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思考题

组织行为学思考题

组织行为学思考题
组织行为学思考题

绪论

1、什么是组织?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静态的角度:组织是指社会集团,即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的系统。

动态的角度: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管理者把分散的、没有联系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知识等因素,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联系起来而创造的一个有机整体。

组织的特征:有共同的目标或利益有资源内部进行分工协作有运行规则(规章制度)领导体系(协调各层次人们的合作)开放的、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

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目的是什么?

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六、组织行为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心理学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感知觉、情感、动机

人格、激励

态度测量、工作满意度、

行为改变、态度改变、沟通、

群体动力、群体过程、群体决策

家庭、社区

权利、冲突、群体间行为

组织变革、组织文化

地域环境、组织文化

冲突、组织内政治、权力

个体

群体

组织

组织行

为研究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个体群体组织

5、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

自变量:导致其它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见的自变量有:智力、个性、经验、领导作风、沟通模式、奖励制度、组织设计等。

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反应变量。组织行为学中,常见的因变量有: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离职率、及工作满意度等。

中介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会削弱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使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6、闵斯特伯格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是什么?

工业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1912年发表《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在该书中他论述了用心理测验的方法选拔合格工人等问题,研究疲劳及劳动合理化问题。为此,他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人事心理学”:根据人的个性心理差异,对职工的选拔、使用和培训、考核等问题进行研究。

“工程心理学”又名“人体工程学”,“工效学”(Cognitive Ergonomics)。从事设计适合人的生理与心理实际需要的机器、工业设备和工作环境、工作程序的研究,以减轻人的疲劳程度,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使劳动合理化以提供生产效率。

7、你如何评价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的四个结论

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

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的高低实际上取决于三个因素:生产条件、个人情绪和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霍桑实验提出,企业中除有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它也可以影响员工的行为,这是不容忽视的。

霍桑实验提出,新型企业的领导能力在于使正式组织满足员工经济需求的功能与非正式组织中满足员工社会心理需求的功能之间保持平衡,并通过提高员工社会心理需求的满足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对霍桑实验的评价

贡献:在研究方法上开创了先河,实地考察、访谈,系统地研究问题。

启示:对人的管理不仅仅是对组织形态结构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心态和人性的认识

不足:对经济人假设的过分否定、对非正式组织的过分偏重。

8、中国改革开放后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初步形成阶段

–197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首先提出要重视行为科学的研究。

–1980年一些工业部门领导人、学术界和企业界人士共同倡议,成立了“中国行为科学学会筹备委员会”。

–1985年成立“中国行为科学学会”。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等学校课堂,出版了一些组织行为学或管理心理学著作。

–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队伍。

–开展了广泛的科学普及和应用研究工作。

?迅速发展阶段

企业改革阶段改革焦点研究重点

实验尝试(1978-1983)放权让利激励、培训

决策规范(1984-1985)科学决策领导、团队

责任承包(1986-1989)承包试点组织内变革

体制转换(1990-1997)股份转制战略发展

全面发展(1998-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组织变革)

第二章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1、什么是社会知觉?其种类包括哪些?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组织环境中的人和群体中的各种现象所产生的直觉判断和初步认识的过程。

1、对他人的知觉

是指与他人交往时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观察,来判断他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和个性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面部表情目光的接触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2、人际知觉

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情感交流的过程。人际知觉的主要特征在于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参与知觉过程。

3、自我知觉

是指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的知觉。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个体的自我观。自我印象理想的自我镜中的自我真实的自我

4、角色知觉

角色概念的定义: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中、一定社会位置上的人所应有的心理与行为期望的总和。角色是社会期望的反映。

2、什么是自我知觉、角色知觉?

是指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的知觉。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个体的自我观。自我印象理想的自我镜中的自我真实的自我

角色概念的定义: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中、一定社会位置上的人所应有的心理与行为期望的总和。角色是社会期望的反映。

角色知觉分类:角色期待、角色采择、角色冲突、角色混乱(老师说把这几个说说就行了~~)

3、社会知觉是如何形成的?

1、一致性当人们获得关于某一个人少量的信息资料后,就力图对他的大量的特性做出判断,形成统一的、一致的印象

2、评价的维度(奥古斯特)三个维度:(1)评价方面好与坏(2)力量方面强与弱(3)活动方面主动与被动

3、核心品质(中心特质)热情和冷酷是影响很大的品质。阿希和凯利(文雅、粗鲁)

4、社会知觉有哪些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对首因效应的原因解释

“注意说”: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因而印象也更鲜明、强烈;对后继信息,人们的注意会游离,从而使后继信息的影响作用下降。研究者发现,当实验者提醒被试注意新接触的人各个方面的因素,使人们注意力不要高度集中于最初信息时,首因效应也就随之消失。“习惯说”:人们习惯地按第一印象解释后继信息。

应用提示

要注意自己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

如何防止首因效应带来的印象误差?提醒人们注意新的信息;警告人们防止片面印象;告诫人们每次获得新信息时都重新考虑他们的印象。

2、近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新的信息对原有印象产生很大的“不一致”冲击;

对陌生人,首因效应明显;对熟悉的人,易发生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以点盖面)

“一俊遮百丑”。

人们往往用一些明显的品质和特点,去掩盖其他品质和特征,以致影响对知觉对象本质的了解和全面正确的评价,产生偏见性。

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其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

如果一个人的外表缺乏吸引力,那么他在其他特征上的评价也会较差。

4、定型作用(社会刻板印象)

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定型作用,往往使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形成脸谱化,妨碍人们对事物特殊性的理解,而导致偏见。

5、认知防卫

一种试图扭曲或忽略可能威胁情感的或是文化上不能接受的信息的倾向。

否认修正与扭曲认识,但拒绝改变

5、首因效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与近因效应如何区别?

