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内容:

当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在她最后生活终了的时候,我们不要只记得她对人类工作上的成果。比起她纯学识上的成功,她在道德上、人格上的崇高品格对将来、对历史的作用更为重要。她的力量、她的愿望的单纯,她的对科学客观的认识,她的坚忍不拔,这些优秀品格每一件都难能可贵,而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更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一旦她认定了一条路是正确的,她就坚决地走决不改变。

——爱因斯坦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我们就接受着来自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道德熏陶。对大学生来说,我们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系统的道德教育,每个人都有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但是,人的道德修炼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从理性高度把握道德的时代要求并内化于自身,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今天我们的专题讲解,先从几个案例分析入手。

链接案例: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的一位老人:“您在哪所大学里学到您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里。”“在幼儿园里学到什么?”“我在幼儿园里学到:要乐于同别人分享你的一切东西;要公平正直、光明正大地与别人争;永远不要打人;把你找到的东西放回原处;你弄乱的一切要由你来负责整理得井井有条;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你伤害别人的时候要道歉;要知害羞,要有廉耻之心;在踏入社会的时候,要随时注意交通安全;要相互团结,彼此互助。

思考题:

上述故事中包含了哪些美德?对我们有何启发?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其他美德吗?一位著名学者应邀去某大学作报告。报告会前,他问学生中国现代社会最缺什么,台下的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缺德”。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链接案例:

一位普通的大学生到一家著名的国外大公司去求职,很快被录用了。公司的员工对此很惊诧,问公司的总裁为什么。总裁说:“你们没有注意到吗?他在门口蹭掉脚上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当他看到那位残疾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我所有的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有礼貌又有素养。”“其他所有人都从我故意放在地上的那本书上迈过去,而他却俯身拣起那本书,并放在桌上。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齐,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有这样小节的人难道不该用吗?”

思考题:当前大学生思想活跃、志向远大,却对身边的一些所谓小事视若无睹:教室脏得没法进入,课间黑板没人擦,宿舍的水龙头开着无人关,扫帚倒在

地上无人捡起。在某高校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100%的学生强烈反对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但也是这100%的学生承认,校园里的种种不文明行为现象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对此,你怎么看?

围绕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带着一些尚不明晰的疑问,我们将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介绍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的相关内容。

专题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众所周知,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基本上是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即使发生公共生活也是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在近代乃至我们建国初期,以至改革开放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在特定的范围内,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就是人活动的主要场所。

那么,公共生活究竟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自古以来公共生活都具有什么基本特点。这是今天我们要重点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请大家想一想,人们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公共生活中,社会公共生活包括哪些场所范围?人们之间又会形成什么关系或角色?人们需要遵守什么行为规范?

场所角色行为规范

出门上路----------行人----------右行,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乘车------------ 乘客----------顺序上下车,上车买票

去商场购物--------顾客----------公平交易,买后付钱

去影剧院----------观众----------不能大声喧哗、随意走动

2、在公共生活中,你经历过不讲社会公德的事吗?

通过上例,我们认识到社会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得遵守其领域的行为规范。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1、私人生活

(1)什么是私人生活:私人生活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2)私人生活的特点:具有封闭性和隐秘性。

2、公共生活

(1)什么是公共生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

(2)公共生活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3)公共生活的发展历程

人类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农业社会(公共生活较大发展)-----工业社会(公共生活得到极大的扩展)以及当代社会生活扩展的促进要素不同阶段。

提问:你是如何看待下列两段话:

①以追求个人自由为目标的私人意识常常会把个人生活看成是公共生活完全相隔绝的领域,对社会公德及法律规范的介入产生强烈的抵触和提防心理,排斥站在社会普遍价值的立场上对个人生活进行“品头论足”,把“私人生活”完全变成个人自由的标签。

②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私人意识只有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公共生活秩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健康合理的发展。在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增强公共生活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来发展自己的个性。

结论:第一段中,私人意识同人们的公德意识和公共生活的法律意识的确立和发展相背离。

第二段是理性地对待两者的矛盾,这和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自由不能没有纪律、个性并不排斥共性是同样的道理。

(4)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新兴的证劵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的虚拟世界等。

②交往对象的复杂性:以往“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与陌生人打交道。

③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

链接案例:

大学生张某每逢周末,经常邀请老乡来寝室唱卡拉OK和跳舞至深夜,高兴时常大喊大叫。周围寝室同学无法正常休息,多次与他交涉无效,张某认为这是个人自由,他人无权干涉。你是怎样认为的?

在了解了公共生活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后。我们对于公共生活有了一个基本的概貌性的了解。

那么我们接着会问一个问题,有了公共生活,是不是需要维护公共生活的秩序呢。答案是肯定的。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列宁曾经说过,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存在着“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一)公共秩序

1、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

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2、公共秩序

(1)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公共秩序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等。

(3)表演:请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表演,请大家观察、比较表演中的两个场面,指出两个场面说明什么道理?

场面(一)

教师:“今天下午看电影,请同学们自己到我这里取电影票。”

场面(二)

教师:“今天下午看电影,请每组的第一位同学到我这里取全组的电影票,然后按座位顺序发给每一位同学。”

结论:两个场面说明有无要求即行为规范大不一样。说明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说明这个道理的现象,请大家列举。

例如:上学上课遵守时间纪律;体育比赛有赛场规则;食堂就餐要排队买饭等等。这些现象提示共同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②公共生活需要共同的准则——公共秩序。

学生讨论:无序的教学秩序、交通秩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3、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思考:如何构建和谐宿舍、和谐班级、和谐校园

案例讨论:讲文明只为国家形象么?

走出国门,国人的许多不文明现象引起当地人的反感。我们常常从有损国家形象的角度加以提醒。对此,一些人还是振振有辞:国家形象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也顾不了那么多。我有钱,我出国,怎么自在,怎么舒服,我就怎么样。

事实并非如此。不文明的举止损害的不仅仅是国家形象,也使许多国人的海外之旅不那么自在,不那么舒服。

据报道,我国派出上百名记者采访德国世界杯,阵容庞大。然而,少数记者倒卖采访球票,引起国际足联不满,致使中国媒体后来提出的许多采访票申请被拒绝。结果不少记者无法进入现场,只能在球场外的新闻中心观看大屏幕。导致正常的工作都没法做了。

出国讲究文明,还包括尊重当地人的习惯和风俗。有一次,有个仁兄在华盛顿航空博物馆参观。在电梯上,他看到一位非洲裔小孩的卷发,顿生好奇,便伸手抚弄起来。他没有注意到,旁边一位女士随即拨通了手机。走出电梯,在大厅参观不到两分钟,一位警察走来,不由分说将他带走:据事后了解,他被指控企图性骚扰。等待他的,不仅仅是行程被迫中断,还有警方的讯问,直至官司。

遵守当地的规章制度,也是文明的一种体现。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对携带动植物产品入境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可一些中国游客明知故犯——他们想给远在异乡他国的亲友带去国内的土特产品。结果多数人被查出,情节严重的还被拘押多时。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并不可取,后果更是得不偿失:有的被罚款,有的受到警告,还有的在再次申请时被拒绝。

