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6-包头统计公报

2006-包头统计公报

2006-包头统计公报
2006-包头统计公报

包头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包头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包头调查队

(2007年3月28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十一五”规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1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1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547.5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增加值427.5亿元,增长16.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334元,增长17.3%,折合5293美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5%、54.2%和42.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60.9%和37.7%。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有所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9.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0.7%、0.1%、0.7%和3.4%,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分别下降了1.0%和1.1%。

劳动就业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121.7万人,比上年增长2.8%。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7.2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9.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5.3万人。全市从业人员中,城镇从业人员76.4万人,增长5.6%。城镇单位(不含个体和私营)从业人员33.4万人。全年持《再就业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3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0.7万人;共帮扶243户零就业家庭成员302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7%。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8.4亿元,增长42.6%,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67.5亿元,增长29.3%。分税种来看,增值税完成48.6亿元,营业税完成16.3亿元,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共计完成12.5亿元。全年财政支出105.7亿元,增长35.8%。一般预算支出98.0亿元,增长29.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2.9亿元,城市维护费9.5亿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8.1亿元,农林水利气象支出6.3亿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产业比重大且竞争力不强,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国企改革任务艰巨;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资源约束日益显

现,节能降耗任重道远;企业实力还不够强大,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难度加大;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增大等。

二、农牧业

种植业获得全面丰收。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17.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9.2千公顷,增长4.3%。全年粮食总产量98.3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15.9%,其中玉米产量增长6.2%,马铃薯产量增长1.3倍。全年油料产量4.5万吨,增长45.2%;甜菜产量25.3万吨,增长42.1%;蔬菜产量55.3万吨,增长14.0%;青饲料产量185.1万吨,增长45.7%。

畜牧业生产跃上新台阶。年末全市牲畜存栏头数达227.8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羊存栏147.7万只,增长15.0%;猪存栏24.4万口,与上年基本持平。牲畜良改率达92%。全年肉类总产量10.2万吨,比上年增长17.3%;牛奶产量132.9万吨,增长27.0%;羊毛产量2642吨,增长0.6%;羊绒产量147吨。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16.1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004台,小型拖拉机31678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3212台,农用运输车43275台。当年机耕地面积2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8%;机播面积17.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3%;机械收获面积9.2万公顷,增长26.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围绕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稀土、煤化工“六大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延长产业和产品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工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85.4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34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增加值400.3亿元,增长28.0%。主要支柱产业蓬勃发展,钢铁、铝业、装备制造业、稀土、电力五大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15.6亿元,拉动工业生产增长22.3个百分点。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产品销售情况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8.1%。

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铁、粗钢、成品钢材产量分别达到871.8万吨、799.2万吨和753.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7%、8.0%和7.5%;铝产量达到49.5万吨,增长21.7%;生产汽车8907辆,增长24.8%;啤酒、铜、焦炭、水泥的产量增幅较大。全年发电量达到160.9亿千瓦时,增长76.5%;用电量达到189.7亿千瓦时,增长22.9%;全社会供电量达到202.7亿千瓦时,增长17.8%。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6.8,比上年提高31.5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0.8亿元,增长25.2%;有限责任公司主营业务收入536.3亿元,增长2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5.8亿元,增长26.4%,其中利润37.3亿元,增长44.7%。

建筑业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2.1亿元,比上年增长9.0%。在全市注册的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共94家,完成总产值85.9亿元,增长22.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实力及良好的施工信誉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完成总产值55.8亿元,所占比重达65.0%。全市

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19.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调整投资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资金到位情况良好,自筹资金比重不断增加,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得到提高。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0亿元,较上年增长12.5%。其中,城乡50万

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00.2亿元,增长19.8%。全市投资主体自我积累能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加强。全年资金到位额达6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自筹资金544.8亿元,增长38.4%,占全部资金来源的90.8%;国家预算内资金3.2亿元,比上年下降82.1%,比重仅为0.5%。

