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的个人总结

生物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的个人总结

生物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的个人总结
生物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的个人总结

热力学 动力学
(整理时间 2010/8/13 一 反应热 吸热放热 热效应 Q neobe)
所谓的反应的热效应,就是许多化学反应都伴随着放热或吸热,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一 定条件下,化学反应吸收或者放出的热,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就是一个反应终了的系 统与外界的热交换 Q 呗】这是吸热放热反应的定义,根据的是 Q。 在恒温条件下, 定容:Qv=?U(∴W=0) 定压:Qp=?H
由于,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大气压力下进行的,在反应或变化过程中,大气压的变化很微小,可认为是恒 定不变的。因此,这些化学反应都可看作恒压反应,相应的热效应都是恒压热效应,QP ,等于反应的焓变, 因此平时所说的吸热放热,所说的热交换,热量 Q 就等于 ?H 了,【有时候还在困惑能变 ΔU,焓
变 ?H,焓变 ?H,能变 ΔU,现在想起来,或许本没必要,因为一般而言,尤其是对生物反 应而言,所有的反应就是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嘛,因此有焓的意识就行了,至于能变,那应 该是气体的事儿吧,是推导的过程,不理它。 所以你看物化书后面的附录数据,不都是恒 压的数据吗】 因此可以说, 对于吸热反应,?H > 0
对于放热反应,ΔH < 0
二 一点简单的基础
两个式子: ?H=?U+?(PV) (1) ?(PV)不一定等于 V*?P 或者 P*?V (2)如凝聚态,通常体 积和压力变化不大,除非特别要求,一般可以认为 ?(PV)=0. 恒温时,?G=?H-T?S 吉布斯判据:在恒温恒压且非体积功为零的条件下,系统吉布斯 函数减少的过程能够自发, 吉布斯函数不变时处于平衡, 不可能发生吉布斯函数增大的过程。 基元反应:一个宏观的反应过程中的每一个简单的反应步骤,就是一个基元反应。 对于基元反应:
aA+bB+…
产物
?
dc A a b cB ... = k cA dt
(11.1.14)
基元反应的速率与各反应物浓度的幂乘积成正比, 其中个浓度的方次为反应方程中相应组分 的分子个数,这就是质量作用定律。速率方程中的比例常数 k,叫做反应速率常数。它与温 度有关,与浓度无关。只有基元反应才符合质量作用定律。单分子反应可视为基元反应。

对于非基元反应,由实验测得的经验速率方程,一般也可以写成上式的形式,但是浓度方次 一般就不再是组分的计量系数了。甚至速率方程中有时还会出现反应产物的浓度项。 【拆分 为基元反应,再应用质量作用定律,可以理解】 三 范德霍夫方程 Arrhenius 方程 活化能 在热力学动力学方面,不外乎这几个经典的方程式了,也是他们因此诺贝尔的资格,三大方 程。 Arrhenius 方程,说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其微分方程式
不定积分式
A 称为指(数)前因子,又称为表观频率因子,与速率常数 k 有相同的单位。这可以由微分 方程看出,虽然两个物理量变化率有特定关系,但是可以有一个初始值(或者背景值) ,转 换过来就是 A 的形成了。Ea 是反应的活化能,一般都是正的吧。 从 Arrhenius 方程可以看出,一个化学反应的速率与活化能有关,活化能是个能垒,反应越 困难,速率常数也越小;也可看出与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这点似乎不要 太简单,但是待会你就发现疑惑了) ;而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还与活化能有关,活化能 越大,同样地提升温度,速率增大的越大。这点也好理解。 范德霍夫方程,说的是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在天大版物化书上册,它说范德霍夫微分方程:
不定积分:
这个方程从形式上看和 Arrehenius 是一样的。其实这种方程形式的还有一个叫什么克--克方 程,反映的是两相平衡系统蒸气压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或者单组分系统沸点随外压变化情 况) 。 但是随后出现了困惑,如下图:

就是说,在这本书的下册: 对于一个正向、逆向都能进行的反应,例如:
k1 ? ? → A + B← ??C + D k -1
d ln
分别相减两个方向的 Arrhnieus 速率方程,得到:
k1 E k ?1 = dT
a,1
? E RT
2
a, ? 1
d ln K c k1 ΔU = Kc , 又 = k ?1 dT RT 2
E a, 1 ? E a, -1 = Δ U
此时它对比的范德霍夫方程式中不是焓变 ?H,而是能变 ?U。 我郁闷了到底是焓变还是能变,焓变又不一定是能变,怎么回事呢? 后来求助,有这么几个似懂非懂的回答: (1)上册的范德霍夫平衡是气体,所以用 ?H,下册动力学是恒容,所以用 ?U (2)?H=?U + ?(PV), 【这点我当然知道】 ,又是什么 ?(PV)=0 了,【对于理想气体 ?(PV)=?(nRT),焓,能只与温度有关,如果温度不变,?(PV)=0】又是凝聚态一 般也可以看作 ?(PV)=0 了。 (3) 两个地方的平衡常数定义不一样这个定义决定了是用 ?H 还是 ?U (4)可以看南大化学平衡的那一章,可以去看看核姆兹函数,可以看看… 然后我查了一些资料,有的人认为,是呀,什么乱七八糟的,一会能一会焓的,我现在正是 宣布我已经证明出来范德霍夫里面应该是是能变而不是焓, 但是当我去下载这篇文献时, 说 什么下次再版增补之类的。 【估计是后来意识到自己错了,怕丢人召回去了】 当然,另外也有的人也指出现行教材这点的不足,也证明了结果应该是怎样的。他的结论如 下: 1. 基元理想气体反应

