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脂联素与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重点

尿脂联素与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重点

尿脂联素与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重点
尿脂联素与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重点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微量白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DN)是非常常见和比较麻烦的并发症。换句话说,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又是终末期肾病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早期多无症状,血压[2]可正常或偏高。 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糖尿病早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呈高滤过状态,以后逐渐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是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发现微量白蛋白尿,进行综合治疗,会给肾脏带来康复的机会。因此,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显得尤其重要。不仅如此,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是血管损伤的早期标志,也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预后均有密切关系。 糖尿病是无声的杀手,它对肾脏的影响是一个隐匿的发展过程。糖尿病开始的时间实际上也就是糖尿病肾脏病变开始的时间。糖尿病肾病早期,发生在糖尿病起病后5~7年,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检查可发现微量白蛋白尿。临床蛋白尿期,以蛋白尿为特征,可以有水肿和血压升高。最后进入临床终末肾病期,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到了尿毒症阶段就只能靠透析和换肾了。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微量白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尿中蛋白排出增加是糖尿病肾病的特征之一,根据蛋白排出量,可将糖尿病肾病分为早期肾病期和临床肾病期。微量白蛋白尿是临床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早期肾病期,也叫微量白蛋白尿期,即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在20~200微克/分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尿蛋白逐渐增多,尿白蛋白排泄率超过200微克/分钟,也就是超过300毫克/24小时,相当于尿蛋白总量超过0.5克/24小时。 微量白蛋白尿用常规的方法基本不能查出,临床上多采用免疫化学技术测定,所以仅仅检查尿常规是不能发现尿中微量白蛋白 的。 目前有研究证实,发现微量白蛋白尿,进行综合治疗可能给肾脏带来康复的机会,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显得尤其重要。 如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时,尿样的留取方式有三种: ①定时留尿法: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尿白蛋白排出率。通常的作法是留取临睡前至次晨这一时间段的尿样本进行检测。临睡前排尿、弃去此次的尿样本,并准确记录时间(分钟),以后每次夜间排尿均留取尿样本,存于样本收集容器中,清晨排尿、留取样本、准确记录时间。将容器中的尿样本混匀,准确记录尿量,取出一杯尿,送检。

脂联素研究进展

脂联素研究进展 脂联素(adiponec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为一种多肽激素,具有多种生理 作用。研究发现,脂联素与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各因素及内皮功能有明显相关性,与冠心病、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密切相关。 1 脂联素的发现、结构、基因与遗传 1.1 脂联素的发现脂联素为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之一,1995年由scherer等[1]首先从鼠 的脂肪细胞中分离出来,因其与补体C1q有很近的同源性,且相对分子质量为30×103的蛋 白质,故命名为ACRP30[1];1996年Hu等从鼠脂肪细胞中克隆出cDNA,将其命名为AdipoQ;同年,Maeda等[2]在人脂肪细胞中得到ACRP30及AdipoQ的类似物,因其为脂肪组织含量最为丰富的基因转录产物,故称其为apM-1[2];同年,Nakano等在人血浆中提纯出apM-1基 因编码的蛋白质,为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8×103的明胶结合蛋白,称其为GBP28;1999年Arita等将其命名为脂联素。 1.2 结构与功能脂联素属于可溶性防御性胶原家族成员,含有244个氨基酸,一级序列分析 提示其包含4个功能区: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23个氨基酸组成的氨基端非螺旋功能区、 一段22个胶原重复序列和137个氨基酸组成的羧基端的球形功能区。球形区脂联素(globuar adiponectin,gAacrp-30)有比脂联素更为广泛而活跃的生物学作用。脂联素具有多种重要的生 理功能,主要为:(1)作为一种胰岛素超敏化激素促进骨骼肌细胞的脂肪酸氧化和糖吸收,加 强胰岛素的糖原异生作用,抑制肝糖元生成,调节脂肪酸氧化、糖代谢,为机体脂质代谢和 血糖稳态调控网络的重要调节因子;(2)通过抑制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在人类主动脉内皮细胞(HAECs)的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3)通过抑制巨 噬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与抑制成熟巨噬细胞的功能调节炎症反应等。 1.3 基因与遗传编码脂联素的基因在人类定位于染色体3q27,基因全长为16kb,有3个外 显子、2个内含子,这种结构与编码瘦素(leptin)的肥胖基因非常相似,基因的调节序列含有 公认的启动子,第三个外显子含有一段长的3ˊ端未翻译的包括3个Alu的重复序列。血浆脂 联素水平与遗传关系的研究发现,血浆脂联素的可加性遗传率为46%。近期研究发现染色体 3q27是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Hulver等研究发现白人妇女中脂联素与体重指数(BMI)、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有一定相关性。 2 脂联素的作用及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2.1 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现已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过程,在早期阶段单核 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并迁入内皮摄取脂质转化为泡沫细胞。Ouchi等发现其能抑制肿 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单核细胞粘附和粘附分子的表达。体外研究发现,脂联素能够特 异性的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结合,从而显著抑制SMCs的增殖与迁移。另有研究 也显示,球状脂联素可激活一氧化氮合酶(eNOS)产生NO。当血管内皮受损时,脂联素就通过血管内膜中的胶原蛋白相互作用聚集在管壁的内膜下。 2.2 抗炎作用脂联素能抑制内皮细胞中血管细胞黏附因子、细胞间黏附因子及E-seletin的表达,从而减少由TNF-α诱导的单核细胞对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的黏附。脂联素还可显著抑制成 熟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及其产生的TNF-α的能力,还具有诱导骨髓单核细胞凋亡的作用,该 结果表明,脂联素对血细胞的形成和免疫反应起负调控作用,可能具有终止炎症反应的作用。 2.3 脂联素与高血压、肥胖的关系 2002年Adamczak等首次报道了脂联素与原发性高血压(EH)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EH患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脂联素水平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认为脂联素可能与高血压的临床进程有一定的关系。之后Yoshio等的研究也得出相 同的结论。Kern等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程度的肥胖及胰岛素抵抗非糖尿病患者中血浆脂联 素水平与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水平高度相关,肥胖患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日本大阪大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

