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

前言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甘肃省委、省政府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和地域特征,决定了需要确立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如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需要从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中不断探索。

2010年11月,中共武威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市情认识,从武威生态条件严酷、发展基础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弱,处于全省发展后进阶段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武威城市小、农村大,城镇化水平低和工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城市带动农村能力弱、工业无力反哺农业的现状,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通过新建高等级公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脊椎和主动脉,打破城乡和行政区界限,在优势地区聚集要素,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加速城乡空间融合、加快特色产业聚集、促进公共资源共享、统筹城乡发展、富裕群众生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为了科学指导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建设,在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研究编制《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规划》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规划范围为西北起于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东南至古浪县大靖镇的带状区域。包括中心城区,29个乡镇(丰乐镇、金山乡、永丰镇、怀安乡、五和乡、永昌镇、金沙乡、和平镇、柏树乡、金羊镇、中坝镇、发放镇、高坝镇、清水乡、清源镇、武南镇、河东乡、东河乡、谢河镇、黄羊镇、吴家井乡、泗水镇、黄花滩乡、土门镇、永丰滩乡、大靖镇、西靖乡、民权乡、裴家营镇),黄羊河农场及马路滩林场。共涉及364个行政村,总人口88.91万人。总面积248 4平方公里,约占市域总面积的7.5%。

规划期为2010年—2030年。近期为2010年—2015年,中期为2016年—2 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

第一章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

武威市地处甘肃西部河西走廊东端(图1),核心区范围基本涵盖了武威市

中部绿洲区的核心地带,是武威长期以来人口社会经济活动集中区。核心区集中了全市现状约49%的人口、59%的GDP和64%的工业增加值。

第一节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武威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邻银川和内蒙古、西通新疆,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处于兰州、白银、银川、金昌、西宁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间地带,兰(州)新(疆)铁路、干(塘)武(威)铁路、连(云港)霍(尔果斯)(G30线)贯穿全境,为兰新线与包(头)兰(州)线、包(头)中(卫)线的交汇点。是西部重要的交通隘口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

2、土地条件良好。全市国土面积占全省的7.15%,其中耕地面积统计为38 2万亩。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2010年变更后面积达676.5万亩。按《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还需压减农田灌溉面积164.5万亩,可变性为生态和建设用地。土地资源未利用面积大,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7.2%,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

3、光热风资源充沛。武威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境内干旱少雨,光热风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608-3135小时,日照百分率

58-68%,年总辐射量127-139千卡/平方公里。全市风能资源丰富,主导风向全年较稳定,有效风能利用时数均≥5000小时,每日可利用风能时数达13.9小时以上,风速变化均衡,跃变较小,具备风光能开发条件。

4、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是全省瓜果蔬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全市累计建成设施农业21.51万亩,优质瓜菜、玉米制种、旱作马铃薯、酿造葡萄、林果等特色优势作物达240万亩,规模养殖户达12.57万户,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资源丰富。

5、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馆藏文物4.8万多件。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4A级景区2处,有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红崖山水库。境内绿洲风光、雪域高原、沙漠戈壁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6、人力资源充足。现有甘肃省畜牧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武威职业学院、甘肃省理工中专、凉州区职业中专等大中专院校15所,在校学生3.2万人。全市人才总量13.4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4万人,技能人才5.4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6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600多人,社会工作人才6800多人。城乡劳动力资源富足,有40多万富余劳动力。

专栏1 核心区发展基本特征

1、河西走廊的典型生态脆弱地域单元。核心区西南依祁连山,北部和东北为沙漠,水资源匮乏,生态基础脆弱,环境条件复杂。西南部山区内分布有季节性冰川、森林、草地等多种生态系统,承载着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是维护核心区生态安全的屏障。西南侧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东北侧紧接腾格里沙漠边缘,沙漠沙丘以流动沙丘为主,风沙南移对区域内存在潜在危险。核心区内主要干流包括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靖河,多数河流呈现季节性干涸,在上游祁连山出口建设有中小型水库。

2、产业聚集度高,发展潜力巨大。核心区规划范围基本涵盖了凉州区和古浪县经济发展的优势集聚区域。包括8个工业园区: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工业园区、荣华工业园、黄羊工业园

区、黄羊河集团工业园区、土门工业集中区、大靖工业园;3个产业基地:荣华生物化工基地、威龙葡萄酒生产加工基地、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2个现代物流中心: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10万亩设施农业、15万亩经济林果。是推动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力最为强劲的经济区域。

3、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剩余劳力转移有限。核心区耕地量大面广,分布密集,对城镇建设区域形成合围之势。村落密集,但规模较大的乡镇布局分散,平均距离达5-8公里。城镇化率为42.1%,虽高于全市27.6%的平均水平,但总体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对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力有限。

