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

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1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018江西红色七校第一次联考,13—15]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或称对频率的累计)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需求,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读图,完成1—3题。

1.该流域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

B. 距河8—10 km处人口分布最多

C. 3 500—3 699 m高程处人口最为密集

D.高程4 500 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2.该流域可能位于( )

A.巴西高原

B.南部非洲

C.藏南谷地

D.北美大草原

3.影响该流域人口距河流不同距离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能资源分布

B.取用水方便程度

C.交通通达度

D.地形地势和坡向

一位去西藏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车儿沿着川藏公路前行,只见一个个典型的藏族村落依山傍水地散布在公路两旁,一条浅浅的小河与公路相依相偎地蜿蜒流淌。”下图示意川藏公路中的一段。据此回答4—5题。

4.川藏公路多沿河修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取水方便

B.气温高

C.地势起伏小

D.聚落多

5.川藏公路多建在河谷的北岸,是因为北岸( )

A.光照条件好,行车安全

B.植被茂密,泥石流较少

C.沉积为主,路基更稳定

D.气温高,积雪比南岸少

考点2 自然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18—20]巴伦西亚位于地中海沿岸巴伦西亚湾,是西班牙第三大城市,一直有着“地中海明珠”的美誉。公元前138年,罗马人在古希腊人建立的小村落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命名为巴伦西亚沿用至今。目前,巴伦西亚市仍是地中海沿岸重要的商埠、经济、文化中心和西班牙四大工业区之一。下图示意巴伦西亚地理位置。据此完成6—8题。

6.影响巴伦西亚早期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气候

D.交通

7.图里亚河被称为巴伦西亚的“母亲河”,其主要原因是该河( )

A.沿岸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B.流量稳定,内河航运便利

C.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D.水系发达,流域面积较广

8.巴伦西亚被誉为“地中海明珠”主要得益于其( )

A.丰富的自然资源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发达的工业经济

D.先进的农业技术

9.[2015广东文综卷,11,4分]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

(43°32'N—44°32'N)居民

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 )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

考点3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8河南商丘九校联考,12—13]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 )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

11.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能(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12.[2014广东文综卷,11,4分]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参见下图)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其合理的解释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2014福建文综卷,3—4,8分]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13—14题。

1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1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考点4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3安徽文综卷,27,4分]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题。

15.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 )

A.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

B.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

C.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

D.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2018吉林、黑龙江九校联考,25—26]读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完成16—17题。

16.与2005年相比,我国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比重增幅最大的是( )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水电

17.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

A.天然气取代煤炭,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能源

B.核电的消费总量与2005年基本持平

C.水电所占比重有所增加

D.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大幅下降

[2018吉林长春月考,9—10]石油植物是指能直接生产工业用燃料油,或经发酵加工后能生产燃料油的植物总称,其生产的燃料油称为生物石油。我国拥有丰富的石油植物资源。据此完成18—19题。

18.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石油植物属于( )

A.矿产资源

B.生物资源

C.气候资源

D.土地资源

19.制约我国当前对生物石油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是 ( )

①原料②市场需求③生产成本④科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18河北衡水中学调研,41—43]在新疆伊犁、塔城、喀什等地,寒冬采冰储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等到来年夏天出售到市场上。下图为伊犁河及其支流吉尔格朗河示意图,这里曾是伊犁河谷最大的采冰场,但近年来伊犁河谷采冰规模越来越小。据此回答20—22题。

20.新疆伊犁寒冬采冰储藏主要用于 ( )

A.制作冰雕景观,发展冰雪旅游

B.传统冷饮原料和食品保鲜

C.获取淡水,缓解用水紧张状况

D.夜间纳凉,调节室内气温

21.吉尔格朗河成为伊犁河谷最大采冰场的主要原因是 ( )

A.水质较好,运输便利

B.水量丰富,产冰量大

C.水流缓慢,透明度高

D.河道较浅,易于开采

22.导致近年来伊犁河谷采冰规模越来越小的原因是( )

①气温升高②降水减少③发现新的采冰区

④机器制冰的大量出现⑤水质污染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考点5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3.[2014广东文综卷,2,4分]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出现“填海造房风”,所建“海景房”将吸引居民居住在海岸线附近。“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 )

A.台风引发风暴潮

B.寒潮造成冰冻

C.海岸受侵蚀后退

D.地表下沉塌陷

[2018河北保定模拟,10—11]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暴发的由暴雨、积雪融水等引发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碎屑等物质沿坡面向下运动形成的特殊洪流。下图为某区域泥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图中③表示的是( )