石河子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护理近况 院(系):医学院 专业:护理学 学号: 2007143898 姓名:丁孟君 指导教师:李玉琴 完成日期: 2011年 05 月 31 日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护理近况 班级护本07-3 学号 2007143898 姓名丁孟君 指导老师李玉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明显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已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20年来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西方国家糖尿病肾病占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25%-42%,中国为13.5%[1]。糖尿病肾病早期干预的目的是减慢肾病的进展速度,预防高血压和血脂代谢紊乱等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随着血液净化技术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国家对慢性肾病功能不全患者给予特殊照顾,血液透析患者明显增多[2],然而很多研究证实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治疗比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存活率低、并发症多[3],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心理、血管通路、饮食、并发症等护理有望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1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现存问题 1.1 心理问题 1.1.1 否认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尚不可根治,傅美英[4]等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20%-50%存在心理障碍,当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进行透析时就会产生一些常见的明显的心理反应,最初的反应是“否认”,他们常常会怀疑医生是否诊断错误, 更不能接受透析治疗这一现实。许多患者及家属缺乏对透析治疗方法的认识,拒绝接受治疗。在透析治疗中, 部分患者心理比较脆弱, 担心并发症发生,在治疗时,忧虑重重,精神紧张。 1.1.2 焦虑与抑郁曹宁等[5]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评定发现,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检出率较高。陈丽娜等[6]研究报道,糖尿病肾病患者女性中情绪症状的发生率为80%,显著高于男性的35.3%。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受疾病的长期折磨深感身心疲惫,高额的治疗费用,加上透析治疗时离开家人,患者的活动范围又受到限制,患者常处于寂寞、孤独、空虚、苦闷之中,甚至有度日如年之感。 1.2 血管通路问题 1.2.1 血管通路常见问题目前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中较好的血管通路并被广泛使用,张凡等[7]研究报道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钙化的发生率很高,又加上糖尿病肾病患者长期受高血压,高血脂的影响,导致血管弹性差、壁厚、脆性大,故内瘘成熟慢,手术后血管成熟率低。 1.2.2 血管通路特殊问题血管通路的问题在老年血液透析病人特别是伴有糖尿病患者中 有其特殊性[8],凌娜[9]调查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诱发血栓和瘘管闭塞的发病率远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侯建丽[10]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动静脉内瘘的1年成活率为70%,2年成活率为65%,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成功率低,感染率高,极易发生内瘘栓塞。 1.3 饮食问题 1.3.1 糖尿病肾病初期饮食问题樊钧寿[11]研究显示,初期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患者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平衡膳食,这就要求患者饮食习惯和行为方面都要有所改变,还要提高对特殊饮食的顺应性。 1.3.2 糖尿病肾病末期饮食问题黄宁[122]研究显示,糖尿病的饮食护理原则是在合理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均衡各种营养素的含量,进高纤维和低脂肪饮食,而尿毒症的饮食则以高热量,优质蛋白为基本原则,这就容易造成因热量不足动用机体自身的蛋白质,使肌酐、尿素氮升高,加重病情。肾脏损害时,磷的排泄会减少,导致血磷升高,而且对维生素D3的合成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检测方法: LC-MS/MS 送检要求: 样本采集:早晨7:30-10:30用EDTA抗凝管(紫帽管)空腹采血,成人4ml,儿童2ml。采血时根据医嘱要求坐位或卧位采集相应血液样本。 样本保存:样本采集后应及时分离血浆(离心条件:×1000g,5-10分钟),装入冻存管并冷冻避光保存待检。48h内全程冷冻避光运输至实验室。 注意事项: ①采血前患者准备:抽血前1天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抽烟,禁止喝酒,避免熬夜。应提前半小时到采血地点静坐或站立等待采血,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后采样。当日采血前停用激素治疗药物。 ②拒收样本:非EDTA抗凝血浆。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低,结构相似物多,甚至有同分异构体存在。传统的免疫学技术因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易受多因素干扰,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质谱技术可以准确识别化合物小分子,检测浓度可达ng 级、pg级甚至fg级,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2013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在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发表声明,宣布自2015年开始只接受质谱方法检测激素的研究结果,这无疑肯定了质谱方法在内分泌激素检测中的重要性。 金域采用Waters UPLC I-Class-TQ-S建立的液相色谱质谱方法特异性高,可实现11-脱氧皮质醇、21-脱氧皮质醇、皮质酮的色谱分离和17-羟孕酮、11-脱氧皮质酮的色谱分离;检测范围宽和灵敏度高,如雌酮、雌二醇、雌三醇、睾酮、双氢睾酮检测下限可至50pg/ml,检测上限可至20000pg/ml。检测下限可同时实现男性中雌激素和女性中雄激素的检测,检测上限也能满足男性中雄激素和女性特殊时期中雌激素的检测。建立的方法不仅满足了很好的灵敏度,而且实现了优良的特异性,充分发挥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在激素检测中的优势。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肾病(DN是非常常见和比较麻烦的并发症。换句话说,糖尿病 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又是终末期肾病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早期多无症状,血压[2] 可正常或偏高。 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糖尿病早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呈高滤过状态,以后逐渐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是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发现微量白蛋白尿,进行综合治疗,会给肾脏带来康复的机会。因此,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显得尤其重要。不仅如此,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是血管损伤的早期标志,也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1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的预后均有密切关系。 糖尿病是无声的杀手,它对肾脏的影响是一个隐匿的发展过程。糖尿病开始的时间实际上也就是糖尿病肾脏病变开始的时间。糖尿病肾病早期,发生在糖尿病起病后5?7年,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检查可发现微量白蛋白尿。临床蛋白尿期,以蛋白尿为特征,可以有水肿和血压升高。最后进入临床终末肾病期,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到了尿毒症阶段就只 能靠透析和换肾了。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微量白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尿中蛋白排出增加是糖尿病肾