4、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不足,缺乏有序组织。核心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63元,低于全国5919元的平均水平。且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组团差异,凉州城周边发展条件相对较好,西北部地区在新能源产业带动下有所提升,东南部地区整体缺乏产业带动,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水平不高,且主要集中于城镇地区,对乡村地区辐射非常有限。乡村地区公共设施布局分散,缺乏有序组织。

5、单向线性交通条件下的发展困境。基于地理环境特征,核心区现状主要是依托兰新铁路和G30线实现单向线性交通联系。区域内路网密度小,道路等次低,断头路多,路况差,交通优势条件对区域带动力弱。

第二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武威为传统农业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低、城乡二元矛盾突出是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突出表

现在

(一)、经济基础薄弱

2010年,全市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全省加快发展的大格局中,武威整体发展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GDP总量仅占全省的5.6%,列全省第7位;财政收入总量仅占全省1.7%,在14个市州列第12位(之后是两个民族自治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5.5%,列全省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列第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列第6位。武威总体发展处于全省后位,多项经济指标与兰州、金昌、嘉峪关(以下简称“三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相比差距更

大。(表1)

表1 2010年武威与全省及三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指标甘肃省武威市兰州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常住人口(万人)2557.53 181.51 361.62 46.41 23.19

GDP(亿元)4119.46 228.77 1100.39 210.51 183.91

人均GDP(元)16107.2 12603.7 30429.5 45358.8 79305.7

财政收入(亿元)745.25 12.96 304.13 23.49 26.4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69.4 75.36 545.11 37 24 (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13188.55 11551 14061.84 17679 16741.2 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424.7 4551 4587 5953 7865

(二)、城市带动乡村能力不强。农业农村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2.44%;凉州城区(含武南镇)人口26.07万人,占市域人口

比例不足15%;城镇化率为27.5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56个百分点。凉州城建成区面积30.55平方公里,仅占市域总面积的0.09%。城市供排水、供热、燃气、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低,城市功能弱、承载力差,无力接纳较多人口和向近郊、农村延伸。城市产业发展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严重滞后于一、二产的发展需求,消费性服务业品质低、规模小。武威城市和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差,转移农民就近就业的空间狭窄,与兰州、金昌、嘉峪关等城市相比,接纳外来人口和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很弱。(表1)

表1 2010年武威与三市城镇化发展比较

名称

武威市兰州市金昌市嘉峪关市指标

城镇化率(%)27.56 65.02 59.32 90.32

建成区占市域面

0.09 1.20 0.35 2.96

积比例(%)

(三)、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低。在市域内无大型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少,且以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等低税赋和低附加值的行业为主。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低的特征明显,缺乏行业竞争力,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弱。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6.4∶40.0∶33.6,工业增加值60.47亿元,仅占GDP的2 6.4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47个百分点。工业税收仅4.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34%。由于工业经济发展落后,反哺农业的条件不具备,造成了农业附加效益低,服务业发展后劲乏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城镇就业渠道不畅。(表3)

表3 2010年武威与全省及三市产业结构比较

城市

指标

甘肃省武威市兰州市金昌市嘉峪关市

产业结构14.5:

48.2:

37.3

26.4:

40.0:

33.6

3.1:

48.1:

48.8

5.3:

79.3:

15.4

1.3:

80.4:

18.3

工业增加值

占GDP (%)

38.90 26.43 36.26 72.38 77.99

(四)、城乡公共资源短缺且布局不合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等级差、密度低,路网配套程度落后。全市尚有76.16万人未使用自来水。农村居民点水、电、路等设施集中配套程度不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校布局不合理。农村办学条件比较差,存在大量危房。全市约35%的农村学校规模较小、办学成本较高,城区学校班额超大、负担过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医疗设施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农民就医难的问题突出。乡镇文化站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简陋,多数乡镇缺少图书馆、体育场和健身器械,广播电视尚未实现全覆盖。

(五)、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水资源十分匮乏,全市可用水资源总量仅1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仅550立方米,不足甘肃省的1/2、全国的1/4;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220立方米,仅为甘肃省的1/2、全国的1/8。人口密度达56人/平方公里,远远高出联合国人口临界指标,占到河西五市人口总数的37. 8%,土地资源处于严重超载状态,沙漠化严重。沙漠面积3090万亩,荒漠化面积3830万亩,风沙线长达654公里。矿产资源少,已探明储量的资源仅有16.7亿吨煤炭、4.3亿吨石灰石和9.8亿吨石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刚性需求与约束不可逆转,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愈加尖锐。

