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下课后10首合集(赏析精华版2016年中考)

九下课后10首合集(赏析精华版2016年中考)

九下课后10首合集(赏析精华版2016年中考)
九下课后10首合集(赏析精华版2016年中考)

九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十首赏析

1、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实写的写法,先交代_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_;中间两联采用_虚写的写法,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尾联采用实写的写法,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全诗富有_ 浪漫_主义色彩。

3、“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借代的修辞手法。“牙璋”“凤阕”“铁骑”“龙城”都是借代。“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阕”代指长安宫阙。“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

4、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5.(2010中考模拟)首联中“照”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照”是“照亮”的意思;本句的意思是“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首都,照亮了长安”;用夸张手法,突出强调了外患严重、战事紧急的军情,使人仿佛真的看见战火就在眼前,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紧张的局势,势必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的引出下文的“心中自不平。

6、请赏析颔联。

7.“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8. 展开想象,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

大雪漫天飞舞,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变得模糊黯淡了;狂风呼啸,战况激烈,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紧急的战鼓声和呐喊声

9、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10.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这两句描绘了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艰苦、壮烈的景象;(2 分)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2 分)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2 分)10答:

11.(2012黑龙江中考模拟)赏析“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

①两句诗运用景物描写,以战地风雪烘托出战场的紧张和肃杀气氛,以自然环境中风、雪的冰冷、无情代替了对血腥战场的直接描绘;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的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的场面

1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5分)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1 分)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2 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2 分)13、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14、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3、全诗感情波澜起伏,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感情脉络。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以不独反衬内心的独的复杂的情感历程.寓“独”于不独中。1、2句点出“独”,自斟自饮,没有相亲相近之人。3、4句一扫冷落孤单,但5、6句又接着感叹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不近如人意,但

3、羌村三首(其三)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写作背景: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1、“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一句,怎样为下文埋下伏笔?

这两句诗只写了“父老”,而无年轻人,这就为下文写父老们解释“酒味薄”的原因——“儿童尽东征”埋下了伏笔。

2、诗中“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生产的破坏,时世的艰难,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3、杜甫是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谈一谈现实主义在诗中的具体表现。

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诗中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谎称酒味薄,从酒味薄道出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事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是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4、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即:全诗的中心思想)

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携酒慰问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对动荡时局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感喟。

5、在“请为父老歌”后,诗人为什么不具体叙写“歌”的内容?

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四座泪纵横”来看,其中应有对父老的深挚谢意和深切同情,对时事的忧虑,以及对身世的感喟。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的气氛、意境来玩味,通过联想来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

6、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反映的一个主题,你还能说出两句吗?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登楼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成都,时间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763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暗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4、《登楼》是诗人杜甫的__登高抒怀_之作。诗中对全篇起总领作用的词语是__登临_,对抒情基调起决定作用的词语是__伤客心__。登楼望春,近看繁花似锦,但游子却更加黯然神伤,读到此处使人不禁想到他在《春望》中的那句“__“感时花溅泪”,__”,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9、描绘颔联的画面,并说说所蕴含的感情。

登楼远望,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

16、作者在诗的结尾说,日暮之时,他姑且学诸葛亮的样子,吟唱《梁甫吟》,言外之意是什么?

作者对“万方多难”无能为力,只有作一首如《梁甫吟》一类的诗,聊以自慰。既含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又讽喻当朝昏君,如同蜀汉后主刘禅。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抱负:要效

颈联的诗意应是: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全诗写登楼观感,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空间和时间相结合,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既有近在咫尺的景物:“花近高楼”,又有远景:城南的后主祠庙、锦江、玉垒;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有层次感。

2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联写万方多难之际,流落他乡的诗人登上高楼,虽见鲜花近在眼前却更黯然神伤。

B、颔联写凭楼远眺,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形势的变幻莫测。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谓大唐政权始终不肯改革朝政,重定国策,诗人因而忧心忡忡,希望吐蕃不要来侵扰。

D、尾联写诗人在苍茫的暮色中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的刘禅,竟还有祠庙,享受着后人祭祀香火。而诗人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只能聊吟诗以自遣。

