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l、C; 2、A; 3、D; 4、C; 5、B; 6、A; 7、B;

8、D; 9、C; 10、A; 11、B; l2、C; 13、C; 14、B;

15、D; 16、A; 17、D; 18、C; 19、A; 20、C; 2l、A;

22、C; 23、D; 24、C。

(二)多项选择题:

l、ABCDE; 2、ABCDE; 3、ABCE; 4、ABCD; 5、ABE;

6、BCD;

7、ACDE;

8、AC;

9、ABCD;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

2、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3、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领土内具体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4、经济领土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的领土、领海、领空和具有捕捞与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还包括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即驻外使领馆用地,但不包括国外驻该国的使领馆用地。

5、经济利益中心是指常驻机构单位在该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它建筑物等,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准)。

6、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而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

7、经济流量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交化的价值数量,包括生产、分配和再分配、变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

经济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价值量。

8、要素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营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9、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

10、生产者价格是指生产者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括要素价格和单位产出的生产税净额。

11、购买者价格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应支付的市场价格。

12、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

(四)简答题

1、答:

(1)从总体上说,目的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监测、分析、比较,为制定和分析政策及宏观调控管理服务。

(2)从内容上说,是揭示运行系统的主要经济功能及相互联系。

(3)从方法上说,是通过一系列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实现对运行系统的描述。

(4)从发展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将是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答:

(1)分类体系建立在经济主体和交易分类的基础上。

(2)国民经济产业(行业)部门分类和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是经济主体分类。

(3)生产领域中的分类是为反映产业结构、总供给结构及生产率计算和经济结构分析服务的。

(4)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中的机构部门分类,主要为分析收入分配结构服务。

(5)在最终使用领域,消费按政府和居民消费目的分类,是为分析政府职能作用和居民消费行为及结构服务的;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主要反映金融市场的各种结构和联系。对非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是为投资品需求结构和资本生产率或技术进步分析服务的。

3、答:

(1)在生产阶段,用GDP来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

(2)在收入分配阶段,用国民原始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反映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的总量特征。

(3)在最终使用阶段,各种消费构成总量指标反映消费需求;储蓄作为积累领域的主要资金来源,向资本形成

和金融市场分流。因此,可以用金融投资和负债、固定资本形成、库存投资以及其它非金融资产购买净额等指标来体现最终产品使用状况。

4、答:

(1)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

(2)一国常住机构单位所生产的全部增加值总量,与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后的国民原始收入或国民可支配收入总量相等。

(3)初次分配、再分配会改变机构单位之间的收入比例关系,但并不改变其价值总量。

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l、A; 2、B; 3、B; 4、B; 5、C; 6、B;

7、A; 8、C; 9、D; 10、C; 11、C; l2、B;

13、C; 14、A; l5、D; 16、A; 17、D; 18、B;

19、B; 2O、A; 2l、C; 22、D; 23、C; 24、B;

25、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CDE;

3、ABD;

4、BCD;

5、ACDE;

6、ABE;

7、ABC;

8、BC;

9、ABCD;10、ABCDE;11、CE;l2、ABD;13、ACE:14、ACDE;l5、ABD。

(三)名词解释

1、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商品,例如粮食、面粉、煤炭、机器等有形商品。

服务是指无形的商品,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不能被储存。

2、生产是指生产者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3、市场产出是指以盈利为目的并在市场上实现的生产产出,其特点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规模和价格。

4、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5、中间消耗是指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6、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扣除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7、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8、总消费是核算期内机构单位为满足个人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对货物和服务最终消费的支出合计。它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居民消费,即居民在核算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另一是社会公共消费,即政府最终消费支出总计。

总投资是机构单位在核算期内对固定资产和库存的投资支出总计,包括固定资产形成和库存增加两部分。

9、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10、部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指某部门增加值增量古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比重,它是研究产业结构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用公式表示为: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该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四)简答题

1、答:SNA的生产是指经过劳动和物质资料的投入,形成货物与服务产出的活动过程。生产所包括的范围亦即生产货物和服务这两类活动的范围。具体包括在核算期生产者生产的供出售的全部货物、生产者自产自用的货物和生产者为外单位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服务。

2、答:货物和服务各自的特点表现在:

(1)货物是有形商品,服务是无形商品:

(2)货物被生产出来后,在末被消费以前可以储存,而服务则不能被储存;

(3)货物的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

3、答:机构单位总产出核算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对生产要素最初投入的价值核算,即对地租、工资、利息、利润等的核算;

(2)对货物与服务的中间消耗的价值核算,即对固定资产的消耗和中间产品消耗的核算;

(3)对生产税净额的价值核算,即对生产税减生产补贴的核算。

4、答:用“工厂法”计算工业总产出,应遵循以下原则:(1)必须是单位内工业生产活动成果,单位内非工业生产活动如建筑、农业等成果不能计入;(2)必须是本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成果,即本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和工业性作业,非本期的成果不能计入;(3)必须是单位内工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即本期内在单位内不再进行加工的最终产品,单位内不允许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5、答: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在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主要包括:

(1)小型工具。一般是价值低于200元的工具都被视为中间消耗;

(2)固定资产的普通保养与修理属于中间消耗;

(3)将核算中不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方法估价和核定折旧率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视为中间消耗。

6、答,生产账户是账户序列的第一账户,它的设臵在于通过账户形式反映生产过程及其结果的总量特征。其一般形式如下:

表2-1 生产账户单位:亿元

使用来源

中间消耗总产出

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

合计合计

它概括地表现了生产核算的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生产法和分配法或收入法,生产账户的右方为来源,其内容只包括总产出一项。账户的左方为使用,列示了中间消耗和增加值。其中,增加值又分列了按收入法计算所包括的四项内容。

生产总量账户既反映生产的过程,又反映生产的结果。它的作用表现为:

(1)生产所形成的收入被结转到后续账户中,将对其它账户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例如,由于平衡项目既可按总额计算,又可按净额计算,这样,在其后的账户中与增加值有关的平衡项如营业盈余,混合收入、初次分配收入余额也按总额和净额计算。

(2)利用生产总量账户提供的指标,可以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研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反映生产的结构。生产总量账户能够提供国民经济的分类性资料,从而为国民生产的结构性分析提供了条件,如产出结构,投入结构等。

此外,生产总量账户的指标还可用于研究总供给和总需求以及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税收政策。

7、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各部门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诸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也就是各部门生产要素收入即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相加之和。从使用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最终产品是被用于同期全社会的最终使用:积累和消费。

8、答: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生产的重要尺度,它在衡量经济活动净成果方面有着其它指标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虽然为人们提供了福利的绝大部分,是影响社会福利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国民净福利并非十全十美,用它作为国民净福利指标至少有以下不足:

(1)国内生产总值只衡量了经济活动的直接成果,但远非经济福利的全部。因为经济福利还会包含一些间接成果,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等,但这些间接活动成果都不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体现出来,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的范围小于经济福利的范围。

(2)国内生产总值并未包括给人们带来福利的全部产品和服务。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生产范围,家务劳动

提供的服务以及其它一些非市场性的活动成果并未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范围之内,而这些活动的成果在增进社会福利方面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国内生产总值还会夸大社会福利。国内生产总值只核算经济活动的直接成果,并不考虑生产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等负效应,而环境污染恰恰会降低社会福利。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社会的非科学性和非准确性。

(五)计算题

1、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单位:亿元

使用金额来源金额

一、总产出一、总支出25663

二、中间投入14239 二、中间使用14239

三、国内生产总值三、国内生产总值11424

1、固定资产消耗1193 1、总消费7336

2、劳动者报酬2、总投资4310

3、生产税净额(1)固定资产形式

4、营业盈余(2)库存增加

3、出口

4、进口

5、统计误差

2、

(l)GDP(生产法)=∑各部分增加值

=150+400+120+160+140+160+330=1460(亿元)

(2)GDP(收入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700+(200-120)+400+280=1460(亿元)

(3)GDP(支出法)=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1000+640+(220-400)=1460(亿元)

3、(1) 国内生产总值=914(亿元)

(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914-96=818(亿元)

4、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均为500亿元

5、本年度工业总产出=当年销售收入+当年库存变化+当年来料加工收入

=25+[(10-16)+0+(11-8)]+5=27(万元)

6、农业总产出=粮食总产出+其余农产品总产出+林产品总产出+森林培植费

+畜产品总产出+畜牧存栏期初期末差额=103*1300+8.7+3+6+6+(17-15)

=133925.7(万元)

7、

(1)中间消耗=生产成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小型工具支出

=542-68-25+5=454(万元)

(2)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860-454=406(万元)

8、(1) 该金融部门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350-128=222(亿元)

该金融部门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

=222-120-15-12=75(亿元)

