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水塘系统调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_涂安国

多水塘系统调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_涂安国

多水塘系统调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_涂安国
多水塘系统调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_涂安国

第40卷第21期

2009年11月

人 民 长 江

Y angtze R i ver

V o.l 40,N o .21N ov .,2009

收稿日期:2009-08-2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10B02)

作者简介:涂安国,男,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文章编号:1001-4179(2009)21-0071-03

多水塘系统调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

涂安国

1,2

尹 炜2 陈德强1 叶 闽2 雷阿林

2

(1.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2.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51)

摘要:多水塘系统由水塘及其出、入流系统组成。在综述多水塘系统调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生态水文功能及净化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水文过程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从生态水文格局构建、景观格局优化、生态管理等

三方面提出了多水塘系统的生态构建与长效管理技术。利用水塘系统控制非点源污染,能有效截留和净化流域内非点源污染物,是有效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关 键 词:非点源污染;调控;生态构建;多水塘系统中图分类号:X17 文献标识码:A

水体氮、磷富营养化是我国当前各大湖泊、主要水域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表明:农田、农村畜禽养殖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活排污是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大大超过来自城市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和工业的点源污染[1]。

目前,根据非点源污染/源)流)汇0逐级控制理念,提出了许多污染物的源头削减、中途拦截和末端处理的技术和措施[2]

,其中生态控制技术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生态工程措施主要有农田生态系统措施、生态农业建设、湿地系统、植被过

滤带和多水塘系统等[3,4]

,其中多水塘系统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同时具有改善周围环境如防洪、灌溉、娱乐,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功能[4],在有些农村已得到应用。

多水塘系统由水塘及其出入流系统组成,具有稳定的持留特性,能有效地截留和净化流域内非点源污染物,是有效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5]。研究非点源污染物在多水塘系统中的生态过程,确定多水塘系统在非点源污染物产生、运移过程中的生态功能,探求一种有利于非点源污染物截留的良性多水塘生态系统,对控制非点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1 多水塘系统的生态水文功能

多水塘系统微景观结构对地表径流的流量和流速具有调控作用,同时通过沟渠的传输作用使营养物质随径流在农田系统中循环利用,进而有效地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出量。因此,多水塘系统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调控过程主要体现在其生态水文功能上,包括生态水文物理功能和生态水文化学功能。

1.1 生态水文物理功能

多水塘对非点源污染物的生态水文物理调控功能通过调控径流得以实现,对径流具有流量和流速的双重调节功能。当发生降水)径流过程时,径流沿附近的沟渠经一系列的水塘进行空间调配进而改变流态和流量,最终汇入河流、湖泊等地表水

体。营养盐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被输送到水体中,对降雨径流的截留量直接影响到进入地表水体中营养盐的量,因此多水塘的贮水能力和植被对降水的截留成为其对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相当重要的因素。在降雨量较小的情况下,多水塘系统基本上可使地表径流截留在系统内部,无养分输出;在降雨量大时,多水塘系统可以利用其一定的储存能力减少径流输出量,延缓并减小峰值。毛战坡[6]在安徽六叉河的研究表明,多水塘系统能够截留日降雨强度141mm 降雨所产生径流的90%,径流峰值从2.6m 3/s 降低到0.3m 3/s 。孙璞[7]在六叉河进行了农村水塘控制氮磷流失效果的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当降雨量小于28mm 时,多水塘系统对径流和营养盐的截留率为100%,两年平均的径流截留比例是85.5%,总氮和总磷的截留比例分别达到98.0%和96.0%。由于较大的储水容量,多水塘系统能够有效地沉积水土流失颗粒,平均年沉积厚度可达3c m 。同时,连接水塘的沟渠具有较高的横断面/水深比,以及植被对径流有过滤作用,使得沟渠能够有效地滞留氮、磷等污染物。多水塘系统中的河口型、水塘型沟渠断面在不同的水文条件(基流、降雨径流)具有稳定的滞留功能,总磷、总氮的滞留量约占全部滞留量的60%以上[8]。

1.2 生态水文化学功能

多水塘系统对非点源污染物的生态水文化学功能主要体现在水质净化方面。多水塘系统水流格局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在控制和降低营养物的运移、营养负荷,净化水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复杂的农田)沟渠)水塘复合系统中多种生物与环境因素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流动,特别是菌藻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的能力,它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来实现对污染物质的高效分解与净化。水生植物体的吸收同化作用是多水塘系统对污染物净化的一个重要

人民长江2009年

途径。韩小勇[9]等人在安徽六叉河的研究表明,水生植被的面积仅占多水塘系统面积的12%,对氮磷的面源污染截留率分别可达12%和6.7%。微生物作用在多水塘的净化污染物上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和无害化。

2多水塘系统的生态净化机制

多水塘系统对非点源污染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净化过程,主要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实现对径流污染物的截留、沉积、吸收、转化等,达到非点源污染的高效净化,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2.1截留沉淀

径流汇入沟渠通常具有较大的动能,流速较快,但在汇入水塘后,由于横断面积的增大,流速大大降低,污染物质在水文路径上的滞留时间延长,从而可使径流的携污能力得到削弱,各种持留机制作用更为充分,使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含量逐渐降低,减少污染物向下游水体的输出。