三次产业投资同步增长。在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0亿元,同比增长19.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64.2亿元,同比增长20.9%。工业投资仍是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动力,全年投资达359.9亿元,增长20.2%,占全市投资的6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28.0亿元,同比增长18.1%,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38%。

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9.3亿元。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562.4万平方米,增长49.1%,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404.4万平方米,增长1.3倍。商品房销售面积262.0万平方米,增长20.5%;实现商品房销售额50.8亿元,增长35.0%。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9.4亿元,较上年增长15.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23.5亿元,增长15.9%,占全市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92.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5.9亿元,增长10.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5.2亿元,增长14.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9.4亿元,增长20.1%;其他行业零售额4.8亿元,增长9.1%。

限额以上企业发展迅速。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企业共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77.6亿元,增长30.2%,住宿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5.1亿元,增长47.9%。

市场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住宿餐饮业持续升温,零售额增速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个百分点;汽车、通讯器材和家用电器等消费不断扩大,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1.0%,通讯器材类增长36.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4.1%;文化消费稳步增长,体育娱乐用品

类零售额增长75.4%。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出口总额达8.7亿美元,增长66%;进口总额为3.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9%。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市直接利用外资到位金额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5%。全年实际引进国内资金220.7亿元,增长31.3%。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23627.1万吨,较上年增长15.3%。其中,铁路货运量6088万吨,增长13.3%;公路货运量17539万吨,增长16.0%;民航货运量628吨,增长10.1%。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13925.3万人,比上年增长13.1%。其中,铁路客运量486万人,增长12.0%;公路客运量13422万人,增长13.1%;民航客运量17.3万人,增长2.3%。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4.0亿元,比上年增长21.0%。

其中,移动业务总量16.4亿元,增长29.2%;联通业务总量10.7亿元,增长21.6%。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74.7万门。本地固定电话用户48.7万户,其中住宅用户达31.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41.5万户,增长38.3%。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0.2亿元,比上年增长46.6%。全市接

待国内旅游人数36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4%;接待入境旅游者1.5万人次,增长13.5%。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持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8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59.7亿元,增长21.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8.0亿元,增长12.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82.5亿元,增长43.3%。其中,工业贷款余额143.1亿元,增长50.7%;商业贷款40.4亿元,增长1.6%;农业贷款余额12.5亿元,增长13.3%。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收入达10.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财产险收入3.5亿元,增长2.6%;人寿险收入7.4亿元,增长3.4%。保险业务支出4.6亿元,增长5.4%。其中,财产险支出2.0亿元,增长16.9%;人寿险支出2.6亿元,比上年下降1.8%。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4.0万人,比上年增长26.9%;成人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0.4万人,比上年下降15.1%;高职院校3所,在校学生1.5万人,增长58.2%;普通中专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15所,

在校学生2.2万人,增长12.8%;普通高中43所,在校学生5.4万人,增长2.8%;普通初中90所,比上年减少12所,在校学生12.2万人,下降1.3%;普通小学317所,比上年减少52所,在校学生13.6万人,下降3.0%。全市有民族中小学17所,在校学生1.4万人,增长9.4%;民办中小学39所,在校学生1.5万人,下降1.3%。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48%、97.86%、82.76%,

分别比上年提高0.82、1.11和1.41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4%,

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年末全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共计14个,其中自然科学技术机构3个,转制科研机构9个,科技信息机构1个,其他机构1个。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7亿元,增长3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0.7%。73户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24户,比上年增长26.3%;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5亿元,增长33.1%,其中R&D经费支出6.3亿元,增长45.8%;技术改造经费支出51.4亿元,增长40.9%。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其中本年新建2个。全市专利申请量275项,比上年增长10%,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106项,增长1倍。全市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9项,共评出市科技进步奖55项。年末稀土高新区注册企业1592户。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28亿元,增长20%。年末,全市共认定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170家,占全区的52%,其中本年创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进一步加强了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事业稳步发展。我市现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表演场所3个,群艺馆、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个。完成480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

97.3%,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34.4万户,增长3.6%。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87个(不含诊所等)。其中,医院

