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征及其趋势(结项稿)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征及其趋势(结项稿)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征及其趋势(结项稿)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征及其趋势(结项稿)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征及其趋势洛阳理工学院牛建立

摘要

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河南是第一人口大省,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减少农村人口的过程,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城镇化也是转移农村人口。所以,农村人口转移是河南省今后十年需要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现有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以及其他一系列因素都决定了农村人口转移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再加上人口基数庞大,使得其面临很多深层次问题,这种情形在全国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故研究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现状、特征及其趋势,找出一个解决河南乃至全国农村人口转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报告包括有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说明了选题的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评述主要研究成果,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使用数据和预期成果及理论价值。

第二部分考察了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和特征。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规模不断扩大,数量持续增多,省内转移的数量超过了省外转移的数量,呈现以下特征:农村人口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以新生代农民为主;家庭化转移成为主体模式,以省内转移为主,省外的比例逐渐缩小;农村转移人口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被边缘化;他们仍然不稳定和有流动性,性别结构趋向平衡,文化素质偏低。

第三部分考察了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趋势。城市化和现代化推动农村人口转移的总趋势是,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从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在农业和农村内部也有转移。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规模仍将扩大,但增长速度将趋向平稳;逐渐转向河南省内中小城市,城镇人口将与农村人口将基本持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职业化、家庭化、市民化趋向增强;就业收入稳步提升;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数不断增多;农村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程度将明显提高。

第四部分考察了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制约因素。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限制和制约了农村人口转移;河南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城镇的吸纳能力较低;农村人口自身因素制约他们转移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

第五部分提出引导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对策。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引导农村人口合理转移。维持农业劳动力数量,重视发展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制度保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确保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当地农村人口就地转移;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增强转移能力。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现状,特征,趋势

目录

一绪论 (1)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综述(对已有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方法的评述): (1)

(三)本课题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

(四)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径: (2)

(五)本课题使用数据: (2)

(六)预期成果、理论价值、政策含义和应用前景: (2)

二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和特征 (4)

(一)农村人口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4)

(二)农村转移人口以新生代农民为主 (5)

(三)家庭化转移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主体模式,新生代流动人口表现更为突出 (6)

(四)农村人口以省内转移为主,省外的比例逐渐缩小 (6)

(五)农村转移人口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被边缘化 (8)

(六)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仍然不稳定和有流动性 (9)

(七)农村转移人口性别结构趋向平衡 (10)

(八)农村转移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10)

三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趋势 (11)

(一)农村人口转移的规模仍将扩大,但增长速度将趋向平稳 (11)

(二)农村人口转移将逐渐转向河南省内中小城市,城镇人口将与农村人口将基本持平 (12)

(三)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职业化、家庭化、市民化趋向增强 (12)

(四)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收入稳步提升 (13)

(五)农村转移人口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数不断增多 (13)

(六)农村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程度将明显提高 (14)

四影响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因素分析 (16)

(一)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限制和制约了农村人口转移 (16)

(二)河南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城镇的吸纳能力较低 (16)

(三)农村人口自身因素制约他们转移重要因素 (17)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 (18)

五、引导河南省农村人口合理转移的对策 (19)

(一)维持农业劳动力数量,重视发展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9)

(二)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19)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20)

(四)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确保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 (21)

(五)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当地农村人口就地转移 (21)

(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增强转移能力 (22)

结语 (24)

参考文献 (25)

一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选题的目的: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河南省是第一人口大省,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低。2012年底,河南省总人口为105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69%;农村人口607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9%;2012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524.94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减少农村人口的过程,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城镇化也是转移农村人口。所以,农村人口转移是河南省今后十年需要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现有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以及其他一系列因素都决定了农村人口转移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再加上人口基数庞大,使得农村人口转移面临很多深层次问题。目前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面临的形势是,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小,人地矛盾尤为突出,农村人口转移压力大,城市吸纳农村人口在短期内还受诸多限制,农村人口转移问题涉及到很多问题,这种情形在全国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故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就是运用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考察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现状、特征及其趋势,找出一个解决河南省乃至我国农村人口转移问题的基本思路,提出对策,为河南省政府人口发展规划和农村人口转移决策提供参考。

选题的意义: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农村人口需要向城市和沿海地区转移。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在其转移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以理论分析和统计数据计量分析相结合为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征、趋势,探索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的路径,提出针对性和可行性政策建议,为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工作的科学运行和加快推进农村人口转移、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三化”协调发展及完善政府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对全国农村人口转移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所以,开展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对已有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方法的评述):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农村人口需要向城市和沿海地区转移。因而农村人口转移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引起众多学者深入研究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集中在:1.关于农村人口的数量、规模估算研究;2.关于农村人口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3.关于农村人口转移效应的研究;4.关于农村人口转移途径的研究。但由于受研究者视角、资料和研究方法等的局限,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一,在研究对象上,已有成果集中在全国层面上,以河南省为中心考察的还没有;第二,已有成果对调研数据仅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运用长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历史、未来趋势考察的研究还不多;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已有成果以理论分析为主,采用

统计数据进行正式计量分析的很少。

(三)本课题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征及趋势,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多个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在本课题研究中重点难点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背景,全面把握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征,找出农村人口转移遇到的制约因素;

2.提出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政策建议,着重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促进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预测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前景和趋势,为河南省政府人口决策提供参考。

(四)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径:

研究方法和手段: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部分主要是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征和趋势进行理论分析和概括;实证研究部分主要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人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各种因素对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征和趋势的影响。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在本课题研究中,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定量分析为手段。

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一方面从宏观角度对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征和趋势进行宏观分析,另一方面对调查的样本县、工地农村人口转移的调查统计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观察和反映微观角度下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真实情况。

研究途径:

提出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样本调研,提炼选题: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征和趋势研究。

分析问题:河南省农村人口分布现状分析、农村人口转移现状分析、影响农村人口转移因素分析、农村人口转移特征分析、农村人口转移趋势分析。

解决问题:为推动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政府发挥公共服务、劳动力市场建设、组织管理和农村人口合法权益保护,制定切合农村实际的产业政策(农业政策、第三产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台社会政策,加快社会建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劳动力培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本课题使用数据:

本课题使用数据主要有:1.河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本课题组在郑州市、洛阳市、驻马店市等地调查数据。如果没有特别注明,就是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六)预期成果、理论价值、政策含义和应用前景:

预期成果:一篇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根据发达国家

现代化经验,农村人口需要向城市和沿海地区转移。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在其转移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以理论分析和统计数据计量分析相结合为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河南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征、趋势,探索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的路径,提出针对性和可行性政策建议,为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工作的科学运行和加快推进农村人口转移、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三化”协调发展及完善政府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含义,具有前瞻性,对全国农村人口转移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为河南省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

应用前景:本课题研究成果提出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特征、趋势和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的路径、针对性和可行性政策建议,对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工作的科学运行和加快推进农村人口转移、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三化”协调发展及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河南省人口发展规划和人口支撑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应用前景广阔。

二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和特征

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河南省是第一人口大省,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低。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12年底,河南总人口为10543万人,城镇人口4470万,占总人口的42.4%;农村人口6073万,占总人口的57.6%。①2012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524.94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人口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民职业转换和身份的转换。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实质上是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转移,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农民在居住地上从农村向城镇的跨越,实现空间上的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居民的转移是农民身份的转移。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减少农村人口的过程,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城镇化也是转移农村人口。

随着城乡壁垒的松动和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转移有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农村人口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统计表明,2004年以来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数量持续增加。2004年外出务工农民1400多万人。2008年,河南省外出务工农民突破2000万人,达到2155万人,其中河南省内转移945万人,河南省外转移1200多万人。2010年,河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2363万人,其中河南省外转移就业1221万人,河南省内转移就业1142万人。2011年,河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超2500万人,其中河南省内转移1258万人,河南省内转移的数量超过了省外转移的数量。②近年来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呈现以下特征:(一)农村人口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2000年以来,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新型农村社区等载体建设日趋完善,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愈加有限,农村人口必须转移出来,寻找新的就业领域。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加上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力度,河南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持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人口转移规模继续扩大,呈逐年递增趋势,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均在100万人以上,约占每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的八分之一以上。2006-2011年五年期间,河南省转移农村劳动力由1746万人增加到2465万人,累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19万人,年均增速在7%以上,从而带动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

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中心带动农村人口转移。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14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3.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109万人,占76.8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1年底,全省户籍人口数为

①大河网2013-5-20.