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开头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唐军凯旋。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1、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画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示例一: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吼”,“吼”是“吼叫”的意思,轮台九月的风声日夜狂吼,运用拟人,从听觉上写出了风声之大,渲染了环境的恶劣。

示例二: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乱”,“乱”是“胡乱”的意思,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的满地乱滚。从视觉上写出了风力之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

2、谈谈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分)

赞美了唐军将士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

2.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它与李白《行

6.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7.细致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

这一两句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8、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9、颈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试作简要分析。(3分)

这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2分),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2分)。(或借物抒怀,

1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语言明快,风格沉郁。表达了诗人不惜残年为皇帝“除弊事”的决心和老而弥坚的气概,但一封奏疏竟然获罪,也流露出诗人的怨愤之情。

1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忠而获罪的悲愤忧伤

15.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D )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16.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17.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7、望月有感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赏析: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1、这首诗中与《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高度一致的两句诗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1分)

2、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2分)影、雁、根、蓬

3、“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4分)

“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1分)“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1分)。

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5、“羁旅”、“寥落”分别是什么意思?“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羁旅:漂泊他乡。寥落:稀少。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兄弟离散的惨状(1分),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与亲人分离的凄苦之情(1分)和对战乱的不满(1分)。

6、诗中的“干戈”和“吊影”的含义是什么?“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异同?

干戈:指战争(“武器”也可)(1分);吊影:对影自怜,指因没有亲友陪伴而孤单。(“孤单、孤苦伶仃”之意即可给1分。如孤单、孤苦、无亲友陪伴、对影自怜等)

同:都是巧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挂念(2分)(有“借月”之意给1分,有“思亲”之意1分);

异:“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的是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悲”“悲伤之意可给1分)。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喜“”乐观“”豁达“之意可给1分)。

7、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抒发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感伤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19、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

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22、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3、请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人才和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称颂。抒发了诗人忠君报国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24.“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25. 结合本诗分析李贺诗歌“奇瑰而又妥贴”的基本特色。

(1)诗中色彩对比很鲜明,如用“黑云”暗示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2)用浓艳的色彩描写战争: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紫”“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意象新奇,设色鲜明。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

26.《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27. 诗中描写了“黑”“金”“紫”“红”“黄”等各种色彩,有何作用?

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28.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4.手法:作者刻意使用浓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内容:作者通过对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勇抗敌的英雄气概。

29.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30、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车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形象、情感)

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一点1分,共4分)

3、下片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试作分析。

通过“送春归”和“送君归”,巧妙地把“惜春”和“惜别”联系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对春光的留恋和对朋友的真诚祝愿及与春天同行的美好情怀。(意对即可)

4.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

惜春之情和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5、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往。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意对即可)

另一答案:比喻修辞用得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用语绮丽生动。(判断技巧、具体解释技巧、表达效果)

10、别云间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一、作者简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二、写作背景:《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1. “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2. “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3.作者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4.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试解析“难”字。

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难”字,难在抗清事业未成,再难见到故园和亲人。

5.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

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

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8.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4分)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高度概括了诗人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

B、颔联抒写了诗人按耐不住的满腔悲愤。

C、颈联袒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D、尾联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和痛苦。

3商山早行(赏析精华版2016年中考)

3、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律诗(或五律、近体诗)。本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如“人迹板桥 6、这首诗的题目是“商山早行”,从诗中看,“早行”的原因是什么?诗中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什么?(4分) 早行的原因是思乡(或悲乡),(2分)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在鸡鸣之时,天上还挂着月亮,行人已经将足迹印在板桥的白霜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亦可)(2分)7、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8、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本诗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9、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10、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 11、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

2016年河南中考语文卷及答案

2016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照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A.狼藉./慰藉.伺.候/伺.机而动日薄.西山/薄.利多销 B.悖.论/蓬勃.催.眠/摧.枯拉朽巍然屹.立/迄.今为止 C.包扎./扎.实巷.道/街头巷.尾哄.堂大笑/一哄.而起 D.咳嗽./洗漱.晦.涩/诲.人不倦负隅.顽抗/无独有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枢纽荧光屏人才辈出通情达礼 B.决窍狙击手一筹莫展矢志不渝 C.懈怠流水账相辅相承粗制滥造 D.庇护挖墙脚仗义执言变本加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4.古诗文默写写。(8分) (1),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峰回路转,,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团聚,秉烛夜谈的句子是:“,。” 1 语文试卷第- -页(共6页)

