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地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地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地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教学式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即教师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有关的新知识,学生则将教师用语言文字所描述地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和旧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同化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

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地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地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1.“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问学生演示“摩擦起电”的各种实验,用以帮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自然现象。

2.“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人体骨骼”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人体骨骼标本或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标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体骨骼的概念和结构。

3.“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讲授式教学的变式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变式。

(三)讲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学,即在讲授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2.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概念一般都用词严谨,有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讲授时必须配合典型、生动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透过自然现象,掌握现象的本质特征。

3.讲授教学中的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过程要力求规范准确,便于学生进行观察的模仿。对教学中所用的模型和教具等,必须讲清它与实物之间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到模型与实物间的异同,形成正确的表象,准确地掌握知识。

二、“观察式”教学模式

“观察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自然现象、植物生长和动物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观察的主体。他们通过系统的观察,获得对操作过程和自然现象等的直观、生动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操作、自然现象和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引领者,负责制订观察的计划,提供观察的对象,并在学生进行观察时进行观察的组织和现象指导。

(一)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

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学生的大量行为方式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能通过观察学习不仅可以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习得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还可以观察一些直观生动的自然现象、动物习性和植物的生长规律等,为学习和理解相应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奠定基础。

(二)观察式教学的类型

在小学科学课上,根据学生观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现场观察和教学录像观察两种。现场观察就是到实验现场、生产现场和实物现场进行观察,例如: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等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教学录像观察就是在教室内,通过教学录像和记录片等进行间接的观察。

根据观察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一次性的短期观察和重复性的长期观察。短期观察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某种实验操作、标本展示和实物等;长期观察是对植物生长、动物习性、周期性自然现象等进行多次性的长期跟踪观察。

(三)观察教学的一般结构

不论哪一种观察教学,都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一般来说,一次观察教学由以下3个主要环节构成:

1.确定观察对象、制订观察计划、选择观察地点、明确观察目的。这部分工作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预先制订观察教学的内容、目的、时间、地点和组织形式。

2.观察指导。在观察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策划者,又是观察指导者。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提示的重点,进行观察指导,结合实际进行讲解,并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

3.观察报告。观察结束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让学生汇报观察的心得体会。必要时还应要求学生写出观察报告,根据观察教学的结果,进行观察教学效果的分析。

(四)观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现场观察要事先做好周密的组织安排,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2.现场观察时,学生容易被外界新鲜事物吸引,偏离观察的对象或观察的重点。教师要及时给予组织和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教学的对象和重点上。

3.要理论结合实际的进行观察教学,如讲解操作原理、操作顺序、仪器结构和事物的特征等。避免将观察教学流于形式或理论脱离实际。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所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呈现一个实际问题,并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个问题所可能用到的实验器材等。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或小组讨论)独立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自己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总结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学到相应的科学原理。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探究式”教学模式有着深远的教学思想基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并独立地掌握它们。他还说: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一名好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英国的心理学家斯宾塞也曾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讲给他们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威也认为:学生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概念。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地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种发现学习的理论观点无疑奠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另一种是“探究—研讨”教学模式。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教学活动结构、意义及作用和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1、“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由3个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即给学生呈现具体的问题现象,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以“浮力”知识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物体,如铁块、木块、塑料块、冰块、铝块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别将这些物体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中,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当学生亲眼看到这些真实的现象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些物体却漂浮在水面?这时,学生可能七嘴八舌地提出各自的看法。待学生平静后,教师提出:请大家想办法证明物体沉浮的真正原因。

第二阶段: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证明方法,即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并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例如给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容器和各种用于实验的不同材料的物体,以及天平、盛量水的量具和长度测量工具等。然后让学生自主使用这些仪器和材料,自己根据不同的假设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这个阶段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阶段,学生在这时要积极思考,反复探究,提出不同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实验反复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这个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而不是提供思路和方法。当学生探究失败时,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变换假设重新探究,重新实验,直至提出并验证了正确的假设。

第三阶段:发现—概括阶段。当学生提出用相同体积的不同材料做实验,并试图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时,便进入了发现—概括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独立探索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现物体沉浮原因,并概括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的阶段。该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当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概括出实验所得出的一般结论。

