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山东省2007-2015年)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山东省2007-2015年)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山东省2007-2015年)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山东省2007-2015年)

13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2014·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3为若拉·德·贝特莱的画作《革命的寓意》。画面顶部是一位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肖像,此外还有许多历史象征和革命符号(注:图

中文字为引者标注)。此画完成于1794年,正值法国大革命最激进的

时期。

(2)结合时代背景,判断画中的启蒙思想家是伏尔泰还是卢梭,并说

明理由。(6分)

【考点】(2)卢梭

【解析】(2)解题关键注意材料中时间是“1794年”,这一时期法国大革命处于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卢梭的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比伏尔泰的主张更加激进,迎合了这一现实的需要。

【答案】(2)思想家:卢梭

理由:1794年正值法国大革命中最激进的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雅各宾派实行的是革命恐怖主义。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适应了雅各宾派专政的现实需要。

2.(2010·山东文综·34)(10分)【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4分)

【解析】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第一问通过材料中“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等信息可以归纳概括作答。这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是相吻合的。第二问可以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及确保共和政体的角度回答。

【答案】(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

也可得分。)

思想家:卢梭。

(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民主政治的童要文献

1.(2014·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3为若拉·德·贝特莱的画作《革命的寓意》。画面顶部是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肖像,此外还有许多历史象征和革命符号(注:图中文字为引者标注)。此画完成于1794年,正值法国大革命最激进的时期。

(1)法国大革命时期,哪些重要文献体现了画中所标注符号蕴含的革命精神?(4分)【考点】(1)《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

【解析】(1)此问考查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以及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献,依据图片中“自由”“平等”等信息不难回答。

【答案】(1)文献:《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或《1793年宪法》。

2.(2009·山东文综·34)【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1)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中的“建筑物”是指什么,“结构上的基本错误”

又是指什么。

(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

【解析】(1)要理解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建筑物”的结构是“基本错误”的,因此这里的建筑物应该是指松散的邦联制。(2)要结合美国的1787年宪法的政治意义回答。

【答案】(1)“建筑物”:邦联体制。

“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

(2)纠正错误:制订《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意义: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2015·山东文综·48)(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为1912年5月孙中山与香港《士蔑西报》记者的一段谈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访员曰: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孙曰: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所答内容的认识。(10分)

【考点】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结合材料中“孙曰: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以及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的

民主活动作答即可,例如实行民主共和是孙中山的民主追求,符合国家民族利益,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体现了孙中山高尚的政治品质,但这也体现了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本身的政治局限性(软弱和妥协),尤其是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更能说明这一点。

【答案】认识:建立共和是孙中山个人的革命追求,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早日结束南北对峙,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共和,孙中山不计个人得失,让位于袁世凯,反映了孙中山高尚的政治品质。民主共和是历史的潮流,袁世凯为了篡夺革命果实,实行假共和真专制。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本来面目认识不清,这体现出孙中山的政治局限性。(10分)2.(2013·山东文综·36)(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峰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

——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6分)

(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4分)

【考点】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阅读概括分析能力,第一问阅读材料概括电文的的史实,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二问要求相结合史实,不仅仅是从材料中找,结合所学内容来回答。

【答案】(1)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答出三个要点即可)(2)起初,清政府拒绝实行共和,派兵镇压革命军;后来,迫于革命形势发展,清帝不得不宣告退位。

3.(2012·山东文综·36)(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5分)

(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5分)

【解析】(1)“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能够推翻清王朝,迅速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袁世凯具备做大总统的资格,还能协调外国,避免干涉。

(2)后来的事实是袁世凯一上台后就不择手段地加强个人权力,破坏法制,践踏民主,追求专制独裁的统一。在1915年宣布称帝,建立中华帝国,至此民国制度被他破坏殆尽,民国名存实亡。

【答案】(1)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调和矛盾,稳定局势,有利于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国干涉。

(2)没有真正实现。袁世凯践踏民主,实行独裁,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或答出两条具体史实也可)袁世凯取消共和,复辟帝制。

4.(2011·山东文综·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6分)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

【解析】第一问,材料一注意关键词“无阶级…之区别”,这中情况只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情况下才能出现,可以判断是抗日时期;材料二注意关键词“耕者有田”,实行这种制度的是解放时期。第二问,第一小问可以从对抗日战争的作用的角度进行论述,第二小问则从对解放战争作用的角度来论述。

