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知觉

第四讲知觉

第四讲知觉
第四讲知觉

第四章知觉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重点是掌握其知识点。

知识点:知觉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区别;知觉的种类;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空间知觉——概念,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参考系,生物钟,时间估计;运动知觉——真正运动知觉,似动知觉;错觉——视错觉及其种类,产生错觉的原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理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1、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非常紧密,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感觉和知觉的紧密联系,只有感觉器官对事物的反映,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2、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物体整体的反映。因此,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很少有弧立的感觉存在。在心理学中,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才把感觉从知觉中区分出来加以探讨。

然而,感觉和知觉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通过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过程,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它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主观因素的参与,相同的刺激常常引起不同的知觉。

2、由感觉到知觉,其间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即从感觉到的各种属性中选取一部分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并受个人当时的兴趣,需要,动机和情绪的影响。人的态度和需要也会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4、感觉和知觉都是认知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其它心理活动的基础,若没有感觉和知觉,就不能形成表象、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复杂的心理活动。

三、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分类一般有如下方法:

1、根据在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

2、根据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根据知觉时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把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称为错觉。

第二节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的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选择性。

(一)知觉选择性的功能

1、知觉选择性,可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少数重要的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刺激的干扰,使信息特点突出,对信息的认知更加有效。(图4-1 两可图形A)

2、能使人从纷繁的刺激物中主观地选择少数刺激物并对其发生反应,被选择的刺激物就是知觉的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其它刺激物就成了知觉对象的背景。对象和背景

的结构,是知觉的最基本的特点。(图4-1 两可图形B)

3、能够分清楚主要刺激和次要刺激,直接刺激和背景刺激。(图4-1 两可图形C)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刺激物的特点

1、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选择对象。

2、视野中的接近,即空间位置相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刺激物也容易成为知觉的选择对象。图4-2中的方块是视野中的接近容易组合一组的实例。人们常常把右图知觉为竖着的四个方块,把左图知觉为四个竖立线条。

3、在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以及在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从4-3中可以看到,形状上相同或相似的点,容易组成图形

4、连续、对称、趋和的图形也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例如4-4A中的圆圈和圆点。在图4-4B中,人们常

常把图中

曲线知觉为波浪形曲线,而把另一个图形知觉为方波图形。

5、轮廓闭合的对象比轮廓不全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但是,当人们面对自己熟悉的对象时,尽管轮廓缺少一部分,仍能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如4-5中为HELLO五个英文字母均缺少一部分,但人们仍然能知觉为一个完整的字。研究指出,当对象的轮廓线达到68%-72%,就能被人知觉为一个整体。

6、知觉的选择性不仅依赖于事物的物理特性,而且与人的需要、愿望,兴趣,任务、以往的知识经验以及刺激物对人的意义是否重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也是决定人的知觉选择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人的知觉的过程和结果。

人的知觉选择性规律,其实就是人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辨认和确认出来的规律,对于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广告的设计、工业产品的检查、军事伪装和搜查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概括出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事物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一)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1、知识经验

1935年,心理学家黎柏用图4-6中A,B,C三张图片做实验,以研究知觉经验对以后知觉判断的影响。B图为一个年青妇女,C图为一个老太太,图A图则同时具有B与c两图的特征,它既可以看作为年青妇女,也可以看作为老太太,这之间的差异关键在于个人在看A时其选择的知觉的特征而定。实验时把被试分为三组,以不同方式进行,第一组只看A图,不看其它两张图,结果65%的被试视为年青妇女,35%的被试视为老太太。第二组被试先看B图1秒,以形成年青妇女特征的经验,然后再看A图,结果被试把A图视为青年妇女的达100%。第三组被试先看c图15秒,以形成老太太特征的经验,然后再看A图,结果96%的被试视A图为老太太,只有1人(4%)视为年青妇女。同一知觉刺激(A图)产生了如此极端差异的知觉理解现象,可见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受到个人知识经验的很大影响。

1968年,伯瑞希用“不可能图形”,即用在两维图上看三维图形,来说明人的知识经验在知觉理解中的作用。由于眼睛接受了矛盾的信息,因而人脑不能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它,解释它。(图4-7)

2、言语指导

言语指导也是影响知觉理解性的一个因素。由于言语能够指示知觉的内容,当外部的对象标志不明显时,通过言语的指导,可以唤起人的过去经验,补充知觉的内容,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图4-8是一套平面图形。初看起来,上面的图形好象是由一组规则的三角形组成的六角形,但很难确认这是一套什么图形。一

旦告诉知觉者这是一套长方体的图形时,便会很快地辨认出这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的同一长方体的透视图。言语的提示加强了人对图形的理解,从而减少了辨认图形的不确定性。图4-8

三、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当对象特征不完备时,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知觉保持完整性的特性。

1、相同刺激的主观轮廓

当事物以部分属性分别、先后或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刺激人的感觉器官时,尽管它们在客观上是不完备的,但人却能在主观上全面地知觉它,即人能够把客观上的缺陷通过主观加以弥补。

图4-9的直线虽然并不连贯,但是人也会把它看成是一个三角形,而不会把它看成为三个角。这种在客观上并没有,而在主观上却认为有“白”三角形的情况,叫做主观轮廓。

2、关键属性的主观轮廓

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事物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因此,它们对整体知觉的影响也不一样。事物的关键性成分对知觉的整体性起着决定作用。图4-10中,A、B、C、D四个图形,当黑点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成主观轮廓的三角形的整体知觉也不同。A图三个黑点正好处在由三条直线(主观线)所形成的三角形的角上,因此其主观轮廓的效果最好。

3、不同知觉范围的知觉补偿

知觉的整体性不但在同一种知觉范围内出现,而且这种特性在不同的知觉之间也会出现。

例如,人们很少会把两只耳朵知觉为缺少一只。

再如,要知道杯子是光滑还是粗糙的,本应该靠触摸觉,但有时不接触也可看出它是否光滑,甚至还可看出是冷或热的。这种可以知觉到当时还没有感觉到的情况,是知觉的一个重要特性。

4、知觉整体性的组织现象

知觉更多以事物的组织结构特点,如接近性、相似性、封闭性和连续性等特点为转移,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觉的组织现象。(图4-11)

5、对知觉整体性的解释

人的知觉之所以能把当前客观刺激中缺少的东西在主观上进行补充,是因为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它的各种属性是作为一个整体对人发生作用的,也就是说,事物对人是一个复合的刺激物,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分别作用于感觉器官,它们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系,使人能在大脑中把这种联系保存下来,并在大脑对来自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刺激中缺少的东西,能用头脑中曾经有过这些刺激所留下的痕迹进行弥补,即通过主观上的补充,删略、替代或改组等这些心理上的加工活动,使人产生完整的知觉。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其物理特性已经发生变化,但知觉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

例如,物体表面的颜色在不同光源的照射下,其反射出来的光线会有变化,但人对物体表面的颜色的知觉映像却没有明显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或不同距离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落在视网膜上的像会发生变化,但人在知觉这一物体时的映像,仍然相当稳定。因此,知觉与刺激物的关系,并不完全服从于物理学规律。

知觉的恒常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小知觉恒常性

物体投射到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条件:物体的大小和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视网膜上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当同一物体,距观察者越近,其视像越大。反之,距现察者越远,其视像越小。因此,视网膜上的像的大小,与物体距观察者的距离成反比。如果完全按照物理学中的光学原理来说,某个人离观察者10米远,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要比离开他1米远时形成的像小得多。图4-11中表示了物体距离与视网膜像大小之间的物理关系。

但是,在实际知觉中,人仍然能比较正确地反映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实际大小。这就是说,对物体大小的知觉,并不随视网膜像的大小而改变,即当客观的物理刺激情况有变化时,人的主观上的知觉并不随之发生变化。或者说,视网膜上投影的像的大小有变化时,人的知觉并不跟着变化,这说明人的知觉具有恒常性。