1048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255万人、占总人口的40.6%;农村人口6234万人、占总人口的59.4%。城镇人口所占比例提高了17.4%,年平均增长率约1.6%。到2012年底,河南全省总人口10543万,城镇人口4470万,占总人口的42.4%,农村人口6073万,占总人口的57.6%,2012年比2011年城镇人口所占比例提高了1.8%。另外,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常住人口8626505人,占全省人口9.17%,而2000年是7.30%,常住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郑州市这个中心城市吸纳了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常住人口快速增长。在2010年,传统农业大市商丘市常住人口是7362472人,占全省人口7.83%,而2000年是8.50%;信阳市常住人口是6108683人,占全省人口6.50%,而2000年是7.16%;周口市常住人口是8953172人,占全省人口9.51%,而2000年是10.68%;驻马店市常住人口是7230744人占全省人口7.69%,而2000年是8.17%。这些数据表明,2000年与2010年相比,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城镇人口在不断增加,近10年来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规模在扩大。

(二)农村转移人口以新生代农民为主

从农村人口转移的总量上看,新生代农民已经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主体,农村转移人口正在经历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村人口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村转移人口已经超过全国农村转移人口半数,占全部流动人口的53.64%,比 2005 年的对应比例增加 13 个百分点。据此估计,新生代流动人口的规模已达 1.18 亿。新生代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河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也显示,2012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超过一半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出生于1980年以后。本课题组在郑州市农村转移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随机抽样调查,在有效问卷352份中,33岁(1980年以后出生的)以下的人口占60%,这些人文化程度也提高了不少,多数是初中文化程度以上,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人也比上一代农民工多了。本次被调查的农民工,进城打工之前平均在家从事过1.82年的农业生产。72.3%的人在进城打工之前在家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5.2%从事过1年的农业生产,5.8%从事过2年的农业生产,5.3%从事过3?5年的农业生产,11.4%从事过6年以上农业生产。16?25岁的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比重达84.5%。①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村人口的外出年龄更轻,转移距离更长,而且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因大多数在城市长大,基本不懂农业生产,对农村、农业也没有兴趣,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希望在城市谋求发展和生活,也更青睐大城市,希望能够在城市落户。他们在20岁时就已经外出的比例达到75%,在有意愿落户城市的农村转移人口中超过七成希望落户大城市。新生代农村转移人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其转移进入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其对未来发展有更多新期待;转移形态由“钟摆式”转移向在城市稳定生活、稳定工作转变,最近3年没有更换过工作的比例超过六成。

(三)家庭化转移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主体模式,新生代流动人口表现更为突出

农村人口家庭化转移是具有姻缘或血缘关系的农村家庭成员一次性或分批次流入城市的过程。2000年以前,农村转移人口以个人为主体,少数家庭成员先行转移,主要是男性青壮年、或受过较好教育者先到城市打工,寻找就业机会和经济来源,其他家庭成员则留守农村,家庭多处于分离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先行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逐步在城市站稳脚跟。为了维系家庭的稳定,或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抑或为子女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其他家庭成员开始追随先行者向城市转移。家庭化转移过程大致有 4 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个农民外出转移阶段。农民利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以短距离转移为主,大多数青壮年转移人口单身外出,农忙季节依然回家从事农业劳动,没有脱离家庭生活;第二阶段,夫妻共同转移阶段。随着转移范围扩大,跨省跨区域转移成为主体,转移人口基本脱离农业生产,不少家庭中夫妻双方均外出务工经商,子女留给家里的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第三阶段,核心家庭化阶段。青壮年转移人口在外地站稳脚跟后,并且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安排子女随迁,在转入地生活、就学;第四阶段,扩展家庭化阶段。核心家庭在转入地稳定下来之后,青壮年转移人口进一步将父母列入随迁的考虑范围。

河南省2012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转移劳动力数据显示,河南省农村转移人口在转入地生活、就业更加趋于稳定,转移人口家庭化迁移趋势日益凸显,近70%的转移人口与家人一同转移,转移人口在转入地的平均家庭规模达到2.5人,青少年转移人口和老年转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另外抽样调查也显示,超过六成的已婚新生代转移人口与全部核心家庭成员在转入地共同居住。监测数据还显示,大多数家庭不能一次性完成核心家庭成员的整体迁移,近七成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为分次转入,夫妻首先转入,再把全部或部分子女、老人接来同住是最常见方式,子女在城市上学,老人在城市养老,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新生代农村转移人口因大多数在城市成长,基本不懂农业生产,对农村、农业也没有兴趣,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因此多伴随家庭化迁移。家庭化迁移使得农村转移人口在转入地更容易产生归属感,有利于增强其幸福感。如果仅仅个人的转移,而没有老婆、孩子、父母的转移,他们仍然认为自己的家还在农村,自己还是农村人,季节性的农民工大潮永远也解决不了,实现大多数农村人口转移就是一句空话。

(四)农村人口以省内转移为主,省外的比例逐渐缩小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进程的加快,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和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越来越强,加上各级政府不断实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河南省内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工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也大幅提高,河南省农村人口省内转移步伐明显加快,比重显著上升。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分布在广东省、浙江省等5省市的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占外出从业人员总数的43.5%,2011年下降到39.5%。而2011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65万人,比上年新增102万人。除部分海外输出外,农村劳动力就业

河南省内转移1268万人,省外输出1190万人,省内务工人数首次超过省外,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1.44%。①同时,河南全省在省内就业的农民,52%在本县内就近就业,48%跨县市就业。就地就近转移成为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形式。下面以南阳市鲁山县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鲁山县张良镇的农民段发在外经商多年,积累了一定经济基础和企业经验后,于1996年10月回到鲁山县成立了张良福利人造革制品厂,现有员工1300多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260人,大专以上学历的186人,产品已达20大类,3000多个品种,其中奔宝、登利来等13个扣头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年生产塑料板80万张,铁皮扣头2500万只,铸件扣头1500万只,腰带3000万条,产品畅销全国各地,2005年获得自营出口权,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印尼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张良镇现有腰带企业35家,年产腰带2.8亿条,带扣2.7亿套,总产值2.1亿元,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中低档腰带占全国市场销量的40%以上,被誉为“华夏腰带第一镇”, 腰带企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力4600余人,年工资总额4500余万元。②瀼河乡雨搭加工户已达53家,累计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雇佣当地劳动力1700余人,年生产雨搭成品300万个,全年累计工资支出1500多万元,加工户获利600万元。全乡有1500辆机动车,近3000人从事雨搭运输销售。正常情况下平均一个销售户(1台车)全年可获利一万元以上,全乡外销户年利润可达1500多万元。③赵村娟花产业现在发展到25家,投资总额达9000余万元,年创产值12560万元,营业收入12940万元,利税237万元,固定工人达2000余人,拥有本地批发门店22个,驻外地转发点18个,带动赵村乡加工、销售农户5200户18787人,分别占全乡总农户、劳动力总数的81%、75%,并辐射带动周边尧山、下汤、四棵树等十多个乡镇1万多户3.5万余人加工、销售娟花。④现在,赵村乡已形成了绢花生产批发基地,“基地+公司+农户”的生产格局已初具规模。张官营镇耿堂村的丁建刚,2001年外出深圳打工,后返乡创办了顺发表带厂,目前已吸纳当地劳动力100多人。⑤瀼河乡袁寨村人杨帆,在北京务工期间掌握了美容美发、礼仪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1995年返乡在县城创办了海燕礼仪中心和海燕美容美发学校。现在他所从事的美容美发业务投资规模已达几十万元,从业人员30余人,开展的业务有美容、美发、培训、礼仪等,年业务收入数十万元。还有一些返乡农民依靠鲁山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开起了农家宾馆。截至2009年8月,全县已有农家宾馆450家,拥有床位6560张,从业人员2000多人。⑥到2011年底,鲁山县农家宾馆发展到1200多家,仅接受农家乐培训的人员就有3000余人。⑦