对首因效应的原因解释

“注意说”: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因而印象也更鲜明、强烈;对后继信息,人们的注意会游离,从而使后继信息的影响作用下降。研究者发现,当实验者提醒被试注意新接触的人各个方面的因素,使人们注意力不要高度集中于最初信息时,首因效应也就随之消失。“习惯说”:人们习惯地按第一印象解释后继信息。

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新的信息对原有印象产生很大的“不一致”冲击;

对陌生人,首因效应明显;对熟悉的人,易发生近因效应。

6、什么是归因?归因的种类有哪些?

1、归因的概念: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2、归因的种类美—海德

本性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内因):人格、能力、情感、态度等。(个人倾向归因)

情境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因素(如机遇、工作难度、客观因素等)。

综合归因同时将行为或事件原因归于内因和外因

7、试分析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凯利归因理论。

韦纳成功与失败归因

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三个维度:内外因、稳定性、可控制性

从内外原因方面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部原因。

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和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

从可控制性来看,努力、能力是可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人们的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仅凭一两次观察难以判断,必须在类似的情境中做多次观察,根据多种线索做出内部或外部归因。归因的三个基本要素内因(知觉者本人的特点)外因(知觉对象的特点)情景因素(环境)

8、什么是基本归因错误、自我服务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旁观者现象或旁观者冷漠)

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还是倾向于低估他人,这就是基本归因错误。

自我服务偏见(利己偏见):

个体在评价自己的行为时,常常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等。这就是我们通常说做什么事情总强调“客观原因”。

9、管理中如何有效利用员工的能力、气质特征?

能力

定义:是指个体顺利的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绩效的个性心理特征。

(1)智力(认识能力、操作能力)(2)性向(3)成就

工作中的能力

1、职业能力倾向

主要是指与个体成功地从事某种工作有关的能力因素。其对个体的工作绩效有着预测作用。

包括7个维度(罗宾斯,美国)

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

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知觉记忆力

2、学业智力与实践智力 90年,美国斯腾伯格

学业智力——清晰界定的,有明确答案的实践智力——没有被清晰界定,内隐知识

是指有效解决实际情景中的问题的适应性能力。

3、情绪智力(高尔曼)

是指一种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能力,是一种控制自己情绪,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

能力与工作的匹配

1、能力水平要与工作要求相适应

2、能力类型要与工作类型相适应

匹配影响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对职工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的训练

4、注重知识、技能和潜能的结合

什么是气质

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征(速度、强度、指向性)在个体感情与行为中的重要表现。它是人的一种独特而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

根据希波克拉底的观点:胆汁质(急躁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怡静型)抑郁型(神经质)

气质不决定个人活动的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要重视职业和气质的匹配,气质确能决定一个人干什么比较容易胜任,干什么难于胜任。

10、霍兰德的性格——工作适应论的理论内容是什么?如何做到性格与工作的匹配?

性格——工作适应性理论(personality-job fit theory)

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性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

研究结论——个体之间在人性方面存在着本质差异

——工作具有不同类型

——当工作环境与性格类型一致时会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低的离职可能性

性格与工作的匹配从霍兰德的六种人格特质来看

第三章员工的态度

●1、简述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是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态度有三个组成部分:认知、情感和意向。

当下态度决定当下行为,一系列行为可以反映一种特定态度。

●2、简述各种态度改变的理论。

1、学习理论

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两种强化模仿学习鉴别学习

E.Midlarsky,J.H.Bryan& P.Brickman,1973,实验

2、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凯尔曼(Kellman),1958

依从(顺从)服从内化长期的依从和服从也会导致态度的改变。

3、认知相符论

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它观点、自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其进行自我调整(改变信念、态度,或否定其它观点与行为),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和一致。

海德(F.Heider)的平衡论(p-o-x模型)纽科姆的A—B—X模式

4、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格1957

人认知的三种情形: 1 协调一致:吸烟有害健康,我不吸烟 2 冲突、不和谐:吸烟有害健康,我吸烟

3 彼此无关:吸烟有害健康,今天刮风

由认知冲突引起的内心不自在的状态,称作“认知不协调”现象。

●3、改变态度的策略有哪些?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态度本身的特性: A. 态度形成时间的长短,稳定性和持久性。 B. 态度的协调性

2、个体的心理因素

3、信息的传达者:威信、立场、意图的明显性、吸引力

4、与群体的关系

5、切身利益的影响(恐惧唤醒)

6、通过行为改变态度

●4、什么是过度理由效应、不足理由效应?(老师没讲到,应该不要考)

●5、什么是工作满意度?有那几种测量方法?

定义:工作满意度是个人工作态度的整体反映,是个人对工作所具有的总的积极情感的程度。工作满意度通常由个人对工作的期望和工作的实际状况之间的差异决定。

工作满意度的调查(1)工作描述指标问卷(2)明苏尼达工作满意问卷

(3)彼得需求满意度问卷(4)波特式调查问卷(5)洛克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6、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

1、对工作本身的满意程度

2、对工作回报的满意程度

3、对工作背景的满意程度

4、对工作群体的满意程度

5、对组织管理的满意程度

6、个人自身因素影响满意体验

●7、什么是工作卷入?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

工作卷入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工作卷入是指个人认同工作积极地参与工作并认识到工作绩效水平对其自我价值的重要性的程度。工作卷入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可以解释流动率中16%的变异。

Organ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组织的正式奖惩制度未直接承认,但是本质上有益于组织运作成效的各种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的内涵

●8、什么是组织承诺?包括哪些类型?

指员工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研究表明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关系,可以解释流动率中34%的变异。

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

●9、什么是工作压力?影响工作压力的因素有哪些?

工作压力指的是工作者在其工作活动中所经受的各种对其身心活动造成一定心理负荷的外界刺激因素的一种反应。

●10、如何调适工作压力?