人在对物体大小的知觉时,尽管观察距离不同,但是都接近于该物体的实际大小。这是因为人由于具有学习能力,已经把物体的距离因素估计在内,当在不同距离判断同一物体的大小时,结果始终比较一致。

2、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在明度和颜色知觉中,物体固有的亮度和颜色倾向于保持恒定不变。煤和白粉笔由于它们对光的反射率不同,因此明度差异很大,人们看到粉笔总觉得要比煤块亮。当把粉笔放置在很暗的地方,把煤块放在很亮的地方,使煤块实际上所反射出来的光强远大于白粉笔,从刺激的物理特性分析,放在亮处的煤块应该是白的,放在暗处的粉笔应该是黑的,但是从心理事实上来说,人们还是把粉笔知觉为白色,把煤块知觉为黑色。这种不受外界照明条件影响,保持对物体明度知觉恒定性的特性就是明度知觉的恒常性。也就是说,人能够在变化的条件下,根据物体固有的明度和颜色来感知它们。

3、知觉恒常性的种类很多,如有重量恒常性、人际知觉中有定性效应、刻板效应等。

4、导致知觉恒常性的原因

主要来自于人的以往经验,如儿童的知觉恒常性特点就不如成人明显。

5、知觉恒常性的意义

(1)可使人能够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来改造客观世界。

(2)使人适应环境。外界环境瞬息万变,如果环境稍有变化,人的认识和活动也都要随之变化,进行重新的学习和适应的话,那么人就无法适应外界的环境。

第三节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指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方位知觉等。它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个问题,已为科学实验所证明。

1897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特拉顿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一个两端装有凸透镜的管子牢固地安装在自己的右眼上,左眼用不透光的东西遮严,这样,他就只能从右眼通过管子来看东西。但是通过管子所成的象是倒立的,在视网膜上的物象却是与原物一样是正立的。开始一、两天,他觉得很混乱,看到的东西总是上下颠倒,左右反转:看到的人是头朝下、脚朝上,想拿右边的东西,手却伸向左边:想拿上面的东西手却伸向下面,并且听到的声音来自与他看到的声源相反的方向。经过连续几天的练习,到了第八天,混乱的情境克服了,习惯了现在的方位知觉。但是,当他去掉眼上的管子和遮蔽物后,又感到一切物体都是上下颠倒、左右反转的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又恢复了正常。后来,有人重复了这个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这个实验最早证明了物体在视网膜的象是倒立的,左右反转的。

实际上,人平常感到的物体是反向的,只是由于生活过程中视觉和视网膜多次结合后,人适应了,这个实验说明,空间知觉是人后天学习的结果。

又如,生而盲的人,经过医治复明的最初几天是分不清对象的形状、大小和远近的,他看到一片模糊的亮光,物体好象接触到自己的眼睛。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才逐渐形成视觉和触摸觉,动觉的联系,开始能分辨对象的大小、形状和远近。这种分辨开始也不完善,例如在一段时间内他分不清圆圈和圆球,三角形和棱锥体,然后经过很大的努力,才学会根据各种标志来估计对象的远近。

一、形状知觉

物体的形状是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感知的。物体的形状不同,它在视网膜上成的象也不同。

同时,眼睛在观察物体时眼球、眼肌的运动觉,用手触摸物体形状时的运动觉,都给大脑提供了物体形状的信息。大脑皮层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处理,就能正确地反映物体的形状。

人对物体的形状知觉具有相当稳定的恒常性。这是因为人在生活实践中曾经多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同时又经常以触摸觉来验证所获得的视觉形象。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实践后,视网膜上的形象便与眼睛的动觉形象、手触摸物体的动觉形象紧密联系起来并逐渐巩固。以后不论从那个角度来观察物体,不论视网膜上的形象是怎样的变化都能保证人对此物体有个正确的形状知觉。如对一个全开或半开,全闭的门,从固定角度看,获得的视觉形象不会相同的,但人从来不会发生误会。

二、大小知觉

视觉对大小知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发生上看,视网膜上的物象必须和触摸觉多次结合之后,视觉才能单独判断物体的大小。

物体大小的视知觉,由下列两个因素决定:

(一)物体的大小。在人离物体距离相等的条件下,视象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大物体,视象大,小物体,视象小。因此,视象大小是大小知觉的一个重要信息。

(二)物体的距离。视象是按光学的几何投影原理形成的,与物体的距离成反比。同一物体,处于远处,视象小;处于近处,视象大。大小不同的物体,由于远近不同,可能视象的大小相同,甚至视象的大小相反。因此,距离知觉总是与物体大小的视知觉紧密联系着的,只有两者互相配合,才能保证物体大小视知觉的正确性。

三、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对物体离我们远近的知觉。

对判断物体远近距离起作用的条件有:

(一)中间物的重迭。

(二)空气透视。

(三)线条透视。

(四)明暗和阴影。

(五)运动视差。

(六)眼睛的调节。调节是指水晶体曲率的改变。人在看东西的时候,为了使视网膜获得清晰的物象,水晶体的曲率就要发生变化:看近物时,水晶体较凸起,看远物时,水晶体比较扁平。这种变化是由睫状肌进行调整的。睫状肌在调节时产生的动觉,给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信息。不过,调节作用只在10米范围内有效。

(七) 双眼视轴的辐合:所谓辐合就是指两眼视轴向注视对象。在看东西的时候,两眼视轴同时对准物体,交合在一点。能获得清晰的单一视象。眼睛肌肉在控制视轴辐合时产生,也给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信息。辐合只在几十米的范围起作用,物体太远,视轴趋于平行,对估计距离就不起作用了。

四、立体知觉

立体知觉即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知觉。

立体知觉主要是双眼视差的机能。

常人的两只眼晴,其构造是一样的,两眼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年人大约是65毫米)。当我们注视一个平

面物体的时候,两个视象完全相同,并在两个视网膜的相同部位上。如果将两个重合起来,则两个视象的位置也是重合的。所以,这时,我们感到的是平面的物体。

当我们看立体物体或一大片景物(其中物体远近不同)的时候,两眼的视象便稍为有点差别:右眼看到右边多些,左眼看到左边多些,这样,两个视象便产生不完全在两个视网膜的相同部位上,也不会完全重合。这就是双眼视差。可以用实体镜来演示双眼视差在立体知觉中的作用。在实体镜里分别放上两张略有差别的照片,两眼通过三棱镜看去,在距离适宜时,就会产生立体感。

在立体视觉中,双眼视差的作用,也受到距离的限制。根据对许多人的实际测量,在500米以外,双眼视差对感知立体物已不大起作用了,1300米是立体知觉的极限。超过1300米以外,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

五、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例如,对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的知觉。

(一)方位知觉的参考系

1、东、南,西、北方向

2、上、下的方向。

3、左、右、前、后方向

4、借助于视觉、听觉,触摸觉,动觉、平衡觉等感官的协同活动对物体进行方向定位的。

(二)视觉的方向定位

1、视网膜上的位置,就能正确地判断物体的上,下、左,右等方向。

2、视觉、动觉和平衡觉的协同活动向大脑提供的信息,正确地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

(三)听觉的方向定位

对发音体的方向定位,听觉起重要作用。

声音的听觉定位有以下几个规律:

1、人体左右两侧的声音很少发生定向错误。人不会把左右的声音误认为右方的声音。

2、如果确定声音来自前方的话,前方和两耳轴线水平面上的声音,辨认最准确。其中正前方尤为准确,误差不超过3°,略偏向左右两侧的声音则稍差些。

3、上、下和前、后的声音容易混淆,往往误上为下,误前为后,或误下为上,误后为前。即在两耳轴线的垂直平分面上时声音容易混淆,难于定向。

4、同侧耳朵圆锥底面(连两耳直线为轴,圆锥围线与轴成45°角)上的声音,容易相互混淆。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两耳距离差之故。两耳距声源距离上的差别称为两耳距离差。如果声源靠近一耳,则声波要绕过头颅的半圆周(约27. 5厘米)才能达到另一耳。正是由于存在着两耳距离差,便造成了声波对两耳刺激的强度差间差别和时间差。这是声音空间定位的主要依据。

