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会计教案

管理会计教案

《管理会计》教案

山东英才学院郭子亭

第一章绪论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

本次授课内容:

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管理会计的概念、内容、特点、职能等相关概念。

教学日期:

授课教师姓名:郭子亭职称:

授课对象:高职(专科)、试点本科授课时数:

教材名称及版本:《管理会计》(第三版)于树彬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叙述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重点掌握管理会计的定义、特点、职能和基本内容;了解管理会计的产生、发展以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掌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和联系。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

第一节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会计的产生

(1)管理会计的形成(20世纪初到50年代)。(追求“效率”阶段),Frederick W. Taylord的科学管理学说。

192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先开设了管理会计讲座;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2)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追求“效益”阶段)

管理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运筹学、系统工程、统计学)

行为科学

计算机的诞生与广泛应用提供了计算工具

2.管理会计的发展。(追求“价值链优化”阶段)

⑴ 20世纪80年代的反思

⑵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波特的“价值链优化”

3.管理会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构建其基本的框架

管理会计具有企业化和行为化特征,不能离开企业组织及管理活动研究管理会计问题。提倡研究问题的本土化,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国际化。

第一、管理会计的环境正发生重大变化

现代制造环境的变化;现代制造技术的变化:引起企业组织的变化,有引起管理会计实务的变化,必将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也相应发生变化。其必然要求管理会计采用新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管理会计的观念创新

顾客价值;价值链;核心能力;资源规划(重振会计控制体系,重建会计预测与决策体系,重新进行战略规划);股东价值净增额。

第三、管理会计内容创新

成本管理方面;业绩考评;人本管理;横向会计;战略会计;组织会计;管理会计信息。

第四、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创新

实证研究;;研究方向(对课题、行业、理论、方法等进行综合研究;多课题研究同时并举,多行业部门的综合研究;多学科互相渗透,多种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

管理会计的定义: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整个企业及各个责任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和评价,并帮助企业领导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它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与财务会计并列的部分;狭义:为企业内部服务的部分)。

注:美国会计学会1958年和1966年:管理会计是指在处理企业历史和未来的资料时,运用适当的技巧和概念来协助经营管理人员拟订能达到合理经营的计划,并作出能达到上述目的的明智的决策。

1981年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的一个下属委员会: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计、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并指出管理会计同样适用于非盈利的机关团体。该定义把管理会计活动的领域由微观扩大到了宏观,这种观点后来被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于1988年4月的定义所继承。

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的定义认为,除了外部审计以为的所有会计分支(包括簿记系统、资金筹措、编制财务计划与预算、实施财务控制、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第二节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1. 基本内容框架:

⑴基础性管理会计:

执行性性管理会计;

决策性管理会计;

⑵* 管理会计新发展:20世纪后期,管理会计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从而形成了许多新的领域和新的研究方向,其中主要有为适应当代新的技术经济条件的新发展而形成的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质量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本管理会计、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问题)和先进技术设备投资决策方案效益评价的特点等内容;有基于学科的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行为会计、信息资源会计、委托—代理会计;有基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性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而形成的战略管理会计与国际管理会计等。这些领域的内容,大多是属于正在发展而尚未趋于定型化的新事物,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都需要一个逐步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2.主要内容:本教材共十二章。外加一个管理会计新发展简介*。

第三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体系中分离出来的,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一个分之。通过管理会计

与财务会计的对比,可以清楚的看出管理会计的基本特点。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⑴管理会计侧重于为起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

⑵管理会计重点是规划未来,职能较为广泛

⑶管理会计广泛使用现代数学方法

⑷管理会计的方式、方法更为灵活

⑸管理会计同时兼顾生产经营的全局和局部两个方面

2.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⑴两者同属于现代管理会计,服务范围相同

⑵两者主要信息来源相同,相互分享部分信息

⑶两者的职能相互补充,最终目标相同

注:

从根本上说,会计系统是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耦合而成的(偶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是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子系统。管理会计从单一的会计体系中分离出来,两者的理论基础具有共源性,财务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管理会计利用特殊的方法、技巧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人的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两者统一服务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为实现内部管理的目标和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服务,在新经济条件下,借助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现代管理理论和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两者将逐渐融为一体,并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及行为科学相结合,向新的边缘学科发展。

第四节管理会计的职能

从财务会计单纯的核算——记录、反映——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

1.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⑴预测经济前景⑵参与经济决策⑶规划经济目标⑷控制经济活动⑸考核评价经济业绩。

2.管理会计的任务:⑴确定各项经济目标⑵合理使用经济资源⑶调节控制经济活动

⑷评价和考核经济业绩

3.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⑵辅助性与专业性的特征

⑶* 处于服务部门的地位

⑷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企管人员和会计人员同等重要

4.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状况

㈠引进与发展

⑴概况:引进、发展、矛盾、前进。

自20世纪80年代初余续缨教授率先写出我国第一部管理会计教材以来,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很快,这是一门难度较大极具诱惑力的会计分支。但管理会计在我国理论界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在实务界也没有很好的利用。原因有: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部会计司的主要精力致力于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而重视管理会计规范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则才刚刚起步;第二,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在帮助企业创造效益上收效甚微,使实务界产生了怀疑;第三,从客观上讲,管理会计的研究缺乏类似于财务会计的良好环境,数据的缺乏、企业管理的权变观念、千变万化的上下、内外控制环境以及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方面的问题都造成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举步维艰。

