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新变化与海洋权益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新变化与海洋权益面临的新挑战

孟祥青: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新变化与海洋权益面临的新挑战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第一时评“两会”特别节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在今年“两会”期间,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涉海内容,代表委员们也都各抒己见,积极的献言建策。今天我们请到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孟祥青做客演播室,针对我国周边海洋安全问题做一个宏观分析和展望。您好,孟所长!
孟祥青:你好,网友朋友们好!
主持人:孟所长,首先带我们网友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一下背景,对比冷战阶段和冷战后我们国家的安全环境有什么不同,首先来关注冷战阶段我们的安全环境呈现怎样的基本特征?
孟祥青:我们讲冷战时期主要指二战结束,确切说1947年到1991年,将近半个世纪。美苏争霸两个超级大国对峙,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总体严峻,二是局部改善,三是安全问题相对比较单一。总体严峻是指冷战时期,虽然世界大战没有打起来,但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霸,世界始终处在大战的危机之中,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环境是比较严峻的。总体严峻还有一个表现,新中国成立以后,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一直到80年代上半期,我们国家周边都有一个或者两个主要对手或者敌人。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我国都在不同的时期打过不同的对外自卫反击战,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二、局部改善,指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把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由60年代下半期打倒“帝修反”,改成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一条线”就是指美国、日本、西欧正好在地图上呈现在一条线上;“一大片”是指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这帮穷朋友。毛泽东主席讲“联合美国、日本、西欧这条线,团结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我们跟西方国家,包括跟美国关系的解冻,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改善的这是局部改善。三、安全问题比较单一,是指冷战时期那个时候讲的国家安全概念比较狭义,主要指军事安全,只要外地不入侵中国的领土,不骚扰、不侵略中国,我们就可以说获得了国家安全,所以说安全问题比较单一。冷战时期呈现出以上这样几个特点。
主持人:冷战之后我们国家发展越来越稳定,这个时候我们的安全环境基本特征发生了哪些改变?
孟祥青:冷战时期结束之初,我们的周边安全环境得到很大改变。这个时期周边安全环境可以概括成跟冷战时期相反的三个特点:冷战时期是总体严峻,冷战之后总体稳定;冷战时期是局部改善,冷战之后是局

部严峻;冷战时期安全问题相对比较单一,冷战之后是安全问题趋向于复杂化,每一条都是对应着的。总体稳定是指冷战结束以后到今天为止,大概20多年保持了一个总体稳定的局面,一是世界大战打不起来,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世界大战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还有大国之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也很小。我们保持了20多年的稳定,20多年我们周边呈现出总体和平的局面。不管大国、中小国家,还是不同制度的国家,关系程度不同的国家,我们同这些周边国家的关系都得到了很大改善。这种改善表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通过长期和平谈判,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我们有14个陆上邻国14条陆上边境线目前已经划定了12条,还有两条没有划定:中国不丹和中国印度。
冷战结束之后,我们国家安全状况发生了变化,过去大部分时间我们的威胁来自于北部前苏联、来自于陆地。冷战结束以后,中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整个西北部或者说北部这个地方基本稳定了,这是我们的战略后方。而我们的主要威胁则来自东部方向、海洋方向、朝鲜方向、台海方向,这些体现的是局部严峻。冷战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这个复杂化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现实安全挑战和潜在安全挑战相互交织,还有像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相互交织,安全问题表现得更加复杂。比如说国内安全问题国际化,国际安全问题国内化,这两种趋势都在发展;比如说内部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可能形成外交上外部环境的挑战;比如说外交上的一些问题或者周边外交问题处理失当,很可能造成国内不稳定因素;比如说大家看到的南海问题、中日关系问题、中美关系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这是我们周边安全环境发生的新变化,总之越来越复杂了。
主持人:那么,当前我们国家周边安全的环境又趋于怎样的发展态势?主要矛盾集中在哪些方面?
