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整理

教育学整理

教育学整理
教育学整理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1.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当为近代中国高等专科学校之雏形P4

2.1898年设京师学堂,当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之始。P4

3.法国将高等教育学科分为:法学。经济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医药科学、工程科学、农业科学7大类。

4.我国高等教育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共12类。按专业划分为:工、农、林、文、理、医药、师范、财经、政法、体育和艺术。P26

5.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等。P28

6.19世纪末,以洪堡为代表的德国教育家们在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出“大学以研究为中心”的思想。1809年洪堡创立了柏林大学,主张重视科学和学术自由,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原则。P33

7.1848年创立的威斯康星大学因把教学、科研和与社会服务三方面紧密结合,而受到世界关注。当时威斯康星大学的校长范海斯把直接为社会服务作为大学智能的办学思想称为“威斯康星思想”,这一思想对20世纪之后的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P3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年颁布。P76

9.中央集权型:法国;地方分权型:美国;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复合型):德国、日本。P103-104

10.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内部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我国1995年以来,外部管理体制,开始建立“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P104

11.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模式:科层制模式、学术团体模式。双重组织模式。P107

12.1810年,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新型大学-柏林大学。设立哲学博士标志着现代学位制度的真正确立。P131

13.1956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拟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1964年4月学位、学衔和研究生条例起草小组拟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草案)》、1979年2月拟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从1981年1月1日起实施。1981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P134.

14.1999年起实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计划”P143

15.1810年,德国威廉.冯.洪堡创办柏林大学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19世纪后期,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作为该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P177 16.1993年,提出了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想;1994年8月,清华大学正式开始建设清华科技园。P189

17.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始自19世纪发端于美国。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签署的“莫雷尔法案”拉开了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序幕。

18.卢梭自然教育论的核心就是“回归自然”,以提倡以自然的教育为主,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培养自由的人。P226

简答

一、高等教育的研究意义P20

(一)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三)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学识素养、教育学识、专业学识。

二、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P34

个体功能

(一)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

(二)提高个人能力:学习、研究、实践能力

(三)培养完整人格

(四)加强个人素质

(五)改变个人地位

社会功能

1. 政治功能:促进政治民主化;培养政治领袖和政治、法律人才的功能;促进

受教育者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

2. 经济功能:为经济部门输送专门人才;提供科学知识、技术手段

3. 文化功能: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选择和批判;创造和交流功能

三、高等学校职能P40

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社会服务。

四、教育目的类型: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

五、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规范、评价。P53

六、指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需要,个体内在需要。P54

七、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P57

1.传统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局限性:共同的一个缺陷是脱离了历史条件,脱离了

现实生产劳动,假以神的意志来空谈理论,把人看成是抽象的人。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条件: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致,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教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历史意义

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再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中坚持全面发展的方向,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推动现代化建设。

八、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P76

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的地位标准是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的,新中国成立后,教师的地位也明显提高,政治地位的提高表现在:全国、省、市等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教师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参政议政的程度提高;《教师法》的颁布也体现了教师地位的提高。

九、高校老师的作用: 78

1. 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2. 高级人才的培养者

3. 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

4. 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十、高校教师的任务:80

(一)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为中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二)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三)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理论联系实践)

十一、高校教师的修养:81(谈谈作为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和教学能力)(一)基本素质

1. 坚定的政治方向

2. 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合理的知识结构

4. 优秀的教学能力

5. 出色的科研能力

(二)提高素养的基本途径(发挥一下)

1.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2. 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勤奋钻研,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三)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包括: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P83

1.科学研究的能力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

4.教育指导能力

5.终身学习的能力

十二、高等学校管理内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力和物力管理P114.

十二、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科研规划,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管理。

十三、高等学校课程特点P153

1.具有明显的专业性:高校课程组合基本上是以知识为向导的,以学科知识作

为课程组织的经纬,这样使得高校课程具有典型的专业性质,专业性是高校课程的本质属性。

2.具有前沿性:高校课程内容始终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以保证培养

人才的规格。高校不仅是教学单位,还是发展高深学问的机构。这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要求高校课程的内容要具有前沿性。

3.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高校课程不仅教给学生现有的知识,还要把科学发

展的道路、人类探索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不仅给学生提供本科正在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还要给学生分析那些尚无定论的各学派的不同观点。高校课程的教学中往往渗透了教师的科研历程和思维方式,这样,能使学生明了本课程的科学方法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十四、高校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P154

1.课程的综合化

2.课程的多样化3课程的职业化4.国际化5.人文化

十五、高等学校教学的任务P155

1.促进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2.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能力

2.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十六、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P157

高等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1,专业化逐步提高,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

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立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3,教学与科学研究逐步相结合

4,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逐步联系。

十七、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P160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要求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正

