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这反映了(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

3.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4.《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C.等级制 D.世袭制

5.?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左传》的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周王室强大 B.郑伯不畏周王C.分封制瓦解 D.诸侯之间不和

6.根据《孟子》、《管子》的说法,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这说明分封制度( )

A.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B.是?礼制?的表现形式C.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D.便于实行按亩纳税

7.《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

8.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

A.世官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分封制度被废除 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10.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如下图)。?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

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

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11.《尚书·洪范》记载:?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这里所说的?诸侯?( )

①臣服于商王朝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左传·桓公二年》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根据

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宗法分封制下西周社会特征的正确表述是( )

①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②形成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③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④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

垄断和特权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引起管叔、蔡叔等贵族的不满,纣子武庚拉拢二叔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初实行分封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有关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信息。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封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

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

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材料三诸侯在受封领地上,可以对卿大夫、士进行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同样对上负有纳贡、服役、作战等义务。诸侯在受封领地上,可以设置官员、征派赋税、建立武装等。

材料四周王曾派人向鲁国?告饥??求金??求车?。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请回答:

(1)齐国和鲁国分别是姜尚和周公长子伯禽接受周王分封而建。周王分封诸侯的目的是什么?姜尚和伯禽受封的理由又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姜尚或伯禽,作为受封的诸侯,你要为周王尽哪些义务?

(3)假如你是姜尚或伯禽,你是否一切都要听命于周王?

(4)上述史料中周王和诸侯之间关系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选择题

1.战国后期,独强于天下的诸侯国是()

A.秦国B.韩国C.燕国D.楚国

2.公元前215年率军北击匈奴的秦军将领是()

A.蒙恬B.李斯C.商鞅D.屠雎 3.秦朝时期,史禄负责修建的水利工程灵渠沟通了()

A.湘水和离水B.长江和湘水C.黄河和海河D.汉水和离水

4.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依次是()

A.郡—县(道)—乡一里 B.郡一乡一县(道)一里

C.县(道)—郡一里厂乡D.郡一县(道)—里一乡

5.秦王朝中央执政机构中负责监察的官员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 6.秦朝?九卿?中的治粟内史,主管()A.国家财政B.礼仪教育C.皇室财政D.宫廷修建

7.秦王朝中央执政机构中的太尉()

A.协助皇帝助理万机B.主管军事C.协助丞相负责监察D.主管教育

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

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9.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

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是()

A 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 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 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10.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以下各项与李白诗句相关的是()

A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

B ?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

C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D ?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11.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史记》的记载B秦简的记载

C民间的传说D史家的学术观点

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指( )

A 统一度量衡

B 嬴政自称始皇帝

C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 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1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B 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 设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

D 设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14.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郡县制的出现

B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15.有史学家评论说:?郡县制在一定程度突破了政治治理中传统的血缘宗族因素。……(郡县制)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说明了郡县制的实行( )

A 彻底废除了传统宗法制

B 直接加强了皇帝的集权统治

C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D 从根本上确立了新型的国家

16.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

A 郡县制度

B 统一货币

C 监察制度

D 三公九卿制

17.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秦朝官员最有可能是( )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18.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19.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从继承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朝哪些制度的影响()

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二、非选择题

2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博士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捕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二:?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均摘自《史记?泰始皇本纪》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其论据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反驳材料一的观点的?对此提出了什么措施?

(3)你如何评价材料二的观点和措施?

21. 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亲王朝的?朝议?制度?

22. 关于秦朝修筑长城的历史影响,有人认为它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有人却认为它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意义。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根据你的理解,阐述你同意这一看法的理由。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选择题

1.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丞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频繁更换丞相②扩大三省的权力,削夺三公权限

③形成?中朝?决策机构④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3.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提点刑狱司

D.元朝设立行中书省

5.?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卷四六《邓禹传》)此种状况的出现与当时什么选官制度有关(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6.以下具有监察职能的机构或官职是( )

①御史大夫②刺史③御史台④都察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 )

A.加强尚书省的权力,完善三省六部制

B.众设宰相,分割相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

8.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当地官员前来贺喜赠送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