孟祥青:最近两年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跟冷战之后相比新变化体现在“局部严峻”进一步的发展,这发展主要来自于海洋,今天我们周边安全的现实威胁主要来自于海洋方向,而海洋方向的安全挑战确实也上升了,比如说这些年我们看到南海方向的争端正在加剧,东海方向钓鱼岛危机不断的升温,来自海洋方向的形势确实相当严峻。
主持人:南海、东海和黄海三方面热点同时升温……
孟祥青:还有黄海,主要指朝鲜半岛。最近一段

时间由于朝鲜第三次核实验使得半岛局势进入紧张化,在黄海、东海、南海三海方向,热点同时升温在过去是非常少见的。
主持人:当前我们所面对的错综复杂的环境到了比较严峻的程度,东海方面的聚焦点当然是钓鱼岛的话题,2月份安倍访美的时候,各方评论都是在说关于钓鱼岛,安倍没有得到美国对他的支持,我们注意到美国之后的两个反应,在奥巴马与安倍谈完话之后,美国政府并没有召开联合的大型记者会,取而代之的是小范围的媒体见面会,奥巴马对外发布的讲话中也并没有涉及到关于钓鱼岛的相关话题,这让安倍希望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为他撑腰杆儿的愿望落空,做了冷板凳。您怎么看待安倍对钓鱼岛问题的咄咄逼人?
孟祥青:安倍这次访美抱着很大期望,结果却遭到冷遇。这次安倍确实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期望值,预期期望值是什么?简单说他想通过这次访美原则上进一步加强美日同盟关系,让美国明确表态在钓鱼岛问题上支持日本,明确表态钓鱼岛问题适应于《美日安全条约》。这样一来他可以实现几个目标,第一,可以向世界宣布,美日同盟牢不可破;第二,可以向中国施压,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是明确站在日本立场上的;第三,在国内政治立场上可以得分,让国内民众看到他这次访美硕果累累,可以增强右翼势力和右翼分子支撑度来巩固他的执政地位。他是想一箭多雕,但是这次没有达到他预期的目标。
另一方面,后来日本媒体透露这次安倍跟奥巴马有私下交谈,奥巴马对安倍表态还是不错的,首先肯定了安倍政府在钓鱼岛上面的克制,也就暗示了中国的不克制,奥巴马还表态说美日同盟牢不可破,这让安倍得到一些安慰。日本媒体报道的情况是真是假不得而知,美方对此报道既没承认也没否认,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的是一种看起来相对平衡,但肯定是倾向于日本的政策。看起来比较平衡是因为美国公开表态两点,第一,钓鱼岛主权问题,我不持立场,那是你们的事情我不管;第二,钓鱼岛问题适应于《美日安保条约》。这两条公开表态好象表明了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谁也不偏不向,实际上却是偏向日本。美国讲钓鱼岛问题适应于《美日安保条约》第5条,第5条意思是日本管辖的领土一旦遭受所谓的侵略,美国有协防的义务。从安全防护角度,协防显然要站在日本一边。不管怎么说,在钓鱼岛争端问题上,美国有严重倾向于日本的一面,这是肯定的。
美国想在钓鱼岛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两个考虑,一是美国提出来重返亚太。美国提出亚太战略再平衡,军事