(2)金融部门生产账户单位:亿元

使用来源

中间消耗 128 总产出 350

增加值 222

劳动者报酬 120

固定资产折旧 15

生产税净额 12

营业盈余 75

合计 350 350

9、 (1)生产法GDP=1753.39(亿元)

(2)收入法GDP=1753.39(亿元)

(3)支出法GDP=1753.39(亿元)

10、(1)货物和服务进口总额=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国内生产总值

=3858+889+1124-4778=1093(亿元)

(2)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9159-4381=4778(亿元)

(3)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4778-589=4189(亿元)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C;

6、A;

7,B;8、D;9、D;10、C;1l、A;12、B;

13.B;14,C;15,D。

(二)多项选择题

l、ABCD;2、ABDE;3、ACD;4、BCD;5、ABDE。

(三)名词解释

1、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是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货物和服务。

2、最初投入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3、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中间投入系数,是两个部门间直接存在的投入产出的数量表现,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中间投入的数量。

4、完全消耗系数是直接消耗系数和各轮间接消耗系数的代数和,以反映最终产出与中间投入的关系。

(四)简答题

1、答:第一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账户有以下作用:

(1)反映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

(2)反映产业部门的初次收入形成;

(3)反映产业部门生产的总产品的使用去向

(4)是反映产业部门间关联的基础。

2、答: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

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业部门纵横交叉形成的棋盘式表格。其主栏是中间投入,宾栏是中间产品。整个象限反映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第Ⅱ象限的主栏与第Ⅰ象限相同,宾栏为最终产品或使用。整个象限主要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

第Ⅲ象限的主栏是增加值或最初投入构成,宾栏与第Ⅰ象限相同。整个象限主要反映各部门增加值分配或最初投入构成情况。

第Ⅳ象限主要反映再分配关系。

3、答:投入产出表主要有以下平衡关系:

(1)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

(2)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3)某个部门的总收入=该部门的总产出

(4)第Ⅱ象限总量=第Ⅲ象限总量

4、答:影响直接消耗系数的因素有:

(1)生产的技术水平;

(2)产出的结构:

(3)价格水平。

(五)计算题

)2,l j i (x

x a j

ij ij 3,,==

甲 乙 丙 甲 0.5 0.2 0.2 乙 0.1 0.1 0.1 丙

0.1

0.1

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1、B ;

2、D ;

3、B ;

4、C ;

5、C ;

6、B ;

7、B ;

8、D ;

9、D ; 10、C ; 11、B ; 12、B ; 13、C ; 14、A ; 15、B ; 16、A ; 17、A ; 18、C ; 19、D ; 20、C ; 21、B ; 22、D ; 23、A ; 24、D ; 25、A 。

(二)多项选择题

l 、ACD ;2、BD ;3、ABE ;4、ABD ;5、BC ;6、ACD ; 7、ABCDE ;8、ABCDE ;9、ABD ;10、CDE ;11、AD ; 12、ACE ;13、BCDE ;14、ABCD ;15、ADE 。

(三)名词解释

1、收入分配是指当期生产的价值分配给社会各方面形成的所有收支活动。分为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

2、收入使用是指消费活动,即用于购买从而实现消费所花费的支出。

3、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对生产的参与状况积贡献,对生产成果增加值的分配。初次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财产收入和生产税。

4、财产收入是指资产所有者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资产归其使用而得到的收入,是因资产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出让而产生的由使用者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

5、原始收入是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平衡项目,也是体现整个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综合指标,表示各部门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最终取得的生产性收入。

6、国民收入是指国内各机构部门原始收入之和。各部门原始总收入之和称为国民总收入(过去的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原始净收入之和称为国民净收入。从含义上看,国民收入是指该国民经济当期从国内和国外获取的全部生产性收入。

7、收入再分配是指在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的收入分配活动。这些分配有多种形式,广泛发生于国民经济范围内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与国外之间,分配中产生的收支流量不再是生产性的,也不是交换性的,而是转移性收支。

8、转移是交易的一种形式,是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上述资源作为对等物回报之行为。因此,它是“单方面”的交易。

9、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结果。从形成过程看,它是各部门原始收入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从去向看,它是各部门当期获得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10、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由于考察标准不同最终消费有两种定义:一是以货物和服务的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定义为最终消费支出。它是指由购买者向出售者购买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二是以消费对象的实际获得为标准,定义为实际最终消费,是指消费者实际获取的货物与服务的价值。

11、居民消费支出是指核算期内由居民个人直接购买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所花费的支出。

公共消费支出是指由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承担费用,对社会公众提供的消费性货物与服务的价值。 12、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扣除最终消费后的余额。

13、消费率是最终消费支出额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即: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14、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最终

消费支出

(四)、简答题

1、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入,这些构成了收入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入分配账户的内容。

2、答:收入初次分配阶段所发生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它们的产生都与生产有关,属于生产性收入流量。其中,劳动报酬是指根据劳动者所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由各生产单位对劳动者支付的现金或实物的报酬;生产税净额是各生产单位对政府财政支付的生产税与政府对生产单位的生产补贴二者相抵之净额,所谓生产税是指各生产单位由于生产、销售、购买、使用以及进口货物与服务向政府财政缴纳的税收;财政收入是资产所有者向使用者转让资产使用权所得到的报酬,包括利息、租金、红利、特许权使用费等形式。

3、答:收入再分配账户上记录的分配流量都属于经常性转移收支,通常把这些转移归纳为三类。一是政府财政征收的现期所得税,包括各种经常税;二是围绕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而发生的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三是除上述之外的其它经常性转移,包括当期非人寿保险保费净额和索赔、政府间的转移等。

4、答: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是常用的几个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三者间关系可由下述关系式表示: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原始净收入

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经常性转移收入净额

5、答:在一系列收入分配账户上,平衡项目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在形式上使各账户内部能够保持平衡,外部保持衔接,而且自身也具有经济意义,是重要的经济总量。

(1)收入形成账户的平衡项是营业盈余,反映各部门在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支付后的盈余数额;

(2)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原始收入,反映各部门经初次分配后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总量;

(3)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可支配收入,反映各部门经收入分配后所获取的最终收入总量;

(4)调整后可支配收入是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其性质与可支配收入相近,但对后者根据实物社会转移做了调整。

6、答:(1)经常转移一般数额较小,大都经常地和有规律地发生,影响交易双方当期收入和消费水平。

(2)资本转移数额较大,不经常和有规律地发生,影响交易双方资产量的变化,接受方是处于投资目的。

7、答:消费是一种行为,是指人们使用货物和服务来满足生活需要的最终消费。

最终消费支出是指购买货物和服务支付的价值。其考察标准是以货物和服务的最终购销行为的发生为原则。

实际最终消费是指消费者实际获取的货物与服务的价值。其考察标准是以消费对象的实际获得为原则。

8、答: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着重记录和反映政府、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和居民三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源于此项收入的消费品和消费服务的支出及储蓄。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是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后续账户,它以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可支配总(净)收入为初始流量,从而使两个账户间做到有机衔接。

9、答: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从消费对象性质看,包括:

(1)耐用消费品支出;

(2)非耐用消费品支出;

(3)各种文化生活服务费用支出。

10、答:核算居民消费支出总量,通常要就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进行。具体应注意:

(1)核算消费支出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2)消费支出既包括直接购买支出,也包括虚拟购买支出。

11、答:公共消费由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最终消费支出组成,是指由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承担费用,对社会公众提供的消费性货物与服务的价值,其中政府最终消费支出是主要部分。

(1)按照职能划分,公共消费支出包括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险和福利、体育和娱乐、文化等方面。

(2)从受益对象考虑,公共消费支出要区分为用于居民的和用于公共服务的两部分。

12、答(1)对于由政府等部门从市场上购买,然后免费提供特定居民的那部分产品,按照实际购买价格来计算

公共消费支出。

(2)对于政府部门将自己的服务产出免费或以无经济意义的价格提供给居民和公众的部分,以政府等部门非市场也产出为基础,减去其以成本价格或无经济意义的价格出售其产品而获取的“销售收入”所得的数额,作为这些部门承担的公共消费支出。

13、答: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采用项目×部门的矩阵形式。横行以交易和平衡项目分列,包括收入分配项目、收入使用项目及投资项目三部分:纵列按照各机构部门分列,每一部门下设来源和使用两栏,分别记录在各项目下发生的收入流量和支出流量。

从每一部门纵列来看,反映了各部门内部收入分配及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平衡关系,具体有:

部门增加值+分配性收入=分配性支出+可支配总收入

可支配总收入=总消费+总储蓄

总储蓄=资本转移净收入+非金融投资+净金融投资

从每一部门横行来看,反映了部门之司的外部平衡关系。对分配性交易各行,来源合计等于运用合计。

14、答: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

居民个人消费支出

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是,其数值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断呈下降趋势。这一系数的高低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一国居民生活水平富强程度的标准。