(六)、农村人口贫困面大。三县一区中,民勤县是典型的生态恶化沙区,

古浪县属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天祝县是高寒藏区,也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凉州区是农村人口密集区。按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年标准,全市有贫困人口47. 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5.9%。有5.2万人仍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深山区。天祝县、古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672.7元、761.7元。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因灾因病返贫问题突出。

第三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重化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武威地处内陆,矿产资源匮乏,发展迟缓,不仅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而且落后于西部及甘肃省整体发展水平。在不进则退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亟需探寻适合武威实际的发展路子。从全国、全省发展趋势来看,武威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1、西部大开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随着东部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能源紧缺,急需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巩固加强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国家正在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西部将会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2、国家支持甘肃加快发展。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10月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0〕143号),确定了甘肃省发展的战略定位并进行了工作部署。新的战略定位,要求武威市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发展思路作出调整和深化。生态保护方面,要求武威等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加强防沙治沙,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生态农业,建设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支持重点发展热电联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眼于公路、铁路、航空、水利和城镇基础设施,无疑对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要求武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明确要求,必须大力加强流域内生态保护和建设,“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加快流域内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内部

结构调整步伐,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节水型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加快走上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路子,建立与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专栏2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

石羊河是甘肃河西走廊三大水系之一,流域面积4.16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16.59亿立方米。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区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006年2月,甘肃省政府启动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批复了《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总投资47.49亿元,分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两个阶段实施。

近期治理目标:到2010年,使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由规划基期的0.98

亿立方米增加到2.5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由5.17亿立方米减少到0.89亿立方米;六河中游地表供水量由9.72亿立方米减少到8.82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由7.47亿立方米减少到4.18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六河水系中下游地下水采补平衡,地下水位停止下降,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以201 0年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2.62亿立方米为标志,近期治理目标基本实现。干涸5 1年之久的青土湖人工形成了3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水面,青土湖地下水位逐步回升,夹河乡黄案滩关闭的灌溉机井中有7眼成自流涌泉,民勤盆地生态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远期治理目标:到2020年,使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由2010年的2.5亿立方米增加到2.9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到0.86亿立方米;中游地表供水量由2010年的8.82亿立方米减少到8.22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稳定在2010年的4.18亿立方米。实现民勤盆地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力争北部湖区出现一定范围的旱区湿地,流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2011年7月,水利部通过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调整实施方案》,将规划后10年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移民、水资源管理措施等治理任务集中在前5年实施。

4、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全省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了两市之间产业协作和合作发展的平台,借金昌之气,助武

威工业发展,增强武威在全省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核心区东接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市域内天祝县进入兰白经济圈,增添了借助“中心带动”优势,形成组团发展的新格局。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制约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突出,以及面临周边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的重大挑战。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占发展先机,先行先试,实施重点突出,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

第四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作为典型农业地区武威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是探索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实践和创新。由于生态环境敏感以及经济基础落后,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城市规模小、农村面大的现状,城乡发展始终面临经济社会的“低水平均衡”发展困境。通过交通轴串接中小城镇群、工业集中区和农业发展优势区域,促进城乡产业、资源、设施等要素加快合理流转,实现城乡空间融合和区域生产力优化布局,以较小的生态成本换取最大的城乡发展效益,以产业聚集和要素流动同步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2、金大快速通道的建设,有力扩大了城市辐射带动范围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未来我国北方地区将形成三大综合交通走廊,武威正处于打通三大走廊的枢纽地位。不仅通过连霍高速连接省会兰州,继续成为河西走廊地区汇聚多条放射状交通走廊的中心(图2)、新疆和内地的主要交通隘口,而且还将向西南穿越祁连山连接青海西宁,向东北穿越大沙漠连接内蒙古阿拉善盟、宁夏银川。在G 30线和兰新铁路单向交通线位北侧规划建设金大快速通道,一方面积极扩展了武威向西接金昌、西宁,向东通白银、银川方向的交通走势,有助于逐步改变“河西走廊一条道(G30线)”,改善国家路网布局;另一方面更加强了武威市域内部优势资源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内部联通密度,大大提升了区域发展优势,将有效改变市域内城乡道路交通建设滞后的状况。