水塘主要属于滞留型结构,其较大的径流容纳能力可以使可溶态的氮、有机物等滞留在水塘内部加以净化。它们对磷、泥沙等污染物的滞留作用则主要是通过形成稳定的水体沉积环境,使污染物中颗粒态物质及其吸附的溶解态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积,得以去除。另外,其结构对径流的物理阻挡,可使径流动能急剧下降,从而使径流的携污能力得到有效削弱。

连接水塘的含草沟渠主要属于缓冲型结构。污染物在从农田和村庄向水体转移的途中,以地表径流、潜层渗流的方式通过沟渠进入水体,沟渠中的水生植物形成密集的过滤带。沟渠中的植物过滤带能增加地表水流的水力粗糙度,降低水流速度以及水流作用于土壤的剪切力,进而降低污染物的输移能力,促进其在沟渠中沉淀。如香蒲,它的地下茎和根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茎网,水流缓慢时重金属和悬浮颗粒被其阻隔而沉降,防止其随水流失,同时又在其表面进行离子交换、整合、吸附、沉淀等,不溶性胶体为根系吸附,凝集的菌胶团把悬浮性的有机物和新陈代谢产物沉降下来[10]。通过水生植物过滤、截留和土壤吸附截留大颗粒物,减少或缓解对下游水塘或河道污染负荷的冲击。

2.2水生植物吸收

农业径流中的许多污染物对水生植物来说是其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水生植物能直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如凤眼莲生长过程需要大量的N、P营养物[11],它吸收后生长迅速,对于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效果明显。多水塘系统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和转化,而无机氮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被植物摄取,合成蛋白质和有机氮,再通过植物的收割从系统中除去。无机磷也是植物生长的必须的营养元素,系统中的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转化为植物的ATP、DNA、RNA等有机成分,然后通过植物收割被除去[12]。生根植物直接从水塘沉积物中去除营养物质。许多根系不发达的沉水植物也能直接从水体中吸收营养物质。但不同类型的植物对氮磷等营养物的吸收有所差异,其中沉水植物氮磷吸收量显著高于挺水植物。

2.3底泥吸附

水塘底泥拥有较强的磷吸附性能,最大吸附容量可达228 ~974m g/kg,平衡浓度(EPC

)为0.004~0.032mg/L,平均饱和度(DPS)仅为9.5%。水塘周围土地利用明显影响沉积物物理化学性质和吸附性质,最大吸附容量表现为山塘、旱塘、田塘、河塘、村塘,平衡浓度则刚好相反。因此,水塘沉积物磷吸附容量主要受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的影响。

多水塘系统中的沟渠沉积物的氮磷吸附特性既不符合L angmu ir吸附等温式,也不符合F reundli ch吸附规律。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沟渠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量与溶液浓度的对数和平衡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吸附动力学表现出/快速吸附,缓慢平衡0的特点[13]。沟渠沉积物对氨氮也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质,主要是通过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作用进行,最大吸附容量可达1300m g/kg,固态氨氮含量为9.81mg/kg,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为0.046mg/L,与同流域内湖泊河流相比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多水塘系统的透光性和曝气条件较好,积累的有机物和营养成分得到了快速转化分解。

2.4微生物降解

多水塘系统中水生植物的根系区域为微生物的附着、栖生、繁殖和降解营养物质提供了场所和好养条件,从而构成了一个起着多种生化作用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在多水塘系统中由于生长在水塘的挺水植物对氧起到运输、释放、扩散的作用,将空气中的氧转运到植物根部,再经植物根系扩散,在植物根系周围形成好氧区、兼氧区和厌氧区,有利于氮的硝化、反硝化反应和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达到脱氮除磷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厌氧条件下有机物的降解,提高生物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还可以促进某些嗜磷、氮细菌的生长,促进氮、磷吸收与转化,间接提高净化率[14]。

2.5循环利用

多水塘系统能够使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从而减少湖泊的磷氮负荷,是控制面源污染的可持续方法。农民一方面利用水塘作为水源,干旱季节用于农田灌溉,同时收集雨水、生活及农用污水,进行渔业养殖,使得养分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另一方面,又利用水塘底泥(沉积物)作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使营养物质回到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多次循环利用,从而维持了水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中,灌溉是磷循环和去除的有效途径,在六叉河小流域,通过灌溉,TP的循环总量为78.1~82.5kg/a,DTP 为69.5~77.1kg/a。DT P是磷主要的再循环形式。

3多水塘系统的生态构建与长效管理

多水塘系统是有效的非点源生态控制措施,不仅可控制污染负荷,还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中可以广泛采用。过程产生格局,格局作用于过程,合理的生态水文格局和景观格局是多水塘系统生态构建的主要内容。

3.1生态水文格局的构建

多水塘生态水文格局决定生态水文功能,合理生态水文格局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挥多水塘的水文和生态环境效益。通过沟渠把多水塘串联起来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空间拓扑结构,径流随之在其中进行生态水循环。科学合理的沟塘格局可有效地改变污染物在系统中的运移形态和水文途径,最大限度地利用塘系统对污染物的生态持留作用。

塘系统的微观结构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具有空间异质性。不同的塘景观结构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作用侧重点不同,有的主要是起滞留塘的作用,有的主要是起氧化塘的作用,有的则是起污染物输送通道的作用。因此,针对系统中不同景观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和污染物在流域内运行的水文途径以及

