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1、神话: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 社 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 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 会形态”(马克思语) ,是远古人民,对其所 接触的自然现象、 社会现象、 幻想出来的具有 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 常以神为主人公, 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 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意 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 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 主要见于《山海经》 《淮南子》等。 神话的功能 神话内容 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上古神话的散失演化 上古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2、山海经: 我国一部最古的地理书, 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 的地理知识,成书于春秋、战国之时,秦汉间 又有附益。现有晋郭璞注本,全书共十八卷, 约三万一千字。书中记述各地山川、道里、部 落、物产、民俗等情况,多及异物灵怪,充满 了神奇色彩,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宝库。 3、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 , 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 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收集周 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成书, 公元前6世纪。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 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 《诗经》包括了公卿 列士所献之诗, 采集于各地的民间诗和周王朝 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 有“献 诗”“采诗”“删诗”之说。 ①献诗说: 关于 《诗经》 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 采诗说两种。据《国语》 、 《左传》等先秦等古 籍记载, 《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
1

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现 在一般认为, 《诗经》 中 《大雅》 《小雅》 和 《国 风》 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 出来的。 ②采诗说: 关于 《诗经》 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 采诗说两种。 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 认为 周代有采诗制度, 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 民间采集诗歌, 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 《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 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③ 孔子删诗说: 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 ,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 篇, “及至孔子, 去其重复, 取可施于礼仪”, 删定为三百五篇。 删诗说长生在汉代, 在传统 社会一直影响很大。 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 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对诗 做过正乐的工作, 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 字有些加工整理。 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 孔子 删诗说不够可靠。 4、风雅颂 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 儒效》 。 “风”也称“国风”, “风”是乐歌曲调的意 思,“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 个地区的乐歌,共160篇。 “雅”即正,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的乐调, 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31 篇,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74篇, 作者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乐,分为“周颂”31篇, “鲁颂”4篇,“商颂”5篇。 音乐特点的形成, 与其用途和地域的特点也密 切相关, 而不同特点的音乐, 应用场合也不同, 风雅颂最初只是一种音乐分类, 在流传中, 也 有了内容的区别。 5、四家《诗》 : 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 秦火以后, 《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 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 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 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 出自齐人辕固, 韩诗出自燕人韩婴, 三家诗兴 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 晚出, 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 但在民间广泛
2

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 三家诗先后亡佚, 今本 《诗经》 , 就是“毛诗”。 6、变风、变雅 《诗大序》将《风》 《小雅》 《大雅》各分为正、 变。 “正风”“正雅”是两周王朝兴盛时的特 点, “变风”“变雅”则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 的作品,所谓“王朝衰,礼义废,政教失,国 异政, 家殊俗, 而变风, 变雅作矣。 ”郑玄 《诗 谱》 将十五国风中的 《周南》 《召南》 列为“正 风”,其余十三国均为“变风”。将《小雅》 中《鹿鸣》至《菁菁者 x》十六篇, 《大雅》 中《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列为“正雅”, 其余则都属“变雅”。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 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阐释的批评方法。 或讽刺不劳而获,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 恶, 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作 者以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感叹身世遭 遇。 大雅中 小雅中 国风中 7、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成为诗之“六义”。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 重要标志, 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 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 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 以彼物比此物, 诗人有本事或情 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 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 在诗歌创作中, 往往交相使 用, 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 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赋比兴是《诗经》广泛运用的形象化 手法, 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成为中国古典诗 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8、六义
3

《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 《周礼 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 说。 其云: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 二曰赋, 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 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 表现方法的归纳。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 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 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 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 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 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这就是所谓 “六义”的由来。 9、四始说 始自西汉司马迁 《史记》 , 认为 《关雎》 为 《风》 之始, 《鹿鸣》 为 《小雅》 之始, 《文王》 为 《大 雅》之始, 《清庙》为《颂》之始。此四始是 指《风》 、 《小雅》 、 《大雅》 、 《颂》四者的开始。 《毛诗序》也提到“四始”,认为《风》 、 《小 雅》 、 《大雅》 、 《颂》 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10、二南 包括《诗经》中的《周南》 、 《召南》 。周南是 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 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 南方地域,二南包括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 诗歌。北宋苏辙等人认为, 《诗经》分风、雅、 颂、南四类, 《周南》 、 《召南》应当从《国风》 中独立出来,今人多不取此说。 笙诗: 又称“六笙诗”,指《诗经 小雅》中的《南 X》 《白华》 《华黍》 《由庚》 《崇丘》 《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 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诗经》的内容
《诗经》现实精神
4