A.早在汉朝,保存该条幅的这一家族就已经成为名门望族

B.文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

D.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

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先秦主要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②九品中正制属于察举制的发展,仍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③科举制属于考试选官的制度

④科举制与察举制从考选对象、内容、程序等方面都带有封闭性的特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其中?省?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应起源于( )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周朝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省制度

11.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使( )

A.丞相位高权重 B.丞相权力受到削弱

C.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D.地方官员受到严格监察

12.下列诗句所述内容哪些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 )

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④甲第朱门无一半,当街踏尽公卿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

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14.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15.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崔佑

所属的部门应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参知政事

1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17.唐承隋制,置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一人,正三品。《唐会要·御史台》云:?正朝廷纲纪,举百家紊失。?《新唐书·百官志》云:?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唐御史台的主要职能及设立的根本目的是( )

A.监察,揭发百官罪恶

B.礼仪,重视社会教化

C.监察,强化皇权统治

D.刑法,维护百姓利益

18.《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

19.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

该制度( )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下面材料: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据《新唐书》卷四十六、四十七请回答:

(1)以上材料表明了唐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根据这项制度,丞相的权力有何变化?

(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秦到宋代丞相制度的变化。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习题

一、选择题

1.李白的诗《远别离》中有这样的句子:?君失臣兮龙变鱼,权归臣兮鼠变虎。?为防止?鼠变虎?,明太祖( )

A.实行分封制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设内阁 D.设立军机处

2.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3.明朝初年,在中央机构的设置问题上曾经进行了自秦汉以来的一次颠覆性的改革,那就是废除了丞相一职。当时的办事机构?六部?的运行方式是( )

A.直接向皇帝负责 B.受命于殿阁大学士

C.隶属于军机大臣 D.六部长官拥有相权

4.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部)之职掌,终以取祸。?下列观点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明代阁臣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明代阁臣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明代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阁臣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5.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6.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宰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7.《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8

A.清朝 B.明朝

C.宋朝 D.元朝

9.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思考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10.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12.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对清代的边疆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

A.是清朝贵族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深化

B.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

C.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

D.?改土归流?破坏了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

材料三(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檐曝杂记》

(1)材料一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如何评价材料一中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2)明清是封建社会晚期,材料二、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所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具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选择题

1.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劝他们自行调解。?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广州府县的这种行为主要是( )

A.按国际惯例尽量避免国际纠纷

B.吏治腐败逃避管理责任

C.因为《南京条约》附件的规定

D.畏惧洋人不敢得罪双方

2.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3.《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木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

①关税自主权②内地设厂

③台湾岛④香港岛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D.①②③④

4.?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

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

D.赔款2 100万银元

5.《天津条约》签订以后,咸丰皇帝曾表示?因思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至进京换约,如能尽力阻止,更属妥善。?咸丰皇帝的这番话实质上反映了( )

A.外国公使?驻京?是危害最大的条款

B.英法?进京换约?的要求是不正当的

C.清政府强硬的反侵略外交政策

D.清政府受传统外交体制的束缚

6.英国人赫德曾对一次战争发了一番议论:?中国没有得罪任何人,她只是一位老者,经过了若干岁月,渐渐变形消失了活力,现在,当她正慢慢苏醒过来时,却被这短小精悍的日本扑到身上。?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

①割占土地②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④外国人侵入到中国内河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9.?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这里说的是

(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非选择题

10.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

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

(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

(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

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清史稿》

材料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2008年12月26日下午从海南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他们的任务是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和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这是我国首

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也是我海军首次在远海保

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半月谈》2009年第1期

(1)依据材料一概述当时清政府出现的现象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甲午一役?对中国主权造成的严重破坏,并指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选择题

1.?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

什么精神 ( )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②团结一心的精神③敢于造反的精神④抵御外侮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C.李鸿章 D.张之洞

3.在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中,英勇抗击日军的爱国人士有( )

①刘永福②徐骧③邱逢甲④唐景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右图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台湾民主国的国旗(1895年)——蓝地黄虎旗,对该图认识最为准确的是( )

A.这是使宝岛台湾脱离祖国母亲而独立的分裂行为

B.这导致了今天台独势力猖獗,严重阻碍了统一大业

C.这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一场政治投机事件

D.非常情况下台湾人民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5.?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从该诗中可以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有( )