2 基元理想稀溶液反应 等温等容:
等温等压:
所以,对于理想气体来讲,对峙反应活化能之差为能变;而对于稀溶液来讲,等温等容为能 变,等温恒压则为焓变。 气体我是不考虑,我只考虑液体,等容为能变,等压为焓变,那不相当于都等于热交换 Q 了吗,后来我真的发现有些人就直接在范德霍夫中用 Q 来表示,活化能之差也直接用 Q 来 等于。我又问人家, “应该不能吧” “怎么说呢,不能说应该统一用热…” ,我是不管了,这 么基础的问题多少年来自己专业内部都不明朗,我追究它干嘛,反正对于凝聚态来讲,是可 以的,这就行了。用热。 这里要说一下, 每摩尔普通分子变为活化分子所需的能量即为活化能。 有时资料中活化能用 ?G 来表示,这应该是不正确的,首先速率常数能用活化能表示吧,但是速率常数与浓度无 关吧,所以活化能与浓度无关,就是说你即使反应不断进行,浓度不断改变,活化能还是一 样的,而吉布斯显然就是浓度的函数,所以不能用来表示活化能。 然而并未就此结束,还有第二个矛盾:范德霍夫和 Arrehnius 关于温度对反应影响的矛盾 经常有人比如傅献彩等曾指出:由范特霍夫方程可知,升温有利于吸热反应,而不利于放热 反应,即升温使吸热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增加,却使放热反应平衡转化率降低.但是,据阿伦 尼乌斯方程,升温时,不管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反应速率常数都会增大,即升温会加速反 应.【他们说这是矛盾,但是单从他们的这种表述来看,根本构不成矛盾。而且他们指出的 都是放热矛盾。 而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吸热反应有矛盾, 对于一个处于平衡的正向吸热反应, 假设产物到底物的逆向过程活化能比正向大,那么根据Arrehnius方程,提升温度会使得活 化能大的更受益,所以此时提升温度不利于正向进行,会逆反;但是由范德霍夫方程得出提 升温度利于正向的吸热反应,因此会正向】 有人说这么说,这一矛盾的解决,在实际生产中总是以速率因素为主.因为实际生产中大部 分反应不可能达到平衡, 在平衡与速率之间, 从提高产量的角度看我们希望它的速率快一些, 因此,常常通过提高反应速率来弥补转化率低这一不足之处.但温度过高,可能引起局部过 热而爆炸, 还要考虑温度对副反应和催化剂的影响等, 所以在工业上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温度, 必须全面地考虑问题。【什么东西空洞无物】 也有人将平衡常数代进对行反应的速率方程, 得出反应速率同时是正向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 的函数:
根据上式得出对于放热反应, 提升温度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的变化作用是对立的, 因而推测 应该有个最佳反应温度, 并且在高温和低温两个范围, 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分别有不同的主 导地位。这个倒是可以接受的解释。但是这个依旧是放热的,我的上面的吸热反应的矛盾该

如何解决?【我刚又算过了,我的这个所谓的矛盾根本不成立,比忘了对峙反应活化能之差 是反应热,既然正向吸热,那逆向过程的活化能就没有正向的大!另外别忘了活化能是由范 氏方程和阿氏方程推出的, 并不与他们都线性独立, 所以再由活化能和阿氏推出的平衡常数 和活化能/热的关系肯定是范氏方程】 因此,吸热不矛盾,一直增大,放热有最佳,两端各主导,完了。只能如此了。 最后动力学方程大多数为经验方程, 因此有时会有不同的表达式, 并且关于动力学的一些物 理量的认识和概念也不是很清晰。 四 吉布斯 熵 含义 形象化 焓和热 if some of the energy supplied as heat increases the volume of the system then the change in internal energy will be smaller than found if the volume did not change.For this reason,the heat supplied is equated to another thermodynamic state function,called enthalpy. Formally,enthalpy,H,is defined in terms of internal energy,U,and the product of pressure P and volume V according to: H=U+PV ΔH=ΔU+PΔV=(q-PΔV)+PΔV=q provided:constant pressure! 恒压条件:这是保证状态函数 deltaPV=所作的 work:PdeltaV,如果是变压过程,deltaPV 依旧 不变,但是 work 就要用积分形式来求,显然是不等的。 在生物转化系统中,恒压这一条件可以认为满足。因此以后再遇到 deltaH 的时候就是单纯 的交换热了。 熵 For a given reversible process, a small change results in an entropy change, dS, which is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heat produced, dq, and the temperature:
For a measurable change of an isothermal process, the change in entropy, ΔS, is: ΔS=q/T The change in entropy is equal to the energy transferred as heat divided by the temperature. The presence of temperature in the denominator accounts for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randomness of motion, as objects which are hot have a larger amount of motion due to thermal energy than cool objects. This definition makes use of heat rather than another energy term,such as work,as heat can be thought of as being associated with the random motion of molecules,while work represents an ordered change of a system。This definition makes use of the concept of reversible processes, which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infinitesimally small changes in a parameter to result in a change in a process.Thermal reversibility refers to the system having a constant temperature throughout the entire system. 就如一般的可逆过程一样, 认为没速度, 其实要是真的没速度就不可能发生了。 这里也一样, 这里可逆认为温度不会变, 有热交换温度怎么可能会不变呢? 显然可逆过程是实际上不可能 发生的过程,但是仍旧可以假设,用来作计算,逻辑推测,甚至可以认为存在。

不仅如此,其他的物理量也有很多都是定义在可逆过程中,这些物理量会因此较抽象,却也 可以有现实的意义。 热 Q,H 与功与熵的吉布斯统一 The overall entropy change 要大于零。 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 恒压是保证交换热 Q 能用焓 deltaH 来代替(两者此时相等) 。 恒温是说大外界环境温度不变,也是熵定义的必要。
这里可以清晰的看出, 吉布斯函数变就是熵变与温度的乘积的负值, 或者说亲和力除以温度 就是熵变了,熵变与亲和力(或吉布斯函数变)一样确定着过程的可行性。吉布斯函数变其 实还是整个过程无序度(熵)变化的一个反映指标。我们先假设 deltaH 为正(此时焓变就 等于交换热)即系统从环境中吸收热,对于系统来讲,既然从环境中吸收了 deltaH 的热, 我们期待着就“应该”有 deltaH 的无序度的变化,即 T*deltaS 等于 deltaH(我们期待的是 一个可逆过程,其实发生不了) ,但事实上,系统最终发生的无序度的增大要大于吸收了 deltaH 的热所引起的无序度的增大。因此 deltaH 减去 TdeltaS 才会小于零。反之,若系统放 热,环境的熵增大 deltaH/T,我们期待着系统的熵能好减小 deltaH/T,但是事实上,系统的 熵减小不了这么多, 这样以来总的熵变化依旧是增大的, 对应的吉布斯函数变也是小于零的。 这样看来 deltaG 的一旦出现,就是总熵增大(无序度增大)所废掉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根 本无法利用起来用于做功的,但是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貌似都习惯性地称它为“自由能” , “可以用来做功的能量”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假想,在某个过程进行的时候 deltaG 肯定小于零,无序度在不断增加,假若我们把 这个系统与另外一个系统偶联,让这个系统能对另外一个系统做功,而做功就是减小无序, 增加有序的一个过程,这样,对这个偶联体系来讲,deltaG’肯定会小于 deltaG(指的是绝对 值) , 那么另外一部分的 deltaG 弄哪里去了呢?显然是做功去了 (增大了另一个系统的有序) 。 这样一来,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个貌似矛盾的现象:比如,过程发生时,系统从环境中吸收 了热量,但是反应的 deltaG 是做不了功的能量,最后又会作为热量释放掉,那这个系统哦

