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四 人文地理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四 人文地理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四 人文地理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四 人文地理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四人文地理

知识总结

典型例题

习题

一、知识总结

Top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学问,主要以人类的主要活动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为灵魂;人地关系是贯穿地理学科的一条主线,人文地理考试内容的知识分布

(一)综合复习

一、联系区域地理内容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例如,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转化为关系图,并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关系图分析具体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二、几大农业地域的比较

三、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工业区位选择的初衷,但是社会需要、环保要求对工业区位选择也由种种限制。

可用这些案例来指导我国工业区的发展。

两大工业区与比较

城市区位因素

(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拓展

本部分内容包括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合理规划、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增长、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关系的改善。了解这些内容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会使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时思路更开阔。

人口与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人口环境的关系。我们应重点理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区分几组概念:

1.区分几组概念

(1)生育率与出生率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妇女)数之比,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总人数之比。两者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可见,生育率是决定出生率的基础。

(2)环境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

适度人口最早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挖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是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而环境人口容量又称为环境承载力,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容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比如我国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最大(极限)人口数量为16亿左右,这里所说的最适宜人口指的是适宜人口,而最大人口指的是环境人口容量。

(3)人口空间移位与人口迁移

人口空间移位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一般也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但这种移动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即包含三大要素: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作是人口迁移,只有其中那些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变迁的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及旅游、出差等活动分开,因为它们各自的社会经济意义是不相同的;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的距离”的含义。只有超过一定的距离,迁移者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会发生显著变化,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的影响等才有实际的意义。

2.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口数量通过资源、排污及生产规模的变化影响环境,环境通过影响生育率、死亡率来影响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影响,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影响素质,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环境都有影响,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毁坏环境,其中人口素质特别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原因是○1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从技术上影响着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治理,因此,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之一。

由图可得: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资源消耗量同步增加,粮食产量一度增加后趋于下降,环境质量明显降低。今后人口数量将会因环境变化、资源短缺、粮食不足而受到限制,出现下降趋势。图中反映了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粮食的关系,而忽略了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将会改变目前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减产等问题。参考答案:⑴①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消耗量也同步增加;②随着人口的增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③在一段时间内,人口和粮食同步增长,而后,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下降。⑵今后一段时间内,由于资源消耗量上升,开始出现短缺,环境质量继续下降,粮食减产,人口增长将受到限制,也会逐渐下降。⑶随着人口的剧烈增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气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⑷ B、人口素质对

二、城市地域结构

高中必修城市地理,是从聚落类型的角度来了解城市,是把城市置于地理环境及其要素宏观的、自然的和在社会背景中加以分析,而城市地域结构则深入到城市的内部,属城市的微观层次,我们应重点理解城市对区域的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点,影响因素,学会读图分析评价城市规划是否合理。

1.城市对区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是区域的三中心,即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

在各类经济活动之间进行空间竞争及同类活动空间上高度聚集的基础上出现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这就是城市中三大主要功能分区的区位特点比较。

2.城市三大主要功能分区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它们分别占城市土地面积的比例一般商业区最小,住宅区最大,从区位特点来看,商业区主要是点状或条带状分布,而工业区、住宅区等多是片状分布,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其区位需求要有便捷的交通及大量的消费人口。大城市中心往往形成一个中心商务区,简称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还表现为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分异明显,水平方向上,零售在中心,垂直方向上,零售多在低层。工业区集聚性强;总体向城外移动,局部位于交通干线两旁。高级、低级住宅背向发展,前者较后者地价较低,污染较小

3.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历史、经济、社会和行政因素,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影响城市功能的分区的主导因素不同。其中经济因素是在市场条件下影响城市多种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一方面因位置、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不同,另一方面商业、工业、住宅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也不同,如商业区要保证有大量的消费人口,须建在支付地租最高的交通便捷的市中心。

4.评价城市合理规划的标准

⑴功能分区合理,也就是说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规划合理;⑵住宅区与工业区之间有无有效防治环境问题的考虑;⑶规划是否以人为本,即是否有文化艺术、休憩功能,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标准。

三、文化景观和旅游活动

这两部分内容很新,文化景观内容较抽象、我们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要能根据文化传播和扩散的路径,分析其特点,运用有关资源和实例,分析文化景观与环境关系,理解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旅游资源特性,能够综合分析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下面重点说明几个问题。

1.与文化相关的概念:广义文化、狭义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文化景观等。图中大圆代表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小圆代表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也称人文景观,它主要具有两大特性,即空间性、时代性。由于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创造所得,故所有文化景观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但不是所有文化事物和现象都能称为文化景观,如诗词、火车就只是文化事物,因其空间位置不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不能称为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图中上半大圆①代表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法律、制度等,下半大圆②代表物质文化

2.与景观相关的概念: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旅游景观等。图中小圆代表旅游景观,是指凡能满足旅游者娱乐、享受及其它方面的需要、实现其旅游目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广义)。图中左半大圆①代表自然景观,指没有经过人类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始景观,即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到人类影响的景观。其中一部分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则成为旅游景观,图中左半小圆②就表示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等。图中右半大圆③代表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文化景观中的一部分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也可成为旅游景观,即右半小圆④所示,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人情等。

3.自然区与文化区

自然区是指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如构造、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相对一致的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元地区,是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不同等级单位各有其相应的一致性标准。如我国根据自然环境的主要差异,可划分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文化区是指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或特种文化事象和文化体系覆盖的地区,如农业文化区,工业文化区,信仰文化区等。文化区与自然区不一定重合,其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

4.文化事象源地与文化系统源地

文化源地是指文化文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也称文明中心。根据文化对象不同,文化源地可分为文化事象源地和文化系统源地两种。文化事象源地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的产地,如革命圣地、起义地点、战争场所、农作物或驯化动物发源地、某种发明的最初产生地,如旧石器文化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址、文明发祥地等。一般比较抽象,不如文化事象直观。

