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

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

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
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 tion, 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 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 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 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 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92例临床疗效分析

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92例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28T16:27:43.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马俊敏 [导读]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马俊敏 (广西桂林平乐县人民医院内科 542400)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117-02 【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将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按有无应用辛伐他汀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d,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LDL-C以及HDL-C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HDL-C指标及缺血事件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辛伐他汀冠心病临床疗效 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脏病,是因冠动脉狭窄、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器质性改变[1]。其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是血清胆固醇水平异常,以及脂代谢紊乱。因而,降脂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对抑制和稳定动脉斑块的生长以及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对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应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收集的92例冠心病患者,入选标准:①临床表现符合《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②血脂偏高者。其中男49例,女43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56.3±2.2)岁。按有无应用辛伐他汀分为两组,每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脂、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疗程为6个月[3]。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片,1次/d均睡前顿服,同时停止应用其他调脂药物,疗程为6个月[4]。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表分析,计量资料以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和X2进行比较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脂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TC、TG、LDL-C以及HDL-C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以及HDL-C指标均有所改善,但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组别 TC TG LDL-C HDL-C 缺血事件 对照组(n=46) 治疗前 6.63±0.74 2.85±0.78 4.47±0.56 1.12±0.25 12(20.09) 治疗后 5.81±0.61 2.66±0.67 3.69±0.54 1.20±0.22 观察组(n=46) 治疗前 6.71±0.73 2.84±0.83 4.46±0.58 1.13±0.24 3(6.52) 治疗后 4.74±0.62 2.12±0.89 0.83±0.59 1.35±0.32 2.2 缺血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观察组缺血事件发生率为6.52%,其中心肌梗塞死1例,2例心绞痛恶化;对照组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20.09%,其中心源性死亡2例,心肌梗死3例,血管成形术1例,心绞痛恶化6例,两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辛伐他汀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他汀类的降血脂药物,其除了具有降血脂作用外,还具有抗感染、调节免疫、增强血管的舒张功能、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稳定斑块及减慢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作用[5]。且近几年,研究表明,辛伐他汀还能够调节自主神经平衡,抑制心肌质金属蛋白酶的合成和胶原的表达,改善心室重构,降低血管内皮炎性反应,且长期服用还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功能。具报道显示,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可使冠心病事件发生率降低24%,总死亡率降低12%[6]。 本研究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冠心病患者TC、TG、LDL-C、HDL-C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单纯只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且常规治疗加用辛伐他汀治疗的患者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心肌功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参考文献 [1]于志伟.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1,06(21):55-56. [2]高玉芳.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22(08):1032-1034. [3]Libby P,Ridker PM, Hansson GK, et al. 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 from pathophysiology to practice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 (23) :2129-2138. [4]张红运. 氟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冠心病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05(22):115-116. [5]叶芳, 刘翠莲. 早期应用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80例[J].福建医药杂志, 2009,31(02):137-138. [6]Briguori C, Visconti G, Focaccio A, et al. Novel Approaches for Preventing or Limiting Events (Naples)II Trial: Impact of a Single High LoadingDose of Ator-vastatin on Periproced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 (23) :2157-2163 .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杨佳茴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杨佳茴 发表时间:2019-05-15T08:55:03.06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3期作者:杨佳茴 [导读] 冠心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相较阿托伐他汀,可增强临床效果,改善血脂水平,保障给药安全。 