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古文可以这样教(朱文君老师课堂实录)

小古文可以这样教(朱文君老师课堂实录)

小古文可以这样教(朱文君老师课堂实录)
小古文可以这样教(朱文君老师课堂实录)

小古文可以这样教

——朱文君老师执教《一人性缓》教学实录

评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一人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然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

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选自《明清笑话集》

引子:我是一个什么人

师:人跟人不一样,就比方说有好人和坏人。看看我像好人还是坏人?生:好人。

师:凭什么说我是好人?

生:凭直觉。

师:你的直觉不错!人还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有的人很开朗,整天乐呵呵的。有的人很内向,总是少言寡语的。你看我像哪一种?

生:你属于外向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非常爱笑。

师:对。这就叫察言观色,看他的表情,听他说话。这就能初步判断

他是个怎样的人。我不仅是个好人,是个开朗的人,我还是个急性子的人呢!相信不相信?

生:相信。我也是。(笑)

师:跟我一样啊,那我们握握手。(握手)你说急性子好不好啊?生:不好。

师:我也深有同感,急性子经常会把好好的事弄糟。前段时间,我就出了这么个事儿。那天,我看见我的一个朋友穿了一双新鞋子,非常漂亮,就问她:“给我看看你的鞋,多少钱呀?”她拿起一只鞋子给我看,说:“五十……”“哎呀,这么便宜这么好看的鞋子,我也去买。”我放下鞋,拔腿就去了商场。到了商场,找到那双鞋,一看价格,一百!我急了,对售货员说:“你们有没有搞错?我朋友昨天刚在你这里买的,才五十块钱。这么今天就涨到一百块?”可那个售货员坚持说,这鞋一直就是这个价格。气死我了。我掉头就回来了。朋友见到我说:“你怎么那么性急啊,我话还没说完呢。”她拿起另一只鞋:“我这一只也是五十!”(众大笑)

点评:这个“导入”绝不是节外生枝,更不是为了“套近乎”,而是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说它“有机”是因为从内容上看,它与课文密切相关,为学习《一人性缓》作了很好的铺垫。

先发明个组词法

师:那慢性子好不好?

生:也不好。

师:不要轻易下定论。我们来看一个慢性子的故事。

(出示)一人性缓。

师:(师先读此句)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性子很慢。

师:句子里没有“慢”字,你怎么弄出个“慢”字来?

点评:由“急性子”引出“慢性子”,多么自然、巧妙。至此,更觉开头“导”得有来由。

生:句子里有个“缓“字。缓就是慢。

师:聪明,由“缓”想到“缓慢”,就明白了意思。那么,句子里只有一个“性”,你弄出个“性子”,也是这样的方法?

生:对。

师:很好。“一人性缓”是一句古文。“一个人性子很缓慢”是我们现在的话,而古时候的人则说:“一人性缓。”不过,我们也能读懂。因为我们刚才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词语?

生:组词。

师:对,你叫什么名字呀?

生:杨天赐。

师:好,这种组词法,咱就命名为“杨天赐组词法”。

点评:有人说,老师课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随时戴在学生头上。文君这顶高帽子分量不轻!这对学生具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啊!(请该生上黑板写“杨天赐组词法)真是天赐妙法啊。

点评:妙手天成,这是一种智慧。

你猜你猜你再猜

师:这个人性子慢,他看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呀?请看——

(出示)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师:(师先读)什么意思呢?

生:冬天的时候,有许多人围着炉子。

师:这里没有“很多”这个词。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里有个“共”字。

师:“共”组个词,可以是——

生:共同。

师:说明是很多人在一起。“杨天赐组词法”又用上了。继续看。发生了什么事?

生:看见有人的衣服尾巴被火烧着了。

师:衣服还有尾巴?(笑)

生:衣服下面被火烧了。

师:裳,我们可以组词——

生:衣裳。

师:那“尾”呢?组个词叫——

生:尾巴。

师:这里就要变通一下了,衣服尾巴其实就是——

生:衣角。

师:是衣服前面的角还是后面的角?

生:后面。

师:哦,所以叫“尾”。古人穿长长的袍子,所以“尾巴”很长(生笑),被火烧着了也没发觉。

点评: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文君对“裳尾”一词处理得巧妙。由“组词”到“变通”,到之前的烧着了而浑然不知,如流水般顺畅,如行云般舒畅!知识就这样如细雨般滋润进了学生的心田。

师:慢性子人看到了,怎么办?

(出示)乃曰:

师:什么叫“乃曰”?

生:他说。

师:你怎么知道“曰”就是说?

生:从书上看到的。

师:看来,多读书就是好啊。古文有些词语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组词也组不出,那我们就要专门记住它,比如,这个“曰”就是“说”。那“乃曰”呢?

生:“乃曰”的“乃”是“他”。

师:你猜这是“他”,敢猜就很好。不过,朱老师告诉你,“乃”还真不是他。

生:是“就”。

师:这回猜对了!“乃曰”就是“就说”“于是说”。说就说呗,“曰”,不就行了吗?可这个慢性子就是不一样,偏要“乃——曰”,(师拉长声音,慢吞吞地说)(笑)那么,他怎么“曰”呢?谁来猜

猜,“曰”给我听听?

