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与服饰文化

汉字与服饰文化

汉字与服饰文化
汉字与服饰文化

漢字與漢服文化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12140011079趙麗萍

漢字與漢服文化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12140011079 趙麗萍摘要: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先人根據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而創造的文字,它具有圖像性,因此也能生動的反映漢字產生中所存在的文化背景。在離我們生活最近的事物中,漢服(漢族人所著服裝),在漢字的產生與發展演變中也有深刻的體現。漢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們展示著漢服的文化。

关键词:汉字汉服文化

在漢字中,部首是其系統的“根”,不僅反映著漢字的構造規律,而且也集中反映著漢民族的基本認知結構,體現著漢字的屬性。要講漢服文化,當然是要從“衣”入手,漢字,也要從部首“衣”開始。

衣,甲骨文寫作,象形字。最初像蓋著兩個人的形狀,最後定型的“衣”像一個人穿著衣服的樣子。作為結構變體,構成會意字。作為功能變體,表示衣服之屬、與衣物有關、與布帛有關。1《說文解字》: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履二人之形。凡衣之屬皆從衣。2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常用的、以“衣”為部首的漢字吧。

衽, ,衣也。從衣,壬聲。2為衣襟,漢民族傳統服飾衣襟為右衽,即左襟壓右襟,體現以右為尊的思想;

裾,,衣袍也。從衣,居聲。讀與居同。2指衣服的前襟,通常有直裾、曲裾之分。

1節選自王玉新《漢字部首認知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選自許慎《說文解字》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

3選自蔣玉秋《漢服》青島出版社2008年版

袂,,袖也,從衣,聲。2指衣袖,有寬窄之別,成語“連袂成蔭”即是對寬大衣袖的描繪。

衫,,衣也,從衣,今聲。2衫屬於袍衫範圍,圓領、大袖,長度過膝,是士人所穿的禮服。因為在膝蓋處縫綴有一道橫襴而得名,最早出現于唐代初期。3《宋史〃輿服志》:“襴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襴為裳。進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服之。”

補,,完衣也,從衣,甫聲。2“完衣”指補綴衣物,屬於與衣物有關的活動。

以上都是以“衣”作為左偏旁“”的字,還有將衣分開,做“”的字。同樣表示與衣物有關。如,

袞,,天子享先王,卷龍繡於下幅,一龍蟠阿上郷,從衣,公聲。2意思是,天子用食物供奉先王之靈,捲曲的龍繡在龍衣的下面一幅,一條龍彎彎曲曲昂首向上。《周禮〃司服》:“王之吉服,享先王則袞冕。”這是古代帝王或三公祭祀時穿的禮服。中國傳統的袞以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為飾。記載最早的關於十二章紋的書籍是《虞書〃益稷》,篇中記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說明周代以前就已經使用十二章紋,並且一經出現就成為最高統治者的權利象徵,具有政治意義。清代廢除十二章紋,但皇帝袞服紋飾仍以龍為主。一方面莊重顯赫,另一方面,通過對龍鳳

圖案的獨享,表明其權授於神明與上天,並可威震四方。4

衷,,裹褻衣。從衣,中聲。《春秋傳》曰:“皆衷其衵服。2衷,其實就是內衣了。關於內衣的起源,聞一多先生說的脆快:“衣服始於蔽前,名曰蔽之,實乃彰之。”大意是:這種東西,最初由女人佩在腹前,倒並不是起遮蔽的作用,反而是為了引人注意了。中國內衣的演變史可以女子內衣為例,歷朝的稱呼皆有不同,且款式在各個朝代也各具特色。

漢字中的漢服文化不僅僅與“衣”有關,在造字的時候,也與“糸”,“巾”等有關聯。如,

糸,甲骨作。屬取糸束之形而成字,借指蠶絲。《說文解字》:“糸,細絲也,象束絲之形。”以糸部為字的漢字頗多,體現了古代服飾中的絲綢文化。

紈,,素也。從糸,丸聲。5指白色的細絹。《紅樓夢》中曹雪芹取人名是根據其所寫人物的性格特徵命運等來的,李紈便是取“素”與其人物好靜淡泊的性格相統一來的。有一種織品稱“冰紈”,因其細潔雪白、色素鮮潔如冰,故稱。他們的出現,既改變了服裝用料的成分,也改變了衣服用料社會分配的格局。後形成成語“齊紈魯縞”,泛指名貴的絲織品。6

巾,,佩巾也,從冂。丨象糸也。凡巾之屬皆從巾。7本義:佩巾,相當於現在的手巾。背誦張愈《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在古代,佩巾是女子為人妻的一種標誌。後來又有“頭巾”的意思,用來裹頭。女性用的叫做巾幗,所以巾幗常用來代替女性,也有了巾幗不讓鬚眉之說。