5.文化传承与文化扩散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也称文化继承。如民间艺术文化的世代传递、语言文字的历代传递等,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人为性、时间性、延续性和继承性等特点,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扩散是指某种文化事象(事物或现象)从源地通过各种形式由一地到另一地的过程,也称文化迁移,如马列主义从欧洲传到亚洲,四大发明由中国传到欧洲,现代广播电视通讯传播到世界各地等。文化扩散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根据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文化扩散可分为扩展扩散(短距离扩散)和迁移扩散(长距离扩散)两种。文化扩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没有文化传承与扩散就没有文化的发展。文化传承与文化扩散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是文化历史发展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6.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在文化源地与扩散靶地间留下扩散痕迹,迁移扩散的文化源地与扩散靶地间是隔离区,隔离区距离较长,一般是自然障碍(如洲大洋、高山高原、沙漠等),隔离区少有文化扩散的痕迹。它们的区别是:

从空间移动距离对比,扩展扩散短,而迁移扩散长,从特点来看,扩展扩散属渐进式扩散,且新老文化区很接近;迁移扩散表现为跨越式扩散,新老文化区距离远,如:“三个代表”的学习就属于扩展扩散,而欧洲天文知识传入中国就属于迁移扩散。一个文化区的形式,首先是扩展扩散的结果(即在文化源地就地扩散)。迁移扩散多伴随人口迁移而发生,往往形成新的文化源地,经过扩展扩散而形成新的文化区。但是应注意的是文化扩散的类型对于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的扩散来说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如有的扩散从总体上是迁移扩散,但在具体扩散的过程和不同阶段来说可能是扩展扩散。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它传入中国主要是迁移扩散:印度僧与西域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带来了印度文化区的宗教信仰,法显、玄奘、义净等中国僧也不辞劳苦去天竺取经,属于迁移扩散。佛教进入中国之初,先为上层社会接受(如皇帝等),而后才逐渐扩散到民间,这种扩散过程则是扩展扩散(即等级扩散)

对于某种复杂的文化体系的传播我们能笼统地说它属于何种扩散形式吗?绝对不能,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规律是对一般情况而言,特殊情况反应在个体上总是有差异的,判断的方法是:将复杂的文化事物简单化后才易于确定它的扩散形式。如:武断地说中国文化向世界的扩散是迁移扩散就是错误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同的文化要素在向外扩散时的扩散形式并不是一样的。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将中原的农耕技术传给西南少数民族,又将农耕技术传给了缅甸人,这个扩散过程就是扩展扩散。而造纸、活字印刷向西方的传播,则属于迁移扩散。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某种复杂的文化体系的传播属于何种扩散形式。

7.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三种文化扩散属于扩展扩散,是文化近距离传播的直接形式。区分三种扩散类型的关键是找出他们的不同扩散特点。

传染扩散是指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接受它的人,传给正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特点表现为目的很明确,比如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级扩散指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中,由高至低或者由低至高的扩散过程,其层次性很强。如关于当前“三个代表”精神的学习;刺激扩展指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它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其特点为文化形式变化大。比如象融入汉文化建筑特点的清真寺等。

对于某一具体的文化扩散过程来说,三种扩散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区别对待其扩散特点,才能识别具体的扩散形式。如电脑在我国的普及属扩展扩散。因扩散过程中,高校开设计算机课、举办各种电脑培训班属传染扩散;从高校科研人员掌握到普及至家庭属等级扩散。而电脑的汉字化处理则属于刺激扩散。

8.典型的文化扩展事例分析。

文化扩散类型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下面我们分析几个典型事例来了解文化扩散的普遍性及复杂性。

7世纪中期,唐代文化扩散的源地为唐代中国,扩散靶地为日本。属于迁移扩散;日本“遣唐使”学习唐文化,源地仍为唐代中国。扩散靶地为“遣唐使”,属传染扩散;日本“大化改新”,及日文类似汉字、服饰类似唐装的文化源地为日本中央。扩散靶地为日本各地。前者属等级扩散,后者为刺激扩散。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商人来往于三大洲之间的文化源地为中国和阿拉伯,扩散靶地为阿拉伯、欧洲、亚洲,属于迁移扩散。17世纪末沙皇彼得一世改革的文化源地在西欧,俄国为扩散靶地;属于传染扩散。

7世纪中期日本推行的“大化改新”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扩散过程,要将这个复杂的文化事物分解为不同过程才能确定它的不同扩散形式。名胜区的用地、设施、投资规模,及景区的旅程、内容、景象、布局等。

9.旅游资源的特性

旅游资源的特性是多方面的。就类型来说,其具有多样性,就与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比较来说,具有非凡性;可创造性是针对人文景观而言的,包括两类即文物古迹和为发展旅游而兴建的人文景观,而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长存性,即指本身存在的历史长久,又指其使用的无消耗性。

10.旅游景观的欣赏

实践很强,从感性的角度看:选择观赏位置,主要抓住距离、角度、俯仰三种变化。对于同一景观,远近、高低各个侧面,观感不同,考虑天气、气候影响要善于把握观赏时机,雄、奇、险、秀分别是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特点的反映。主配、层次、框景、借景等是欣赏园林景观构景手法须抓住的特点。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要须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去人化自然以达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

11.综合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主要指标

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环境承载量。市场距离取决于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即交通区位的优越性好坏直接影响开发价值。地区招待能力取决于本身的开发程度及配套服务设施。

12.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针对旅游主体的作用而言的。旅游主体作用于旅游资源的目的、形式不同,旅游资源所表现出的价值也不同。旅游目的多样性也反映出旅游资源价值的多重性。主要包括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而旅游资源的浏览价值是综合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主要指标之一,包括三方面内容:1、旅游资源的质量,即自身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的高低;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3、旅游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只有这三方面都好,该旅游资源才具有较高的浏览价值。

1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包括五方面内容,即资源承载量、生态环境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和感应气氛承载量。资源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的特质和空间规模能够

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生态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接待地区的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动量,这种限度一旦被突破,旅游资源所处的自然环境就会被破坏。现代旅游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同时各国和国内各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受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个限度就是旅游的经济发展的承载量。由于每个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和社会开化程度不同,每个旅游地的居民与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方式也不相同,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最大的容忍上限,这个限度则被称为社会地域承载量。感应气氛承载量即游客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的范围之内,否则就达不到旅游目的。环境承载量一般从容人量去度量,指满足游人游览的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区旅游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它反映风景名胜区的用地、设施、投资规模及景区的旅程、内容、景象、布局等。

