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 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

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

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1、行促使大众传媒的商业运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毕业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f27427139.html,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结论:大众媒体应认识并重视自身对人类观念的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努力改进宣传策略加强思想建设。(一)强化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遏制宣传上的不良倾向,倡导主流社会价值观念。(二)规范大众传媒的泛商业化倾向,保证媒介自身价值取向正确。毕业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f27427139.html,(三)大众传媒要讲究宣传策略,增强主流价值观念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四)要加强大众传媒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参与建构社会价值观念的自觉性。参考文献: 1.王辉,浅谈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中国市场[J],2009.5 2。杨晓明.四书五经现代版[M].成都:巴蜀书社,1996:1-2. 3.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9.4.张苏敏,郑春勇. 浅析大众传媒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5.洪淑瑜,大众传媒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当代小说(下半月)》[J] 2009( 4) 6.樊浩,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J],新闻出版与交流[J] 2000(5) [7]陆晔,作为现代社会文化情境的“媒介真实”——试论电视传播对社会现实的建构,社会科学[J] 1995(2)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M],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P81 [9“民主政治凭借它的新闻纸已经完全把书本从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排除掉。书的世界及其使人不能不用心去加以选择和批评的形形色色的观点,现在只有极少数的人才真正占有了。人民读一种报纸,读…他们?的报纸,这种报纸每天成千上万地从住户的前门塞进去,从早到晚蛊惑理智,凭借更为动人的布置使书籍变得湮没无闻,假如有某种书籍竟然出现,则用…评论?它的手法把它可能产生的影响加以阻塞和排除。”[10]报纸通过宣传攻势编造着所谓的真理,愚弄着人们,损害着资产阶级早期争取来的精神自由。“……只关心事实世界的效果和成就的当前的公众真理,今天是报纸的一种产物。报纸所希望的就是真的。报纸的指挥者唤来真理、改变真理、更迭真理。报纸做三个星期的工作,真理就会被每一个人所承认[23]其次,在谈到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方面,理斯曼承认他“主要引用了某些研究者、尤其是拉扎斯费尔德的发现:政治宣传和政治竞争并非是简单的、昧着良心地赢得广大孤独而无助的普通群众的支持。”[24] 他指出“政治即是消费品”。“大众传播媒介充当政治表演的鼓吹手”,为此“大众传播媒介发明了一种特效药——魅力”。[25]政客们成功的过程,就是凭借“时髦的装扮和外表”,“讨人喜欢”,“诚恳”等个人魅力征服选民的过程。大众媒介还培养了人们对政治的宽容态度。因为“大众传媒对于外界的压力十分敏感”,这些压力来自于受众及一些政治团体,所以传媒倡导宽容的态度,以达到某种平衡。“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通常以人人皆知的心理战的方式讨论国际政治,在宣传政治事件时,往往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承受力。传播媒介常常要求公众支持某项政策,因为公众的支持可以通过一种自我操纵的平衡活动左右公共舆论。”[42]大众传媒还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现代成功的小说和电影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其情感的不真实,它使读者或观众对主人公产生完全的认同感,从而逃避现实的生活。”[47] 在电影上,他主要从艺术角度来分析电影这一媒介。他认为,“电影可以说是一种适合大众需要的、无需花多大力气的娱乐媒介。因此,人们称电影为…给那些没有阅读能力的人阅读的关于生活的连环图画?。广播和电视是受众最多,最受欢迎大众媒介。“广播电视给老弱病残者、给那些疲乏的人带来了福音,另一方面,使人们成了广播、电视的俘虏。”[50]豪译尔分析道,“广播和电视之所以适合于大众传播,不仅因为它们提供的娱乐节目无需太高的鉴赏能力,而且因为它们价格低廉。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广播和电视没有丝毫一本正经的严肃味。甚至电影都与它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51]所以豪译尔说,“电视对于书籍,甚至对于戏剧、电视和广播的胜利,可以说是思想的懒惰对于勤快的胜利。”[52]“电视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最难解释的——是它的效果的直接性和集中性。电视缺的不仅是演员的实际在场,而且是节目的独特性。电视观众之所以对电视节目如此着迷,那时因为电视接收机对接收者的接近、家庭的接收气氛的亲密和接受范围的狭小。”[53]然而,广播和电视又带来消极影响。“广播和电视不能产生某种听众或观众共同体。不同的节目机械地、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新闻评论又是如此客观和中立,致使受众变得完全无动于衷了。”[54]“对于像电影、广播和电视这样一类大众媒介来说,受众在接受和在创造方面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55]“广播是一种既令人喜欢又叫人讨厌的媒介。它既好又坏的特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音乐之中。广播使广大听众熟悉了那些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但它带来了对音乐的…可怕的普及?。”[56]

豪译尔还谈到了广播和电视的意识形态功能。“正如雅典的戏剧节不是真正的民主论坛,广播和电视也不是独立舆论机关和可以表达个人意愿的自由工具。如果大众媒介的产品的方向和基调不是直接地受到国家、政府或政党的牵制或监督的话,那么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也会通过大众媒介间接地、隐含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大众媒体应认识并重视自身对人类观念的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努力改进宣传策略加强思想建设。(一)强化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遏制宣传上的不良倾向,倡导主流社会价值观念。(二)规范大众传媒的泛商业化倾向,保证媒介自身价值取向正确。毕业论文网 https://www.doczj.com/doc/f27427139.html, (三)大众传媒要讲究宣传策略,增强主流价值观念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四)要加强大众传媒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参与建构社会价值观念的自觉性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及模式化解读

——传播学与教育学交叉研究的启示

摘要:信息时代,大众媒体已渗透进青少年生活的各个角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认知能力与道德情操。本文根据传媒专业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认识态度与使用情况的考察结果,以涵化理论为依据,尝试结合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从传播学和教育学交叉的角度进行理论阐释与思考,提出具体的学校教育对策,形成一种制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策略的模式。

关键词:价值观;涵化理论;道德认知;媒介素养;场

信息时代,社会环境不再闭塞,大众媒体超越学校和家庭的界限,以巨大的感召力和无处不及的触角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魔力般的影响,它影响着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和自身的人格塑造,并强烈震撼着学校的价值观教育。