图2武威交通区位

专栏3 金大快速通道

起于凉州区西南部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在丰乐镇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终点在古浪县东北部大靖镇与营双高速公路相接,是武威城乡融合发展的脊椎和主动脉。通道贯穿核心区规划范围内的凉州城区及凉州区丰乐镇、金山乡、永丰镇、怀安乡、五和乡、永昌镇、金沙乡、和平镇、柏树乡、金羊镇、中坝镇、发放镇、高坝镇、清水乡、清源镇、武南镇、河东乡、东河乡、谢河镇、黄羊镇、吴家井乡、古浪县泗水镇、黄花滩乡、土门镇、永丰滩乡、大靖镇、西靖乡、民权乡、裴家营镇等29个乡镇和黄羊河农场、马路滩林场,联通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工业园区、荣华工业园、黄羊工业园区、黄羊河集团工业园、土门工业集中区、大靖工业园等8个工业园区,荣华生物化工基地、威龙葡萄酒生产加工基地、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

等3个产业基地,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2个现代物流中心,惠及人口近90万人。全线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6米,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全长158.24公里(其中主线124.8公里),估算总投资45.58亿元。项目于2010年12月16日开工建设。计划2011年完成主线路基工程,2012年基本完成全线工程,投入运营。

3、整合要素和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建设核心区,有利于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本区域也是未来多条交通线路的汇聚之地,在区域交通区位优势对比中明显形成了一个带状隆起地区(图3),成为武威市资源聚集和产业发展的优势地区。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重点区域,促进要素流动,形成经济增长极,使城乡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快速扩大,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城乡消费和内需扩大,使核心区成为带动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引擎。

图3 金大快速通道建设加强了武威市带状区位优势度

4、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是立足市情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实践创新。核心区内聚集了武威市和一区一县中的主要乡镇、工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在“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总体布局下(图4),依托金大快速通道,将核心区规划范围内的8个工业园区、3个产业基地、2个现代物流中心、29个乡镇串联起来,重点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和小城镇集群,加强各乡镇和产业基地之间的联系,缩短了产业园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单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局限性,形成“市—县—镇”三级城镇化网络,为特色产业集聚和城乡劳动力的加速转移提供了重要空间组织支撑。

图4 组合城镇发展的“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模式

(资料来源:吴良镛先生手稿)

5、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在区域内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组团发展,统筹和集中布局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空间融合,使广大农民通过便捷的交通,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特别是通过土地经营权规模流转、户籍等制度改革,迁入南部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大量贫困农牧民,减少农村自然村落,推进生态建设,便于形成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核心区的建设,必将有力促进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融合、城市与农村融合,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和繁荣进步。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率先建设、率先发展、率先富裕,必将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力支撑。

第二章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科学合理规划,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统筹城乡人口布局、产业布局、空间布局;以金大快速通道为骨架,建设一批承载能力强、生活条件好、功能设施全的小城镇集群;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一批企业规模大、品牌形象优、产业竞争力强的工业集群;以绿洲区域为基地,建设一批节水效益好、科技水平高、增

收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以中心区域为重点,加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农村居民通过便捷的交通,享受城市公共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规划统一、建设统筹、发展同步、资源共享”的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坚持合理聚集布局,促进协调发展。以加快产业集聚为重点,促进人口、经济向中心城区、中心镇集中,努力构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产业布局科学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促进共享发展。以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为重点,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服务设施共享,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建设为重点,建立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发展。以探索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共赢发展。以建立开放型经济为重点,积极扩大与周边省区合作,加强与省内区域组团分工协作,不断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第三节发展目标

近期总体发展目标:核心区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十二五”年均增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80%以上,综合运输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基本实现;发展成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引擎,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现代农业、食品加工、职业教育等为主导的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共享和生态宜居、三产联动、高效节能的发展示范区;初步形成城乡空间融合、特色产业聚集、经济社会统筹、环境

条件优化、群众生活富裕和社会文明和谐的中小城镇格局,争取建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综合经济实力预期指标。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7.4%。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3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60%左右。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67.7%;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7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28.1%。

——结构优化升级预期指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培育壮大能源、化工、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8﹕46﹕34.2调整为11.8﹕56.2﹕32。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3.9%提高到81.5%。

——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基本普及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大体相当,未继续升学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的人数达到90%以上。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提高到并保持在9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改善人民生活预期指标。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达到53%。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年均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3.7%。

——可持续发展预期指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5年累计下降1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49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30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常住人口控制在102万人。

——改革开放预期指标。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70%以上。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生态补偿机制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中远期总体发展目标:核心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

值位居全省前列;综合运输体系更趋完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满足发展的基本需要;形成循环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现代产业体系市场竞争优势更加凸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精神文明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建成城乡空间结构合理、特色产业聚集、经济社会统筹、环境条件良好、群众生活富裕的中小城镇集群,争取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第三章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优化核心区人口分布和城镇功能,形成城镇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产业布局科学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第一节构建“一轴双城三组团”空间开发格局

