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化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物化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物化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物化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33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月 Vol. 33 No. 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11 ──────────

收稿日期:2010-12-04

作者简介:李媛媛(1985-),女,安徽阜阳人,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103-

物化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李媛媛1,祈 丽2

(1.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档案馆,河北 唐山 063018)

摘 要:物化理论主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物化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切具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存在物化现象,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存在这种现象。这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物化;和谐社会;启示 中图分类号: B 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3-0103-03

Reification View of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LI Yuan-yuan 1, QI Li 2

(1.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Department of Archives, Kailuan (Group)

Limited Liability Corporation, Tangshan 063018, China)

Abstract: Reification mainly reveals the phenomenon that people are subordinate and confined to substance which is caused by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capitalist society. Materialization is the product of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which exists in each social form with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money, so does socialist society.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Key Words: reification; harmonious society; inspiration

物化理论是由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最富有创发性的思想。这一理论主要揭示了物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意识等领域的不同表现。这一理论至今仍在学术界引起不少争议,多数研究者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与社会主义社会无关。但是,物化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切具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会存在物化现象,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也会存在这种现象。随着全球化的扩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可避免会使得资本主义一些不良现象连同其先进技术一起传入我国,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商品拜物教”。这一现象会致使人们陷入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圈

套,甚至使“人拜倒在物面前,把物作为自己的灵魂”

[1,p9]

,“人成为物质的奴隶”,它对个人造成了压抑、攻击和摧残,使个人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因此,当前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有必要对物化理论进行全面而系统

的了解。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提出

20世纪中上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同时,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和自身因素,各社会主义国家及资本主义国家的弊端日益暴露,这给广大民众的生活和情感造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二战以后,世界两大社会阵营的对抗与冷战、人口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等矛盾凸显,这就使得人民大众尤其是知识分子中的有识之士,对这一切进行冷静的审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就是结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践,敏锐地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物化现象并对之进行批判而提出的。

物化概念是卢卡奇在没有读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直接从《资本论》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得出来的,它同时又融合了韦伯的合理化理论。马克思

第33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月

-104-

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分析中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2,p138-139]根据这一描述,卢卡奇把“物化”界定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物的关系表现出来。韦伯从欧洲现代文化和社会结构变迁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合理化进程。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生为现代欧洲文明之子,在研究任何有关世界历史问题时都必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西方文明中,而且只有在西方文明中,出现了一个(我们认为)其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究竟应归结为哪些事件的合成作用?”[3,p11]他认为,合理化在现代文化知识领域和社会组织中的不断分化和发展是形成西方文化的主要动因。但他也意识到,随着工具理性的扩张,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使人失去了自主性,成为庞大经济机器的一个部件,成了被动执行系统命令的存在物。卢卡奇吸收了他的这一理论成果进而形成了物化理论。

二、物化的基本内涵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指“人自身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4,p96-97]。由此看来,卢卡奇所谓的物化就是指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的概念。他指出:“人自身异化了以及这个异化了的人的社会是一幅描绘他的真正的类生活的讽刺画。他的生命表现为他的生命的牺牲,他的本质的实现表现为他的生命的失去现实性,他的生产表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

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

[5,p25]

劳动异化实际上是一种直接的物化现象。卢卡奇认为商品拜物教还不是异化的成熟表述,他进一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揭示了物化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规定。

从客观方面看,人之外的整个物质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及其规律,不是作为属人的存在,而是成为与人相对立的非人的存在。它处处制约着人的活动,制约着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在它面前,人是孤立无助的,是不自由的。从主观方面看,人成了物化的产品,人的活动越来越与自身相分离,越来越不属于自己,人的体力和人格变成了有价的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卢卡奇指出:“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地被客体化,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异于人的客观性,它正如变为商品的任何消费品一样,必然不依赖于人而进行自己的运动。”[4,p103]

三、卢卡奇物化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1. 物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关系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6]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要实现人际和谐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曾设想“自由人联合体”这种未来的和谐社会模式。他们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p294]。他们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思想无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根据物化的本质规定,物化在全社会的普遍化的最深刻表现就是物化的内化,即内化到人的思想领域,形成物化意识。人自觉地或不加批判地认同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并将这种物化现象当作外在的规律以及人的本来命运加以遵循与服从,丧失了批判意识和超越的主体性维度。特别是无产阶级,在这种物化意识的支配下,不仅成为社会的被动观察者,而且沦为对自己被物化了的能力抱以默认态度的人,因而不可能对现存制度采取“批判行动”。这是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物化现象及其危害的深刻揭露。虽然社会主义社会尚未出现卢卡奇所描述的上述现象,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进,但随之而来的是些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一方面解放了人,使独立形态的个人得以确立;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人的物化状态,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人们沉迷于(满足于)现实的物质生活,缺少危机意识和批判意识。马克思曾说过有商品的地方就存在资本剥削,在此可以把这一概念延伸一下:有商品的地方就存在“商品拜物教”,也就存在“物化”。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应采取措施努力克服物化,防止其肆意发展,否则,它将“侵蚀”社会主义的根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实现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人际和谐,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将各种矛盾控制在秩序范围内,使矛盾日趋缓和,达到社会总体的和谐。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着手扬弃物化