病的特征之一,根据蛋白排出量,可将糖尿病肾病分为早期肾病期和临床肾病期。微量白蛋白尿是临床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早期肾病期,也叫微量白蛋白尿期,即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在20?200微克/分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尿蛋白逐渐增多,尿白蛋白排泄率超过200微克/分钟,也就是超过300毫克/24小时,相当于尿蛋白总量超过0.5 克/24 小时。 微量白蛋白尿用常规的方法基本不能查出,临床上多采用免疫化学技术测定,所以仅仅检查尿常规是不能发现尿中微量白蛋白的。 目前有研究证实,发现微量白蛋白尿,进行综合治疗可能给肾脏带来康复的机会,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显得尤其重要。 如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时,尿样的留取方式有三种: ①定时留尿法: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尿白蛋白排出率。通常的作 法是留取临睡前至次晨这一时间段的尿样本进行检测。临睡前排尿、弃去此次的尿样本,并准确记录时间(分钟),以后每次夜间排尿均留取尿样本,存于样本收集容器中,清晨排尿、留取样本、准确记录时间。将容器中的尿样本混匀,准确记录尿量,取出一杯尿,送检。检测者将根据尿白蛋白的浓度、尿量及留取尿样的时间(分钟)计算出每分钟的尿白蛋白排出率。因此,准确记录留尿的时间和尿量对于获得准确的结果是很重要的。 ②随机留尿法:随机留取一次尿样本,同时检测尿中的白蛋白及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 脂肪组织主要由大量聚集成团的脂肪细胞构成,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脂联素是一种胰岛素增敏激素,能改善小鼠的胰岛素抗性和动脉硬化症;对人体的研究发现,脂联素水平能预示II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展,并在临床试验表现出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的潜力。 概述: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调节脂联素的新化合物,从而为研究脂联素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机制提出了一种新途径。胰岛素是由胰脏β细胞分泌出来的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肌肉或脂肪组织,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当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便无法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由此发生。而胰岛素抗阻是指细胞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甚至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再敏锐,这是造成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科学家们相信游离脂肪酸和某些脂肪所释放的分子是引发胰岛素抗阻现象的罪魁祸首。Lily Dong和合作者一直在寻找与脂联素受体相关的蜂窝状蛋白质,以期发现调节脂联素激素功能的新靶标。 脂肪因子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及激素,与胰岛素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过程密切相关。其中,脂联素是外周血中含量最高的脂肪因子,在健康人中血浆脂联素水平为 5~30μg/mL。脂联素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monophos-phate-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过氧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daseproliferationactivatedreceptor,PPAR)等信号分子发挥抗炎、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在动物实验中,脂联素基因敲除小鼠较正常小鼠容易发生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注射脂联素后排斥反应明显改善,表明脂联素可以降低小鼠的免疫排斥反应。而Wilk等研究发现,脂联素对抗原激活的效应T细胞有抑制作用,推测脂联素与免疫调节有关。 风湿性疾病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一组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有炎症和非炎症性病变。炎症性反应除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尿酸结晶导致外,其余大部分因免疫反应引起。进一步研究显示,脂联素在类风湿关节炎(heumaticarthritis,RA)患者血浆及关节液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关节液中脂联素水平与白细胞数呈负相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者,且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明显相关。 生化特征: 在脂肪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蛋白质因子中脂联素是脂肪组织基因表达最丰富的蛋白质产物之一,大量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在人体内以3-30ug/ml的浓度出现在循环血浆中。脂联素又被称作Acrp30、apM1、AdipoQ、GBP28,最初, 脂联素是在人体皮下脂肪组织、血浆和鼠科动物的脂肪细胞中被发现。人体内的脂联素由24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0KD.由氨基末端的分泌信号序列( aa 1-18) ,一段特异序列(aa19-41),一组由22个氨基酸组成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肥胖(肥胖儿童,肥胖成人,内脏肥胖) 评估肥胖的程度和类型,监测肥胖的发生和发展,预测II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判断肥胖的预后是早期干预的目标,也是减肥效果的指标,并可以用于监测药物引起的肥胖症(抗精神病药)。 葡萄糖代谢异常,脂质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 脂联素的变化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比葡萄糖代谢紊乱和脂质代谢紊乱更早,这是胰岛素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之一,也是胰岛素抵抗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代谢综合征 作为特征标记之一,它可用于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观察疾病的动态。它是干预治疗的目标。 II型糖尿病