【答案】(1)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前者: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

后者: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稳固的后方。

5.(2010·山东文综·34)(10分)【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4分)

【解析】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第一问通过材料中“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等信息可以归纳概括作答。这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是相吻合的。第二问可以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及确保共和政体的角度回答。

【答案】(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

也可得分。)

思想家:卢梭。

(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2008·山东文综·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对是否接受“清室优待条件”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分)

(2)概括说明“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比“清室优待条件”有哪些进步。(6分)

【解析】本题第(1)考查学生回答开放性问题的能力,该类型题目应注意从两部分回答,第一、提出观点,第二、讲清理由。这样就能很好的把握这类体型的解题方法。第(2)问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本题要注意:若只引用了原文只能得到一部分的分数,应从原始材料中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来回答。

【答案】(1)(本题可从“接受”和“不接受”两者中任选一观点作答,但只表明态度不给分,必须说明理由)

答案一:应该接受。应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严峻形势、“清室优待条件”的进步作用两个方面加以分析。(4分)(如回答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二:不应接受。应从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清室优待条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4分)(如回答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彻底废除了帝号;进一步削弱了清室特权;体现了民主平等的观念。(6分)(如果照抄材料或回答“减少清室费用”、“居住地发生变化”等可酌情给分。)

7.(2007·山东文综·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4分)

(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6分)

【解析】(1)根据材料的叙述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2)20世纪初正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年代,包括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知识分子的思想在整个社会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新妇女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出现了在这些先进思想指导下的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答案】(1)破除缠足陋习,提倡女子学文化。摒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卷的变化与启示

2020年山东卷的变化与启示 作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份,山东省今年的高考开始实行“3+3”模式,历史等六个等级考科目也开始自主命题。尽管如此,作为高考科目的命题,在“一核四层四翼”的考查宗旨和原则方面,山东卷肯定要与全国卷保持一致,但在试卷类型、试卷结构、材料选用、问题设计、能力考查等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这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值得关注。 一、值得关注的四个变化 山东省一直走在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前沿。2004年,是首批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四个试验省区之一,高考方案实行“3+X+1”模式,自主命题始于2007年高考。从2016年开始,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使用全国卷。在延续九年的自主命题过程中,历史学科的命题逐渐形成“鲁派风格”。2017年,继上海和浙江之后,山东成为第二批实施新高考方案的省份,2020年再度进行自主命题。由于时代背景和高考方案已经变化,因此,原来的“鲁派风格”也必然会跟进改革,其中值得关注的变化很多,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试卷结构的变化: 不管是2007年后的山东卷,还是2016年后的全国卷,历史学科的高考都是文科综合形式。但是,今年实行的新高考方案,历史等六个等级考科目都采取单科卷的形式。尽管卷面总分还是100分,但考试时间由原来的平均50分钟变为90分钟,因此相应带来很多变化。 2020年历史全国Ⅰ卷与山东卷的试卷结构比较 2.选修内容的变化: 就山东而言,2007年后的山东卷和2016年后的全国卷,历史必修和选修模块都是单独

