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方法论体系的问题,二是调

查研究程序或技术的问题。前者与研究人员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传播观有着密切

的关系,从本书第十四章对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介绍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

两者在方法论上的区别。在本章中,我们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对传播学研究中常用

的若干定量调查研究方法或技术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考察社会现象离不开调查。从广义上来说,任何一种有意图的信息收集活动

都属于调查的范畴,如干部下乡了解情况、记者进行街头采访、消费者打听商品信息、警察收集犯罪证据等等。不过,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调查具有较为限定的含义,指的是一种为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

据或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构成要素或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传播学中的调查研究,主要指的是后者。

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调查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其应用十分广泛,种类繁多。东京大学教授

铃木裕久曾经概括过传播学调查的十四种不同分类方式:

1.基于调查对象的分类——内容分析、传播者调查、受传者调查。

2.基于调查对象选定方法的分类——全员调查、抽样调查。

3.基于数据收集方式的分类——文献调查、观察(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个别面接调查、集体调查、留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等。

4.基于实施顺序和性质的分类——预备调查、正式调查。

5.基于调查空间范围的分类——国际调查、全国调查、地区调查。

6.基于调查时期的分类——事前调查、事后调查、追踪调查。

7.基于调查次数的分类——单次调查、时系列调查。

8.基于有无控制条件的分类——实验室调查(控制实验)、实地调查。

9.基于对象数或有无量化操作的分类——事例研究、统计调查。

10.基于调查或测试工具的分类——自然观察、实验、问卷、心理测试。

11.基于面接深度的分类——指示性面接、详询面访、自由访谈。

12.基于媒体类型的分类——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新媒体调查

等。

13.基于传播过程的调查——媒体接触调查、知觉实验、认知调查、行动调

查、信息或影响的“流程”调查等。

14.基于内容类型及其要素的调查——广告调查、节目(或栏目)调查、明

星调查等等。

以上十四种类型中所列的每一种调查都在程序和技术上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特

点,它们也可以说是规定现实中实施的每一次调查的具体性质的各个侧面。例如

就“北京地区电视广告收视状况调查”这个题目而言,它可能具有以下属性:

(1)调查对象是受众;(2)采用抽样调查技术;(3)采用面接方式;(4)属于正

式调查;(5)属于地区调查;(6)属于事后调查;(7)属于单次调查;(8)属于

实地调查;(9)属于统计调查;(10)属于问卷调查;(11)属于指示性面接调

查;(12)属于电视媒体调查;(13)属于接触调查;(14)属于节目形态(广告)

调查。调查实施人在发布调查结果时都应对这些属性作出相应说明,以便使调查

结果的利用者了解调查的可靠性、科学性以及调查结果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在传播学研究中,调查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涵盖了传播者分析、内

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的所有领域。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传播学调查研究的过程,同其他社会科学调查一样,大致上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查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三个阶段。这个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1.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调查者首先要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

调查课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理论研究型的,例如“报纸和电视的议程设置

功能比较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人员根据科研需要自行确定的;另一

类是实务型的,例如“××电视台文艺节目收视状况及评价调查”、“家电类广告的促销效果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专家或机构接受媒体、企业或团体

的委托进行的。

不管是哪一类调查,都要根据课题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对象范围较小的可采用全员调查法,范围较大的可采用抽样调查法,涉及讯息内容的

可采用内容分析法,涉及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的,可采用控制实验法。在不少调

查中,有些方法也可以同时并用。

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是计划准备阶段的最主要的工作。方案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1)调查目的;(2)调查对象;(3)调查范围;(4)凋查方法(问

卷或实验程序);(5)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6)实施日程;(7)费用预算等等。

在准备工作中,有时还需要进行调查员培训。

2.实查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调查方案实际选出和接触调查对象,从

事数据收集的作业。其方法有面接法、留置法、邮寄法、电话调查等等。在有些

情况下,还需要进行中间抽查,以保证调查能够按照既定方案得到严格实施,保

证调查质量。 3.数据处理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加以整理和统计,

使其处于一种易于把握的状态,能够基于一定的尺度加以判断。简单的统计分析

的方法有单纯统计、交叉统计,一般来说这两种统计的结果就可以说明许多问题,但是,在探讨较复杂的问题时还需要多变量分析等较高级统计分析技术。关于这

些技术,有关专业书籍中都有介绍,本书不再详细说明。过去,统计分析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工作业或要求调研人员要有较多的数学知识,但在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

十分发达的今天,已不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调研人员所要做的,更多的是根据计算机处理的结果,来解释数据并作出与研究目的相关的结论,撰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节抽样调查法

在进行实地调查时,如果调查对象的范围较小,可进行全员调查。例如某小学有1000名学生,校方打算了解学生们阅读课外书的情况,由于每个学生都在

可接触的范围内,便可进行全员调查。不过,在大众传播学研究中,调查对象往

往面积大、范围广,通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抽样调查会伴随着一定的样本误

差.但经过一定的统计学修正和处理,其正确性一般认为不次于全员调查。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例如“首都大学生媒体接触调查”这个题

目涉及的对象总体是北京高校的数十万大学生,我们可以从中抽出1000人的样

本进行调查,并根据这个结果来推断首都大学生的媒体接触或利用状况。根据调

研人员主观介入的有无,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抽样(非概率抽样),

另一种是随机抽样(概率抽样)。有意抽样多用于事例研究或特殊题目的调查,

而随机抽样则是现代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

一、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一)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与掷骰子或抽签的原理相同,其好处是能够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例如在以抽签方式抽选样本之际,最

简单的方法就是给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进行编号,并制作记入号码的同等数

量的标签,从中随机抽出所需的样本数即可。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标签制作很

麻烦,所以一般使用乱数表(随机数字表)加以抽选。乱数表在统计学或社会调

查的教科书中一般均有附录,其标准使用方法如下:

首先,由于乱数表通常由数页组成,最先必须随机决定表的页号。例如有的乱数表由6页组成,可将骰子6面1至6的数字与各页号码相对应,根据掷出的数字决定页号。

其次,决定表中数字的读取方向。可以使用从表的上方随意掷落铅笔,从笔尖落点最近的数字开始读取;也可以用掷骰子的方法,出现奇数时横向读取,出

现偶数时纵向读取等等。

此外,还要根据对象总体规模决定所抽取数字的位数。例如,若总体规模为900,打算抽取100个样本,则需要为总体中的每个单位分配以001至900中的

1个号码,按照上面所述方法,从乱数表中抽出100个3位数即可。

简单随机抽样一般用于小规模的调查。在进行较大规模调查之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多使用经过改进的其他随机抽样方法。

(二)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也称等距抽样,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如居民名册、电话簿等)中随意选取第1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抽选的

间隔距离,用调查对象总数除以样本数的方法来确定,出现小数时可以省略,只

取整数即可。例如对象总数为13000,需抽出1000个样本,计算结果为10.3,

省略小数后即可确定间隔距离为10,即每隔10个单位抽出1个样本。

系统抽样法的好处是简单省力,但它的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如果这种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抽出的间隔又与这种规律一