按照统筹城乡和融合发展的要求,以金大快速通道为骨架,以中心城区为重点,以重点建制城镇为重要节点,突出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带动作用,促进经济、人口和要素集聚,构建“一轴双城三组团”的空间开发格局。(图5)

图5 “一轴双城三组团”空间结构示意

1、一轴:金大快速通道为核心区发展中心轴,形成核心区空间组织的脊椎和主动脉。

2、双城:凉州城和大靖城。凉州城属武威市中心城区;现大靖镇按未来县城定位建设,承担古浪县中心城区功能,引导县域经济社会建设重心北移。

3、三组团:永丰组团、黄羊组团、土门组团。依托核心区内重点产业集中区和重点乡镇,形成产业聚集发展核心和小城镇集群,以组团发展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第二节推进形成三级空间组织框架

依据空间布局,形成中心城区、组团发展核、基本单元为主体的三级空间组织层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产业、人口集聚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有序健康发展。

1、城区层级。以凉州城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社会、信息、设施等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覆盖全核心区,辐射民勤、天祝县;以大靖城区作为古浪县经济社会重心北移的主要载体,服务范围主要覆盖核心区东南地区。(图6)

图6 核心区服务辐射示意

2、组团发展核层级。以永丰组团、黄羊组团、土门组团三个组团为重点,以产业园区作为带动就业的动力单元,以重点建制镇作为提供各种社会经济设施和服务的配套服务单元,促进组团内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

序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

3、基本单元层级。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在各组团内选取具有发展潜力的乡镇或村社作为组团内“基本单元”。基本单元按照中心村规划设置,建设新农村集中居住示范点,配套健全生活服务设施,营造宜居环境,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集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图7)

图7 核心区基本单元模式示意

第三节建立和完善特色城镇体系

围绕城乡融合核心区发展,科学界定城市和组团发展功能分区,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培育发展小城镇集群,增强重点建制镇和组团发展支撑能力,支持加快建设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促进功能定位清晰和产业、人口适度集聚的中心镇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表4)

职能等级名称数量职能类型

中心中心城区 1 综合型副中心大靖城区 1 商贸型

发展核武南核心、黄羊核心、黄花核心、黄羊河集

4 工贸型丰乐核心、永昌核心、土门核心 3 工业型

基本单元泗水镇区、中坝镇区、高坝镇区、永丰镇区 4 工贸型

谢河镇区、永丰滩乡驻地、黄花滩乡驻地、

清源镇区、柏树乡驻地、西靖乡驻地、民权

乡驻地、金山乡驻地、东河乡驻地、河东乡

驻地、怀安乡驻地、清水乡驻地、吴家井乡

驻地、五和乡驻地、裴家营镇区

15 农贸型

行政村(略)71 农牧型百塔村 1 旅游型表4 核心区城镇结构

(一)完善中心城区功能

充分发挥凉州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提升大靖城次中心城镇的地位,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一主一副”复合中心城市战略格局。

1、增强凉州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凉州城位于核心区的中心地带,包括中心城和武南镇、和平镇、金羊镇、发放镇、高坝镇、中坝镇、清源镇、金沙乡、柏树乡、清水乡、河东乡、东河乡等1城7镇5乡。总人口为52.3万人,是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乃至武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功能定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元文化繁荣发展区、河西走廊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文化旅游中心和人文宜居城市。

(2)发展方向。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着力提升高端商贸服务、产品研发、物流服务、特色