⑵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研究思路的选择:困绕我国会计学界的一个难题:我们有没有自己的管理会计体系?要不要研究这一体系?如何研究?至今仍无大的进展。

a. 体制上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变:旧体制到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高度的宏观计划控制,管理会计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以美国为主),但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体制尚未形成,也就很难形成我们自己的管理会计体系。

b. 研究方法上的原因:引进实证研究,而忽略了规范研究。

c. 会计实务的局限性:管理会计就目前的认识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方式、战略模式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实务问题在不断变化从而造成管理会计研究的不连续性。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对管理会计重新认识,开拓新思路。

⑶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体系

a. 缺乏成文的法律规范约束:财务会计的最大特点是为了满足外界对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需要,而提供规范化的信息,这已成为企业人员的法定义务。而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信息的需要,这一信息因人、因地、因企业而异,要将其规范化是不太现实的。目前,世界各国主要是将管理会计写进教科书,形成相当统一的规范化内容,并未得到法律上的认可。而我国财务会计的规范化尚未最终形成,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很难有精力去关注管理会计的规范化问题。

b. 我国研究的现状:主要集中在引进介绍上;研究成果与实务界的现实明显脱离,80年代流行于会计学界的“ABC”(Activity Based Costing),在大部分企业还是一个新名词。

c. 会计人员的传统观念束缚:目前,许多企业人员仍然是企业管理者的附庸,凭指令管理企业仍是一个普遍现象,会计人员缺乏参与管理的职责。

⑷我国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成果

什么是管理会计理论?这是一个中外会计学者长期争议的焦点问题。著名会计学者贝尔考依教授描述为:“管理会计理论可以定义为运用来自不同学科的一套基本假设和原则的观点来评价管理会计的各种技术”。我国李天民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一套由前后一致的管理会计对象、职能、目标、概念、假设、原则和方法体系所组成的一个概念框架,并依此来解释、评价、指导、开拓和完善管理会计实务。”

实际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共同一面就是,它是一种管理活动,或者说,它是一个信息系统,但其运行方式不同于财务会计,它本身有其特殊的目的、信息使用人、原则、方法以及实际操作行为。

关于管理会计的目的(为谁服务;服什么务,企业的具体目标或战略目标)

关于管理会计信息使用人(传统:与财务会计有内外之分;现代:两者趋于一致)

关于管理会计的原则:

有基本假设和管理会计指导性原则两个次层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时间价值、成本分类的多元化、效益最大化。指导性原则:有三个层次:一是决策有用性原则,主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一贯性、可比性;二是信息约束性原则,主要包括重要性、群众性、成本与效益相配比原则;三是对信息用户的原则,主要包括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公允性与激励性原则。

关于管理会计的方法:研究方法(规范与实证研究)、分析方法(会计、统计与现代数学方法。由方法论与具体方法组成。方法论有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与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与突变论)。具体方法更多地体现在它的职能中,有预测方法、决策方法、预算编制方法、控制方法、业绩评价与考核方法)。

㈡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

㈢企业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㈣全国性的组织、杂志、考试与职业

第五节* 管理会计工作的组织

一. 管理会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1.管理会计的对象:现金流动(它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其流入和流出既有数量上的差别,也有时间上的差别,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也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成本、盈利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统一评价,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综合性的信息。它象晴雨表一样有很大的敏感性,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全面、系统而及时地反映出来。这样现金流动的有关信息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神经中枢,可以在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环节更好的发挥积极能动作用)。

2.管理会计的方法:分析性的方法。如差量分析法、成本性态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折现的现金分析法、运筹学方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现代管理会计方法上的精密化,标志着它从描述性科学向精密科学发展。

3.管理会计的基本特性从学科的性质看(是软科学):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从工作的性质看(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管理科学从决策的角度把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决策系统,二是决策支持系统,三是执行于控制系统。相应的管理人员也可区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决策人员,二是参谋人员,三是执行人员。会计人员作为信息专家,是属于决策支持系统的参谋人员。通过对信息的提供和分析、解释、对企业的决策和控制施加影响。从两者间的统一性看。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软科学的组织实施所形成的工作系统,就是通常所说的“决策支持系统”。其主要职责就是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 管理会计师

1.管理会计师的职能

记录:提供可靠数据,回答企业现在的运转情况;

发现问题和寻找机会;

解决问题:运用财务及其它手段,寻找企业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主要回答最优方案的确定。

2.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技能、保密、廉正、客观性、道德行为的解决(与上级或更高机构的商讨、与顾问委员会的商讨、辞呈,除非法律规定之外,不应把这些问题告知当局或者非服务于组织的个人)。根据我国的传统文化环境还应更强调:守法、诚实、敬业、正直作为出发点。(《会计研究》2000第6期40页。)朱熔基在考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指出,现在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少会计事务所和会计人员造假账,出具虚假财务报告。他强调,“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要素:顾客至上(引进作业思想、提高盈利水平、有助于决策);成功的关键(成本、时间、质量、创新);价值链/供应链分析;持续改进。