致,那么就会使抽出的样本产生较夫的误差。例如,我们为了分析1998年××

日报的新闻报道内容,打算抽取50天的报纸作为样本,那么抽样间隔将会是7,

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抽出的50份报纸都是一周中某个特定日子(例如周三或周

日等)发行的,并不能代表该报的总体状况。采用系统抽样法,要对此类情况给

予充分注意。

(三)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也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分层抽样的好处是:(1)使大规模的抽样

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2)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例如在调查

“妇女的电视节目收视状况”之际,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事先将她们的学历分成

“本科以上”、“大专”、“高中”、“初中”和“小学以下”等若干层类,分别抽出样本;(3)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在分层抽样中,可按等比例方法分配每个层类的抽出数量。

(四)多级抽样

也称为多阶段抽样。这也是在大规模调查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全国农村家庭电话普及状况调查’’的抽样时,可以把“县”作为第一级抽取单位,把“区”作为第二级抽取单位,把“家庭”作为第三级抽取单位。多级抽样可使大面积调查易于实施,但由于每级(阶段)抽样都会有抽样误差,抽取级数越多误差越大,

因此一般认为在应用上最多只能分为三级。

抽样调查是抽出部分以代表总体的调查,由于各种原因,在部分与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在随机抽样中,这种误差有多大,在统计学上是可以作出推定的。一般来说,我们进行调查所想得到的是关于对象总体特性的平均值或百分

比。因此,通过计算总体与样本之间在平均值和百分比上的差异,就可以推定误差的程度。关于其计算和修正误差的方法,请参照有关统计学或社会调查教科书。

二、问卷设计

大多数实地调查都是以请调查对象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的。一项调查的质量如何,与问卷设计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有很大关系。

(一)问卷的构成

在传播学研究中,多数问卷的提问项目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基本项目,一般放在问卷首页(face—sheet),也有的放在问卷的末页。调查内容包括答卷人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家庭人口等等。

了解这内容,主要是为了掌握调查对象的背景,以便在数据分析时作为参照轴

加以使用。

第二部分是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例如主要利用的媒体、媒体接触的时间量、每月的信息支出费用等等。这些项目,可以作为分析的辅助材料

加以使用。

第三部分是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例如对媒体的认识、判断、评价、喜好及其理由等等。在传播学调查中,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问卷的核心部分,是调研人

员最感兴趣的项目。

有些问卷还有简短的前文和结束语。前文包括介绍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寻求调查对象的积极合作,以及保障填写人的匿名权利等等,结束语主要包括对合作

者表示感谢等内容。

(二)问卷制作的一般原则

为了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制作问卷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东京大学教授铃木裕久认为,在以一般社会成员为对象的调查中,应留意以

下九个方面:(1)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2)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语汇或

专业语汇和缩写词;(3)避免使用暧昧、多义的词语;(4)避免非现实的或虚构想象式的提问;(5)避免主观诱导式提问;(6)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

题;(7)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询问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8)留意提

问顺序的影响(前项提问可能会对后项提问的回答产生特定影响);(9)将调查

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

问卷中的问项,依回答方式分为闭合式和开放式两种。闭合式问项指问卷中规定几种答案,请答卷者从中作出选择回答的问题;开放式问项指的是请答卷者

自由回答的问题。在一份问卷中,两者并用的情况也是常见的。

(三)问题的回答方式

为便于答卷者回答问题,对各问项应具体指定回答方式。常见的回答方式有以下几种:

多项选择法——提供几种可能存在的答案,由答卷人选择与自己的意见相同的答案,可规定选择一项,亦可规定选择多项。

例:在下列媒体当中,您认为哪一种媒体最能帮助您获得国际信息?(选择一项)

(1)报纸(2)杂志(3)电视(4)广播(5)因特网(6)其他(记入:)

评价法——特点是项目间存在着顺序或程度关系,通常采用多项择一形式。

例:您认为××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是否有教育意义?(选择一项)

(1)非常有教育意义(2)有一定教育意义(3)说不准有无教育意义(4)没

有多大教育意义(5)非常没有教育意义

排序法——请答卷人按照某种要求为所列各项排出顺序的方法。

例:对下列电视节目,请您按照喜欢的程度为它们排出一个顺序。

(1)新闻节目(第位)(2)综艺节目(第位)(3)体育节目(第位)

(4)电视剧(第位)(5)电视购物(第位)(6)音乐节目(第位)

自由回答法——不指定回答方式,请答卷人自由表达的方法。一般是在问题的后面留出回答的卷面空间,请答卷人写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这种方法,由于

事后的答案整理较为麻烦,一般用于较小规模的调查。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讯息内容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讯息内容的研究和考察也就是内容分析。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内容分析包括了对传播过程中的讯息内容的各种特性进行整理、分类、概括、解释、推测以及评价的各种活动,文章讲评、文学

评论等也在这个范畴之内。但是,内容分析作为传播学调查研究的一种实证方

法,却有其特定的含义。

一、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作为一种实证方法,内容分析是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在1952年曾为内容分析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内容分析,

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这个定义认

为内容分析有四个特点,即分析对象是“明示的内容”、程序上的客观性、系统

性和定量性。后来,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这些定

义大多都强调了内容分析的以下三个特点:

1.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

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2.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

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3.普遍性——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

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

性”信息。

至于内容分析的内容是否应仅限于‘‘明示的内容”、是否必须采用量化手段,学者们是有争议的。例如,K克里潘多夫在《内容分析方法入门》(1980年出

版)中就认为,传播内容中既有“明示讯息”,也有“潜在讯息”,后者无法直接

观察到,难以量化,但绝不可以忽视。80年代以来,内容分析逐渐从狭义向广

义发生变化,主张定量考察和定性考察相结合的学者越来越多。

二、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

内容分析不应以单纯的内容描述为最终目的,必须要有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因此,内容分析的研究课题是十分广泛的。在传播学研究史上,学

者们曾经从事过大量的内容分析,他们所关注的课题大致可以概括归纳如下:

1.不同时期传播内容的纵向比较分析——用于揭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的历史变迁。 2.同一时期传播内容的横向比较——用于揭示不同国家、社会、地区、民

族、群体或个人信息传播的共性与个性。

3.特定时期的传播内容分析——从传播内容特色来推断时代精神或潮流以

及社会成员的态度、关心和价值观。

4.不同媒体间的比较——考察不同媒体讯息内容的特点、结构及其作用方

式。

5.分析传播内容与传播者的关系——通过内容来判断传播者的意图、主张、

倾向或传播者的社会背景特点。

6.分析传播内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考察内容的主题、观点和表达方法

或技巧(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等)对说服效果的影响等等。

7.分析传播内容与受传者的关系——考察特定社会群体经常接触的媒体内

容,分析他们的兴趣、关心和需求,以及讯息接触和解读的过程、结构和特点等

等。

8.考察传播内容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考察传播内容中所体现

的意识形态及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联系等等。

以上这些,并不是内容分析课题的全部,但它们无疑是最主要的部分。近年来,除了以考察传播效果为目的的内容分析以外,以下几种类型的研究尤其受到

人们的重视:

第一种是为了获得“文化指标”(culturalindex)而进行的内容分析。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内容无疑是反映社会状态

及其特点的重要指标。例如,最近几年,我国的传媒流行“潇洒”一词,通过分

析这个词出现的频度、它所使用的场合、经常与哪些行为范例相联系以及它所包

含的价值意义等等,我们可以判断“潇洒”这个词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文化

现象。这种内容分析既可以用于分析社会变化,也可以用于同一时期的社会横向

比较。

第二种是用于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比较。在大众传播高度普及的今天,我们关于社会事物的绝大多数知识和信息都来自于传播媒介,

如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形成“拟态现实”)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缺乏客观性和

公正性,就会引起我们的认识和判断的失误,并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因此。通过内容分析来检验媒介提示的“拟态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程

度,防止媒介歪曲现实的某些倾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此类比较研究,在美国学

者格伯纳从事的“培养分析”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参阅本书第十二章第三节)。

第三种类型是欧洲批判学者从事的“文本分析”。所谓文本(text),与讯息(massage)的意义大致相同,指的是由一定的符号或符码组成的信息结构体,这

种结构体可采用不同的表现形态,如语言的、文字的、影像的等等。文本是由特

定的人制作的,文本的语义不可避免地会反映人的特定立场、观点、价值和利

益。因此,由文本内容分析,可以推断文本提供者的意图和目的。批判学派中以

霍尔为首的‘‘文化研究”学者所从事的大众传播文本分析,主要是根据马克思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论断,来考察文本的符

号和语义结构与社会支配结构的关系,其宗旨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流传媒

为占统治地位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实质,倡导社会变革。

三、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

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与其他类型的调查研究大致相同。换句话说,这个过程也是由“确定课题一选定对象一实施调查一整理分析一提出结论”等各个环节

和步骤构成的,只不过调查的对象是“讯息”而已。在这里,我们不再介绍这些

共同点,仅就涉及内容分析程序和技术的一些特殊问题做一些简要说明。

(一)分析对象的选定

内容分析也可以分为全数分析和抽样分析两种。在分析对象有限的场合,可以进行全数分析。例如,日本国会在1999年通过了“周边关系诸法案”,我们可

以把这几项法案都作为分析的对象,由此来透视日本的外交方针。不过,在大众

传播内容分析中,由于分析的对象素材数量庞大,一般采用抽样的方法。

根据铃木裕久的见解,大众传播内容分析的样本抽选应考虑三个层面上的问题。第一是“信源”层面上的抽样,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纸言论的变化”

这个题目,应该把1978年到现在的所有报纸都作为调查分析的对象,从中抽出

所需的样本。第二是“传播单位”层面上的抽样,即确定是把日报、晚报、周报

等都作为抽样对象,还是仅限定为日报。第三是“讯息”层面上的抽样,即确定

是把整张报纸的内容都作为抽样对象,还是仅确定为社论或评论。内容分析抽

选出的基本单位样本是讯息。

(二)内容的解析操作

确定了具体的分析对象之后,就进入内容解析作业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定分类标准、确定分析单位,将讯息的各部分纳入不同类型范畴的活

动。在对语言文字素材进行内容分析时,分析单位通常有三种,即:(1)单词或

象征符;(2)句子或段落;(3)整条讯息。在决定了分析单位以后,接着必须按照统一的分类标准把每个单位纳入不同

的类型。在传播学研究中,根据“言及对象”(说的是什么)和“言及方式”(如

何说的)进行分类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根据“言及对象”的分类有:

1.对象(言及的事物或人物是什么);

2.方向(好意的一非好意的,强烈的一平淡的等等);

3.标准(方向设定背后的依据或基础);

4.价值(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或期望);

5.方法(达成目标的方法是什么);

6.特征(当事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7.行为人(行为人是谁);

8.权威(意见是以谁的名义阐述的);

9.信源(传播者是谁);

10.对象(对什么样的个人或群体进行的传播);

11.场所(行为在什么场所发生的);

12.冲突(冲突的根源与程度是什么);

13.结果(冲突解决成功还是失败,或者结果是暧昧的)。

根据“言及方式”的分类主要有:

1.媒体形态(使用的传播媒介是什么,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或是其

他);

2.表述的形态(语法、句法或统词论意义上的形态);

3.策略手段(使用的是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或宣传技巧)。

根据分析对象和分析目的的需要,研究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分类方式。不过,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分类方式,都应该具有系统性,各类型之间保持有机的关

系。

(三)量化表示的方法

在把作为分析对象的讯息全部加以解析、分类和类型分配之后,接之而来的

是如何显示结果的问题。在有定量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量化表示的方

法。内容分析中常用的量化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

1.出现的有无——仅仅判断某一事物或属性在内容中是否出现,出现的时

候用1表示,未出现时用0表示。在这种场合,出现的频度并不重要,主要为了

计算某种属性在一组讯息中“出现”和“未出现”的比例。

2.出现的频度——每当某种属性出现1次便加以累计的表示方法,一般用于两组讯息之间的比较。例如,在对两家报社报道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同期消息稿进行内容分析时发现,“侵略”这个词在A社消息中出现了7次,而在B社消息

中出现了55次,显然这两家报社对该事件的立场和态度是有很大区别的。

3.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在大众传播内容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量化

表示法。例如计算电视台在报道某个问题时用了多少节目时间,报社在报道某个

问题时用了多少版面空间等等。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显示媒介对特定问题的重视程

度,也可以从某些侧面反映它们的立场和态度。

4.传播的强度——不仅考虑某种属性出现的次数或频度,而且把强烈程度

也考虑在内的一种量化表示法。例如,“环卫部门对这种行为提出了批评”、“环卫部门对这种行为提出了警告”和“环卫部门对这种行为提出了严厉警告”这三

个句子,由于语气和用词不同,其分量是不一样的。对不同表达方式的强度的比

较,通常使用加权的方法来计算。

内容分析是一种比较复杂和琐细的研究活动,必须在各环节上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防止判断标准不一。为了保证这一点,调研人员应该事先对分析操作

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第四节控制实验法

在传播学中,控制实验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伴随着对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和条件的严格限定和控制,所以称为控制实验。本书在第十一章第三节

中提到的霍夫兰等人关于传播效果的形成条件和制约因素的研究,大都是以控制

实验的方式进行的。

一、控制实验法的用途

传播学中的控制实验,主要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迄今为止有关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一些

实验事例来看,学者们较为关注的条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信源的条件——测试信源的可信性的高低与传播效果的大小是否有某种

必然联系;

2.信息内容的条件——测试不同的信息内容是否会导致不同的认知和行为

反应(例如暴力节目是否会导致青少年的侵害行为);