2、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1)“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养成探究的思考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而获得知识,同时培养探究发现的科学态度。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发现能力和相应的科学态度。

(2)、“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所要培养的各种能力中最核心的是探究思维能力,这是科学研究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在“探究—发现”教学活动中,学生大致经历以下活动过程:①引发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面临教师设置的新奇而未知的问

题情境,使他们的既成认知结构发生认知失调和矛盾冲突,为达到认知协调,他们迸发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认知兴趣。②探究思考、提出假设: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探究思考,从而想出各种可能的原因或假设,这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在多种假设中,学生要选择其中的一个假设进行实验验证,这是辐合思维的过程。③实验验证和理论概括:学生为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要亲自动手设计和操作实验,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然后,根据实验结果概括出一般的结论或原理。这是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总之,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和操作进行了充分的活动,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培养。

3、“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运用和应注意的问题。“探究—发现”教学模式适用于小学科学课教学,符合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适合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养成探究能力的特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应用该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探索用测量影子的方法,测量大树高度的教学中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先在地上竖起木杆,测量木杆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当木杆影子的长度是木杆实际长度的2倍时,他们推断树高也应该是树影长度的一半(即1|2)。这样他们通过测量树影的长度,就可能推测出树高。当学生掌握了这个原理后,他们用同样的方法测出楼高和旗杆的高度。进一步的探究在没有太阳时,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孩子们通过探究,发现了新方法:先用一根一米长的木棍竖立在地上,然后用2米长的木杆当作木棍的“影子”。一名同学躺在地上,从“影子”的顶端望木棍的顶端和旗杆的顶端。不断移动木棍和木杆到旗杆的距离,使躺在地上的同学的视线将木棍和旗杆的顶端连成一条线时,躺在地上的同学的眼睛到旗杆的距离就是旗杆高度的两倍。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现,他们的发现已含有创造性思维。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探究与发现无疑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激发,使探究能力得到发展,探究精神和合作态度也得到培养。但是,“探究—发现”教学也有它的明显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探究活动的时间过长,往往是讲授教学的两倍或几倍;(2)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屡次失败会降低学生的探究信心;(3)使用大量的探究器材和其他的教学条件,使许多教师和学校不愿实施此法。

为了在教学中克服这些不足,在应用“探究_—发现”教学模式下应注意以下几点:(1)适当缩短学生的探究时间,简称“缩短”;(2)适当降低探究发现的难度,简称“平坡”;(3)使学生在发散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进行辐合思维,选最佳的方案和方法,简称为“精简”。

在适当缩短学生的探究发现时间方面,教师应尽量设置清楚、明确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尽快明确探究目的。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准备好各种探究条件,包括实验条件和探究环境,避免学生在调整实验仪器、熟悉探究环境上耗费不必要的时间。缩短探究—发现时间的最佳方案就是尽量减少用在非探究活上的时间,保证有限的时间都用在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上。

为了帮助学生“平坡”,教师应该认真选择和设计难度适当的探究问题。问题太难学生不宜探究出问题的结果;问题太易又起不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所以,选择难度适当的探究课题就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关键,也是应用探究—发现模式的关键。

“精简”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根据问题情境,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所以,教师的要求应尽量突出问题的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排除非本质的和次要的特征。从而让学生尽快发现解决问题的假设或方法,避免学生作离题太远的思考。

(三)“探究与研讨”教学模式

1、“探究与研讨”教学模式的结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究实物。上课时教师发给学生一些精心设计或选择与所学概念相关联的实际物体或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摆弄、操作、琢磨、探究其基本特征,充分感知材料或物体中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结构或特征。第二阶段是集体研讨,即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认识和发现。通过大家的分析、讨论和交流,集中集体的智慧,使每个学生对探究物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最后使探究中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内化成科学概念。

2、“探究—研讨”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1)科学课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弄和操作实际物体和材料,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慧才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认真仔细、准确全面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实际物体,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真实具体的感性认识。这对于他们准确把握事物特征,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十分有利。

(2)集体研讨为学生提供了发表个人见解、倾听他人意见、相互交流、相互比较的机会。学生在集体研讨过程中既可以表现个人的自信,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还能发现别人的长处。这样经过内心深处的分析对比,无疑能够提高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自我意识能力。研讨中还可以通过讨论,澄清事物的真伪,提高个人的认识,获得准确的概念理解。研讨中同学常常相互质疑、相互争论,这既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又能够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在集体的研讨中还会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增强合作和互补意识。研讨是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共同提供之目的。小学生从小就养成科学研讨的习惯,会促进他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合作意识的增强。