你到底是吸热还是放热呀?现在知道了 deltaG 是有做功的“潜能” ,外加一个体系或许就不 会以热全部散失掉而能做功了,与体系(系统与环境)本身之间的交换热有着本质的区别。 即使不外加体系,deltaG 都以热散失掉(或者即使你外加体系也一定有一部分 deltaG 还是 要以热散失掉) ,也用不着把这两种热统一起来。也许你还要说这种 deltaG 散失的热会影响 到体系的热(温度)呀,可是,我不是规定它恒温了吗。 可见,不论你做什么,不管怎么做,过程总是会导致无序度的增大,同时散失掉一部分热, 无序度增大,散热,无序度增大,散热,最终整个宇宙是一个热的无序的死球体,这就是克 劳修斯有名的热寂说。当然,也有些人空旷地说,热也可以转化为有序,孰是孰非,让我拭 目以待。 吉布斯函数变△G 的形象化理解 类比模型:速度下滑 一个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G,就像一个从高处向下滑的物体的速度。如有反应偶联或其他 形式的功输出,则表示下滑中有摩擦存在。 所以, 当△G 为零时,相当于过程的进行没有速度,前后两态为同一(势)能级,故不能自发进行, △G 小于零时,有速度,可进行,大于零时,逆向可行。 h1 Mgh1=1/2mv^2
s1=1/2v^2/a a=gcosr=gh1/s1
所以, 吉布斯函数是一个状态函数,两态一定时△G 不变,正如物体在无摩擦的轨道中由上至下, 不论轨道如何,最终都一定获得相同大小的速度(如上图)。 所以, 一个相对单独的反应,可以偶联反应,进行能的另外输出,就像在原本无摩擦的下滑中额外 增加了摩擦消耗。 所以, 可逆过程△G 为零, 意味着能差完全用于摩擦, 物体在下滑中没有速度, 实际中不可能进行。 所以, 物体下滑中,可以让速度无限小,以便能差全部用于做功,此时对外界有最大的功输出,而 系统复原时,可以让其复原速度无限小,即外界对系统复原有最小的功消耗。此即理想中的

可逆,不可能发生。过程的进行要有一定的速度,这注定了系统复原时,外界供能要大于系 统过程进行时对环境作出的功。 所以, 速度△G 是不能被利用的能量,却是反应进行的保证。能量的转换必定伴随着能量的浪费, 在反应中△G 是绝对的浪费。 所以, 有了摩擦的存在,同样两态间的过程最终速度就可以不同,即反应的△G 就可以不同,体现 了能利用的不同效率。 因此物质代谢的总能量由物质两态差 G1-G1 提供,分配给△G,用于浪费,以及 ATP,用 于做功。 五 速率与吉布斯关系 力流关系 这篇文献【Thermodynamic optimization of energy transfer in (bio)chemical reaction systems, S.Lems 2003】中,给出的关系式如下:
这个公式在教材中是没有的,想不到可以直接推导出来,在另一篇文献中找到了它的推导:
此即吉布斯函数的表达式(公式中的组分因素用活度表示) ,Qr为反应商,vi为反应方程计 量系数。上标o代表标准状态。若以亲和力(负吉布斯函数变)表示则,
又因为
,对于理想系统和基元反应,上式可进行如下演变:
上式中Ci为各组分浓度,
分别是正向逆向过程的速率常数,注意到平衡常数是等于正
逆两速率常数之商,因此得出:
也即 这就是文献中常见的而教材中却不曾出现的很有名的化学反应中力与流的关系,尽管如此,

遗憾的是却得不到总体反应速率与吉布斯函数的直接关系。只能得到如下的方程:
事实上许多不可逆热力学中的力流关系都是有这些东西延伸而出, 虽然这些东西的最初来源 是可逆理论的框架。 力流的“线性关系” 线性不可逆热力学 在很多情况下,上式都被线性化了,即: 近平衡态
依据是“接近平衡态” ,此时亲和力 A很小,根据极限关系式(当x很小时,1-exp(-x)=x) , 即可得出上式,或者对原式进行泰勒展开,也可以得出。然后就说总体速率和亲和力是“线 性的” ,但是正向反应速率一般都不是恒定的,即使是这个式子,它也是非线性的呀。 另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假定热力学力是热力学流的某种函数,并且连续,那么以平衡态(力X和流J皆为0)泰勒展 开:
因在平衡态,J,X为0,于是,
其中
化学反应亲和力可以看作是化学反应的状态离开化学平衡的距离的一种量度。 当热力学力很 弱时,即体系的状态偏离平衡态很小时,高次幂的项可以忽略,则有
另外通过对不可逆现象的直接观测, 在形式上和上式类似的关系, 这类关系叫作热力学力和 热力学流的唯象关系,比例系数称作唯象系数。 如果唯象系数和热力学力之间的关系很小, 可近似地看作无关, 那么上式唯象关系就表示了

热力学力和热力学流之间满足线性关系。满足这种关系的非平衡态叫作非平衡态的线性区, 相应的研究成为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或者线性不可逆热力学。 总之,力与流的线性关系要求,近平衡态(热力学力很小) ,唯象系数与力无关(正向的速 率可以看作恒定) ,最终就是线性关系了。 因此,从得出上式线性关系的一条条限制条件来看,不难看出这种线性定义的脆弱性,事实 上也有人对这种关系持保守态度甚至置疑。 要说线性的力流关系, 在热传递和传质等某些过 程中还是很切实际的,但是对于化学反应来讲,这种线性区域想必是小之又小。但是这种理 论是非线性理论的基础,也能给以不少有益的启示。虽然总的化学反应可能原理平衡态,但 是每个反应步骤所对应的亲和势可能会充分地小,以致于线性关系依然适用于这些反应步 骤,对化学与生物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六 唯象系数 倒易关系 微观可逆性原理 首先要说明的是倒易关系还是“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范畴。 如果体系中同时发生着多种非平衡过程, 实验表明一种非平衡过程的流不仅受到给过程的推 动力,而且还可以受到其他非平衡过程的影响(但并不一定会受到影响)。即不同的非平衡过 程间可存在某种耦合。比如温差引起物质流(热扩散) ,压强差引起的电流(动电效应)等。 热第二定律对唯象系数的限制: 先考虑比较简单的情况, 比如体系中只有两种不可逆过程, 唯象系数关系一般可以写作如下:
J1和J2代表着两种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流,X1和X2为相应的热力学力,L12和L21反映了这 两种过程间的耦合程度。 不可逆过程的一个特征量是熵产生: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产生总是正的, 因此不管变量X1,X2取什么值, 上式右边必须为正, 除非为平衡态X1=X2=0, 熵产生为0. 因此唯象系数不能随意取值要受到热第二定律的限制。 由代数知识,更一般地推广,由矩阵工具,可以得出:热力学要求系数矩阵所有对角元素 Lkk为正,非对角元素必须满足
Onsager 倒易关系 话不多说,式子如下:
即线性唯象系数具有对称性。物理意义为:当第k个不可逆过程的流Jk受到第k’个不可逆过 程的力Xk’影响时,第k’个过程的不可逆流Jk’也必定受到第k个不可逆过程的力Xk的影响,