强度差是指来自侧面的声音,由于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因而其强度也不同。

时间差是指来自侧面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也不同。与声源同侧的耳朵先受到刺激,声源就被定位于先受刺激的一侧。声速是344米/秒,当声源从正中偏向3°时,刺激两耳的时间差仅为0.00003秒,人便能感到声音偏向一侧。时间差越大,感到声音偏向侧面的角度越大。当声源从正中偏向侧面90°时间差最大,达0.0008秒,很容易定位。

因此,偏向身体左右两侧的声音,两耳距离差较大,易于辨别其方向;处于两耳轴线垂直平分面上的声音,到达两耳相等,难于分辨共方向,一侧耳朵圆锥底面上的声音,对同侧耳朵的距离也是相等的,也难于辨别其一侧的方向差别。

5、借助头部和身体的转动也能够确定声音的定位。

6、通常的情况下,正常人的方向定位,以视觉,听觉为主,辅之以其他感官的协同活动。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人还可能以其他感觉为主,进行方向定位,例如,在黑暗中,靠触摸觉和动觉来确定周围物体与人之间的位置关系等。

第四节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一、时间知觉的参考系

时间知觉的参考标志很多

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2、计时工具:钟表和日历。

3、人体自身的节律性活动和计数活动。

二、生物钟

1、什么是生物钟?

大家知道,鸡叫三遍天亮,青蛙冬眠春晓,大雁南来北往,这些都是动物按时间进行活动的现象。有一些动物按时间进行活动的能力更为惊人。有一种鸟叫雀鲷鹭,生活在离海边约50公里的地方,每天要飞到海边来寻食。潮汐时间每天向后推迟50分钟。雀鲷鹭每天飞到海边来的时间也总比前一天推迟50分钟。这样,每天,退潮后,它们总是海滩上的第一批食客。又如,我国海滩上有一种叫“招潮”的小蟹,落潮时活动,涨湘时栖息,它身上的保护色则是落潮时变淡,涨潮时变暗,这些行为和生理节奏,同潮汐每天推迟50分钟

一样,也每天推迟50分钟。

这种生物内在所具有的“测量”时间的本领,通常称之为“生物钟”。

即使在排除环境信号时,许多有机体都具有固体的近似昼夜的生物钟。这种生物钟叫做日生物钟。即使在排除环境信号的条件下,某些有机体还具有近似周年的生物钟,这叫做年生物钟。青蛙冬眠春晓,大雁南来北往,就是年生物钟的作用。所以机体可以有三种方法使自己的行为和生理过程适应于变化中的环境:(1)可以对环境变化直接作出反应;

(2)可以不顾环境情况而根据内在秩序在特定时刻按特定方式做出反应;

(3)可以把这两种反应结合起来。

2、人体有没有‘生物钟’?

实验研究:心理学家用深达40米的地洞或特殊的实验室对志愿被试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被试一进入这个环境,便失去了从外部世界可以得到的任何时间暗示。实验表明,被试的节律性活动和生理过程仍然基本上保持24小时的周期。这说明人体确有与外界周期性现象无关的生物钟。

在宇宙航行和核潜艇中发现了人的生物钟的作用。在宇航和潜航中,人要在密闭仓里呆很久。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温度变化等因素,在这里都不存在。但是,如果睡眠时间不符合于工作人员习惯的地方时间,他们就感到睡不好,精疲力尽。因此,在长期宇航和潜航中,舱内的仪表和控制台的工作制度必须按24小时的地球循环来建立,以符合人的日生物钟。

有人曾对一个正常的男性对象进行了15年的研究,发现人类的一些生理过程也存在着近似周年的节奏,即存在着年生物钟。

人的生物钟藏在什么地方?其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目前正在研究中。有的认为可能与内分泌的周期性变化有关,有的认为可能与神经突触分泌激素的周期性过程有关,也有的认为与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的周期性有关。

三、时间估计

参与时间知觉的感官有听觉、触觉和视觉等。实验表明,听觉和触觉在时间估计方面最为准确。听觉辨认时间间隔的最高限度是1/100秒,触觉辨认的最高限度是1/40秒,视觉辨认的最高限度是1/10—1/20秒。

一般说来,人对长时距的估计往往不足,对短时距的估计往往过长,而对1秒钟左右的时距估计得最为准确。例如,在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估计1分钟的时距,有一位被试在13秒的时候便认为到了1分钟。时距越长,时间估计的错误越大。影响人对时间估计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种:

1、人的活动内容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在一段时间里,做紧要而有兴趣的事情,觉得时间过得快,把这段时间估计得短些;如果对事情不感兴趣,事情又无关紧要,就觉得时间过得慢,对这段时间的估计就要长

些。

2、情绪和态度也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在欢乐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快,时间被估计得短些;在烦闷和厌倦的时候,觉得过得慢,时间被估计得长些。期待着愉快的事情(如等火车,迎亲人)觉得来得慢,感到时间长;而不愉快的事情,却觉得快,感到时间短。

3、在回忆的时候,时间估计的情况与上述情形相反。同有趣的、欢乐的事情联系着的一段时间,回忆起来就觉得长些;单调乏味的一段时间,回忆起来就觉得短些。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回忆时联想的多寡有关。

4、利用时间标尺直接影响着时间估计的准确度。例如,用数数,数脉搏作为时间标尺,时间估计的准确度就提高。特别在长时距估计中,准确度提高更为明显。反之,不会利用时间标尺,时间估计的误差就大。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人的时间知觉个别差异明显。儿童时间知觉的个别差异更显著。同时,时间估计也可以通过人的实践经验变得精确。例如,有经验的教师不用手表,能准确地估计一节课的时间。

第五节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包括人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1、真正运动知觉,即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对真正运动的知觉。

研究表明:运动知觉的下阈为1-2分/秒,上阈为35度/秒。运动知觉的阈限依赖于物体对象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刺激物的亮度和持续时间,视野中有无参照点,视野结构的一般特点以及对象离观察者的距离等。例如,当刺激呈现在视野中央而且对象与背景间具有较大的反差时,人能够觉察的最小速度(即下阈)为每秒1分弧度;如果刺激呈现在视野的边缘,人能觉察的速度下阈就不是1分/秒,而是10-20分/秒。

20世纪60年代以来,神经生理学对动物视觉系统的运动觉察器进行研究: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刺激视网膜上对运动敏感的感受野时,便激活了视觉系统高级部位的相应神经系统,从而产生动知觉。这为解释运动知觉的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视网膜像和眼睛、头部肌肉运动的感觉是运动知觉的必要条件,身体自身状态的动觉和平衡感觉、物体的其它一些特性,也都为运动知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人除了能对真正运动着的物体进行知觉,还会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的运动”。这种情况称为似动现象。

2、似动知觉指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的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例如,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们会看到原来两个静止的物体中一个向另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动景运动,电影、电视、霓虹灯广告中的动态效果,就是按照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成的。

(1)诱导运动知觉——在晴朗的夜晚,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会知觉到月亮在移动而云是静止的,这叫做诱导运动,它是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邻近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知觉现象。

(2)自主运动知觉——当人们在黑暗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定时间后会感到光点在不停地运动,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自主运动知觉。自主运动的产生与黑暗中光点失去了周围空间的参照系,从而使它的空间位置不明确这一因素有关。它还与人的个性有一定关系,据研究,场依存性强的人比场独立性强的人更易受自主运动的暗示。

(3)运动后效——在注视物体向一个方向运动之后,再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方向运动,这种在主观上出现的方位改变现象称为运动后效。