A.泥石流的供给区

B.泥石流的通过区

C.泥石流的堆积区

D.堰塞湖

25.泥石流堆积区的特点是 ( )

A.高低不平,大小石块混杂

B.地形平坦,沉积物有明显分层

C.地势平缓,沉积物分选性好

D.波状起伏,沉积物磨圆度好

[2014重庆文综卷,5—6,8分]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26—27题。

26.图中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27.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答案

1.C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错;距河1—2 km处人口密度最大,说明人口分布最多,B错;3 500—3 699 m高程处人口总数累积频率变化大,说明人口最密集,C对;高程4 500 m以上人口总数累积频率变化小,说明人口密度变化小,D错。

2.C 3 500—3 999 m高程处,人口总数累积频率变化大,说明人口总数较大,人口密度较大,4 000 m以上人口总数累积频率变化小,人口密度较小,说明人口较少。选项中只有藏南谷地符合。

3.B 读图可知,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B对;水

能资源分布不影响人口分布,A错;当地人口流动小,交通通达度对人口分布影响比较小,C错;地形地势对人口分布影响大,坡向影响比较小,D错。

4.D 山区公路多沿河而建,部分原因是沿河地带地势起伏小(容易修建),最重要的原因是山区聚落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带,沿河修路方便居民出行。

5.A 川藏公路穿越高山峡谷,谷底较深,光照条件较差,河谷北岸属于阳坡,光照条件相对较好。

6.B 早期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较差,聚落临河布局有利于取水,所以早期影响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是河流。

7.A 河流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农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8.B 巴伦西亚为地中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9.A 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纬度较高,冬季时间长,冻融作用对建筑物的地基破坏大。阳坡冬季白天受到的太阳辐射比阴坡强,气温日较差比阴坡大,故冻融作用比阴坡强。冻融作用越强,对建筑物地基的破坏越大,因此该地区居民点多分布在阴坡上。

10.D 读图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低;20世纪70年代以后,每10年的气温距平值逐渐增大,说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

11.B 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12.B 全球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影响是冰川融化,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从而使欧洲西北部冬季温度偏低。

13.A 从图上可以看出,该流域朝向南面、东南面的冰川面积大大缩小,而朝向东面、偏北面的冰川面积增大。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该流域偏南面冰川融化,造成冰川面积缩小。冰川面积变化与地壳抬升无关,也不是受流水搬运、风力侵蚀等的影响。

14.C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冰川面积缩小会使河流的流量减少,使得地方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冰川面积减少,冰蚀作用减弱,绿洲的面积将缩小,流域面积也会缩小。

15.C 水能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量的根本来源均为太阳辐射能,故选项A错误;石油和天然气大多是由缺氧环境下迅速被掩埋的死亡生物生成的,而不是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故选项B错误;伏尔加河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油气开发,比如将河水注入油井和气井,可降低油气的开采成本;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输往西欧主要依靠管道,或通过管道将石油和天然气输往其沿海港口,再通过海运输往西欧,故排除选项D。

16.C 比重增幅应读图中的折线。由图可知,与2005年相比,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比重增幅最大的是天然气。

17.C 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上升很快,但短期内无法取代煤炭的能源地位;核电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几乎没有变化,但是2015年的能源消费总量肯定比2005年大得多,所以核电的消费总量应该是增加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且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上升,说明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上升。

18.B 由材料可知,石油植物是植物,植物按自然属性划分属于生物资源,B正确。

19.C 当前我国对石油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大;由材料可知,我国石油植物种类多,原料丰富;当前我国开发利用生物石油的技术水平较低,且大规模开发成本高。

20.B 由题干中信息“来年夏天出售”可知, A错;西北地区夏季冰雪融化,水源比冬季更充足,C错;新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夜间相对凉快,如果要用于降温,主要是白

天,D错;该地夏季炎热,需要大量冰块作为冷饮原料,或用于食品保鲜,B对。

21.A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冰块的用途,用于食品的水对水质要求高,且图上有公路,故A对;支流的水量比干流小,水量不大,B错;透明度高不一定水质好,和主要原因不符,C错;河道浅,水量少,得到的冰就少,D错。

22.D 采冰规模越来越小可能的原因:一是能开采到的冰减少,和水量减少有关,西北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和降水量的变化关系不大,而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规模减小;二是需求减少,原因是制冷技术出现,机械制冰方便快捷;三是水质变差导致不能用,所以减少开采。