去年,许多人到法国巴黎观摩“中国年”活动。在埃菲尔铁塔上,一群中国游客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地上电梯。电梯因为超载发出警告声,大家不是谦让着下来几个人,而是你推我搡起哄着让别人下去。里面的几个外国游客气愤地挤了出来。我们的同胞不但没有自责,反而哈哈大笑。超载是很危险的,不为了国家形象,不为了文明,你至少也得考虑考虑自身的安全。

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不仅给自己的出行带来麻烦,还给后来出国的同胞带来许多麻烦。因为经常携带违禁动植物产品,中国游客在机场办理出入境手续时被要求开箱拆包的几率大大高于其他国家;因为抽烟损坏床单被褥,一些中档饭店不再接待来自中国的旅游团。至于国家形象,更是因为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受到损害。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讲文明,是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和中国人在国外特别引人注目。而中国出国人数的急剧增加,客观上为他们观察和了解中国提供了机会。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人们突然发现中国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因而也就特别在意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次世界杯期间,也有其他国家的记者倒卖采访票,但他们人数少,国家小,所以媒体并不太在意。中国记者却格外引人注目。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文明程度的提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近二十多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文明素质的同步提高。发达国家个人举止的文明程度高一些,并不是他们的“人种”好,而是因为他们早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

中国经济的发展起步晚,文明程度的提高也就慢了一拍。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经济上有条件走出国门时,不经意间许多不文明举止被带到国外。一些人口袋里钱多了,便觉得了不起,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可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一个出国的中国人,都是中国的形象大使,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海外形象,甚至关系到中国的软实力的消长。

过去,出国多是公事,主办单位通常会进行出国行前教育,介绍当地风俗习

惯,提醒出国人员注意文明举止。现在因私出国占了大多数,特别是出国旅游,参团的多数是普通百姓。这种介绍与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但许多人觉得,文明不文明,形象不形象,那是国家的事,与我个人无关。事实说明,即使不从国家形象考虑,举止文明也是确保自己出国旅途顺利和心情愉快的必要条件。旅行社和其他出国组团单位不妨至少从这个角度入手,为出国人员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链接案例:

在山西省一所中学里,学生们正在上课。忽然一声沉闷的响声(附近在开山爆破),教学楼开始晃动,就听外面有人喊:“地震了!”这时学生们惊慌失措奔出教室,纷纷冲向楼梯。拥挤中,一个学生被挤倒,紧接着倒下一片,其他人纷纷被推挤着从他们身上走过……这次事故造成一人当场死亡,一人送往医院死亡,三人重伤,多人轻伤。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人类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方面面临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一些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如肆意破坏公共设施,认为公共设施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必用心爱护,甚至将公共设施作为发泄情绪的对象。有的人丧失了起码的公共卫生和清洁的习惯与准则,对公共生活环境不予保护,随意损害。相反,对个人生活的空间却十分重视,为了整洁和舒适,不惜投入巨额资金,追求私生活的优越环境。这种巨大的反差,足以证明社会公德观念的淡薄程度。

第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尽管各级政府、基层群众性组织、社会团体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健康发展,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文明公约、乡规民约等,但其约束程度仍然有限,执行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有些人视规章、制度、公约为儿戏,我行我素,不以为然,使得对公众有益的规章、公约成了摆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制约作用。

第三,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对与自己有亲情、友情的人,方可投入十分的热心,肯于关心和帮助。在这样的道德观念支配下,出现了诸多无视社会公共生活道德的现象,如对处于危难之中的、急需帮助的陌生人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哪怕是举手之劳也不愿相助;与陌生人接触时尽可能保持相当的距离;甚至不惜对陌生人采取欺骗、欺诈等不正当的手段。

第四,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不顾及对方的权利,就可以违反契约、承诺、规则,交往中的结果往往是诚实的人成了被利用的对象,正当利益受到侵害,不诚实的人往往从中渔利,获得不正当的利益,诚实的道德价值自然得不到普遍的认可。

第五,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尊重他人的基本礼仪规范未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有人甚至以礼仪是一种道德虚伪为由,否

定礼仪的道德价值,以粗鲁无礼为荣,表现出道德修养的缺失、对他人的不尊重。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从认识层面上看,表现为对道德之于生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持冷漠的态度;把公德与自身的生活相割裂,从而产生了在对待公德态度上的矛盾;对处于发育之中的现代公共生活道德缺乏主动自觉的认同感。从现实社会的影响层面上看,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得人们的价值选择呈多元化趋势;作为精神生活动力和归宿的理想与信仰价值受到冷落;部分成人群体公德素质低下对整个社会的公德状况产生了不良影响。

社会公共场所靠什么来维持和维护呢?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一)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风俗、礼仪、宗教教规、戒律、纪律、道德、法律等)。

(二)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与法律。

(1)两者共同目标是什么?

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两者的作用有何不同,只取其一行吗?

分析:道德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

法律的作用有: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广泛,它能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社会生活多方面和人们精神世界,可道德的实践规约作用是弱势和有限的,它作用的方式主要靠社会舆论的褒贬和劝说,依赖良心的自我把持和自由意志的高度自觉,它不像法律有社会强力机构的支撑,有明细精确的条文,有具体而现实的处罚措施。对于心地善良者,道德会起到巨大的鼓舞与鞭策作用,但对于顽劣不化者,除了言论上的谴责外,还要运用法律来惩罚,因此说:“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法律则以“他律”的形式体现了道德的基本精神。如果说道德是法治的道义基础和精神保证,法律则是道德得以实施的制度保障。

(3)两者既有区别又是互补的。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法律和道德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力量。法律中包含有道德,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的内容。

情景活动:请你来执法

甲和乙为争夺公园中的座位而争执起来,甲打了乙。

如果甲只是推了乙一把,乙摔到在地并未受伤,那么,甲的行为并未给乙带来大的危害,没有给社会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这种行为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如果甲打了乙两个耳光,致使乙面部红肿,口角流血,那么甲的行为对乙和社会的危害具备了一定程度,但又未触犯刑法,你认为该怎么办?

如果甲把乙打成重残甚至打死,那么甲的行为给乙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这种行为你认为又应该怎么办?

