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最新

高中地理-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最新

高中地理-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最新
高中地理-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最新

第五章环境管理

5.2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教案

1.中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构架

我国一向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很早就将环境保护纳入行政管理轨道,并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2.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

我国的环境法体系十分复杂,分类体系多种多样。除了国家级法律体系外,还有地方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规章。

一、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2.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3.国际社会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存在利益冲突

(二)三同时制度

我国先后批准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针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并积极采取措施履行公约。

二、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

(一)征收排污费制度

(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积极参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三、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材料】

1.民间环境保护组织(NGO)

优势:

①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

②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

③引起了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

作用(工作方向):

①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

②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

③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我国NGO活动情况:

①发展非常快(注册的已超过2000个)

②活动活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③都有自己的对象和目标

④我国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个较大的群众性民间环保团体——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也称“自然之友(Friends of Nature)”) 它以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

[经典例题 ]分析下表中我国北方某粮食产区1970年和1980年有关资料统计情况,解答相应问题。

年降水

万1970

(1)该地区1970—1980年内土地利用构成明显的变化是:耕地增长了约%,同时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

(2)该地区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

为。

(3)在这lO年中,该地区每公顷平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

因。

人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4)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该地区环境状况急需采取的措

施。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的粮食.产量的变化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对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核。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读出表格中给出的信息,再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去回答。

【答案】(1)10 森林草地

(2)森林草地覆盖率降低,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3)每公顷平均产粮减少,主要是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造成;人均产粮减少,主要是人口增长快于粮食总产量增长的结果

(4)加强植树种草,绿化工作制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复习的一般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由来示范文本

文件编号:RHD-QB-K6775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由来示范文本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由来示 范文本 操作指导:该安全管理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一、ISO14000标准介绍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从1993年开始制定的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总称,它同以往各国自定的环境排放标准和产品的技术标准等不同,是一个国际性标准,对全世界工业、商业、政府等所有组织改善环境管理行为具有统一标准的功能。 它由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行为评价

(EPE)、生命周期评估(LCA)、环境管理(EM)、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EAPS)等7个部分组成。 其标准号从14001至14100,共100个。 我国于1997年4月1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将已公布的五项国际标准ISO14001、ISO14004、ISO14010、ISO14011、ISO14012等同于国家标准GB/T24001、GB/T24004、GB/T24010、 GB/T24011和GBT24012正式发布。 这五个标准及其简介如下: 1、ISO14001(GB/T24001-1996)环境管理

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规范该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描述了对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通过实施这个标准,使相关确信组织已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2、ISO14004(GB/T2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理、体系和支撑技术通用指南该标准对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进行阐述,向组织提供了建立、改进或保持有效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议,是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的工具和教科书。 3、ISO14010(GB/T24010--1996)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该标准规定了环境审核的通用原则,包括了有关环境审核及相关的术语和定义。任何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 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 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 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 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 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 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高中地理常见的气候类型精选题

常见的气候类型精选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四幅图分别代表一种气候类型,哪幅图代表温带海洋性气候() 2.分析下图所示的四幅降水量气温月份平均图,指出气候类型判断正确,且排序和图中顺序相符的是() A.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读世界某地气候资料,回答3-5题。 3.该种气候类型可能分布在() A.巴西利亚 B.孟买 C.新加坡 D.首尔 4.该地河流() A.冬季有断流 B.季节变化大 C.有凌汛现象 D.年际变化小 5.该城市规划建设化学工业区的最理想区域位置是() A.西北郊 B.东北郊 C.西南郊 D.城区内 下图表示某地气温(曲线所示)和降水(柱状所示),回答6-8小题。 平均气温降水量 一月七月一月七月全年 19℃ 28℃ 20 mm 590 mm 1780 mm