命题,选修内容以“三选一”的选做题形式出现。但是,山东卷和全国卷命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全国卷一直坚持脱离教材的方式,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不在教材上,因此命题有较大的自由空间,这一做法也逐渐被一线师生认可,形成惯例。但是,山东卷一直保持依托教材的做法,因此命题的空间日趋狭窄,最后走进“死胡同”。因为,一线师生可以摸排近年考查的知识点,逐渐找到命题规律和考查趋势。 当时,北京卷和天津卷取消选做题、把选修内容融入必修内容的做法,曾经要成为山东命题的改革方向。但是,2016年山东采用全国卷以后,这一计划没有实施。今年,山东再度进行自主命题,这一改革计划终于落实:试卷不再分必做题和选做题,选修模块的考查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其中第4题考查“改革模块”的王安石变法,第12题、14题考查“战争与和平模块”的一战和二战的相关内容,分值共9分,比全国卷的15分少6分,赋分比例明显下降。 3.命题材料的丰富: 近年来,“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已经是高考命题的常态。但是,由于地域方面的综合因素,高考命题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风格,如庄重大气的“京派风格”,灵活精致的“海派风格”等等。基于此前九年自主命题的经验、四年全国卷的沉淀反思,山东卷今年重出江湖,全新登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丰富多彩的命题材料和情境创设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亮点。 相比较而言,全国Ⅰ卷共计17道试题,采用了1幅图片、2个表格,基本以文字材料为主;山东卷共计19道试题,采用了7幅图片、3个表格。此外,第18题采用的材料是“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形式新颖简短,语言通俗易懂,甚至还有令大家会心一笑的几个错别字,非常生活化,十分接地气。 4.能力考查的开放: 选择题主观化、材料题自主化,突出问题意识,重点考查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等能力,目前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新常态。在全国Ⅰ卷中,以第42题为代表的开放性论证题不仅是高考命题的试验田,更是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风向标,近年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 这一命题趋势,在今年的山东卷中有较为充分的体现,特别是非选择题创新力度很大,亮点不少,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在山东卷的四道非选择题中,第17、18、19题这三道题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开放性论证题的考查特点。下面,重点说一下设问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开放性。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15课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材料阅读】表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第16课 【材料阅读】(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称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称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 (1)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 活。(2)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第17课 【议一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18课 【说一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材料阅读】 《史记》由五部分组成: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表10篇----编排时间和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 第20课

2019年浙江省中考考纲·历史与社会

2019年浙江省中考考纲·《历史与社会》 第一篇生活的时空 专题一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情况(a) 2.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情况,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b) 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的分布情况,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实例(b) 专题二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 4.描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a) 5.概述中国地形、气候和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的基本特征(b) 6.描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b) 7.比较世界典型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b) 专题三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8.能够从不同类型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c) 9.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c) 10.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事件(b) 11.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c) 12.根据调查的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b) 第二篇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专题一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 13.概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列举古代希腊罗马重要的文明成就,知道它们对后世的影响(a) 14.知道百家争鸣及其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a)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15.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a) 16.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c) 17.概述元、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b) 18.列举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 前列(a) 专题三西方的兴起与近代世界的变迁 19.列举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a) 20.描述英国、法国、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重大事件及其代表人物,说明它们对各自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b) 21.概述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b) 22.列举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及其影响(a) 23.概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b) 专题四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24.举例说明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发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b) 25.以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全球化为例,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

