有财力和机会请专家鉴定.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暂不拆除,以免造成遗憾,待专家论证后在根据情况处理. 做好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的风貌。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它的建造结构使它具有

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钱盛喆 摘要:何为历史文化遗产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及其方法 1.何为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存在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1.1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 刻、绘画、遗物、铭文等文物;在景观、建筑样式结合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体;从历史、美学和人种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工物品或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 1.2 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指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有自然和生 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落组成的自然面貌;地质、自然地理结构和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生长区,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保护区。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所以保护它们的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体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黄陂大余湾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就是我国一处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对之进行保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存,无论它们最初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先进的还是反动的,都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揭示这一定的历史现象,体现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水平,它们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重大:保护文化遗产能够帮

论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

圆明园祭 ——从圆明园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300年的岁月,对于浩浩汤汤,蔚为壮观的中国历史来说只是过眼云烟,然而对于一座园林,却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三百年的雕琢,三百年的洗礼,于圆明园,即如此。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震撼于她的华美和无双,震撼于她沧桑的历史变迁,更震撼于这其中的巨大失落。曾经的万园之园,曾经的文化集萃,如今却只剩下残垣断壁,怅惘低回。 圆明园,这个五世皇帝的御用之园,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和经营。每一朝,从帝王到臣民,都对她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感情。尤其是皇帝们,他们亲自参与园林的设计,亲自督察施工情况,为每一处景色取名、题词。乾隆将他钟爱的南方园林创造性地复制到圆明园中,帝王们将中国无数的稀世珍宝藏于此园中,一年中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在此度过。因此圆明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座园林了,于当时,她已俨然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又一中心,于今,她是一座文化宝库,不仅体现着清国帝王们的审美情趣和政治抱负,更体现出一种凝练和集萃,凝练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和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核心,集萃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艺术成就。 圆明园的美不仅得到国人的称赞,也让外国人惊叹不已。当时一批批来自英国、俄国的使者,视其为仙境和梦幻之所在。然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这些,从那些来自西洋的贡品中早已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西方文明正在迅速崛起。但我们的天子们并未从那些精致的马车、大炮中读出更多的东西,却依旧沉迷在圆明园带给他们的安逸与平静中。 1860年10月6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入侵,惨遭洗劫与焚毁,并由此开始了她坎坷曲折而悲壮的命运。一切的荣耀、骄傲与奢华在大火中化为乌虚,在洗劫中粉身碎骨,帝王将相,君臣百姓无不失声痛苦。整个民族在滴血! 尽管皇帝太后们想通过修复的方式竭力挽回,然而对正处于刀尖上的中国来说,这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又给了原本脆弱的圆明园一致命的一击。 军阀混战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的中国,都有太多的无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已无力保护这座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万园之园,尽管她已经面目全非,满目疮痍。园内的石块、木材、华表、碑帖、砖瓦…甚至是土地——这个稀世之园的仅存,仍被无情地掠夺与侵蚀着。而这个过程,长达六七十年之久。至此,她已失去了最后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