战略上把主要军事力量向亚太转移,减少军费开支4700—4800亿美元。在严重的金融危机打击下,美国政府可以说是捉襟见肘,想要大规模的扩充军备是不可能的。美国采取的战略是未来十年全球收缩,在地区上,是欧洲缩减,亚太加强。亚太是他的重心。美国国防部长一再表示军费减少,但是美军实力不能减,美军要在质量上仍然具有压倒其他国家的优势。在军种上,陆军压缩,海空要增强。这些重点最后放在哪里呢?亚太地区,所以美国前任国防部长帕内塔高调宣称2020年之前,美国要把60%的军舰,60%的航母部署在亚太。美国总共有11艘航母,6艘航母战斗群部署在亚太。主要力量往这个地方部署的根据是美国在冲绳驻军很多年了,这个基地对他来讲具有长远意义。事实上美国在冲绳驻军造成当地居民极大的反感,包括这些年媒体不断曝出了美国士兵强奸日本妇女,美军在冲绳的训练造成长期扰民,让冲绳地区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冲绳居民这些年反美情绪不断高涨,冲绳县政府也不断要求日本政府把美国赶出冲绳基地,所以日本政府也面临着日本国民的压力。而钓鱼岛问题一复杂一紧张,美国终于找到合情合理合法的理由,说日本面临着钓鱼岛问题升温,来自中国的压力和威胁,所以我在这里长期驻军是来加强和日本的关系。日本政府也借此拉近跟美国的关系,向中国施压。美国最希望的结局是什么?是中日永远围绕钓鱼岛争下去,而且时不时保持一定的温度,但是这个温度又不至于让它失控导致全面战争,美国就可以长期主导亚太的事务、东亚的事务,中日两国有求于美国,美国在这里发挥主导作用,这是最有利于美国的。
主持人:操纵者还是美国。
孟祥青:钓鱼岛背后的美国因素,也是如此,反映了美国的两面性。
主持人:对于安倍访美,美国表现出的反应,我们不能单从表面来解读。那说到安倍政府,它是影响中日关系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安倍的鹰派世界观导致中日钓鱼岛问题一直在不断升温,那么,未来安倍对钓鱼岛事件将会持怎样的态度?
孟祥青:安倍政府上台以后在钓鱼岛采取了更加强硬的举措,尽管安倍一再表示出希望跟中国进行谈判,希望缓和中日关系,然而这种表面的表态没有在实践中落实,反而他在行动当中的做法越来越强硬,甚至不断的挑衅,包括他宣布增加1000亿日元军费,合11.5亿美元,这是日本10年来第一次增加防护预算。增加的部分主要用于防范西南离岛,增强钓鱼岛的防控。日本宣布要加强西南离岛防御,准备要部署日本自卫队监视部队,监视部队虽然不是作战

力量,但是仍然是军事力量。从地图上看西南离岛位于距离台湾110公里的东北方向,离钓鱼岛200公里多一点。他在这里部署监视部队显然是为了监视钓鱼岛,这使得钓鱼岛问题继续升温。安倍政府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一系列强硬的举措甚至在某些方面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日本社会出现了集体右倾化。二战结束后,日本社会出现三次右倾化思潮的泛滥,每次泛滥都跟日本经济、社会和整个政治格局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比如说第一次是二战结束以后的50年代,主要是因为日本在二战时期的甲级战犯都被释放了,甚至这些甲级战犯他们还参加了日本的政治生活,日本出现了一种给二战翻案的声音。第二次是80年代,日本战后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强国,这个时候日本野心开始膨胀,提出“我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军事上的侏儒”。日本右翼开始呼吁要成为政治大国,成为正常的大国,就是摆脱二战对他的束缚,提出来军事上要松绑,修改和平宪法。第三次是进入21世纪,日本过去一二十年经济萎靡不振,整个日本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焦虑化情绪,这种严重的焦虑情绪被日本的右翼所利用,所以炒作领土主权问题,要求日本在外交上强硬,也是日本经济不良状态以及整个日本国民情绪焦虑化在政治上的一种表现。通过外交的强硬,弥补这种焦虑,弥补经济不足,所以右翼势力利用这样一种社会状况炒作钓鱼岛问题。