“超女”现象风靡一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再也不是青少年的唯一价值目标,无数青少年疯狂热衷于超女选秀,幻想一夜成名;有些青少年,不懂得自我约束,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影响学业,成绩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有些青少年,迷恋大众媒体,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能力急剧下降;还有一些青少年,消费观念深受媒体中消极的自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潜移默化的蜕变……

诸多现象说明大众媒体的现代化与多样化,使不少青少年迷失自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形成,完全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的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耻的判断上,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越来越远,有的已经演变为令人极其忧心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数据分析

笔者于2007年6月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考察了上海市部分传媒专业的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认识态度与使用情况,从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有三个现象值得关注:

1.对高校传媒专业的学生影响程度最高的媒介是网络,其次是电视,再次是报纸杂志,接着是书籍,最后是广播和手机,比例统计约为2:1:1:1:1。

2.当被问到学生关注最多的节目时,将娱乐选秀类节目位列前三甲的学生比例高达4

3.75%。

3.当被问到列举三位通过媒体认识的并且是心目中最崇拜的人时,回答周杰伦、张国荣、周华健等演艺明星的学生和回答杜威、霍金、江南春、张朝阳等商业文化名人的学生比例基本持平。网络、电视只是媒介,问题的焦点最终汇

集到选秀、明星两个关键词上。选秀、明星备受大学生青睐,说明它符合大学生对多彩人生的向往,意味着某种潜在的理想,至少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继而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理智”的选择和方向的确定是导致产生崇尚一夜成名行为的内质,这种对个人行为起着调节和定向作用的指南针就是价值取向,是个人内化了的价值观。同时,这种行为和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这就是培养理论,即涵化理论。

二、涵化理论与价值观

涵化理论是美国学者G·格伯纳(Gerbner,G.)和他的合作者在1969年开始实施的名为“文化指标”的大型研究项目的核心部分。这一理论产生于美国举国上下对60年代和70年代特有的暴力影响的关注。[1](p.228)其中心内容可表述如下:(一)对于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格伯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或者说电视教导了受众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二)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传播的内容而异的。(三)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五)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2]

由此推断,人们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观念就越能反映他们所看的电视内容。尽管该观点过于绝对,在传播学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质疑,但它的重要性是无法否定的,它对于我们反思电视节目制作,尤其是近年来电视屏幕上广泛出现的选秀类节目的创作和批判具有重要意义。[3]调查显示,回答将娱乐选秀类节目列为关注最多的节目之一的学生受影响程度最高的媒介也是电视和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学效果研究中重要理论之一的涵化分析,比较系统地检验了观念现实、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让人们认识到了可视传媒环境(电视、网络等)的重要性,大众媒体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改变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态度,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及文化系统的建构。[4]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指出,人活在传媒环境中,并不留意它的存在;正如鱼活在水中,并没意识到水的存在一样,传媒环境对人的重要就等于水对鱼的重要一样。如果污染的水会令鱼死亡,那么,污染了的传媒环境对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又会构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涵化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认为传播媒介的影响并非只是在改变受众,而且还要维持与强化这种效果。[5]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认为:“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麦克卢汉和施拉姆的观点可以说是涵化理论的进一步佐证,它再次充分表明了大众媒体尤其是可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涵化理论成为当前选秀类电视节目的播放与青少年不理智的偶像崇拜现象间的链接和理论纽带。

价值观是个体在对事物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不稳定,易受外界人、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并且因性别、学习成绩等的不同而使价值观的形成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青少年对事物缺乏辨别性,审美层次不高,容易轻信、困惑和怀疑,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敏锐

但易偏激,热情却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6]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赋予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多地受到了广播电视节目、报纸刊物和新兴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使用大众媒体的时间多于人际交往。按照价值观辨析学派的观点,价值观的形成经过如下过程:(1)选择。a.自由地选择;b.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c.对每一可选择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之后选择;(2)赞赏。d.喜欢这个选择并感到满意;e.愿意公开这个选择;(3)行动。f.按这一选择行事;g.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在个体的发育成长过程中,价值观不是一下子形成和固定不变的。随着个体认知水平、交往环境、自我需要的不断变化,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十分突出,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促成一个人由“自然人”到“社会人”这一转变的终身过程,主要表现为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的继承和传播,这在“超女”类选秀节目收视率的攀升和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中得到强有力的印证。

三、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对策及传播模式解读

青少年价值观的可塑性给教育者提出了思考,也指明了方向。正如涵化理论佐证了可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也是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价值观则是受众的内质。笔者在这里借助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即“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众)——有什么效果(效果)”,诠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对策。[1](p.60)为了研究的系统性与严密性,此时的传播者被精确指定为学校的教育者,受众自然就是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教育者将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给青少年学生,必须翻过“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两座大山,这正是制定教育对策的关键着眼点。“讯息”意味着携带正确的价值观内容,在学校教育主要体现在德育课程教育上,同时大学文化也是一种隐性教育,作用不可小视。曾在200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上专家指出,青少年的价值观,90%以上的内容是由媒体给予的,所以媒介素养教育也必须列入“讯息”其中。[7]具备三大“讯息”前提,传播的实现则依赖媒介。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接触网络频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在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中也有印证,所以校园网络作为“媒介”的不二之选。

上述研究对策是仅从学校层面进行的价值观教育,青少年价值观实际上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媒体行业等多方因素教育熏陶的复合结果,这些因素形成一股磁力线般的“场”,包围着价值观教育的传播者与受众(图1)。最终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效果”则可通过对学生(受众)采取多次网络讨论、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反馈给学校的教育者(传播者),来验证对策的合理性,以便做出调整和修正。可以看出,从“传播者”到“效果”,全过程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该系统具备实证的反馈功能,能实现良性的循环和改进,类似于一种制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策略的模式(图2)。如果要从社会或家庭或媒体行业的层面探讨价值观教育,则只需将此时的“传播者”由“学校的教育者”替换成“社会”、“家庭”和“媒体行业”,从新的出发点思考,指定新的讯息和媒介。由于篇幅所限,加之能力不足,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图1 价值观教育的“场”结构

四、结语

现代传播学研究认为,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大众媒体为他们提供了现实世界的图景和各种人生理想的模型,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青少年一代能否建构起积极向上、健康开放的价值观,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未来。面对大众媒体的强势冲击,科学地认识、预防和控制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种种负面影响,积极探求有效的教育对策并付诸实践,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传播学和教育学交叉的角度进行理论阐释与思考,提出具体的教育对策,以期为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大众媒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校思政工作对症下药,提高绩效,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某些借鉴。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宋林飞.社会传播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丁婕.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涵化理论分析[EB/OL].

https://www.doczj.com/doc/f27427139.html,/05wx/xinwen/xinwen/20060831/36148.html,2006-8-31.