(五)计算题

1、某地区2002年综合收入形成账户

单位:亿元

使用

交易与

平衡项目来源

济总体居

为居

民服

务的

非营

利机

非金

融企

为居

民服

务的

非营

利机

经济

总体

总增加值1700 95 320 3 620 2738

固定资本消耗(-) 300 14 30 1 100 445

净增加值1400 81 290 2 520 2293

922 25 2 230 45 620 劳动报酬

205 85 0 0 15 105 生产税净额

1611 510 1 90 35 975 总营业盈余

445 100 1 30 14 300 固定资本消耗(-)

1166 410 0 60 21 675 净营业盈余

2、国外自该国得到的财产收入净额为450亿元。

3、政府部门收入再分配账户

单位:亿元

使用资源

经常转移300 经常转移900

社会福利300 原始收入50

其它0 所得税650

社会缴款250

可支配收入650 其它0 4、(1)企业收入形成账户

单位:亿元

使用来源

劳动者报酬60 增加值180

生产税净额9.8

营业盈余110.2

(2)企业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单位:亿元

使用资源

财产收入20 营业盈余110.2

财产收入 1.3

原始收入91.5

(3)企业收入再分配账户

单位:元

使用来源

经常转移支出35.1 原始收入91.5

所得财产等经常税30 经常转移收入0

社会福利 5

社会缴款0.1

可支配收入56.4

5、该地区住户最终消费支出为156万元。

6、政府部门储蓄总额20亿元;储蓄净额-10亿元

7、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单位:亿元

使用

交易与

平衡项目来源

经济总体为居

民服

务的

非营

利机

居民

非金

融企

非金

融企

居民

为居

民服

务的

非营

利机

经济

总体

可支配收入总额277.5 48 582 1809 64.5 2781

可支配收入净额72.0 33 537 1746 60.0 2448

2184 50 1557 577 最终消费支出

1947 50 1557 340 个人消费支出

237 237 公共消费支出

597 14.5 252 5 48 277.5 储蓄总额

264 10.0 189 -40 33 72.0 储蓄净额

8、(1)消费率=58.8%;储蓄率=41.2%

(2)消费率=53%。计算结果的变化说明收入的部门占有结构状况对经济整体的消费率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B;

5、C;

6、D;

7、C;

8、B;9、C;10、A;11、D;12、A;13、A;14、B;

l5、A;16、D;17、D;18、A;19、B;2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BC;

3、ABD;

4、ABCDE;

5、ABCE;

6、ABC;

7、ABDE;8、ABC;9、CD;10、BDE;11、ABC;

12、AC;13、BDE;14、BCE;15、BDE;16、BCD。

(三)名词解释

1、经济资产是指由各机构单位个别所有,用于获得经济利益的实体或法律契约。包括实物资产,也包括金融资产。

2、非金融资产是指非金融性的经济资产,包括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和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或依附于某种实物形态的非金融性无形资产。

3、生产资产又称可再生资产,是指作为生产过程的产出而存在的资产,由各年未被消费的产出积累而成,当其消耗或毁损后,可由生产过程再次复制。

非生产资产又称不可再生资产,是指通过生产过程之外的方式取得的资产,主要指各种自然资产如土地、矿藏和非人工培育的森林,也包括以专利、商誉等形式存在的无形资产,这些资产被消耗、毁损后,不能依照原产生过程重新复制。

4、固定资产是指可在生产中被反复或连续使用一年以上的生产资产。

存货又称库存,是指生产单位所持有的各种存货,包括材料和供应库存,在制品库存、制成品库存和转卖货物库存等。

贵重物品是指持有者作为价值储存手段而持有的货物,包括贵重金属、珠宝、艺术品等。

5、资本帐户是记录各机构单位由经济交易而获得或处理的非金融资产价值以及与此有关的储蓄、资本转移活动的帐户,这些交易被统称为非金融性资本交易。

6、资本转移是出于投资目的并影响到交易者双方或一方资产负债存量的转移。它可以是现金转移,也可以是实物转移。

7、资本形成是指各机构单位通过经济交易获得或处理生产资产的行为。

8、金融资产是经济资产的组成部分,指以金融债权(如通货、存款、贷款等)货币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公司股票等形式存在的资产。

9、金融帐户是记录所有发生在各机构单位及国外之间的金融交易所引起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变动的帐户。

10、货币黄金是货币当局及受其有效控制的其他部门作为金融资产和外汇储备组成部分而实际持有的黄金。

特别提款权是指货币当局持有的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的储备资产,它们作为一国的国际货币储备,是中央银行的资产,但不表现为任何一方的负债。

11、投资率是投资主体在一定时期内非金融投资与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即:投资率=非金融投资总额(或净额)/国民可支配收入总额(或净额)

(四)简答题

1、答:积累核算的内容及其帐户表现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经济交易引起的资产负债变化,即资本形成和金融交易核算,由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体现;

(2)资产负债数量的其他变化由资产数量其他变化帐户体现;

(3)资产负债价格变化结果由重估价帐户体现。

2、答:生产资产又称可再生资产,是指作为生产过程的产出而存在的资产,由各年未被消费的产出积累而成,当其消耗或毁损后,可由生产过程再次复制。

生产资产可进一步区分为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三类。

3、答:资本转移是出于投资目的并影响到交易者双方或一方资产负债存量的转移。资本转移包括下述内容:(1)资本税缴纳;(2)政府对各机构单位或国外拨付的用于这些单位获取固定资产的款项和实物;(3)其他资本转移。

4、答:资本形成的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形成不同于消费。资本形成的目的是通过持有或使用这些资产而获取经济利益和增加产出,具有生产性;消费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

(2)资本形成不同于中间消耗。资本形成是资源在当期的积累。是未来生产扩大的准备,中间消耗则是资源在当期生产过程中的耗减。

(3)资本形成的实物构成与非金融资产构成是一致的,二者在核算范围和分类上具有一致性,而且各大类内部的详细分类也是一致的。

(4)从宏观上,资本形成是国内最终使用的组成部分,将资本形成总量与消费总量相加总,可得国内当期最终使用量;再与当期净出口相加,即可求得当期国内最终产出量即国内生产总值。所以,资本形成的核算在宏观上和消费核算、生产核算是联为一体的。

5、答:资本形成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应注意区分资本形成与消费、与中间消耗之间的界限,注意资本形成与非金融资产核算范围的一致性,并与产出核算相呼应。除此之外,还应注意遵循以下具体核算原则。

(1)资本形成核算的记录时间,应以交易者(买者)获取资源所有权的时间为标准。

(2)资本形成核算的估价应遵循现期实际价格。

6、答:金融资产是经济资产的组成部分,指以金融债权(如通货、存款、贷款等)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公

司股票等形式存在的资产。

金融资产有以下几种;

(1)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2)货币和存款;(3)股票以外的证券;(4)贷款;

(5)股票和其他产权;(6)保险专门准备金;(7)其他应收应付款;

7、答:金融交易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估价原则:按资产获得或处臵的价格记录,不包括手续费用、佣金和金融交易税;

(2)记录时间原则:当对应方是非金融流量时,金融核算的记录时间要与非金融核算记录时间保持一致;双方都为金融交易时,则应在金融资产所有权转让时加以记录;

(3)应采取净值和合并。

8、答:部门综合金融帐户存在以下两种平衡关系:

(1)部门当期金融资产净获得与负债净发生之间的平衡关系:

资产净获得=负债净发生+净借入

(2)每种金融资产类型上的平衡关系:

资产净获得=负债净发生

9、答:资本帐户左方记录经济交易中各种非金融资产的当期变动量,具体包括固定资产形成、库存变化、贵重物品净获得,土地及其他非生产资产净购买等项目;帐户右方记录有关资本筹集的各项目,包括储蓄和资本转移。双方相减形成净贷出(+)或净借入(-),作为平衡项记录在帐户左方。

10、答:(1)资本帐户与资产负债帐户之间是变化量与存量的关系。资本帐户所记录的非金融资产的原有存量,储蓄与资本转移改变了净值的期初存量。(2)资本帐户与生产帐户之间是产品使用去向与产品来源的关系。忽略进出口因素,资本帐户记录的非金融投资的实物内容反映了当期最终产品用于积累投资的部分。(3)资本帐户右方的储蓄将其与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连在一起,体现了收入与进一步使用的关系。(4)金融帐户解释了资本帐户中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和净借入的来源。

(五)计算题

1、(1)甲部门净储蓄680亿元

(2)资本形成总额370亿元

(3)净贷出(+)408亿元,据此判断该部门为居民部门。

2、(1)固定资本消耗=总储蓄-净储蓄

=1120-890=230(亿元)