6.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 A .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C .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D .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7.气温曲线a 部位气温最高的原因是 ( ) A .正午太阳高度大,天气晴朗少雨 B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C .气压带和风带北移 D .受高原地形影响 8.气温线b 部位气温低的原因是 ( ) A .太阳高度角小 B .寒流影响 C .云雨较多 D .海陆位置影响 读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分布图(水平衡:年降水量减年蒸发量),完成35-42小题: 9.图中a 地区气候特征是( ) A .热带沙漠气候 B .有明显的旱季 C .四季分明 D .全年炎热干燥 10.图中可以判断:赤道穿过的东部数值低的主要原因 是因为( ) A .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B .气温越高,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C .降水越少,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D .热带草原气候地区的水平衡数值都为正值 11.图中,f 、c 、d 、e 四处水域的洋流中,密度流特征明显的是( ) A .f B .c C .d D .e 下图是根据甲、乙、丙三地各月平均气温和各月平均降水量所作的区间统计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丙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热带雨林气候 D .热带草原气候 -2400 -1200 -2000 -1200 -1200 -400 0 400 400 0o 23o26′ a d c 甲 b e f mm 10 20 30 气温℃ 甲 乙 丙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区域差异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 类 活 动 差异成因具体表现 农 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 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 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 异 工 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 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 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 差异 城 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 水平等差异 交 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 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专题突破】高中地理各种气候类型成因及分布图汇总!

【专题突破】高中地理各种气候类型成因及分布图汇总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 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 (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4)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 4.海陆位置: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 (2)沿海地区冬季气温较内陆高,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内陆地区与之相反。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原因:太阳高度高纬低、日变化小) 2.季节:中纬度夏季>冬季 3.地形地势:凹地(如盆地、山谷)>凸地(如小丘、山顶);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4.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沙土>粘土、深色土>浅色土、干松土壤>潮湿紧密;旱地>水田。 5.天气状况:晴天>阴天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高中地理最全的气候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最全的气候知识点总结

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 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和高山气候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控制) 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沙漠气候(受信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 三、判断气候类型的几种方法 又叫分布规律法。主要是根据气候类型在全球的纬度分布规律来判断,所以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可以浓缩在一张模式图上。(如下图)

根据提供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一般可分为全年几个月或各月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表,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称为数据法。 具体步骤如下: A、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 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冷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 向南北降低 23o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管理5.2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习题含答案湘教版选修6

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国家环保总局环监局与美国环保协会联合提出:大气污染罚款上限可设定12万元/日;水污染不低于2 600元/日。据此完成第1~2题。 1.这两条规定依据的环境管理政策是( ) A.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B.谁污染,谁治理 C.强化环境管理 D.环境保护 2.对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企业罚款,是因为这些企业利用了资源( ) A.水 B.大气 C.环境容量 D.土壤 解析:第1题,对污染企业罚款依据的是“征收排污费制度”,贯彻的是“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第2题,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空间,还提供资源和消纳废弃物的场所,环境容量也是一种资源。 答案:1.B 2.C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三十次会议于2002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据此完成第3~4题。 3.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 ) ①重大工程建设②区域开发③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活动④防止不利于环境事件的发生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体现了环境管理中的政策( ) A.预防为主 B.三同步 C.强化环境管理 D.三统一 解析:第3题,防止不利于环境事件的发生属于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不是其评价的范围。第4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活动事先作出预测和评估,论证工程建设项目能否立项建设,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政策。