23.B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台风、海岸侵蚀、地表下沉比较严重;由于距离冬季风源地远,寒潮很少发生。

24.C 由材料可知,泥石流是物质沿坡面向下运动形成的,故地势高的区域为泥石流的供给区,地势低的区域为泥石流的堆积区。读图可知,③处有河流流经,地势低,为泥石流的堆积区;①处地势高,为泥石流的供给区;②处为峡谷,是泥石流的通过区;④处为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

25.A 由材料可知,泥石流堆积区是由“暴发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碎屑等物质”堆积而成的,故沉积物没有分层,分选性不好,也没有来得及被磨圆,大小石块混杂在一起,故地势高低不平,选A。

26.B 由图可知,滑坡频率与降水量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夏季降水多,滑坡频率大,故该地区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降水多。

27.C 水库建成后,水流速度比较稳定,但由于水库水位在不同时期有明显的涨落变化,库岸滑坡概率增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地理专项备考】02 等温线图-2019年高考地理之地理图表完全解读(原卷版)

考向1等温线图上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上游部分河段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电力部门准备对该河段进行梯级开发。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流域年均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季风环流 C.地形地势 D.海陆位置 2.该河流最适于梯级开发的河段是 A.①以上河段 B.①②之间河段 C.②③之间河段 D.③以下河段

1.根据图中“黄河”“洮河”等文字信息可以推断,该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为非季风区,排除B、D项;该流域年均温随纬度增加而增大,与纬度因素影响下的气温分布规律相反,排除A项;读图可知,年均温等值线数值由小到大的变化方向与河流流向大致相同,而河流由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因而可推断该流域年均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选C。 2.由上题可知,地形地势影响年均温的分布,故年均温等值线密集的河段,地势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能丰富。由图可知,①②之间河段年均温等值线最密集。选B。 1.C 2.B 等温线图的判读 等温线图是等值线图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具有等值线的一般特征,但也有其特殊之处。 1.等温线数值的判读 (1)弯曲状况:主要看等温线弯曲的方向,若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其中间区域数值低;反之,数值高。即“凸高值低,凸低值高”。

(2)闭合状况:“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2.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 3.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安徽省皖南八校2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读某地1月和7月平均气温等值线分布图,完成1—2题。 1.等温线与当地等高线的契合程度是指两者的平行程度,平行程度越高则契合度越高,反之则越低。相对于闭合等温线L2而言,L1与当地等高线契合程度较低。对图中L1契合度较低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冬季风B.太阳辐射 C.海陆位置D.地形 2.相对于a、b、c山体的南坡而言,d山体的南坡垂直自然带谱更丰富。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d山体A.纬度更低B.海拔最高 C.光照更充足D.受夏季风影响更显著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届高三期中联考)读某地某月份7℃等温线百年来随全球气候变暖而变化的示意图,完成3—5题。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安徽大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姓名李文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态学 年级硕士一年级 学号 D1******* 任课教师李明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李文博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对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并生存下来,以此开创“骨器时代”[1]。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来于自然环境,这就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破坏的程度逐步加深,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是全世界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二者关系作简要叙述,并讨论如何正确、客观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破坏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Qian Lifu Anhui 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bstract: the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n old topic, Hemudu ancestors, which created a "bone age", transformed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survived, 7,000 years ago.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nevitably cause some damage.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extent of the damage gradually deepened, especiall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pitalism, the pursuit of greater economic benefits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a hot issue of the world, need to be addressed immediately. In this paper, a brief descrip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iscuss how to properly and objective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Keyword: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ssue; Destroy

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知识点: 一.地形对农业、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1.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一般而言,不同地形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如下表所示: 此外,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而地形崎岖的地方,农业发展的规模将会受到制约,如我国的西南地区。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3.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二.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 2.气候变化的原因、危害及其对策 (1)原因:自然原因是太阳的异常活动;人为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矿物 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同时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致使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3)对策: 三.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 思路分析: (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水源性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A.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问题;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B.节流:发展节水农业;防止和治理的污染;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高节水意识。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 (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 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 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3.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②采煤会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③煤、石油燃烧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④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进口石油采取多元化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②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石油产量; 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④稳妥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⑥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⑧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发展。

