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

——以苏州浒墅关经验为考察个案

赵康蒋国良陈豪林新伟顾小君

作者简介:赵康(1950 -),男,江苏苏州人,博士,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咨询学、专业社会学;蒋国良(1962 -),男,苏州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豪、顾小君为浒墅关分区管委会干部;林新伟系苏州大学硕士生。

【摘要】本文对我国当前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学术界忽视的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课题进行了研讨。通过界定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和转型社区概念,明辨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的目标与内涵,并搞清楚谁来实施及如何实施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构筑起一个用以实证分析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作者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社区、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的相关经验,并以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参照体系聚焦于探讨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浒墅关分区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个案,从中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现阶段各地城市化进程中正在实施的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实践带来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社区;建设;治理;浒墅关;个案分析

一、引言

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整个世界的城市化是在过去一百多年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赵红军,2005)。城市化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工程/过程中,某一非城市地域范围内逐步发生包括人口及其身份、地域面貌、产业结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要素的城市化演变。我国城市化进程发

轫于改革开放,随着户籍制度放开,城乡二元关系结构逐渐被打破,基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对于土地和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农村要素向城市转移,城市化便逐渐兴盛起来。

综合国内外有关城市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较多地秉持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和规划学等硬件理论视角,较少从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等软件理论视角作出统筹兼顾的分析思考。鉴于这方面的缺陷,我国城市化实践中不少执行主体片面地强调发展城市化硬件,掀起一场场“造城运动”,缺乏从培育文化、形成价值观念以及综合治理等角度对城市化秉持一个全面的认识,由此造成了当前不少地区城市化硬件高速发展,软件——社会化和市民化——却停滞不前的状况。

显然,全面促进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亟待加强城市化软件建设,而这又不能不与城市化运行中的基本单元——社区,尤其是转型社区的建设和治理联系起来。社区(community)研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自从德国人滕尼斯1881

年最早提出社区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开始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环境生态学等不同理论视角对社区问题进行研究,然而,所有研究基本上都按照社区的城市和农村二元分类进行。城市化的发展,对于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分类提出了挑战,因为在这两者之间,明显存在着一个既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农村的“转型社区”,如何实施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显然是一个有关城市化成败得失的新的研究课题。

本文即在上述背景下应运而生。针对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内涵、实施手段和工具等基本研究问题,本文将先从理论和经验层面进行梳理,构筑起一个分析框架,然后聚焦于考察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区阳山街道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个案,从中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贡献于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软件建设,为各地城市化进程中正在实施的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实践带来有益的启迪。

二、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理论分析框架

本节我们将先对社区和转型社区概念作出界定,然后综合运用各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聚焦于探讨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客体、主体,以及如何实施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问题,构筑一个应用于实证分析的理论框架。

(一)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社区和转型社区

社区术语由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而来,其本意指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区”概念。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费孝通(1936)等人从community的日语译文中将其转译为中文“社区”,并认为一个村庄、小镇、城市或其部分都构成社区。腾尼斯的社区定义主要强调社区中人们所共有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者帕克(1936)进一步将社区的社会功能和地域空间特征结合起来,重新对社区进行定义,指出: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发生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形成特定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体。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许多学者又对社区进行了一系列考察并提出了诸多定义。但从总体来看,大都涵盖了社区的四大基本要素:地域、经济、社会交往和文化心理。

按照不同标准,社区可以被划分成不同类型。单纯按照规模标准,可以被划分为整体社区和局部社区;按照功能标准,可以被划分为中心商务区(CBD)、工业园区/科学公园、居民社区、学区等,其中,居民社区又可依据不同成员聚居类型划分成白领阶层社区、中产阶级社区、低收入阶层社区、华人社区;按照复合(经济结构、人口密度、人口聚居规模等)标准,可以被划分为城市社区、集镇社区、农村社区、转型社区等。本文所探讨的社区即为按复合标准划分而来的转型社区类型。

谈到转型社区不能不论及城市化,城市化蕴涵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动因,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之人口、产业、资本、

市场的集中化程度。根据联合国资料显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正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80%以上,城乡差别几近消除,甚至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而我国城市化水平约为30%。鉴于我国各地当前的城市化发展大多是由政绩驱动、依据主政者的偏好和行政指令征收农民土地、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城市规模,而非由市场经济发展所臻、经自由选择自然浮现出城市集群,因而体现出一种被动形式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本文论及的转型社区即在此过程中产生。

如上所述,转型社区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过程中形成的过渡性社区,这类社区既在不同程度上存留着农村社区的社会交往和文化心理特征(如血缘/宗族联系、熟人社会、封闭保守、互助自治等),又已在地域和经济生活上渐次融入城市社会,并正朝着城市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健康目标蜕变。

(二)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目标和内容

有关社区建设和治理的目标,中外学者众说纷纭。美国学者罗特曼(Rothman, 1964:24-26)较早提出了“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说,关注解决社区当前问题和培育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英国学者托马斯(D.N.Thomas,侯钧生等,2004:9)倡议“资源分配”和“市民发展”两大类目标,强调公平合理地调配社会资源和培育社区居民政治责任感。继而,我国香港学者莫邦豪提出了“最终目标”和“特定目标”说,其最终目标指“透过社区内居民及团体的参与、合作和互助,促进居民福利,提高社区内生活质量”,而特定目标则有四项:(1)提高社区能力,解决社区问题;(2)发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3)协调社区服务,提高工作效率;(4)改进社区环境,改革不良制度(莫邦豪,1994:4-5)。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香港学者甘丙光等(1995:15-16)综合上述作者意见,认为社区建设和治理应该包含六大目标:(1)鼓励和促进社区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善自身生活质量;(2)鼓励社区居民发表自己的意见,使社

会资源和权力公平合理地分配;(3)合理利用社区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的需要;(4)加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5)培养社区居民互相关怀、互相照顾的美德;(6)提升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和社会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莫邦豪和甘丙光等人提出的目标理念较好地整合了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共同见解,可供我国内陆地区在实施社区建设和治理、选择目标体系时作为参照。

我国内陆地区的社区建设和治理是在政府主导下启动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从有限的便民利民和民政福利服务开始到提供较为全面的社区公共服务,自明文规定社区建设和治理为各级基层政府重要管理职能的一元化模式到协商共建之多元模式的出现,我国实践中的社区建设和治理呈现出正如有些作者(吴亦明,2001:117)批评的那样,“随着政府工作重心变动而优先次序改变的多功能目标定位”,包括发展社区福利,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目标;配合社会保障制度和国企改革,建立新的社保体系的社会改革目标;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发展地方经济、扩大内需的社会经济目标,而笔者认为,这些目标并未超越上述参照体系,相反,实践显示我们的目标设定或较为狭窄功利、或太过繁琐笼统而难以聚焦,?譹?訛亟需有一个既吸收国外和港澳台地区成功经验、又针对内陆具体国情之统筹兼顾的新的解释。

鉴于国内当前正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近阶段和将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可以将“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谐社区”设定为总体目标,具体包括“公民社区”、“福利社区”、“健康社区”、“文化社区”、“绿色社区”、“安全社区”六项特征指标,分别指向解决目前国内各类社区面临的发展公民意识、培育社区文化、提供便民、救助和福利服务、维护居民身心健康、丰富居民文娱生活、整治和保护社区环境以及实现社区安全保障等共同问题。

据此我们可归纳出包括转型社区在内、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六大内容:(1)发展公民意识,培育社区文化。通过提供各类社区服务和组织开展