益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应用瑞舒伐他汀给药方案与阿托伐他汀给药方案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均为我院心血管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n=50)与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n=50)效果、临床血脂指标、不良反应率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冠心病总有效率经评定高于对照组,血脂检测值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相较阿托伐他汀,可增强临床效果,改善血脂水平,保障给药安全。 关键词:冠心病;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总有效率;血脂;安全性 冠心病为临床心血管领域多发性疾病类型,由血液脂质代谢异常,促使脂质在冠状动脉血管壁大量堆积,引发粥样硬化改变导致。高脂血症与冠心病之间的关联性已被临床证实,多项研究均表明,应用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治疗,可使症状体征和血脂水平均有效改善,进而使心血管不良事件率显著降低[1]。如何科学有效对他汀类药物进行选取,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次研究针对临床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阿托伐他汀给药方案和瑞舒伐他汀给药方案治疗,就效果及用药不良反应展开对比,旨在指导临床,现总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均为我院心血管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介于53-84岁之间,平均(63.4±6.9)岁;病程介于1-29年之间,平均(9.8±6.7)岁;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介于55-83岁之间,平均(63.7±6.8)岁;病程介于1-28年之间,平均(9.5±6.9)岁。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排标准纳入标准:○1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实验室检查均与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符合;○2有程度不等的血脂异常;○3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经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近期服用对血脂指标产生影响的药物者;○2合并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观察组:本组病例应用瑞舒伐他汀给药方案,即每日10mg,每晚1次;对照组:本组病例应用阿托伐他汀给药方案,即每日 10mg,每晚1次。两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实验期间,两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均等同于治疗前。 1.4 观察指标(1)比较总治疗有效率;(2)比较治疗后血脂指标检测水平,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血清三酰甘油(TG)指标、总胆固醇(TC)指标;(3)对比两组给药安全性,即腹部胀痛、消化不良、便秘等并发症率。 1.5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血清HDL-C表达呈>0.26mmol/L升高,或血清TG表达呈<40%降低,或TC表达呈>20%降低;有效:血清HDL-C 表达呈0.104-0.26mmol/L升高,或血清TG表达呈20%-40%降低;或血清TC表达呈10%-20%降低;无效:各项指标经检测均未达上述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均在SPSS2 2.0中录入完成相关统计工作,组间计数总有效率、给药不良反应率资料采用(%)表示,实施χ2检验,计量血脂指标资料采用(x±s)表示,实施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效果比较观察组冠心病总有效率经评定为92%,对照组经评定为74%,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脂检测值对比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指标HDL-C、TC、LDL-C、TG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率观察组腹部胀痛2例,便秘1例,不良反应率为6%;对照组腹部胀痛6例,消化不良2例,便秘5例,不良反应率为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研究示,脂质代谢为最重要的诱导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冠心病为受动脉粥样硬化影响,促使器官发生病变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取他汀类药物应用,可起到对炎症抑制及调脂的目标,多项报道均指出,他汀类药物可对动脉粥样斑块进行逆转,使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降低。就脂质代谢异常而言,临床在研究中,以LDL-C指标、TC指标增高最为关注,分析原因,因LDL-C水平升高,为重要诱发冠心病的原因,取他汀类药物应用,可使LDL-C水平有效降低,进而对冠心病有预防作用,并可对共病程进展予以延缓[2]。同时,他汀类药物可通过促使TC、HDL-C下降,对冠状动脉斑块病变进程予以阻止。多项实验均表明,取他汀类药物行一级或二级预防,可使冠心病临床事件率显著降低。但采取何种他汀类药物,在获取理想效果的同时,保障临床安全,是相关研究得关键的焦点。 瑞舒伐他汀可使细胞表面分布的肝LDL-C受体数量增加,进面使LDL所具有的摄取和分解代谢增强,并对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合成产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 1.1定制我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操作规范,以作为医护人员的实际临床操作依据,使该操作更科学合理,便于医务人员充分了解遵守,助于提高治疗质量。 2.范围 2.1我科医护人员均适用。 3.定义 3.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 4.职责 无 5.标准 5.1简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人术、定向性斑块 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 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5.2适应证:确定PCI 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 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5.2.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5.2.1.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5.2.1.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 手术风险低。 5.2.1.3 PCI 后再狭窄病变。 5.2.1.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2.1.5 CABG 术后:CABG 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 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5.2.1.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5.2.2无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 波心肌梗死)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 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5.2.3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5.2.3.1直接PCI: 5.2.3.1.1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在12h 内,能在就诊后90min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5.2.3.1.2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36h 内发生心源性休克,可 在休克发生18h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 者。 5.2.3.1.3 AMI 发病12h 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Killip3级)患者。 5.2.3.1.4 AMI 发病12~24h 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或有持续心肌 缺血症状者。 5.2.3.1.5适合再灌注治疗,但有溶栓禁忌证的AMI 患者。 5.2.3.2溶栓后补救性PCI : 5.2.3.2.1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电不稳定者. 5.2.3.2.2溶栓后仍有或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5.2.3.3急性期后的PCI