14.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吗?从表面上看。它好像不如化工、钢铁等工业部门对环境的污染那么严重。实际上,旅游活动不仅产生污染物来污染环境,而且还会导致其它环境问题。从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产生的各类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发展旅游业,需建路、停车场、旅店等服务性设施,必然会对背景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产生的践踏、触摸、拍照等,也会破坏文物古迹。不文明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更加严重。旅游地居民为从事旅游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如捕杀珍禽异兽,会造成生态结构失调,以至环境功能减退。

四、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当前世界政治地理经济格局出现三大趋势,一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三是世界经济区域化。经济扩散是文化扩散的一种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梯。经济扩散和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均会导致南北差距。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结合热点理解国际政治地缘合作与冲突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理解区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国际经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

1.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2.世界多极化格局: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

3.巴以冲突的地缘分析

①位置特殊:亚欧非三洲,西亚与北非(阿拉伯世界)

②历史与宗教:三大宗教互不包容

③领土问题:以色列拒绝归还中东战争所占领的领土

④水源竞争:该区南部缺水,北部雨量较多

⑤霸权主义的推行及政局

4.南北差距及发展

北方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南方即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南北差距主要是由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程序造成的,其发展有以下特征:①双方发展的基础极为悬殊;

②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继续发展;③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力量得到加强,相互间贸易和投资的增速迅速提高,从而减弱了对发达国家的依赖;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增强。

5.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为科技和跨国公司。

6.跨国公司的全球区位战略:跨国公司是世界性生产的组织方式,它的全球区位战略实际上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7.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8.世界经济区域化的成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国际间的矛盾和竞争更加激烈,由此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化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相互关系空前紧密,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力跨国界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客观上要求消除国家间各种经济障碍,减少贸易摩擦,也就是达成某种规范和约束各国行为的国际公约和准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制度保证,实现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共同干预和调节。因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长期存在,决定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一些国际基于区域自身优势条件或者迫于外部经济,政治和安全因素的压力、利益共同点较多,有可能首先在区域层次上建立一体化组织。

9.世界经济区域化的主要发展特点:①组织数量不断增多;②原有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如欧洲联盟由最初的6国扩大到2000年的15国;③内部自由化程度提高,领域扩展,如欧洲大市场建成,成为区域内部基本完全自由化的一体化组织;④合作深度和发展潜力不一。欧洲联盟是目前最发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生命力旺盛。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发展缓慢。

二、典型例题

Top 例1:读下表,将①②③④⑤⑥数码填入表中相应的ABCD处。

①扩大粮食播种面积;②开辟国际市场增加外汇收入;③促进我国加大科技投入含量,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④粮食量大质次;⑤小麦进入国际市场,可能给国内产品价格带来冲击;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⑦其它。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新闻地理内容,考查学生对新闻地理知识的发现能力、摄取能力、评价能力。国家要求粮食部门按保护价放开收购农民粮食,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民种粮有可靠的收入,自发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增产,可开辟国际市场,增加外汇收入。但带来的不利影响是粮食量大质次。

随着中美贸易协定的达成,中国将开放小麦农产品市场,美国是世界上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美国小麦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与中国小麦的质量和价格形成竞争,促进我国加大科技含量投入,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通过竞争,农民自发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美国小麦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可能给国内产品价格带来冲击,使农民收入减少,农民缩小小麦播种面积等。

【答案】A.①②B.④C.③⑥D.⑤⑦

例2:下图是“西欧国家农业生产结构示意图”,读后分析:

(1)A阶段农业生产以业为主,B阶段农业生产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C阶段则以业为主。

(2)C阶段的生产对象是,和是影响其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

(3)西欧人称牧草为“绿色金子”,我国西部人称牧草为“天然蓄水池”,可见种植牧草越来越受重视,试比较我国西部畜牧业与西欧乳畜业的差异:

①西欧的牧草大部分分布在气候区,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很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我国西部的牧草分布在气候区和气候区。

③西欧人称牧草为“绿色金子”,是因为西欧,对乳产品的需求量大。

④我国西部人称牧草为“天然蓄水池”是因为西部种植牧草具有作用。

【解题思路】从图中看出,A阶段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耕地3年休耕一次,以保持土壤的肥力。B阶段为混合农业。C阶段为乳畜业,饲养奶牛,以专业方式生产牛奶、黄油及奶酪;种植作物只用作饲料。从A阶段变化到C阶段,是因为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对乳产品的需求量大。

【答案】(1)种植业;乳畜业

(2)奶牛;市场;饲料供应

(3)①温带海洋性;夏季凉爽,冬季温暖,降水季节分配均匀②温带大陆性;高山③经济发达,城市众多④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例3:下面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工业布局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计划在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中选择合适位置建下列工业基地,请在工业基地括号内写出数码。

饮料工业基地()钢铁工业基地() 化学工业基地()面包厂()

电视机装配厂()印刷厂()

(2)图中原有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布局中,有一处明显的不合理,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3)如果将乳牛场和蔬菜基地调换位置,是否合理?试述其理由。

【解题思路】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等,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的区位因素不同。饮料工业基地接近消费市场,⑤处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又接近老城区,人口密集。③处有铁矿分布,并且在河流下游,可布局钢铁工业基地。④处位于河流下游,可布局化学工业基地,因为化学工业有严重的水体污染。①处位于老城区,人口密集,接近面包的消费市场,可布局面包厂。⑧处位于河流下游,又临近高等院校,这里环境优美,离高速公路近,可布局电视机装配厂。⑨处位于老城区,人口众多,可布局印刷厂,因为印刷厂更接近消费市场。该城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主导风向为东南季风,火力发电厂建在城区,对城市大气产生污染。飞机场有严重的噪声污染,不利于乳牛产奶,因此蔬菜基地不适宜与乳牛场对调。

