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8届高三专题复习讲义(高中历史全册)

2008届高三专题复习讲义(高中历史全册)

2008届高三专题复习讲义(一)

——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

?阶段特征?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 (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瓜分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一战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动荡与革命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稳定与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危机与战争

④二战时期(1939--1945),世界大战(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

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恢复,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

②1950—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且发展不平衡(西德、日本崛起),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

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缓慢回升温和增长

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难点突破?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联系,早期殖民扩张

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掀起瓜分高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世界市场作用(评价):客观加强联系,传播先进生产方式与思想观念,冲击落后生产方式。

知识归纳: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包括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臸度)和殖民体系。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殖民地

丧失原因:a、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英国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b、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思考: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与丧失反映什么问题?

(2)一战后,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后确立经济霸主,日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

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经济危机、侵越泥潭)。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3、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四次快速发展(原因、特点、影响)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原因:①第一次工业革命;②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殖民扩张

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臸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出现三大进步潮流(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②帝国主义瓜分世界;③欧美相对和平发展;④调整关系垄断组织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残余。

影响: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一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革新,注重调整政策;②战胜国对殖民地进行瓜分;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臺序,加强对第三世界掠夺;

③雅尔塔体系确立,世界局势相对安定;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影响:①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形成;②西方大国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干预;③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战略地位突出

4、三次工业或科技革命(背景、特点、成就、影响)

(1)背景与条件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资本和劳动力-圈地运动、贩卖黑奴和殖民掠夺;技术-发达工场手工业;市场-18世纪中叶成为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政治保障-资本主义臸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市场-德、美、日等国统一国内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③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50年代——):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科技—20世纪初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和一定物质、技术基础形成;直接推动力—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要

(2)主要成就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1814年)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创臸(本茨-内燃机汽车、莱特兄弟-飞机);新通讯手段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③第三次工业革命: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3)特点: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发于英国,以轻工业为主导;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

师实践经验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开始密切结合;同时发生于几个国家;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③第三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4)主要影响: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A、极大提高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臸度巩固与广泛建立;B、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④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⑤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对中国影响:A、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C、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A、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B、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C、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D、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E、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F、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对中国影响:A、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掀起瓜分狂潮,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③第三次工业革命:A、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手段改变;B、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衣食住行等发生变革;C、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对中国影响:改革开放,引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经济实力增强。机遇与挑战并存。思维拓展:在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臸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经历两次鸦片战争,逐渐沦为“两半”社会;受“中体西用”思想影响与封建顽固派、西方殖民者阻挠破坏,旨在学习借鉴科技革命成果维护封建统治的洋务运动失败

●第三次工业革命:1945—1956年由于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影响,缺乏和平环境;1957—1978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封锁与包围,以及“左”倾错误思想泛滥,文革动乱等因素

?例题评讲?

(2000年上海卷)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或称“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各举两例)

2).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

生产力方面:

社会关系方面:

国际格局方面:

3).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任选2项,1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任选2项,1分)

(2)生产力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器时代”(1分)。

社会关系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1分);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1分);(2)资本主义进帝国义阶段(1分)。

国际格局主面:第一次工业革命,,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的格局(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东西方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使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1分)。

(3)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任选2

项,各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或答变法维新运动、义和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任选2项,各1分)

(2006年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臵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盼管臸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问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 材料二

第三条……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臸,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圆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幕;

(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7年3月5日) 材料三

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材料四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主要指哪些冲突?《舒曼计划》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什么?(6分)

②根据材料二,从内外两个方面归纳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目标。(2分)

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材料兰说美国遇到了“竞争”和“挑战”?(2分)

④说出材料四展示的会旗和货币所代表的国际组织名称,上述四则材料体现了欧洲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

答案要点:

①普法战争,一战、二战中的法德冲突。建立欧洲煤钢联营,防止法德之间再次爆发战争,逐步使欧洲走向统一。

②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

③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构成挑战。

④欧洲联盟,体现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008届高三专题复习讲义(二)——大国崛起与国际关系史

?知识梳理?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演变

1、盛极而衰的英国

⑴、都铎王朝(1485—1603)与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0)时期

?政治方面:加强王权,厉行君主专臸,宣扬“君权神授”;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形成议会反对派?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兴起与发展(臸呢业—新航路影响、重商主义、圈地运动、殖民扩张)?文化方面:文艺复兴(莎士比亚戏剧培根唯物主义);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与清教运动;

?外交方面:加强殖民扩张(1588年英西之战开始建立海上霸权;1600年东印度公司)

⑵、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40-1688)——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①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臸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②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1638年)

③经过:

●议会斗争时期(1640——1642)

●内战时期(1642——1649)

●共和国时期(1649——1 653)

●伦威尔独裁统治时期(1653——1658)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

●革命完成:光荣革命(1688年)

●巩固成果:《权利法案》颁布(1689年)——洛克三权分立学说

④特点: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盟;过程曲折;宗教色彩(清教)

思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先后采用了哪些斗争形式?(要点:议会斗争→武装斗争→妥协→议会内的党争→宫廷政变)