42个,乡镇卫生院6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个。年末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实有床位9607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万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在自治区第十一届运动会上,再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和金牌总数第二名,并打破67项自治区记录。在国家级比赛中获金牌23枚,银牌

16枚,铜牌23枚。

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画匠营子水源地二期、新南郊污水处理厂、天然气输配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青山区昌福村拆迁改造、昆区南部区开发、石拐区采煤沉陷区治理等项目正在抓紧实施。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8%,用水普及率85.5%,集中供热普及率由上年的70%提

高到74.6%,燃气普及率由80.5%提高到83%,道路设施综合完好率由90%提高到92.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4.7%提高到35.2%,新增公园绿地12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7平方米。

十一、环境保护和水资源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年空气Ⅱ级良好天数267天,比上年增加11天;新建烟尘控制区16.9平方公里,控制区覆盖率达到93.2%。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黄

河包头段水质达到Ⅲ类以上的占72.2%,较去年增加11个百分点。工业废水达

标率90.2%。

水资源依然紧缺。全市平均降水量288.5毫米,较上年增加116.4毫米,全市总供水量100892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72318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量178463万立方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245.8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其中男性为126.7万人,女性119.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4。城镇人口179.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3.1%。人口出生率7.80‰,死亡率3.64‰,人口自然增长率4.16‰。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11元,比上年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625元,增长15.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

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3%,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338元,比上年增长14.4%;农牧民人均

生活消费支出3640元,增长23.3%;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3%。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7.7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27.37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44.1万人,比上年增长6.8%;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22.5亿元,增长27.7%;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43.5万人,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8484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全市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57.0万人,比上年增长8.0%;支付医疗保险金4.4亿元,增长30.7%。全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26.0万人,

增长7.5%;支出工伤保险金1386万元,增长1.2倍。全市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32.8万人,增长18.2%,支出生育保险金2772万元,增长48.2%。全年为城市

居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19亿元;全面实施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贫困农牧民发放保障金1100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及分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8年开封市统计公报

开封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开封市统计局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工业强市”等六大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原崛起、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一、综合 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71.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4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240.0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177.7亿元,增长15.9%。三次产业结构为26.9:42.0:31.1,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190元,比上年增长13.4%。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23.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7%,在八大类价格指数中食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3.7%、4.2%、2.9%;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2%、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0.6%、1.9%、5.5%。 表1:200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上年同期为100) 类别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4.7 #食品 113.7 #粮食 107.1 肉禽及其制品 135.7 蛋类 127.8 鲜菜 99.8

2010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2011年2月24日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391.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143.3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9∶48.7∶36.4变化为14.1∶52.1∶33.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

“十一五”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2.2%,上半年上涨2.5%,前三季度上涨2.6%,全年上涨3.1%。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 201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年末在岗职工339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70.8万人,增加110.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6%,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16.4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0.8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892.6千公顷,扩大126.1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944.3千公顷,减少24.6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44.3千公顷,减少7.4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75.6千公顷,扩大30.3千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3080.5万吨,比上年增加10.6万吨,增长0.3%,连续五年创新高。油料产量227.6万吨,下降5.3%;棉花产量31.6万吨,下降8.7%。 2010年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量 年末全省生猪存栏1442.5万头,比上年下降2.7%;全年生猪出栏2782.1万头,增长3.8%。主要肉类产量375.4万吨,增长4.1%,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71.3万吨,增长3.9%。禽蛋产量119万吨,增长0.7%。牛奶产量20.5万吨,增长2%。水产品产量193.3万吨,增长5.6%。 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5409.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9%。农用拖拉机248.6万台,增长2%;农用运输车66.4万辆,下降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19.8万吨,增长2.2%。农村用电量107.4亿千瓦时,增长9.6%。有效灌溉面积3520.4千公顷,新增38.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8.3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8贵州省统计公报