【答案】(1)⑤③④①⑧⑨

(2)火力发电厂布局不合理;因为该城市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对城市大气产生污染

(3)不合理,乳牛场临近飞机场,飞机场有严重噪声污染,不利于乳牛产奶。

例4:下面是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生产、销售示意图(图中实线箭头表示零部件或设计方案运输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汽车销售方向),请回答后面问题。

(1)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的地区联系,决定了这类工业必须建立在,主要原因是。

(2)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生产的地区联系已经化,形成了跨国企业,各零部件生产独立经营,紧密协作,反映了现代交通和网络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日益突出。

(3)韩国的面积仅为9.84万平方千米,人口4200万,矿产资源匮乏,50年代经济濒于破产,60年代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很快,80年代末就步入了中等收入的国家行列。从韩国生产组装、销售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中,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启示是()

A.要优化配置国内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B.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节约本国社会劳动

C.到国际市场上去寻找产品销售更加广阔的空间

D.我国市场经济要与国际市场接轨

【解题思路】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韩国从1962年开始推行“出口第一”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出口主导型”的经济结构。韩国利用沿海地区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进口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意大利的零部件,德国设计的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图纸,韩国组装,然后将产品销往以上国家或世界上其他国家。

从上图可以看出: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生产的地区联系专业化和协作化,反映了现代交通和信息网络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日益突出。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启示联系高中政治课经济常识的知识回答。

【答案】(1)沿海地区;利用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海港,便于零部件输入和产品输出

(2)专业化和协作化信息

(3)ABCD

例5:读下面“我国A城市区位示意图”,回答:

(1)图中A城市为,其优势区位是。

(2)图中城市的区位选择反映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在我国与A城市区位类型一致的还有长江沿岸的、等城市。

(3)是古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因此,对城址的选择影响很大。

【解题思路】从图中提供的信息来分析:A城市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可判断是重庆;从水运来看,具有向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嘉陵江上游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我国南方大多数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是沿河设城。

【答案】(1)重庆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汇合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

(2)沿河设城宜宾武汉

(3)河运河流

例6:下图为某大城市1968年、1990年、2000年的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比较三图回答:

(1)该城市从1968年到1990年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②。

③。

(2)该城市从1990年到2000年城市的发展变化特征是:

①。

②。

③。

④。

(3)从上述三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解题思路】观察某大城市1990年变化图,城市面积扩大,工业区由少到多,可推测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观察2000年某大城市图,郊区新建了城区和商业区,工厂迁移到郊区,新建的工厂与老城区之间新建绿化带,郊区新建高速公路。

【答案】(1)①城镇面积由小到大②城市工业区由少到多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2)①人口向郊区迁移②工厂向郊区迁移③郊区新建绿化带④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3)郊区城市化

例7:读下图分析回答: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比较:从1920年到2000年,总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2)1980年以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有哪些差异?

(3)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相同的原因是。

(4)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带来哪些问题?

【解题思路】首先观察图上图例所占的比重,192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共10亿左右,2000年增长到近50亿左右,总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发展中国家。192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2亿左右,而2000年增长到近20亿,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仍然是发展中国家。1980年以后,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答案】(1)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已大大变慢,甚至停止,甚至出现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郊区移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3)现在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例8:关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差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②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③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④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题思路】乡村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城市景观复杂,建筑密度大,楼层高,交通线路纵横交错,甚至连地下也利用了起来。乡村功能单一,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功能多样,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蔬菜、鲜鱼、牛奶、家禽家畜、水果等基本生活资料;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包括教育、娱乐、医疗、通信、金融和保险等。城市还通过多种传播媒体向乡村扩散文化。

【答案】C

三、习题

Top

1.农业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是()

A.农业经营高度机械化、集约化,畜牧业产值一般高于种植业

B.高度重视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

C.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

D.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很高

2.以下做法符合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的是()

A.在珠江三角洲多种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

B.在新疆不断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

C.在辽宁省扩大甜菜的生产规模

D.在黄土高原上建设全国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世界粮食产量不能满足世界人口的需求

B.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落后

C.世界农业生产不平衡和国际旧经济秩序之间的矛盾

D.近年亚、非、拉地区粮食消费水平提高过快

4.浙江省某城市拟建立一个化学工业区,现有下图中所示的四种布局方案,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案是()

A.图① B.图② C.图③ D.图④

5.从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考虑,甘蔗制糖厂应接近()

A.动力基地 B.原料产地

C.消费市场D.科技发达地区

6.炼铝厂、水果罐头、电视机装配厂、啤酒厂的布局应分别考虑的首要因素是()A.原料、劳动力、能源、市场

B.能源、原料、劳动力、市场

C.能源、原料、市场、劳动力

D.原料、市场、劳动力、能源

7.关于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B.只有人口分布均匀才是合理的

C.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力发展,人口分布密度大的地区逐渐扩展

D.一个地区人口密度越大标志着该地区生产水平越高

8.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经济发展不平衡

C.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

D.政治或战乱的影响

9.下列关于城市的说法中,属于城市基本特征的是()

A.人口和生产力高度集中,聚积效应好

B.都是重工业基地

C.都位于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

D.第一、二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占绝对优势

10.下列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和土地沙漠化

B.粮食、能源和人口问题

C.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D.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11.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

A.城市交通拥挤、房屋集中、绿地面积小

B.城市生态系统缺乏足够的分解者

C.城市人口过渡膨胀,工业大量集中

D.城市职能过分集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12.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分析回答:

(1)该地农民生活用的理想能源是,从能源的形式和来源来划分,该能源属于,从能源的转换来划分,该能源属于。(2)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该村可以发展哪些村办企业,,从工业布局因素考虑,布置这些工业的主导因素是。

(3)该村这种农业模式有什么优越性?