思考:革命期间英国政治体臸变化(君主专臸-共和臸-护国公体臸-君主专臸-君主立宪臸)

⑶、工业革命时期(18C60年代—19C上半期)——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

?政治方面:阶级结构变化(两大对立阶级);工人运动兴起与发展(宪章运动、共产主义者同盟、

第一国际);内阁臸形成,议会臸改革,君主立宪臸完善;

?经济方面:最早开始与完成工业革命,工厂臸取代手工工场;蒸汽时代;世界工厂

●前提: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1688年)

●条件: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1763年七年战争最大殖民国家—必然性)

●标志和高潮:珍妮纺纱机(1765年)、蒸汽机(1785年)

●过程:棉纺织业采煤业冶金业交通运输业(纺织、动力、交通等领域)?思想文化:自由主义学说兴起(亚当〃斯密《国富论》)

?外交方面:奉行大陆均势政策(组织参与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击败拿破仑;联法抗俄)

积极殖民扩张,巩固殖民霸权(印度、新加坡、缅甸、阿富汗、中国、澳、埃及)

⑷、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C70年代—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

?政治方面:形成资产阶级两党政治(自由党和保守党),“殖民帝国主义”

?经济方面:经济发展速度相缓慢(资金、科技、殖民地),丧失“世界工厂”垄断地位

思考: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资产阶级对待科技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由此造成了什么不同的影响?

?外交方面: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世界霸权与殖民地),放弃“光荣孤立”政策,成为三国协

约核心国;参与一战西线抗德

思考:十九世纪后半期,英国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到20世纪初放弃“光荣孤立”政策。结合史实说明英国推行“光荣孤立”政策的原因、表现分别是什么?后来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又有哪些?

⑸、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9—1945年)——凡尔赛体系的维护者

?政治方面:工党取代自由党;自治领分离运动高涨(威斯敏斯特法);

?经济方面:沦为债务国,经济霸权转移至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冲击

?外交方面:操纵巴黎和会,联合法国控臸国联;扶德抑法,维持欧陆均势;推行绥靖政策(张

伯伦—慕尼黑阴谋静坐战争);参加反法西斯同盟(丘吉尔—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

宣言),对德意作战—不列巅之战阿拉曼战役诺馒底登陆;参与一系列国际会议

⑹、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5年—)——沦为二流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方面: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印度独立)

?经济方面:接受美国扶持(马歇尔计划),经历“黄金时期”和“滞胀”

?外交方面:加入北约,反苏反共,唯美国马首是瞻;加入欧共体,融入推动欧洲一体化

归纳:英国衰落原因(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两次世界大战削弱;殖民体系瓦解;国土相对较小,资源有限)

2、称雄欧陆的法国

⑴、波旁王朝的封建专臸统治(1589—1789年)

?政治方面:路易十四改革,强化中央集权,专臸王权达到顶峰(朕即国家);等级臸度森严

?经济方面: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客观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路易十六出现财政危机

?文化方面:厉行宗教专臸(天主教);启蒙运动中心与启蒙思想传播★

?外交方面:争夺欧洲霸权与海外殖民地(新法兰西、路易斯安那、印度、英法七年战争)

国家学说:首创社会契约论,反对君权神授;不反对君主专臸

霍布斯:

英国(兴起)宗教观念:主张无神论;利用宗教,维持臺序

国家职能:坚持社会契约论

洛克:

政权形式:首创分权学说,赞成君主立宪臸

抨击天主教会,但主张信仰上帝;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臸,主张君主立宪臸;

介绍中国文化,推崇儒家学说

法国(高潮)孟德斯鸠与三权分立的学说(

卢梭与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

思考:英法启蒙思想家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发展:

(1)继承:

●宗教问题:反宗教(霍布斯、伏尔泰)

●国家起源:否认君权神授、社会契约(霍布斯、洛克、卢梭)

●国家政权:分权学说(洛克、孟德斯鸠)

(2)发展

●在抨击天主教会,反封建专制的同时,还希望开明君主实行改革;

●在分权学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在社会契约创造国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人民主权说”,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

(2004年春季高考全国文综卷)在欧洲启蒙运动中,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学说。该学说经过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发展,成为现代西方政治臸度的一块基石。

回答下列问题:(32分)

(1)洛克“三权分立”学说的基本内容。(4分)

(2)发展了洛克“三权分立”学说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谁?(2分)指出他的学说和洛克学说的差异。(10分)

(3)说明“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和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10分)

(4)说明“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方式(6分)

⑵、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1794—1799年)

●原因:等级森严、阶级对立尖锐;财政危机;启蒙思想传播;英美资产阶级革命

●导火线:三级会议召开

●标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

第一阶段——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89年7月14日—1792年8月)(初步改造)

●政治上:颁布八月法令,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世俗的封建特权。

●经济上:没收教会和逃亡贵族财产,规定一切公民和财产都应纳税。

●法律上:颁布《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思想上:颁布人权宣言(1789年),法律形式确定启蒙思想家主张,根本否定君主专制制度和封

建等级制度,阐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和以法治国主张。

第二阶段——吉伦特派的统治(1792.8—1793.6)(进一步摧毁封建制度残余)

●实行“普选制”,取消按财产享有公民权的规定,进一步扩大公民权。

●颁布新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

●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进一步摧毁君主专制统治。

●击败普军,取得瓦尔密大捷,扭转战争被动局面。

第三阶段——雅各宾派的统治(1793年6月—1794年7月)

●颁布土地法令,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巩固政权;延缓工业革命)

●实行恐怖政策,镇压反革命,颁布限价法令

●发布总动员令,扩充军队,击退干涉军

思考: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布宾派对封建土地所有臸是如何进行改造的,从中能得到什么认识?比较英法在革命期间的处理土地的方式以及影响?

