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善政走向善治

从善政走向善治

从善政走向善治
从善政走向善治

从善政走向善治:政府何为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1日10:59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2期作者:石国亮刘晶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

不管是从应然层面还是从实然层面而言,从善政走向善治可以说是各国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势。根据一些学者的看法,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和公民的回归过程。并且,治理与善治理论主张“多中心”,强调“从管理到治理”、“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向具有非常强烈的“去国家化”或“国家回退”色彩,要求国家将更多的事务交给新市民社会或者与其进行合作共治,而最极端的口号要属“没有政府的治理”了。那么,这些主张是否意味着国家或政府在实现善治过程中就无所作为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善治强调国家或政府还权于民,但并非表示政府就不用保留必要的权力和权威。善治虽然强调缩减国家职能范围,但“它们一方面削弱国家力量的强度,另一方面又产生对另一类国家力量的需要,而这些国家力量过去不是很弱就是并不存在”[1]。也就是说,治理与善治的提出并未降低国家或政府的作用,而是主张对国家进行重新设计与建构,使政府的权力结构进行重构。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治理的过程更加离不开国家或政府的作用。

在治理与善治这个综合系统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库伊曼和范·弗利埃特做了如下的概括:构建、解构与协调、施加影响和规定取向以及整合与管理。[2]登哈特夫妇的回答更详细些,他们指出,“第一,政府将在确立各种网络运作的法律规则和政治规则方面继续扮演一种综合角色……第二,政府很可能会帮助解决各种网络内部,特别是那些网络之间的资源分配和依赖问题。……第三,政府应该对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监控以确保民主和社会公民的原则在具体的网络内部以及不同网络之间得以维护”[3]。可见,政府至少可以在三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即与法律标准或政治标准有关的角色,与经济市场考虑相关的角色以及与民主社会标准相关的角色。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在一国从善政迈向善治的过程中,政府至少应该并且能够扮演三个角色,即“同辈中的长者”、“培育者”以及“改革者”。

在由善政迈向善治的过程中,政府要能真正有所作为,首先就需要对其自身在治理网络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也就是权力结构重塑以及现代国家的重新设计与建构。在许多学者看来,政府在治理网络之中的正确定位应该是“同辈中的长者”。正如杰索普所言,国家不再是最高权威,而是变成了多元治理主体网络中的成员之一,并且随着网络合作伙伴以及其他经济政治治理模式的扩大,政府机构最好也不过是“同辈中的长者”。[4]政府的这个新角色定位,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含义在于政府需要放下身段,把自身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定义为“同辈”关系,与其他主体开展合作共治;另一层含义在于政府在放下身段的同时,也不能全然“甩包袱”,承担起“长者”的角色,并在治理网络中挑起“大梁”。

对于政府而言,尤其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政府来说,要实现从原来那种“家长”或“管家”角色转变为“同辈”角色,将会显得异常艰难,既有其自身的因素,也与诸多外部因素有关。随着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凯恩斯主义的强势崛起,“大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获得

了广泛共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国家政策的兴起,各国政府都经历了一个迅速“增肥”的过程,公共开支日益庞大。彼得斯就曾指出,如果按照公共收入或公共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来衡量的话,即使在在美国或英国这样的国家,在其由保守党执政的十几年间,政府规模也很少或者没有缩小。[5]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大量公共需求都被推给政府去解决,教育、医院、公路、警察等一系列公共服务支出占了政府支出的大部分,这种现象被彼得斯概括为发达国家政治过程的“普乐现象”。[6]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政府自身的“揽权”动机,出现尼斯坎南所言的谋求部门“预算最大化”的冲动。

对于那些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政府被赋予了或者说其自觉承担了推进本国快速现代化进程的重担,扮演了本国资源的整合者和发展战略的强势推动者。因而,与先发现代化国家相比,这些国家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国家主导型”发展战略,政府在社会事务的治理当中当仁不让的成为了“长辈”乃至唯一的主体,掌舵与划桨一肩挑。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单纯依靠政府或者政府与市场的简单组合,已无法解决好日益复杂的社会事务,治理与善治理论和实践的兴起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它要求政府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承认治理主体的多元格局,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第三部门三者都是治理网络中的成员,政府仅仅是其中的一元,与其他主体是同辈的关系,是公共治理的“好伙伴”,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7]。这就要求政府在进行社会事务治理之时,应该权衡何种治理主体需要纳入到治理网络当中,何种治理机制(或单干或合作共治)能够收到更好的效益,而非一味地大包大揽;并且更多的利用民主协商的形式与姿态去与其他治理主体开展合作共治,而非单纯利用原来的强制力权威进行压制。当然,在20世纪末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政府至少已然认识到市场机制在社会治理当中的重要作用,更多着重于“掌舵”而非“划桨”。不过在治理与善治理念下,社会事务的治理不仅需要进入市场机制,更需要公民的参与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强力合作,发挥政府和市场以外的其他机制(非政府组织、自组织等)的重要作用。

在治理与善治理念下,政府虽然从高高在上的“长辈”被“贬”为公共治理多元主体的“同辈”,但这样并非意味着对政府责任的要求减弱了,“恰恰相反,善治强调政府要在其所掌握的公共权威运行范围内承担起更大的责任”[8]。政府虽然与其他治理主体是同辈关系或伙伴关系,但却是“同辈中的长者”,这种“长者”身份在鲍勃·杰索普那里被描述为“元治理者”。这就意味着政府依然在社会事务治理当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在进行社会事务的合作共治当中起着“挑大梁”的作用,而政府要扮演好“长者”的角色,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履行好政府最基本的责任,承担起基础性的工作。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将每一个政府的核心使命概括为五项最基本的责任,大体上反映了现代政府所应该行使的职能,这五项基本责任包括:(1)确定法律基础;(2)保持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包括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3)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4)保护弱势群体;(5)保护环境。[9]在这些基础性工作领域,政府依然是网络治理当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并且,政府只有履行好这些最基本的政府责任,才能为其他治理主体有效发挥其应有功能,为实现善治的最终目标营造良好的环境。拉美国家的失败经历就充分说明了没有政府在这些基础性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善治”乃至“善政”都是一种奢望。