它是儿童II型糖尿病的预测,早期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和治疗的重要标志。它用于监测II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作为II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靶标。第一代糖尿病患者中II型糖尿病的早期指标。 冠状动脉心脏疾病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可用于预测冠心病的状况,诊断冠心病和评估治疗效果。 高血压 严重程度判断的新指标是糖代谢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的特征指标。它也可用于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和左心室肥大。它是高血压肥胖症治疗的目标。 心血管疾病 它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指标。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和发展,动态观察指标;急性脑梗塞的发生预测,病情变化和预后判断,脑梗塞的治疗目标;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和治疗目标,对心绞痛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展进行预测;慢性心力衰竭

的治疗目标;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指标(脂联素和动脉僵硬度),内膜中层厚度或狭窄程度。 多囊卵巢综合征 疾病发展的长期指标之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疾病监测和治疗的目标。 肝病 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目标,肝纤维化的可能目标。 肾脏疾病 它是预防和干预多种肾脏疾病中心血管疾病的指标。 妊娠 预测早产,监测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预测妊娠先兆子痫,预测和评估妊娠糖尿病。

人脂联素(ADPN)

人脂联素(ADPN)酶联免疫检测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使用前仔细阅读本说明书。本酶联免疫试剂盒是基于双抗体夹心技术原理,来检测人脂联素(ADPN),只能用于研究用途,不得用于医学诊断。 用途:用于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脂联素(ADPN)的测定。 工作原理 本试剂盒采用的是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样品中人脂联素(ADPN)的水平。向预先包被了人脂联素(ADPN)单克隆抗体的酶标孔中加入脂联素(ADPN),温育;洗涤后,加入HRP标记过的脂联素(ADPN)抗体。再经过温育和洗涤,去除未结合的酶,然后加入底物A、B,产生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与样品中人脂联素(ADPN)的浓度呈正相关。 试剂盒组成 需要而未提供的试剂和器材 1.37℃恒温箱。 2.标准规格酶标仪。 3.精密移液器及一次性吸头 4.蒸馏水, 5.一次性试管 6.吸水纸 注意事项 1.从2-8℃取出的试剂盒,在开启试剂盒之前要室温平衡至少30分钟。酶标包被板开封后如未用完,板条应装入密封袋中保存。 2.各步加样均应使用加样器,并经常校对其准确性,以避免试验误差。 3.建议所有标准品、样本都做双份检测。如标本中待测物质含量过高,请先用样品稀释