72

第21期涂安国等:多水塘系统调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

径流产生的水力学特点,综合考虑多水塘系统的生态水文过程。对于位于源头的水塘可以把它作为滞留塘,主要作用是对非点源污染物进行物理化学持留和缓冲径流,减少对下游的冲击和冲刷。而位于下游的水塘可以考虑把它作为氧化塘使用,水力停留时间较长,充分发挥其生物化学作用。结合农村的沟渠和水塘的整治,合理优化沟塘连接途径,可以充分发挥多水塘系统对非点源污染物迁移途径的控制效果。

3.2生态景观格局的优化

景观结构改变生态过程。科学合理的景观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各景观要素的生态功能。水生植物在水塘中对非点源污染控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水塘中植物的配置结构对污染控制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植物类型、净化特点、群落特性、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以及景观美学价值等方面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使得系统具有更高的氮磷的去除效率,避免季节性的功能下降或功能单一。水塘中植物种类、覆盖率及生长的活性均影响塘系统对氮磷等物质的净化效果。在选种水塘植物时应综合考虑其生态适应能力、耐污能力、根系的发达程度、经济价值和景观效果、生态安全性等。

沟渠中的植物一则起到对径流的滞留和对污染物的过滤作用,但也有碍于径流的及时输送。所以在考虑植物栽种种类和密度时,应综合平衡沟渠的输水功能和调控非点源污染物的功能,既要满足对径流的排送要求,又要有效调控非点源污染物。

3.3塘系统的生态管理

(1)清淤疏导。塘泥淤积和缺乏疏浚使得水塘蓄水能力逐渐下降,系统的退化使其没有能力削减洪峰和减轻非点源污染。不同类型的水塘沉积物对氮磷等污染物的吸附容量具有差异性[15],但为了保护表层和地下水质,沉积物磷25%的饱和度可以看作是一种饱和度阈值[16]。在利用自然或构建新的人工水塘时需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尤其是多水塘系统中的上游水塘,其沉积物释放可能会成为下游水塘的/源0。可以考虑定期地清淤还田,维持多水塘系统对污染物的可持续性吸附容量。

自然沟渠是农田流失N、P营养物质的汇聚场所,底泥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和N、P营养物质,同时,由于流失土壤在沟渠中沉淀,有碍于径流的下泄,影响行洪,因此,需对排水沟渠进行清淤疏导,一方面可以减少淤泥中的营养物质,防止N、P等释放,成为内源污染,维持沟渠对非点源物质的可持续运移和持留;另一方面,加快径流的下泄,防止内涝。

(2)植物管理。植物在多水塘系统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系统中的植物管理对维持系统的可持续持留功能具有实际意义。水塘中的植物一般在春季开始生长,到秋季开始老枯,在生长期对N、P等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很大,老枯时如不加收割,将会在系统中死亡分解,成为系统的二次污染源[17]。因此,需对系统中的植物进行收割清理。大型挺水植物收割以后,既去除了有机质污染的来源,又改善了系统表面的透光、透气效果,促进有机质、TN、TP的转化。但对自然多水塘系统,由于系统中的植物经济价值不是很大,农民一般不会自动对其进行收割。在系统中种植植物时,需考虑栽种一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引导农民自动进行收割,解决植物的二次污染问题,保证多水塘系统持续的净化能力。

4结语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本质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18]。生态技术是解决非点源污染的根本途径之一[19]。农村多水塘系统是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有效生态措施之一,它通过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途径和形态来控制污染物的流失,在运移途径中通过滞留径流、增加流动时间等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量,强化物质循环,进而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径流运移方面控制污染同时,对非点源污染物起到汇处理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净化污染物。但由于多水塘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污染控制生态学过程研究得还不充分,很多影响机制尚未被人们所了解。利用生态水文格局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加强生态构建技术和控制非点源污染生态过程的研究,对利用水塘控制非点源污染将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

策?.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08-1017.

[2]胡梅,樊娟,刘春光.根据/源)流)汇0逐级控制理念治理农业非

点源污染.天津科技,2007,34(6):14-16.

[3]贺缠生,傅伯杰.非点源污染的管理及控制.环境科学,1998,19

(5):88-91.

[4]尹澄清,毛占坡.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农村非点源水污染.应用生

态学报,2002,13(2):229-232.

[5]毛战坡,彭文启,尹澄清等.非点源污染物在多多水塘系统中的流

失特征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3):530-535.

[6]毛占坡.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在多水塘/源头溪流中的迁移动态和

模型研究.北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3.

[7]孙璞.农村水塘对地块氮磷流失的截留作用研究.水资源保护,

1998,(1):1-6.

[8]毛战坡,彭文启,李贵宝等.利用生态技术治理农村水环境.中国

水利,2004,(7):32-33.

[9]韩小勇,孙璞.多水塘湿地系统中水生植被恢复及其对面源污染

的截留作用.合肥学院学报,2007,17(1):71-74.

[10]齐玉梅,高伟生.凤眼莲净化水质及其后处理工艺探讨.环境科

学进展,1999,7(2):136-139.

[11]饶利华,陆开宏.2种水生植物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宁波大学学

报(理工版),2006,19(3):325-329.

[12]吴晓磊.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机理.环境科学,1995,16(3):83-

86.

[13]徐红灯,席北斗,翟丽华.沟渠沉积物对农田排水中氨氮的截留

效应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5):1924-1928.

[14]张鸿,陈光荣.两种人工湿地中氮、磷净化率与细菌分布关系的

初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33(4):575-578.