作为观察者和报告者:相关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成本-效益平衡性

4.关于管理会计师考试

⑴管理会计师的考试

美国职业管理会计师;72年在美国22个城市为410位考生举办了第一次考试,30年来共授予了24650位管理会计师职格。

2002年增加财务管理师考试,考试费用昂贵(现在,每门课不低于5000美元)

⑵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

5.管理会计师的专业机构

6.我国的现状

会计师早期的综合考试;现在的会计师考试;我国未来的管理会计师

三*.管理会计学面临新的重大突破

1.历史、时代背景

2.以当代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为基础,以企业新的经营目标为核心,以服务与顾客化生产为主旨,创建现代管理会计新体系

3.关于作业成本计算

(1)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基本特性的比较(2)计算实例

4.人力资源与资本管理会计简介

5.环境管理会计简介

6.战略管理会计简介

7.国际管理会计简介

跨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必将发生深刻地变化,我国的会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趋势将明显加快,我国将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他相适应的中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推广和应用管理会计将是我国会计界和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章重点:

重点掌握管理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与内容结构;

本章难点:

难点是管理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本章的思考与练习题:

1. 简述管理会计的内容体系结构。

2. 简述管理会计的基本特点。

3. 管理会计在我国,应该怎样发挥其作用?

参考教材(资料):

㈠参考书目

1. 《管理会计》,余绪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

2. 《管理会计理论·实吴·案例·习题》,余绪缨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8.

3. 《高级管理会计》Robet.S.Kaplan 主编,(创新派的代表作)

4. 《INTRODUCTION MANAGEMENT ACCOUNTING》,Tenth Edition ,

Charles T.Horngren 、Gary L.Sundem 、William O.Stratton .(传统学派的代表作,有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99.9.)

5. 《管理会计》,(美)格里森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6. 《MANAGEMENT ACCOUNTING》,four th Edition ,

Don R.Hansen 、Maryanne M.Mowen (有中译本:北大出版社,2004.6修订)

7. 《管理会计》(全国会计师考试),吴大军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8.

8. 《管理会计》,潘飞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8.

㈡杂志

1. 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北京

2. 财会通讯湖北省会计学会武汉

3. 财务与会计财政部主办北京

4. 上海会计上海市会计学会上海

㈢文章

1.胡玉明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财会通讯》2004年第一期

2.余绪缨管理会计新发展的主要特点《财会通讯》2004年第三期

3.安丰福管理会计研究的误区与方向《财会通讯》2004年第三期

4.潘飞管理会计研究的新开端《财会通讯》2004年第三期

5.扬雄胜中国管理会计作用:现状与基本出路《会计研究》1999年第十一期

6.郭子亭试论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

7.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计算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

本次授课内容:

成本的分类与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计算法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日期:

授课教师姓名:郭子亭职称:

授课对象:高职(专科)、试点本科授课时数:72(54)

教材名称及版本:《管理会计》(第三版)于树彬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成本性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变动成本计算法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成本按成本性态分类的重要性,掌握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的分类,掌握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定量方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

掌握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变动成本计算法与完全成本计算法的主要区别,能够熟练进行变动成本计算,并掌握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和利润差额的简单算法。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8

第一节成本的分类

一、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概念

在我国广泛使用的传统会计学中,通常把成本解释为: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为生产一定产品所发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就其经济实质而言,是指产品价值中物化劳动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西方财务会计学中则将成本定义为:企业为了获取某项资产或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的以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成本的形成既可以通过直接牺牲一项资产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产生某项负债而导致未来付出价值牺牲的方式来实现。

在现代管理会计中,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

尽管对企业成本的含义叙述方式不同,但它们都含有三个基本方面:第一,它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耗费(或价值牺牲);第二,它能够用货币来表现;第三,它的发生是有目的的,即它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不管怎样,产品成本都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项综合指标,它不仅是企业经营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管理者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和日常控制所需各种管理信息的基础。

二、成本的主要分类

成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志进行多重的分类,以适应管理会计预测、决策、控制、规划、责任考核与决策评价等职能对成本概念的不同要求。 (一)成本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1.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又称制造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成本。通常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项目。

2.推销成本

推销成本是指在流通领域为推销产品而发生的各项成本,又称为推销费用(它相当于我国工业企业的销售费用),包括:广告宣传费、运货运杂费、销售佣金、销售人员工资以及销售部门的其它费用(诸如办公费、差旅费、修理费)等。

3.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企业生产和销售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它相当于我国工业企业中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之和),如办公费、董事费、管理人员薪金等。 通常将推销成本与管理成本合称为非生产成本或非制造成本,并将其作为期间成本来处理。上述成本分类之间的关系如图2—1所示:

成本???????

???????????????????

?????????????