第二,充当好社会事务治理网络的组织者。政府需要针对所面对的社会问题,辨识出应

该纳入治理网络的相关主体,并将这些相关治理主体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合作共治来共同应对。在此过程当中,政府应该提供各种机制,让各参与主体认识到相互间的依存关系,并在战略上引导并鼓励他们建立共同愿景,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并开展新的活动。[10]

第三,做好“治理失败”的拯救者。当领导者出现失误、关键性的伙伴在时间进度和空间范围上的意见不一以及社会冲突的深度加剧等治理失败因素的时候,[11]政府还应当扮演“治理失败”的拯救者角色,以自身独特的资源和权威来重新凝聚共识,重塑人们的认知和希望,并在内部发生冲突或对治理有争议时充当“上诉法庭”;并在“其他子系统(如市场、工会或科学政策界)失败的情况下作为最高权力机关负责采取…最后一着?补救措施”[12]。

善治作为“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和“两者的最佳状态”[13],强调的是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合作共治,是一种“共舞的艺术”,而非政府的“单打独斗”。善治离不开政府,它需要政府承担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与制度环境,组织治理网络以及拯救治理失败,但善治更离不开公民和市民社会。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没有一个成熟的强大市民社会,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由于其身份的非官方性,政治上、管理上以及财政上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成员参与的志愿性,公民社会成为有别于市场和政府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或治理机制,从而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不足,发挥其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公民社会对善治的贡献主要在于:一个成熟健全的公民社会不仅蕴藏着诸如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等在内的丰富组织资源,为政府实现善治提供了多元化的合作伙伴,还为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决策和管理社会事务提供了诸多的方式渠道,从而向政府机构施加了或可见或不可见的影响。公民和社会组织既可以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来迫使政府保持信息的对外公开与透明,转变以前公共事务治理的固有思维观念,还承担了向政府问责的义务,构成了对政府的权力制衡。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的合法性得以提升,透明廉洁、参与性以及责任性等善治指标都得到较大改善,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也得以提高。[14]

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尤其是社会组织的发展,“既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政治环境,没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很难想象民间组织的存在和发展”[15]。没有政府的有效作为,公民社会难以发育成熟壮大,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因而,一个真正致力于善治的政府,至少可以有两方面的有效作为:一为消极的作为,主要表现为摒弃“家长”与“父母官”思想,逐步放松对公民的管理,扩大公民自由活动的空间,通过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放权,逐步弱化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从一些管理领域撤退,让相关社会组织承接这些职能,弥补留下的真空,从而积极造就合作伙伴。另一为积极的作为,即政府通过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为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创建一个有利的环境,同时在合作共治中重点培养社会组织的利益组织化能力、协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责任能力[16],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当中,成为可与政府相匹敌的重要治理主体。

此外,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除了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环境,还依赖于具备积极参与意识和良好公民品质的现代公民作为支撑。公民社会中的“公民”应该是在政治上有权监督公共权力,经济上能共享国家公共资源,法律上享有私有财产、个人尊严、知情权和言论自由等多

种受宪法保护的权利,道德上具备独立人格、自主理性、公共责任以及公共精神的人。[17]简言之,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应该是具备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人。一个具备公民意识的人,应该是对公民资格及其价值具备充分体认的人。这种体认的核心内容是对国家及其个体主体地位的确认,对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认同,这种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平等意识、规则意识以及参与意识。[18]而所谓的公共精神,主要指“人们关心和促进公共利益的意识和行为”,它的核心价值主要包括政治平等、参与和责任、信任和宽容以及团结和协作。[19]一个具备公共精神的公民会去积极了解并参与公共事务,超越自身利益去关注更大的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的实现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因而,这种公共精神构成了善治的“粘合剂”。

不过,在现代社会,公民资格是与生俱来的,而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却不是自发形成的,它还离不开公民教育的重要作用。这种公民教育是国家对公民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步骤,其主要内容包括公民意识教育、公民伦理教育以及公民参与能力提高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育,引导公民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政治合法性认同以及社会群体和社会规范的认同,从而不仅为现代国家输送合格的现代公民,还能培育起有利于公民社会成长的文化土壤。[20]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同样起着关键作用。

在善治理念下,政府应该把自身在治理网络中的身份定位为“同辈中的长者”以及其他治理伙伴的“培育者”。然而,从实践而言,政府要做好这两个身份定位却并非易事,各国政府自身的治理能力都有所差异。这种治理能力不同于以往的政府能力,它是一种新的权力结构或者职能结构。善治理念要求下的政府治理能力不仅表现为政府在治理公共事务当中所能提供的物质与权力资源,更表现为其组织与维护治理网络的能力。锤炼好这种新的能力结构,迫切需要政府自身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可见,在实现从善政迈向善治的过程中,政府还应该扮演一个“改革者”的角色。那么,作为改革者的政府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对此,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日益看到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失败,并且发现单独依靠政府力量越来越难以解决社会事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各国纷纷进行政府改革。这场运动实质上是政府在积极扮演着“改革者”的角色。在英国,从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伊始,政府就展开了大规模的民营化改革以及以管理绩效评估为核心内容的“雷纳评审”;1983年开始推行旨在梳理成本意识、提高公共部门行政效率的“财政管理模式创新方案”;到1988年开始实施“下一步行动”改革,确立了执行局体制,重塑了政府内部的结构和模式;1991年约翰·梅杰鉴于前任政府改革所引发的问题,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公民宪章运动”,通过顾客导向的服务承诺制,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公民满意度,之后又通过“为质量而竞争”,进一步推进政府改革。英国政府的改革并未就此停止。1997年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以“第三条道路”为口号赢得大选,他一方面继续推行保守党执政期间的改革政策,另一方面又针对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过度重视竞争而忽视各治理主体间有效合作带来的弊端,提出了建立“协同式政府”的新改革构想,通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建立伙伴关系,共同为社会和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不仅没有退却,反而在治理网路当中扮演了“粘合剂”的关键作用,其取得的良好绩效使得工党连续执政达十多年之久。[21]