①《2011年河南城镇新增就业逾141万人省内转移就业首超省外》,新华网https://www.doczj.com/doc/f07048930.html,,2012年1月9日。

②平顶山统计局:《鲁山县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研究》2009年9月4日。

③平顶山统计局:《鲁山县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研究》2009年9月4日。

④平顶山统计局:《鲁山县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研究》2009年9月4日。

⑤平顶山统计局:《鲁山县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研究》2009年9月4日。

⑥平顶山统计局:《鲁山县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研究》2009年9月4日。

⑦《

农民返乡创业、就地转移创造一批新的就业载体,以创业促就业,带动了当地农村人口的就地就近转移。根据调查推算,鲁山县平均每名创业者能带动就业人员5名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本地不能外出就业的中年以上农民和从沿海打工回来的农民工。这就解决了返乡就业农民随着年龄增长所产生的家庭团聚、照顾老小的实际需要,延续了他们产业工人的生命,成为他们新的就业途径和收入增长点。

(五)农村转移人口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被边缘化

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也是每个国家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中国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不仅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在工地、工厂等不同领域从事着城市人不愿做的建筑、采掘、加工、环卫等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事实上已经是城市居民的一部分了。从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农村转移人口愿意脱离农村、实现市民化,而且这种愿望还在增强。本课程组在郑州市某工地调查352位农民工,调查数据显示,在条件或政策许可的情况下,67.18%的人希望脱离农村、成为真正的市民,不希望脱离农村、成为市民的农民仅占32.82%。农民希望成为市民的原因主要是城乡在收入和生活水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地位上的巨大差距。调查还显示,在农民工希望成为市民的最主要的原因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城里人收入高,生活更好”、“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民负担太重”、“农民社会地位太低”,分别占33.17%、21.10%、13.19%、10.16%。①

尽管大部分农村转移人口希望脱离农村,但中国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大多数人并没像西方国家的转移人口那样融入城市社会,成为新的市民。在本课程组调查的352个样本中,87.10%的农民工认为还没有成为市民,5.78%的农民工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经成为市民,只有7.12%的农民工认为已经成为市民。②政策性因素是阻碍农民成为市民的最主要原因。在没有成为市民的农民中,25.16%的认为是政策原因造成的。此外,虽然有63.11%农民的认为是自身还不具备成为市民的条件,但这并不是说这部分农民真的不能在城市生活下去,而是恰恰反映了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政府对农民成为市民的条件要求过高,从而农民也按照政府的标准来审视自身的条件。在农民认为成为市民的最主要标志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取得了城市户口”和“在城市购买了住房”分别占37.19%、25.16%和17.17%。③这些成为市民的标志或条件本身就是由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设置的,在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背景下,农民确实很难具备这些条件。在影响农民成为市民的因素中,92.13%的农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城市过高的房价,还有61.6%的农民认为是农村土地制度。

由于政策性因素,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中,除了小部分“成功人士”进入中产阶层以

①本课题组成员在郑州某工地调查统计数据。

②本课题组成员在郑州某工地调查统计数据。

外,大部分人被边缘化。城市对他们仍然采取“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排斥”的态度,卑微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致使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承担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与城市居民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社会而成为“城市边缘人”。与城市居民相比,转移到城市的农民无论在居住条件、收入水平、生活条件、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各个方面都居于弱势地位。他们是农村中精英群体,却是城市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弱势群体,这表现为:一是遭遇城市社会的歧视和偏见;二是受到就业的限制和排斥;三是受到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又得不到有效解决;四是无法融入城市文化生活,只能成为城市文化的过客或边缘看客。面对如此现状,他们无力改变,只能在困惑中无助的挣扎。

只有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只有尽可能多的农民成为市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格局才能改变,农民工问题才能最终解决,“三农”问题也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六)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仍然不稳定和有流动性

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一度被称为“盲流”,流动人口多指他们。之所以这样称谓他们,就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不稳定和行踪飘忽不定,随着农业生产季节性的周期性的变化,他们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流动,但这种情况正在减少;称谓他们为流动人口还因为他们在同一城市内和不同城市之间不断流动。他们在城乡之间流动和在城市内、不同城市间流动时,有一定的盲目性,事先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这种流动既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活力,但也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影响了社会正常秩序,增加了社会运行和社会管理成本。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市之间的流动,主要受利益驱动,他们流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他们也想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教育环境,一家人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但现在的社会并没有为他们这样的制度环境。在城乡二元体制下,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无法享受城市居民所能享有的就业、教育、福利和社会保障,他们绝大多数人都以非正规就业的形式生活在城市,都是各自单位的编外人员,少部分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而大部分人则是以临时工的身份从事着劳动强度大、安全没有保障、收入低的工作,一旦被解除劳动关系就意味着失业,而又没有任何的失业保障,甚至一度成为正式工作人员代过的“替罪羊”(当正式工作人员出现的工作错误或违法犯罪行为,就推到临时工身上,开除、解雇他们以平息社会舆论的关注)。

本课题组在郑州市某工地调查352名农民工,就“你认为工作稳定还是流动好”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多数处于不稳定状态,277人回答稳定好,占78.7%,35人回答流动好,占10%,还有40人认为无所谓,占11.3%。调查数据充分说明了大多数农民工希望有一个稳定工作。而事实上,调查结果还显示,82人工作较稳定,占有效被调查总人数的25.6%,193人工作不稳定,占54.8%,还有67人对现状不确定,占19.6%。可见,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是大多数农民工的愿望,而流动则是他们无奈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种由制度不公平造成的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和流动性,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七)农村转移人口性别结构趋向平衡

受中国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一直以男性为主。1990年转移的男性农村劳动力为 131.9 万人,占总转移量的 77.8%;1995 年转移的男性农村劳动力为 223.5 万人,占总转移量的 69.9%;2000 年转移的男性农村劳动力为203.4 万人,占总转移量的 66.8%;2002 年转移的男性农村劳动力为 168.1 万人,占总转移量的 66.8%;2004 年转移的男性农村劳动力占总转移量的 69.4%,2005 年为 67.6%,2006 年为 66.9%。

①这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转移规模在扩大,虽然仍旧以男性为主,但男性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女性劳动力转移比例呈上升趋势。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女人也走出家门,加入打工的行列,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惯有所改变。男性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女性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和办事员。农村转移人口性别趋于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转移现状。

(八)农村转移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据2003年统计,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高达80%以上,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占劳动力总数的40%,初中文化程度占4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不到20%。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的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另外,据对2008年对安阳市内黄县中召乡农村劳动力素质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0.50%,有一技之长的农村人才仅占6.96%。②近年来虽然他们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大多数人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长远看,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转移主体的文化素质较低,影响着转移的程度和步伐,表现为:

1.农村转移人口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所需劳动力的数量在减少,而质量要求却又在不断提高。这样,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的门槛不断提高,要转移出去相对来说比较困难。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的拉长,妨碍了吸收和容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只能实现低层次、不稳定的转移。近年来,外出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增加,但他们转入非农产业部门,却不敢完全摆脱农业和放弃土地承包权,仍然利用闲暇时间或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因为这是他们最后的保障和退路。绝大多数已转移的劳动力,属于亦工亦农型,就业岗位并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的低层次转移,一旦受到国家大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就很容易形成农村转移劳动力大量回流,带动农村人口回流的现象。劳动力素质低下已构成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

①河南省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三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趋势

城市化和现代化推动农村人口转移的总趋势是,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即职业的转变;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即地域的转变;从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即身份的转变。而且,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的分工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会增强,农村劳动力还会出现农业和农村内部的转移。

在工业化的初期,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和新型生产部门的迅速扩张,例如工商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种扩大的收入差距是农村人口转移的强大拉力,吸引着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另一方面,农业内部也存在强大的推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另谋出路,这种推力包括两个方面,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生产技术的落后状态使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极低,农业劳动力处于隐蔽失业状态,劳动报酬极低,这就促使农村劳动力转向其他领域;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以后,农业机械和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会形成对农村劳动力的替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拉力和推力的双重作用下,农业和农村就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和职业转移,劳动力逐步由农业转移到非农业,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落后地区转移到发达地区,从内陆地区转移到沿海地区,从而带动农村人口向非农业转移,向城市转移,向发达地区转移,向沿海地区转移。

农业人口的转移除了异地转移形式外,还有本地转移这种形式。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会带来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升级和多样化,这种结构变化必然也会影响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为适应和实现农业内部的这种结构调整,农业劳动力从种植业逐步转向林、牧、渔业。需求结构的升级和市场的扩大,还会带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乡镇企业,从事食品和原材料的加工。同时,农业现代化还带来了农业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这种产业分工也产生了大量为农业服务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部门,这些部门所吸收的就业甚至大于农业生产部门本身。例如,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农业产前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占农业食品系统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11%,产中部门占14%,产后部门占75%。根据以上农村人口转移理论和经验,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趋势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人口转移的规模仍将扩大,但增长速度将趋向平稳

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规模仍会继续扩大,但增速将趋向平稳,从而带动农村人口转移的规模仍将继续扩大,但增长速度将趋于平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劳动力总体上仍然供大于求。一方面,目前农村有2000多万富余劳动力,随着20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供给总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另

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对劳动力将持续产生较大需求,对农民外出务工产生巨大拉力;河南省人地矛盾凸出,承载农业劳动力有限,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巨大推力;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城市现代文明的呼唤,也对农民进城就业具有巨大引力。这也就是说,无论是劳动力供给状况,还是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都预示着农民工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带动农村人口转移的规模继续扩大。但同时也要看到,河南省新增劳动力数量已开始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发展“红利期”,劳动力(15—64岁)人口持续增加,2015年达到7500万人左右,此后人口负担系数在经历40多年下降后开始上升。①

新增劳动力的减少和农民工增幅下降,预示农民工规模的增速正在趋向平缓,农村转移人口增速也将趋向平缓,平均年龄的增加也预示着河南省劳动人口的青春“红利”正在逐渐消逝,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将是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在较长一个时期内的特征。

(二)农村人口转移将逐渐转向河南省内中小城市,城镇人口将与农村人口将基本持平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省内中小城市为主,带动农村人口转移逐渐转向省内中小城市。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将使大中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产业和劳动力聚集效应,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对高素质劳动力存在巨大需求,对农村转移人口相对降低。从各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看,经济发展总是沿着一定的梯度递进的。随着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一种客观要求,技术含量低、土地占用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伴随着这种梯度转移,农村人口转移也将发生变动。目前这种迹象已经出现和将加速发展,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些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使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不断增加。

城镇人口将与农村人口基本持平。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呈现新的特点,转移形式趋于多元化,城乡人口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到“十二五”末,城镇人口将突破5000万人,与农村人口基本持平。②这将是河南省城市化的一个质的变化,各级政府应未雨绸缪,从理论上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个阶段出现的人口问题,预测河南省的人口问题,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和预案,不至于到时间出现了问题而不知所措。

(三)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职业化、家庭化、市民化趋向增强

农村人口转移仍以在城乡之间就业为主,但在城镇定居的将逐渐增多。目前,大多数农村人口选择这种“候鸟式”的生活和就业方式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收入偏低,不足以支撑其家庭在城市定居生活;现行的城乡分割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村转移人口难以在城市长久居留;农民在农村都有承包地,使他们转则有根、出而能退、进退有路。中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

①《河南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f07048930.html, 2012年04月23日。

可以避免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流民”现象和类似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病”。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继续存在,大量农村人口仍会以转移就业为主。但也要看到,农村人口转移和不稳定就业,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总体上看,农村转移人口正在发生三大转变:一是农村转移人口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二是农村转移人口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三是农村转移人口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新一代的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为了挣钱,他们更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这些新特点,预示着未来在城市定居的农村人口人数将会逐渐增多。

(四)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收入稳步提升

根据国家卫生人口计生委2013年5月上旬开展的农村转移人口收入情况调查显示,2013年4月就业农村转移人口的平均工资收入为3287.8元,同比增长4.9%,其中东、中、西部受访者的平均工资收入分别为:3528.7元、2915.6元、3071.8元。①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农村转移人口月平均收入3000元左右。农村转移人口主要就业于私营部门或从事个体经营,就业集中在制造业等五大行业。制造业一直是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最主要的行业,但近两年农村转移人口在制造业从业比例连续下降。2013年卫生人口计生委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制造业从业人员比例为33.3%,较2011年下降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出现上升趋势,2013年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行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0.1%和11.3%,比2011年分别上升2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②

本课题组在郑州市、洛阳市、确山县等建筑工地和批发市场、劳务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男性农民工一天工资是130-160元,每个月工作25天左右,月收入在3000-4000元左右,女性农民工少一些,多数也在2500-3500元左右。河南周口人刘国宝,43岁,是一个电焊工,2006年,他一个月的工资才1800元,2009年2000元,2011年3400元,2012年,他的工资涨到了3800元。河南商丘人李明,36岁,木匠,2008年前,他一直在老乡的装修队里帮忙,因为工资低,后来转入市政配套项目。现在一天可以赚200块,几乎比四年前多了一倍。虽然物价在上涨,但他们的收入整体上还是不断提高的。

(五)农村转移人口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数不断增多

人们已经认识到没有技术就找不到好工作和高薪工作,所以农村人口在转移之前,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同时,地方政府为了服务农村人口转移,也免费开办了各种技能培训班,国家大力扶持职业院校,越来越多的农村转移人口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河南省认定各级各类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1400多家,③初步建立健全了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和考核考评制度。实施分类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创业

①《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09-10。

②《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09-10。

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研究》,中国

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创业;对在岗农民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实现稳定就业。河南省不断扩大免费培训范围,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持续大幅增长,2011年末,外出务工人员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人数达到1080万人,占43.8%,参加技能培训人员数比2010年增加145万人,比例比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参加技能培训人员数比2009年增加356万人,比例比2009年提高11.7个百分点。①