①甲午海战战斗激烈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③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遭到清廷压制④维新派发起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 )

A.清政府安抚政策的结果

B.义和团对中外反动派的正确认识

C.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

D.当时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矛盾尖锐

7.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指导

B.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具有局限性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D.被清政府控制和利用

8.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他所描述的场景发生于(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期间

D.义和团运动期间

9.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10.最近,一些学者针对史学界长期存在的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观点提出质疑。指出义和团运动针对铁路和电线杆的破坏,并不是单纯的发泄,或者对西方文明的?敌视?,而有现实的原因。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阻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另外,切断清军、八国联军的交通与通讯,也是义和团破坏电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观点说明,在评价历史事件时要( )

A.根据立场确定观点 B.坚持采用革命史观

C.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D.正确对待西方文明

11.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

C.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义和团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

二、非选择题

12.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材料二中邓世昌壮烈殉国于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在这一次战役中,身先士卒的爱国军官还有哪些?试举两例。这次战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在中国,不只是军队抗击外来侵略,更有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试举两例并说明其主要意义。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恶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材料三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引自《庚子纪事》

材料四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引自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五?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四反映义和团对待洋人的态度是什么?

(3)材料四反映了义和团的什么局限性?

(4)据材料五说明义和团运动的作用是什么。既然?瓜分一事,实为下策?,那么此后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上策?是什么?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

1.下面的漫画是著名漫画家张仃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作品,作品所反映的(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的显著变化有( ) ①中国革命的性质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斗争策略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3.平型关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它属于抗日战争时期( )

A.战略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B.战略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

C.战略相持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D.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

4.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说法错误的是( )

A.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B.全面抗战爆发于1937年C.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的全民族抗战D.抗战初期丧失了华北、华南、华中的大片国土,这是国民党消极抗战的恶果

5.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突出表现在( )

A.中国战场广大B.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

C.中国反法西斯斗争时间最长D.中国战场对日本法西斯兵力的牵制

6.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中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对上述材料的准确理解是( )

A.蒋介石准备抗击日本的侵略B.蒋介石已看透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

C.国民政府已制定全面抗战路线D.国民政府已经作好全面抗战的准备

7.?中国军队入缅的目的,全在协助友邦,伸张正义,维护人道,争取其他国家最后胜利,建立世界和平。?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②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军欧洲战场的对德作④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

A.

C.八路军在两个战场都曾作出重大贡献D.国共两党在军事上合作

9.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此役是指(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0.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坚实的基础?是指( )

①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③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⑤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⑤

11.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12.1937年~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军230万海外派遣军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军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这说明抗日战争( )

A.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C.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D.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二、非选择题

13.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并分析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执行会长步平回顾了中国抗战史研究的新变化。他提到,近年来,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格外注重研究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同时,抗日战争史研究站在整个民族的立场上,充分评价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上图中的布鞋是为悼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强制劳动而死难的中国劳工而缝制的。6 830双布鞋,6 830名死者,每一双布鞋的背后都是一个被撕裂的家庭。从1943年到1945年,日本共强行绑架169批,共计38 936名中国劳工到日本135个工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另据日本外务省1946年的统计,有6 830名中国劳工客死异国他乡。

材料三据悉,二战时被强掳到日本酒田港从事残酷劳动的原中国劳工及遗属13人此前提起诉讼,向日本政府及酒田市酒田海陆运送公司(原酒田港湾运送)索赔共1.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 151万元)。日本仙台高级法院审判长小野贞夫承袭日本最高法院的判例

驳回原告上诉称:?1972年的日中联合声明已经放弃了个人索赔权。?

(1)从材料一研究的视角,概括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怎样的侵华行径?抗战期间日本在沦陷区对我国的民族工业还进行了哪些破坏活动?其意图及影响是什么?

