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摄影与摄像讲义

新闻摄影与摄像讲义

新闻摄像与摄影

第一章电视画面与新闻图片

第一节电视画面

一.电视摄像机与电视画面

现代电子摄录设备——摄像机是电视摄像工作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是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主要、最基本的设备,也是决定电视节目技术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摄像机利用摄像器材的光-电转换原理和电视技术中的电子扫描方法,将镜头所摄取的光信号转换为相对应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经过一系列的编码处理后,合成为标准的彩色视频信号。

摄像机的工作流程:

光信号的采集(通过光学镜头实现)——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或数字信号(通过电子设备实现)——记录转换后的信号(通过电子设备、磁带或硬盘等实现)。

当摄像机获取的彩色视频信号送至录像机的视频输入端,那么这些图像就以磁信号或数字信号的形式记录于录像磁带或硬盘上。如果通过视频电缆将这些彩色视频信号直接传到电视监视器,或将其通过彩色电视发射系统发射出去并被一定距离内的电视机接收,那么,应能看到摄像机镜头所摄取的图像——电视画面。

(一).摄像机的组成与分类

通常,摄像机是由光学系统、光-电转换系统、图像信号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组成。

根据性能和各自用途不同,摄像机可分为广播级、专业级和家用级三类。根据摄像机所使用的场合,可分为演播室拍摄用座机和室外拍摄用便携式机两类。

(二).摄像机的技术特点

1.由于摄像机是能够在瞬间完成光-电-光图像转换过程的高科技电子设备,因此其“摄像作

品”是能够“立等可取”的。2.由于摄像机具备的色温滤色装置和黑、白平衡调整系统等技术原因,对操作和摄录工作产生一些相关要求。色温预置和黑、白平衡调整是摄像机操作的重要工作环节。3.电视摄像的宽容度通常为1:32,即相对规定了摄像机所能正确反映景物的最高亮度和最低亮度之间的范围比例。对于过亮或过暗的景物,以及被摄景物亮度间距过大等情况,用摄像机直接表现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电视画面及其地位和作用

电视画面是指由电子摄录系统和电子特技系统拍摄和制作的,由电视屏幕显现的图像。就电视摄像而言,电视画面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拍摄所记录下来的一个片断,又称电视镜头。

电视画面具有时、空两个层面上的意义。

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元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是电视摄像成果的体现。

电视画面是视听一体的,画面及附载其上的同期声、现场环境音响等,特别是在新闻纪实性节目

的拍摄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在电视艺术诸多表现元素中,画面是第一位、最基本的。电视节目离开画面也就不复存在了。

电视画面是电视片结构、连接的载体和主干,它既是表现的内容,同时也是表现的形式。

每个电视画面都具有自身的表现意义,构成特定的画面语汇,但电视自身意义的表现不是孤立

的,静止的,它必须体现在画面之间的运动联系相互关系之中。

电视画面的信息传输体现了多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兼容及优化。电视画面变语言、文字、图片的“线性”信息传输为“信息场”传输,能够提供视听完整、全方位、多角度的直观信息,大增强了传输内容的丰富性和客观性。

二.电视画面的特性

电视画面既是视听同步的,又是时空一体的。

(一).电视画面的空间特性

屏幕显示、平面造型、框架结构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电视画面特定的空间形态和特性。

1.屏幕显示

电视画面是由像素构成的,像素是构成电视画面最小单位,单位面积上分解出的像素越多,那么显示出的画面就越清晰,越接近于真实。电视画面正是附丽于电视屏幕上的,由光、色显示的活动的可视图像。

电视画面的特点:

(1)电视屏幕色彩夸张;

⑵.电视画面无纯黑部分;

⑶.电视画面有强光漫射现象;

⑷.电视信号与屏幕上光点亮度消失不同步。

2.平面造型

平面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是要在二维空间上再现或表现三维空间的现实生活。

平面造型是电视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性,同时也是一个局限。电视造型的一切表现手段都要受到这

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解决办法:

⑴.利用人眼的视觉经验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空间:人们对立体空间的感知是建立在对物体近大远小、影调近浓远淡、线条近疏远密的感知上的。

⑵.利用画面中运动的物体显现画面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表现运动是电视画面造型的重要特性之一。

⑶.利用摄像机的运动,突破画面的平面造型局限:运动表现是电视画面造型的又一重要特性。电视画面除了表现运动的物体形成画面内部的运动外,还可以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形成画面外部的运动。

上述三种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消除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对屏幕画面的平面感受。要通过我们的摄像工作建立一个具有立体空间感的画面效果,使观众对电视画面的视听感受不再限于一个简单的平面,而是一个能够透视外部世界的“窗口”。

3.框架结构

电视屏幕的外部形状是一个具有明显边缘的平面体,其四周边缘的两条水平线长于两条垂直线,抽象地看就像一个倒放的长方体、一个立式横向的矩形框架我们称之为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是电视屏幕造型形式对电视画面的又一种规范,它与平面造型共同制约着电视画面的外在形式,每一个具体的电视画面都是在一定大小的框架内完成画面造型的。

框架对于电视画面来说不仅是一种存在形式,在电视画面造型过程中还起着界定、平衡、间隔、创造比例等直接影响画面内容和观众心理的作用,概括如下:

⑴.通过框架对被摄景物作不同范围的截取,构成不同的视觉样式,形成电视景别。

⑵.框架构成了被摄景物在画面中的相对位置及景物与框架之间的不同格局。

在电视画面中,具体到一个人或一个物体在画平面上的位置,不是由他们所在的真实环境中的位置所决定,而是由画面框架与他们的组合关系所决定的,

⑶.框架为电视画面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底,观众的视知觉活动是参照这一框架进行的,所谓画面内物体是否平衡才是在与框架的对比中形成的。

⑷.当对电视画面周围的四边抽象认识时,这四个边就成了四条直线、四个标志杆。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与画面内物体产生某种吸引力或排斥力,形成画内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的趋势。

(二).电视画面的时间特性

电视画面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态;同时,它还要占有一定的时间,并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形态。电视画面的时间和空间是结合在一起的。

电视画面的时间具有三层涵义:即一个电视画面(镜头)实际占有的时间;这个画面所表现的时间;观众在观看时主观感觉的时间

电视画面不仅有再现时间的功能,而且有创造时间的功能,它能对时间进行扩展和压缩。电视画面不仅有再现时间的功能,而且有创造时间的功能,它能对时间进行扩展和压缩。

单一电视画面(即一个电视镜头)所具有的时间特性,主要表现为单向性、连续性和同时性。

1.单向性

电视画面通过时间形成视觉信息传递的完整造型只能是单向的。从拍摄角度上讲,客观世界时间流程的一去不复返的运动规律,决定电视新闻类节目和众多纪实类节目在记录表现上的一次性。这种时间表现上的单向性和造型表演的一次性,形成了电视新闻纪实节目与绘画和文学等创作的不同创作方式。

2.连续性

电视画面在造型过程中不是跳跃的、无序的,而是连续的、有秩序的。

画面在时间上的造型表现是通过画幅先后排列的秩序安排来体现的,并由此形成了电视画面语言传情表意的内在规律。电视画面在时间上是单方向运动并连续不断的。在一个镜头中,时间不可能是倒流的。

电视画面时间上的连续性和节目结构的顺序性是两个概念。前者是画面的构成方式,后者是节目的构成方式。故事可以倒叙,事件可以穿插,但不论其节目结构怎样复杂、叙事如何跳跃,具体到每一个画面,所有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在播放过程中连续顺序展开的。

3.同时性

电视画面具有在时间上将生活中事件的存在方式及运动状态及时同步地传播到观众眼前的独特本质,这是以往任何传播媒介所不能实现的。

三.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任何一种造型艺术都有其造型表现的优势与不足,并形成该造型艺术区别于其它造型艺术的不同点。

(一).表现具象

电视画面在屏幕上表现的形象是具体的、可视的,它不同于文学作品或音乐作品是通过抽象的文字或音乐旋律来调动人们的想象以塑造艺术形象,而是通过直观的画面形象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和符码来叙述情节、阐述主题、表达思想。

观众看电视可以依靠视觉直接建立印象,不同于看文学作品时必须借助于想象才能对描述的事物建立印象。画面上呈现的是什么物体,就是什么物体,不会因人们各自经验、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出现对同一个描述的不同理解。

电视作为视听艺术重视具体形象对人们视觉感官的刺激和调动,重视通过形象塑造达到对观众情绪激发,不论拍摄什么题材或体裁的电视片或电视节目,提炼形象、在屏幕上表现好形象是电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表现运动

记录运动、表现运动是电影的重要造型特性,也是电视的重要造型特性。电影电视画面不同于绘画、雕塑和图片等造型艺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仅直接表现运动主体富有变化的运动姿态,而且能够表现主体运动的速度、节奏以至运动的全过程。

电视画面再现的是运动的形象,表现的是形象的运动。可以说,电视画面存在于运动之中。

电视画面不但能够传达出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美学价值的人的运动美感,而且能够展现出生活中各种运动过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三).运动表现

电视画面不仅能够表现运动的物体,而且还可以在运动中表现物体。

电视摄像机通过各种方式的运动摄像造成了画面框架的运动,这咱运动从视觉上看是画框与整个被摄入画内的空间发生了位移,画面内的景物由于画框的运动而处在运动中。

不定点的运动摄像使摄像机得到解放,在一个镜头中通过景别的变化,摄像角度的变化不断地改变着观众的视点,改变着画面的内容。这种对被摄景物多景别、多角度、多层次连续不断地表现,使观众的感知和认识更加连贯、完整、细致和全面。

摄像机的运动是摄像工作者发挥创造性的重要手段,由摄像机运动的轨迹、速度、方向等所体现

出的运动表现是电视画面造型的重要方式和重要特点。

从观赏角度出看,观众的视点不断地随着镜头的运动而转移,虽然画面景别、角度、运动节奏等因素发生了改变,但画面对时空的表现并未中断,而是连贯的、完整的,尤其是在纪实性节目中保留了事件发展的时间进程,保证了现场拍摄的空间完整和连贯,具有很强的临场感和真实感。

从观赏角度出看,观众的视点不断地随着镜头的运动而转移,虽然画面景别、角度、运动节奏等因素发生了改变,但画面对时空的表现并未中断,而是连贯的、完整的,尤其是在纪实性节目中保留了事件发展的时间进程,保证了现场拍摄的空间完整和连贯,具有很强的临场感和真实感。

运动表现的画面拍摄是较为复杂的,在实际拍摄中,画面外部的变化应与画面内部的变化结合起来,越是复杂多变的场景,高质高效的调度与配合就显得越重要。

四.电视画面的取材要求

在拍摄电视画面时,摄像师应该全面而熟练地掌握电视摄像机的各种技术性能,利用丰富多样的各种造型手段,拍摄出技术上合格、艺术上到位而又具备充足的信息量的电视画面。

1.电视画面应有镜头感,目的明确

每一个镜头都应该有明确的拍摄目的和表现意图,这一个画面需要表现什么,摄像机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能做到连后期剪辑都考虑进前期拍摄,那就更好了。

2.电视画面拍摄时,应有独立的镜头意识

应该明确,电视节目是由一个个镜头或者画面构成的,因此,拍摄时,一点要把镜头拍摄基干个

独立的镜头,不能试图在一个镜头中容纳多种拍摄意图。

3.电视画面的时空信息应清晰准确,简明集中

每个画面的中心内容和形象主体必须醒目和突出,画面造型表现及结构安排应力求简洁、明确,以便观众在一次过的画面中看得清形象、看懂内容。

4.电视画面的光色还原要力求真实、准确

要特别注意色温调控和摄像机的相应操作。使用自动光圈时,应注意不同亮度物体的突然进入,导致拍摄主体照度不够。

5.避免镜头运动的盲目性:镜头运动必须有目的性,切忌为了运动而运动。

6.镜头运动时力求稳定、流畅、到位。稳和准是对电视画面运动表现的起码要求。

7.注意同期声的采录。只有将画面和声音,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时,电视画面才具有它真正的全部价值。