而与此几乎同时,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了类似的政府

改革运动。而这场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将市场机制引入政府的内部重塑以及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当中,通过建立一个竞争型政府,一个顾客导向的“企业家政府”,一个高效率的“掌舵”而非“划桨”的政府,取得了卓越的改革成效。然而,这场改革存在的一个不足就在于它更多的是依靠市场机制来拯救政府机制的失败,而对公民及公民社会的参与重视不足,因而,改革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并非是一个以“善治”为目标的实践。由于市场和政府并非完全互补的关系,公民以及公民社会的缺席,导致这场改革运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在公共性和合法性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受到较多的批评和争议,其中以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最为有力。他们认为,在现代民主社会,政府要做的并非“掌舵”,因为公民才是这条“船”的“主人”;政府也并非需要单独垄断“划桨”,而应该相信公民自身有能力有意愿去亲自“划桨”,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当中;政府的服务对象也并非“顾客”,而是拥有公民美德和公民民主权的现代公民等。那么,政府应该做的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公共服务而非掌舵,服务于公民而非顾客,通过战略的思考和民主的行动来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重视人和公民权胜过生产率和企业家精神,并在这个过程当中承担多方面的责任。[22]

可见,在善治指引下,为了锤炼好自身的治理能力,作为改革者的政府,大致而言应着重要做好以下几个转变:从理念层面而言,应从掌舵与划桨转向公共服务;从组织结构而言,应从金字塔的科层制官僚组织居主导的治理结构走向政府、市场与社会三元平等主体合作共治的扁平式结构;从权力格局而言,应从以往的集权行政逐步走向分权行政,这种分权不仅表现为向地方政府、社区组织与第三部门的下移,还表现为向国际组织的权力上移。[23]

不过,由于各国发展程度等具体国情存在较大差异,各国政府在扮演“改革者”这一身份时,还应该针对不同的重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来说,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现代社会政治秩序,然后才是发展多元、健康的公民社会和市场”[24],也就是说,其主要目标在于塑造一个有足够权威和公信力的“强政府”,在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高自身透明度与廉洁度、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国家作为公共权力代表的核心作用,在有效地培育公共社会和市场的同时,逐步建立起现代社会政治秩序”,而非像某些西方研究者强调的那样,盲目倡导“没有政府的治理”。[25]

[参考文献]

[1][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16.

[2][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华夏风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

[3][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4.

[4][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漆蕪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

[5][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第五版)[M].聂露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

[6][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第五版)[M].聂露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15-18.

[7][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华夏风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

[8]高卫星.善治视野下的政府责任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9]世界银行编.世界发展报告·1997年: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蔡秋生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41.

[10][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漆蕪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

[11][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华夏风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

[12][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漆蕪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

[1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9.

[14][印]哈斯·曼德、穆罕默德·阿斯夫.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M].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43.

[1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36.

[16]钱钢.转型社会及其治理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78-179.

[17]陈秀娟.公民教育·公民社会培育·善治的当代诉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8]陈秀娟.公民教育·公民社会培育·善治的当代诉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9]笪素林.社会治理和公共精神[J].南京社会科学[J].2006(9).

[20]陈秀娟.公民教育·公民社会培育·善治的当代诉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1]赵成根.新公共管理改革:不断塑造的新的平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189-193.

[22][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6-17、31-128.

[23]黄健荣等.公共管理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

[24]杨雪冬.要注意治理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1(9).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试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考场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 第1页(共6页)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 第2页(共6页) 座号 2018-2019上学期入学分班考试 九年级 道德与法治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闭卷) 一、 比较与选择(共20分) ▲单项选择(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央纪委监察部开通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后,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被曝光,网略已日渐成为反腐的一把利器。如果就此写一篇报道,较好的标题是 A.公民参与民主选举,官员代表人民利益 B.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政策体现社情民意 C.公民参与民主管理,实践更加广泛深入 D.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网络反腐效果显著 2.近两年来,政务公开、开门立法,政府在公开中走向民主;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使政府的决策更加透明,公众参与度大大提高。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A 人民民主意识和执政能力增强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发展 C.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D.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网联合多家网络媒体平台开展“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广大网民积极建言献策。这表明 A.我国公民有权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B.网民建言是公民行使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唯一途径 C.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有所增强,积极行使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D.末成年人可以通过随意享有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4.我国宪法从1954年诞生至今,一直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下列说法最能体现这一显著特点的是 A.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B.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C.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D.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 ▲多项选择(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者:若有两个正确选项,只选一项者得1.5分;若有三个正确选项,每选一项得1分;若有四个正确选项,选三项者得2分,选一、二项者均得1分) 5.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宜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从中你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A.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B.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C.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全票通过,有利于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走向海洋》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400

《走向xx》读后感5篇最新xx400 字 《走向海洋》讲述了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母亲,生灵万物都受惠于海洋。海洋不但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海底不仅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而且还沉睡着数以万计的沉船,装载着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和珍贵的历史文物。那么走向海洋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走向海洋读后感400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中国有多大的领土吗?对了,你一定会说有960万平方千米,并且想:我为什么要问这3岁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真可笑。不过,事实证明,可笑的人其实是你,因为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片蓝色国土吧!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最初的生命是诞生在海洋里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海洋,地球上就不会出现生命。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3个:1:海洋蕴藏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据资料统计,海洋动物有数十个门类20万种,蕴藏量32、5亿吨,种类和数量远远超过陆地。 2:海洋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可以说,海洋油气在海洋矿产资源中称霸一方,海底石油的形成,是由于海域有着大量的有机质,并充分具备了形成石油和保存石油地质条件。3:海水还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总储水量为216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淡水总量的90%。仅凭这三点,就可看出海洋的重要性,不是吗? 有一首歌不是这么唱吗: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我相信中国这条巨龙将继续向大海发展,更好、更充分的利用海里的资源,令这拥有126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泱泱大国能在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生命诞生在海洋,生灵万物受惠于海洋。 所以,如果地球上没有海洋,也就不会有人类,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生命。