中考满分作文及赏析完整版

中考满分作文及赏析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青春来了 花季,如马蹄般穿花而过,留下一串绝美的回响,扣开心扉,发觉是青春来了。 青春来了,彼时的我不再不谙世事,换上了一件栀子花的衬衫,衣角微微绽放在阳光中,温柔地摆动。青春来了,我便多了几分陶潜“采菊东篱下”的淡然,掬起我的一帘清梦;青春来了,我便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那是我们特有的敏感,特有的惆怅。失意时,竟也把自己比作李清照所拟的“人比黄花瘦”;豪情四溢时,也敢放下“剑荡天下,横扫六合”的不羁之言。 感伤的,明媚的,豪迈的,预示着是青春华丽地走来了。 青春来了,彼时的我已不再踏红楼,窥宝黛葬花;已不再品三国,为诸葛先生羽扇纶巾而神魂颠倒。我安静地伏在窗边,一缕暖阳拂过我的面庞,看着郭敬明的《夏至未至》,感受着属于青春的疼痛和黯然神伤;读着韩寒的《三重门》的悲哀,不觉发现自己也在三重门的窘境中。我知道,那是青春来了,所以我不计较为哪些优美的篇章而流下的泪;我知道那是青春来了,所以我开始羡慕着十里洋场中的人们:张爱玲的爱情,林徽因的才情;关紫兰的闲情。 青春来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留给心中一片小小的悸动。 青春来了,我成功地挣脱了稚气,换上了成熟的花衣,我成功地换下了腻人的娃娃音,歌声低沉而安稳。青春来了,自以为孤独的我开始关注几米的漫画,那些或成熟或沉稳的色彩总能引起我的共鸣,似乎是一夜之间,我就从梵高笔下的向日葵落魄到几米笔下的小孩子。青春来了,青春带给我们无数种可能,我抓住“拼搏”这条绳子,努力向上攀爬。青春来了,我也打开心门,收纳春暖花开,等待四季轮回。 没有徘徊,没有拼搏的青春,是来的不完整的。 你是否在惆怅是否眼神坚定地眺望着远方同样的时间,同样如花般的梦,不要拒绝它,那是青春来了。 晓东老师满分感悟: 1、溢彩流光的语言,灵气十足的语言,摇曳生姿,顾盼神飞的语言,不禁让人爱不释手,在炎炎夏日,读这样的文字就是一种最美的享受!高超的文字功力,来自广博的阅读,本文涉及到了郑愁予的诗歌的化用,陶渊明、蒋捷、李清照、冯延巳的诗词的引用,涉及到了韩寒的《三重门》、几米的漫画,梵高的向日葵,本文涉及到了张爱玲、林徽因、关紫兰,本文涉及到古典名着《三国演义》、《红楼梦》。 2、最可贵的是作者不是在“读”书,而是在“悟”书,对书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她善于思考、善于感悟,在书中读出了自己。 茶花香来了 你栽的茶花,开了,就不会谢;你教给我的道理,记住了,就不会再忘;而你给我的 爱,来了,就不会离去。--题记 外婆在去年十月一日去世了。

2016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副卷)(同名8785)

2016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副卷)(同名8785)

2016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副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执拗.∕拗.口仆.从∕风尘仆.仆识.文断字∕博闻强识. B.揪.心∕铁锹.茁.壮∕相形见绌.千丝万缕.∕屡.见不鲜 C.殷.红∕殷.实粮囤.∕囤.积居奇落.叶归根∕丢三落.四 D.训.诫∕驯.良挟.持∕狭.路相逢歇.斯底里∕精疲力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汲取阑珊美轮美奂怡笑大方 B.闲遐瓦砾牵强附会相得益彰 C.窒息束缚融汇贯通斩钉截

铁 D.赡养涣散如法炮制唾手可得 3.古诗文默写。(共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戍边将士们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心理。 (4)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核心素养”方面的资源。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心系寒士,体现出的是“社会责任”;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趋之”心怀国家,体现出的是“国家认同”;王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诗中有画,体现出的是“审美情趣”。