1.《雅典宪章》写道: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2.《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 3.《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 4.《内罗毕建议》会议上将各国历史环境问题归纳为以下五个共同点: ①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②历史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 ③历史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性 ④历史环境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的传给后人 ⑤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 5.北京大学1922年设立了考古学研究所,后又设立考古学会,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机构。 6.1949年以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经历了形成、发展与完善三个历史阶段,即: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的形成阶段,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发展阶段,以及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 7.1982年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即增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城市保护阶段。 8.城市保护的原则: 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③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④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⑤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9.冻结保护:《威尼斯宪章》 ①修复和补缺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和信息价值 ②任何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识别区分,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艺术见证的真实性:即整体性和可识别性原则 10.利用方法: ①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寺庙、宫殿,如杭州灵隐寺 ②作为博物馆使用,这种使用方式数量最多,也是公认能够发挥最大效益的使用方式 如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罗马梵蒂冈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 ③作为学校、图书馆或其他各种文化、行政机构的办公地,如德国乌尔姆市政厅 ④作为参观旅游的对象,如南京明孝陵 ⑤对保护等级较低的古迹点,可做旅馆、餐馆、公园及城市小品使用 如北京泰和贵宾俱乐部 ⑥留作城市的空间标志,如西安大雁塔 11.历史地段保护:历史地段保护包括建筑、街道、巷弄、公共与半公共空间及其界面、私密和半私密院落、围墙、门楼、过街楼、牌坊、植物、铺地、河道和水体等构成历史地段风貌特色的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社会结构、街区文化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先生认为应遵守四个可 行性原则: 一、原真性。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原先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维修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以求达到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二、整体性。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整体性还包含其文化内涵,形成的要素,如街区就应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动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环境对象。 三、可读性。是历史遗物就会留下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取它的“历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年轮”,可读性就是在历史遗存上应该读得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不要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不符合可读性的 原则。 四、可持续性。保护历史遗存是长期的事业,不能急于求成。l2] 6.2.2黄河壶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从目前己经制定的壶口规划中,“历史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以“历史面貌” 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1994年《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对黄河 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提出了六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提出要“保护风景名胜 资源的自然特点和历史面貌”,在其之后制定的一系列规划中,也都依据94总规 的原则加以实行。但如何对“历史面貌”有效保护,仍是一个特殊、复杂的问题. 本论文所涉及的壶口地区是一个以壶口瀑布为核心,以1994年《黄河壶口瀑 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景区为研究范围的广大地区,其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分 散、广阔、分居黄河两岸的特殊性。并且所具有的文化遗产在价值性和完整性上 都不尽相同,非常复杂。对其的保护工作必须加以甄别,区别对待。 壶口地区地跨晋陕二省,从现存的有形文化遗产来看,河东山西吉县一侧的 情况要好于河西。在瀑布主体景观方圆二十公里的范围内,河东沿河一侧尚有牛 马王庙、清长城河清门、龙王迪窑洞群、克难坡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禹帽山、 人祖山等历史文化遗产多处,并且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其中东龙王迪窑洞群,克 难坡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都是颇具规模窑洞型村落。东龙王迪窑洞现存明代以下 窑洞百余口,至今仍有部分被使用;克难坡曾驻扎山西政府机关和兵丁达二万人。 这条历史文化带比较鲜活,河运历史符号和军事历史符号并存,较完整地反映了 壶口商业、军事渡口的性质,只要不加破坏的予以保护,就能很好表现其作为历 史文化遗产“原真性”和“可读性”的特征;反观河西,沿河一线,反映当地当 时渡口风貌的历史建筑遗迹基本已经消失,即使是有一定规模的屹针滩窑洞村落 也已不是明清时期的旧格局,丧失了很大部分的历史参考价值。 壶口文化遗产是“渡口遗产”,作为渡口遗产,黄河两侧的共同环境是反映其 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的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其统一性和完整性而进行单方面阐述。 但是相比于河东,河西确实面临着历史符号消失的巨大危险。面对这种危机,选 择性的原址重建几组建筑,不失为一种较可行的办法。 因此,对黄河壶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以下原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1、保护壶口作为“渡口遗产”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将山陕壶口沿岸作为整体 加以保护; 2、保护河东河西现存可移动遗产、不可移动遗产的原真性,减少人为造成的损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单雯翔 摘要: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布,加快了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进程。本文系统地归纳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与实践过程,主要包括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多层次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扩展与实践。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 进入21世纪,面对蒸蒸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人们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概念不断扩大,保护理念也不断深化。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更多地立足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轨迹、人的内心世界的尊重。因此,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所在。 1、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 我国素有保护古代遗物的悠久传统,正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常见铭文“子子孙孙永保用”所表达的理念,人们存祈愿江山社稷世代相传的同时,对前朝的珍贵器物,也有了妥善保存、永续利用的愿望。商周时期,皇室、贵族宗庙内“多名器重宝”,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青铜器、玉器以及其他前朝的遗物。汉代皇室收藏亦十分丰富,“创置秘阁,以聚图书”,其中既有典籍,也有绘画。但是,长期以来统治阶层只是将这些器物看做赋予其政权合法性的某种依据,或仅为满足个人私好。唐代文化鼎盛,从此时的诗句“每著新衣看药灶,多收古器存书楼”(张籍《赠王秘书》)、“唯爱图书兼古器,在官犹自未离贫”(朱庆余《寄刘少府》)中可以看,当时文人雅士即热衷于收藏和鉴赏前朝器物。宋代文化再兴,被视为中国考古学前身的金石学,即形成于北宋时期,主要是以肯铜器和石刻为主要对象,进行比较系统的分类、著录并加以考证和研究。北宋曾巩的《金石录》最早使用“金石”一词,之后,吕大临的《考古图》及《释文》是现存最早而较有系统的古代器物图录;赵明诚的《金石录》著录金石拓木已多达两千种。至南宋,无论是钱币、玺印、铜镜,还是画像石、砖瓦等物均有著录。于是,金石学开始在我国成为专门之学,为研究五代以前,尤其是研究商周秦汉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物”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左传·恒公二年》中有“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的记载。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亦有“制衣裳,备义物”的记载,但是从文献记载中可以了解到,“文物”在当时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与现代的“文物”基本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到了唐代,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其中所称“文物”即指前代的遗物,其含义已接近于现代所认识文物的概念。从宋代开始,往往将前朝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在民间,明代和清代初期比较普遍使用“古董”或“骨董”,到清代乾隆年间又有了“古玩”一词。 “文物”准确概念的产生是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结果。诞生于近代西方的考古学,尝试用科学发掘和断代的办法获取古代遗存,并将那些古代遗存变成科学地复原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工具,这些古代遗存也就有了“文物”这一具有全新内涵和意义的词汇。在我国,20世纪初通过对古代遗存发掘和研究,而重建古代历史的现代考古学出现,才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文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改变了人们对待古代遗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对待古代遗存价值的认识也更多地从“物质”转到了“文化”。

