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搭建群众文化生活新平台 建立群众工作新机制---调查报告(宗满德)

搭建群众文化生活新平台 建立群众工作新机制---调查报告(宗满德)

搭建群众文化生活新平台 建立群众工作新机制---调查报告(宗满德)
搭建群众文化生活新平台 建立群众工作新机制---调查报告(宗满德)

搭建群众文化新平台建立群众工作新机制——关于皋兰县“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调查报告

宗满德

皋兰历史悠久,素有“名藩皋兰”之称,是“中国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之乡”,太平鼓之乡、兰州鼓子之乡。 2009年以来,皋兰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着力发展群众文化,紧紧围绕“自愿性、群众性、广泛性”、“特色化、模式化、长效化”的原则,按照“有组织、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经费、有特色”的“六有”要求,依托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在全县实施“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突出群众首创、群众参与,把群众变成演员、把看客变成主角,形成了参与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建设的崭新模式,建立了群众工作的新机制。

一、“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工程创建的四大动因

(一)经济社会结构转型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十一五”以来,皋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小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的基本县情和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是产

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现代农业、都市农业转变,工业正在由“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低能耗”的新型工业转变,第三产业正在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五”末的21.2:48.8:30调整到2013的14.9:57.7:27.4,逐渐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以有色冶金和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以都市农业为主的富民多元产业,以现代物流为主的区域首位产业。二是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正在由城乡二元明显反差向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建立新机制、创建好班子为主的“五新一好”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转变。三是工业化快速推进。“一区五园”经济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工业正在向园区集中,逐步形成三川口工业集中区及北龙口现代物流园、什川生态文化旅游园、九合新型工业现代物流园、兰州新区(黑石)循环经济产业园、水阜现代物流园等主体功能突出的经济文化产业园区。四是城镇化层级推进。节点城市、特色小城镇、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服务功能、聚集功能不断增强,农民居住由县城向城镇、新农村、新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2013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8.2%。五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新转变。随着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正在从传统

向现代转变。主要表现为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食”的消费比重更多让位于“衣住行”;投入生产劳动的时间大大缩短,休闲时间大大提高;生活观念更新迅速,对居住条件、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等方面。六是社会关系嬗变多元。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再到推动新型城镇化,农村社会在一次次的历史背景下不断嬗变。有着差异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利益诉求、多元的精神需求、共同的心灵渴望的人群在社会活动中交汇与碰撞增多,社会结构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流动性日益增强,人群差异性越来越突出,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元,价值追求也更加多元。没有文化跟进的城镇化是一个不彻底、不完全的城镇化,没有公共文化服务支撑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不健康、不全面的小康社会,没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化是一个基础不牢固、不永续的现代化。只有文化跟进,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皋兰县“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正是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在县域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嬗变中孕育,在群众工作新机制中成长,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增强县域精神文化力,正在形成群众工作的一项长效机制。

(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转换

从下乡式的送文化到扎根式的种文化。农村社会具有深厚的

优秀文化生存的土壤,文化的种子本来就深埋在脚下的土壤之中,农民自己的田园和鲜活的故事就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源泉。种文化就是扶持和催生农村文化的种子,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培育乡土的、牢牢扎根基层的、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农村文化,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实现由过去以慰问演出等为主的蜻蜓点水、轰轰烈烈、刮风式、下暴雨式的下乡式送文化向扎根式种文化的转变,把“文化下乡”变为“扎根在乡”,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在亲身参与文化体育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从阳春白雪的虚拟文化到下里巴人的现实文化。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普及,群众的文化视野越来越宽,文化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参与性强的电视节目、微时代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平民文化的兴起和草根明星的走红。群众不再满足于以旁观者的视角欣赏“阳春白雪”的虚拟文化,更喜欢那些通俗的、贴近自己生活的、土生土长的所谓“下里巴人”的现实文化。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融入更多时代精神,添加更多现代元素,更好地表达群众的心声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身边人编身边的故事,身边人演身边事,活生生的形象,更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熏陶与教育。

(三)皋兰民间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皋兰历史悠久,在这片土地上,中原传统文化和西域多民族文化相互撞击、相互吸收、多元并存,积淀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太平鼓、兰州鼓子等民间艺术奇葩。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之乡”。皋兰人喜爱书画由来已久,有不少书画墨迹流传于世、珍藏在民间,有的已成“无价之宝”。现代书法家魏振皆就是一位让启功先生“至深佩服”、被张大千先生誉为“空前绝后”的人,也是一位被黄土埋没了半个世纪的书法巨匠。皋兰民间弈棋风气盛行,在村社空地、街头巷尾到处可见下象棋的场景,象棋运动遍布每一个村庄。民国时期,从皋兰走出的“大国手”彭述圣不仅扬名全国,还极大地带动了当地象棋爱好者。

“十一五”以来,皋兰县立足“名藩皋兰”的历史传承和尊礼尚文、重教尚义、崇德向善、敦仁尚美的地域文化特质,继承寓教于乐、寓德于娱、正得失、厚人伦、弘传统、移民俗、淳民风、扬精神的地域文化遗传密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熔铸了“诚信、责任、包容、创新”的皋兰精神,丰富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文化正在成为滋养“一村一品”的肥沃土壤,并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建设与群众工作模式。

(四)民间文化人才聚集正能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皋兰村镇、社区、企业、学校,活跃着一大批热心文化艺术、科普等方面的民间人才。群众文化工作者、民间民俗文化传人、离退休干部教师医生、退休职工等,他们既是“一村一品”的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也是皋兰地域文化传承的实践者,在克服群众性文化活动随意化、零散化之中引领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示范群众,推动了群众性文化向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全县57个行政村、3个社区都有社火队,每个社火队的太平鼓表演艺人和秧歌表演艺人都是具有一定表演技艺的文化传人。皋兰文化领域还有很多长期专注于文化建设的自由职业者,有文化市场的经纪人、有知名企业家、有热心文化事业的村组干部,还有卖酥饼的小提琴手、种大棚的书法家。县文联及太平鼓、兰州鼓子、魏振皆书法、文学创作、书画、摄影、戏剧、综艺协会等8大协会,为全县文学艺术人才搭建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展示、活动平台,正在成为推动“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生力军。