马克思认为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前者是对人的肯定,而后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的否定。由此可以看出,物化不仅有消极的作用还有积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对物化进行扬弃,取其合理性的因素。

从实践意义上,扬弃物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李媛媛:物化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05-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地位,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卢卡奇认为,消灭物化的途径是无产阶级的意识觉醒,进而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结构。这也是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最终目标,即破除物化意识对无产阶级的奴役,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无产阶级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人类世界、人的生存,其理论宗旨是关注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化的条件下,各种意识形态并存已经成为无产阶级必须面对的现实,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在承认多种价值观和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防止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化的倾向,要求人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因为主流意识形态如果没有维护好,其他意识形态就会泛滥,社会发展就会脱离预期的方向,社会也就没有和谐可言。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以人为本。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力量,其存在将是长期的,人们的一切活动仍主要处于对“物的依赖”关系之下。在此情况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其焦点在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绝大多数的发展与“物的依赖”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居主导地位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防止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过度发展,防止人从属于物的“物化”现象的出现,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促进。换句话说,既要发展“物”,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要防止出现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就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3)注重科学技术的人道化发展。卢卡奇认为,劳动的发展过程就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中不断应用的过程,就是理性征服自然对象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沦丧与异化的过程。科技使世界发生了巨变,既带来了文明的进步又“把现实世界撕成了碎片”,“世界整体的美好梦幻烟消云散”

[8,p88-89]

从卢卡奇对“科技理性”的这一批判可以看出,实际上也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增长第一”的社会发展观,即把社会的进步仅仅归结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虽然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过于发达和物质产品的过于丰富,而是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水平。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重视“物”的发展,而应同时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吸取教训,规范科学技术的应用,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的人道主义方面。过于依赖机器势必会出现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人沦为物质(这里指机器)的奴隶”的现象,也就是卢卡奇所说的“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因此,我国要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承认人的价值,尽量避免科学技术理性过度膨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86.

[4]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有关论述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二、时政观点解读 1、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展望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后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美好愿景: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④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团结友爱互助共建和谐社会

团结友爱互助共建和谐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在校园,就在我们身边,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我们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虽然我们班没有多少“重量级”选手,却奇迹般的夺得了好的成绩,同学们欢呼阿,跳跃阿!靠的是什么?是我们全班同学一颗颗无比团结友爱的心,想为班上争得荣誉。所以在非常紧要的关头,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动作协调,终于在那心惊肉跳的一瞬间,拼尽全力取得了胜利。不容易呀!这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 以前学校组织了“帮助贫困学生捐款”的主题活动。让我们小学生多一份爱心,伸出援助的手,让那些贫困的同龄人也和我们一样,在鲜花和快乐中读书,也接受同样的教育。听到这消息后,同学们都踊跃地捐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1元、5元、10元......有的同学甚至捐了100元!虽然我们捐的钱不多,但是滴水成河,表达了我们的一份爱心。我们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真是幸福,可想想在那些偏远山区里的同学,别说读书,有的连吃饭都困难,这对他们多么不公平!也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真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他们! 在我们校园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前不久,我们班的两位同学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一个同学在做操时无心的手碰到了前面的同学,前面的同学以为是后面的同学在逗她,就回打了后面的同学,于是,她们就这样你一下,我一下真的打了起来。要不是同学及时制止,还不知会打成什么样呢。从那以后,他们互不理睬,有时还要找点小事报复,吵架。这件事一直延续了几个星期,其中一位同学还想转学呢!多亏同学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把这两位同学请进了办公室,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耐心的教育,使这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还成了互相帮助的好朋友。要是同学间互相谦让,互相容忍,宽宏大量,就不会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善良的互通,频繁的亲情往来让我们激动不已。这种感知时常在我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在呼吁共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与民族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民族之花开遍祖国每个角落。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我想,就应该从我们自身具体的农业行业的点滴工作做起。这里,我想起了古人说过的两句话:“仓廪实,知礼仪”,“五谷足而道方行”。它的意思是说: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粮食仓库充实起来了,老百姓生活有保障了,那么,知书达理、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才能形成并得到保证。粮食丰收了,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前人的这两句话说明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

