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全】高中化学必修一重难点总结

【精品】【全】高中化学必修一重难点总结

【精品】【全】高中化学必修一重难点总结
【精品】【全】高中化学必修一重难点总结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化学实验规则

(1) 进实验室前,应先预习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严禁不预习进实验室。

(2). 进实验室后,应先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3).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各项实验操作规程。绝不允许随意将几种试剂或药品随意混合,以免发生爆炸、灼伤等事故。

(4).严禁饮食(如喝水,嚼口香糖) ,或将餐具带进实验室更不能将实验器皿当作餐具使用;不得大声喧哗;

(5)有意外事故,应及时向老师报告。 (6)一切废弃物必须放在指定的废物收集器内。

(7)实验结束,应将仪器洗净,整理清洁实验台,关好水龙头、抽风机,拉开电刀闸,检查完毕实验室, 把手洗净才能离开 2、了解安全措施

?了解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2)、安全措施:

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试任何药

品的味道(不论是无毒还有毒)

②使用易燃试剂一定要远离火源;

③加热或倾倒液体时,切勿俯视容器,以免液体飞溅造成伤害,加热试管时,切勿将试管口向着自己或他人

④有加热与洗气(或气体吸收)装置的实验要防止液体倒吸;

⑤稀释浓酸,特别是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酸沿着仪器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以散发热量;

⑨盛放液体的容器,使用前一定要检验装置是否漏水。

⑥做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并进行尾气处理(吸收或点燃);

⑦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如:H2、CO、CH4 。

⑧制备气体的装置,使用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⑩金属钠、钾、镁起火,用沙子盖灭。

⑴温度计水银球碰破,可用硫磺粉覆盖吸收。

⑵误服铜盐、汞盐等重金属盐,可喝生豆浆、生牛奶或生鸡蛋清解毒,再服用泻药MgSO4等

?化学实验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浓硫酸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___冲洗,再用3%~5%的溶液冲洗,严重的须就医。

②浓碱沾在皮肤上,先用冲洗,再涂溶液浓碱溅到眼睛里,立即用_____冲洗,边洗边眨眼,严重者就医

③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________________

[练习1;]在实验桌上放着四种化学药品,他们的瓶壁上分别写着白砂糖、小麦面粉、加碘食盐和食用味精。为了进一步确认他们的食物名称是否相符而进行化学实验,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A、观察比较它们的外观形态

B、各取少量分别放在手里试一试

C、各取少量分别放在口里品尝一下

D、用化学方法进行鉴别

[练习2:]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实验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水洗,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上着火时,可用水将其扑灭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

粉状固体用药匙或小纸条直接送入仪器底部。块状固体用镊子缓缓从容器口滑到底部。不特殊说明用量时,盖满试管底部,定量时用天平称量。

液体药品:

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滴管口与容器口不能相碰(正中上方滴入)。多量液体可倾倒,应手握标签。不特殊说明用量时,取1~2mL。定量时用量筒量。?加热的方法

①如果被加热的玻璃仪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试干净,然后加热。对烧瓶、烧杯、锥形瓶等加热时还要加垫石棉网。

②给试管里的药品,必须先进行预热,以免试管炸裂。如果试管里的药品是液体,液体体积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使试管口向上约45。角倾斜,切不可使试管口朝者自己或有人的方向,以免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如果试管里的药品是固体,要使试管口朝下倾斜,以免试管内有水倒流炸裂试管。

③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可能破裂。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气体的收集

排气法收集向下排气法密度小于空气

向上排气法密度大于空气

排水法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思考】(1)、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质将金子与沙子分离?

(2)、如何分离铁屑和沙子?

1.混合物的分离:

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并恢复到原状态,得到比较纯的物质。

2.混合物的提纯:

只要将杂质除去即可。

3.化学除杂的原则

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

不减:不消耗被提纯的物质。

易分:杂质转化为沉淀、气体等,易分离出去。

4.方法:

(一)过滤

定义:是除去液体中混有的固体物质的一种方法。

(1)过滤器的准备

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把滤纸尖端朝下放入漏斗。滤纸的边缘要比漏斗口稍低,并紧贴漏斗壁,中间不要有气泡。

(2)过滤的方法

把过滤器放在铁架合的铁圈上,调整高

度,使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紧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倾倒时,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下,液面要低于漏斗的边缘。若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直到滤液澄清。

(3)注意点:

“一贴”:滤纸紧贴__________

,中间不留气泡 ①滤纸的高度略低于____________ “二低” ②滤液低于____________,以防滤液浑浊

“三靠” ②倾倒液体烧杯口要紧靠___________ ③玻璃棒轻靠________________上 [实验1-1]粗盐的提纯 主要成分:NaCl

杂质:不溶性的泥沙,可溶性的CaCl2、MgCl2、硫酸盐等

[实验1-1]得到的盐是纯净的NaCl 吗?可能还有什么杂质没有除去?

?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MgCl2 、CaCl2以及一些硫酸盐,应加入什么试剂?属分离还是提纯? 杂质

加入的试

化学方程式

硫酸盐

MgCl2

CaCl2

①漏斗口下端紧靠_________

?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考虑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试剂的用量,以及试剂过量后如何处理等。你设计的除去离子的方法中有没有引入其他离子?想一想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除去?

(3)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试剂的加入顺序共有几种?依据是什么?