项目管理成功十要素

项目管理成功十要素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定义“项目管理”为“应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的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需求”(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公司,2005年)。简而言之,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让项目得以成功完成。它是在满足项目预算和时间的约束条件,为实现项目交付目标,所进行的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和资源管理时所要遵循的法则。 一个成功的项目经理从一开始就能规划项目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时刻跟进业务和技术 进展,管理手段灵活多样。 1.灵活应对变化项目 传统项目管理方法被证明是过于僵化,官僚,费时,不适合今天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事实上,这些方法对IT部门是可以使用的。但是你需要对出现的问题和发生的变化作出快速响应。拘泥于传统的项目管理中的文档和流程会将你压垮。 2.不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项目 理想的项目经理是一位领袖,而不是执拗狂。有些项目经理集中精力实现阶段性目标或完成项目时,太过拘泥细节。敏捷项目管理需要在左/右大脑,硬/软技能间作出权衡。 3.不断提高项目管理实践项目 技术为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总是在不断发展。同样,项目管理的方法论也需要和业务和技术与时俱进。与您的团队,客户和业务合作伙伴时时沟通,找到如何可以改善项目 管理过程。 4.计划也要与时俱进项目 项目经理最重要的一个活动是项目规划。项目计划必须详细,有条理,而且是多方参与完成的。现实世界中,计划总是随着变化而变化,变化也改变计划中任务的优先级。因此, 计划,修改计划,再计划。 5.保持工作紧迫感项目 如果项目有无限时间,金钱和资源,那岂不是很棒?不过实际情况是,项目总是在有限的时间,资金和资源的限制下,不断前进的。定期状态更新,例行会议和明确后续行动是必 不可少的。 6.对项目交付物和项目活动多考虑多沟通项目 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必须有共同一个影像,来描述项目提交物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才能保证大家朝一个方向而努力。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模糊不清,要不惜一切代价描述清楚,展 示给大家,并且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7.分布提交项目交付物项目

2020新优选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走向未来》教案

第2课时走向未来 1教学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心国家发展,自觉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增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能力目标学会畅想、规划未来;初步学会认识、把握未来变化发展的趋势知识目标了解初中生活之后的发展路径与内容;理解学习与实践的意义 教学重点:畅想未来的目的和要求。 教学难点:踏上新征程。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从来没有忘记我 对自己的承诺对爱的执着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说一说:回忆自己曾经的憧憬和梦想,你还记得吗?它们实现了没有?现在的你对未来又有哪些新的畅想?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畅想未来 (一)畅想未来的目的和路径 1.材料展示: 生命清单 洛杉矶郊区,15岁的少年约翰·戈达德拟了一个梦想清单:到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他给每个梦想编上号码,总共有127条。这张清单并不仅仅是一个雨天的白日梦:他知道这是一个挑战。 想一想:(1)约翰从他的梦想清单里收获了什么?(2)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我们可以给自己列哪些“生命清单”呢? 提示:(1)独一无二的体验、经历,对生命的挑战,对自然的挑战等。(2)我们未必要成为像约翰一样的探险家,但我们可以去做一个有梦想的人,无论这个目标是伟大或者渺小,无论它在远方还是在眼前。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为之不懈奋斗,不给生命留下任何遗憾。(3)学生回答。 2.小结:畅想未来的目的和路径。 畅想未来的目的:畅想未来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延伸生命的宽度和广度,更是为了很好地服务社会和国家。 畅想未来的路径:畅想未来需要开阔的视野,把自己的爱好、需求与国家的发展、世界的繁荣、人类的梦想相结合。畅想未来要激发兴趣,大胆尝试,积极行动,不断地反思自己,全面规划有意义的人生。 (二)展望未来,立足现实,脚踏实地,积极行动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站在人类与世界未来的角度,谈谈你对“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新,即为新生事物,与旧相对。日生,指太阳升起。滞,停滞不前。其大致意思是:新旧事物交替变更,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停滞不前。 2.小结:展望未来,立足现实,脚踏实地,积极行动。 面向未来,既需要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需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我们不仅要正确理解自己的人生规划,而且要积极关切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关注人类与世界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在学习和实践中走向未来。 目标导学二:踏上新征程 (一)抓住机遇,勇往直前 1.教师讲述:初中三年,是收获的三年,是成长的三年,也可能是有些遗憾的三年。不管怎么样,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收获也好,遗憾也罢,最重要的是我们永远在路上。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未来有更广阔的天地在等待着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更好的时代,成就更好的自己。

部编人版2018八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 一、 1、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修订的红十字会法、民法总则、测绘法等法律、这些法律的立法依据是 ( ) A 、立法法 B 、民法通则 C 、宪法 D 、行政法 2、刑警王某在调查刑事案件中,采取非法手段,逼取供词,构成刑讯逼供罪,被依法逮捕。王某的行为是 ( ) A 、做了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 B 、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 C 、做了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D 、行使了刑警的权利 3、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下列属于宪法中规定的容的有 ( )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②我国城市、乡村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③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3500元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我国国家机构贯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 ( ) ①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组织国家机构 ②在同级国家机构中,国家权力机关居于主导地位 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原则 ④在国家机关部,作出决策、决定时不用实行集中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5、随着房地产价格上涨,党和政府提出一系列措施来为民众的住房提供扶持与帮助指导。可见,国家和政府负有保证公利实现的责任,具体体现在 ( ) ①创造和提供条件来保障公利的实现 ②废除公民的义务来保障公利的实现 ③提供积极的法律保护来保障公利的实现 ④定期发放金钱和物质来保障公利实现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6、我国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是 ( ) A 、劳动权 B 、财产权 C 、人身自由权 D 、受教育权 7、以下言行中,能体现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是 ( ) A 、“听说你父亲病了?”“这与我无关,我是领养的!” B 、“又该交税了。”“让我想想怎样少交点税。” C 、“征兵工作又开始了。”“我符合条件,明天就去报名。” D 、“妈,开学得交一些杂费了。”“我与你爸离婚了,向他要去。” 8、午休时间,同宿舍的同学都在休息,可昊同学还在大声朗读英语。室友多次提醒,他却说:“学习是我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干涉。”昊同学的观点是 ( ) A 、正确的,因为我国公民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B 、错误的,因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C 、正确的,因为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具有平等性和真实性 D 、错误的,因为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9、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针对菲律宾在黄岩岛制造的种种事端,中国政府明确要求:菲律宾撤走在黄岩岛的船只,决不能干扰中国渔船作业,更不得干扰中国政府公务船依法执行公务。中国做好了应对菲律宾扩大事态的各种准备。这体现了中国政府 ( ) 班级: 姓名: 考场 考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走向海洋》读后感800字3篇