各种社区活动,培育公民意识,逐步形成包括先进理念、现代价值体系、良好行为习俗和完善制度设施在内的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可持续发展软实力。(2)社区一般服务。包括面向居民、单位的政府公共服务和商业便民利民服务,面向问题人群(乞讨、吸毒者等)和孤老残幼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以及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3)社区卫生服务。包括社区居民的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计划生育服务等。(4)社区文娱、体育、科技、教育服务。包括不断完善公益性和鼓励营利性群众文娱、体育、科技、教育投入,吸引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活动,缩短社区成员距离,增进社区人员知识,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5)社区环境整治。包括生活/工业垃圾分类、处理,净化、绿化、美化社区,保护社区环境等。(6)社区安全保障。包括消除居民的物理、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建立和健全社区治安防范和疏导体系,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工作,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主体、工具和手段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以居民、家庭、驻区单位为基本构成单元,小小的社区蕴涵着公共部门(政府)、私人部门(市场)和第三部门(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合作搏弈、相互作用的全部要素。

从庞杂的治理理论体系角度看(陈振民,2005:77-86),包括转型社区在内之社区建设和治理,谁是其实施主体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1)传统意识认为治理即政府管理,这样,社区建设和治理的主体就是政府。(2)公民(市民)社会和第三部门视野强调保护公民权利,促进公民参与,制衡政治权力,为此将治理看成社会“自组织网络”不受政府干预之自我建设、自我联系、自我协调、自我整合和自我满足,这样,社区建设和治理的主体就是非营利、非政府组织。(3)鉴于上述两种理解都有偏颇之处,于是出现了整合性的合作网络治理

解释。这一视野将治理结构看成一个网状管理系统(Kettle,1993:22),认为治理是一个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中的组织和个人通过面对面、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就共同关心的问题采取集体行动的过程。这样,社区建设和治理就面临一个多主体——市场组织主体、政府组织主体、社区自治组织(包括居民及其家庭)主体——平等协商、同舟共济的共建同治局面。

显然,与社会学中的社区工作或社区发展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合作网络治理模式较好地反映了当代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趋势和新思维,应该成为社区建设和治理实施时重要的考虑。事实上,多主体的提出既存在理论依据,又具有实际需要。上节讨论揭示出提供各类服务产品是建设和治理的主要内容,为此需要市场主体发挥作用。然而,一方面,市场存在着失灵(例如,不能提供无利和微利的社区公共和准公共物品),需要政府主体出面干预和负起责任;另一方面,政府也会失效(例如,由政府非市场缺陷导致的低效率,由寻租引起的腐败等),这又为非营利主体拾遗补缺提供了空间。当然,非营利主体也会发生志愿失灵,因此,从社会工程的角度看,一个三大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衡、良性互动的机制无疑是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最佳选择。

关于社区建设和治理所涉及的工具和手段,社会工作领域的学者们曾为社会工作者设计出一套由专用术语表达的方法体系,但是不同的工作群体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他们所赖以应用的工具和手段也趋向多样化:(1)治理理论及其方法技术。治理理论及其方法技术强调公民参与和民主协商,重视社会工程合力的作用,帮助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倾向,尤其是善治(good governance)概念所表达的六性——合法性、透明性、问责性、法治性、回应性、有效性——要求(俞可平,2000:9-11)更能成为各类主体单独或协同工作、设计各种制度安排时指导行为的准绳。(2)管理理论及其方法技术。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必然能在社区建设和治理工作中找到用武之地。简言之,计划工具能用来实施社区预测,设定目标,建立战略规划和游戏规则;

组织工具能用来设置社区机构,设计工作岗位,协调权限;人事工具能用来吸引、发展和保留社区所需人才;领导工具能用来实施激励、沟通信息、凝聚合力;控制工具能用来测量业绩和纠正偏差等。(3)对于政府主体而言,如何在社区公共管理中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这方面,结合新公共服务理念,合理地吸纳新公共管理开出的10味药方?譺?訛(奥斯本等,1996),可为改革政府运作机制、完善社区建设和治理增添新的工具和手段。(4)对于社区工作专门机构、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而言,社会工作领域发展形成的专用工具和手段(莫邦豪,1994:47-77),无论是伯顿(Batten)提出的“直接干预和非直接干预”二分法,还是罗特曼(Rothman)倡议的“地域发展、社会策划和社会行动”三分法,泰勒和罗伯特(Taylor & Roberts)建议的“社区发展、项目设立和协调、策划理论、政治行动、社区联络”五分法等,都具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

三、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国内外一般经验

自联合国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立“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小组”以来,全世界掀起了一场风起云涌的社区建设和治理运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就城市社区网络治理而言,根据政府卷入程度,国际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模式: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强调政府主导,在社区设有各种派出机构,进行较为直接和具体的干预;美英等发达国家强调社区自治,政府的干预主要通过法律法规以间接的方式进行;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则中庸上述两大模式,政府在社区建设和治理上既提供规划、指导和经费支持,又在具体事务参与上和民间组织交织在一起(夏建中,2000)。

而上述不同模式网络治理中建设目标和内容的达成,即社区私人和公共物品的提供,国外经验都强调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中心供给模式。以加拿大为例,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包括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非营利主体,政府出资、市场和非营利主体操作构成了社区服务的“契约化”运作模式(丁元竹,2006)。在此过程

中,社区委员会、社区中心协会等政治性社团和众多志愿性社团的协调、监督作用又促进了社区内的公共参与,将单纯依靠外力的发展转变成“内源性”发展,从而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社区文化的培育。

国外城市社区网络治理尚有功能性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公园和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概念和实践,以及最近在北美兴起的商务改进园区(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 BID)和城市新的复兴(the “New”Revitalization of Downtown)概念和实践(Mitchell, 2001)。后者较多地使用“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工具,瞄准城市中心商业区,提供重要而又属补充的公共服务。改造项目一般采用公私合作形式,而运作经费则主要由区内潜在受益的工商企业承担。项目内容通常包括文化历史古迹的保存/维护,消费营销/促销,小企业发展,步行街规范,便民服务以及区内的卫生、安全保障等。该类城市复兴商务改进园区在美国41州和加拿大已发展至1200个之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如纽约市长(1998)所称之“城市复兴发动机”般的功绩。

国外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通常与本国的城市化发展路径相关。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型、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调控型、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失衡型城市化进程中(建设部城乡规划司,2005;夏建中,2000),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诺伍德小镇”经验(朱传一,1994)。在自由放任的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系自然浮现,从农村社区过渡到城市社区既关乎治理机制,更应重视居民社区意识的复兴。诺伍德镇的网络治理采用了“镇代表会议(民主决策)+镇经理(有效执行)”的管理体制,兼顾了民主和效率两大要素。社区私人和公共物品的提供则充分运用市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三大机制。此外,小小的诺伍德镇建立了许许多多行业性、福利性、学术性、趣味性、文化性、宗教性社会团体,这些社团组织在提供非营利公共服务的同时,对于建立维系全镇居民感情生活的市镇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国内城市社区建设和治理经历了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借鉴国外经验,直至当前政府推动下的网络治理发展变迁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个人仍与单位捆绑在一起,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概念虽开始流行,但尚未普及,当时政府是唯一的发展主体,通过街办和居委会包揽了为数甚微的社区事务,社区居民主体意识薄弱,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公民社会的兴起,社区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的功能不断扩展强化,各类非营利组织纷纷涌现,并将它们的触角伸展到社区,频繁地拓展各种活动,社会力量开始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