五.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一)摄像机的调试

1.白平衡调节

⑴.选择与现场拍摄光源相符的色片;

⑵.在现场光源下将镜头对准一充分白色物体,使白色物体充满画面;

⑶.按下自动白平衡调节开关(WHITE),寻像器显示OK即可。

一般家庭级多为自动白平衡。

2.黑平衡调节

方法:盖上镜头盖,按黑平衡键,OK即可。一般不用调节黑平衡。

3.后聚焦调节

使用长焦镜头聚焦,拉开后画面变虚,则可考虑后聚焦已经启动,寻找后聚焦开关,关闭后聚焦功能即可。照相机微距功能与此功能类似。

(二).执机方式

1.固定执机方式

使用三脚架、轨道车及专用的减震装置,将摄像机固定进行拍摄的方式,能获得极为稳定的画面效果,多为比较重要的拍摄场合使用。使用时应注意:

⑴.使用前调整好水平,锁定固定镙丝;

⑵.移动时最好取下摄像机;

⑶.拍摄时人机分离,以免影响稳定性;

⑷.拍摄运动镜头时,云台阻尼不宜锁定过死;

2.肩扛执机方式

将摄像机扛在肩上进行拍摄的方式,使用方便,反应快捷,因为其视点与人眼平齐,因此画面给人以客观、平等、亲切的感觉,但稳定性相对较差,特别是使用长焦镜头时。使用时应注意:

⑴.两脚分开,站稳身体,若有条件,尽量依托固定物体;

⑵.呼吸要均匀,使用长焦拍摄时,可屏住呼吸,控制晃动;

⑶.摇镜头时,以腰为轴运动,而不是靠手臂运动;

⑷.注意调焦,拍摄主体与摄像机距离发生变化是,调焦的动作应为:近——顺时针方向调焦,远——逆时针方向调焦;

⑸.拍摄移动镜头时,尽量减少身体的起伏,必须起伏时,尽量做到有节奏的起伏。

3.徒手执机方式

手执摄像机拍摄的方式,机动性较强,拍摄角度变化多。

⑴.怀抱式:将摄像机抱在怀中拍摄,方便仰拍、位置较低物体拍摄,可采用坐姿、跪姿等,应注意双手的配合及稳定性;

⑵.手提式:手提摄像机执机手柄的拍摄方法,多为低机位,其视点低于正常视点,往往给人以新奇感。

4.执机运动应注意:

⑴.行走时应尽量保持稳定,不宜剧烈起伏,若无法保证不起伏,宜有规律起伏;

⑵.注意构图,避免被摄主体出画面;

⑶.尽量使用短焦镜头;

⑷.注意拍摄对象及周边环境变化,尽早做出预判,保持双眼睁开,内外同时观察。

(三).注意事项

1.预热

过去摄像机必须预热,并有一定时间的预卷带时间,现在摄像机大多预热时间很短,有的甚至无需预热。

2.光圈设置

家用摄像机光圈设置大多为自动,专业摄像机可自动,亦可手动,使用时应注意自动与手动的转换。

3.聚焦

家用摄像机聚焦设置大多为自动,专业摄像机可自动,亦可手动,但自动聚焦反应速度过慢,建议手动。具体方法:选择一拍摄主体,旋转聚焦环,至图像清晰。如拍摄全景,可将镜头推至某一物体,将焦距聚实,然后拉开成全景构图,这样全景必将是实焦。目前照相机焦距方法大多与与摄像机相同,裂隙聚焦法除外。

4.变焦(距)

短焦——长焦:推镜头;长焦——短焦:拉镜头。

通常使用电动变焦按键实现,但亦可手动变焦,创造特殊效果。应注意电动与手动开关的转换。

5.录制暂停状态不宜时间过长,尽量少在摄像机上倒带、搜索,以免造成磁带的磨损。

6.拍摄的每个镜头足够长,并留有前后余地,线编要求预留5~10秒。

7.尽量多拍镜头,包括剪辑用镜头,以使后期剪辑更多选择。

8.做好现场信息记录,填写好带签。

(四).摄像机的维护及保养

1.注意防潮、防尘、防强磁、防腐蚀;

2.不要把镜头直接对准强光,特别不能直接对准太阳,以防损坏摄像管及光靶,照相机也不宜长时间将镜头对准太阳,以防烧坏帘幕;

3.镜头要经常进行清洁和保养,但须用专用的工具,如毛刷、麂皮、镜头纸、吹气皮球等,另外要注意擦拭方法,不宜用力猛擦,不宜用硬物擦拭,镜头不宜沾水;

4.长时间不用摄像机,应取出电池;

5.磁头擦拭应用专用擦拭带,如果非得用手工擦拭,切忌上下摩擦,而就顺着磁带运行的方向轻轻擦拭;

6.电池尽量放完电后再充电,无电之后尽快充电,充电时间不宜过长;

7.如使用磁带摄像机,磁带通常有防消装置,注意选择,养成随手记录磁带录制内容的习惯,每盘磁带,特别是新磁带开始使用时,最好录制30秒彩条或者蓝画,或者随便什么内容,否则最初若干长时间段画面无法使用;

8.采访话筒应注意线路的通畅,每次采访前均须检查,并根据环境调试好音量。

第二节新闻图片

一.新闻摄影界定

(一)新闻摄影两层内涵

1.分类:

⑴.广义的新闻摄影: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电视新闻这三用影像报道新闻的手段。

⑵.狭义的新闻摄影:专指以照相机为拍摄工具,以摄影采访为主要手段,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在

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媒体上刊载的新闻报道活动。

2.定义:

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

(二)新闻摄影定义的内涵

1.新闻摄影是一种视觉新闻它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让读者通过视觉来感知、获取信息和知识。

与文字比较起来,图像具有视觉直观性的特点,使得人们不用学习就可以看懂,因此它打破了文字的局限性,扩大了受众的范围。摄影图片所具有的这种一目了然的特点,增强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效果。

摄影图片的优势和文字相结合,使得新闻摄影成为现代印刷媒体上最具威力的一种传播方式。新闻摄影图片也成为

电影、电视等现代综合传媒经常使用的重要视觉资料。

2.新闻摄影的重要性之一是其现场纪实性

与其他门类的摄影作品不同,新闻照片必须拍自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

现场是指特定时间里的某一特定的场所,有严格的限制性。

摄影所拍摄的都应是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或者一直存在的视觉形象,这一点决定了摄影与绘画的

根本不同。如果说绘画是一种将画家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的由内向外的一种表达方式,那么摄影正好

相反,它是一种自外向内的表达方式。

纪实性是摄影手段固有的重要特性之一。新闻摄影应当充分发挥摄影纪实性的特长来报道新闻。在这一点上,新闻摄影又与艺术摄影的创作不同。

摄影艺术家强调的是主观性的表达,在这一方面,摄影艺术家与画家是一致的。而新闻摄影记者则不同,他只能充分利用摄影手段的纪实性特长对所见到的事物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记录。

新闻摄影记者在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和评价时,应多用事实判断,少用价值判断,把重点放在对新闻事实的描述上,而不去多做发挥和议论。

新闻摄影就是要发挥摄影手段形象纪实的作用和特长,选择真实的、典型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来报道新闻。

细节的真实是总体真实的前提,而总体真实,才能达到真实地传递新闻信息的目的。有时候,现场拍摄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反映事物真实的本质。

3.新闻摄影活动的目的是传递新闻信息

传递新闻信息是新闻摄影第一位的作用和功能,至于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等相对于传递新闻信息来讲都是次要的、附属的作用。

评价和判断新闻摄影优劣的标准,便是其传递新闻信息量的多少及其传播效果,而不能仅从构图是否完美、技术技法是否有问题等艺术或技术角度出发来评价新闻摄影图片。好的新闻摄影图片应当是完美地、充分准确地传递了新闻信息的图片。

4.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是新闻形象,不是艺术形象

被拍摄对象首先具有新闻价值,同时还应具有形象价值。只具有新闻价值而不具备形象价值的事物,不适合运用摄影手段来加以表现,也就无法或无须用新闻摄影图片来加以报道。

5.文字说明是新闻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和图片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有的图片如果没有文字说明,则无法传递出准确的、全面的新闻信息。图、文之间应当配合默契,紧密结合,互为补充,从而达到总体信息量的增值。图、文的结合是有机的相互渗透和平等的相互补充。

文字的作用一方面在于补充可视形象的局限;另一方面,则在于点明图片的重点,直到提示和导读的作用。好的图片说明文字能够成为好的新闻图片的“点睛”之笔,使新闻信息量的传递数量和效果

都实现飞跃。

二.新闻摄影的媒介形态

(一)报纸

目前,报纸是我国新闻摄影从业者的主要供职媒体,也是新闻摄影产品的主要发布渠道之一

为报纸提供新闻图片,保证图片的时效性必须放在第一位。简洁、明了、主体突出是报纸使用新闻图片的另一个要求。

(二)杂志

和报纸相比,杂志的深度报道较多,时效性不强,关注观念和事态的分析,内容上往往超越新闻事件本身。出现在杂志上的新闻图片,要求视觉构成相对复杂,视觉符号较多,能够留给读者想像的空间。

(三)新闻网站

互联网的出现,是新闻摄影新的发展契机。

1.相对传统印刷媒体的优势

⑴.制作时间被大大缩短,时效性增强,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幅度提升;

⑵.传播的容量和形式大幅度拓展;

⑶.实现形象、文字、声音、音乐等立体化传播

⑷.检索快捷方便,提高效率。

2.网络上使用新闻图片的情况主要有:

⑴.通讯社将图片提供给各签约媒体;

⑵.综合性商业网站转发新闻媒体的图片;

⑶.传统媒体网站使用本媒体记者的供稿;

⑷.通讯社以外的图片库将图片提供给各签约媒体。

(四)通讯社

我国第一大通讯社新华社,主要通过专线向国内外提供新闻图片,随着图像传输技术的发展,通讯社的图片产品也呈现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

(五)图片库

目前大都采用互联网上交易。图片库为摄影师和图片用户搭建交易和沟通的桥梁,为摄影师管理图片,提供双重服务获取利益。

(六)媒介融合

进入21世纪,手机拍照和图像传输功能、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媒介融合手段的出现,使新闻摄影的生产、发布、传播途径和方式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媒介融合将成为新闻摄影发展的新空间。

三.新闻摄影工作内容和流程

(一)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构成

由摄影记者与图片编辑共同组成。新闻摄影工作的内容总的可分为采访和编辑两大部分。摄影记者是新闻图片的主要采集者和生产者;图片编辑在采编流程中是图片的控制者,负责组织、策划和指导摄影报道,是联系摄影记者和版面编辑的桥梁。

(二)摄影记者

新闻摄影记者通常就是拍摄制作新闻摄影图片的记者。

其工作内容及流程是:领受任务后,首先要做必要的采访准备,包括器材和信息的收集,接着进行采访拍摄,然后对图片做初次删选,撰写文字说明,并在截稿时间前将照片和说明一并发回本报稿库。

(三)图片编辑

图片编辑是媒体使用影像的一个重要“把关人”,他们选择照片,对图片进行再加工,决定图片最终以什么样的形式传递给受众,影响着图片传播的最终效果。图片编辑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向各版推荐照片。选题策划是图片编辑的另一个重要工作。