(二)、蒸发:

蒸发一般是用加热的方法使溶剂不断挥发的过程。

应用:浓缩溶液或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溶质。

操作要点:

①蒸发皿中液体不应超过容量的2/3。

②加热过程中应该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由于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

③当容器内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加热蒸干。

④取下未冷却的蒸发皿时,要放在石棉网上。

(三).蒸馏(图5-13)

①蒸馏是分离互溶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用蒸馏得到多种分离产物的操作叫分馏。

②原理:

根据液态物质沸点不同

③仪器:

蒸馏烧瓶,温度计, 冷凝管, 牛角管, 锥形瓶

操作注意:

①、先通水,再加热

②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或沸石,防止液体暴沸

③温度计的水银球要置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④烧瓶中的液体不要超过烧瓶容积的2/3。

⑤冷凝管的冷却水要从下口进,从上口出,提高冷却效果

⑥实验前先检查气密性,加热要垫上石棉网

(四).萃取和分液

(1)萃取:

①仪器:分液漏斗

②萃取原理: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从一种溶剂中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过程.

分液:把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③萃取剂选择的原则:

a.和原溶剂互不相溶

b.与溶质不发生反应,且易分离

c.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远远大于在原溶剂中溶解度.

(4).实验注意事项:

a.使用前先检查分液漏斗上下活塞是否漏水(检查方法)

b.分液时下口尖端要与烧杯内壁接触

c.下层恰好流尽时,关闭活塞;

d.分液完毕,上层液体要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家归纳一下

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换算

一、知识概要

(一)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间有一定量的关系。由此可进行以下计算:

(1)根据饱和溶液溶质、溶剂的量推算溶解度;

(2)根据溶解度求算饱和溶液所含的溶剂和溶质量;

(3)根据溶解度求算饱和溶液在蒸发掉一定量溶剂后析出的结晶量;

(4)由于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不同,可以根据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求算出一定量饱和溶液由于温度改变(或同时有溶剂量改变),析出结晶的量。(5)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换算。

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溶液溶质的溶解度:

解题时要熟练运用下列比列关系:饱和溶液中

(二)有关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比较简单,但注意两点:一是含结晶水化合物的浓度均按无水物含量计算;二是有些溶质溶解后与水发生了反应,其不能直接按原物质

的量表示,如SO

3、Na

2

O

2

溶于水,溶液浓度按H

2

SO

4

、NaOH含量计算。与物质的

量浓度有关的计算有:

(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所需溶质、溶剂量或浓溶液稀释用量的计算;(2)根据所溶溶质的量求算物质的量浓度、离子物质的量浓度;

(3)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

二、例题分析

例1已知某饱和氯化钠溶液体积为VmL溶液密度为dg/cm3,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溶液中含NaCl的质量为mg。

(1)用w表示在该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是__ __。(2)用m、V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 __。(3)用w、d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 __。(4)用c、d表示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 ___。

解析:本题没有给出具体数值,只给出抽象符号。

解题关键是:一要准确把握饱和溶液溶解度、质量分数的本质区别和相互联系,二要理解密度是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相互换算的桥梁。

(1)要求把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换算为溶解度:

(2)要求用VmL溶液中的溶质质量m来表示物质的量浓度:

(3)要求把质量分数(W%)换算为物质的量浓度:

(4)要求把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为质量分数,实质是(3)小题的逆运算:

三、练习

1.t℃时,Na

2CO

3

的溶解度为Ag,现有饱和Na

2

CO

3

溶液(100+A)g,其溶质

的质量分数为a%,向溶液中投入无水Na

2CO

3

固体Ag,静置后析出少量晶体

(Na

2CO

3

·10H

2

O),加水使晶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加入的水是

( )

A.100g B.(100+A)g

2.有X、Y、Z三种盐,已知:

(1)25℃时,X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5%;

(2)25℃时,在100g质量分数为10%的Y溶液中加入5gY(无水盐)后,恰好达到饱和;

(3)25℃时,将一定量Z溶液蒸发掉5.75g水再恢复到25℃,或保持在25℃向其中加入6.3gZ的结晶水合物(Z·9H

O,摩尔质量=240),都恰好形成饱和

2

溶液。

则25℃时,X、Y、Z的溶解度(指无水盐)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 ] A.X>Y>Z B.Z>Y>X C.Y>Z>X D.Z>X>Y

答案1.A;2.D;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例析

一、求溶液中某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例1若20g密度为dg/cm3的硝酸钙溶液1gCa2+ ,则NO

3

C.2.5dmol/L D.1.25dmol/L

根据定义可得:

=2.5d(mol/L)

故答案为C.

二、求气体溶于水后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例2在标准状况下,将VLA气体(摩尔质量为Mg/mol)溶于0.1kg水中,所得溶液密度为dg/mL,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Vd/(MV+2240)mol/L

B.1000Vd/(MV+2240)mol/L

C.1000VdM/(MV+2240)mol/L

D.MV/22.4(V+0.1)dmol/L

解析:题中所得溶液的溶质就是气体A,溶液的体积:

则根据定义可得:

答案为B.