问题与思考: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链接案例:外国人的社会公德

新加坡: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抛杂物、随地吐痰,禁止在地铁里吃东西,否则罚款。在禁烟区吸烟者及失职的管理人员,属初犯的,罚款1000元(新加坡币,下同)以下,重犯者被罚款高达2000元。上公厕如不冲水,受批评,若再犯,名字连同照片将会上报纸。

1994年,18岁的美国青年费伊在新加坡损坏出租车,向停放的出租车扔鸡蛋、摘牌照,结果被判处有期徒刑,连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说情也无济于事。

朝鲜:平壤多雪,每逢一夜大雪过后,次日清晨,居民不用动员自觉拥向马路,清扫积雪。排长队上公共汽车。街道干净整洁,不见杂物。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向身边驶过的外宾车辆举手行礼或鞠躬致意,使人感到,朝鲜确实堪称礼仪之帮、文明之国。

约旦每年4至5月间,首都安曼的居民都要参加公益劳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垃圾。还乐于助人。

韩国:韩国人的特点是爱国,以使用国产品自豪。政府重视倡导精神文明,严惩那些伤风败俗、有损国格的行为。1996年7月,在泰国边境发生的5名韩国游客捕杀野生熊被泰国当局逮捕的事件曝光后,韩国总理李寿成认为这丢尽了韩国人的脸,于是立即下令外交部严厉制裁这5名在外国出丑和犯法的人,以端正风气。

瑞典:在富国瑞典,节俭之风十分盛行,行贿、受贿的现象十分鲜见。举行各种会议,大都是咖啡一杯,有的再备些点心。红包、礼品之类是十分少见的。对来访者极少送纪念品,即使非赠送不可,其价值最多也只相当于当地人一两个小时的工资。如果双方是公务上的关系,即使送一瓶酒也属贿赂行为。瑞典贿赂现象极少见的原因:一是大家都比较富裕,不追求奢侈生活,没有必要再贪贿赂小便宜;二是国家颁布了严厉的反贿赂法;三是对贿赂行为有着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社会公德与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区别

1、社会公德

(1)社会公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性质上看,社会公德具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你进入这个场所,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这个场所的公共秩序的道德要求。)从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规范而言,社会公德又具有底线的性质即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是没有阶级性的。

链接案例:领袖的品格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是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3)社会公德的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

您认为:现在社会上有哪些公德缺失的现象呢?

2.国民公德

(1)国民公德(公民道德):是一个社会或国家对它的全体国民或公民提出的普遍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所表明的是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国民或公民对社会和国家都要尽到的道德义务。

(2)国民公德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虽然也涵盖了社会公德的要求,但它主要不是指社会公德,而是一定社会或国家对其国民或公民所提出的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往往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巩固和推行。

(二)从历史的角度看两者是有区别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1982年《宪法》:“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199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概括为:一个核心——为人民服务;一个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五个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三个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一个总的目标——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这个历史发展的轨迹中不仅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具体,同时,也可以看出社会公德和国民道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重大区别。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想一想:

1、我们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2、我们周围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链接案例:老人的海滩

一位台商来海南投资,母子二人开发椰林系列产品,几年下来,千顷椰林伴着十里海滩,蔚然成为游人的观光胜地,事业大获成功,成为创业名人。电视台采访他临结束的时候,请他用一句话说说对事业的感想,他沉吟良久,讲了一个老人怎样感动了他的一件事:在早晨跑步的时候,连续几天看到一位老人在海滩椰子树下捡拾地上的垃圾,一次他停下脚步,询问老人是哪个部门的职工,老人回答说我不是职工,是慕名前来旅游的游客。问他:为什么天天来拾地上的垃圾?老人说:多么漂亮的海滩呀,谁看到垃圾也该捡起来。一个毫不相识的老人,这样无私维护景观,热爱自然,那高尚的公德境界深深感动他无法忘怀,激励了事业的发展。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公德植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共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对以往社会公德进行扬弃的结果。我国的社会公德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比如,少数人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一些人对社会丑恶现象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常常为图一时方便或一己私利而违背社会公德。

1、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

(2)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资料:(1)鲁迅先生描述过公德意识缺失的现象:“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

够完全的却不很多”

(2)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不文明表现:随处抛丢垃圾、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俗……

2、社会公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大学生是传播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

课堂讨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怎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1)谈谈看法

情景(一):8月19日,在某职业技术学校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本科考试报名时,有一男生称“老师”为“小姐”,另一位老师说他不对时,他还不以为然。

情景(二):一些大学生随口说脏话、吐痰、践踏草坪、公共车上不让座等等现象屡有发生。

(2)你以为践行社会公德难吗?

(3)建议:“从我做起”: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现在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现象分析:“让座行为成另类,让座让到不敢让”,展开思考。

课堂问卷:依次写出令你深恶痛绝的10种校园不文明行为.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网上交友等。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

(一)网络生活介绍

1、其本情况(BBS、贴吧、博客)

2、网络的功能: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例子:网络可以结婚但不能生子

(二)法律:《维护互联网安全规定》

2000年1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从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和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未能权利等方面规定了网络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

例一:博客第一案

例二:网络犯罪(招生诈骗、黑客)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的关系

2、大学生如何加强网络自律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例子:网吧上带尿不湿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例子:网络窃信事件

讨论:网络生活中是否需要道德规范?应遵循哪些道德规范?

(四)正确使用网络必须做到五要五不要:

1、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2、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3、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4、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5、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课后调查:走出校门,调查一下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危害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行为?你打算怎么做?

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法治建设能为良好公民道德的形成提供法治化社会环境,法治社会是公民美德形成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可以说,法律规范是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渊源,法律只有获得道德的伦理支持才会产生实际的效力。正如美国法学家朗〃富勒所指出:“真正的法律制度表现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完善的法是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的统一”。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在公共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强制力,又有普遍约束力。

(一)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比较

道德规范:“应当或不应当怎样”;说服、教育、劝诫、示范、信念、舆论、

习惯。

法律规范:“必须或不准许怎样”;保护、确认、引导、维护、警戒、预防、制载。

(二)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1、指引作用: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告诉人们有权作什么,不得作什么,必须作什么。

2、预测作用:对特定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预测,从而自觉、自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

3、评价作用: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4、强制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法律的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等。

5、教育作用:通过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反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了解哪些行为要受?见《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章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110多种行为。

了解有哪些处罚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2、《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集会、游行、示威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同学们要注意这是依法保障权利,而不是制约权利。

3、《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我们要体会我国立法精神,中国为什么要制定这部法,中国是怎样处理环境污染的。

4、《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学驾驶时会详细而认真地去了解。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了解哪些行为是违反行为的。见书108页。

案例:摄像头安装在澡堂换衣的衣柜顶上,可以吗?安装在教室,拍摄同学不文明举止,然后在全校范围播放,可以吗?请依据法律条文加以分析。

学习思考:

1、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

1、自己设计3条环保宣传标语。

2、针对周围的环境问题提出几条有效的治理建议。

第四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人在年轻时候,并不一定了解自己追求的,需要是什么,甚至别人的起哄也会促成一桩婚姻。等你再长大一些,更成熟一些的时候,你会明白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那时,你已经干了许多悔恨得让你感到锥心的蠢事。——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人生话题。人们不惜用最美丽的语言来描绘爱情的永恒和不朽,认为爱情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激励、情绪上的欢愉、生活上的充实,没有爱情的人生是苍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也有人由于看到他人的不幸或自己经历过不幸,对爱情持悲观的态度,认为美好的爱情只是文艺作品中的演绎,而生活中的爱情带给人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欢愉。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认识爱情的本质,处理好恋爱关系,爱情就会给人生带来幸福,否则就可能成为人生不幸的诱因。

(一)爱情的本质

链接案例:一位不幸女人的幸福故事

原本一家三口,生活幸福美满,她自己和丈夫非常恩爱,她觉得上帝很眷顾她。就在第二天去上班的路上,车子出事了...,车祸后的她面目全非…,使她生活下去的勇气不是命而是丈夫…,丈夫一直怕她会想不开,每天都会握住她的手说一次:我爱你。她答应了丈夫,为了他一定会好好活下去。

听完上面这个故事你对爱情有何新的认识?