并且表征这两种互相影响的耦合系数相同。 微观可逆性原理 Onsager倒易关系可以从统计力学原理出发从理论上推导出来,其中要利用到微观可逆性原 理(或它所要求的细致平衡原理) ,按照微观可逆性原理,在平衡条件下,任何分子过程和 其逆过程具有相同的平均速率。 关于这点,我自己也有过感悟,不知算不算微观可逆性原理: 【之前犯了一个低级而又严重 的错误:动态平衡的问题:动态平衡过程中的正向过程若是热力学可行 deltaG 小于零,那 逆向的就不可行, 怎么会出现动态平衡呢?动态平衡的宏观形态不变, 过程处在同一水平间 来回进行,完全是可以的,不需要任何驱动力。其实更好的理解是:不是一个单独的过程进 行过去,又逆向回来,而是体系中的正向和逆向过程同时同量发生,可以保证任意时刻体系 性质不变,因此不会有造成任何推动力的产生,也不需要任何推动力】 另外Onsager关系也用到了体系偏离平衡态很小的这种假定,因此线性和微观可逆性原理是 Onsager倒易关系最起码的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Onsager倒易关系在所定义的力和流满足乘积具有熵产生的量纲时,才是成 立的, 这是保证能利用不可逆过程的熵增原理对唯象系数进行限制。 在此定义的力是亲和力 除以温度(也就是熵变) ,流为化学反应速率。关于力流定义的问题,见下。 七 熵产生 最小熵产生原理 熵产生 力、流 对于一个体系,熵产生与过程力、流的关系可以笼统地如下:
这就是说, 熵产生可以写作不可逆过程的广义流和相应的广义力成绩之和的形式。 当然这里 所定义的广义的力和流的选择具有某种任意性, 然而一旦一组量选定后, 另一组量就确定了, 确定的依据: (1)乘积对力流的变换保持不变(2)对一确定的不可逆过程,任何力流的乘 积必须有熵产生的量纲。 【这个必须的,熵产生就是不可逆,不可逆就熵产生,要么就宇宙 不“热寂” 。另外我注意到几乎一般所说的力流乘积总是能的量纲,比如FV,UI等,我以为 是很新鲜的定义,现在才发觉,不可逆的地道指示量是熵,因此这个注意还有什么其他的用 吗】
当然也有人用
来代替使用熵产生, 这个函数在文献中通常叫做耗散函数
(dissipation function),它有单位时间代为体积内自由能的量纲。可以用来衡量由不可逆过 程引起的自由能的耗散程度。 最小熵产生

如果一个系统不受任何强加的外部限制,实际上即为隔离系统。在隔离系统中, 不论系统初始处于何种状态, 系统中所有的广义推动力和广义通量自由发展的结 果总是趋于零,最终达到平衡态。然而对一个系统强加一个外部条件,如前述热 扩散例子,在系统两端强加温度梯度,会引起一个浓度梯度,于是系统中同时有 一个引起热扩散的力Xq和一个引起物质扩散的力Xm,以及相应热扩散通量Jq和 物质扩散通量Jm。但是由于给系统强加的限制是恒定的热扩散力Xq,而物质扩散 力Xm 和物质扩散通量Jm可以自由发展,发展的结果,系统最终会到达一个不随 时间变化的状态,这时Jm=0,气体混合物系统的浓度呈均匀分布,但热扩散通量 依然存在。因此,这个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不是平衡态,而是非平衡定态,简称 定态)。最小熵原理认为这样一个非平衡定态的熵产生具有极小值。如下: 假定热传导和热扩散过程满足线性关系:
并且Onsager倒易关系有效,即L12=L21,则
热导X热恒定,扩散力X扩散自由变化。于是对X扩散进行求导,
显然当
的时候,不难看出熵产生具有极小值。因此在定态
时熵产生有极小值。 最小熵产生原理反应了非平衡定态的一种“惰性”行为:当边界条件阻止体系到 达平衡态时,体系将选择一个最小耗散的定态,而平衡态仅仅是它的一个特例, 即熵产生为零的静止态。从最小熵产生原理知,在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线性区,非 平衡定态是稳定的。围绕非平衡定态的涨落行为恰 像围绕平衡态的涨落行为一 样,即他们总是随时间衰减的。熵产生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如下图:

同样可以得出,在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线性区,或者说在平衡态附近,不会自发形 成时空有序的结构,在线性区,自发过程总是趋于破坏任何有序,增加无序。
需要指明的依旧是, 最小熵产生原理所依赖的条ianbi线性唯象关系所依赖的条件更严, 这些 条件对实际体系是很强的限制。另外当体系中存在着向储存能量这样的“惯性”过程,如电 容或“记忆”介质,即使力流满足线性关系,最小熵产生并不一定成立。因此本原理并不是 普适的。 总的来讲,线性非平衡热力学主要基于3个假定: (1)热力学力和热力学流满足线性唯象关系 (2)Onsager 倒易关系有效 (3)唯象系数可当常数处理 八 热力学在生化中的应用 到目前为止我所了解的热力学总的来讲就以上这么多了, 它们都是一些基础。 尤其是对熵和 热二定律的理解,很有帮助,一旦明白了,也就明白了 哈哈。下面是一些生物中的热力学 片段: (1)热力学对生化反应的限制 1 基于计量矩阵以及“三型循环”的代谢通量可行性判断 2 “基团贡献”估计吉布斯自由 能, 以实际数据对代谢网络进行整合限制(我最初苦苦探索的所谓“能量平衡”呀! ) (2)生物代谢的最大功输出和能量利用效率 这点值得讲一下。 在【Thermodynamic optimization of energy transfer in (bio)chemical reaction systems, S.Lems 2003】文献中,作者基于化学反应亲和力(吉布斯函数)与流的关系,对反应耦合进行了研 究,指出了在耦合反应有一最佳亲和力时,使得反应有最大的功输出。 【我就把我当时的阅 读总结贴出来吧:论文总结:本文以两个单分子反应的偶联为模型考察了有关(生化)化学 反应在做功输出和热力学效率方面的性质。 推导出一个化学反应的净速率等于正向速率乘以 一个指数函数式。 并以此式为基础, 得出一个特定的化学反应在特定的偶联条件下可以的最 大功输出,以及与此对应所要求的这个偶联系统的反应亲和力。作者指出,如果反应处于一 个处于较差的偶联中(能量“泄漏”较大)那么必须保证偶联反应有一定大的亲和力(偶联 反应本身的吉布斯函数的负值,能量“耗散” )以保证反应的速率,才能保证有最大的做功 输出速率。反之,如果偶联较好,做功效率较大,那么就不能有太大的亲和力以保证能的较 大利用,最终有最大的做功输出速率。 至于热力学效率,理想的情况是是没有能量泄漏和能聊耗散,即效率最大。但是对于 实际情况,作者得出和最大功输出相似的情况。 同时作者指出本模型无法像一般的能量转换装置一样可以用最小熵原理来进行优化,