[15]尹澄清,单保庆.多水塘系统:控制面源磷污染的可持续方法.

Am b i o)人类环境杂志,2001,30(6):369-375.

[16]Breeuw s m a A,Reijeri nk J G A,S choum ans O F,Brus D J.I m pact of

m anure on accu m u l ati on and l each i ng of phosphat e i n areas of i n t en-

s i ve li vestock f ar m i ng.In:Steel e K.An i m alw ast e and t h e land-w a-

ter i nterf ace New York:Le w i s Publ-CRC.1995:239-251.

[17]姜翠玲,范晓秋,章亦兵.农田沟渠挺水植物对N、P的吸收及二

次污染防治.中国环境科学,2004,24(6):702-706.

[18]尹澄清,毛战坡.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农村非点源水污染.应用

生态学报,2002,13(2):229-232.

[19]Novot ny.V,O l e m H.Preven ti on,Iden tification and M anage m en t of

D iff u s e Poll u ti on.Ne w York(USA):V an Nostrand Rei nhol d,

1994.

(编辑:常汉生)

73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

国科发资〔2017〕298号附件10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 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近年来,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重大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对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十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证明,由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照搬国外技术与理论无法切实解决我国农业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环境和科学问题,难以有效地遏制农业环境污染和日趋加剧的发展态势。 为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文件精神,落实《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确定的“保护耕地资源,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重点任务,聚焦我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组织实施了“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1—

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高发区和重金属污染典型区为重点,以农田面源污染物和重金属溯源、迁移和转化机制、污染负荷及其与区域环境质量及农产品质量关系等理论创新为驱动力,突破氮磷、有毒有害化学生物、重金属、农业有机废弃物等农田污染物全方位防治与修复关键技术瓶颈,提升装备和产品的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到2020年,示范区实现氮磷和农药污染负荷降低20%以上、农药残留率降低30%以上,污染农田重金属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农业有机废弃物无害化消纳利用率达到95%。 围绕专项总体目标,衔接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全产业链三个层次,在2016年、2017已经启动实施26个项目的基础上,2018年度拟发布9个任务方向,其中共性关键技术研究1个任务方向,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8个任务方向,拟安排国拨经费1.3亿元。 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类 1. 集约化养殖粪污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主要畜禽种类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粪污环境污染问题,研发主要畜种集约化养殖场规划布局、畜禽厂环保型设施设计、粪污污染控制规程;研发集约化养殖粪污收储运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及关键技术设备;研发集约化养殖业粪污高效转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专用设备;研发主要畜种集约化养殖环—2—

(完整word版)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路升 (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甘肃兰州,730070) 引言 宁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人工种植枸杞的发源地,明朝时已经开始大量进行人工栽培,清朝黄恩锡的《竹枝词》中有:“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金一斗矜时价,绝胜腴田岁早丰。”的诗句。素有“世界枸杞在中国,中国枸杞在宁夏,宁夏枸杞在中宁”之说,即宁夏中宁是世界枸杞的正宗产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枸杞文化底蕴。同时,宁夏地处平原,又有黄河水灌溉,再加上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热量适中,降水稀少,很适合枸杞的种植,农户经过多年的种植已掌握了丰富的枸杞种植技术,并且培育出了许多优良的品种。2003年宁夏枸杞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因此,宁夏枸杞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竞争也十分激烈[1]。 一、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现状 苟金萍提到: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枸杞产业的发展,使宁夏枸杞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栽培面积由1 996年的0.1 7万公顷扩大到2007年的3.3万公顷。选育出“宁杞1号”、“宁杞2号”、菜用枸杞“宁杞菜1号”等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形成了以中宁为核心、清水河流域和银北灌区为两翼的枸杞产业带,实现了构杞品种优良化、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目标,增强了产品出口竞争力[2]。 沈滨、刘大伟在《宁夏枸杞加工业产业集群研究》中也提到宁夏枸杞的一些现状:宁夏中宁县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成为了全国枸杞的“集散地”和枸杞价格的“晴雨表”。截至2007年底,宁夏共拥有各类从事构杞干果、酒、药、汁、粉、糖、茶、饮料以及保健品等产品的加工和贸易企业130多家,形成了宁夏红、杞浓、圣杞乐、早康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0多家;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39万bm2,枸杞产量70000吨,产量占全国枸杞产量的65%,枸杞加工企业产值约21亿元;有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近20%;形成了以中宁为主体,以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带[3]。

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1)生物生存环境①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②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 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 的统一意义的“形象”。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 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问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二种。 (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 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xx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xx人民政府,局属各单位: 为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优化城乡环境面貌,根据县委、县政府印发的《环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大任务,推动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幸福美好新环县。 二、整治任务 从5月份开始,11月底结束,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行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加强农用地膜和尾菜的回收处理,实现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污染;强化农产品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大整治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城乡环境卫生洁净优美、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三、整治措施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促进新型能源利用。 1、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把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结合起来,结合荞麦、豆类、向日葵等特色作物,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处,创建面积20万亩,建成绿色农产品基地8个,种植面积25.6万亩,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登记,做好到期产地、产品的复查换证、续展、年检及转换工作,组织申报“三品”认证6 个。 责任单位:农技中心、执法大队、xx