确的知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使知识传授与思想培养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知识积累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指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基

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从知识到智能的转化,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

合起来,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指教学中逐步地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

科研态度和从事科研的能力,这条原则集中反映了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5.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原则:针对学生之间既有个性上的差异,又有处

在同一年龄阶段和学历层次上所拥有的共同之处而言的。

6.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

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究研究的能力。

十八、高校新教师顺利走上讲台的策略P170

1.学校方面

A.岗前培训

B.创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a。学校应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实行人性化管

理,关心爱护新教师。b.学校应重视对新教师的思想教育

2.教师方面

A.心中要充满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B.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

A.政治素养B.业务素质

3.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毅力

A.心理上要进行角色转变;

B.顽强的毅力

4.要有良好的性格

A.活泼开朗而不轻浮;B.热情大方而不做作;C.善良和蔼而不怯懦;D.谦逊文雅而不庸俗。

十九、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P177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高校科研的作用也随着教育职能的发展而不断增强。

1.高校的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

2.高校的科学研究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

3.高校的科学研究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学科起着重要作用

4.科学研究是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

二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P179

科研的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

实施阶段:1.搜集、获取事实资料2.分析处理事实资料

总结阶段:1.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2.成果推广

二十一、高等教育职能的全球化P199

人才培养全球化、科学研究全球化、社会服务全球化

二十二、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

1.面向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深

2.培养全球性人才的观念成为各国共识

3.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地方化共同发展

4.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

5.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全球化内容增加

6.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失衡现象有所缓解

二十三、人文教育的内涵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尊重主体的教育理念

3.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

4.遵循自然的教育发则

二十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注意的问题P234

1.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

2.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3.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指

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阶级要求,有目的,计划和组织地对受教育

者身心施加影响,培养成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P2

2.高等教育P3: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3.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

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

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P5

3.高等教育的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高等教

育结构分为宏观机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包括:层次、体制、科类、形式、

能级、地区结构等。微观:高等学校课程、高等学校的组织、高等学校的师资结

构等。P24

4.高等教育功能: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互相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

作用、能力和功效。P31

5.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具体把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

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作用的目的领域;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的社

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的培养所确立的总要求。P51

6. 通识教育:指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

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知识教育。P65

7. 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8.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

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仅仅是教育发生的范围不同于其他教育,是发生在高等教育

中的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P91

9.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

组织运行方式,包括外部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

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

理体制)。P102

10.目标管理: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部署。

1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

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联系。P123

高等教育的学制是指高等教育范围内的上述制度。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

的系统,它包括:学校种类、主办和管理者、学校的性质任务、实际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等。

高等教育的学制是指高等教育范围内的上述关系。

12.学位制度是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

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P131

13.学科: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

的基本标准之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科学分

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法学等。二是指教学的科目,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是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如语言、数学、物理、生物等。从传递知识、教育教学的角度看,学科的涵义指的是“教学的科目”,即教与学的科目;从生产知识、学问研究的角度看,学科的涵义是指“学问的分支”、科学的分支或知识的分门别类。P148

14.专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的专业是指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教育实体。在我过,高等学校的专业包含的含义有:1,专业是社会上的专门职业对应的高等教育的专门领域。2.专业是高校教学制度的核心。P150

15.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高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开设顺序,广义的是指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部环境,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与隐性课程、核心和外围课程等都应包括在内。P152

16.教学及高等学校教学的概念P155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高等学校的教学是连接人类认识与个体认识之间的桥梁,是人类知识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它与中小学的教学有明显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复,而且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其二,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渗透许多探索的成分。

17.教学过程:是指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系统学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P156

18.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修业年限、总学时或总学分、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进程安排、必要说明。P163

19.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P164

20.高等教育全球化:应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P195

21.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高等学校生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P229

教育学主要内容整理

第一章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2、教育的历史 原始教育的特点 1. 非独立性一一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2?无阶级性一一教育机会具有原始均等性 3、原始性一一形式、手段和内容极为简单,水平低下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的教育。 第一、岀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一学校。 第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 第四,机械性与刻板性。 近代教育的特点: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与控制,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的世俗化。 第四,教育立法的实施。 3、教育的定义,广义狭义。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德育”是同义词。 4、教育的八个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2、教育的生产性 3、教育的历史性 4、教育的继承性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6、教育的长期性 7、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阶级性 5、教育的要素与作用 1、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学校教育,教育者则主要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层于主导地位。 2 ?学习者 第一,学习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二,学习者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教育学(整理版)