第六节错觉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主观歪曲的知觉,而幻觉是在没有客观事物刺激作用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主观歪曲的知觉。

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已发现了错觉现象。在中国古代文献《列子·汤问篇》中,就曾记载有两个儿童争论太阳大小的论述:“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则如盘盂”,令孔子也不能解答。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描述过月亮错觉现象。自19世纪中叶开始,奥佩尔(J.J.Oppel)首先开始对错觉进行实验研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用线条组成错觉的演示图形,发表了大量有关几何图形错觉的研究报告,其中缪勒一莱耶尔(Muller-Lyer)错觉(图4-14)就是一幅较为著名的错觉图。一个多世纪以来,它是教科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最常见的错觉图形,也是研究者十分感兴趣、并被广泛研究的错觉图形。

众多的错觉现象表明,在人的知觉中,的确存在着主观与客现的不一致现象,然而有趣的是,我们无法将用观察的疏忽、不细心、不精确来解释错觉现象。这是因为,错觉是每个人处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知觉歪曲现象,没有一个人能够例外,个体差异只表现在错觉量上的变化。

一、视错觉

图形视错觉分为以下几种:

(一)线条长短错觉

图4-13是垂直和水平线条错觉图。此时,我们看到的a 和b两条直线的长度是相等的,如果a线段和b 线段垂直,并且a线段于b线段的中点与之相交,则a线段看起来总比b线段长些。

图4-14是经典的缪勒一莱耶尔错觉图。图中a 和b两条直线的长度也是完全相等的。但是,如果在等长线段的两端附加上不同方向的箭头,则看起来箭头外展的线段总是比较长些(a线段),而箭头内展的线段总是比较短一些(b线段)。在缪勒一莱耶尔错觉图形中,随着附加线段长度的增加和箭头角度的减小,a 和b两条直线所产生的不等长错觉将更加明显;反之,随着附加线段长度的减小和箭头角度的增加,a 和b两条直线所产生的不等长错觉逐渐缓解,附加线段的箭头角度越大,错觉现象越不明显,当附加线段的箭头角度大到一定的临界值时,错觉消失。此类错觉的形成机理在大脑,而不是在眼睛。

(二)面积大小错觉

图4-15是艾宾浩斯错觉图形。在图中,我们看到,两个内圆形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但如果在右边的内圆外周加一些比它大的圆,而在左边的内圆外周加一些比它小的圆,视觉观察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此时,右边的内圆显得小一些,而左边的内圆会显得大一些。

(三)形状错觉

图形因邻近线条的影响而发生形状变化的视错觉,称为形状错觉。在图4-16奥比森错觉图形A中,如果把正形放在一组圆形线条背景上,我们就会感到正方形的线条好像发生了全部往里缩的扭曲,看起来了不象正方形。

这种错觉在观察图4-16奥比森错觉图形B图时也十分明显,当把正方形和圆形图形放在一组放射形背景中时,正方形靠近中点的线条看起来长一些,且弯曲现象严重。而且,两个图形不仅变了形,而且方向也发生的改变:圆形好像上下长一些,左右短一些,且开口右倾;正方形变得右边线长一些,左边线短一些,且开口左倾。

在图4-17赫林错觉图形中,处在当前背景之下的两条平行线看起来不再平行,靠近中心点的线条似乎向内弯曲,远离中心点的线条似乎向外伸展。

(四)方向错觉

因背景的倾斜,使对图形的位置方向知觉发生了改变的错觉,称为方向错觉。

在图4-18左氏错觉图形中,在一组平行线上加了许多不同方向的线条,平行线条无论怎样看起来都好像是不平行的。

视错觉现象极为普遍,下面几个图形是其他的视错觉的图形:

二、其他错觉

在听觉方面,用假声器使左边来的声音(波)先进入右耳可以形成方向听错觉;在触觉方面,当在交叉的食指和中指中间夹一个小球时,会产生象有两个小球在食指和中指外侧的触错觉。

此外,各感觉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错觉有:同种材料重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会形成重量错觉即

感到大的轻小的重,当眼睛看着报告人讲话时感到声音是来自前方,可当视线移开后会感到讲话声是来自两边的扩音器等等。

三、产生错觉的原因

产生错觉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有生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

一种观点是从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方面对错觉作出生理学解释。例如,眼球运动理论认为,人对线条印象的获得是由眼球沿线段从一端向另一端移动所引起的,由于眼球垂直移动比横向移动更为费力,因此同等长度的垂直线段就显得比水平线段更长些。

从视觉生理的观点解释错觉的观点称为“周围抑制论”。这种论点认为,错觉的产生并非个人对外界事物的特征产生失实解释,而是由于物体各部分反光度的不同,使视网膜上视觉细胞受到抑制所致。由于物体本身各部分亮度不同,反射出来的光波自然也不同,有些地方亮度较大,反射光多,看起来就呈白色;有些地方亮度较小,反射光少,看起来就呈灰色;而有些地方亮度很的,几乎反射不出来多少光线,看起来就呈黑色。在此情况下观察事物的整个部分时,如果亮度大的部分所占的面积较大,那么它们将在视觉上占优势,因而使视亮度较小的部分在感觉上受到抑制,其结果就导致了视觉上的失实。例如,当我们注视图4-21中的赫氏方格图形时,因为图的周围全是白色,其反光度远较图内白色部分的反光度大,因而使图内白色部分的反光,在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时,受到周围视觉细胞的抑制,使得图内白色部分呈现灰色斑痕。但如果集中注视某一交叉点时,视网膜上的影像正好落在中央窝上,该处神经细胞密集,视觉最敏锐,周围的神经细胞就不能对之形成抑制作用了。

在解释错觉现象时,周围抑制论较适合于说明颜色对比错觉。例如,剪下两片浅灰色的纸,把一片放在一大张白色纸的中央,将另一片置于一大张深灰色纸的中央,此时比较两片浅灰色纸片时,将会觉得白纸上的纸片颜色较深。

也有人根据人的知识经验等主观方面对错觉进行认知性解释。他们认为,人当前的知觉和过去的经验之间产生矛盾,就会作出错误的思维推理。

一百多年来,人类对自身的错觉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为止,研究者尚未提出大家都相对公认的、可以解释各种错觉现象的理论。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知觉?它和感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和知觉的恒常性?

3、什么是空间知觉?如何来判断某个物体的远近?