(2)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变化-贵重物品净获得

=1200-200-5=995(亿元)

(3)帐户右方合计=净储蓄+应收资本转移-应付资本转移

=890+100-80=910(亿元)

(4)净贷出(+)/净借入(-)=右方合计-(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消耗)

=910-(1200-230)=-60(亿元)

据此判断,该部门为企业部门。

(5)资本帐户

资本帐户单位:亿元

资产变化负债和净值变化

资本形成总额1200 总储蓄1120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995 固定资本消耗(-) 230

库存变化200 净储蓄890

贵重物品净获得 5 应收资本转移100

固定资本消耗(一) 230 应付资本转移80

土地及其他非生产资产净购买0

净贷出(+)/净借入(-) -60

合计910 合计910

3、(1)国内金融资产

=20+68000+(1300-250)+(73000-800)+9500+5980+990

=157740(亿元)

(2) 国内金融负债=68000+1300+73000+9500+5980+990=158770(亿元)

4、(1)居民净金融投资850亿元;(2)居民的金融负债额190亿元。

变化存款肢票以外的证券贷款5.股票与其他产权7.其他应收款项

5、金融帐户

单位:亿元

资产变化负债变化

1.黄金和特别提款权0 净贷出(+)/净借入(-) -5519

2.通货和存款2500 1.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3.股票以外的证券90 2.通货和存款--

4.贷款-- 3.股票以外的证券630

5.股票与其他产权120 4.贷款7100

6.保险专门准备金28 5.股票与其他产权500

7.其他应收款项12 6.保险专门准备金--

7.其他应收款项39

合计2750 合计2750

(2)负债比率=净借入/(金融资产+实物投资)×100%

=5519÷(2750+10000)×100%=43.29%

6、

(1)企业部门金融资产970亿元;金融负债12300亿元;

(2)居民部门金融资产总额7320亿元;

(3)银行部门金融负债总额9470亿元;

(4)企业部门和银行部门是净负债部门;居民部门是资金富余部门。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l、B;2、B;3、A;4、C;5、A;6、D;

7、D;8、B;9、A;10、C;11、A;12、C;

13、A;14、C;l5、D;16、D;17、D;18、B

19、B;20、C;21、A;22、C;23、A。

(二)多项选择题

l、ABD;2、ABCE; 3、ACD;4、BCDE;5、CDE;

6、ABCDE;

7、ABC;

8、ABCDE;

9、ABCDE;

10、ABCE;11、ADE;12、AB;13、ACDE。

(三)名词解释

1、现行市价法也称销售比较法,是指通过比较需要估算的资产负债与其他同类型资产负债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被估资产的价值。

2、重臵成本法是指将过去购建形成的资产按现在的重臵价值重新进行估价的一种方法。

3、未来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测算出被估算资产的本来预测收益,并按照一定折现率估算出资产的现值。

4、国民资产负债核算是指对一定时期一国或地区期初、期末所拥有资产负债存量状况的核算,以及该时期内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引起资产负债变化情况流量的核算。

5、资产负债变动核算是指对一段时期内,即期初与期末之间全部资产负债所发生的价值变化的核算。

6、名义持有资产收益是指在某一核算期内,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全部持有资产价值变化所带来的收益。

7、中性持有资产收益是指资产价格与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幅度相同而形成的持有资产收益,它意味着资产的实际价值没有提高或降低,也就是说资产价值能够换取的其他货物和劳务的数量不变,即实际购买力不变。

8、实际持有资产收益是指资产价格相对于经济体中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或者说资产相对价格变化而形成的持有资产收益,它反映了资产持有人实际购买力的变化,即资产持有人在期末可以获得(或损失)一笔额外的实际资

源(货物、劳务和资产)的价值。

(四)简答题

1、答: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在SNA中的地位,从总体上说可以认为,国民资产负债核算是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SNA其他部分的经济流量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具体表现为:

(1)从方法上看,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与生产核算,收入分配和使用核算、积累核算、国外核算等在资料上相互衔接与联系,可以相互利用、补充验证;

(2)从内容上看,将国民资产负债存量与其他流量结合起来,可以全面反映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更全面的经济分析;

(3)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对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2、答:宏观资产负债核算就是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微观资产负债核算大多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形式表现。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

(1)宏观资产负债核算以微观资产负债核算为基础;

(2)两者的基本概念是一致的;

(3)二者包含的具体项目及其分类、核算所采用的价格存在差异。

3、答:资产负债估价的一般原则包括:

(1)用现行市场价格估价;(2)交易双方用同一价格估价;(3)注意估价的真实性;(4)对资产负债存量要进行重估价。

4、答:对资产负债进行估价或重估价常用的方法有:

(1)现行市价法;(2)重臵成本法;(3)物价指数法;(4)未来收益现值法;

(5)外币资产汇率调整法;(6)永续盘存法。

5、答:国民资产负债表中主要有以下平衡关系:

(1)国内各机构部门和国民经济列的全部资产与金融负债之差为净值,是它们各自的自有资产;

(2)国民经济列的资产、负债是各机构部门列相应资产、负债分别相加之和,国民经济列的资产负债差额即净值也是各机构部门净值相加之和,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国民财产;

(3)国民经济列的金融资产通常不等于金融负债,其差额是与国外的金融往来;

(4)国内各机构部门金融资产和负债通常是不等的;

(5)国外部门不核算其非金融资产,只核算其金融资产和负债,二者的差额是其净值;

(6)将国民经济列与国外列归并的总计列,其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是恒等的。

6、答:(1)对有形固定资产,如建筑物、机器设备等,按扣除固定资产累计消耗后的重臵价值计价;

(2)对无形固定资产,如矿物勘探、计算机软件等,如果是与其他机构签订合同,就按合同实际支付金额计价;自给自用的按实际发生费用计价;凡过去进行而尚未注销的部分按当时现行价格或成本重新计价;对于计算机软件采用同矿物勘探相同的方法计价;

(3)对于制成品库存,按产出时的基本价格计价;对生产中使用的材料、供应品以及转售商品按现时购买者价格估价;在制品按其完成程度占制成品比重,用制成品现时基本价格或现时生产成本估价;

(4)对贵重物品,可按现时售出时的实际或估计的购买者价格估价。

7、答:(1)货币按其票面价值计价;

(2)存款、贷款按债务人根据存、贷款合同规定的条件,在存款兑现或贷款到期时,应偿还债权人的货币金额计价;

(3)股票以外证券按金融市场上正规交易时的证券现时市场价格估价;

(4)股票和其他股本在有组织市场上正常交易时按现时市场价估价;未上市股票可按在收益上相似的可比较的上市股票价格估算;

(5)保险专门准备金按其实际或估计的现时市场价估价;

(6)货币黄金按中央银行确定的价格估价;特别提款权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价格估价。

8、答:国民资产数量其他变化核算包括以下内容:

(1)非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和消失;(2)非培育植物资源的自然生长和消失;(3)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4)意外重大灾害造成的资产毁灭和损失;(5)不另分类的非金融资产的其他数量变化;(6)不另分类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其他数量变化;(7)分类和结构的变化。

9、答:应用国民资产负债核算资料可以进行以下应用分析:

(1)对资产总体规模和基本结构的分析;(2)对非金融资产的结构分析;(3)对金融资产负债的分析;(4)将资产存量与其他有关流量相结合的分析;(5)对持有资产收益的分析。

(五)计算题

1、(1)非金融资产数量=2500+10500+600+50=13650(亿元)

(2)该国家的国外金融资产净额

=(0+10+10+250)-(0+100+10+20)=270-130=140(亿元)

(3)国民财产

=[(2500+1400)-10]+[(10500+1100+10)-(3350+100)]+

[(600+100)-(40+10)]+[(50+3100+10+250)-(2300+20)]

=3890+8160+650+1090=13790(亿元)

或国民财产=非金融资产+国外净资产

=13650+140=13790(亿元)

2、该部门的期末资产负债表

单位:万元

使用来源

非金融资产2420 负债----

现金和存款1980 长期贷款1960

证券760 商业信用600

其他金融资产720 其他负债560

净值2760

资产合计5880 负债和净值5880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A;

5、B;

6、C;

7、A;

8、C;

9、B;10、A;

1l、D;12、B;13、A;14、B;15、A;16、D;17、D;18、C;19、A;

2O、C; 2l、D;22、A;23、B;24、D;25、B;26、A;27、D。

(二)多项选择题题

l、ABD;2、ABCDE;3、CD;4、ACDE;5、ACDE;6、BCD; 7、ABD;8、CE;

9、ABCDE;10、ABCE;11、ABD;12、ABC;13、CDE;14、ABCE,

(三)名词解释

1、常住单位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非常住单位是指与一国(或地区)常住单位发生交易,但又不属于常住单位的那些经济单位。