???????????期间费用

管理成本推销成本非生产成本产品成本

其他制造费用间接人工间接材料制造费用直接人工

直接材料生产成本

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的关系图

(二)成本按可辨认性分类

成本的可辨认性是指成本的发生与特定的归集对象(如产品、加工步骤或部门)之间的联系,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

(三)成本按可盘存性分类

成本的可盘存性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成本有无可能构成期末资产并递延到下一期去的性质。按其标志可将成本划分为可盘存的产品成本与不可盘存的期间成本两大类。 (四)成本按实际发生的时态分类

成本按其实际发生的时态可划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两大类。

(五)成本按核算目标的不同分类

成本按核算目标的不同可划分为业务成本、责任成本和质量成本。

(六)成本按可控性分类 成本按可控性可将成本划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两大类。 (七)成本按与决策的关系分类

成本可按其与特定决策是否有关可划分为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两大类。

二、成本性态分析 1. 成本性态的概念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之间在数量方面的依存关系,成本性态又称为成本习性。

这里的业务量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生产经营期内投入或完成的经营工作量的通称,可用多种计量单位来表示,包括绝对量和相对量两大类。在一般情况下,业务量通常是指生产量或销售量。这里的成本总额主要是指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成本费用,通常包括:全部生产成本以及推销费用和管理费用等非生产成本。

2. 成本按其性态分类

按照成本习性可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

⑴ 固定成本的定义及其特点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能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它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A .固定成本总额的不变性,即在一定条件下,成本总额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的影响。假设用x表示业务量,a表示固定成本总额,则其总成本模型可表示为 y=a,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固定成本函数模型就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如图2—2所示。

B .单位固定成本的反比例变动性

由于固定成本总额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的影响,因而其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必然随着业务量的变动成反比例变动,即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份额将相对减少,反之亦然。单位固定成本的模型为 y=

x

a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其是一条反比

例曲线。

固定成本依据其是否受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的影响,又可将其进一步细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两大类。区分这两类固定成本的意义在于寻求降低该类成本的最佳途径。

⑵ 变动成本的定义及其特点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其稳定的比系数称为单位变动成本。变动成本也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 .变动成本的正比例变动性。变动成本的这一特性反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则表示为一条以单位变动成本为斜率的直线,单位变动成本越大,即斜率越大,则直线的坡度越陡。

假设用x表示业务量,b表示单位变动成本,则变动成本总额的模型为:y=bx,如图2—4所示。

B.单位变动成本的不变性。由于变动成本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所以,当变动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的同时,其单位变动成本将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不变。将这一特点反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单位变动成本则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因此,单位变动成本的性态模型为:y=bx

变动成本可根据其发生的原因进一步细分为技术性变动成本和酌量性变动成本两大类。

⑶混合成本的定义及特点

混合成本是指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既随业务量变动又不与其成正比例的成本。

在上述关于成本习性的定义及按成本习性分类结果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无论是总成本还是混合成本(不论那一类)都有着相同的成本习性,即它们本身都含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因素。为了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及今后的应用,我们可用以下一个简单的线性方程式来描述总成本或混合成本的习性:

y=a+bx

3.相关范围的意义

前面,我们在介绍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定义时,都加上了“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一条件,这一限制条件即称为相应成本的相关范围。在管理会计中,把能够使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习性保持稳定不变的有关期间、业务量的特定变动范围称为广义的相关范围,把其中业务量因素的特定变动范围称为狭义的相关范围。只有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的不变性和变动成本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才能存在。如果超出相关范围,就不能保持其特性不变。不仅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相关范围内,而且,每一类成本中的不同成本项目都可能有其不同的相关范围。相关范围是理解成本习性的一个重要概念。

由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相关范围的存在,使得各项成本的习性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和可转化性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正确地分析成本习性,合理地使用成本信息,以适应企业管理与决策对成本信息的需要。

第二节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

一、混合成本的分类

混合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按照混合成本变动趋势的不同,一般,可将其划分为阶梯式混合成本、标准式混合成本、低坡式混合成本和曲线式混合成本四大类。

A.阶梯式混合成本

阶梯式混合成本是指其总额随业务量成阶梯式变动的成本,又称为步增混合成本或半固定成本。其特点是: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发生额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类似于固定成本。当业务量的增长突破这一范围时,其发生额会突然跳跃上升,并在业务量增长的新的一定范围内保持固定不变,直到出现另一个新的跳跃为止。将此变化过程反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其成本随业务量的增长呈现出阶梯式增长趋势。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企业化验员、质检员、保养工等人员的工资、以及受开工班次影响的动力费、整车运输费等就属于这类成本。标准式混合成本

B.标准混合成本是指在一定初始基数的基础上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它由明显的固定和变动两部分构成,故又称为半变动成本。其特点是:它的固定部分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类似于固定成本(即基数);变动部分则是在这个基数成本的基础上随业务量的增长成正比例的增长,这一部分又类似于变动成本。例如,有线电视费、电话费、水费、煤气费等公用事业费、机器设备的维修保养费及销售人员的薪金一般也都属于这类成