3.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测试不同的内容提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具

有什么样的说服效果; 4.受传者的社会条件——测试受传者的各种社会属性、群体归属关系、群

体规范等对他们接收信息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5.受传者的个性条件——测试个人的信息处理方式和习惯、自信心的强弱

等个性特征对他们的信息处理过程及其结果具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由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特定条件的作用,或者反过来说是为了测试引起某种特定反应需要什么样的特定条件,所以必须对实验条件加以严格控制。例

如,我们在测试“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这两种诉求方法的说服效果时,应

该尽最大可能排除可能对说服效果产生作用的其他条件变量(如信源、观点、被

测人的社会背景等)的影响。为了达到条件控制的目的,大多数实验是在实验室

环境中进行的,有些情况下还需要特殊的实验装置。

对控制实验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学界是有争论的。持否定观点的人认

为,人的社会行为是由众多的变量决定的,控制实验法仅能操作其中的一个或少

数几个变量,因此并不适用于复杂的社会行为分析;同时,实验环境与人的行为

发生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在实验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也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但也有不少学者赞成这种方法,认为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排除不确切变量的影响.通过考察最重要的变量的作用而得出明确的结论;同时这种方法不受自然环

境中所产生的特定变量值及其组合的限制,其结果可用于推测一般人的行为。尽

管人们的看法不同,但控制实验法仍然作为一种重要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得到广

泛应用,不少实验结果对我们理解人的传播行为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二、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控制实验的过程,大致由以下几个环节或步骤组成:

1.确定实验课题——实验课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假说发现型,另一种是

假说验证型。前者如通过实验测试‘‘电视广告的最有效播放次数”,后者如验证在信源条件对说服效果影响中是否存在“休眠效果”现象等等。在很多情况下,

一项实验可能既具有“发现”的目的,也具有“验证”的目的。

2.选定实验对象——实验对象的选择可采用抽样方式选出,也可以根据课

题需要选择某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群体。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等人在

考察群体规范对说服效果的影响时,曾把中学生中的“童子军”团体作为实验对象。

3.制作信息测试材料——主要指制作用于测试的内容材料,可以选择现有

的文章、图画、广播录音稿、影像短片等,也可以制作新的测试材料。

4.实施测试——将实验对象置于特定的实验控制环境里,按既定程序向他

以上三种类型只是控制实验的基本做法,在从事具体课题的研究时,可以根

据需要做某些变更,设计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案。例如,霍夫兰在二次大战

中实施的关于“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说服效果的实验设计和过程,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课题目的:检验“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的说服效果并进行比较。

实验对象:美军士兵。

信息刺激材料:两篇宣传讲演稿(观点相同:“战胜日本尚需时日”;提示法

不同:一篇采用“一面提示”,另一篇采用“两面提示”)。

操作步骤和方法:(1)将被验者随机分为等量的3组;(2)分别对3组实施

事前态度测试;(3)对第l组实施“一面提示”的宣传,对第二组实施“两面提示,,的宣传,第3组作为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宣传;(4)分别对3组实施事后态

度测试。

数据整理分析:(1)比较第1组接触宣传前后的态度变化;(2)比较第2组

接触宣传前后的态度变化;(3)第1组和第2组的态度变化程度比较;(4)第

1、2组与第3组的态度变化程度比较(考察接触了宣传和未接触宣传的态度变

化差异);(5)对被验者的(学历、原有态度等)背景进行分析,考察背景要素

与两种提示法之说服效果的关联。

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过程、方法、结论或发现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有关“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之说服效果的一般理论(关于实验的结果,请参

阅本书第十一章第三节)。

在拉姆斯丁等人在50年代实施的有关上述两种提示法的实验中,还有后续实验的部分。后续实验在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在第一次实验后过一段时间

(例如4周)再追加1次“反宣传实验”(向实验对象提示与第一次实验观点相反

的宣传材料),其目的是比较“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的说服效果的稳定性,

以及对反宣传的抵抗力的强弱。

本章简要介绍了传播学中几种常用的定量调查研究方法。应该指出的是,定量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社会科学中的

定量研究与自然科学中的定量研究是有本质区别的。第一,社会科学(包括传播

学)中的定量方法尚不成熟,其本身还存在许多缺陷和问题;第二,社会现象极

为复杂,包括了许多不能加以量化的因素(如人的内在思维活动、宏观的社会结

构等);第三,每个调研人员对社会事物都有特定的价值、立场和态度倾向,要

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的介入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不能将社会科学量化研究的结果或结论当做自然科学中的“定律”来对待,而只能把它们作为说明或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参考性的“假说”。任何一种对定量方法的迷信都是错误的,只有将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并运用辩证法的原理分析问题,才是传播学研究的

正确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复习要点2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复习要点2