点评:幽默是老师的第一助手,对优秀的老师来说,幽默无处不在。

生:小兄弟,你的衣服被烧着了。

师:我看你性子不慢哪。就是急性子,遇到这事也会这么说的。

生:小兄弟,你有些地方出了问题。(笑)

生:小兄弟,有件事我跟你说了,你可不要着急呀。

师:我们把两句话放在一起——小兄弟,你有些地方出问题了。我跟你说了,你可不要着急呀——(笑)再往下猜。

生:你的衣角变短了。

生:你的衣角有点不一样了。

师:慢性子有三句话了——小兄弟,你有些地方出问题了。我跟你说了,你可不要着急呀。你的衣角有点不一样了——(笑)还有人接着往下补充吗?

生:你的衣服烧焦了。

师:我看你们是真着急了,不说出来不行了吗?

生:再不说就烧到人了。

再发明个拆词法

师:看来,你们的性子还不够慢。咱们看看文中的慢性子是怎么说的。(出示)“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然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师:(师先读)什么意思?

杨天赐:有一件事,我见到已经很久了。说吧,怕您性子急,不说怕你受到伤害。

师:这个“恐”就是——

杨天赐:恐怕。

师:你自己用了组词法。那后面一句话呢?

生:那我是说,还是不说呀?

师:是这个意思。看来古文真难不倒大家。不过,刚才我们发现古文里大多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那么这里的“不然”(板书:不然),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不然”吗?还是要拆开来理解呢?

(生语塞)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然”,是“这样”的意思,我们现在说的“当然”“不然”和“然后”,其实都是“这样”的意思。(板书:这样)

师:那么“不然:就是——

生:不这样。

点评:该讲则讲,该教则教。接受式学习不是一无是处的。这里的“不然”学生不懂,就要讲讲。当然,文君采用的引导法,比直接“告诉”,要好得多。

师:对啊,刚才我们用组词法来理解意思。这一回我们把一个词拆开来理解。这个法子,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

生:拆词法。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陈锡明。

师:好,陈锡明拆词法诞生了。(板书:陈锡明拆词法)点评:又一顶有分量的高帽子戴在了学生的头上!

师:拆完了“不然”,再拆“然则”。这样的话,那么——

生:我说呢怕你性急,不说呢怕你受伤,既然这样呢,那么是说呢还是不说呢?

师:这样理解就非常清楚了。我还要请你们注意一个字(板书:是),我们说的“是”意思是——

生:一定。

师:表示判断。那么有一个词叫——(板书:是非),这个“是”是——

生:对。

师:那么“非”就是——

生:不对。

师:真好!这样我们知道了,“是说出来对呢,还是不说出来对呢?”这个慢性子很犹豫。

师:“耶”就是我们现在说的——

生:呢。

师:整个这句话谁来读读?

(生读。师相机纠正。生读得很投入。)

我看你是真急了

师:那个被火烧着的人听了,什么反应?

(出示)人问何事?

生:他问有什么事?

师:对,他会怎么问?

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呀?

师:哦,这是一个现代人跟古代人的对话。(笑)

师:你有何事?

生:不要吞吞吐吐,但说无妨。

师:有古人的味道了。然后——

(出示)曰:火烧君裳。

生:火已经烧了你的衣裳。

师:这个人一听急了吧?他会怎样?

生:他拿水把火扑灭。

师:如果此时没有水怎么办?

生:脱衣服。

师:这是个灭火的好方法。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第一件事就是脱下衣服,把火踩灭。

(出示)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

(师读。并告诉学生“遽”读jù,又领读了两遍。)

生:他并没有管他衣服的事,而是问那个人为何不早点告诉他?师:他到底管了没有?

生:管了。

师:怎么管的?

生:其人遽收衣。

师:这里有个“遽”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吧?但是我做个动作,你们就明白了。(师一下子把衣服后摆拽了过来。)

点评:形象总比抽象更容易让人明白。教小学生理解词语,越是和词语表达的事物、动作等联系起来,越是理解得好,记忆得也牢。生:“遽”就是“立刻”的意思。

师:遽收衣而怒曰,急啊!一起来读一读。(生读,语气急促)

师:看到那人生气了,慢性子该怎么回答呢?

生:我知道告诉你了你要着急。(大笑)

师:你看你真着急了。

生:果真你性急。

生:果君性急。

师:猜得真准呀!你们已经很了解这个慢性子人的特点了。

(出示)“我道君性急,果然。”

师:用陈锡明拆词法,“果然”意思是——

生:果真这样啊。

哪里来的这些“人”

师:这篇小古文很好读的吧?(生点头)你们真的读懂了?(生点头)肯定读懂了?(生点头)那我要问个问题哦。你说这篇文章里主要有

几个人呀?

生:很多人。

师:我跟你的理解是一样的。一会一个“一人”,一会儿一个“共人”,然后还有“人”、“其人”,是不是有很多人呀?

(生摇手)

师:有的人在摇手,不要光摇不说话呀。你说——

生:其实主要有两个人。

师:那一个人是哪一个人呢?我都没对上号。你来帮我对对看,第一个“一人”,哪个人?

生:慢性子。

师:“共人”的“人”?

生:一起烤火的人。

师:“见人”的“人”,哪个人?

生:衣服烧着的那个人。

师:人问何事呢?急性子还是慢性子?

生:急性子。

师:其人遽收衣呢?

生:急性子的人。

师:哦,既然都是人,为什么还有个“其人”?

生:还有其他人。

生:那人。

师:两个同学提出两种意见。一个说是其他人,一个说是那人。你们

说到底是哪一个?

生:那人。

师:怎么明白的?