阿托伐他汀治疗60例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60例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住院治疗的60例高脂血症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不同治疗时间血脂指标的变化及疗效。结果:治疗4、12周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Lp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经t检验及F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疗效好,可降低血脂及胆固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标签:阿托伐他汀;高脂血症;胆固醇;不同时间 近年来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他汀类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60例高脂血症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60例高脂血症患者,高脂血症诊断依据《200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总胆固醇(TC)≥5.7 mmol/L和三酰甘油(TG)≥1.7 mmol/L。60例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46~74岁,其中合并高血压Ⅰ、Ⅱ期2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18例、糖尿病20例。所有患者入选前4周均未接受调脂药物治疗。 1.2 治疗方法 阿托伐他汀(北京红惠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 mg,每晚餐前服用,持续8周,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治疗用药,选用不影响血脂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后询问病史,记录心率、心律、血压、体重,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血糖及心电图,并观察胃肠反应,如腹胀、便秘及变态反应,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观察比较两组的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Lpa)治疗4、12周后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F检验。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体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a4564303.html,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体会 作者:邢国英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并总结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我院的入院编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实验组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治疗即小剂量治疗,经过为期2个疗程的治疗护理之后,对比两个不同小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经过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后治愈率和治疗总有 效率分别为48.5%、93.9%,而对照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6.4%、75.8%,实验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体会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04..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多发于老年人群体[1]。在临床上 有效缓解或者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成为该病症的治疗关键。阿托伐他汀是一种HMG-CoA 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对于降低体内血浆胆固醇和蛋白质水平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治疗上应用比较广泛[2]。 本研究注重探讨了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将在我院接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33例实验组脑卒中患者在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后在治疗上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我院的入院编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实验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45~75岁;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43~74岁,实验组患者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进行强化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实施常规剂量治疗。两组患者年龄、 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页-第400页 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 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操作者具备介入治疗资质且每年独立完成PCI>5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病死率低于0.5%。 二、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发生率,指导医师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从而为选择适宜的血运重建措施提供参考。常用的危险评分系统特点如下。 1.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 Ⅱ)[7,10,11]:

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10-10T13:38:44.3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4期作者:王伊红白云燕马鑫王顺芝韩金凤吕佳瑞王 [导读] 辛伐他汀服用方便,降脂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病人可充分耐受。 佳木斯中心医院急诊科 154002 提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46人,口服辛伐他汀,剂量为20mg/每日,晚间顿服,疗程8周。结果在治疗治4周及8 周后TC、LDL-C、TG及ApoB、Lp(a)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而HDL-C无明显的变化(P>0.05)。辛伐他汀对TC的4周总有效率为86.96%,8周总有效率为91.3%,而对TG的4周总有效率为73.91%,8周总有效率为82.6%.不良反应少,仅1例出现ALT或AST一过性轻度升高。结论辛伐他汀服用方便,降脂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病人可充分耐受。 关键词:高血脂症;辛伐他丁 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血脂异常的治疗尤为重要,可直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1 ] 。