四.新闻摄影人才

新闻摄影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

1.视觉教养

应有意识地进行视觉思维训练,掌握视觉传播的原理及方法,具有视觉创造力,在新闻摄影采访拍摄、图片编辑、视觉设计和后期处理等一系列传播过程中,得心应手地运用摄影知识与原理,并不断提高对影像的理解能力、欣赏水平和批判能力

2.传播意识

树立自觉的传播意识,掌握受众心理,了解受众需求,注重传播的过程,科学分析影响影像传播

效果的因素,注重效果研究,才能使新闻摄影的视觉传达目的明确,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

3.影像文化与影像传播理论素养

全面地培养影像文化与影像传播理论素养,有助于提高新闻摄影报道的水平。

4.数字技术、数字媒体与数字影像传播的知识与技能

必须能够正确对待数字技术与数字影像,熟练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新闻摄影传播。

5.媒体教养

只有了解不同媒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功能和影响力,学会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不同媒体来实现有效的新闻信息传播,才能实现新闻摄影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6.创新思维

创新的形象思维是影像创作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新闻摄影创新的基本方法,新闻摄影工作者既要勤奋多思,又要善于抓住灵感,既要遵循视觉思维与影像传播的规律,又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立的观点和独特的视角。

7.自由而负责任

新闻摄影采访拍摄、图片编辑和视觉传播设计都是创造性劳动,创造需要思想的自由,但需要对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负责任,在负责任的前提下寻求创造的自由,而不是空洞地谈论自由。

8.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

新闻摄影人要着眼于适应社会和新闻事业发展需要,掌握生存技能。

摄像机是公众的眼睛,有了它,观众即使自己无法到现场,也可以与记者和摄像一起去观察所发生的事件。与人眼相比,摄像机有自己优势和劣势

※摄像机与肉眼优劣比较:

☆优势: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看;

⑵.可以把不同场合、时间的东西归到一起;

⑶.可以放置在危险的地方工作;

⑷.可以改变运动的速度和轨迹;

⑸.可以使人联想一些还没有说明的事情;

⑹.可以表现一些肉眼不能看到的情景;

⑺.可以创作,创造出一些有生命力的作品。

☆劣势:⑴.不能适用在明暗对比强烈的光线下;

⑵.动作的实际时间显得拖拉;

⑶.聚焦、跟焦比较困难;

⑷.对抖动过于敏感;

⑸.必须有意识的导演镜头,才能告诉观众该看什么。

在使用摄像机时,不能简单地用人眼的视觉习惯去观察客观世界,而应该掌握摄像机使用的规律,尽量地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摄像机的功效,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做到这一点的关键,首先取决于拍摄的位置和角度,即摄像机的视点。视点,既是摄像机的拍摄角度、位置,也是观众被安排观看事物的位置,它决定着观众的眼睛朝哪里看以及看什么。从本质上来说,摄像机的视点是摄像师拍摄意图的表现,也是摄像师对被摄物态度、看法的表现。

第一节摄像机(照相机)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不同的景物或者表现对象,会有不同的最佳视点,决定视点的,是三个问题:拍摄方向、高度、距离。在视点问题上,照相机与摄像机是相通的。

一.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也叫朝向。定义:拍摄方向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在水平方向上构成的夹角。

1.正面拍摄:也叫正面角度。摄像机处于被摄者的正面方向,表现被摄者的正面特征。

正对摄像机镜头的人物,容易与观众产生“面对面”的交流感。正面拍摄角度对观众的视觉和心理刺激是最强烈的,在一个画面中人物的正面形象是最引人注意的视觉中心。

正面角度采用对称的构图形式,均衡稳重,常常用来拍摄一些雄伟、庄严的建筑物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景仰感。但正面角度拍摄缺少透视变化,容易带来平面的效果。

2.侧面拍摄

也叫侧面角度。摄像机处于被摄物体的侧面方向。

人物面向画面左边或右边,侧面轮廓鲜明,人物形体动作也得到了比较好的展示。适合表现被摄者运动的角度,可以清晰地展现其运动轨迹。但是侧面角度对人物的表情刻画冲击力不强,尤其是观众看不到拍摄对象的眼睛,难于知道拍摄对象内心深处的想法。

侧面角度常常给人一种冷静旁观的心理感受,在对新闻事件报道中也有其独特的魅力。侧面角度形成的这种距离感,使观众对被摄者产生一种心理的疏远,不易形成交流互动。在电视新闻采访谈话时,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种角度。

3.半侧面拍摄

也叫斜侧角度。摄像机处在被摄者正面和侧面之间的位置,人物3/4正面朝向镜头,有助于突出人面部的立体感,透视效果比较好。

这种角度既能很好地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又能减少正面角度对观众带来的心理压力。在一个画面中,斜侧角度的人物对观众的视觉吸引力仅次于正面角度。这是电视新闻采访中,最常用的一种角度。过肩镜头大多是斜侧角度。

4.背面拍摄

也叫背面角度。摄像机处在人物的背面,人物背对摄像机镜头。

这是一个含蓄的角度,它不适宜表现人物的表情,但可以通过他们的动作,去想像人物的心理,有一种情绪的张力。有的批评报道中,许多不想露面的被采访者,也采用这种拍摄角度。

总之,摄像机的镜头视点等于观众的视线,和镜头面对面的拍摄对象的脸部越多,对他也就越亲切,情感也就越强烈。

二.拍摄高度

是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在垂直方向上构成的夹角。

1.俯角拍摄

也叫俯拍、俯摄、或鸟瞰。摄像机镜头光轴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采用俯角度拍摄时,摄像机高于拍摄对象,有一种从上往下看的俯视效果。

俯视在特殊场合可以表现一种蔑视的情绪。

2.仰角拍摄

也叫仰角、仰拍、仰瞻、仰摄。摄像机镜头光轴偏向视平线上方的拍摄方式。

采用仰角拍摄时,摄像机低于拍摄对象,视觉效果有种从下往上看的仰视效果,被摄对象显得高大、伟岸,给观众一种景仰、崇敬的感情色彩

3.水平拍摄

也叫平角或平摄。摄像机处于与人眼相等的高度,视觉效果接近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情况。

水平拍摄给人一种平等、客观的感觉。平角度经常被用在新闻和纪录片的拍摄中。

三.景别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或照片)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划分景别的标准有两种:一种以被摄对象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大小为准,另一种是以拍摄对象被画框所截取的部位的多少为标准进行划分的。根据摄影实践,我们经常使用的景别有七种: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七种景别特点各异,分别承担不同的叙事和表意作用,拍摄方法和要求也相差甚远。

1.大远景

⑴.特点

a.大远景是以写景为主,画面中或者没有人,或者有人出现,但人物在画面所占的面积很小;

b.大远景画面中的人物或物体只是画面的一个构成元素,我们很难看清他们的细节;

c.大远景画面往往具有很强的情绪色彩,成为记者借景抒情的重要表现手段。

⑵.拍摄要求

a.拍摄大远景画面时要注意提炼大地的线条;

b.拍摄大远景画面时对地平线位置的处理也很重要,地平线处理在画面的上方,能够增加画面的深远感,强化宏观的视觉感受,

地平线处理在画面下方,能够增加画面的宽广感,强化天高地远的视觉感受。

拍摄大远景画面时要注意拍摄云、雨、雾等特殊的天气现象,以营造特定的环境气氛,不能太实,太实了意境难以生发。

d.拍摄大远景画面,如果使用静止的画面形式,或缓慢的平摇镜头,可以形成宁静、广漠、空旷、深远、回味的感觉;而有时采用航拍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强化这种效果。航拍时要注意选择图案感强的地貌进行拍摄,充分利用线条、色块、影调的视觉表现力。

2.远景

⑴.特点

a.主要拍摄对象在画面中的面积略为增大,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关系大约是画幅高度的二分之一;

b.随着人物的增大,环境的独立性没有大远景强,更为强调环境与人物的依存性。

c.最适合表现人物或物体的运动与环境的关系。

⑵.拍摄要求

a.大远景画面的拍摄要求也都适用于远景画面。

b.在表现好环境的同时,要注意展现人或物在环境中的运动。

3.全景

⑴.特点

a.人物与画框近似等高;

b.全景表现的重点是人物,环境表现是以人物为出发点的。

⑵.拍摄要求

a.全景中人物头脚要带全,不能顶天立地。

b.全景的拍摄往往是每一场景的总角度,用来交待人物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决定其它镜头的调度。

4.中景

是指主体大部分出现的画面,即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它可以完整地表现人物上半身最为活跃和明显的手臂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⑴.特点

a.画框截取人物的大半,或者是人物的膝盖以上的部分;

b.中景主要表现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如:形体关系、情绪交流、人物关系等,是在新闻摄影实践中非常多见的一种景别。

⑵.拍摄要点

a.对人物形体动作的记录和描写要注意把握决定性瞬间和过程;

b.对环境背景的选择要注意烘托情绪气氛。

5.近景

近景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具有主要功能和作用的物体局部的画面。

⑴.特点

a.画面包括人物胸部以上,人物占据画幅一半以上,是电视新闻和纪实节目中主要的采访景别;

b.表现的重点是人物的头部、面部、眼睛、利于表现表情、心理、手势等,

c.大多数情况下,拍摄近景时环境空间会被虚化。

但近年来近景流行的镜头,前景的主体人物和背景的环境都处在景深范围之内,尽可能地满足观众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⑵.拍摄要求

a.构图要讲究;

b.用光要讲究

6.特写

特写一般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主体细节的画面。

特点:

⑴.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人物占据整个画面;

⑵.人物表情更加突出,容易影响观众的心理,形成近距离交流感;

⑶.背景空间被虚化。

7.大特写

指把拍摄对象的某个细部拍得占满整个画面的镜头。其取景范围比特写更小,因此所表现的对象也被放得更大。

这种明显的强调作用和突出作用,使大特写成为影视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具有极其鲜明、强烈的视觉效果。

特点:

⑴.人物或景物的局部画面或细部画面;

⑵.重点表现人物的细微表情的细节部分、人物形体、动作的细微变化等。在一部影片中这类镜头如果太长、太多,也会减弱其独特的感染作用。

四.景别的作用

1.景别的变化带来的是视点的变化,它能够通过摄像造型达到满足观众从不同的视距、不同的视角全面观看被摄体的心理要求。

2.景别的变化是实现造型意图、形成节奏变化的因素之一:在电视画面的造型表现和画面镜头中,

不同景别体现出不同的造型意图,不同景别之间的组接则形成了视觉节奏的变化。

3.景别的变化使画面被摄主体的范围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从而形成画面内容表达、主题诉

求和信息传递的不同侧重和各自意蕴。

因此,我们说一个电视节目中景别运用是否得当和有效,是检验创作者思路清晰与否、表现意图明确与否的重要尺度和标志。

第二节摄像机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从创作上讲,镜头是指一段连续拍摄制作的画面片段,表现在拍摄中就是摄像机不停地连续拍摄

所获得的画面。镜头的拍摄方法不同,导致镜头本身的不同。

一.固定镜头

(一).固定镜头的概念及特点

固定镜头调度是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像机机位、镜头光轴和焦距都固定不变,而被摄对象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

特征:1.画面框架不动,画面内被摄物体可动可不动。

2.视点稳定,适合详细观察。

(二).固定画面的功能和局限

1.功能:⑴.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

⑵.对静态人物有突出表现的作用;

⑶.有利于强化画面内部的运动;

⑷.具有绘画和装饰作用;