2011年确山县实施全民技能振兴项目后,大大改善了确山县职教中心的办学条件,提升了办学水平,强化了优势专业,扩大了培训规模,创新了培训模式。通过各方面的提升,汽修专业每年培养各级各类技能人才达500多人,其中,2位青年教师在驻马店市职业技能比赛中获汽车故障检测与维修一等奖。专业设置上形成品牌优势、规模优势、辐射优势,从而带动其它专业稳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县的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1年,职教中心在校学生达到2000多人,短期培训3000多人;2012年在校学生2200多人,短期培训3210人,2013年春季计划招生1500人,各类短期培训4000多人。②项目实施以来为该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确山县惠农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以“铸惠农品牌,育行业精英”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学以致用,用以致富”为宗旨,努力提高种植、养殖专业农民的综合质素和中青年外出务工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该校除在县城办学外,为了便于农村学员就近入学学习,并不影响农村学员从事农业生产和料理家务,还在乡下举办特色的农业种、养殖培训班,提高确山县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等各项技能,改变了群众的落后思想观念,使群众认识到科学种植和养殖的重要性,当年收入明显提高,使党的惠农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学员学到了一技之长,并外出务工挣钱,增加了家庭收入。

(六)农村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程度将明显提高

河南省坚持统筹协调,确保农民工能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多策并举,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使得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程度明显提高。一是农民工务工收入不断增加。2011年,河南省劳务收入达到2340亿元,人均年劳务收入9493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360亿元、1113元,增幅分别为18%、13.3%。③二是农民工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落实。2011年秋季,全省安排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子女27.3万人,入学率超过99%,基本实现了“应人尽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状况得到改善,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农民工疾病防控和流动儿童免疫得到加强。部分农民工享受到保障性住房优惠待遇。部分转移人口解决了进城落户问题。截至2011年,河南省共为46.6万农民解决城镇落户问题。三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得到提高。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6.6%。积极引导用人单

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研究》,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s://www.doczj.com/doc/f07048930.html, 2013年12月2日。

②确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调查统计数据。

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研究》,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s://www.doczj.com/doc/f07048930.html, 2013年12月2

位和农民工参保缴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截至目前,省内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已分别达到17.2万人、33.13万人、159.2万人。①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研究》,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s://www.doczj.com/doc/f07048930.html, 2013年12月2

四影响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限制和制约了农村人口转移

城乡二元结构就是在制度上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向城镇和城镇居民倾斜,农村得到的公共资源和农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滞后于城镇和城镇居民,农民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比如在户籍制度方面,户口在性质上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农民被登记为农业户口,城镇居民被登记为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不能自由转变为非农业户口。在这种二元制度下,大量转移进城的农村人口,虽然已经不再从事农业,也大部分时间不在农村居住,但并不能真正获得市民身份,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和融入城市,无法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方面,财政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保障的投入强度明显低于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转移人口的覆盖率较低。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2年单位或雇主为务工农民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比例只有14.3%、24%、16.9%、8.4%、6.1%。①河南省的缴纳比例可能比这个水平还要低。在土地征收和交易制度方面,城市国有土地可以直接上市交易,农村集体土地不能直接上市交易,国家征收农村集体土地,不是按照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补偿,而是按照土地的原有用途收益补偿,补偿标准明显偏低。由于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城乡生产要素不能平等交换,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是制约农村人口转移的最大制度障碍,阻碍了农村人口自由转移到城市的通道。目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虽然有了松动,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制度的惯性和部门的利益严重地阻碍着户籍制度的改革。这就使相当部分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若干年后,由于年龄大、疾病或工伤等又回流到农村。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却把养老、疾病、甚至工伤负担带回农村。

(二)河南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城镇的吸纳能力较低河南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12年底,河南总人口为10543万人,城镇人口4470万,占总人口的42.4%,即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为42.4%,在中部地区最低。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中部蓝皮书》(也称《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13)》),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城镇化率分别由2006年的43.0%、37.1%、38.7%、32.5%、

Leslie矩阵模型预测人口

Leslie 矩阵模型预测人口 Leslie 矩阵模型的基本概念 参数定义[11] 我们将中国人口按年龄段分成数段,因此当段数到达一定大小的时候就能包含全部年龄层的人。再将时间序列也分割成数段(一年为一段即可研究年度人口总数),得到: x k (i )——在时间周期 k 第 i 个年龄段的人数 i =1,2,3,…n 注:这里的x k (1)表示的最低年龄段的人数,如0岁~5岁的人数;一定存在整数n 使得 x k (n )表示的是年龄最高的人的人数,如“100岁以上的人”的数量。 其他关于人口的参数: 1)b k (i)——在时间周期 k 第 i 年龄组的女性的生育率,即女性生的孩子的人数与女性数的比例,我们也称其为年龄别生育率 2)d k (i)——在时间周期k 第i 年龄组的死亡率,即死亡人数除以这一年龄组总人数,我们也称其为年龄别死亡率 Leslie 矩阵 1.转移过程 在一个时间周期内x k?1(i )里的人数转移到x k (i +1)里,考虑死亡的人数我们得到如下式子: 11(1)()(1()),1,2, k k k x i x i d i i n --+=-= (4-1) 下面来讨论i =0的情况,即新生儿人数,在这里我们做了一个假设,女性人口大致占总人口的一半(通过以往的人口普查可以得到证实),因此在时间周期k 的第个i 年龄段的女性人数为 1 ()2 k x i ,则可以通过女性的年龄别生育率预测第一个递推关系如下: 1111 ()() ()2 n k k k i x i b i x i --==∑ (4-2) 2. 人口发展模型 1 11111111 11 1(0) (1)(1)()22 2 2 1(0) 00 001(1)00001(1) 0k k k k k k k k k b b b n b n d x x d d n --------??- ? ?- ? =? ?- ? ? ?--? ? (4-3)

河南省驻马店西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驻马店西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驻马店西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驻马店西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驻马店西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驻马店西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对关键因素年末总户数,年末总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总数量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驻马店西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驻马店西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驻马店西平县年末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驻马店西平县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驻马店西平县年末总户数占全省年末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驻马店西平县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驻马店西平县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驻马店西平县年末总户数同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驻马店西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驻马店西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驻马店西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驻马店西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驻马店西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八十年代以我国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和展望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和展望1 The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jection of China population after 1980 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99级王彦 摘要 以LESLIE矩阵构建人口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80年以来中国人口的数学模型,并用人口普查的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及所含假设的合理性。利用该模型可推算82年至98年的逐年的以岁为单位的年龄构成。通过调整模型中有关参数及输入的条件,定量地分析了“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生两胎”这一政策将在未来15年内对我国人口的影响。 所建模型有很好的移植性,理论上来讲可推测很长一段时期内任一年的年龄结构,并可通过调整参量定量分析一部分人口政策及社会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可供有关研究及政策制定部门参考。 abstract Based on the LESLIE Matrix as the dynamic function, we built up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china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ince the adoption of “Family Planning Policy”. A few assumptions are made and justified by the Census Data. With this model, we could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yearly ag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hina population from 80 to 98. By modifying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and input, we further alculate the population age distribution in 2015 with and without adoption of “a spouse can have two children if the two parties of the spouse are both the only child in their family”. This model could be used , through adapting its parameters , to calculate and projec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under some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s 社会经济的许多领域的规划都必须考虑人口这一重要因素。而人口普查只能为我们提供某几个时间点的横截面数值,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其他时 1“政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No 10025523)

河南省新乡原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2019版

河南省新乡原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 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新乡原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及趋势。 新乡原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新乡原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深度解读新乡原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核心指标从年末总户数,年末总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总数量,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新乡原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新乡原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新乡原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新乡原阳县年末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新乡原阳县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新乡原阳县年末总户数占全省年末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新乡原阳县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新乡原阳县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新乡原阳县年末总户数同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新乡原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新乡原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新乡原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新乡原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新乡原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人口增长模型的确定