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地区开始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借鉴了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服务模式,在园区7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立了17个社区邻里中心,邻里中心汇集了与居民饮食起居密切相关的所有商业和生活服务设施,不仅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加强社区人际联系、促进居民社区参与的平台。又如,重庆市先后组织两批干部共计59人去韩国研修“新村运动”经验,企图以此为鉴发展重庆乡村经济和社区建设(徐恺,2006:10)。

经历过上述阶段,到2000年前后,社区建设不仅已成为政府社会政策和行政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丁元竹,2006:5),也成为市场组织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的焦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联合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此后国内城市社区建设进入到一个政府推动下多主体合作参与的网络治理新阶段,涌现出包括上海、沈阳、杭州、宁波、深圳在内的一大批先进城市社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勿容置疑,在城市社区建设和治理中,上海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堪作全国的标杆。(1)上海经验首在重理,党政部门和学术界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和治理的理论研讨和宣传教育,提出了“善治从社区治理开始”(卢汉龙,2006:10)、“党建扎根社区、融入社区、凝聚社会”(吴铎,李国弟,2006:10)和“再造社会管理流程”(邓伟志,2006:10)等理念,搞清楚建设和治理的内涵与应该

如何建设和治理等基本问题,并通过本地报刊宣传与教育培训等手段促使全社会达成共识。(2)抓住建设和治理六大工作的核心,上海着力打造城市灵魂和社区文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重视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出台并执行了包括“七不规范”、“志愿者行动”、“文明在我脚下”、“城市精神培育”、“学习型社会构建”等一系列行动计划,旨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文化和社区文化。为了保障该项工作的实效,政府与学界还十分关注由第三方实施、包含一系列指标体系?譻?訛的城市软实力调查评估,透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胡键,2007:5)。(3)为了整合社会力量,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治理,针对命令经济的遗产——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和公民社会欠发达的特点,上海积极构造政策支持和政府扶持的软环境,培育公民社会,促使诸如专业、行业协会、基金会、志愿团体和兴趣社团等各级各类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大量涌现,独立自治,?譼?訛茁壮成长,快速成为社区建设和治理中最为活跃的中坚力量。这方面,上海志愿者团体最近十年来的发展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例证(邵岭,2007)。(4)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针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推出七大举措,倡导通过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治理,?譽?訛着力打造和全力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卢湾区政府则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居委会建设中长期规划,力求在经费、用房等硬件设施以及行政减负等方面作出改进,确保居委会的可持续发展,以便充分发挥其作为社区自治机构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顾一琼,2007:1)。

此外,杭州、宁波、沈阳等城市社区建设和治理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杭州市长庆街道王马社区“支部建在楼道”,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系杭州市社区建设和治理的特色。其后上海嘉定区迅速跟进;宁波市则提供了一个社区建设和治理中多主体合作和应用信息系统构筑全方位服务保障

体系的特例。不光是卫生服务和再就业劳动保障信息已被联网利用,宁波市还在海曙区开通了一个由政府、社区自治组织和企业合作共建的“81890”(宁波话谐音,“拨一拨就灵”)全天候免费电话网络,向全市600多万人口提供18个大类、计170多种社区服务,几乎涵盖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关国内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的研究文献目前尚不多见,存在文献仅就这类社区当前实施的三种管理模式——城中村、镇管社区、街居制——有所评述,且均指出目前国内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然而,本文前一节所构筑的理论框架和本节所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已为研究转型社区的建设和治理奠定了理论分析基础和实践参照体系。

四、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浒墅关个案考察

应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邀约,笔者率领的科研团队于2006年7-8月份及前后的时间段内对浒墅关主要转型社区阳山街道建设和治理情况进行了综合考察,通过汇集文档、实地观察、访谈、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掌握大量一手资料,本节将结合上述理论和经验层面构筑起的参照体系,在介绍情况和业绩评估基础上,对浒墅关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作出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战略、政策建议。

(一)情况介绍

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1993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2年借苏州城市区划调整、实施高新区“北扩西进、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的契机,浒墅关开发区并入苏州高新区,成为苏州高新区浒墅关分区。该区最初成立时已开发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随着高新区“北扩西进、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分区从2003年开始全面实行撤村建居的城市化工程。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动迁、统一安置原则,经过2003-2004年的第一轮大规模动迁和2006-2007年的第二轮补充动迁,分区新拓展开发空间15平方公里,共动迁农户6300多户,企业300多家,建造动迁

安置房150万平方米,22,000多农民“洗脚”上田、“洗脑”进城,成为撤村建居后新成立的阳山街道社区居民。阳山街道社区含“阳山花苑”和“新鹿花苑”两个居民区。其中阳山花苑占地1.34平方公里,规划多层住宅490幢,建筑面积达133万平方米,最终将形成4-5万人的居住规模,是目前苏州市乃至江苏省最大的农民动迁居住小区。

(二)业绩评估

从1993年建区,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的5年以来,历史上闻名遐尔的浒墅关由一个最初开发面积仅几平方公里、被茫茫农田包围的古镇迅速演变为开发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新兴现代化卫星城镇,并使3万多原农村居民中的四分之三顺利蜕变为城市居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发展奇迹,以下我们对分区建设者已经取得的业绩作一简略评估。

1.经济数据。自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建区以来,尤其是更名为苏州高新区浒墅关分区后,区域建设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5亿元(其中43亿元为近5年投入),引进、兴办中外企业530多家,吸引外资15亿美元,内资50亿元人民币。分区近五年来完成区域生产总值约7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约12.5亿元。

2.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自2003年以来,拓展开发的20平方公里内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日臻完善,包括苏州高新出口加工区、苏州高新保税物流中心、维德木业城、大新科技园等二十几个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项目陆续动工和建成。一座工业新城、人居新城和生态新城已初现端倪。

3.公共和配套设施建设。自2004年至今,包括“阳山花苑”和“新鹿花苑”两个居民聚居区的阳山社区,凭借着实施苏州高新区“北扩西进、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之“撤村建居”的东风从无到有,拔地而起。短短三年中,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规范”进行规划和遵循“现代化新城区标准”组织设计建设,阳山社

区的公共和配套设施已取得长足进展,居民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生活配套服务。

4.社区治理。到目前为止,阳山社区的治理较多地呈现出政府主导特色,亦即体现了治理即政府管理的意味。2005年5月开发区管委会组建了阳山街道办事处,将原社会事业局、农村经济管理局的职能和建设环保局村镇建设职能划入阳山街道办事处,并将主要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劳动保障事务所”、“文体教育服务中心”三个事业单位成建制划归街道管理。街办建造了建筑总面积3850平方米的集社区、党员、卫生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社区服务中心,在中心功能配置上,充分考虑农民社区的实际和动迁农民的需求,将农保、计划生育、劳动社保、合作医疗等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职能整合到服务中心。同时街办组建了阳山花苑第一、二、三、四和新鹿花苑五个社区居委会,设置了21个居民服务网点,还组建了阳山物业公司和市政工程管理公司等城市维护管理机构。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和完善社区党组织网络建设,形成了从阳山街道党工委、社区居委会党委到楼宇党支部、楼幢单元党小组的新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近年来,阳山街道各社区积极参与和谐社区、文明社区、文化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建设活动,社区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文化素质提高,没有出现一般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那种一迁就乱,社区矛盾突出的问题。