⑸.再现出一定的客观性;

⑹.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感。

2.局限:⑴.视点单一,视区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

⑵.构图形式单一;

⑶.难以表现复杂的运动;

⑷.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⑸.表现自然的生活流程不如运动画面;

(三).固定画面的拍摄

用固定镜头拍摄类似于人的静观,既是一种比较深入的观察,又带有比较强的客观色彩。

固定镜头拍摄的景物适合于在节目中担负介绍环境、转场交待等作用;拍摄人物适合在节目中担负采访、介绍人物、展现冲突过程等作用。

拍好固定镜头要注意:

1.画面稳定:稳定是固定镜头拍摄的基本要求。

2.构图精确:从画面的形式看,固定镜头类似于图片摄影,所以固定镜头的构图要经得起推敲。从拍摄距离、主体位置和拍摄角度等方面,控制都要十分精确。

3.光线营造:固定镜头拍摄人物采访的光线设计和布置首先要满足技术要求,进而考虑节目整体采访风格要求,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刻画人物性格。

固定镜头拍摄场景时对光线的利用和设计重点在于营造自然光照明的效果。

4.动作连贯:固定镜头适合运动范围和幅度不大的动作,经分解拍摄,用全景保证形体动作的完整,并交待场景的位置,动作方向等,然后用更小的景别中景、特写,有时甚至是大特写记录动作的关键细节,此时要考虑动作的方向感,最后通过细节镜头的组接营造一个完整动作的感觉。

5.景深控制:固定镜头的景深控制直接影响镜头的风格,小景深有助于突出主体,形成鲜明的视觉注意;大景深强调展现画面内部的矛盾冲突,丰富的画面信息能够维持观众的视觉注意。

6.节奏把握:固定镜头的节奏受到画面内部被摄对象运动的影响。固定镜头长时间拍摄静止的被摄对象会使节目节奏缓慢,应该尽可能地采用一些方法来调整;拍摄运动被摄对象,可以通过角度和景别的变化来调整节奏。

二.运动镜头

运动镜头调度是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通过摄像机位、镜头光轴和焦距的变化,有意识地调整观众视觉注意力的重点,以完成介绍环境、描写动作、表现情感、把握节奏等作用。

特征:

1.画面表现的运动性

⑴.摄像机自身的运动

机位、朝向、角度、镜头焦距等单独或综合运动;

⑵.画面框架的运动

摄像机的运动必然导致画面框架的运动,造成不同的表现效果;

⑶.被摄物在画面内位置改变和运动

画框运动变化,导致被摄物与画框的关系发生变化,形成相对运动;

⑷.观众心理的变化

运动镜头运动过程中,通过景别的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对观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引起情绪的变化2.时空表现的完整性

⑴.镜头延续的时间,就是镜头前事物存在的真实时间,与固定画面经过剪辑所表现出来的时间

相比较,更具完整性从而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

⑵.在一个完整的运动镜头中,场景、景别的变化凭摄像机的运动即可实现,可以表现出被摄体的形态和运动轨迹;

⑶.能够改变观众的视点。在一个镜头中,可以完整地完成一组分切式固定镜头表现的效果,引导观众去“看”编导想给观众看的视点。

3.视觉感受的真实性

因为是完整的生活流程记录,没有人工剪辑,所以更客观,也更具真实性。

4.心理体验的一致性

⑴.镜头运动使观众具有强烈的视觉认同感,将自己的视觉感受与心理体验和被摄主体的视觉感受与心理体验等同起来;

⑵.运动画面所体现的出的节奏感是直接作用于观众内心的有效手段,相同的画面内容,不同的节奏可引起观众不同心理感受。

三.推摄

摄影机借助移动工具或人,沿光轴方向靠近被摄对象,拍摄距离的改变使被摄对象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增大,类似于日常生活中人由远而近的观看过程或渐渐靠近的效果。

推镜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摄像机靠近被摄体;另一是改变镜头焦距,由短焦变长焦。

(一).推镜头的画面特征

1.形成视觉前移的效果;

2.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

3.起幅、落幅是重点。

(二).推镜头的画面表现力

1.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

2.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客观与主体人物之间的关系;

3.推进速度的快慢影响和调整着画面的节奏。

(三).推镜头拍摄时要注意

1.推镜头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起幅、推进、落幅,重点是落幅。起幅和落幅要准确,构图要到位,并保持一定的时间长度。

2.改变推进速度可以调整影片节奏。

3.推镜头具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不能漫无目的地使用。

应该根据内容发展的需要,每一次推镜头前,都应该明确推的目的和目标,适时地运用推镜头以突出重点人物和事物、强调细节在事件发展中的作用、暗示起幅和落幅的关系。

4.镜头推进时,应随时注意调整构图。

始终保持被摄主体的恰当位置。因为起幅全景的构图与落幅近景或特写的构图大都是不会完全一致的。构图时要注意利用边框。

四.拉摄

摄像机借助移动工具或人,沿光轴方向远离被摄对象,拍摄距离的改变使被摄对象在画面中所占比例缩取小,类似于日常生活中人由近而远的观看过程或渐渐远去的效果。

拉镜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摄像机逐渐靠近被摄体;另一是改变镜头焦距,由长焦变短焦。

(一).拉镜头的画面特征

1.形成视觉后移的效果。

2.被摄主体由大变小,环境由小变大。

(二).拉镜头的画面表现力

1.有利于表现被摄主体和主体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

2.画面构图的多结构变化。画面表现的范围变大了,画面的结构变得复杂了。

3.形成对比、反衬、比喻等效果。

4.常用于结束性、结论性的镜头、转场的镜头。

拍摄拉镜头要注意:

⑴.拍摄的技术要求与推镜头却十分相似,可以参考推镜头。

⑵.拉镜头对环境的介绍常常产生一种奇观效应,往往用于交待拍摄对象所处的环境。

⑶.拉镜头所产生的悬念能产生很好的表现效果,

⑷.拉镜头常常能产生很巧妙的对比。

五.摇摄

摄像机位置不动,摄像机光轴沿水平、垂直等方向运动拍摄,被摄对象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最终的画面都是动态的。

1.种类:

⑴.水平摇摇,左-右

⑵.垂直摇摇,上-下摇,下-上

2.特征:

⑴.机位固定但拍摄角度变化。

⑵.保持空间关系不变。空间位置与画面位置一致。

⑶.可以调整观众的视线。

(二).摇镜头的画面表现力

1.展示空间,扩大视野。

2.交代同一场景中物体间的内在联系。

摇镜头要注意:

⑴.摇镜头分为起幅、摇动、落幅三个部分,大景别要注意地平线在画面中的位置,小景别要注意景深的控制,跟焦点要准。

⑵.摇动速度要符合情节内容和人物的观赏心理,速度要均匀,不能忽快忽慢。

⑶.起幅与落幅要留够足够长的时间,切忌“回头摇”,注意落幅的构图。

⑷.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多拍几个镜头。

六.移摄

摄像机借助移动工具(人体、车辆、轨道、滑轮等),进行纵深移动或横向移动,被摄对象可以是静止的或运动的。

移镜头与摇镜头的区别:摇镜头机位不变只是镜头的光轴的角度发生变化;而移镜头的机位发生了变化。

(一).移镜头的画面表现力

1.开拓画面空间,表现宏大场面

横移:横向开拓,打破了左右两边框,使人的视野大大变宽纵移:延展纵深,丰富层次,打破平面的局限。

2.表现某种主观倾向,具有更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常常被用来表现某种主观的视线,仿佛是观众自己在看某样东西。

3.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移动摄像往往会有一种普通人很难看到的视角,所以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很强。

(二).移镜头的拍摄:

拍摄方法:一是借助工具:移动车、滑轮三脚架、轨道车、升降机、摇臂、汽车、飞机等;二是摄像师肩扛或手持摄像机,通过人体的运动进行拍摄。

注意:

⑴.注意移动轨迹与被摄对象的运动方向的关系可以一致,也可以相反。

⑵.注意前景的选择,美化构图。

⑶.力求画面的平稳

无论镜头运动速度快或慢,角度方向如何变化,如非特殊表现,地平线应基本处于水平状态。

⑷.尽量使用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的特点是在运动过程中画面动感强并且平稳,视角宽阔。

⑸.注意调焦。

被摄主体与摄像机的距离在运动中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应注意随时调焦,以保证该主体始终处于景深范围之内。

七.跟摄

摄像机借助适当的工具或人体,跟随运动的被摄对象拍摄。跟拍可以很好地展现被摄对象的运动状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一).跟镜头的画面表现力

1.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

跟镜头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它既能突出主体,又能交待主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引导观众视线的变化

跟镜头是以运动的被摄对象为契机和依据的,人物的运动“带”着摄像机的运动,摄像机随着人物

将其走过的环境逐一连贯地表现出来。

3.形成变化的画面构图

不同的环境背景,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构图。

(二).跟镜头的拍摄

⑴.保持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和画面的平稳运动;

⑵.要合理控制景深,保持主体的清晰,视角和构图的匀称、美观,光线的的运用也要合理;

⑶.可以使用推、拉、摇、移等手法。

推、移、跟镜头的区别:

推:摄像机机位向前推进(或变焦),画面中有一个明确的主体,随着摄像机的运动,镜头向主体接近,主体形象有个由小变大的进程,镜头最终以这个主体为落幅画面的结构中心,并停止在这个主体上,景别由大变小。

移:摄像机机位向前移动的移动镜头,画面中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主体(或者都是主体),而是随着摄像机的向前运动,表现了镜头从开始到结束时整个空间或整个群体的形象,同时景别没有太明显的变化。

跟:跟镜头画面中始终有一个具体的运动的主体,摄像机跟随着这个主体一起移动,并根据主体的运动速度来决定镜头的运动速度,一般情况下主体在镜头的开始至结束均呈现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景别。

移镜头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运动轨迹,是一种主动的运动;而跟镜头是随着被摄主体的运动而运动,是一种被动的运动。

八.升降拍摄

指摄像机借助升降装置一边升降一边拍摄的方式,用这一方法拍摄到的电视画面叫升降镜头。

(一).升降镜头的特点

1.实现垂直方向上的多构图效果

随着镜头的运动,画面中各种被摄物体的空间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变化,导致了不同的构图效果,从而给观众丰富的视觉感受。

2.带来画面空间的调整

(二).升降镜头的画面表现力

1.有利于表现高大的物体

全面、细致地展现高大物体,通过镜头时间的长度,营造高大的感觉。

2.有利于表现纵深空间的点面关系

升与降的视觉作用有些类似于拉与推镜头,升上去类似拉开,降下来类似推进。

3.可以实现一个镜头内的转换与调度

4.表现出画面内容中感情状态的变化

(三).升降镜头的拍摄

除与其它镜头的拍摄注意事项类似外,特别应该注意,升降中尽量保持镜头少一些其它的运动方式,比如摇镜头。

从某种意义上说,升降镜头是垂直方向运动的移镜头。

九.综合运动镜头

指把多种的运动摄像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拍摄的方式。经常使用的是推、拉摇、推、拉跟、推、拉移等。

1.综合运动镜头的特点

⑴.产生复杂多变的画面造型效果:在进行综合运动拍摄时,摄像机机位、焦距、光轴古老通常会发生变化,从而可以使一个镜头中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表现被摄体和空间环境;

⑵.为人们展示一种新的视觉效果:其运动轨迹是多方向的,画面内部被摄物体之间的空间位置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形成多景别、多角度、多视点的动态构图方式,开拓了再现生活、表现生活以及观察和认识自然景物的新的造型形式,调动了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复杂运动情况下的视觉体验。