个人调适:锻炼、放松、开放自己、专家帮助

合理控制情绪

组织调适:组织的健康计划;工作再设计;减少角色冲突;良好的组织气氛。

第五章激励与激励理论

1、试分析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的区别

需要层次理论(1943年由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五种需要层次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一个逐级发展的过程。人的需要,不同时期和环境,有所不同,需求具有一定的主导性。

多数人的需求,符合上述序列层次,但少数人也存在例外的特殊情况

理论由阿尔德弗(Alderfer)1969年提出,该理论是对马斯洛需要理论的重要补充、修正和发展。理论要点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到有机体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报酬、福利、安全条件等

关系需要(Relatedness)——指人与人之间建立友谊、信任、尊重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成长的需要(Growth)——指个人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需要

两者区别:ERG理论不强调人的需要的严格顺序。ERG理论提出,人的需求出现挫折,会导致需求产生倒退的现象。ERG理论认为,关系与成长需要的满足,其需要有时不但不会转移,反而会有进一步上升和增强的趋势。ERG理论认为有的需要是通过后天学习产生的。

2、成就需要理论的基本理论要点。

3、双因素理论对改进管理工作有什么价值?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学者赫茨伯格提出。他运用问卷法调查了1844个案例,分析职工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因素是什么,提出上述理论。(1 )理论要点影响人的行为的需要有两种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具有持久作用。

(3)双因素理论的主要作用

运用双因素理论改进工作设计,实现工作的扩大化和丰富化以及弹性工时。双因素理论进一步引发学者对内在激励问题的重视。

提醒我们要重视内在激励。

4、期望理论中,人的激励取决于哪些因素?如何处理努力与绩效,绩效与奖励,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期望理论 1964年由弗鲁姆(Vroom)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其理论的模型由三个因素组成,

期望值(E)指个人努力后,能够获得某一绩效水平的主观概率。——“所能”

工具性(I)指达到既定绩效水平后,能够获得组织奖励的主观概率。——关联性

效价(V)指组织奖励在当事者心目中的相对价值。——“所愿”

n

弗鲁姆公式:M = EΣIiVi

i=1

努力——绩效并非成正比。个人技术原因,上司的偏见、社会表现机会

绩效——奖励员工认为奖励并不完全看绩效,还有其他因素,如资历、与上司的关系等

奖励——个人目标个人需求通常高于组织的给予

这一理论未能充分说明高成就需要者行为激励现象

5、管理者应如何让员工感到公平?

1、正确诱导,改变认知

2、科学考评,合理奖励

3、量化标准、增加透明度

4、各有依据,适当分配

6、简述强化人的行为的四种基本类型。

四种强化的类型的目的与作用方法如下:

8、什么是挫折?怎样预防和调适人的心理挫折?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个人的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9、你是如何理解劳勒—波特的综合激励模型的?

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

9.对奖酬公

平性的感知

10.满

意感

第五章组织中的群体

1、什么是群体?群体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群体是指介于组织与个体之间的人群的集合体。具体地讲,就是在组织机构中,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人群结构。

群体形成:交往、共同活动、目标一致

2、什么是群体的从众行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从众就是指个人由于受到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而放弃自己在认知或行为上的独立性,屈从于大多数人的认知或行为的现象。

群体压力经过以下过程使成员产生从众行为:(1)合理辩解阶段。(2)劝解说服阶段。(3)攻击阶段。(4)心理上的隔离阶段。从众的原因: 1、行为参照 2、对偏离的恐惧 3、群众的凝聚力 4、群体本身的一致性 5、群体规模

6、问题及判断标准的明确程度

7、个性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个人自我卷入水平(M.Deutsch 实验)

3、什么是社会助长、社会抑制?

社会助长:有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效率更高。

社会抑制:有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发生机制:观众效应共同活动效应

4、什么是群体的内聚力?影响内聚力的因素是什么?

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或者说,群体成员对其所在群体的向心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群体与其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5、什么是群体的冲突?群体冲突和组织绩效是什么关系?解决冲突的办法是什么?

指个人、群体、组织之间所发生的具有对抗性质的互相交往的行为。

群体冲突和组织绩效的关系:倒U图。无冲突和过度冲突都会使绩效低下,适当的冲突使组织思想活跃促进改革,有利于提高组织绩效。

、团队与群体有什么不同?如何建立高绩效的团队?

关于建立高绩效团队的探讨

1.适当的规模:一般以12人为宜

2.能力与角色设计:要突出多样性,能力角色互补

能力可包括技术专长型(工匠型),决策技能型(管理型)与人际关系技能型(协调型)

角色理想的团队包括九种角色P149

3.目标设计:(1)目标要有挑战性和可接受性(各个层次的职工均能胜任)。(2)目标的具体性,可行性与可衡性

4.领导与结构:要有高素质的领导者和完善的结构系统(分工和制度上的保证)。

5.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建立以群体为基础的绩效评估体系,利润分享,同时避免社会惰化。

6.培养相互信任的精神

相互信任区分为5个维度,即正直(可信赖),能力,一贯(可靠,行为可以预测),忠实,开放(愿意同他人分享信息)。其中前两个维度在培养信任精神方面尤其可靠。

7、什么是社会惰化?如何降低群体中此种现象的发生?(貌似不用考)

8、什么是群体思维?什么是冒险转移?群体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第六章领导者与组织行为

1、如何理解领导?

领导者内涵:领导必须有领导主体与领导客体;领导实际上是一种影响过程;

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要比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影响具有更大的权威;领导的目的是影响被领导者实现群体特定的目标;领导与领导者不同

2、领导特质理论的内容和评价?

“伟人理论”

早期的领导理论研究着重找出杰出领导所具备的某些共同的特性或品质上

领导者的个人特质对领导活动成败的影响

找出一些成功的领导者和一些不成功的领导者在个人特性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并由此确定优秀领导者应具备的特质。

传统领导特质理论和现代领导特质理论。

对领导特质理论的简要评价

(1)领导特质理论存在着缺陷

领导特质理论忽视了下属的需要。

领导特质理论忽视了领导的情境因素。

领导特质理论没有指出各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似乎各种特质都处于同一重要程度,不分主次,也缺一不可。

领导特质理论没有对因与果进行区分。

(2)领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

领导特质理论为培养、选拔和考核领导干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领导行为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关心人还是关心生产(领导风格理论中)

4、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领导权变理论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领导方式。领导方式的选择要么取决于领导者个性和下属的成熟程度,要么取决于领导者个性和领导所处的情境,要么取决于领导者个性、下属的成熟程度和领导情境三个因素。

5、领导权变理论包括哪几种?如何理解?