[4] 石庆生.传播学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5] 龙耘.电视与暴力:中国媒介涵化效果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6] 罗杰斯,谢圣明.青年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7] 代小琳.青少年价值观九成源自媒体〃看电视日均2.22小时[EB/OL].

https://www.doczj.com/doc/f27427139.html,/GB/14677/40606/3067298.html,2004-12-20.

[8] 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

社,2005.

[9] 柴素芳,邵彩玲.高校德育如何创新[EB/OL].

https://www.doczj.com/doc/f27427139.html,/GB/jiaoyu/8216/39572/39575/2929384.html,2004-10-19.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

传播信息:连续不断向受众传递大量信息是第一功能,

引导舆论:做客观公正报道,将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

教育大众:传播知识、科技等,传承了文化遗产,促进了社会化

提供娱乐:

此外还有为受众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等功能。不独立存在,是一个有机整体

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造成受众依赖媒介来选择世界,逐渐远离现实,被传播者左右,或是满足于这种间接了解的方式,把积极地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

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

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

大众传播中的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总结于教科书《媒介概论》和《传播学导论》)

未来大众传媒任务的预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提高,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越来越向着开放自由民主亲民的方向发展。从目前互联网带动的多个新传媒体的出现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大众传媒的情景。手机短信,论坛,博客,播客等形式的传媒形式的出现体现了大众传媒已经越来越成为公共空间而存在。可以预见的是将来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将越来越难,而大众传媒来源于民,回归于民的理念将得到实现,其“传播信息为第一要素”的任务将被大众媒介承担起来,而大众媒介将当之无愧的成为“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真正的“大众”的媒介。

人类发展史,既是文化发展史,也是文化传播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到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正是人类渴望理解周围世界和追求自身发展的结果。到了21世纪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更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今,大众传媒已经与整个社会深深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舆论载体、信息载体、文化传播载体和一种主要的文化存在方式。这种文化存在方式对每一名社会成员尤其是未成年人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对于处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占总人口的28%。他们的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下面,我就大众传媒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大众传媒的责任和大众传媒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成才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大众传媒日益构成现代社会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

大众传媒已渗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中,成为贯穿社会结构体系的一股无形而巨大的力量。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人们每天的社会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实际上都是产生、发送、接受信息和对各种信息作出反应的活动。大众传媒已构成了未成年人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

第一,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大众传媒分布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全方位、广覆盖、多影响地向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快速浸润渗透。它打破了时空局限,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使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大。大众传媒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立体多元的世界。从宇宙的形成和生命的起源,到星际探索和克隆绵羊;从“神州五号”上天到上海磁悬浮列车通行;从中国的孙悟空到美国迪斯尼的唐老鸭,大多数未成年人都能讲出所以然,这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功劳。

大众传媒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途径。大众传媒把科学、教育、文化等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提交给未成年人检索、查询和运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多样性的学习需求。

大众传媒丰富了未成年人的交往方式。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的即时传送,为未成年人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互动性的立体途径。如网络、手机短信、彩铃成为一些未成年人离不开的交流手段。大众传媒拓展了未成年人的生活空间,丰富了未成年人的社会生活。

大众传媒创新了未成年人的娱乐形式。大众传媒包罗万象,形式上丰富多彩,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古今中外,高雅通俗,不仅在内容上是超容量的复合体,在样式品种上也是超越任何文化形式的复合体。尤其是集动漫、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娱乐休闲服务很好地满足了未成年人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和娱乐消费,有效地激发了未成年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大众传媒影响了未成年人的个性成长。大众传媒昼夜不停地向未成年人输送各种百科知识和时事新闻,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未成年人参与社会的习惯,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未成年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未成年人的意志品性、兴趣爱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大众传媒通过为未成年人提供大量丰富的信息刺激、广泛的社会生活感受和多元文化的环境影响,对于未成年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过去讲对未成年人影响最大的是家长,然后是学校的老师,现在多了一位老师,那就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未成年人的另一位重要的“教师”。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不良影响。如出现了“数字代沟”,导致代际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明显不足;沉溺于虚拟交往,使未成年人的正常社会化进程受到影响;不良信息和网络游戏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的未成年人因为这些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样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第二,未成年人是新媒体的主要消费者。未成年人是“网络的一代”、“读碟的一代”、“影视的一代”、“拇指一族”的重要构成,是新媒体的主要客户。在

我国每年8700万上网人数和每天3亿条短信发送者中,未成年人是其中的一支主力。未成年人为什么对新媒体情有独钟?这是由未成年人追求新鲜好奇、喜爱游戏娱乐的天性决定的。有调查表明,在选择一定媒体时,未成年人有特定的心理需求:消遣或娱乐是其最主要的心理因素,其次便是了解新闻,后面依次是放松自己、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学习新知识、获得社交的话题、排遣寂寞、了解别人意见以及其它需要等等。

新媒体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娱乐和学习的丰富信息资源。新媒体通过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方式把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整合起来,向未成年人展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短信、闪客、B B S、博客、在线游戏等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娱乐和交流平台。

新媒体为未成年人提供了追求时尚的载体。新媒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传播平台,以互动、新颖、快速的信息传播为特征,它总是尽力避免落入俗套,要么表现为鲜活的内容,要么体现为新颖的形式,不断地提供新的话语、新的信息、新的思想,满足了未成年人追求时尚、表现个性的心理需求。

新媒体使未成年人拥有了平等的话语权利。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每个使用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既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又可以变成信息发布主体,拥有平等的信息发布权,这使新媒体对未成年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新媒体消融了未成年人和外部世界的距离。凡是人们能够想到的东西,随时都可以成为链接的主体。信息以光速传输,即时发布,不受限制,从而消除了地理界限,省略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因此,新媒体由于知识获取的快捷、时尚潮流的涌动、信息互动的沟通、话语地位的平等,满足了未成年人学习知识、追逐时尚、情感交流和自由表达的需求,从而得到了未成年人格外的青睐。