13.读"美国工业分布图"回答:

2021年高考物理选择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1)

2021模拟模拟-选择题专项训练之交变电流 本考点是电磁感应的应用和延伸.高考对本章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三突出”:一是突出考查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二是突出考查交变电流的图象和交变电流的四值;三是突出考查变压器.一般试题难度不大,且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对于电磁场和电磁波只作一般的了解.本考点知识易与力学和电学知识综合,如带电粒子在加有交变电压的平行金属板间的运动,交变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等.同时,本考点知识也易与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相联系,如“电动自行车”、“磁悬浮列车”等.另外,远距离输电也要引起重视.尤其是不同情况下的有效值计算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对变压器的原理理解的同时,还要掌握变压器的静态计算和动态分析. 北京近5年高考真题 05北京18.正弦交变电源与电阻R、交流电压表按照图1所示的方式连接,R=10Ω,交流电压表的示数是10V。图2是交变电源输出电压u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则( ) A.通过R的电流i R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i R=2cos100πt (A) B.通过R的电流 i R 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i R=2cos50πt (A) C.R两端的电压u R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u R=52cos100πt (V) D.R两端的电压u R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u R=52cos50πt (V) 07北京17、电阻R1、R2交流电源按照图1所示方式连接,R1=10Ω,R2=20Ω。合上开关后S后,通过电阻R2的正弦交变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则() A、通过R1的电流的有效值是1.2A B、R1两端的电压有效值是6V C、通过R2的电流的有效值是1.22A D、R2两端的电压有效值是62V 08北京18.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11:5。原线圈与正弦交变电源连接,输入电压u如图所示。副线圈仅接入一个10 Ω的电阻。则() A.流过电阻的电流是20 A B.与电阻并联的电压表的示数是1002V C.经过1分钟电阻发出的热量是6×103 J D.变压器的输入功率是1×103 W 北京08——09模拟题 08朝阳二模16.在电路的MN间加一如图所示正弦交流电,负载电阻为100Ω,若不考 虑电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则交流电压表和交流电流表的读数分别为()A.220V,2.20 AB.311V,2.20 AC.220V,3.11A D.311V,3.11A t/×10-2s U/V 311 -311 1 2 3 4 A V M ~ R V 交变电源 ~ 图1 u/V t/×10-2s O U m -U m 12 图2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一

一、生态问题(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耕)③开矿 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④在中上游地区开展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梯田)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牧副渔全面发展,可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②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③鼠害,蝗害 (3)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以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平原、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少;②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开源节流)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华北春旱的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高中高考地理必背大题汇总 .docx

1高考地理必背大题:等高线地形图⑴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 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有盆地地形, 蓄水量大 . ⑵交通运输线路 ( 铁路、公路 ) 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高考地理必背大题:海洋资源⑴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 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 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 ; 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 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 硫、磷等矿产资源③海盆:深海锰结核 ( 主要集中于北太平 洋 ) 3高考地理必背大题:盐度和洋流 ⑴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巴尔喀什湖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 暖 ) 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 高 ) , 方向方面:由较高( 低) 纬度流向较低( 高) 纬度。 4高考地理必背大题:河流及交通⑴中国南 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元江 -- 红河澜沧江 -- 湄公河 怒江 -- 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 -- 布拉马普特拉河⑵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 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⑶俄罗斯鄂毕河 ( 叶尼塞河、勒拿河 ) 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⑷极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缩短航程,节时节能 ⑸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变式: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仪与地图专题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地球仪与地图专题测试 题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半球经纬网图,假设地球为正球体。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a、b之间和c、d之间的最近距离,说法正确的是() A.a、b之间的最近距离大于c、d之间的 B.a、b之间的最近距离小于c、d之间的 C.a、b之间的最近距离等于c、d之间的 D.无法确定 2.一架飞机以1000千米/时的速度飞行,从a地沿最短航线飞往b地,大约需要的时间是() A.8小时B.9小时C.10小时D.11小时 3.从a地到c地路程最近的走法是() A.先往正北,再往正南 B.先往东南,再往东北 C.一直往东南 D.先往东北,再往东南 纬线世界地图是按照纬线分割地球仪,以纬线为纵坐标线,以经线为横坐标线来绘制的世界地图。下图为纬线世界地图,有一艘科考船从悉尼出发,到图中a点进行科学考察。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a点位于悉尼的() A.正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正西方 5.对跖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下列有关图中a点与其对跖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都位于东半球 B.地方时总是相差12小时 C.不可能同时属于同一日期 D.球面最短距离为18 000千米 读下图,完成6~7题。

乙 6.有关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比例尺图乙大于图甲 B.图甲为地图,图乙为景观图 C.两图图幅相同,图乙表示的范围更大 D.图乙中的动物形象属于注记 7.关于图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车站与学校相距约375千米,与农业试验区相距约580千米 B.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试验区,其方向是先向正北、后向正东 C.图甲的比例尺表示方式与图乙的不同 D.若图甲比例尺放大1倍,则其图幅面积增大2倍 图中图①②③表示同一区域(世界某区域),且其图幅依次减少3/4。读图,完成8~9题。 8.若图②的比例尺为1∶N,则图①、图③的比例尺分别为() A.2∶N1∶2N B.1∶2N2∶N C.2∶N4∶N D.1∶2N1∶4N 9.若甲、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1.65厘米,则图①的比例尺约为() A.1∶3 000 000 B.1∶30 000 000 C.1∶300 000 D.1∶30 000 在深圳的张先生与王先生要开车到S小区洽谈业务。图中两图分别是张先生和王先生的车载导航屏幕截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如果张先生的导航屏幕为7英寸(1英寸约等于2.54厘米),王先生的导航屏幕为5英寸,且屏幕截图对应的实际面积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时,张先生的导航屏幕上显示位置的光标箭头移动速度快B.张先生的导航屏幕比例尺小,王先生的导航屏幕比例尺大 C.两个导航屏幕上显示位置的光标箭头移动速度相同时,张先生的车速快 D.两个导航屏幕上显示位置的光标箭头移动速度相同时,两车行驶速度相同