九下课外古诗词十首复习资料

九下课外古诗词十首复习资料 一、《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我的心中不禁热血沸腾。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赏析】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烽火照西京”,说明军情紧急。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附文:《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赏析】1、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

河南省2016年中考政治试题及答案

2016年河南省中考试卷 思想品德 温馨提示: 思想品德课程,关注国计民生,倡导道德践行,引领人生航程。 唱响自信之歌,你我相伴前行,发挥最佳水平,祝你走向成功! 一、请你选择(共20分) ▲单项选择(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 1.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人顽固地抱有地域歧视偏见,把极少数人的问题以偏概全地放大到某个特定地区,河南人就是地域歧视的受害者。然而,真实的河南人是善良、淳朴、有担当的,十四届感动中国人物评如,河南人十三届当选;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河南16人当选,河南好人群星闪耀,大善河南领跑全国。上述情况表明 A.地域歧视藏偏见,法律素养变暗淡B.徳田广种大中原,善曲高奏美名传 C.一部河南发展史,大半华夏文明篇D.八方通达枢纽地,中国之中优势显 2.近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12个省份的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下降,但低龄化、暴力化趋势却很明显,14-18周岁未成年人罪犯中,14周岁人群所占比重已达20.11%,而在2001年这一比例仅为12.3%,这警示我们 A.社会戾气在影响,消除犯罪无良方B.少年犯罪危害大,全民执法重处罚 C.问题少年有问题,家校合力全解决D.道德法律进课堂,防微杜渐助成长 3.护良风美俗,建美丽乡村。目前河南的美丽乡村建 设成效显著:信阳郝堂村既有村头的百亩荷塘、村里的百年 古树,更有保留了传统之美、乡村之魂的原生态住房;栾川 重渡沟村既有远近闻名的美景,更有图书室、电影院和文化 广场等设施;新乡刘庄村不仅集体经济风生水起,而且史来 贺等老一辈干部的为民理念、献精神代有传承……由此可 见,建设美丽乡村 A.理应满足村民所有需求B.重在住房宽敞设施齐全 C.既要外表美更要内涵美D.其方向是趋近城市公园 4.豫剧不用河南腔肯定不受欢迎,二人转不用东北话必定索然无味。方言是交流工具,更是可触可感的故乡回忆。方言承载着地方文化印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标本。方言与普通话并非对立关系,国家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不要传承方言。传承方言A.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排他性B.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C.应完全依赖全民的自觉性D.需增强方言使用的广泛性 ▲多项选择(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者:若有两个正确选项,只选一项者得1.5分;若有三个正确选项,每选一项得1分;若有四个正确选项,选三项者得2分,选一、二项者均得1分)

最新4卜算子咏梅(赏析精华版中考)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意思对即可)的处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高 3、“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 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4、本诗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举一例并赏析。 托物言志。如“零落成泥……如故”一句,意思是即便梅花凋零飘落成泥,它的芳香依旧不变啊。陆游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 5、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意对即可) 6、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4分) ①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含义:都是指自然界的风雨(1分),陆游笔下的“风雨”不仅如此,还象征人人生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难等(1分)。(意思接近即可) (2)作用:都起到了烘云托月或反衬的作用(1分),但烘托的内容不同:陆游以“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反衬梅花的高洁、坚贞的品格;杜甫以“秋风破屋”“屋漏偏逢连夜雨”烘托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1分)。(意思接近即可) 7、(1)请自选角度给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一段赏析文字。 ②梅花不堪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命运如此凄凉悲惨,但那别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词中的梅花是作者高洁品格的化身,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作者虽命运坎坷,报国之志难酬.却永远坚守高沽坚贞的人格,给人以坚强不屈、昂扬向上的鼓舞力量。 (2)对陆词下阕理解不当的一项是(B) A.“无意苦争春”,“无意”二字突出表现梅花谦虚博大的胸怀。 B.“一任群芳妒”是写“群芳”的狭隘心胸和忌妒心理,以反衬梅花虚怀若谷。 C.“零落成泥碾作尘”是写梅花受到环境的摧残,即使成了泥和尘,也是“香如故”,始终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 D.陆游是南宋爱国词人,主张抗金,但屡遭投降派的打击,所以情绪愤懑抑郁。词中的梅花寂寞凄凉但高洁品格不变,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8、比较阅读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2016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卷及解析