什么是爱情?所谓爱情,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真正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在现实生活中,恋爱对大学生学习和事业的作用具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恋爱关系处理得当,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二是恋爱关系处理不当,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

(二)大学生的恋爱

资料1:大学恋爱的12345678910

一见衷情爱上你,两天之内搞定你,山盟海誓骗到你,死皮赖脸缠着你,舞厅里面搂着你,溜冰场里牵着你,漆黑夜里吻着你,八仙过海爱死你,九朵玫瑰送给你,十天之后耍了你。

大学生恋爱应当避免的四种错误态度:

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2、不能错臵爱情的地位

3、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4、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资料2:

某网站进行的关于“大学生爱情观”的网上调查显示:大学生谈恋爱并非都是为了爱。参加调查的共有560名大学生,其中男性358人,女性202人。结果显示,有26.61%的学生恋爱是因为一见钟情,36.07%是为了摆脱压抑感,16.25%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14.64%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还有6.43%是为了赶潮流。(三)恋爱中的道德

恋爱对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和促进作用。与此相反,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把爱情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把爱情建立在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共同奋斗的基础上,才能使爱情成为奋发向上的力量。

1、建立健康的爱情基础

(1)尊重人格平等。恋人间彼此尊重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恋爱的双方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如果把对方当作自己的附庸,或依附对方而失去“自我”,都是对爱情实质的曲解。恋爱双方在相互关系上是平等的,都有给予爱、接受爱和拒绝爱的自由,放纵自己的情感或者对对方予以束缚或强迫,都不符合恋爱的道德要求。

(2)自觉承担责任。自愿地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本质的体现。无论对方处在顺境还是逆境,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伤病,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要自觉地为对方承担责任。责任的担当,不是单纯的“我的心中只有你”的反复吟唱,而是需要见诸行动的自觉。责任常常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爱情是风雨中共同撑起的一把伞,是暮色里急切盼归的一种情,是寒夜灯影下温暖的一杯茶……

(3)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往往是恋爱双方既相互爱慕、亲近,又举止得体,相互尊重,而绝不是在态度、举止、语言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纵。恋人在公共场所出人,要遵守社会公德,不要对他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恋人独处,也要讲文明、讲道德。遵从恋爱道德,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去维护真正的爱情,这是保持爱情长久的秘密所在。没有道德的护佑,爱情也不会长久。

2、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臵

(1)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爱情服从事业,不可颠倒位臵。爱情与事业结合,才能有永恒的力量。

(2)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提倡晚恋。低年级学生不宜恋爱。

(3)处理好“两人世界”与“大世界”的关系。把“两人世界”融入集体,取得集体的认同和同学的理解。

3、理智地对待恋爱挫折

恋爱时期男女双方仍然有进行考察和选择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强迫对方服从自己。一旦失恋应做到:

(1)失恋不失德。不能转爱为恨。

(2)失恋不失态。不能消极颓废。

(3)失恋不失学。不能贻误正常学习生活。

(4)失恋不失命。不能出现意外。

二、婚姻与家庭

恋爱是缔结婚姻、组成家庭的前提和基础,婚姻和家庭则是恋爱的结果。婚姻和家庭是爱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升华。

(一)婚姻与家庭的概念及其区别

婚姻和家庭是两个既密切相关又具有明显区别的概念。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婚姻的成功体现为家庭的幸福,家庭的美满又彰显出婚姻的意义。

(二)婚姻家庭关系的二重性

1、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具体表现为男女两性的差别和人类固有的本能,从而构成男女结合的生理基础和家庭成员关系在生物学上的特征。

2、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具体表现为婚姻家庭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并受到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其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

(三)和谐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的意义

婚姻是家庭形成的必要条件,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婚姻家庭的演变及其价值,不能仅仅局限在婚姻家庭生活的狭小范围内,而应当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广阔视野中来把握。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注重把握婚姻家庭演变的规律和现实状况,妥善协调婚姻家庭关系,既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又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乃至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家庭美德

链接案例:成都19岁女大学生割肝救活生命垂危母亲

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刚刚十八岁的钟颖冒着生命危险捐肝救母?她的事迹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家庭美德的涵义

所谓家庭美德,指的是调解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

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家庭美德的特点

1、家庭美德有浓厚而强烈的人情味。感情是家庭的基础,包括人世间最强烈、最让人刻骨铭心的爱情和最真挚、最稳定的亲情。因此,家庭美德是为建设和巩固温馨家庭服务的。

2、家庭美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其内容的。家庭既有经济基础的内涵又有上层建筑的内涵,例如:从封建社会的“女儿经”、“女子无才便是德”,到今天要求“男女平等”、从“多子多女多福寿”到“只生一个好”。

(三)、家庭美德的基本内容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

3、夫妻和睦。

4、勤俭持家

5、邻里团结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婚姻法》

婚姻家庭关系不仅需要道德来维系,也需要法律来调整。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一)结婚

链接案例:谎报年龄欺骗结婚登记,婚姻登记是否有效案

黎某某和谢某某1998年到婚姻登记机关领取了结婚证。婚后两人感情一直不好,结果双方只在一起生活了3个月,黎某某即返回娘家居住。后黎某某又被谢某某的姐姐请回谢家,与谢某某共同生活,但两人仍是口角不断,而且动辄拳头相加。1999年3月的一个下午,黎某某从集市上赶回家中,但见房门紧闭,又没有在外面上锁,叫门不开。她一气之下破窗而入,发现丈夫谢某某正和一个女人躺在床上。她严厉斥责丈夫的不道德行为,却遭到丈夫的一顿拳打脚踢。黎某某气愤之极,遂向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要求与谢某某离婚。

人民法院听取了双方当事人的陈述。黎某某诉说,自从1998年秋天结婚以来,没过几天好日子,谢某某酗酒,而且动辄对自己拳头相加,1999年3月又发展到与别的女人非法同居,自己与谢某某的感情已完全破裂,所以请求法院判决与谢某某离婚。谢某某答辩称:自己与黎某某两人性格不合,婚前认识不久,是在父母的逼迫和黎某某的要求下与其结婚的。而且自己比黎某某小4岁,是父母谎报年龄使自己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自己与黎某某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再加上婚后生活琐事,对黎某某更是不能忍受,故同意离婚。

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当事人虽然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利用谎报年

龄的欺骗手段取得的,在1998年双方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时,谢某某当时只有19周岁。故人民法院据此判决:

双方之间的婚姻登记无效,结婚证依法收回;同意双方解除非法同居关系,而且必须解除非法同居关系;双方财产,同居前的个人财产归个人所有,同居后取得的财产由双方平分。法院宣判后,双方未提起上诉。

问题:1、关于结婚的程序,婚姻法是如何规定的?本案中,黎某某、谢某某之间的结婚登记为什么无效?2、根据婚姻法的规定,结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3、无效婚姻具体包括哪几种情况?婚姻无效的法律后果如何?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学习结婚的相关法律规定。

1、结婚的条件

(1)结婚的必备条件

第一,是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这是婚姻自由原则的必然要求,目的是维护公民的婚姻自主权。