我们将领导权变理论分成三种类型,即领导权变理论Ⅰ、领导权变理论Ⅱ、领导权变理论Ⅲ

领导权变理论Ⅰ主张,组织领导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领导者个性与下属的实际情况。

领导权变理论Ⅱ认为,领导方式的选择取决于领导者个性(领导风格)和领导所处的领导情境两个因素。

领导权变理论Ⅲ认为,领导方式的选择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下属)和环境三个因素。

6、CPM理论是谁提出的?分别指的什么意思?

CPM的概念是在PM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凌文辁、徐联仓

P是完成团体目标的机能,包括压力因素、计划因素和专业因素。

M是维系和强化团体的机能。

C是起着一种模范表率作用的因素。P机能和M机能可以看作是领导者执行领导过程的直接影响力,而C机能则是领导者的间接影响力。

第七章组织变革发展与组织转型

1、什么是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指组织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或调整组织的内在结构及其相应的各项条件,使组织具有弹性和适应性,以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是达到组织发展目标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组织发展:指一种可被用来有计划地提升组织总体效果的综合性方法。组织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创造有适应能力的组织,保持组织效率能够重复的变换和创新。

两者区别:组织发展是目的,组织变革是手段。组织变革通常侧重解决组织内部或局部的或阶段性的不利于组织生存的问题;组织发展则更为侧重解决有关使组织得以永续存在和发展的问题。组织发展是在组织变革的历史基础上的飞跃式反映,即如果说变革是组织整个生存期的量变,那么组织发展则是质变。

2、组织变革的征兆是什么?

3、勒温组织变革的程序是怎样的?

1

4、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对策有哪些?

1、组织变革阻力:来自观念的阻力(照章办事、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来自地位的阻力(组织中权力和地位的关系重新进行配置);来自经济的阻力;来自习惯的阻力

2、化解阻力的方法

教育:注意在变革以前做好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经过充分的讨论和沟通,使干部和职工认识组织发展和变革的基本目标和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参与:组织成员必须感到有一种非改不可的压力和紧迫感。让职工群众有机会参与组织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使他们对变革有发言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使变革措施及深入人心,又为人接受。

促进与支持:许多情况下,组织发展和变革在心理上、技能上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帮助他们适应这些要求,就能够有效的克服可能产生的抵触与阻力。

奖惩:奖励先进、教育后进,这也是克服组织发展和变革中阻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采用“力场分析法”

5、什么是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的组织;是能让组织成员体验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是通过学习能创造自我、扩展未来能量的组织。

6、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各指的什么方面?

争取自身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加强团队学习发展系统思考

《组织行为学》心得体会

读《组织行为学》有感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学科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读此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识人、读人、用人、用好人。更好地了解新生代的员工的需求,怎样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更好的管理,让我在建设团队、管理团队、处理团队内部各方面的关系、激励团队等工作上有了更加有效的方法可以选择。 学习组织行为学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在一个组织中,领导人很重要,但是领导不是所有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事必躬亲。真正的领导人要会招揽人,会用人,各持其长,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另外,组织行为的考量需要建设一个高效的团队,而团队的建设贵在坚持。团队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所有人在保持相对稳定的企业凝聚力的前提下,不断改进、提高,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将每个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转化为巩固经营成果的安全防护墙;最终保证业务经营的健康持续发展。 团队的真正意义在于找到一群人,他们技能互补、目标相同、工作表现指标一致、具有协调的认知、彼此为对方负责。而我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更要为这个团队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价值,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奋斗。

组织行为学题库

《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 2.知觉: 3.沟通: 4.群体: 5.气质: 二、简答题 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管理方式是什么? 2.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3. 气质对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5. 霍桑试验中,为什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产效率都提高? 6.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什么? 7. 根据角色(维护角色、任务角色)将群体分类,并说明如何这些群体的管理? 8.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区别是什么? 9. 分析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什么? 10.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理解企业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是什么? 11. 精神激励应注意哪些问题? 12.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是什么? 13. 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 14. 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什么? 15. 群体规范的功能是什么? 16. 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什么?

《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知觉: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3.沟通: 沟通:沟通是指信息在传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交换的过程。 4.群体: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说,群体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1)他们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相互制约;(2)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互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5.气质: 气质: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简答题 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管理方式是什么? 答:“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往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2)工业革命以来,专业化分工和机械化使劳动失去了内在的乐趣而趋于单调,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找安慰 (3)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比正式组织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对人具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指导.doc

1. 2. 3. 考试题型 判断改错题(先判断对错,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后的括号内)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1分,共6分)6个题共12分。在备选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并将题号填入题 6个题 共18分。在备选答案中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并将 6个题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案例选择题(每个小题 4分,共16分。根据每个案例讲述的内容,对题后所列的每道选择题,按题屮具体要求选出一个正确答案)4个题简答题(每小题 9分,共36分。根据所学组织行为学理论简明扼要地回答题中所提问题) 3个题案例分析(每小问 6分,共12分。根据题后指定的组织行为学理论來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2个题 考试说明1.木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hl 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新编组织行 为学》文字教材范伟I 之内。按照重分析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考杳对基木知识的识 记能力,乂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期末考试命题的覆盖而理应尽町能广一些,但耍突出课程学习重点。 3.试港将尽可能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屮,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人致为: 了解10%左右,一般掌握40%左右,重点掌握50%左右。试卷耍合理安排题F1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 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 大致为:易20%,较易30%,较难30%,难4. 5. 6.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指导 (统设必修本科) 20% o 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屮,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 不同的题目。命题时要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三、复习重点 笫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考核知识点 1.组织和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4.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考核要求

组织行为学学习感想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结合各种资料、实例,就其中的激励机制与行为影响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一、对激励机制的概述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产生的激励机制是领导和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二、激励机制在团体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我就本人搜集的几个具体例子对此进行阐述。 这是国外和国内两个比较著名的公司所运用的激励机制。它们很好地体现了激励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这些例子的。但现在通过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第一个是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GE公司对员工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评制度。公司CEO韦尔奇随身都会携带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图表,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图表,反映每个员工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是占15%的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响警钟,督促他们上进;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根