二、“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六大基本元素

有组织。组织是“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保证。一是成立县、乡、村三级组织机构,推行县委县政府统筹规划、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县文化艺术发展局(文化馆)协调推进、乡镇村与协会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同时,将“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列为《皋兰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和《皋兰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确定总体建设目标与分年度建设任务,每年制定创建活动方案,并考核奖评。二是乡镇村社区按照“突出重点、优先扶持、逐步推进、全面提升”的要求,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逐级成立创建工程协调服务小组,配备一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确保组织协调落实到位。三是坚持从基层文化资源实际出发,创建协会组织,制定章程和工作制度,明确职责,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积极创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等为重点的群众性文化协会,形成了以县文化艺术发展局为引领、乡镇文化站为纽带、“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协会为主体的比较健全的县、乡、村三级群众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和群众文化活动网络以及完善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群众文化建设组织网络不健全的问题。

有阵地。阵地是“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基础。一是按照“阵地基本完善、功能基本齐全、网络基本覆盖、资源基本共享”的原则和要求,把更多的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2009年以来,县政府投资1亿多元建设县艺术馆、体育馆、振皆书法院、兰州太平鼓保护基地、奇石馆等文化设施,为群众参与、演出、展示提供平台。二是整合国家省市县文化建设资金9000多万元,建成六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7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一村一品”展演基地、文化室、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电视“户户通”、文化广场,推进文化资源共建共有共享,全县

所有行政村和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阵地面积都达到15平方米以上,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三是强化固定阵地及活动器材设备等管理,由村及社区指定专人负责,适时开放,做到实效化、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四是按照村村有体育活动场地、有健身设施的要求,在每个村建成一个小文化广场,配备体育健身路径,免费向群众开放。全县各村各社区实现了文化活动有阵地有场所,学习读书有书屋,体育活动有设施,有效解决群众文化建设缺少阵地和舞台的问题。

有队伍。队伍是“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关键。一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协会主导、普遍参与”的原则和要求,大力推进人才培训,积极建设群众文化队伍,培养群众文化骨干。通过“动态平衡、优化组合”的途径,选调专业老师充实文艺辅导力量,建成了一支专业高效的群众文化辅导队伍,对全县各村文化协会包干指导,做到周周下村、月月蹲点,每年下乡辅导300多场次,有效提高协会文化活动水平。着力培养国家和省市县不同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重点培养太平鼓、兰州鼓子、秦腔、剪纸等特色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骨干。二是乡镇村社区积极引导并创建“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协会,协会以20人为基准数,并逐步发展壮大,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夯实。三是引导群众加入各类文化协会,建立民间文艺人才队伍数据库。截至目前,全县各类文化协会注册会员

累计达到3854人,民间民俗文化骨干218人,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人,有效解决群众文化建设没有群众基础和缺乏带头人缺少文化骨干的问题。

有活动。活动是“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有效载体。按照“节庆活动模式化、业余活动长效化”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和发挥群众文化协会主体作用相结合,一是开展经常性活动,各个协会组织会员在街头广场、农家院舍开展农家健身舞、梨园鼓子和秦腔演唱、广场文化周等多彩多样的文化活动,周周一小聚、月月有活动,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化、常态化,充分发挥村级文化协会从群众中来的优势,把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渗透进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二是开展展演活动,重点是组织开展全县性的春节社火汇演暨“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展演、什川生态文化旅游节、农民艺术节、石洞寺文化庙会等大型活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常年开展,长期坚持。三是开展节庆活动,各乡镇村社区结合各自实际,在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节日,积极组织开展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化活动,“我的春晚”深受城乡青睐。四是编辑印发《百篇经典诵读》和《兰州鼓子传统曲本精编》《振皆书法》等书籍,组织开展“读经典、悟经典”主题读书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五是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开展交流培训等活动,积极组织各类协会参加省市举办的展演和各类比赛活动,专业演出与群众性演出互动互进,邀请

国家省市专家培训群众文化骨干和带头人,解决群众文化建设难以持续推进的问题。

有特色。特色是“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核心。一是按照“因地制宜、继承传统、适应时代、培育特色”的原则和要求,大力传承名藩皋兰深厚文化底蕴,整理县域民间民俗文化,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凝练特色文化,形成并倡导“诚信、责任、包容、创新”的皋兰精神。二是着力培育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振皆书法三张县域文化名片。太平鼓从创新表演技艺、打造一流演出队伍上下功夫,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民俗体验馆、太平鼓制作展示中心、鼓文化展览馆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扶持壮大兰州永宏太平鼓演艺公司,延伸兰州太平鼓文化产业链,开发下游产品,着力展现“鼓舞太平”的内涵艺术魅力。兰州鼓子在组建专门传承队伍、培养传承艺人、创新鼓词、更新演出方式、强化遗产保护上下功夫,填充时代内容,体现群众文化的新需求。振皆书法从“五个一”(一套临摹本、一本刊物、一个网站、一所研究院、一座艺术馆)入手,建成振皆书法艺术馆,培育文山振皆书法专业村,县城主要街道门头牌匾字体统一使用振皆书法字体,逐步扩大振皆书法文化的影响力。三是各个协会在传承民间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凝练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品位,培育群众性精品文化活动,形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品,

体现群众性,呈现广泛性,实现特色化,有效解决群众文化建设平淡无奇无特色的问题。

有经费。经费是“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保障。一是县财政按照每年每人5元的标准列入预算,作为村级文化协会的基本活动经费,让群众文化吃上了“财政饷”;同时,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文化活动发展需要逐年提高财政预算标准。二是积极酝酿储备文化项目,争取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三是鼓励群众自筹,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保障群众性文化活动基本经费。四是采取企业帮扶、社会资助等多元化方式,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化建设,聚集文化建设合力,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办、公益赞助”的经费筹措机制,有效解决群众文化建设缺少资金支持的问题。

三、百姓当演员,看客成主角

“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最大优势,就是坚持群众为主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走群众路线。

(一)群众主体,突出“五自”

群众主体,就是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展”。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形式正式从原先的跳跳唱唱升华到精品文化。老百姓对文化的参与、创作热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群众自编自演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性,抒发的都是真情实感。

(二)群众参与,覆盖“五在”

覆盖“在家的村(居)民”。全县每个行政村、社区都建成了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面积都达到15平米以上,村级文化活动经常性开展,在家的村(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覆盖退休在家的干部职工。有声有色的广场文化活动,很多退休在家的干部职工组织在一起跳舞、唱歌、练书法、打太极拳,享受文化活动的乐趣与晚年生活的喜悦。覆盖在节日的村(居)民。举办重大节日群众性文化活动,用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节目满足群众节日文化生活需求,展现“农民的节日、群众的舞台”。覆盖在业余的村(居)民。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的方式,引导群众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业余文艺爱好者积极参与。覆盖在线的青年。为群众提供动态文化信息、共享公共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群众互动参与文化活动的新模式,利用网络使群众足不出户就享受同等文化服务,让群众以直观的方式轻松自由地进行文化体验,实现文化资源跨地域的传播和共享。