2、国外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专门用语,是指与该国发生联系但又不属于该国范围的所有交易者。

3、对外交易是指国内机构单位与国外单位之间的交易,或者说是一国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交易。

4、国际收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对外外汇资金的收支。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由各种经济往来而发生的收入和支付。

5、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往来收支的系统记录。它由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错误和遗漏及储备资产变动四个项目组成。

6、经常项目是记录涉及货物、服务、收益、经常转移等非金融性经济价值的项目,反映了对外交易中实际资源的流动。

7、资本和金融项目是反映资金在国际间流动的项目,从资金角度记录除储备资产以外的有关对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变动的所有交易,即记录这些金融资产和负债在当期的变动额。

8、储备资产是记录储备资产当期变动量的项目。储备资产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直接用于国际支付的国际货币存量,包括货币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和储备头寸等,其主要作用是弥补经常项目和资本往来项目收支差额,保证国际收支平衡。

9、自发性交易是指交易者为了营利或其他政治、道义等目的自主进行的交易。

调节性交易是指为了调节和弥补其他交易造成的缺口而完成的交易。

10、国际收支总差额是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误差与遗漏项目作为线上项目而求得的借贷差额,正值表示国际收支顺差,负值表示国际收支逆差。

11、国际收支基本差额是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与长期资本和金融项目作为线上项目所求得的借贷差额。

12、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货物(或货物与服务)进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从实物资源流量上反映国民经济的对外依赖和支撑程度。

(四)简答题

1、答:对外经济核算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1)市场价格为估价基础的估价原则;(2)权责发生制的记录时间原则;(3)本国货币为记账本币的记账单位原则;(4)交易日汇率为标准的本、外币换算原则。

2、答: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以下项目:

(1)经常项目。它是对涉及货物、服务、收益、经常转移等非金融性经济价值的对外交易的归纳,记录了对外交易中实际资源的流动。具体包括对外贸易、服务;收益、经常转移四部分。

(2)资本和金融项目。它是反映资金在国际间流动的项目,从资金角度记录除储备资产以外的有关对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变动的所有交易,即记录这些金融资产和负债在当期的变动额。具体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

(3)储备资产。它是记录储备资产当期变动量的项目,包括货币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和储备头寸等。

(4)误差与遗漏。是指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因资料不完整、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不一致以及货币换算等因素所造成的差错和遗漏,它是为使国际收支核算保持平衡而设臵的平衡项目。

3、答: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如下:

(1)借方记录支出性经济行为、金融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前者如进口、购买国外证券等,后者如归还借款等;

(2)贷方记录收入性经济行为、金融资产减少和负债增加。前者如出口、出售所持国外证券等,后者如对外发行证券等。

4、答:国外账户是指从国外角度设立的,用来反映一国对外交易状况的一套账户体系。

国外账户具有以下特点:

(1)账户是立足于国外编制的;(2)采用与国内核算相同的核算结构;(3)不与特定的经济活动相联系;(4)与国内机构部门账户之间有着对应关系。

5、答:国外账户核算包括以下内容:

(1)货物与劳务对外账户,反映货物与劳务的对外交易。

(2)原始收入和经常转移对外账户,反映关于收入分配的对外交易。

(3)积累对外账户,包括反映对外资本转移、非生产非金融资产获取与买卖交易的对外资本账户,反映对外金融资产与负债交易的对外金融账户,反映非经济交易原因引起的对外资产数量变化的资产数量其他变化账户和持有资产损益状况的重估价账户。

(4)对外资产负债账户,反映期初和期末的对外资产与负债存量,以及在期初与期末间这些存量的变化关系。

6、答: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1)二者关于国外和对外交易的定义、范围、核算原则等方面的规定具有一致性;(2)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编制国外账户的基础;(3)二者在核算层次上具有一定对应关系;(4)二者的作用基本相同。

二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

(1)二者编制的立足点不同;(2)二者核算的范围不同;(3)个别分类上存在差别。

7、答:利用对外经济核算资料可以进行如下几方面分析:

(1)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分析;(2)对外经济结构分析;(3)对外经济依存度分析。

(五)计算题

[第1题]

原始收入和经常转移对外账户单位:亿元

使用资源

雇员报酬

生产和进口税减补贴

财产收入

所得、财产等经常税

社会缴款和福利

其他经常转移

对外户的抚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整

对外经常差额154.3

8.0

3.0

3.0

294.8

货物和服务的对外差额

雇员报酬

生产和进口税减补贴

财产收入

所得、财产等经常税

社会缴款和福利

其他经常转移

对外户的抚恤基金净权益变化

的调整

-221.7

77.5

13.0

1.5

3.2

[第2题]

对外积累账户

(1)对外资本账户

单位:亿元资产变化负债和净值的变化

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获得减处置 -3 净借出(+)/净借入(-) -293.8对外经常差额-294.8 应收资本转移(+) 21.0 应付资本转移(-) 23.0 由储蓄和资本转移引起的净值变化 -296.8

(2)对外金融账户

单位:亿元

资产变化负债和净值的变化

金融资产的净获得者1500.0 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2.0 通货和存款 70.0 股票以外的证券 8.0 贷款 46.0 股票和其他权益 5.5 保险专门准备金 0 其它应收账款 18.5负债的净发生 443.8

通货和存款 112.0 股票以外的证券 135.0 贷款 92.5 股票和其他权益 46.3 保险专门准备金 0 其它应付账款 58.0 净借出(+)/净借入(-) 293.8

(3)对外资产物量其他变化账户

单位:亿元

资产变化负债和净值的变化

非金融资产 1.5 无偿没收 1.5 分类和结构的变化 0 金融资产 0 灾害损失 0 无偿没收 0 未另分类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物量的其它变化 0 分类和结构的变化 0负债 0.5 灾害损失 0 无偿没收 0 未另分类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物量的其它变化 0.5 分类和结构的变化 0

由资产物量其他变化引起的净值变化 1.0

(4)对外重估价账户

单位:亿元

资产变化负债和净值的变化

金融资产

名义持有收益(+)/损失(-) 154.0 中生持有收益(+)/损失(-) 120.0 实际持有收益(+)/损失(-) 24.0负债

名义持有收益(+)/损失(-) 170.0 中生持有收益(+)/损失(-) 135.0 实际持有收益(+)/损失(-) 35.0 由名义持有损益引起的净值变化 16.0 由名中性有损益引起的净值变化 -15.0 由实际持有损益引起的净值变化 -11.0

[第3题]对外资产负债账户

(1)期初对外资产负债账户

单位:亿元

资产变化负债和净值

非金融资产 0

金融资产 1760.0

负债 2850.0

净值 -1090.0 (2)对外资产负债变化账户

单位:亿元

资产负债和净值

资产变化总计 304.0

非金融资产 0

金融资产 304.0

负债变化总计 613.8

净值变化总计 -309.8 [第4题]甲国2002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万美元

项 目 差 额

借 方 贷 方 国际收支总额 经常项目 对外贸易 进口 出口 服务 收益

经常转移

资本和金融项目 资本项目 金融账户 直接投资 该国在外回 外国在该国 证券投资 其他投资

净误差和遗漏 储备资产

-3391.5 -3447.0 -3660,0

213.0 30.5

25.0 3406.5 -1508.0 4914.5 1500.0

1500.0 100.0 3314.5

-15.0 5587.5 3674.5 3660.0 3660.0

14.5

1838 1508.0 330.0

330.0

75.0

5587.5 283.0 213.0

213.0 45.0

25.0 5244.5

5244.5 1500.0

1500.0 100.0 3644.5

60.0

第八章

国民经济帐户的综合及其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l 、C ;2、A ;3、B ;4、D ;5、A ;6、C ;7、A ;8、A ;9、D ;10、B ;11、A ;l2、D 。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

2、ACDE ;

3、ABCD ;

4、ACD ;

5、ABCD ;

6、ABC ;

7、ABC ;

8、AB ;

9、ABC ;10、AC ;11、ABD ;l2、ABDE 。

(三)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总量帐户体系是指从国民经济运行整体出发,运用帐户描述国民经济产品和服务来源与使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使用、积累、资产负债和对外经济联系的体系。

(四)简答题

1、答:国民经济总量帐户体系包括经常帐户、积累帐户、资产负债表和国外帐户。

经常帐户包括:①货物和服务帐户;②生产帐户;③收入分配和使用帐户:Ⅰ)收入形成帐户;Ⅱ)原始收入分配帐户;Ⅲ)收入再分配帐户;Ⅳ)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