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议 朱晓英12号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发现。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文化要求和休闲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越来越流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要。但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 1.申请完毕就没人管理。虎头蛇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没有人管理,使得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的因素,文化遗产被破坏。 2.宣传过大,导致游客众多,致使保护增加困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政府及媒体大力宣传,使得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游客素质又不相同,导致文化遗产的各类认为破环更为严重,管理和保护越为困难。 3.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开发。 文化遗产发现总会有或都或少的损坏,但是恢复和修理技术不没有很完善。还有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政府的后续开发并不是非常有效。 4.管理经常是外行领导内行。 许多文化遗产开发后就交给不同的人管理,而那些人并没有学习过文化遗产的管理,导致不能正确的处理文化遗产,使得文化遗产被破坏。 5.没有传承性,属于过了今天没明天那种,非常盲目 许多文化遗产被开发后,马上向大众人民开放,一时人流密集,使得文化被破坏而不能在传承下去,消失在历史之中。 6.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历史的气息。 现在的历史文化大都向大众开放,使得各种各样的餐馆等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文化气息也越来越现代化。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我国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等。 (一)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来越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根据这些保护对象的不同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以便更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第2期2011年1月 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 No.2JAN.2011 一、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及其规划设计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家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里曾说过“在生活条件加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里,为人保存与其相称的文化环境,是大自然、先辈遗留的文明见证,这对人的平衡发展十分重要,为此应该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将当代成就、昔日价值和自然之美纳入整体规划加以考虑”。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她也是一部研究古代社会生产发展的百科全书,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窗口,并且她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不太可能持续发展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自然风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城市特色, 作者简介:李志霞,南阳市园林绿化管理局,473000。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李志霞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 前看来,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拟就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做一个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关系 入,提高公共服务绩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运行,对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信息资源也不可或缺,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公共组织才能针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群众提出的意见做出回应与纠正。 3.4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是指公共服务绩效改进得以实现的手段,它是连接目标与结果的桥梁,是将改进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与机制。为改善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政府为主导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评估活动,如顾客满意度调查、行风评议、目标责任制考核等。这些基于不同技术方法的评估活动在方式、成本、效率、效果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随着时间、空间、服务类型 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对公共服务绩效改进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这些技术方法有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使公众充分参与公共服务绩效改进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Boyne George.What is public service improvement?[J].Public Admin-istration,2003,81(2):211-27. [2]施芳.学术界首次全面评估我国公共服务绩效———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N],人民日报,2007年4月17日. [3]孟华.公共服务绩效目标对服务绩效的影响———以英国萨塞克斯郡警察服务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6,(02). !!!!!!!!!!!!!!!!!!!!!!!!!!!!!!!!!!!!!!!!!!!!! 93··