生:如果其他人收他的衣服,衣服不要被扯破了?

师:对,那你这个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对吗?你发明了第三种方法:组词法、拆词法,还有——

生:上下联系法。(板书:上下联系法)

师:那是谁说的?

生:郑向南。

师:好,就叫郑向南上下联系法。(板书:郑向南上下联系法)点评:这个环节很有必要。因为我们教的是小学生,而且要考虑班级里语文能力弱的学生。在前面的教学中,他们还不一定能完全弄明白,这里是等他们一等。同时也是一个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环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文君深谙此理。

又读又写忒好玩

这个故事好玩不好玩呀?

生:好玩。

师:这么好玩的故事能不能读好它?(生点头)

师: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要把对话读好。先自己练一练,然后和同桌一起分角色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师:读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一定要看到这个人。你来读。(一生读,读得很好。)

师:太好了。慢性子慢的感觉出来了吧?(鼓掌)。还有没有更慢的?(一生读,读得绘声绘色。)(鼓掌)

师:真好,他还加上了动作和表情。我也来试试。(师读,表情、动作十分夸张。)

师:你们注意到我的表情了吗?

生:你读慢性子人说的第一句话时,表情很严肃。后来被人责怪了,慢性子说话时是一脸的委屈。

点评:教小学生朗读就要“卡通”一点。不但语气要适当夸张一些,而且要动用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也要“卡通”一点。

师:是啊,慢性子的人觉得很委屈。我是担心你性子急,才慢慢说的,你怎么还怪我。我要是不告诉你,你不就被烧伤了吗?这时候,如果我们让那个火烧之人再来说一句话,你觉得他应该怎么说?

(出示填空)其人曰:

先在纸上写一写,然后我们来交流。

(学生写。下面是写后的交流。)

生:遇到事情要看情况,不能都那么慢。

生:我知道你为我好。不过以后说话要看是大事还是小事。

师:有没有人用古文写的?

生:凡事要分清缓急。当缓则缓,当急则急。

生:吾不怪汝。但今后遇事定要分清轻重缓急。

点评:这个结尾很有意思。既是对主题的升华,又是让学生从“写”的角度去感受文言文,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有的学生从此喜欢上了文言文,也未可知。

师:说得好啊!慢性子不是病,生活当中有人就是性子慢,你得原谅他,别怪他,也不要笑话他,对吗?(生点头)同学们,这是一个很好玩的故事,很搞笑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又叫——

生:是个笑话。

师:喜欢的话,课后再读读《小古文一百课》里的笑话单元。下课!

总评:我十分赞赏文君一边做杂志编辑,一边上课研究。这是对她做好语文杂志的编辑工作大有裨益。这样她就和一线教师有了共同语言,就多了一个消化教师文稿的“胃”。

一边做编辑,一边上上课,这是文君的一个创举。虽然文君也曾做过多年的语文教师,但是能在编辑岗位上这样做,是需要信念,需要“坚持”的。尤其是近几年,她致力于小古文的教学探索,摸索出了不少教小学生读古文的好方法,并编写了供小学生使用的小古文教材,更难能可贵。

《一人性缓》一文的教学很有趣味。趣味性之一,导入有趣。由老师的急性子入题,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为本文的学习作了铺垫。不动脑筋,这一招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趣味之二,是文的“出示”好!像讲故事似的,一句一句地出,每一句都为下一句留下悬念!而且老师每出一句前,总让学生猜猜下一句会怎么说,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期待”呢!这才叫巧妙呢!没有大量的实践,这种巧妙显然也

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趣味性三,是释词、释义的做法好。这里面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也体现了老师的“引导”,既有学法指导,又有非智力因素的鼓励。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如果不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这样的做法显然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教得活泼,学得轻松,富有情趣。原来小古文还可以这样教。这是文君的一大教学特色,而且已经逐渐成为了她的风格。

小学生真应该学一点古文。

感谢文君的有益探索。

让文言文教学实现真正的“对话”

让文言文教学实现真正的“对话” 克林伯格(L?Klingberg)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由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 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由此看来,恰当的对话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因素。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在酝酿着各种新的教学实践的变革,其中比较重要的便是对话教学。可以说,这是学校教育对“对话”的时代精神的一个总体回应。然而,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却在对话教学的浪潮中故步自封,迈不开前进的步伐,因此,只有让教师、学生、文本在一种平等、民主、谦逊的氛围中展开对话,才有可能打破中学文言文教学单调、枯燥的局面,从而达到多向互动,提高对话质量的目的。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无法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课堂永远是教师在演独角戏,学生则在瞌睡的诱惑和教师枯燥单调的独白中挣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尴尬的状况,笔者认为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课堂内容拘泥于文本,脱离生活。波兰英伽登认为:“作品是一个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图式的结构,其中作品的

未定点需要读者去确定、去填补。”由于文言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相距很远,加之文言文的阅读呈现样式与学生平常生活中的现代汉语阅读样式差异很大,这就增加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解读难度,学生首先要解决的是字词障碍,于是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字词障碍的清除,却忽略了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脱离生活的文本阅读,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不可能准确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更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 二是课堂主体突出教师,忽略学生。如今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很多看似生动精彩的课堂,其实还是一言堂。因为学生的活动不是自然生成的,缺乏灵动性,只是教师设计的活动流程中的一部分,这样的课堂与传统课堂没有本质的区别。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主宰着课堂的一切活动,甚至包括学生的发言。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有着明显的缺陷,导致教师成为知识、文本甚至作者的代言人。教师的主体性发挥过度,学生的主体性却长期得不到落实,教师将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将若干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一一灌输给学生,师生之间没有合作和交流,忽略了师生彼此共创共生的意义建构过程。 三是课堂权威意识浓厚,缺乏民主。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在知识和权力上的优势,文言文教材中的众多语言现