2016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 1.下列三幅图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演进B.成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发展D.古代纹饰的演进 2.在我国近代的反侵略抗战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与下表中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这一时期“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仅以“科学”命名的杂志达70余种,卷入这一科学浪潮的刊物更有数百种之多,这一时期是()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4.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这表明() A.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B.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C.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D.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5.“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集各党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国方针“,促成以上协议达成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中共七大的举行D.重庆谈判的成功 6.据统计,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军队对解放区的大小进攻达4300多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500多处,材料主要反映了()A.南京国民政府破坏“双十协定” B.全面内战已经爆发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D.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7.1953年,我国农民战争净货币收入1949年增长123.6%,每人平均净货币收入增长111.4%,农民的购买力有了成倍增长,这直接归因于()A.新中国成立B.西藏和平解放C.抗美援朝胜利D.土地改革完成8.1955年8月,武汉钢铁公司开始施工,它的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 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48个城市、10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这表明() A.农业对工业建设的支援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优势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9.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政府正式宣布建立外交 关系.推动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关键是() A.中美关系的正常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D.第一届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10.中国联系集团成功建设“深腾6800”巨型计算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端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国家,这对推动中国国防、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这表明我国() A.“863计划”已完成B.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科技军已实现D.高等教育形成相当规模 11.米兰多拉在《论人的高贵的演说》中借上帝之口说道:“亚当…你就像一个拥有主权和自由的设计者,你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来塑造你自己.” 作者的观点属于() A.君权神授思想B.人文主义思想C.启蒙思想D.民主科学思想 12.这一文件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国王征税、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等权利,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它是() 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C.《权利法案》D.拿破仑《法典》13.1770﹣1780年间,美洲是整个欧洲的注意力中心…政治思想不仅仅由欧洲向美洲传播,也发生了反向的交流;大西洋彼岸的事件也影响了欧洲人,使他们希望改革甚至废除君主制.下面示意图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14.恩格斯曾评价:“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位巨人是() A.牛顿B.马克思C.列宁D.达尔文 15.1872年建成的京滨《从东京到横滨》铁路是日本的第一条铁路,倍称为“日本铁路之祖”.以下与日本修筑第一条铁路直接相关的措施是()A.废藩置县B.允许土地买卖 C.发展近现代工业D.提倡文明开化 16.如图反应的情景主要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观刈麦(赏析精华版2017年中考)

1、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主题】诗中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艺术特色:①叙述简洁,多用写实,白描手法,内涵深刻。 ②叙事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二者达到完美统一。 ③语言平易流畅,含义深刻。 1、本诗描绘了哪三幅画面?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2)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辛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3)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语言描写:家田赋税尽,拾此充饥肠。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情景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白居易《观刈麦》中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样,写出了劳动人民艰辛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4、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观刈麦》中也反映这一心理的一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观刈麦》中描写拾麦者因家田输税尽而抱子拾麦的句子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6、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和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家田输税尽”揭示农民赋税的繁重。 7、在白居易《观刈麦》中,白居易面对辛勤耕种却食不果腹的农民深深自责,发出了这样的自问自省: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其作用是什么?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什么?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官员?“此”指代以上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句子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10、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本诗诗句加