2008年贵州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 (2009年2月26日) 2008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克服严重雪凝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困难,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为333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47.85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08.71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76.84亿元,增长12.9%。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4%、42.3%和41.3%,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上升0.1个和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8824元。 二、农业 种植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种植业实现增加值304.70亿元,比上年增长6.2%。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增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91.96万公顷(4379.36万亩),比上年增长3.5%;烤烟种植面积19.48万公顷(292.16万亩),增长9.8%;油料种植面积45.52万公顷(682.73万亩),增长5.1%;蔬菜种植面积55.83万公顷(837.44万亩),增长5.8%。年末,果园面积13.33万公顷(199.92万亩),比上年增长7.0%;茶园面积10.52万公顷(157.76万亩),增长46.5%。全年粮食产

2008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西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 2009年3月3日 2008年,面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及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考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高平台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19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是西安经济15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3.45亿元,增长7.6%,占生产总值的4.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87.70亿元,增长17.0%,占生产总值的45.1%,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098.89亿元,增长15.1%,占生产总值的50.2%,下降1.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6259元,比上年增加4920元,增长14.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0.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5%,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1%。 200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涨跌幅度 表1 单位:%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0.2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49千公顷;油料播种面积5.73千公顷,增加0.79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62.01千公顷,增加1.3千公顷;水果种植面积643.05千公顷,增加34.46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214.4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8年全市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表2

《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4年,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稳中有进,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6.11亿人次,收入3.03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15.4%;入境旅游人数1.28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053.8亿美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07亿人次,旅游花费896.4亿美元;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73万亿人民币。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6.6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39%。旅游直接就业2779.4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873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19%。 一、国内旅游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6.1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城镇居民24.83亿人次,农村居民11.28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0311.8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4219.76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6092.11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839.7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75.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40.2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16.9亿元。 二、入境旅游 ——入境旅游人数12849.83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636.08万人次;香港同胞7613.17万人次,澳门同胞2063.99万人次,台湾同胞536.59万人次。 ——入境过夜游客人数5562.20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081.27万人次;香港同胞2587.45万人次,澳门同胞420.75万人次,台湾同胞472.74万人次。 ——国际旅游收入1053.8亿美元。 三、出境旅游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07亿人次。 ——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3914.98万人次,增长16.7%,其中:组织出国游2476.32万人次,增长18.7%;组织港澳游1059.87万人次,增长7.2%;组织台湾游378.79万人次,增长34.5%。 ——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新增国家为:乌克兰。 ——出境旅游花费896.4亿美元。

2006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s://www.doczj.com/doc/f65319139.html,/zhuzhan/tongjigongbao/fenxigongbao/hangyegongbao/201009/t20100916_811430.html 2006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7年04月23日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 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推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运输保障能力得到新提高,安全监管和人命救助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向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交通基础设施 1、公路 公路总量持续增长。为准确、全面反映全国公路网的整体情况,2005年交通部组织了全国农村公路专项调查,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农村公路统计标准。2006年起,将村道纳入公路统计里程(为便于同口径对比,有关专项调查数据和统计标准附后)。截至2006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45.70 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同口径比,下同)11.18万公里。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国公路总里程中,国道13.34万公里,省道23.96万公里,县道50.65万公里,乡道98.76万公里,专用公路5.80万公里,村道153.20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3.9%、6.9%、14.7%、28.6%、1.7%和44.3%, 比上年末分别下降0.1个、0.1个、0.5个、1.0个、0.2个和提高1.9个百分点。 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进一步提高。全国等级公路里程228.29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66.0%,比上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35.33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0.2%,比上年末提高0.3个百分点。按公路技术等级分组,各等级公路里程分别为:高速公路4.53万公里,一级公路4.53万公里,二级公路26.27万公里,三级公路35.47万公里,四级公路157.48万公里,等外公路117.41万公里。全国有铺装路面和简易铺装路面公路里程152.51万公里,占总里程的44.1%,比上年末提高3.4个百分点。按公路路面类型分组,各类型路面里程分别为:有铺 装路面99.65万公里,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35.01万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64.64万公里;简易铺装路面52.86万公里;未铺装路面193.19万公里。 公路密度进一步提高。全国公路密度为36.0公里/百平方公里,比上年末提高1.2公里/百平 方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8.3%,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 的86.4%。全国还有672个乡镇和89975个建制村不通公路。 农村公路、高速公路建设取得新成果。2006年底,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到302.61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1.08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0万公里的省(区、市)为16个,分别是:河南(21.36万公里)、山东(17.94万公里)、云南(17.73万公里)、湖北(16.42万公里)、广东(15.76万公里)、湖南(15.68万公里)、四川(14.12万公里)、安徽(13.54 万公里)、河北(12.42万公里)、黑龙江(12.31万公里)、江西(11.59万公里)、江苏(11.42万公里)、新疆(11.06万公里)、内蒙古(10.77万公里)、贵州(10.19万公里)和陕西(10.06万公里)。2006年,全国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334公里。河南、浙江、江苏和陕西四省全年新 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均超过300公里。截至年底,高速公路突破二千公里的省(区、市)为6个,分别是:河南(3439公里)、江苏(3354公里)、广东(3340公里)、山东(3281公里)、浙江(2383公里)和河北(2329公里)。 各地区公路里程持续增长,公路技术状况进一步提高。东部地区公路里程99.35万公里,中部地区120.25万公里,西部地区126.10万公里,比上年末分别增加0.27万公里、5.15万公里和5.76万公里。东部地区高速公路20279公里,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15.89万公里,比上年末分别增加1782