第三,全球化背景下未成年人面临的媒体传播新形势。全球化是经济的全球化,也是文化的全球化。它正汹涌澎湃地向我们涌来。世界正进入以层出不穷的高技术为推动力的信息社会,大众传媒既是全球化的重要元素和载体,同时自身也促进了全球化的不断扩展。

大众传媒向未成年人全面展示和开放了精彩的外部世界,成为未成年人感知世界的主要桥梁,持续传播推销着跨国界的文化产品和价值理念。生活在21世纪的未成年人,各种新型的视听媒体将成为他们接触世界、认知世界的主要渠道。卫星电视、手机短信、D V、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全面介入,使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所接受的综合发展信息发生一种质的变化。外部世界的一切都可以通过电视屏幕与电脑屏幕进入、甚至强制性地进入未成年人的视野。

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的今天,未成年人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文化渗透往往是由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渗透,如近年来“韩流”、“日流”、“过洋节”和“跨国界追星”在我国未成年人群

体中越来越流行。这些一方面为我们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着伴随着M P3、卡拉O K、V C D光盘、卡通读物、O f f i c e工具、网络视屏

等一起扑面而来的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在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此,如何应对文化渗透,保持文化的主体性,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文化传人,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

在这一传播新形势下,我国大众传媒面临着既接轨世界,又弘扬传统的双重任务。怎样使未成年人面向世界,同时胸怀祖国,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拥有开放的文化心态的同时拥有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当前形势下我国大众传媒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未成年人成长与大众传媒肩负的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共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生产着公共产品,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任,这种责任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是大众传媒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第一,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需求决定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未成年人处在成长的年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社会阅历有限,往往是通过大众传媒看世界的。从一定程度上讲,大众传媒反映的世界就是未成年人看到的世界,大众传媒指引的道路就是未成年人要走的道路。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一首好的歌曲往往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知道,未成年人在表象选择上喜欢具有新鲜、奇异、多彩和变化特征的事物;在感知途径上重直感和想象,较少思维分析;在学习方向上喜好模仿,善于吸收;在价值判断上往往取决于环境影响和个人好恶。未成年人对外界信息的了解渴望是交往的需要和成长的本能。作为走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尤其在高密度传播和选择难度不断加大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有责任向未成年人展示一个真实的、美好的世界,为未成年人了解环境、认知世界提供有益的帮助,使他们积极地看待社会,认识自我,为他们提供健康有益的营养资源,使媒体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和愉悦身心的良师益友。

第二,媒体的性质和自身发展决定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媒体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这一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就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生活,及时反映现实,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媒体同时还是一项社会产业。社会效益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当前中国传媒处在上台阶的关键阶段,这其中既包括它的产业要素上台阶,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包括它的观念即职业道德上台阶。优良的职业道德是打造品牌的平台,对道德的尊重,对社会义务的尽责,就能够赢得人们的信任,赢得社会公信力,就能赢得市场。例如,未成年人作为消费群体也在选择媒体,对他们健康成长有益的媒体,一定能得到他们的选择和认可。像《读者》、《青年文摘》能够发行数百万份,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定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民族的产生源于文化,民族的传承系于文化,民族的盛衰在于文化。一个民族要实现持续发展,一个国家要实现繁荣昌盛,就必须拥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大众传媒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为全民族提供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上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民族的复兴和未成年人的成长紧密相连。今天的未成年人就是明天祖国的建设者,未成年人的素质决定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塑造未成年人就是塑造祖国的明天,培养未成年人就是培养民族的希望。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成年人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肩负的责任和媒体在未成年人成长中肩负的责任紧密相连。如果我们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利润而损害未成年人的成长,这将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投向未来,一个有远见的媒体也应该肩负起对未成年人成长的责任。

三、大众传媒要努力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众传媒要肩负起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责任,首要的是要通过努力,营造一个适宜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倡导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在这样的氛围里让未成年人茁壮成长。第一,坚持正确的导向,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众传媒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一位的任务是要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在如何看待世界、怎样看待人生、怎样看待得失上引导青少年,在如何确立人生的目标上引导青少年。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对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极端负责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坚持求真务实,采取有效方式,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正确的导向,是大众传媒为未成年人成长服务的根本要求。我们培养未成年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要通过导向实现,我们致力于为未成年人打下一个什么样的思想道德基础要通过导向实现。坚持正确的导向就是要充分发挥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传播实践,大众传媒传播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反对什么,都要考虑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把握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尊重未成年人,教会未成年人做人、做事,帮助未成年人确立人生的航标,打牢未成年人成长的人生根基。第二,竭诚

为未成年人服务,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优秀的精神食粮是未成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在现代社会,文化、知识、信息对未成年人的重要性比以往更为凸显。大众传媒是各种知识、文化、信息的生产、制作、传播的主要“工厂”,要竭诚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服务。未成年人有自身独特的文化需求,大众传媒为他们提供服务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要了解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要精益求精,为他们提供文化精品,发挥优秀的精神食粮对未成年人成长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成年人的需要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为未成年人服务,大众传媒可以开拓的领域十分广阔。大众传媒为未成年人提供优秀精神食粮的过程,也是赢得市场的过程,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对于未成年人和媒体都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第三,创新表达方式,不断增强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未成年人有他们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现在未成年人的话语体系,让我们成年人有时候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感到沟通起来非常困难,这时候,成年人要尊重、理解未成年人独特的表达方式。传媒也是一样,传媒要发挥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就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说孩子听得懂的话,让孩子说话,为孩子说话,使所提供的精神食粮为未成年人喜闻乐见。为此,大众传媒要认真研究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创新表达方式,不断增强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让传媒产品为未成年人喜闻乐见,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与未成年人的互动。未成年人有十分强烈的交流愿望,新媒体之所以为未成年人所喜爱,是由于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方式,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大众传媒完全可以借鉴这个经验,设计一些沟通和互动的渠道和方式,加强与未成年人的互动,在与未成年人的互动中提升媒体的品质和影响。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传媒与未成年人发展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在服务未成年人成长中有十分广阔的传媒发展空间,让我们来共同关注这一世界性命题,共同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愿意和社会各界一道,共同推进未成年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作出切实的努力!