三、结合化学方程式求解

例3用10mL0.1mol/L的BaCl

2

溶液恰好使相同

沉淀,则三种硫酸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A.3∶2∶2 B.1∶2∶3 C.1∶3∶3 D.3∶1∶1

解析:根据题意,由于与同量BaCl

2

反应的另三种溶液体积相同,所以三种硫酸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实质等于参加反应的三种盐的物质的量之比,

把各反应方程式为BaCl

2

的系数化为1,即

BaCl

2+ZnSO

4

=BaSO

4

↓+ZnCl

2

BaCl

2+K

2

SO

4

=BaSO

4

↓+2KCl

四、已知溶液的质量分数求物质的量浓度

例4某温度下22%NaNO

3

溶液150mL,加入100g水稀释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令原溶液的质量为xg,则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得:22%×x=14%(100+x)

解得x=175g

直接运用有关定义得

五、溶解度、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例5相对分子质量为M的某物质在室温下的溶解度为sg/100g水,此时饱和溶液的密度为dg/mL,则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

六、求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例6VmLAl

2(SO

4

3

溶液中含Al3+ag,

再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求得:

故答案为C.

使用物质的量浓度公式请注意以下几点:

(1)欲取一定物质的量的溶质,或者称取它的质量,或量取它的体积。因此,应该熟练掌握物质的量(mol)与物质质量(g)、物质体积(V)之间的换算。主要包括:

(2)物质的量浓度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比,它的突出优点是便于知

道或比较溶液中溶质的粒子数。根据n

B =c

B

×V可知:

①相同物质的量、相同体积的任何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基本单元(粒子)数相同。

②两种不同的溶液,只要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体积乘积相等,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基本单元(粒子)数也相同。

③两种不同的溶液,若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体积的乘积不相等,则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基本单元(粒子)数跟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体积之积成正比。

例如,在相同体积0.1mol/LC

2H

5

OH溶液和0.1mol/L葡萄糖(C

6

H

12

O

6

)溶液中,

C 2H

5

OH和C

6

H

12

O

6

物质的量相同,所含C

2

H

5

OH和C

6

H

12

O

6

分子数也相同;1L、0.4

mol/LC

2H

5

OH溶液和2L、0.2mol/LC

6

H

12

O

6

溶液中,C

B

×V之积相同,C

2

H

5

OH、C

6

H

12

O

6

物质的量及C

2H

5

OH、C

6

H

12

O

6

分子数也相同;同体积1mol/LC

2

H

5

OH溶液和

0.1mol/LC

6H

12

O

6

溶液中,c

B

×V之积相差10倍,C

2

H

5

OH和C

6

H

12

O

6

物质的量之比或

分子个数之比均为10∶1。

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误差小结

一、计算是否准确

若计算的溶质质量(或体积)偏大,则所配制的溶液浓度也偏大;反之浓度偏小。

例1 要配制100mL1mol/LCuSO

4

溶液,需称取硫酸铜晶体16g。

分析把硫酸铜的质量误认为就是硫酸铜晶体的质量(CuSO

4·5H

2

O应为25g),

导致计算值偏小,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二、称、量是否无误

在称量或量取过程中,若其值偏大,则所配溶液的浓度也偏大;反之偏小。

例2 要配制100mL1mol/L的NaOH溶液,需在白纸上称4gNaOH固体,并且称量速度较慢。

分析NaOH具有腐蚀性,不可放在白纸上而应放在烧杯或表面皿中进行称量。若称量速度较慢,会导致NaOH部分潮解甚至变质,而且还会有少量NaOH

粘附在纸上,结果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例3 称量时天平未调零。

分析若此时天平的重心偏向左端,会导致称量值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也偏小;若重心偏向右端,则结果恰好相反。

例4 称量时托盘天平的砝码已被污染。

分析因为砝码被污染,质量会变大,致使称量值变大,因而所配溶液的浓度会偏高。

例5 用量筒取液体溶质,读数时仰视或俯视。

分析读数时若仰视,则观察液面低于实际液面,因量筒的读数由下往上,从小到大,从而会导致观察体积小于真实体积,故所配溶液的浓度会偏高;读数时若俯视,结果恰好相反。

例6 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溶质后再洗涤量筒2~3次,并把洗涤液也转入烧杯中,或用移液管(除标写“吹”字外)移液时把尖嘴处的残留液也吹入烧杯中。

分析因在制造量筒、移液管及滴定管时,已把仪器内壁或尖嘴处的残留量扣除,故而上述操作均使溶质偏多、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

三、溶质有无损失

在溶液配制过程中,若溶质无损失,则所配溶液的浓度无偏差;若溶质有损失,则浓度变小。

例7 A.溶解(或稀释)溶质搅拌时有少量液体溅出;B.只洗涤烧杯未洗涤玻璃棒;C.未把洗涤液转入容量瓶;D.转移洗涤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容量瓶外。

分析以上四种情况溶质均有损失,所配制的溶液浓度都会偏低。

例8 (1)溶解或稀释溶质时烧杯尚未干燥;(2)移液时容量瓶尚未干燥;(3)定容时有少量蒸馏水滴到瓶外。

分析以上三种情况溶质均无损失,最终溶液的体积是不变的,因此所配溶液浓度没有改变。

例9 把溶液由烧杯转入容量瓶中时,由于不小心使得少量溶液溅出瓶外,然后再补加少量溶质。

分析因补加的溶质量往往并不等于损失的溶质量,结果仍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大或偏小。