2018年地理高考试题总结对2019年备考的启示

2018年地理高考试题总结对2019年备考的启示 地理:试题“深而广”,选项迷惑性强 试卷概况 2018年全国一卷试题难易区分度较大,选择题选项有较大的迷惑性,学生很容易纠结半天都选不出答案。综合题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考查各占“半壁江山”。 试题延续了上一年的出题风格和呈现形式,设问结构上还是围绕同一主题递进式的设问,深层次、多角度考查。素材内容选取导向非常明确,注重从当今我国的伟大建设成就、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两个主要方面选取素材,通过素材具体化以及层层设问引导考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意在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点明学习地理的实用性。 试题特点 特点一:各模块考查趋于均衡 由2017年与2018年考查的模块对比可看出,考查“自然地理”的比重下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重相近,各占“半壁江山”。而且区域地理的考查占比增加,说明试题以区域作为载体,注重考查对区域特殊性的分析,考查学生构建主干知识间联系的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突显了“新课改”对学生提出“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并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的要求。 特点二:知识涵盖面广 今年的试题都是以“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着重考查“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处处体现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内容涉及自然地理部分,如地球运动、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部分:人口,农业,工业,交通、人地关系。必修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都有所涵盖,各模块的考查趋于均衡;既有上文提及的深度,还有一定的广度。

备考建议 1、加强信息提取能力训练,注意信息与知识点的联系 “审题——获取文字提示——获取图像提示——答题模板——结合材料和区域背景分析”是解答地理试题的思维主线。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要注意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地结合,以获得完整的、综合性的地理信息。在审题目和材料的时候要注意画出“关键词”,如时空概念,新概念,地理术语等等,思考关键词与所学知识的联系,能否进行类比和知识迁移。读图时应注意图名、图例等信息,尤其是图例,全国卷与广东卷相比,图例数量大幅减少,意味着提示范围进一步缩减,所以我们更应该琢磨图例给我们带来的提示。 2、“以不变应万变”,着重主干知识的梳理和重构 教材是学科基础和主干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应多钻研教材,落实课本知识。尤其注意透彻理解书本上案例所反映的基本原理以及结论的推理过程,高考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会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地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把握多种地理要素、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内在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分析地理问题。 3、善于利用地图册,锻炼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学科能力。很多地理命题都以区域地图为载体,将地理问题置于具体的区域中,考查我们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来分析、评价、论证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当中需要不断锻炼区域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首先,我们要熟悉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重要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再者,我们要利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要素框架对书本上和地图册上典型的地区和国家的区域背景进行梳理;最后,我们还需要提炼其中的典型思路,整理到笔记本当中,在以后做题的时候可以进行知识迁移。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专题”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水土流失”的成因、影响和治理措施等,可以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其他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 4、注重能力培养,积累“地理术语” 高考答题是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所以需要在复习备考中重视地理能力培养。例如,计算能力、等值线的判读、空间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通过新情景和新材料,不断练习和提高对主干知识的运用能力。做题的时候还要注意地理术语的积累,以减少答题的文字量,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古代希腊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一、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经济的影响 (2) (一)农工商共同发展 (2) (二)航海发达 (3) 二、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政治的影响 (4) (一)城邦林立 (4) (二)政治民主 (5) (三)殖民海外 (6) 三、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浅论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摘要: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衰亡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更为突出。独特的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明。古希腊地理环境以多山、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为主要特色。受古希腊地理环境的影响,古希腊文明呈现出以农工商共同发展、航海发达、城邦林立、政治民主、殖民海外、文化繁荣为主要特色。 关键词:地理环境;古希腊;影响 Abstract: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decline and fall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fluence is more prominent. The unique environment created a unique civilizatio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ancient Greece to the mountainous, winding coastline and numerous islands as the main features.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ancient Greece,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presented to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farming, navigation development, city buildings, political democracy, colonialism abroad,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for the main features. Keywords: geography; ancient Greek ; influnece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理环境并不能直接决定文明的发展,但对于文明的发展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黑格尔在提到古希腊自然环境时说:“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1]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更为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古希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独特的文明。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东面的爱琴海和西面的爱奥尼亚海的群岛和岛屿,以及现在土耳其西南部,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东部沿岸地区。地少山多、海岸线曲折、岛屿密布为其主要的地理环境特色。作为古希腊文明中

高三地理备考计划

高三地理备考计划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2019年高考备考计划进入高三备考阶段,如何处理好地理学科内容繁多与时间紧迫的关系,做到高效备考,对每一位老师和学生而言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学年,按照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要求,同时借鉴上届高三老师备考的经验指导,我们新一届高三地理备课组将严格结合我们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复习。 一、高考备考的阶段划分 高考地理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两本选修 二、各阶段高考备考的思路 一轮复习是“画龙”,二轮复习是“点睛”,三轮复习是“锦上添花”。无论是一轮、二轮,还是三轮复习都把“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作为重中之重,“死抠”一些难题的做法不可取。 (一)第一轮复习:知识要落实到位,到根。 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稳扎稳打,不放过知识点的细枝末梢,全面系统准确熟练地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复习时,根据不同的内容,选