5選自許慎《說文解字》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

6節選自馮盈之《〈說文解字〉“糸部”絲綢文化探析》2012年

7

帔,,從巾,皮聲8。看到這個字,首先想到的便是“鳳冠霞帔”一詞。霞帔,用錦緞製作,上面有繡花,兩端做成三角形,下端垂金玉墜子。千年來它是女性社會身份的一種標誌。宋代以來,霞帔是朝廷命婦的禮服,隨品級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不過平民女子出嫁時也可以穿。白居易《霓裳羽衣歌》中有“虹裳霞帔步搖冠,細瓔累累佩珊珊”的詩句,形容的就是女子在婚禮當日著裝的華貴與美麗。

漢字中與漢服有關的字許許多多,一個偏旁部首給後人辨別漢字的從屬提供了重要的資訊,這是古代先人造字的智慧結晶,也是供我們更深入了解漢字中漢服文化的線索。漢字傳承下來了,並在不同朝代進行著不同的演化,而漢服卻仿佛在全球化的當今停下了腳步,然而,漢字中所承載的漢服文化卻向我們證明,漢服的文化,還在延續。

參考文獻:

①許慎《說文解字》萬卷出版公司 2009年版

②王玉新《漢字部首認知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③蔣玉菡《漢服》青島出版社 2008年版

④馮盈之《漢字與服飾文化》東華大學出版社 2012年版

⑤周淑敏《快樂漢字》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6年版

8

中国传统文化与服饰

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积淀的璀璨星海中,中国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散发着耀眼的星光。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服装 衣 “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此衣即指上衣。“衣”字字形上像上衣有领襟的形状,是象形字。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襟向右掩,正像甲骨文、金文字形表示的样子;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古代衣有交领和直领之分,交领居多。交领衣服是衣领和左右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衣领也随之在颈下相交。直领是衣领从颈jǐng后沿左右绕到颈前,左右平行地垂直下来,古代女子多穿直领,男子多穿交领。衣字最早是指上衣,后来词义扩大,引申为衣服的总称。 裤 “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kù。《说文·糸sī部》:“绔kù,胫jìng衣也。从糸,夸声。”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从汉代文献中可以看出,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后汉书·廉范传》讲廉范治理成都,百姓生活提高,“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此以有袴表示生活好。绔是织造精细的生绢,纨绔是高档裤子,为有钱人的服装,故后来引申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初 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意为用刀裁衣。《说文·刀部》:“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却表明人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表示“开始”之义。隶书之后,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衣”字皆变成了“礻”。(示字旁)求裘 “求”、“裘”原本一字,其形像毛在外的皮衣,与“衣”字相似。 “求”字是在“衣”字的基础上加了外毛形象,其本义就是皮衣。今北方牧羊人所穿羊皮皮衣犹是羊毛在外。此字金文作,是在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中间加了“又”,这是表音的声符,由甲骨文的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求”,《说文》古文作,此当是金文字形的约写,也是今天“求”字的原形。由于约写后不能明确显示原义,故有些金文又在约写形体上加上了“衣”旁,作,演化为今天的“裘”字。古文字一字异形的现象很普遍,受字形系统严密化发展的影响,这种现象或者是只流传一个字形,其他异形被淘汰;或者是分别承担不同的意义而共同流传下来,“求”、“裘”的发展属于后一种情况,“裘”专表本义,而“求”则借作寻找等词义的字形。这种分化不是立时进行的,所以在早期,“裘”也可表寻找等义,如《诗经·小雅·大东》:“舟人之子,熊罴pí是裘。” 表 “表”字本义是穿在外边的衣服,与内衣相对,古称内衣为“中”或“中衣”,称外衣为“表”或“上衣”。《说文·衣部》:“表,上衣也。”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表”字,字形由“衣”和“毛”组成,因为古代皮衣是毛在外,故以衣毛表示在外的衣服。《说文·衣部》“表”字之下:“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徐锴kǎi注:“古以皮为裘,毛皆在

汉字趣谈

汉字趣谈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我 庆幸我是中国儿女,有着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有着中国人尊贵的血液,拥有中国人所能拥有的 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中华的汉字妙趣横生的方块字,有着远古而悠 久的历史。古老的汉字如同我们的祖先一样古老,经久生辉,富有底蕴! 现在,让我来说说咱们汉字的趣事吧。 前几天我听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关于一个 汉字的美。我本来认为美字就是表示:一个人或 一个物很大亮,很美丽,咯,原来背后还有这样 的意义。其实美字就是等于钱,听起来一定很古 怪吧!可如果把这个字分开来理解的话,就会忍 不住笑出声来!其实美字两个¥加起来就是一个 美字了,意思就是如果有了钱,全身上下都会美。听到这里,我想千年寒冰的脸也许都会笑的抖动 起来哦!