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内容摘要】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把握的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四是正确处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保障和谐社会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中国文化自古以“和为贵”。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在社会体系内同样存在和谐的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目前文化发展的现状,增强文化发展的紧迫感。 2、理解先进文化的内涵,明确先进文化的方向。 3、辩证认识精神文明两个建设的关系,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4、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重点难点】重点: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难点:如何大发展文化产业【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识,解决基础问题,围绕重点知识,分组讨论,各组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大家看一下时政材料: 1、2009年2月28日上午9时,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 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 3、2009年党 和政府将采取一系列好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扶贫标准上调;开辟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家电下乡,购全4项补贴近千元;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等。这 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采取的 重要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和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建 美好和谐社会二、自主学习(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53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文化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2、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_____,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_____,是_______竞争的重要因素。 3、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如何? (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生阅读课本P53下内容,思考回答 以下问题: 1、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有_____的文化,有_____的文化,也有_____的文化。 2、什么是先进文化? 3、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 4、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什么?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道学生阅读课本P54―55内容,思考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拿到老师布置的这样一个宽泛的题目,刚开始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于是上网搜索了一些2010年大事件,当回顾过去一年的事情,我们却会看到西南五省市旱灾、玉树地震、煤矿事故等等自然界的、人类社会的不和谐所导致的一个个悲剧,既然这样的矛盾围绕着我们整一年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就更加显得义不容辞。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信大家对它都并不陌生,这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也许大家会觉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太多于抽象化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但如果我们认真想想,其实和谐社会的构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正如,面对金融危机这一个大浪潮时候,中国采取的三个转变的应对政策,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这就是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伟大尝试。这是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的向和谐社会迈进的一大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像上述所说的,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归结为下面几大内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各种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的客观需要。当前,尽管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天下并不太平,引起动荡的因素还很多。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有效地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力量,聚精会神进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为什么: 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现实原因) ②社会建设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③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体现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④这是我国政府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⑤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怎么办: (1)国家怎么办 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③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⑦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2)青少年怎么办(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 ①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②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③要诚实守信,关爱他人,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④要保护环境,珍惜爱护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 ⑤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善于和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⑥积极参加改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测试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B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社会和谐 C.公平正义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中国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 B )为指导 A、党的基本路线 B、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C、宪法 D、初级阶段的理论。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 A )问题的新的探索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 C、对外开放 D、小康社会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 A ) A、以人为本 B、解决三农问题 C、科学发展 D、和平与发展 5.《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 ) A.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B.走共同富裕道路 C.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D.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 6.《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 B )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开放 7.《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A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8.《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 C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9.《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D.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0.《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B ) A.法律 B.制度 C.体制 D.党的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ABCDEF ) A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充满活力E安定有序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 ABC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C.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D.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3.《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BC ) A.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B.反映了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2篇)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2篇)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1)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 因为有爱才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 在当今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已成为新的主题,也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党和人民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期里又一工作中心。 如今,在学校中,同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争先恐后,谁都想当第一,谁都想比别人好。 难道,竞争愈激烈,愈不和谐吗?回答是否定的,竞争中就没有合作吗?是有的。 竞争与合作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1。 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无力的竞争;2。 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合作的竞争是一潭死水;3。 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越好,竞争越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这样一个公式:i+we=fully1。 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个人价值,绽放出绚丽的人生花朵。 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和才干只有在团结合作中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是所处的这个团体更好的和谐共同发展。

在学校中如此,在社会中呢?当然亦如此,在社会中,甚至比学校中的竞争更为激烈。 那我们如何在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激烈竞争我们比谁都清楚。 我们共处一世,使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 我们该怎样做呢?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说,一个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将被众人所耻笑,所指责。 做到了助人为乐”这一点,我相信,你将成为众人所学习的榜样和模范。 也许你此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你付出的一点,收获的将是你付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样,别人快乐,你也快乐,这不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吗?自然,和谐社会离不开秩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说明了社会还离不开安定有序”。 每个人都谦让一下别人,那社会就会安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下去,社会才会和谐。 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活力,没有生气,那这个社会就会马上变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历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早就有和谐的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的;“天人合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社会;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这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描绘和追求。 从古至今,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我们的一个伟大目标,可是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要使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与尊重,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我国是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能否把社会各界人士的心凝聚在一起,能否把全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能否把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与人之间在诚信友爱、融洽互助的社会中和谐相处,有助于凝聚人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全体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都紧跟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动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答模拟题:以法制为切入点建设和谐社会 【背景链接】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标准表述】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一作文:同心共建和谐社会