1.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的对立 不仅关系到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且直接影响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在不同的方法论的影响下,传播学经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实证主义基本观点 经验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唯一可靠的形式;反对抽象、思辨的原则;只有实证科学才能发现经验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并能够预测和控制自然和社会过程;社会研究的逻辑是假设演绎法,假设必须由经验事实检验,理论只有被经验事实证明才是科学的。 ?非实证主义基本观点: 人的行为不同于物体运动,人是有自由意志的,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非重复的,因而无规律可循,因此无法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 社会现象是行动者感性认识和主观理解的产物,把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研究的实证主义倾向,实际上忽略了社会行动者的特殊性、自主性,抹杀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 2.理论的要素 1.内在一致性:理论所含的前提、命题、概念、关系等之间在逻辑上不能互相矛盾。理论的逻辑一致性并不需要实证数据的检验。 2.解释力:即解释“为什么”的能力。这种解释能力不是任意杜撰的,而是要有实证数据的支持。证据越直接、强烈,其解释力就越大。一个理论的解释力大小,同时也与其所能解释的范围成正比,范围越广泛,其解释力也就越大。 3.预测力:即预示“是否会发生”的能力,这种预测能力同样不是杜撰的,而是由本理论的内在逻辑所推导出的必然结论,同时又必须有实证数据的支持。 4.可被证伪性:即要求理论的命题中必须含有两个或更多的可以被测量的概念、必须说明这些概念之间可以被检验及否定的关系。这是区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如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的主要标志。 5.简洁性:在具有同样解释力和预测力的诸理论之中,越简洁则越好。 6.启发性:理论的外延、扩展能力之一,即能够激发其它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理论之产生或修正。 7.组织力:理论的另一种外延、扩展能力,即能够将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理论或实证研究的发现涵括在它的框架之内,并具上述的内在一致性。 上述七项标准中,四项是用来检验一个理论的内在能力(解释力、预测力)和外在能力(启发性、组织力),而另三项(一致性、可证伪性、简洁性)则是对其能力的限制。 3.演绎与归纳 演绎逻辑:从带有普适性的理论理解出发,引出一个期望,或者一个可检验的假设。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个别,是根据一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这类事物中的一些个体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 在传播学研究中,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 归纳逻辑: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是从个别的、单一的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 归纳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普遍。 在传播学研究中,归纳的作用在于以观察(调查)到的大量的客观资料为依据,概括出社会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并得出理论结论。 4.研究的层次/分析单位 分析的层次越高,能使用的分析单位也越多。 个人:通过对个人的研究,概括出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的特征。 把个人作为分析单位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多的,尤其是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的,研究者一般通过对个人的研究,概括出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特征。 如:大学生的媒体使用情况与其就业状况的关系。 群体: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如家庭、邻里社区、班级。 群体特征与群体中的个人的特征有关,或者说群体的特征可以从成员的特征中抽象出来。在做结论时,一般以群体为分析单位。 例子 3. 男性帮派是否比女性帮派更暴力?(性别,暴力程度) 组织:具有特定目标和正式分工的,有计划建立的结构严明的制度化群体。如公司、学校、医院、媒体。组织是一个层次较高的分析单位,在研究时可以采用个人、群体、组织多个分析单位,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 社区:一定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实地研究中以社区为单位的居多。如,街区、小区、乡村、小镇、城市 社区特征描述;社区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可采用“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等分析单位 例子黑人社区比白人社区的犯罪率更高吗? 国家 跨文化研究、最高层次的分析单位 例子:权力距离较小的国家比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更民主吗? 5.区群谬误与简化论 区群:在个人之上的群体、组织或社区、国家 区群谬误:又称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特指从层次比较高的区群分析单位得到的结果可以在层次比较低的区群或个人中得到证实; 研究者用一种比较高的(区群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二部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要求考生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过程,了解具体的调查设计与实施方法,了解资料分析的方法及撰写调查报告的要求。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社会科学领域常见的研究方式: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社会调查)、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社会调查概念: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系统的、量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 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社会调查基本要素:抽样、问卷、统计分析。 社会调查的特征:首先,社会调查在本质上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其次,社会调查是一种 横剖性的社会研究方式。 社会调查的类型:调查对象范围——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收集资料方法——问卷调查(自填问卷与邮寄问卷)和访问调查(当面访问与电话访问);调查目的或作 用——描述性调查和解释性调查;调查性质和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 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研究性调查。 社会调查的题材: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指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优点:抽 样调查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十分迅速的获得资料数据;可以比较 详细的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准确性高。 传统社会调查和现代社会调查: 1、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o(╯□╰)o 2、调查研究的主要阶段 a) 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选题阶段) b) 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准备阶段) c) 资料的收集(实施阶段) d) 资料的处理与分析(分析阶段) e) 结果的解释与报告(总结阶段) 选题阶段的任务: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观: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客观:社会环境 等。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 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道路选择(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工具准备(对 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准备。 问卷的准备和调查对象的选取工作)。 资料收集阶段: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资料分析阶段: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得出结果阶段: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至第三章

一些重要参考书: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 大卫·E·莫里森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柯惠新王宁译新华出版社200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此外还有这二年重庆大学出版出版的系列方法方面的书可以参考。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的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 ?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 ?常识——众人的经验积累 ?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 ?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 ?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 2、科学的特征 ?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 ?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 ?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 ?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 ?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 ?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 ?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份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的定义 ?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 ?社会研究——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传播研究——? 2、社会研究的特征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 ?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 ?现象的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传播学研究方法-知识要点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社会现象概念化,并将其组织起来,形成相关的概念、定义和命题组织在一起的总和。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1)解释范围是否宽广;(2)解释现象是否精确;(3)解释结构是否简练。 概念是对事物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访谈是一种技能,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进行的专业性交谈的研究活动,是研究者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因变量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叫因变量。 实验研究是一种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纵向研究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到的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质的研究&其优缺点 ?量的研究 ?参与观察 抽样是一种选择调查对象的程序和方法。 (所谓抽样调查,就是从研究对象的整体中选出一部分代表加以调查研究,然后用所得结果推论和说明总体的特征。这种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的过程就是抽样,所选出的这部分代表称为样本。) 样本在抽样调查中,从研究对象的整体中选出一部分代表加以调查研究,然后用所得结果推论和说明总体的特征。这种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的过程就是抽样,所选出的这部分代表称为样本。 抽样调查的优越性(?抽样的作用) 与整体调查相比,抽样调查具有下列优越性:1)调查费用较低;2)速度快;3)应用范围广;4)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5)准确度高。 ?抽样规模样本容量又称样本大小,样本规模,指的是样本所含个体数量的多少。 问题就是社会事物所表现的各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与我们的预期之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就是问题。 问题方法论中对经验研究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技巧(论述结合实际) 对策:将“非正常”的问题“正常化” (1)从“正常”的生活逻辑中去理解“非正常”事件的必然性、偶然性与具体展开过程。(羊村个案) (2)深层的“常态”逻辑,是“非正常”现象的社会基础。(羊村个案: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 (3)分析这个基础,是将个案研究推向深入,超越新闻联播水平的必由之路。 入场模式的类型 依据研究目标和实证研究的特点,可以将入场模式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种是官方介绍式;第二种是朋友招呼式;第三种是直入现场式;第四种是隐藏身份式;第五种是变更主题式。

传播学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谈谈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 传播学研究中调查是指一种为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据或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构成要素或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考察社会现象离不开调查,调查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 ①调查是获得经验资料的基本方法,通过调查可以了解现实的传播环境、传播关系、传播效果,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②调查所获得的经验资料是形成理论或假说的基础。在传播学研究中,调查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涵盖了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的所有领域。 2.传播学的调查研究大致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1)传播学调查研究的过程,同其他社会科学调查一样,大致上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查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三个阶段。 (2)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 ①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 调查课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理论研究型的,例如“报纸和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比较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人员根据科研需要自行确定的;另一类是实务型的,例如“××电视台文艺节目收视状况及评价调查”、“家电类广告的促销效果调查”等,这一类

调查大多是调研专家或机构接受媒体、企业或团体的委托进行的。 ②根据课题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 对象范围较小的可采用全员调查法,范围较大的可采用抽样调查法,涉及讯息内容的可采用内容分析法,涉及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的,可采用控制实验法。在不少调查中,有些方法也可以同时并用。 ③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是计划准备阶段的最主要的工作 方案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a.调查目的;b.调查对象;c.调查范围;d.调查方法(问卷或实验程序);e.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f.实施日程;g.费用预算等。在准备工作中,有时还需要进行调查员培训。 (3)实查阶段的主要工作 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调查方案实际选出和接触调查对象,从事数据收集的作业。其方法有面接法、留置法、邮寄法、电话调查等。在有些情况下,还需要进行中间抽查,以保证调查能够按照既定方案得到严格实施,保证调查质量。 (4)数据处理阶段的主要工作 ①整理和统计数据。在这个阶段,需要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加以整理和统计,使其处于一种易于把握的状态,能够基于一定的尺度加以判断。 ②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3.简述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 答: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包括: (1)简单随机抽样