小学四年级语文 火烧云的名师课堂实录

火烧云的名师课堂实录 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师:夕阳、明月、火烧云……是美丽的。曾经有多少位作家、诗人用最美的语言描绘过它们。火烧云这一景象使多少人陶醉过。现代女作家萧红用最生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火烧云》。(板书:火烧云)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师:什么叫“火烧云”?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是大声朗读,可以是轻声速读,可以是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进行读书。) 师:什么叫“火烧云”呢?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生:“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就是火烧云。 师:你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读) 生:我认为“烧”这个动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不必急于回答,先来看看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边看边体会。 (课件展示:在烈火中燃烧的云从西边逐渐烧到东边,最后一片片呼呼燃烧着的火焰弥漫了大半个天。)

师:谁来谈一谈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呢? 生:我体会到火烧云上来了,就像是天空中着了一场大火。 生:着火的时候,火势特别大,特别猛。我从这个“烧”字感受到火烧云上来时一定很快、很有气势。 生:我还感受到了火烧云上来时,像铺开了一幅巨大的瑰丽绸缎,天空中完全是红颜色的,美丽极了。 师:你们真会思考!你瞧,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一个“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有气势,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 师:那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火烧云下去了”顺序记叙的。(板书: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火烧云下去了) (三)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1、学习“火烧云上来了” 师:课文里讲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自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学生读) 师:课文里讲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 生:是傍晚时候的。 师: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课文里讲的是什么季节傍晚时候的火烧云?(学生自由读)

我的老师课堂实录

我的老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两位重要的老师,他们不仅给我们传授书本知识,更多的是带给我们一生的影响,以至于我们一辈子都忘怀不已。大作家就曾经饱含深情留下了忆恩师的《我的老师》,让认识这位可亲。看老师写作者的名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关键词组概括老师的特点。(温柔而美丽。) 2、文章围绕“温柔而美丽”,作者写了哪几件事?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吗?。 3、在同学们的合作之下,我们把七件事分别作了概括。如果我把难度增大一点,要求用小标题概括,例如,第一件事可以用“假发怒”概括,你会吗? 师小结:同学们概括的很好,本文记叙了7件难忘的事情(课件展示七件事)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师:我们知道,在记叙类文章中写人离不开记事,记事离不开写人,刚刚我们概括出了本文所写的七件事,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人物和事件中蕴含的感情。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读时思考以下问题: 1、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你觉得我对蔡老师是怎样的感情,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得到?先自己思考,之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 (学生自己思考后,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想展示一下?先展示第一个问题: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表述:我从__________中,读出蔡老师是个_______的人。 预设一: 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我们笑了,她也笑了。 师:我们玩一下换词游戏,把“落”换成“抽”,把“敲”换成“砸”,有什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1课文言文两则课后练习课后练习中学生习题网天翼教育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1课-文言文两则-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中学生习题网-天翼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第1课-文言文两则-课后练习 基础知识 1.带着问题读书。 1.《学弈》选自( )。( )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名( ),字( ),是孔子以后的( )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2.《两小儿辩日》选自( )中的一则传说故事。文中的主要人物孔子,名( ),字( )。春秋末期的( )家、( )家、( )家,(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 )一书,流传于世。 2.注音我最行。(为下面字加上的正确读音) 弈 ( ) 鹄( ) 惟 ( ) 缴 ( ) 弗 ( ) 盂 ( ) 沧 ( ) 汝 ( ) 3.古今意思大比拼。 弈:通国: 诲:援: 弗若:然: 决:孰: 知:其故: 4.读下面句子,看看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2.孰为汝多知乎?()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一人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3)虽与之俱学。() 6.联系课堂,说说句子的意思。 1.惟弈秋之为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提升训练 1.《学弈》讲的是( )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 ( ),学习效果却截然不同。第一个人( ),第二个人( )。 2.《两小儿辩日》中“辩”是( )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 ),文中先写了( )路遇(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 ),再写( )凭借自己生活 中可以体会的直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 )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3.第一篇文言文中共出现了( )个人物,其中你最喜欢 ( ),理由是:( )。 8.课内重点语段阅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 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让文言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让文言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中学语文论文 让文言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张恒新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机械记忆、高耗低效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效率。教学过程中,笔者巧妙地将一些文言文教学环节与时代链接在了一起,使之焕发出勃勃生机。下面,笔者以《张衡传》课堂教学为例,谈一下自己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链接时代的点滴做法。 一、人物生平,打开一扇了解现代社会的窗户 人物传记类一直以来都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如若按照传统的课堂模式,以作者简介、字词释义、疏通文意、归纳句式、人物形象等知识点一线贯之,学生们一定会觉得味同嚼蜡,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提不起任何兴趣。本节课笔者从作者范晔,还有张衡的人物生平说起,链接时代,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社会的窗户,激发了学生们浓郁的学习兴趣。 以作者范晔为例,作者简介环节介绍道:范晔,南朝宋人,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笔者宕开一笔,告诉学生:“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六品官职,六品官职相当于现代社会那个级别的官员呢?学生一听这个便来了兴趣,利用手里的班班通电子教学设备开始主动搜索,得出了相当于现在“司局级”干部的结论。不待教师启发,学生们便开始掰着指头历数自己所熟悉的亲戚有没有能够做到“尚书”这个级别的,课堂气氛一下子便活跃了起来。之后,师生开始讨论“吏部”是做什么的,原来是管理“人事”的,是不是就是负责调动工作的呀,比如谁谁谁可以当校长了,某某某可以从县城调动到市里啦,等等,一些学生还故作深沉地说:“原来这是一个肥差呀!”引来了大家的哈哈大笑。至于“郎”