(三)成功经验

1.一个强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与国内同类开发区/转型社区的建设和治理类同,浒墅关分区的开发及其阳山社区建设和治理得力于一个强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在分区开发上,这一模式主要依赖土地、资金、优惠政策、廉价劳动力、潜在市场等要素驱动,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拓展地区标志性亮化工程,发展区域硬环境;同时通过专业化、高强度、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推动区域产业向面向国内市场、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方向发展。在社区建设和治理中,这一模式则较多地体现了政府全面干预、治理即政府管理的特色。事实证明,上述强政府发展模

式在一定的历史契机或开发建设初期是相当有效的,然而,随着战略起飞期首轮效应的结束,当情况改变,开发区原先的优势逐渐失效后,则必须寻找新的路径依赖,发生模式转换,才能有效突破发展瓶颈,再创新的辉煌。

2.注重发展与稳定协调一致,妥善处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系浒墅关经验中另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伴随着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必然经历的资金筹措、土地征用、农户动迁和撤村建居等大事,在投资项目、拆迁补偿、集体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方面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难以处置的问题,对此,浒墅关分区设置了“调查研究、制定政策、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稳步实施”的24字方针。在动迁工作中涉及拆迁补偿问题时采取协商谈判、说服教育和依法强制拆迁相结合的办法。在撤村建居工作中推行逐步过渡方案,首先成立公有制资产公司,将原有农村集体资产划归该公司统一运作,机构建设上则经历了由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到社区筹委会/筹委会党支部,再到居民委员会/社区党支部的再造路径。在原村组干部安置工作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原则,根据安置对象的年龄、特长、原任职务和工作表现分别安排到街道、居委会、物业、城管等部门合适岗位。同时,对于一般村民和困难群体,则在退休养老和医疗救助等方面出台了特殊政策,有效地解除了各种对象的后顾之忧。转型过程中各种问题的适时恰当解决是社区建设和治理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浒墅关分区在这一环上做到了审时度势,早准备,主动出击,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3.注意学习吸收各地社区建设和治理经验,构建多主体同建共治多赢格局。在撤村建居、阳山社区逐步形成及其随后的建设和治理过程中,浒墅关分区十分重视学习与吸收各地城市社区在管理体制、治理机制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形成的成熟经验,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创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文化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建设的各类活动,不断明确建设和治理目标,完善建设和治理内容。到目前为止,阳山社区的建设和治理已初步形成一个政府、非营利组织、市场三

方主体同建共治的多赢格局:政府(管委会及其代表——按照“精简、高效、透明”原则组建的街道办事处)专责掌舵,在政府帮助下组建起来的专业服务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市政工程管理公司、物业公司?譾?訛等)和民众自治组织(社区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等)负责划浆,市场组织则提供补充性、个性化服务。三大主体在政府主导下自成体系,管理有序,服务有质,考评有方,社区居民普遍反映良好。

4.充分发挥社区精英的带头示范作用。系浒墅关经验中又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转型社区系由农村社区发展而来,农村社区中血缘关系和人际关系扮演着重要角色,掌握这一特点,分区管委会和阳山街道办事处十分注重发挥原乡村党员干部、社会贤达和能人在社区建设和治理中的作用,通过选举和其它形式,尽可能将这部分人安置至各级各类社区岗位,在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说服教育工作基础上,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利用他们的号召力和人脉关系,影响和作用于一般群众,推动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各项工作健康运行,良性发展。

(四)不足之处

1.就浒墅关分区开发建设的路径依赖而言,这一个案并未突破前一阶段国内高新区发展的通用模式:依靠土地、资金、优惠政策等要素驱动,注重硬环境、标志性建设,注重并强化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缺乏科学完善的产业规划,缺乏促进区内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强烈意识。虽然这一发展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能是有效的,但是随着时间和条件发生变化,发展的路径依赖以及随之而来的战略和政策措施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否则极有可能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难以捕获机会,突破新一轮发展的瓶颈。

2.就阳山社区的治理机制而言,尽管一个政府、非营利组织、市场三方主体同建共治的多赢格局已初具雏形,然而要真正达到理想状态则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阳山社区的建设和治理仍然较多地体现出政府主导的行政化色彩,一方面,从组织数量和功能发挥来看,非营利主体和市场主体依然弱小;另一方面,

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在运作中常常丧失其自治功能而实际成为政府组织街道办事处的基层机构,同时,居委会选举过程中成立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理事会、社区议事会等民间组织则由于常年不作为而客观上沦为一种摆设。此外,市场主体在社区公共/私人物品提供上活跃度不够,尚没有承担起其应有的角色功能。

3.就阳山社区建设和治理内容或目前社区服务提供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言,对照前文理论分析部分所述及的六大内容,我们发现,鉴于以下原因:(1)尚未制订保障社区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规划;(2)服务提供主体单调,市场和志愿主体功能发挥不足;(3)政府财政投入除了支付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外,主要用于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缺乏统筹兼顾和前瞻性的计划安排;(4)服务提供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当前阳山社区正在提供的社区服务,无论从数量、质量、广度、深度等各个方面来衡量,都只能说还是一种较为初级的产品,距离完善、完备的社区服务提供体制和机制,阳山社区仍有很长的路程要走,而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是发展公民意识,培育社区文化。

4.就发展公民意识,培育社区文化而言,这正是所有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中亟待关注的问题。阳山社区问题表调查显示,85%的填表人参与社区事务意识不强,并不认为自己是城市居民,不少人仍然保留着乱倒垃圾、污染环境等传统农村社区居民的不良习惯。如何通过提供各类社区服务和组织开展各种社区活动,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转变他们的观念,逐步形成包括先进理念、现代价值体系、良好行为习俗和完善制度设施在内的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确实是摆在包括阳山社区在内所有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工作中的一项重大挑战。

(五)战略、政策建议

1.明确角色使命,实施战略转型。根据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浒墅关分区在当前高新

区二次创业的新一轮发展中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使命,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引领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为此,需从过去实施的“增长赶超”战略向“创新赶超”战略转型,切实有效地实现“五大转变”:(1)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2)从主要依靠政策优惠、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变;(3)推动产业发展由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转变;(4)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5)从注重引进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向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

2.发挥市场主体和第三部门主体在社区建设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社区建设和治理是一个需要统筹兼顾、全员参与、综合各方面努力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发挥政府主体统率、引领功能的同时,当前尤其要注意培育市场和培育公民社会,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和民间社团、志愿团体参与到社区建设和治理中来,形成合作多赢、良性互动的格局。

3.建立完善、完备的社区服务提供体制和机制。针对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六大内容,如何既根据自身当前具体状况,又在充分考虑吸收别人丰富经验基础上完善、完备社区服务提供体制和机制,是摆在浒墅关社区建设者面前的又一项重大挑战。所谓“完善、完备”既指服务提供内容——根据社区建设和治理综合目标所确立的六大服务领域及其子领域应悉数囊括,无一遗留;又指服务提供方式——强调要形成一个充分发挥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三方积极性,包括政府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市场机制(提供私人物品)和志愿机制(提供拾遗补缺的公共或私人物品)在内的社区建设网络治理新格局。

4.发展公民意识,培育社区文化。如何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和政治参与意识,以至培育形成一种相互依存、团结协作、健康良好的文化特质也许是所有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中一项最为艰巨然而又必须花大力气完成的任务。包括转换不良习惯在内之旧文化的改造以及新文化的确立,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有效的变革管理来实现。该项工作既可以包含在和渗透于各类社区日常服务的提供和各种社区日常活动的开展中,又应该着力发展专项计划和培训项目(如创建学习型社区项目),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来改变行为习俗。逐步形成包括先进理念、现代价值体系、良好行为习俗和完善制度设施在内的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五、结论