因为它的能输入不是恒定的。 最后,如果生命体系有很大的偶联利用效率,有趋于经济的选择,作者推测生命活动 的范围必定是位于理论最大热力学效率与最大做功输出速率的两点之间。 心得体会: 作者的得出的结论应该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先前单以为对于化学反应,我们总是应 该致力于优化这个反应系统的吉布斯函数变, 以保证能量的最大利用, 但是对于实际的一个 能量转化装置来讲, 为了保证有最大的做功输出速率, 必须保证反应以一定的能量耗散为代 价。而速率往往是我们的工业追求,我们的现代节奏追求。我们在速率得到提升的同时,要 有更多的资源浪费,世界会更快的陷入无序,更快的趋于衰亡;但是要物尽其用,努力于能 源价值的滴滴利用,又不可避免地延缓我们前进的速率,这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你是宁肯活 一天吃饱还是两天挨饿?世界以一种怎样的形式走向结束, 就看我们怎么选择或者权衡。 如 果精神享受不次于物质满足,那我们整个世界应该毫无疑问地放慢下来。 至于作者推导所用的方程式,不怎么理解也没去细究,因为本文并不是我要找的相关 文献,所以对于他关于这些很复杂的方程式的处理,求解,并不十分确定。应该说作者在开 头给我们引出了一个很感兴趣的优化思维:熵增最小化。可是到最后他却说不能应用。理论 上讲不管如何,将系统和环境整合起来总是可以计算熵的,不知道他是否如此,不过也许依 旧会不便处理,可能吧。 】 在另一篇文献中【The ATP Paradox Is the Expression of an Economizing Fuel Mechanism,JC Aledo,2004】作者对酵母中ATP parasox现象进行了热力学角度上的分析,也用到了唯象系数 以及Onsager 倒易关系,得出了和尚片文献有点类似的结论,在高葡萄糖浓度时,细胞喜欢 高速率低前进,讲究输出功率,也就不顾能量的耗散了。而在葡萄糖较低时,细胞就会很经 济的地利用葡萄糖,会同时注重热力学效率,并在输出功率间折中。 在【非平衡热力学和耗散结构】中的一个章节,也利用热力学的一些知识分析了生物振荡现 象,指出生物振荡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以及平均较高的ATP/ADP值,并暗示了核苷酸总量 的降低意义。 九 ATP 问题 热力学关系 自由度 最后想简单说一下我提问过的一个问题:
我不想多说了,反应途径可以加合,相应的热力学/动力学关系式往往也可以跟着加合,上 面 3 个式子并不都死线性无关的,因此提到的 3 个关系其中一个是可以用另外两个表示/推 导出来的。 在生化中,关系 ATP 代谢热力学或动力学方面,往往用到两个关系,一个是 ATP 到 ADP 的关系,一个是 ATP+AMP 到 2 个 ADP 的关系(不必再写 ADP 或者 ATP 到 AMP 的关系, 因为他们已经暗含在这两个式子中了) ,在加上一个 ATP+ADP+AMP=总量 A 恒定(或者变 换为 P 等其他的形式) ,就可以如意推到各种复杂的式子了。

(1)这 3 个式子对浓度限制,可以在动力学中用于求反应速率或者浓度 (2) 【The role of metabolic memory in the ATP paradox and energy homeostasis,Aledo,2008】
也即:
(3) 【Oscillations of the Glycolytic Pathway and the Purine Nucleotide Cycle,Keith Tornheim 1979】
最后,不说了。我还在熬夜通宵呢,玩会 3C 吧。

最新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 (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问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1)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被称作内(层)核膜,而面向胞质的另一层膜称为外(层)核膜。两层膜厚度相同,约为7。5 nm。两层膜之间有20~40nm的透明空隙,称为核周间隙或核周池。核周间隙宽度随细胞种类不同而异,并随细胞的功能状态而改变。 (2)核被膜的内外核膜各有特点:①外核膜表面常附有核糖体颗粒,且常常与糙面内质网相连,使核周间隙与内质网腔彼此相通。从这种结构上的联系出发,外核膜可以被看作是糙面内质网的一个特化区域。②内核膜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颗粒附着,但紧贴其内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即核纤层。内核膜上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③双层核膜互相平行但并不连续,内、外核膜常常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环状开口,称为核孔,:在核孔上镶嵌着一种复杂的结构,叫做核孔复合体。核孔周围的核膜特称为孔膜区,它也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

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版)(2020年10月整理).pdf

结合着下载的资料复习吧~~~~ 绪论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 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分离定律、独立分配规律 Miescher首次从莱茵河鲑鱼精子中分离出DNA Morgan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连锁遗传规律 Avery证明基因就是DNA分子,提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McClintock首次提出转座子或跳跃基因概念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 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 Meselson与Stah用N重同位素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 Jacob和Monod提出了著名的乳糖操纵子模型 Arber首次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存在 Temin和Baltimore发现在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逆转录酶 哪几种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very等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Hershey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第一节染色体 一、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RNA = 1:1:(1-1.5):0.05 (一)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 (1)组蛋白:H1、H2A、H2B、H3、H4 功能:①核小体组蛋白(H2A、H2B、H3、H4)作用是将DNA分子盘绕成核小体

②不参加核小体组建的组蛋白H1,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 (2)非组蛋白:包括以DNA为底物的酶、作用于组蛋白的酶、RNA聚合酶等。常见的有(HMG蛋白、DNA结合蛋白) 二、染色质 染色体:分裂期由染色质聚缩形成。 染色质:线性复合结构,间期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常染色质(着色浅) 具间期染色质形态特征和着色特征染色质 异染色质(着色深) 结构性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 (在整个细胞周期内都处于凝集状态)(特定时期处于凝集状态)三、核小体 由H2A、H2B、H3、H4各2 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和绕在八聚体外的DNA、一分 子H1组成。八聚体在中央,DNA分子盘绕在外,由此形成核心颗粒。,H1结合在核心颗粒外侧DNA双链的进出口端,如搭扣将绕在八聚体外DNA链固定,核心颗粒之间的连接部分为连接DNA。 核小体的定位对转录有促进作用