《诗经》艺术特点
《诗经》地位、影响
11、春秋三传:
5

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的合称, 又简称 《三传》 。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 相传作者为左丘明,难以考证。 《公羊传》又 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 ,作者是齐 人公羊高, 《谷梁传》又名《春秋谷梁传》或 《谷梁春秋》 ,作者是鲁人谷梁赤, 《三传》中 《左转》的成就最高, 《公羊传》和《谷梁传》 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 主。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 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 12、春秋笔法: 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 恶”来表明尊王攘夷, 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 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 于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 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其“为尊 者讳, 为亲者讳”的严格的倾向性, 也产生了 消极作用,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 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 也称为 春秋笔法。 13、楚辞: 楚辞之名, 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 其本义是指 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 语言, 名物而创 作的诗赋,“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 楚场”(宋黄伯恩《翼骚序》 ) ,在形式上与北 方诗歌有较大的区别。直接渊源是以《九歌》 为代表的楚地民歌。它突破了《诗经》四言为 主的句式以六字为基本句式, 并大量运用语气 词“兮”, 形式自由, 句式多变, 极富表现力, 表现楚国的风俗民情, 又吸收楚地许多美丽动 人的神话传说,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 义情调。 西汉末, 刘向辑录屈原、 宋玉的作品, 及汉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 书名即题作 《楚 辞》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 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吧楚辞称为“赋”。 由于楚辞和 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赋又有 “屈赋”之称。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 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 诗体。 ) 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①创造新的诗歌样式
6

②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 ③象征手法 楚辞章句 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完成的 《楚辞》 注本, 西汉成帝时,刘向辑“楚辞”十六卷二十五 篇,东汉王逸增入已作《七思》一篇,或《楚 辞章句》十七卷,并为之作注,在资料训诂方 面,多有依据。保存了不少汉代的旧说。 风骚 《诗经》和《楚辞》代称, 《国风》和《离骚》 分别是 《诗经》 和 《楚辞》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与浪漫 主义的两座高峰, 成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 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流派的典范。 “风 骚”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为深 远。 14、九章: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 包括《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等九 篇作品。 “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 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九章》 的内容与 《离 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较之 《离骚》 具有更多的纪实性。 艺术上主要采取 直接铺叙, 反复抒写的手法, 所表现的较为直 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 15、 《九歌》 背景
内容
艺术上:
16、“美政”理想:
7

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 共兴楚国。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 才能享有国家。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 佞。 另外, 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 一。 总之, 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 屈原的“美 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18、“香草美人”: 《离骚》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 美人、 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 或是比 喻君王,或是自喻。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 多的香草, 这些香草作为装饰, 支持并丰富了 美人意象。 同时, 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 征物, 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另一方 面和恶草相对, 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 《离骚》 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 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 动。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 是屈原 的创造, 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 的。 这些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中的文学意 象不但被屈原借以描述现实, 同时也帮助屈原 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 通过对 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自由和激情的体 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18、 《天问》 《天问》是一篇“述往事、思来者”的咏史诗。 以咏史为内容,而史与论兼备,情与理相融。 全诗全用问句结撰而成,共计172个问题。前 部分是就自然界发问, 是关于宏观宇宙和宇宙 观的问题。 后部分就人世间历代兴亡发问。 关 于《天问》的主旨主要有三种说法:舒愤说、 诘问说、究理讽谏说。 《天问》表示了对天命 的怀疑、不肯迷信盲从的态度。 现实政治态度;强烈的情感色彩;特点 19、屈原的影响 节操、 精神: ①中国封建社会正直士子都经历 的,受到认同 ②突破儒家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
20、宋玉《九辩》
8

内容
秋景描写
风格
21、淮南子: 是西汉皇室贵族淮南子刘安招门客编成,共 21篇,十几万字。是两汉一部大著述。原称 《淮南鸿烈》 ,“鸿”是广大之意,“烈”是 光明之意, 作者自以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 理,可出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 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 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多用历史、神 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特点:⑴铺张扬厉 ⑵浪漫色彩
22、庄骚 《庄子》和《楚辞》的并称,语出唐代韩愈的 《进学解》 。 《庄子》 是我国第一部体现浪漫主 义风格的散文著作,与屈原《楚辞》的浪漫主 义创作方法有其相似之处,故庄骚并称。 23、贾谊 《新书》类别
特点
做法
《过秦论》对比
9