《走向海洋》读后感800字3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语:深蓝,中华民族的底色;海洋,中华民族的未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走向海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走向海洋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令我有很多的收获,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而且还开阔了我的眼界。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就已经被它的封面深深的吸引了,封面是一张以海洋为主题元素组成的。蔚蓝的大海中,帆船正迎风起航,溅起层层浪花,大海里的海豚时不时的在互相嬉戏着。这一番景象令我情不自禁的翻开了《走向海洋》这本书。 本书通过回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辉煌与屈辱并存”的海洋之路,重申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对于促使中华民族海权意识的崛起,无疑是能起到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随着中国航母的首次试航,我们构建“海洋强国”的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深蓝,中华民族的底色;海洋,中华民族的未来!海洋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人紧紧相连。海洋也是我

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有许多地方可以接触到海洋如,南京的“海底世界”,以及许多海鲜都得靠着海洋的水去生存·等等。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因为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将会越来越大,导致了海洋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所以我们应该齐心协力,保护海洋。不让海洋受到破坏。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在上面说道,海洋是个蓝色的宝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海洋中有大量的淡水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等。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由于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大量开采,陆地上的这些资源将日益枯竭。这使人类的目光转向海洋,或者另找新能源。我们得合理的开发资源。海洋是世界未来的主宰。我们要好好保护。 面对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将进一步加强服务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改善海洋生态,拓展海洋发展空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海洋事业新的跨越。我们人类做任何事都要适

善治与善政

1.一个进取的角色:评价地方政府改革创新 《21世纪》:在中国现有的政治空间中,政治创新的标准还未成定论。那么你们关于地方政府创新的评价体系是如何构建的呢? 俞可平:我们在建立这套评估体系时考虑的因素有三个:第一,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是如何评估其政府绩效的;第二,中国有自己具体的实际情况,有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一定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第三,应该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首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标准有6项:创新程度、自愿程度、效益程度、重要程度、节约程度、推广程度。第二届标准调整为:创新性程度;参与程度;效益程度;重要程度;持续程度和推广程度。 至于这些标准的具体“权重”,标准的细化量化指标,现在这些已成为我们的“专利”,在此我不一一细说。在过去几届评选中,我们还引入了西方最时髦的“协商民主”方式。在专家投票计分的基础上,再根据“协商”来决定结果,但“协商”也是量化的。 《21世纪》:地方政府创新需要有内在的动力,您认为这种动力主要是什么?现在两届已经评选出很多优胜奖,还有鼓励奖,似乎现在地方政府创新很活跃,但为什么我们普通大众或舆论界不是很明显地感受到呢? 俞可平:我们研究中国政治的人,既要从横向的比较看现实,也要从纵向的历史看问题。从20多年的长镜头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想大家都公认中国政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许多重要的进步。 至于你说到的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我觉得不少地方政府及地方官员确实有一种干出政绩,为地方做贡献的冲动。毕竟做出政绩,使地方和群众受益,得到人民的拥护,对于一个高素质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其次,是环境所迫,内在和外在的种种压力,使得地方政府不改革不行。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动力因素,如通过改革创新得到晋升、博得声誉、获取名利等等。 至于每个创新项目的具体的动力,那就五花百门了。例如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推行的乡镇长选举改革实践和民主选举,有的是因为乡镇的财政困难,财政危机,有一些地方则是因为干群关系比较紧张,传统的任命方式群众不服气,有的是因为感到周围环境的压力,还有的是由于个别领导人的推动。 《21世纪》:其实每个人,包括地方行政官员,也都是所谓的“理性人”,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他不会干。当然最好的状况是,做的事情既对自己有好处,也对整个社会有好处。要他改革,动力是有的,但对地方官员个人来说,要看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还要看收益与风险的关系。 俞可平:政治改革的风险很大,但它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也特别大。所以,我们对那些真正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公众的利益而进行改革创新的政府官员,应当心怀敬意。对他们的可能失败要给予充分的谅解,而对他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则要特别地加以鼓励。 真像你所说的那样,要是单纯从官员个人的利益来考虑,他就很难有改革创新的冲动,因为改革的风险预期要比收益预期大得多。我们设立这一奖项的初衷之一,也正是考虑到了旨在增进公共利益的政府创新具有很大的风险,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鼓励。 《21世纪》:据说,在你们所评的获奖项目中,其中不少创新者得到了提拔,从某种意义上对地方官员来说是不是一种政治信号?一般说影响力决定了权威性,如果创新奖影响力大,地方政府会重视。因此有人甚至担心,牵涉到利益之后,会促使地方政府以某种方式来影响创新奖的评选。同时,你们又希望他们重视。这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何处理呢? 俞可平:这之间有一种“张力”:一方面我们希望地方官员重视,并且希望他不是考虑个人升迁才重视;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也有自己的现实考虑,要他真正重视又与其个人升迁不可分割。 我们当然希望地方政府重视创新奖,但我们也不希望把创新奖和个人职务升迁挂起钩来。这个导向非常明确,我们要让越来越多的官员明白:个人升迁固然重要,但博得群众的爱戴和社会的声誉,可能更重要。其实这也是邓小平同志

职场成功十要素

第十一、十二讲职场成功十要素 1、要有成功的意识 例子:木桶原理 启示:真正成功的方法不是扬长避短,而是补短扬长 2、要设定目标 要有明确的目标,且目标要形象化。 ?实现目标的三个变量 1)数字的概念 2)确定最后的期限 3)承诺 ?承诺的等级 1)试试看 2)尽力而为 3)全力以赴(最高级) 浪费时间是最大的犯罪。你把时间分配做什么样的事,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时间是你一生之中唯一不可再生的资源。 3、要有激励的因素 今天,比不是在计划成功,就是在计划失败。 真正的激励是:激励是永不止息的延续任务,激励是细水长流的永续努力,激励是使平凡的人成就非凡的伟大的环境。 今天,你是和父母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赛跑,是在和孩子的童