还有一个背景是出身原因导致安倍具有根深蒂固的鹰派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跟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安倍这个家族被称为政治世家,一门三将。他的外祖父就是甲级战犯岸信介,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当了三年日本首相,他的外叔公也是日本首相。他的父亲是安倍晋太郎,曾经当过日本的外省,差点当了日本的首相。那么安倍从小的经历受谁的影响最大?他自己都承认他的DNA里面遗传最多的是他的外祖父岸信介,他的母亲洋子也说过安倍性格上像他的父亲,政治上像他的外祖父岸信介,所以说安倍从小就受到这样的右翼观的影响。很多右翼的话都出自安倍之口,否认甲级战犯,说战犯不等于犯罪,再就是对慰安妇问题坚决否认,否认二战的历史。再比如对中国南京大屠杀的公开否认,都跟他的世界观密切相关。即使不是安倍上台,野田佳彦采取购岛行动,也使得钓鱼岛问题升温。还有就是在右倾化思潮泛滥的背景下,争夺岛礁对于日本有特殊的含义,这主要体现在地缘政治方面。日本国土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没有战略纵深,而且是南北长,

东西窄。有一个日本人讲过,即使在和平年代,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日本都承受不起,比如大规模地震发生无处可逃,这就反映了其地缘环境。因为没有战略纵深,这个国家在战争年代是经受不住的。19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把目标瞄准为开疆拓土,争夺生存空间,因此采取了军国主义对外发动战略。二战结束,日本战败,开始把目光瞄上海洋。根据1982年出台的海洋法公约,一个岩礁可以拥有12海里海域,一个岛屿还可以拥有2万海里专属经济区。日本有一个冲之鸟礁,在东京南偏西约1730公里处,离日本很远。它就是一个岩礁,主要由几块石头组成,海水涨潮只有一块石头能露出水面,面积相当于1.5米双人床垫。1987年开始,日本先后投资3.5亿多美元,用钢筋混凝土钛合金把这几块石头围起来,建了一个大的人工岛,可谓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建完之后,日本宣布说这不是岩礁,而是一个岛了。2010年8月份,日本政府根据国际法的规定正式向联合国提出申请。国际法关于岛的界定有三条:第一,海水涨潮以后也能露出水面,自然形成陆地区域;第二,适合人类居住;第三,适合人类经济发展。事实上冲之鸟礁并不符合,但是日本说现在它符合人类居住了,也适合人类的发展,结果很大一个海域面积被日本划去了。如果假设钓鱼岛以及日本和韩国争夺的独岛(韩国叫做独岛,日本叫做竹岛)被日本抢占了,围绕这些岛周围海域面积更大,将比日本本土38万公里大好几倍。争夺岛礁背后是为了改善日本的地缘环境,也可以看出日本野心之大。另一方面,日本是没有战略资源的国家,90%以上的石油天然气依赖进口。然而钓鱼岛周围海域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正好处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1966年联合国派了科考团到钓鱼岛海域科考,得出结论这个海域拥有30至70亿吨的石油储量。有的科学家估计不止于此,可能达到100亿吨左右。所以,争夺这些岛也是争夺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所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主持人:不光是东海,包括黄海、南海争端也呈现出复杂的发展趋势,而且威胁逐渐的升级,这三个海域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同时出现焦点活跃,背后的直接原因是不是美国是始作俑者?
