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3生产过程中人的生理心理状态与安全

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3生产过程中人的生理心理状态与安全

3 生产过程中人的生理心理状态与安全
主讲人: 主讲人:邵 辉教授

在生产过程中, 在生产过程中,人在与生产环境、 人在与生产环境、机器 设备、 设备、其他人员的相互作用时, 其他人员的相互作用时,在生理和心 理上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理上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正确分析、 正确分析、引导 这些心理变化, 这些心理变化,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 比如,劳动强度过大、 劳动强度过大、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 不合理、 不合理、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单调乏味或重复性工作、 单调乏味或重复性工作、 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 具设备或操作方法方式不合理等都会导致不 良的生理心理状态。 良的生理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既不同于那种 强调心理的动力因素的“心理过程”概念, 概念,也 不同于那种能提出个体心理表现的稳定性和 它们在个体结构中的固定性和重复性的“心理 特征”概念。 概念。 心理状态包括了在一定时期内, 心理状态包括了在一定时期内,个体各 个方面心理指标的综合情况。 个方面心理指标的综合情况。正因为如此, 正因为如此, 它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状况, 它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状况,而劳动者的心理 状况, 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操作行为的执行情 况,所以心理状态对操作行为有重大影响。 所以心理状态对操作行为有重大影响。
3.1 概述

3.2 疲劳与安全 3.2.1 疲劳的含义
疲劳是一种特殊的生理过程,它并非由单一的、明确的因素构 成,目前对疲劳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在生产过程 中,劳动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产生某一个或某些器官乃 至整个机体力量的自然衰竭状态,称为疲劳。疲劳感是人对于疲劳 的主观体验,而作业效率下降是疲劳的客观反映。 疲劳具有双重性的生理意义,既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也有消极作 用的一面。 疲劳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因此,疲劳也 可看做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 疲劳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长时间和反复地出现疲劳对 人体是有害的。 如果疲劳持续时间很长,可导致难以恢复或甚至不可恢复的永久 性变化。长时间的疲劳的严重性还在于,它不仅影响人体的健康, 而且降低人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发生操作错误和事故的可能性。

3.2.2 疲劳产生的机理及原因
3.2.2.1 疲劳产生的机理
3.2.2.2 疲劳产生的的原因
疲劳是劳动过程中人体器官或机体发生的自然衰竭状态,是人体能量消 耗与恢复相互交替,中枢神经产生“自卫”性抑制的正常生理过程。 (1)疲劳物质累积理论。 疲劳物质累积理论。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体力与脑力的不断消耗,在体
内逐渐积累起某种疲劳物质(有人称其为乳酸),这种物质在肌肉和血液中大量累 积,使人的体力衰竭,不能再进行有效的作业。 (2)力源消耗理论。 力源消耗理论。劳动者不论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需要不断消耗 能量。轻微劳动,能量消耗较少,反之亦然。 (3)中枢系统变化理论。 中枢系统变化理论。劳动过程中,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将会产生一种特殊的 功能,即保护性抑制,使肌肉组织不致过度消耗而受损,保护神经细胞免于过分 疲劳。 (4)生化变化理论。 生化变化理论。在劳动中,由于作业及环境引起体内平衡紊乱状态而产生 了疲劳。 (5)局部血流阻断理论。 局部血流阻断理论。静态作业(如持重、把握工具等)时,肌肉等长收缩来 维持一定的体位,虽然能耗不多,但易发生局部疲劳。

3.2.2 疲劳产生的机理及原因
3.2.2.1 疲劳产生的机理
3.2.2.2 疲劳产生的的原因
(1)作业强度与持续时间。 作业强度与持续时间。劳动负担是作业强度和作业持续时间的函数。作业
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容易疲劳。 (2)作业速度。 作业速度。作业速度越高越容易导致疲劳。根据劳动定额学研究,每一种 作业都有适合于一般作业人员的合理速度,在合理的作业速度下劳动,人可以维 持较长时间而不感到疲劳,体能的支出比较经 (3)作业态度。 作业态度。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和工作动机对心理疲劳影响极为明显。劳动 热情高,工作兴趣大,主观疲劳的感受就越小。 (4)作业时刻。 作业时刻。在什么时间进行作业也影响疲劳的产生和感受疲劳的程度。比 如夜班作业比白天作业容易疲劳。这和人体机能在夜间比在白天较低有关。 (5)不良的作业环境。 不良的作业环境。不合适的照明条件、湿度、温度、噪声、粉尘等都会增 加作业人员的精神与肉体负担,造成疲劳感。 (6)影响疲劳的具体因素。 影响疲劳的具体因素。① 作业类别、② 作业条件、③ 劳动者的主现条件

3.2.3疲劳的表现特征
(1)休息的欲望 (2)心理功能下降 (3)生理功能下降 (4)作业姿势异常 据有关资料表明, 据有关资料表明 , 疲劳的部位在很大程度上 受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特点影响, 受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特点影响,见表3 见表3-1。 (5)工作的质量和数量下降