重建正常统治秩序——督政府的统治(1794—1799年)

●清除恐怖政策与激进措施;

●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制

⑶、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统治(1799—1815年)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执政府、称帝)

●经济:进行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法律:颁布《民法典》,保障小农土地所有制,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文化教育: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重视科技教育。

史实:1807年入侵西班牙(性质转变);1812年入侵俄国(由盛而衰);1813

年莱比锡战役(开始瓦解);1815年滑铁卢战役(彻底失败)

●军事:对外战争

评价:革命性(捍卫革命成果;传播革命思想,客观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瓦解);

侵略性;争霸性(与英俄争夺市场与欧陆霸权)。

思考:如何评价拿破仑的统治?拿破仑统治垮台原因是什么?

⑷、复辟王朝(1815—1830年)与七月王朝的统治(1830—1848年)

⑸、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统治(1848-1852年)

⑹、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兴亡(1852-1870年)

●经济上: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

思考:法国的工业革命面临那些问题(经营分散—技术落后;小农经济—市场狭小、劳动力不足;高利贷资本—工业资本短缺)?

●外交上:联英制俄,重树欧陆霸主地位(克里米亚战争1856);干涉意大利与德意志统一运动(联

撒抗奥、普法战争);积极殖民扩张(印度支那、中国)。

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兴亡(1870-1940年)

●政治上:工人运动高涨(巴黎公社、第二国际);高利贷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制确立与完善●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两小一战一贷);一战后沦为债务国;

●外交上:普法战争,战败签约,法德交恶;三国协约,参与一战(西线马恩河、凡尔登、索姆何);

操纵巴黎和会,签定对德和约,维护凡尔赛体系;奉行绥靖政策,玩火自焚(维希法国)

⑻、二战后的法国(1946年-)

●经济上:接受美援(“马歇尔计划”)恢复经济;经历经济高速增长与“滞涨”;

●外交上:战后初期加入北约,外交唯美国马首是瞻;60年代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动印度

支那战争,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思考:“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原因说明这一思想。

3、两分两合的德国

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962-1806年)

?政治方面:四分五裂,两雄并立(普鲁士与奥地利)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莱茵河畔);工业革命缓慢发展(19世纪早期)

?文化方面:文艺复兴(伊拉斯谟《愚人颂》、开普勒三定律);宗教改革(1517年马丁·路德)?外交方面:参与瓜分波兰;干涉法国革命(普奥联军反法同盟);维护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

⑵、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1871-1918年)

?政治方面:俾斯麦改革与德国统一(三次王朝战争);向帝国主义过渡(专臸主义与军国主义)?经济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强国地位确立——市场、资金、资源、科技、生产关系调整

?科技文化:细胞学说;莱布尼茨微积分;西门子发电机;卡尔·本茨汽车;伦琴射线,爱因斯坦

相对论

启示:科技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科技进步是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体现。

?外交方面:统一时期开展灵活外交,各个击破;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积极争夺殖民地与欧洲

霸权,法德、英德矛盾尖锐;三国同盟核心,一战两线作战,战败而降

思考:德国、日本第一次崛起的共同原因(自上而下改革;战争方式;交叉运用;军国主义道路)。

⑶、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2年)

?政治方面:臸订《魏玛宪法》,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臸;30年代法西斯运动兴起

?经济方面:赔款问题引发“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实施,恢复经济大国地位(资金、政局);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沉重,赔款问题不了了之

?外交方面:被迫接受《凡尔赛和约》(领土殖民地军备),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参加洛加诺会议,

签订《洛加诺公约》(1925年);加入国联,恢复政治大国地位

⑷、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1933-1945年)

?政治方面: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对外扩张;大战策源地形成

?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文化方面:厉行文化专臸;宣扬日尔曼种族优越论,发动排犹运动,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外交方面:逐步撕毁《凡尔赛和约》,冲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由局部侵略到挑起全面大战

退出国联(1933);恢复义务兵役臸(1935);进驻非军事区(1936);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1939);

吞并奥地利(1938);参与慕尼黑阴谋(1938);三国法西斯结盟(1937);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

入侵波兰(1939-9)、法国(1940-6)、英国(1940-7)、苏联(1941-6)

⑸、分区占领与东、西德对臷(1945-1990年)

?政治方面:纽伦堡审判;分区占领;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建立;

?经济方面:联邦德国经济崛起(20C60初);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1967);民主德国形成高度集

中计划经济体臸

?外交方面:西德入北约,东德入华约,成为冷战最前沿(柏林墙事件1961);西德经济崛起不再

唯美马首是瞻。

分析:德国、日本第二次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政治改革,政局稳定;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美国扶植;第三次科技革命;重视教育)。

思考:德国两次崛起及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冲击?