四、定容有无偏差

定容加水时如因不慎超过了容量瓶的标线,则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反之偏大。

例10 定容时仰视或俯视。

分析若定容时仰视,观察液面会低于实际液面。当液面实际已达标线时,观察者仍会认为液面还没有达到标线,所以会继续加水,导致实际液面超过标线,因而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俯视,结果刚好相反。

例11 定容时由于没使用胶头滴管致使液面超过标线,这时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使液面重新达到标线。

分析当液面超过标线时,溶液浓度已变小,此时无论从中再取出多少溶液都无法使其浓度达到预定值,只有重新配制。

例12 定容时盖上瓶盖,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标线,再继续滴加蒸馏水使液面重新达到标线。

分析这样操作,溶液的浓度会偏低。之所以造成振荡后液面低于标线的现象,是因为有少量的溶液因润湿磨口处而损耗,但溶液的浓度是不变的,故不需再加水。

五、温度是否一致

容量瓶上所标示的温度一般为室温(20℃),若定容时溶液的温度高于室温,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反之浓度偏低。

例13 洗涤液没有放置至室温就转入容量瓶中定容。

分析溶解或稀释过程中常伴有热效应,对于放热的过程,如不放置至室温会造成浓度偏大,对于吸热的过程结果则会相反。

例14 称量固体溶质或量取液体溶质后直接在容量瓶中配制。

分析溶解或稀释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会使容量瓶的体积发生变化,致使容量瓶的实际容量并不等于室温时的容量,所以浓度会改变。另外,若产生大量的热,有时会导致容量瓶破裂。

要减小实验误差,除了要求计算准确、称量无误、操作规范外,还应选择合适的仪器,克服粗心的习惯,避免过失性的错误。

容量瓶的使用

容量瓶的使用之一

1.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方法如下:往瓶内加水,塞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如果不漏水,把瓶塞旋转180°后塞紧,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验是否漏水,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

2.配制溶液

(1)如果试样是固体,把称好的试样溶解在烧杯里;如果试样是液体,需用移液管或量筒量取移入烧杯里,然后再加少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动,使它混合均匀。

应特别注意在溶解或稀释时有明显的热量变化,就必须待溶液的温度恢复到室温后才能向容量瓶中转移。

(2)把溶液从烧杯移到容量瓶里,并多次洗涤烧杯,把洗涤液也移入容量瓶,以保证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里。缓慢地加入蒸馏水,到接近标线2~3cm 处,用滴管滴加蒸馏水到标线(小心操作,切勿超过标线)。

(3)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容量瓶使用完毕,应洗净、晾干(玻璃磨砂瓶塞应在瓶塞与瓶口处垫张纸条,以免瓶塞与瓶口粘连)。

容量瓶的使用之二

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向瓶中加水到标线附近,盖好瓶塞,用布将瓶外的水揩干。左手食指按住瓶塞,右手手指托住瓶底边缘,将瓶倒立2min,观察瓶塞周围有无水渗出。如不漏,把瓶放正,将瓶塞转动180°后再倒过来检查一遍。

配制溶液时,先把容量瓶洗净,再把溶解后冷到室温的溶液按图中所示倒入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把烧杯洗涤三次,洗出液都倒入容量瓶中。加水至瓶体积的2/3时,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加水到快接近标线时,改用滴管慢慢滴加,直到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与标线相切为止。盖好瓶塞,将瓶倒转几次,使瓶内溶液混合均匀。

容量瓶不允许用瓶刷刷洗,一般用水冲洗,若洗不净,倒入洗液摇动或浸泡,再用水冲洗。它不能加热,也不可长期盛放溶液。

使用容量瓶的注意事项

(1)使用前要检验是否漏水。程序是:加水→倒立,观察→瓶塞旋转180°→倒立,观察。

(2)容量瓶不能用于溶解溶质,更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因此溶质要先在烧杯内溶解,然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3)不能将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更不能给容量瓶加热。如果溶质在溶解时是放热的,则须待溶液冷却后再移液。

(4)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须选用与该溶液体积相同规格的容量瓶。常用的有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规格。

(5)观察所加液体是否达容量瓶的刻度线,一定要平视,使液面的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平。

(6)如果加水定容时超过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的部分再吸走,必须重新配制。因为吸走一部分液体虽然溶液的体积达到了要求,但吸走的部分液体带走了一部分溶质,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7)容量瓶通常不用于贮存试剂,因此,配制好的溶液要倒入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简单分类法

(1)树状分类法:

注意:含碳的化合物中,碳的氧化物、碳酸及其盐,以及金属碳化物,它们的结构和性质更接近于无机化合物,因此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交叉分类法:对同一被分类的物质采用几种不同分类标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使同一物质分属于不同类别的分类方法,叫做交叉分类法,如:

2.从性质的角度看,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主要有:

【提示】①酸性氧化物又称为其水化物的酸酐,在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时,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时,也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两性氧化物与酸或碱生成盐时,均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②能与酸或碱反应生成盐,且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的,为特殊氧化物(如Na2O2)。

③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是从氧化物的组成元素上给物质分类的,一般来讲,金属形成的是碱性氧化物,但也有特殊,如:Al2O3为两性氧化物,Mn2O7、CrO3为酸性氧化物;非金属形成的是酸性氧化物,但特殊的有不成盐氧化物。

例: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举例说明。

A.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B.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D.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E.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解析: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可能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CaO),也可能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还可能是两性氧化物(如Al2O3)或过氧化物(如Na2O2);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如(如SO2、SO3、CO2),也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NO);酸性氧化物可能是非金属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金刚石、石墨等。所以只有C选项是正确的,其它选项都是错误的。