他汀类药物是近年研制生产的一类安全高效的调节血脂药物,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降血脂及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本组通过对46例冠心病伴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给予辛伐他汀调脂治疗,观察降脂效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冠心病患者2次空腹血脂水平在以下范围:1)血清总胆固醇(TC)≥5.98mmol/L;2)三脂甘油(TG)≥1.9mmol/L;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mmol/L;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17mmol/L。 1.2 病例选择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2月,在我科门诊确诊为冠心病患者46例,其中男35例,女11例,平均年龄62.6±5.56(47~79 岁).排除甲状腺、肝胆、肾疾患及糖尿病、正在使用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类固醇等)者,或血清肌酐>179μmol/L、转氨酶(ALT、AST)超过正常值的20%、肌酸激酶(CK)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1倍或对药物敏感者。 1.3 方法 46例患者在用药前2周控制饮食及停用其他降脂药物,采取各家医院一致的方法和标准检测TC、TG、LDL-C、HDL-C、ALT、AST 和CK,给予辛伐他汀(商品名:舒降之,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mg,1/d,晚间顿服。连服4周时,重复上述检查,继续服药至8周,再重复上述检查。若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CK超过正常值的5 倍以上,则停药并退出观察。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1988年公布的《调整血脂药物临床研究指导性原则》及有关文献拟定。①显效:TC下降≥20%或TG下降≥40%或LDL-C下降≥20%或HDL-C上升≥0.26mmol/L。②有效:TC下降10~19%或TG下降20~39%或LDL-C下降10~19%或HDL-C上升0.01~0.26mmol/L 。③无效:TC、TG、LDL-C、HDL-C达不到有效标准者。④恶化:达以下任何一项者:TC上升≥10%或TG上升≥10%或LDL-C上升≥10%或HDL-C下降≥0.104mmol/L。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均以(±s)表示,应用SPSS6.0软件,治疗前后血脂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所有入组者服药8 周,无中途退出者。表1为治疗前后血脂测量值比较,表2为治疗4周和8周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4周及8 周后TC、LDL-C、TG及ApoB、Lp(a)均有明显的下降,而HDL-C无明显的变化。辛伐他汀对TC的4周总有效率为86.96%,8周总有效率91.3%,而对TG 的4周总有效率为73.91%,8周总有效率为82.6% .不良反应:46例患者在治疗4周或8周时复查AL T、AST和CK,仅1例出现ALT或AST 一过性轻度升高。 3 讨论 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密切相关,血脂是否降低到理想水平,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是一种全合成的降胆固醇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是通过竞争性地抑制肝脏内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即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以及上调肝细胞LDL受体增加血中LDL清除来降低胆固醇和LDL;同时他汀类药物也具有降低TG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作[5].大量临床试验都证实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理想的调整血脂类药物。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The Scan2dinavian Simvastatin Surrival Study,4S)和西苏格兰冠心病预防研究(The West of Scotland CoronaryPrevention Study,WOSCOPS)等大量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除调脂作用外,还具有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作用、抗炎作用、防止动脉硬化、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等非调脂作用,它能够在冠心病心肌梗死及ACS 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普遍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和

阿托伐他汀钙片药物详细说明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阿托伐他汀钙片 英文名称:Atorvastatin Calcium Tablets 商品名称:山乐汀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阿托伐他汀钙。 适应症: 高胆固醇血症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型)或混合性高脂血症(相当于Fredrickson 分类法的IIa和IIb型)患者,如果饮食治疗和其它非药物治疗疗效不满意,应用本品可治疗其总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载脂蛋白B升高和甘油三酯升高。 在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阿托伐他汀钙可与其它降脂疗法(如LDL血浆透析法)合用或单独使用(当无其它治疗手段时),以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规格: 10mg(按C33 H34 FN2 O5计) 用法用量: 病人在开始本品治疗前,应进行标准的低胆固醇饮食控制,在整个治疗期间也应维持合理膳食。应根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基线水平、治疗目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剂量的个体化调整。 常用的起始剂量为10mg每日一次。剂量调整时间间隔应为4周或更长。本品最大剂量为80mg每日一次。阿托伐他汀每日用量可在一天内的任何时间一次服用,并不受进餐影响。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治疗 大多数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10mg每日一次,其血脂水平可得到控制。治疗2周内可见明显疗效,治疗4周内可见最大疗效。长期治疗可维持疗效。 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 患者初始剂量为每日10mg/日。应遵循剂量的个体化原则并每4周为时间间隔逐步调整剂量至40mg/日。如果仍然未达到满意疗效,可选择将剂量调整至最大剂量80mg/日或以40mg每日一次本品配用胆酸螯合剂治疗。 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 在一项由64例患者参加的慈善性用药研究中,其中46例患者有相应的LDL受体信息。这46例患者的LDL-C平均下降21%。本品的剂量可增至80mg/日。 对于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本品的推荐剂量是10-80mg/日。阿托伐他汀钙应作为其它降脂治疗措施(如LDL血浆透析法)的辅助治疗。或当无这些治疗条件时,本品可单独使用。 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剂量 肾脏疾病既不会对本品的血浆浓度产生影响,也不会对其降脂效果产生影响,所以无需调整剂量。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 目的研究他汀强化治疗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症并行PCI(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100例,随机分配,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历时24周的试验过程中,实验组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服用10 mg/d。