3.2.4 疲劳的分类
3.2.4.1 根据疲劳发生 的功能特点进行分类 3.2.4.2 根据疲劳发 生的过程进行分类 3.2.4.3 根据疲劳的 发生部位进行分类
(1)生理性疲劳
生理性疲劳是指人由于长期持续活动使人体生理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疲劳。 ① 肌肉疲劳。 肌肉疲劳。它是指由于人体肌肉组织持久重复地收缩,能量减弱,从而使工 作能力下降的现象。 ② 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它也被称为脑力疲劳,是指人在活动中由于用脑过度, 使大脑神经活动处于抑制状态的一种现象。 ③ 感官疲劳。 感官疲劳。它是指人的感觉器官由于长时间活动而导致机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2)心理性疲劳
心理性疲劳是指在活动过程中过度使用心理能力而使其他功能降低的现象,或 者长期单调地进行重复简单作业而产生的厌倦心理。

3.2.4 疲劳的分类
3.2.4.1 根据疲劳发生 的功能特点进行分类 3.2.4.2 根据疲劳发 生的过程进行分类 3.2.4.3 根据疲劳的 发生部位进行分类
(1)急性疲劳 急性疲劳主要是由于在连续作业中,由于作业姿势不良、作业动作不 规范、作业方式不当及作业负荷过大等原因造成的。 (2)亚急性疲劳 这主要是指在反复作业中所产生的渐进性不适。 (3)日周性疲劳 日周性疲劳主要是指从前一个劳动日到次日的生活周期的失调,主要 是由于负荷负担、劳动时间分配不当、轮班制劳动和不规则生活造成的。 (4)慢性疲劳 慢性疲劳是在数日到数月的生活中积累过量劳动中产生的,它是由于 繁忙,过于紧张,得不到休养,生活环境不顺造成的。

3.2.4 疲劳的分类
3.2.4.1 根据疲劳发生 的功能特点进行分类 3.2.4.2 根据疲劳发 生的过程进行分类 3.2.4.3 根据疲劳的 发生部位进行分类
从疲劳的发生部位来分, 从疲劳的发生部位来分,疲劳可以分为局部疲劳 和全身性疲劳。 和全身性疲劳。前者指人体个别器宫的疲劳, 前者指人体个别器宫的疲劳,后者指 整个身体的疲劳。 整个身体的疲劳。全身性疲劳是由局部性疲劳逐步发 展而形成的。 展而形成的。

3.2.5 疲劳的检测方法
研究疲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疲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但目前有关疲劳 的研究非常不够 , 人们尚无法清楚地解释疲劳的本 质 , 对于疲劳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直接客观的测定和 评价。 评价 。 只能通过对劳动者的生理、 只能通过对劳动者的生理 、 心理等指标的间接 测定来判断疲劳程度。 测定来判断疲劳程度。 在选择测定方法时应注意测定结果要有客观的定 量指标, 量指标, 避免凭测定人员主观判定。 避免凭测定人员主观判定。 测定时不能导致 被试附加疲劳、 被试附加疲劳 、 分散注意力、 分散注意力 、 造成心理负担或不愉快 的情绪等。 的情绪等。疲劳测定的方法见表3 疲劳测定的方法见表3-2。

(1)种常用的疲劳测定方法
① 膝腱反射机能测定法。通过测定由疲劳造成的反射机能钝化程度来 判断疲劳的方法。不仅适于体力疲劳测定,也适宜判断精神疲劳。 ② 触二点辨别阈值测定法。用两个短距离的针状物同时刺激作业者皮 肤上二点,当刺激的二点接近某种距离时,被试仅感到是一点,似乎只有 一根针在刺激。这个敏感距离称作触二点辨别阈或两点阈。随着疲劳程度 的增加,感觉机能钝化,皮肤的敏感距离也增大,根据两点阈限的变化可 以判别疲劳程度。其他部位的两点阈值可参考实验数据,表3-3所示。

③ 皮肤划痕消退时间测定法 。用类似于粗圆笔尖的尖锐物在皮肤上 划痕,即刻显现一道白色痕迹,测量痕迹慢慢消退的时间,疲劳程度越 大,消退得越慢。 ④ 皮肤电流反应测定法 。测定时把电极任意安在人体皮肤的两处, 以微弱电流通过皮肤,用电流计测定作业后皮肤电流的变化情况,可以判 断人体的疲劳程度。人体疲劳时皮肤电传导性增高,皮肤电流增加。

⑤ 心率值测定法。心率,即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随人体的 负担程度而变化,因此,可以根据心率变化来判测疲劳程度;采用遥控 心率仪可以使测试与作业过程同步进行。正常的心率是安静时的心率。 一般成年人平均每分钟心跳60~70次(男)和70~80次(女),生理变动范围 在60~100次/min之间。 ⑥ 色名呼出时间测定法。通过检查作业者识别颜色并能正确呼出色 名的能力,来判断作业者疲劳程度。 ⑦ 勾消符号数目测定法。将五种符号共200个,随机排列,在规定的 时间内只勾掉其中一种符号,要求正确无误。这是一个辨识、选择、判 断的过程,敏锐快捷程度受制于体力、脑力状态。 ⑧ 反应时间测定法。反应时间,是指从呈现刺激到感知,直至做出反 应动作的时间间隔。其长短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刺激信号的性质,被试 的机体状态等。 ⑨ 闪光融合值测定法。闪光融合值是用以表示人的大脑意识水平的间 接测定指标。人对低频的闪光有闪烁感,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 时,人就不再感到闪烁,这种现象称为融合。