(三)群众发展,走进“五堂”

走进农民(居民)客堂。在振皆故里文山村营造浓厚的书画氛围,县文化艺术发展局统一制作魏振皆书法作品中堂、条幅,送进每家每户,悬挂客堂,展示书法艺术。走进村(社区)戏堂。以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主要阵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基

层群众近距离享受文化事业发展带来的实惠。走进中小学课堂。紧紧围绕县域三张文化名片,编印《振皆书法》乡土教材,县域三张文化名片进校园,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走进市县文化礼堂。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搭建平台,让优秀文化精品走向市县文化礼堂。走进县乡展堂。宣传引导,吸引更多群众走进文化展堂,参与文化活动,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在交流展示中共同提高。

(四)群众方式,渗入“五体”

让群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文化生活,让“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渗入群众的口、手、眼、脑、心,成为群众“看得见、听得着、能参与”的文化。让群众入口,能唱能说能诵;让群众入手,有艺术特长;让群众入眼,真正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形成互动;让群众入脑,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精神消费观念,学会享受生活;让群众入心,用高雅的艺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素养。

四、“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五个注重”

(一)注重参与,形成内在动力。

群众文化建设必须以普及为前提,以全民参与为基础,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群众文化工作规律和特点,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皋兰县顺应群众期待、突出群众主体,积极搭建文化平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

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业余文艺爱好者和广大群众挑大梁、唱主角,形成由送文化到种文化、被动欣赏到主动创造、我去看戏到我来演戏的转变。连续举办春节“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展演、什川生态文化旅游节、农民艺术节和石洞寺文化庙会等品牌节会,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活动充分体现“文化的盛会,农民的节日”的宗旨,制定并落实《皋兰县文化馆免费开放制度》、《皋兰县文化馆免费开放实施方案》、《皋兰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管理服务办法》和《皋兰县“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培育展演基地运行管理办法》,规范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一村一品”培育展演基地免费开放条件下的运行管理,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的水平、“用”的效率,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文化、争当主角、创建精品、实现自我价值的热情,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物尽其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注重规范,形成长效机制。

“一村一品”起始阶段带有自发性,随意性也大,通过县文化部门的规范引导,建立和完善协会章程,制定并落实管理服务制度,促进互动联动,推进创建工程的常态化、制度化,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机制。按照“强化服务、优化组合”的要求,整合文化馆、艺术馆的编制、职能,成立县文化艺术发展局,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

程,指导协调全县各级各类群众文化协会(社团)工作。按照“优势互补、专业为主”的原则,选配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选调专业文艺人才,提升群众文化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激励扶持机制。制订管理考核办法,将“一村一品”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综合目标考核范围,设立“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单项奖,列支专项经费,对创建工作突出的乡镇文化协会给予奖励。制定《皋兰县特色文化村(协会)创建标准》,加大对特色文化村(协会)的培育扶持力度,分年度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帮扶,有效解决帮扶资金“撒胡椒面”的问题。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紧紧围绕建设群众文化队伍、培养群众文化骨干的目标,制定《皋兰县民间文化传承人选拔培养暂行办法》、《皋兰县“一村一品”文化骨干管理培训制度》,搭建平台,将群众文化带头人和文化骨干组织起来,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交流观摩,形成人才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化。重点培养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振皆书法、秦腔等特色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群众文化骨干,每年培训民间文化传承人和群众文化骨干100人以上。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县文化艺术发展局专业老师与群众文化协会结成帮扶对子,长期开展群众性的文艺辅导和培训工作。通过“一对一”地帮,“手把手”地教,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带头人和文化骨干的水平。

(三)注重引导,形成特色品牌。

特色是文化的生命力,有特色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皋兰县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积极引导文化特色向文化品牌发展,精心打造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魏振皆书法三张县域文化名片,培育“一村一品”群众文化品牌和世界第一古梨园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培育群众文化品牌。一手抓协会创建,一手抓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引导群众文化活动,凝练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培育群众文化品牌,先后培育了水阜鼓子村、黑石太平鼓村、三坪小曲村、文山书法村、庄子坪综艺文化村等特色文化示范村和金鹰秦腔协会、翔舞艺术团、心桥艺术团、星韵艺术团等群众文化协会(社团),形成“一村一品”、“一社区一品”的活动特色。同时,将“一村一品”向精品延伸,打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祝福》、《花潮》、《美丽皋兰》、《亲情》等舞台精品节目,形成参与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建设新模式。打造梨园生态旅游文化品牌。依托“世界第一古梨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辟特色民间民俗文化展演阵地,定期组织群众文化协会(团体)开展太平鼓、兰州鼓子、小曲子、秦腔等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展示优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成果,促进生态文化旅游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精心打造三张县域文化名片。扶持壮大兰州太平鼓演艺公司,先后参加1990年亚运会、国庆五十周年庆典、国际非遗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演出,先后获

“群星奖”、“山花奖”、“太阳神金鸟奖”等数十个国家级大奖。成立兰州鼓子协会,组建专门传承队伍,培养传承艺人,周周组织开展演唱交流活动,创作《金城巨变民心顺》、《创业英雄赞》、《唱国风》等鼓子新曲。皋兰县鼓子演唱团获得第四届甘肃省群星艺术节三等奖。以振皆艺术馆和文化艺术发展局书画展厅为主阵地,以家庭传承为手段,邀请省市书法名家开展学术交流、笔会座谈等活动,打造魏振皆书法特色村,弘扬振皆书法艺术。

(四)注重提升,挖掘品牌内涵。

旧瓶装新酒,老戏新唱,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注入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兰州鼓子这一古老的曲艺形式中融入现代精神和时代内容,改变兰州鼓子单一的表演形式,加入动作演唱,丰富伴奏乐器,创编新词新曲,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新瓶装旧酒,新戏旧唱,将传承民间民俗文化形式与时代新载体相结合,为社火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融入更多现代元素和声光技术,对传统的太平鼓表演进行艺术包装,在太平鼓打法中融入武术和舞蹈元素,强化舞美效果,艺术水平不断提升。旧瓶装旧酒,旧戏旧唱,满足一些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品牌内涵不断丰富。新瓶装新酒,新戏新唱,顺应群众文化新需求,创作演出新剧目,展现时代新风貌,展示群众新精神。