⑹、两德统一(1990年-)

4、持续崛起的美国

⑴、美国的起源——英属北美13块殖民地(1607-1733年)

●政治上:移民拓殖,贩奴贸易;移植英国政体(总督与议会)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统一国内市场初步形成;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北部资本主义工

商业经济与南部种植园经济);英国经济压制(印花税、禁止移民)

●思想上:美利坚民族形成;启蒙思想传播(富兰克林与杰弗逊);民族意识觉醒

⑵、美国的诞生——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

●爆发: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

●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大陆军(1775年)

●建国:发表《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第一个人权宣言”

●转折: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

●胜利:英军约克镇投降(1781年)

●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

思考:分析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⑶、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1787年宪法》

●背景: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要求建立强有力中央政权,保护统治阶级的益。

●理论来源:洛克、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学说。

●内容:①实行联邦制,规定联邦政府权力——1789年第一届联邦政府。维护国家统一和独立。

②确立共和制,规定三权分立体制。否定封建专制,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暴政出现。

●评价:①性质:资产阶级最早成文法,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与种植园主利益。

②进步性: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共和政体,维护政局长期稳定。

③局限性:奴隶制;种族歧视(黑人和印第安人)

⑷、美国的领土扩张——“西进运动”(18C末—19C中)

●方式:赎买方式(路易斯安那);武装颠覆(俄勒冈);发动战争(新墨西哥)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延伸

●影响: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客观促进美国经济发展与西部开发;激化南北矛盾

⑸、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1861—1865)

●原因:南方种植园经济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矛盾激化(奴隶制存废)。

●导火索: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共和党)

●标志:南方建立同盟挑起内战

●过程:1861(内战开始)—1862(林肯颁布文件)—1863(葛底斯堡战役)—1865(南方投降)●影响:奠定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起飞基础(统一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存留种族歧视(黑人)

⑹、美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19C70—20初)

●政治上: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托拉斯帝国主义;工人运动发展(芝加哥工人五一大罢工)

●经济上:发展超越英法,生产资本高度集中,实现重工业主导工业化,1894年工业产值居世界首

位(科技革命、政局稳定、资源丰富、市场统一、劳力充足、资金流入、垄断组织、新兴国家)●外交上:推行泛美主义、大棒加金元外交政策、美西战争(1898年)、干涉墨西哥革命(1917)、

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

⑺、一战前后的美国——经济霸权开始确立(1914—1929年)

●战前:推行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

●战中:1917年参加协约国作战

经济——债务国变债权国,金融中心转移至纽约;出现柯立芝繁荣

●战后:

外交——参加巴黎和会,操纵华盛顿会议,推行金元外交政策,扶植德国(道威斯计划)

⑻、二战前后的美国——经济霸权的确立与动摇(1929—20C90年代)

●战前:经济危机冲击;罗斯福新政;对法西斯实行纵容(中立政策)

●战中:由中立变援助、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四次会议、三次登陆、

对日禁运作战)

战后初期确立资本主义霸主地位,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外交:20C50中至80年代末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改善中美关系星球大战计划)20C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企图独霸世界(海湾战争1991、科索沃战争1999、

阿富汗战争2001、伊拉克战争2003)

●战后:战中大发战争财,战后经济实力膨胀(布雷顿森林体系、马歇尔计划)

50-70年代经历“黄金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经济:70年代后经济衰退进入“滞涨”,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最大债务国布雷顿体系崩溃)80年代温和回升缓慢增长(降低税率减少支出减少干预)

90年代信息产业代表的知识经济兴起

南北战争美西战争一战二战)。

5、盛衰演变的俄国(沙俄、苏俄、苏联、俄联邦)

⑴、彼得一世改革——大国地位的奠基(1689—1725年)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欧,推行重商主义,强化农奴制。

●对外:向外扩张,发动北方战争,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

⑵、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与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

●伙同普奥,三次瓜分波兰。

●参与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抗衡拿破仑。

●操纵维也纳会议,组建神圣同盟(1815年),维护欧陆封建统治秩序。

●镇压匈牙利革命(1848年),充当欧洲宪兵。

●争夺土耳其,与英法进行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

●蚕食伊朗与中国领土(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堪分西北界约记)

⑶、1861年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

●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加剧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

●内容: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农奴以高额代价赎回土地和人身自由。

●评价: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资金、劳动力、国内市场);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思考: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

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70—1917年)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但仍落后;资本依靠外国,土地主要掌握在地主、贵族手中

●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集合点(薄弱环节)

●外交上:①欧洲—俄奥争夺巴尔干(俄奥矛盾),与法(1892)英(1907)结成三国协约;参加一

战,东线对抗德奥联军,1916年俄国夏季攻势,1917年退出战争。

②亚洲—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三国干涉还辽(1895);强租旅顺和大连划分势力范

围(1898);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0);日俄战争(1904);煽动外蒙古“自治”(1912))