山东省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pdf

山东省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卫献公赐卫大夫免余 60 邑,免余不肯接受名分外的私邑,推辞说: “惟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这说明 A.中央集权春秋时期初步形成 B.“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C.等级制度仍有一定的约束力 D.战国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2. 溢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溢号 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这说明溢号 A. 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 B. 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C. 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 D. 口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 3. 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 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 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 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 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 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 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4.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唐〕冯宿《全唐文·禁版印时宪书奏》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 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C.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唯无凶年之患,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中考模拟试卷一 .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中考模拟试卷一 友情提示: 1.全卷分卷I 、卷II ,试题共26题,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2.全卷满分80分,考试时间80分钟,全卷实行开卷考试。 卷 I 一、选择题(本题有21小题,其中1—10题每题1分,11—21题每题2分,共32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写在答题卷上相应题次中,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将20XX 年“3·15”的主题确定为 A.携手共治 畅享消费 B.新消法 新权益 新责任 C.让消费者更有力量 D.消费与安全 阅读右侧剖面图,据此回答2—3题。 2.从右图可知,该大洲为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3.下列能体现图中M 所在地区典型生产特色的是 A.土地辽阔,地势低平 B.机械化程度高 C.气候适宜,降水丰沛 D.先进的节水农业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据此回答4—5题。 4.阅读右图,图中代表浙江省的数字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列对于长江各段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a 段落差大峡谷多,水能资源丰富 ②b 段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③c 段由于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④c 段江阔水深,航运便利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作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以下成就能为此提供例证的有 ①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 ②《十二铜表法》 ③《荷马史诗》 ④拉丁字母的传播 ① ② ④ ③ 湖口 宜昌 a 段 b 段 c 段 M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高中历史选修改革答题套路总结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高中历史选修改革答题套路总结 考前必读阅卷套路深高考多拿分 高考阅卷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少题目平均改卷时间只有几秒或十几秒。如果考生们了解阅卷老师在判卷过程中的规律,肯定对你答题有帮助,我们一起看看阅卷中的“套路”吧! 套路一改一道题有时只用几秒至多十几秒高考评卷速度非常快,一个老师平均每天要上千份卷子(只改其中一题),个别学科甚至要评3000 多份卷子(平均 3~8 秒改一份卷)。——对策:面对如此改卷速度,考生在答卷时要尽可能博得老师的好感。首先,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层次清楚。其次,概念要准确、叙述要简明,让人一看就明白。另外,要依题作答,不要乱涂乱画。 套路二第一印象好,常能得高分个别老师改卷只凭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常常就给打高分。比如有的老师改作文,只是第一段 看一下,中间看一下,最后一段看一下,分数打高打低全凭第一感觉。更多技巧敬阅读《高考文科解题技巧》一书,扫描背面二维码可得。——对策:虽然不是每个老师都凭感觉打分,但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却肯定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作文,一个漂亮的开头可能就奠定了高分的基础。在高考语文和英语作文改卷过程中,改卷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试卷,如果写作上没有新意,就很容易流于一般。 套路三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靠高考改卷电脑会将每份卷子同时发给两位老师改,如果两人的评分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改完的 这份卷子就是有效卷。因此,在改卷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求稳,不由自主会往某个分数段上打。如果发现自己的有效率低了,就会慢慢往平均分上靠。——对策:如何突破平均分,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往高分上打?建议是:思路就要尽量地与众不同,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眼球,得高分。 套路四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高考时,每小题的答案都会依题意设置若干个评分点,只有按规定的评分细则的采分点答题才 给分。因此,阅卷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评分点的寻找上,实际上就是对某几个关键词进行扫描,而忽略了句子的质量。——对策答题时,不论答多答少,首先要把答案的关键部分、关键词写出来,第二步才考虑句子的质量。这样,不论你怎么答,都不用担心失分。 套路五阅卷往往只盯住答对部分由于评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 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除了要点之外,改卷老师在改卷时还看答题的基本结构是否正确,句子表达是否准确。如果结构清晰、句子准确、表达流畅,一般都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对策:要把要点部分写完整,只有平常多多积累,才能在竞技中处于不败之地。 套路六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每天要改数数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 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对策:答卷时,一定要注意条理分明,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紧采分点,不分点啰嗦一大堆,这种做法反而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寻找关键词带来困难,极易引起失分。 套路七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用语规范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中,对标准 答案里关键词的近义词替换有明确的要求,符合就得分,不符合则失分。因此,那些个人感悟能力较强而用语欠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成了必然。失分的原因绝不是阅卷人员的个人水平所致,而是近于死板的评分细则造成的。——对策:平常学习时就要养成规范用语、规范表达的习惯,这样才不会在高考中无谓失分。

2018年山东省高考模拟历史.doc

2018年山东省高考模拟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24.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前期重视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关注现世战乱,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这一派别() A.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 B.要求超然于社会之外 C.主张重建起礼乐制度 D.提出严刑峻法的理念 解析:材料中“关注战乱”“科学研究”“逻辑学”“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反映了墨家的政治要求,墨家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故A项正确。B项是道家的主张,排除。C项是儒家的要求,排除。D项是法家的主张,排除。 答案:A 25.观察下图,图片主要说明() A.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B.分割宰相权利并趋于完善 C.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 D.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尚书令”“侍中”“常侍”成为决策机构,而“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权力被架空,且存在着三公九卿制度,表明这是西汉的“中外朝”制度。A项是秦朝时期的政治特点,故排除。B项是唐宋时期中央政治特征,故排除。“中外朝”制度是西汉的创新,且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故C项正确。D项是隋唐以后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C 26.在宋代,蜜蜂产品是上贡朝廷的必需品,《宋史?地理志》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蜂产品上贡的情况。不仅是蜂蜜、蜜蜡,还有蜂子也在其中。除了蜂业大省陕西、山西、甘肃,其他各地也都要上贡一定数量的蜂产品。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蜂业商品化程度最高 B.下层民众负担较为沉重 C.商业出现革命性剧变