答案:3.D 4.A 2013年7月6日,广西贺州市发生水体镉、铊等重金属污染事件。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表 示:“将组织对所有可能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化工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整治,实行最严厉的措施,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据此完成第5~6题。 5.在对污染企业惩罚的措施中,“罚款”依据的环境管理制度是( ) A.征收排污费制度 B.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6.事件发生后,贺州市政府贯彻的环境管理政策是( ) 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②谁污染,谁治理③强化环境管理④考核决策者的政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5题,“罚款”是对污染企业浪费环境资源的一种惩罚措施,依据的是征收排污费制度。第6题,“排查”是“防”,“实行最严厉的措施”贯彻的是“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答案:5.A 6.C 排污交易权的主要思想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 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7~9题。 7.“排污交易”依据的是制度( ) A.征收排污费 B.污染源限期治理 C.三同时 D.环境影响评价 8.“排污交易”对类企业有利( ) A.造纸 B.钢铁 C.有色冶金 D.微电子 9.“排污交易”是环境管理中的手段(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高二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二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1 1、世界三大人种:白色人种(欧洲北美大洋洲非洲背部、亚洲西南部),分布范 围最广;黄色人种(亚洲东部、东南部、北部和美洲部分地区)人数最多,黑色人 种(非洲南部、大洋洲和美国境内);种族无优劣 2、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面积俄罗斯1707,第二加拿大997,三位中国960,四位美国937;人口最多中国,印度第二,美国第三;按经济发展态势将世界分为 发达国家(20个,主要有美加英法德意日新澳)和发展中国家。区域地理知识点。 3、语言联合国日常用语: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使 用适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4、中国外交政策:对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宗旨维护世界的和平。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2 经度与纬度 ①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 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_半球。 ②纬度:某地的地球半径与北极星之间的夹角,赤道为0°,北极点为90°N, 南极点90°S..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地球仪上某点的纬度就是该点 上北极星的仰角大小) ④大洋中部经线:太平洋──180度经线;大西洋──西经20度经线;印度洋─东 经80度经线;北冰洋─跨360度经度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3 1.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2.大陆:亚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重要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重要知识点 (一)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 (1)短途运输公路占优势,长途运输水运成本最低。 (2)管道运输的特殊性: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对密度的影响: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点很难伸展——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区位原则:交通原则 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二)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知识点——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A 我国位于哪个的半球?北半球、东半球 B 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C 你能说出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相比,地理位置的优势各是什么? 地处中低纬度,海陆兼备 1.我国的海域图(临4海,1洋)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西起长江口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之间的连线。 ?台湾海峡属于东海海域 2.中国的疆域 ?一、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我国的疆域 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北53°31′N临俄罗斯;南4°15′N临马来西亚; (南北跨近50度,长5500多千米) 西73°40′E临哈萨克斯坦;东:135°05′E; (东西跨60多度,长5200多千米)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海域辽阔,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2、岛屿众多:E.g 崇明岛,台湾岛,海南岛…… 3、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四、陆界和邻国 1、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上有14个邻国 2、有6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与我国陆地相邻的14个国家: 东:朝鲜北:俄罗斯、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 东:韩国、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省、县、乡三级建制: ?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4.我国的现行的行政区划概况

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

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最新-【新编人教版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20183)合辑 精品

目录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84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28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1.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2.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建议】 1.组织学生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2.引导学生查阅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规范及参考文献格式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规范要求 《中国环境管理》(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国际标准刊号:ISSN l674—6252国内统--TIJ号:CN ll—5806/X)是由国家环境保护部主管、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为了保证期刊出版质量请论文作者按照下列要求投稿。 征稿范围 有关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环境科技、环境工程、环境信息系统及应用、环境认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区域发展等方面的论文;环保J:作经验、环保工作进展及其他有关学术、技术论文。 论文规范要求 1论文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名、摘要、关键词 文稿必须包括中英文题名、中英文作者姓名、中英文作者单位名、中英文单位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必须包括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英文内容单独放在正文之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避免使用“……的研究”等非特定词,不使用副题名。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开头不用定冠词。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即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过程、结果和结论(中文一般不少于200字),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不要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避免出现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文意一致。中文关键词(3-8个)选词要规范,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不能采用英文缩写。 2正文 正文篇幅一般在3500-7500字左右,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时一律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图/表要有中英文图/表序和图/表名。图中文字、符号、坐标中的标值和标值线必须清晰,出现的数值都应标有明确的量与单位(无量纲除外)。 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是国内外正式公开发表的并且在文中确切引用的专著、期刊文章、论文集文章、学位沦文、报告、报纸文章、国家(国际)标准、专利、电子文献(网络、磁带、磁盘、光盘)等等,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且应在文中相应的地方标示。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应少于5条,且大多应为近5年之内的文献。 4作者简介、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职称,最后学位(或在读学历),主要研究方向。如果论文涉及的是有关的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注明基金或资助机构的名称、项目编号,交稿时需附交项目文件复印件。 来稿文责自负,要遵守职业道德。如摘引他人作品,务请在参考文献中予以著录。署名的作者应为参与创作、对内容负责的人。所有署名作者本人都应对该文的署名顺序认可,署名不可以随意变更。 未录用稿件不退回作者,作者本文须保留论文底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育慧南路1号10号信箱编辑部邮编:100029 电话:010.84636357(兼传)、84665835、84665836、84665690 E-mail:HRl4000@sohu.com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