资产负债表包括:①期初资产负债表;②资产负债变化表;③期末资产负债表。 国外帐户包括:①对外经常交易帐户;②对外积累帐户;③国外资产负债表。

2、答:资产负债变化表实际是对积累帐户的四个子帐户的汇总。资产负债变化表中的负债总额是金融帐户中负债变化与重估价帐户中负债变化之和;资产负债变化表中的净值是资本交易帐户中净值、资产负债其他数量变化帐户中净值、重估价帐户中净值变化的合计;资产负债变化表中的非金融资产是资本帐户中总资本形成额(减固定资本消耗),加上资产负债其他数量变化帐户中非生产资产变化,加上重估价帐户中非金融资产变化的结果;资产负债变化表中的生产资产是资本交易帐户中总资本形成(减固定资本消耗),加上重估价帐户中生产资产变化的结果;资产负债变化表中非生产资产是重估价帐户中非生产资产变化与资产负债其他数量变化帐户中非生产资产变化之和。

3、管:从机构部门帐户综合的积累帐户中可以考察如下综合关系:

(1)各机构部门的资本形成与筹集、金融资产购买与金融负债、其他积累中的资产和负债数量变化、重估价之间的联系。

(2)各机构部门与国民经济总量之间的综合或合并关系。

(3)国外与国民经济总量及各机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关系,主要是资本转移和国际金融的融通关系。 4、答:贷出或借入净额是资本交易帐户的平衡项,说明投资资金的余缺,帐户中净借入-2表明资金不足,需

要通过金融市场筹集,所以它直接转入金融交易帐户负债方;金融交易帐户记录全部金融交易结果,其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为2,正好作为投资资金的筹集,补足投资资金缺少的-2。从金融交易帐户与国外金融交易帐户联系看,国内投资资金总量所缺资金正是来自国外金融负债的筹集。国外金融帐户上贷出净额2,正好与国内净借入-2相对应。

(五)计算题

1、(1)4445 (2)4385 (3)3850 (4)250 (5)-132

2、

收入形成帐户 单位,亿元

使用

来源

劳动报酬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其中:固定资产损耗(-) 营业盈余净额 2156 156 2133 (560) (1573) 增加值总额 其中:固定资产消耗(-) 增加值净额 4445 (560) (3885) 合计

4445 合计 4445 原始收入分配帐户 单位:亿元

使用

来源

财务收入净支出 原始总收入

其中:固定资产消耗(-) 原始净收入 55 4385 (560) (3825) 劳动报酬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总额 其中:固定资产消耗(-) 营业盈余净额 2171 136 2133 (1573)

(560)

合计

4440 合计 4440

收入再分配帐户 单位:亿元

使用

来源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其中:固定资产消耗(-) 国民可支配收入

4410 (560) (3850) 原始总收入 其中:固定资产消耗(-) 原始净收入 经常转移净收入 4385 (560) (3825)

(25)

合计 4410 合计 4410

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单位:亿元

使用 来源

最终消费支出 储蓄总额 其中:固定资产消耗(-) 储蓄净额 3600 810 (560) (250)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其中:固定资产消耗(-) 国民可支配收入 4410 (560) (3850) 合计 4410 合计 4410

第九章 国民经济其他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l 、C ;2、A ;3、C ;4、B ;5、A ;6、B ;7、B ;8、D ;9、B ;

10、A ;11、C ;l2、B ;13、D ;14、C :l5、C ;16、A :17、D 。

货物和服务帐户 单位:亿元

来源

数额 使用

数额 总产出 进口

7667 588

中间消耗

最终产品使用 其中:最终消费 总资本形成 固定资本形成 其中生产损耗 净额

库存增加 出口 3222 5033 (3600) (950) (920) (560) (360) (30) (483) 总供给 8255

总需求

8255

生产帐户 单位:亿元

使用

来源

中间消耗 增加值总额

其中:固定资本消耗(-) 增加值净额 3222 4445 (560) (3885) 总产出 7667 合计

7667 合计 7667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BD;

3、AC;

4、ACE;

5、BC;

6、ABC;

7、B-②、C-④、D-③、E-①;

8、AD;9、ABCDE;10、ABCE;l1、AB;12、ABCDE。

(三)名词解释

1、增加值率法就是先计算出现价总产出,再根据历史资料及当期有关生产情况确定现价增加值率,然后将二者相乘得出估算的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现价增加值率

2、增长率推算法就是利用现价总产出的增长率或相关价值量指标的增长率代替现价增加值增长率,然后用上年同期的增加值乘以此增长率推算得到估算的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增长率

3、常住人口是指经常居住在本地区的人口。

4、现有人口是指在规定的标准时点下,在某个地区居留的人口。

5、人口出生率=全年出生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

6、人口死亡率=全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

7、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加人数/年平均人口数

8、人口机械变动又称人口迁移变动,是指人们改变常住地址,从一个地区迁入另一个地区所引起的人口变动。

9、社会劳动力资源是指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10、社会劳动者又称在业人口,是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那部分人口。

(四)简答题

1、答:国民经济核算主体框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框架的核算是以价值量核算为基础的,因此无法涵盖一些不能用价值量体现的经济活动。

(2)主体框架中对经济活动、经济主体的分类,只能保证满足经济分析的普遍需要。对满足经济分析的特殊需要,尚有较大距离。

(3)由于有些活动的基本概念与主体框架的基本概念有所差异,使得主体框架难以直接容纳,但又与生产发展十分相关,需要进行核算,以补充主体框架的不足。

(4)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工作量很大,完成的期限通常为一年。但在实际的宏观调控工作中,要求核算部门提高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及时为经济运行的监控工作提供信息,因此,还要进行国民经济的短期核算,包括季度和月度核算。

(5)主体框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分类。事实上,国民经济账户既可以从部门账户合并得到,也可从各地区的综合账户合并得到。

2、答:国民经济其他核算包括以下内容:

(1)国民经济短期核算;(2)国民经济地区核算;(3)人口、劳动力核算;(4)环境及其他附属核算;

3、答:国民经济短期核算的目的是:

(1)预测本年度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效的监控。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的特点有:

(1)核算期限为月度或季度;(2)核算范围仅限于国民经济运行的部分环节和部分流量;(3)核算的准确性不及一般(即年度)核算。

4、答:国民经济短期核算就是分别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短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具体包括:(1)生产法的内容是用增加值率法或增长率推算法对农业、工业、建筑业等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核算;(2)收入法的内容与一般的年度收入法核算内容一致,只是时间缩短一些;(3)支出法的内容与一般年度核算基本相同,但分类较粗,主要包括政府消费支出、居民部门消费支出、固定资产形成支出、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差额及库存增加等。

5答:我国的短期核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

(1)、从核算领域考察;(2)从核算内容考察;(3)从取得核算资料方法考察;(4)从核算内容所使用的计量单位考察。

6、答:国民经济地区核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1)便于考察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规模、速度、结构,发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决策工作;(2)它是进行全国民经济账户汇总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民经济地区核算的特点是:

(1)因为地区界限的划分,会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基层单位做地域上的限制,由此可能会产生一些更小的基层单位;(2)因为地区界限的划分,会对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机构单位做地域上的限制。

7、答:地区核算主要是对地区间的流入和流出进行核算,主要内容包括:

(1)生产环节上流入流出的核算;(2)收入分配环节上的流入流出的核算,主要是地区间经常转移的核算;(3)投资环节上对资本转移的流入流出核算;(4)资金融通环节上负债及金融资产购买的核算;(5)最终使用环节上货物和服务流入流出的核算。

8、答:人口核算包括三部分内容:

(1)人口总量统计。包括常住人口统计和现有人口统计;

(2)人口变动统计。包括人口自然变动统计和人口机械变动统计;

(3)人口构成统计。包括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统计,人口经济构成统计、人口地区构成统计和人口社会构成统计等。

9、答:劳动力核算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劳动力资源和构成数量统计;(2)社会劳动者数量和构成统计;(3)社会劳动力变动统计。

(五)计算题

1、241万元

2、(1)年末常住人口4001600人

(2)年末现有人口4055898人

3、3万人

第十章国民经济指数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l、B;2、A:3、D;4、C;5、A;6、D;7、C;8、A;9、C;10、A;11、D;l2、D。

(二)多项选择题

l、ABCDE;2、BC;3、ABCD;4、ABCDE;5、BE;

6、ABCD;

7、ACD;

8、ABCDE;

9、CE;10、ABC;

(三)简答题

1.答:(1)为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系统分析服务;

(2)建立国民经济动态描述体系;

(3)研究指数应用的科学方法。

2.答:用紧缩法编制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一般要做两项基础工作:

(1)搜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现价数据;

(2)调查和编制基本单位物价指数,即编制代表国民经济活动特征的个体商品或服务项目的物价指数。

3.答:主要因为:

(1)价格变化较数量变化小,所以估计物价指数、统计概念准确,统计信息较充分,其可靠性高;