(3)日本仙台高级法院审判长小野贞夫驳回原告上诉的言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160年前的南方民谣唱道:?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 )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

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1861年英国翻译官富礼赐曾在南京见到招贴板上有陈旧的字纸,其内容是报道英法联军在北方战胜清军之事,最后写有?杀尽

妖魔?的口号。这表明 ( )

A.南京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B.太平天国与英法联军公开勾结

C.清政府坚决抵抗西方列强D.太平天国斗争的主要矛头是清政府

3.晚清曾流行这样一民谣:?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旗开得胜万民笑,拿下南京立天国。?它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

A.该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B.该运动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C.该运动在南京建立了政权D.该运动采用了西方高明的军事手段

4.太平天国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尝试失败,根源在于 ( )

A.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合国情B.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实际

C.领导集团革命进取心逐渐衰退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是指( )

A.北伐失利 B.永安建制C.安庆保卫战失利 D.天京变乱

6.近代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认为,干王的见闻较之其他诸王和领导人广阔些,甚至超过了洪秀全。容闳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干王的主张具有资本主义色彩B.干王最早主张向西方探寻真理

C.干王的主张符合太平天国实际D.干王的主张代表先进阶级利益

7.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 )

A.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历史任务

B.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

D.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8.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

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D.革命精神不彻底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这个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马克思

材料三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孙中山

材料四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向西方探索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二,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分析马克思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说明我们可从中学习马克思怎样的治学态度。

(2)材料二、三都否定了太平天国,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与前三则材料不同,材料四是如何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

二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势力

2.湖北省武汉市的武昌区有一条街叫?首义路?,这是为了纪念发生在这里的武昌首义。武昌首义发生于()

A.1911.10 B.1912.1 C.1912.2 D.1912.3

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诸法令中,对原中国同盟会纲领未真正实施的纲领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4.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

A.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

B.当时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深切愿望

C.当时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推翻帝制的深切愿望

D.当时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

5.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A.湖北军政府成立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清帝退位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6.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原因是()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

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与自由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表明()

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B.孙中山也受到制约

C.临时大总统没有权力D.孙中山试图限制袁世凯

8.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原因有()

①同盟会四分五裂②列强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③立宪派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④革命政权内外交困处境艰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9.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支持,其主要原因是()

A.外国人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的性质B.资本主义各国不赞成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

C.西方各国不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D.列强已经选中了袁世凯为其代理人

10.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的是()

A.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B.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

C.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D.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1.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抵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12.?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予吾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均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资产阶级革命之初,出现孙中山所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改良主义是当时的主要思潮

C.革命派长期在国外活动 D.资产阶级革命群众基础差

13.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

A.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早 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成立时间最早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14.孙中山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革命政府,是因为( )

①以革命手段夺取政权而建立②革命派在政权中占多数③政府颁布了反封建的法令措施④政府不向帝国主义妥协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15.辛亥革命的最后失败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深刻教训不包括()

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最主要、最凶恶的敌人

B.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力量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C.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D.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16.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因为它()

A.成立时间早 B.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C.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17.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1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明确了人民的权利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9.材料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化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与材料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3)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选择题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五四运动

D.中共?一大?的召开

2.有关?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爆发于1919年5月4日②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③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④最终在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了(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此观点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 ) A.中国的?文艺复兴?

B.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中国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起点

4.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共产国际也派代表列席会议

B.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会议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

D.毛泽东是?一大?的正式代表

5.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是( )

①推翻帝国主义压迫②打倒军阀③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④平均地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孙中山先生1924年演说中提到?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从中可分析出( )

A.孙中山认识到了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B.孙中山已正确认识到了革命失败的根源

C.孙中山认为革命军应是政治、军事并重的新型军队

D.孙中山否定了革命党的历史功绩

7.关于国民革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起的标志是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

B.北伐取得了巨大成功

C.革命阵营内隐藏关重要危机

D.彻底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8.井冈山的斗争( )

A.打响了中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1931年在井冈山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执行了一系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路线

9.遵义会议( )

①召开于1935年中国革命最为重要的关头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④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红军长征( )

①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②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③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④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了一大批骨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毛泽东在《长征》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该诗说明红军长征

( )

①冲破了国民党的围堵②战胜了险恶的自然环境③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④体现了北上抗日的决心和意志

A.①②③④ 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

12.对1946年的革命斗争形势叙述正确的是( )

A.抗日战争已接近尾声

B.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C.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改

D.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13.三大战役胜利后,为推翻国民党政权,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的?江?是指( )

A.乌江 B.长江 C.湘江 D.闽江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A.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反抗殖民经济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标志是辛亥革命的成功

C.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

D.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结果

1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你认为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五四精神?②井冈山精神③长征精神④延安精神

A.④①③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D.①④③②

二、非选择题

16.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以来,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1)?三年以来?的革命时期内,人民解放军哪一年的哪一次行动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军事行动的直接指挥者是谁?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哪三大战役?