4、说说你在生活中的错觉体验。

知觉的特征在市场营销中有哪些应用价值

知觉的特征在市场营销中有哪些应用价值? (1)运用知觉的选择性原理帮助消费者确定购买目标 消费者走进商场或超市时,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同时作用于消费者的感官,但他们并不能同时认识并反映这些商品,而只能对其中的某些或某一商品具有相对清晰的感知。这是由于这些商品成为消费者知觉目标的对象物即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经验而感知清楚,其他商品则相对地成为知觉对象的背景,或者视而不见,或者感知得模糊不清。因此,在市场营销中,一方面,营销人员应尽其所能地突出商品特征,尤其是应千方百计地使主销成为消费者知觉的对象: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地使经营的商品具有比较大的选择性,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各种各样的消费需求。(2)运用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原理开展营销活动及广告制作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原理告诉我们,当某种消费品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们能够凭借以往的知识经验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商品的生产或销售应充分认识和体现整体性和理解性的基本要求,首先给消费者一个良好的感知印象。如有一家百货商店新进了一批刻花玻璃高脚酒具,造型与质量均佳。但不知什么原因,摆上柜台后一直销路不畅,平均每天只能卖出二三套。后来,一位营业员灵机一动,在一套酒具的每个酒杯中斟满了红色的液体,摆在玻璃柜内,宛如名贵的葡萄酒,使人感到芬芳四溢、满口生津,购买欲望油然而生,结果每天销售量增加到三四十套。实际上,那位营业员只是把三滴红墨水滴在了清水中。这里,消费者把酒具与酒以及美好的口感联想为一体,进而增强了对酒具的购买欲。知觉的整体性特征使具有整体形象的事物比局部的支离破碎的事物更具有吸引力和艺术性。因此,在图画广告中,把着眼点放在与商品有关的整体上比单纯把注意力集中在商品上,效果更为突出。例如,一幅宣传微型录放机的路牌图画广告,画面是一位年轻健美的姑娘,身穿运动衫和牛仔裤,头戴耳机,腰间挎着小型录放机,骑在自行车上,路两旁绿叶清风,微笑前行。说明录放机与消费者生活密切联系,可减轻路途疲劳,提高情趣,高雅不俗。这则广告运用了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原理,比画上一个收录机,配上死板的文字说明效果要好得多(3)运用错觉原理制定商品促销策略由于消费者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感知事物时,会产生各种错觉现象。错觉是客观存在的,在商品促销中,可充分利用错觉(尤其是视错觉)现象制定商品销售策略。商业企业在店堂装修、橱窗设计、广告图案、包装装潢、商品陈列等方面,适当地利用消费者的错觉,进行巧妙的艺术处理,往往能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刺激购买。比如,有人曾做过如下实验:他请30多位被试者喝咖啡,每人都喝4杯,各杯浓度一样,只是4个杯子的颜色不同,分别为咖啡色、青色、黄色和红色。喝完咖啡后,要求被试者对咖啡的浓淡作出各自的评判,结果,有2/3的被试者都说红色、咖啡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浓,青色杯子中的太淡,只有黄色杯子中的咖啡浓度适中。据此,销售商便把咖啡店里的全部杯子都改用黄色,以便更好地发挥颜色视觉的作用,结果使大多数顾客都感到满意。 (4)知觉在营业员工作中的作用①拓展接待服务方面:营业员对正在接待的顾客,应当作为知觉的对象,其他顾客相对地成为知觉的背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随时在换位,接待甲消费者时,乙消费者向营业员发问,乙立刻应成为知觉对象。优秀营业员的知觉在对象和背景间应能及时转换,能够同时接待、照应几位顾客,有较宽的接待服务面。 ②掌握向顾客推荐商品的艺术:由错觉原理可知,明度高的色彩(如红色、共色)有扩张感,而明度低的 色彩(如灰色、蓝色和绿色)则有收缩感,两极相反的物体放在一起会相互突出。营业员在向顾客推荐服装类商品时,应学会运用人们知觉中产生错误的规律,合理、科学地推荐,提高服务艺术。 知觉理论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08-05-08 浏览次数:1384 (1)运用知觉的选择性原理帮助消费者确定购买目标 消费者走进商场或超市时,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同时作用于消费者的感官,但他们并不能同时认识并反映这些商品,

知觉

一、知觉概念 1.知觉的定义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应。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①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观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知形式。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即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②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比感觉复杂。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3)知觉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需要和动机、价值与态度、情绪。 2.知觉过程的作用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他纳入一定的范畴。

3.知觉的分类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4.几个概念 (1)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如:颜色和明度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 (2)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依赖于感知的主体。人的知觉系统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例如:在阅读课文时,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我们从课文中提取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二、知觉的特性 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对外来的刺激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的过程。被选择的是对象,未被选择的其他刺激成为背景。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

谈谈你对职业意识作用的认识

请谈谈你对职业意识作用的认识 当今时代,大学生资源过剩,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日趋增大是一个不得不直面的现实。并且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也造成另一种局面,那就是市场上也急需专业上的对口人才。在这种晃动的十字路口,如何培养我们自己的职业意识就显得尤关重要。下面是结合我的情况及自己的想法对职业意识的认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先强人,强人先强教育。任何时候,我们学生都应以学业为主。在这里,我强调一下,我们是要学会“会学”,而不是高中时代机器式的死学。我们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经常“下馆子去品尝其它口味的食物”,去了解对自己以后有用的东西。集百家之所长,成一己之绝技,真正做到“上得了刀山,下得了厨房,对付得了小三,打得过流氓。”做一个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在学校除了把学业搞好,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有人说人的一生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做事,一是做人。其实,做人和做事体现在一个过程中。做人体现在做事的过程中,做事反映做人的道理。学会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就是要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这是使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也是一种艺术和能力。与人交往的品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没有良好的品质和能力,要想在

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人际交往中,诚实和信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能否奉守这个原则,不仅体现着人格的高低,而且也关系着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及协调精神。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的时代早已过去。一个人再有能耐,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协作,那他的潜力也不会发挥到极致的。木桶所盛的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当今时代,一个企业要想强大做好,就必须提高团队意识。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团队,一个士气高涨的团队,这样的公司怎能不优秀,怎能不强大?如今我们这一代的学生大部分是90后,属于独生子。从小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不良恶习早已形成。个个都是傲慢自大,以自我为中心。我也接触了一些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反映大学生进场后,顶撞上司,目无普通员工,这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试想假如我们总是这样骄横,甩不掉“小皇帝,小公主”的帽子,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得协调他人,我们又怎能被社会所接受,在社会上立足? 提高竞争意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这个地球上有生命时,就充满了竞争。社会只有存在竞争,社会才会进步。我们的时代无处不存在着竞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要生存发展,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必须学会竞争。竞争既然存在,就避免不了残酷与失败,优胜劣汰是竞争的结果。但即使如此,也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原则。,正确的、理性地对待竞争。

论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论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的。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一切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见图1。 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3 大类[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映。如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形状。形状是由轮廓及其所包围的空间组成。人借助于视觉、触摸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可以形成形状知觉。而人的形状知觉之所以能保持相当的稳定性,一方面由于有了多次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经常得到触摸觉的验证。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单凭触摸觉也能形成形状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除了在一定空间中活动以外,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中活动。时间无始无终。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太阳起落,月的圆缺、四季变化等,成为人们时间知觉参照系。[https://www.doczj.com/doc/ff5177241.html,]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创造了日历、时钟等计时工具,使时间知觉更精确。 所谓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人要想产生运动知觉,首先要确定参照系。参照系可以是某些相对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观察者自身。没有参照系,人便不能产生运动知觉或者产生错误的运动知觉。例如在暗室里注视一个光点,过了一段时间后,会把静止的光点看成是运动的。这是因为在视野中缺乏参照系之故。 人们对世界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被知觉物体或事件所处的背景的影响。曾有人假定背景对于知觉的影响仅限于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并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他给被试呈现一些刺激序列,每个序列由3 个单词组成:第1 个词是清晰可见的背景词(如hand 或tree),第2 个词是双义词(如paim),第结果表明,当双义词清晰可见时,被试的判定作业只在一致背景下得到促进。人们将之解释为:双义词的有意识知觉导致了与背景一致的意义的选择。而在无意识条件下,只要目标词与双义词有语义联系,被试的判定作业就会得到促进,而不管背景是否一致。人们认为这表明了:当双义词的知觉是无意识的,则它的多重意义都被自动激活,背景限制不了意义的选择。这一结果支持了他的假设:一个刺激的有意识知觉受背景的限制,而同样刺激的无意识知觉却引起不受背景限制的自动反应。 知觉对象具有多种可被观察到的性质,比如,它的颜色可能很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它的形状可能与背景的形状有很大的差别,也或者它要表达的内容与其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同,这就是知觉对象的特殊性。背景具有它的普遍性,它作为知觉对象的衬托,即要达到一定表现目的,又不能过于眩目而喧宾夺主,绿色的衬托合理地铺垫了红色,即不会使红色的出现显的过于突兀,它的柔和的性质又可以为红色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例子只是从颜色一个方面表现了感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对于知觉对象的感知会从很多方面来尝试,比如知觉主体会从感知对象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包括声音等多个方面观察从而得到一个综合的最全面的结论,这个经验在以后的实践中就会比较持久的保留。 一件完美的工艺品,如果摆在洁净的桌面上,它的所有优点都会展现出来,可是如果将它摆在一片杂乱的废物中,人们的目光就会被周围各种次要的因素吸引而忘却了最终所要投入注意力的对象,“万绿”如果换为“万紫”,它的衬托作用就会转化为扰乱观察者的主要因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 阅读精选(1):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分以下四种: 知觉的选取性 人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的反应的特性。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的体现,比如大家在复习备考中喜欢在书上画线,这就知觉选取性的体现,方便我们从整个书的大背景中区分出重难点。另外我们再来说说猎人和樵夫的故事,说猎人进山看见的就是狗熊,袍子等一些动物;樵夫进山看见的就是一些松树,柏树。这个小故事很鲜明的体现了选取性在生活中的体现,即每个人从背景中区分出优先加以反应。 知觉的整体性 在生活中同样有很多的体现。如我们观看一个不完整的三角形时,我们很少会把它看成零散的线段,更加可能的是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的图形。这就是知觉整体性所说的把部分看成整体。有时候绘画时我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人物,就能够识别出来他是谁,这也是整体性的体现。 知觉的恒常性 有大小,颜色,明度,形状等恒常。那么,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