年赛跑。 4、要有竞争动因 选对战场、选对对手(真正的对手是自己的潜质)、选对项目、选对方法,促成良性竞争。 开发1%的潜能,成就就会加倍。 成功之后绝不声张,失败之前哪怕一秒钟也决不放弃。因为那个位置是你的,你为它而存在,你为它而生,你就是企业最有价值的员工。 5、不断地学习(最快的方法) 未来是不可知的,我们战胜竞争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比对方学得更快——+彼得·圣吉 当你的目标足够强烈,并且有人帮你,你又愿意坚持付出的时候,你就会成为冠军。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教练都能当上冠军,但是,所有的冠军都是教练教出来的。 把自己的老板当做教练,从周围企业家身上学习东西,所以我才能在商界当中再一次的当冠军——李宁 你应该向谁学习 1)冠军型高手学习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奉献和他们的敬业 2)教练型高手让他们教你成为企业最有用的好员工 不可忽视的教练:你的上司、你的老板 成功绝非偶然,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

天津市中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

姓名考生号 考场号座位号 机密★启用前 2015年天津市初中学业考查试卷 思想品德(开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4页, 第II卷第5页至第6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答卷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你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I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 意。 一、单项选择题(共44分) 1.提及青春,我们常常浮想联翩。青春是珍贵的,是充满活力的。青春 A.蕴含着智慧、勇敢和意志 B.没有任何烦恼 C.意味着成长、疑虑和任性 D.永远伴随我们 2.右边漫画启示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要 A.善于表现自己 B.掩饰自身不足 C.全面看待自己 D.排斥他人评价 3.小雨每遇到伤心事,总是鼓励自己:我一定能积极应对!这种调控情绪的方法是 A.注意转移B.自我暗示C.心理换位D.合理宣泄 4.参加合唱团、航模制作等各种社团活动,激发了兴趣,陶冶了情操,让我们感受到了 校园生活的快乐。这种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途径是 A.对新事物的好奇 B.幽默的生活态度 C.从众心理的需要 D.丰富的文化生活 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揭示的道理是 A.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B.没有圆规就无法画圆

《走向海洋》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400字

《走向海洋》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400字 《走向海洋》讲述了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母亲,生灵万物都受惠于海洋。海洋不但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海底不仅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而且还沉睡着数以万计的沉船,装载着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和珍贵的历史文物。那么走向海洋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走向海洋读后感400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走向海洋》读后感范文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中国有多大的领土吗?对了,你一定会说有960万平方千米,并且想:我为什么要问这3岁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真可笑。不过,事实证明,可笑的人其实是你,因为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片蓝色国土吧!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最初的生命是诞生在海洋里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海洋,地球上就不会出现生命。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3个:1:海洋蕴藏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据资料统计,海洋动物有数十个门类20万种,蕴藏量32、5亿吨,种类和数量远远超过陆地。2:海洋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可以说,海洋油气在海洋矿产资源中称霸一方,海底石油的形成,是由于海域有着大量的有机质,并充分具备了形成石油和保存石油地质条件。3:海水还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总储水量为216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淡水总量的90%。仅凭这三点,就可看出海洋的重要性,不是吗? 有一首歌不是这么唱吗: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

国······我相信中国这条巨龙将继续向大海发展,更好、更充分的利用海里的资源,令这拥有126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泱泱大国能在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走向海洋》读后感范文二 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生命诞生在海洋,生灵万物受惠于海洋。所以,如果地球上没有海洋,也就不会有人类,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生命。 海洋同时也是个神秘的世界,曾有一些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蔚蓝,投向深蓝……比如:郑和、郑成功、魏源、毛泽东等。他们冒险也是有很大收获,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果我是一只虾米,我将会潜入深海,探索人类还没有发现的海洋秘密。 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使我了解了中国海洋史上的重要海战,同时又加深了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比如鸦片战争,英国让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还有中日甲午战争也很著名,中国又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深化。 地球上的陆地资源逐渐枯竭,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有的资源,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人类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海洋,因为海洋里有取之不尽的资源,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去利用。 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当海洋世纪的钟声敲响之时,让我们团结起来,一起高歌,与海洋同行…… 《走向海洋》读后感范文三 《走向海洋》是一本让我们长知识的书。 同学们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中国的领土有多大?你们一定说有960万平方千米。你们错了,你们忘了计算海洋的面积了!在这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里,就

2011年:《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教案(新补2·治理)(拷贝版)

新补2治理理论1 自从世界银行1989年在讨论非洲发展时首次提出“治理”一词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适用广泛的理论,并在许多国家是政治、行政、社会管理改革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不仅如此,许多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中直接以“良好治理”为口号,探索新的公共管理运行模式。 第一节治理理论产生的根源和背景 治理(governance)一词是相对于传统的统治(government)而言的。“治理”概念之所以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在许多学者看来,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的政治生活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便是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治理,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全球治理。因而,治理、善治和全球治理不仅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也为政治家和政治组织所关注。 分析一下治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可以归纳出该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一些条件和诱因:(1)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对社会带来的全面影响,尤其是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影响;(2)工业主义和理性主义对于公私管理的共同启示;(3)治理理论的产生受惠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4)治理理论的出现是一种对国家传统的官僚制和市场形式的批评的回应;(5)世界各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市民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治理理论的产生。 第二节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所谓治理,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和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公众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2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3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看,治理理论则强调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公共行政。4 从治理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和所强调的重点来看,治理理论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1)治理意味着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2)治理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关系;(3)治理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4)治理强调政府除了采用原来的手段之外,还有责任采用新的方法和措施,以不断地提高管理的效率。因此,治理理论打破了原来传统上的公共与私人、国家与市场的两分法,模糊了国家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分界线,在管理的主体、方法、职能等各方面都作了扩展。治理理论比原来的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理论也具有更为广泛的涵盖面,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第三节“统治”与“治理”的比较与联系 治理,作为统治一词的替代,与统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联系,这种变化也反映了 1本部分内容参阅:1、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2、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3、胡仙芝:《治理理论与行政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1 年第1期。 2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3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4张璋、治理:《公共行政的新理念》,《公共行政》,2000年第3期。