(3)探究—研讨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和研讨,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探究和研讨动机被激活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就使整个教学过程既严肃认真,又活泼热烈,呈现高涨的学习气氛,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

3、“探究—研讨”教学模式的运用。“探究—研讨”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条件,合理设置教学活动结构,灵活地加以应用。下面介绍该种教学模式在“植物怎样繁殖”(10册自然15课用根茎繁殖植物)一课中的运用。

(1)呈现植物的实物,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事先准备好各种的实物植株。植物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而定。本课探究研讨的问题是植物怎样进行繁殖,这就要根据

植物繁殖的种类选择各种繁殖类型的植物。例如:种子繁殖的植物有葡萄、柑橘和桑树等;本课不做研究,茎繁殖的植物有月季、菊花、夹竹桃、玫瑰花等;用根繁殖的有甘薯;用地下茎进行繁殖的有马铃薯、姜、大蒜等;种子和茎都能进行繁殖的有桑树和葡萄等。

上课时,教师将选择好的植物发给学生。如果植株少,可按小组发给,并可轮流交换。在学生进行观察探究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1)认识植物,说出其名称;(2)指出那些植物开花,那些植物不开花;(3)那些植物先开花后结果,那些植物只开花不结果;(4)没有种子的植物怎样繁殖后代?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探究,并根据植物的特征将其分类。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后代。那么,没有种子的植物怎么生根、发芽和生长呢?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和集体研讨。

(2)发现问题,探究研讨。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那些用茎繁殖的植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进一步观察并发现这些植物的茎上有节,节上有叶,叶腋下有芽。有些植物的茎节上能长根。例如大蒜会自行生根发芽,南瓜藤在土里长须根,金银花藤上长须根等等。这些特征是学生一起观察探究,大家边探究、边研讨提出的。同学们在研讨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使认识不断完善。最后,找到了没有种子的植物用它的根、茎或地下茎进行繁殖后代的原因。

(1)繁殖实验,验证研讨的结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大家都明确了有些植物用茎繁殖后代的原因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即植物茎杆的扦插实验(扦插法、压条法)。实验时,教师要明确提出操作的各种技术指标,并自己亲自操作示范,指导学生操作。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与个别现场指导,保证实验的质量。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关心实验的结果,经常给扦插植物浇水、松土等,使扦插的植物到一定时间成活。

(四)“探究—发现”和“探究—研讨”两种教学模式的异同

1.“探究—发现”和“探究—研讨”都属于“探究式”教学。两者的共同特征都是组织学生对实际现象和事物的特征进行探究。教学的主要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活动结构都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原因为目的,通过积极的动手操作、动脑观察与思考,经过自己的探究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2.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1)探究—发现的主要特征是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提出实验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概括出一般原理。而探究—研讨是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实物探究,大家共同研讨,提出各自的发现,完善大家对事物特征的全面认识。所以,两者的教学活动结构、探究实物的特征等方面略有不同;

(2)“探究—发现”适用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得出一般原理的教学内容。例如:高年级的自然教学内容中,(10册的声音单元、12册宇宙单元)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的教学内容,就可以采取“探究—发现”。而“探究—研讨”适用于探究事物的一般特征,获得对事物的特征有个全面的认识的教学内容。低中年级的自然教学内容大多适合“探究—研讨”,因为低中年级的自然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和共同特征。例如:自然第八册的植物和动物单元的教学就可以采取“探究—研讨”。

(3)“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根据条件可让学生单独进行,也可小组单独进行,也可小组集体进行;而“探究—研讨”教学模式一般都是集体进行;

(4)“探究—发现”的时间一般较长;“探究—研讨”的时间可能稍短些。

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实际条件,适当合理地选择运用。

参考资料: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及标准解读

2.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郝京华主编2003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崇德主编

3小学科学教育心理学申继亮副主编

张奇沈群韩志伟著2001年7月北京出版社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如对《把固体放到水里》中固体沉浮现象的研究,有的小组在实验时,推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有的小组没有理解老师提出要求,随意操作导致实验现象不明确。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我们老师这个学习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3、巧妙灵活的介入。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