择不同的方法 A、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必须是精讲精练,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技巧,熟记规律原理的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同时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B、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难度 较小但不易住抓住重点,要求熟记某一内容的要素,注重 思维的建模,尝试根据实例进行综合(多维)分析,注重 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C、区域地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强调区域特征的概括,区域内 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区域整治的发展方向。 (二)二轮复习:重构体系,突破主干。 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重组、归纳、综合等的过程,从而把知识规律化、系统化和条理化,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1)通过专题复习,突破主干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专题复习就是变换角度,通过归纳、迁移,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及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应突出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应用等。 近年来的地理试卷,在考查的知识面上,一是既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也不追求章节的高覆盖率,这似乎已成为地理高考命题的“潜规则”。二是主干知识始终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且常考常新,近年来有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已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 遭到污染,大气、水、土壤、海洋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物种濒危,人口数量激增、自然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自然都给于了人类一定的报复,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人类及其活动环境与发展生态要素社会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我们每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我们需要的原料和能量,我们地球上的任何一种能源都来自于大自然,没有大自然我们就无法生存。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在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类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试图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这关系到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到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景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意义相当重要。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人类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众所周知,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她臣服于自然并完全依附于自然。那时人类最主要的就是生存,与自然作斗争,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对自然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日益复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支配、控制着人,人与自然仍处于和谐的状态,但必须看到人利用自然的能力正在提高,而正是这种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转型,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伴随着文明的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人受自然奴役转变为人主导自然,大量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人类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超出了以前所有时代对自然的改造总和。但是一直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真正被意识到,人类忽视了自己对自然的强大的作用力。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人类的足迹不仅几乎遍及整个生物圈,而且开始出现于太空与海底,扩展到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巨大系统。于是,人类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能够凭借技术而为所欲为。这样,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就被掩盖起来,直到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和由此造成的生存危机,人类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人类对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气污染。全球每年因燃烧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全世界有好几亿辆汽车,每年将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和汽车尾气到大气层中。大量的工

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课题】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区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区域内部的共同性或相关性,理解区域间的差异性,学会区域差异 的比较方法;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 2.过程与方法:运用日本、英国区域差异的案例分析,学会研究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并能将地理原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借助“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和“东、中、西部 经济区图”,列表比较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利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差异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会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学法指导】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比较法。自然环境差异比较可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并探究其原因;人类活动差异比较可以从农业生产类型和生产方式,工业,人口与城市,经济等方面。 【教学重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教学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1)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比较强;(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3)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同学们想一想,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区域的相关知识。 (新课讲授) (一)区域差异 1、形成原因: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2、表现: (自主探究)自学教材内容,归纳区域差异的表现。 (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分析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并总结出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 具体表现: 2、经济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分析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递进的三个观念。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例如,耕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较为湿润的或有足够灌溉水源的平原地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农作物、生产方式、作物熟制等也不同。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需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例如,坡地不适宜耕作,改造成梯田就可以耕作了。但是要注意,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例如,较陡的山坡也不适宜建梯田。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深入,旨在学习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但是,自然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长期微弱变化的积累,使得自然条件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从而对人类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活动方式产生影响。“标准”规定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近些年来地理学家研究的前沿领域。课程标准为了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并紧密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选择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学习本条“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最好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给出气候变化资料,以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还应给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以供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全球气候变化狭义地理解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针对近些年气温增高而提的,并且强调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则是就地理环境的演变而言的。“标准”要求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即目前的全球变暖现象,本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当然,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变暖的趋势起了加剧的作用。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 本条“标准”基于上面的认识,改变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文明作为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范畴,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的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代。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角色与地位是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水平及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 原始文明大约经历了400万年时间,在这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人与自然之间基本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自然对人类的主宰。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创造力非常有限,即使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环境从总体上也能较快的恢复平衡。社会发展到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初步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和“原始经验”的积累,人类组建以栽培作物和驯养动物取代采集和渔猎的部门,于是农业和畜牧业就发展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完全依赖、顺从自然的状况。但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整个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以农牧为主,活动范围较小,而且该时期人口密度不大,所以人对自然的破坏和冲击力较小,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超出环境容量,生态系统仍可维持大体上的平衡,人类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300多年前,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时代。尤其20世纪以来,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自然界进行强力征服和探索,以至于在短短的300多年间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农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成果。人们不再盲目崇拜自然,而是把自然当做被征服的对象,“人定胜天”、“人类中心论”成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主导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以至于全球出现极其严重的自然资源枯竭、人口膨胀、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森林锐减、垃圾成灾、水污染等等,这些事实使人类逐渐认识到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想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则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自然的承载力相协调,必须转换人类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制约自身的行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使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时代。 从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人类已处于主导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因此,人类要想实现文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都系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自始至终都应保持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而不应相互对抗。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念、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人们自觉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