液稀释一定倍数(n倍)后再按说明书操作进行测定,计算时请最后乘以总稀释倍数(×n×5)。 4.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进行,试验结果判定必须以酶标仪读数为准。 5.为避免交叉污染,要避免重复使用手中的吸头和封板膜。 6.不用的其它试剂应包装好或盖好。不同批号的试剂不要混用。保质前使用。 7.底物B对光敏感,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光下。 洗板方法 手工洗板方法:甩掉酶标板内的液体;在实验台上铺垫几层吸水纸,酶标板朝下用力拍几次;将稀释后的洗涤液至少0.35ml注入孔内,浸泡1-2分钟。根据需要,重复此过程数次。自动洗板:如果有自动洗板机,应在熟练使用后再用到正式实验过程中。 标本要求 1.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2.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操作程序 1.标准品的稀释:(本试剂盒提供原倍标准品一支,用户请按照说明自行在小试管中倍比 2 测样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标准品孔中加入稀释好的标准品50μl;在酶标包被板上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 轻轻晃动混匀,37℃温育30分钟。 3.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稀释后洗涤液,振荡30秒,甩去洗涤液,用吸水纸拍干。 如此重复5次,拍干。 4.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轻轻晃动混匀,37℃温育30分钟。 5.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稀释后洗涤液,振荡30秒,甩去洗涤液,用吸水纸拍干。 如此重复5次,拍干。 6.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10分钟。 7.取出酶标板,每孔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 8.测定:以空白孔调零,在450nm波长下测量各孔的吸光度值(OD值)。测定应在加终止液后15分钟以内进行。 9.根据标准品的浓度及对应的OD值计算出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再根据样品的OD 值在回归方程上计算出对应的样品浓度。也可以使用各种应用软件来计算。应记住由于样品稀释了的,其实际浓度应该乘以总稀释倍数。 操作程序总结: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芈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腿糖尿病肾病(DN)是非常常见和比较麻烦的并发症。换句话说,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又是终末期肾病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早期多无症状,血压[2]可正常或偏高。 羇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糖尿病早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呈高滤过状态,以后逐渐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是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芄发现微量白蛋白尿,进行综合治疗,会给肾脏带来康复的机会。因此,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显得尤其重要。不仅如此,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是血管损伤的早期标志,也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预后均有密切关系。 莈糖尿病是无声的杀手,它对肾脏的影响是一个隐匿的发展过程。糖尿病开始的时间实际上也就是糖尿病肾脏病变开始的时间。糖尿病肾病早期,发生在糖尿病起病后5~7年,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检查可发现微量白蛋白尿。临床蛋白尿期,以蛋白尿为特征,可以有水肿和血压升高。最后进入临床终末肾病期,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到了尿毒症阶段就只能靠透析和换肾了。 芆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微量白蛋白尿 莄糖尿病肾病的诊断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尿中蛋白排出增 加是糖尿病肾病的特征之一,根据蛋白排出量,可将糖尿病肾 病分为早期肾病期和临床肾病期。微量白蛋白尿是临床诊断早 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早期肾病期,也叫微量白蛋白尿期, 即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在20~200微克/分钟。临床糖尿病肾病 期,尿蛋白逐渐增多,尿白蛋白排泄率超过200微克/分钟,也就是超过300毫克/24小时,相当于尿蛋白总量超过0.5克/24小时。 羃微量白蛋白尿用常规的方法基本不能查出,临床上多采用免疫化学技术测定,所以仅仅检查尿常规是不能发现尿中微量白蛋白的。 蒈目前有研究证实,发现微量白蛋白尿,进行综合治疗可能给肾脏带来康复的机会,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显得尤其重要。 蚆如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肆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时,尿样的留取方式有三种: 螁①定时留尿法: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尿白蛋白排出率。通常的作法是留取临睡前至次晨这一时间段的尿样本进行检测。临睡前排尿、弃去此次的尿样本,并准确记录时间(分钟),以后每次夜间排尿均留取尿样本,存于样本收集容器中,清晨排尿、留取样本、准确记录时间。将容器中的尿样本混匀,准确记录尿量,取出一杯尿,送检。检测者将根据尿白蛋白的浓度、尿量及留取尿样的时间(分钟)计算出每分钟的