嘛,估计就是普通的科员吧,不是一把手,也不是二把,估计就是在里面干活,走不进决策层里的…… 以作者范晔为始,学生们兴味盎然,又开始琢磨起了张衡的一生浮沉,这恰好契合了人物传记的基本学习目标,整节课一气呵成。 二、传记文体,手持一把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 相比于普通的人物传记,铆∈衡传》还是有其独特的写法特点。它以时间为序组材,从张衡的可贵品格、科学成就、文学才能、政治才干等四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张衡无与伦比的精彩人生,突出了人物的重点活动,也没有落下凸显人物鲜明个性的生活点滴。课堂上,笔者以《李姬传》与文章进行了对比,引导学生明白了一般传记文体的基本写法: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等基本情况;人物的贡献性成绩,包括科技成果、文学著作等;能反映人物思想特征、精神面貌的典型事件等等。 “这不就是我们填写的学籍卡吗,准考证也和这个差不多啊!”一名学生好似发现了新大陆,在课堂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笔者赞扬了这名学生的联想思维,并向学生们介绍了传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塑造人物形象、弘扬品格情怀诸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这是档案类的资料所远不能比拟的。学生在鼓励下纷纷拿起笔来,有的为自己做传,有的为自己熟悉的朋友、同学、亲人、老师做传尽显自己的个性魅力与独特思维,博得了同学们的一致称赞。 课下,学生们又重新捧起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开始用心体悟其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有效地将课堂内外联系了起来,也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并以传记文学为源头,强化了他们的语言修饰能力、洞察主题能力与立意布局能力,可谓是手持了一把打开写作大门的钥匙。

读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读《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重视古诗文教学,在不断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个暑假,在学校倡导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中,我选择了《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 这本《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共分三辑:第一辑为:古诗教学,第二辑为:词的教学,第三辑为:古文教学。书中共收录了王崧舟、支玉恒、于永正等13位名师的20节古诗文课堂教学实录。研读这20节课,我仿佛亲身走进了大师的课堂之中,领略了他们课堂教学那种平实中透大气、朴实中显浑厚的不折不扣的大家风范,感受到了他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和高超的课堂驾驭技能以及课堂背后那厚实的文化和文学底蕴,仰慕不已,叹服不止。 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用历史与文学的视角,把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夜泊枫桥听到的姑苏钟声解读得酣畅淋漓,使人穿越了历史的长空,感受到魅力四射的经典文化;他的《长相思》一词的教学,为我们在诗词教学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了一种“和解”之道。他说: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他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用他的课堂为大家呈现了真正的“诗意语文”。品味他的课堂实录,心里就要着实陶醉一番,同时也必定要在心里想起一句古人的话:“读他的作品,同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令人自觉形秽。” 清华大学附小的窦桂梅老师是一个对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人,她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调动着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她的课永远都是那样激情四射,在激情澎湃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她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课上,她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读出古诗词特有的抑扬顿挫和平仄有序,从而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仅一节课中,她自己说出的及引导学生说出的古诗词就达近十首,而且信手拈来,运用得心应手,由此可见她的语文积累功底之深厚!她的激情和智慧正是来源于其厚重的积淀,来源于其孜孜不倦的学习。 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大都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而这需要致力于有品味的朗读,有体悟的朗读。没有过多的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没有华丽的表现形式,他们照样能把课上得精彩,上得绝妙! 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教师的“独角戏”。为何如此自己也作过深深的思考,我将原因归三: 1、自己的文化底蕴远远不够。 自己平时很少去深入地研读古诗文名篇。上学时学的那些古诗文也是些皮毛,真正的古诗文底蕴其实捉襟见肘。曾经试问自己:能背诵多少诗歌能背诵多少名段又认认真真地读过多少古代名著无疑,自己是难以为师的! 2、自己对教学古诗文的认识不到位。

我的老师公开课教案

《我的老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和掌握写人记事文章的情感。 2、理解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感受文中真挚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写人记事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有人说:“老师像梯子,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同学接触了不少老师。其中必然有一位是我们同学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那么魏巍笔下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随着作者所写的回忆,一起去看看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吧。 二、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默读全文,你记得作者和蔡老师之间哪一件令人难忘的事?这些事在对象与详略上有区别吗? (引导学生概括事件: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前五件事略写,写的是蔡老师与我们发生的事情。老师排除我和同学小纠纷;我梦里寻师——后两件事详写,写的是蔡老师与我之间发生的事,详写是为了表现我与他的感情。 三、分析人物 假如让你们小组给蔡老师颁发荣誉证书,你们会在荣誉证书上写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最的老师”的光荣称号授予蔡老师,并说明授予这个称号的理由。 预设:1、最温柔美丽的老师,从“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看出来。 师:哪些词语看得出来不是真打? 轻轻、笑、好像、石板边上。 师:这里的“迎”换成“挡”好不好,请对比读读,看看有什么区别?(如果是我送你糖,是礼物,你会用迎,但这里落下来的是教鞭,学生为什么还要“迎”呢?表现了师生之间融洽和睦的感情。) 2、最具教学特色的老师,从用唱歌的音调教我们读诗、学生效仿老师写字两件事看得出来。 3、最爱学生的老师。如教鞭落下的细节。 4、最慈爱、公平的老师。从她排除我和同学纠纷这件事看得出来。 师:她是怎么排除纠纷的呢? 批评了我的“反对派”,还写信劝慰我。 师:她为什么要批评“反对派”? 因为那些小“反对派”们在我耳边喊“哎呦呦……” 师:请同学们齐读“哎呦呦……”这句话,听听看哪些词语会特别刺耳? “哎哟哟”、“回不来”、“炮子儿”等