高一作文:同心共建和谐社会 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因为有爱才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在当今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已成为新的主题,也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党和人民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期里又一工作中心。 如今,在学校中,同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争先恐后,谁都想当第一,谁都想比别人好。难道,竞争愈激烈,愈不和谐吗?回答是否定的,竞争中就没有合作吗?是有的。竞争与合作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1。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无力的竞争;2。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合作的竞争是一潭死水;3。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越好,竞争越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这样一个公式:I+We=Fully1。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个人价值,绽放出绚丽的人生花朵。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和才干只有在团结合作中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是所处的这个团体更好的和谐共同发展。

在学校中如此,在社会中呢?当然亦如此,在社会中,甚至比学校中的竞争更为激烈。那我们如何在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激烈竞争我们比谁都清楚。我们共处一世,使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我们该怎样做呢? 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说,一个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将被众人所耻笑,所指责。做到了“助人为乐”这一点,我相信,你将成为众人所学习的榜样和模范。也许你此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你付出的一点,收获的将是你付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样,别人快乐,你也快乐,这不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吗? 自然,和谐社会离不开秩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明了社会还离不开“安定有序”。每个人都谦让一下别人,那社会就会安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下去,社会才会和谐。 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活力,没有生气,那这个社会就会马上变得死气沉沉,社会又怎能和谐可持续发展下去呢?一旦一个社会充满了活力,竞争就会变得激烈,人的各方面素质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提升了;反之,大家都会放松自己的工作,没有了竞争,那还谈什么和谐可持续发展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选题

转变政府职能要做到() A、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B、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C、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D、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 标准答案:A,B,C,D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措施和途径有() A、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B、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C、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D、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E、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不断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标准答案:A,B,C,D,E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活动要按照的“三贴近”的要求是() A、贴近发展 B、贴近生活 C、贴近实际 D、贴近群众 标准答案:B,C,D, 要发展教育,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应该() A、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B、优化教育结构 C、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D、更新教育观念 E、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教育投入等等。 标准答案:A,B,C,D,E 基层党组织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A、基层的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基层 B、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变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 C、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的作用 D、新的形势和任务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 E、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标准答案:A,B,C,E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是() A、以人为本来决定服务导向 B、以市场竞争来提高服务效能 C、以社会力量来改善服务供给 D、以维护社会公正来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E、以法治化建设来强化服务保障 标准答案:A,B,C,D,E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 A、积极推进城乡统筹 B、发展现代农业 C、深化农村改革 D、促进农村公用事业发展 E、增加农民收入 标准答案:A,B,C,D,E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 A、政策 B、投入 C、科技 D、财政 E、改革 标准答案:A,B,C,E 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 目标是() A、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 平 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C、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D、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 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E、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 服务 标准答案:B,C,D,E 以下各项属于传统安全威胁 的是() A、军备竞赛 B、军事威慑 C、经济安全 D、恐怖主义 E、战争乃至核大战的危险 标准答案:A,B,E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四 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包括()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E、尊重创新 标准答案:A,B,C,D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 下几项工作() A、国家集中力量对落后地区 的扶持 B、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C、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 D、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E、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标准答案:B,C,D,E 政府实施促进就业的长期战 略和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具 体的措施有() A、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 并举的战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 的经济增长方式 B、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C、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促进城乡统筹就业 D、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 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E、加强失业调控及完善境外 就业管理体制 标准答案:A,B,C,D,E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人民 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应该 () A、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C、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 建设学习型社会 D、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 展的机制和制度 E、推进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 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标准答案:A,B,C,D,E 公民“四权”的意义体现在 () A、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 需要 B、是建立健全能够全面表达、 有效平衡、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体 制机制的需要 C、使宪法上的公民民主政治 权利更加明确化、具体化和规范化 D、表明国家充分意识到这些 公民权利对于发展民主、健全法 制,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 E、是我国公民民主权利的一 次重要充实,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 一次重大转折。 标准答案:A,B,C,D,E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 A、爱国守法,明理诚信 B、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C、积极向上,融洽和谐 D、敬业奉献 标准答案:A,B,D 社会组织的公共性在于() A、合法性 B、自主性 C、自律性 D、服务性 E、多样性 标准答案:A,B,C 在我国,之所以要发挥民间组 织的作用,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A、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 求 B、适应深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C、适应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 要求 D、适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 要求 E、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扩 大对外开放的要求 标准答案:B,C,E 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共享改 革发展成果,必须() A、以人为本,加强民主法治 建设 B、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C、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 社会功能 D、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 服务和管理网络 E、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 济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标准答案:A,E 按照比较常见的做法,突发事 件可以氛围四种类型()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E、涉外突发事件 标准答案:A,B,C,D 从全局出发全面落实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B、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深 化农村改革 C、实行城乡统筹,加大对农 业和农村的发展的支持力度 D、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 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E、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 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 题。 标准答案:A,B,C,D,E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的途径有 () A、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 改革 B、完善司法民主程序,加强 司法民主建设