分别在用药的第4周、第12周、第24周对患者进行血脂以及肝功的复查,检测TC,TG,LDL-C,HDL-C 水平,在第24周时,对患者进行冠脉造影的复查,检查支架内的再狭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都在一定范围内有所下降,而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出现上升的现象,经过对比发现,实验组变化幅度比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通过冠脉造影的复查,发现实验组出现再狭窄状况5例,对照组出现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强化治疗可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他汀强化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皆为成年人,意识清醒,明白本次实验的目的以及方法,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通过访问、检验等方式,了解患者基线资料,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入选标准 (1)按照世界或者国家的相关标准[1],入院检查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2)患者第一次进行PCI治疗,术前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进行PCI手术治疗之后,残余血管狭窄<20%;(3)入院就诊之前的1个月内没有服用过他汀类药物;(4)没有其他严重疾病,没有免疫系统的病史,经检查,肝肾功能均正常;(5)患者了解实验目的并同意完成实验。 1.3 排除标准 (1)入院就诊之前的1个月内服用过他汀类药物;(2)患有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免疫系统的病史,经检查,肝肾功能不在正常范围内;(3)对本次试验不配合;(4)对他汀类药物过敏。 1.4 方法 术后48 h内,开始用药。实验组:采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用药40 mg;对照组:采用常规阿托伐他汀治疗,用药20 mg,两组均口服,连续服用24周,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3-04-16T09:29:12.2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达列力汗[导读] 心肌酶学测于入院后1—2日晨起抽取静脉血,常规方法,测定心肌酶学,取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I最高值进行分析。 达列力汗(新疆伊犁州友谊医院心内科 835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互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40mg/每日一次,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我院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2009年1月-2011年12月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每日一次口服治疗。结果:治疗后总胆固醇和结脂蛋白B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随访三个月出院患者,总胆固醇,结脂蛋白B均有正常。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关键词】心肌梗死降血脂药治疗结果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158-02 尽管随着溶栓冠状动脉介入等再灌注治疗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已经大幅度下降,但其仍是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自2005年揭示了他汀类药在降低血脂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近年一系列研究,大剂量用阿托伐他汀化疗可以显著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总胆固醇和结脂蛋白B,升高强化降脂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一、资料方法 本院内科监护病房,2008年1月至12月收治资料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0例,平均年龄(30—70岁)男性518例,排除活动性肝炎及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者。 二、方法 1、一般治疗患者平均住院(10.17±1.93)d,住院期间给予40mg/d外均按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毒酶抑制剂B受体阻滞剂等口服药物治疗,抗凝药物常规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改良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和体重,戒除烟酒,规范治疗意义。根据患者出院时肝功能或血脂情况,将阿托伐他汀量调整为40mg/d或20mg/d其余口服药物出院后继续使用。患者出院后三个月返院进行随访。常规采血化验并进行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 2、病史记录既往高血压病史记为高血压病患者 既往高脂血脂病史或入院后次日晨空腹侧定血脂水平判定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脂血症患者。根据糖尿病和入院后血糖监测结果诊断为糖尿病患者。 3、血脂测定于入院后次日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送检中心常规方法测定各项指标,并于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患者返回医院空腹抽取静脉血,送检中心常规方法测定各项指标。 4、肝功能测定于入院后次日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送检中心常规方法,测定各项指标,并于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患者返回医院空腹抽取静脉血,送检中心常规方法测定各项指标。 5、高敏C反应蛋白测定于入院后1、2日出院前及随访1个月时晨起抽取静脉血,送检中心常规方法测定:取入院后前两次的最高值作为峰值进行分析。 6、心肌酶学测于入院后1—2日晨起抽取静脉血,常规方法,测定心肌酶学,取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I最高值进行分析。 三、结果 1、一般情况,共入选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720例,平均年龄(30—70岁),男性518例,占75.3%,患者平均住院(10.17±1.82)d,其中吸烟384例,糖尿病276例,高血压321例,高血脂123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335例,患者接受介入治疗247例。 2、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下降,其中LDL由(3.24±1.14)mmol/L,下降至出院时的(2.37±2.00)mmol/L,在随访3个月时,进一步下降到(1.42±0.78)mmol/L,各组间比较差平均有统计学意义。 四、讨论 大量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的心肌梗死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导致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产生心肌梗死。不稳定粥样斑块的特征为纤维帽薄,脂质核大,炎症反应活跃,他汀类药物除了调脂之外,其稳定斑块,增强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血栓形成等作用。 研究对所入选患者除常规抗血小板,抗聚、B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外,每日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后载脂蛋白B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 近年来有人提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多为动脉硬化性性炎症引起,所以他汀药物独立于调脂以外的抗炎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可以减弱粒细胞内皮黏附。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和有三烃,并调节白细胞的黏附因子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显著快速较低crp的水平,起到了尽早尽快的抗炎治疗目的。 总之,心肌梗死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40mg/d强化,强化治疗能显著地降低血脂水平和炎症反应,定期检测肝功能根据转氨酶异常情况调整剂量,可确保其安全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血管病杂志,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8 第29卷第10期 710—714页。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病危险因素分析 2008年7月第36卷第7期 581页. [3]中华实用内科杂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尿酸的变化验室 2009年第18卷第16期618页.