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我心中的老师》课堂实录共5页

我心中的老师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重点。 1、画像导入。 老师今天想画一个人,这个人小朋友们一定见过。她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展示班主任的半身像作品)小朋友们认出她是谁了吗?老师画得像不像?你觉得哪里画得最像?(指名说)她有一头长长的头发,眼睛圆鼓鼓的,鼻子挺大。这些都是她的特点,老师把她的特点都画出来了,所以小朋友们才觉得这么像。(板书:特点) 2、拼图画、找特点 师:您们看看刘老师的头部有什么特点啊?我们先一起来拼个图吧,相信通过拼图,你们一定能找到我的特点。 出示几组图片:各种脸型、发型、眼睛、鼻子、嘴巴。你能照着刘老师的样子从这几组图片中各挑选一张,把我的头部特写拼出来吗?谁来试一试?学生一边拼老师一边描述并板书:刘老师的脸是长长的(板书:脸型),刘老师的头发是长发(板书:发型),我长着一双圆圆的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子(板书:五官)。长脸、小鼻子、短发、大眼睛,这些都是我的特点。他拼得像不像?给他鼓鼓掌! 3、揭示课题。 你们的老师又是什么样,他们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画画心中的老师。(揭示课题:我心中的老师) 二、讲授新知,尝试练习。 1、回忆自己最喜欢的老师

师:你最喜欢哪一位老师啊?你为什么喜欢他?他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从脸型、头发、五官、身材这些角度去回忆。)他的脸形是什么样子的?头发怎么样?五官又是什么样子的?(三名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喜欢教师的主要特征。)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很善于观察,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模仿动作,帮助回忆 师:小朋友们发现了吗?刘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性动作,谁看出来了?(指名说)你最喜欢的老师又有什么习惯性动作呢?(指名说)(板书:动作)你能学一学他的动作吗?(两名学生模仿) 师:同学们,你们太有才了,学的真像。 小结:看来小朋友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了老师们这么多的特点,你们口中的老师我虽然不认识,但听了你对他们特征的介绍和模仿,他们的形象仿佛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 四、师生合作,共同示范。 现在我想亲手来表现大家心中的老师,可我没有见过他,就请你们当我的眼睛,当我的助手,帮我找到他的特征,好吗? 我们来画哪一位老师?我们来画一下数学老师吧。她长着一张什么样的脸?头发是什么样子的?(师画脸型和发型)脸上的五官请一位小朋友来帮老师画一画?(请学生上台画五官)我们可以把这位老师的头画大一些,就画一张头像,也可以给他画个上身画成半身像,或者加上腿画成全身像。这位老师在干什么呢?(师画动作)老师喜欢穿什么样子的衣服啊?(学生给老师的服装涂上颜色) 这位老师是教什么学科的呢?怎样才能让别人知道呢?(指名说)对,我们还得画上背景。(板书:背景)引导学生添加能反映学科特点的背景。如美术老师可以加一些调色盘,体育老师可以在他胸前挂上哨子,音乐老师可以画上音符。

第1课《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4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汝、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句子。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多角度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5、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1、理解文意。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现在我就带大家到《列子?汤问》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教师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师:初读题目能获悉什么信息? 师:两个小孩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 2、大家课前初看课文,感觉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 困难: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解决方法: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

3、教师范读,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课文。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复述课文。 三、解析课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⑴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⑵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⑴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⑵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⑶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⑷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⑴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 ⑵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⑶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⑴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⑵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⑶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⑷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