(五)注重投入,提供基本保障。

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皋兰县按照“财政预算、社会支持、民间资助、多方筹措”的思路,破解群众文化活动经费不足的瓶颈问题。县财政按照每年每人5元的标准列支预算,作为村级文化协会的基本活动经费,为群众提供“文化低保”。同时,整合“一事一议”扶持资金,支撑各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用市场化的办法,推动企业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为“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注入持续的资金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策引导,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文化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奖,年终目标考核,实行奖励。同时,列支专项以奖代补经费,进一步鼓励扶持重点传承人和文化骨干,对创建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社区、协会和民间民俗文化传承人,分别给予每年5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的奖励,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工程创建的五点成效

(一)推动了群众文化的普及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推进“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完善了文化基础设施,实现了文化组织全覆盖,文化协会从无到有,发展到77个,每个协会每年开展文化活动达到10场

次以上。解决了文化传承人断档问题,重点培养的太平鼓、兰州鼓子、秦腔等特色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骨干达到218人,平均每个协会达到3名,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到8人,培养传承后备人才和带头人在100名以上。体现了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实行会员登记动态管理制,注册会员累计达到3854人,占到全县农业人口的 4.7%。全县文化活动已经打破了单一“专业演”的传统格局,正向大众化规模化的群众性文化转变。

(二)推动了群众性文化品牌的创建

“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为打造以“中国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之乡”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搭建了重要载体,推动了文化活动的多样化、品牌化、产业化。文化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全县文化活动由传统的“小文化”发展成集综艺、秦腔、象棋、球类、小曲、美术、鼓子、太平鼓等8个种类,并融合文化、体育、教育、信息为一体的“大文化”。创建了一批文化品牌,打造了太平鼓、兰州鼓子、振皆书法三张县域文化名片,培养出“金城古乐兰州鼓子艺术团”、“金鹰秦腔协会”等特色文化项目,建成了鼓子村、太平鼓村、书法村等一批特色文化示范村等。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3年,全县文化企业达到36家,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17%,文化产业的比重正

在逐年增加。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文化部门着力在凸显特色、打造精品上下功夫,推动群众性文化创建向品牌化发展,有力促进了群众性文化活动日常化、形式多样化、技能艺术规范化,探索市场化运作,带动产业发展。

(三)推动了城乡文明程度的提升

“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已被群众称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的文化活动了,广大群众用艺术描绘生活、用活动充实生活,用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彻底改变了“酒桌上炕头,电视哄眼球”的平淡生活,展现出健康向上乐观文明的时代精神风貌,增强群众对家园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吸引和稳定了城乡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坚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进一步提升了广大群众学知识、学法律、学技能,找信息、转观念、谋发展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工作效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化了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风正的良好氛围,促进招商,吸引投资,外向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皋兰的知名度、文明指数正在不断提升。

(四)推动了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现状思考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现状思考 王秀娥 鄂尔多斯历来有着基层群众文化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业绩,整体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一些旗区文化站、室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新情况配合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群众文化活动,为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城镇社区文化活动蓬勃兴起,从活动场所、设施、人员、活动范围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面貌。有的旗区文化站舍面积达到一千多平米,大多内部设施基本完善,在原有图书阅览室、电影放映室、娱乐室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多功能活动室、电脑室、健身房、台球、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制度健全,服务规范,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更为突出的是,在我市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具有城市化特征的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大多数城市街道文化站常年开展辖区内文化活动及有一定影响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特别是各大节日和市内举办诸如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期间都有相应配套的群众文艺表演活动,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自编自演节目。这些新面貌和新气象都是过去我们开展小康文化工程、三级文化网络活动时所没有的。这些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往往都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的乡镇文化站在举办各类文艺活动的同时,还组织小型业余文艺宣传队,采取国办民助、企业赞助

等融资方式,长年为广大农牧民开展演出服务,演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歌舞、小品、快板、等形式反映当代各项方针政策,配合旗、镇各项中心工作进行政策法规、科技时事等方面的宣传活动,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以群众文艺宣传演出活动为龙头,配合和带动多门类,多层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是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亮点。如开展各类文艺竞赛、业余歌手大赛、棋类、球类比赛、中小学生艺术作品大赛、外请文艺团队演出、村镇干部专场文艺演出、举办反邪教图片展、放映各类电影等。同时还带动了周边的餐饮娱乐业的发展。 村嘎查、文化室、文化户普遍水平提高。随着鄂尔多斯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农村牧区村嘎查群众文化生活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文化活动内容、内涵的丰富和品位、质量的提高上。文化室除原有的图书阅览、电视、棋类设施外、大多都配备了电脑、VCD、照像、摄像、体育健身等活动器材。文化户也在原来只有一些乐器、图书、电视的基础上增添了电脑、音像等先进设备。村嘎查文化室、文化户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原有的群众自娱自乐无偿服务的基础 上拓展了一定的经营项目。如开展“农牧户家庭民俗文化游”项目,以种养殖业为主转为现在的吃文化饭,利用当地优越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开发传统蒙古族生活、祭祀习俗等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文化和餐饮文化经营活动。这是新时期农村牧区村嘎村文化室、文化户发展的一个动向。

农村群众文化调研报告范文(一)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要建设新农村,文化必须先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农村迈着奔小康的步伐,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沙包堡办事处位于东经107°30′,北纬26°19′,地处都匀市区北郊,距市中心6公里,东与洛邦交界,南与小围寨、广惠办事处相邻,西与绿茵湖办事处接壤,北与麻江县贤昌乡相连。办事处驻迎恩村斗篷山路旁。现辖9个行政村,5个社区、1个居委会总人口76924人,土地总面积123.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7公顷,目前共建成14个文化活动(室)。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设施短缺。各村的文化室基本都处于闲臵状态,虽然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但广播却名存实亡。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农村的

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败坏了村风民风。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办事处、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办事处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抓创收,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办事处、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