(2)价值指数包括全部物量信息,但却缺少价格信息。

因此,直接编制物量指数可以利用广泛的价格信息。

4.答:第一步,计算报告期不变价总产出,计算公式为:

=

=

n

i

i

i P

Z

Z

1

1

)

(

即:分别用各部门现价总产出除以相应部门价格指数,再总和起来。

第二步,计算报告期不变价格中间投入。具体来讲,用各个部门现价中间投入,除以相应部门中间投入物价指数,再加总即可。

第三步,计算报告期不变价格增加值。用第一、第二步求得的不变价总产出减去不变价中间投入求得。

第四步,用现价增加值除以不变价增加值,得到GDP的价格指数。

(四)计算题

1、106.17%

2、114.99%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课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 课后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目录 第1章导论 【思考题解答】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1-3为何说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 解答: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一旦在市场上见面,就有一个“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是平衡还是失衡的问题。这对于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倘若社会总供给显着大于社会总需求(供大于求),就会造成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而如果社会总供给显着小于社会总需求(供不应求),则又会造成商品匮乏,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乃至社会的动荡。进而言之,社会总供需平衡不仅要求总量上平衡,还要求结构上也平衡,总量平衡又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都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可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1-4简述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统计的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任务三

一、作品题(共1道试题,共100分。) 题目1 完成 满分100.00 标记题目 题干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并说明账户体系的编制原则、主要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及各账户之间的经济联系。 本次作业的说明:本次作业的讨论与完成可以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由各成员集体讨论并分工合作完成,以学习小组长的名字上网提交,但需写清楚学习小组成员的名字及学号。 根据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流量帐户体系如下: 1货物和服务账户 来源使用 总产出7665.11 中间消耗3305.96 进口101.4 最终产品使用4460.55 最终消费1763.14 资本形成2364.41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2122.35 固定资产形成净额1527.26 固定资产形成消耗595.09 库存增加242.06 出口333 总供给7761.51总需求7761.51 2生产账户 使用来源 中间消耗3305.96 总产出7665.11 国内生产总值4359.15

固定资产消耗595.09 国内生产净值3764.06 生产支出总额7665.11生产总额7665.11 3收入形成账户 使用来源 劳动者报酬1383.16国内生产总值4359.15 生产税净额775.09固定资产消耗595.09 总营业盈余2200.9国内生产净值3764.06 固定资产消耗(折旧)595.09净营业盈余1605.81 收入形成使用总额4359.15收入形成来源总额4359.15 4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使用来源 财产收入支出200.85劳动者报酬1383.16 国民总收入4158.3生产税净额775.09 固定资产消耗595.09总营业盈余2200.9 国民净收入3563.21固定资本消耗595.09 净营业盈余1605.81 合计4359.15合计4359.15 5收入再分配账户 使用来源 经常转移支出4.00国民总收入4158.30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4160.30固定资本消耗590.09 固定资本消耗590.09国民净收入3563.21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3570.21经常转移收入6 合计4164.3合计4164.3 6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使用来源 最终消费支出1763.1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4160.3 国民储蓄总额2397.16固定资本消耗590.09 固定资本消耗590.09国民可支配净收入3570.21 国民储蓄净额1807.07 合计4160.3合计4160.3 7资本交易账户 使用来源 总资本形成2364.41国民储蓄净额1807.07 固定资本形成2122.35资本转移收入3 库存增加242.06固定资本消耗(-)595.09 资金余缺40.75 合计1810.07合计1810.07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完整版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 复习计算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第二章生产核算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单位: 2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已知某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亿元; (2)中间消耗4124亿元; (3)最终消费3658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4、已知某地区2000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6000亿元; (2)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亿元,库存增加145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55亿元;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综述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综述 第一部分综述 (一)基本框架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进行描述。 (二)基本关系 1.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之间的关系 在本体系中,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都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每张基本核算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方面的核算,所有的基本核算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 国民经济账户则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账户按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融资等环节设置,相互之间通过平衡项来衔接,既系统地反映了经济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又清楚地反映了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2.基本核算表之间及与附属表的关系 (三)基本概念 1.常住单位 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这里所说的经济领土由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它包括我国大陆的领陆、领水、领空,以及位于国际水域,但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它还包括我国在国外的所谓领土“飞地”,即位于其他国家,通过正式协议为我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我国驻外使馆、领馆用地;不包括我国地理边界内的“飞地”,即位于我国地理领土范围内,通过正式协议为外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外国驻华使馆、领馆用地及国际组织用地。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准则),则该经济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考3答案

1.谈谈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部分。要坚持的原则有四个: (一)市场原则,从市场出发,考虑市场过程和市场活动以及市场发展变化等,作为确定国名经济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方面的原则。 (二)所有权原则。表现为企业的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的所有权在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产生着决定性作用。 (三)三定价原则。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等的等价统计原则。 (四)核算统计原则。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按核算时期或时点的当时市场价格,对包括生产、收入分配、消费积累在内的各种交易和资产负债进行估价的原则。 其各相应账户的经济含义: 账户体系中的第一个账户是生产账户,包括一个货物和服务账户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为依据,将全部货物和服务分别从来源和使用给出系统的反映。生产账户是一个与收入分配等其他账户相衔接的账户,反映生产总量的生产和投入产出状况。总量上以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与使用为核算目的。 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是第二部分账户,其中第一个账户是收入形成账户,其次是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是收入形成核算的继续,它记录的内容: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账户中所获得的生

产性收入包括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等流量;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与之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收入在分配账户,它按部门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与之相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可支配收入作为初始流量记在账户来源方,在使用方记录最终消费支出,以储蓄为平衡项,储蓄是指没有花在最终消费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若为正数,表示还存在未使用收入,构成进一步投资的资金来源;若为负数,表示收入不够抵偿消费,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与之相联系的下一个账户是资本账户,该账户记录各机构单位由经济交易而获得或处置的非金融资产价值以及与此有关的储蓄、资本转移活动等内容。这些交易被统称为非金融性资本交易,资本账户是一个流量账户,反映非金融资产的积累,它与资产负债存量账户和其他流量账户有紧密的联系,本账户的平衡项是资金余缺,若为正数,表明本部门资金富裕,除了满足本部门非金融投资的需要外还可供其他部门进行投资;若为负数,表明本部门资金短缺,需要从其他部门借入资金。与之相联系的下一个账户是金融账户,反映国内机构部门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以及这些交易的净成果即资金的净借入或净贷出,账户的左端反映各种类型金融资产的净增加额,右端反映的是各种类型负债的净增加额以及资金余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一)(第一~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一)(第一~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D; 5、A; 6、D; 7、A; 8、D; 9、C;10、D;11、D;12、C;13、B、14;A;15、C;16、D;17、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BCD; 3、ABCDE; 4、ABD; 5、ABCD; 6、ABD (三)名词解释 1、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2、经济流量和存量,经济流量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变化的价值数量,包括生产、分配和再分配、变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经济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价值量。 3、购买者价格,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应支付的市场价格。 4、生产,是指生产者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5、中间消耗,是指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6、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四)简答题 1、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什么? 答:(1)从总体上说,目的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监测、分析、比较,为制定和分析政策及宏观调控管理服务;(2)从内容上说,是揭示运行系统的主要经济功能及相互联系;(3)从方法上说,是通过一系列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实现对运行系统的描述;(4)从发展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将是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简述三等价原则。 答:(1)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2)一国常住机构单位所生产的全部增加值总量,与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后的国民原始收入或国民可支配收入总量相等;(3)初次分配、再分配会改变机构单位之间的收入比例关系,但并不改变其价值总量。 3、什么是中间消耗?在核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答: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在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主要包括:(1)小型工具。一般是价值低于200元的工具都被视为中间消耗;(2)固定资产的普通保养与修理属于中间消耗;(3)将核算中不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方法估价和核定折旧率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视为中间消耗。 4、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各部门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诸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也就是各部门生产要素收入即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相加之和。从使用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最终产品是被用于同期全社会的最终使用:积累和消费。 (五)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 【第1题】 解: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总产出-中间消耗=61200-37180=24020(亿元)分配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16200+14200+3950+4250=24020(亿元)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国民经济核算网上形考作业免费答案

02任务 第一题1)指标单位1978199020002008 每天创造的财富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1051.5271.8823.8 国家财政收入 3.1836.7168 国家财政支出 3.18.443.5171.5 粮食万吨83.5 122.3126.6144.9 钢材 6 14.136160.2 每天消费量 最终消费支出亿元 6.132.1168.5408.5 居民消费支出 4.625.9125.6297 公共消费支出 1.37.242.911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322.7107.1297.2 每天其他经济活动 资本形成总额亿元 3.818.595.5366.1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2.913.292.7345.8 存货增加0.85.3 2.720.3 全年全社会投资总额12.490.2473.5 货物净出口总额亿美元0.6 2.21370.2 出口总额0.31.7 6.839.2 进口总额0.31.5 6.231 (2)国内生产总值(GDP):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它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生产成果是支持人民生生活和各种消费、各种投资,或者说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它非常重要。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通报财务保证.财政收入主要包括:①各项税收: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②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③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④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策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 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3)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表附录二(2—3)2007年国土面积和人口表,附录2-3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表以及相关数据,2008年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中国已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4016亿美元,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42646