2016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2016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狼藉?/慰藉? 伺?候/伺?机而动 日薄?西山/薄? 利多销 B.悖?论/蓬勃? 催?眠/摧?枯拉朽 巍然屹?立/迄? 今为止 C.包扎?/扎?实 巷?道/街头巷?尾 哄?堂大笑/一哄? 而起 D.咳嗽?/洗漱? 晦?涩/诲?人不倦 负隅?顽抗/无独有偶?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枢纽 荧光屏 人才辈出 通情达礼 B.决窍 狙击手 一筹莫展 矢志不渝 C.懈怠 流水账 相辅相承 粗制滥造 D.庇护 挖墙脚 仗义执言 变本加厉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 ),( ),( ),(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4.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峰回路转,________,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团聚,秉烛夜谈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4)风雅是一种生活情调,也是一种精神追求。陶渊明的“________,________”。 (《饮酒》),一束花,一抹山,这种随意自然是风雅;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人”,一杯酒,一轮月,这种潇洒浪漫是风雅;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陋 室铭》),一架琴,一卷经,这种恬静淡泊也是风雅。 5. 名著阅读。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丰满的,优缺点并存。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 1、观刈麦(白居易) 2、月夜(刘方平) 3、商山早行(温庭筠) 4、卜算子·咏梅(陆游) 5、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6、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 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9、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1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1、观刈麦(白居易) 一.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二、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三、解词 1、选自《白居易集》。刈(yì):割。 2、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 3、妇姑荷箪食:妇女们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肩挑。 4、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5、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6、丁壮:丁壮:青壮年男子。 7、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 8、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9、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 10、输税:缴纳租税。 11、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 耕和蚕桑。 12、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 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3、岁晏:年底。晏,晚。 2、月夜(刘方平) 一.原文

河南省2016年中考历史试题分析解读及规律总结

2016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杨春来 2016年7月 2016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较去年试卷的难度略有提高,知识点分布较为均匀,中国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涉及均匀,试题难度适中,符合《河南省考试说明与检测》的难度要求以及课标的考查范围,体现出时代性和选拔性特征。 一、试卷整体分析 试题设计新颖灵活,突出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学习能力与方法的考查,关注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和人类的文明进步,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多为开放性题目,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展示。 二、试卷特点分析 1.布局精巧,图文结合 选择题:第1题恢复为中国古代史内容,中外部分分别为1和0个。中国近代史2-6题,共5分;中国现代史7-10题4分;世界近代史11-16题6分;世界现代史17-20题4分。 非选择题:21题: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5分;22题:中国近代史7分;23题:中国现代史7分;24题世界近代史6分;世界现代史5分。事物组图2幅;;场景图2幅;世界文化遗产图3幅;文字材料20个。 2.强化课标,立足基础 本试卷考查知识点基本上每题都能找到课标依据。如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中国在反对外来侵略所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选择题第2题既考察了这一知识点。如选择题第3题考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与科学”第12题考查的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第7题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等均属基础知识,但题目的切入点很新颖,现代气息浓厚。 3.组合知识,重视专题 本次中招考试非选择题每道题均为一个小专题。如第21题是“中外文明的发展与交流”(史记与荷马史诗风格的区别),第22题是“洋务运动、辛亥革

2016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6 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 页,四个大题,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照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 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 分) A.狼藉/慰藉伺候/伺机而动日薄西山/薄利多销 ...... B.悖论/蓬勃催眠/摧枯拉朽巍然屹立/迄今为止 ...... C.包扎/扎实巷道/街头巷尾哄堂大笑/一哄而起 ...... D.咳嗽/洗漱晦涩/诲人不倦负隅顽抗/无独有偶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 A.枢纽荧光屏人才辈出通情达礼 B.决窍狙击手一筹莫展矢志不渝 C.懈怠流水账相辅相承粗制滥造 D.庇护挖墙脚仗义执言变本加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①古人常言“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 .①②⑤④③ B .③⑤④①② C .④①⑤②③ D .④①③②⑤ 4.古诗文默写写。( 8 分) (1),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峰回路转,,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团聚,秉烛夜谈的句子是:“,。” ( 4)风雅是一种生活情调,也是一种精神追求。陶渊明的“,”。(《饮酒》),一束花,一抹山,这种随意自然是风雅;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杯酒,一轮月,这种潇洒浪 漫是风雅;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架琴,一卷经,这种恬静淡泊也是风雅。 5.名著阅读。(4 分)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题解: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一首。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

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2016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卷-答案