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概述-模板

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概述 城市遗产保护工作是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近20年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与管理制度。文章对这一制度做了全面概述,并对其运作特点和利弊进行了分析。 上海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的保护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严格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保护了城市历史风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弘扬了都市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进一步凸现了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 上海市现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9, 1994, 1999, 20XX年先后分四批确定了663处共2154幢.总面积约400万m=的建筑为优秀历史建筑(其中6}处为文物保护单位) 20XX年上海确定了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外滩、老城厢、人民广场衡山路复兴路、南京西路.愚园路.新华路、山阴路.提篮桥.江湾、龙华、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为27km’占上海市老城区的I/3e2。。5年上海又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约14km’。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 .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逐步完兽的历程…学术研究为先导 早在20世纪5。年代上海就开始着手进行有关城市建筑历史的三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调查工作对上海建筑历史特别是近代建筑历史有了初步的归纳为后来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史稿》(陈从周.章明编着)和《上海近代城市建筑》(王绍周着)即为这一工作的记录。 自80年代起学术界对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的研工作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入。}993年罗小未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伍江完成博士论文《上海百年建筑史(I )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1999年郑时龄教授的专着《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出版。这些成果使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还有阮仪三教授及其领导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以及同济大学一批教师和研究生对上海外滩.老城厢、提篮桥等历史风貌地区和大量历史建筑所做的长期调查与研究为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打下了重要的学术基础。与此同时有关上海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文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文 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秦始皇陵作为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价值无可估量。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秦始皇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 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 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 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曾在90年代,有人提出过,“卖几件文物来盖博物馆”。当时,有人大代表针对文 物工作的窘境,提出“卖它一个兵马俑如何”的动议。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表现,博物 馆就是为了更加良好的保护文物而兴建的,如果,出卖了文物,来盖博物馆,那这博物馆 本身就一直悲哀和耻辱。秦始皇兵马俑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怎么能单纯因为其数量众多, 就起了“倒卖几个又如何”的愚蠢无知的念头。破坏了这个完整的整体,于心何忍呢?在 物质社会中,也同样不能将“卖”字作为文物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是先民们智慧和创造力的见证。文物的特殊 性在于其不能再生。我们固然听说过像梵高、毕加索画作等艺术奇葩在国与国之间拍卖过,但从未听说过有哪家国立博物馆的藏品沦落到拍卖场上的,至于拍卖珍藏了几个世纪的顶 尖的馆藏文化则更是匪夷所思。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将整个民族的历史财富出卖。也没有 任何人可以给兵马俑定位价格,这是无价之宝。 在2002年,“陕西旅游”上市以 8000万股“卖”掉兵马俑再次引发争议。按照陕西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初设想,“兵马俑”的上市借鉴的是“黄山旅游”600054的模式,将门票经营权通过租赁等方式进入股份公司,进而上市融资。其中目的是开发旅游,资金重组,但要强调的是文物有没有 经营权,文物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能否分离?这才是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所在。公司负责人 一再强调不是“卖文物”,而是“卖门票”,以便于更好的保护文物。目前,这种“卖兵 马俑”的方式,仍然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 当文物变为买卖的媒介时,是否就降低了自身的品格呢?靠着祖宗的宝藏,来融资上 市是否不够尊重历史呢?似乎这都是我们有待解决的观念谜题。 我国古代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如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浙江雁荡山、普陀山、杭州西湖、广西桂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祖国的风光,也是我国古代人民为我们留下 的杰作和一些自然景观。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历史文化遗产与保护》教学大纲