(2)疲劳症状调查法
目前对作业疲劳还不能直接准确地测定,除利用生理、心理等测定法间 接判断疲劳外,还可以通过对作业者本人的主观感受(自觉症状)的调查 统计,来判断作业疲劳程度。调查时应注意,调查的症状应真实、有代表 性、尽可能调查全作业组人员、应当及时以避免因记不清楚而不能正确表 述。日本产业卫生学会提出的疲劳自觉症状的具体调查内容如表 表3-5所示。

疲劳症状分为身体、精神和神经感觉三项,每一项 又分为10种。调查表可预先发给作业者,对作业前、作 业中和作业后分别记述,最后计算分析A,B,C各项有 自觉症状者所占的比例。
在调查疲劳自觉症状的基础上,还应根据行业和作 业的特点,结合其他指标的测定,综合对疲劳状况和疲 劳程度进行分析判断。

3.2.6 疲劳对安全的影响
疲劳意味着劳动者身体、生理和心理机能下降,常造成人体无力感、 记忆衰退、注意力下降、感觉失调等,因此在疲劳状态下常常不能对外界 现象得到正常的判断,并使预测事故发生的能力明显降低。 从疲劳发生的原因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睡眠不足。 (2)过长加班。 (3)长期倒班。 研究表明,人自出生以后3个月开始,就逐渐形成了较严格的睡眠与 觉醒节律,也就是 白大觉醒,夜间睡眠。 如图3-1所示,人在10点 到12点的觉醒水平是最 高的,而在深夜至凌晨 时刻觉醒水平最低。 人的这种昼夜的生理节 奏非常难以改变。

3.2.7 疲劳的预防与消除
3.2.7.1 疲劳的规律 (1)疲劳的一般规律: 疲劳的一般规律:① 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恢复。 ② 疲劳有累积效应。 疲劳程度与生理周期有关 ④ 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疲劳与休息恢复的关系: 疲劳与休息恢复的关系:① 疲劳的产生与消除是人体正常生理过程。 ② 人在作业过程中体力消耗也在进行着恢复。 ③ 疲劳与恢复相互作用是 适应生理、心理过程的动力平衡。 (3)疲劳的积累: 疲劳的积累:① 工作开始阶段。 ② 工作高效阶段。 ③ 疲劳产生 阶段。 ④ 疲劳积累阶段。 3.2.7.2 预防和降低疲劳的基本途径 3.2.7.2.1 合理设计作业的用力方法 (l)合理用力的一般原则: 合理用力的一般原则:① 随意性原则。 ② 平衡性原则。 ③ 经济性 原则。 (a. 动作对称。 b. 节奏约束。 c. 动作自然。 ) (2)正确的作业姿势和体位: 正确的作业姿势和体位:① 搬起重物时,不弯腰比弯腰少消耗能 量,可以利用蹲位; ② 提起重物时,手心向肩可以获得最大的力量 ;③ 搬运重物时,肩挑是最佳负荷方式,而单手夹持要比最佳方式多消耗能量 40%。

④ 向下用力的作业,立位优于坐位,立位可以利用头与躯干的重量及伸直 的上肢协调动作获得较大的力量;⑤ 推运重物时,两腿间角度大于90° 最为省力;⑥ 负荷方式不同,能量消耗也不同; ⑦ 作业空间的设计要考 虑作业者身躯的大小; ⑧ 用眼观察时,平视比仰视和俯视效果好,可以 减缓疲劳; ⑨ 根据作业特点选择坐位和立位。 3.2.7.2.2 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 (1)休息时间。 休息时间。 (2)休息方式。 休息方式。① 积极休息。 ② 消极休息。 3.2.7.2.3 改善工作内容克服单调感 (1)单调作业及其特点 (2)单调作业引起疲劳的原因 (3)单调感的特点 (4)避免单调的措施: 避免单调的措施:① 培养多面手。 ② 工作延伸。 ③ 操作再设计。 ④ 显示作业的终极目标。 ⑤ 动态信息报告。 ⑥ 推行消遣工作法。 ⑦ 改 善工作环境。 3.2.7.2.4 改进生产组织与劳动制度 (1)经济作业速度 (2)休息日制度 (3)轮班制

3.3 心理负荷与安全
3.3.1 心理 负荷的概念 3.3.2 心理负 荷的程度和状态 3.3.3 心理低负荷状态 对操作行为的影响
心理负荷是心理工作负荷的简称,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人体承受的心理 活动工作量,主要出现在监视、监控和决策等不需要明显的体力负荷的场 合。有关心理工作负荷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仍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 较为有影响的是T.B.谢里登和D.W.扬斯的观点。他们认为,心理工作负荷 是反映监视、控制、决策等活动工作量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心理工作负荷可分为信息接受、中枢信息加工、控制反应 等。不同功能的信息加工要求心理上做出不同的努力。在同样的输入负荷 下,随着动机和经验的增长,人所体验到的心理工作负荷下降。有时在输 入负荷变化(如增加)的情况下,操作者可以改变操作策略或改变内在绩 效标准,而不改变心理负荷。长期地承受高心理负荷,就有可能损害人的 神经系统功能,引起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对人的认知能力、情 绪状态产生不利的影响。

浅议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浅议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新版)

浅议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其感知规律、动机激励及个性差异理论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指导意义。在煤矿安全管理中,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煤矿安全与否决定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因此,在评价事故发生的原因时,应做多方面的考虑,不仅要从设备、工艺、培训、管理等方面找原因,还要分析矿工们的心理、生理或精神状态方面的变化对工作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事故的发生。煤矿发生的事故,多数情况下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也必须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矿工们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感知规律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人