我觉得捉迷藏的藏字,其中也有一个个小秘密 藏字如同几个小孩子在玩捉迷藏,有一个巨人找 不到更合适的地方让自己不被发现,思量之后就 把自己藏在了房子里面,上面还铺上了一层层的 草(艹)周围也放上了一些草(爿)。然而这就形成了一个藏字!中华的汉字有趣吧!汉字真的就 像一台机器,能拆成零件二三。 汉字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经过了漫长的岁 月演变而来。它们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级段。古文字阶段,汉 字更具有形象性,如,一人跟着一人,从字,休 息的休字,人靠在木边(树旁边)。千年的汉字,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佳宝贵的遗产。 印第安人西雅图曾经说过:我们与世界上的各 种资源都是最亲密的伙伴,我们离不开他们,他 们更加无法离开我们,我们与它们是合为一体的 空气。汉字与我们何曾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 汉字使我们历史文化家园变得更加蓬荜生辉,给 中华史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汉字文化趣谈拓展课.doc

《汉字文化趣谈》拓展课 课程纲要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简要叙述汉字形成、演变及发展历史。能够以常见的汉字为载体,说明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通过相互交流增强 学生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汉字、准确辨析汉字的能力,提升语 言运用能力 2.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字的认知能力和 对文字的审美感悟能力。 3.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概况,了解汉字与中 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对 祖国文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适合二年级使用,课程共11 节,18 课时完成。内容分别为“汉字起源趣味说”、“汉字演变漫话” 、“汉 字奇妙造字法” 、“趣味部首(上、下)” 、“趣说品字形汉字”(上、下)、“谐音歇后语(上、下)” 、“趣味字谜(上、下)”、“拆字趣闻”、“对联雅趣” 、“乱点鸳鸯谱(错别字笑话)”、“趣味文字图片设计”等。

四、课程实施: 课堂组织形式以课堂讲授引导、自主合作交流、视频欣赏、汉字联想思考几种形式为主。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学校安排,灵活安排课程顺序和课时进度。 课程内容具体安排 序号课题名称时间安排 1 《汉字起源趣味说》 1 课时 2 《汉字演变漫话》 1 课时 3 《汉字奇妙造字法》 1 课时 4 《趣味部首(上、下)》 2 课时 5 《趣说品字形汉字(上、下)》 2 课时 6 《谐音歇后语(上、下)》 2 课时 7 《趣味字谜(上、下)》 2 课时 8 《拆字趣闻》 1 课时 9 《对联雅趣》 1 课时 10 《乱点鸳鸯谱(错别字笑话)》 1 课时 11 《趣味文字图片设计》 2 课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代称 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1、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2、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3、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沾恩。” 4、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5、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6、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7、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晋书.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称是。”《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苍头杨钊等职。’诏许之。” 8、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9、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郑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

汉字趣谈

中华文化是神传文化,汉字堪称文化瑰宝。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承传的主要载体,就是书写汉字也形成了一门艺术。 一般认为汉字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传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唐代的张彦远谈到仓颉造字时说:“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汉字也是一样。汉字通易理,合阴阳,因此具有全息性,这也是中国古代会产生测字术的原因。在殷商时代就有用字占卜的记载。可见,学习汉字,能够晓天机,明正邪。汉字是象形文字,反映的是天、地、人、事、物纷繁的信息,也就是说汉字与万事万物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个汉字都蕴涵着神赋予它的特定含义,它的笔画都不能随便改动的,一改动它的意义就变了。 中共执政以来,对文字進行了三次大的改动,使用简化字,改变繁体字的内涵,使得有些原本吉祥的字化吉为凶。 五十年代民间流传着讥讽简体字顺口溜:“亲不见,爱无心,厂空空,产不生。”也就是正体字的“親”右边有“見”字,而简体字“亲不见”了,没有了亲情,把人们搞的六亲不认。特别是文革期间,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夫妻之间互相揭发比比皆是,在当时这好像成了革不革命,或忠不忠于的标志。文革中,胡乔木的女儿上台发言批斗老爸,最后喊的口号中有“砸烂胡乔木的狗头!”当然她倒没有真的砸烂她老父的狗头,而有一个中学生却砸碎了自己父亲的头。北京东四一带有一家是“资本家”,“红卫兵”把老夫妇打到半死,又强迫儿子去打,上中学的儿子用哑铃砸碎了父亲的头,自己也疯了。一个花际少女,一个青春少年,是谁使他们变成毫无人性的冷血动物的呢? 正体字的“愛”是有“心”的,简体字是无心之爱,无心之爱那不是虚情假意吗?你看现在社会上有多少是真情实意有真正爱心的,即使想真心做好事都会被人误解。据报道,3月5日有记者在郑州街头扫街“学雷锋”,两天内出手帮人14次,竟13次遭到或直接或婉言的拒绝,还一度被误认为别有企图,甚至有一次还差点被当成贼。如今好多人甚至包括谈恋爱都是虚情假意,都在互相忽悠。 简体字的“厂”中是空的,“厂”中没有东西,而且只靠一根歪斜的柱子支撑着,这样的厂能长久吗?正体字的“產”中有生,而简体字的“产”中没有生,这种无“生”之“产”能产什么呢? 有个小故事,有个人从台湾到大陆投资,回台后,对晚辈提醒不要写简体字,尤其工厂绝不能用简体字,大家都莫名其妙。他才说,你看那个“厂”字,上面一根大梁,底下仅仅靠着一根斜斜的柱子撑着,这种工厂,它说倒就倒,迟早会倒闭。 所谓方便有多门啊!我理解“佛”、“僧”、“心”都是一样的! 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廠空空,麵无麦,運无車,導无道,兒无首,佇无脚,飛单翼,湧无力,有雲无雨,開關无门,鄉里无郎。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说上海一个姓叶的律师认为有些汉字不尊重女性,应该更改。叶律师举出16个这样的字:“娱”、“耍”、“婪”、“嫉”、“妒”、“嫌”、“佞”、“妄”、“妖”、“奴”、“妓”、“娼”、“奸”、“姘”、“婊”和“女票(是piao字,但因为是敏感字,故写做女票)”。比如:“娱”字把女性当作男性消遣、玩弄的对象。嫉妒是男女都会产生的,但“嫉”字选用女字偏旁,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对“女票”字,叶律师的理解是:

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 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 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 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 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积淀的璀璨星海中,中国服 饰文化可以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散发着耀眼的星光。 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装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诗经.齐风.东 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此衣即指上衣。“衣”字字 形上像上衣有领襟的形状,是象形字。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襟向右掩,正像甲骨文、金文字形表示的样子;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古代衣有交领和直领之分,交领居多。交领衣服是衣领和左右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衣领也随之在颈下相交。直领是衣领从颈后沿左右绕到颈前,左右平行地垂直下来,古代女子多穿直 领,男子多穿交领。衣字最早是指上衣,后来词义扩大,引 申为衣服的总称。“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k U。《说文.糸s I部》:“绔k U,胫j i ng衣也。从糸,夸声。” 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释

献中可以看出,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 《后汉书.廉范传》 讲廉范治 理成都,百姓生活提高,“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 叔度,来何暮 !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此以有 袴表示生活好。绔是织造精细的生绢,纨绔是高档裤子,为 有钱人的服装,故后来引申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初 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意为用 刀裁衣。《说文.刀部》 :“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 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类 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 却表明人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 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 以表示“开始”之义。隶书之后,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 字,其形像毛在外的皮衣,与“衣”字相似。 “求”字是在“衣” 字的 基础上加了外毛形象,其本义就是皮衣。今北方牧羊人 所穿羊皮皮衣犹是羊毛在外。此字金文作,是在甲骨文字形 的基础上中间加了“又”,这是表音的声符,由甲骨文的象形 字变成了形声字。“求”,《说文》古文 作,此当是金文字形的 约写,也是今天“求”字的原形。由于约写后不能明确显示原 义,故有些金文又在约写形体上加上了“衣”旁,作,演化为 今天的“裘”字。古文字一字异形的现象很普遍,受字形系统 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从汉代文 也。” 衣”

汉字文化论文

汉字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那龟甲兽骨上很显稚气的原始文字,到金文、篆文的圆润繁复的字形,再到隶草行楷那或飘逸如画沉稳庄重、或含蓄内敛、或个性飞扬的字的艺术,在中华大地上发挥了巨大、或的作用。相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汉字的未来将会 有新的发展机遇,并将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的汉字魅力历久弥新。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 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 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 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汉字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 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 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 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 块字的基础。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 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 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至汉代,隶书 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 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 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 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 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二、汉字与汉民族文化的联系及其重要作用。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 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香港著名实业家和汉字研究的知名学者安子介老 先生充分扒识到了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中的巨大作 用和奇异功能,他称赞汉字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从而把 汉字与民族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的确如此,汉民族文化的特征在汉字当中 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汉字是一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主观与客观‘卒然 相遇,默然成契’的意音文字,具有广博的包容性,对于社会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一不包,无所不容。”汉民族文化有容乃大的特征表现在汉字中就是它对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有学者说,许多古汉字在某种意 义上说是中华民族先民生活的缩影。 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汉字对团结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全民族的 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的统一、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等,都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汉字与历史文化