商业地产成功运营的十大要素

商业地产成功运营的十大要素 第一,理念决定成败 目前,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商大部分都是由房地产商转化而来,很多人缺乏现代商业地产经营运作理念,往往只重选址和招商,但轻布局和开业。套用房地产思路开发商业地产,以物管方式管理活生生的商场,缺乏专业化开发技能。尽管商场选址好却回报差,招商火爆、炒作轰动,开业却很冷清,往往赚了楼市(或写字楼)却亏了商场。 第二,要规划更要策划 从前期选址、定位、规划布局,到中期招商、租售,再到后期的竞争力经营管理、物业增值等,都离不开整体精心策划的环环紧扣。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商业地产同样要项目未动,策划先行。整体策划在商业地产运作中是整个项目的灵魂,好策划往往事半功倍,缺乏整体商业形象的商业地产很难开发成功,有了一个好的策划往往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整体布局事关开发成败 商业地产的整体规划与住宅的规划有着根本不同,布局时理应先商业后地产,而当前国内开发商业地产却往往先地产后商业,一味套用房地产模式搞规划、搞布局。 商业地产必须要有突出商业主题,突出现代商业运作规律的整体规划布局。重选址招商,轻规划布局已成为商业地产的误区之一。由于缺乏商业地产基本概念,缺乏现代商业经营实践,房产专家设计出来的商场往往好看不中用,最终变成"死"场一个,无法后续经营。

目前国内约有70%的商业地产项目就是因为整体布局先天不足造成失误或失败的,"整体布局事关商业地产的开发成败,绝非危言耸听!" 第四,招商成功不等于万事成功 不少开发商认为,商业地产开发的重中之重就是招商。因此往往对商业地产的前期选址、定位、规划布局少做论证分析,一味只重招商,甚至急功近利,商场各种软硬件设施未完善就带"病"招商,以房地产模式搞招商,以求早日回笼资金获得回报。 商业地产开发以经营效益论成败,招商顺利并不代表今后一切都顺利。现实中宣传炒作越轰动,招商租售越火爆的商业地产,开业后往往并不成功,效益差、失败收场都有可能。 有的开发商招商时只顾眼前利益,一味追求招商率,缺乏全盘统筹规划。许多商家不管理主力店、次主力店、小摊档,也很少顾及功能区域、布局位置、经营业态。只要有人租赁商铺就放租出去,套用房地产模式搞商业地产招商,势必会埋下重重隐患。 第五,商业地产开业需要好策略 开发商普遍认为,招商成功后,只要通知客户按时开业就是了,却从根本上忽视商业地产开业需要好策略,缺乏营造一个热闹兴旺的商业氛围的能力。有的甚至不惜孤注一掷,缺乏开业运作资金,负债也开业,如此一来,往往造成开业"开坏头",场面冷清,难以为继,失败也是迟早的事。 开业必须讲究策略和时机,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好的开业策略需要审时度势,做到知彼知己,因市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求得天时、得地利、得人和。

21世纪的公共治理_从_善政_走向_善治_

2011年10月刊 改革与开放 21世纪的公共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 杨宇(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进入21世纪公民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善治”也因此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话语,实现从“善政” 到“善治”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bstract:Enter twenty-first Century citizens against government abilit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good governance"has also become the important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implementation from"good government"to"good governance"change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公共治理善政善治 Key words:public governance good government good governance 作者简介:杨宇(1984-),男,黑龙江庆安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10-0070-01 1989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此后治理一词便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21世纪后治理成为学术界最流行的理论之一。从政治学意义上讲,治理指的是公共权威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公共治理就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去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作用。公共治理是公共权力向社会的一种回归,它代表着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社会之前的一种良好合作关系。公共治理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社会。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相比,公共治理不再仅仅指望政府去做什么和提供什么,而是希望政府能充分挖掘各种管理和统治工具的潜力;不要求政府整天疲于应付,而希望政府有自知之明,做自己应做和能够做的事;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的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它强调的是主体多元、方式民主、管理科学的多方互动的新型治理模式。公共治理的核心就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增进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福祉。 一、善政与善治 公共生活领域存在着对善的追求,存在着对“善”与“恶”等行为的评判标准,公共生活领域的善就是公共价值。正如政府的统治有“善政”与“恶政”之分一样,治理亦有“善治”与“恶治”之别。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罗西瑙认为,“尽管治理与政府统治两者都涉及目的性行为、目标导向的活动和规则体系的含义,但政府统治意味着由正式权力和警察力量支持的活动,以保证其适时制定的政策能够得到执行。治理则是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规定的职责,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量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1]。政府存在的目的是要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国家和政府出现以后,“善政”便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的管理模式,是公民对政府的期望和理想。“善政”可直译为“良好的政府”、 “良好的统治”或“良好的管理”。它要求领导干部具有高尚的执政道德、科学的执政理念、较强的执政本领和良好的执政作风。领导干部能够行善政,于国于民于己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古今,善政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法度严明、官员清廉、行政高效、服务完善。但实际上,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存在许多限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善政”在世界各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挑战的核心便是“善治”。俞可平教授认为,“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进而提出了“善治”的六个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2]。 二、从“善政”走向“善治” 各国政府都希望有更好的治理,实现最大程度的“善治”。实现“善治”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追求的目标,但是“善治”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善政”便是通往善治的关键所在,“善政”是政府转型不可逾越的路径选择,想跳过“善政”直接实现“善治”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政府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善治”。“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不仅要求要有负责任的政府,也要求政府转变执政理念,同时还要求政府与公民社会积极并且合乎理性地协作和互动。在中国要想最终实现“善治”的目标,就是要求政府与公民社会协调合作、积极互动、风雨同舟、共担风险,对社会公共生活实施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管理,进而保证政府提供最大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公民获取最大公共利益。这也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转型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所在。 在实现“善治”的过程中,“善政”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善政”体系是走向“善治”的关键。中国政府当前正处在转型时期,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善政”与“善治”的动态平衡。在中国无论进行怎样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无论在未来会形成何种治理模式,实现从“善政”到“善治”转变基本思路是不能改变的。只有把握“善政”这条主线,在“善政”中谋求“善治”,才能从根本上妥善化解和处理诸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最终实现公共治理的目标。俞可平教授给描绘了中国治理变革的主要路线: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同时,也指出治理改革的重点领域:社会公正、公共服务、社会和谐、生态平衡、官员廉洁、政府创新、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3]要实现“善政”与“善治”的协调发展和动态平衡,对于有远见的中国领导人来说,已经十分清楚,这就是要做到:民主、法治、公平、责任、透明、廉洁、高效、和谐。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 [3]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0 --