题目:人口增长模型的确定 摘要 人口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人口增长规律的发现以及人口增长的预测问题对一个国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使用了马尔萨斯人口指数增长模型和阻滞增长模型,以美国1790-1980年间每隔10年的人口数量为依据,对接下来的每隔十年进行了预测五次人口数量。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阻滞增长模型在预测准确度方面要明显优于原始的马尔萨斯人口指数增长模型。 关键词:人口增长;马尔萨斯人口指数增长模型;阻滞增长模型;人口预测

一、问题重述 1.1 问题背景 1790-1980年间美国每隔10年的人口记录如下表所示。 表1 人口记录表 1.2 问题提出 我们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试用以上数据建立马尔萨斯(Malthus)人口指数增长模型,并对接下来的每隔十年预测五次人口数量,并查阅实际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2.如果数据不相符,再对以上模型进行改进,寻找更为合适的模型进行预测,并对两次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3.查阅资料找出中国人口与表1同时期的人口数量,用以上建立的两个模型进行人口预测与分析。 二、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运用Matlab 软件绘制出1790到1980年的美国人口数据图,如图1。 17801800182018401860188019001920194019601980 050 100 150 200 250

图1 1790到1980年的美国人口数据图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口数在1790—1980年是呈增长趋势的,而且我们很容易发现上述图表和我们学过指数函数的图表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我们很自然想到建立指数模型。因此我们首先建立马尔萨斯模型,马尔萨斯生物总数增长定律指出:在孤立的生物群体中,生物总数N的变化率与生物总数成正比。 三、问题假设 为简化问题,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1)在模型中预期的时间内,人口不会因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或战争而受到大的影响; (2)所给出的数据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普遍情况; (3)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死亡率不发生大的波动; (4)在查阅的资料与文献中,所得数据可信; (5)假设人口净增长率为常数。 四、变量说明 在此,对本文所使用的符号进行定义。 表2 变量说明 符号符号说明 N(0)起始年人口容纳量 N(t)t年后人口容纳量 t年份 r增长率 五、模型建立 5.1 问题一:马尔萨斯(Malthus)人口指数增长模型 设:t表示年份(起始年份t=0),r表示人口增长率,N(t)表示t年后的人口数量。 当考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很大地区的人口时,N(t)是很大的整数。为了利用微积分这一数学工具,将N(t)视为连续、可微函数。记初始时刻(t=0)的人口为N(0),人口增长率为r,r是单位时间内N(t)的增量与N(t)的比例系数。根据r是常数的基本假设,于是N(t)满足如下的微分方程: dN(t)/dt=r*N(t) (5-1) 由这个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容易解出: N(t)=N(0)e rt(5-2) 表明人口将按指数规律无限增长(r>0)。将以t年为单位,上式表明,人口以e r为公

人口预测模型经典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摘要 本文对人口预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一次线性回归模型,灰色序列预测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考虑到三种模型均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又用加权法建立了熵权组合模型,并给出了使预测误差最小的三个预测模型的加权系数,用该模型对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如下: 其次,建立Leslie人口模型,充分反映了生育率、死亡率、年龄结构、男女比例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并利用以1年为分组长度方式和以5年为 负指数函数,并给出了反映城乡人口迁移的人口转移向量。 最后我们BP神经网络模型检验以上模型的正确性 关键字:一次线性回归灰色序列预测逻辑斯蒂模型Leslie人口模型BP神经网络

一、问题重述 1. 背景 人口增长预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提出来的。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发展缓慢,人口变动和增长也不明显,生产自给自足或进行简单的以货易货,因而对未来人口发展变化的研究并不重要,根本不用进行人口增长预测。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达到空前水平,这时的生产不仅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还要面向社会的需求,所以必须了解供求关系的未来趋势。而人口增长预测是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各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地预测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人口规划和人口布局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 2. 问题 人口增长预测有短期、中期、长期预测之分,而各个国家和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短期、中期、长期的人口预测。例如,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约为70岁左右,因此,长期人口预测最好预测到70年以后,中期40—50年,短期可以是5年、10年或20年。根据2007年初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附录一)及《中国人口年鉴》收集的数据(附录二),再结合中国的国情特点,如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性别比升高,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建立合理的关于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同时指出此模型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二、问题的基本假设及符号说明 问题假设 1. 假设本问题所使用的数据均真实有效,具有统计分析价值。 2. 假设本问题所研究的是一个封闭系统,也就是说不考虑我国与其它国家的人口迁移问题。 3. 不考虑战争 瘟疫等突发事件的影响 4. 在对人口进行分段处理时,假设同一年龄段的人死亡率相同,同一年龄段的育龄妇女生育率相同。 5. 假设各年龄段的育龄妇女生育率呈正态分布 6.人类的生育观念不发生太大改变,如没有集体不愿生小孩的想法。 7.中国各地各民族的人口政策相同。 符号说明 ()i a t --------------------第t 时间区间内第i 个年龄段人口总数 ()i c t --------------------第t 时间区间内第i 个年龄段人口总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k i c t --------------------第t 时间区间内第i 个年龄段中第k 年龄值人口总数占总人口 的比例 ()A t --------------------第t 时间区间内各年龄段人口总数的向量 ()P t --------------------第t 时间区间各年龄段人口总数向量转移矩阵

四川省各市县人口统计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净流入 江安县===39.69==53.9===-26% 南部县===93.45==125====-25% 平昌县===74.84==97.1===-23% 营山县===71.70==90.9===-21% 西充县===49.93==63.1===-21% 岳池县===92.52==116====-20% 蓬安县===55.21==68.8===-20% 长宁县===34.59==43====-20% 富顺县===82.33==101.6===-19% 筠连县===31.98==39.4===-19% 万源市===46.31==56.9====-19% 广安区===101.17==123.3===-18% 三台县===119.80==145.8===-18% 泸县====86.04==104.5====-18% 开江县===46.50==5[***]===-18% 武胜县===68.10===82.5===-17% 大安区===36.64===44.3===-17% 高县====41.84===50.5===-17% 阆中市===71.42===85.8===-17% 元坝区===19.84===23.8===-17% 巴州区===108.21===129.6 ==-17% 合江县===72.17===85.7====-16% 井研县===35.04===41.4====-15% 安岳县===130.08==153.5===-15% 邻水县===82.92===97.6===-15% 荣县====58.38===68.7===-15% 中江县===120.14===141.2==-15% 仪陇县===90.75===106.6===-15% 仁寿县===133.46===155.9===-14% 剑阁县===57.44===66.8===-14% 沿滩区===33.52===38.9====-14% 华蓥市===30.42===35.1====-13% 宜宾县===85.03===97.9====-13% 乐至县===75.43===86.8====-13% 通江县===63.42===72.6 ====-13% 大竹县===92.59===106=====-13% 南溪县===36.02===41.2====-13% 渠县====120.83===138.2===-13% 雁江区===93.21===106.6 ====-13% 兴文县===38.64===43.9====-12% 简阳市===125.00===142====-12% 宣汉县===103.71===117.6===-12% 嘉陵区===59.60====67.5===-12%