(一)浒墅关分区阳山社区建设和治理成功经验。其主要经验展示了一个强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在转型过程中,阳山人充分学习吸收各地社区建设和治理经验,较好地发挥了社区精英的带头示范作用,注重发展与稳定协调一致,妥善处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初步构建起一个多主体协同发展、同建共治的多赢格局。

(二)浒墅关分区阳山社区建设和治理不足之处。浒墅关分区开发建设的路径依赖并未突破国内高新区早期发展的通用模式,阳山社区建设和治理过程中政府角色功能发挥特强,市场和非营利主体角色功能发挥偏弱,社区服务提供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亦存在差距,尤其是发展公民意识、培育社区文化方面则更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三)战略、政策建议。针对存在问题和差距,研究继而给出了相应的战略和政策建议,强调重新明确发展主体的角色使命,实施创新型战略转型;重视发挥市场主体和第三部门主体在社区建设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完备的社区服务提供体制和机制;以及在发展公民意识,培育社区文化上狠下功夫。

我们期待我们的研究及其发现能够给我国各地城乡社区、尤其是转型社区的建设和治理工作带来有益的启迪。

注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00]23号文)联合转发之《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今后5到10年中社区建设和治理的4大目标:a.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b.拓展社区服务,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c.加强社区管理,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d.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努力协作共建新型现代化社区(已经笔者缩写)。笔者认为上述4项中除b项外,与其称之为目标还不如称其为手段。

②这10味药方包括:重在掌舵和授权,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使命感,效果和顾客定向,增强事业心,重视预防,实施分权,以及利用市场进行变革。详见奥斯本等,1996。

③这些综合指标体系包括“人文发展指数(含幸福指数)”体系、“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体系、“宜居城市指数”体系、“生活质量指数”体系和“健康与卫生指数”体系等。

④上海市相关政府部门在全国率先发文规定公务员不能在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中任职或兼职,以此维护该类组织独立自主的自治特性,避免它们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庸或社会摆设。

⑤七大举措中最后一项强调“健全社区服务联动机制,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和市场机制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采用有偿、低偿、无偿等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李翔,2007:1),即为以行政文字载体出现的网络治理表达。

⑥物业公司系在街道主持下成立,初衷为安排一部分分流人员就业,目前对社区居民的服务实施基本不收费政策。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豫北安阳调查为例 郭鹏群 [1] (安阳行政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本文以近年来豫北农村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政府的有关文件、统计资料和座谈,对安阳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对社区内生性资源动员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区豫北农村调查研究 自1887 年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社区”的概念,历过百余年,“社区”从纯粹的学术分析概念转换到具有特定时空、基础设施、社会组织和人员等构成要素的社会实体;从最初只包含时空、人口和文化要素的集合到集时空、组织、功能、制度、人口、文化等要素的有机复合体;从最初单纯指向农村区域和社会到后来指向特定城市区域和社会,进而转向指向农村社会共同体的重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之后,安阳市高度重视,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其中殷都区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本文以近年来豫北农村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政府的有关文件、统计资料和座谈,对安阳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外部视角:政府主导,积极推进 安阳市是河南省省辖的18个市之一,位于河南省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下辖5县(市)4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92个乡镇,43个街道,3278个行政区,216个社区。安阳市生产总值2003-2008年由353.7亿元增加到1036亿元,年均增长15.5%,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增速。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924元,是2003年的3倍,年均增长15.1%。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3.9:60.4:25.7,为二、三、一型。2008年安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1亿元,是2003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分别是2003的1.9倍和2.1倍,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1、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2009年11月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召开了高规格的动员大会,形成了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北京市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提纲

北京市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提纲 (一)关于农村社区建设 1、当前的农村社区的基本情况,包括数量、人口规模、村庄类型、办公服务设施、资金投入等情况。 2、区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体制情况?当前农村社区与街道、乡镇的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情况及小城镇建设情况。 4、村委会与社区居委会是否并存?村居并存状态下社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发挥居委会在社区自治方面的主体作用? 5、社区居委会与村党组织、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社区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等社区各类组织间的关系,如何实现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6、社区自治管理服务开展情况如何?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7、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如何?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8、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情况如何?在推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做法?还存在什么问题? 9、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情况及存在问题? 10、当前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有哪些?现行投入

保障体系与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间存在哪些矛盾?建立了哪些投入保障机制,还存在哪些问题? (二)关于农村社区服务 11、当前农村社区服务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12、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及在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3、农村社区服务站作用发挥情况,在人员队伍、资金投入、工作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14、农村社区居民亟需政府组织提供的便利服务有哪几类?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促进社区便利服务发展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15、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如何?积累了哪些经验?在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三)农村社区工作力量 16、农村社区工作力量由哪几类人员构成?工资待遇情况及资金来源?现有工作力量是否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有哪些意见建议? 17、农村社区是否有持证的社会工作者,专业作用发挥情况如何?

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四川省宜宾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方才 一、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 1、自治功能。农村社区是一级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与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形成有机整体。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功能主要有三项:第一,公共服务的功能。搞村上的公益事业,不能提硬性要求,不能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摊派集资,只能通过采取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协商着办,经过广大村民共同自愿参与,努力把村上的公益事业,特别是要把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第二,组织和动员群众的功能。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自治活动,是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重要形式。农村社区缺乏了社区成员的参与便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农村社区村民自治意识的强弱事关社区最终能否实现社区成员齐心协力提高理论政策水平、文化素养、生活质量、农村文明程度的目标。农村社区成员自主管理,营造和形成自己管理社区、自己建设社区,为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添砖加瓦的社会氛围,本身就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题中之意,也是农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直接表现。第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社区村民自治来维护社会治安和调解民事纠纷。 2、建设功能。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抓好的首要任务,搞好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把社区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好,把农村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对农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要把村庄规划建设好,对本村村庄外围的散居农户,要着力搞好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即: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厨、改厕、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特别是要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要注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应与村庄建设相结合,搞好村庄建设是农村经济走向和人流、物流、信息流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对搞好村庄建设,让亿万农民过上城市人的幸福生活有三大好处:第一,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第二,大大节约肥沃耕地,散居1户农民住房占地1500平方米左右,村庄1户农民住房占地300平方米左右。第三,给村民用水、电、气、电话、电视机、微机等都会带来便利。如四川省宜宾县新联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听说要组建社区搞村庄建设了,在会上就有20多户农民自愿报名要求在公路旁边新建1个小型村庄,配套建起农贸市场。但要求散居农民尽可能在村庄居住,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只能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集中。现在农村许多村庄没有统一规划,加上农民信迷信,建房讲究座东向西、座南向北,农民建房混乱无序。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村庄建设,逐步将混乱无序的村庄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计新颖、人居环境优美的新型村庄。从现实意义上讲,一个个设计新颖的崭新的村庄诞生之时,就标志着中国农村村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管理功能。农村社区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加强农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以加强民主管村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用制度规范工作,用制度约束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一是要健全和完善公推直选村干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两个率先”总体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载体,紧紧围绕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市乡村三级联动,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和谐发展。3月19日、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市级领导成员、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现场调度、观摩交流、检查评判,收到很好的成效。今年确定的64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占全市规划总数的36%。 (一)高点定位,创新实践。在深入调研、充分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境界、提高标准,研究确立了“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为总抓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为着力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思想,以及抓住“规划编制”这个关键,打