关于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调研报告

“走访群众听民声,深入基层解难题”活动调研报告——关于对当今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感悟 本人在乡镇工作了26年,去年调入市城管系统工作,今年元月又派驻到集里办事处神仙坳社区群众工作站任站长,几十年来都与基层群众打交道,接触的有农民、市民、下岗职工、企业老板等各群众群体,我深深体会到人民群众是我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做好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群众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做好当今的群众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党员和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今群众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主体的多元性。再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造就了多元性的新时期群众主体有工人、农民,也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干部、合同工、临时工、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等社会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主体都相应滋生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巨大新挑战。 (二)内容的交织性。以往的群众工作,主要是围绕政治问题展开,政治利益居于中心地位。当今的群众工作,主要围绕经济问题展开的多,经济利益居于中心地位、群

众在政治、思想、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更为复杂。 (三)思想的对抗性。干部与群众之间本应是鱼水关系,应该是思想一致、感情融洽。但是,一些干部腐败、作风奢靡等社会阴暗面的不断扩充以及基层党组织在执行党的政策中出现偏差等问题的产生,伤害了群众的朴实情感,引起了群众误解和不信任。尤其是一些困难群体心里失衡,导致干群关系不融洽,甚至是对抗心理,给干部与群众之间添加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四)工作的艰巨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群众的文化水、民主、权利意识增强了,但其道德素质却没有水涨船高,反而有所下降。一些群众很懂得用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却不习惯也不愿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无形中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阻力。 (五)方法的滞后性。群众工作是一门艺术,更是我党的制胜法宝,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中不断得到完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好机制、好方法还没有很好的总结和采用,一些干部至今未能改变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未能充分认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未能掌握新时期群众工作特点和方法,依然采取简单粗暴过期方法,不仅无法适应新时期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要求,还引发矛盾,激起事端,形成对抗,甚至把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推向法院的被告席。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新变化新特点调查报告

家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新变化新特点调查报告 (如皋) 一、前言: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加快地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地区文化,以及文化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关键,最终发展地区文化。因此我小分队对家乡文化进行了调查。 二、活动主题: 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美好社会 三、活动时间: 2010年2月17日至19日 四、活动地点: 如皋车站、家庭文化室、居民家。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如皋政府网) 五、活动参与人员: 高益民、高娟、高聪。 在车站调查 (调查人数40人,县城22人,农村18人。) 部分调查 六、调查结果(即我地区精神文化现状): (一)群众的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志愿服务认识和义务献血认识得到了提高。 (二)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政府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在乡镇,逐步建成文化站,最终做到每镇至少一个文化站。对已有的文化站进行更好的完善。力争100%通过省达标验收。在每个村推行家庭文化室的建设,和“农家书屋”的建设。增加群众的知识,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让人民群众积极地投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来。最后提到的是加快网络文化向农村发展。 2、在县城,建成小型体育场、科技文化馆、图书馆、安定广场、几所大书店以及一些公众娱乐场所,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人民广场

XX年文化工作个人总结

XX年文化工作个人总结 导语:文化工作需要个人的及时总结,改善其中的不足。下面是品才小编为您整理关于XX年文化工作个人总结,欢迎阅读! XX年文化工作个人总结今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文广局的关心指导下,xxxx镇文化站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以服务基层,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目标,自加压力,扎实工作,现将一年以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身的工作。积极参加江苏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文化站长理论知识培训班和常州市武进区文广局基层文化干部业务知识培训班,不断充实业务知识,更好地投入到文化工作中去,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同时,认真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及xx大报告,通过学习,改造了思想,清除了杂念,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二、认真履职、努力开展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党委政府提出的“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工作思路,努力开展各项工作 (一)、加强阵地建设,文化阵地是文化工作的载体,没有文化阵地,就难以开展文化活动,在维新村的大力支持下,

完成了近3000平方米的镇文体中心,包括活动室集图书室、棋类牌类室、乒乓室、健身房于一体,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在维新村、黄桥村、庆丰村、泥泾村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四个村的农家书屋创建达标工作,每个农家书屋都有1500册以上的图书,有专人负责,全天候对外开放,满足了广大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阅读的需求。 (二)、组织各项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1、表演活动:正月初九玉皇阁庙会,龙狮表演;全民健身周启动仪式龙狮表演和健身体育表演;组织小分队到村开展健身文体进农家宣传表演活动;老年人才艺展示活动;中学生才艺展示活动。 2、电影放映,在政府广场、维新、泥泾、黄桥、新湖、新闯等地共放映15场次。 3、文学写作,双凤中学的三塔风铃文学社的同学们通过辛勤耕耘,在今年教育局举办的“我阅读,我成长”征文中大获丰收,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8名 (三)、积极参加市局群众文艺汇演,编排了舞狮、滚灯、丝竹、独唱等五个节目参加市群众文艺汇演。舞狮获优秀创作奖、优秀表演奖、滚灯和赵志华的独唱“父亲”获表演奖 (四)、着力打造龙狮文化品牌, 1、以训练表演为抓手,提升龙狮队的表演档次,龙狮队参加了城厢、沙溪、陆渡经贸洽谈会、雪龙号访太、沙家

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标准范本_1

报告编号:LX-FS-A72866 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 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 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要建设新农村,文化必须先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农村迈着富奔小康的步伐,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做好群众工作调研报告

做好群众工作调研报告 群众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群众立场是决定党的性质的根本问题,群众路线是党的基础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更是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一、基本情况 我镇下辖x个管理区,x个行政村,x个村民小组,x个站所,x所中学,x所小学;党员x名,镇辖区内总户数x户,总人口x人,其中维吾尔族占x%,汉族占x%,其他民族占x%,全镇耕地面积x万亩,人均耕地面积x亩,是阿克苏市人口最多、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最少的乡镇。由于历史原因,我镇宗教氛围较为浓厚,全镇有宗教活动场所x座,宗教人士x人,其中塔力甫80名,朝觐阿吉x名。 二、当前我镇群众工作的状况 (一)从群众的角度来看 1、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群众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特征也逐渐显露,这些都深刻影响群众工作开展。 2、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部分群众抱有“上访才是解

决问题的办法,集体上访才有效,越级上访是最好的办法”的侥幸心理,采取过激的行为来反映利益诉求。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顺应群众期待,广泛凝聚群众力量,悉心汲取群众智慧,大力加强党的群众工作。 3、当前群众内部矛盾、纠纷,一般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问题主要集中在水利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分配,房屋建设,交通运输。一般是多种矛盾交织,处置难度大。一些群众要求的合理性同反映形式的违法性交织在一起,总体上属于改革发展和前进中的问题,但又往往与历史遗留问题相交织,处置工作的难度较大,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 4、群众以少数民族为主,本地区宗教氛围浓厚,群众集体意识差,党、政府管理观念淡薄,法律意识差,处理问题易激化,总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重视眼前利益,不顾后果,为做好群众工作增添了难度。 (二)从干部的角度来看 在党的群众工作中,一些干部宗旨观念不牢,脱离群众,不愿做群众工作;思想理论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不敢做群众工作;工作方法欠缺,本领不大,不会做群众工作。这些都导致基层党组织和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不够,缺乏代表性和凝聚力,在群众工作中未能发挥强大的先锋作用,不能在关键时候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甚至变成了“弱势群体”。 二、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群众文化活动调查报告