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作为朋友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驾驭课堂。我们的指导要体现在科学教学的假设环节,关注学生背后的思考;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询问;讨论交流要体现师生互动;实验记录需要我们具体地帮助与指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龚增杰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三、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6)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地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地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地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教学式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即教师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有关的新知识,学生则将教师用语言文字所描述地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和旧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同化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 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地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地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1.“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问学生演示“摩擦起电”的各种实验,用以帮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自然现象。 2.“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人体骨骼”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人体骨骼标本或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标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体骨骼的概念和结构。 3.“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讲授式教学的变式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变式。 (三)讲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学,即在讲授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2.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概念一般都用词严谨,有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讲授时必须配合典型、生动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透过自然现象,掌握现象的本质特征。 3.讲授教学中的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过程要力求规范准确,便于学生进行观察的模仿。对教学中所用的模型和教具等,必须讲清它与实物之间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到模型与实物间的异同,形成正确的表象,准确地掌握知识。 二、“观察式”教学模式 “观察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自然现象、植物生长和动物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观察的主体。他们通过系统的观察,获得对操作过程和自然现象等的直观、生动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操作、自然现象和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引领者,负责制订观察的计划,提供观察的对象,并在学生进行观察时进行观察的组织和现象指导。 (一)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 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学生的大量行为方式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能通过观察学习不仅可以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习得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还可以观察一些直观生动的自然现象、动物习性和植物的生长规律等,为学习和理解相应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奠定基础。 (二)观察式教学的类型 在小学科学课上,根据学生观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现场观察和教学录像观察两种。现场观察就是到实验现场、生产现场和实物现场进行观察,例如: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等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教学录像观察就是在教室内,通过教学录像和记录片等进行间接的观察。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卷首语 近日里寒风犀利,晨霜凝结,我们仍沉浸在国培学习的浓烈的氛围中,因为这里不仅有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我们收获希望的开心乐园。我们的梦想犹如一片片六角的雪花在空中飞舞染遍漫天的辉煌,冬天的纯净让我们沉醉,满天飞舞的不是雪花,是冬的语言,述说着我们勤奋学习共同研 修的丰采和一朵朵花儿的成长。

重要通知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1)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增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最好途径。【关键词】:实验材料体验创造力多媒体技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实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实行检验和使用的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但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升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升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物质的变化》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理解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升,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淀粉的水平,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很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地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1、“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理解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莱西市教研室张莲玉 背景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课标》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 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验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于科学实验课的范畴,如:三年级的《哪杯水更热》《水温的变化》《哪杯水多》《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小车的运动》《鞋底花纹的启示》《跷跷板》《弹簧力的学问》《有趣的磁铁》《空气在哪里》《热空气》《风的形成》《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灯泡亮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谁的本领大》等;四年级的《木材》《纸》《陶瓷》《金属》《玻璃和塑料》《蒸发》、《沸腾》、《凝结》、《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谁热的快》《它们会生热吗》《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玩镜子》《潜望镜的秘密》《彩虹的秘密》《凸透镜》等;五年级的《声音的产生》、《谁能传播声音》《水变咸了》《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等等。所以探讨实验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基本流程: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方案---总结与交流)-----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梳理小结当堂检测(谈收获)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学科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在科学课上,像《保护植物》这样传统的环保类型的课程无非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法刻板,课堂容量小,并且说教的味道比较浓厚,学生处于被动的参与,简单的说教没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必要性。课上说得好好的,课下该怎么做还照样怎么做。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它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就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网络环境来学习科学知识、技能。教学设计主要侧重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分析、汇报展示网络信息进行知识的建构。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为学生创设资料丰富、详实,图、文、视频相结合的网络环境,教师指导学生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 一、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又叫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和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并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合作学习对于学习者将来建立和维持稳定和谐