造“服务管理和发展致富”两个平台,“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农民,坚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城乡互动,统筹发展”三项原则,做好“与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与旧村改造建设,与产业发展”四个结合,实施“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经济强村带动型、行政村整合型、村企发展联合型、城中村改造融合型”六种模式,实现“与教育资源布局,与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与集贸市场设置,与农资超市、便民服务超市设置,与农村产业布局,与文化娱乐设施布局,与社区警务室设置,与加工小区、养殖小区、仓储小区布局”八个统一的总体思路。各级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普遍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健全完善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 (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把社区规划与市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市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乡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相配套;同时本着“整合资源、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功能优化”原则,结合各乡镇实际,以“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等六种模式为基准,充分利用经济发展集聚地、闲置房产资源、乡镇工作片区等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农村社区,全市共规划农村社区79个,达到了以点带面、以强扶弱、全

北京市推广六型社区建设

近年来,北京市提出了“一分、三定、两目标”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 为领导,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社区服务站为工作平台,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广泛参与的多元 治理体系。“一分”就是促进居委会与社区服务站的职能分开。“三定”就是定事、定人、定钱,明确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人员、经费、任务,确保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工作到位 。“两目标”,就是把北京的社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型社区,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 其中,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 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街道 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社区内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形式多样,服务水平 和服务质量较高,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社区特殊群体生活 和需求得到基本保障,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社区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理 论和先进的文化引导居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知荣明耻,弘扬正气,崇尚科 学,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文明礼貌,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爱岗敬业,积极 向上,自觉做良好社会风尚的推动者,做民主法制的实践者,做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首善之区的建设者。 社区环境卫生、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公共场所和庭院等生活环境整洁、 恬静,适宜居住,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齐全;绿化美化程度高,绿地完好、清洁 、美观;居民环保意识强,能自觉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能源,污染源排 放达标 社区环境卫生、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公共场所和庭院等生活环境整洁、 恬静,适宜居住,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齐全;绿化美化程度高,绿地完好、清洁 、美观;居民环保意识强,能自觉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能源,污染源排 放达标。 继续深化“一分三定两目标”,社区各类组织健全,设置合理,职责明 确,民主制度、民主参与机制和社区公共管理体系完善,社区居民的主体作 用和各类组织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强,参与率 较高,能够做到思想共识、规划共商、资源共享、软硬件共建、规章制度共 同遵守、社区环境共治,形成了社区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 氛围。

农村社区管理系统1-6周平时作业一

农村社区管理1-6周平时作业一 题目1 ( )是指在农村地区,父母双方外出或只一方外出半年及以上,子女在家乡跟随其他人生活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选择一项: A. 留守老人 B. 留守儿童 C. 失独家庭 D. 留守妇女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父母双方外出或只一方外出半年及以上,子女在家乡跟随其他人生活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正确答案是:留守儿童 题目2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应把农村建设成为()的现代化乡村。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生产发展 B. 乡风文明 C. 生活宽裕 D. 村容整洁 E. 管理民主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应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化乡村。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题目3 农村社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以农村居民为主体 B. 以分散居住为主 C. 以家庭为主要单位 D.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E.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农村社区中血缘、地缘关系发挥基础性作用,血亲、姻亲,以及由于世世代代血亲姻亲关系形成的复杂网路,是农村社会关系的核心和联系纽带。城市社区中劳动力的谋生方式基本上是从事二三产业,而农村社区中基础性的经济活动则是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居民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是农村社区的建设者,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农村家

庭不仅担负着生育、赡养、消费、文化娱乐等项功能,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单位和农村组织的主要构成单位。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较低,聚居规模较小,与城市社区相比,由于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使得农村居民不可能像城市居民一样聚居在一起,只能小规模分散居住于多处。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 以农村居民为主体, 以家庭为主要单位, 以分散居住为主 题目4 环保组织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执法 B. 监督 C. 倡导 D. 宣传 E. 教育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民间幻波组织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第一,发动与依托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立法、政府环境保护活动、企业生产活动等进行监督,促使政府与企业积极开展有利于环境状况改善与环境质量提升的活动;第二,通过在农村社区以及公共场所围绕环境主题开展教育、宣传以及互助等活动,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与凝聚力;第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和“三农”优先的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的,以乡村规划建设为引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以示范带动发展为突破,以镇村为主体,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二、工作目标 从20xx年开始,全镇共选取王庙村、黄沟村、柴林村、桑村村等3个村庄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力争通过3年努力,到20xx年底这3个村庄通过考评验收,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自20xx年起,在总结创建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其他村庄,进行分类、分批整治改造建设,逐步使“美丽乡村”建设转入常态化。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村庄建设。

一是编制建设规划。试点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依据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详细、明确、可行的建设详细规划,明确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规划编制要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既要考虑当前农民生产生活所需,又要考虑农村人口、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既要考虑农村水、电、路、气、厕、卫等设施综合配套,又要重点突出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较大公共设施项目的有序、有效安排。 二是科学改造提升。按照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路网布局,合理设计主要街道、小巷胡同,打通村内断头路。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旧房、空心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装扮美观舒适住宅,改善农户住房条件。推广应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配套庭院环境卫生设施,全面完成改厨、改厕。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新房,严格管控无序违章建房,从严查处违章违规建房行为,促进村庄整体风貌协调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三是建设新型社区。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合村并点,集中连片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按照“配套、完善、提升”的要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农民的能力。

_两型_社区_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_袁方成

收稿日期:2009-12-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07J ZD0024);2008年度湖北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2009]035)作者简介:袁方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建设# 5探索62010年第1期 /两型0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袁方成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合理定位建设模式。本文在评述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从湖北老河口市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出发,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解读老河口实践的经验与启示,进而对老河口实践进行总结和提升,拟建构/两型0社区这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社区;/两型0社区; 中图分类号:C911;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130-06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农村社区发展实践中都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农村社区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定位和发展方向。然而,在具体的实践甚至学界都对此存在着困惑与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影响着我们对于当前农村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和改革方向的把握,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无疑是必须认真清理和严肃回答的问题。0 [1]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建 设目标,合理定位、适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认真研究并审慎地回答这一问题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给予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对湖北省老河口农村社区建设典型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区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创新问题,探索既符合民主政治发展,又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定位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对于正处在初步探索和发展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一、已有的实践模式及其研究评述 我国近年兴起的农村社区建设,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但已在各自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卓 有成效的建设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1.江西模式:/一会五站0。 作为欠发达省份的江西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 /第一块试验田0,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把农村社区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自然村落,摸索出了符合江西农村特点的建设模式。/一会五站0是江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核心,具体而言,是在村落社区中成立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农民、老教师、老复员军人和无职党员为主体,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的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通过志愿者协会下设社会互助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和科技信息传递站,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活动。在村落社区建设中,强调坚持自愿参与、量力而行、服务村民、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公道正派的原则,社区建设不背负任何的硬性任务、指标,也不给村民添任何麻烦。 [2] 2.秭归模式:/组织再造0。 杨林桥镇是湖北秭归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典范。杨林桥镇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到当地运行良好的/红白理事会0等农民自组织协会的启发,杨林桥镇领导人提出了划小村级管理单位,撤销村民小组改建社区的工作方案。/组织再造0是秭归杨林镇社区建设模式的内核。 # 130#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一、新型农村社区定义 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建设目标: 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三、建设要求 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大力推行“多村整合”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同一县(区)域内农村社区达到建设标准基本一致,服务标准基本一致。 五、建设规模及住宅建设标准 1、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 新型农村社区根据各村人口、产业、文化等情况按600户、2000人左右确定规模;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00-140平方米。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预留0.5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用地。 2、设区规划 ①坚持便于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最大限度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兼顾农村地域特点、历史沿革和农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乡镇合并、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建设和农业区域化发展等情况,科学设置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