(2)?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其导火线是什么?这一运动的爆发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什么?从此

后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什么经验教训?

(3)?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中,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是发生于哪一年的什么事件?它发生于中国哪一重大历史活动中?

(4) 请列举?一千八百四十年?(即1840年)以来的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重大革命斗争?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有何伟大意义?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选择题

1.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下列对?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

D.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昨日的报刊就是今日的历史资料。下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中共?八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民主和法制是现代文明的两大标志。近代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先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有关这三个法律文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B.都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C.都实现了让人民当家做主

D.都是民主革命斗争的成果

4.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四、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5.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权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7.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说:?无论哪个国家,当它强盛的时候,一定是边疆安全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强盛,必须先把边疆做成金城汤池,使敌国外患无由侵入,然后中枢权威才能巩固,整个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下列举措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辽朝的?蕃汉分治?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8.《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说:?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9.截至目前,中国共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地方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

①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事业②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③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自治权④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展;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和目的。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哪些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体现的原则。

(3)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者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在()

A.1953年B.1954年C.1955年D.1956年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B.决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提出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错误地认为中央领导层出现了修正主义

3.中共八大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B.提出了继续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C.重申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强调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4.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是在()

A.1956年B.1963年C.1965年D.1966年

5. ?文革?错误的根源在于()

A.对中国社会主义阶段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

B.不清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方式

C.建国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管理体制

D.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作风和个人崇拜的发展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在()

A.1968年B.1970年C.1976年D.1978年

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是()

A.中共八大召开B.?文化大革命?结束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8.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执政党的建设》

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9. ?依法治国?正式写入我国的宪法是在()

A.1980年B.1982年C.1997年D.1999年

答案:D

10.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个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怎样解释才正确()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②③ B.①④ C.②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申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

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江泽民同志认为为什么要?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3)你认为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有什么重大意义?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选择题

1.中国政府开始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

A.《告台湾同胞书》中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政策》

C.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谈的话

D.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2.?一国两制?构想的不正确的是( )

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 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C.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3.中国政府于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

A.解决香港问题

B.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4.关于香港回归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香港回归时?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成功运用

B.1982年中英双方达成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

C.香港回归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D.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圆满地解决了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问题

5.我国的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D.各自权限不同

6.中英、中澳《联合声明》中规定香港、澳门地区 50年不变的是( )

①外交制度②经济制度③军事制度④生活方式

A. ①③ B.②④ C. ①④ D.②③

7.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条件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 )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所接受

D.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8.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 )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港澳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9.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

A. 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 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 外国资本不动

D. 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材料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国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港澳问题?

(2)简述港澳回归的意义?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选择题

1.A 2.C 3. D 4.B 5.C 6.A 7.A 8.C 9.C

10.C 11.A 12.D

二、非选择题

13.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大宗与小宗的划分是相对的;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14.(1)目的:巩固统治。理由:姜尚是功臣;伯禽是王族。

(2)朝觐述职、交纳贡赋、镇守疆土、提供力役。

(3)不是。诸侯代表周王行使地方统治权,是诸侯国内的最高统治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4)春秋时期,王权衰落,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走向瓦解。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选择题

1. A

2. A

3. A

4. A

5. C

6. A

7. B

8.C 9.B 10.D 11.B 12.D 13.C 14.D 15.C 16.A 17.B 18.D 19.D

二、非选择题

20.(1)观点:实行分封制有利于统治的稳固。论据:商周时期都因分封而统治长久;分封的诸侯王可以削弱地方特权,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

(2)反驳:李斯认为分封制是造成战乱的原因。措施:建议焚烧秦以外的史书和《诗》《书》、百家著作。

(3)对分封制的否定是正确的,焚书也可以起到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摧残了文化,