员工大会成功十大要素

员工大会成功十大要素 "笔者在服务某知名定制企业时,参加其内部直营体系的员工月度大会,该会议由直接由直营负责人组织召开,会议内容主要是上月总结,本月计划,本月工作重点,表彰先进,促销活动宣导培训等。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该企业直营的员工月度大会,笔者选择潜伏在最后一排的座位上,细微地观察了整个会议的全过程。笔者发现整个会议基本都是直营经理在台上喧嚷,看上去他组织的也较为吃力,而台下员工大都是相安无事的表情,需要发表意见时,会上就不语,私下却胡言乱语,有交头接耳的,也有玩手机上网的,还有心不在焉的。为了会议的目的效果,直营经理刚开始都是好言提醒下面的员工,但情况仍然没有改观,到了后面直营经理再也按奈不住了,直接立起板着脸说些带有威胁的言语。也许他真的是没招了,万般无奈下,也只有以这样的方式去强压屡屡不安静与不投入的员工的会议场面。作为潜伏的旁观者,看着台上的直营经理百般用心却要接受功倍事半的结果,再看台下一半的员工都是应付的形式主义者。 一场会议下来一共用了二个半小时,整个会议气氛平淡、苦乏无味,员工士气不激昂,久之员工就会把这种会议当成走过场,形式上的应付,可谓是身在会中,心在外。会议结束后,笔者当即找直营经理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直营经理也是不满这样的会议结果,但也是因还未找到好的方法而一面的无奈。笔者就如何开好以后的员工大会提出了以下十点建议要求。 一、不要纸上的会议制度 虽然在企业规章制度上也有明文规定会议的制度要求,但往往有了制度还不能代表员工就会认真贯彻到日常的执行中。当制度还没有成为习惯时,所有的制度都是纸上制度,结果并没有给管理上带来实际的效果。执行制度也是象征员工认可企业的文化之一,让文化烙印在员工的心智中生根发芽,首先必须要多强调,常强调,反复强调,确保制度文化变为员工日常的习惯准则,这样才能与企业的文化齐头而行。所以会前最基本的三不与三禁要在会前宣导,如不准响手机铃声,不准接听电话,不准随意走动;禁止做与会议无关事情,禁止会上私下讨论,禁止不做会议笔记。此外将各分店的员工集中坐在一起,由店长统一做会议现场的人员管理。 要点:适当以轻忪的语气宣导违规的措施。 二、成功会议的前提预热 一场良好的会议氛围取决于开始要先将员工的士气充分调动起来,先打消员工对长时间会议枯乏的排斥心态,让员工迅速进入会议状态。如做全员会前的口号习惯,管理者简单的激励故事分享,各类好人好事通报,新员工入职介绍做欢迎通报,企业发展各项喜讯通报,优秀店具体事迹通报,优秀员工具体事迹通报,各店每月精选的亮点表彰通报等等。在欢呼和掌声下,很容易调动员工进入会议状态,同时也是会议圆满成功的开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7.2《走向未来》教案

第2课时走向未来 知识目标 明确畅想未来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延伸生命的宽度和广度,更是为了很好地服务社会和国家,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 能力目标 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醒学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踏上新征程,走向成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畅想未来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要把握注意事项,规划有意义的人生,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重点:1.如何畅想未来。 2.踏上新征程,展望未来。 难点:如何畅想未来。 班会活动、自主学习法、诗歌品析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1课时。 1.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图片等。 2.让学生针对未来人生做一个简单的规划。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张雨生演唱的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跟着希望在动。” 师:看得出来,优美的旋律,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是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学习——《走向未来》。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畅想未来:①畅想未来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延伸__生命的宽度和广度__,更是为了很好地服务社会和国家;②畅想未来需要__开阔的视野__,把自己的爱好、需求与国家的发展、世界的繁荣、

人类的梦想相结合;③畅想未来不是仅仅预设未来上什么学校,从事什么工作,而是要激发兴趣,大胆尝试,积极行动,不断地反思自己,全面规划__有意义的人生__;④面向未来,既需要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需要有__脚踏实地__的行动。 2.踏上新征程:①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我们要做好准备,__抓住机会__,还要善于__创造机会__,成就自己;②同时,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也让我们增添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__使命感__,提醒我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③走向毕业的过程,也是不断走向__成熟__的过程。 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探究一:畅想未来 【活动一】“未来畅想曲”主题班会 师:三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们即将初中毕业。为考上心中理想的高中,三年来,一千零五十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让我们变得强大从而不再畏惧中考这最后难关。在今后的高中生活,我们将全副武装,奏响启程的号角,踏着青春的梦想朝着另一个目标进军,这将又是一个三年,我们会以同样的心态,同样的斗志,同样的决心向它发起挑战,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接下来有请同学们畅想一下未来。 学生发言。 探究:听了同学们的畅想,老师深受感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最后我提两个问题大家思考,一是我们为什么要畅想未来?二是我们畅想未来,需要把握什么? 学生分组探究回答。 小结:畅想未来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延伸生命的宽度和广度,更是为了很好地服务社会和国家。畅想未来需要开阔的视野,把自己的爱好、需求与国家的发展、世界的繁荣、人类的梦想相结合。畅想未来不是仅仅预设未来上什么学校,从事什么工作,而是要激发兴趣,大胆尝试,积极行动,不断地反思自己,全面规划有意义的人生。面向未来,既需要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需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探究二:踏上新征程 活动二理性认识新征程 材料一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我们学着承受痛苦。/学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