2011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 (2012年2月16日)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努力克服特大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呈现出发展提速、转型加快、效益较好、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顺利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57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6.2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2334.02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2641.60亿元,增长14.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12.7%、40.9%和46.4%。与上年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均降低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种植业增加值432.86亿元,比上年增长0.2%。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5.56万公顷(4583.40万亩),比上年增长0.5%;油料种植面积53.61万公顷(804.15万亩),增长1.3%;烤烟种植面积20.00万公顷(300.02万亩),增长9.5%;蔬菜种植面积70.85万公顷(1062.75万亩),增长9.4%。主要农产品中,油菜籽、蔬菜、茶叶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39.1%、7.7%和6.9%。受旱灾影响,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产21.2%,其中玉米减产41.3%,稻谷减产31.8%;烤烟减产11.6%。

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9-10-28 10:17:17来源:国家旅游局[大中小][打印] 2008年, 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旅游市场形势,全国旅游行业克服困难,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2.6%;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6%;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58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入境旅游人数13002.7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0%。其中:外国人2432.53万人次,下降6.8%;香港同胞7835.01万人次,增长0.5%;澳门同胞2296.63万人次,下降1.0%;台湾同胞438.56万人次,下降5.2%。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5304.9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1%。其中:外国人1970.41万人次,下降7.9%;香港同胞2566.86万人次,增长1.1%;澳门同胞387.90万人次,下降0.8%;台湾同胞379.75万人次,下降5.6%。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7.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7.03亿人次,农村居民10.09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971.75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777.55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11.0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 游出游人均花费849.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75.3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2.6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89亿元。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1、外国市场 2008年,外国入境市场受到影响最大,与上年相比,各洲来华人数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432.5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8%。 ——亚洲市场依然独大,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59.9%,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下降9.4%。其中: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洲际市场同样遭受影响。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入境人数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1.5%、5.1%、5.5%和0.2%。 ——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停留天数和人均天花费较上年持平或有所增加。2008年,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7.0天,与上年持平;人均天花费为200.43美元, 比上年增加4.04美元,同比增长2.1%。 16个主要客源国2008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下:

2014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

2014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 发表时间:2015-03-13 来源: 运行监测协调局 关键字: 工业经济态势电子信息产业2014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个数超过5万家,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87万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3.8万家。全年完成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万亿元,同比增长9.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20.2%。 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产业整体保持了平稳增长。总体看,经济运行态势稳中向好,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升级势头初显,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有力促进了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两化深度融合,并为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综合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个数超过5万家,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87万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3.8万家。全年完成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万亿元,同比增长9.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20.2%。 图1 2010-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情况 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先于全国工业。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2%,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在全国41个工业行业中增速居第7位;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9.8%和20.9%,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2.8和17.6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体比重分别达到9.4%和7.8%,比上年提高0.3和1.2个百分点。