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大众传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它和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社会的重要成分,并且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大众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和各种传播媒介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 大众传播,当代社会,影响, 正文: 一,大众传播的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不同定义。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1】”“指

特定社会集团通过文字,电报。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懂的过程【2】”而我们的课本上对大众传播的定义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对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社会影响 西方早期对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于乐观主义的期待”,二是“怀疑主义”的态度【3】,每一样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大众传播也同样,所以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一)、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影响社会需求,二是建全、监督市场机制。从传统上来说影响社会需要指的是传递经济信息, 另一方面监督市场秩序,因为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人欺诈性地迫求自己的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也无法根绝。每一种制度都有它的边界, 有灰色地带, 在制度体系部也会存在难以避免的漏洞。【4】例如2013年12月13日,曾经是冰岛最大银行克伊普辛银行的四名前高管因涉嫌金融犯罪被判刑3到5年半的监禁。他们因为涉嫌金融犯罪使冰岛陷入经济危机。大众传播通过在社会经济系统外部和部收集信息使人们了解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使不法行为被曝光。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论文

影视音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影视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消费文化,现代影视艺术传播大众化走向趋势越来越显著,体现出"快餐式"、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偶像崇拜、娱乐化的特点,它消除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特征,偏离了精英文化崇尚的人文理想,值得我们警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影视从一本正经到影视音乐观众,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全国上下一片风风火火的“影视音乐节目”掀起了影视浪潮。随着娱乐风的越刮越强,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引起了政府更多的关注和利用。影视音乐节目进行了认识,从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娱乐节目,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又让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然而,有些人却为此投机取巧,把影视音乐变成纯媚俗取悦大众的工具,其发展方向仅仅考虑的是生钱效应。 当前的影视音乐正逐渐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音乐与影视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但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对传统的背离与叛逆。用虚假的需要和解决方法替代真实的需要和解决办法。虚假的需要是物质的需求,无限刺激我们的消费欲望,表面上是让我们投其所好,实际上是在束缚着我们的创造力和辨别力!使我们并没有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相反,他们并不想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替代主流文化,而只是试图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主流文化的不满,进而改造之。随着社会个性化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影视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单项的、传统的传播形式,更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形式。影视音乐节目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运用多元化的传播理念和表现手法在精彩纷呈的影视节目中逐步占据重要位置。 如今,影视音乐已经成为影视和音乐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起了它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广泛关注。著名作曲家凭借《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他的《英雄》,《夜宴》等一系列电影音乐也都在社会和音乐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影视音乐是在中国音乐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继承了五千年的文明传统,形成了丰厚的社会底蕴,具有“天人合一”的哲理基础,“气盛化神”的审美追求和“立像尽意”的崇高境界,中国的音乐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近现代的音乐电视发展是以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为起点的,经过多年的磨合,电视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融会贯通,实现了一种完美的统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演进是一个继承传统,再攀新高的创造过程,创造一种属于未来的新的影视音乐文化,是中国影视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此,些许可以这么说,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欣赏者和爱好者的钟爱。 与此同时,商业制度是这个时代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最大制度,影视音乐的矛头所指的就是它。正是由于商业制度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故所以才有影视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均受制于它。市场借助由音乐家(生产)、影片(流通)、公众(消费)构成的商业体制施加它对影视音乐的影响,即“影视音乐这种现象的广泛传播,完全凭借经济手段”。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风格传播与个性传播的社会,对于那些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影视音乐家的创作及导演和摄影师的制作,在牵动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正因为这样,影视音乐不可能对维持自身存在与发展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从这个角度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 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 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 一、大众传媒与文化 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先是图书界《厚黑学》、《中华权谋》、《权谋大全》、《历史上的智谋》等等一版再版,大谈中国古代帝王统治权术;接着便是各种以清宫戏为主的权谋电视剧,宣扬帝王的“清明”、“德政”(实际上是人治)。《康熙王朝》的主题歌词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企望皇帝万寿无疆;《雍正王朝》的主旋律是“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何惧身后骂名滚滚来”,将一个历史上最为残暴、专制的皇帝写成社会的大救星。所谓康雍乾“盛世”的年代,只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的回光返照。正当欧洲的市场经济向全球扩