运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控制人不安全行为(新编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运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控制人不 安全行为(新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运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控制人不安全行为 (新编版) 在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两个直接原因。但人的不安全行为占主导地位,而人的行为与心理因素有关。本文尝试运用安全心理学原理,借助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探求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事故成因的关系,提出了如何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及遏制事故发生的办法。 1、人的不安全行为与安全事故的成因 职工心理状态影响安全生产行为,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有以下几种表现: (1)怕麻烦,贪图一时的方便而不顾后果,冒险违章作业 (2)明知故犯,存在侥幸心理 (3)办事凭经验,逞能、出风头,自行其是

此外,还有受各种激情影响情绪波动,思想不集中造成判断失误,骄傲自大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爱面子、自尊心强,从众心理以及逆反心理或赌气做事等职工心理状态不稳定的现象。 2、运用安全心理学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通过上述分析,要想不发生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关键是要控制和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 (1)要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要激发和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必须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才能让职工全身心地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正确选用激励方式,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掌握信息,了解情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正确选择激励手段,一般来说,正面表扬或奖励容易调动积极性。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惩罚、批评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应以教育说理为主,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要为被激励者排忧解难,改善不良的心理反映,诱导高尚的动机,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行为。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表扬、奖励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能鼓舞一大片人;惩处、通报一个单位或事故,能以儆效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但人不确定、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给安全生产埋下各种隐患。 目前,各企业虽然都有一套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也编制了针对各工种、各工段、各岗位较为详尽的《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对职工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安全生产三级教育,但仍无法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有些人认为,企业虽然实行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但随着安全理念的逐层传递,到达一线员工时,势必会产生衰减的情况,这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重大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但人不确定、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给安全生产埋下各种隐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把握职工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因势利导,正面干预,同时注重改善工作环境和作业条件,让职工在身心舒适的环境中保持细心、耐心和专心,非常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具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切实关心职工身心状况,改善工作条件和作业环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职工长时间疲劳作业、带病工作等。要真正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不能漠视职工的心理需要。职工需要身心舒适的工作环境,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各种劳动工具,

需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而不单单只是像机器人一样“照章办事”。如果职工过度工作、带病工作,则会产生疲惫、焦虑和痛苦等负面情绪,这种状态可能导致精神不集中,无法保持工作所要求的耐心、细心和专心,也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企业应该关心职工身心状态、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工具、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以达到调节职工的心理状态、预防危险事故发生的目的。 二、善于发现职工的各种心理压力、焦虑和痛苦,进行有效干预和疏导,鼓励职工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与和谐。工作和生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要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建立起职工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鼓励职工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和生活观。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论断:“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精神在身体战场上作战留下的证据。”心理学家认为,大部分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内在心理冲突在身体上的表现,大部分意外也有着“故意”的成分。据美国心理学家门林格尔在 《人对抗自己》一书中的论述,生活中有些人平时很少受伤,甚至连割破手指、磕伤膝盖这样的小伤都几乎没有;而另一些人则不然,他们似乎比普通人更容易遭受各种意外和伤害。深度探究后者的心理根源,发现这部分人似乎有着“自我伤害”的本能,他们因为工作压力、生存困境、生活失败、心理焦虑等原因而容易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意识“自我对抗、自我伤害”的本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word版本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 为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 一般地说,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即物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设备情况、安全措施、保护用品、环境条件等。内因(即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精神状态、心理活动等。目前,对于事故的防范,人们更多地关注于对外因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采取了许多有效的防范措施,这为减少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对内因的关注和研究还比较欠缺。事实上,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事故要占到事故总数的80%以上,而其中“三违”更是占60%左右。因此,通过研究和分析人的行为和心理,采取必要的手段或措施规范人的行为与心理显得非常迫切,这对于减少事故的发生是有利的,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部分,也是推行HSE管理所必须的。 许多因“三违”而发生的事故报告在采取的措施方面都免不了这样的文字:加强管理,严格考核,杜绝违章。事实上,事故发生后,在一段时间内“三违”现象确实有所减少,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反弹。为杜绝“三违”现象,我们在管理上,在考核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没有从人的行为、心理上进行研究,这是片面的,从而造成了狠抓“三违”而“三违”却屡禁不止的怪圈。是什么造成了“三违”呢?我们有时侯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同样的作业环境下,为什么有些人很少出差错而有些人却经常出差错甚至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还有,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或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会有不同的行为