2.综合运动镜头的画面表现力

⑴.用于表现复杂场景空间和人物活动:由于拍摄的灵活性,使得综合运动镜头不仅可以突破画面框架的比例限制,表现大场面、多景物、多层次的场景,而且更能表现出极端复杂的空间特征;

⑵.有利于表现完整的时间流程:虽然在综合运动镜头中,景别、角度等在不断变化,但画面在对时间和空间的表现上并没有中断,的时空自始至终是完整的,从而在不打断人物运动和事件发展的前提下,保证了叙事结构的完整性;

⑶.有利于表现丰富的画面内容:综合运动镜头能够突出画面框架的限制,在连续不断的时间和空间里,将不同的事件、情节、人物和动作,在几个空间平面上展开,形成多平面、多层次、多结构的画面关系,从而大大地丰富了画面蒙太奇。

3.综合运动镜头的拍摄

⑴.除特殊要求之外,应特别注意摄像机的运动状态,镜头运动力求平稳,并考虑运动的速度与

画面的节奏与需要表现的画面内容及情绪相吻合;

⑵.符合观众的收视习惯:在拍摄综合运动镜头时,应考虑到视觉的逻辑问题,镜头运动方向的转换应力求与人物动作和方向的转换一致,跟拍被摄主体时,保证其在画面上的位置相对固定;

⑶.满足拍摄的技术要求:一般采用广角镜头,应注意焦点的变化,始终将被摄主体处理在景深范围之内,尽可能防止穿帮现象,注意光圈调整。

十.其它镜头

1.空镜头:即画面上没有人物而只有景或物的镜头,亦称景物镜头。

空镜头能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借景抒情的效应,将信息更加真实地传递给受众。

⑴.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

⑵.提供“物证”,增强可信性:

⑶.深化主题。

空镜头的使用不宜过滥,不应成为新闻事件的主体构成,只能适当运用,起到化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就会缺乏信息量,降低可信度

2.长镜头:长镜头是指摄像机长时间拍摄的、不切割空间、保持时空完整性的镜头。

长镜头能够保持现实生活中时空的完整性,也因此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但如果长镜头拍摄、运用不得当,容易出现沉闷、枯燥的副作用。

⑴.运动长镜头

摄影机的运动是因被摄体的动作而起,在一个镜头中完整记录动作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伴随着动作的发展,镜头的运动始终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重要人物动作的“决定性过程”

摄影机连续运动的方式保证了动作的实际持续时间和节目时间相吻合,机位的运动突破了取景器的空间限制(因为这时取景是可以移动的),使空间的还原更加完整,这些都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

这种运动长镜头持续时间一般持续时间比较长,基本上不适于在消息类电视新闻中使用。即使在纪录片中,也需要记者控制长镜头的使用数量,以免破坏节目的整体节奏,造成拖沓冗长的观感。

长镜头的摄影记者就是现场的编导,对所拍摄的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一次摄影机的运动都应该是有明确目的

的,不能为了运动而运动,使观众不知所云。

景深长镜头

摄影机机位固定,通过大景深使前后景清晰可见,被摄体在景深范围内活动,不断地改变着拍摄距离,使观众在一个镜头中既能看到被摄体的细微表情,又能看到被摄体的形体动作。

大景深还能强化空间的透视效果,使画面对现实的还原更加逼真。

在图片摄影中对大景深的运用也是十分普遍的。

第三节摄像机的叙述角度

1.旁观式叙述角度

旁观式叙述角度与文学中的第三人称类似,是一种第三人称的角度,是摄像机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拍摄的方式。

在以旁观式的叙述角度拍摄的电视节目中,被摄的人、景、物都不与观众发生关系,观众只是冷眼旁观者,因而也能对所叙述的内容保持相对客观的态。

拍摄的视角、方位、距离、方式等没有硬性限制,可以自由发挥。

2.体验式叙述角度

体验式叙述角度与文学作品中第一人称类似,是摄像师和摄像机以“我”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和拍

摄被摄主体。

在体验式叙述角度拍摄的电视作品中,观众“成为”了电视片中的参与者,甚至还有可能“替代”电视片中的某一被摄主体。既然是以“我”的身份进行观察和拍摄,那么拍摄的视角、方位、距离、方式等,就应该与“我”相符,“我”在现场无法看到的,就不能够出现在主观镜头中。

第四节轴线与三角形原理

一.轴线规律

轴线是指摄像机或摄像师及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直线。

轴线对交待画面中各被摄物体的空间关系有着极大的影响,处理不好轴线关系,也就是说“越轴”、“跳轴”,就会造成空间关系的错位。

解决越轴的办法一是通过移动镜头,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机位来实现;另外一个办法是拍摄一个无明显方向感(如正面角度)的镜头用于过渡;三是利用被拍摄物体的动作完成过渡。

二.三角形原理

根据轴线规律,面对拍摄对象,摄像机能够在轴线的一侧进行拍摄,如果在轴线的各放置一台摄像机,那么摄像师就能够对摄像机的位置进行呈三角形状的安排。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角形原理。

在轴线的一侧可以选择三个顶端位置,这三个顶端构成了一个底边与关系线相平等的三角形,摄像机的机位可以设置在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端上,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三角形机位布局。这就是镜头

调度的三角形原理,又称为三角形布局。利用三角形原理对摄像机的位置进行安排,不但不会产生越轴现象,而且还可以让摄像机找到四种最佳位置的配合与演变。

在演播室中,主持人与一位嘉宾面对面交谈时,按照三角形原理可以对摄像机做如下安排:

1.外反拍

位于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分别处于两个被摄人物的背后,靠近关系线(轴线)向里把两人拍入画面。拍摄过肩镜头时,背向观众的人在画面中所展现出的脸部侧影,一般应以不露出鼻尖为宜。

2.内反拍

是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处在两个被摄人物之间,靠近关系线向外拍摄。

内反拍的特点:

相关联的双方在画面中只出现一个,另一个不在同一画面出现,并且主体处在画面突出位置上,常以近景别的方式来拍摄。

3.平行拍摄

位于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的光轴相互平行,即平行三角形布局。

另外内反拍、外反拍和平行三角形布局,可以组合成一个多样的大三角形布局。

第三章电视摄像用光原理

第一节电视摄像用光与画面造型

一.光的物理特性

1.光的传播

2.光的散射

3.光的干涉与偏振

4.光源色温

色温是指在不同温度下光源发光的色彩。色温在电视摄像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由于摄像机对光源成分记录表现的敏感而客观,不同色温的光线对画面色调的影响十分明显。

摄像机的这一特性,要求摄像师不能以人眼对现场光源颜色的感知为基准,而必须严格按照摄像机的操作程序,在不同色温的光线照射下,首先调整摄像机的白平衡。这实际上是使摄像机还原出该

场景的真实光线效果和该场景景物的真实颜色。掌握不好色温会造成的画面偏色现象:色温高于摄像机预置色温时,偏蓝色、紫色;色温低于摄像机预置色温时,偏橙红色。

5.光度学量度

⑴.光通量(F): 是指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量,是按人眼的视觉强度来试题的辐射能。

⑵.发光强度(I):光源在给定方向的单位立体角中辐射的光通量。

⑶.照度(E):指每单位面积所接收的光通量数,是用来描述被摄体受照表面被照明的程度。

照度与光源的发光强度和光源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有关:光源的发光强度越大,照度越高;光源的发光强度不变,光源与被摄体越近,照度就越高。

⑷.亮度(B):表示发光表面(或景物反光表面)在人眼观察方向的明亮程度,也表示发光表面在不同位置和不同方向的发光特性。

二.电视摄像用光的种类

(一).按光源的种类分自然光、人工光、混合光

(二).按照光的性质为为直射光、散射光

1.直射光:又称硬光,是指可以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

其造型优点:⑴.亮度高,有明确的投射方向,便于造型和布光控制;

⑵.能在被摄体上构成明亮部分、阴影部分及其投影,并以此拉开画面反差;

⑶.能强化出被摄体的立体形状、轮廓形式、表面结构和表面质感;

⑷.光源集中,容易限制和控制。

⑸.能够显示时间性;

直射光的缺点:

⑴.容易产生局部光斑,特别是在明亮金属等反光率极高的物体上产生强光反射,可能超出摄像机记录景物的宽容度;

⑵.单一光源时造型效果可能生硬,多光源时投影处理不好又容易出现光影混乱的现象。

2.散射光

是指在被摄体上不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

造型优点:⑴.照明均匀,光调柔和,能用光调描绘被摄物体的外观形貌;

⑵.没有明显的投射方向,物体受光面大,易表现其细腻的层次;

⑶.由于被摄体表面均匀受光,其亮度反差取决于各自的反光率,容易控制在摄像机的宽容度内记录和表现。

缺点:⑴.不易显示被摄体的立体形态和表面结构、质地等;

⑵.当被摄体反光率平均时,不易拉开画面影调反差;

⑶.发光面大,因此难于限制和控制,限定被摄体的被照部位比较困难。

3.混合光

是指既有直射光线又有散射光线的混合照明光线。

在实际的拍摄现场这种光线经常出现,它具有上述两种光线的特点并有较完美的造型性

(三).按光的投射方向可分为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和脚光

1.顺光:是指与摄像机同一方向照明被摄体的光线。

光源从摄像机方向照明被摄对象,其影子直接投在背光面而被遮没,被摄对象表面均匀受光,画面上看不到较暗的调子及由暗到明亮的影调变化,能较好地表现景物固有的色彩,构成一种平调照明。

光源从摄像机方向照明被摄对象,其影子直接投在背光面而被遮没,被摄对象表面均匀受光,画面上看不到较暗的调子及由暗到明亮的影调变化,能较好地表现景物固有的色彩,构成一种平调照明

顺光由于不能通过光线形成影调变化,因而不适于用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状和表面质感。它不适

宜表现大气透视现象,被照明对象的立体感、层次感和空间感不强。

2.侧光:是从与被摄体左右成90°的侧面射来的光线。

被摄对象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一半,投影于一侧。被摄对象层次感和立体感较强。侧光不仅突出了物体表面的细微起伏和凹凸不平的变化,而且使整个被摄物投射出很长的夸大了的阴影。表面粗糙的物体在侧光的照明下可获得鲜明的质感。

在场景的布光中,用侧光容易得到明暗对比强烈、景物亮度反差较大的画面效果;在表现人物全身形体动作时,侧光所形成的光影对比能加强人物动作的力度。

在实践中,使用侧光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造成所谓的“阴阳脸”,应注意避免。解决“阴阳脸”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前侧光,这样既可以把侧光的优点发扬光大,又可以有效地规避侧光带来的不利因素,是新闻摄像中人物造型效果最好,也是最常使用的用光。

3.逆光:是指从被摄体背后照射过来的光线,使得被摄体面向摄像机的一面几乎都处于阴影中。

除一条明亮的轮廓线之外,被摄对象正面看不到受光面,只能看到背光面。当光源照明方向与摄像机镜头方向相对,并处于被摄对象身后时,被摄对象处于逆光状态。如被摄体是半透明或透明的,那么被逆光透射时的被摄体在画面上显得更加明亮,色明度也大大提高。逆光照明能够突出在暗背景中的被摄对象的轮廓线条,形成暗背景、亮轮廓、暗表面的强反差画面。当人物处在逆光照明下,头发会出现闪烁的耀斑效果,增添画面的绚丽色彩。