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影响

传媒对文学的影响 【摘要】文学作品的传播需求使得文学与传媒建立了一种关系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 传媒从中介和工具的地位转变为功能主体的建构性力量。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的转变对文学在当下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 从而寻找文学在传媒的作用下应该如何建构自身的成长。 【关键词】媒介文学影响 文学的发展面临几个绕不过的问题: 纯文学能否依然延续辉煌? 俗文学真的占据并控制了文学的主导话语权? 文学多元格局的建立除了自身的因素外, 外部的影响来自哪里? 文学自身的审美品格还能坚持多久? 在对问题的追问与研究中, 传媒作为不可忽视也无法忽视的因素, 对文学的发展起着无形与有形的影响。那么传媒到底是抹煞了文学的纯洁性、消解了文学的严肃性, 还是在影响文学自身的同时使得文学重构自身的成长? 一、印刷媒介促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 媒体是文学的载体或物质基础。文学的发展要求媒体做出相应的变化与之适应,同时,一种新的媒体的产生也往往催生出新的文学样式。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学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宋元明清时期叙事文学特别是通俗性叙述文学获得长足发展,与当时造纸术和印刷技术巨大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大众传媒在文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印刷媒介——现代报刊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性登场直接促使了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演变。现代报刊促成了白话文的广泛应用, 形成了新文风。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一历史性变革中,白话报刊是其鼓吹者和实绩的承载者。从20世纪初来说,现代报刊作为传输思想的工具,具有刊登“白话”的基础,两端连接的创作者与接受者都有运用易懂语言的工具需求,白话文的运用是普及教育、开启民智的工具。从19世纪末裘廷梁倡导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梁启超发起“三思革命”到20世纪初陈独秀、胡适等发起“文学革命”,白话文不仅作为文学变革的工具,而且作为新文学、新思想、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统一体,最终取代了文言文统治中国文坛几千年的地位。据统计,仅1900年至1919年的长篇通俗小说就有500余部,白话短篇小说更多,而代表其成就的四大谴责小说全是白话小说。 二、影视传媒的发展使得影视文学产生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电视走入人们的生活,影视这一新的媒介,相比报刊业,拥有更加广泛的观众。影视传媒促成了文学的视觉化转向,促成了影视文学的产生,影视文学是指通过广播电视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构情节、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给受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它给人们的感官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因为不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均给人一种逼真的感受,既有“读”的优势,又有“看”的优势,观众可以直接看直接听的视觉化了的文学。影视文学加盟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个新的门类,迅速繁荣。在20世纪30、40年代,就有很多的电影名片,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地位为电视所代替,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电影和电视对文学的另一贡献是对名著的改编,不少现当代作家和名著是通过电影和电视为民众了解和熟悉的,所以电影和电视为文学的大众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随着电视的发展进步,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相继出现,成为文学与其它技术结合的新的形式,使文学家、评论家和诗人也可以离读者这么近,读者不仅可以和从前一样通过其作品了解他们,而且可以从电视上观其人、听其言,了解他们的生活。所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以流行词汇的产生为例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以流行词汇的产生为例 发表时间:2009-08-24T16:21:28.543Z 来源:《文艺生活》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江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湖北 [导读] 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 摘要: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2007年8月,教育部第一次公布了171条汉语新词语,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年末,各种媒体争相公布新的年度新词。这些词语的产生的特殊性与传播的高速性,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文化传承的积极功能,即能及时地丰富我们的语言生活,但同时也反映了媒介的缺失。 关键词:流行词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 一、年度新词的出炉 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囧(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囧”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说起囧的流行,必须要提到“Orz”,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2008年11月,央视为新办公大楼内部征名,引来网友的“头脑风暴”。坐落在北京东三环外的中央电视台新楼,奥运会期间已经开始部分地投入使用,但是很长时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网友创意五花八门,诸如象形类:双七门、M大楼、圆规、央天门、连七座;文雅类:7迹楼、智窗大厦、宝鼎大厦、新视角;恶搞类:半蹲的下肢、酷中央、囧大楼、三缺一。在“大裤衩”被多数人认为不雅后,“智窗”因为和“痔疮”谐音而遭网民恶搞,“囧大楼”则是一个相对形象而又不算恶俗的名称,“囧”字图案也因此流传于网络。 该字读音如“窘”,本意光明,但因其外观颇像一个人无奈、愁眉苦脸时的表情,网友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郁闷、悲伤、无奈、无语。如今,“囧”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风行于网络与现实生活。在百度的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囧吧”,跟帖有3万多个;某“囧视频”点击量过百万;众多的人用这个字开设了博客,比如有的叫“一日一囧”,有的博客起名为“囧猪”,等等。甚至有人用它开始做生意,比如湖北大学西门外的一家“囧字奶茶店”生意火爆;李宁囧字鞋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囧字T恤, “囧”网站等等,囧的应用可谓层出不穷。 有人因此把“囧”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为什么这样一个90%的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读的生僻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我们从以上的例子里可以看出,新词的出现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即大众传播媒介,脱离了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这些所谓的新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产生的速度上都将大打折扣。我们的语言生活因为有了大众媒介的介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承功能与缺失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能。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环境以及文化传承。 文化也和其他的物质一样,具有向四周扩散的特性。只有被传播的文化才能称为有生命的文化,这是由文化的社会性决定的。根据文化传播的理论,文化的传播必须有载体。而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能够较为完整的承担文化的主要功能。 新词语以其快速反映社会现实变化的特性,适合了大众传媒及时传递社会信息和反映时代特色的需求,从而成为传媒广为选用的语言成分。传媒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大力推广了其语言载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新词语,使新词语的流传得以加速,变化发展的进程也随之缩短。因此,新词语从诞生到流行折射出了大众传播文化传承功能的得与失。 其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媒介强有力的渗透与覆盖,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让语言的创造越来越快。在上述例子中,一个新词的产生与传播几乎是同时的,较之以前的口耳传播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快速地满足了受众情感表达的需求。 其次,新词的形象与便利性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生活,使语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受众在表达情感时,可以选择简单而形象的词汇。比如上文中的“囧”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网友从这个词的构造出发,赋予了这个词新鲜的含义,随之受到年轻前卫的网民们的追捧。这些为数众多的网民们不仅活跃在网络上,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这样一来,网络语言就可以很轻易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与现实生活几乎是“零距离”贴近。所以,不多时“囧”便风行于现实生活,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次,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其它的文化,从中吸取精华,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文化。比如一些由外文音译来得词汇,晒客(share)指在网上分享信息的人,踹客(try)专指为一些商家试用产品的人,粉丝(fans)即崇拜偶像的群体……这样的例子