2011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

2011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解读吕树铮,汪国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科,北京 100029) 自1982年撰写的第1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指南问世以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新型器械、药物及研究结果的涌现,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HA/ACCF)适时组织专家进行指南的更新[1]。为反映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2011版指南无论是阐述方式还是涉及内容均具有鲜明的特点:①阐述方式更加简洁、明晰:如在表述相关研究结果时,仅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汇总性阐述,而不再对各个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在进行诊疗策略推荐时,遵循适应证选择、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等临床治疗流程,有利于临床医师解读和在实践中遵循;②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本指南涵盖了新型药物、成像技术、支架及手术入路等最新进展,同时还首次对特殊解剖特征的病变[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分叉病变、钙化病变等]治疗策略的选择进行了阐述。③在进行推荐级别描述时,首次将Ⅲ类推荐分为无效(无获益)和有害两种,这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治疗决策。此外,基于新的临床实践特点及新型临床试验结果,本版指南对左主干病变、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的应用、血管入路选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现试将相关要点阐述如下。 1 冠心病血管重建方式的选择 2011版指南首次将冠心病血管重建的获益分为提高生存率及改善症状。基于既往研究,本指南指出对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含前降支近段的双支病变、疑为缺血诱导的室速所致猝死患者复苏成功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Ⅰ类推荐)。而对于有大面积心肌缺血的双支病变、前降支近段的单支病变及合并心功能不全(35%~50%)的冠心病,CABG可能改善患者生存率(Ⅱa类推荐)。 本版指南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关于无保护左主干患者的PCI治疗,基于冠脉支架置入术与冠脉搭桥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对比研究(SYNTAX)认为对于SYNTAX积分小于22而CABG风险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危险积分预期死亡率>5%]、左主干作为罪犯血管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选择PCI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率(Ⅱa类推荐)。对于SYNTAX积分小于33而CABG风险较高(STS预期死亡率>2%)的患者,选择PCI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Ⅱb类推荐)。对于三支病变、含前降支近段的双支病变,选择PCI治疗有可能改善生存率(Ⅱb类推荐)。而对于非前降支近段的单支病变及无缺血证据的患者,CABG及PCI均是有害的(Ⅲ类推荐)。 就改善心肌缺血症状而言,如予以指南指导性药物治疗(GDMT)而症状无法控制或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CABG及PCI治疗均是合理选择,但CABG可能优于PCI治疗。惟一例外的是CABG后再发心绞痛患者,应优先选择PCI治疗而非再次CABG治疗。 应当指出的是,指南中关于CABG相对于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生存率的推荐意见是基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研究结果,由于现代药物 通讯作者:吕树铮 Email:shuzheng@https://www.doczj.com/doc/fa4564303.html,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3)急性期后的PCI ①有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或再梗死征象者。 ②心源性休克或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③左室射血分数<40%、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④急性期曾有过心力衰竭者。 ⑤对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均可考虑冠状动脉造影对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或严重狭窄病变行PCI(若无缺血证据,建议在数天或数周后进行)。 ⑥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 【相对禁忌证】 1.病变狭窄程度<50%,且无明确客观缺血证据。 2.左主干狭窄伴多支病变。 3.过于弥漫的狭窄病变。 4.在无血流动力学受损的AMI急性期不应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行PCI;AMI发病已超过12h,无心肌缺血症状,且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稳定者不应行PCI。 【操作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