孟祥青:我认为美国确实是引起这几年我们周边南海、东海局部紧张局面,热点升温的一个直接原因或者说是主要原因。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以后,美国人做了纠正把它叫做亚太战略再平衡。国际舆论都在议论,美国什么时候离开过亚太?历史上都没有离开过,怎么讲重返?还有重返亚太是不是针对中国?所以美国提

出亚太战略再平衡,不管名称怎么改,含义是不变的。主要针对过去十年小布什打了十年反恐战争,忽略了亚太地区,美国对这个地区影响力相对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外交影响力在上升。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美国遭遇2007年严重金融危机以后,为摆脱金融危机重振经济,美国要重新占领亚太地区的市场,这是美国重返于此最重要的一个经济原因。尤其看到在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启以后,中国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力更大,美国看到失去亚太市场对美国地位不利,对经济发展更加不利。
除了外交经济,还有很重要的方面。美国长期担忧亚太地区这些盟国有离心倾向,事实上90年代下半期以后,西太平洋传统的盟国确实对美国有离心倾向,像日本、韩国几年以前还提出跟美国追求平等的国防关系。美国感觉到在军事上重返就是把军事力量部署在这个地区。特别是美国在经济上捉襟见肘,你看他在亚太经济上投入不多,但是突出表现是军事,这些年美国加强跟同盟国的关系,加强军演,而且开始深入介入南海争端,这成为美国重返亚太重要的抓手和重要的推动力。介入南海争端让这些小国安全上依赖于美国,使得美国在亚太主导地位瞬势提升,让日本这样的国家不得不加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美国就可以继续主导这个地区的事务。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国家想经济上依靠中国,安全上依靠美国,脚踏两只船,想从中都得到好处。日本就是利用美国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亚太地区来挑起钓鱼岛争端,以为美国可以站在它的立场上让它重新捞一把。南海问题上,类似于菲律宾这些国家就因为美国老大给他撑腰,所以就敢挑起黄岩岛事件。
主持人:日本在美国重返亚太的过程中都配合做了哪些?
孟祥青:日本也是如鱼得水。在美日同盟关系当中,都是美主日从,日本想平等,但从来没有真正平等。所以,美国重返亚太不需要通过日本,但是日本却很好搭了美国重返亚太的便车。比如说日本右翼势力利用美国重返亚太有求于日本,需要长期在日本驻军的机会,从中得到好处。比如说炒作钓鱼岛争端,逼美国站在日本的立场上向中国施压,以此获得钓鱼岛更大的利益。比如去年9月10号的购岛就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日本想通过美国重返亚太在这些问题上想获得好处。日本企图通过美国重返亚太来提升自己的战略地位。日本长期以来没有摆脱战败国的地位,也从来没有真正深刻反省过侵略历史,所以很难取得邻国,特别是亚洲受害最深的国家,包括韩国、中国这些国家的谅解。他要

想在21世纪成为政治大国,想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连邻居关系都搞不好,何谈成为一个政治大国。他要在亚洲地区,在亚太提升他的地位,只有依靠美国的世界影响力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从军事上,利用美国重返亚太可以让军事上松绑。安倍提出行使自卫权,把自卫队改成国防军,都是在利用美国重返亚太,利用炒作和渲染中国威胁论达到这样的目的。日本也是想通过美国重返亚太达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主持人:在近一两年的南海争端事件上,你怎么看待美国的态度?
孟祥青:南海争端上,美国表面的政策两条:第一条,主权问题上,岛礁归属问题上我不持立场,它是你们之间的事;第二条,在行动上又明显站在菲律宾一边。美国一再表明不介入黄岩岛事件的立场和态度,但是另一方面美国采取了另一项举措,加强和菲律宾军事合作关系,加强和菲律宾联合军事演习。美国答应进一步加强对菲律宾军事投入,特别是去年下半年美国采取一项举措重返苏比克湾,它曾经是美国二战时期西太平洋主要军事基地之一,也是美国第一岛链军事基地重要一环。冷战结束,整个亚太安全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苏比克湾长期以来有美军驻扎,引起了菲律宾民众强烈反感,90年代初菲律宾民众开始示威要求美军撤出苏比克湾。
1992年以后,美国撤出苏比克湾。1998年美国和菲律宾签订了《访问部队协议》,通过向菲律宾派军舰到港口军事访问交流来体现两国之间还有这样的合作。重要的转折是在9.11事件以后,美国认为除了本拉登,东南亚和菲律宾都是恐怖主义的活跃地区。美国打着反恐旗号要求加强与菲律宾的军事合作,菲律宾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也加强与美国的合作。这个时候两国军事合作开始扩大,美国派一些特战队员帮助菲律宾打击国内恐怖主义。
这次美国重返苏比克湾与1992年以前的状况不同,这次叫做半永久性驻扎苏比克湾。意思是他的意思是我不把这个基地长期给美国军舰军事人员,让后勤装备、老婆孩子全都过来,不是这样的驻扎。半永久性的驻扎是美国军舰常态化频繁到菲律宾访问,通过访问加强两国军事交流,频繁进行联合军演。但是美军的后勤给养,包括老婆孩子都不过去,既能减少美国军费,又能加强和菲律宾军事合作。同时在这个地区一旦发生危机冲突需要美国帮助,美国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通过一种新的形式加强和菲律宾的军事合作。这个时候加强军事合作显然给菲律宾继续撑腰打气。表面上美国不持立场,实际上偏袒一面,导致了这个地区形势更加复杂,增加了更多不确