大众传媒文化

大众传媒文化 在这一部分中,鲍德里亚通过三个部分论述了在消费社会中最为常见,或者作为消费社会信心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和由它形成的大众传媒文化。 一大众传媒文化 (1)大众传播文化消费 在消费社会,一切都可以成为消费品而被消费者消费,文化也毫不例外,然而我们消费的是否真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呢?鲍德里亚指出,其实我们消费的根本不是文化。以往的文化在消费社会里,变成了文化在循环。在我们的眼里对某些新兴的文化现象进行消费似乎是很新潮的,然而在文化循环中,我们其实是在消费以往的东西,是一种对过时事物的“复兴”。被循环的文化就不再是文化了,因为文化的其中之一特性就是不断地发展。正如书中所言:文化再也不是为了延续而被生产出来;通过传媒系统,它们被强制性地赋予了一种承接、交替的形式;文化和“新闻”中的伪事件一样,和广告中的伪事物一样,可以根据媒介自身,根据一些参照规则被制造出来。(P83) A、那么我们消费是到底是什么:大众传播的P.P.C.C 大众传播将文化和知识排斥在外(P91),大众传播的只是一些固定的答案或着一些反应机制,这是大众传播的模式,就相当于转盘和计算机。 大众传播模式其实就是转盘或计算机游戏模式,提供已有的答案任你选择,实则丧失了思考和选择,从而支配你的举止,你的每一个行动和整个行为表现,你的举止就像是面对不同刺激做出的回应一样。 例如购物:与其说它是个体为了满足一种需要而采取的独特手段,还不如说它首先是对问题的回答。 B、什么是P.P.C.C:最小的公共文化(大众文化) 大众传播就是一种赌博,有筹码才能进行,而筹码必须是“一般等价物”,否则无法进行,而这一般等价物就是P.P.C.C,它代表着普通消费者要获得消费社会公民资格必须拥有的最小一套同等物品。例如对分数通分,分母相同才能比较,而相同的分母就是最小公共文化。 例如电影:只有大家都看电影(抑或看某一部电影)才能在某一区域或人群中对某以实物进行讨论,这样才能确定你在这一区域的“身份”。 C、公众为什么要参与大众传播这样的游戏:能获利 ①能获取信息 ②不需要失去具体的实物,而通过技术实现:传播媒介的覆盖 ③确立身份 D、那大众传播中的文化哪里去了:成为了商品,可以倍增,可以备份 文化再也不是作为作品和意义载体、作为开放的含义而与其它成品相对立,它们自己也变成了成品,并进入了那一批、一堆普通公民赖以确定自己“社会文化”地位的附件的行列。(P94) E、对这种“文化品”的消费意味着什么:身份认同或者寻找身份认同 书中说:这一切文化实体之所以被“消费”,是因为其内容并不是为了满足自主实践的需要,而是满足一种社会流动性的修辞、满足针对另一种文化外目标或者干脆就是只针对社会地位编码要素这种目标的需求。(P96) F、对这种“文化品”消费的结果是什么:文化“再循环” ①在个体被打上分工和个体任务的深深烙印的社会中,他们想方设法的用“文化” 对个体进行“重新设计”,把他们装到同样形式的外壳里,为文化提升符号下的交换提

大众传媒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作业)

浅析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如今,大众传媒已经与整个社会深深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舆论载体、信息载体、文化传播载体和一种主要的文化存在方式。它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作为一种向社会传送信息的行业,已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对于政府的决策的宣传、社会道德伦理的建构及对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重塑都具有不可轻视的影响力,尤其是对儿童,大众传媒这把“双刃剑”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迫切希望获得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成为被社会认同的一员,因此,他们成了现代大众传媒最热心的读者、听众和观众。从生活方式到处世方式,从价值观到情感交流,小到穿衣戴帽,大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大众传媒为他们提供了众多的信息及分析、解释的道理。 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儿童的知识、道德教育的物质条件,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如传统的课堂教学运用了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传媒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效率和效果,还有电视、报刊、网络的应用,出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远程教学和网上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为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而且变传统的单纯语言表达为借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传媒手段形象的表达,加深了印象,强化了效果。 大众传媒娱乐活动的多样性赋予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使他们能在娱乐中忘记烦恼,这为儿童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色彩多样化,而且大众传媒为儿童提供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各种文化场所与虚拟的网络世界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尤其是电子化生活已成为儿童所追求的时尚,并且开始处于上升的趋势,电脑与网上世界对儿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网络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一种信息收集渠道,而更多的是一种交友娱乐方式。 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众传媒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为儿童学习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信息良荞不齐,各种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秽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信息同时并存,广大儿童如果有意无意地浏览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影响力强大的虚拟环境,而且使得国内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发生碰撞和激荡,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儿童,很容易受其负面影响。受大众传媒的影响,部分儿童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一些青春文化病,主要表现在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而且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儿童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儿童审美的低俗化在儿童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儿童中流行,牛仔裤、文化衫成为时尚;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这些严重弱化了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因此,面对大众传媒这把“双刃剑”,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儿童本身都应理性看待,以求得到大众传媒给儿童及社会带来更多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与文化 报告

传媒与文化 姚雨林 (0901500247) 老师……………胡正强 本学期学习了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这门课。其中主要有大众传媒与服装、饮食、歌曲、文学、偶像崇拜等方面。下面先说说传媒和文化的定义以及发展的历史,然后会说说表现形式以及对当代社会和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新闻传播工具(news media):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传播是世界的普遍现象。传播就是沟通、共享的意思。沟通和共享既是传播的目标又是传播的过程。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 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是传播的动物,古代的人们往往是借助外界的媒介或者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拟态与手势语、结绳、刻木、狼烟、鼓语、幌子(幌子是中国古代广告媒介中最成熟的媒介形态之一)、拨浪鼓等。现代大众的传播媒介则是有更多的表达形式,报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古代报纸:中国唐代的进奏院状——敦煌进奏院状)、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

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共生互动,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着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又直接影响着大众传播媒介。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当代流行文化是一种后工业社会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性、复制性与集体狂欢性。流行文化大多落实为具体的消费行为,演唱会、CD、电影、衣服、饮食、阅读、观看(观看是电视消费,为收视率增加小数点,而收视率是广告最主要的考察指标)以及烫发、染发、化妆等。一种事物所以会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受众对于该事物的共通知识成为共享流行事物并获得其意义的首要基础,不具有该流行共识的人会自然隔离于流行文化之外。 表现形式:流行分为物的流行、行为的流行、思想的流行。按照我们所了解的,一种文化的流行,即在社会中的普及率,固然它本身要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也得借助某种手段,他才能迅速普及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主要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可以说大众文化的流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任何人想阻止它的发展也是无能为力的。 1、物(服装的流行):服装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服装的来源:保护说、装饰说(护符说、象征说、审美说和性差说)、遮羞说。 媒介:国内服装品牌广告投放偏爱纸质印刷媒介,而印刷媒介中又偏向户外和杂志。一般服装品牌在媒介投放中喜欢用户外,比如街头随处可见的广告牌,还有就是服装零售和批发市场周围及售

(完整word版)我看中国大众传媒文化

我看中国大众传媒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大众传媒文化,首先是从历史的角度说起,虽然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兴起早有源头,但大众传媒的普及化应该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才真正地实现。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各项事业获得巨大成就的30年,也是中国传媒产业取得大发展、大进步、大跨越的3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的传媒产业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展示出蓬勃生机。 我们的这一代从一出生就处在大众传媒的环境中,当我们去学校的时候,学校里的广播会告诉我们各种信息;当我们回到家里,电视上纷繁复杂的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当我们打开电脑,大众传媒进一步展现了它的力量。浩如瀚海的信息,通过大众传媒,向人们无限输送。 工业革命带来的无限机遇给大众传媒提供了越来越宽泛的渠道。我经常会想,古代时候人们在漫长的夜晚是怎样度过?拿我来说,每天至少要到晚上11点之后才会睡觉,意味着从天黑到睡觉要经历3-5个小时的时间。在睡觉之前,我花费时间来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读书,我有很多种方式用来补充知识,消磨时间。可是古人即使用蜡烛照明,也不可能有3-5个小时,特别是穷苦人家,连蜡烛都不舍得用,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从小就包裹在大众传媒的环境之中,现在想来,没有大众传媒的生活,我们这一代甚至无法想象! 传统的四大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包括报纸、杂