21.秦朝时,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用作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本来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行踪诡秘,君臣悬隔,身为丞相的李

斯都无法与皇帝相见,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22.(1)积极方面:抵御了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

结晶;闻名世界,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

(2)消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原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时期内未起到军事防御工程的应有

作用。

建议:本题可从积极作用占主导、消极作用占主导、两种作用等同三个角度论证。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选择题

1.C 2.B 3.D 4.B 5.C 6.A 7. B 8.A 9.B 10.D

11.B 12.C 13.A 14.C 15.B 16.B 17.C 18.C 19.A

二、非选择题

20. (1)三省六部制。

(2)权力分散,相互制约。

(3)秦、汉初: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时,由于内朝的设立,限制了丞相的权力。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设立,相权被分散。宋代:增设副宰相,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分割。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选择题

1.B 2.A 3.A 4.B 5.A 6.B 7.A 8.A 9.D 10.A

11.A 12.B

二、非选择题

13. (1)?上?是指秦始皇。他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材料二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材料三反映了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消极影响: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自此中国的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14.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中朝?,剥夺丞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枢密院等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丞相权大会危及君主统治。

(3)没有实质意义。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选择题

1.C 2.B 3.B 4.B 5.D 6.C 7.C 8.B 9.D

二、非选择题

10. (1)清朝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列举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侵华战争及其影响,例如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列强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合理性:认识鸦片战争后遭受不平等待遇是因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政策及其造成的落后。

不合理处:没有认识到战后遭受不平等待遇不是因为战前未给列强?平等待遇?而是列强想打开中国市场。

11. (1)现象: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

(2)破坏: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

(3)清王朝的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地保卫海疆);新中国的成立,洗刷了近代以来?有海无防?的耻辱,维护了国家领海主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势日盛,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是其体现,同时也显示了海防力量的日益强大。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选择题

1.C 2.B 3.A 4.D 5.A 6.C 7.A 8.C 9.C

10.C 11.D

二、非选择题

12.(1)①英国②《马关条约》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黄海海战丁汝昌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珪(任举两例即可)

影响:保存了主力,但战后李鸿章命令?避战保船?最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结局。

(3)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②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13.(1)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奉行卖国政策,人民不堪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

迫和剥削。

(2)?灭洋?。

(3)笼统且盲目地排外,包括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不加区别地对待外国人,不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4)作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上策?是?以华制

华?,即寻找和扶植其在华代理人。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

1.A 2.D 3.A 4.D 5.D 6.A 7.D 8.D 9.D 10.C

11.D 12.B

二、非选择题

13.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英国向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中国坚持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3)理由: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主要原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

14. (1)地位: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2)行径:掠夺中国大量劳动力,进行强制性劳动。

活动:在沦陷区,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意图:把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当中(?以战养战?)。

影响: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极大地限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

(3)不合理。理由:中国政府在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宣布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是着眼于两国人民友好相处作出的政

治决断,仅限于放弃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赔偿,不包含其他的诸如劳工纠纷方面的个人赔偿。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选择题

1.C 2.D 3.D 4.B 5.D 6.A 7.C 8.C

二、非选择题

9.(1)从赞扬到否定。

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刚开始的时候,马克思对其了解很少,从反对封建主义的角度赞扬中国革命;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和走向

失败,马克思对其进行深刻分析,客观地总结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态度。

(2)材料二认为太平天国是建立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的。材料三认为太平天国是片面的排满斗争。

(3)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近代救国救民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A 2.A 3.D 4.D 5.B 6.D 7.A 8.B 9.C 10.C 11.C

12.D 13.D 14.D 15.C 16.D 17.A 18.B

二、非选择题

19.(1)不矛盾。因为中华民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特权没有被取消,实权又被袁世凯所窃取,因而民国的成立在当时没能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与社会进步的目的。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以后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2)从历史发展的整体上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由人民群众参加,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及争取民族独立为目标,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而进行的革命运动,因此是完

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3)打乱了反动统治秩序,使它再也无法重新统治下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和民主觉醒,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选择题