脂联素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脂联素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黄烈福2010225026 摘要:脂联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特异性蛋白质,可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脂联素受体结合而产生多种生理功效。它能促进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摄取,参与葡萄糖、脂肪代谢的调节,调控生物体的能量稳态,从而发挥其抗炎,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及增敏胰岛素等作用。现就近年来对脂联素在这些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脂联素;脂联素受体;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 引言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脂肪组织的功能绝不仅仅是储存能量,同时它也是非常活跃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细胞可分泌瘦素(1eptin)、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抵抗素(resistin)和脂联素(adiponectin)等物质。其中,脂联素在调节内皮功能、免疫功能、糖脂代谢,抗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等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现仅就目前有关脂联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脂联素的结构及受体 1.1脂联素 脂联素也被称为apM1(脂肪组织最丰富的基因转录产物)、Acrp30(30KDa 脂肪补体相关蛋白)、GBP28(28KDa明胶结合蛋白)或AdipoQ,人类脂联素基因是单拷贝基因,由apM1mRNA编码,位于染色体3q27上,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2]。其在外周脂肪组织的表达要多于在内脏脂肪组织的表达。人的脂联素含有244个氨基酸(鼠的脂联素含247个氨基酸),包括N-端信号肽(约18个氨基酸,无跨膜疏水区)、C端一串芳香族氨基酸球状序列(约137个氨基酸)、N端一段特异的非胶原序列(约23个氨基酸)、其后紧接着一段类似胶原的G-X-Y3氨基酸重复序列(约66个氨基酸)。翻译后修饰为8种不同的同源蛋白[1]。胰蛋白酶裂解后得到C端球形结构域,是脂联素蛋白活性的关键部位,而且与胶原Ⅷ、Ⅹ、补体c1q和TNF-α家族具有结构同源性。该蛋白胶原化区域4个赖氨酸(Lys68,71,80,104)的羟基化和糖基化与脂联素的胰岛素增敏作用

脂联素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7年8月第5卷第8期ChineseJournalofCardiovascularReview,August2007,Vol.5,No.8 脂肪组织不仅仅是一个贮能组织,更是一个功能十分活跃的内分泌器官,通过其所分泌的一系列脂肪细胞因子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建立了密切的关联。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白色脂肪组织分泌的重要产物,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与体脂含量呈负相关的脂肪细胞因子,已证实其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抗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动脉粥样硬化等[1]。近年来脂联素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脂联素概述 脂联素(APN)是脂肪细胞特异性分泌的激素,曾相继被命名为:脂肪细胞补体相关蛋白(Acrp30)、脂肪组织基因转录最丰富的物质(apM1)、AdipoQ以及凝胶结合蛋白(GBP28)。发现之初认为其仅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棕色脂肪组织及肝细胞亦可分泌APN。APN在血浆中通常以聚合体形式存在,3个单体通过球形结构域连接成同源三聚体,进一步以二硫键形成低相对分子质量六聚体,4~6个三聚体可汇聚成高相对分子质量多聚体。迄今为止已发现3种APN受体。其中2种是通过表达克隆分离到APN受体的2个亚型:AdipoR1和AdipoR2。前者在骨骼肌中表达最丰富,是球形Acrp30的高亲和受体及全长型APN的低亲和受体;后者在肝脏中表达最丰富,是APN和球形Acrp30的中等亲和受体。最近Hu等[2]用未分化的C2C12肌细胞衍生的一个逆转录病毒cDNA转导BaF3细胞,然后对该细胞的APN进行表达克隆,鉴定出一种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相关的细胞表面分子:T-钙黏连蛋白。认为其是脂联素六聚体和高相对分子质量复合物的一个受体,该受体主要表达在内皮细胞和平滑肌中,虽然有关该受体的活性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有人观察到和易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相比,不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内乳动脉中T-钙黏连蛋白表达是增加的,并通过与脂联素相互作用保护内皮细胞不受损伤[3]。脂联素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可调节糖、脂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具有抗炎及抗动脉硬化作用。2脂联素与高血压 2.1脂联素与血压的相关性目前,脂联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认为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高血压患者,血浆脂联素的高低与血压的相关性仍有争议。目前多数研究支持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减低。Adamczak等[4]首次报道了脂联素与EH之间的关系。他们选择了33例EH患者及33例体重指数(BMI)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发现EH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血浆脂联素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呈负相关,认为脂联素可能在EH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之后Yoshio等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Iwashima等[5]进一步研究了446例EH患者和312例血压正常者,同样发现EH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经校正年龄、BMI及总胆固醇等因素后,EH组较血压正常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亦表明,校正其他因素后,低脂联素血症为患E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Koh等[6]用雷米普利与辛伐他汀联合及单独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来观察出现的血管与代谢效应,结果发现雷米普利单独或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明显降低血压,同时升高血脂联素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支持低脂联素血症与原发性高血压密切相关。然而亦有不同的结论。Yang等对180例BMI>23kg/m2的亚洲人进行了血浆脂联素、血脂、血压、腰臀比、BMI等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浆脂联素水平与腰臀比、BMI、胰岛素、甘油三酯水平呈负相关,而与血压及总胆固醇无相关关系。Mallamaci等[7]研究认为,高血压患者的脂联素水平要高于正常血压者,且与血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血肌酐清除率为脂联素的独立预测因子。李立新等[8]在综合考虑了胰岛素抵抗(IR)、肾脏排泄功能、心率水平、腰臀比、血脂水平等干扰后,认为平均动脉压对脂联素的影响独立于IR和肾脏排泄功能,平均动脉血压水平是影响脂联素浓度的独立预测指标。但其研究的样本量相对偏小,对照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2.2脂联素、肥胖与高血压Kern等[9]研究结果显示,在不 脂联素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 崔忠太尹新华 作者单位:163318黑龙江省,大庆石油学院医院心内科 综述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01(2007)08-0618-03 ?618?