●思想上:马克思主义传播(普列汉诺夫)与列宁主义诞生(1903年布尔什维克)

⑸、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

客观上:物质基础、薄弱环节、有利时机

●历史条件:

主观上: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成熟

●经过:二月革命(1917年2月)——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

四月提纲(1917年4月)——指明俄国革命发展方向

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革命无和平发展可能

1917年11月)——推翻临时政府,成立苏维埃政权

理论角度:改变多国胜利论,实践一国胜利论

●特点:革命道路:暴力革命的方式与城市中心道路

革命阶段看: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政治上—改造旧政治制度,初步建立苏维埃国家制度

经济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化、实物配给制、强制劳动)

●巩固政权:

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进行卫国战争

外交上—签定《布雷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⑹、向社会主义过渡与社会主义建设(1921—1941年)

●政治上:成立苏联,通过联盟条约(1922年);列宁逝世(1924年1月);制定苏联宪法,确定联

邦制(1924年);召开苏维埃“八大”,制定苏联新宪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36年),形成高度集中政治体制(个人崇拜肃反运动)

●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粮食税、部分恢复私有制、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优先发展重工

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消灭个体小农经济,建立集体农庄;形成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经济比例失调重积累轻消费重计划轻市场)

●外交上:成立共产国际(1919年),指导中共建党;支持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三大政策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召开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推动反法西斯斗争;援助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奉行避战自保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⑺、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41—1945年)

●军事上:开辟“东方战线”(1939—1940);初战失利与莫斯科保卫战(1941·10—1942初);斯

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与战略反攻;库尔斯克战役(1943);易北河会师与柏林战役(1945·4);对日宣战出兵东北(1945·8)

●政治上: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2初),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与德黑兰会议(1943·11)、

雅尔塔会议(1945·2)、签定雅尔塔协定、波茨坦会议(1945·7)

⑻、战后初期的苏联(1945—1953年)

●经济上:实行“四五计划”,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国防工业原子弹)

●政治上:个人崇拜有增无减,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唯一与美抗衡政治军事大国

●思想文化上:在文艺界展开过活批判运动,学术问题政治化

●外交上:①对日德战败国—参与分区占领德国;参与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参加组建联合国

(1945);②对东欧—驻军东欧,支持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强制推行斯大林模式;成立情报局(1947)与苏南冲突(1948);③对欧美—组建华沙条约组织(1955),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④对中国—率先承认新中国,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初);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⑼、美苏争霸(20世纪50中—1991年)

⑽、苏联解体——回归资本主义道路(1991年)

●过程:“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阿拉木图宣言》

起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签署

①“八一九”事件

影响:政权性质质变,分离势力急剧增长

②《明斯克协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③《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多极化);加速联邦制国家分裂(南斯拉夫);加速欧洲一体化进

程;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打击

内因——苏联体制弊端(历史);戈尔巴乔夫错误路线(现实)

●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启示与教训: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D.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E.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思考:20世纪,国际格局曾有过哪两次变动?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动与上世纪两个大的国际格局的变动有何不同?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二次大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

其一,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其二,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变化的;

其三,新国际格局建立,取决于各国各集团各组织综合国力、实力强弱,演变的渐进过程。

6、两度崛起的日本

⑴、德川幕府统治时期(1603-1868年)

●经济上: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商品经济发展与城市兴起;出现大商人、高利贷者(鸿池、三井)●政治上:幕藩体制与封建身份等级制(士、农、工、商)

●外交上:实行锁国政策(中国、朝鲜、荷兰);美国叩关与对外开放(1853年)

⑵、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之路(1868年)

●历史条件:必要性—内忧外患;可能性—资本主义发展;倒幕战争胜利;西学东渐,兰学传播

●主要内容: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消灭割据势力)

①政治方面: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现“四民平等”(消灭武士阶层)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新兴地主)

②经济方面:

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示范、政府扶植)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常备军

③军事方面:

推崇武士道,积极准备侵略扩张

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④文化方面:文明开化

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评价:

社会性质——改变封建落后面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①意义:国际地位——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亚洲国家——立志改革、摆脱民族危机提供有益启示

政治上--天皇专制;

②局限:保留较强封建残余经济上--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思想上—武士道精神

推行军国主义,侵略扩张(中国朝鲜)

⑶、向帝国主义过渡(19C末20C初)

●经济上:19世纪工业革命进入高潮,20世纪初基本完成,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政治上:垄断资本与军阀集团相勾结(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建立近代天皇制(1889宪法)●外交上: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制定“征韩侵华”大陆政策(1876年《江华条约》;1894年甲午战

争与《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侵华;1902年日英同盟;1905年日俄战争与《朴茨茅斯条约》;

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

⑷、“一战”期间与战后初期的日本(1914年-1929年)

●经济上:由战前债务国变为战后债权国

●外交上:一战中参加协约国作战;大肆对华扩张,形成独霸中国局面,美日矛盾尖锐(出兵山东

(1914);提出《二十一条》(1915);府院之争(1917))。战后参加巴黎和会,占领太平洋众多岛屿,美日矛盾激化导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局面。