3.根据化学反应特征,化学反应可分为基本类型:

反应类型实例

A+B=AB 化合反

CO2+H2O=H2CO3

AB=A+B 分解反

应Cu(OH)2ΔCuO+H2

O

AB+C=A+C B 置换反

2CuO+C高温2Cu+

CO2↑

AB+CD=AD

+CB 复分解

反应

NaCl+AgNO3=Ag

Cl↓

+NaNO3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难点整理

1.已知A为ⅡA族元素,B为ⅢA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且A、B为同一周期元素。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 (A)n = m + 1 (B)n = m + 11 (C)n = m + 25 (D)n = m + 10 2.右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A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5个电子,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D的单质可跟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 (B)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比B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 (C)C的氢化物比B的氢化物稳定 (D)原子半径A>B>C 3.金属钫(Fr)天然存在极微,它的21个已知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预言其性质,其中不正确的是(A)在已知元素中,它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 (B)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化学式为Fr 2 O的氧化物 (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FrOH,它应是极强的碱 (D)其单质常温下跟水反应比钠剧烈 4.A、B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B>A,它们可以形成化合物AB 2 .由此可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A)A、B可能在同一周期(B)A在B的前一周期 (C)A肯定是金属元素(D)A可能在三周期的ⅡA或ⅣA族 5.元素X和元素Y在周期表中位于相邻的两个周期:X与Y两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之和为19;Y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比X多3个.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X与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Y 2X 2 (B)X的化合物种类比Y的化合物种类多 (C)Y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却不能置换出盐溶液中的金属 (D)X和Y都是性质很活泼的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只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6、下列对于铯(Cs)的性质的预测中,正确的是() A、它只有一种氧化物Cs 2 O B、它与水剧烈反应 C、Cs+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D、CsHCO 3 受热不易分解 7、第119号未知元素,有人称为“类钫”。根据周期表结构及元素性质变化趋势,有关“类钫”的预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单质有较高的熔点 B、“类钫”在化合物中呈+1价 C、“类钫”具有放射性 D、“类钫”单质的密度大于1g.cm-3 8、关于铷的结构和性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①与水剧烈反应,浮在水面上②原子半径比钾大③它的氧化物有的能跟二B A C D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固+液方法 蒸发 适用范围 易溶固体与液体分开 主要仪器注意点 ①不断搅拌;②最 实例 NaCl(H 2 O) 酒精灯、蒸 后用余热加热;③ 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发皿、玻璃NaCl 结晶液体不超过容积 分开棒(NaNO3) 固+固2/3 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 升华酒精灯I2(NaCl)物分开 ①一角、二低、三 碰;②沉淀要洗NaCl 固+液过滤易溶物与难溶物分开漏斗、烧杯 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 液+液萃取剂里,溶解度的不同,分液漏斗 把溶质分离出来涤;③定量实验要(CaCO3)“无损” ①先查漏;②对萃 从溴水中提取剂的要求;③使 取Br 2 漏斗内外大气相 第1页共20页

2 通 ; ④上层液体从 上口倒出 乙酸乙酯与 饱 和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液体 分液漏斗 分离沸点不同混合溶 蒸馏烧瓶、 冷凝管、温 Na 2CO 3 溶 液 ①温度计水银球 位于支管处;②冷 乙醇和水、I 2 蒸馏 液 度计、牛角 管 分离胶体与混在其中 凝水从下口通入; 和 CCl 4 ③加碎瓷片 渗析 半透膜 更换蒸馏水 淀粉与 NaCl 的分子、离子 蛋白质溶液、 加入某些盐,使溶质 用固体盐或浓溶 盐析 烧杯 硬脂酸钠和 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 液 洗气 甘油 易溶气与难溶气分开 洗气瓶 长进短出 CO 2(HCl ) 气+气 液化 沸点不同气分开 U 形管 常用冰水 NO (N 2O 4) i 、蒸发和结晶 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 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 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 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 NaCl 和 KNO 3 混合物。 ii 、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第 2 页 共 20 页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20191125151717)

高一化学(必修2)期末复习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Z A n R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 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 (包括物理、化学性 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 (难点)(AB , A 2B ,AB 2, NaOH ,Na 2O 2,NH 4Cl ,O 2 2-,NH 4 +)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概括总结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 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4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这些有的是第一节有的是本章后面几节的不管怎么说记下来有好处,以后都用的上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其特点主要有: 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和无机物相

高中化学重点详点总结-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高中化学必修一难点总结

一.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 反应 二.离子反应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所表示的式子离子反应式写法 有颜色的离子 MnO4-紫红、Fe3+棕黄、Fe2+浅绿、Cu2+蓝色 与H+不共存(弱酸根) OH-、CO32-、SO32-、SiO32-、AlO2-、S2-、F- 等 S2-、CO32-、C6H5O- 与OH-不共存(弱碱金属阳离子)H+、Fe3+、Fe2+、Fe3+、Cu2+、Al3+、Mg2+、NH4+ 等

NH4+ 、Al3+ 与H+和OH-都不共存 HCO3-、HSO3-、HS-、等 1.相互结合生成沉淀 SO32- 、HSO3- 等。 和CO32- 。 S2-、I- 、SO32- 等。 溶液中,OH-、S2-、HS-、CO32-、HCO3- 、SO32- 、HSO3- 、ClO- 、F- 、PO43-、HPO42- 、S2O32- 等不能大量存在。 不能大量共存。