组织行为学题库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商学院已经开始重视组织行为的原因? A)来增加经理在组织有效性 B)来帮助组织吸引高质量的员工 C)扩大组织的咨询需求 D)来提高保留质量工作者 E)来帮助提高组织的利润 答案:C 2)成功的管理者最主要关注下列哪个方面? A)传统的管理。 B)沟通 C)人力资源管理 D)概念技能 E)社交网络 答案:E 3)下列哪个不会被认为是一个组织? A)一个教堂 B)一个大学 C)一个军事单位 D)一个特定的成年人所在的社区 E)一所小学 答:D 4)以下哪一个是最不可能被认为是一个管理者的? A)为一个非营利组织负责筹款活动的负责人 B)一个步兵排的排长 C) 医院的部门的负责人医生 D)一个大城市的市长 E)给公司的所有员工发邮件的IT技术员 答:E

5)下列哪个不属于最主要的四个管理功能之一? A)控制 B)计划 C)人员 D)组织 E)领导 答案:C 6) 定义一个组织的目标,建立一个实现这些目标的整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这是管理者的哪方面的主要功能? A)控制 B)计划 C)人员 D)协调 E)领导 答:B 7) 根据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者角色,下列哪个不是一个人际角色? A)一所高中的校长发放毕业证书 B)一个部门的主管部门火灾后搬迁 C)一个经理面试潜在的雇员 D)一个值班长谴责职工迟到 E)项目经理听团队表示 答:B 8)根据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者角色,当一个管理者从组织和它的环境中寻找机会,创建项目,该管理者在担任哪一个角色 A)谈判者 B)创业者 C)监控者 D)资源分配者 E)传播者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VIP专享】

作业(一): 1、简要叙述关于管理的4种理论。 2、对比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方面的研究,你认为这些研究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意义吗? 作业(二):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它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2、阅读书P23~28“开发组织行为学模型”,画出图1-4基本的组织行为学模型,阶段Ⅱ,简述书上列举的组织行为学的因变量、自变量。 3、名词解释 因变量,生产率,效果,效率,缺勤率,流动率,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模型,自变量,权变变量/情境变量 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传记特点;人格;人格特质;控制点;内控者; 外控者;自尊;自我监控;A 型人格; B 型人格 二、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sm 的主要内容?P109三、什么是麦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指标?P107四、大五人格理论的5个人格维度是什么? P107五、霍兰德划分的6种人格类型是什么?P113 六、思考题: 什么是人格?人格的影响或者意义是什么? 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 P114 情感affect ,情绪emotion ,心境mood , 情绪感受 felt emotion ,情绪表达displayed emotion 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 二、六种基本情绪是什么?P117 三、情绪智力是什么?有几个维度?它为什么重要? 作业四: 1、名词解释 学习,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 2、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学习”方面的知识,讨论在以下条件中学生的行为会有哪些不同? A .教师仅仅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期终考试; B .教师在一学期内进行4次考试,每次考试的前一天通知大家;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2020年新编《组织行为学》(第二版)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名师精品资料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2011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练习 1.产生了行为上的改变或具有了改变的潜能,就是发生了学习。 2.工作满意度测量的单一整体评估法不如综合评价法有效。 3.群体凝聚力越高,生产率就越高。 4.工作绩效的评价越高,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连续承诺的水平就越高。 5.在员工非常成熟的情况下,采取参与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 6.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强调简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二个阶段强调高度分工。 7.特质论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并不成功。 8.高成就需要者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9.领导效能是由领导者决定的。 10.行为与动机是一对一的关系。 11.工作设计的理念由最初的工作专业化转变为现在的工作丰富化。 12.气质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高低。 13.越是没有本领和威望的领导者,越是爱用奖惩。 14.每个人只有一种气质类型。 辨析题参考答案: 1. 产生了行为上的改变或具有了改变的潜能,就是发生了学习。 解答: 错误。 学习是指通过练习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上的改变或改变的潜能。它有三方面的特点:①学习是通过练习而发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②我们无法看到学习本身,但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的改变,行为改变是学习的结果;③学习的效果是相对持久的,而不是暂时的变化。因此,仅仅是产生了行为上的改变或具有了改变的潜能不能叫发生了学习,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也可以引起行为的变化或使人具有行为变化的潜能,因此该判断是错误的。 2. 工作满意度测量的单一整体评估法不如综合评价法有效。 解答: 错误。 单一整体评估法,只要求个体回答一个问题,直接询问总体满意程度。综合评价法是由大量工作要素组合而成,询问员工对于工作中的每一项关键要素的感受,通过标准化的量表来评估这些要素,数据累加起来就得到工作满意度的总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同样有效。因此,该判断错误。 3. 群体凝聚力越高,生产率就越高。 解答: 错误。

组织行为学总结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得基本知识 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得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 组织行为学发展得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得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内容与观点: 1、以泰勒为代表得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 2、以霍桑实验开始得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得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 3、以权变态度与方法来瞧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得现阶段(1965—2000) 4、积极组织行为学阶段(2000—现在)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知觉特征: 1.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得特点将其知觉为一定结构得整体形象 2.理解性:以过去得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3.相对性:根据事物之间得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4.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时,直觉影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得亮度、形体、大小等 颜色方面得恒常性。 内涵:指得就是个体为自己所在得环境赋予意义并解释感觉印象得过程。一个人就是活在知觉中得。 人们得行为就是以她们对现实得知觉为基础得,而不就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这个世界就是人们知觉到得世界,这对行为十分重要 知觉防卫机制得内涵: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得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得知觉与反应得倾向。 错觉:错觉就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得知觉。 类型:常见错觉、图形错觉:缪勒-莱伊尔错觉、波跟道夫错觉 社会知觉得集中表现形式: 1.对她人得知觉:表情、性格 2.人际知觉 3.角色知觉 4.自我知觉: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社会知觉偏见: 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 归因:人们对自己或别人得行为进行分析,进而解释与推测其原因与动机得过程 归因得参照点: 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 海德得归因理论:内因与外因 (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得人;(2)归因于行为者得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得情境 为难得归因理论: 个人决策当中不确定判断得三种启发: (1)代表性启发式就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就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得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得样本,就判断其出现得概率越高。 (2)可得性启发式就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得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得或容易回想起得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3)锚定与调整启发式就是指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得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得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得估计。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题库