1.C 2.B 3.B 4.C 5.C 6.A 7.D 8.B 9.A 10.D 11. A 12.B 13.B 14.C 15.B

二、非选择题

16.(1)1947年刘邓大军千力跃进大别山; 指挥者:刘伯承、邓小平。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2)1919年的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经验教训:掌握军队(武装力量)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3)1935年初遵义会议;发生于红军长征途中。

(4)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辛亥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5)胜利意义: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它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的胜利。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选择题

1.C 2.B 3.C 4.D 5.B 6.C 7.D 8.B 9.A 10.B

11.A

二、非选择题

12.(1)时间:1949年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立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相互同化、相互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下了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13. (1)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的思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选择题

1. D

2. A

3. D

4. D

5. A

6. D

7. D

8. C

9. D 10.A

二、非选择题

11.(1)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2)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3)这是总结共和国50年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得出的历史结论,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并

已经开始步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选择题

1.A

2.C

3.B

4.B

5.B

6.C

7.D

8.B

9.D

二、非选择题

10.(1)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根本)

②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前提)

③?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④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⑤《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法律依据)

⑥全国人民喜迎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完成准备工作

⑦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智慧和努力。

(2)①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百年耻辱;

②开创了港、澳、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显现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④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 .财产C.信仰B.地域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 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 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 A .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 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 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 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 .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 .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 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 参加科举考试C. 投笔从戎戍边 B.等待朝廷察举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 .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 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 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C. “事无不总”,负 责执行政令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3.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4.《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5.“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左传》的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周王室强大 B.郑伯不畏周王 C.分封制瓦解 D.诸侯之间不和 6.根据《孟子》、《管子》的说法,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这说明分封制度( ) A.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 B.是“礼制”的表现形式 C.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 D.便于实行按亩纳税 7.《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分封制度被破坏 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8.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 A.世官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二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两大力量:军与民。 三大阶段: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三大侵略特点: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点,战争开国门。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第三阶段:日本大规模侵华旨在灭亡中国。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要求开埠通商、协定关税是这一阶段商品输