群众文化活动调查报告 精心整理:更多出色文章请查阅: 群众文化活动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文化产业最终的目的和归宿。为繁荣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化市场,加强人才储备和完善文化产业配套资源,现对XX市群众文化活动情况和群众文化人才储备情况进行基础调研,报告如下: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 近年来,XX市以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社会为指导思想,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和方式,群众文化活动如春潮涌动,群芳竞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500余场次,有300余万人参加近20种的群众文化活动。民间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数不胜数,群众性文化活动遍及城乡大街小巷、农家院落,形成“百花齐放”的喜人格局。 1、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健全,文化服务活动丰富频繁,为群众文化产业化营造了浓厚的市场氛围 XX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四级群众文化体系健全,网络覆盖面广,从城市到乡村,每一级都设立文化服务机构,活动场所达标,文化设施完备,从业队伍不断扩大,活动种类不断增加。全市现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县文化馆8个,乡镇文化站X个,村级文化室X个。市县级

广场X个,有村级文化广场XX个。XX年,全市共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X场次。其中,市本级大型广场活动X场次,参与人数达X万人次;县区级中小型群众文化活动X场次,参与人数达X万人次;市县两级文化部门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X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X项,参与人数达X万人次。每年参加各类群众文化艺术培训班的人数均超过XXX人次。 2、群众文化活动基层化、品牌化、特色化,为群众文化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近年来,XX市群众文化活动以“服务基层,服务大众”为目标,文化工作者们在立足地方特色、服务大众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找到了发挥艺术才能的舞台,激发了创作灵感,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同时,广大群众通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理解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交流信息和感情,文化品位、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文化人才的积极引导和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为XX市发展文化产业,参与文化竞争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群众文化活动基层化。一是XX市坚持开展“文艺小分队”下基层活动。XX市群众艺术馆现有馆办业余文艺团队6个,每年深入农村、社区、校园、军营、敬老院等场所进行文化服务不少于300场,活跃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二是开展“建基地,种文化”活动。自XX8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7-12-11T16:06:18.7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作者:陈振业 [导读]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搞好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全民素质,从而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推进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分析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而开创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长安镇人民政府宣传文体局 523841 摘要: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搞好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全民素质,从而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推进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分析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而开创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基层群众;群众文化;重要性 基层群众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与我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紧密相连。基层文化的发展程度是衡量我国发展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发展基层文化能够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丰富基层群众的生活,提升基层群众的素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深入开展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1、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追求“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就是要求文化活动合适,而群众文化活动正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对构建和谐社会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 基层文化的建设是为民服务,基层群众能够在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能够在通过参与基层文化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生活,在活动参与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教育,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政府通过基层文化建设,在农村建立文化馆和图书馆,能提高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通过提高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能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构建一个与当代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 3、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 受不良风气影响,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呈现出下降趋势,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够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削减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4、满足群众的业余文化需求 文化活动是人们一种精神需求,如果缺少了这种粮食,就会觉得精神饥饿,无法得到满足。满足这种饥饿状态的业余文化需求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强文化活动工作的建设,既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基层文化建设队伍薄弱 当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队伍由基层群众组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效率低下。 1、文化活动过于形式化和单一化 如今,一些农村文化活动过于形式化,缺乏引导性和亲民性,一些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文化产品的供给,同时一些活动程序比较复杂,导致基层人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大幅降低。基层管理人员应该组织多样化且符合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提高基层人民对活动的参与度。 3、地方政府对基层文化群众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文化生活十分匮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协调,同时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一些文化活动无法顺利开展。政府的资金投入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特色,政府对不同地方的资金投入力度也应有所不同,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文化资金投入。 三、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正确的群众文化工作方向 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群众的业余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当然它的发展也是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所以它的最终发展成果应该是与全民共同分享。群众文化的出发点应该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作为出发点,要考虑到群众对这种文化的需求度,欢迎度和满意度。它的服务对象始终都是广大基层人民群众,要坚持为人民和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来树立群众的观点。所采取的任何形式和活动,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来衡量,群众满意工作就达标。 2、深化改革,加快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加强文化活动的有效管理。第一,实行持证上岗,每一个岗位都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把责任规范起来,这些基层文化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通过相应的资格检测,条件合格的方可上岗;第二,建立有效积极的激励政策,开展招聘会,落实各项社保待遇,明确工作的性质和职责,用考核的方式吸引那些优秀的人才来加强文化专业技术的力度,充实群众文化的队伍;第三,把民间的文化队伍和业余的文化团体发展和培育起来,组织起业余文化团体的琴棋书画、摄影等协会,健全社区文化志愿者制度。把专业文体团队的民间艺人和退休人员都充分利用起来,鼓励他们发展文化活动,制定相关的优惠鼓励政策,对优秀人才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辅导,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道德素质的发展。 3、突出文化活动地方特色,增强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想要群众文化得到群众的热切响应,必须具备鲜明的时代性;想要群众文化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必须让它得到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第一,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推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体现群众文化的时代性之一,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倡导和群众对理想的追求、陶冶情操等也是属于群众文化时代性的体现。群众文化的中心工作是以政府为中心、以服务广大基层群众为中心、以围绕党委为中心、以三个文明建设为主旋律来展开工作;第二,尊重群众的文化需求、引导群众文化发展方

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年度工作总结

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年度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镇文化站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及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践行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寓教于文、寓教于艺、寓教于乐,培养群众崇高思想、美好心灵、纯洁情操、高尚人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全乡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全乡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一、文化工作站的建设情况及免费开放情况 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文化站于XX年11月修建完工,使用面积3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面积500平方米。文化站内有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厅、辅导培训和电子阅览室;有宣传橱窗、板报栏及文化走廊。 文化站每周对公众开放提供服务时间达40小时,设有免费活动项目。组织综合性大型文化活动1次、单项性文体活动6次。定时更新宣传橱窗内容8期,举办科普、法制、农村讲座3次,举办文艺培训班2期。利用共享工程开展活动2次开展信息服务2次。认真做好文化市场管理、监督工