2、深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对历年建成的“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全面排查维修,指导农户积极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工作,变废为宝,减少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 在设施瓜菜种植区域和畜禽养殖区,因地制宜发展“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棚圈、日光温室)户用沼气建设,逐步形成“畜—沼—菜”、“畜—沼—农”的良性循环模式。 责任单位:能源办、xx (二)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1、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充分发挥庆阳瑞利、环县兴环、环县保利等10户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配合供销社积极组织全县64个回收网点,在农作物收获之后,及时进村入户,上门优惠收购。在春秋两季开展废旧农膜集中清理捡拾活动,对县内交通主干道及通村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田间地头堆放的废旧农膜进行集中清理,消除“视觉污染”。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主动清理残膜,积极联系交售废膜,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以上。同时,组织农业执法人员深入农资销售点,严防0.01毫米以下超薄地膜上市销售,从源头上减少废旧膜残留,降低回收难度。 责任单位:供销社、执法大队、xx 2、开展尾菜专项治理行动。在曲子孟家寨、木钵关营高寨等设施瓜菜种植集中区,积极引导农户对田间地头产生的尾菜采取田间堆肥、挖简易坑沤肥及直接还田等方式,开展田间处理利用,将尾菜就地消化,消除对蔬菜产地环境的不利影响;对长期以来随意弃置于村庄周围、公路沿线、田间地头、沟渠旁边等地的尾菜,开展污染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好尾菜处理不当造成的污染问题,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1%以上。 责任单位:农技中心、xx (三)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污染 1、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善土壤墒情检测点,定期发布土壤墒情报告,利用已建立的9个土壤墒情监测点,合理适时调整布局,加密监测频度,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 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 (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 (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 ?二、自然调控 1.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是通过非中心式调控机制实现的。 生态系统越趋于成熟,自然信息的沟通越丰富,控制系统所特又的和谐、协调、稳定等特点也就越明显。 2.自然调控过程可分为 (1)程序调控: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不会颠倒。群落得演替与物种间的营养关系、化学关系都有关。 (2)随动调控: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向日葵的花跟着太阳转,植物的根向着有肥水的方向伸。 (3)最优调控:生态系统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压力,优胜劣汰,现存得很多结构与功能都是最优、或接近最优的。 (4)稳态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干扰中维持不变、受破坏后迅速恢复的稳定性。 这种稳态主要靠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及系统的负反馈作用这两种机制来获得。 a.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同一功能的组分数量超过必须的数量,处于备用状态,这称为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 b.系统的负反馈作用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回到系统调控中心,对系统未来动态产生影响,这种作用过程称系统的反馈作用。 反馈作用可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文献综述 1前言 食品供应链,是指从农产品生产资料商、农户或农产品企业、加工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组成的自上而下的供需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动态形式加盟供应链的企业增多,食品供应链的结构也日趋冗长、复杂,这种复杂性加剧了食品供应链的整体风险。受制于食品易腐变质的自然属性,在日益复杂多变的供应链环境下,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风险事件频繁发生。如何识别食品供应链上潜伏的各种风险,科学地评估风险,有效地做好风险控制,是每个食品安全管理者和相关研究者面临的技术难题。近年来,随着疯牛病、口蹄疫和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人们逐步认识到食品质量安全的跟踪离不开食品供应链管理。食品供应链已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管理运作方式。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针对国内外食品供应链管理发展的现状及我国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清晰展示出食品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及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2理论概述 2.1 食品供应链风险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对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接构。供应链管理涵盖了从供货商的供货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有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所产生的价值和交付的一切业务活动整体效率最大化。由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可知,食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组成,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与供应的网络系统[2]。包括食品原材料、半成品的供货商、食品加工企业、食供货商、食品储藏配送企业、食品零售商或者餐馆,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行为主体损失以及这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这里指出有两个因素识别与判定,一是风险造成的损失,二是产生损失的概率。食品供应链风险是人们最敏感的风险之一。由于食品供应链上的各环节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其它环节,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最后一环——用户生命与健康。因此,食品供应链风险是食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导致的造成食品供应链质量崩溃、运营障碍和用户抱怨等造成主体道德、名誉、经济等损失的可能性。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根据全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方案,今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的主要任务为:开展80头以上规模猪场排泄物的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0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84万亩,较前几年亩均减少化肥10%、农药10%以上;继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全面推广生态渔业养殖技术,减少超标准的养殖废水外排;全县重点乡镇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13个。现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成情况 (一)开展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 1、切实抓好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2007年12月以来,我县共有158家规模畜禽养殖场根据“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低成本”的原则,通过实施“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清污分离”等清洁生产工艺,圆满完成了排泄物治理任务,并通过上级部门组织的验收。特别是2009、2010年在没有省级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的情况下,继续深化生猪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场治理和开展生猪存栏80头以上规模场排泄物治理。 2、积极转变养殖模式,推广水禽旱养。对直接放养在水源水面的水禽场大力推进搬迁工作,杜绝源头污染,至2009年底,已全面完成搬迁治理的外塘或与外塘相通水面养殖户15户,搬迁水禽2万多羽。 3、坚持适度规模养殖,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按照“畜禽养