4.顶光

是指从被摄体上方照下来的光线,形成了被摄体上亮下暗的情况,也就是被摄体在水平面的亮度要高于垂直面的亮度,使得同一被摄体的亮度间距大,反差也大,可以产生浓重投影。

顶光照明下地面风景的水平面照度较大,垂直面照度较小,反差较大,能取得较好的影调效果。

顶光拍人物不太合适,尽量避免。中午的阳光下最好不要拍人物。如果非拍不可,应注意调整用光。

5.脚光

是从被摄体或底部向上照射的光线。能造成人物的阴险感。

如果脚光和顶光配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弥补顶光造成的不足。脚光还可以用来表现特定的光源特征和环境特点,也可以用来沉浸气氛。

(四)按光的造型功能分为主光、副光、背景光、修饰光、效果光、眼神光

1.主光:是指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主要光线,常用光质较强的光线,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主光是刻画人物和表现环境的主要光线。不管其方向如何,应在各种光线中占统治地位,是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光线。

主光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和轮廓特征的表现,也影响到画面的基调、光影结构和风格,是摄像师需要首先考虑的光线。

2.副光:是指照明未被主光直射的阴影部分的光线,常用比较柔和的光线。

副光是用以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一般多是无阴影的软光,用以减弱主光生硬粗糙的阴影,减低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反差,提高暗部影像的造型表现力。

3.背景光:是指主要照明被摄体周围环境和背景的光线,照度较为均匀。

背景光决定画面的明暗基调,如果背景光的亮度高于主光,那么拍摄出的画面就会明亮起来,反之,则显得暗淡许多;可用来突出主要被摄体,起到烘托主要被摄体的表现作用,也可以影响主要被摄体的表现。

4.装饰光:是指用于修饰被摄对象某局部、小范围的光线。

装饰光可以使被摄体的形象更美化,使其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更富有造型表现力。

5.效果光:指再现生活中特殊效果的光源或表现特定的环境、时间、气候条件下的照明光线。

要求要逼真,使之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光线效果。如果是室内自然光,也要符合自身的照明规律。

三.电视摄像用光

(一).注意事项

1.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色温

不同的光线会有不同的色温,日光中,日出日落和中午,晴天和阴雨天,其色温也是不一样的;另外从室内到室外

(或者相反),往往会遇到从人工光源到自然光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整色温,就会偏色。

2.注意光线的变化

不同的拍摄对象、地点、环境、背景等,都会导致光线亮度和照度的变化,从而产生明亮的变化,应注意调整。首先应该保证照明效果,其次要考虑造型效果。新闻摄影,必要的时候可以加增益。

3.巧妙地设计、利用光线

设计光线是摄像、照相创作中的一部分,也是影响摄像、照相造型、画面影调和基调的重要因素。对于布光、用光,最好事先有计划,有想法,充分发挥光线对视觉造型的功用。

4.要配合节目类型的需要

在新闻摄像摄影中,只需如实地记录,光线能满足摄像机工作的需要,使观众看到清晰的画面图像即可;若不能满足,就借助人工光来增加亮度到可以拍摄,此时光线的艺术效果只能破坏新闻的真实性、纪实性。

(二).户外几种特殊天气下的光线表现

1.雪天

雪地在阳光照射下反光率极高,拍摄雪景首先应注意控制曝光量,与拍摄一般景物相比,在大多数情况下需减少1~2档光圈的曝光量。

要用手动光圈控制曝光,并且不能以画面平均曝光值为基准,而以画面中白雪影调层次最为丰富时的曝光值为基准。

雪地形成了新的景象和意境;它的不利一面是画面缺少色调及影调变化,层次感减少。因此在拍

摄时应注意选择暗色调及白色以外的明快色彩的景物,来丰富画面影色调层次。

2.阴天

阴天部分光线透过云层后形成一种散射光或漫射光照明,地面景物明暗反差减弱、影调偏暗,主要靠物体本身的色调和反光率拉开画面影调层次,画面上缺少明亮物体。光线色温偏高,被照景物色调偏蓝。如果拍摄时光线处理不好,画面则缺乏明暗层次,色彩灰暗、平淡。

阴天拍摄选择亮度反差大的物体和色彩明快的物体很重要,可打破阴天沉闷的气氛,活跃画面形式。

阴天拍摄人物时应尽量避免以天空为背景,否则在人脸亮度远不及天空的情况下,人脸就会变得灰暗,甚至没有层次。阴天拍摄人脸近景或人物中景最好选择暗色调背景,在暗背景的衬托下人脸亮度相对提高,能表现好人脸的细部层次。

尽管阴天是一种散射光效果,但光线的色温并不完全均衡,相对来说,阴影处光线色温比开阔地色温要高。调平衡时最好选择该场景光线色温相对较高的地方,以提高摄像机记录低色温(温调)光线的能力,减少画面中蓝紫光线成分。

3.雨天

雨天具有阴天的一系列特点,表现好雨水形象是拍摄雨景的重点。

⑴.表现雨线、雨丝要选择侧逆光和逆光以及暗背景,不宜选用大面积的天空为背景,少要或不要天空;以灰墙、绿树、山峦或建筑物为背景,这样有利于衬托出明亮的雨丝、雨线。如用顺光拍摄,雨水的清晰程度会大大降低。雨夜中车灯柱前、楼房窗口处逆光方向的雨丝、雨线格外明显和清晰,是抓取雨水形象的好地方。

⑵.利用路面积水处的镜面反射,不仅可以增加地面亮度,增大画面反差,而且还可以看到细雨洒落水面的雨点。平静的水面上纷纷扬扬的细雨点可以激起层层涟漪,是雨天富有特点的景象。暴雨则抓雨滴撞击地面或硬物体上溅射的雨水花,玻璃上的雨水痕迹,树叶尖、屋檐角上聚集而成的雨珠等都是富有特点的雨天景象。

⑶.除了雨水直接表现雨景之外,还可以间接地表现。

4.雾天

雾可以造成强烈的大气透视效果,它不仅能形成景物的丰富层次,有效地表现空间深度,而且能改变被摄体的形态与表面结构的清晰度改变物体的明暗反差和色彩饱和度。

表现雾一定要选择暗前景和暗背景,通过明暗对比“夹”(衬托)出雾的形象。拍摄雾景时不宜采用顺光角度,而应注意通过侧逆光或逆光的透射来表现纵深感和空间感。

由于雾是一种明亮的汽体,拍摄时要注意控制曝光量,特别是不要曝光过度,使雾的形象“虚化”消失,失去雾天的特点。在阳光照射下一定要选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不宜用顺光,否则一束束光线穿云过雾的奇妙景观将不会出现。

5.日出、日落的拍摄

日出、日落的特点:

⑴.阳光照度变化大,以及与之对应的地面景物亮度变化快。明亮变化很快;

⑵.日出、日落时色温低,太阳色彩往往呈现橙红色、红色或金黄色,地面景物受光面色调偏暖,明亮反光体反射

的高光点不是白色而多为橙黄色、金黄色。

⑶.日出、日落时阳光色温变化快。日出时色温由低变高,日落时色温由高变低,特别是阳光接近地平线时色温迅速下降,呈暖色调效果。

当以太阳为主体或为背景形象结构在电视画面中时,地面景物大多成剪影效果。

基于日出、日落时刻所具有的光线特点,实际拍摄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⑴.色温的控制:如果用与日出、日落时色温相一致的色温档(3200K档)拍摄,常常会把太阳拍成一个明亮的白色的或淡红色、淡黄色的球体;可采用头天中午在5600K阳光下调好白平衡,通过摄像机内白平衡记忆功能保持机内的白平衡不变,第二天黎明时不再调平衡直接拍摄的方法。还可以用加各种冷颜色的滤镜的方法,更直观简便。改变白平衡的方法仅改变阳光光线色温,不发光的颜色改变不大,比较接近人眼生活中观看日出、日落的视觉效果。

⑵.曝光量的控制:拍摄以太阳为主体的画面,曝光量最好以太阳周围的天空亮度为基准。这样既可以不因光圈过于收缩而影响地面景物的曝光,也可以保证太阳周围富有特点的云层、霞光等有一个准确的曝光,表现出最佳的层次。这种方法是以手动光圈为先决条件的,如果时间允许,不妨试试用不同光圈多拍摄几遍,以保证效果。

⑶.当太阳作为主体形象处在画面中时,镜头不宜作过于剧烈的运动,特别是镜头的摇动和横向移动。否则明亮的太阳就会在画面上形成慧尾现象,破坏画面的造型效果及清晰度。

⑷.在拍摄日出、日落时如果阳光光线过强、镜头又长时间对向太阳,应注意别烧坏了镜头。

第二节电视摄像中自然光的运用

一.自然光的概述

自然光是指由太阳直接照射的日光和被大气散射的天空光,也包括一些环境的反光,以及某些生物光源。自然光在电视摄像中常用的照明方式,主要是直射阳光、散射天空光和环境反光。

二.自然光的种类和特点

按自然光的照射地点,可分为室外自然光和室内自然光。

(一).室外自然光

自然光有三种不同的形态:直射的阳光、散射的“天光”和环境的反光。

直射的阳光能够在被照射的物体上形成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能形成清晰可辩的影子。

散射的“天光”则是由于阳光经过大气层时被尘埃、水汽、云层等反射、折射和扩散,从而形成了漫

射状态的光线,它比直射阳光弱许多。

环境的反光是阳光照射到被照物上,一部分吸收为其他能量,另一些被其表面反射回去,形成环境反射光。

阳光下所有景物的光效都是由这三种形态的光线所构成。对自然光这三种形态的认识和把握,是再现和表现画面形象的基础。阳光对于电视画面造型而言,产生直接影响的几个方面主要表现在:

⑴.户外景物都处在一个光源的照射之下,在直射光照明下景物阴影只有一个,景物受光面亮,不受光面暗,暗示出太阳的方位,光线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

⑵.在晴天里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呈现一种直射光效果,同时由于受大气层空气介质的影响,部分光线呈散射状,使景物不受光面仍有一定的亮度,如果被摄体周围物体的反光率比较高,该物体还受到周围物体反射光的“投射”,形成一种直射光、散射光、反射光共同照明的效果。

⑶.在同一地方随着季节变化,太阳在空中的方位也发生着变化,在同一季节,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太阳的方位也不同,我们不能改变太阳的方位,只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选择适合于表现的时机和光线效果。在一天时间中,太阳的位置也不断发生变化,与地平面形成不同的入射角,并由于大气层的影响使光线的色温也发生着变化。通常我们分成四个时间段。

①.黎明与黄昏:从东方发白到日出之前为黎明时刻;从太阳落山到天空星星出现之前为黄昏时刻;这两段时间中,在日出和日落方向,靠近地面的天空较亮,正顶天空较暗,地面上景物被微弱的天空散射光所照明,普遍亮度较低。这种光线不适合表现景物的细部层次,而适合于拍摄剪影效果。

②.早晨与傍晚: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到15度角的高度之间为早晨光调,当太阳从离地面15度角的高度降到地平线以下为傍晚光调。由于阳光入射角比较低,各种垂直于地面上的物体被照得明亮,并形成长长的投影,如果用逆光拍摄,景物受光面与未受光面反差较大。当空气中水蒸气比较多时,天边形成一层晨雾或暮霭,阳光被大量散射,光线较为柔和,在被摄体上构成富有表现力的、为天空散射光充分柔化了的明暗变化。早晨和傍晚时刻景物色彩丰富,冷暖对比鲜明,是拍摄风景的黄金时刻。

早晨和傍晚的差异在于景物的色彩感受不同,。傍晚时分,地面在一天的日照之后温度较高,空气中的尘埃和水蒸气更多,对阳光的反射和折射更加强烈,因此阳光的色温较早晨为低,景物的色彩较早晨偏暖;而早晨空气比较清新,大气中的悬浮物也大都落于地面,因此阳光的色温比傍晚时要高,从画面来看,景物的色彩也不象傍晚时刻那么“暖”。