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85933819.html, 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秦瑞艺李泽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5期 【摘要】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 了一些问题。例如,城市与乡镇之间的贫富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一种扩大的趋势。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三农”问题的形成,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想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进入新阶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城乡差距;统筹发展;经济社会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国民经济在发展时,要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进行统合分析,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时,必须要统筹城乡之间的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在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时,不能两条线解决,而是要打破城乡之间的界限,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合理配置城乡之间的资源,统筹考虑寻求最优解决办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一元经济社会结构”,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均衡性,持续性和协调性的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经历时期长,任务艰巨,工作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需要我们在观念上进行变革,也需要诸多机制和体制之间的配合。 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许多乡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调整都无法。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标准。在城乡规划建设时需要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建立城乡协调发展之间的联动机制。以便实现城乡之间的共同繁荣。在乡镇产业进行规划时需要对乡镇发展的方向进行科学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城乡建筑住宅,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之间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同时需要加大对乡村的服务。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哦加强对农村道路的改善。加强乡村的硬件设施,例如建立便捷的交通运输店里输送电信以及商业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中央党校地厅班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专题第七课题组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指出了方向,拉开了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序幕。8年来,成都、重庆等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在探索中快速推进。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都在积极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课题组在调查研究当中对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从增幅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3%,增加额高达8703元;而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仅增长96%,增加2531元。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2009年则扩大到3.33倍。青海省2003—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732元增加到12692元,增长了88%;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17元增加到3346元,仅增长84%;收入差别从4915元扩大到9346元,差距越来越大。 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2004年的1亿增加至2008年的1.4亿,年均增长10%,2006、2007、2008年增幅分别为11%、14.5%、15.1%,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2007、2008、2009年分别新增大学毕业生495万、559万和611万,2010年预计新增700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加之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速较慢,城市功能面临着进城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双重压力的考验。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 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等,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后。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3114亿元,其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为990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 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三.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 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通过文化、人员、信息交流,经济、教育与科技合作,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2、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不仅仅指经济范畴,它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 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长富于民,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 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 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 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 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 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范恒山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范恒山 ? 2012-06-13 16:37:22 来源:解放日报2012年6月3日 人物小传:范恒山,经济学博士,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参与许多重大文件的起草,主持了大量重要发展改革、区域发展规划和专项方案的制定,以及一些重大理论与政策课题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获奖。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著、编、译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不断细化、实化和差别化,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区域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国家将着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阶段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距较大,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域政策进一步细化、实化、差别化,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各个地方的发展问题。 自觉地、系统地研究制定区域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举措。大体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国家通过调整工业布局来推进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的时期。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薄弱、沿海与内地布局畸轻畸重的格局,同时,基于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国家提出了调整沿海内地工业布局的战略举措,并通过这一布局调整来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代表性的论断是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两个必须”: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根据这一战略思想,国家投资明显向内地倾斜。这个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内地的工业化进程,使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的格局得到初步改观,直到现在,内地的发展仍在倚赖这个基础。理论界一般称这一阶段为生产力均衡布局或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考虑到当时沿海的综合条件较好,在区域发展方面采取了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举措。在这方面,代表性的论述是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和“两个大局”观。经过努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而沿海地区的发展又从整体上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理论界通常把这一阶段称为梯度推进或不均衡发展战略阶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阶段。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为此,从“九五”时期开始,中央把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1999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至此,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这个体系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简单说就是“四句话”,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后来我们所概括的“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一般称为“四大板块”战略。在这一总体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理论界把这一阶段叫做促进协调或趋向协调发展阶段。 但是,对于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我国来说,四大板块的划分从地理空间尺度来看仍然偏大,有必要根据实际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改革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改革的意见 【法规类别】国家建设用地 【发文字号】川办发[2015]69号 【发布部门】四川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5.07.09 【实施日期】2015.07.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改革的意见 (川办发〔2015〕69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充分发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钩”)试点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我省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改革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各项决策部署,以支撑我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

化改革破解两难困境、强化耕地资源保护、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牢把握“问题导向”,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为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项目区设置。 开展跨区设置项目区试点。选择条件成熟的市开展市辖区跨区设置增减挂钩项目区试点,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着眼于新型城镇化推进和用地布局调整优化,统筹设置拆旧建新项目区。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支持,扩大试点范围。 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在省域范围内设置挂钩项目区。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对纳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连片特困地区中的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等区域,纳入国家相关规划的生态移民搬迁地区,以及其他经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地区,在保障本县域范围内农民安置和生产发展用地的前提下,部分结余指标可优先在市域范围内挂钩使用,也可在省域范围内挂钩使用。 优化镇(乡)挂钩项目区设置。在扩权试点县重点镇(乡)探索开展县域范围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

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财务本101 魏巍06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努力开创科学发展观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作者:刘勇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9.9. 点击数:295 更新时间:2009-9-9 10:36:17 ——“十二五”时期制定我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统筹协调、缩小差距为特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面系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区域经济区划体系,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以新的100万—200万人口城市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速中国特色城镇化步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区域政策就是一切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我国的区域政策体系应当取欧美政策之长处,并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规范完善和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政策体系。 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最为重要的时期,此间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重任。“十二五”时期是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开头,这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一些重大决策和布局安排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总体格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合理布局城乡区域经济等,都是“十二五”期间需要认真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里仅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和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统筹协调、缩小差距为特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面系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区域经济区划体系,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这样的大国,完善的区域经济区划体系应该由以下四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宏观区域经济层次。其目的在于从全国区域经济的整体上揭示一个大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态势和特点。在自然条件背景下,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城镇分布密度以及宏观区域政策的制定等因素,划分若干大区域。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部署为