D.国家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解析:材料只反映了蜜蜂产品是上贡朝廷的必需品,但不能说明锋业的商品化程度,故排除A项。蜜蜂产品作为贡品、奢侈品,多地都需要上贡,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故B项正确。宋朝虽然市坊制度被打破,但城市商业并没有出现“革命性剧变”,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表明宋代经济均衡,尤其是宋代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故排除D项。 答案:B 27.明太祖曾指出:“圣人之治天下,四海之内,皆为赤子,所以广一视同仁之心。朕君主华夷,抚御之道,远迩无间”。(《明太祖实录》)明成祖朱棣也认为:“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明太宗实录》)以下对史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古代史料中关于“夷夏之防”的记载有失公允 B.明史籍中关于民族关系缓和的记载较为真实 C.两部实录均意识到中原民族与夷族并无区别 D.明朝统治者的民族观仍需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解析:“夷夏之防”是古代民族矛盾的典型体现,虽然明太祖、明成祖都有改善中原民族与周边夷族的表态和想法,但并不意味着“夷夏之防”不存在,也不能说明史籍中民族关系缓和的记载是否真实,故排除A项和B项。而明朝统治者虽然意识到“蛮夷与中国无异”,但“夷夏”之别依然存在,故排除C项。明代统治者并没有改变“夷”“华”的本质看法,需要其他史实予以互证,故D项正确。 答案:D 28.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解析:1905年,孙中山旧三民主义思想中,民生主义限于平均地权,但平均地权基本上没有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性质,无法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旧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对封建地主的利益有一定的限制,故排除B项。旧三民主义已经涉及民生问题,故排除C项。平均地权就是孙中山为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措施,但不符合中国国情,故排除D项。 答案:A 29.读《河北定县、高阳织永平均每家织业收入在全收入中的地位(1932年)表》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2019年中考考点学习资料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2019年中 考考点

《历史与社会》 第一篇生活的时空 专题一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情况(a) 2.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情况,列举自然 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b) 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的分布情况,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 影响的实例(b) 专题二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 4.描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a) 5.概述中国地形、气候和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的基本特征(b) 6.描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等方面的特点(b) 7.比较世界典型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b) 专题三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8.能够从不同类型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c) 9.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c) 10.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 事件(b) 11.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c) 12.根据调查的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b) 第二篇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专题一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 13.概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列举古代希腊罗马重要的文明成就,知道 它们对后世的影响(a) 14.知道百家争鸣及其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a)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15.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a) 16.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 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c)

(完整版)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中考模拟试卷一.docx

阅读右侧剖面图,据此回答2—3 题。 2.从右图可知,该大洲为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3.下列能体现图中 M所在地区典型生产特色的是 A. 土地辽阔,地势低平 B.机械化程度高 C. 气候适宜,降水丰沛 D.先进的节水农业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 国经济新支撑带,是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的重大 战略决策。据此回答4— 5 题。 a 段 4.阅读右图,图中代表浙江省的数字是 A. ① B.② C. ③ D.④ ① 5.下列对于长江各段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 a 段落差大峡谷多,水能资源丰富 ② b 段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③ c 段由于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④ c 段江阔水深,航运便利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M c 段 宜昌 b 段 湖口 ④ ③ ② 6.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作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以下成就能为此提供例证的有 ①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②《十二铜表法》 ③《荷马史诗》④拉丁字母的传播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诗人徐志摩( 1896-1931 )说:“在 24 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当时中国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 B.当时的新青年追求民主和科学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14.“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一奋斗目标出自于 A. 中国同盟会纲领 B.中共“一大” C. 中共“二大” D.国民党“一大” 发 15. 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 B展 到 C 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状况

高中历史选修一高考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 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 5.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要达到该目的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A.有一定的收入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有大量的土地 D.有高超的手工技术 3.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6.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 9.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 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

人教版(新)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走进社会 5.1 走进社会 1、狼孩的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脱离社会,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人与社会有怎样的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这是人类胜过动物的优点。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是社会的成员,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学会吃饭、穿衣、说话以及生活的技能,脱离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因为社会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人不能脱离社会。 2、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群体? 同龄人群、学生、民族、社会组织、社区群体。 3、我们身边有哪些镜子?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1)我们的身边的镜子有: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 (2)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可以借助社会的镜子,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参照。既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断的弥补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选择自己的未来。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群体组织的一员。 4、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什么?家庭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P8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都将在子女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留下深刻的痕迹,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 正面的:有利于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建康﹑学习的进步。 负面的: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容易形成忧郁﹑自卑﹑孤僻等性格。 5、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是什么?学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P9 (1)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 (2)在学校我们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生活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习关注社会、明辨是非,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6、我们的第三个家在哪里? 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7、网络社区高科技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空间,人们把它叫做”虚拟社区”。与真实的社区一样虚拟社区同样需健康的生活。 8、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与模拟题类编: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含答案)