leslie人口增长模型

人口增长预测模型 摘要 本文建立了我国人口增长的预测模型,对各年份全国人口总量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作出了预测,并对人口老龄化、人口抚养比等一系列评价指标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有关人口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模型Ⅰ:建立了Logistic人口阻滞增长模型,利用附件2中数据,结合网上查找补充的数据,分别根据从1963年、1980年、2005年到2012年四组总人口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把预测结果与附件1《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供的预测值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运用1980年到2005年的总人口数建立模型预测效果好,拟合的曲线的可决系数为0.9987。运用1980年到2005年总人口数据预测得到2010年、2020年、2033年我国的总人口数分别为13.55357亿、14.18440亿、14.70172亿。 模型Ⅱ:考虑到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建立了按年龄分布的女性模型(Leslie模型):以附件2中提供的2001年的有关数据,构造Leslie矩阵,建立相应Leslie模型;然后,根据中外专家给出的人口更替率1.8,构造Leslie矩阵,建立相应的 Leslie模型。 首先,分别预测2002年到2050年我国总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老年人口数(见附录8),然后再用预测求得的数据分别对全国总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达到14.2609亿人,在2020年达到14.9513亿人,在2023年达到峰值14.985亿人;预测我国在短期内劳动力不缺,但须加强劳动力结构方面的调整。 其次,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抚养比进行分析。得到我国老龄化在加速,预计本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45亿人,比重达33.277%;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51亿人,比重达25.53%;人口抚养呈现增加的趋势。 再次,讨论我国人口的控制,预测出将来我国育龄妇女人数与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得到育龄妇女人数在短期内将达到高峰,随后又下降的趋势的结论。 最后,分别对模型Ⅰ与模型Ⅱ进行残差分析、优缺点评价与推广。 关键词 Logistic人口模型 Leslie人口模型人口增长预测 MATLAB软件

河南省安阳安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安阳安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安阳安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安阳安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安阳安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安阳安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对关键因素年末总户数,年末总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总数量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安阳安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安阳安阳县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安阳安阳县年末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安阳安阳县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安阳安阳县年末总户数占全省年末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安阳安阳县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安阳安阳县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安阳安阳县年末总户数同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安阳安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安阳安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安阳安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安阳安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安阳安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河南省驻马店正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2019版

河南省驻马店正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 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驻马店正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及趋势。驻马店正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驻马店正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深度解读驻马店正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核心指标从年末总户数,年末总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总数量,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驻马店正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驻马店正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驻马店正阳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驻马店正阳县年末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驻马店正阳县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驻马店正阳县年末总户数占全省年末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驻马店正阳县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驻马店正阳县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驻马店正阳县年末总户数同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驻马店正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驻马店正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驻马店正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驻马店正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驻马店正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人口增长数学模型

软件学院 人口增长模型数学建模报告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卓越131班 学号:201370044120 学生姓名:郭俊成 指导教师:于志云 2015 年11 月12 日 题目: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 本论文针对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关于“计划生育实施以来,全国少生了4亿多人,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的论述做了研究。论文根据计划生育实施之前1949-198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并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利用数学软件,预测出了如果未实行计划生育现今中国人口的数量,从而对研究报告中“少生4亿”的结论产生质疑。 同时,本论文针对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关于“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的论述做了研究,根据近几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老龄人口比重、老龄人口数量、死亡率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建立阻滞增长模型(Logistic模型),预测40年到70年的老龄人口数量和老龄化率,验证了报告中的关于老龄人口数目持续增加、数目庞大、老龄化严重的预测。 论文基于近期的计划生育调整、“单独二孩”政策的逐步实施、城镇化所导致的人口迁移等现象,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利用差分方程模型、LESLIE矩阵,分析新政策对江苏人口数量的影响。论文从出生率着手,重点研究了新政策对江苏省14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老人的影响,分析了儿童和老人数量的变化对人口结构、教育改革、养老的直接影响作用。 关键字 单独二孩、人口老龄化、Logistic 模型、差分方程模型、LESLIE模型 一、问题描述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姓名:蒲世吉指导教师:焦玉娟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人口现状,综合考虑城镇和乡村男女性比率、出生率、死亡率及国内人口迁移等因素,建立人口发展方程,结合最优控制原理及曲线拟合等技术,分别建立了城镇和乡村男、女性人口变化模型.通过实际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我国目前的人口现状,从而用它可以预测我国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为国家进行相关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根据模型预测,在20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9846万人;在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44679万人;在2050年将达到141527万人.这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预测的数据接近.从全国总人口变化曲线上直接看来,在国家人口政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2030年后我国人口逐渐有所减少. 关键词人口模型,人口发展方程,最优化控制原理,人口增长率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status of our country's population,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sex ratio ,birthrate ,mortality and inland migration of counties and towns, this paper establish both the male and female population model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owns with optimal control theory and curve fitting and so on. Through checking the model with real data, the results manifest that this model

leslie人口增长模型模型

l e s l i e人口增长模型 模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人口增长预测模型 摘要 本文建立了我国人口增长的预测模型,对各年份全国人口总量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作出了预测,并对人口老龄化、人口抚养比等一系列评价指标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有关人口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模型Ⅰ:建立了Logistic人口阻滞增长模型,利用附件2中数据,结合网上查找补充的数据,分别根据从1954年、1963年、1980年到2005年三组总人口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把预测结果与附件1《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供的预测值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运用1980年到2005年的总人口数建立模型预测效果好,拟合的曲线的可决系数为。运用1980年到2005年总人口数据预测得到2010年、2020年、2033年我国的总人口数分别为亿、亿、亿。 模型Ⅱ:考虑到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建立了按年龄分布的女性模型(Leslie模型):以附件2中提供的2001年的有关数据,构造Leslie矩阵,建立相应 Leslie模型;然后,根据中外专家给出的人口更替率,构造Leslie矩阵,建立相应的 Leslie模型。 首先,分别预测2002年到2050年我国总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老年人口数(见附录8),然后再用预测求得的数据分别对全国总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达到亿人,在2020年达到亿人,在2023年达到峰值亿人;预测我国在短期内劳动力不缺,但须加强劳动力结构方面的调整。 其次,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抚养比进行分析。得到我国老龄化在加速,预计本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亿人,比重达%;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亿人,比重达%;人口抚养呈现增加的趋势。 再次,讨论我国人口的控制,预测出将来我国育龄妇女人数与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得到育龄妇女人数在短期内将达到高峰,随后又下降的趋势的结论。 最后,分别对模型Ⅰ与模型Ⅱ进行残差分析、优缺点评价与推广。 关键词 Logistic人口模型 Leslie人口模型人口增长预测 MATLAB软件

数学建模 人口模型 人口预测

关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 本文着重于讨论两个问题:1、从目前中国人口现状出发,对于中国未来人口数量进行预测。2、针对深圳市讨论单独二胎政策对未来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对教育、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影响。 对于问题1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特点出发,针对中国未来人口的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提出了 Logistic 、灰色预测、等方法进行建模预测。 首先,本文建立了 Logistic 阻滞增长模型,在最简单的假设下,依照中国人口的历 史数据,运用线形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拟合, 对 2014 至 2040 年的人口数目进行了预测, 得出在 2040 年时,中国人口有 14.32 亿。在此模型中,由于并没有考虑人口的年龄、 出生人数男女比例等因素,只是粗略的进行了预测,所以只对中短期人口做了预测,理 论上很好,实用性不强,有一定的局限性。 然后, 为了减少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这些随机事件对预测的影响, 本文建立了 GM(1,1) 灰色预测模型,对 2014 至 2040 年的人口数目进行了预测,同时还用 2002 至 2013 年的 人口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误差检验,结果表明,此模型的精度较高,适合中长期的预测, 得出 2040 年时,中国人口有 14.22 亿。与阻滞增长模型相同,本模型也没有考虑年龄 一类的因素,只是做出了人口总数的预测,没有进一步深入。 对于问题2针对深圳市人口结构中非户籍人口比重大,流动人口多这一特点,我们采用了灰色GM(1,1)模型,通过matlab 对深圳市自2001至2010年的数据进行拟合,发现其人口变化近似呈线性增长,线性相关系数高达0.99,我们就此认定其为线性相关并给出线性方程。同理,针对其非户籍人口,我们进行matlab 拟合发现,其为非线性相关,并得出相关函数。并做出了拟合函数 0.0419775(1)17255.816531.2t X t e ?+=?-。 对于新政策的实施,我们做出了两个假设。在假设只有出生率改变的情况,人口呈现一次函数线性增加。并拟合出一次函数0.032735617965.017372.5t Y e ?=?-;在假设人口增长率增长20%时,做出了预测如果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到2021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数将会到达1137.98千万人。 关键词:GM(1,1)灰色模型 Logistic 阻滞增长模型 线性拟合 非线性拟合