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含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APN水平检测。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3 讨论 APN是近期发现的,由脂肪细胞分泌并在脂肪细胞中高度表达的一种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血浆蛋白,其血浆浓度为5~30 mg/L,约占全部血清蛋白成分的0.01%,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肝糖产生和增加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的作用。球状脂联蛋白是APN的球状结构域部分,在人血浆中已被发现,它的药理作用与全长型脂联素有些不同,但二者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血浆APN水平[10.7mg/L(1.5~40. mg/L)]明显低于阴性对照[14.3mg/L(2.4~39.8)mg/L,P<0.01]。脂联素水平随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呈进行性。 以上研究表明APN可能是抗AS的保护性因子,但目前尚缺乏低脂联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直接临床证据.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AS患者空腹血清APN的水平,进一步探讨APN与AS病变程度的关系。 脂肪组织不仅作为能量贮存组织,而且是一个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内分泌器官。APN为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是由244个氨基酸组成的脂肪特异蛋白,是一种激素蛋白,在动物和人类的实验中证实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等作用[1]。 APN被认为是人体有益的保护因子,它的水平降低,预示着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APN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肖广辉,张蕴.脂联素与心血管疾病[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6):472.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 诊断标准: 西医:参照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Ⅰ期:肾小球高滤过,肾体积增大。Ⅱ期:间断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休息时晨尿或随机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正常(男mmol,部分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检查肾小球病变更重,部分肾小球硬化,灶壮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Ⅴ期:肾衰竭期。 中医:符合2007年中华中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DN以下证型表现者: 1气阴两虚证:症见尿浊,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头晕多梦,或尿频尿多,手足心热,心悸不宁,舌体瘦薄,质红或淡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无力。2肝肾阴虚证:症见尿浊,眩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痛,两目干涩,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3气血两虚证:症见尿浊,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腰膝酸痛,舌淡脉弱。 4脾肾阳虚证:症见尿浊,神疲畏寒,腰膝酸冷,肢体浮肿,下肢尤甚,面色白,小便清长或短少,夜尿增多,或五更泄泻,舌淡体胖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治疗方案: 西医: 1.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阻断剂:AGEs是持续高血糖状态下多种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的终末产物,与RAGE相结合可引起肾脏损伤。RAGE阻断剂可以有效的预防肾脏病变。目前主要的药物有氨基胍(AG)、AGE中和剂、AGE交联阻