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两篇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两篇篇一: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 2月18日-2月21日,通过参加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培训班,使我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健康和谐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如何利用农村土地整治推动城镇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就农村土地整合与统筹城乡发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农村土地整合对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成效显著 农村土地整治攸关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如何深度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发挥闲置土地的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滁州市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村庄规划整治为突破口,向新农村建设要土地。坚持以村镇规划为抓手,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对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一起建设,一起更新。按照分类指导、试点先行、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每个示范村根据统一部署都编制了村庄整治建设规划,乡镇编制了村庄布点规划。通过开展村庄规划整治,引导分散居住需要建房的农户就近到中心村建新房,从源头上节约了土地。

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向发展现代农业要土地。加大了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力度,使整理土地达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建成一批高效农业、集约农业、循环农业一体化的高标准农田,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二、农村土地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深受老百姓欢迎、让广大群众真正受益的大好事、大实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其效应和作用显而易见。 土地整治提高了耕地生产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不仅新增了耕地,更重要的是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改善 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土地整治优化了用地结构,有利于促进工、农协调发展。我市从高效利用资源的高度,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着力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既保证了工业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又通过土地整治开发带动农民增收。 土地整治增强了市场流通功能,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专题复习达标:第三部分 热点4 区域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二十二)P155] (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5·3原创预测卷四)下表示意地处长江下游的合肥市2018年1月2日至8日由强冷空气影响而引起的天气变化统计,完成1~2题。 A.冷气流在此处加强 B.冷气流在此处减速 C.冷气流在此处遇地形阻挡 D.冷气流在此处遇建筑物阻挡 解析:B[冷锋天气,冷气流主动且势力强,若冷气流在此处加强,则天气变化剧烈,但持续时间较短,A错;合肥及周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或建筑物对冷气流的影响不大,C、D错。] 2.在该时段内,同样受该天气系统影响的太原市降水量明显偏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

因素是() A.暖气团的势力B.冷气团的势力 C.暖气团的湿度D.冷气团的湿度 解析:C[太原市位于北方地区,合肥市位于南方地区,暖气团湿度的差异是造成两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太原附近,冷气团势力更为强大,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弱;降水量的大小与气团势力强弱关系不大。]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完成3~5题。 3.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绿洲边缘的荒漠B.荒漠边缘的绿洲 C.绿洲中心D.荒漠中心 解析:A[夏季绿洲是冷源和水汽源,则近地面风和水汽由绿洲向周边荒漠运动,使绿洲边缘的荒漠大气有一定水汽;荒漠地区近地面水汽若遇到降温,就易使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从而形成逆湿现象。] 4.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 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 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 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 D.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 解析:B[荒漠地区夜晚降温快而气温低,蒸发弱,水汽更易凝结。] 5.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A.导致沙漠扩大B.改善土壤条件 C.导致降水增多D.加剧风力侵蚀 解析:B[西北干旱区土壤缺水严重,而逆湿现象可以增加土壤或近地面水分,从而改善了土壤条件,利于植被恢复,从而减轻风力侵蚀、限制沙漠扩大;逆湿现象使蒸发量减少,降水可能减少。] (2019·广东广州一模)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靠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湾区。目前,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达到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动态过程。加快推进大武口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大武口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功能;营造城乡优美环境,创造良好的创业和人居条件。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大武口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由原大武口区和石炭井区合并而成。人口23.94万,面积1007.5平方公里(含隆湖经济开发区)。辖区内中央、自治区、市属及私营企业近百家,带动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冶金于一体的工业体系,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以世界钽铌铍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享誉世界,宁夏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区及隆湖经济开发区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区内化工企业生产的石灰氮、双氰胺产量雄居亚洲之首,城市电力供应充裕,集中供热、供排水网络配套齐全,能源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数字程控、宽带网可提供面向全球的优质通讯服务。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09国道、110国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电气化铁路穿境而过,银川河东机场距市区80公里;人民广场、市政广场、五环广场、体育广场、东方广场、太西广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满足了市民娱乐健身需求。邮电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以大武口区为中心,连接广大城乡矿区,网点密布,四通八达的邮电信息网。以程控交换数据通信、移动通信为主的公用电信网络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计算机互联网已进入普通百姓之家。市境内供电、供水充裕,特别是随着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以及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武口污水处理厂、大武口第二水厂、石嘴山煤气工程、道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我区现有城市道路总长度82公里,农村公路110公里。城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3平方米,农村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0平方米。市区内道路东西11条街,南北14条路,城市规划路除永康路因拆迁未修通外,其它全部修建完成,道路硬化率达99%。。二、存在问题(一)部分道路人为损坏严重。一是各类管线挖掘频繁,造成补丁路面。二是区域重型车辆密集,道路损坏严重。(二)重点地区道路管养体制不顺,村级道路严重失养,大大缩短了道路服务年限,不能有效发挥投资效益;公共交通布局不完善,群众出行不便。(三)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武口区承担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克服重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建设项目,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在建设工程中,由于区级财力有限,建设资金大部分不到位,大部分工程都是由施工单位垫资、拖欠人工工资、机械费、材料款等来完成。经多年积累,旧账未清,新帐堆积,拖欠工程款问题越加严重,政府付款信誉不断降低,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参与政府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积极性。(四)城市防洪能力差,缺乏雨水收集排放系统。污水管道陈旧、老化严重,堵塞频繁。管理职责不明,存在星瀚集团收费而政府维修的现象。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措施加快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市政大交通的格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