《汉字与历史文化》读书报告 本书简介 作者:王贵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月第一版 这本书是结合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在汉字形音义的分析中阐发文化现象。因此我选择其中一些字作为读书笔记的内容。 第一章汉字与宗法制度 “王”字在甲骨文中像一把锋刃向下的斧子,而斧子是上古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之一,也象征着力量的权威,故而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侯”字来源于古代的射礼,古代射礼有三种:分为大射、宾射、燕射。而其所用的箭靶被称作“侯”,侯是一块挂在绳子上的方布。“侯”字后来表示人,因此在上部加了“人”旁。“礼”字的繁体是“禮”,来自于祭祀等鬼神活动。“禮”的右侧在甲骨文中上面意为玉,下面是豆,意为祭祀时放祭品的器具。由此看来古代有以玉祭祀的习俗。 “示”字意为祭祀对象,在甲骨文中“示”是天神、先公、先王的统称,而且形同用木牌或石柱充当的神主。 “宗”字源于祖庙,上面的宝盖头意为房子,“示”则是祭祀对象,神主。 “申”、“电”都是源于闪电,在甲骨文中“申”字是闪电的形状,而“电”的繁体是“電”,是雨中出现的“申”,因此也是闪电。在上古时代,古人不理解闪电的由来,意为是神的所为,因此在“申”的左边加上了表示神主的“示”,就组成了“神”字。 “巫”和“觋”都是古代在人与鬼神间传递信息的使者,但是巫是女性,而觋则是男性,从“巫”字的甲骨文构造可以看出与神沟通的方式是舞蹈。 “卜”字的来源是商代笃信鬼神,因而具体表现就是占卜。古人占卜时将龟甲放在灼烧甲骨小坑的东侧,因此龟甲和小坑的形状就形成了“卜”字。而灼烧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就形成了“兆”字。而“占”正好是“卜”字和“口”组成,边有了表示询问吉凶的意思。“盟”字来源于古代诸侯宣誓缔约,“盟”下面是“皿”,皿是缔约时最要的用具,而“明”指的是明察事理之神,因此组成了“盟”字。 “臣”和“妾”在上古时都是指奴隶,臣是男性奴隶,而妾则是女性奴隶。“宰”由宝盖头和“辛”组成,宝盖头意为房子,而“辛”则是对罪犯用刑的刑刀,因此也表示罪犯或奴隶。但是颇为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字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地位都有所上升。 “丧”在甲骨文中是由“桑”和众口组成的,古人将“桑榆”喻为落日,并且古代丧葬时用桑为死者束发,而众口是表示人死后亲朋好友的哭喊声。 第二章汉字与军事刑律 “军”起源于我国古代军队征伐、田野在野外驻扎时,为防不测,用兵车围成圆圈,起到城墙的作用,在小篆体重,“军”字正像用兵车围成圆圈的形状。 “兵”起源于武器。“兵”上面是“斤”,斤是有柄的砍伐工具,也是战斗武器。而“兵”下面则意为左右两手,正像双手举着斤,表示武器。 “戈”是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兵器;“戟”是戈的柄顶有矛形刺刃的武器;“戉”字也起源于兵器,在甲骨文中,“戉”字好似一把锋刃超左侧的斧子,戉非常大且重,更多的作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戍”产生于守卫边疆,“戍”在金文中很像人的肩上扛着戈的形象。 “戎”字产生于兵器。“戎”的字形中有“十”,指铠甲,古代也算作是兵器;而右边则是兵器“戈”。 “殳”字来源于兵器。“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主要用于撞击。“殳”下面是“又”像人手,有手持兵器之意。

汉字文化研究之我见

汉字文化研究之我见 09级中文一班刘鹏程8号 [摘要] 汉字与中国文化是骨肉相连的,现如今汉字文化研究已经发展为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它的产生、发展有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人类即使发展到了信息时代,对汉字的研究,也还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应本着严肃、谨慎的态度科学地分析汉字字形,科学地运用各种文献资料,科学地看待汉字的文化功能。坚持以汉字字形和古代文献相结合的方法考证汉字所负载的意义和文化信息,为汉字文化研究提供坚实的依据。 [关键词] 汉字;文化;科学性 千百年来,汉字一直是我们极为重要的记载事物、交流思想的工具之一,为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从揭开中国现代史至今,汉字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出现了“汉字落后论”、“汉字无用论”等一些消极言论,但是事实却是不言而喻的。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之一,其他的两种已经成为表音文字,只有我们保持着原来文字的表意传统。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已经达到了血肉相连难舍难分的地步,汉字一直活跃在文房四宝当中,各种汉字输入法获得的成功,使古老的汉字通过与电子文化结合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发挥着强大的传媒作用。汉字已经不再是过去许多人所认为的一种诅咒的文字,而是成为一种促进文化发展进步的先进文字之一。 首先,我们在浅析汉字文化研究的意义之前,必须要想一个问题:汉字身上有没有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东西?汉字算不算一种文化现象[2]?汉字值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可是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一下,这本来在众多的人文学科研究者看来并不是问题,但是语言学家看来却是一个大问题。他们把汉字看作一种脱离民族文化背景的线条组合物,两者由于观点不同,有时还会发生不小的冲突。其实,汉字是中国历史上利用传统的方法研究出来的成果,已经深入到校注、释诂等方向。同样要想研究汉字文化研究的意义,我们还要注重汉字文化的研究方法。汉字文化研究的本质上是起解释作用的。汉字的笔画,汉字的偏旁,汉字的结构,是客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事实,对它的研究我们应当做到详尽的地步。 只有真正理解“汉字算不算一种文化现象”和“汉字是否值得深入研究”这两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之后,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对汉字文化的研究。我认为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考辩分析汉字字体结构以追溯华夏文化早期的面貌[3]。近年来,汉字文化研究这一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各类解说汉字的著作也大量出版,这对于推进文字学研究的发展和汉字文化的传播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有些学者对汉字的文化功能把握不准,讲解汉字和文化的关系时过于随意,没有讲解出两者之间的真正含义,容易让人们对汉字文化产生误解、造成误读。我认为汉字文化研究必须要注重其科学性。 汉字文化研究从汉字的结构特点出发,发掘字形所负载的文化信息。科学地分析汉字字形,才能为汉字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不同于表现具体物象的图画。分析汉字字形,应注意汉字构形的基本规律,否则会曲解字形所代表的意义[4]。“孱”字,源于一次生下三胞胎。多胞胎生育常常给母亲带来痛苦,甚至生命危险。所以“孱”字被训诂为缓慢、呻吟。生育多胞胎后的母亲身体比较衰弱,每个孩子都很弱小,所以“孱”字通常用来表示虚弱之意[5]。分析汉字字形,我们必须要以时代较早的字形作为研究的根据,充分利用已有的古文字资料,尊重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事实。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书写引发的思考(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书写引发的思考 【摘要】 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尚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惜的创造智慧,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是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中国符号,汉字的产生、发展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的更为久远。 【关键词】汉字;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一、汉字的产生与发展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