组织行为学试题库简答题 3.管理中如何利用气质差异? 应当应用气质的差异,妥善地进行管理。具体来讲,在管理中可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等方面来考虑应用气质差异。在这些范围内应用气质差异应考虑以下原则:气质绝对性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4.在管理中如何运用能力的差异? 录用选拔,全面考察;使用安排,人尽其才;培训提高,两者兼包;考核评价,因岗异样。 5.性格在管理中有什么意义? 行为预测;量材而用,因材施教。 6.需要、动机、行为有什么联系? 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要。但这句话不能反过来理解:有了某种需要,就有某种动机,有某种动机就有某种行为。事实上,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产生某种动机,要使需要产生动机,首先需要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人在每时每刻都有多种需要同时存在,但其强烈程度不同,只有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转化为动机。当人们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以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并产生不安之感,这就称之为意向,意向还不足以被人意识到,随着需要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比较明确地知道,是什么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满足需要,这时,意向转化为愿望,需要的强度达到强烈的程度,便成为内推性因素;其次环境中还要有能使需要得到满足的目标,即外拉性因素时,才能引发动机。此外,即使同一需要,在不同的诱因作用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动机。有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因为一个人同时可以有许多的需要和动机。一般而言,多种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其中一种需要是最强的,被称为主导需要。在这种主导需要驱使下会出现多种动机,但只有一种最强的动机——优势动机实际产生行为。 12.消除不公平感的方法有哪些?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大,报酬低时,可能会采取以下的某一措施或几个。 设法降低自己的贡献;谋求增加自己的报酬;设法增加他人的贡献;谋求降

最新《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行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定义组织行为学,说明它的特点。 3.确认并比较三种一般的管理角色。 4.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对组织行为学有什么贡献? 5.“因为行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因此没有必要正式地研究组织行为学。”你认为这种说 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6.结合你的工作,分析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的关系及重要性。 7.“看待组织行为学最好的方式是权变观”。请你找出证据来支持这个命题。 8.结合实际,谈谈组织行为学对管理者的有效管理有何帮助。 9.结合X理论、Y理论的学习,你认为我国现阶段员工更倾向于哪一类型?管理者应如 何管理? 第二章知觉差异与管理 1.定义知觉,举例说明影响知觉的各种因素。 2.什么是归因理论,举一例子说明。学习归因理论对管理者有何意义? 3.选择性知觉是怎样造成知觉失真的?请举一例说明。 4.什么是刻析印象?举例说明刻板印象是怎样造成知觉失真的? 5.在判断他人时使用捷径(先入为主、选择性知觉、对比效应等)有何利弊? 第三章个性差异与管理 1.定义个性,说明它的特点。 2.你认为是遗传决定人格,还是后天环境决定人格?用事实论证你的观点。 3.结合实际说明人格特征与工作匹配的重要性。 4.学习气质理论有何意义?你是否认为多血质、胆汁的人比粘液质、抑郁质的人具有更多的优点、工作更有效率?在运用气质理论的过程中应把握什么原则? 5.什么是性格?它与个性、气质有何区别?多样化的性格特征有哪些表现方式?性格理论对管理者有何帮助? 第四章态度与管理 1.定义态度,对比态度的三种组成成份。 2.什么是认知失调理论?个体减少不协调的愿望取决于哪三种因素?请举例说明。3.“快乐的工人是高生产率的工人”。认为这一结论正确与否?为什么? 4.工作满意度与缺勤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与流动率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关程度如何?它们之间是否受其它因素影响?请详细分析。 5.你认为管理人员应如何改变令其不喜欢的员工的态度?结合实际谈谈态度改变的技巧。6.“管理人员应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去提高雇员的工作满意度”。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7.海德的平衡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对于管理者有何帮助?该理论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教育组织行为学

教育组织行为学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教育)组织行为学 实施细则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教育)组织行为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必修课程。 (教育)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和实用性是它的学科性质。综合性体现在这要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来解释人在学校组织中的行为。两重性是指它一方面具有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实用性是指(教育)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而言,它属于应用性科学。 (二)课程任务 (教育)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重点阐述了(教育)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及教育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为其管理活动提供心理依据和新的视角,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二、教学资源的配置与使用 (一)教材及辅助教材 本课程的基础教材为《组织行为学》,孙成志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新编教材为《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导》何立婴主编,中

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约15万字,《学习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的教育视角,是这一门课程的主教材。该教材中增加了“人性假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教师管理中的知觉效应、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教师的需要及其管理、教师的心理挫折及其管理、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工作群体-教研组的建设、学校领导者应具备的个性品质、权变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校组织的基本问题、学校组织的设计、学校组织中的工作压力、学校组织的文化建设、学校组织的内部、外部环境、学校组织冲突、学校组织行为的合理化、学校组织变革”等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学校组织中个人及群体的行为规律。两本文字教材相辅相成,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 (二)网上教学资源 网上教学资源包括中央电大资源和省电大自建资源,共分文本资源和音像教学资源两类。文本资源有各章节的教学大纲、教学辅导、考试大纲、自测自检题库、往届试卷、作业练习等、模拟试题、中央电大直播课堂脚本等;音像教学资源有中央电大辅导、期末复习的直播课堂以及省电大直播课堂。 1、文本资源 中央电大网上辅导分为“专题研究、案例库、试题透析、热身练习、新书推介、分章辅导”等板块。 A、专题研究 主要围绕本课程的重点专题,介绍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推荐研究的精品文章,提示继续做深入研究的着眼点。 B、案例库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体会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组织行为学心得体会 对《组织行为学》一点浅薄的理解 李婧 通过陈英葵老师对《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讲授,让我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深厚的兴趣,陈老师的讲解风趣幽默,让我收获到了很多关于该门课程知识,深深的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针对组织行为学的特色,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共性,作为工作环境在于学校的我们,获得了不少有益的启示。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让教师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自身作为管理者的领导水平,改进了较适合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进步和自身提高。现就本课程心得体会作如下陈述: 对于这么课程的学习,首先我明确了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