C.低坡式混合成本

低坡式混合成本是指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保持不变,一旦超过这个业务量限度后,便会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增长的成本,该成本又称为延期变动成本。例如,在固定工资超定额计奖的工资制度下,职工在完成正常定额之前,无论业务量完成多少,都只能取得固定工资或基础工资,当完成的业务量超过正常的定额后,除了能够取得基础工资外,还会得到按超定额部分和计价单价计算的超额工资或超产奖金。这种工资就是低坡式固定成本。另外,像浮动工资也属于这类成本。

D.曲线式混合成本

曲线式混合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增长而呈现为曲线增长式的成本。这类成本通常有一个初始量,相当于固定成本,在这个初始量的基础上,成本随业务量变动当并不存在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般表现为一条抛物线。

二、混合成本的分解

混合成本的分解的方法一般包括:账户分析法、技术测定法和历史资料分析法等。这些分析方法往往既可以应用于单步骤分析程序,亦可以应用于多步骤分析程序。

(一)技术测定法

技术测定法,又称为工程研究法,是指利用经济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技术方法所测定的企业正常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规律性联系,逐项研究决定成本高低的每个因素,分析确定在实际业务量基础上其相应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水平,并揭示其变动规律的一种成本习性分析方法。

技术测定法适用于任何从客观立场进行观察的投入产出过程,例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也适用于办公室、装运、仓库等非制造成本的测定。技术测定法不仅可以将所有生产活动和辅助生产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寻求改进管理工作的途径,找出经济、合理、有效的控制程序与方法,以使产品制造、工作效率和资源配置与利用都达到最佳的效果。但由于这种方法一般以建设前期的设计资料为依据,故只适用于投入量与产出量关系比较稳定的新企业及其主要成本的测定。对于已经发生较大技术变革或生产能力有重大变动的老企业往往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对许多新企业的众多间接成本也往往因缺乏有关标准,或难于准确的把其归属于特定的投入与产出过程,或对其过程不能单独地进行观察等原因而不能使用该方法,必须采用其它方法进行成本习性分析。另外,该方法应用起来比较复杂,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费用,所花代价太高。

技术测定法,是在企业缺乏历史成本资料或历史成本资料不可靠条件下可用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用于检验历史成本分析结论正确与否的最佳方法,如果已有现成的消耗定额可以利用,就将更加方便。

利用技术测定法进行成本分析的基本步骤是:

1.选择需要研究的成本项目,例如,燃料成本或人工成本

2.对整个过程进行技术测定,确定最佳的控制与操作方法,并将其作为标准方法使用。

3.测定标准方法的每项投入成本,按成本习性,将与业务量有关的部分汇集为单位变动成本,与业务量无关的部分汇集为固定成本。

(二)账户分析法

账户分析法是指对于每项成本的具体内容直接进行分析,按照其与业务量的关系,将其分别归属于固定成本或变动成本的一种方法。账户分析法需要对成本明细项目逐一加以鉴定,因此,该方法又称为直接分析法或个别确认法。掌握所有成本项目的成本习性是正确应用该方法的关键。

(三)历史资料分析法

所谓历史资料分析法是指在占有以前若干期相关的成本(y )和业务量(x )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处理,确定出常数a 和b 的数值,并进而完成成本习性分析任务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历史资料分析法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步:

第一步,搜集资料,这是历史分析法的基础工作,资料的搜集既要保证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又要防止过多过烂,所选资料必须与要分析的成本密切相关,避免无关数据的掺入。所选资料既要保证成本与业务量的同期配套,又要考虑时间的连续性,还要注意这些数据是否会因为会计政策的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偏差,因为期间的成本习性是与该期的会计方法密切相关的。

第二步,整理资料,对所搜集的资料要认真清理,审查,分组排序,剔除因受偶然因素干扰变化太大或太小的数据,确定适宜的业务量的计量单位,以保证分析所用资料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第三步,处理资料,这是该方法的关键,应依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的选择具体方法,明确各项假设条件,正确的进行计算,分析,输出相应的结果。 第四步,调整分析结果,成本习性分析的目的是要建立能够揭示未来成本变动规律的模型,以适应管理决策上的各种需要。因此,应当充分考虑未来因素的变动情况,对利用该方法得到的结论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以使所得到的结论能更符合企业的客观实际,更能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的需要。

历史资料分析法通常包括:高低点法、散步图法和一元直线回归法三种。

1.高低点法

高低点法是指通过观察一定相关范围内各期业务量与其相关成本所构成的所有坐标点,从中选出最高业务量和最低业务量所对应的两点坐标值,据此来推算固定成本总额(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和单位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中变动部分的单位额)的一种成本习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又叫两点法。

高低点法的基本原理是:由于收集的业务量与其相关成本都处于一定的相关范围内,因而,若设y 为成本总额(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b 为单位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中的单位值),x 为业务量,则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成本总额(或混合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即可以用下述方程来表示: y =a +bx

高低点法的基本计算步骤是:

(1)从由各期业务量与其相关成本所构成的所有坐标中找出由最高业务量及相应成本组成的高点坐标),(11y x ,由最低点业务量及相应成本组成的低点坐标),(22y x 。

(2)利用高点和低点坐标值计算单位变动成本b ,基本公式如下: b =高低点成本之差/高点与低点业务量之差=

2

121x x y y x

y --=??