②规划编制要按照《延安市市级生态村考核标准(暂行)》,充分考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3、住宅建设标准 社区内住宅与生产用地、用房间距不小于100米;人均不低于28平方米;清除危旧房屋,危旧房改造率达到100%;住宅立面及色彩应体现地域风貌特色。建筑材料应立足于就地取材。 五、道路交通 1、社区道路 社区道路应全面硬化。社区道路网应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合理布置建设,社区主干道不应低于7米,次干道不低于5米。 2、公共停车设施 社区应设有客运车辆停车站点。根据人口规模,应考虑公共停车面积,结合村民住宅形式,考虑私家停车位。 3、社区广场 社区广场面积为1000-2000平方米,根据人口规模确定。(广场配置绿地、文化活动场地和体育健身器材等) 六、市政公用设施 1、供水 水源应充足,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安全、完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排水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根据《中共XXX委XXX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和《XXX新型城镇化建设2012年工作方案》(济办〔2011〕30号),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按照“城乡一体、群众自愿、集中集约、改革创新、依法依规”的原则,坚持政策引领、科学规划、产业为基、就业为本、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人口的集中集聚,产业的集合集群,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宣传动员,调查摸底 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宣讲、座谈、算帐、对比等多种形式,让广大群众了解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好处。认真吸纳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各镇(街道)要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各村(居)人口、户数、耕地面积、村(居)占地面积、住宅面积、产业状况和群众需求等基本情况,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布局、规模、撤村并点方案、分期实施步骤等,制定工作台账,加快建设进度。 (二)科学规划,制定方案 以建设“山水济源”为目标,按照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市的要求,着力三个结合,即与民生改善相结合、与产业布局相结合、与城市提升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大社区,引导农民向社区集聚,体现集聚效应。 1.新型农村社区选址要依据XXX城乡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社区规划要综合考虑人口集聚、产业支撑、生态宜居、地质地貌、自然景观、文化传承、历史沿革和人文特点,以及农民承受能力、生活习惯等因素,着力打造特色, 彰显个性。在规划山区新型农村社区时,要充分发挥山的优势,依山就势,山水结合,突出生态自然、山水相融。 2.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规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村民意愿,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高效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平原地区每

整合村庄资源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膨胀村庄规模整合村庄资源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关于对莒南县推行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民政局组成考察组赴莒南县相沟乡利用两天的时间对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了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调研中,共座谈39人,其中乡镇干部17人,社区干部13人,居民代表9人;发放调查问卷80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行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及原因 2004年底,莒南县相沟乡结合市县开展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将原有的54个行政村合并减少到45个,减少9个。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该乡在工作中发现存在部分合并村“貌合神不合”,村干部之间相互扯皮,互不服气,工作效率低,村庄管理混乱,村级社会服务事业发展缓慢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村干部之间互相拆台;二是部分村宗族派性矛盾仍较突出;三是合并村强弱互补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四是中央惠农政策增多,村庄合并过程中坚持土地合同、债权债务、农业税负等不变的要求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等。2006 年初,相沟乡审时度势,创新思路,借鉴外地经验,提出了建设农村社区的思路。两年多来,全乡共整合32个村庄,建立10个农村社区,行政村数量减少到13个。全乡4.2万人口,其中社区覆盖人口3.2万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76%。通过社区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加快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全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全市探索出了“大村庄制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 二、主要做法 该乡坚持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选定三义口村作为试点,将三义口村改为三义农村社区。三义口村是2004年由张家三义口、杨家三义口等6个行政村合并形成,合并后共有2300户,6060口人,221名党员,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是全县第一大村。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该乡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性,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过去村庄管理混乱、街道脏乱、发展滞后的局面。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乡进行了推广。 (一)整合村庄资源,促进社区管理规范化。一是整合管理体制。社区只成立一套领导班子,即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班子职数和交叉任职率根据社区人口数量确定。撤销以前各自然村党支部,成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党总支,并将支部建在社区各种协会组织上。二是整合村庄资产。将原来各村5%以内机动地、宅基地、建设规划预留地、“四荒”地、集体积累等集体资产全部整合起来,由社区统筹管理和使用。对原自然村涉及的债务转移到社区承担,根据集体经济状况及政策情况,逐年偿还,逐步化解。三是整合村庄同合。原自然村的各业承包合同,全部收归社区集中管理,集中变更发包人。对原自然村签订的未到期合同,继续维持合同期限。待合同到期后,再由社区公开发包。 (二)搭建工作平台,加快社区建设城镇化。一是为新农村建设搭建示范平台。该乡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时,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提升农村社区示范功能放在首位,引导社区按新农村标准进行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样板。二是为社区群众提供集中服务平台。在全乡农村社区建设中实施“十个一”工程,即:每个社区建设一条商贸大街、一处集贸市场、一处便民超市、一个为民服务中心、一处小学或幼儿园、一处卫生室、一处文化广场和老年、幼儿游乐中心、一处警务室、一处工业及养殖项目区、一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在此基础上,发展各种服务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方便广大居民。三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组织平台。社区内成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协会,发挥农村党员和农村

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城关镇李海英董亚丽社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做好社区管理与服务,既是维护好广大社区居民权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扎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础。农村社区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有不同于城市社区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在乡镇社区建设实际,就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谈几点体会。 一、农村社区的特点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我县的22个社区都是农民转为居民,撤村建居而成的村居混合型社区,其特点如下:一是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纯,居民一般以农业生产为主,自我服务意识较强;二是生活方式简单,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乡村文化色彩浓:三是组织程度不高,形式单一化。由于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社区服务管理的现状、方式和效应也就有所不同,因而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将对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农村村改

居越来越多,社区建设管理不断深入发展,农村社区在建设管理方面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从我镇社区建设发展情况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建设未完全达标。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我镇社区的数量由原来的六个增至现在的11个,但按照社区建设“三有一化”要求,只有城区6个老社区活动室面积和室外活动广场面积基本达标,5个村改居的社区不同程度存在活动室面积不达标和没有室外活动广场的问题,再加上社区办公经费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服务和管理。 2、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从我镇社区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县、镇党委、政府在社区建设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善了社区党建、文化等各类活动室,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配齐配足了党支部、居委会、监委会班子,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乡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区组织的不断扩大,社区管理人员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和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且“行政化”色彩较浓,其管理方式、活动开展、服务实效等还是被动沿用老一套方法,严重制约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广大居民。 3、社区服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目前,农村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提供的服

全县“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方案

全县“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筑牢夯实依法治县的法治基础,深入持久推进“法律进村(社区)”工作,根据《XX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普法专项工作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XX 普法办发〔XX〕2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县纲要、加快建设法治XX的要求,深入开展“法律进村(社区)”示范点建设,大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深化依法治理,为建设智慧、和谐、美丽、活力、幸福“五个XX”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 通过“法律进村(社区)”示范点建设,进一步推动全县村(社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制度、设施和工作措施全面落实;通过深入开展“法律进村(社区)”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依法办事能力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助推“法治XX”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工作。示范点创建工作要做到“两个融合”,即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高度融合,坚持普法依法