不能大量共存。 能大量共存。 四、盐类水解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具体分以下几种情况: 强碱弱酸的正盐:弱酸的阴离子发生水解,水解显碱性;如:Na2CO3、NaAc等②强酸弱碱的正盐:弱碱的阳离子发生水解,水解显酸性;如:NH4Cl、FeCl3、CuCl2等③强酸强碱的正盐,不发生水解;如:Na2SO4、NaCl、KNO3等④弱酸弱碱的正盐:弱酸的阴离子和弱碱的阳离子都发生水解,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弱酸和弱碱的相对强弱,谁强显谁性;⑤强酸的酸式盐只电离不水解,溶液显酸性,如:NaHSO4;而弱酸的酸式盐,既电离又水解,此时必须考虑其电离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若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则溶液显酸性,如:NaHSO3、NaH2PO4;若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则溶液显碱性,如:NaHCO3、NaHS、Na2HPO4等。 2、影响水解程度的因素: 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组成的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或阳离

最新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总结的总结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点燃 点燃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难点习题集

高一化学必修1重点难点习题集 (选择题) 1、用密度为1.32g/mL的硫酸逐滴滴入到BaCl2溶液中,直到恰好沉淀完全为止。己知所生成的溶 液的质量等于原BaCl2溶液的质量,则H2SO4溶液的浓度为() A.21.9% B.42.1% C.13.5mol/L D.5.67mol/L 2、将4.34gNa、Na2O、Na2O2的混合物与足量的水反应,在标准状况下得到672mL混合气体,该混 合气体通过放电,恰好完全反应,则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1:1:1 B. 1:1:2 C.1:2:1 D.4:3:2 3、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分别放入0.1mol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氢氧化钠,然后各加入100mL 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则甲、乙、丙、丁的质量分数大小为() A.甲<乙<丙<丁B.丁<甲<乙=丙C.甲=丁<乙=丙 D.丁<甲<乙<丙 4、现有100mL3mol/L的NaOH溶液和100mL1mol/L的AlCl3溶液。①将NaOH溶液分多次加到AlCl3 溶液中;②将AlCl3溶液分多次加到NaOH溶液中。比较两次操作的现象和沉淀质量是() A.现象相同,沉淀质量不等 B.现象相同,沉淀质量也相等 C.现象不同,沉淀质量相等 D.现象不同,沉淀质量不等 5、向一定量的Fe、FeO、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L浓度为1.00mol/L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 全溶解,有气体放出,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后无血红色出现。若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此混合物,能得到铁的质量是() A.11.2g B.5.6g C.2.8g D.1.4g 6、向50gFeCl3溶液中投入一定量的钠,待反应完毕后,过滤,得到仍有黄色的溶液45.9g,则投入 钠的质量为() A.4.6g B.4.1g C.6.9g D.9.2g 7、FeCl3、CuCl2混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仍有固体存在,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加入KSCN的溶液一定不变红色 B.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C.溶液中一定含Cu2+ D.剩余固体中一定有铜 8、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2的CO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2.1g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入足 量Na2O2的固体中,固体增加的质量是() A.2.1g B.3.6g C.7.2g D.无法确定 9、甲乙两烧杯中各盛有300mL1mol/L盐酸和氢氧化钠,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铝粉,反应 结束后测得生成的气体体积比为甲:乙=1:2,则加入铝粉质量为() A.5.4g B.3.6g C.2.7g D.1.8g 10、有铝、氧化铜、氧化铁组成的混合物共10g,放入500mL某浓度的盐酸溶液中,混合物完全溶 解,当再加入250mL2.00mol/L的NaOH溶液时,得到沉淀最多。上述盐酸溶液的浓度为() A.0.500mol/L B.1.00mol/L C.2.00mol/L D.3.00mol/L 11、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烧碱溶液中放入一定量的过氧化钠,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室温,下列说 确的是() A.溶液中Na+浓度增大,有O2放出 B.溶液中OH-浓度不变,有H2放出 C.溶液中Na+数目减少,有O2放出 D.溶液中OH-浓度增大,有O2放出 12、己知Ba(AlO2)2能溶于水。右图表示的是向Al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时,生成沉 淀的物质的量y与加入Ba(OH)2的物质的量x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 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 (一)由概念不清引起的误差 1.容量瓶的容量与溶液体积不一致。 例:用500mL容量瓶配制450mL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1.8g。分析:偏小。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实验室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用500mL容量瓶只能配制5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以所需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应以500mL溶液计算,要称取2.0g氢氧化钠固体配制500mL溶液,再取出450mL溶液即可。 2.溶液中的溶质与其结晶水合物的不一致。 例: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需称取胆矾8.0g。分析:偏小。胆矾为CuSO4·5H2O,而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是CuSO4。配制上述溶液所需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应为12.5g,由于所称量的溶质质量偏小,所以溶液浓度偏小。 (二)由试剂纯度引起的误差 3.结晶水合物风化或失水。 例:用生石膏配制硫酸钙溶液时,所用生石膏已经部分失水。分析:偏大。失水的生石膏中结晶水含量减少,但仍用生石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使溶质硫酸钙的质量偏大,导致所配硫酸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4.溶质中含有其他杂质。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氧化钠杂质。分析:偏大。氧化钠固体在配制过程中遇水转变成氢氧化钠,31.0g氧化钠可与水反应生成 40.0g氢氧化钠,相当于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大,使结果偏大。 (三)由称量不正确引起的误差