呢?它其实指的是知觉条件发生变化,知觉对象依然持续不变的现象。如大小恒常,一支笔放在你的远和近的地方,外在条件发生变化了,但是知觉的对象这支笔依然持续不变。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主要指的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如中国俗语所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是体现了知觉理解性。 知觉的特性比较容易混淆,期望大家能够抓住主要特征,火眼晶晶,识别其中的纷纷扰扰。 阅读精选(2): 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常称之为知觉经验。知觉经验是相对的。我们看见一个物体存在,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以该物体孤立地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而务必同时也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他刺激。这样,物体周围其他刺激的性质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势必影响我们对该物体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形象与背景是知觉相对性最明显的例子。形象是指视觉所见的具体刺激物,背景是指与具体刺激物相关连的其他刺激物。在一般情境之下,形象与背景是主副的关系:形象是主题,背景是衬托。另一个例子是知觉比较,是指两种具相对性质的刺激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时,由于两者的彼此影响,致使两刺激所引起的知觉上

概述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概念,感觉的种类。 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听到声音,看到颜色绣的花箱等都是感觉。真和一个具体事物都有许多个别属性,当这些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是,就在大脑中引起相应的视听嗅味,触等感觉。 二、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第一视觉。 引起视觉的11刺激物时,电磁光谱中一定范围的可见光波。光波有三种物理属性,波光波幅和纯度。光波作用视分析器引起视觉也具有三种心理属性。色彩明度,饱和度。 第二,听觉。音波是有物体振动引起空气分子周期性压缩和稀疏变化而产生的。音波作用听分析器而引起听觉。 第三嗅觉。嗅觉是一种化学性感觉,其适宜刺激是挥发性的物质分子。其感受器为鼻腔上鼻道内棕色嗅膜中的嗅细胞。 第四。味觉。味觉也是一种化学性感觉,它喂食物选择食欲的增加有关。其适宜刺激物是溶解于水的物质分子。舌根对苦的感受性高,舌尖对甜舌的两侧对酸味儿,舌两侧前部对咸敏感。 第五肤觉。弗爵士物体的机械和温度特性作用于皮肤表面而引起的感觉。一般包含有同温冷处四种基本皮肤感觉。其外周感受器分别

为表皮各层中的游离神经末梢、罗佛尼氏小体。克劳斯氏小球以及真皮层的迈纳斯触觉小体和皮肤深处的一夜,也西尼氏环层小体。 2、内部感觉 第一,运动觉。运动觉又称动觉。动觉时有机体对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其感受器为肌梭腱梭关节小体等神经末梢。由于肌肉收缩,伸展和关节角度变化给与的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经传入神经脊髓丘索到大脑皮层中央沟的前回。便产生动觉,在反馈和连锁活动中动觉起监督保证和协调作用。动觉与肤觉结合可以构成触摸觉,动觉是一切活动和言语运动的基础。 第二,平衡觉。 平衡觉是有机体在作直线加减速运动和旋转运动时能保持身体平衡,并知道其方位的一种感觉。其感觉器官是内耳前庭器官的耳石装置,刺激引起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节,脑桥前庭神经核一部分到内脏器官,一部分的眼肌,一部分到小脑引起姿势调整,以保持身体平衡,同时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颞叶听区前的前外雪氏回,产生变速和旋转感觉。 第三,机体觉。 机体觉是由机体内部环境变化作用于内脏,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内脏器活动状态的感觉。机体觉的适宜刺激物是内脏器官的活动变化。其感受器是分布在内脏器官壁上的游离状态的神经末梢。其神经通路主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干来完成的。机体觉一般包括饿饱,渴,痛,恶心便意感觉等。机体觉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没有明确的定位。谢

第四章知觉

第三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成分的简单总和。知觉包含了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感觉成分的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耍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在实际生活巾,人们都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我们日常看到的不是个别的光点,色调或线段,也不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刺激特征,面是由这些特性组成的有结构的整体。刺激物的个别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恃性而存在的。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识别和确认。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区别开来;识别与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识别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人们比较容易觉察一个物体是否存在,那么要识别和确认这个物体就要困难的多了。 二、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人在知觉客现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它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三、知觉的种类 (一)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 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二)根据人脑所反映事物的特性 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分析论述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其他特性中的作用

分析论述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其他特性中的作用 个体靠感觉和知觉以了解周围的世界,感觉和知觉都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经验的获得多半是多种感觉的统合,甚至在统合中也包括了当时心情、期盼以及过去经验与学到的知识。“因此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对同一引起知觉的刺激情景表现在各个人的知觉判断时,将会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我们对环境事物的知觉,并非只是单纯地对环境中客观事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带有相当成分的主观意义与主观解释。知觉是根据感觉所获得的资料而做的心理反应,此种反应说明了个体在其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对环境事物所做的主观解释。同种花色的衣服穿在胖、瘦、美、丑的人身上,予人的知觉是不同的。知觉虽然是以生理为基础的感觉资料为依据,但所得之知觉经验内容,却完全是心理作用。 知觉本身有其特有的性质,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是我们在知觉中最常见到的特性,它们共同构成了知觉这个整体,反映了知觉的功能以及其对客观世界的作用。在知觉的特性中,知觉的理解性往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解释知觉并以此来概括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对此既可以概括性的认识,也可以分化认识。人们往往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和领会它,并用词把它表示出来,这是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辨认或者认知事物的过程。当然,知觉的理解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有时会有违客观性),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思维,理解的主体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得出不同的认知结论。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言语的指导作用:人们对事物的了解首先建立在头脑中形成对对象的一般性的认识,其次才会在脑海中组织起对对象的感悟,语言正是这种感悟的外在性表述。语言的指导性作用主要在于语言的直观表述和提示作用,当人们脑海中难以瞬时勾起对一定对象印象时,语言的出现可以帮助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 2.实践活动的任务: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就为之服务,个人的主观目的不同,对对象的感知方面也就不同,主体会以他所要获得的事物的主要方面信息来知觉对象,因此不同的目的往往导致对对象的知觉效果不同,比如,对美景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3.个人动机和期望情绪与兴趣以及思维定势等: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态度不同往往会造成不同的理解方式,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同时一个人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势必很难对知觉对象做出深刻的了解,勇于创新,才可能发现知觉对象的其他有用方面。 理解的条件实际上为理解本身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理解的最初形式是认知。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主要在于认知世界。加深对世界的理解,有助于将认知对象分门别类,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体系化认识。人们往往根据理解把对象归入某一类别,而不用区分出对象的所有标志。例如,学生学习英语,对某些单词熟悉了,就常常只根据少数字母所构成的整个字形去认识单词,这可以大大加快阅读的速度。 理解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使得它具有一定的意义,从而为进一步的认识提供了基础。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知觉对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以达到真正认识世界的目的。 理解的主观经验性决定了它必定是按照主体看法来认知对象的,这就提供了认识对象多种可能性,不同的人头脑中形成的对知觉对象的认识不同,各种理解的融合可以提供认识事物和对象的更多更广的途径,也有利于知觉对象被更完整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丰富知觉对象的内涵。