(3)利用高点坐标(或低点坐标)的坐标值和单位变动成本b ,计算固定成本a ,基本公式如下:

a =最高点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高点业务量=11bx y -

或 a =最低点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低点业务量=22bx y - (4)将上述得到的a 与b 的值代入下式,得到一般成本习性模型: y =a +bx

2.散布图法

散布图法是指将观察的若干期业务量和相应成本的历史数据,逐一标注在坐标图上,通

过目测,在各成本点之间画出一条尽可能接近所有成本点的直线,并据此来推算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和单位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中变动部分的单位额)的一种成本习性分析方法,该方法亦称为目测画线法。

散布图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以横轴代表业务量,纵轴代表总成本(或混合成本),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观察的业务量及相应的历史成本数据,作出相应的坐标点。(由此绘制的图象即为散布图)。

(2)用目测画出一条反映成本变动趋势的直线,并使其尽可能通过或接近所有的坐标点,而且要尽量使直线两边的坐标点个数一样多。

(3)确定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的值。所画直线与纵轴交点的数值,即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即为固定成本总额(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

(4)计算单位变动成本。在所画的直线上任取一点M,设其坐标为),(i i y x ,则其单位变动成本b 可通过下式求出: i

i x a y b -=

3.一元直线回归法

一元直线回归法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业务量与相应成本的历史资料,运用微分极值原理,来推算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和单位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中的变动部分的单位额)的一种成本习性分析方法。一元直线回归法的基本原理是:

假设在散布图中存在着一条 y =a +bx 的直线,这条直线与各个实际成本观测点的误差值比其它直线都小,最能代表各业务量与其相应成本之间的关系,这条直线在数学上称为回归直线或回归方程。按照数理统计的回归分析法可直接套用相应的公式,以计算出回归系数a 和b ,从而确定出所观察的历史成本资料的成本习性方法又称为最小平方法。

一元直线回归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根据所给历史资料列表,计算出有关数据:

的值∑

∑∑∑

∑=====n

i i

n

i i

n

i i

i n

i i n

i i

y x

y x

y x

n 1

2

1

21

1

1

,,

,,

(2)计算成本y 与业务量x 之间的相关系数,并据此判断y 与x 之间相互线性依存关系的密切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

]62[]

[][2

2

22式---

?--=

∑∑∑∑∑∑∑y y n x x n y

x xy n r

相关系数r 的取值范围在[-1,+1]之间,它可反映变量y 和变量x 之间的密切程度:当r =-1时,说明变量之间有完全的负相关,即一个变量(例如,业务量x )增加或减少时,另一个变量(相应的成本)则按照相同的比例减少或增加;当r =0时,为零相关,说明变量y 与x 之间不存在线性依存关系;当r =+1时,说明变量y 与变量x 之间有完全的正相关,即一个变量(例如y )完全依赖于另一个变量(x )而变动,且变动比例相同;当r 越来越大,或趋近于1时,说明变量y 与变量x 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基本上存在着线性联系,可近似的用直线 y =a +bx 来描述其变动趋势。

注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要求业务量与相应成本之间要基本上存在有线性关系,否则,使用该方法进行研究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3)按下列公式计算a 、b 的值:

()

2

2

∑∑∑∑∑--=x x n y x xy n b

n

x

b y a ∑∑-=

()

2

2

2

∑∑∑∑∑∑--=

x x n xy x y x a

(4)将a 、b 的值代入下式,得出一般成本习性模型: y =a +bx

第三节 成本性态分析的应用

一、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

二、成本性态分析应用的范围

第四节 变动成本计算法

一、变动成本计算法及变动成本计算法的理论基础 二、变动成本法的主要特点

1.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

2.企业利润有贡献式损益表来确定(讲边际贡献的概念)

3.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

三、 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区别

1.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2.在产品与产成品(存货)计价的不同

3.计算盈亏的公式不同,提供的中间指标不同

4.分期损益不同 A.单一会计期间 B.多会计期间:⑴生产量相等 ⑵销售量相等

5.提供的信息不同

6.有利于国家税收

四、 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结合应用 1.采用全部成本计算法的必要性 可以刺激企业加速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有利于企业编制对外报表

2.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应用变动成本计算法,两种方法的结合与互补—建立统一的成本计算体系

3.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两种成本计算法的新认识 注: 1.两种成本计算法下当期营业净利润的差额=全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全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全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的单位固定生产成本)×(期末存货量)-(全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的单位固定生产成本)×(期初存货量)

2. 该公式可用本量利的基本关系式来直接证明

本章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成本性态的概念、分类以及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变

动成本法的计算以及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区别。

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成本性态分析方法中的直线回归法、变动成本方法的计算。

思考与练习题:

1.在管理会计中,为什么要对成本进行多重的分类?

2.成本是如何按经济用途分类的?其优缺点是什么?

3.什么是成本性态?在管理会计中为何要将成本按其习性进行分类?如何分类?

4.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什么是混合成本,它通常包括哪些基本类型?为什么要对混合成本进行分解?

6.什么是高低点法?简要说明高低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性、优缺点及应用步骤。

7.什么是变动成本法?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8.两种成本计算法对分期利润有何影响?