高考物理专题一(受力分析)(含例题、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定位 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问题是力学的基本问题,主要考查力的产生条件、力的大小方向的判断(难点: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条件的应用、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涉及的思想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假设法、正交分解法、矢量三角形法、等效思想等.高考试题命题特点:这部分知识单独考查一个知识点的试题非常少,大多数情况都是同时涉及到几个知识点,而且都是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电磁学的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考查时注重物理思维与物理能力的考核. 考题1对物体受力分析的考查 例1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A放在质量为M的三角形斜面B上,现用大小均为F,方向相反的水平力分别推A和B,它们均静止不动,则() 图1 A.A与B之间不一定存在摩擦力 B.B与地面之间可能存在摩擦力 C.B对A的支持力一定大于mg D.地面对B的支持力的大小一定等于(M+m)g 审题突破B、D选项考察地面对B的作用力故可以:先对物体A、B整体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得到地面对整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A、C选项考察物体A、B之间的受力,应当隔离,物体A受力少,故:隔离物体A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求解B对A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解析对A、B整体受力分析,如图, 受到重力(M+m)g、支持力F N和已知的两个推力,水平方向:由于两个推力的合力为零,故

整体与地面间没有摩擦力;竖直方向:有F N=(M+m)g,故B错误,D正确;再对物体A受力分析,受重力mg、推力F、斜面体B对A的支持力F N′和摩擦力F f,在沿斜面方向:①当推力F沿斜面分量大于重力的下滑分量时,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②当推力F沿斜面分量小于重力的下滑分量时,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③当推力F沿斜面分量等于重力的下滑分量时,摩擦力为零,设斜面倾斜角为θ,在垂直斜面方向:F N′=mg cos θ+F sin θ,所以B对A的支持力不一定大于mg,故A正确,C错误.故选择A、D. 答案AD 1.(单选)(2014·广东·14)如图2所示,水平地面上堆放着原木,关于原木P在支撑点M、N处受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M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B.N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C.M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MN方向 D.N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水平方向 答案 A 解析M处支持力方向与支持面(地面)垂直,即竖直向上,选项A正确;N处支持力方向与支持面(原木接触面)垂直,即垂直MN向上,故选项B错误;摩擦力与接触面平行,故选项C、D错误. 2.(单选)如图3所示,一根轻杆的两端固定两个质量均为m的相同小球A、B,用两根细绳悬挂在天花板上,虚线为竖直线,α=θ=30°,β=60°,求轻杆对A球的作用力() 图3 A.mg B.3mg C. 3 3mg D. 3 2mg

地理高考高中地理复习专题分类集锦

地理高考高中地理复习 专题分类集锦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地理】高考高中地理复习专题分类集锦 高中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的学科,它兼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要求同学们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因此,不少高中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头疼。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只有“会学”才能“学会”。同学们要想学好高中地理,一定要注重“四抓”。抓“概念”重“消化”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抓“原理”重“理解”同学们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抓“综合”重“联系”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

高三地理地球与地图专题练习

高三地理地球与地图专题练习 1.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经纬网图,图中经纬线之间的间隔都是相等的。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飞机由⑤地飞往⑥地,其最短航线的飞行方向是先向东 北再向东南 B.B. ③地位于①地的东南方 C. 图中两处阴影部分面积相等 D. ①、②两点间的距离等于⑤、⑥两点间的距离 2.读三幅经纬网示意图,①~⑤各地地理坐标相同的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⑤ 3.一幅残破地图,比例尺已失去,但知地面上A、B两地相距120千米,图上两地相距为12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为: A. 1:10000 B. 1/100000 C. 1:10000000 D. 1/1000000 4.绘一张学校平面图,采取下面哪一种比例尺最合适? A. 1:1000 B. 1/3000000 C. 1:25000000 D.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 5.在一张地图上,同在60°N纬线上的甲、乙两地图上距离为33.3cm,已知两地经度差为30°,则此图的比例尺为 A. 1:5000000 B. 1:10000000 C. 1:1000000 D. 1:500000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6.M和N两点的实际距离约是 A. 4444千米 B. 3333千米 C. 2222千米 D. 1823千米 7.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 为 A.一直向东 B. 先东北再东南 B.C. 一直向西 D. 先东南再东北 8.与M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A. (60°N, 80°E) B. (60°S, 100°E) C. (30°S, 100°E) D. (60°S, 80°W)9.下面四幅图中A在B的方向排序正确的是 A. 西北、东北、西南、西北 B. 西北、西北、西南、东北 C. 西南、东北、西北、西北 D. 东北、西北、西北、西南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55′N,11°56′E)建成。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从黄河站往正南方,将到达 A.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 西伯利亚 C. 阿拉斯加 D. 大不列颠岛 11.黄河站至北极点的距离约为 A. 600千米 B. 900千米 C. 1200千米 D. 1500千米 下图为某区域海浪浪高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该图所示区域及时间最可能为 A. 南半球 1月 B. 南半球7月 C. 北半球 1月 D. 北半球 7月 13.形成图示区域海浪浪高分布的影响因素是 A. 西北季风 B. 岛屿分布 C. 热带气旋 D. 副热带高压 读经纬网图,完成下列各题。 14.设a、b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为S1,a、d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为S2,则 A. S1=0.5S2 B. S1=S2 C. Sl=1.5S2 D. S1=2S2 1

高考物理大题专题训练专用(带答案)

高考物理大题常考题型专项练习 题型一:追击问题 题型二:牛顿运动问题 题型三:牛顿运动和能量结合问题 题型四:单机械能问题 题型五:动量和能量的结合 题型六:安培力/电磁感应相关问题 题型七:电场和能量相关问题 题型八: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复合场中的运动 题型一:追击问题3 1. (2014年全国卷1,24,12分★★★)公路上行驶的两汽车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当前车突然停止时,后车司机以采取刹车措施,使汽车在安全距离内停下而不会与前车相碰。通常情况下,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系统的反应时间之和为1s。当汽车在晴天干燥沥青路面上以10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安全距离为120m。设雨天时汽车轮胎与沥青路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晴天时的2/5,若要求安全距离仍为120m,求汽车在雨天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 答案:v=20m/s 2.(2018年全国卷II,4,12分★★★★★)汽车A在水平冰雪路面上行驶,驾驶员发现其 正前方停有汽车B,立即采取制动措施,但仍然撞上了汽车B.两车碰撞时和两车都完全停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碰撞后B车向前滑动了4.5 m,A车向前滑动了2.0 m,已知A和B 的质量分别为2.0×103 kg和1.5×103kg,两车与该冰雪路面 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10,两车碰撞时间极短,在碰撞后车 轮均没有滚动,重力加速度大小g = 10m/s2.求: (1)碰撞后的瞬间B车速度的大小; (2)碰撞前的瞬间A车速度的大小. 答案.(1)v B′ = 3.0 m/s (2)v A = 4.3m/s 3.(2019年全国卷II,25,20分★★★★★)一质量为m=2000kg的汽车以某一速度在平直

