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1,2

项目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建设背景

1.行业背景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产业是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是具有高额附加值、高投入高产出、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计算机应用产业的发展将推动知识经济的进程,促进从注重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高方向发展,是典型的知识型产业。

德州市委、市政府这些年始终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一直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大举措,使城市整体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德州市推出的“十大产业集群培植”计划,将电子信息产业列入三大新兴产业,与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就“智慧德州”建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今后5年内投资35亿元,建设以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无线宽带网“四网合一”为基础的智能型城市。

2.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系统的综合性逐步增强,专业分类更加细化,与具体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三网融合和物

术应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2011年,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联合课程(含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2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1.逐步成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实施“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前4个学期,学习地点主要在校内,通过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开展学习;第二阶段是第5学期,学习地点在学院和企业交替进行,借助综合拓展能力平台开展实践技能训练,第三阶段是第6学期,学习地点在校外,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六个学期、三个阶段、两个学习地点的学习,使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2.凸显团队成果的省级教学团队

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其中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64.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占72%,8人具有两年以上IT技术岗位工作经历,占比为57.1%;“双师型”教师比例为92.8%。团队取得的教学成果显著,累计发表论文42篇,出版教材29部,市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3个,获得市级以上奖励50余项。2012年,“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3.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专业核心课程均已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对每一门课程进行改革,整合教学内容,设计项目化学习情景并实施教学。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院级精品课程15门,各专业课已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

4.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已建成程序设计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室等校内专业实训室5个、专业机房10个,能够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建立校外实训基地6个,与山东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州财富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信智源有限公司、山东亿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选择引进CSTP等培训机构,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实战技术,实现到德州本地及北京、天津、济南等周边城市高质量就业,借此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为扩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5.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累计培养毕业生350余人,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到了98%。借助“电脑文化节”,搭建技能大赛平台,实行赛育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大赛、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中多次获得奖励,获奖人次达47人。

6.不断提升的社会服务能力

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近几年对外开展多种软件技术服务项目,例如为德州市环保局开发“德州环境保护预警系统”,为德州老龄委开发政务网站,为山东齐元公司研发“风机盘管试验台监控系统”等,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面向社会开展网站开发、信息处理技术等培训工作,年培训人数约1300人。面向社会人员开展本专业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服务,年鉴定800多人次。每年承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网络教育考试等达5000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尚显不足,校企合作方式仅限于专业论证、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2.课程体系和企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课程内容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实践课程开发尚不能满足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3.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整体教科研能力偏低,专任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社会服务能力尚需提高,兼职教师的管理也需进一步规范。

4.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现有实训设备数量能够基本满足学生实训要求,但实训室文化建设不足,综合能力训练实训条件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校外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培养软件开发、信息化技术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和IT产品销售与服务人才。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成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完善“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平台+模块”的建设思路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继续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引领、带动作用,实施“五大工程”,引培结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提升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到2015年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成德州市信息化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基地,在省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二)具体目标

1.体制机制建设

依托德州职业教育集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办学平台,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院校、企业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制定考核激励制度,实现机制运行畅通,规范有序。在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内,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分析,不断地探索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自我评估机制,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立质量分析与改进机制,完善顶岗实习评价机制。

2.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机制,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作用,定期开展社会调研,不断调整专业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为主线,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培养,创新“双导师制个性化”订单培养模式。构建由“基本技能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培养”的岗位能力梯次递进人才培养进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3.课程体系构建和核心课程建设

对照核心岗位能力需求,融合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以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平台+模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公共基础课程、专业通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三个平台和选修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拓展课程等三个模块,完善“五训六练”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对顶岗实习进行课程化改革。通过项目建设,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制、教学情境设计及相关资源建设,建设优质课程10门,三年内组建2个联合课程,包括一个省级标准的联合课程和一个院级标准的联合课程;建设融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充实优质教学资源,建成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库一个。

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第二课堂;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结合“课岗证融通,实境化历练”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岗融合、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

4.教学团队建设

在现有省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实施“五大工程”,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争取达到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标准。经过三年建设,使团队总人数达26人以上,其中专任教师16人以上,企业兼职教师10人以上,硕士学位老师85%以上,双师素质教师达100%。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的课时比例达50%以上。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人,校外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6人,并在企业建立两个“教师工作站”,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5.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建设思路,通过企业与学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以及成果共享的途径,进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接软件开发综合实训、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网站开发综合实训等核心课程,校内增建软件开发综合实训室、手机软件开发实训室、网站开发综合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校内扩建、增建蔚来工作室、正则网站开发中心2个校内工作室,新建校外实习基地5个,重点建设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到2015年末,校外实习基地达11个。在合作企业内部建设2个“学习工作站”。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实施“两大战略”(科研服务战略和大培训战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一方面,借助我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平台,加强以信息技术研发创新服务和专门技能培训服务为重点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拓宽技术服务项目,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双新”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组建3个技术服务小组,积极寻求更多的一线行业开发项目,争取年均项目6项以上,同时做好“风机盘管试验台监控系统”等已开发系统的维护工作。另一方面,继续大力开展三农培训、重点行业培训、全市金蓝领培训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技术培训,争取年培训250人以上。承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山东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全国计算机网络教育考试等,年考试人数达6000人以上。

7.专业文化建设

围绕学院打造以文明、和谐、诚信、敬业为主要内容的“德”文化品牌的文化建设思路。以“强素质、展技能、谋发展”为主题,引进企业文化,凝练专业文化精神,打造专业文化氛围,开展专业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会职业要求、团队精神及专业文化魅力,提升专业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专业群建设

按照“明确定位、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思路,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优化专业群布局,明确各专业的培养方向。计算机产业群中课程体系设置具有较大相关性,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具有共同的特点,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思路为群内其

他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专业群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资源、教学团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和共发展。

第五部分非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

项目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三、建设内容

(一)体制机制建设

1.校企合作体制创新

充分利用德州职业教育集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办学平台,在德州市教育局、人社局、经信委指导下,依托山东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州财富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合作企业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由项目负责人担任,副理事长4名,其中政府管理部门1名,相关学校1名,企业2名,理事若干,每单位一名。理事会下设秘书处、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与认证办公室、学生就业与创业办公室。

校企合作体制建设如图5-1-2所示。

图5-1-2校企合作体制建设结构图

2.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理事会运行机制和长效机制,制定工作议事制度和例会制度,理事会全体会议每年召开1次,全面部署规划理事会年度工作重点,对校企合作政策开展研究,对校企合作重大事项进行审议、指导、监督等。各委员会、办公室每学期召开会议1-2次,采用座谈会、研讨会、讲座等多种形式,对照各自职能分头开展工作。

秘书处:设在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理事会的日常工作。

专业建设委员会:组织专业建设和改革,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调整的建议和发展规划;为制订和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方案、调整课程结构提供指导性意见、建议;指导、协助院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提供校外实习场所及推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