浅谈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落后病(一)

浅谈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落后病(一)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它对正确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病和贫困病,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纳入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轨道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后病 Abstract:The3rdmeetingofthe16thNationalPartyCongresspresentedthehuman-oriented,overall,harmoniou 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temphasizescoordinatingthedevelopmentofthecityandthecountrysi de,regionaldevelopment,developmentofhumanandnature,andnationaldevelopmentandopen-upp olicy.Basedonthis,thereformedanddevelopmentarepromoted.Inthe"FiveCoordinations",regionald evelopmentplaysaveryimportantrole.ItcomesfromtheadvanceofstategictheoryinChineseregionald evelopmentandtherealisticrequirementsofcoordinatingregionaldevelopment.Itisofgreatsignifican ceforlearningtheunderdevelopedareas,especiallytheunderdevelopmentandpovertyinminoritygro upareas,andforincludingtheeconomicdevelopmentofminoritygroupareasintothenationaldevelop ment. Keywords:regionaleconomy;harmoniousdevelopment;underdevelopmen 一 从区域协调发展到统筹区域发展,这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要清楚阐述和深刻理解统筹区域发展的内涵,就有必要分析这两者的内在联系。基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趋扩大,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经济问题和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中央政府在199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纲要》提出:“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布局很不平衡。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以及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各种优势的发挥和经济的合理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20世纪80年代全国经济和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生产力的地区布局也有新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和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各地重复建设项目过多,产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严重,妨碍了生产的合理协作和商品流通。今后10年,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虽然在《纲要》中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作为指导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以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但由于造成这些问题的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消除,因此,在“八五”期间,这些问题非但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反而出现了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例如,在此期间,全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6.61%,东部为28.12%,中西部分别为25.27%和23.38%;东部GDP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53.59%上升到1995年的56.85%,中西部则由1990年的30.13%和16.28%下降到1995年的28.57%和14.58%。三大地带之间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与此同时,重复建设、重复引进有增无减,地方保护主义日益盛行,并愈演愈烈。 针对“八五”期间中国区域经济问题进一步突出、并将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一现象,中央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一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进一步突出了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九五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组 从5月8日开始,县委书记带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关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课题,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彬长煤田腹地,是连接秦陇两省的咽喉要道。全县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43万,其中,农业人口30.8万。耕地面积44.1万亩,果园50万亩。2009年,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06亿元,人均18394元,折合美元2693美元,是2006年18.06亿的3.3倍,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财政总收入10.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分别较2006年的2.46亿元、0.79亿元翻了两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3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比2006年分别增长283.3%和104.7%。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我县从2006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11位,3年提升了23个位次,较2008年提升了9个位次。今年生产总值可望突破70亿元大关,达到7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可望突破3000美元。当前,我县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县提出的“全国争一流,省内当排头”新的发展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当前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6

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实施了143个重点村建设,累计建成新居9.98万间199.7万平方米,涉及1.66万户,建成村级活动场所89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14.4公里(其中通村公路270条783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水泥路)目标。建成农村人饮工程140 处,铺设农村供水管网730公里,解决了11万人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较2006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新建改造了16个乡镇的农村低压线路,架设杆线212.42千米,保证了农村用电安全。去年又投资80万元,实施“太阳-太阳”光伏发电工程,为偏远村10余户群众解决了用电问题。实施了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互联网接入工程,建成村信息服务站247个,发展有线电视8577户、移动电话达到17.25万户。二是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不折不扣地落实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资金1.15亿元。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全县果园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量达38万吨,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371元,较2006年净增1295元。建成润杨柿饼加工、通达果汁等龙头企业4户,肉兔、干杂果等农产品加工点81个。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7个,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17个,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7个,县级示范村100个。2009年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累计达到10.1万人(次),劳务收入10.85亿元。三是小城镇建设积极推进。以“七镇两乡”为重点,硬化乡镇街道48.6万平方米,建设各类市场12个、两层以上商业门店3.9万平方米。龙高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新民镇被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省级试点镇、市级示范镇,北极镇被评为咸阳市首届“魅力城镇”。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三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