2021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2021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知识点一: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知识点二: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资料-比较好的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 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 海洋资源小专题: ⑴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 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⑴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巴尔喀什湖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4. 河流及交通小专题: ⑴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 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 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⑵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⑶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 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⑷极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缩短航程,节时节能.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地图的判读技巧专题讲解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地图的判读技巧专题讲解一、专题讲解 一幅标准的地图可按如下程序进行判读: (1)读图名。图名通常是用图内最重要的内容来表示,它通常位于图幅的正下方,我们从图名上大致可判断地图所在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2)定方向。常用规范地图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经纬网的依据经纬网、有指向标的依据指向标。 (3)定位置。根据经纬度、轮廓形状等信息判定地理位置。 (4)巧计算。利用经纬网、比例尺等信息进行相关计算。 (5)明分布。分析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分布状况说明主要分布地区。 (6)析特征。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特征从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政治位置等)、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人文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等方面分析。 二、同步训练 敦格铁路北起敦煌火车站,南至青海省的格尔木火车站,全长约616.79千米, 2019年通车。下图中的虚线为敦格铁路。读图回答1~2题。

1.敦格铁路正线全长约509千米,由此可推知,上图的比例尺最接近( ) A.1∶30万 B.1∶30 000万 C.1∶2 500万 D.1∶200万 2.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的虚线为图例 B.图中的“格尔木”为注记 C.图中的省界大体为西北—东南走向 D.在该图判断方向应依据经纬线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敦煌和格尔木两地相距约2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约为509千米,故该图的比例尺最接近1∶2 500万。第2题,图中的实线、虚线都是图例;图中的文字是注记;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但该图既没有经纬线、也没有指向标,故应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图中的省界大体为西北—东南走向。答案 1.C 2.D 3.一个旅行社在某地举办攀岩比赛,需要制作陡崖剖面图海报,想宣传“险、奇”效果,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 解析要想宣传“险、奇”效果,应使海报中的陡崖坡度加大,故应

【物理】高考物理临界状态的假设解决物理试题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含详细答案

【物理】高考物理临界状态的假设解决物理试题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含 详细答案 一、临界状态的假设解决物理试题 1.如图甲所示,小车B 紧靠平台的边缘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A (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 0从光滑的平台水平滑到与平台等高的小车上,物体和小车的v -t 图像如图乙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 =10m /s 2,求: (1)物体A 与小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物体A 与小车B 的质量之比; (3)小车的最小长度。 【答案】(1)0.3;(2)1 3 ;(3)2m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v t -图像可知,A 在小车上做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21241m /s 3m /s 1 v a t ==?-?= 若物体A 的质量为m 与小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 1mg ma μ= 联立可得 0.3μ= (2)设小车B 的质量为M ,加速度大小为2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2mg Ma μ= 得 1 3 m M = (3)设小车的最小长度为L ,整个过程系统损失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2 20 1 1() 22 mgL mv M m v μ=-+ 解得 L =2m 2.壁厚不计的圆筒形薄壁玻璃容器的侧视图如图所示。圆形底面的直径为2R ,圆筒的高度为R 。 (1)若容器内盛满甲液体,在容器中心放置一个点光源,在侧壁以外所有位置均能看到该点光源,求甲液体的折射率; (2)若容器内装满乙液体,在容器下底面以外有若干个光源,却不能通过侧壁在筒外看到所有的光源,求乙液体的折射率。 【答案】(1)5n ≥甲;(2)2n >乙 【解析】 【详解】 (1)盛满甲液体,如图甲所示,P 点刚好全反射时为最小折射率,有 1 sin n C = 由几何关系知 2 2 2sin 2R C R R = ??+ ? ?? 解得 5n =则甲液体的折射率应为 5n ≥甲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球与地图

20XX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湖南师大附中20XX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读右图,回答1—3 题。 1.若图中阴影区域为一海岛,①②③为等深线, 则从水深角度考虑,最适合建港的是(A) A.O处 B.P处 C.M处 D.N处 【解析】O处等深线最密集,平均水深最大,最适合建港。 2.若图中阴影区域为一海岛,①②③为海水等盐度线,则O、P、M、N四处径流汇入最多的是(B) A.O处 B.P处 C.M处 D.N处 【解析】等盐度线由里向外逐渐增大,P处等盐度线最稀疏,距离海岸同样距离,盐度最小,径流汇入最多。 3.若图中阴影区域为一火山,①②③为火山灰等厚度线,则该处盛行风为(C) A.东北风 B.东风 C.西南风 D.西风 【解析】火山灰等厚度线由里向外逐渐减小。P处火山灰等厚度线最稀,说明与火山等距离地区,火山灰厚度最大,因此盛行风为西南风。 (江西抚州一中20XX届高三第一次同步考试文科综合)请回答4-5题: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户外登山运动,使许多登山爱好者学会了判读简易等高线地形图。图4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现有两组队员在此活动,回答 4.甲组队员准备在图示地区宿营,为避免突发的山洪,你认为在①②③④四地中,最不适宜宿营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若乙组队员已经宿营在图中最高处,为了可以互相观测到对方,从安全角度考虑,甲组应该把宿营地选择在图示四地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厦门十中、启悟中学三校20XX届高三10月联考地理)(2011文综2)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米 B.55米 C.60米 D.65米 7、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米,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米B.40米C.65米D.90米 (江苏致远中学20XX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地理)“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如图3(某段长城的景观照片)。结合相关知识,完题。 9.若图7所示地区有古长城经过,你认为最可能的线路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若在图7所示地区修建公路,最合适的线路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江苏致远中学20XX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地理)读图,完成19~20题。