志、广播、电视。简要地介绍这四大媒体是很必要的。四大媒体在世界范围看来,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早的,经历了相当长的生存时间以后,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四大媒体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改变。 一、报纸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报纸的缺点在于不具动感,形式空间小,却反动态感、立体感和色泽感。因而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大,同事也难以使读者产生情感联想。相对呆板和局限,视觉冲击不足。 二、杂志 杂志与报纸一样,同属印刷媒体。它也具备了报纸的某些优势。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优势:读者针对性强;杂志的内容丰富多彩,视觉吸引力强;与报纸广告相比较,杂志广告能印上色彩精美的照片和图案,艺术表现受较为多样,视觉诉求力强;此外,杂志广告能将产品的外观形象比较直接的表现出,让读者对产品有直观的了解,有利于刺激读者的购买欲;生命周期长,杂志是所有媒体中生命力最强的媒体。 劣势: 有限的灵活性;缺乏及时性,有些读者在杂志到手后很长时间都

大众传媒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影响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它传播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求索与创新,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社会舆论,它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充实我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我们的性情。不同的传媒途径带给我们的信息角度可能会有很大差别,即使是从同样的传媒途径获得信息,每个人通过信息形成的态度也会有很大差别,因为人对于传媒是有主动选择性的,让大众传媒为我们的生活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总之大众传媒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大众传媒的影响引领社会传媒途径

一大众传媒与生活……………………………………………二大众传媒的力量……………………………………………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四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与受众群体…………………………五大众传媒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参考文献………………………………………………………

在漫长的中国路上,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深刻的回忆,陪伴着我一起走来,在它们背后有传媒对生活,力量,文化,等的评价。 一大众传媒与生活 大众传播由于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强势的深入到生活的角角落落。所以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播,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施拉姆曾经介绍过美国人的生活与大众传播的关系: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当然,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状态。所以说,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还是明显、直接而又广泛的。 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对大众传播产生影响的。受众的诉求是否能被满足,是大众传播发展状况的表现。没有受众的存在,那么大众传播又为什么而服务呢?所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大众传播是互相影响和联系的。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衡量,两者统一于矛盾的主体中,不可分割,既矛盾又联系。 大众传播积极影响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 有些大众传播对现代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相当部分大众传播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一等,部分大众传播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还有一些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播的公信力。 要使得两者和谐存在,一方面大众传播不但要满足受众的诉求,要认识并重视自身对人类观念的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么自身来说也要选择积极地生活方式。

新时期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

新时期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负面影响 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成为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一面,又有负面影响。为此,应利用大众传媒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我们应该重视传媒时代青少年教育的研究,尤其是负面影响的分析,以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大众传媒话语的语境分析。大众传媒是一个由符号构筑的话语体系,它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系统,通过文字、图像、声音、故事情节等传递话语主体的价值观、情感、反思和意向。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社会成员获取信息和社会生存资源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载体是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和互联网。人们充分享用着现代传媒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对大众传媒中的诸多弊端表示忧虑,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日益显性化。 1、对暴力的崇拜。影视文艺作品中一种力量暗暗兴起,黑社会、黑势力、流氓、打斗、施暴成为媒体另一卖点。有学者认为,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可以缓解人们内心暴力欲望的冲动,以此来为暴力题材做合理化的美饰。许多报纸的专栏里,详细描述不同类型犯罪分子作案的详情,其细节足以使人学会类似事件的实施方案,虽然结果总是正义战胜邪恶,但读者却可以寻到避免被警察发现的种种启发。 2、对超自然力量的渲染。鬼魅、魔幻是当前另一主题,不仅仅是儿童文学中的“哈里·波特”现象,从《指环王》,到《午夜惊魂》,再到各种情节离奇的武侠故事,其间有人鬼与共的毛骨悚然,有悬念跌宕的惊险刺激,据说票房都不菲。许多成年观众对此能坦然面对,而且可以津津乐道,投资者从青少年那里感受到了巨大的市场商机。但它们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显然是不利的。

大众传媒的作用(精)

(1 大众传媒 : 大众传媒是传递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体。 (2大众传媒的种类: 书籍、报纸、杂志、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3特性(功能 :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最基本的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监督功能;娱乐功能 (3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 ; 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改变着人们 的日常生活 (4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有利:网络是学习的工具,可以开阔青少年的眼界,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网络可以是娱乐工具,娱乐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长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学习社会。 不利:大众传媒中的信息来源复杂, 如果不加选择,过量接受,可能会导致“ 信息污染综合症” ;虚假的不良的广告信息也会对青少年造成不利影响;大众传媒中还有一些暴力、色情 等内容,会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思想等。如果长时间的泡在网上,会影响他们的休息和身体健康, 还可能使他们感到孤独感 ,颓废感、困惑感,亲情得不到满足,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 大众传媒的种类:第一类: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和体语

第二类: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第三类: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等 (2作用(功能 :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它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 ;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 监督功能:它及时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揭露社会上的一些假、恶、丑现象,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娱乐功能:它提供了大量文学、艺术、休闲方面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我们的性情。 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 新闻传播工具 (news media :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 报纸、通讯社、 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 (Mass media 。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 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当新闻传播工具出现后 , 新闻传播才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活动新闻传播工具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传播速度 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大。 最早出现的新闻传播工具是报纸,它在漫长的传播史中一直是新闻传播工具的主要形态。对新闻传播工具渊源的研究,中外新闻学者有 3种说法:①新闻采集活动始于中国商代、周代, 《诗经》、《春秋》是最早的古代报纸。这种观点最早见于日本的新闻学著作。②中国的邸报 (见敦煌进奏院状和古罗马帝国的“ 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