气势来自
政论文特点
24、“发愤著书”说 “发愤著书”出自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他认为, 《周易》 《春 秋》 《离骚》 《诗三百》等著作的作者们,都是在遭遇不幸,“意有所 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把自己的主张想法表达出来,留 传后世,以求后世的理解,才“发愤”从事著述的。司马迁的意思主 要是说痛苦和不幸恰可以激励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 决心,成为写作的动力,而不是说以愁怨悲愤倾诉于作品之中,因此 与后人的某些意见,如韩愈的“穷苦之言易好”,还是有区别的。但 这一提法对后世文学批评是有影响的。 (一方面继承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符合于对黑暗 现实极其愤慨的特点。 ) 司马迁把修史和自己的身世之叹练习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 分,许多人物传记中都蕴含着作者的寄托。 25、结构分类:十二本纪 十表
八书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26、互见法 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 有的是用多维透视的方法,即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
10

侧面,如项羽;有时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 个人物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 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的传记中显 示。如写刘邦。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 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 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 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 法。 《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 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两类。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 而在他传中写了, 这是有无互见, 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某些事迹, 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则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 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的多面性。 《史记》的叙事艺术: ①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②因果关系探索展示 ③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能力 《史记》的人物刻画: ①人物传记覆盖面广 ②个性和共性的展现 ③刻画人物手法 《史记》的风格特征: ①雄深雅健的风格 ②浓郁的悲剧气氛 ③传奇色彩 《史记》的地位:①纪传体史学奠基之作,传记文学开端 ②先秦文学传统继承和融合
《史记》的影响:①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②散文、小说、戏剧与它的渊源关
11

系 27、汉赋(新体赋、骚体赋) 新体赋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屈宋等作家的楚辞富于楚国的地方特 色,是一种形式自由,句法散文化,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 为主的诗歌体裁。新体赋首先在内容上改革为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 而讽一,形式上则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 进一步散体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新体赋的根本特色, 就是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所以刘勰说:“赋者, 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文心雕龙 诠赋》 ) 。新体赋的散 文化以及经常使用排比整齐的句法,都与这一根本特色有关。与汉人 所称的“楚辞”为“赋”分开。 28、骚体赋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 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 形式上属于骚体, 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 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 代表作是 《吊屈原赋》 、 《服鸟赋》等。骚体赋创作从未间断,与汉大赋一明一暗,淮南小山 《招隐士》 ,司马相如《大人赋》 《长门赋》等,另外还有一系列以悼 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 《九怀》 《九思》 《九叹》等,一脉相承,九 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 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 体”。 29、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 它师承屈原、 宋玉及 《诗经》 的“雅颂” 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它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 倾向比较空泛,艺术形式过于简单僵化。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 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从形 式上来说,它更像散文,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 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赋》 , 《上林赋》 ,扬雄《长杨赋》 、 《羽 猎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两京赋》等。 30、七体 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 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典型作品即《七发》 。 《七发》 的结构形式引起后世很多人模仿,如傅毅有《七激》 ,张衡有《七辩》 , 马融有《七广》 ,曹植有《七启》 ,徐干有《七喻》 ,张协有《七命》 等等,以至于《文选》于赋体之外,特立“七体”,所以“七体”始 于枚乘的《七发》 ,而各称始见于《文选》 。 (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 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
贾谊的骚体赋创作: 《吊屈原赋》 《鵩鸟赋》 体制
12

梁园文学群体: 枚乘《七发》 :①对先秦文学的借鉴 ②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 ③移步换行和铺夸手法的运用 ④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文学意义: ⑴内容:①帝国形象的塑造 ②一统观念的弘扬 ③时代精神的体现 ⑵形式:①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法 ②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 ③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 扬雄:前期: 《蜀都赋》 四大赋: 《羽猎赋》 《长扬赋》 《河东赋》
《甘泉赋》艺术成就 后期: 辞赋理论 31、乐府 乐府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 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 府”。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 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 用的乐章,是以楚声为主的曲调。最初的是《安世房中歌》 。西汉乐 府扩充和发展在武帝时期, 组织文人创作, 搜集各地歌谣, 用于享宴、 祭天。武帝到成帝间昌盛,哀帝后汉代再没有乐府建制。东汉乐府诗 歌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保存。至梁沈约《宋书》 , 《乐志》收录两 汉乐府诗众多,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 《汉书·艺文志》收西汉歌诗, 基本都是乐府诗。 32,乐府诗在思想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妇行》 。 ②反映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如《十五从军征》 。 ③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恋爱方面的问题,如《孔雀东南飞》 。 ④反映社会动乱给文人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如《西门行》 。
两汉乐府诗表现的内容: ①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13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完整版)考研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 《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归妹。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 《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2、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笔记整理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背诵: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携藏。 二汉赋 赋 赋者,铺也,铺采擒文,体悟写志也。——刘勰《文心雕龙》 赋之创始人:荀子、宋玉 荀子又称为“赋祖”、“赋体之父”。著有《礼》、《知》、《云》、《蚕》、《箴》 宋玉的《九变》开悲秋之先河,称为“赋之先导”。著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多以问答形式。 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归田赋》、《两京赋》 杨雄《甘泉》、《河东》 古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背诵: 归田赋