高考地理必考地图知识.doc

高考地理必考地图知识 高考地理必考地图知识(一) 1.地图: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2.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3.比例尺: 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 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技巧1:比例尺与地图关系: a比例尺越大,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b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 c比例尺大小与地形坡度、风力大小的关系 (1)若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坡度越缓。 (2)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3)若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或等压差)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等高距(等压差)越小,坡度越小(风力越小) 技巧2:比例尺缩放: (1)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2)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

(3)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技巧3:判断方向: 地图上:(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法:一般箭头指向北方 (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自然界:(1)太阳定向法 (2)树冠和树年轮定向法 (3)地形和地物定向法:山地草木生长状况(一般阳坡好,阴坡潮湿有青苔),河流北坡光照好,房屋门朝南开。(北半球)。 (4)北极星定向法 4.图例和注记: 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5.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绝对高度: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海拔。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6.等高线:假想连结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投影在基准水平面而成的封闭曲线 技巧4:等高线数值特点 ①同线等高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分类集锦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分类集锦含答案 高中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的学科,它兼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要求同学们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因此,不少高中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头疼。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只有“会学”才能“学会”。同学们要想学好高中地理,一定要注重“四抓”。 抓“概念”重“消化”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抓“原理”重“理解” 同学们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同学们要做如下努力: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同学们要多注意老师讲解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专题集锦目录 一、等值线专题 2 二、地理计算专题 8 三、河流专题: 9 四、地下水专题 10 五、太阳高度 11 六、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各种因素 13 七、问题地理专题 16

高三地理专题检测(一)地球与地图高清解析版

专题检测(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2年青岛模拟)季风指数是指某一地区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是近地面盛行风向转变指数。如图是我国局部地区季风指数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R地的季风指数可能是( ) A.80 B.70 C.60 D.50 2.影响S地季风指数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形因素②海陆位置③纬度位置④河流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1.B 2.A第1题,图中两条相邻等值线间的间隔为20,R地位于60的等值线圈以内,再往外左侧为40的等值线,右侧为60的等值线,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去判断,可知R地应“大于大的”,即大于60但小于80。第2题,S地位于四川盆地附近,地势较低,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其季风指数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地形的阻挡作用,加上位于内陆,四周受海洋的影响较小,故冬夏季风风向转变不明显。 (2012年新乡调研)读“我国东部某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和“该地区的气候资料表”,图中等高线所示高度为100米、200米、300米、400米,回答3~5题: 气候资料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从图中的H地看不到G地 B.图中海拔G处为100米,H处为400米 C.该地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D.图中河段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 4.图中城区与H地相对高度的最大值为h,则h为( ) A.199

2021高考物理大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3)

物理:2021模拟高三名校大题天天练(八) 1.(12分)如图所示,在绕竖直轴匀速转动的水平圆盘盘面上,离轴心r=20cm处放置一小物块A,其质量为m=2kg,A与盘面间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的最大值为其重力的k倍(k=0.5),试求: ⑴当圆盘转动的角速度ω=2rad/s时, 物块与圆盘间的摩擦力大小多大?方向如何? ⑵欲使A与盘面间不发生相对滑动, 则圆盘转动的最大角速度多大?(取g=10m/s2) 2.(10 分)如图所示,A物体用板托着,位于离地h=1.0m处,轻质细绳通过光滑定滑轮与A、B相连,绳子处于绷直状态,已知A物体质量M=1.5㎏,B物体质量m=1.0kg,现将板抽走,A将拉动B上升,设A与地面碰后不反弹,B上升过程中不会碰到定滑轮, 求:B物体在上升过程中离地的最大高度为多大?取g =10m/s2. A h B 3.(15分)如图所示,某人乘雪橇从雪坡经A点滑至B点,接着沿水平路面滑至C点停止.人与雪橇的 总质量为70kg.表中记录了沿坡滑下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请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解决下列问题:(取g=10m/s2) (1)人与雪橇从A到B的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为多少? (2)设人与雪橇在BC段所受阻力恒定,求阻力的大小. (3)人与雪橇从B到C的过程中,运动的距离。 位置 A B C 速度(m/s) 2.0 12.0 0 时刻(s)0 4 10

4.(14分)大气中存在可自由运动的带电粒子,其密度随离地面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可以把离地面50㎞以下的大气看作是具有一定程度漏电的均匀绝缘体(即电阻率较大的物质);离地面50㎞以上的大气可看作是带电粒子密度非常高的良导体.地球本身带负电,其周围空间存在电场,离地面50㎞处与地面之间的电势差为4×105V.由于电场的作用,地球处于放电状态,但大气中频繁发生闪电又对地球充电,从而保证了地球周围电场恒定不变.统计表明,大气中每秒钟平均发生60次闪电,每次闪电带给地球的电量平均为30C.试估算大气的电阻率和地球漏电的功率.已知地球的半径r=6400㎞. 5.(18分)如图所示,ABC为光滑轨道,其中AB段水平放置,BC段为半径R的圆弧,AB与BC相切于B 点。A处有一竖直墙面,一轻弹簧的一端固定于墙上,另一端与一质量为M的物块相连接,当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时,物块恰能与固定在墙上的L形挡板相接触与B处但无挤压。现使一质量为m的小球从圆弧轨道上距水平轨道高h处的D点由静止开始下滑。 小球与物块相碰后立即共速但不粘连,物块与L形挡板 相碰后速度立即减为零也不粘连。(整个过程中,弹簧 没有超过弹性限度。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1) 试求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 (2) 求小球与物块第一次碰后沿BC上升的最大高度h’ (3) 若R>>h。每次从小球接触物块至物块撞击L形挡板历时均为△t,则小球由D点出发经多长时间第 三次通过B点? 6.(18分)如下左图所示,真空中有两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C、D,上面分别开有正对的小孔O1和O2,金属板C、D接在正弦交流电源上,两板间的电压u CD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下右图所示。t=0时刻开始,从D板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