四川省各市县人口统计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净流入 江安县===39.69==53.9===-26% 南部县===93.45==125====-25% 平昌县===74.84==97.1===-23% 营山县===71.70==90.9===-21% 西充县===49.93==63.1===-21% 岳池县===92.52==116====-20% 蓬安县===55.21==68.8===-20% 长宁县===34.59==43====-20% 富顺县===82.33==101.6===-19% 筠连县===31.98==39.4===-19% 万源市===46.31==56.9====-19% 广安区===101.17==123.3===-18% 三台县===119.80==145.8===-18% 泸县====86.04==104.5====-18% 开江县===46.50==5[***]===-18% 武胜县===68.10===82.5===-17% 大安区===36.64===44.3===-17% 高县====41.84===50.5===-17% 阆中市===71.42===85.8===-17% 元坝区===19.84===23.8===-17% 巴州区===108.21===129.6 ==-17% 合江县===72.17===85.7====-16% 井研县===35.04===41.4====-15% 安岳县===130.08==153.5===-15% 邻水县===82.92===97.6===-15% 荣县====58.38===68.7===-15% 中江县===120.14===141.2==-15% 仪陇县===90.75===106.6===-15% 仁寿县===133.46===155.9===-14% 剑阁县===57.44===66.8===-14% 沿滩区===33.52===38.9====-14% 华蓥市===30.42===35.1====-13% 宜宾县===85.03===97.9====-13%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基于人口增长模型的数学建模(DOC)

数学建模论文 题目:人口增长模型的确定专业、姓名: 专业、姓名: 专业、姓名:

人口增长模型 摘要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人口问题已成为世界上最被关注的问题之一。问题给出了1790—1980年间美国的人口数据,通过分析近两百年的美国人口统计数据表,得知每10年的人口数的变化。预测美国未来的人口。对于问题我们选择建立Logistic模型(模型2)现实中,影响人口的因素很多,人口也不能无限的增长下去,Logistic 模型引进常数N 表示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因而得到了一个贝努利方程的初值问题公式,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公式较好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随着时间的递增,人口不是无限增长的,而是趋近于一个数,这个即为最大承受数。我们还同时对数据作了深入的探讨,作数据分析预测,通过观测比较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拟合模型(模型3)进行预测。预测接下来的每隔十年五次人口数量,分别为251.4949, 273.5988 , 293.4904 , 310.9222 325.8466。关键词:人口预测Logistic模型指数模型

一、问题重述 1790-1980年间美国每隔10年的人口记录如下表所示。 表1 人口记录表 年份1790 1800 1810 1820 1830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人口(?106) 3.9 5.3 7.2 9.6 12.9 17.1 23.2 31.4 38.6 50.2 年份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人口(?106) 62.9 76.0 92.0 106.5 123.2 131.7 150.7 179.3 204.0 226.5 试用以上数据建立马尔萨斯(Malthus)人口指数增长模型,并对接下来的每隔十年预测五次人口数量,并查阅实际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如果数据不相符,再对以上模型进行改进,寻找更为合适的模型进行预测。 二、问题分析 人口预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影响人口增长除了人口数与可利用资源外,还与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可以采取几套不同的假设,做出不同的预测方案,进行比较。 人口预测可按预测期长短分为短期预测 (5年以下)、中期预测(5~20年)和长期预测(20~50年)。在参数的确定和结果讨论方面,必须对中短期和长期预测这两种情况分开讨论。中短期预测中所用的各项参数以实际调查所得数据为基础,根据以往变动趋势可较准确加以估计,推算结果容易接近实际,现实意义较大。 三、问题假设 1.在模型中预期的时间内,人口不会因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突发事故 或战争等而受到大的影响; 2.假设美国人口的增长遵循马尔萨斯人口指数增长的规则 3.假设人口增长不受环境最大承受量的限制 四、变量说明

河南省安阳安阳县人口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安阳安阳县人口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安阳安阳县人口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年末总户数,年末总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总数量,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城镇化率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安阳安阳县人口具体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安阳安阳县人口具体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安阳安阳县人口具体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安阳安阳县人口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安阳安阳县人口具体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安阳安阳县人口具体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安阳安阳县年末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安阳安阳县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安阳安阳县年末总户数占全省年末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安阳安阳县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安阳安阳县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安阳安阳县年末总户数同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安阳安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安阳安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安阳安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安阳安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安阳安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数学建模 之 人口模型

数学建模 ———关于人口增长的模型

摘要:本文讨论了人口的增长问题,并预测出了2010、2020年的美国人口。首 先,我们给出了两种预测方法:第一,在假定人口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建立指数增长模型;第二,假定人口增长率呈线性下降的情况下,建立阻滞增长模型。对两种模型的求解,我们引入了微分方程。其次,为了选择一种较好的预测方法,我们分别对两种模型进行了检验和讨论。先列图表对预测值与真实值进行比较,然后定性的对模型进行讨论,最后一个阶段选择绝对误差、均方差和相关系数对两个模型的优劣进行定量的评价,选出最好的预测方法。 一、 问题的提出: 人口问题是当前世界上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前提,现根据下表给出的近两百 模型一(指数增长模型) 1、模型的提出背景:我们对所给的数据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之后,对其进行处理:将年份进行编号(i X ),人口数量计为(i Y ),以i X 为横坐标,以i Y 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将表格中所给的数据绘在直角坐标系中附表A ,我们发现这些点大体呈指数增长趋势固提出此模型。 附图A

2、基本假设:人口的增长率是常数 增长率——单位时间内人口增长率与当时人口之比。 故假设等价于:单位时间人口增长量与当时人口成正比。 设人口增长率为常数r 。时刻t 的人口为X(t),并设X(t)可微,X(0)=X O 由假设,对任意△t>0 ,有 )() ()(t rx t t x t t x =?-?+ 即:单位时间人口增长量=r ×当时人口数 当△t 趋向于0时,上式两边取极限,即: o t →?lim )() ()(t rx t t x t t x =?-?+ 引入微分方程: )1( )0()(0 ??? ??==x x t rx dt dx 3、模型求解: 从(1)得 rdt x dx = 两边求不定积分: c rt x +=ln ∵t=0时0x x =,∴C x =0 ln rt e x rt x x 00ln ln ln =+= ∴rt e x t x 0 )(= (2) 当r>0时.表明人口按指数变化规律增长. 备注; r 的确定方法: 要用(4.2)式来预测人口,必须对其中的参数r 进行估计: 十年的增长率307.0ln 9.33 .5==r ,359.1307.0=e ,则(2)式现为: t t x )359.1(9.3)(?= 4、结论:由上函数可预测得:2010的人口为x(22):

河南省南阳镇平县人口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南阳镇平县人口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南阳镇平县人口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年末总户数,年末总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总数量,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城镇化率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南阳镇平县人口具体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南阳镇平县人口具体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南阳镇平县人口具体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南阳镇平县人口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南阳镇平县人口具体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南阳镇平县人口具体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南阳镇平县年末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南阳镇平县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南阳镇平县年末总户数占全省年末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南阳镇平县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南阳镇平县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南阳镇平县年末总户数同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南阳镇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南阳镇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南阳镇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南阳镇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南阳镇平县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