5.称量过程中溶质吸收空气中成分。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烧杯中称量时间过长。分析:偏小。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使所称量的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小,导致其物质的量浓度偏小。所以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速度要快或放在称量瓶中称量。 6.称量错误操作。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两张质量相等的纸片。分析:偏小。在纸片上称量氢氧化钠,吸湿后的氢氧化钠会沾在纸片上,使溶质损失,浓度偏小。 7.天平砝码本身不标准。 例:天平砝码有锈蚀。分析:偏大。天平砝码锈蚀是因为少量铁被氧化为铁的氧化物,使砝码的质量增大,导致实际所称溶质的质量也随之偏大。若天平砝码有残缺,则所称溶质的质量就偏小。 8.称量时药品砝码位置互换。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需称量溶质4.4g,称量时天平左盘放砝码,右盘放药品。分析:偏小。溶质的实际质量等于砝码质量4.0g减去游码质量0.4g,为3.6g。即相差两倍游码所示的质量。若称溶质的质量不需用游码时,物码反放则不影响称量物质的质量。 9.量筒不干燥。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用没有干燥的量筒量取浓硫酸。分析:偏小。相当于稀释了浓硫酸,使所量取的溶质硫酸的物质的量偏小。 10.量筒洗涤。 例: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倒入小烧杯后,用蒸馏水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小烧杯中。 分析:偏大。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量筒中的残留液是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混合气体性质推断》重难点专项训练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难点习题:混合气体性质推断 二、混合气体性质推断 1、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 2、CO、H2O(g)、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如下处理,(假定每次处理均完全)(1)通过碱石灰,气体体积变小;(2)通过炽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3)通过白色的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蓝;(4)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溶液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 )A、一定有CO2、H2可能有CO、H2O(g); B、一定有CO、H2O(g)可能有CO2、H2 C、一定有CO2、CO可能有H2O(g)、H2 ; D、一定有CO、H2可能有CO2、H2O(g)。解析:(1)能被碱石灰吸收的气体有水蒸气与酸性气体,所以混合气体中可能有CO2或H2O(g)或CO2与H2O(g),(2)通过炽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说明混合气体还原了氧化铜,得知混合气体中可能有还原性的气体CO、H2,(3)白色硫酸铜粉末遇到水蒸气变蓝,而在第一步时水蒸气已经被碱石灰吸收没了,水蒸气只能就是混合气体还原氧化铜时产生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不会产生水蒸气,只能就是氢气还原氧化铜时产生水蒸气,得出结论:混合气体中一定有氢气。(4)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溶液变浑浊,而在第一步时二氧化碳即便有也已经被碱石灰吸收没了,二氧化碳只能就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产生的,得出结论:混合气体中一定有一氧化碳。综合上述分析,得出答案:D、 2、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N2、HCl 、CO,依次进行如下处理,(假定每次处理均完全)(1)通过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与灼热的氧化铜,气体体积都没有变化;(2)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气体体积减小;(3)通过灼热的铜网,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小,但还剩余气体,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 ( )A、一定没有N2 ,HCl 与CO中至少有一种; B、一定有N2 ,HCl 与CO ; C、一定有N2 ,HCl 与CO中至少有一种; D、一定有N2与HCl ,没有CO 解析:(1)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与灼热的氧化铜可能发生HCl+NaHCO3=NaCl+H2O+CO2↑,CO+CuO加热CO2+Cu,气体体积均未发生改变,不能断定有没有HCl 或CO,(2)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气体体积减小;通过灼热的铜网,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小,说明第一步反应的产物与过氧化钠反应产生了氧气(灼热的铜网就是专门用来吸收氧气用的),说明HCl 或CO至少存在一种。(3)氮气每一步都不参与反应,通过灼热的铜网,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小,但还剩余气体,所以该气体就是氮气。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结论:选择C、

高中化学重难点讲解 超详细的哦

盐类的水解重难点知识讲解 1、根据强碱弱酸盐溶液的pH大小判断弱酸的相对强弱 强碱弱酸盐的溶液因水解而呈碱性,例NaAc、NaCN、NaClO、Na2CO3、NaF……。影响水解平衡的外界条件有温度、盐溶液的浓度、等,但决定水解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当其它条件相同时,水解生成的酸越弱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那么就可根据强碱弱酸盐溶液的pH大小,判断对应酸的酸性强弱,若溶液的pH越大,水解所得的对应酸的酸性就越弱。 2、酸式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NaHSO4、NaHCO3、NaHS、NaH2PO4等均是酸式盐,酸式盐溶液不一定呈酸性,若是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例如NaHSO4,但弱酸的酸式盐呈酸性还是碱性,要看酸式酸根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谁更大。常见盐溶液酸碱性归纳如下: 碱性:NaHCO3、NaHS、NaHPO4 酸性:NaHSO4、NaH2PO4 3、盐溶液中离子种类及浓度关系的判断 如K2S溶液中离子有K+、S2-、HS-、H+、OH-。下面以0.1mol·L-1 Na2CO3溶液为例说明盐溶液中离子浓度间的关系,溶液中存在电离和水解: (1)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C(Na+)>C(CO32-)>OH->H+ (2)电荷守恒关系(溶液对外不显电性) C(Na+)+C(H+)=2C(CO32-)+C(OH-)+C(HCO3-) (3)物料守恒 Na2CO3固体中n(Na+)=2n(CO32-),即为n(Na+)=2n(C)