中国汉字文化演讲稿

中国汉字文化演讲稿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我们的灿烂文化!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几篇中国汉字文化演讲稿,希望能帮到你哟。 中国汉字文化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是周欣吾桐,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汉字,我们的骄傲!》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仓颉的人,他每天在手上、沙地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从而有了最早的中华文字——汉字。从栩栩如生的甲骨文到行云流水的行书,甲金篆隶草楷行,中国汉字七体,六千年的演变历史,无不散发着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20xx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家还记忆犹新吧。由无数名演员摆成的汉字"和",通过活字印刷,字体从篆体到宋体的转换,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字的演化过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人民向往和平、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是啊,汉字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的每个字都有不同的神韵。看到"明天的明"会让人想起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依偎在一起的情景。看到"笑"字便会使人开心,看到"哭"字就想流泪。当你写下"人"这个字的时候,不禁肃然起敬,为祖先的创造力赞叹不已。这些用笔画组成的美妙图形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汉字的美不仅美在形体,也美在智慧,拿英文单词的翻译来说,我们将英语单词Benz翻译为"奔驰",将CocaCola翻译为"可口可乐",如此地别

出心裁、耐人寻味;汉字的美还美在情感,英文里形容美丽、漂亮的词仅仅是"Beautiful"或是"Pretty",而我们却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出水芙蓉"等等很多词语,描绘出了各种各样的美,这是其他文字所难以企及的。汉字的美更美在书写。神奇的中国书法家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书写字体,圆润的颜体,紧凑的欧体,坚挺的柳体等等。中国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门艺术,它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瑰宝。 汉字独特的魅力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如今,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目前地球上使用汉字的人口大约有14亿,占世界人口的26%,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兴趣也日益升温。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我们的灿烂文化!如今,我们更要肩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担,让中国汉字发扬光大,屹立于世界文字之林!汉字,中华民族的光辉荣誉,汉字,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中国汉字文化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你,中华汉字"。 传说,中国最古老的记事之法是"结绳",后人还曾使用"物语"。然而,不管是"结绳记事"还是"物语",这些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总会有许多不便,于是就有了仓颉造字之说。仓颉先模仿鸟的足迹创造了字的笔画,后来又根据龟纹、虫蛇、黍稷等形状或动态创造了文字。 汉字的诞生,于人类文明而言无异于由猿走向人这般的伟大、神