年度工作总结-生物教师年度考核表个人总结

生物教师年度考核表个人总结 生物教师年度考核表个人总结一 本人于XX年XX月XX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至今两年来一直在南庄三中任教。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自觉遵守《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奉信“以生为本,言传身教”的准则,发扬奉献精神,热爱学校,团结同事,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乐于承担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刻苦钻研,勤于总结,积极进取。在各位前辈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教学和教育管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飞跃。现把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中灵活地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

生物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生物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生物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担任七年级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这 一学年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生物课堂教学 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与新课程共成长。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能认真的完成本职工作,按时完成上级领导下派的各项任务,总结 首先我谈谈担任初七生物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机能素质。 本学年我是第一次担任初七生物工作的,对很多生物工作的 认识了解做的准备工作不是很够,但是上级领导对我的工作能力 的信任,初七的生物工作我要完成的更好,俗话说“学海无涯, 教无止境”,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让生物学科有更好的青春和 活力,我一直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认真掌握初七生物知识,认 真结合第八次课程的改革,明确学习的重点以及新课程的标准跟 理论规划。另外我还通过各种生物方面的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 生物新课程的执行标准。以及相关的文章如《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等各种相关的书记和文章,让我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的担任教学工作,明确努力的方向,还 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如网络听课,公开课等让自己在教学方面不

断的提高。让自己的知识不断累计,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量,为以 后的教学工作做好更好的准备。 二,让生物课程走入课堂。 如何教好初七生物,如何贯彻《国家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 多新的要求。为此,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新课程教材。使自己教育教学水平跃 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如何通过生物课程让师生之间互动共同学习。 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老师,在以前的工作实践中,我掌握很 多的教学方法,能很好的和学生交流互动。同样我以饱满的热情 来接管生物课程的工作。为了展现自己全面发展的能力,我毅然 接受了上级领导的考验。在以往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能充分发 展学生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使老师跟同学之间成为朋友进行互动 发展。充分而积极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方法,学法。 从而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同样利用在生物课程中得到了 明显的验证。在备课时,真多本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精心 备课,撰写教案。课后通过课堂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及时的记录 学生在学习中的优越性和困惑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汲取 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在本学年的第一学期,本班的生物平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可见我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很 好的验证,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在不断的思考探索中,全心的在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导读: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 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 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 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 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 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 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 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

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问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1)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被称作内(层)核膜,而面向胞质的另一层膜称为外(层)核膜。两层膜厚度相同,约为7。5 nm。两层膜之间有20~40nm的

分子生物学问题汇总

Section A 细胞与大分子 简述复杂大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Section C 核酸的性质 1.DNA的超螺旋结构的特点有哪些? A 发生在闭环双链DNA分子上 B DNA双链轴线高卷曲,与简单的环状相比,连接数发生变化 C 当DNA扭曲方向与双螺旋方向相同时,DNA变得紧绷,为正超螺旋,反之变得松弛为负超螺旋。自然界几乎所有DNA分子超螺旋都为负的,因为能量最低。 2.简述核酸的性质。 A 核酸的稳定性:由于核酸中碱基对的疏水效应以及电荷偶极作用而趋于稳定 B 酸效应:在强酸和高温条件下,核酸完全水解,而在稀酸条件下,DNA的核苷键被选择性地断裂生成脱嘌呤核酸 C 碱效应:当PH超出生理范围时(7-8),碱基的互变异构态发生变化 D 化学变性:一些化学物质如尿素,甲酰胺能破坏DNA和RNA二级结构中的 而使核酸变性。 E 粘性:DNA的粘性是由其形态决定的,DNA分子细长,称为高轴比,可被机械力和超声波剪切而粘性下降。 F 浮力密度:1.7g/cm^3,因此可利用高浓度分子质量的盐溶液进行纯化和分析 G 紫外线吸收:核酸中的芳香族碱基在269nm 处有最大光吸收 H 减色性,热变性,复性。 思考题:提取细菌的质粒依据是核酸的哪些性质? 质粒是抗性基因,,在基因组或者质粒DNA中用碱提取法。 Sectio C 课前提问 1.在1.5mL的离心管中有500μL,取出10 μL稀释至1000 μL后进行检测,测得A260=0.15。 问(1):试管中的DNA浓度是多少? 问(2):如果测得A280=0.078, .A260/A280=?说明什么问题? (1)稀释前的浓度:0.15/20=0.0075 稀释后的浓度:0.0075/100=0.75ug/ml (2)0.15/0.078=1.92〉1.8,说明DNA中混有RNA样品。 2.解释以下两幅图

生物教师年度考核总结

生物教师年度考核总结 总结一:生物教师年度考核总结 在这一年中,我时时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创新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教好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为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先将本人在这一年来的思想工作表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 一年来,我时时处处不忘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同志们的表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一年来,我从不因故请假,迟到,旷工。不怕苦,不怕累,总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二、工作上 一年来,我服从学校领导的分配,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教学中,我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

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能力。另外,本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发表教学论文1篇。 在搞好工作的同时,我还不忘与同志们搞好团结,尊敬领导及同事,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同志。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们及学生们的好评。但是,检查起来,所存在的缺点毛病也是不少的,还需今后努力改正。主要缺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欠缺,还存在有懒惰思想;二是工作虽然很努力,可是个人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成绩进步不是很快。今后,我一定在校领导及全体同志们的帮助下,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都能更上一个台阶!一、思想工作方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抗“非典”时期,能够主动配合学校,做好防治宣传工作。这学期,本人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班级人数众多,又面临着新课程改革。面对

生物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生物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已过去,下面XX收集整理的生物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生物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做了人民教师才知道教师 工作是繁忙的,琐碎的,必须是更细致、而又深入的。在这 个XX学年度,我承担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和七年级生物、 劳技学科的教学工作,还担任研究性学习学科的研究工作。 针对七年级的教学特点我认真对待,在此过程中,在七年级 全体教师的帮助协作下,我从适应繁忙、跟上工作节奏、乃 至学习从繁忙琐碎的泥潭中跳出来反思、审视自己的工作, 勿庸置疑是汗水与泪水换来的。回头看自己缓慢成长的经历, 心中百般滋味;而每当看到年轻教师和学生们的点滴进步又 觉得无限安慰、感动,而且更感任重。以下是本人对XX学年度工作的总结: 政治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遵纪 守法。职业道德方面,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爱胜过一切。服从并做好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工作积极主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作为从事义务教育多年的老教师,根据 新课程理念确定义务教育发展方向,不断学习,不人云亦云,寻方向,找出路,也不断提醒、鞭策着自己,不管付出辛苦,都不能使义务教育教学工作误入歧途。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己的思想观念。我在这一