9. 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计算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10. 练习题:教材第42页练习题的第1.2.3题;第86页练习题的第1.2.3题。

参考教材:

1. 《管理会计》,余绪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

2. 《管理会计理论·实务·案例·习题》,余绪缨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8.

3. 《高级管理会计》Robet.S.Kaplan 主编,(创新派的代表作)

4. 《管理会计》,(美)格里森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

5.

5. 《管理会计》(全国会计师考试),吴大军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8.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

本次授课内容:

本量利分析及相关内容。

教学日期:

授课教师姓名:郭子亭职称:

授课对象:高职(专科)、试点本科授课时数:72(54)

教材名称及版本:《管理会计》(第三版)于树彬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叙述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在一般了解本量利分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假定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保本点、安全边际及安全边际率的定义和计算技巧;掌握有关因素对保本点的影响;掌握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与应用;掌握本量利分析图的类型和特点。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6(4)

第一节本量利分析概述

一、本量利分析的概念

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

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第二节保本点分析

一、单一产品保本点的计算

(1)基本公式(两种形式)

(2)边际贡献法

(3)图示法基本式、边际贡献式、量利式(画法1、画法2)

二、多种产品的本量利分析

1.加权平均法步骤;例子:书上例3.

2*.边际贡献保本率法

边际贡献有两种含义,一是用来保本(G=a时),二是用来为企业创利,相应的边际贡献率也包含两种含义,其中用来补偿固定成本的部分,称为边际贡献保本率;补偿固定成本率后如果还有多余的话,其称为边际贡献创利率。计算公式如下:边际贡献保本率=固定成本总额/∑边际贡献总额;边际贡献创利率=1-边际贡献保本率

综合保本销售额=(∑各种产品的销售额)×边际贡献保本率

各种产品的保本销售额=各种产品的保本销售额×边际贡献保本率

3*.联合单位模型法(客观上存在相对稳定的产销实物量比例)

用3.6中的资料计算:

解:(1)甲、乙、丙的销售比=1 000:2 000:2 600=1:2:2.6

(2)联合单位的单位边际贡献=12+20+15.6=47.6(元)

(3)保本点的联合单位=30 000/47.6=630.25(单位)注:联合保本量=固定成本/(联合单价-联合单位变动成本;联合保利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联合单价-联合单位变动成本))

(4)联合单位的单价=1×6+2×45+2.6×36=243.6(元)

(5)综合保本销售额=630.25×243.6=153 528.9(元)

甲产品的保本销售额=153 528.9×24.63%=37 814.17(元)

乙产品的保本销售额=153 528.9×36.95%=56 728.93(元)

丙产品的保本销售额=53 528.9×38.42%=58 985.80(元)

注:某产品保本量=联合保本量×该产品的销售比某产品保利量=联合保利量×该产品的销售比

4*.分别计算法(固定成本可以分解到各种产品上。要按边际贡献大小的比重分配,而不能按销售收入或按边际贡献率的比重来分配)

5*.历史数据法(相应因素的平均值)

6*.主导产品法

7*.联合单位量利图的画法

三、盈利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

(1)实现税前利润的模型

(2)实现税后利润的模型

四、保本状态的判定(6种)不亏不赢;收支相等;利润为零;边际贡献等于固定成本;安全边际各指标均为零;保本作业率为100%

某些西方企业不考虑安全边际,而计算“保本作业率”(又称危险率)指保本业

务量占预计销售业务量的百分比:dR=

x x 0

或 dR=

s

s 0

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1、

边际贡献创利率+边际贡献保本率=1、边际贡献率+变动成本率=1

五、本量利分析的假设条件 1.S 与销售量成线性关系

2.b 与产量完全线性联系

3.a 不变

4.品种结构不变

5.产销平衡

6.会计数据可靠

第三节 有关因素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分析

1.概述(是一种“如果——会怎么样”的技术;内容;目的;优点:可以简便的提供一种直接的财务测度来判别可能发生的预测误差的后果有多大;哪些是最敏感的因素;以便管理人员据以作出相应的决策)

2.有关因素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及下限临界值的确定 4.敏感系数的计算

3.有关因素变动对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

p 、b 、a 、x 的变化皆会引起利润的变化,但其程度是不同的,测定其大小的指标称为敏感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动百分比/因素值变动百分比

目的是为管理人员分清主次,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

第四节 安全边际与保本点作业率 (1)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 (2)保本点作业率 (3)*销售利润率

⑷* 经营杠杆和经营杠杆率 例子、原理、经营杠杆率的变动规律(只要a ≠0, 则DOL >0;在前后期p 、b 、a 不变时,x 越大时,则DOL 越小,x 越大,所以,产销量的变动与DOL 的变化方向相反;成本指标的变动与DOL 的变动方向相同;p 的变动与DOL 的变动方向相反;在同一产销水平上,DOL 越大,利润变动幅度就越大,从而风险就越大)

第五节* 不确定和非线性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

1.不确定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保本点及目标利润的概率分析)

2.不完全线性联系对保本点的影响(多个保本点的情况)

3.非线性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 (1)非线性函数表达式的确定 (2)非线性本量利分析

A.计算保本点

B.计算最大利润时的销售量

C.计算利润的最大值

D.计算最优销售价格

本章重点:

重点是单一产品保本点的计算、多种产品保本点计算的加权平均法,以及相关概念:边

际贡献、安全边际与安全边际率、达到保本点的作业率。

本章难点:

难点是多种产品保本点计算的加权平均法计算以及有关因素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分析。

思考与练习题:

1.什么是本量利分析?它有哪些假设条件?