出的要求,也是列强侵华的特点。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因此,其经济侵略特点,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具体反映在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开设工厂、提供贷款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完成后,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也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希望瓜分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日本大规模侵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侵略中国的主要是日本,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称霸西太平洋,因而灭亡中国是日本侵华的突出特点。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评价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评价。 2.从考查的功能看:不着眼于“是什么”,而是着眼于“为什么”。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B.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1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 第1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正确的。 l。周朝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内服与外服制度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 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3。在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开始形成于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唐朝 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 A。中央集权的产物 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 C.皇权的产物 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 5。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 C,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6.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开始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 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c。巩固皇权 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8.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终身制 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C.集体领导的任期制 D.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9.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 B.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 C.有利于文化交流 D.有利于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发展 lO.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多为番属关系 B.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 C.众多城邦组成独立国家 D.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11.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的政体形式是 A.贵族制和民主制 B;贵族制和君主制 C.民主制和寡头制 D.君主制和僭主制 12.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建立的法律是 A.《人权宣言》 B.1791年宪法 C。《拿破伦法典》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3。统一后的德国实际是一个 A.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B.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C.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国家 D。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国家 14.德意志统一的基本方式是 A.革命 B.改革 c.王朝战争 D.独立战争 15.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是 A.罗伯特·沃波尔 B.威廉 c.汉诺威 D.约翰·弥尔顿 16.根据德意志宪法,国会是 A.政府行政机构 B.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C.人民的代表机构 D.对政府有监督权的行政机构 17.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 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肯定了 A.联邦法律的多样性 B.国家的统一 C.法律的公正性 D.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18。右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这场侵华战争是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历史必修一 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 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 B. 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 D. 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 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 A.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B.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C.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D.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8.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B. 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D.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9.有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和中国人民就已经“站起来了”,下列组合中,能支持该学者观点的是() ①抗战胜利洗雪了以往反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耻辱,振奋了民族精神②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大提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常”之一③中国收回了部分被侵占的国家权益,民族独立自主性有所增强④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势力空前壮大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录取率也很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000名考生有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无法真正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11.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斗争,先后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12.毛泽东在汉口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八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①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②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③德国的古典哲学。 (4)实践条件:马克思、思格斯的努力,深入工人运动,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2.诞生 (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内容 ①揭示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 ②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党的纲领、目的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③提出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④指出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的政党。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形成不可抗拒的潮流。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1.第一国际 (1)成立标志:来自英、法、德、意、波兰等国的工人代表于1864年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大会,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 (2)领导机构: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称为总委员会)。 (3)原则:①政治原则:《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②组织原则:《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4)主要贡献 ①反对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压迫。 ②反对第一国际内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派别。 (5)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它的建立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 2.巴黎公社 (1)背景 ①民族矛盾: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压境。 ②阶级矛盾:资产阶级国防政府要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③直接原因:1871年3月18日反动政府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2)成立:1871年3月28日成立,它是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 (3)革命措施 ①军队方面:废除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②政权建设: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十个委员会。 ③制度建设: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 ④待遇方面: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工资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 (4)失败:1871年5月,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中,即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事件。 (5)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3.第二国际的斗争 (1)成立: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开幕。大会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 (2)第二国际内部存在的斗争:第二国际成立后,内部各种派别斗争激烈,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修正主义思潮泛滥,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自行解散。1.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指() ①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②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③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④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其含义主要是指无产阶级() A.接受了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B.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进入了有组织的革命斗争时期 D.开始提出了独立的经济和政治要求 3.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1842年,恩格斯在英国的曼切斯特,通过自己实践活动逐渐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B.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表明马克思已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C.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第一次会晤,开始了两位导师的共同战斗历程 D.《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4.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是() A.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B.社会经济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C.缺少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 5.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理论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来自①德意志②英国③法国④比利时() A.① B.② C.②③ D.③④ 6.马克思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标志是() A.主编《莱茵报》期间 B.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 C.1843年,马克思来到巴黎 D.1844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7.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的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 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8.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思想高涨 D.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9(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材料二马克思在1872年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说,《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前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1)材料一中的“思想材料”指的是什么?“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又是指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道理? 1.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时说:“摩尔(指马克思)的一生,要是没有国际,便成了挖去了钻石的钻戒。”这里的“国际”是指()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课 随堂练习

第一单元第二课 一、选择题 1.(2018·重庆名校高一联考)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处省略的是(C) A.察访推荐B.血缘关系 C.皇权独尊D.相权独大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秦汉大一统的实现”可知当时的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其核心为皇权独尊,C项正确。 2.(2018·银川育才中学高一期末)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B) A.三公B.丞相 C.太尉D.御史大夫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的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所以在秦朝,丞相也就被称为“百官之首”。 0 0 3.(2018·太原高一联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B) A.朝议裁决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 [解析]“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独断专行的特点,故选B 项。 4.(2018·梅州高一期末)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说: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B) A.分封制B.郡县制 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 [解析]材料中“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指秦朝时期。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5.(2018·安徽师大附中高一期末)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仅仅15个年头,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这是因为秦朝(A)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试题参考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检测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D.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4.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5.近代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6.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7.右图中的史实发生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8.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0.“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1.佳士得拍卖公司曾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3.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4.在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 B、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了()①幽王荒淫无道②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③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④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 ④ D.①②③④2.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 制 D禅让制 3.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 是 (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 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立志效法古代名君 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5.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 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6.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①分工明确②互相配合③互相牵 制④皇权集中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 ④D.①②③④ 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8.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下有关表述错误的有( ) A.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B.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C.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D.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 9.《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 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

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A. 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 B. 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 D. 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 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 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了解这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中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点内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情分析 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高中新课程。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建议 1.教法:情境导入启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创设问题,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2.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法。逐步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4.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3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先驱”活动体现在(D) A.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C.最早领导推翻了封建制度 D.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解析]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是洪仁玕,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最早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封建制度仍然根深蒂固,故C 项错误;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D项正确。 3.(2018·浙江学业水平模拟)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C)

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 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 [解析]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4.(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D)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5.(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他宣誓就职这一事件发生于(D) A.1911年北京B.1911年南京 C.1912年北京D.1912年南京 [解析]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故选D项。 6.(2018·洛阳高一联考)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C)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