教育学 一、单选题 P3,5,11,13,14,16,23,27,30,43,48,55,56,59,60,61,63,66,87,89,92,95,103,105,133,153,155,159,160, 170,179,194,195,241,244,246,256 (一) 1、我国近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1898年正式开学。 学校类型:古代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现代分为学前、小学、中学、大学。 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学生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3、按照教育制度的选拔分层功能划分,教育分为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制。 根据权力支配主题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4、教师的成长阶段: 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 5、课指课堂教学的简称或其时间单位。学科之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或一门学科的分支。课程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二选择的内容。 课程论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活动课程论的基础是工具逻辑学。 儿童的本能:(1)语言和社会的本能;(2)制作和建造的本能;(3)研究和探索的本能;(4)艺术的本能。 6、高质量教材的三大功能:单纯化;生成力;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发展教学论代表:苏联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 7、学生成长规律: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8、学生成长的条件: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9、道德体验法:以角色扮演为契机理解道德。 后设认知法:用假设的情景推演可能的后果。 10、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代表:孔德、那托儿普、迪尔凯姆、白尔格门等。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应有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11、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柏拉图《理想国》,凯兴斯坦纳《工作学校要义》 12、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 13、体谅模式:侧重道德情感,强调培养儿童得到的敏感性。彼得·麦克费尔首创。假设: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道德教育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鼓励处于社会试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教育即学会关心。 14、赫尔巴特、杜威 (二) 1、我国近代学校的诞生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这是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从创立到并入京师大学堂前后历时40年,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2、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体制的肇始,标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进入了探索创建的阶段。 3、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由张百熙拟定的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 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 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 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 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 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 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自己整理

教育学复习范围 导论: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或主要观点(判断或选择题) 我们把教育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前教育学阶段,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1.前教育学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1)①先秦时期乐征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②《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 (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1)教育学雏形时期: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捷克)夸美纽斯的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学巨著。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1806年,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的问世。这是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创立的教育学称为传统教育学) 3、现代教育学的代表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的基本观点有: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 第三:教育是生活 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第六:在教育教学中药注重学生的创造性。 4、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或者是教育规律。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判断或选择) 1.原始教育有如下特征: (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2)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3)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导语: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是必不可少。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赏识教育成为教师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 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可是坦白说,要不是这学期学习了教育学,我根本就不会知道,除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之外,我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竟然拥有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胡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的“理论+案例+我”的授课方法更是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新编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后来上了胡老师的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特别是自己亲自上讲台谈论《全身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后感触更深。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

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老师很精明,想必他料到了我们会对教育学产生偏见,并且可能会不喜欢上这门课,所以就采用“理论+案例+我”的创新教学方法,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胡老师采用的这种创新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为宗 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整个学期合理整合为课前分组搜寻典型案例、课上学生共同探讨和最后老师分析总结案例三个阶段,将我们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培养了我们反思、创新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结合。课前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角度地上网搜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等,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我们以所搜集到的案例为基本素材,或单独站上讲台,或组织团体辩论,思想深刻的胡老师也积极与我们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了我们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我们充分理解了课前课上研究现象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在思索过程中考虑如何将教学理论运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王道俊王汉澜版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 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1)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 意志的体现。 (2)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 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3)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 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 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 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1)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 教育规律。 (2)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 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与哲学等学科分离 1、时间:17世纪以前 2、特征: (1)人们还没有将教育现象作为独立的现象来加以研究,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与哲学等分离, 教育思想散见于哲学着做中。 (2)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3、代表人物及著作 中国:孔子:《论语》、《学记》(世界最早) 西方:伯拉图:《理想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时间:17——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2、特征:分离成独立科学 (1)对象上,教育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上,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概念或概念体系 (3)方法上,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结果上,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5)组织上,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和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3、代表人物及著作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三)多样化阶段 1、时间:19世纪40年代以后 2、发展动力:传统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的斗争 3、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研究教育 4、重要的教育学流派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体系 提倡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用于教育研究 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将结论应用于实践以检验实研结果 教育实验不同于心理实验,是在学校与教学环境中进行的 主张用实验、统计等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方法的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主要观点:

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中的“教长者,长善而 救其失者也”。 2.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 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之,三乐也”。 3.斯宾塞(H.Spencer)认为教育就 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而杜威 (J.Dewey)则认为“教育即生活”。 4.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 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 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 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 “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6.教育的目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与人类的发展。 7. 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 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 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8.在教学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 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 到制度化,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 演变。 9.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学校教育具 有可控性;②学校教育具有专门 性;③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10.1972年,埃德加.福尔在《学会 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 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 社会”。 11.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 育,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 的典型表征。 12.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 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 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14.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 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 保守性。 15.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 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中, 斯巴达主要进行的就是军事训 练。封建社会,我国以“四书”、 “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西欧 教会学校把“七艺”(文书、修辞、 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 乐)作为主要内容。 16.古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 地位。 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 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8.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 著有《论语》一书,其教学思想 是:①重视因材施教;②因材施 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③强调学思结合,知行 结合,学以致用。 19.《学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 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 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最早 的教育专著)。 20.苏格拉底的问答分为三步:①苏 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21.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 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2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 式的哲学家,追求理性就是追求 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 目的。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 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 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 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 发展的教育。他在教育思想史上 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 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 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 23.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 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 学专著。 24.法国著名启蒙教育思想家卢梭, 他的小说体名著《爱弥尔》是理 想中的教育模特。 25.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教 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后来,康德 的学生林克将讲座的内容整理、 编纂并予以发表,题为《康德论 教育》。 2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 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 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力量。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 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 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 师范教育的先河。 27.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他的哲 学著作《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 著名的“白板说”,“她们之所以 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 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2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 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 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 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29.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实用 主义教育理论,其代表作为1916 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① 以实用主义为指导;②以儿童为 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 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③主张“教 育即生活”,④主张“从做中学”, 在问题中学,在实际生活中学。 30.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 “教育目标的系统分类”和“掌 握学习”理论。①他把教育目标 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 技能目标三大类,②“掌握学习 理论”,即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作 为核心内容,着眼于所有学生对 所学知识达到掌握水平,“掌握学 习”强调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要给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方 法,每个学生都能教好。 3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 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学科 基本结构”的观点,并提出了自 己的教学原则体系和发现法。所 谓学科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 1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与特征: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与生产劳动相脱离。gBjq8l4 (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夏代:据历史记载,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2017年教育学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教育学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完整版) 感谢凯程陆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解析】B批判教育学喜欢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阶级分析的离场研究教育,关注意识形态。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解析】D请注意,A和B是价值取向,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解析】A价值澄清模式重在让学生“选择”价值观。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解析】D学生去写一首七律诗,是调用了对所有七律诗的知识去完成的,所以是综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解析】A形成性评价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甄别学生。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解析】A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7.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解析】A两个科目合并为新的科目就叫做融合课程。 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育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实用文档之教育学整理笔记背诵干货

实用文档之"" 教育学一 ?教育的属性 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永恒、历史、继承、长期、独立、生产、民族、阶级 ?教育功能 对象=个体+社会 性质=正向+负向 呈现=显性+隐性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自发广泛全民无等级 ★教育生产相结合 ★内容方法很简单 古代社会教育特点 ★生学校,无结构 ★教育生产相脱离 ★阶级等级道统专制刻板象征 (街道等象板砖) 近代社会教育特点 ★公立义务世俗法制双轨制 (公义世法双制) 现代社会教育特点(不免费不公益) 现代(2战后) ?公共生产科学未来终身国际 现代20世纪后 ?终身全民民主多元现代信息全球个性 (全民多现身信个球) 教育学二 ?人的发展过程 (生理,心理,社会) ?人的发展特点 (未完成,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6个) 顺序阶段不平衡 差异互补要整体 政治与教育 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内容,管理体制;制约改革发展 教育为政治培养人才,促进民主,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传播政治意识社会化 经济与教育 经济决定教育速度规模;制约规格结构,内容方手段,专业设置 教育为经济劳动科学再生产,技术创新提素质文化与教育 文化影响教育价值定向,内容水平,方法目的式,传统变革 教育对文化传递保存,丰富交流传播,提升选创造 科技与教育 科技影响教育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育者观育者数量质量 教育促进科学再生产,开发成果,研究利用,人口与教育 人口影响教育质量规模结构 教育控制人口增减,提高素质,改善调整人口别年龄行业地域) 教育学三 教育目的 ?教育核心,教育最高理想 ?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位,灵魂主题,贯穿始终,指导意义 ?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本依据◎ ?教育目的分类 作用=价值+功用 要求=终极+发展 存在=应然+实然 教育目的层次 国家?教育目的 学校?培养目标 课程?课程目标 教师?教学目标 教育的功能 ◎导向目标 ◎选择方法 ◎调控过程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期末复习 绪论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政治学著作《理想国》。最早出现专门论 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又称《雄辩术》 /《雄辩术原理》)早三百来年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西方近代教育之父)写出 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理论上论 证了班级授课制和初等班级教育原则:直观性原则和 量力性原则 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 著《爱弥儿》。该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 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 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德国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 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课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1861年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最早提出课程问题,最早把 教育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美生活 做准备,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杜威(20世纪最伟大的教学家)创 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明确提出了教育三大纲领(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 放儿童的教育,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 此后教育领域便出现以了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格局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 撰著的《新教育大纲》出版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 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他 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1958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在其总结《苏联教育学》 杂志讨论的文章《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中强调,教育学要重 视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1972年苏联巴班斯基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 是对教学论科学化的新探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