第四章消费者的知觉-消费心理学资料

第四章消费者的知觉 教学要求: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从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它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前提,也是消费者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本章学习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分类和营销应用,掌握提高企业展露水平的技巧;学会利用知觉原理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分类、特征,感觉知觉的心理现象在营销中的应用。错觉的产生、种类及营销应用。知觉过程、知觉风险以及在营销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展露及展露选择性的认识以及营销应用;零售商如何提高展露水平;植入式营销和埋伏式营销的认识和营销应用。知觉风险的产生和降低知觉风险的途径。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从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它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前提,也是消费者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过程包括了消费者对商品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和想象等心理过程。

第一节消费者的感觉和知觉 感觉与知觉是消费者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其他心理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消费者通过感觉和知觉活动可以获得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资料。 一、消费者的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所谓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二)感觉的分类 人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感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把各种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外部感觉是指由人体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按引起感觉的刺激物与感受器官有无直接接触,分为距离感受作用和接触感受作用。内部感觉是指接受肌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置和运动及内脏不同状态的感觉。主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多种多样的感觉使消费者能够从各个方面了解商品的属性和特点,初步获得对商品的感性认识。 (三)感觉的基本特征 (1)适宜刺激。(2)感受性。(3)适应性。(4)关联性。 (四)感觉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1、感觉使消费者获得对商品的第一印象。感觉是消费者认识商品的起点,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消费者只有在感觉的基础上,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是人脑对感觉信息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但是知觉又与感觉不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因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也是对感觉信息做出的进一步处理。 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经由各感官决志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其彼此关系的过程,具有知觉理解性、知觉选择性、知觉整体性和知觉恒常性特征,由此而保证了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综合各种举例分析,我们将知觉的基本特性具体阐述如下: 一、知觉理解性 (1)定义:知觉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 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 行解释,并用词语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 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人在感知知觉对象 时,总是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 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作出最佳的解释,然 后把它们标示出来。比如,在听一段音乐的 时候,非专业的听众会听出“好听”或者“不 好听”,更进一步的能听出这段音乐里表达 出了怎样一种感情,而专业的音乐学习者则 能听出其中每个乐章代表的不同含义,这段 音乐使用了多少种乐器进行演奏,甚至听几图一 遍就能学会并演奏这段旋律。这是听觉上的例子,在视觉和其它感觉中也是如此。在视觉上,我们看到图一中不规则的墨块,一下子看不出这是什么,但是在以往的经验上,我们曾经见过“狗”这种动物,便会反应出这是狗。 因为知觉的理解受到已知经验的很大影响,容易形成知觉定势。知觉定势是指个体由于已有知识经验、动机或暗示等形成的某种知觉期望,有准备地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知觉的过程。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有时候(常为实验状态下)定势的产生依赖于先前刺激呈现的时间长短,如果过长被试会产生疲劳效应,定势作用消失。 (2)特点: 1、知觉理解性是以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为 前提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因此当人 无法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所感知的事物 进行理解和解释,那么知觉理解性就会 降低。 例如图二中所看到,两个螺帽并不 互相垂直,同时这也是一张不可能图形, 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实三维形状提供 了错误信息。 2、知觉理解性受语言指导的重要影响。

感知觉的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感觉的概述 实习班级13学前1班2班 授课时间2016年**月**日星期五第3、4节课 教学课题第二篇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教学目标1掌握感知觉的概念及种类 2掌握感知觉的作用 3掌握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知觉的概念、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环节与内容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上课前同学们先来看看几张图片。(出示图片:水果、建筑物、生活用品等) 问:请问图片中的是什么?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台来配合老师完成一个小测试(自愿或随机点名一位同学闭上眼睛,让他摸一部手机并猜测) 问:请问你能猜的出这是什么吗? 师:很好,刚刚同学们不仅答出了图片上的所有名称,也正确猜出了

这是一部手机,那么请问同学们是通过什么来获得这些信息的呢?生:视觉和触觉 师:没错,视觉和触觉都是感知觉的一部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注意第一节感知觉的概述(板书标题),首先,我们先来学习感觉(板书:一、关于感觉的认识)。二、教学新课 一、感觉的含义及其种类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划线P32 板书:定义) 2.感觉的生理机制 师:那么,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 (1)感觉系统的构成:由感受器和相应的感觉神经组成的 (2)感觉产生的过程:三个主要环节:感觉器官--转换--感觉中枢(大脑)(划线P32 板书:感觉器官--转换--感觉中枢) 问:是否所有的事物我们都能感觉到呢?生:不是 师:没错,答案是否定的,比如超声波,红外线、某些动物的叫声等。那么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有感觉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3)绝对感觉阈限:某种刺激若要引起一个人的感觉,是需要具有一定强度的。只有当物体发出的声音、气味等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被听到、闻到。 绝对感觉阈限----- 指刚刚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划线

(完整版)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期间,尽量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等以后进入企业用人单位的时候就能体现出训练有素的一面,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一席之地。同时多了解一下自己专业所对应的各类职业的要求和特点,以便能寻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从而为自己热爱的职业勤奋学习,早做准备,成就职业理想。 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职业活动中不仅需要竞争,还需要主动合作精神,竞争与协作相伴而生,相离而失。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职业活动,总是与一定的职业群体相联系,离不开同行业的支持与协作,内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必须团结协作。(二):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学习包括更新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掌握新技能,结合各门学科知识来发展和完善自我;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有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的提高,真正成为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培养服务与奉献意识的: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奉献精神是一种能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敬业是奉献的基础,乐业是奉献的前提,勤业是奉献的根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对社会做出贡献。 (四):锻炼沟通能力:没有沟通就没有一切。好多业务的成功都来自于主动的出击,能和客户很好的交流和沟通,这样的业务关系才能维持得长久,在一个企业当中,不会交流沟通的职员,其职业前景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在走出学校之前锻炼好自己的口才和必要的沟通技巧。 (五):培养质量规范意识和效率意识:质量与效率是企业的生命。质量能为企业赢得客户的认可,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而扩大生产规模。效率的提高使产品成本降低,可获得比同行业企业更高的利润。在企业内部推行质量与效率意识,可使企业的生产水平取得长足的进步。 (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要求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深厚的知识积淀,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更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在校期间应特别注意科学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发散性思维方法,即从不同角度、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职业活动和推进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