方式,有时侯很认真,有时侯却比较马虎?这些,都与安全心理学息息相关。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心理支配的,因此,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可以归类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本文就人的心理对人的HSE行为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人的不理智行为的心理分析 分析“三违”现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清楚规章制度而违章,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解决,另一类是明知故犯,绝大部分“三违”属于这一类。造成人的不理智行为的心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侥幸心理 人们产生侥幸心理的原因,一是错误的经验。如果在经常违章的情况下,事故从未发生过或很少发生,人们心理上的危险感觉就会减弱,因而产生麻痹心理,助长了违章行为的发生从而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受事故低概率的思想的影响。现实工作中,事故发生的总量是巨大的,但事故发生的概率却较低,据统计,约5000次违章导致一次轻伤事故,约60000次违章导致一次重伤事故,约300000次违章导致一次死亡事故。假设每一次违章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谁还会违章呢?我们每天都有大量的违章,而事故却很少发生,于是侥幸心理就起了作用。有许多人闯红灯,但死的人终归是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强度的加大,煤矿重大事故频繁发生,因此,研究煤矿事故发生的机理,最大限度地减小伤亡事故,已经成为煤矿工作者和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设备和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不安全的生产环境是造成我国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但管理失误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由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方而的失误,产生了人员、物质、环境和信息中的一项或数项的缺陷,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在管理过程中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掌握管理手段的管理者,人是煤矿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人的违章行为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一连串错误的结果,由错误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并强化了错误的需要,从而导致一个错误的行为。在众多的错误中,作业者的心理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员工的工作态度、群体的行为准则、人际关系、领导威信等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安全生产有十分重要的联系。一方面,人在生产作业中经常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紧张、疲劳、反抗等直接反映到工作效率与安全生产上;另一方面,生产作业过程中的生产机械、作业环境又对操作者的心理状况发生作用,使人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工作效率与安全。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分析安全管理中的群体社会心理因素,考虑员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1人性假说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是把员工看成唯利是图的“经济人”,还是看成社会生产劳动的积极参与者,这是制定煤矿安全管理对策措施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由于受煤矿职工自身的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煤矿的安全管理过程中,认为人主要是为金钱而工作,为物质生活的享受而生存,只要能满足人对金钱和物质的需要,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基于这种观点,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就是由管理人员利用职权、发号施令,使被管理者服从,让其满足安全工作的要求,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度和制定具体的安全规范,职工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至于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只是管理者的事情,与职工无关。在安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用金钱来刺激职工的安全行为和安全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对抗、违章违纪者采用严厉的经济惩罚措施,即在安全管理上对职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这种思想在我国煤炭行业相当普遍,特别是一些地方煤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些大的国有煤矿中,这种管理方式的局限性电逐渐地暴露出来,它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用职权严密地控制职工,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立起来,排斥工人参与管理,否认了工人在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可能激发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除了物质上的需要外,同样也重视社会需要。让职工参与安全管理,尽可能改善安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这比单纯的物质刺激效果更好。在工作中与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另外人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人是复杂的,不仅人

安全心理学与事故预防

安全心理学与事故预防 一、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是以研究如何减少生产事故为目的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生产过程中人的知觉规律,通过对事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提出加强安全教育,采取有效安全措施,预防容易使人产生不正常的心理反应和错误操作行为的主客观因素,保证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发生事故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人们的心理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统计资料表明,在工业企业内所发生的大量事故中, 70%~75%是由于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操作引起的。而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又同人的不安全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应用安全心理学研究操作人员在作业现场的心理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二、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 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包括个性、注意、需要与动机、情绪等方面,简述如下: 1.个性。个性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经常的特征,是一个全部品质和经历的总和。心理学把人的个性分为能力、性格和气质三个方面。人的个性形成,主要取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所以个性各不相同。例如,有的人善于学习,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较迅速;有的人工作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的人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有的人沉着、稳重、老练,有的人则轻浮、急躁、冒失。个性的差异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表现为操作人员的反应速度、手脚的灵巧程度和视力、体力等能力方面,性

格、气质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表现为是否适应工作的需要。有时由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在操作时表现为力不从心、失去配合、操作失误、冒险操作等而造成事故。 2.注意。人的“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注意”,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些事物,而避开其余事故。 就操作人员来说,“注意”可分为两类,即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加任何努力。它是由周围的环境变化引起的。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新奇的外形等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必要时还需要经过人的主观努力。例如,操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作业时,多检查设备、操纵机器、观察各种显示器和周围环境,这是有意识的“注意”。 在劳动过程中,需要人们善于把自己的“注意”有意地集中并保持在作业上,并且要控制无意的“注意”,不为某些事物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即使身体疲倦了,还要强迫自己“注意”,否则,非常容易发生事故。 3.需要与动机。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影响行为,要激发人的工作动机,就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的需要。只有不断地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才能有效地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引起人的自学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要贯穿于人们从需要→动机→行为→满足新的需要→新的动机→新的行为全过程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就是试图揭示需要规律如图所示。他把需要分为5种,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物质向精神发展。在某一特定时记

《管理心理学》课后练习题.doc

《管理心理学》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心理学: 3.观察法: 4.问卷法: 5.访谈法: 6.案例研究法: 7.自然实验(现场实验): 8.实验室实验: 二、填空题 1.国内外的管理心理学体系一般由()、()和()三大块组成。 2.管理心理学是介于()和()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3.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学科。 4.()是研究和探索人们的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 5.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及其规律的学科。 6.()是管理心理学的基础。 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影响下,个体或若干个体()和()的科学。 8.人类学不仅研究人类群体的演化过程,也研究不同群体之间的()。 9.管理心理学实验的成功,关键在于()的精细、巧妙和正确。 10.观察从时间上分有()和()。 三、简答题 1.研究管理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3.管理心理学的测验研究方法中常用的是哪些测量及其特点?