溶液中CO32-一部分变为HCO3-、H2CO3,故有: C(Na+)=2[C(CO32-)+C(HCO3-)+C(H2CO3)] (4)水电离出的H+和OH-物质的量相等. C(OH-)=C(H+)+C(HCO3-)+2C(H2CO3)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重难点知识剖析 (一)溶液pH的计算方法(25℃) 1、酸溶液 (1)强酸溶液,如H A,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C(H+)=nC mol·L-1,pH= n -lgC(H+)=-lg(nc)。 (2)一元弱酸溶液,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电离度为α,则C(H+)=C·α,pH=-lg(Cα)。 (3)两强酸混合 2、碱溶液 (1)强碱溶液,如B(OH) ,设物质的量为 n C mol·L-1,C(OH-)=nC mol·L-1, (2)一元弱碱溶液,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电离度为α,C(OH-)=Cα, (3)两强碱混合 由,先求出混合后的C(OH-),再通过K w求混合后C(H+),最后求pH。 3、强酸与强碱混合 先依据H++OH-=H O,判断是否有过量的情况,可以分为下面三种情况: 2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难点

钠,银白色,4Na+O 2Na O 22==,O Na 2为白色固体,222O Na O 2Na 加热+,22O Na 为淡黄色固体, 钠与盐的反应 (1)熔融状态的盐的反应(置换反应) NaCl 4Ti TiCl 4Na 4++熔盐 (2)与盐溶夜反应,即钠先和水反应,生成的NaOH 再和盐反应 ↑+==+2222O 4NaOH O H 2O 2Na (什么时候要标注气体?) 232222O CO 2Na CO 2O 2Na +==+ 2Cl 的制备:O H Cl MnCl )(4HCl MnO 2222+↑+?+浓 ↑+↑++222Cl H 2NaOH O 2H 2NaCl 通电 322FeCl Cl 32Fe 燃烧+,棕黄色烟,溶于水为黄色(+2Fe 溶液是浅绿色);22CuCl Cl Cu 燃烧+,棕色烟,水溶液呈蓝绿色;2NaCl Cl 2Na 2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黄色火焰。纯净的2H 在2Cl 中安静的燃烧,2Cl 可以和大多数金属反应,当然,非金属也不例外,322PCl 3Cl 2P 燃烧+(在空气中形成白雾),522P C l 5C l 2P 燃烧+(在空气中形成白烟), HClO (强氧化性) :破坏有机性,使其颜色褪去,不可逆。将一粒钠投入酸中,反应比在水中更剧烈,如:↑+==+24242H SO Na SO H 2Na ,(想想为什么不是先和水反应?) 漂白粉 制备原理: O H 2Ca(ClO)CaCl )OH (Ca 22Cl 22222++==+,其中有效成分为2Ca(ClO), 漂白粉使用时,利用复分解反应原理生成HClO 。 HClO 2CaCl 2HCl Ca(ClO)22+==+ H C l O 2C a C O O H CO Ca(ClO) 3222+↓==++ H C l O 2)C a (H C O O 2H 2CO Ca(ClO) 23222+==++(2CO 过量) 练习题: 1.将11.5gNa 投入足量水中,得到溶液a,将12gMg 投入到足量的与上述等质量的盐酸中,得到溶液b ,则a 与b 的质量关系为._______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选取) 第一章:元素周期表与化学键 一、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及三者间关系 1.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或大雨3(小于8)的一定是主族元素 2.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3.阴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三周期 二、易错点知识归纳 1.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 2.Na、F、Al等无同位素 3.不是所有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大于④,比如氢元素 4.原子核各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为铍 6.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原子的电子变成阴离子时,电子层数不变 7.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会摆脱原子核束缚离去,主要受1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2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的影响 8.Br单质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汞单质是唯一的液态金属单质 9.短周期第四主族与第七主族元素的原子间构成的分子,均满足原子最外层8的电子结构 10.化学键的形成与原子结构有关,主要通过原子的价电子间的转移或共用实现 11.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 12.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4.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单质:F(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用于雕刻玻璃) 25.能导电的非金属单质,石墨和硅 26.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五分之一:Mg 27.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是Al 28.形成化合物最多,单质为固体:碳 30.他两种常见氯化物,分子质量相差35.5:Al 31.同一周期的最高价氧化物从左向右依次是: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19.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间易形成离子键,金属性、非金属性越强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中共价键成分越少。 20.硫酸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和还原性气体:因为硫酸呈酸性,与碱性气体会发生中和反应,而且具有强氧化性 21.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22.氧和氟无正价 23.钠和鉀的合金常温下为液态 23.互为同位素的核素为同种元素 24.Fr的金属性最强,F的非金属性最强 25.稀有气体分子中无化学键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易错点总结 13.物质的化学反应与体系能量变卦是同时发生的 14.物质本身的能量越低,稳定性越高。物质中所含化学键的键能越大,物质的体系能量越低,稳定性越高 15.断开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越高,越稳定 16.生成物越稳定,放出能量越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