2019电大本科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2012电大本科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简答题: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15分) (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1)增加值是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加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机构单位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 生产法和收入法。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有生产法和分配法。 (2)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三个角度理解1生产过程或生产成果 价值总量。2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总量。3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总量。 (3) {48401/46251 ,按X A Y ( 1/5 )或科学型(打勾Inv 先5再等于既出结果)}沁00%=100.91 182321/89404=2.03929 按XAY 下(1/5 )=0.2=1.1531 X100%=115.31% 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 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岀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国际 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计算分析题: 1、.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 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 该企业2003年增加值=劳动报酬32亿元+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生产税净额8亿元+营业盈余21亿元=65亿元 2、已知某地区2001年以下统计资料:(1)总产出15000亿元; (2) 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 (3) 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第二章生产核算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单位: 亿元)。 产 生金 额 使用金额、总产出61200一、总支出61200 _ 、 中间投37180二、中间使用37180 入1620三、国内生产15170 三 、 国内生14200总值8550 产总值39501、总消费4700 1 、 固定资产折42502、总投资4400 旧3、出口 2 、 劳动者报酬4、进口 3 、 生产税净额 4、营业盈余 2. 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 (1) 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 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丿元。 (3) 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 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 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 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 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 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 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 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 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已知某地区2000 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 亿元; (2)中间消耗4124 亿元; (3)最终消费3658 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 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 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 亿元。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 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4、已知某地区2000 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6000 亿元; (2)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 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3000 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 亿元,库存增加145 亿元,贵 重物品净获得55 亿元; (4)出口1400 亿元; (5)进口1000 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800 亿元; (7)劳动者报酬5000 亿元; (8)生产税500 亿元; (9)生产补贴40 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 消耗、营业盈余;

网上形考作业答案全部都有(国民经济核算)

指标1978 1990 2000 2008 每天创造的财富 国内生产总值10 51.1 271.8 823.8 国家财政收入 (亿元) 3.1 8 36.7 168 国家财政支出 (亿元) 3.1 8.4 43.5 171.5 粮食 (万 83.5 122.3 126.6 144.9 吨) 钢材 (万 6 14.1 36 160.2 吨) 每天消费量 最终消费支出 (亿元) 6.1 33.1 168.5 408.5 居民消费支出 4.8 25.9 125.6 297 政府消费支出 1.3 7.2 42.9 11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3 22.7 107.1 297.2 每天其他经济活动 资本形成总额 (亿元) 3.8 18.5 95.5 366.1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2.9 13.2 92.7 345.8 存货增加0.8 5.3 2.7 20.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12.4 90.2 473.5 货物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0.6 3.2 13 70.2 出口总额0.3 1.7 6.8 39.2 进口总额0.3 1.5 6.2 31 (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 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2.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常见考题解析(1)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常见考题解析(1) 为让考生更好地掌握中央电大命题的必修课程考试的出题方向和考核重点及考题的拓展,对中央电大历届的考试题进行了分析对比,从中找出最近5期的考题中出现几率较大的考点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总结出这些考点可能拓展的考试方向。请同学们在期末复习时将这些重要的考点认真消化以考出更好的成绩。 典型考题: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1.考题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是第2章的内容,同时也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在历年的考试每次均会围绕这个内容来出题,其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和计算题等。 2.考题 (1)2005年7月单项选择第4题(2007年1月单项选择第3题):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000亿元,总产出为72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500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 )亿元。 A.2700 B.3200 C. 3700 D.6700 (2)2005年7月单项选择第5题: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2004年GDP为136515亿元,2003年GDP为124671亿元,则中国200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 )。 A.109.5%B.91.32% C.9.5%D.8.68% (3)2005年7月判断第4题:国民总收入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4)2006年1月单项选择第5题: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0亿元,总产出为38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100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 )亿元。 A.5800 B.2000 C.1700 D.1800 (5)2006年1月单项选择第6题: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是指( )。 A.该部门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B.该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C.该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D.以上皆不是 (6)2006年7月单项选择第6题(2007年7月单项选择题第3题):已知我国某年企业部门总产出为75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0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3200亿元,支付生产税1000亿元,生产补贴100亿元,则其营业盈余是()。 A)1000亿元B)1100亿元 C)1300亿元 D)2000亿元(7)2007年1月计算题第1题:已知某地区2006年以下统计资料:总产出16000亿元;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亿元;资本形成总额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亿元,库存增加145亿元,贵重物品净购买55亿元;出口1400亿元;进口1000亿元;固定资本折旧1800亿元;劳动报酬5000亿元;生产税500亿元;生产补贴40亿元;根据以上统计资料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分别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考题解析

国民经济核算网上作业答案汇总

. 作业一 根据下列内容完成以下要求:(20分) (3)以上述任意一项指标2008年的具体数据为依据,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实力的排名答案: (1)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 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2.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 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 3.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4.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两部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 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3)以上述任意一项指标2008年的具体数据为依据,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实力的排名 答: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附录2-1 2007年国土面积和人口,附录2-3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表以及相关数据,按2008年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中国已经超过欧洲各国,跃居世界第三。截至2008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0中国人均GDP只有约3313美元,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00位之后。其实,所谓的世界经济排名,指的仅仅是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这种按规模排名是不能真正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它所带来的主要是心理影响。因此,不能以排名就认为中国是经济强国了,目前的中国充其量是一个经济大国。 稍加认识就可以看出,今天的GDP变化并没有改变中国在世界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定位。虽然就GDP而言,目前中日两国几乎相等,但若以人均GDP来看,两者相差悬殊。根据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GDP与日本GDP总量虽然仅相差5222亿美元,但日本人口仅为中国的9.691%,日本每人平均GDP为38536.43美元,而中国仅为3338.82美元,所以中国的人均GDP与日本相差11.54倍。目前,中国人均GDP仍然是居世界100位以后,人口多、底子薄、相对资源少、贫困人口多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2.已知某地区2008年以下统计资料:(20分)(1)总产出15000亿元;(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 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4)出口1200亿元;(5)进口1060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8)生产税610亿元;(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 (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2018年《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_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我国“十五”时期: 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 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答: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 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 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即: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 出口三部分内容。即: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 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按题型)(含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 A ) A.SNA B.MPS C.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D.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2.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最综合的分类是( C )。 A.一次产业分类 B.二次产业分类 C.三次产业分类 D.四次产业分类 3.划分国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B )。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4.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 B )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A.生产和收入分配核算 B.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 C.资金流量核算 D.国际收支核算 5.以下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D ) A.交通运输业 B.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C.科学研究事业 D.畜牧业 6.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D )。 A.一个基层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机构单位 B.一个基层单位能包含多个机构单位 C.一个机构单位不可以包含任何基层单位

D.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多个基层单位 7、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 B )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8、下列各项不能看作是增加值的是( A) A中间消耗 B劳动报酬 C生产税 D营业盈余 9、用支出法计算国生产总值时,不需要计算( C) A、最终消费 B、资本形成总额 C、营业盈余 D、货物与服务净出口 10、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 A ) A农民自己食用的粮食; B 被食品加工企业当期生产消耗的粮食; C由粮食购销部门增加储备的粮食; D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 11、一国的国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B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1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 1参考答案 (第一~三章) 一、简答题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答: 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 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 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为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成果而设计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英文简称为GDP。 国内生产总值所核算的最终产品,从实物构成看包括三部分:用于最终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用于总积累的生产资料,包括用于替换固定资产磨损部分的生产资料;净出口的货物及服务。 国内生产总值不仅体现为所有社会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C+V+M)之和,从价值构成看,它还体现为参加社会最终产品生产的所有单位的新创造价值和固定资本消耗费用之和,既增加值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对应地也就有三种方法:生产法、分配法(收入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1.生产法。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具体计算是在计算出部门增加值的基础上,将所有部门的增加值相加即得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示为: 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的增加值 =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中间消耗 2.收入法。从增加值的初次分配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具体项目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把所有产业部门(机构部门)的上述项目加总起来,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达为: 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国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可用于以下方面:被国内常住单位使用,包括用于消费和投资;出口到国外。由于国内使用包括—部分产品,故计入国内生产总值的应该是出口减去进口的净值。用公式表达为: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十总投资+净出口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 2. 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统计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和全国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耗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计算分析题 【第1题】 解:企业2003年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