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一、选择题 1.在中国管理心理思想的滥觞阶段,《尚书》中提出的()对领导者在德、才、能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要求。 A. 九德 B. 佶屈聱牙 C. 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D. 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2.诸子百家中,具有系统性而又对后代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三家。 A.老子、庄子、列子 B.儒、道、法 C.儒、墨、法 D.兵、医、杂 3.中国古代管理文化高度重视()在管理中的作用。 A.德 B. 才 C. 人 D. 术 4.“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明确的把()看做最高的道德规范。 A. 以人为本 B. 以德为先 C. 以民为本 D.中庸之道 5.“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管理者来说“无为”指()。 A.无所作为 B. 服从客观规律 C. 保持行为 D.无所求 6.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强调管理的()。 A.以理服人 B.礼乐之道 C.以和为贵 D.制度传承 7.“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强调管理中()重要性。 A. 知人 B.聪明 C.贤能 D.业绩 8.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强调管理中()。 A.人心叵测 B.知人之难 C.凡人之险 D.人心险恶 9.中国古代甄选人员时十分重视()。 A.人的才能 B.人在顺境中的表现 C.人在逆境中的表现 D.多方面的考察一个人 10.中国古代很早就指出“人材不同,能各有异”的观点,强调人员任用时的()。 A.能与任宜 B.人材不同 C.能力有差别 D.对能人的选拔 二、简答题 1.“中庸之道”蕴含了哪些观点? 2.“无为而治”在管理实践中有哪些作用? 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体现的人员激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浅谈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实际应用

浅谈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实际应用 冯阳阳 200910044308 安全B093班 摘要 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为人,而心理活动是影响人行为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想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要将安全心理学很好的运用其中。因此本论文就重点谈论了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实际应用,以使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并应用安全心理学,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安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其次又重点谈论了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常见的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最后总结出了应用安全心理学控制不安全心理产生的一些方法,以使人们能够更好的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关键字: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重要作用实际应用 1安全心理学 1.1安全心理学定义 安全心理学(safety psychology),研究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的工业心理学领域[1]。 1.2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作用 1.2.1安全心理学研究内容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 ①意外事故的人的因素的分析,如疲劳、情绪波动、注意力分散、判断错误、人事关系等对事故发生的影响。 ②工伤事故肇事者的特性研究,如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件等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的研究。

③防止意外事故的心理学对策,如从业人员的选拔(即职业适宜性检查),机器的设计要符合工程心理学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以及培养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等。 1.2.2安全心理学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导致事故发生的种种原因中,人的不安全因素是一种很重要的原因。要想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并运用安全心理学,探索人的安全心理,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1]。 2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1事故致因与安全管理 安全科学已经揭示,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诸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中存在着的各种危险或隐患,通常归为三类:即人、物和管理的因素[2]。 人的因素指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可能出现管理上的缺陷,还可能形成事故隐患并触发事故隐患。 物的因素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由于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及其具有的潜在破坏和伤害能力的存在,它随着生产过程中物质条件的存在而存在,是事故的基础原因,事故的严重程度往往随着物质不安全程度的增大而增大。 管理的因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只是事故直接和表面的原因,根据对多年来发生的事故对比分析发现、发生事故的根源是管理缺陷。 事故的原因可简要概括为下述模式[2]: 不安全状态(物)+管理缺陷=事故隐患 不安全行为(人)+事故隐患=事故 凡是具有物态和能量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事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在管理工作中人为地造成事故隐患或者是激发了危险因素而造成事故的任何缺陷称为管理缺陷。危险因素和管理

安全事故中安全行为与心理的分析

安全事故中安全行为与心理的分析 【摘要】:安全行为和安全心理与事故关系密切。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以激励安全行为,避免和克服不安全行为,对于预防事故有重要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对于心理、主观的原因,主要从人的内因入手,通过教育、监督、检查、管理等手段来控制或调整;对于生理或客观的原因,除了需要管理和教育的手段外,更主要的是从物态和环境的方面进行研究,以适应人的生理客观要求,减少人的失误。 【关键词】:安全行为;安全心理;分析 安全行为安全心理与事故关系密切。根据近几年对事故的研究表明:80%以上的事故原因与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相关,即人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心理直接或间接地与事故发生联系。 通过对事故规律的研究,人们已认识到: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的不安全心理与行为。因此,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以激励安全行为,避免和克服不安全行为,对于预防事故有重要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行为科学的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受个性心理、社会心理、社会、生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生产中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为失误和”三违”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了这样认识,对于人为事故原因的分析就不能停留在”行为”这一层次上,应该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例如在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时,应分清是生理还是心理的原因;是客观还是主观的原因。对于心理、主观的原因,主要从人的内因入手,通过教育、监督、检查、管理等手段来控制或调整;对于生理或客观的原因,除了需要管理和教育的手段外,更主要的是从物态和环境的方面进行研究,以适应人的生理客观要求,减少人的失误。行为科学中的人的行为模式、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挫折行为研究、注意与安全行为、事故心理结构、人的意识过程等理论和规律都有助于研究和分析事故的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一是性格分析,人的性格特征与安全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具有较好性格特征的人,他们干起活来精力充沛。观察情况认真细致,思考问题全面周到,操作作业不莽撞、不蛮干,这种性格有利于作业的顺利进行,有益于安全生产。如果性格不好,头脑简单,马马虎虎、冒险蛮干,就会经常发生事故。据国外文献介绍,事故频发倾向者往往有如下的性格特征:(1)感情冲动,容易兴奋;(2)脾气暴躁;(3)厌倦工作,没有耐心;(4)慌慌张张,不沉着;(5)动作生硬而工作效率低;(6)喜怒无常,感情多变;(7)理解能力低,判断和思考能力差;(8)极度喜悦和悲伤;(9)缺乏自制力;(10)处理问题轻率、冒失;运动神经迟钝,动作不灵活。日本的丰原恒男发现容易冲动的人、不协调的人、不守规矩的人、缺乏同情心的人和心理不平衡的人发生事故次数较多。 根据研究资料表明,容易诱发错误行为的因素有4个方面: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实用版