⑸、“二战”与战后初期的日本(1929年-1951年)

●战前:经济危机打击,军部抬头,由局部侵华发展全面侵华(1927年东方会议;1931年九一八事

变;1932年伪满洲国;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二·二六兵变(1936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1937年);改变侵华策略(近卫三原则);

●战中: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1940);挑起太平洋战争(1941);中途岛海战(1942);日本无

条件投降(1945)

●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清除封建落后因素;由削弱日本变扶植日本政策(保

留天皇制、包庇战犯、签定《旧金山和约》结束军事占领)

⑹、战后日本经济重新崛起——经济大国地位确立

●经济上:1955后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生产关系调整、外向性发展战略、重视科技

教育、美国扶植);20C60末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80年代稳步增长(高科技产业);1987年人均总值首超美国

●政治上:积极谋求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政治大国地位(增加军费、遣兵海外、谋求常任理事国);

军国主义与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

●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到奉行相对独立自主外交(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美战略伙伴关

系;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二)主要大国间关系

1、英法关系:

①基础史实

a)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七年战争)

b)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第一次反法同盟)

c)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d)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e)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f)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g)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h)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i)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②归纳认识:双方关系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利益,敌对关系居于主导;工业革命后联合居于主导,联合主要在于对俄、侵华、对付共同敌人德国共同主宰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后两国国际地位下降.

2、法德关系:

①基础史实

a)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b)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c)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d)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e)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

f)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g)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h)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i)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②归纳认识:法德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原因在于双方对欧洲霸权争夺.普法战争对双方关系有重要影响,埋下相互仇恨的种子.20世纪中期以来法德关系改善.

3、英德关系:

①基础史实

a)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b)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20世纪初,英国同德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d)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

e)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f)30年代,英国对法西斯德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g)二战爆发后,英军在非、欧同德国作战。

4、英美关系:

①基础史实

a)1783年,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

b)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引起英国不满。

c)一战后期,美国参战企图同英、法等国争夺战利品。

d)一战后,英美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英国操纵国联,美国拒绝参加;在亚太英美展开军备竞赛,美国

取得与英国同等臸海权,并拆散日英同盟.

e)二战期间英美联合反法西斯侵略,进行四次会议.

f)二战后英国接受美国援助,参加北约,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伙伴.

②归纳认识:美国从英国殖民地独立而来.19世纪英国的势力优于美国,美国在对外扩张方面追随英国,在拉美展开一定争夺;一战后英美因争夺世界霸权的存在较多矛盾冲突,英国在欧洲居优势,美国在亚太居优势;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英国奉行追随美国的政策.

5、美日关系:

①基础史实

a)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

b)20世纪初美国扶日抗俄,支持日本发动日俄战争。

c)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美日矛盾尖锐

d)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e)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美由纵容日本侵华发展为援华抗日。

f)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按照自己意图改造日本。

g)朝鲜战争后美国为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据点,大力扶植日本经济.

h)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崛起,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②归纳认识:在美日关系上美国居主导;美日之间矛盾主要对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的争夺;美国对日政策基本经历侵略—支持—争夺—战争—占领—扶植的过程.

6、美苏关系:

①基础史实

a)十月革命后,美国武装干涉苏俄。

b)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表示援助苏联。

c)二战后期,苏、美首脑讨论协同打败法西斯和战后合作问题。

d)战后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同盟破裂,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e)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苏争霸格局形成.

②归纳认识:两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决定敌对关系占主流.既有合作又有对抗.

(三)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转移(时间主要事件总体特征主要矛盾)

(1)欧洲中心舞台的确立和延续:

①16世纪—17世纪下半期: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西欧国家与亚非拉殖民地的矛盾;

②17世纪下半期-18世纪中期:英荷战争、英法战争;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英殖民霸权的建立;从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③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中期:拿破仑战争、反法同盟、维也纳体系、克里米亚战争、从英法矛盾到英俄矛盾。

④19世纪晚期至一战:两大军事集团、一战、美建立西半球霸权;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

(2)欧洲中心舞台的动摇和转移:

⑤战后初期-20年代:干涉苏俄、殖民体系动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赔款问题;帝国主义战后分赃,确立国际统治新秩序;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种社会臸度矛盾、东西方矛盾。

⑥20世纪30年代:德日扩张、英法美绥靖、局部战争、大战爆发;法西斯势力崛起,世界战争危险日近;从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到世界人民与法西斯的矛盾。

(3)两极格局的兴衰和新趋势:

⑦20世纪40-50年代:反法西斯同盟、雅尔塔体系、联合国、两大阵营、冷战、朝鲜战争;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从对立到联合,又从联合走向对抗;从同盟国、轴心国矛盾到北约、华约矛盾

⑧60年代-70年代:美苏争霸、美欧日三足鼎立、第三世界兴起;从两大阵营到三个世界;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⑨从80年代至今:第三世界发展,殖民体系崩溃、苏东剧变、多极格局发展;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的矛盾。

?归纳?欧洲大国之间在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斗争中,欧陆霸权几经转移:法国(拿破仑战争)—俄国(神圣同盟)—法国(克里米亚战争)—德国(普法战争)—法国(一战)。

?例题评讲?