作。 二、加强业务技能学习,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一直以来,镇党委、政府对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极为重视,组织参加了各项培训学习,切实抓住一切机会,引导进行艺术实践。通过学习,干部队伍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我镇文艺队伍走向专业化和正归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 一年来,文化站以镇党委政府工作为中心,结合本乡实际,积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体活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促进全乡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认真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认真完成党委和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农业农村、人口计生、农村低保、养老保险、危房改造、合作医疗缴费等工作;积极参加了村级换届、协助做好政府大型会议的会场布置、会场音响服务工作。 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按照“开放搞活,扶植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精神,结合我镇的客观实际和当前文化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明确经营指导思想,守法经营,坚持繁荣

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完整版)_1

报告编号:YT-FS-3463-63 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 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要建设新农村,文化必须先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农村迈着富奔小康的步伐,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设施短缺。过去曾一度发挥积极作用的村

级俱乐部、青年之家这些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已折价处理,有的因年久失修,也是破旧不堪,虽然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但广播却名存实亡。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败坏了村风民风。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镇村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还出现不少假僧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浅议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浅议 发表时间:2010-05-26T11:50:41.733Z 来源:《赤子》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刘波 [导读]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刘波(哈尔滨市阿城区红星镇文化站,黑龙江哈尔滨150305) 摘要:简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浅议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村中,图书借阅、文艺宣传、电影放映、电视收看、科技培训、演唱等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很受广大农村群众欢迎。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求知、求乐、求富、求美”档次要求会更高,心情会更加迫切。而农村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形式、农村专职文化工作者的自身素质等等,不能满足农村群众对文化形态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供需矛盾难免发生。要想预防和化解这一矛盾,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走向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建设 人类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纪,农村群众文化也将更加繁荣,同时,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思想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农村文化工作者,首先就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在自己的工作中,要把人民群众对农村文化的需求看作高于一切,爱岗敬业,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为农村群众文化繁荣着想,为社会进步着想,勇于进取,刻苦专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出色地干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 2 文化设施要求将更趋先进和超前 随着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农民的消费水平也同时得到提高。虽然由于农村整体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的家庭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也相应活跃起来,但因为农村群众的文化广泛社会参与性,自娱自乐自教性和人际交往的需求。他们绝不会满足与一个小环境或一地的宣泄,也不希望仅仅在小范围内表露自己的才华,于是,便需要社会必须配以一定的、先进的文化设备。而不再是局限于现有的,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设施,而是具有很强吸引力的,为家庭、企业、村落、校园等均不能达到的,因此,这些设施就必须是既先进又超前。 3 文化活动形式将以传授知识和交流信息为主 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帮助尤为重要。农村文化部门要求充分利用文化的优势,如设施优势,信息优势能,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随着分工的社会化、专业化,农民将从单一的种植领域跨进许多新的生产领域。而且这些领域农民原来积累的那点生产力经验将很不够用或根本用不上。因为许多生产已不在是单凭体力消耗可完成,而是需要智力型的复杂劳动;农民们对新技术以及服饰、烹调、花卉、卫生保健乃至外语,文、史、哲等各种知识迫切要求,以努力充实和丰富自己,求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能提供给农民求知机遇的,主要就是农村文化职能部门及文化工作者。 4 采取有利措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当前,在国家把主要财力物力放在经济建设中来,尚无力量扶持农村文化事业的时候,对文化事业得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基本发展方向,又决定了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也必须发展,必须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发挥自身优势和搞活内部机制上下功夫。而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出的新路子。因此,农村文化要想得到发展,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除继续延伸以文补文、文化服务功能外,群众文化还可通过“联建、合建、掺股引进外资”等形式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现有的样式,让农村群众文化同一些经济营销活动结合起来。也可实现国家、集体、个人、合资等多元体制。 5 乡镇文化属于“大文化”的范畴,它包括文化、教育、体育、科学、卫生、广播、电视等在内的全方位文化建设 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乡镇企业及联办、个体私营企业的异军突起,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纯农业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最终将出现城镇人口大于纯农业人口。届时,城镇文化娱乐设施迅速发展,文化活动也异常丰富活跃。城镇文化活动的领域得到了拓展,城镇文化的社会功能得到了进一强步,使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更好地发挥多方位的功能作用。

关于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调研 报告

“走访群众听民声,深入基层解难题”活动调研报告 ——关于对当今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感悟 本人在乡镇工作了26年,去年调入市城管系统工作,今年元月又派驻到集里办事处神仙坳社区群众工作站任站长,几十年来都与基层群众打交道,接触的有农民、市民、下岗职工、企业老板等各群众群体,我深深体会到人民群众是我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做好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群众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做好当今的群众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党员和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今群众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主体的多元性。再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造就了多元性的新时期群众主体有工人、农民,也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干部、合同工、临时工、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等社会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主体都相应滋生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巨大新挑战。

(二)内容的交织性。以往的群众工作,主要是围绕政治问题展开,政治利益居于中心地位。当今的群众工作,主要围绕经济问题展开的多,经济利益居于中心地位、群众在政治、思想、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更为复杂。 (三)思想的对抗性。干部与群众之间本应是鱼水关系,应该是思想一致、感情融洽。可是,一些干部腐败、作风奢靡等社会阴暗面的不断扩充以及基层党组织在执行党的政策中出现偏差等问题的产生,伤害了群众的朴实情感,引起了群众误解和不信任。特别是一些困难群体心里失衡,导致干群关系不融洽,甚至是对抗心理,给干部与群众之间添加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四)工作的艰巨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群众的文化水、民主、权利意识增强了,但其道德素质却没有水涨船高,反而有所下降。一些群众很懂得用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却不习惯也不愿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无形中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阻力。 (五)方法的滞后性。群众工作是一门艺术,更是我党的制胜法宝,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中不断得到完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好机制、好方法还没有很好的总结和采用,一些干部至今未能改变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未能充分