殖规模化,规模养殖适度化”的发展思路,对因存栏过大影响环境而又不符合禁养规划的养殖场坚决予以搬迁。投入800万元对4家规模猪场实施了搬迁,其中两家为万头猪场(常年存栏3万余头),有效缓解了对环境的压力。同时,在坚持适度规模养殖的基础上,提倡“三改两分再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三改”即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清出的干粪堆放在储粪屋内、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两分”即固液分离、雨污分流,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农田果园再利用。 4、做好禁养区、限养区划定。2010年9月,县政府办公室下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划定??县畜禽养殖区域的通知》(???〔2010〕145号),对我县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进行了界定。 (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一是全面开展耕地地力调查。至目前取土样4580个点,完成土样分析4080个,为配方施肥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开展“3414”试验和肥效试验,并与省农科院合作,按照作物生长情况开展不同施肥量试验,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建设。完成12480个基础数据的整理,建成??耕地地力与配方施肥信息数据库系统,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四是加强技术培训。每年开展技术培训10期左右,并发放施肥建议卡和技术资料,提升测土配方施肥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的调查报告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 因此,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 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由来已久, 尤其近几年呈愈演愈烈之势, 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由此看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二、调查方法和地点 本次关于面源污染问题调查方法我采用的是上网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法。 我调查的地点选在家乡当地的河南省新乡县部分农村,利用暑假时间到当地的蔬菜大棚,田间实地观察。 三、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秸秆燃烧污染等。 1.化肥 我县农村主要使用复合肥和尿素,由于化肥在作物增产中的重要作用,才使化肥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实际上,化肥的利用率并不高,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少之又少,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这些过量施用的化肥流入水中,使水中藻类迅速生长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丧失应有功能进入土地中,会改变原有土壤的结构和特性,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2012年08月06日09:56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曾艳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 摘要:广州城市化的推进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要求。广州都市农业发展 较早,发展程度较高,开始从城郊型农业逐步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 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广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有内部优势,也面临 着大好机遇,但内部劣势及外部威胁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因素。为实现广州都市 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 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 关键词: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科联2010年项目“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10SKLY07)。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都市高度发展以后,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依托现代市场体系,实行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是对都市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现了都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都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理念,是广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都市型现代农业保障了广州居民菜篮子的有效供给,在一定程度了减缓了物价波动。十一·五期间,广州蔬菜、水产、家禽的总量实现自给,肉、蛋、奶的自给率都达到30%。第二,都市型现代农业支撑了广州的绿色生态体系,在广州建设以花城、绿地、水城为特色的生态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第三,都市休闲农业为广州居民提供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的好去处,调节了居民生活。 随着广州“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发展导致对农业、农村的破坏,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都市型现代农业契合了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从上世纪90 年代末开始,广州市委、市政府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使广州农业以“高质、高产、高效”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主体,逐步由城郊型农业向集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新科技现代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 1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doc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概念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主要工作 三峡水库淹没区范围 面源污染概念 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农业面源污染,也叫农业自身污染,它主要指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农膜、畜禽粪便等造成的污染,由于这类农用生产资料长期大剂量或单一使用,污染具有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危害规模大,监测、管理控制非常困难,其治理难度远远超过点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已引起高度重视,在我国,由于太湖、滇池的水质污染,也开始关注。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随着水位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三峡库区水环境构成威胁。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农用化学品投入量大,利用率低,流失量大。2004年全市化肥施用总量按纯量计算为79.80万t,化肥单位施用量为411.7kg/hm2;农药折纯用量16369.2t,单位施用水平8.44kg/hm2;农膜使用量为23483.7t,平均使用水平为48.76kg/ hm2,平均残留量为25.93kg/hm2。化学投入品利用率低,大量的N、P通过农田径流流入江河,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二、畜禽养殖量大,粪便处理率低,直接排放量大。2004年全市39个区县(市)畜禽养殖总量为32616.1万头(只、羽),产粪总量为15650.7万吨,粪便利用率为75.5%,尿液利用率为66.3%。规模化的养殖场除少部分建有粪污处理设施外,大部分养殖场的粪便采用水冲洗圈舍直接排放或长期堆放,形成农业面源污染。 三、作物秸杆产生量大,资源化利用率低。2004年,全市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为1677.90万吨,但是被利用的比例却不高,大部分都被直接焚烧或丢弃,是造成农田秸秆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四、水产养殖面积大,投饵量高。2004年重庆市水产养殖总面积221.0万亩,投饵量最多的草鱼高达2000-3000kg/亩,鲢鱼投饵量最少。一些地区受传统的水产养殖习惯影响,利用各种废弃料和畜禽粪便作水产饲料,对水体水质造成严重威胁。 五、生活垃圾处理率低,生活污水无序排放。2004年重庆市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排放总量为6.04万t/d,生活污水排放排放总量为49.92万t/d。农村

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特点浅析

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特点浅析 作者:曹志宏赵小汎郝晋珉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0引言 2010年底,河南省粮食和猪牛羊肉产量分别为5437.09万t和516.54万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95%和8.44%,而其化肥施用量和农用机械总动力的投入量分别为655.15万t和10195.89万kW,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1.78%和10.99%。农业生产因投入要素相对较高致使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同时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农业投入要素也带来了区域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和能源浪费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必然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考验。河南是农业大省,本文基于能值理论定量研究其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将为维护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核算 1.1研究区域简介 河南省省域土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的和1.74%和6.51%。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商品粮重要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全省农业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满足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至201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千亿斤,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油料、蔬菜等产业居全国前列,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已成为河