YF-ED-J2194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实用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 制因素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高温 高压、有毒有害的特点,生产、检维修操作也 具有复杂、多工种同时作业、立体交叉作业多 的特点,特别是直接作业环节容易发生事故。 从石化行业各类事故的特点来看,属于“三 违”事故的每年都要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三 违”事故的根源都可追溯到人的不安全行为的 影响。为了控制这类事故的发生,研究人的心 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引 导,从而指导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一、石油化工事故成因中的人为因素 1.事故成因与人的关系 在事故成因的各要素中,人是主要因素。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控制的客体,既要靠人去管理,又要对人进行控制。所以,减少和杜绝“三违”事故就是要对人进行管理。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意识支配的。事故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安全工作状态,如果每个人都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熟练掌握了本单位、本岗位的科学知识、操作技能,明确了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清醒地认识到了本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发生事故的危害性,就能有效地控制、减少甚

安全心理学与事故预防

安全心理学与事故预防 摘要:本文介绍了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对事故预防的意义,提出应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去解决劳动生产过程中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的安全问题,从安全心里学的角度研究人在安全管理和劳动生产过程中各种与事故有关的心理现象,研究人对安全的认识,人的情感以及事故关系,探讨事故发生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状态,使人们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并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克服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从心里学的角度提出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从而提高安全管理,预防和防止事故的发生。关键词:安全心理学;事故;防范;疲劳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安全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生产单位必须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安全事故大多是人为事故,与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低有极大的关系,也与不重视人、不尊重人、不了解人的心理行为特点有着非常大的联系。但是,我们以往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基本上不接触安全心理学的知识,也就不太了解运用这些知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因此,使得这些学生在日后的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难以很好地解决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各类事故以及隐患。而脱离了人的因素的安全管理由于存在巨大缺陷,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2事故发生的原因 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个方面。人的因素有疲劳、情绪波动、不注意、判断错误、人事关系等。物的因素如设备发生故障、仪器失灵以及工作条件不良等。物的因素之所以导致事故,又与人的管理不善、维护不良等有关。因此,在人和物这两个因素中,人的因素是主要的、大量的。在生产越来越自动化的情况下,人的劳动由具体操作向感知判断转换,由技能向技术转换,由动向静转换,人的因素就更显得突出。据研究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人的因素在苏联约占60~90%;在日本要占70%。美国的汽车交通事故90%是由人的差错造成的。美国三厘岛核电站的事故也主要由操作人员的差错造成。 3事故与人的关系 对事故肇事者个人因素,包括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件等的研究表明,智力与事故的发生率并不呈负相关关系。智力高者在从事较为一般的工作时有时也会发生事故;而智力低者在从事智力要求较低的

安全管理心理学复习模拟题

安全管理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 1、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及其表现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大体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3、人的认识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因素。 4、心理过程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 6、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7、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8、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其重要品质有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批判性。 9、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 10、人的个性异常复杂,但其核心因素是性格因素。 11、指出下列语句所描述的是何种心理过程: (1)怒发冲冠(2)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4)明知山有虎,偏

向虎山行 (5)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二、判断题 1、所谓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 2、能力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因素。× 3、注意的分散也就是注意的分配。× 4、“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说明情感具有调节功能。√ 5、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但性格却有好坏之分。√ 6、人是有心理活动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工作和劳动的成效。√ 7、煤矿安全管理心理学就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是直接服务于安全生产的一门作为科学。√ 8、直接推动人们劳动行为的内部动力就是劳动动机。√ 9、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一样,都是容易诱发事故的重要心理因素。 × 10员工的培训不仅包括技术、思想、身体等,心理的培训和辅导也应当成为其必不可少的内容。√ 11、外显的行为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所支配。√ 12、“万绿丛中一点红”和“鹤立鸡群”是由于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而引起的无意注意。√ 三、选择 1、“小王家兄弟五个,都未婚,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姐妹,如果把王妈妈也算在内,试问他们家有几个女人?”本题答案是“两个女人”,兄弟的数目是无关信息,但它却使多数人费了许多思考,这是由于影响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对策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对策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的特点,生产、检维修操作也具有复杂、多工种同时作业、立体交叉作业多的特点,特别是直接作业环节容易发生事故。从石化行业各类事故的特点来看,属于“三违”事故的每年都要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三违”事故的根源都可追溯到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为了控制这类事故的发生,研究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引导,从而指导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石油化工事故成因中的人为因素 1.事故成因与人的关系 在事故成因的各要素中,人是主要因素。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控制的客体,既要靠人去管理,又要对人进行控制。所以,减少和杜绝“三违”事故就是要对人进行管理。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意识支配的。事故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安全工作状态,如果每个人都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熟练掌握了本单位、本岗位的科学知识、操作技能,明确了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清醒地认识到了本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发生事故的危害性,就能有效地控制、减少甚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2.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特征、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不同,所处的地位以及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等等,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从石油化工生产中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事故等的安全控制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受消极被动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 人的安全行为,同样基于人的心理作用,往往是在主动积极因素的影响下,达到控制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事故的目的。由于人受到主动积极因素的影响,使人产生安全需要,引起正确的动机,有了安全行为,从而去实现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 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说明人的心理是可以预测的,人的行为也是可以引导的,从这点出发,在石油化工安全管理中强调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施加对人的主动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3.影响人不安全心理和行为的因素 人的心理状态与受到的影响密切相关。因为人不是独自存在的,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因此,任何社会现象都会在每个人的心理上得到反映。人有行动自由,所以人的活动易受环境条件所造成的心理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受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劳动环境、劳动组织等方面,都容易对企业职工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高,劳动环境舒适,劳动组织合理,就会使职工对本岗位产生兴趣,激发职工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信心,从而增强安全责任感。这对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如果企业领导重视安全生产,并将其融入到全面的企业管理中,也会取得企业的良好发展。对于石化企业,用“安全第一”的思想指导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为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安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参考文本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 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 有害的特点,生产、检维修操作也具有复杂、多工种同时 作业、立体交叉作业多的特点,特别是直接作业环节容易 发生事故。从石化行业各类事故的特点来看,属于“三 违”事故的每年都要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三违”事故的 根源都可追溯到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为了控制这类事 故的发生,研究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并在实际工作 中进行引导,从而指导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石油化工事故成因中的人为因素 1.事故成因与人的关系 在事故成因的各要素中,人是主要因素。人既是管理