传播研究方法期末知识总结

1、1957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主持的《新闻学译丛》里介绍了mass communication,当时为“群众思想交通”。 2、一般而言,传播研究可以分成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3、经验学派认为个体的行为基本可以通过环境因素和生理特征来了解,个体行为是稳定的。 4、传播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以及人所组成的社会关系。 5、从理论到概念再到变量,这是一个抽象程度递减的阶梯。 6、从样本推断总体时出现的误差是抽样误差。 7、所有的统计方法,都适用于定比变量。 8、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 9、问卷是调查法的测量工具。 10、帕克是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 11、舒茨在《社会世界现象学》一书中将现象学引入社会学研究。 12、焦点群体访谈可能因为群体压力造成志愿者的从众现象。 13、规范研究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这类问题。 14、理论研究也称学术研究,以加深对传播现象的理解、发展理论和基础认识为目的。 15、对于传播学科来说,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两门最基础的课程,缺一不可。 16、概念越抽象,则越难进行直接观察和描述。 17、如果假设被推翻,那么理论无法得到验证,即被证伪。 18、常人方法学也就是“对常识的研究”。 19、质化田野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 20、质化研究是将研究者个人作为研究工具。 21、封闭式访谈就是我们所说的问卷调查。 22、符号隐含义经常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手法表现。 23、框架分析被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方法,用来分析新闻文本。 24、内容分析法只能用于研究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媒介内容。 25、训练编码员的目的是让他们理解研究意图,以统一方式编码。 26、实施焦点群体访谈,研究者首先要降低志愿者的陌生感。 27、实证研究的问题不能通过概念推导来回答。 28、思辨研究抽象程度高,其研究对象往往属于“新闻哲学”范畴。 29、科学是一种知识,也是获取知识的手段。 ?观察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 为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或原则,通过观察、研究和实验,所得到的系统化的知识。 ?变量 变量来源于数学,变量代表了一个存储单元,其中的值是可变的,故称为变量。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据此进行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

研究生《田野调查方法》课程介绍

研究生《田野调查方法》课程介绍 课程简介:民族学是我校重点学科,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民族学的核心基础;《田野调查方法》是一门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特点的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能力、提高其社会研究与服务能力的基础课。规范、扎实的田野训练是培养学生社会文化敏感性和磨练其学术感悟力的重要途径。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的源头和实验室,也是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收集资料利器,近年来倍受其他学科高度重视,被考古与博物馆学、新闻传媒、民俗学、宗教学、医学与公共卫生、公共政策、历史学、旅游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国际政治、艺术学、民族医学、建筑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积极地借鉴,并成为各个学科专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之一。 课程内容:本课程以人类学民族学理论方法为指导,按照田野调查和社会研究的程序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注重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意识的培养,不仅仅传授资料收集技巧和工具,更在于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各民族各个地方文化特征,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并举的目的。 具体内容涵盖田野调查所要经历的全部过程,第一部分按工作先后顺序划分,包括“前期准备→调查课题的选择→调查方案的设计→田野调查的实施→参与观察社会文化现象→结构性和半结构性访谈→各种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初步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跟踪调查→修改调查报告”;每一项内容中都包含以往的教学实践案例;每一项内容结束后,都安排相应的实训练习。 教学实践分课堂教学、田野调查实践和网络平台三个层面。 课堂教学主要将人类学理论与田野调查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充分领会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前沿及其与田野调查的直接联系,介绍田野调查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理论,以及学生在学习、科研乃至未来的工作中必备的有用工具和技巧,包括熟悉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如何选定研究议题,如何开展研究计划,如何解决田野调查中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等。同时,运用以往学生田野调查资料和案例,使学生在调查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观摩学习其他学生的田野调查实践,并协助学生寻找所学理论和方法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结合点。 田野调查实践将安排学生分小组按不同主题对各自关心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展开小规模调查练习,以培养学生对田野的感性认识,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调查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型民族志文本或田野调查报告。旨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学、总结、反思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志与田野调查之间的关系,思考学习和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深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指导学生从选题、研究设计、调查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到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系统学习收集资料的技能的同时,发现自己的潜力,培养学术思考的习惯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网络教学平台将为本课程教学团队和选课学生群体建立本课程专属的微信群,既方便学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视频讲解] 15.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 【知识框架】 【本章要点】 一、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二、抽样调查法

三、内容分析法 四、控制实验法 15.2 重难点解读 一、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1.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1)基于调查对象的分类——内容分析、传播者调查、受传者调查。 (2)基于调查对象选定方法的分类——全员调查、抽样调查。 (3)基于数据收集方式的分类——文献调查、观察(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个别面接调查、集体调查、留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等。 (4)基于实施顺序和性质的分类——预备调查、正式调查。 (5)基于调查空间范围的分类——国际调查、全国调查、地区调查。 (6)基于调查时期的分类——事前调查、事后调查、追踪调查。 (7)基于调查次数的分类——单次调查、时系列调查。 (8)基于有无控制条件的分类——实验室调查(控制实验)、实地调查。 (9)基于对象数或有无量化操作的分类——事例研究、统计调查。 (10)基于调查或测试工具的分类——自然观察、实验、问卷、心理测试。 (11)基于面接深度的分类——指示性面接、详询面访、自由访谈。 (12)基于媒体类型的分类——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新媒体调查等。 (13)基于传播过程的调查——媒体接触调查、知觉实验、认知调查、行动调查、信息或影响的“流程”调查等。

(14)基于内容类型及其要素的调查——广告调查、节目(或栏目)调查、明星调查等。 2.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调查者的工作主要有: ①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 ②根据课题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对象范围较小的可采用全员调查法,范围较大的可采用抽样调查法,涉及讯息内容的可采用内容分析法,涉及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的,可采用控制实验法。在不少调查中,有些方法也可以同时并用。 ③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方案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a.调查目的;b.调查对象;c.调查范围;d.调查方法(问卷或实验程序);e.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f.实施日程;g.费用预算等。 ④调查员培训。 (2)实查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调查方案实际选出和接触调查对象,从事数据收集的作业。其方法有面接法、留置法、邮寄法、电话调查等。在有些情况下,还需要进行中间抽查,以保证调查能够按照既定方案得到严格实施,保证调查质量。 (3)数据处理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加以整理和统计,使其处于一种易于把握的状态,能够基于一定的尺度加以判断。 二、抽样调查法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一、田野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设定调查主题 调查主题是整个田野工作的核心与灵魂。主题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田野调查的质量与价值。 (二)选择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调查地点和被调查人群两个方面。选择的地点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选择的调查点必须有特色,即该地区的社会或文化形态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个性。二是选择的调查点必须具有典型性。至于被调查人群,则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民间身份、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生活状况等。其中,民间身份主要指被调查者是不是民间艺人?在当地群众之间有没有一定影响?表演的情况如何?等等。 (三)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提纲包括调查目的、初步的调查内容、步骤和实施措施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表述要尽可能做到全面细致,具有可操作性。将工作目标、人员分工、行走路线、工作时间、采访设备、交通联络、保障措施、成果形式等梳理清楚。 二、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 (一)心理准备 (二)信息准备 根据选题和调查提纲做好文献检索和信息搜集。文献检索可以采用图书馆现有资料检索和计算机在线检索系统。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情况,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就会在具体操作中处于被动,