脂联素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脂联素相关研究进展 高迪李榕 一、脂联素的结构及受体 1. 脂联素基因学和蛋白质结构:人类脂联素基因的编码基因为apM1,位于染色体3q27上,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 人类脂联素的蛋白质结构含有244个氨基酸,包括N-端信号肽、C端芳香族氨基酸球状序列、N端特异的非胶原序列,其后紧接着一段类似胶原的G-X-Y3氨基酸重复序列[1]。经过翻译加工修饰可以生成8种同源蛋白。其中C端芳香族氨基酸球状序列是脂联素蛋白活性的关键部位,这一结构域与胶原Ⅷ、Ⅹ、补体c1q和TNF-α家族具有结构上的同源性[2]。 2. 脂联素受体(AdipoR):Yamauchi等[3]于2003年2月首次从人的骨骼肌细胞克隆出两类脂联素受体基因,并分别命名为AdipoR1和AdipoR2。该研究证实AdipoR1 和AdipoR2 都包含7 个跨膜结构域蛋白,氨基端在细胞内部,羧基端在细胞外部,且能激活PPARα、AMPK和p38 MAPK等信号分子,因此,它们可能成为一类新型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近年来的研究发现[4],骨骼肌中AdipoR1的mRNA表达丰富,其表达产物对脂联素C端芳香族氨基酸球状序列具有高亲和力,但对全长脂联素亲和力低;而AdipoR2在肝中表达最丰富,其表达产物对全长脂联素和球形脂联素都具有中度亲和力。2004年Hug 的研究发现脂联素的另一种受体——T-钙黏蛋白,但是T-钙黏蛋白不与脂联素球状结构域或脂联素三聚体结合,仅仅是作为脂联素六聚体和高分子量多聚体的受体。T-钙黏蛋白还可以作为脂联素传导代谢信号的协同受体。Heiker等[5]提到随着脂联素及其受体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的揭示,可能会带来治疗方案的新革命。 二、脂联素基因表达调控及分泌调节 脂联素基因表达调控和分泌调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胰岛素抵抗和肥胖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胰岛素抵抗的人群血浆脂联素水平会降低。一些诱导胰岛素抵抗的激素可以下调脂联素表达的水平,如β-肾上腺素激动剂在体外实验中能够下调人和小鼠脂肪细胞中脂联素的mRNA 水平,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3T3-L1细胞中脂联素的分泌和mRNA的水平[6]。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增加了胰岛素抵抗,也就相应地抑制了脂联素的表达。相反地,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的人群,血浆脂联素水平上升[7]。在体试验可以证明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刺激脂联素的分泌[8]。有证据表明,胰岛素调节脂联素基因表达是通过激活PPARγ和抑制FoxO1的激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3.17.05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401) 作者单位: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病科 通讯作者:李榕,Email: wwqlrrs@https://www.doczj.com/doc/f26802233.html, 活[9]。虽然对于血浆胰岛素水平和血浆脂联素水平关系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入,但是胰岛素在脂联素的生物合成和分泌中扮演的具体角色仍存在争议。 研究表明,肥胖患者的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联素表达的AdipoR1和AdipoR2受体下降30%,而这些肥胖患者减肥后受体的表达恢复正常。肥胖对于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胞内CREB的活化水平。PKA则可以调节CREB的活化水平[10]。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参与到脂联素的分泌调节中,比如褐色脂肪组织也参与脂联素的表达及调控。Nishizawa等研究发现男性血浆脂联素的水平较女性低,并认为造成性别差异的原因是雄激素对脂肪细胞表达脂联素的抑制作用。脂联素基因表达调控和分泌调节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这些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与脂联素的生理功能直接相关。 三、脂联素的生理功能 (一)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复杂,可能涉及单核巨噬细胞、泡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和分子。研究显示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多个病理过程相关,通过多个环节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1]。 1.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脂联素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使得TNF-α介导的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受到抑制,从而减轻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12]。体外研究发现[13],脂联素可以通过调节热休克蛋白90(HSP90)而促进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使生成的一氧化氮增加,对血管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对于载脂蛋白E(ApoE)敲除的小鼠体内试验显示,腺病毒调节的脂联素过度表达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对于主动脉窦的损伤[14]。原核表达的脂联素能抑制内皮细胞表达血管内皮黏附分子-1(VCAM-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抑制单核细胞在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从而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5]。另有研究表明[16],低脂联素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血浆脂联素水平呈进行性下降趋势。 2.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此外,脂联素可以和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基质蛋白,如胶原纤维Ⅰ、Ⅲ、Ⅴ等结合,抑制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脂联素也可通过直接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结合而抑制其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3. 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脂联素通过抑制巨噬细胞表面A型清道夫受体的表达及脂质沉积,从而抑制巨噬细胞向泡沫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主要由大量聚集成团的脂肪细胞构成,脂联素(Adiponectin/ADPN) 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脂联素是一种胰岛素增敏激素(An Insulin-sensitizing Hormone),能改善小鼠的胰岛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和动脉硬化症;对人体的研究发现,脂联素水平能预示II 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展,并在临床试验表现出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的潜力。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调节脂联素的新化合物,从而为研究脂联素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机制提出了一种新途径。胰岛素是由胰脏β细胞分泌出来的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肌肉或脂肪组织,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当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便无法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由此发生。而胰岛素抗阻是指细胞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甚至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再敏锐,这是造成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科学家们相信游离脂肪酸和某些脂肪所释放的分子是引发胰岛素抗阻现象的罪魁祸首。Lily Dong 和合作者一直在寻找与脂联素受体相关的蜂窝状蛋白质,以期发现调节脂联素激素功能的新靶标。他们鉴别出一种多域蛋白质,它能调节脂联素在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吸收中的功能,并将这种新蛋白质命名为APPL1。他们的研究并进一步表明,在肌肉细胞中,APPL1通过激酶通道来调节脂联素的胰岛素敏感效应。

生化特性 在脂肪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蛋白质因子中脂联素是脂肪组织基因表达最丰富的蛋白质产物之一,大量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在人体内以3-30ug/ml的浓度出现在循环血浆中。脂联素又被称作Acrp30、apM1、AdipoQ、GBP28,最初, 脂联素是在人体皮下脂肪组织、血浆和鼠科动物的脂肪细胞中被发现。人体内的脂联素由24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0KD.由氨基末端的分泌信号序列( aa 1-18) ,一段特异序列(aa19-41),一组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胶原重复序列(aa 42-107),一段球状序列(aa108-244)组成。其中球状区是脂联素生物活性的关键部位,和TNF-α的结构相似,脂联素与胶原Ⅷ、X和补体C1q高度同源。脂联素的单聚体和三聚体是其生物活性形式或受体亲和配基可以特异性结合骨骼肌或肝脏细胞膜上的G 蛋白藕联受体一型或二型脂联素受体,进而调节脂肪酸氧化和糖代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