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中,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组织行为学当中还囊括了很多学科的知识性和指导性,对于实际的运用,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其次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管理就是:提出问题、规划、决策、执行、检查,这是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用清晰的思维把握好的,是基础。是为管理者对一个问题或者活动做出决策、资源的分配、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便工作目标以高效的、合理的方式完成。在具体的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职能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通过周密、详细的方案设计,布局 承担任务的担当者,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作出怎样的决策,都应该组织好,从而体现一个领导,特别是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能力,体现领导科学管理的决策水平。这一点,在运用到工作当中时,能是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人说《组织行为学》是一种文化,一种魅力,是一种激励机制的体现。但我认为《组织行为学》的学习,不但是对于学科内容的学习,同时也是对之前知识的反思和从新认识。能够有效的改善之前固有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从而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组织行为学题库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题库及答案 : 篇一:2008-2013年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和答案(完整版) 2008年7月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历年真题参考答案 全国2008年7月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试题和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誉为管理心理学之父的是() A.梅奥 B.莱维特 C.维卡 D.斯克伯兹 2.最早发现工作群体的重要性的是() A.霍桑试验 B.莱维特的研究 C.维卡的研究 D.马斯洛的研究 3.管理者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泰勒 B.韦伯 C.勒温 D.明兹伯格 4.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称做() A.实验室实验 B.现场实验 C.准实验 D.心理测验 5.测验结果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指标是() A.效度 B.信度 C.恩格尔系数 D.区分度

6.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 A.态度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7.组织认同感与员工辞职率的关系是()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方差关系 D.无相关关系 8.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 A.价值观及其体系 B.人生观 C.世界观 D.态度 9.倡导“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 10.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是() A.能力类型 B.个性类型 C.气质类型 D.外貌类型 11.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 A.绩效 B.合作关系 C.规范 D.绩效规范 12.他人认为个体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是() A.角色同一性 B.角色知觉 C.角色期待 D.角色冲突 13.一个群体可能达到的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体成员个人给群体带来的( A.信息 B.资源 C.财富 D.规范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 B )提出的。 A、勒温 B、坦南鲍母和施密特 C、利克特 D、豪斯和沙特尔 2. 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D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3.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 C )。 A. 3—30人 B.30—1000人 C. 1000—45000人 D. 45000人以上 4.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 A )。 A.强制 B.开诚合作 C.妥协 D.回避 5.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哪些( C ) A.调查研究、集体活动 B.群体决策、激励 C.调查反馈、群体建议、咨询活动 D.集体活动、激励 6.下面哪一项不是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主要变革措施?( D ) A、工作再设计 B、目标管理 C.建立社会技术系统 D、建立规章制度 7.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 D ) A.成员人数 B.成员受益程度 C.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D.社会功能 8.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D)。 A.人际群体 B.团队集体 C.无序群体 D.任务群体 9.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B )。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10.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都属于什么样的强化方式?(C) A.固定比例的强化 B.可变比例的强化 C.可变间隔的强化 D.固定间隔的强化 11.梅雷迪思?拜尔宾(Meredith Belbin)把个人的个性特征同群体的角色行为相联系,提出的理论是(B) A.功能角色理论 B.团队角色理论 C.社会角色理论 D.相关角色理论 12.自然或者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兴趣或者爱好为基础而建立的群体是(B)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工作群体 D.业余群体 13.当假设(也许这种假设是错误的)某个人有某一行为特征时,将推断某人必然具有其他的行为特征,这种现象是(D) A.刻板印象 B.轮换效应 C.波及效应 D.晕轮效应

新编组织行为学思考题

《新编组织行为学》思考题 第一章 1、试述组织及其分类? 答: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3页) 组织的分类: ⑴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分类观点有:(4页) ①帕森斯社会功能分类说:组织可分为:以经济生产为导向的组织;以政治为导向的组织;整合组织;模型维持组织等四种类型。 ②艾桑尼人员分类说:组织可分为:强制型组织;功利型组织;正规组织三种类型。 ③布劳的实惠分类说:组织可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等四种类型。 ⑵国内学术界对组织的分类有以下观点:(5页) ①按组织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五种类型。 ②按组织是否自发形成,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2、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其有何特点? 答: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7页)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 ⑴边缘性、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⑵两重性。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这种两重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多学科性;二是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三是来自管理的两重性。 ⑶实用性。组织行为学在研究和掌握了组织中人的规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技术。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所以说它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8页)。 3、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13页) 答: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⑴研究程序的公开性;⑵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⑶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⑷分析方法的系统性;⑸所得结论的再现性;⑹对未来的预见性。 4、试分析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21页) 答: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⑴观察法;⑵调查法:包括谈话法、电话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⑶实验法;⑷测验法;⑸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1、什么叫个性?主要的个性理论有哪些? 答:个性是指个体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1页) 主要的个性理论有:个性的特质理论、个性的类型理论、个性的成熟与发展理论、社会学习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3、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3、组织模型: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4、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 5、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 7、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回应经济压力、回应全球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改善顾客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和变革、应对“临时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 组织多元化1、多元化分层:表面层次多元化,深层次多元化 2、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情绪能力 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4、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5、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6、测量工作满意度方法:单一整体评估法,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人格 8、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情绪1、情感: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的所有感情。包括情绪和心境两个部分。