年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实验技能仍处于不断的摸索中。为了全面透彻的理解课 程标准,面对的确是活生生的学生与活生生的教材,改变理 论与实践脱离的的现状,我感觉如盲人在摸索,摸到什么就 是什么。后来从校本理论学习、和一些教育著作、教育教学 杂志上,获得了比从前翻阅书籍时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找 到了支持与鼓励。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教 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今年本人,承担初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和七年级生物、劳动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组织科技活动小组的教学活动,还担任研究性学习学科的研 究工作。工作量大。备课量大,任务繁重,年近半百的我每 周还有3个晚自习,其中的劳累自不必多言。准备实验消耗 脑力和体力,实验课上和科技活动实践指导学生的实验技能 是劳累和辛苦,每天要转换角色,转换思路,每天上不同的课,做不同的工作,接触不同的人,锻炼了我心里的调试能力,而且使自己更快的再次熟悉教材,知识量也飞速增加, 并融会贯通。这对提高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这种跨头的独特经历的感受是:痛并收获着,累并快乐 着!这一学期,我们除了圆满完成教学工作,还完成了初中 和高中的生物实验考试任务。记得今年6月,初中实验考查,为了取得鲜活材料,避免阳光暴晒,影响实验效果,我起早 贪黑去寻找,爱人曾经抱怨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干别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最新版)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最新版)

一、绪论 两个经典实验 1、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实验:先将光滑型致病菌(S型)烧煮杀活性以后、以及活的粗糙型细菌(R型)分别侵染小鼠发现这些细菌自然丧失了治病能力;当他们将经烧煮杀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细菌混合再感染小鼠时,实验小鼠每次都死亡。解剖死鼠,发现有大量活的S型细菌。实验表明,死细菌DNA 进行了可遗传的转化,从而导致小鼠死亡。 2、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当细菌培养基中分别带有35S或32P标记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子代噬菌体就相应含有35S标记的蛋白质或32P标记的核酸。分别用这些噬菌体感染没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菌,经过1~2个噬菌体DNA 复制周期后进行检测,子代噬菌体中几乎不含带35S标记的蛋白质,但含30%以上的32P 标记。说明在噬菌体传代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分子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二、染色体与DNA 嘌呤嘧啶 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 染色体 性质:1、分子结构相对稳定;2、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命过程;4、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组蛋白一般特性:1、进化上极端保守,特别是H3、H4;2、无组织特异性;3、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4、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非组蛋白:HMG蛋白;DNA结合蛋白;A24非组蛋白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 真核细胞基因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蛋白质所隔开。人们把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称为C值,在真核生物中C 值一般是随着生物进化而增加的,高等生物的C 值一般大于低等动物,但某些两栖类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真核细胞DNA序列可被分为3类:不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真核生物基因组庞大,一般都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2、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的重复序列;3、真核基因组的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这是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主要的区别;4、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之;5、真核基因组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6、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顺式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7、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8、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

高中生物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高中生物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2020-05-18 高中生物教师年度范文1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一年级3、4、5三个班的生物课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且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作为新教师,我积极参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通过各位傲视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单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用的,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培养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现代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真正做到“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做到长流水”。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思想上,我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会议和培训学习,认真领会每一次的会议精神,并且做好记录,从中吸取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再加以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教育教学方面 在教育教学方面,我坚持上好每堂课。每上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课前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课中上课时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后及时巩固复习等,具体总结如下: 1、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第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第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

生物学期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Do what you say,say what you do.悉心整理祝您一臂之力(页眉可删) 生物学期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生物学期教学工作总结1 1、在学习生物学知识之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习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重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整体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 2、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交流等各方面能力 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熟悉、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多领域的、融合的合理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探究、协作的能力。 3、教育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融入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爱好,有利于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的建立;使学习内容更具实用性,更有利于对生物学核心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对生物科学价值的正确熟悉,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全面发展。 4、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精选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会生物学知识间的内存、本质的联系,学会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概念图的学习法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达到事半倍的学习效果。 5、据不同层次同学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布置弹性作业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时,缺乏学习生物学的动力和热情而不够重视,导致初中生物知识严重欠缺,影响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因此,刚开始放慢速度,以便让学生能尽快把握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A级为全班必做题,B级为选做题),另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破往年的高考试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保持长久的学习生物学热情和学习干劲。 6、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生物模型

华师细胞生物学简答题(个人复习总结)

1、何谓成熟促进因子(MPF)?包括哪些主要成分?如何证明某一细胞提取液含有MPF? 成熟促进因子是指M期细胞中存在的促进细胞分裂的因子,是由两个不同亚基组成的异质二聚体,其一为调节亚基,有周期蛋白组成;其二为催化亚基,是丝氨酸/苏氨酸型蛋白激酶,其活性有懒于周期蛋白,故称为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可以通过蛙卵细胞质移植实验证实MPF。成熟蛙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以诱导未成熟的蛙卵细胞提前进入成熟期。 2、简述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的主要异同点?(顺序为微管、微丝、中间纤维) 直径:22nm、7nm、10nm;基本构件:α、β—微管蛋白,肌动蛋白,中间纤维丝蛋白;相对分子量(乘10的3次):50,43,40~200;结构:13根原丝围成的α—螺旋中空管状,双股α—螺旋,多级螺旋;极性:有,有,无;单体蛋白库:有,有,无;踏车现象:有,有,无;特异性药物:秋水仙素、长春花碱,细胞松弛素B、鬼笔环肽,无;运动相关蛋白:驱动蛋白、动力蛋白,肌球蛋白,无;主要功能:细胞运动、胞内运输、支持作用,变形运动、形状维持、胞质环流、胞质分裂环的桶状结构,骨架作用、细胞连接、信息传递;细胞分裂:纺锤体,无,包围纺锤体。 3、为什么将内质网比喻“开放的监狱”? KDEL信号序列为内质网驻守信号,如果内质网驻守蛋白被错误的包装进了COPII,并运输到顺面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膜上存在KDEL识别受体,能识别错误运输来的内质网驻守蛋白,并形成COP I小泡,将内质网驻守蛋白运输返回内质网。 4、在研究工作中分离得到一个与动物减数分裂直接相关的基因A,如果想由此获得该基因的单克隆抗体,请简要叙述实验方案及其实验原理。 英国科学家Milstein和Kohler因提出单克隆抗体而获得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它是将产生抗体的单个B淋巴细胞同肿瘤细胞杂交,获得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线增值的杂种细胞,并一次生产抗体的技术。其原理是:B淋巴细胞能够产生抗体,但在体外不能进行无限分裂;而肿瘤细胞虽然可以在体外进行无限传代,但不能产生抗体。将这两种细胞融合后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的特性。 实验方案:a、表达基因A的蛋白,免疫小老鼠,获得免疫的淋巴细胞;b、将经过免疫的小老鼠的淋巴细胞与Hela细胞融合;c、利用选择培养基对融合细胞进行培养筛选,只有真正融合的细胞才能继续生长;d、融合细胞的培养,抗体的纯化。 5、微管是体内膜泡运输的导轨,请分析体内膜泡定向运输的机制? 微管是有极性的,微管的马达蛋白(动力蛋白和驱动蛋白)运输小泡也是单向的。动力蛋白向微管的负极运输小泡,驱动蛋白向微管的正极运输小泡。,另外,起始膜泡上有V-SNARE,靶膜上有T-SNARE。V-SNARE与T-SNARE选择性识别并定向融合。这两种因素共同导致了膜泡的定向运输。 6、简述细胞周期蛋白B的结构特点和动态调控机制?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Tm(熔链温度):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 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1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 复制型转座:整个转座子被复制,所移动和转位的仅为原转座子的拷贝。 非复制型转座:原始转座子作为一个可移动的实体直接被移位。 第三章DNA Replication and repair 1、半保留复制: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template)按碱