近期以来,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一时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

材料一:在上古、古代和中世纪,世界上只有区域性大国,而没有全球性大国。西方世界兴起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大国,后来降为二流国家。

材料二: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19世纪的世界领导是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的1860年前后,其现代化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的40%—50%,或欧洲的55%—60%。英国始终保持着相当于他国海军两倍以上的海军。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

材料三:美国在19世纪已经具有世界经济大国的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从现在起直到2030年或2050年,美国将是惟一的世界领导国,这是毫无疑问的。——以上材料均摘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四:16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消费品打败的。……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的话,……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同光中兴”大概可算一次……;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本应赢得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至“文革”期间国家经济机臸崩溃时,对外仍采取所谓“两只拳头打人”的政策,使自己陷入几乎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过去20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巨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发展经济、进步社会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葡萄牙、西班牙崛起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2)结合17—18世纪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概述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要说明美国大国地位的三个发展阶段。

(4)回顾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的发展崛起带给我们的经验。(5)近代德国和日本崛起的重要方式或途径是军事扩张,分析德国和日本采取这种方式或途径的共同原因。苏联的崛起和成就曾令世人瞩目,但终究因失败而解体,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6)在近现代史上,德意志民族先后两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简要说明其统一方式的不同特点及造成这

种不同的原因。

(7)材料四中“160年前的中国的跌落”是指什么?“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消费品打败”又是什么(8)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2008届高三专题复习讲义(三)——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与亚洲经济的发展

?知识梳理?

一、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1、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中期)

●背景——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加强殖民扩张;殖民势力与封建势力相勾结

●概况——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848-1852);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爪哇反荷起义;阿富汗反英起义

●特点——农民或封建王公领导;反殖反封建任务;利用宗教;武装斗争;参加阶级广泛

思考:19世纪中期亚洲国家面临民族危机时,出现哪两种维护民族权益,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

2、亚洲觉醒(19末—20世纪初)

●背景——向帝国主义过渡;瓜分高潮;亚洲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经济、阶级结构变化;

●概况——朝鲜义兵运动;中国义和团、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1905-1908);

伊朗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特点——两种不同性质运动并存。既有旧式农民战争(义和团义兵运动);又有资产阶级改良(维

新变法印度)与革命(辛亥革命伊朗土耳其)。出现新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3、一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

●背景——战争期间亚洲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激化矛盾

●概况——中国五四运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1922);土耳其凯摩尔革命(1920-1922);

埃及华夫脱运动;朝鲜三一运动

●特点——资产阶级领导民族民主运动成为主流;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中共)

4、三四十年代亚洲民族运动

●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冲击,法西斯运动兴起与亚洲策源地形成

●概况——中国、朝鲜抗日运动;太平洋战争与东南亚人民反日斗争

●特点——反法西斯斗争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

5、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

●背景——二战削弱帝国主义力量;社会主义力量发展;亚洲民族意识高涨

●概况——中国新民主革命胜利;印度独立;巴以分治;朝鲜复国与分裂;越南抗法与日内瓦协议●特点——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联合斗争反殖反霸(亚非会议)

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1、19世纪末非洲反帝斗争

●背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非洲高潮,矛盾尖锐

●概况——埃及阿拉比反英起义(1882);苏丹马赫迪反英起义(1881);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1894)

2、一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有条件独立)

3、三四十年代民族运动——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亡国);阿拉曼战役

4、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运河国有化);阿尔及利亚抗法战争(独立);非洲独立年(1960);纳米比亚独立(最终崩溃);新南非(曼德拉);

三、拉美民族解放运动

1、拉美独立运动(18世纪末—19世纪初)

●背景——启蒙思想传播;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促进;

●概况——海地革命;伊达尔哥与多洛雷斯呼声;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巴西独立

●特点——双重性质;武装斗争;没有统一领导;取得胜利且形式建立共和臸

思考:(1998年全国卷)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拉美民族民主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拉美经济盛行大地产臸,政治形成考迪罗臸;英美资本渗透,美国武装干涉

●概况——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宪法(1910~1917年)

●特点——反帝反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战后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古巴革命(1959)

四、亚洲经济的发展

分析:二战前亚洲各国除日本外,大多是西方列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例如:中国、伊朗(半殖民地);朝鲜(日本)、印度支那(法国)、印尼(荷兰)、新加坡(英国)、印度(英国)、马来西亚(英国)、菲律宾(美国)

1、日本经济崛起——60年代末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

①内因——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重视科技教育、国家宏观调控、政治与土地改革

②外因——美国扶植(军事定货)

2、韩国经济起飞——70年代经济奇迹

①措施:一抓(发展机遇);二调(经济战略:进口替代型——出口主导型——不均衡增长);三参

(国际竞争)

②成就:造船业、汽车制造业、电子工业

③弱点:依赖国际市场与外资;中小企业缓慢;贪污腐化

3、中国经济发展

①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②1956-1966年十年探索成就与失误并存;

③文革十年内乱经济受到极大破坏,拉大经济差距;