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渊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凉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丗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三魏晋南北朝 类别:诗、文、赋、小说、文论 文论:曹丕《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之后有陆机《诗品》、刘勰《文心雕龙》 建安文学以五言诗为主、次之赋 建安风骨:1、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感时、伤乱、惜民。 2、抒发了为国家统一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悲凉慷慨,表现一股昂扬奋发的时代感。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正始文学:代表人物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背诵: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避免,音韵搭配要合协。在沈约的倡导下,一些作家将这些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的排偶、对仗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于是产生

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诗品》:钟嵘著,在刘勰《文心雕龙》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文赋》:西晋陆机写的文学创作理论专著 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沈宋:沈约、宋焕志 刘柳:刘禹锡、柳宗元 新乐府:是唐人自立新题所作的乐府诗 诗史: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艺术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古文运动:指中唐自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革新运动。他们基于当

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时间代表人物共同主张共同诗歌特点地位 唐代文学分期: 初唐(约100年,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盛唐(约50年,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等 中唐(70年,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晚唐(约70年,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陈陶等 唐诗的成就:(数量、题材、风格、艺术形式更完善、抒情性强) 1.作家、作品数量非常大(唐代诗人有2200多位;《全唐诗》收录了48900余首,又搜补唐代逸诗6000多首,今人能读到的唐诗总计约55000多首)。 2.题材内容方面广泛,包含社会现象、人生感情,远远突破了魏晋南北朝诗歌; 3.风格多样化,艺术形式更加完善(各种形式体裁完备,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格式成熟,作品众多),抒情性强,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 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为什么在唐代取得最高成就,外部6个,内部1个):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安定,是前提和物质基础; 2.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这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 风格的多样化,有重要意义; 3.南北文化交流; 4.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盛行; 5.政治开明,思想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提供了良好创作环境; 6.除文学外的其他文化领域都很繁荣,书法、绘画、音乐等都得到了发展,对唐代文学产 生重大影响; 7.还取决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是文学发展至此的必然结果。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 1.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上层统治集团,将文学从宫廷、贵族的垄断中

古代文学史考点汇总

文学史考点汇总(非标准答案) 1.谈谈你对元代文学审美情趣的理解? “自然”与显畅:王国维评元曲之佳处在于“自然”,所谓“自然”,是真实地摹写作者的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时代之情状”,从而体悟到流注在故事中的旨趣。除“自然”外,元代文学审美情趣还表现出淋漓尽致,饱满酣畅的风格。“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是显露的,能让观众看得明白,而总体风格则呈现出酣畅之美,让观众有痛快淋漓的感受。 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在元代抒情性文学,如散曲和诗词的创作中,自然酣畅之美,同样是最为鲜明而且备受推崇的。 大异于温柔敦厚:传统观念认为作品要使人回甘无穷,而元代作品则让人痛快酣畅,如饮烈酒,表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 2.窦娥的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 3.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1)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及时“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引起观众的兴趣。 (2)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冷热调剂,张弛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深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3)善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注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他解决悬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语言艺术:本色当行) 4.《西厢记》对莺莺故事的创新: 王实甫对董解元所改编的莺莺的故事重新调整,最重要的,是对故事题旨作了新的改造。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唐传奇《会真记》改写为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地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作品。他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连在一起。董解元尽管歌颂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但又竭力表明他们的越轨行为有其合理的一面。他所塑造的莺莺是深受封建思想束缚,而又羞羞答答地追求爱情的大家闺秀。 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固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王实甫强调,这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碍,便做出冲破礼教的举动。王实甫认为,真挚的爱情是纯洁无瑕的,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的保护色。 在王实甫之前,谁也没有像他那样明确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他希望所有恋人都能够如愿以偿,不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眼里,这是对封建礼教及婚姻制度的大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周易》:先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 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汉时又有 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容。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容看, 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