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9-2-20 被阅览数:6063 次 文字【大中小】 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2009年2月18日 2008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和困难,团结拼搏,开拓奋进,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887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18.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137.4亿元,增长1 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18.7亿元,增长11%。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3.5%,上半年增长14.2%,前三季度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为16∶46.6∶37.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4485元(折合2085美元),比上年增加2440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2949元/人,比上年增加3464元。 2008年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 长% 全省生产总值8874.2 12.7 第一产业1418.1 6.2 第二产业4137.4 16.4 工业3487.6 18.3 建筑业649.8 6.4 第三产业3318.7 11.0 交通运输、仓储和547.4 10.5 批发和零售业634.1 13.5 住宿和餐饮业162.6 15.1 金融业183.2 10.5 房地产业342.7 4.4 其他服务业1448.7 11.2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8.7%,上半年上涨8.5%,前三季度上涨7.4%,全年上涨6.2%,涨幅高于上年0.9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3.9%。 2008年各类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类别涨跌幅度% 居民消费价格 6.2 城市 6.0 农村 6.4 食品14.3 其中:粮食 5.7 烟酒及用品 3.3 衣着-1.1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2.2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2.2 交通和通信-0.3

2008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2-27 发布人:来源: 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 2009年2月27日 2008年是成都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方面共克时艰、夺取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另一方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扩大内需,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初步核定,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已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0.2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16.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6.9:46.6:46.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30855元,增长9.6%。 图1:2004-2008年成都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占GDP的比重为5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5%。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70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4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达382.2万人,增加22.1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6.3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5.0万人。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达155.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市场物价平稳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3%,涨幅回落0.9个百分点(见图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9%,居住类价格上涨3.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4%,烟酒及用品上涨0.9%,衣着类下降5.1%,交通与通信下降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5%。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4.2%。 图2:2004-2008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邯郸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邯郸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邯郸调查队 2010年3月18日 2009年,是我市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解放思想,强化调控,坚定信心,共克时艰,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一)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初步测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015.3亿元,首次超过2000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3.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110.4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661.2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1:56.9 :31.0 变化为12.1:55.1:32.8。 表1: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情况 (二)财政收支: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01.3亿元,完成了超200亿的年度目标,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7.2亿元,增长12.5%。分区域来看,县级收入增长19.9%,强力拉动了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分税种来看,营业税增长28.6%,增值税增长10.4%。

重点支出保障较好。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92.2亿元,增长24.0%。一是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支出22.2亿元,比上年增加4.8亿元,重点支持零就业家庭和城镇下岗 失业人员等就业再就业,确保养老金、低保金和抚恤金按时足额发放;二是支持教育发展,支出49.0亿元,增加9.9 亿元,重点用于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政策,支持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等。三是支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支出16.8亿元,增加4.7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四是支持环境保护和农林水事务,支出27.3亿元,增加7.9 亿元。 (三)物价:价格逐步回升,食品价格涨幅较大。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1月份同比上涨2.9%,2月份同比上涨0.6%,3-4月持平,5-8月份下降,9月份以后开始回升,12月份 达到全年最高,上涨3.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 年上涨0.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6%,带动总指数上涨1.2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中,城市上涨0.8%,农村上涨0.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其中:城市上 涨0.9%,农村上涨0.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15.42%。 表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20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 《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66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位。 《2006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北京市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位。 《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浙江省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3位。 《2006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广东省全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5.5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4位。 《200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83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5位。 《2006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江苏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2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6位。 《2006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2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7位。 《200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9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8位。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7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8位。 《2006年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湖南省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04.6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0位。 《2006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辽宁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1位。 《内蒙古自治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蒙古自治区200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2位。《2006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万元台阶,达10304.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3位。 《2006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云南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07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4位。 《山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西省200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27.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5位。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98.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6位。《2006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2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7位。 《2006年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8位。 《2006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吉林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5.0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9位。 《2006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安徽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1.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0位。