定性。也可能给菲律宾这些国家释放更多信号,因为有美国的支持,促使这些国家更加进一步挑衅。
主持人:无论从东海到黄海、再到南海,各个国家对于争岛产生的一些非常激烈化的争执,最终根源都是美国参与其中,美国恰恰非常精准的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从中取得他们国家最大化利益。我们谈到美国真正意图其实是在支持这些国家的。根据中央的判断,未来十年至关重要,要在2020年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周边安全问题,尤其是海洋周边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可以保障我们经济社会非常好的稳步前进和发展。我们在应对未来这几年复杂的环境,尤其是海洋周边的安全问题上会有哪些策略?
孟祥青:最近两年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来自海洋方向的威胁上升了,热点突出了。我们还是坚持这样的判断,我们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仍然不能懈怠,要抓住利用好这样的战略机遇期,这样的判断是科学的。为什么讲科学?进入新世纪以来2002年第一次做出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跟那个时候相比,现在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新的变化没有改变战略机遇期,只是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我们还是要坚持这种战略机遇期。比如改革开放不可能动摇,而且不断的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们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除此之外,我们可持续的发展在未来是可以预期的,尽管适当调低GDP目标,但在未来若干年发展中,我们仍然是发展最快的国家,也是世界发展最大的希望所在,这决定了我们战略机遇期已经存在。但是周边环境对我们战略机遇期影响很大,如果周边发生大的战争,就会破坏我们良好的环境。未来有几条,保持维护尽量延长战略机遇期,“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要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这个战略方向不能动摇。历史上大国崛起中都经历过战争,都用战争的手段实现了崛起。通过30年改革开放,通过五千年我们的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启示,通过500年世界大国崛起中的教训,我们总结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这就是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是权宜之计,这是大战略,这个战略有利于中国,有利于地区,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这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前提,在坚持和平发展战略前提下,在外交上继续实行睦邻富邻安邻的战略。第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和平发展战略,并不意味着牺牲国家主权安全,并不以牺牲国家主权安全为代价,在这个过程当中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尤其维护我们国家核心利益。最近两年无论南海、东海,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

反制举措,坚定的维护国家主权权益。今天在南海、东海维护主权问题上都有突破、有所斩获、有所进展,应该说都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今后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外交的同时,坚定的维持国家主权安全,这两者并不矛盾,无非两者之间我们应该探讨更有效的一种方式。第三,我们要尽快制定出台我们的海洋战略,统筹我们海洋的几个方向,要统一的筹划,要综合施策,要明确我们在这个方向的目标。第四,在坚持和平,用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争端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建设像“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建设与我们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防现代化。当然不是武力解决问题,但是这是最后的手段,最坏的手段。当我们遇到巨大挑衅、无法用和平手段保护国家的时候,也要有维护我们底线的能力和权利。我想这些都是未来我们维护周边安全环境,来抓住利用好延长战略机遇期很重要的方面。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孟所长来做客我们演播室,针对我国周边的安全局势,海洋周边安全的话题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探讨。本期第一时评到此结束,感谢您收看,我们下期再见,谢谢您孟所长,谢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