组织行为学题库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商学院已经开始重视组织行为的原因 A)来增加经理在组织有效性 B)来帮助组织吸引高质量的员工 C)扩大组织的咨询需求 D)来提高保留质量工作者 E)来帮助提高组织的利润 答案:C 2)成功的管理者最主要关注下列哪个方面 A)传统的管理。 B)沟通 C)人力资源管理 D)概念技能 E)社交网络 答案:E 3)下列哪个不会被认为是一个组织 A)一个教堂 B)一个大学 C)一个军事单位 D)一个特定的成年人所在的社区 E)一所小学 答:D 4)以下哪一个是最不可能被认为是一个管理者的 A)为一个非营利组织负责筹款活动的负责人

B)一个步兵排的排长 C) 医院的部门的负责人医生 D)一个大城市的市长 E)给公司的所有员工发邮件的IT技术员 答:E 5)下列哪个不属于最主要的四个管理功能之一 A)控制 B)计划 C)人员 D)组织 E)领导 答案:C 6) 定义一个组织的目标,建立一个实现这些目标的整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这是管理者的哪方面的主要功能 A)控制 B)计划 C)人员 D)协调 E)领导 答:B 7) 根据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者角色,下列哪个不是一个人际角色 A)一所高中的校长发放毕业证书 B)一个部门的主管部门火灾后搬迁 C)一个经理面试潜在的雇员 D)一个值班长谴责职工迟到 E)项目经理听团队表示

8)根据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者角色,当一个管理者从组织和它的环境中寻找机会,创建项目,该管理者在担任哪一个角色 A)谈判者 B)创业者 C)监控者 D)资源分配者 E)传播者 答:B 9)管理者需要有三个基本技能以达到他们的目标,这些是什么技能 A)技术、决策和人际关系 B)技术、人际和概念技能 C)人际关系、信息和决策 D)概念、通信和网络 E)人技、信息和沟通 答:B 10)技术技能包括____的能力。 A)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 B)交换信息和控制复杂的情况 C)应用专门知识或技能 D)发起和监督复杂的项目 E)与他人有效的沟通 答案:C 11)下列哪一个不会被视为具有人际技能的经理

学生复习题组织行为学

一、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是专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依次是( B ) A、个体、组织、群体、外部环境 B、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 C、组织、群体、个体、外部环境 D、组织、个体、群体、外部环境 2、当我们听说某大学教授在大街上卖烧饼时会十分惊讶,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D ) A、角色一致性 B、角色期待 C、角色知觉 D、角色冲突 3、希望与别人来往、结交,想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求是(D )。 A、包容的需求 B、控制的需求 C、感情的需求 D、人际交往的需求 4、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会使职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是(A )。 A、工作中得到的认可和奖赏 B、获得高工资

C、保持与同事之间良好的人事关系 D、有可靠的职务保障 5、按照领导作风论的观点,现代组织尤其是创新型组织、高新技术组织和以知识性员工为主导的组织中广泛采用的 领导方式是( C )。 A、集权式 B、参与式 C、授权式 D、放任式 6、根据理论的研究,在计时工资制度下,当职工感到报酬过低时,他会(A ) A、提高产量、降低质量 B、提高产量、改进质量 C、降低产量、改进质量 D、降低产量、降低质量 7、组织行为学中把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有时会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行为倾向称为(C ) A、遵从行为 B、服从行为 C、从众行为 D、响应行为 8、这个人的知觉和经验赢得了你的尊重,在一些事情上你会服从他的判断,说明他具有( D ) A、强制权力 B、奖赏权力 C、法定权力 D、专家权力 9、某公司年终进行奖赏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C )

自考组织行为学串讲新编XXXX

自考组织行为学串讲2010。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由此提高管理人员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从而促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一门学科。是行为科学的分支,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有以下特点:1)多层次的思维方式 2)多学科交叉 3)人本主义倾向 4)绩效导向。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包含了三个基本分析单元---个体、群体和组织。 3、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对其“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了总结,标志着管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4、亨利~法约尔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管理理论的形成。 5、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对组织发展与变革的重视;提高对人力资源系统的重视;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对生活质量的关注。 6、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程序要公开;收集资料要客观;观察与实现条件要可控;分析方法要系统;所得结论要能再现;对未来要能预见。(就像写论文) 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l 观察法按照被观察者所处的情境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 l调查法调查法常用的步骤:明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程序;对调查结果进行提炼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常用的调查法包括: 访谈法:访谈与一般谈话的区别在于,访谈往往带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谈话,它的针对性很强。而一般的谈话多为非正式的,通常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性较强。 电话调查法:优点是经济实惠、不受空间的限制缺点是真实性容易遭到质疑 问卷调查法:按照问卷传递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报刊杂志问卷调查、邮寄问卷调查、送发问卷调查以及网上问卷调查等等。 按照问题回答的方式,可以分为开放型问卷(论述题)、封闭型问卷和混合型问卷(考试题)。实验法:根据场所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 测验法:量表 个案研究法: 8、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X理论阐述了独裁式的管理风格,而Y理论则阐述了民主式的管理风格。 X理论假定人性丑恶: l 一般人对工作具有天生的厌恶,只要可能,便会逃避责任。 l 一般人都宁愿被人监督,喜欢规避责任,胸无大志,但求生活安宁 l 要使一般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出力,必须严密的控制、强迫、惩罚和威逼利诱的手段 Y理论假定人性本善 l 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而对另外的一些人来说,工作可能是一种惩罚,因而只要可能就想逃避 l 外力的控制及惩罚的威胁并非是促使人朝向组织目标去努力的唯一方法。 l 报酬中最有意义的是自我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l 一般人不但能学会承担责任,而且能学会争取责任,常见的规避责任、缺乏志向等现象,乃是后天习得的结果,而非先天的本性。 l 一般人都具有以丰富的想象和较强的创造性解决组织中各种问题的潜能。 l 在现在的产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仅仅被利用了一部分。 9、摩尔斯的超Y理论该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或是普遍使用的最佳的管理方式,需要根据组织的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10、沙因的人性假设理论------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l 经济人假设: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l 社会人假设:在梅约的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基础上建立的 l 自我实现的人主要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 l 复杂人的假设人的需要与动机甚是复杂 11、对人性假设理论的比较:“自我实现的人”、“Y理论”与“性善论”有类似之处;“经济人”、“X理论”的假设与“性恶论”比较接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