《心理学》:知觉的特点

知觉的特点 各种知觉有着共同的特点。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或综合性)、选择性和理解性。 1.知觉的整体性(或综合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既有多种属性又有整体性的事物,这种对象仍被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属性,既可以同时地被反映,也可以相继地被反映;既可以作用于同一种感觉器官,又可以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我们对图形结构和大小的视知觉,这是由于图形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同时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器官。我们对有声电影的知觉,这是由于有声电影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同时而又相继地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知觉对象各个部分的强度常常是不同的,较强的部分常常掩蔽着较弱的部分。在我们比较对象的时候,如果这些对象弱的部分是相似的,那么我们就可能看不出这些对象的相似处。如果这些对象强的部分是相似的,我们就可能看不出相似对象之间的差别。例如,中小学生作文容易写别字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分清音同义不同的一些词。在一般情况下,对中小学生来说,声音相同这部分比较具体,因而作用较强;意义不同这部分则作用较弱,在他们作文用到这些词时,就容易忽视这些词在意义上的差别。 知觉的整体性还表现在人们对对象各部分之间的不同关系产生不同的知觉。如果相同的一些部分处于不同的相互关系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知觉整体。例如,同一些乐音可以构成不同的曲调;同一个曲子又可以用不同的音域或音质来演奏。 2.知觉的选择性 我们知觉时,常常在许多对象中优先地把某些对象区分出来予以反映,或者在一个对象的许多特性中优先地把某些特性区分出来予以反映。知觉的选择性是由各种客观原因(如事物的作用强度、活动性、对比以及知觉对象所处外界条件的特点等)和主观原因(人的态度、需要、兴趣、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对生活、实践的意义等)决定的。人所从事的活动任务在知觉的选择性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知觉的选择性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经常的。临时的选择性是由人在知觉中一时的需要、情绪、心理状态决定的,而经常的选择性则常常是由于人在某方面长期活动(特别是职业上的)结果造成的。如没有技术知识的人看机器的时候,在对机器的细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观察方面,就比机器的设计工程师差得多。 3.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对对象进行知觉时,总是用以前获得的有关知识和亲身的实践经验来理解所知觉的对象。对于事物的理解的最初形式是认知。认知总是用对象的识别标志作为依据的。人们根据这些标志把对象归入某一类别,而不是区分出对象的所有标志。例如,学生学习英语,对某些单词熟悉了,就常常只根据少数字母所构成的整个字形去认识单词,这可以大大加快阅读的速度。但这也容易引起知觉的错误。学生就容易把像“diary”(日记)、“dearly”(亲爱的)、“dairy”(牛奶房)、“daily”(日常的)这些形近字混淆起来。 我们能否把知觉对象认知出来,这和知觉对象所处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大,我们就比较容易地把对象从背景中辨认出来;对象和背景的相似性大,我们就不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辨认出来。我们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黑白对比,字迹一清二楚;如果我们用深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黑板上加深色,就较难把字迹辨认出来。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对象与背景的区别有时并不是那样固定不变,而是可以互

知觉

知觉的选择性 第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人在同时间内不可能感知周围的一切对象,而只能感知其中的少数对象。按照巴甫洛夫的学说,注意的生理基础就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人类接受新事物的心理活动都始于注意。第二,知觉及其选择性。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这种整体反映就是知觉。对于广告,一般来说,接受者都是以知觉的形式感知的。知觉有若干特征,其中之一是选择性。即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对这些事物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象从其它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它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第三,我们把广告的主体想要发送给接受者的信息内容称为广告的主题,或者说主题就是广告的主要内容,而那些非主要的、起陪衬作用的部分称为广告的背景。 根据以上的概念,通过推理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判断:要想使消费者在众多的广告中对你的广告优先知觉引起注意,要想使消费者对你的广告的主要内容引起注意,避免被不必要的背景干扰,就应该充分利用知觉的选择性规律。 一、利用色彩的对比 知觉选择性的原理告诉我们,主题与背景的色彩对比反差越大,就越容易对主题优先知觉。自然界的颜色丰富多彩,实际上颜色可以看作是在一定范围内电磁波波长的函数。当电磁波的波长在4000埃(l埃=10-8厘米)到7700埃之间的范围内时,人的肉眼可以感知,我们称之为可见光,可见光的颜色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可见光的波长趋于7700埃时呈红色,接近4000埃时呈紫色。我把颜色按照波长的顺序分为两组8种颜色,就具有强烈对比反差的颜色进行了配对: 红←→绿 黄←→蓝 橙←→青 黄绿←→紫 我在七原色的基础上增加了介于黄色和绿色之间的黄绿色,这是为了配对。这样图中的每一个颜色都可以在另一组中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也是对比反差近于最大的颜色。虽然这种划分方法不是很严密,但经过长期的对比验证,认为是切实可行的,其误差可以忽略不计。例如,红与绿对比反差近于最大,因此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就十分显眼;同样,万红丛中的一点绿也会引人注目。如果某一广告的主题选用红色(或绿色),就应以绿色(或红色)色调的背景衬托之,这样就能够比较有效地吸引注意,达到较好的广告效果。若是蓝色的主题,宜选用黄色的背景;黄色的主题选用蓝色的背景;青色(或橙色)的背景能有效地衬托出橙色(或青色)的主题。 二、利用明暗的对比 有时广告颜色的选择范围受到限制,可以通过调节色饱和度和亮度来增大主题与背景的对比反差。色饱和度指颜色的浓淡程度。主题若是明亮的、浅色的,背景就应是深暗的;若主题是深暗的,背景就应是明亮的、浅色的。 三、利用声音的对比

知觉的四个特性的例子

知觉的四个特性的例子 知觉的整体性 1. 抽象派画家的作品可能缺乏合适的线条比例、粗细,图案可能也不恰当,但人们仍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它、理解它、欣赏他,原因就在于作品中的关键性特征为知觉整体创造了条件。 2. 强度大的组成部分往往决定对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例如,人的面部特征是我们感知人体外貌的强的刺激部分。只要认得人的面部特征,不管他的发型、服饰等如何变化,只要面部没有变化,就不会认错人。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例如,把相同的音符置于不同的排列顺序、不同的节拍和旋律之中就构成不同的曲调;如果曲调的各成分关系不变,只是个别刺激成分发生变化,或

用不同的乐器演奏或不同人来演唱,就不会改变我们对其歌曲整体性的知觉。 知觉的理解性 1.“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2.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 在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过程中,经验是最重要的。比如一首歌,如果是人们熟悉的,只要听一个片段就知道是哪首歌,并知道后面的旋律是什么。由于不同的人对歌曲的熟悉程度不同,因为决定了人们在识别歌曲之前所需要听到的那首歌的片段的长短也不同,不是很熟悉那首歌的人比熟悉那首歌的人需要听到的歌曲片段要长一些。

4. 理解还有助于填补知觉内容的某些不完整之处,维持知觉的整体性。例如,在观看不完整图形,理解帮助人们将知觉对象的缺失部分填补起来。“音素恢复效应”就是一个好例子。比如,熟悉英语词汇知识的人,在读到字“WOR……”后,会预期出现D, K ,M, N等字母,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些字母才能与“WOR”组成一个英文单词。 知觉的选择性 1.两歧图形 2. 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

知觉

知觉(Perception) 一.知觉的概念 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2.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常恒性 3.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4)错觉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3)对象的组合 2,主观因素: (1)兴趣 (2)需要与动机 (3)个性特征 (4)过去经验 2.情境 三.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即对个人,群体及其关系的知觉。 1,对个人的知觉(Person perception) 2,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3,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 四.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1,归因的概念: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论。 2,行为的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 (1)归因三原则:一贯性;普扁性;差异性 (2)结果(consistency);(consensus);(distinctiveness) 3.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1)能力;(2)努力;(3)务难度;(4)机遇 五.知觉的偏见 1.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2.晕轮效应(halo effects) 3.定型(stereotype) 4.投射(projection) 5.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s) 6.期望效应(expectancy effects) 7.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知觉规律

知觉的规律 一、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每一时刻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他的刺激全部都清楚地感受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我们总是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即我们总是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知觉的对象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知觉的背景只是被我们模糊地感知。例如,上课时,当我们注意看黑板上的字时,黑板上的字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黑板、墙壁、老师的讲解、周围同学的翻书声等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我们注意听教师的讲解时,教师的声音便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周围同学的翻书声、进入视野的一切便成为我们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这表现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相转换。如图3-5左图所示,当我们把图中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杯子;当我们把图中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侧面人头。如图3-5右图所示,如果以白色为背景,则易知觉为男人,如果以黑色为背景,易知觉为一个少女。 在大多数情况下,从知觉的背景中分出对象来并不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要迅速地知觉除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对象从背影中区别出来,一般要取决于三种条件。 (1)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喧闹集市中的呼机声。 (2)当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不动的,或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而背景是相对活动的,对象也容易被感知,如夜空中的流星、大合唱时不张嘴的人。 (3)当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时,或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相联系时,也容易被感知,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在书店对所需要书籍的迅速发现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