如何使文言文课堂“活”起来

如何使文言文课堂“活”起来 发表时间:2011-09-09T15:24:05.323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43期作者:张国强李春玲[导读]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学生遵循“背课文,记注释,知用法,会翻译”的学习模式,致使文言文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谈“古”色变。如何使文言文课堂变得生 动活泼,学生有兴趣学,这是多数语文教师积极探寻的问题,下面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拿来与同仁们商榷。 一、多维互动,调动学习兴趣 文言文内容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篇目文字比较深奥生涩,要想让学生深入文言文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文言文课堂才会变得具有生机活力。 1.在知人论世方面加入“甜味”冲淡“苦味”。 不可否认学习文言文时介绍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确实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但倘若只介绍些四平八稳的套语,则味同嚼蜡。所以,在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时,不妨补充一些与其人其文相关的历史轶事等。如学习《论语》时,在介绍完孔子及其主张后,我又介绍了诸子百家中老子、庄子等人的故事,学生被这些学者的神秘和博学所吸引,兴趣渐渐高涨了起来。 2.教学方法多样,活跃课堂气氛。 变换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学习,是达到目的的明智之举,我认为一堂文言文课老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变换教学手段。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独特形式适合朗读,诵读的过程,便是记忆理解的过程。能否熟练准确地断句,熟练地阅读,是衡量一名学生文言文水平的一个标志。在诵读教学中,我经常变换诵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抒情色彩浓厚的教师范读,然后指导个人读,再学生齐读,实质上读的过程就是会意的过程,学生通过熟悉课文而熟悉句子,在熟悉句子的过程中理解字词。 感悟。学生自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先不看注释自己试着翻译,如果不能解决再看注释或查找工具书,学生自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自我质疑,不断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缺少了这个环节,学生就难以进一步的理解,难以与教师的进一步的讲解契合。质疑、讨论。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必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此,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如此,课堂效果格外好。久而久之,学生养成养成一个积极思考,善于发问的习惯,对文言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二、课文讲解注意落实基础与欣赏并重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很明确,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而且中考指挥棒也注重对字词句的考查,因而我们应在字词句的落实上下功夫,但我们更需让学生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文化常识和人文精神等精髓,让他们领悟和学习古人的伟大思想,为了解古代的灿烂文明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修养。怎样才能一举两得——既落实了基础又陶冶了情操,欣赏了美文,便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常规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字词能落到实处,但一篇美文被肢解得索然无味,我们不妨依据文言文的体裁来巧妙运用方法,解决这一矛盾。 如果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尝试让学生去表演。如进行《陈涉世家》的教学时,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起义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夜学狐鸣,置帛鱼腹两件事,如果只从书面文字的意义上进行翻译,学生会感觉很难懂。不若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形象的动作语言表现事实,在理解意思或背诵的时候配合进行,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的了解事情的经过。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看完了表演以后,很快理理清了线索,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快速准确的背诵出那本来很难的一段,而且气氛极为轻松。再如《核舟记》,学生对船上人物形体动作,往往左右不辨,张冠李戴,可让三位同学表演船头三人苏轼、鲁直、佛印的形体动作,其他同学观看纠正,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生记住了雕刻品对人物的精心刻画,体会到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艺术成就。文言文课堂自然就“活”了起来。 如果是说理性的散文,政论文则采用连环设问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自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然后针对问题共同探讨。如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均可以用设问的方式层层深入弄清作者要阐述的道理。 三、拓展延伸,多维训练 拓展延伸,多维训练是要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是一种能力训练。如采用教育专家推荐的方法,我觉得就不错。略举两例:课本剧。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创台词,自创动作、态势表演,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自觉地挖掘文本外延。故事会。讲故事这种形式,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拓展或迁移。教师可选择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要求学生自主地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资料,然后自主地删选、整合,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则完整的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述。这种形式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如今,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言知识,而应当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欢迎的情境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文言文的“苦学”变为“乐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使学生的文化得以积淀。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设计典范

盛新凤教学设计——《去年的树》 浙江省湖州师范附属小学盛新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流程设计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2.揭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2.交流初读心得。 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A 为什么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等等。 B 疑问:破折号的意思,为什么用“落”? C 感受:为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 (着重引导A。)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归纳把书读薄的方法。词语:煤油灯(词义:实物演示)、伐木人(词义:伐即砍。在本子上写一个“伐”字)、融(字形、字音)。 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一)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多次写到了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 3 ……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二)交流。 1.“天天……”一句。 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读。

音乐公开课教案我当老师

音乐公开课教案《钟》 杨屯中心小学:张彩燕

一、教学内容: 1.欣赏《在钟表店里里》 2.唱《钟》 二、教学目标: 1.在听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时间的宝贵,懂得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2.能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钟》,能听辨出“×-”、“××××”等简单节奏。 3.听赏乐曲《在钟表店里》,能听出作品中对比较明显的不同段落的差别。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演唱歌曲《钟》。 2. 难点:用“当—”、“嘀嗒嘀嗒”表现歌曲。 四、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在钟表店里》 1.情景导入 师:美妙的上课钟声响起,我们开始上课了。小朋友坐得真端正,我相信大家今天一定表现得很棒!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出示谜语)生;回答钟。现在教室里静悄悄的,我们一起来听一段关于钟的音乐。听完,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在音乐声中你仿佛来到了哪里?(播放《在钟表店里》)

生:钟声。我仿佛来到了钟表店里。 2.简介乐曲管弦乐曲《钟》 3.说说你们还见过什么特别的钟表?老师这里也有不少钟表(出示各类钟表。你能模仿钟表走动吗?(集体模仿)4.分段欣赏。 (1).听第一部分。 师:这段音乐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开心快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节奏很欢快)你会用什么颜色来表达欢快高兴的心情呢?(红色) 那你会用怎么样的动作来表现这段音乐?(拍手) (2)听第二段。 说说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为什么?(速度变慢,曲调优美)你用什么颜色来表示呢?师总结:这段音乐就象工人们停下来安静地听听钟声。让我们把体会到的感受融入简单的律动中。 (3).听第三段。 这部分音乐我们熟悉吗?对,就是和我们听过的第一部分很相似,所以用什么颜色? 5.完整欣赏乐曲,用动作表现。 (二)歌曲《钟》 1.初听歌曲《钟》,说说歌曲唱了什么? 2.教唱。师一句一句教。

语文A版《我的老师》优质课课堂实录完美版

我的老师(课堂实录) 魏巍 授课者:叶美华记录:柳叶 课堂导入: (图) 师: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废墟中,龙居小学女教师向倩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三段,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 汶川民主中心小学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教学楼轰然倒塌……青春定格在26岁。 映秀镇小学教师,张米亚,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还有,丢下一岁半孩子,为救学生的严蓉等等…… (点评:刚刚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牵动全国人们的心,而老师在这次地震中做出的举动,更是让全国人民所感动、所敬佩,老师的伟大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由课外走进课内,并且联系实际,关心时事。) 师:刚才听了老师的这些故事,你有何感想? 生:老师为了学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师真伟大。 师:是啊,老师在生命危急的情况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真的很伟大。作家魏巍,他的心中也有一位伟大的老师,并为他写下了一篇文章《我的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请一位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生朗读课文。 (掌声) 师:掌声说明了陈烨同学读的非常好?有谁来做个评价?