文字与汉字文化论文

文字与汉字文化论文 “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汉字文化,是指书面语使用汉字,并形成一定文化体系的地域。 文字与书法又是分不开的,西方现代心理学当中把字体当作人性格最鲜明的体现,记得福尔摩斯都在他的探案中对字体作过精辟的演绎推理。二十六个字母在不同的人笔下或张扬、或犹豫、或坚定、或迟疑。今天考察字体已经成为招聘职员的重要参考,一个人的性子或急噪、或起伏、或深谋远虑、或小心翼翼,都直白地流露在笔尖的墨迹里。 但字体作为一种艺术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羲献父子、颜筋柳骨、颠张醉素,使书法作为文人的技能登入大雅之堂,也早早地跻身“琴棋书画”四技的行列。今日,锻炼书法已经是提高文化修养、修身养性的途径,甚至书法已然是国人礼仪的基本要素。 汉字的字形本身就是艺术。每一个汉字方方正正、筋骨扎实、结构严谨,但又易于个性的驾驭。昔日象形的甲骨文早已中庸成了今天文件的文字,但汉字作为象形符号的表意功能始终未变。然而更令人称道的是,每一个汉字似乎都有精巧的构图,恰当的比例,使这个符号被赋予了太多的艺术内涵。当“京”字被抽象成一个奔跑的运动员形象之时,它的灵动,它的刚毅与柔美的融合打动了六十亿人。当中国字被作为文身在欧美流行之时,这些符号,我们在乎的已不仅仅是它的含义。汉字是最美的。 正因为有艺术的汉字才能有艺术的书法。春秋战国时苍颉的文字已经被各国变换成了互不相象的异体。战乱可以滋生一大批忧国忧民,奔走各国的纵横家,也可以滋生一大批一心想拯救社会、扶助国君的诸子,却无法使文人们琢磨如何改进他的字体。即使老庄、钟子期余伯牙这类耳根清净者,也未必会放弃通行官方的大纂。加之此时字都写在竹简或帛上,比起在纸上创作的游刃有余,是颇显困难的,但大纂从字体繁间来讲已经比甲骨文和祭祀器皿上的金文已是很大进步。汉字从这时候起,已经与绝对意义上的象形文字说再见。这是由书写器具上的革新决定的。我们必须承认字体和书法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每一次字体的出现,都是一定基础的成果,是衍变得到的。一个朝代的历史条件通过对人的生活思维的影响来影响着字体的衍变速度。我们可以翻一翻《尔雅》或是《说文解字》来找找汉字衍变的足迹。秦朝因大纂笔画复杂,不适应统一后繁忙的公务需要,于是在统一文字改用省去了很多笔画的小纂。但这样仍不方便,于是程邈在监狱里创立了隶书来帮助他抄写公文。秦始皇闻讯大悦,免其罪,封御史。隶书得以广泛流行。这样历史条件的成熟,即统一的国家催生了字体的革新。魏晋时期,士人减省隶书的波磔,狂用楷书。这种规范、铿锵有力的字体时至今日都被视作是字迹工整、书写规范的典型并被作为范本,令广大“不拘一格”的同志唏嘘不已。但不管怎样,楷书的笔锋和筋骨,一股严正之风却是足以担当正统的名号的。 这时庆祝官体字的时代结束。很快东晋王羲之就以独具个性的行书震撼了古今。这样的行书,抛弃了楷书的规范,却继承了它的浩然正气。屏弃了草书的放肆,却遗留了它的癫狂。行书笔画连贯流畅,不拘泥于点滴,足是写字者自信和自主的性格体现。既打破了楷书的礼仪规范,又不肯像草书那样随意,却是大家风度。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用他们的洒脱写下了一幅幅气势恢弘的书卷。 草书即章草、今草、狂草较之行书出现更早,因为早有狂人不喜欢楷书或隶书的格套迫不及待想要直抒胸臆了。章草始于汉初,是隶书的草体,今草之后的狂草,由唐人张旭所创,其狂野放纵似游龙一般的连书将书者狂放不羁的个性显露无遗。但草书虽然无定法,但它的落笔、起承和结构都恰倒好处,极具美感,决不像某些人以为字迹潦草的就是草书,这是对

《汉字文化》结课论文-网络中的汉字文化

网络盛行的年代,所有东西都在讯息万变,古老的文字文化,同样逃脱不了这个浪潮。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社交网络变得空前繁华,网络语言逐渐从规范的语言文字中脱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且其传播速度之快让人不可思议,慢慢地,网络上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网络汉字文化。 网络的汉字文化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便捷性,搞怪风趣性。具体的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种: (1)在网路最早出现盛行的,用数字表示发音来传达意思,比如:886:意思是拜拜咯;520:我爱你;514:无意思;等等。 (2)后来出现用汉字的拼音开头字母代替语言。比如:BT:变态;NB:牛逼(厉害的意思);等等。 (3)现在流行着将语言发音进行缩略后在用其他相近发音的语言代替,比如:这样子:酱紫;女朋友:女票。 (4)根据文字外观,重新定义或者新创一个汉字,比如:囧:郁闷、悲伤、无奈的意思。(5)因为某些社会事件衍生出来的,比如:“门事件”:某些社会丑闻;“蒜你狠”:社会的一种炒作现象。 网络语言与常规语言相比,更具有灵活、新奇、简单、生动、幽默等特点,起初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定的语言文化,他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求新求异的心理,另一方面折射出社会的某些现象。但是,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它的消极面有时候却很不容乐观,汉字的网络文化走到了泛滥的程度。 网络语言的风行,不仅盛行在讯息万变的虚拟网络世界里,而且已经走进了我们日常交际的语言中,甚至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也能找到它的一席之地。于是,许多中小学生学的习生活中,发生了许多让人很为之叹惜的事。曾在某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热词“土豪”引发了争议,人们在议论对于学生作文中使用网络热词,这样会不会对孩子们的写作产生不好的影响,有些人忧虑,写作文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不利于学生学习规范用语。 汉字文化的发展,走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他蕴含着中华博大的文化在里面。时代在发展进步,历史在延续,所有文化都不可能是静止的,如果这样,它就像一潭湖水,没有流动,终有一天会变坏。我们的文字文化也一样,他需要不断的除弊和更新,这样才能保持它的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当今的网络汉字文化出现,是有他的历史意义的,我们应该正眼相待。对于他是否会影响我们现在学习汉语的纯净度,曾有人说:网络词汇不可避免,所以要正面对待,教师给予正面引导,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孩子们的喜好适时使用,同样能够很好弘扬并且创新中华文化的。