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工作重点。 1.2研究方法 能值为某种流动或贮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能量的数量,能克服传统经济学与能量分析方法无法在统一尺度上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资源进行量化计算的缺陷,能以同一种能量类别单位来衡量社会经济系统中不同类别的物质。由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要素的多样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理论与方法为能值分析。 1.3数据来源 能值分析所需主要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2002-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和社会发展公告;能量折算系数[1]、能值转换率[2-4]和计算公式与方法[5]参照相关的研究文献。 1.4能值核算过程 1.4.1投入能值分析表编制本研究以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能量投入数据为基础,部分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按照能量折算规则换算成能量状态,再将计算得来的数据乘以相应的太阳能值转换率得到其能值数值。农业生产投入按照可更新环境资源R、不可更新环境资源N、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F和可更新有机能T4项投入分类编制,形成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表,如表1所示。 1.4.2产出能值分析表编制按照能值的计量规则,计算河南省各种农产品的能值,同时农业生产各种产出又按照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4项产出分类编制,最终形成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

《农业现代化研究》怎么样,是什么级别的

《农业现代化研究》 期刊名称: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 所属分类: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农业科技农业综合 产品参数: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出版地方:湖南 快捷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0-0275 国内刊号:43-1132/S 邮发代号:42-46 创刊时间:1980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A4 审稿时间:6-9个月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简介 《农业现代化研究》于1980年7月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 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农业科技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出版 社出版。主要刊登农业基础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 新性和前瞻性、宏观综合性和微观专业性的学术论文、科研报告、研究简报和文献综述等。 《农业现代化研究》主要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关科学技术、经济、生态、社会各方面及其协调发展问题,反映最新农业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期刊按主管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省级、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 双核心期刊等,投稿扣1422682932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农业现代化研究》办刊宗旨是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理论、战略、方针、道路;以及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关科学技术、经济、生态、社会各方面及其 协调发展问题。它是国内唯一以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内容,以自然科学为主,兼融人文社 会科学为特色的学术性、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注重以宏观和综合为主,宏观战略与微

浅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f6623157.html, 浅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作者:梁勇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18年第04期 近年来,农用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由于施肥技术落后,化肥平均利用率为30%~40%,大量流失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由于氨的挥发和反硝化脱氮对大气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还导致营养失调。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所谓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因此,我們必须提出有效措施,抑制一切导致面源污染的因素,加重环境污染的源头。面源污染具有分布面广、排放量多、随机性强的特点,治理难度较大。若不对面源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将会对整个农业、特别是对南水北调流域水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和威胁。同时,控制面源污染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削减面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加强思想教育,扩大宣传力度 采用多种方式宣传农药管理使用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科学用药新技术,借助科技下乡,向农民群众讲解农药科学的施用技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通过宣传培训,让农户对农药污染危害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扩大了宣传力度。 二、加大市场检查,严控污染源头 为了加强市场控制,严控违法农药和农资,控制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污染,要大力开展高毒及假劣农药整治工作,由执法大队牵头,植保站协同,对辖区内农药经营商、种植专业户经营使用农药情况进行检查,严格查处违禁农药,逐步理顺规范农药经营市场,规范台账记录制度。从投入品源头上控制农药的面源污染。推广科学配方施肥、精确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通过土壤养分的测定,在确定合理的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结合施肥技术和土壤养分、植物营养供求诊断技术,增加作物专用肥、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微肥的施用量,实行配方施肥或平衡施肥,不断优化用肥结构。 三、大力推广新技术,控制作物病虫害 减少中高毒化学农药的使用是控制农药面源污染的有效举措。开展专业化学防治,按照有组织的统一防治,通过病虫监测科学确定防治对象和防治时间,通过统一配药、统一时间施药,大面积推广使用杀虫灯、性诱剂等以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避免高毒农药的施用,既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又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次数和施用量。 四、实现结构转变,发展高效农业

浅谈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浅谈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文献综述: 1、《铭记农民对工业化进程的巨大贡献》:新中国的60年间,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变迁始终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让我们铭记中国农民的贡献:新中国成立最初几年,农业收入一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40%,正是依靠农业“乳汁”的哺育,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国家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建立了为工业提供积累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这期间尽管有种种波澜曲折,但除3年困难时期外,农业生产总体上保持稳定,各类农产品产量有小幅增长,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为了尽快建立国家工业体系,加快工业化进程,我国长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特别是针对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业和农民那里获取了巨额的积累。 2、《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现代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经历一次巨大社会变革,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次重要转换。农业的现代化即从传统农业向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的转化,无疑是这场社会变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引发的圈地运动,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一次征服. 3、《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4、《三农问题的成因:政府作用的零度空间》:来审视我国的“三农”问题,可以发现造成这种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市场,农村衰败是“市场失灵”的外化形式。但问题在于,我们之所以意愿支付昂贵的成本让政府来管理,或者说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就在于要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失灵进行“接盘”,由此形成“两只手”的分工合作,最终使每个人都能够过上一种体面和尊严的生活。但是我国政府却没有对市场在农民经济生活中的失灵空间进行有效的“接盘”,从而形成了政府作用的零度空间甚至负向空间,由此才导致了中国农民不仅要忍受市场的失灵,还得忍受政府的缺失。这是中国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一、“三农”到底是不是问题?