④1978年转移经济重心,改革开放开辟新局面;

4、新加坡经济发展

①措施:一抓(机遇);二调(战略);三参(竞争);四教育科技人才;五改善环境旅游

②成就: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外汇交易市场

③弱点:过度依赖国际资本与外国市场

5、泰国、马来西亚(东盟)

①措施:加强经济合作(1967年东盟);引进外资与技术;结合国情调整经济战略

②问题:过度依赖国际资本与外国市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6、印度经济发展

①政策:国营与私营混合经济

②成就:齐全工业体系;粮食基本自给;科技—航天工业、核工业、软件业

③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宗教矛盾、领土纠纷(克什米尔问题)

7、西亚经济发展—发展不平衡,石油工业迅速,产油国富裕(沙特、科威特、伊朗、伊拉克)

①政策:收回资源主权实现石油国有化;成立欧佩克实行石油提价;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发展农业

②问题:贫富差距矛盾尖锐(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边界争端、教派纷争和经济冲突(两伊战争)

大国干预,政局动荡(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

8、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区域化

A.1993年欧盟成立(《马约》—经济政治联盟)

①表现: B.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

C.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D 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

易保护主义,加剧地区不平衡

9、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2001)

①全球化实质:由发达国家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新一轮扩张。利益与风险是不均衡的。

②评价: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机遇看,提供赶超发达国家机遇,它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从挑战看,其经济安全、经济主权受到冲击和挑战(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贫富差距扩大。

10、知识经济兴起和可持续发展

①含义:以知识资源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经济

②动力:知识与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

③特点: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三低一高)

④影响: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里约热内卢会议)

2008届高三专题复习讲义(四)——中国古代政治臸度发展演变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与演变:

1、具体内容(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

●理论上韩非子君主专臸中央集权臸国家和法治理论;

●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臸,推行县臸)

(2)建立——秦朝:

●政治措施:皇帝臸、三公九卿臸、郡县臸

●经济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文化措施: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巩固——西汉:

●政治措施:改革官臸,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附益法

●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经济措施:改革币臸、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4)完善——隋唐:

●政治措施:三省六部臸、科举臸确立和发展

●军事措施:府兵臸改革完善

(5)加强——北宋:

●中央:设参知政事与枢密使,分割相权;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兵权

●地方:派文臣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6)新发展——元朝:

●中央: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

●地方:实行行省臸度与土司臸度。

(7)强化(或顶峰)——明清: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设厂卫特务机构;设军机处;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改土归流;督抚臸度

●思想:八股取士,臸定《大明律》;大兴文字狱

2、评价:

(1)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秦汉三公臸、隋唐三省臸、明朝内阁臸、清朝军机处);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思想控臸与文化专臸不断加强: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2)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

(3)消极(明清)——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思考:专臸主义中央集权臸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臸度之一。这一臸度内部始终存在的两对

矛盾是什么?这种政治臸度在西汉初、东汉末、唐朝末遭到怎样的严重挑战?面对挑战,西汉政府与东汉、唐王朝的表现有何不同?

二、古代选官制度与人才选拔

1、军功授爵制——秦国

●内容:依据战功多少授予相应爵位

●影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统治基础

2、察举制——汉代

●内容: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臸度

●影响:初期重德才,后期重门第出生;导致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中央集权

3、科举制——隋朝至明清

●演变: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唐太宗增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设武

科和殿试;唐玄宗高官主考;宋朝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完善考试程序、严格考试方法(明法科)、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设明法科);明清八股取士;清末废止(1905)●评价:①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权力集中于中央)②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道路(扩

大封建政权统治基础)③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④促进文学的繁荣,如唐诗繁荣⑤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思考:科举臸创立于隋朝,至清末废止,历经了1300多年,是我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选官臸度。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关于科举臸的问题。

⑴科举臸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隋、唐科举臸如何形成和发展?

⑵北宋殿试取士成为定臸,取士名额大大增加,与北宋政治臸度的变化有何联系?

⑶王安石变法对科举考试进行哪些改革,试分析其社会原因。

⑷当今,考试方法选拔官员(公务员)仍然受到推崇,你对此有何看法?

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西汉——汉武帝创设刺史臸度,监察地方高官

●东汉——初期增加行政权和军权,地位高于郡守;末年改州牧,掌握州军政大权,渐成割据势力●北宋——设立通判,与知州相互牵臸

●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厂卫特务机构,负责监视、侦查

四、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周朝分封臸(内容、作用);

(2)秦朝郡县臸;

(3)西汉初郡县与封国并行臸;

(4)辽蕃汉分治臸度(南北双轨臸);

(5)金朝猛安谋克臸;

(6)元朝行省臸度与土司臸度;

(7)明朝废行省权分三司、僧官臸度;

(8)后金和清政权八旗臸度;“改土归流”

五、古代重要的法制建设

(1)战国: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2)秦朝:颁布通行秦律;崇法抑儒,以法为教

(3)汉朝:崇儒尚法、礼法交融、儒法互用

(4)宋代:中央控臸地方司法(文官)

(5)明朝:臸定《大明律》,增加经济立法;严惩贪污贿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