新时期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新时期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发表时间:2017-06-06T11:00:45.697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2月作者:金向华[导读] 自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起,红色文化就是党的力量之源和制胜法宝。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文化馆 摘要:群众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因此,有效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对于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抓住群众文化工作的三大重点,即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家庭文化。关键词:新形时期;群众文化;基层 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人民的重大使命,这一使命向群众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的群众文化工作实践认为,在当前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抓住群众文化工作的三大重点,即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家庭文化。 一、红色文化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底色 自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起,红色文化就是党的力量之源和制胜法宝。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象征理想与激情的红色文化从民族的母腹里催生了无惧无畏的年轻政党。按照色彩心理学的观点,红色天生给人热情、有力、果断和凯旋的感觉。从精神文化层面看,红色则象征激情、勇气和理想,以及为此理想拼搏奋斗和勇于献身的伟大情操。 这种红色文化,既有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当,也有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坚守。作为新时代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千万不可低估红色文化对广大群众、对整个时代、对民族和国家未来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在当前的群众文化工作中,群众文化工作者既要自上而下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也要广泛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地创造红色文化,上下结合,打造红色文化的新阵地。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创造之心,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主动倾吐心声,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新的红色文化作品,以此推进群众文化工作,为中國的文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二、以传统文化为群众工作的基础 1、宽容包纳,做好青少年传统文化的引导工作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部分青少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而轻视民族传统文化,甚至恶搞传统文化。从群众文化本身的意义上说,被质疑的“萌文化”其实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青年文化,我们强行禁止显然是愚蠢的,道德教化可能也行不通。除了更深地加强两种文化对垒的沟壑,打压与说教绝对一无益处。因为一切以反主流为特征的新兴文化正是在主流的压抑与挤兑之中诞生并不断获取生命力的。对此,最有效且可行的态度,还是宽容,以及在宽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引导。因为一切自信的主流文化,一切有生命力的传统,都该有此气度与气派。就像大海容纳百川,也不拒绝一条调皮的小溪在流动中闪烁几朵浪花。 2、潜移默化,唤起年节文化的熏陶作用 但在当前的群众文化工作中,诸多民族传统节日已经被人民群众所忽视,相反,一些“洋节”却广受追捧。比如,我们眼下的新年,“年味儿”一年比一年淡薄,好像群众已经不再将“过大年”视作一件人生大事。比如过端午节,年轻一代只知道过端午要吃粽子,而对端午节赛龙舟、祭屈原等文化习俗不闻不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源于我国的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也就不那么奇怪了。这些都说明,一些群众的年节文化意识已经非常淡薄。在传统年节文化式微的同时,源于西方的诸多“洋节”文化却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如火如荼地蔓延开来,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情人节等。在商业文化的推波助澜下,洋节文化大有将传统节日取而代之的势头。对群众文化工作者来说,这是不得不深思的现象,因为,这正是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只有解决年节文化式微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引起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 针对上述传统年节文化被群众忽视的现象,笔者认为,必须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让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认识到年节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亲近年节文化。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发动群众,不断丰富、创新年节文化,让传统文化因子更鲜明地体现在年节中。 三、以家庭文化为群众文化工作的抓手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上至王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注重子弟家教,讲究家风门风。我们如今讲继承传统文明,讲实现民族复兴,这是必须社会全员参与的大事。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与复兴,都必然要落实到生活日常与言行细节中,方能真正有效。而家庭,正是于自然而然的日常之中继承文化的最佳载体。在家庭这个亲和的小范围内,于吃穿住行、举止言动间浸染传统文化,熏陶仁义道德,落实礼仪规范,方是真的文而化之。 当前,笔者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发现,很多重视家教家风建设的家庭非常注重年幼子女的传统道德教育。如家长往往用传统经典中的《弟子规》《菜根谭》《颜氏家训》等读本来引导孩子完成最初的道德教育。这当然是值得嘉许的,但却又远远不够。并不是说《弟子规》等传统经典读物的教育能量不足,而是说子女通过言语阅读吸收得来的归根结底只是一种知识和理念,他们还远远缺乏一种激活这种知识、理念,使其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力量。这种力量,只能从作为教育方的父母自身向善的行动中得来。父母只有以充分符合家教理念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才能自觉自愿地点亮那盏真善美的心灯。综上所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沿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方针,积极开展富有民族特色、陶冶情操、凝聚人心的文化活动,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进行有利的推广和宣传,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家庭文化三个重点入手,方能真正将群众文化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成向阳.从“玖球天後”看文化传播[N].山西日报,2014-11-19. [2]曹济槟.身教无声胜有声[N].山西日报,2017-01-10. [3]陈志文.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 [4]金亚美.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3

群众文化活动总结

群众文化活动总结 篇一:群众文化艺术节系列文化活动总结 群众文化艺术节系列文化活动总结 (20XX年10月17日) 按照《首届唐山市群众文化艺术节暨20XX年“健康唐山, 幸福人民”系列文化活动总体实施方案》部署,我区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以“艺术传递幸福,文化改变生活”为主题,以“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为原则,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简单总结如下: 一、加大宣传,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局立足本土,科学谋划,本着“贴近 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研究制定了《南堡经济开发区群众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板报、橱窗、展牌、标语等宣传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的意义、目的及活动内容,突出“艺术传递幸福,文化改变生活”这一主题,营造浓厚氛围,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突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喜迎建党9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1.红色电影进农村,入社区。为营造“喜迎建党90周年” 的浓厚氛围,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我区精选40部红色电影在

全区各村及社区巡回展播,播放电影20场次。“红色电影下农村、进社区”作为文化惠民工程,既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使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人文关 怀,有效推动了基层文化建设。 2.南堡职工庆祝建党90周年书画摄影展。以歌颂党的丰功伟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颂扬改革开放成就为主题,面向全区各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征集书画摄影作品。精心挑选出作品160余幅作品参加“南堡职工庆祝建党90周年书画摄影展”,此次展览共展出三次,6月5日—12日,南堡开发区内展出;6月14日—19日,在唐山市博物馆展出;6月20日—25日,应邀到丰南区黑沿子镇展出。参展作品集中体现了全区职工群众的精神风貌和书画摄影爱好者的艺术水平,代表了我区书画摄影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展示了南堡发展的新业绩,得到了参观者的充分肯定。 3.师生红色经典诵读暨红歌演唱会。各校(园)积极开展红色经典诵读及革命歌曲演唱活动,形成了“校园有活动、班班有歌声、人人唱红歌、师生共参与”的热烈局面,“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氛围浓厚。为展示各校(园)活动成果,我局组织举办了“师生红色经典诵读暨红歌演唱会”,一首首耳熟能详的革命诗歌、革命歌曲,表达了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以“争做文明少年,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包含四大项:一是师生书法、美术大赛,二是课间活动综合评比,三是庆“六〃一”系列活动,四是“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