共建和谐社会演讲稿全新

共建和谐社会演讲稿全新 a;“使人知”演讲。这是一种以传达信息、阐明事理为主要功能的演讲。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共建和谐社会演讲稿,希望大家喜欢! 共建和谐社会演讲稿1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建设好和谐社会,首先要投入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当中。 和谐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和谐校园也一定是讲法则的校园。我们大学生在遵守好法律法规的同时也应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遵守校园的有关规定和行为准则。和谐社会需要法律法规面前人人平等,和谐社会需要人人遵纪守法。在学校,和谐校园的建立也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自己,修炼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遇到摩擦是在所难免的。如何营造“和谐”气氛是工作中的关键。在遵守学校各项基本要求的同时更要求我们在学生工作中做到文明管理、依法管理、公正管理,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空气。 和谐校园也因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我们的才智在这里尽情挥洒,我们的笑脸在这里尽情绽放;我们的梦想正在这里延续,我们的未来将从这里诞生。同学之间载满青春的欢笑,老师之间洋溢欣慰的笑容,师生之间流露真挚的情愫。 和谐校园需要好的文化韵味,我们不求历史名宿在此烙下多少足迹,我们但求自己能够在学校写下一些美好和记忆。我们不苛求别人给我们一个景色优美的校园,我们追求的是自己营造的一种蓬勃向

上,脚踏实地的学习氛围。好让学弟学妹们把这种韵味接承品味。 诚信、文明的风范徜徉着和谐的校园。我们实事求是,我们坦诚相待,我们诚实守信,我们宽以待人。我们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奉献,我们始终攒着一颗体贴的心去将心比心。校园里响彻着和谐的乐章和令人鼓动的交响曲,我们永葆激情,我们永远年轻,和谐的校园就在我们这里。 共建和谐社会演讲稿2 朋友们,今天站在这里,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青年在创建和谐社会中所担负的责任”。 众所周知,“和谐社会”一词,是党的_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演进和梯级升华。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新时期下的青年理所担当的历史责任。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稳定压倒一切。作为青年,在创建和谐社会中,要做到创造安定有序的环境。安定有序的环境,就石油企业来说,可以解释为生产安全、队伍稳定。作为青年,如何创造安全的环境,在安全生产中发挥生力军作用,这需要我们站在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抓好安全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起安全理念,切实担负起本岗位、本班组的安全责任,认真研究制定安全的具体办法,研究南部油田安全生产规律,对新情况、新问题,能够主动的思考对策,筑起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社会和谐。身为青年,要在队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 1.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和谐社会并不等于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社会,但稳定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社会。在历史上,有的稳定是以牺牲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3.科学的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关系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答案要点] 此说法是不准确的 . ( 1 )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要做到利益均衡,这毋庸置疑。由于分配不公、城乡及地区差距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在利益上不均衡的情况确实需要及时调节。但如果认为和谐社会仅仅是实现这个目标则是片面的。( 2 )和谐社会除了调节利益关系之外,也包括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实现有序,整个社会体系都在制度个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才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旨。( 3 )和谐社会还有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就是人与自然的。由于 dui 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日益受到自然的威胁,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的。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建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没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足我们党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浩社会的重要任务 的途径之一。社会和谐是小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 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浩社会。这些重要论断,不仅为我们加快推 进社会建没指明了方向,而fIJ为具体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提供丁方法途径。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回答了“什么足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我们党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 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 的又一理论创新观点。 (一)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目标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 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 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宿。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 上的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根据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弊端深刻分析 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山发展的条件”小,未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以下内容是com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欢迎参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改革为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就要求: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社会领域改革的步伐,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逐步形成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坚实的制度支撑;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和谐,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稳步推进国家管理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发生的新变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广泛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

广大人民群众依据法律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改革就没有动力,不发展就没有物质基础。 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和谐社会建设是为了人民,和谐社会建设要依靠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和谐社会建设者和享有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真正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这“六个必须”的原则是一个整体,它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未来15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向和路径、动力和机制以及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我们要按照这些原则的要求,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