第二,是必须达到法定婚龄。《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第三,是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婚姻当事人只有各自在未婚、离婚或丧偶的情况下才能结婚,一方或双方有配偶者再结婚构成重婚罪,要承担法律责任。

(2)结婚的禁止条件

第一,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第二,是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禁止结婚。

2、结婚的程序

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行的新《婚姻登记条例》对结婚的程序做了一些修改:

(1)将办理结婚登记由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出具婚姻状况证明改为由当事人作无配偶及与对方没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签字声明;取消了结婚介绍信。

(2)将内地居民之间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改为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便民原则确定农村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具体机关。

(3)对婚前医学检查未做强制性规定,婚检证明不作为婚姻登记的必要条件。

第四、增加补办结婚登记、无效婚姻、可撤消婚姻、补发结婚登记证的规定。

3、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

(1)无效婚姻: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婚姻是无效婚姻。修订后的婚姻法规定了婚姻无效的四种情形: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沿未治愈的;未到法定婚龄的。

(2)可撤销婚姻:指男女双方或一方缺乏结合的合意,因受他方或第三者胁迫而结合的违法婚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强迫婚姻。撤销婚姻实行不告不理制,由被胁迫方自结婚登记之日起1年内提出。

(3)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的法律后果。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当事人的子女应为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法律地位。

(二)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婚姻,产生了家庭,形成了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成员关系。

1、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指由合法婚姻而产生的男女之间的人身和财产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是家庭的基础和核心。从法律上讲,夫妻关系包括夫妻人身关系和夫妻财产关系。

(1)夫妻间的人身关系

夫妻人身关系是指夫妻双方在婚姻中的身份、地位、人格等方面是平等的。

(2)夫妻财产关系

夫妻财产关系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夫妻财产的所有权,包括夫妻一方的财产所有权和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所有权;夫妻间相互扶养的义务;夫妻间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度采取了法定夫妻财产制和约定夫妻财产制相结合的模式。

2、父母子女关系

父母子女关系也称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子女之间基于身份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根据血亲形成的性质,可分为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和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

(1)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

(2)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3)父母和子女又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3、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间有抚养或赡养的义务。

(2)兄弟姐妹之间有抚养义务。

链接案例:改嫁后的继母应否承担对继子女的抚养责任

甲2岁丧母,其父再婚。2年后甲的生父病逝,继母乙改嫁。甲现仅有祖父及叔父存在,祖父年80有余,叔父为弱智,均无抚养能力。甲无以为食,乃以继母乙为被告,求其承担抚养义务。

解析:本案继母乙是否应当承担抚养义务,有如下两种观点:

治安秩序管理(警校考试必备)

一、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公共治安秩序的概念、范围、任务: 概念:治安秩序广义的指社会存在形式及影响社会环境治乱安危的诸因素均符合统治阶级和社会公民意志和利益的有条理的客观状况;狭义的指由国家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安宁和公共安全,在特定场所达到的有条不紊的客观状况。治安秩序管理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维护治安秩序为目的,针对特定对象而实施的行政执法活动。 范围:重点行业治安管理;重点场所治安管理;重点地区治安秩序管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集会、游行、示威管理;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行为的查处;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与治安秩序关系密切的其他治安秩序管理。任务: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 (一)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概念 公共治安秩序管理,是指国家公安机关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依法从事的以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行政管理行为。 (二)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特点 1.管理权限的法定性。 2.管理行为的强制性。 3.管理范围的广泛性 二、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范围 (一)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管理 (二)集会游行示威管理

(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管理 (四)社会丑恶现象治理 三、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意义 (一)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二)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正常生活的需要 (三)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声誉的需要 (四)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二节 公共场所治安秩序管理 一、公共交通场所的治安秩序管理 (一)公共交通场所的概念及范围 概念:公共交通场所,是指对社会开放的,用于承载不特定的人或物从此地移往彼地的交通工具,以及候乘这些交通工具的固定场所的总称。 范围:主要包括火车和火车站,公共电汽车和公共电汽车站,地铁列车和地铁车站,出租汽车和出租汽车站,民航飞机和民航机场,轮船和客运码头,渡船和渡口等。 (二)公共交通场所的治安特点 1.公共交通场所往往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恐怖主义分子进行破坏活动的重要目标。 2.公共交通场所还是违法犯罪分子容易混迹其间,进行各种违法犯罪后逃逸和转移赃物的场所。 3.公共交通场所容易发生火灾、爆炸、挤压伤亡、撞车、翻沉船、坠机等治安

2018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练习题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是以()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P89 A.真假 B.善恶 C.是非 D.美丑 2、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p91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 B.人的自我意识 C.社会分工的不同 D.社会关系 3、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是()。P90 A.社会关系 B.人的自我意识 C.生产实践 D.人类的自我进化 4、()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P90 A.劳动 B.自然 C.宗教 D.合作 5、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根源于()。p91 A.社会经济关系 B.在法律上的反映 C.全体人民的意愿 D.统治阶级的意志 6、()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P93 A.道德的认识功能 B.道德的规范功能 C.道德的调节功能 D.道德的导向功能 7、在道德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历史类型,其中出现最早的是()。P95 A.原始社会的道德 B.奴隶社会的道德 C.封建社会的道德 D.资本主义的道德 8、《诗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两者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的基本精神。P97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9、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基本精神。P97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10、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P100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1、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P109 A.集体主义原则 B.正确的义利观

职业道德与法律21——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32——21 职业道德与 法律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新授 1 知识目标: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 能力目标: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 情感目标: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导入新课〗 【创境激趣】 [情境创设] 暑假时,三名职业高中男生在一起玩耍,又找了一家小饭馆吃饭喝酒。等吃完晚饭已经夜里11点多,没有公共汽车了,可他们身上的钱又不够打出租车的。怎么办呢?借着酒精的作用,有人提议:“干脆劫辆出租车回家,不给司机钱。”其余两人随声附和,还提出可以跟司机“要点儿钱”。于是三人打了一辆出租车到僻静处,不付出租车费,还硬跟司机要100元钱花花。争执推搡中,被巡警发现,三人当场被抓,受到治安处罚。 [问题思考] ●请结合上述案例内容,判断寻衅斗殴是否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的话,它又属于其中的哪一种?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5页,我们先来看本单元的引语。 学生朗读(略)。 朗读得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归纳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好吗?这就是——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卫士”,青少年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拒绝不良诱惑和侵害。维护自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生观察体会、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违法行为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分类的? 2.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治安秩序教学提纲