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有可能会把别人早已调查的结论当作新发现。如果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了较好的信息储备,被采访者就会觉得对他们有一种无形的尊重,容易引发话题的共鸣,便于把问题不断推向深入。此外,还需要掌握与民俗文化相关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 (三)物资准备 包括(1)调研材料、文物资料、地形图、域情简介、工作手册等文字性资料;(2)录音设备、照相录像设备、信息储存设备、计算机、定位仪等资料搜集与处理设备;(3)笔、尺、记录本、记录表格等常用文具;(4)餐具、运动鞋、遮阳帽、水壶、感冒药、肠胃药、创可贴等简单的生活与医疗物品;(5)为被采访者准备一定数量的小礼物;(6)钱卡、身份证、介绍信等出差必备资料与物品。 三、田野调查的方法与技巧 (一)虚心学习的态度 (二)访谈注意方法与技巧 访谈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问卷访谈;另一种是非问卷访谈,调查者在现场与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灵活地交谈。技巧包括提出问题的技巧、沟通感情的技巧、启发诱导的技巧、扑捉信息的技巧、发现问题的技巧,等等。 (三)努力做好现场记录 现场记录包括笔记、录音、录像等形式,这些手段的综合使用对以后还原田野场景很有帮助。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作业 全 答案

2017年《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 作业一 习题部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社会调查研究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活动。 2、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 3、?社会调查研究依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两大类。 4、?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5、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准确性、完整性和互斥性。 二、选择题 单选题(每题1分,共5分) 1、现代社会调查研究的重心是( D ) A、英国 B、前苏联 C、德国 D、美国 2、描述性研究是指( B)。 A、探求社会状况之间的逻辑关系 B、对社会事实的状况、外部特征、发展过程进行客观描述 C、推断社会某一现象的发展趋势 D、通过了解事物的过去预测未来 3、?只反映质的区别,而不反映量的差异的变量是( A )。 A、离散变量 B、自变量 C、连续变量 D、因变量 4、?对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的测量类型是( D)。 A、定类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定比测量 5、?一项测量的结论在普遍应用时的有效性是( C) A、建构效度 B、表面效度 C、外在效度 D、实证效度 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社会调查研究中初级社会群体是指(ACE) A、家庭 B、社会组织 C、村落 D、阶层 E、非正式组织 F、企事业单位 2、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有(ABCDE) 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伦理与道德原则 D、科学性原则 E、系统性原则 F、互诉性原则 3、社会调查研究按照目的来划分,可分为( AE) A、描述型研究 B、定性研究 C、定量研究 D、横剖研究 E、解释型研究 F、纵贯研究 4、检验评价调查方法和所得资料的效度的形式有(AEF ) A、再测法 B、表面效度 C、准则效度 D、结构效度 E、复本法 F、对分法 5、探索性研究的一般方法有(ABC) A、查阅文献 B、咨询活动 C、实地考察 D、确定课题 E、概念操作化 F、理论建构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社会调查研究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社会调查研究的前期工作准备阶段需要做的各项工作,包括选择和确定调查研究课题,命题,假设,对概念操作化的确定测量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制定调查研究方案,抽取调查样本,以及人、财、物方面的准备等内容,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具有重要意。 2、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有什么主要区别? 答:抽样调查: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并通过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抽样调查的特点:比普查要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概括,能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但他的调查内容不如个案调查那样深入、全面,工作量也较大,在资料处理和分析上需要运用较复杂的技术。 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1 主要作用:是详细描述某一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2 特点:与抽样调查相比,个案调查不是客观的描述大量样本的同一特征,而是主观的洞察影响某一个案的独特因素。 四、论述及应用题(两题,共55分) 1、操作化的定义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对概念和例题进行操作化?任选一概念完成操作化。(25) 要求:操作化结果须有三个以上层次,15个以上指标。 答:操作化是指明确提出概念的定义,分清概念(包括命题和假设)的层次,并将抽象概念一步步化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指标,以实现社会调查研究的定量化的这一过程。 操作化的作用之一:在于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导言: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方法论体系的问题(与研究人员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传播观有着密切联系);二是调查研究程序或技术的问题 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调查:指的是一种为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据或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构成要素或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 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1、14种不同分类: ①基于调查对象的分类:内容分析、传播者调查、受传者调查 ②基于调查对象选定方法的分类:全员调查、抽样调查 ③基于数据收集方式的分类:文献调查、观察(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个别面访调查、集体调查、留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等 ④基于实施顺序和性质的分类:预备调查、正式调查 ⑤基于调查空间范围的分类:国际调查、全国调查、地区调查 ⑥基于调查时期的分类:事前调查、事后调查、追踪调查 ⑦基于调查次数的分类:单次调查、时系列调查 ⑧基于有无控制条件的分类:实验室调查(控制实验)、实地调查 ⑨基于对象数或有无量化操作的分类:事例研究、统计调查 ⑩基于调查或测试工具的分类:自然观察、实验、问卷、心理测试 11 基于面接深度的调查:指示性面接、详询面访、自由访谈 12 基于媒体类型的分类: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新媒体等 13 基于传播过程的调查:媒体接触调查、知觉实验、认知调查、行动调查、信息或影响的“流程”调查等 14 基于内容类型及其要素的调查:广告调查、节目(栏目)调查、明星调查等 以上14种类型中所列的每一项调查都在程序和技术上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也可以说是规定现实中实施的每一次调查的具体性质的各个侧面 2、应用范围:调查的应用范围涵盖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的所有领域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①首先要确定调查研究课题(课题可分为理论研究型和实务型,实务型调查大多是调研专家或机构接受媒体、企业或团体的委托进行的) ②选择恰当的调查方法 ③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方案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调查方法、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实施日程、费用预算等) 2、实查阶段: ①主要工作:根据调查方案实际选出和接触调查对象,从事数据收集工作 3、数据处理阶段:

田野调查笔记

篇一:田野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 )的基本方法 田野调查最初来自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这种深入到研究现象实地进行调查的方法,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普及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主要调查方法,则是中国社会科学界发展的独特现象。 (一)不是所有社会科学都需要“调查” 这一观念的破除是在黄宗智先生主讲的《中国农村研究》的课程上。那是第一堂课,学生来自北京各著名高校的各种专业,黄先生让大家讲一讲自己的专业、学术方向、研究设计等。一轮讲下来,黄先生提了一个问题,“大家注意到每个人在谈自己的研究时,提到最多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一回想,我们都傻眼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我要去调查”。而大家的专业真是五花八门,有以“社会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社会学、人类学,也有较接近的经济学、政治学等,还有基本挨不上的中文、历史与哲学。黄先生就笑了,说在美国的大学里,除了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会天天把调查挂在嘴上,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使用“调查”的方法,除非他的研究问题要求必须使用“调查”的方法,而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几乎所有学科的学生,一谈到研究方法就必谈调查法而不是其他呢。这与毛泽东1930年代做过几次调查,并且自上而下大力倡导做调查有着根本的联系。以至于今天,就连从未接触过调查方法的人,都能随口来几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之类的语录。但是正在大学里接受教育,学习如何研究的学生们,如果把这种“调查法”当作是真正的社会调查,并视为学问的来源之一,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究其词源,并参考实际方法应用,社会科学领域并没有单独的“调查”方法,或者“田野调查”方法,经常使用并有严格学术界定的是在欧美经常被使用的social survey[1],中文通常译为“社会调查”的一词。这是一套随着抽样方法和问卷方法发展而成的结构化的资料搜集方法,常常被称为抽样调查或者问卷调查。也就是说,真正的“社会调查”指的是,根据抽样方法选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用预先设计好的询问方式来搜集社会事实数据。因此,毛泽东所采用的直接到农村去,挑选农民进行谈话、开展座谈会等的方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调查方法。我们经常在方法教科书上看到的“典型调查”,是根据毛泽东的调查方法概括总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案调查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以抽样为基础,问卷为询问的结构化资料搜集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调查”。这种方法显然不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学科都需要并且经常用到的方法。比如文史哲,就完全没必要采用抽样与问卷的方法进行资料搜集;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也并不经常使用这种结构化的“调查”方法;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也是根据研究主题才会用到“调查”方法。“社会调查”相对来说,其实是社会学常用和必需的搜集资料的主要方法。 (二)田野调查与实地研究 社会研究的四种研究方式中,唯一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式就是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田野调查”。其实翻译为田野研究也许更恰当,但是实践当中大家都习惯称作田野调查,基本上没有使用“田野研究”这一概念的。“田野调查”最早是由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发展而来,被用于研究非本族文化和相对原始部落群体,后来被社会学家们拓展用于研究本民族文化、都市社区、亚文化群体甚至是现代生活等方面。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田野”这一概念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从太平洋上的岛屿到都市中的意大利社区,从异文化的部落到本民族的村落,再到快速工业化过程中的“城中村”,“田野”无处不在。所以,这一概念从最初的在异文化中、在部落里、在田间村头上做调查,已经发展到只要你走出书斋,进入研究对象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就已经在“田野”中了。而“田野工作”(field work)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田野中调查时所做的全部工作,而不是另外一种调查方法。所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及答案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及答案 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社会调查研究分析和研究人口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看人口的等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社会调查研究准备阶段包括三方面工作:即、设计调查方案 与具体准备。 3.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即准确性、完整性和。 4.目前,搜集文献的渠道主要有个人、机构和三种。 5.一般认为,资料分析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 6.访谈法按照操作方式和内容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两种。 7.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采取和直接送发问卷的方式进 行调查,以保证问卷的回复率。 8.实地观察多数是观察,适用于定性类型的调查研究。 9.实验调查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控制实验过程。它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引入自变量的控制,二是对的控制。 10.从形式上看,调查报告除了文字表达以外,还更多地采用了 等非纯文字表达形式。 二、选择题(共1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现代社会调查研究的重心是()。 A.英国 B.前苏联 C.德国 D 美国 2.描述性研究是指()。 A探究社会状况之间的逻辑关系 B 对社会事实的状况、外部特征、发展过程进行客观描述 C 推断社会某一现象的发展趋势 D 通过了解事物的过去、预测未来 3.只反映质的区别,而不反映量的差异的变量是(). A 离散变量 B 自变量 C 连续变量 D 因变量 4.分类抽样主要解决的是()。 A 总体异质性程度较高的问题 B 总体同质性程度较高的问题 C 总体内所含个体单位数量过大问题 D 总体内所含个体单位数量不足问题 5.一般的访谈时间最好为()。 A.4~5小时~4小时 C.1~2小时 D.半~1小时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少答、多答均要扣分)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相10播《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2大众传播: 3.非语言符号: 4 象征符: 1内向传播: 2信息(行为科学范畴定义): 3.语言符号: 4 人际传播: 二.选择题。(有多项选择和单项选择, 1.中国传播学对自身传播的最高概括是()。中国文献又称之为“士”或“儒”,其人格精神与品行气质可谓全社会表率,对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起支撑作用。 A大夫b君子 2.()是人一生中使用最频繁的交流传播工具,同时它也是表意最丰富,内涵最甚广的符号。 A文字语言B口头语言 3、.在群体之中()是群体传播的参与者,同时又受到群体传播。 A每个人b有些人 4、.组织作为群体的一种,其传播()像群体传播一样具有施加压力和扭曲信息的效果。 A 必然会 b 必然不会 5.、短短的(),几乎每年都有大众传播技术取得大发展的消息,传播业最终完成了传统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惊险的一跃”。 A半个世纪b一百年间6.、对大众传播的()进行研究,是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很多著名的传播学家都对其做过考察,得出许多颇有贡献的理论阐述。 A娱乐功能B社会功能 7.“两级传播论”和()理论均证明:社会信息以及人文意义的流动,始终存在着等级传播和平级两种模式,其中前者为主导模式,后者为辅助模式。 A “5W模式” B “把关人” 9.()作为一种舆论理论,探讨的是舆论对象或话题经由媒介理解,传播和渲染而确立为支配地位的主要意见、看法。即舆论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A“议程设置”B“沉默的螺旋” 10.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在接受和解释这些信息时是()的。 A无选择B有选择 1.人类领悟万物的生命讯息与万物进行生命能量的交流,这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与交流,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自我持存的基本条件。 A影响b传播 2.()传播思想博大深邃,具载于《五经四书》以及历代儒家的论述中,是中国本土建立传播思想体系的智慧与精神基础。 A孔子B孟子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 一、概念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 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工作程序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要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

大众传播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传播主体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__可信______度和___权威_____度。 2.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___施拉姆__传播学概论___________。 3.美国学者赖特所提出的“四功能说”将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1)__环境监视__________;(2)____解释与规定__________(3)__________社会化_____;(4)____提供娱乐___。 4.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__媒介组织____运用先进的_____传播技术__和____产业化____手段,以社会上___一般大众_____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从构成上讲,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由___人员_、___设备_______和_____组织_____三大部分组成。 6.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主要有________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________模式。 7.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 8.传播效果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传播________________;(2)传播________________;(3)传播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2.媒介控制3.社会传播4.媒介接近权5.信息社会6.社会传播7.知识沟理论8.文化帝国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立场和差异是什么? 3.传播权的理论主张有哪几个要点? 4.简述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性可分为哪三个层面。 5.受众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6.请简要回答能对传播媒介产生控制作用的环节或因素有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积极的意义与消极的方面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看待这一观点。 2.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传播实际进行论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