【精品】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台风 第四节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本讲学习目标要求: (1)目标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台风、泥石流、地震等等)了解台风的危害,加深对台风作为一种常发而又严重的灾害的理解,关注台风,关注环境;台风的预防是认识研究台风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2)树立减灾防灾意识。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 1。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台风的形成及台风灾害的危害、防治 三.具体内容 (一)灾害及其防御 1.气象灾害 (1)台风 概念: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注意台风四周风向的判别。 形成: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的广阔洋面上,西北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 危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我国登陆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

(2)寒潮 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在秋末、冬季和初春时冷锋南下形成的。 影响范围:只有西藏、云南影响较小。 影响: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秋季、春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3)干旱—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 华北地区的春旱:由于春季降水少,同时气温上升速度快,蒸发量迅速加大,加之春季农业用水量猛增,造成的我国华北地区春季干旱的气象灾害. 江淮地区的伏旱:发生在梅雨之后,由于该地区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出现连续的晴朗、高温的天气形成伏旱.台风的到来可以缓解伏旱. 2.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 3.我国几种灾害性天气的成因、特点及防治 灾害天气地区时间形成原因主要特点综合防治 梅雨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江淮地区,冷暖 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 出现“空梅"—干 旱 降水多—排水 出现“空梅”—引水灌 溉 伏旱长江中下 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 一的副热带高压 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 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 形成,可缓解旱情 台风东南沿海夏秋热带海面上形成 的一种强烈的热 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作好抗台风 过境准备;建立健全减 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 系;营造沿海防护林, 提高公众灾害意识 春旱华北3~5月夏季风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 快 引水灌溉 夏涝华北6~8月夏季风来得早, 影响时间长,降 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河流疏浚, 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东部季风 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 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 雨雪天气 薄膜覆盖等 寒潮除青藏高 原以外的 广大地区 冬季 强冷空气迅速入 侵 大风、雨雪、冻害, 时间长,范围广, 秋春季危害最大 加强警报,作好防寒准 备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大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姓名文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态学 年级硕士一年级 学号 D1*******

任课教师明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文博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对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并生存下来,以此开创“骨器时代”[1]。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来于自然环境,这就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破坏的程度逐步加深,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是全世界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二者关系作简要叙述,并讨论如何正确、客观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破坏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Qian Lifu Anhui 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bstract: the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n old topic, Hemudu ancestors, which created a "bone age", transformed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兰州商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院、系:统计系 专业 (方向):统计 年级、班: 08统计(1)班 学生姓名:陈娟娟 指导教师: 2011 年11 月25 日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摘要 本文开始先阐述人类自起源至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古有之,引出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后,文章主要从各种环境问题入手,分别对当前世界各种严峻的环境问题一一列举,主要是:人口急剧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锐减、矿产资源过度利用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作出详尽的分析论证,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深切剖析了各种环境问题的起因和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突出文章的主题,呼吁人类爱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目录 一、摘要 (1) 二、正文部分 (2) 参考文献 (16)

“正文部分”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有人类始即有环境问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不断加强的同时,由于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合理的作法破坏了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的基本规律,造成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生活。要解决已出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环境问题产生,就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更是社会物质生活正常进行必备的条件,对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从古自今,为改造自然,人类不断与自然环境进行着斗争,给环境带来了深刻影响,但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又存在极大的差异。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随着人类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变化的。 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必须在已有着几百万物种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激烈的争斗。起初,人类必须在与其他物种共处的居住区内获得自己的位置:随后,在争夺食物与安全的竞争中,人类逐渐占据了上风;不久,人类凭借聪慧的大脑、灵巧的双手以及精巧的工具作为武器和掩护体,人类在与其他动物的竞争中掌握了绝对的优势;至此人类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