小学科学课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科学课教学策略浅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密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教材使用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有关专家和同仁交流、分享。 一、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1.巧设情境,质疑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小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大胆质疑,从而解决问题。科学课的重要学习方法是探究,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科学探究的途径。解决问题是探究的目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活动,也就不可能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进行主动的探究活动。如《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老师向学生出示了奇特的图片(一棵百年古树,却长在一个高高的塔上):“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么大的一棵树怎么会长到这么高的塔上呢?”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后,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让学生产生了急于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发了新的课堂探究活动。 2.注重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在每节课上,探究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且目的性非常明确,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的培养。在《给冷水加热》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设计“给冷水加热”的实验方案,用时8分钟,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 3.放手实践,自主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在探索活动中发展能力。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物体的沉浮,各种材料各具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并从自己的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解决问题。 4.重视探究后的交流。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满足感的自我释放,能使学生在探索方法和探索能力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3位老师都非常重视探究后的交流,有的是组内交流,有的是全班交流。在《我们身边的物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物质A、物质B特点的观察和对这两种物质的概念的理解及精彩发言,让全体听课教师与专家汗颜:学生真是不可小觑。正如《课程课标》所言:低估儿童是影响探究效果的最大失误。 5.重视课后延伸。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无限的。《课程课标》强调:教师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柳花泊小学 一、简介部分: (一)标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二)序言: 科学课较之自然常识课的最大区别就是教学目标变革,引起学习内 容、活动组织、课堂形态、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革新,最终落实到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的主体性和开放性。这给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了自主和选择的空间,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开放和创新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积累科学事实与现象,丰富探究经历。因此科学课的开放性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科学课堂的组织和调控上。 在基础教育阶段 ,课堂教学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主体性教学的支柱,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氛围。但现实中教师要实现课堂真正的民主开放,做到“乱而不散”,却并不容易。新《课标》指出 , 小学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在活动过 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这也就决定了科学课活动多,材料多,实验多。而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总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他们喜欢各种操作活动,却缺乏自制力,该制定实验方案他们却盲目地急于操作,往往教师良苦用心准备的材料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为他们随意 玩乐创造了条件,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而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能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整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当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小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修订) 主讲人:王 强 在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和研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方面,以及方便和指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教学,现把“探究——研讨”教学法与法国科学课“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融合,形成一套清晰的教学环节,为打造我市小学科学课的高效课堂提供依据。本模式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一、模式界定 我市现如今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以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它的思想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相互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其中“探究”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这里的“探究”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科学结论的归纳与概括、科学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研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将大量的事实连接成新的整体。这种通过集体的努力最后形成的整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研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本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集体研讨)——拓展延伸(巩固应用)。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充分的活动、有着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

机会,相信学生能行。 二、适用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类科学课。为保证模式的科学运行,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对“探究——研讨”来说,这一特征尤为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2、综合性原则 在探究某个研究专题时,应采取多种相关的方法,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生成更多的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三过程的统一。 4、创造性原则 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的创造性,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适应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再为预先设计的教案所左右,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们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我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我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

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在《给冷水加热》一课中,我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我亲切地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我拿出一个透明红色小袋子,两个大烧杯,一杯装冷水,一杯装热水,然后将小袋子装满冷水并密封好,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沉到了底部。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小袋子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我问学生:“你们要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学生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我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并潜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