的主体,又是管理控制的客体,既要靠人去管理,又要对人进行控制。所以,减少和杜绝“三违”事故就是要对人进行管理。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意识支配的。事故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安全工作状态,如果每个人都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熟练掌握了本单位、本岗位的科学知识、操作技能,明确了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清醒地认识到了本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发生事故的危害性,就能有效地控制、减少甚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2.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特征、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不同,所处的地位以及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等等,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从石油化工生产中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

心理学与安全管理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2587 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与安全管理正式 样本

心理学与安全管理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管理制度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般地说,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可归 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内因是指劳动者的技术、心理 活动等方面出现了与作业要求不相协调的情况:外因 是指设备状况、预防措施、防护用品以及劳动环境的 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国内外大量的事故统计 表明,在企业内所发生的事故中,70%~75%是由于劳 动者在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作业所引起的。而心 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支配 的。因此,当我们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分析和研究事故 发生的内因条件时,就必须调查事故发生时人们的心 理活动,亦即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

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心理规律指认识、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心理过程包括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和对待以及改造客观现实的意向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的内容和关系如图所示。 一、认识、情感和意志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安全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管理人,首先要了解人,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总之,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认识过程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初级阶段。通过这一活动,使人们能认识事物的个体和整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测事物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采取的行

安全管理的安全行为科学

编号:SM-ZD-35590 安全管理的安全行为科学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安全管理的安全行为科学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 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 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安全行为科学的发展及其与有关学科之关系 工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安全生产实践的研究均已证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最主要的事故原因。现代安全原理也揭示出:人、机、环境、管理是事故系统的四大要素;人、物、能量、信息是安全系统的四大因素。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践研究结果,都强调“人”这一要素在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中的重要性。为了解决“人因”问题,发挥人在劳动过程中安全生产和预防事故的作用,通常采取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手段,要使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效能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得以提高,需要研究安全行为科学,需要学会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安全行为科学得到重视和发展和基本理由。 1、安全行为科学的发展状况 九十年代初以前,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更多的是研究安全心理学。显然,对于事故心理的研究,其目的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这是预防人为事故的重要方面。但是,仅仅考

从众心理对安全管理的正反影响

编号:SY-AQ-01175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从众心理对安全管理的正反影 响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conformity psychology on safety management

从众心理对安全管理的正反影响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都有着明显的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人们常常会潜意识的去用别人的行为和动作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动作,而且越是做的人多他则越会表现出认同和盲从,这在安全管理中是有利也有弊。弊的一面是指由于从众心理的存在,当众人都在做着可能产生危险的行为的时候,当事人是无法认知的,就会导致也作出不当的行为,但是也有好的一面,通过从众心理上的安排,人们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加强安全生产认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中也有从众心理。因为生产离不开人。而人是社会化的,只要有人,就有由于群体压力而引发的个人行为与态度。而所谓从众,就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是压力,朝着与多数人一致的方面变化的现象。 从众心理中的压力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是在安全生产工作中,

我们要做的却是要将这种群体压力向积极有利的方向引导和发展,这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责任。 那么,怎样才能形成对安全生产有利的从众行为呢?安全生产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形成规范。让大多数人都能够按照规范去做,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使那些即使个别不想遵从安全规程的人无路可走,迫于群体的压力而不得不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其次是要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赏罚。制定制度可以强化群体对那些个别人的压力。有了制度还要别忘了考核,锁住规章制度这个围栏的大门,才能使那些“异己”们在压力下自觉回归并融入到遵章守纪的行列中来,甚至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进行安全生产。 要在生产中形成良好的从众心理,离不开企业里最小的社会组织——班组的作用。重视班组团队精神的培养,增加团队的凝聚力,不仅可以增强班组的战斗力,还可以提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使成员对自己所属的团体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群体的力量规范个人的行为既避免了规章制度的生硬,又提升了班组的凝聚力。在现代企业的生产中,只有很好地在安全生产中引导了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