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外国 ●美国的第一份日报--1783年费城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 ●英国最早的定期期刊--1621年《每周新闻》 ●法国第一份日报--1777年《巴黎新闻》(报道新闻为主,内容多样,有晚报)●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周刊--19世纪创办的《经济学家》 ●公元前59年,古罗马凯撒---《每日纪闻》(传播方式:公告台) 名词解释:公元前59年的古罗马,凯撒下令创设。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是将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目的:上层议会内容公布于众,争取舆论的支持,扩大政治影响;意义:沟通统治机构的内部联系,维护统治。 ●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马克思、恩格斯创办的《新莱恩报》(列宁 称之为无产阶级无与伦比的机关报;特点:以无产阶级立场为首要任务,广泛的联系群众,带领人民积极指导活动,有鲜明的战斗风格) ●廉价报纸,出现于工业革命后的各国,售价低廉、受众为广大贫民所以也称 为大众报纸。特点:1.性质--资产阶级商业报纸;2.内容--报道地方社会新闻、奇闻轶事;3.版面--文字通熟易懂、排版灵活,可读性强;4.经营上--大量广告降低售价。 ●苏联的《火星报》1.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路线,为建党做思想准备; 2.组织基础--通过代办员网同各地方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为建党奠定了组 织基础;3.政治纲领--宣传党的政治纲领。(1-51期布尔什维克创办、列宁主持,后期52孟什维克派篡夺。鉴于其的贡献,成为党的中央机关报。)●《泰晤士报》1785年创办,创办当时售价便宜,详尽报道国会实况、法国革

最新《新闻学概论》整理版资料

绪论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共5分,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共32分,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4、采访中的形态语言可以产生哪些作用? 四、论述题:(共20分) 结合实际,试论记者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五、拟定采访提纲:(共28分) 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难产而亡事件 结合所给出的新闻背景,试拟一个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应包括: 1、采访目的(5分) 2、采访对象(8分) 3、问题设计(15分) 新闻背景: 2007年11月21日下午四时许,孕妇李丽云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肖志军(后证明双方未缔结婚姻)送至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面对身无分文的孕妇,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而同来的丈夫却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几十名医生、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医生宣布孕妇抢

救无效死亡。在长达3个小时的僵持过程中,该男子一直对包括主治郭大夫在内的众多医生的苦苦劝告置之不理。该医院副院长赵立强亲自到场劝说,110支队的警察也来到医院。为了让该男子签署同意手术单,甚至医院的许多病人及家属都出来相劝,当时在医院安胎的《检察日报》记者吕卫红在病房劝说病友给肖志军捐钱,并当场表示:如果肖签字,则立即奖励他一万元钱。但肖志军仍然拒绝,在手术通知单上写上:“坚持用药治疗,坚持不做剖腹手术,后果自负。”为确认其精神没有异常,医院紧急调来已经下班的神经科主任刘大夫,经过询问,其精神毫无异常。医院方面上报了北京市卫生系统的各级领导,得到的指示为:如果家属不签字,不得进行手术。最终,李丽云死亡。李丽云死后,肖志军称,他不签字是因为医院要谋害李丽云,他不信医院,认为医院治疗手法不当。后又称自己不签字是因为两人未婚,怕签字担责任,同时觉得妻子只是感冒,不会有生命危险,现在已经十分后悔。现场医生则表示,肖志军拒绝签字,是怕剖腹产影响妻子生二胎。11月28日,北京市卫生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宣布,医学专家和法学专家对孕妇李丽云之死进行评审认定,结果为:孕妇就诊时病情已非常严重,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依法履行了告知义务,但医院的特殊干预权受到了患者家属明确阻碍,导致手术无法实施,最终死亡不可避免,医院并无过失。但李丽云父母李旭光、李小娥及其代表律师王良斌认为北京市卫生局为“此事利害关系人”,不服认定,遂决定状告肖志军和朝阳医院京西分院。 对于此事,医学界、法学界、社会学家和普通民众议论纷纷,有人谴责肖志军愚不可及、荒唐之至,涉嫌间接杀人;有人认为,医院做法不妥,漠视了患者的生命权;有人责怪“官僚主义”滋生袖手旁观;有人质疑,现有医疗法律法规不完善,建议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出台一种紧急救助制度;有人表示,医生只能做知识和权力容许做的事,不能把无限的社会责任都让医院来承担;有人惊呼,此事暴露的是医患不信任的社会问题;有人倡导,要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身素质;有人呼吁,现有法律不存在漏洞,患者知情权和决定权应该予以坚持,不要对一些特殊个案进行无限发挥;有人反思,在为死者惋叹,欲为她讨还公道的同时,也该为生者考虑一些。当我们以人道的名义谴责肖志军和医院的时候,又为满足自己的窥探欲而不断消费别人的痛苦,这是否同样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呢? 假设你是某家报社的记者,想要就此事件进行深入采访,请首先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明确你的此次采访目的,然后作出一份具体的采访提纲。 相关新闻链接: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③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功能又有着明显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唯一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 ①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 ②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 ③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3)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是事实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敏锐地发现、鉴别和预见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新闻价值取向:是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按照什么导向、标准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取舍、和呈现的问题,表现为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倾向性。新闻事业:1、狭义的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2、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本源:人类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证明,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提供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和程度。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1、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2、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一)新鲜性(二)重要性(三)显着性 (四)接近性(五)趣味性 3、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1)传播信息,报道新闻;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4、新闻的客观性:首先,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再次,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5、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含义: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媒体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内涵,把新闻真实性原则落实到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提高公信力。 6、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 四、论述题 1、请你谈谈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答:首先,它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从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本源观和唯心主义新闻本源观的界限。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不符合客观事实就不是新闻。 其次,定义明确指出,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报道。 第三,定义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南开17春学期《新闻采访与写作》在线作业 免费答案

17秋18春学期《新闻采访与写作》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16 道试题,共 32 分。) 1. “去年一天产煤211万吨,为1949年日产量的23倍。”这句话在处理新闻数字的时候使用的是() A. 打比方 B. 作比较 C. 缩减法 D. 位移法 正确答案:B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通讯报道的事实要比消息详细、完整。 B. 通讯可以自由表达记者的观点立场,而消息则是以客观事实为主。 C. 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 D. 通讯的文体较为自由。 正确答案:B 3. 一条好的消息导语,不必要遵循的原则是() A. 开门见山,尽快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 B. 切近读者的利益,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C. 导语为全篇定下写作的主旨 D. 内容越详细越好 正确答案:D 4. 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被编辑部临时派到西藏去采访,这种采访叫() A. 隐性采访 B. 蹲点采访 C. 巡回采访 D. 易地采访 正确答案:D 5. 下列不属于直面采访中应注意的原则是() A. 争论交锋的原则 B. 因人而异的原则 C. 掌握主动权的原则 D. 平等的原则 正确答案:A 6. 新闻语词中最能出彩的词是() A. 形容词

B. 动词 C. 助词 D. 惊叹词 正确答案:B 7. 按照新闻写作的要求,新闻的第一生命是() A. 时效 B. 新鲜 C. 有趣 D. 真实 正确答案:D 8. 在采访实践中,如果记者拟定的采访计划不符合客观情况,那就应当() A. 能够采访到什么就写什么 B. 仍然按原定的计划行事 C. 及时调整原定计划,争取获得最多的一手素材 D. 只是寻找自己需要的例证 正确答案:C 9. “可读性”的概念,把()明确地摆在大众传播的重要位置。 A. 记者 B. 采访对象 C. 读者 D. 编辑 正确答案:C 10. 下列原则哪个不是采访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 A. 简洁 B. 发散化 C. 具体 D. 层层深入 正确答案:B 11. 当记者向自己提问:“为什么一定要让读者知道这件事?这件事的意义何在?读者接触这一事件后,最关心,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这体现的是记者的() A. 媒体竞争意识 B. 新闻敏感 C. 受众意识 D. 时效意识 正确答案:C 12. 在常用的采访方法中,最为深入的、能够获取更多新闻细节的方法是() A. 直面采访 B. 电话采访 C. 观察采访 D. 书面采访 正确答案:A 13. ()是新闻内容的精粹,是对新闻内容最鲜明、最精练的概括,人们称之为新闻的“眼睛”。 A. 导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重点

新闻采访与写作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就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的敏锐的发现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又称“新闻鼻”或“新闻眼”。 新闻敏感的能力要求: (1)记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 即判断某个平常的事物与人物是否能引起受众兴趣的能力。 (2)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 即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作出科学的预见。 (3)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能力。 即判断并辨别同一新闻事件的诸多新闻元素哪一个重要或更重要的能力。2、新闻价值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这一定义体现了三个要点: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事实;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新闻是以事实为依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第一要素。 (百度)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3、硬新闻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政局改变,市场行情,故事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务必迅速。越快越好。) 二、简答题 1、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D拉斯韦尔曾经总结公共传媒工具的三项主要功能,这三项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1)对社会环境加以监视。 (2)帮助协调社会各部分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环境。 (3)至少应当对于社会文化财富的代代相传担负一部分责任。 2、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要求有哪些? 答:(1)客观性,强调全面、客观、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 (2)独立性,强调不受任何形式的强权压迫和经济诱惑。 (3)真实性,强调实事求是地进行新闻采访与报道。 3、新闻记者应该具备哪些修养? 答:(1)思想修养 “在新闻学以及其他任何领域中,决没有‘只要写作’就够了的便宜事。莎

外国新闻史试题A卷试题答案

暨 南 大 学 考 试 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 分) 1.公元前59年,古罗马执政官凯撒下令公布议事纪录,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采用的传播形式是( C ) A.口头传播 B.新闻信 C.公告牌 D.印刷新闻 2.英国最早的定期报刊是1621年出版的( B ) A.《各地见闻》 B.《每周新闻》 C.《报纸》 D.《新闻报道》 3.通常认为,世界上第一张日报是1650年在莱比锡创办的( A ) A.《新到新闻》 B.《每日新闻》 C.《法兰克福邮报》 D.《莱比锡新闻》 4. 依据形式上的演进,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依次经历的发展阶段是( A ) A .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 B .手写传播、口头传播、印刷传播

C.印刷传播、口头传播、手写传播 D.口头传播、印刷传播、手写传播 5.1450年前后,进行印刷技术的革新从而提高了印刷质量和效率的德国人是( B ) A.富格尔B.谷登堡 C.里兹赫D.福斯 6.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太阳报》创办于( A ) A.1833年B.1834年 C.1835年D.1836年 7.法国大革命中,马拉创办的报纸是(B ) A.《杜歇老爹报》B.《人民之友报》 C.《法国及布拉班革命报》D.《箴言报》 8.被人称为“黄色新闻鼻祖”的美国报人是(A) A.普利策B.默多克 C.北岩D.赫斯特 9.目前,《泰晤士报》的拥有者是(D) A.镜报报业公司B.快报报业公司 C.汤姆森集团公司D.默多克的新闻国际公司 10.1954年,世界上最早播出彩色电视的机构是(A) A.美国全国广播公司B.英国广播公司 C.德国公共广播联盟D.苏联中央电视台 二、名词解释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谷登堡德国发明家,他改进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制造了机械印刷机,大 大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