农业生态工程习题

论 一.什么是生态工程和农业生态工程(概念)? 生态工程是利用生态工程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和功能协调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分层多级利用的物质生产工艺系统。 农业生态工程(Agro-Ecological Engineering)是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共生,系统内多种组分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地球化学循环的规律,实现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与转化,从而设计与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高效、高生产力功能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所涉及的工程理论、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 二.无公害、绿色与有机农业的区别(概念)?三者之间的定位、消费层、发展与认证方式有何不同? 定位消费层面发展认证方式无公害农 产品解决基本安全问题大众消费 政府推 进、公益 性的 产地和产品 相结合 绿色食品 发达国家质量安全 水平高收入人 群及出口 政府推 动、市场 运作 质量认证和 商标管理

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不以安全为取 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际市场 中介行 为、市场 运作 一年一认证 无公害:1.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由无公害蔬菜扩展而来。 2.最基本的要求是:优质、营养、无污染。 绿色食品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储藏和运输标准。 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有机农业是指在作物种植与畜禽养殖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家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利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平衡,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 三、.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和目标? 意义:1、发展有机农业将有助于解决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2、发展有机农业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 3、有助于提高劳动就业率,帮助小规模的农户持续发展 4、可向社会提供优质、美味、营养丰富的安全食品,满足人们的需要 5、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持续性 目标:1、环境目标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 调查报告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 因此,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 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由来已久, 尤其近几年呈愈演愈烈之势, 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由此看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和地点 本次关于面源污染问题调查方法我采用的是上网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法。 我调查的地点选在家乡当地的河南省新乡县部分农村,利用暑假时间到当地的蔬菜大棚,田间实地观察。 三、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秸秆燃烧污染等。 1.化肥 我县农村主要使用复合肥和尿素,由于化肥在作物增产中的重要作用,才使化肥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实际上,化肥的利用率并不高,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少之又少,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这些过量施用的化肥流入水中,使水中藻类迅速生长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丧失应有功能进入土地中,会改变原有土壤的结构和特性,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另外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积存在环境中,若被农作物吸收,会损害人体健康。 2.农药 在我县七里营镇农业试验田里试验实施太阳能灭杀地下害虫,弥补了农药防治地下害虫的缺陷,而且节省资源,节省能源,减除农药残留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然而农村农民普遍使用的还是菊酯类、有机磷种类的农药,农民普遍重视农药的效用,对于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认识了解较少,导致推广使用困难。 资料显示,喷洒粉剂或液体农药,95%以上的或附着在植物表面,或降落到地面,或飘游于空中。由于农药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大部分被浪费,这部分农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 3.禽畜场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实施方案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环县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各乡镇人民政府,局属各单位: 为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优化城乡环境面貌,根据县委、县政府印发的《环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大任务,推动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幸福美好新环县。 二、整治任务 从5月份开始,11月底结束,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行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加强农用地膜和尾菜的回收处理,实现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污染;强化农产品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大整治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城乡环境卫生洁净优美、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三、整治措施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促进新型能源利用。

1、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把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结合起来,结合荞麦、豆类、向日葵等特色作物,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处,创建面积20万亩,建成绿色农产品基地8个,种植面积25.6万亩,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登记,做好到期产地、产品的复查换证、续展、年检及转换工作,组织申报“三品”认证6个。 责任单位:农技中心、执法大队、各乡镇 2、深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对历年建成的“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全面排查维修,指导农户积极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工作,变废为宝,减少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在设施瓜菜种植区域和畜禽养殖区,因地制宜发展“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棚圈、日光温室)户用沼气建设,逐步形成“畜—沼—菜”、“畜—沼—农”的良性循环模式。 责任单位:能源办、各乡镇 (二)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1、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充分发挥庆阳瑞利、环县兴环、环县保利等10户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配合供销社积极组织全县64个回收网点,在农作物收获之后,及时进村入户,上门优惠收购。在春秋两季开展废旧农膜集中清理捡拾活动,对县内交通主干道及通村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田间地头堆放的废旧农膜进行集中清理,

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第20卷第6期 2006年12月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V01.20No.6Dee.,2006 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柴世伟1’2,裴晓梅3,张亚雷2,李建华2,赵建夭1’。 (1.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3.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摘要:水环境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已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面源污染业已成为国际上水环境问题研究的活跃领域。 从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机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出发,通过分析农业面源污染与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了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对于面源污染的控制,最佳管理措施(BMPS)现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人工湿 地、前置库、缓冲带、水陆交错带、水土保持和农业生态工程等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环境;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42(2006)06—0192—04 ResearchonAgriculturalDiffusePollutionandControllingTechnology

CHAIShi—weil~,PEIXiao—mei3,ZHANGYa—lei2,LIJian—hua2,ZHAOJian—ful’’(1.StateKeyLaboratory ofPollutionControlandResources,SchoolofEnvironmentalSc;enceandEngineer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2.KeyLaboratoryofYangtzeRiverWaterEnvironment,MinistryofEducation,School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3.TongjiUnivers靠y,Shanghai200092) Abstract:Theponderanceofdiffusepollutioninwaterenvironmenthasbeenattentioned togenerally,andthedif—fusepollutionwasalreadytheactivefieldfortheresearchontheproblemofwaterenvironmentintheworld.Thispaperstartedfromthecharacteristicsandtheoccuringmechanismsofagriculturaldiffusepollution,andanalyzedtheinterrelationbetweenagriculturaldiffusepollutionandthewaterenvironment,discussedtheinfluenceofagri—culturaldiffusepollutiononthewaterenvironment.The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s)isappliedbroadlyinthecontrollingofdiffusepollution.Andtheconstructe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