1.治安秩序管理是指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及其人民警察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治安秩序实施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行政执法活动;其本质上是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依法实施的对社会治安的组织管理活动。特点:执法授权的特定性,管理行为的强制性,管理范围的广泛性。 2.治安管理的任务:协助有关部门发现、控制、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侦破管辖的刑事案件;调查处理治安案件,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组织治安巡逻、守望、堵截、盘查,构建治安防控体系;指导、监督公共场所、特种行业和其他有关单位行业的安全反防范工作;配合有关警种和部门处理各种社会治安问题;协助民政卫生等部门管理与治安关系密切的社会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社会服务职能。 3.治安秩序管理的原则:依法管理原则、预防为主原则、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原则、严格管理与文明管理相结合原则。 4.治安防范教育是指公安机关为实现社会治安的有序状态,为争取社会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公众的配合、支持和帮助,对社会各单位、组织和公众进行的以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和安全反防范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性社会传播、教育活动。内容:治安管理法律法规教育、安全防范知识技能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情感教育、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规范教育。方法:报告、座谈讨论、运用宣传媒介教育、案例教育。 5治安状况调查概念:一般是指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部门和治安民警为了掌握社会治安情况、获取专门信息,进行专门考察、调查所采取的措施。作用:为治安秩序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正确、可靠的依据;使其决策正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提高治安民警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对其工作进行全面的检验与客观评判,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容: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对不同时期社会重大变动的反应;治安秩序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领域;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与灾害事故的规律和特点;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及公众心态;一定区域范围的治安环境。要求:实事求是防止主观臆断;主动及时防治时过境迁;全面系统防止以偏概全;准确规范防止粗疏凌乱。方法: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全面、重点、典型、抽样调查。实施步骤:明确任务、分析情况、提出方案、收集资料、归类整理。 6 巡逻勤务概念:是指公安机关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和安全秩序,在一定区域和线路上采取以公开巡查、动静结合的控制模式,而依法履行其法定职责、行使警察权力的一种警务活动。分类:按交通工具分为步巡、车巡、舟巡、骑巡和空巡;按路线分为定线巡逻和乱线巡逻、顺线巡逻和逆线巡逻。作用:提高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社会控制;预防制止违法犯罪,增强公众安全感;及时为公众提供救助服务,密切警民关系。任务:防范、发现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重点目标要害部位秩序和安全;维护好交通秩序,处置突发事件;做好社会服务,为公众排忧解难。组织实施:划定巡逻区域;确定巡逻路线;制定巡逻勤务制度。治安案件的先期处置: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仍在现场的,并必须设法控制,不得让其逃离;注意收集证据,防止违法犯罪嫌疑人毁证或串供;维持现场秩序,疏散围观群众,疏导交通;协助民警走访群众,了解情况,同时将所有知情人目击者等进行登记,并请其留下协助调查;移交治安部门处理。注意问题: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熟悉情况确保安全。 7 盘查勤务概念:是指民警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为发现或确认有无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进行盘问和检查的一种警察勤务活动。对象:已预谋违法犯罪,正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道德 D.生活道德 2、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爱护公共财物,如对公园里的花木草地、街道两旁的电话邮筒、影剧院里的座位音响、马路上的井盖路标等加以保护,不损坏、不滥用、不浪费、不私占。这是属于() A.职业道德的基本要 B.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C.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 D.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3、一行人在过路口时迎面遇到红灯,看到近处没有车辆便径直通过。他这样做是( ) A.节省时间之举 B.聪明灵活之举 C.可供学习之举 D.不遵守交通规则,违反社会公德之举 4、下列网络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是() A.通过网络浏览新闻 B.沉迷网络色情游戏 C.下载网络游戏 D.收发电子邮件 5、社会生活基本上可分为() A.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学习生活 B.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 C.公共生活;学习生活;婚姻家庭生活 D.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 6、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 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A.纪律 B.政策 C.法律 D.守则 7、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品德 8、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 A.团结友善 B.见义勇为 C.保护环境 D.诚实守信 9、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对待老人、儿童、残疾人员,特别予以尊重、照顾、爱护和帮助;尊师敬贤,对待师长和贤者,示以尊重和钦佩亲敬。这是社会公德中()。 A.遵纪守法的要求 B.保护环境的要求 C.诚实守信的要求 D.文明礼貌的要求 10、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 A.文明礼貌 B.遵纪守法 C.助人为乐 D.保护环境 11、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传统道德 12、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有()。 A.遵纪守法 B.弃老溺幼 C.文明礼貌 D.助人为乐 13、()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A.文明礼貌 B.助人为乐 C.爱护公物 D.遵纪守法 14、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 A.有序的公共生活 B.道德 C.法律 D.生产 15、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道德 D.生活道德 16、下列不属于公德缺失的是()。

有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论文

有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论文 有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论文 一、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光荣义务。我们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和当今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要好。但是我们并不以此满足还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高度文化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消除一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损害公私财产的违法行为。这将会是一个长期的斗争,不仅仅是在整个过渡时期,我们要进行这种斗争,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后,坏思想,坏习惯和坏作风,也不可能全部消灭,我们也还要继续同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作斗争。在这个意义上说,贯彻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自觉地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的秩序,也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和斗争的过程。 事实上,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与公共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公共生活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公共秩序对于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扩大,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有个问题是肯定的,那就是有了公共生活,还是有必要维护公共秩序。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历史发展和实践证明,公共生活领域月夸大,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所以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更有必要去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二、亲身经历 相信大家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马路斑马线的那头,尽管小广播里不断有提示:“请注意,这会儿是红灯,请不要闯红灯”,还是有些路人为了几分钟,果断的闯红灯了。虽说大家觉得这也许是平凡的一件的事情,可是要是每个人都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话,所有的一切指示灯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件小事。刚刚所说的是交通秩序。现在我们再看看娱乐秩序,一条商业街上,道路堵塞,占道经营的摊位,乱停乱放的自行车和乱七八糟的广告“牛皮癣”,污言秽语,打架斗殴,痰迹,烟头,纸屑,垃圾,公共生活就是如此折磨,尽管有辛辛苦苦的清洁工,还是无法阻止这样的画面,最关键的还是每个公民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意识。说道这里,很难不让人想到网站每个BBS和论坛上各色污七八糟的玩意,因此网络的秩序也是需要维护的。 三、与国外的比较 我有个同学去过国外,体验过澳大利亚的整洁,爱护小 动物,清新空气的生活,回来之后常常会感慨我们自己的公共空间,为什么会如此的污浊、混乱、令人难以忍受。更令人可悲的是,“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中文标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的许多目的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对于现在的这种状况,我们没有必要在犹豫了,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是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不再成为国外的笑话词。 四、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判断一个人的行为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尺度和基本标准是( ) A、道行品德 B、道德规范 C.道德意识D、道德行为 2、为调整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分别形成了( ) A.生活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B、生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C、社会公德、生活道德、职业道德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3、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行为准则是( ) A、生活规律D、劳动纪律 C、社会公德 D、法律规定 4、网络生活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可虚拟的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等特点,要求人们自觉做到不散布传播或获取有虚假反动、庸俗淫秽色情等内容的信息,抵制网络色情游戏、赌博等活动,不欺诈、侮辱和诽谤他人;并要求适度上网,不长期沉迷网络以避免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等,这些是社会公德中的( ) A.文明礼貌B、文明上网 C.助人为乐D、爱护公物 5、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 ) A、从职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业、职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D、个人与社会、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6、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生活秩序,都必须遵守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公共生活规则。这种简单的公共生活规则是( ) A、职业道德 B、学术道德 C社会公德D、家庭美德 7、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对待老人、儿童、残疾人员,特别予以尊重、照顾、爱护和帮助;尊师敬贤,对待师长和贤者,示以尊重和钦佩亲敬。这是社会公德中( ) A、遵纪守法的要求 B、保护环境的要求 C诚实守信的要求D、文明礼貌的要求 8、乘坐车船飞机的人其身份都是“乘客”,应该当“文明乘客”;到影剧院看电影或看戏的人其身份都是“观众”,应该当“文明观众”;到商店购物的人其身份都是“顾客”,应该当“文明顾客”;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的人其身份都是“读者”,应该当“文明读者”;在公园游玩的人其身份都是“游客”,应该当“文明游客”等等。这些属于( ) A、职业道德 B、家庭荚德 C、社会公德 D、恋爱道德 9,勤奋努力,不辞辛苦地劳动或工作,不断地创造财富,合理地使用能源和资源,珍惜劳动成果,爱惜时间,不懒惰,不奢侈浪费。这些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畴中( )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1 广大市民们: 我们社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淮安市社会公共秩序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为人民的生活、出行提供安全保障,特发出如下倡议: 1、不乱穿马路,不乱闯红灯; 2、不随意插队; 3、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4、不盲目从众; 5、不破坏公共卫生; 6、不在网络上恶意攻击。 维持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每一位市民的心愿。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欢迎广大市民加入到我们的“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从我做起”的签名活动中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身体力行,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2 亲爱的小伙伴们:

当我们飞越天空,华夏无数的荒山,几多浊流尽现我们眼前,令人忧心如焚。长江的百年水患更敲响了中华家园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警钟。唐朝森林覆盖率尚为86%,而现在平均覆盖率仅13.9%。这个数据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没有绿木,我们的空气怎会滋润及清新?没有绿木,我们的水源怎会甘洌及不枯竭?没有绿木,我们怎能感受的到鸟语花香?你看学校周边的水资源和环境:河边成了垃圾的聚集地,浑浊的水使小河宛如一条黑色的带子,闻一闻,小河的臭气冲上了天,路过的人捂住鼻子,加快脚步,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意地去破坏绿化,比比皆是。 当我们感觉到美丽的家乡渐渐地失去往日的容颜,新时期的小公民怎能熟视无睹、漠然视之?我们一定要携起手来,把家乡太仓建成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碧的生态型旅游城市,为此,我们倡议: 1、爱护公物:不随意损坏社区和公共场所的公物,不在公物上乱涂乱刻。 2、讲究卫生。不在社区和公共场所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我们还要小手牵着大手,向家长市民宣传环保,减少污染。 3、保护环境。积极开展红领巾志愿者活动,深入社区打扫卫生,为社区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遵守秩序。在社区和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行为举止文明。 小伙伴们,行动起来吧!我们都是光荣的少先队员,是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3学时) [复习旧课] 提问与简评 1、了解道德的起源,正确把握道德的涵义、本质、功能与作用; 2、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4、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5、认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 6、大学生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三个环节以及如何把握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信品质的树立; 7、联系实际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8、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展示课时目标、导入新课] 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也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除了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还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课时目标如下: 1、了解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2、叙述公共秩序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明确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 4、叙述社会公德的涵义、特点和内容; 5、了解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以及大学生如何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6、了解网络生活及其特点,掌握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7、认识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以及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掌握公共生活中主要的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讲授新课] 《上海: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从思想史的淵源来看,到了19

世纪末,上海能够成为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不是偶然的,它受到了明末以后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的江南士风的很大影响。江南的士大夫在宋明以后就逐渐眼光向下,注重在民间创办书院,开拓风气,形成舆论,以期在朝廷之外建立强大的道统。这些区域化的历史传统和民间氛围对清末上海的改革路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 这种现象说明:道德对社会、对一个地区文明的形成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公共生活简介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①②③④ 原始社会:个人与群体融为一体,人与人关系、公共关系简单。 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分散经营,联系受到限制。 工业社会:交往普遍并且频繁,生活领域扩大。 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地球村形成。 (二)公共生活的特点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特别是网络使得人类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由于活动范围更广泛了,相应的交往对象也更复杂了。加上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得人们要与更多的陌生人打交道。所以,小孩子交往要多加注意,以免看错人、交错朋友。▲某医学院女生结交社会上的朋友,交友不慎,最后走上行窃犯罪之路。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公共场所增加了,公共设施完善了,为公共生活内容和方式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阅览、体育馆健身、互联网链接,等等,应有尽有。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社会公德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 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肘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道德风气好坏的程度。 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可以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力予以干预。 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 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的主要特点是: ⑴共同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公共成员准则。 ⑵群众性。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 ⑶继承性。它是前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而又代代相传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 我国宪法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公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大学生应有: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能正确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本质、基本特点和要求;在公共生活中正确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能运用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3、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4、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难点 公共生活中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意识的培养。 [教学时数]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 教学引入: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区别与联系: 2.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 ★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以家族内部交往为基础):公共生活领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

★资本主义现代化大工业(大工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和交往方式):人类交往由偶然交往进入普遍交往阶段。“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经济全球化: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在原始社会,主要以图腾、禁忌、风俗等形式作为共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力量。 法律中包含有道德,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内容。 案例链接一:《道德也出竞争力》(见教案附录一)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1、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0001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已,避免违法犯罪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一、自觉维护社会公 共秩序 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理解未成 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即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明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 耻的观念,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3.运用学会区分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能判断中学生常见的违反治安 管理行为,初步做到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这一重点内容包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危害性,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该类行为的处罚。从理论上讲,该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占据的分量很重。从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来看,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需要认识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从而增强守法意识。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认识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才能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从现实生活来看,部分中职生存在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问题,不懂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才会出现违法的现象。这就要教育学生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从理论上看,未成年人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虽然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对社会复杂性认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上:维护秩序课后习题

维护秩序 知能演练提升 1.下列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是( ) A.采用暴力手段教育子女 B.自觉维护公共环境 C.故意破坏公共设施 D.遵守社会公德 2.走在路上,需遵守规则。影剧院里,需遵守规则。游乐场所,需遵守规则——社会公共生活充满了规则。对此,我们应有的态度是( ) A.逃避、远离 B.需要时遵守,不需要时不遵守 C.无所谓,与我无关 D.自觉遵守 中国“结” 3.右面漫画《中国“结”》主要说明( ) ①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的共同责任②社会公共秩序只能靠强制命令来维持③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④社会公共秩序只能靠社会舆论来维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在学校,我们既要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要时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反思我们的言行是否妨碍了他人。这说明( ) A.维护秩序要靠规则和自觉遵守 B.在公共生活中人们没有自由 C.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是一种被迫行为 D.公共生活的规则使人的生活变得不方便 5.繁忙的马路,由于有了交通规则,变得秩序井然。激烈的比赛,因为有了规则的约束,变得友好文明。这说明规则( ) ①能够解决一切矛盾②使利益不同的人们能够和谐相处③使彼此之间的竞争能够有序地展开 ④会自动起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假如让你劝说造成十字路口交通拥堵的司机,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驾车上路玩潇洒,秩序混乱别管它 B.行车上路要小心,规则二字值千金 C.道路是汽车运行的轨道,法规是驾车的准绳 D.规范交通行为,争做文明司机 7.情景分析 小王:行人乱穿马路,是小事,不必在意。 小李:在没有来往车辆且保证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闯红灯。 小张:别人都那么做,我不做就是“傻帽儿”。 以上同学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8.在学校里,要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走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作为国家公民要遵守法律法规。这些都是社会公共生活的规则。因此,遵守公共生活的规则,就是要遵守国家明文颁布的规定。 请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 1.C 2.D 3.B 社会成员遵纪守法,才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漫画中的人物不能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也就说明社会秩序需要大家共同遵守,扰乱公共秩序要受到法律的制裁。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 4.A 5.D 本题考查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①说法太绝对。有了规则,还需要人们来维护,④说法错误。故选D项。 6.A 7.答案以上同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社会公共生活也不例外。离开了一定规则秩序的约束,整个社会就会混乱不堪。社会是由许多成员共同组成的,只有我们每一个成员自觉遵守规则和秩序,才能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而这一规则需要法律来确定,也需要人们的自觉遵守。 8.答案此观点是片面的,规则不仅包括国家明文颁布的法律法规,也包括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由国家明文颁布,我们必须牢记并在生活中严格遵循。道德规范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自觉遵守。因此,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要遵守国家明文颁布的规定外,还要遵守道德规范。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学提纲