河南省2016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 历史答案解析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应注意寻找题图的最大共性。根据题干给出的图片,涉及陶器、青铜器和铁器,其中前两幅图片都不属于生产或耕作工具,古代纹饰也不准确,能够全部包含这三个图片主题的只有中华文明的演进,故选A;B,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2.【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应注意提取题干有效信息。依据表格关键信息“邓世昌”“黄海大东沟”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由此可知C正确;A,B,D与此无关。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3.【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应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科学”。因为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独秀、胡适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由此判断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 【考点】新文化运动 4.【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题干给出的“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表明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由此判断B正确;A,C,D与题干材料关系不大。 【考点】北伐战争 5.【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应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联合红军抗日”。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由此判断B正确;A,C,D与此无关。【考点】西安事变

河南省中考历史小短文写作导学案学习资料

历史小短文写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近年真题的命题趋势,总结历史小短的命题思路。 2、通过典型例题分析、限时写作训练,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3、通过拓展提升与经验总结,找出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 【学习过程】 技巧点拨(一)明确题目要求 1.是否要求“题目自拟”; 2.是否要求体现事件的联系或对比; 3.是否有明确指向,比如题目明确要求内容包括性质、影响等。 写作原则:时序正确,无史实错误 技巧点拨(二)联系类小短文 1.分析每一则材料所反映的事件。 2.分图一事件的影响,找出影响中与图二相关的联系。分析前者的影响和后者背景,一般都是因果关系或递 进关系。 写作格式:A事件+A事件影响+B事件背景+B事件 1.概括第一则材料反映历史事件,写出与第二则材料相关的影响。 2.写出第二则材料的相关背景,概括第二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和影响。 (多则材料以此方法类推,字数压缩) 题型示例:(2016河南中招25题)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电子计算机比尔盖茨和微软品牌 技巧点拨(三)题目拟定 1.概括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概括几个事件的共同主题 3.概括事件反映的历史进程 技巧点拨(四)对比类小短文 1.明确材料反映历史事件。 2.对比分析事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从事件的背景、性质、影响、主题等方面入手) 3.注意时序性。 写作格式: (A B相同背景)A事件+B事件+A B事件对比 1.分别概括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2.写出两则材料的涉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如果事件背景相同或主题一致,需要在小短文段首写明共同的背景或主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精华版中考)教学提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精华版2016年 中考)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背景介绍: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 2.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一封早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4.这首诗在虚词的运用上很得体,如“欲为”、“肯将”,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一片忠心和坚强的信念,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慨,还蕴含着诗人不屈不扰,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品格。 5、“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6.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7.细致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 这一两句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8、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9、颈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试作简要分析。(3分)

2016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2016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 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1-4 题20 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8分) (1),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 (2)春蚕到死丝方尽,。,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4)《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4分) (1)今天的天气预报(bōsòng)完了。 (2)人们载歌载舞,____(huāndù)新春佳节。 (3)这对双胞胎姊妹,模样()相似,让人难以辨识。 (4)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帮助。 3.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4分)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固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 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第②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两枚猴票图样,你喜欢哪一枚?请结合票面内容和链接材料说明理由。【链接材料】1980年,黄永玉设计了我国第一枚生肖邮票——猴票。时隔设计 了两枚猴票:左边这枚寓意为“捧桃献瑞”,右边这枚寓意为“合家欢乐” (4分) 36年,黄永玉再次执笔,为丙申猴年 。 第二部分(5-21 题50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 6 题。(5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5.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2分)

八下课外古诗词十首

八下课外古诗词十首 【1】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1.本诗的作者是著名的诗人。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首联中松树的形象。 3.首联中的“亭亭”和颔联中的“一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以及所蕴含的主旨。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本诗的作者是初年著名的诗人。 2.分析本诗的主旨。 3.体会“风烟望五津”句中“望”的深层含义。 4.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进行赏析。

【3】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本诗的作者是著名的诗人。 2.分析本诗的主旨。 3.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悠悠”和“怆然”两个词语。4.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4】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本诗的作者是代著名的诗人。 2.分析本诗的主旨。 3.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所展现的画面。4.赏析“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一句中“偶然”一词。 【5】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精华版中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赏析精华版2016年 中考)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背景介绍: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 2.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一封早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4.这首诗在虚词的运用上很得体,如“欲为”、“肯将”,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一片忠心和坚强的信念,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慨,还蕴含着诗人不屈不扰,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品格。 5、“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6.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7.细致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 这一两句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8、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