初中生物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范文(精选6篇)

初中生物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6篇) 初中生物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范文(精选6篇)时间飞快,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工作总结了。好的工作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生物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1 本学期任教八年级生物课,和学校政教工作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能够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热爱学生,努力做到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人成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尽到一个教师应有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品德方面 我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平时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认真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

二、教育教学方面 我能够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组织好课堂教学。 认真实施学校推行的“自学互助,导学精练”的教学模式,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时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总之本学期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业务学习方面 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有坚实的理论作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及时组织教研活动,对学校实施的“自学互助,导学精练”教

生物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篇

生物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篇 生物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篇 一段时间的工作在不经意间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工作总结了。那么工作总结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是整理的生物教师工作总结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教师工作总结篇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1、2、理补)班生物课,作为毕业班的教师,我继续努力钻研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深入研究教法,根据学情不断调整教学思路。现对本学年教学工作作出以下总结: 一、研究高考信息,看准复习方向 1、明确“考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理科综合的高考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以知识为载体,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主干知识,找出基本知识点和考点,构建知识网络,合理分散难点,强化知识重点,重视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 2、研究高考生物试题。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更好的指导教学。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

1.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前后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如将选修本中细胞工程一章内容整合到细胞专题中;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合并为细胞增殖专题。可以使得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地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例题的分析应以指导思维方法为主,使学生学会同类型的题目的解题方法、突破点,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高考试卷中要求用科学的语言表达的占很大一部分,且失分主要也在这方面。所以,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用语一定要反复琢磨,还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通过反复训练使他们学会用书本上的基本概念或标准的生物学术语来精确表达;课后精选习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我们要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知识点,它的内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意义和过程、反应式等。把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分代谢及矿质代谢(从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组成、ATP的组成等方面看)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知识网。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达到精确、精巧、精炼,同化为自己的东西。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1、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 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 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P2 1、什么叫细胞生物学试论述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P3-5 答: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三个水平(显微、亚 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 老开发商地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 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重要 生命活动。涵盖九个方面的内容:⑴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⑵ 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⑶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⑷细胞增殖及其调控;⑸细 胞分化及其调控;⑹细胞的衰老与凋亡;⑺细胞的起源与进化;⑻细胞工程; ⑼细胞信号转导。 2、试论述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最集中的领域。 P5-6 答: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⑴细胞信号转导;⑵细胞 增殖调控;⑶细胞衰老、凋亡及其调控;⑷基因组与后基因组学研究。人类亟 待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阐明当今主要威胁人类的四大疾病:癌症、心血 管疾病、艾滋病和肝炎等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达到治疗的目 的。 3.细胞学说(cell theory) p9 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 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 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 ③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 ④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4、细胞学发展的经典时期 P10 ⑴原生质理论的提出;⑵细胞分裂的研究;⑶重要细胞器的发现。 第二章:试论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根本的区别。 P35-37 答: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根本的区别在于:①生物膜系统的分化与演变:真 核细胞以生物膜分化为基础,分化为结构更精细、功能更专一的基本单位—— 细胞器,使细胞内部结构与职能的分工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的重要标 志;②遗传信息量与遗传装置的扩增与复杂化:由于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复

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 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 Tm(熔链温度): 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 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 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 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1 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 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

高中生物教师年度总结

高中生物教师年度总结 高中生物教师年度总结 高中生物教师年度总结1 本学年我担任高一(1、2、5、6、7、11、13、14、15)和高三(4)共十个班的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高一各班层次不同,还加上有一个高三理科班这无疑增加了我的教学难度。但在学校各处室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本人的不懈努力,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了把来年的工作做得更好先把本学期我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工作 (一)教学 教学工作是一个教师的工作重心,不管你是否带班主任工作,和自己的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部分是在课堂上。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关于教学工作,我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备课 课堂教学效果是否理想和备课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一名新教师,备好课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初来乍到的我生怕自己的课备不好,上的去讲台却下不来。开始的几次课都是提前两周开始备,先将课本读两遍,再将练习册做一遍,教师用书是看了又看,之后才开始动笔。虽是如此,还是不能很好的把握重难点以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将写好的拿给师父(我校每名年轻教师都由一名老教师带,我的师父是石河子市多届学科带头人)看,每次师父都能给指出好几个有欠缺的地方,并给出合理化建议。然后我拿回去修改,这样一次备课就算完成了。一个月后,我的备课效率就明显提高了很多,师父挑出的毛病也越来越少。 2、授课 虽然在实习期间已经进行过实战,但真正作为一名教师走上讲台时,心中还是有些忐忑。从站在教室门口到讲授完一堂课,各个环节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站在教室门口到走上讲台站定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保持自信的姿势,表情以略带微笑为宜。站上讲台后不能急于讲课,应该先环视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你在注意他,然后喊“上课!”在听其他教师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教师都省略了这一和学生互动的环节,其实这个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经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学生在潜意识中会认为现在已经上课了,要做上课该做的事,不能再做其他的事了。在课堂上,不管你讲授的多么吸引人,总会有学生开小差或睡觉(尤其对新教师而言),这时就要采用一些手段(非暴力且非侮辱性言语)提醒学生注意听讲,课堂纪律也一定要维持好。下课之前要留给自己布置作业的时间,以防有些学生以此为借口不写作业。 对于授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如果你上课前不把教材和自己的教案摸熟,课堂上就会陷于被动,导致课堂效果不好。 3、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