治理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高度融合,找准创建工作服务大局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增强服务大局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注重实效。要坚持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积极探索适应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做法,带动面上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要因地制宜,因村(社区)情施策,注重突出典型特色和实际效果,不搞互相攀比,不搞形式主义。 (四)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树立精品意识,推荐、培育和考评示范点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培育的示范点,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 四、规模和标准 各乡镇要按照《XX县“法律进村(社区)”工作示范标准(试行)》(见附件)的要求完成规定动作,确保面上创建工作规范推进,高质高效。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增加自选动作,着力打造创建工作的特色和亮点。对成绩突出的创建单位,县依法治县办会同相关部门将其向市上推荐为市级示范点。 五、方法和步骤 (一)精心部署,全面实施(XX年6月15日—6月30日)。每个乡镇至少确定一个村示范创建点,设有社区的乡镇同时确定一个社区示范创建点。示范创建工作要明确创建目标、内容、进度、措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宁陵县后陈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宁陵县城镇化发展领导组办公室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推进农村小城镇化新型社区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基于此,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宁陵县阳驿乡后陈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后陈社区位于宁陵县城西,社区中心距县城2公里,S325省道南侧,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社区共辖后陈、潘集、前陈、张瑞寒、解洼、张三庄、东张楼、苏庄、訾庄、西张楼、张白、十里铺、严庄、姚庄十四个自然村。社区总人口8663人,总户数2288户,总耕地面积7894亩,党员总数110人。 后陈社区综合建设用地面积共计1350亩,原14个自然村居住占地总面积4073亩,社区整合后新增耕地面积2723亩。后陈社区建设分为“一心一带两片区”。一心:社区管理中心、文化大院、党员教育基地、社区超市等组成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一带:沿村北后陈水库和张解沟形成了一条自然景观绿化带;两片区:以景观带分割的南北两个居住片区,南片区安排789户老龄人员居住,为2层连体楼,面积165平方米,不超过2分半,北片区为5层和高层住宅楼,安排1499户中青年居住。 二、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2006年以来,社区“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高效发展强实力,提升品位显魅力,惠民富民增动力,文明和谐添活力”的工作目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于博个人无偿出资500多万元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800多万元用于办企业和帮助村民建房。县委、县政府又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社区建设,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社区2000年工农业生产总产值完成24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00元;2008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2010年工农业生产总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崭新舞台. 而完善新型社区建设格局, 推进新农村建设, 需要对不同地区农村社区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挖掘。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调查时间:20xx年11月1日星期四调查地点:虞城县乔集乡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和高中的文化程度调查方式:是以走访的形式调查的 调查的重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项工作开展以来,被我们县纳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个人的思想认识上,也对这项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新型农村社区既是社区,又在农村,如果简单一点儿,能够理解为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在农村建的社区,但它又不但仅是居住环境的改进,加上新型两个字,其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提高到了新的层次。新型是对农村社区居民生活质的一个提高,她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

的转变。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主要是指居住环境的改进、农民精神风貌的改进,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是较低层次的农村社区。而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市同质的、一样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并经过产业支撑,把农业劳动力变成了一产、二产或三产工人,实现了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转变,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转变,群众文化素质修养的根本提高。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三农问题愈来愈突出。就商丘而言,近年来,市区和各县城区变化很大,环境更加优美整洁,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进。可是在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环境,虽有改进但变化不大,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相同步。就是说,广大农民还没有完全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这些年,国家虽然不断加大惠农力度,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但这些都是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用于改进人们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绝大部分放到了城市,这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现状有关。政府财政有限,如果投向农村,点多面广、居住分散、蜻蜓点水,根本不解决问题,因此集中用于

北京市社区规范化建设的治理现状-成因与对策

北京市社区规范化建设的治理现状\成因与对策[摘要]新型社区建设的系列文件出台之后,北京市的社区建设迈上了新的台 阶。社区成立社区服务站之后,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大了居委会自主治理的空间,但是,自治主体单一、治理经费不足等现状没有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社区规范化建设的举措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治理机制与不断膨胀的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本文提出了社区“多中心治理”的对策,建议政府进一步放权,进一步引进和培育社区组织(NGO),政府应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参与对话和协商,共同满足住户的服务需求。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站多中心治理社区规范化建设 在城市社会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的过程中,社区作为北京市社会建设的载体,承接着社会整合与社会稳定的作用。随着社会需求的膨胀和新型社会矛盾的涌现,原有社区治理结构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此,北京市政府出台了社区规范化建设的新举措。 一、社区规范化建设前的社区治理困境 在社区规范化建设之前,北京市各个社区的自治功能受到行政职能的排挤,表现在治理主体单一、居委会行政性负担沉重等五个方面的困境。社区并没有实现它的“题中应有之义”——自治性、公共性和参与性。 1、治理主体单一,除了居委会,很少有其他社区组织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 在社区中,组织的分化程度很低,或者说,居民的自组织程度很低,治理主体单一。虽然社区中各类组织的名目繁多,但是这些大多是临时性的、力量薄弱的机构,能够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往往只有居委会一种组织。社区居委会在社区中存在的时间最长,也有法律的合法性支撑,不仅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可,也和政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传统的社区中,居委会“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社区中唯一的治理主体,承接各方面的职能和任务,既扮演了政府代言人的角色,也扮演着居民代表的角色。

新农村社区建设

新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班级:临床08级13班姓名:赵龙晓学号:20081150787 一、调查目的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及党的“十七大”报告均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他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而农村社区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也是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组织平台。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表现,为城乡的社会融合和一体化奠定制度基础。 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摆在面前的问题无疑在告诉我们,在农村中设立社区存在着很大困难,为推动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特作此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1、调查对象:日照市莒县在建设区或筹建社区的57个行政村 2、调查目标:社区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会生活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正在形成并逐步趋向成熟,正所谓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我们将通过了解社区结构和居民生活来总结其优缺点,以期完善社区建设,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及检索,同时随机调查报告 三、调查时间 2010年8月1日---2010年8月17日 三、调查内容 详情见附录 四、调查结果 <一> 新社区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一)、社区规划安置问题 1、社区范围规划问题 一个合理有效地规划只有符合农民的需要,才会被农民所认可,才会使农民满意,才能达到建设新农村社区的根本目的;但我们却总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社区规划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弊端,最终不能被农民买单。 2、社区规划范围征地赔青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而粮食就是他们的孩子。在处理社区规划范围征地赔青时,只有合理处理好规划范围内粮食作物的赔青问题,才不会引起农民的积怨,才能平稳顺利解决。 3、社区规划范围房屋的征收问题与居民安置问题 社区规划范围最好不要涉及居民住宅区,不但加大征收难度,而且增加安置问题。如有与实际相冲突,则本着居民至上的原则,合情合理解决居民的困难,避免使规划范围内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4、社区规划范围迁坟工作 做人重在不能忘本,在农村农民最重风俗祭祀,因此在社区规划时,各级部门要顺应民风,合理规划好坟墓搬迁问题,要在认识上与农民在同一战线,努力做好迁坟工作。 (二)、社区建设进展缓慢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认识不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干部和群众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认识上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些村组干部认识上“错位”,部分乡镇干部工作“不到位”,部分共建单位和企业“缺位”。主要体现在:思路不清、措施不明、作风不实,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对新农村建设规范缺少自己的思路。 2、各级职能部门合作力度不足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步骤,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但是,目前一些单位特别是基层主要领导,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及其与新农村建设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尚未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上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合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