《历史文化遗产与保护》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编码: 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程 3.学时:36学时 4.教学目的、意义、任务: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学习本课程,对教育的本真意义与终极目标,也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总体上的认识理解。 5.主要教学方法、手段: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师生互动法、及影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联系实际,使学生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真正的做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6.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的讲授,需要大量的实例予以证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多涉猎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和知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与时俱进。 7.考核方式:考查 8.考核标准与比例: 课程考核采用考核方式,撰写作业与课堂活动占90%,平时成绩占10%。 9.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 后续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 二、课程学时分配

1.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世界文化遗产导论》陈文海主编,长春出版社,2013年1月。 教学参考资料: 《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文物学会,文物出版社,2013年12月 《淄博历史文化遗产博览》岳长志著,中国古籍文物出版社,2011年年3月《陕西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淳化历史文化遗产》淳化县文物旅游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同,2014年 《青田文物青田历史文化遗产产品读》,浙江省青田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年 《历史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文化遗产》,霍建瀛著,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年4月 《文化遗产》,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华书局 《河南文化遗产》,河南省文物局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 《文化遗产研究》,徐新建,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2.制定人: 3.审核人: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精)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林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阮仪三林林 摘要:原真性是国际上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本文提出原真性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用以剖析当前文物古迹的修缮、重建和新建仿古建筑中存在的片面认识和问题。关键词:原真性;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Authenticity in R elation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 eritage Ruan Y isan ,Lin Lin (School of A rchitect ure and U rban Planning ,Tongji U niversity ,S 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Authenticity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defining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cultural heritage.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authenticity about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The test and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 are applied to the conservation practice in China ,such as in relation to heritage site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K ey Words :Authenticity ;Cultural Heritag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 ”的译名。它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docx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也伴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该局面的因素是多元化的,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为此,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重视起来,从起初的典籍、器物的保存,到现在的遗址、建筑物保存,内容越发广泛。而与此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政Z性,需要对保护意识的不断强化,才能够达到社会文化发展共识。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二十世纪初期我国就开始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最先起源的是考古研究所的成立,于1922年XX大学成立;紧接着,我国在1929年成立了营造学社,对古代建筑采用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于是1年后,我国开始出台了第一步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条文,在国民政F颁布的《古物保存法》的17条以及《实施细则》中均有体现。经过了10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诞生,是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于1948年主持编写的,全篇共计450余条,是作为我国后续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性依据存在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在我国国务院颁布,对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公布,将其作为“文明保护单位”,并制定了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的制度,目前,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超过1500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务院对24个历史文化名

城进行了首批,创立了历史古城保护制度,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超过100于个。紧接着,我国相继出台了《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条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城市法规划》等,据初步统计,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均已经超过12个。 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中,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结合其固有属性采用针对性的保护方式,为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要分层次进行,从而全面落实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文物古迹的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首要层次,涵盖多方面内容,例如,古墓葬、文化遗址、石窟寺、壁画、石刻、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以及重要史迹等。《文物保护法》规划了保护内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保护的对象有着明显的差异,要根据文物的科学、历史以及艺术价值来确定。现阶段,损害文物价值多指破坏文物环境,《文物环境法》指出,除了保护文物,还要“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进行划定,继而通过城市规划,来控制该地带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对新建筑的建筑高度、色彩、功能、形式、体量等方面的控制。对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保障其观赏价值,还可以将其在建筑历史上的功能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使人们对文物建筑的艺术效果和设计匠心做出一个准确的认识,帮助其更好的了解历史事件。保护文物的重要对象是对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早在20X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