生1:我觉得很有感情,把老师说的话语读出来了。 生2:我觉得他语气读的很生动,比如,“哎呦呦,你爹回不来了呦,他吃了炮子儿罗”。读的是抑扬顿挫。 生3:整个人的身心都融入了。 师:有无不足的呢? 生:在文中好几处,字读错了。 师:(点头)观察非常的仔细,同学们以后要多加注意。 你觉得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关心学生的人, 生2:是个很和蔼的人,很伟大的人。 …… 师:文中讲述了几件事? 生:三件、四件/五件 师:用最简洁的话语来概括。 生1:真戏假做。 生2:男扮女装。 师:抓住重点字词。 生1:教跳舞。 生2:看蜂吃蜜。 生3:教诵诗。 生4:模仿秀/写字。 师:仿写字

1文言文两则

1、文言文两则 (一)默写《学弈》 1、《学弈》选自,作者,他是我国古代的、,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尊为 “”。本文通过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绝不可的道理。 2、按要求填空。 “诲”字是结构,共有画,第五笔的笔画名称是;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再查音 节。 3、在括号里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之:通国之善弈者也()其:其一人专心致志()一人虽听之()为是其智弗若与() 虽与之俱学() 4、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思援弓缴而射之。 5、“难道说他的智力不如人吗?”这句话是句,将它改为陈述句: 6、同是学下棋,为什么两人的学习效果不一样? 7、课文里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联系实际,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一儿 一儿曰: 一儿曰: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1、《两小儿辩日》选自一书,编者是时期国人, 名叫。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认识自然,探究客观真理,要,而两小儿的值得我们学习。

2、联系课文,解释带点字词的意思。 (1)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故: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去:日中: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曰:孰:汝: 4、联系课文,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及其日中如探汤。 5、联系课文,回答问题。 (1)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争论不休? (2)作为当时很有学问的孔子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他是怎样做的?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我能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字词。 hóng hú jiáo huì xué yì pán yú()()()()cāng liáng tàn tāng zhuān xīn zhì zhì biàn lùn ()()()() 二、我是火眼金睛,我能辨字组词。 惟()援()激() 谁()缓()缴() 决()熟()探() 诀()孰()深()

部编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文言文两则》同步练习

部编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文言文两则》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hóng hú gōng zhuó pán yú cāng liáng tàn tā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解释划线的字。 ①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弈:________ 数:________ ②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致志:________ 不得________ ③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________ 故:________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以:________ 日中:________ 3.比一比,再组词。 善________ 探________ 辩________ 盂________

喜________ 深________ 辨________ 孟________ 4.翻译文言文句子。 (1)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多音字组词。 数:shù________ shǔ________ 中:zhōng________ zhòng________ 6.从《学弈》这篇课文中得到的启示。 7.《两小儿辩日》的写作特点。 二、阅读理解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蜡烛 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 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 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离开人间。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1)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谦虚——________ 黑暗——________ (2) 在文中找出三个描写台灯很骄傲的词语,再找出三个描写蜡烛很谦虚的词语。 台灯________ 蜡烛________ (3) 将句子写完整。

思维导图: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

思维导图: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参与进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我想到了思维导图的形式。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出来的,被誉为“21世纪全球革命性思维工具、管理工具、学习工具”。通俗点说就是整理思维的工具,让我们的思路变得清晰的工具。这也和全国卷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致。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两种形式——通用导图和点睛导图。所谓通用导图,是指普遍使用的思维导图,旨在指示、引领学生全面“触摸”文本,体验个体探究过程,形成初步知识预备和对话资本。点睛导图,是为解决文本重难点或学生集中暴露的问题,就关键处陈列现象,点明实质,使教学内容更为精准、凝练而构建的思维导图。分别适用于课前全面自主预习阶段和课堂优化教学内容阶段。虽然刚

开始引导学生运用的时候有点艰难,但当学生真正学会运用了,效果还是很好的。 一、借助通用导图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在《教学举例》中谈到,文言文应安排预习,“要学 生预习,老师就先要费一点儿心,给他们若干提示。提示出得好,学生依着这些提示去预习,大概就能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方面、形式方面的要点,以及储蓄在里头没有明说出来的东西全摸索出来。”通用导 图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预习思路,比以往“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预习某某篇课文或导学案”要具体有效得多,它从字、词、句、篇等多方面对预习任务进行的定向和细化,可以较好的解决预习目标、内容等问题。通过通用导图,学生对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把握有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特殊句式,由于汉语知识的欠缺总是有一部分人不明白,但运用思维导图学习后,竟然摸索出规律了。从中,他们逐步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不再畏惧文言文,让学生主动参与,不仅是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而且独立意识、求知兴趣、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