2008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闻来源:沈阳统计信息网发布时间:2009-03-31 13:33:04 浏览量:3120 沈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 (2009年3月31日) 2008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完成“五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以“优化结构年”活动为主线,抢抓难得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迈出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步伐。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8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7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1934.1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1742.7亿元,增长15.0%。三次产业结构为4.8:50.1:45.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55.0%和42.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4106元,增长15.5%。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9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00.6亿元,增长17.9%。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6.5%,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6.3%,教育支出增长25.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7.0%,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5.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8.5%。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0.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种植业产值133.5亿元,林业产值6.6亿元,畜牧业产值182.0亿元,渔业产值14.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2亿元。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60.5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9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58.7万吨;水果产量17.5万吨,增长29.0%;蔬菜产量356.7万吨,增长13.2%。全市完成造林面积3.27万公顷,增长27%。肉类总产量71.5万吨,增长18.7%,其中猪、牛、羊肉分别增长9.9%、20.3%和24.6%;禽蛋产量53.7万吨,增长36.4%;牛奶产量32.3万吨,增长3.5%。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76.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1%。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8.1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到5.5万公顷。 全市拥有农民科技研修基地167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60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9个;百亩以上的花卉生产基地42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85个,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个,年销售额4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新增农民专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5-02-26 10:32:39 来源: 国家统计局作者: 【大中小】浏览:6次评论:0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5年2月26日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合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 ;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 ;自然增长率为5.21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53亿人。 表1 201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2%。

就业继续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7]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0%。

200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统计局 (2005年2月3日)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实施“861”行动计划,同心同德,开拓奋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48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 5%,增幅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首次跃上两位数的增长平台。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 32.4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2169.8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5亿元,增长1 3%。三次产业比例为19.4∶45.1∶35.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768元,比上年增加1313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3462元/人,比上年增加2184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605.2万人,比上年增加60.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833. 1万人,减少42.1万人;第二产业734.1万人,增加53.7万人;第三产业1038万人,增加48.7万人。年末在岗职工332万人,比上年减少10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397.6万人,减少7. 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2%。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省100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36.1,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0.3。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我省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状况没有明显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状况没有根本缓解,资源约束继续趋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开放度依然偏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2004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713.6千公顷,比上年扩大309千公顷,扭转了近年来不断下滑的趋势;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760千公顷,扩大160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16.2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80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49.7千公顷。

2004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5年2月23日) 2004年,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九届五次、六次会议的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省经济发展保持了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不断增强的良好势头,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一、综合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59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创1985年以来最快增长水平。三次产业全面提速,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4.11亿元,比上年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提高0.7、0.9和1.8个百分点。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4215元。 二、农业 农业与农村经济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好形势。2004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03.4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2万公顷。蔬菜、油料、药材等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其中,蔬菜种植面积为44.3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0%;油料种植面积为53.1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9%;药材种植面积为3.0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2%。年末,果园面积为11.0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茶园面积为5.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7%。全省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增长6.8%的基础上又增长4.1%,达到1150万吨,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见表1)。 表1:2004年种植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2008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东统计信息网2009-02-11 山东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 2009年2月11日 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坚定信心,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107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2.7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7702.2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10367.2亿元,增长14.0%。三次产业比例为9.6:57.0:33.4。人均生产总值33083元,增长11.4%;按年均汇率折算为4749美元,增长21.6%。

就业保持总体稳定。统筹城乡就业试点顺利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9.9万人,连续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失业人员再就业52.1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1.5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动态消零”。组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3.9万人,再就业率达76.0%;组织创业培训6.2万人;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5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 价格上涨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前高后低走势。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3%,涨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7%、农村上涨6.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1%,消费品价格上涨6.1%。食品价格上涨13.0%,回落0.6个百分点,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3.8个百分点,仍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动力。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消费价格上涨1.2%,提高0.7个百分点。生产价格上涨较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9.3%,提高12.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6%,提高5.3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1%,提高8.3个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0%,提高0.2个百分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