小学科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有三大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一、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其实就是化难为易,把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目标,把一件大事分解成一件件小事,这样你就会发现:从小处着手,从易处着手,事情也许并不很难。怎样化难为易呢?(一)化抽象为形象 1、语言的形象化。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 2、图像的形象化。图像包括图片、图表、草图、绘画、摄影、幻灯、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在无法借助实物的情况下,图像直观是实现形象化的最主要途径。通过图像的直观性可把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所阐述的道理,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儿童面前,使他们获得生动的形象,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尤其是教师自绘图画是很有教学价值的。 3、动作的形象化可以用直观表演、直观演示、直观操作。 (二)化理论为实践,从生活中寻找科学性,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实践中获得,在操作活动中学习课本知识。 (三)化未知为已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四)化复杂为简单,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 二、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 (一)由结论到过程,让学生学深学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展示知识本身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同时也要让学生的思维卷入到知识的获得过程。 (二)由知识到问题,把知识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探究,并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研讨,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深学透。当然,问题要设计得有价值、有意义、有挑战性、有新颖性,使其能够有效引领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三)由已知到未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让学生处在陌生、未知的状态,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四)由一元到多元,“一元”指的是一元标准、共性认识、普适价值,“多元”指的是多元解释、个性认识、独特价值。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新课程教学提倡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多种解读、对问题的多种解答和对情景生活的多种体验感悟。多样化和个性激活了课堂、激活了思维,有助于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出个性来。 (五)由传承(接受)到创新(质疑),学习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传承和接受,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创新和质疑。这样的学习才会学得深学得透。 (六)由依赖性的学到独立性的学,“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杜威)教材的编写因为要受到书面形式等的限制,总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当教材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把学科知识内容固定下来时,它必然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这样就带来一个矛盾,即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形式上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这也就是说,以书本(教材)形式出现的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 (七)由教知识内容到教思维方法。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内容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表面的结论和说明的表述上,而是要进一步深入进去,挖掘和揭示这些表面结论和说明的产生与形成的思维过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 三、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爱学、乐学让学生越学越爱学、乐学的具体策略有很多,但这些策略一定有其共同的特点和秘诀:富有情趣。情趣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发现的幸福。这是有效教学的动力源泉。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环节。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五种课型的几本教学模式: 一、科学观察课 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基本的教学模式: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科学观察课教学要点: (1)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2)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3)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4)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典型课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绝大部分是观察课。 二、科学实验课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它是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猜想,确定的实验方案,利用一定材料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实验条件,从而产生某种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认知过程。 基本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观察- --分析现象--- 归纳结论--- -实践应用 科学观察课教学要点: (1)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材料、模型组装、变量调控、现象记录等)。 (2)给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的思路。 (3)提供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4)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观察、思考相结合。 (5)指导学生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01-09T11:31:10.95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3期作者:余红娟[导读] 科学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借助科学学科这一平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生活余红娟(陕西省宝鸡高新第四小学陕西宝鸡 721000) 摘要:科学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借助科学学科这一平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生活,让他们感受大自然课堂带来的无限乐趣和知识财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以此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探讨了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2-128-01 小学科学是小学生接触科学的初始阶段,是感性认识的基础,是将来学习抽象科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石。因此,从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如在教学《蚯蚓》一课时,可以给学生提出蚯蚓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蚯蚓是怎样爬行的?蚯蚓能长时间放到水里吗?等等,让学生回家实际观察体验。这样,既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趣味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教学的趣味性 (1)游戏教学,增强科学课堂趣味性 游戏教学,即玩中学,把它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体能和思想情感等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那些好奇心较强的小学生,应用游戏教学能够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教学的趣味性,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探求科学奥妙的欲望。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强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科学的魅力,增强教学实效。 (3)组织学生参与实验,体会科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科学实验,能够初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新课程改革后,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的实验教学内容逐渐增多,趣味性更强,所以教师可以尝试性的组织多种类型的趣味性实验,让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为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创造条件。 三、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小学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该因人因时制宜。小学生对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比较感兴趣,那些生动的影像、计算机的辅助教学等,应该成为教学媒体的首选。 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分组。教师必须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4~6人分为一组,以确保组与组之间能够公平竞争。同时,还要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选择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安排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为汇报员,选择速记能力强的学生为记录员等,这样在组长的组织下就可以有序地开展探究活动,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当然,这种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变化。 (2)留足时间,适时点拨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在给学生提出合作任务后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切忌学生思维还未活跃就匆匆给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并不代表教师要放手不管,在各小组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适时点拨,导正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以避免课堂教学混乱,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下去。 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可以使其构建的科学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做一个钟摆”一课时,学生知道了摆长与摆动的速度关系后,让学生制作一个一分钟能摆动30 次的钟,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摆长进行调试,发现摆动次数多了,他们就把摆锤往下装,次数少了,他们就把摆锤往上装。学生经过自己不断地调整,更加深刻地理解摆长与摆动速度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到了概念与实际运用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六、走出教室,探究自然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比较有效的主要途径,但课堂上能够提供的这些有限材料,还是被教师“筛选”和“处理”过的,这大大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走进大自然的课堂,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验和感悟大自然的博大精深。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方法多种多样而又丰富多彩,从理解科学概念到把科学概念变为学生内在的科学知识,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与理解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教育,当然,也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文侠.小学科学教学要走进自然[J].学周刊.2016(19) [2]宗永康.浅议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路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5) [3]宗骞.小学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