题库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单选题 1.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A.上天神的旨意 B.社会关系 C.劳动 D.动物的本能行为 C 2.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A.文化水平提高 B.社会道德风尚 C.生产进步程度 D.国际交往扩大 B 3.为调整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分别形成了() A.生活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B.生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C.社会公德.生活道德.职业道德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D 4.以下哪个行为不属于引领社会风尚的范围?() A.讲正气 B.知荣辱 C.树文明 D.促和谐 C 5.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 A.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B.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 D.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服务 C 6.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 A.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B.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 C.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D.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B 7.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因此要求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反映了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之一,即( ) A.尊老爱幼 B.男女平等 C.夫妻和睦 D.邻里团结 A

8.陶行知先生说:“爱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这体现了爱情的() A. 生物本能性 B. 专一排他性 C. 平等互爱性 D. 强烈持久性 B 9.道德不具有() A.阶级性 B.相对独立性 C.全民性 D.普遍性 D 10.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他的意思是说,在恋爱过程中双方应:( ) A. 平等履行道德义务 B. 把个人纵欲作为爱情的目的 C. 有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方式 D. 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精神”关系 C 二.多选题 1. 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 A.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B.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C.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D.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ABCD 2.下列不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有() A.团结忠诚 B.服务群众 C.吃苦耐劳 D.诚实守信 AC 3.道德的定义() A.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B.对人类的一种内在约束 C.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D.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 AC

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第一课公共生活注重规范 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懂得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离不开道德规范,知道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理解遵守秩序、举止文明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的小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课堂阅读、讨论交流、情境模拟、问题辨析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体验感悟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并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并认可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形成规范意识,增强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努力在社会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我当小小巡查员”的活动,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所(如车厢、公园、图书馆、自修课课堂、旅游景点等)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纠正的建议和措施。 2.要求学生阅读、收集雷锋同志的优秀事迹。 3.指导学生课前活动,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大力提倡社会公德 2、难点:如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我当小小巡查员”的活动,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所(如车厢、公园、图书馆、自修课课堂、旅游景点等)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纠正的建议和措施。下面请各小队派两名代表,给大家介绍介绍观察记录的情况。 学生交流:略 【多媒体显示】

(说明:该环节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注意引导和归纳。教师应注意多媒体显示逐步呈现。) 师:从同学们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些公共生活场所中仍有一些人不注意遵守公共秩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道德风貌和文明素养),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可见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要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就必须要有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谈谈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媒体出示课题】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板书) 1.道德和道德规范(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本P8—P9页,要求学生分别找出“道德”与“道德规范”的相关知识。)【教师引导】针对以上我们同学调查的一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同学们都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可以确认大家对这些现象都是不赞成的,这说明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个标准,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用于衡量、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我们谈的道德就是其中的规范之一。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教育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为人们判断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提供基本标准,它是具体的,规定了人们的行为。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向全体公民提出了20个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媒体显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学生朗读) 教师:刚才我们对公共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和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大多数是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因此,纠正这些不良行为主要依靠提高道德修养,严格自律。所以,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公德。 【媒体显示】2.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板书) 【学生活动】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社会公德是什么?

《维护公共秩序》同步练习3.docx

维护公共秩序 一、单项选择题 1?自从公安部门设立了“110”报警电话以后,为人们能及时报警,让公安部门及时处理解决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同时存在有些人拨打“110”报警电话谎报情报当娱乐。这些人的行为属于() A.侵犯公私财物的行为 B.扰乱交通秩序的行为 C.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D.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而对公共生活,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觉维护公共秩序。这是因为() ①遵守公共牛活准则,才能促使公共生活顺利实现②良好的公共秩序为我们的生活幸福提供保障③规则离不开人们的自觉遵守④我们不应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我国有关治安行政管理的最重要的一项法律是() A.《学校国防教育条例》 B.《未成年人保护法》 C.《义务教育法》 D.《治安管理处罚法》 4.中学生张某经常到公路旁的绿化带上采摘鲜花,拿回家供自己欣赏。这一行为属于…() ①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②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③犯罪行为④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5.下僧图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②不遵守规则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工作、生活和学习 ③生活离不开秩序,秩序保证公共生活顺利实现④遵守规则要靠强迫才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6.我们在公共生活中,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的行为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

A.纪律 B.道德 C.法律 D.规章 7.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B.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C.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准则,按照自己的准则做事即可 8.陈某到电影院看电影吋吸烟引起周围人的不满。管理员加以制止,陈某趁机取闹, 砸了“请勿吸烟”告示牌的玻璃和灯泡,引起场内秩序混乱,中止放映5分钟。陈某的 行为是() A.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 B.破坏国家安全的行为 C.违反合同的行为 D.犯罪行为 9.下列行为属于扰乱社会秩序的是…() ①小强为防身,经常携带一把弹簧刀②张某拒绝购买一辆来路不正的自行车③邱某在游长城时用小刀刻下了“邱某到此一游”的字样④王老汉在自己的菜地周围私拉了电网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分析说明题 10.日本地震灾民排队见闻 见闻一:2011年3月12?13 H,从千叶到仙台和宫城的400千米区间,挂着仙台牌照的汽车排起了长龙,他们是为了回乡寻找断绝消息的家人或看望受灾的亲戚。他们的心情是多么地焦虑啊,但没有车插队或超速行驶。他们保持沉着和秩序。 见闻二:在受灾严重的日本东北地区,大部分 加油站已经停业。由于炼油储藏罐发生爆炸,再加上道路瘫痪,汽油运输屮断。在一些还有汽油的加油站,汽车排起了两三百米的长队。不仅是加油站,在限量供应饮用水的学校、限量出售矿泉水的超市、限时开放的公共厕所等场所,随处可见排起数百米长队的人。购买水如此,购买粮食如此,即使面对几百米的队伍、几个小时的等待,所有的人也都沉默地等在车里,无人按喇叭,也无人喧哗。买不到东西的人也不会抱怨,只是默默地朝店员点头致谢,然后转身离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