2.什么是保本点?它有哪几种基本的计算方法?

3.什么是保本点的敏感性分析?影响保本点的因素哪些?

4.在不确定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6. 教材第57页练习题的第1.2.3题。

参考教材:

1. 《管理会计》,余绪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

2. 《管理会计理论·实务·案例·习题》,余绪缨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8.

3. 《高级管理会计》 Robet.S.Kaplan 主编,(创新派的代表作)

4. 《管理会计》(全国会计师考试),吴大军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

5.8.

5. 《管理会计》,潘飞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8.

第四章预测分析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

本次授课内容:

预测分析的基本概念、内容、方法与理论;资金预测、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和利润预测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日期:

授课教师姓名:郭子亭职称:

授课对象:高职(专科)、试点本科授课时数:72(54)

教材名称及版本:《管理会计》(第三版)于树彬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预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预测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和基本程序,掌握资金预测、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和利润预测润的一般程序和预测分析方法。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

第一节预测分析概述

1.预测的定义:所谓预测,是指根据过去和现有的有关信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对目前尚未发生的事件进行估计和推断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根据过去和现在预计未来,根据已知推知未来。

预测的目的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要制定发展规划,筹划未来的经济活动,进

行重大问题的决策,更应该进行事先的周密考虑和科学的预见。而预测正可以提供这种服务,它可以对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对各种决策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出估计和判断,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达到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的目的。所以,预测是决策的基础,也是管理会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搞管理,不懂科学预测是不形的,也是搞不好的。

2.预测的特点面向未来的预见性;结果的明确性;时间长短的相对性;客观性;可检验性;方法的灵活性。

3.预测的理论基础可知性原理(可以预知);可能性原理(有办法预知);连续性原理(结论可以外推);可控性原理(因素可控)。

4.预测的基本步骤、应遵循的原则、影响因素。

预测是对有关历史资料进行搜集、加工、分析和处理的一种过程,预测工作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过程:

⑴确定预测的对象和目标;

⑵收集预测资料。收集预测中所需要的数据与资料,并判断其准确程度,必要时可以进行适当加工,整理;

⑶选择预测模型与方法;

⑷进行预测,分析预测结果;

⑸应用预测结果。

5.预测的基本内容销售、利润、成本、资金。

6.预测的基本方法: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如有资料,应先用定量方法,再根据变化情况,用定性方法进行修正。

(1) 趋势预测法: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趋势平均法。

(2)因果平均法:线性回归法;多元线性回归法;非线性回归法。

7.预测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⑴样本数据越大越好⑵时间越短越好⑶估计可能的误差⑷方法应先行测试

第二节销售预测分析

一、概述:

销售预测的含义:销售预测,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历史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预测未来一定期间内有关产品的销售数量、销售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的一种管理活动。

销售预测的基础

销售预测的一般方法

销售预测的内容:销售量预测;销售状态和市场占有率预测。

二、销售预测的方法

1.判断分析法:专业人员评定法;专家小组法;专家调查法(特尔斐法)

2.市场调查法(产品寿命周期分析法)

3.抽样预测法

4.趋势预测分析法:简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

趋势平均法。

例子:假设某厂某年1-12月份的销售额如下:试用趋势平均法预测下一年度一月份的销售额。

所以,下一年度一月份的销售额的销售量预测值=28.6+4×0.8=31.8 (或者:29.2+3×0.8=31.6)

注:从8到10 月份每月平均增长0.8 ;这里的销售量亦可改为销售额。该方法,第一突出了接近预测期数据的重要性,第二尽可能缩小了偶然因素大影响(通过对趋势的再平均)。

5.回归分析法

6.关联指数法

附:销售状态和市场占有率预测

一、马尔柯夫分析的数学原理:

1. 几个概念:随机变量、随机过程、随机矩阵、固定矩阵、无后效性、均匀性

2. 马尔柯夫链的概念、性质、定理与结论

二、销售状态和市场占有率预测

三、马尔柯夫分析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第三节成本预测分析

加强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正确编制成本计划的前提;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为正确的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一、目标成本预测的含义

二、目标成本预测的程序

1.目标成本预测方案的提出

先进成本水平法;竞争条件下的方法;市场导向法

2.预测成本的发展趋势

⑴成本变动趋势预测的含义

目标成本提出后,还需要利用有关成本模型预测总成本的发展趋势,以检验在

现有条件下实现目标成本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⑵成本变动趋势预测的方法

A.高低点法

B.加权平均法

C.回归分析法

3.修订目标成本通过比较,修订、下达、执行目标成本

第四节资金预测分析

一、资金预测的意义及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