汉字与民俗文化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汉字与民俗文化作业题目:关于侗族大歌的民俗学研究 姓名:蒙兰艳 学号:1270150127 学院:文法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索引目录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侗族大歌的产生及发展 1.鼓楼文化与大歌的相辅相成 2.侗族传统及习俗的影响 3.“歌以择偶”及对歌风俗的影响 4.乐器与大歌的互动 二.侗族大歌的功能 1.教育功能 3.社交功能 4.审美功能 三.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 1.亲子传承 2.师徒传承 3.自然传承 四.侗族大歌所面临的危机 1.亲子传承出现断层 2.歌班面临着解体 3.风俗活动的日趋减少 4.时代发展所引起的审美心理变化五.侗族大歌的保护措施 1.引入学校教育 2.融入旅游资源 3.继承传统与积极创新 六.结束语 参考文献

关于侗族大歌的民俗学研究 摘要: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大歌作为侗家世代相传的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侗族大歌已唱出过门,惊动世界,是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民俗学上的一朵长盛花。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音乐民俗学、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解读侗族大歌,了解侗族人民,传承民族文化,侗族大歌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关键词:侗族大歌发展功能危机措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侗族是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侗族是热爱音乐的民族,素有“侗乡是歌的家乡,诗的海洋”之美誉,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在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月”之民俗,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侗族大歌是多声歌的一种,大致分为六大歌种: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戏曲大歌、礼俗大歌、儿童大歌。自古以来,侗族人民就是用“以歌代文”的方式来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教育后代。侗族大歌的传承不仅极具特色,同时也反映着侗家人的人文风俗。 一.侗族大歌的产生及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而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是侗族大歌产生及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侗族大歌属于民间文艺,它的产生、发展、演变

简述中古代汉字文化

简谈“中国古代汉字文化” 摘要:中国五千历史汉字文化渊远流长,中国的汉字确乎是异乎寻常的。它的创造契机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它在历史的沉淀中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在各个时期都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关键词:汉字起源演变影响 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过去所有的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先民智慧的沉淀,其与我们的重要性犹如大海之与游鱼。文明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和精神的活动场所,它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良知,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承载着我们精神活动的一切成果。同时,文明又是我们生命真实个体的存在方式,它包涵着我们外在的生存环境,记录着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结果,又是我们衣食住行等生存形式的具体体现。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表达记录语言地文字体系地最后形成,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其间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以下为几种汉字起源的学说研究: 1、仓颉造字的传说 中国古书里说汉字是仓颉创造的。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会有文字的画。仓颉变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说仓颉创造出文字,是由于天神泄露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爷爷啼哭。还有种说法是仓颉管擦了鸟兽印在泥上的脚迹,启发

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个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如《吕氏春秋·君守》、《韩非子·五蠹》、《世本》等。[1]汉字的起源一定早于战国,但是目前所存的资料没有发现:战国前期有关“仓颉造字”的记载。 2、文字出自八卦说 古代学者很早就认为在文字产生前,结绳和八卦曾经起过某些类似文字的作用。如战国晚期《易·系辞·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尚书·伪孔传》、宋郑樵《通志·六书略·第五·因文成象图》等。 [2]近现代学者研究,表明周易卦形中的阳爻、阴爻为一种易卦,出现的时代远远晚于汉字的起源。[3] 3、考古资料有关汉字的研究 考古学将汉字起源的文字符号分为甲类符号与乙类符号。甲类符号(几何符号)指刻划或绘写在陶器、龟甲、兽骨或者骨器上的几何符号符号。分布很广,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乙类符号(象实物之形的符号),主要发现于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的陶尊上。 由于缺乏资料,对汉字的形成过程从何开始的问题,目前还是无法进行认真地讨论,多数学者认为夏商之际(公元前17世纪)开始形成汉字地完整文字体系。 二、古代汉字的演变 世界文字之林中,唯有汉字称得上是罕见的文字艺术。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从龟甲兽骨上拙朴的雕刻,到青铜大鼎上严谨的铭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论文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汉字与文化论文 理学院 工程力学0901 刘英芝 2011年5月14日 汉字与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着述中有多处记载。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意思是黄帝的史官仓颇,看见地上的鸟兽脚印斑驳,这些纹理可以区别事物,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这个行动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连老天也感动得投下了大米白面。可见在老百姓眼里汉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也给汉字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可能就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吧。关于这点,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中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足以证明汉字在汉人心目当中的地位之重。特别是今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导演把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最直观的代表元素推上了舞台,让世界感受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甚至有人直接说汉字是汉文化的根,这说明汉字的产生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使得汉字文化学成为了与汉字构形学、汉字字体学、汉字字源学并列的四个分支之一。 汉民族文化特征 汉民族文化是汉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产物,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与其它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特征。由于汉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精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