考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 01.(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城邦利益,推动了雅典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梭伦取消了所有涉及个人劳役的债务,所有因债务而遭奴役者均被释放,并禁止将来再有任何奴役制度。梭伦立法是一种革命,所有自由人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无论贫富都要受同样的约束和惩罚。他使在习惯上早已被认可的私有财产制合法化。他通过开放公民权利以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凡外邦人具有各行业专长、欲携眷永久定居雅典的,可获得公民权利。梭伦将所有在阿提卡的自由民依照财富区分为四个集团,荣誉与税捐也依次区分,不纳税捐就不能享受荣誉(第四级则免税)。他的法律规定在雅典发生暴乱时采取中立的人将丧失公民资格,因为他认为大众对国事漠不关心可以导致国家灭亡;凡殉国者的子女应由国家抚养与教育,这项法律成为雅典人多年勇敢作战的主要原因。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摘编自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梭伦围绕公民权利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分析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公民自由;自由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私有财产制合法化;开放公民权利;实行财产等级制。 (2)特点:公民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或“荣誉与税捐相适应”); 将公民权利与城邦利益向结合;采取中庸之道;确立法律的权威。 (3)作用:稳定了雅典公民集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缓和雅典公民内部矛盾,维护城邦整体利益; 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分析回答。

近五年 山东卷高考历史 含答案

选择题 1.(2011·山东)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只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2011·山东)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只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3.(2011·山东)“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正公平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4.(2011·山东)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5.(2012·山东)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 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6.(2012·山东)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7.(2012·山东)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8.(2012·山东)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 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9.(2013·山东)《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10.(2013·山东)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完整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一到八单元)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 命题、校对:周斌审核:鲍志勇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B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废除“六一汉”制度 D.恢复长老会议制度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庇西特拉图改革 3.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改革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5.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6.从商鞅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谁的思想? A.墨家 B.儒家C法家 D.兵家 7.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 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 ①迁都洛阳②实行宗主督护制 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改汉姓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11.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12.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 A.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 B.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C.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 D.推行重商主义 13.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认为 A.赎罪券不能免除教会的惩罚,也不能赦免罪过 B.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至高无上 C.人们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D.人的“原罪”使人的本性变坏,只要坚持苦心修练就能获得上帝赦免

2015山东高考历史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综历史试题 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 .瓦解宗法体系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 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17.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A . 英国 B . 德国 C . 俄国 D . 日本 18.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 科中山大学。1928 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A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 .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 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20.“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A . 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 . 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 . 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 . 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 是 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 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 .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 .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 .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23.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浙江台州历史与社会

2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台州卷) 历史与社会 试题卷 亲爱的考生: 欢迎参加考试!请你认真审题,仔细答题,发挥最佳水平。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全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卷 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1.地图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 B.等高线a 的海拔是900米 C.河流①比河流②的流速快 D.甲地发展为城镇的条件比乙地优越 12.我国疆域辽阔,江河奔流,山峦起伏,沃野千里。有关以下省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浙江省:地处南方地区,省级行政中心是长沙市 B. 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最高,主要种植小麦、玉米 C. 云南省:人口分布密集,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 D. 四川省:位于西部地区,长江黄河共同流经 13.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占据整个大陆的国家,其畜牧业发展的特点有 ①羊比人多 ②集中分布在东南部 ③逐水草而居 ④机械化程度非常高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4.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 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②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③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制文字 ④康熙率军取得雅克萨大捷 A .①② B.②④ C. ①③ D.③④ 15.18世纪,有一位伟人领导了反对英国“奴役压迫”的革命,争取了民族独立,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他是 A.克伦威尔 B.华盛顿 C.罗斯福 D.罗伯斯庇尔 16.历史照片是时代的见证。右侧照片“上海市信大祥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发生的历史时期是 A.1950-1952年 B.1953-1956年 C.1958-1966年 D.1966-1976年 14.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 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②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③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制文字 ④康熙率军取得雅克萨大捷 第16题图 第11题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