新闻传播学院课程考核新闻学概论期末试题

新闻传播学院课程考核 新闻学概论试题 注意: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本卷与答题纸一并收回;试卷满分100分; 请认真作答;考试时间100分钟;形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法治: 2、新闻价值: 3、出版自由: 4、言论自由: 5、新闻事业管理: 二.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所主要采取的方法 2、简述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几个主要因素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4、阐释新闻法治应该从哪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5、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任务,包括哪几个方面?做具体解说。 三.论述题: 1、何为媒体审判?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谈谈你对新闻舆论监督中媒体审判的看法。 2、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谈谈如何协调公民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的矛盾关系。四.案例分析题。 我国将优化服务推进二孩“生得出生得好” 2017年01月27日14:15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记者王宾)全面两孩政策迄今已落地一年,全国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已逾四成。如何才能让二孩“生得出、生得好”?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我国将继续调整扩增助产服务资源,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 2016年,中国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高龄高危产妇比例增加,生育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显,出生人口达到2000年以来最高峰。 产科床位够不够?数据显示,2016年,中央投资29.1亿元,支持45个市级和202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司长秦耕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力争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新增产科床位8.9万张,力争在“十三五”前期解决妇幼健康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供需矛盾。 母婴安全怎样保障?2016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9/10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7.5‰和10.2‰。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说,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全面推广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据了解,我国共有8.8亿妇女儿童,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案例中所体现出的新闻传播学理论。

新闻采访写作期末考试试卷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 考试科目: 新闻采访写作 考试类型:(开卷)考试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号 201230770201 姓名 安怡宣 年级专业 12金融数学 上课班(请选择): 周三班 一、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50分) 阅读以下报道,按要求回答问题。 招聘会给“艺考热”泼凉水 艺术类毕业生供求矛盾尤为突出 本报济南3月5日讯(记者徐静 彭东) 一边正上演着如火如荼、争先恐后的“艺考 热”,另一边“艺术学子”却在今天省城举行的两场招聘会上被泼“冷水”,由于目 前社会上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小,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普通毕业 生还要大。 今天上午,西南师范大学学美术的林墨涵早早来到了山师大操场,参加该校的毕 业生供需见面会,可到了中午记者碰到他的时候,他手里还有五六份没送出的简历, “要美术老师的学校太少了,偶尔有需求的学校,还要挑三拣四。”不但小林感到沮 丧,山师大音乐系的一位同学也告诉记者,本来他想到济南的高中教书,可省实验中 学的价码已抬到了研究生层次,其他几所学校顶多要1个人,“都说大学生不好找工 作,没想到这钉子还真碰上了”。 在今天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毕业生双选会上,招聘艺术类考生的用人单位同 样是凤毛鳞角,这让不少兴冲冲赶来的艺术考生倍感失望。山东曹县云龙木雕工艺公 司计划招聘美术设计人员1名,竟然引来了20多名艺术类毕业生前来应聘。而原来许 多艺术类毕业生的用人大户,这次的招聘计划中却都没有一个艺术专业的名额,他们 表示,目前自己公司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已经趋于饱和。一位参加山师招聘会的学校校 长表示,目前学校对音乐、美术和体育的需求不大。例如,2000多人的一所中学,一 般只需要两名音乐老师,因为初三、高二、高三都没有音乐课,高一上的是音乐鉴赏 课,在其他年级,学生音乐课每周只有两节,老师要上满8个班才满工作量。 根据山师大提供的数据,艺术、体育等专业都不属于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但艺 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增幅却接近20%。而该校对2004年5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签约情况 的统计中,以往属于招生热门的音乐、体育、美术,就业形势则较为严峻,当时签约 率都不超过45%。这也使得每年为数不少的艺术类毕业生选择的是自谋职业的道路。 “对艺术类毕业人才,许多单位的用人原则都是宁缺勿滥。”曹县宏远工艺品公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和发展)

第一章 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 1.口头传播 (1)口头传播是最早的传播形式。 (2)前语言时期,人类使用呼唤、手势、体态等简单方式传播,音节语言产生后,人类的主要信息传播方式变为口头语言传播。 口头传播 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手写传播 印刷传播 欧洲国家近代报刊的出现 近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 殖民地国家近代报刊的出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报刊 近代报刊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与报刊 法国大革命与报刊 英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美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法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新闻 传 播业的 诞生与 发展

(3)口语传播具体形式:部落、团体、民族的聚会,甚至包括传闻、说唱、民谣等。 (4)口头语言传播的局限性: ①空间上传播范围有限。 ②时间上转瞬即逝,不可保留。 ③口口相传容易失真。 2.手写传播 (1)文字的产生 ①文字出现之前,古代人类通过结绳、刻木、实物书信等用以记事、交流。 ②文字的出现,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书写材料的改进 ①早期传播载体:岩壁、黏土、兽皮、兽骨、竹简等。 ②公元前2世纪,中国出现了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③公元105年,东汉人蔡伦改进造纸术,开始用树皮、破布、纤维和渔网造纸。 (3)手写新闻传播:通过手写文字传递的新闻及信息 ①官方公报 a.官方公报用以传递统治阶级内部信息,与普通民众无关。 b.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 公元前59年,恺撒当选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每日纪闻》,这是一种手书公告,内容为公民投票、官吏任命、政府命令等。《每日纪闻》在书记员抄写后分送给各地军政长官。 c.中国唐代的进奏院状。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业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明确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意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规范新闻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要联系中国新闻工作的实际,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闻学理论。 明确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新闻事业、新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新闻理论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 新闻学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采、写、编、评、摄、经营管理),狭义的新闻学就是新闻理论。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的特点、样式、规律、功能、目的等等。重点是现代新闻业和社会的关系,具体说,新闻业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新闻学概论》中的新闻学,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 一、中国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 1、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可以视为中国正式新闻教育的开端。 2、我国大学设立新闻系始于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内创办报学系,由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柏德逊(Don Patterson)主持系务,并发行英文《约大周刊》。 3、我们认为,新闻学要想发展到“学术性专业的层次”,这种研究视域和理论建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视域对新闻学研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外在性,那么专业视域则是新闻学研究的内在视域。它以新闻和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新闻和新闻传播自身的逻辑和质的规定性来思考各种实践层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专业视域称之为“本质视域”。 二、学习新闻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我们正确对待新出现的各种新闻现象。 3、指导我国新闻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答案复习过程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答案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记者思维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及在新闻撰写中所需要的独特的不同于一般观众的思维,一般包括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统摄思维。 2、记者修养从新闻工作的特性和要求出发,记者基本的修养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政治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和心理修养。 3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 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4新闻敏感新闻敏感通常是指记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即记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记者能不能在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与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其直接着力点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新闻界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新闻敏感的主要内涵 新闻敏感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判断能力。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艾米利达斯认为,它包括以下判断力: ?某一情况是否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某一情况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 ?同一个事件的若干事实中,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哪个无关紧要。

?判断已发表的新闻中,有哪些同已经收集到手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新的线索,一以进行连续报道。 我国记者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新闻敏感所包括的内容是: (1)政治敏感 (2)对受众需求、社会热点的判断能力。 (3)对现象和本质、一般和典型的敏锐判断能力。 (4)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 (5)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新闻采访新闻采访就是新闻记者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快速采集、甄别和验证新闻信息的活动。 新闻采访特性:1、新闻采访是一种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1)、在调查的方向上,新闻采访首先是看事情新不新,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其次才去分析其影响面与严重性。 (2)、新闻采访除了了解事实,还要捕捉细节、挖掘思想、收集语言,为新闻写作做专门性准备;而这些材料对一般的调查来说,并不重要。 2、新闻采访是一种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而进行的社会交往。 (1)记者采访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 (2)记者采访的社会活动与行政、法律中的活动有区别。 (3)记者采访的社会活动与公共关系、销售等社会活动也不一样。 3、新闻采访是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1)偶然性和机遇性。 (2)艰苦性和危险性。

外国新闻传播史 重点

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1.什么是新闻事业 专门的机构(即新闻机构)通过特定的媒介(即大众媒介)向广大公众进行的有组织的新闻传播活动。人们通常把从事这种高级的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业称为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在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的,至今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 新闻事业是一种大众传播事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同人类物质生产状况密切相关,同人类的经济政治发展进程互相适应。 2.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原始信息传播:前语言时期,动物水平,依靠身体器官、触觉、视觉、嗅觉 口语新闻传播:语言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手写新闻传播: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公告式:官方公报 书信式:新闻信 印刷新闻传播: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3.人类传播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语言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 印刷术的发明 4.新闻信 新闻信指的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古罗马就开始出现新闻信,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新闻信绵绵不绝。因为这个奴隶制国家幅员广阔,无论是官方还是私人,都要靠新闻信保持联系。 官方的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私人的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罗马时代已经出现了以撰写新闻信为业的人,他们受雇给远离首都的军政长官、王公贵族、税吏、巨商写信,提供首都的消息;也有的专门从外地向首都写信,提供外省的消息。发展到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有新闻信流行,上层社会主要依靠它获得外地消息。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商业、航海业的发展,新闻信又逐步扩散到商人和平民中去。 5.gazzetta 出现于16世纪初,它是指手工抄发或抄售的新闻报道。 手抄小报不定期,每份一个铜元。当时的铜币叫做"格塞塔"(Gazzetta),后来这种小报流传到罗马以及欧洲各国,就称为Venice Gazzetta(威尼斯小报)。而Gazzetta一词也就成为欧洲各国早期报纸的名称。这个词后来演变为报纸、公报等意思,并且常常作为报刊的刊名用字而广为使用。 6手抄小报和新闻书的历史地位 1)16世纪初期,这两种媒介的兴起,是古代新闻传播向近代新闻事业的过度,是 近代报刊的雏形 2)使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最新整理《新闻学概论》整理版资料

绪论 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新闻有哪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说真实准确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 新闻的基本特征包括: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新闻采访与写作考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与写作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写出真正的新闻报道主要依靠 A.交际能力 B.词汇丰富 C.深入采访 D.浮光掠影 2.以摄像为主要采制手段的是 A.电视记者 B.广播记者 C.文字记者 D.摄影记者 3.重要社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发表于 A.延安《解放日报》 B.《人民日报》 C.《文汇报》 D.重庆《新华日报》 4.为体现事件性新闻的时效性宜采用 A.综合报道 B.深度报道 C.调查报道 D.连续报道 5.以一个明确的新闻主题为核心,表现若干新闻事件的有关情况的是 A.非事件性新闻 B.事件性新闻 C.预知性新闻 D.目击式新闻

6.一个客观事物变动的事实或一个新闻事件,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可能产生负面或不确定的社会传播效果,则应当采写成 A.内参 B.素材 C.文献 D.简报 7.要让一篇新闻报道真正“活”起?,就要十分注重运用 A.名词 B.形容词 C.副词 D.动词 8.对新闻事件现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及时捕捉、快速加工和处理的直播方式是 A.互动式直播 B.重点记录式直播 C.完全记录式直播 D.夹叙夹议式直播 9.某记者卧底传销组织进行调查,所采用的?访方式是 A.精确新闻采访 B.易地式采访 C.暗访 D.巡回式?访 10.新闻记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事实或事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敏锐感知的能力是 A.新闻表现力 B.新闻创造力 C.新闻发现力 D.新闻策划力 11.记者对某地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运用的前瞻性思维是 A.逆向思维 B.发散思维 C.侧向思维 D.延伸思维

外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机构及其活动,总称为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涉及新闻行业的构成、规模、迁移与兴替。它受一定的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制约,总是不可避免地打上相应地域、相应历史阶段的技术、制度和思想环境的印记。 本书的写作宗旨,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追录宏大的历史、拼接生态的地图、描摹变迁的影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世界信息传播活动的发轫 第一节人类交流与传播的起源 第二节古代欧洲手抄的消息与新闻传递 第三节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字信息传播 第二章15至18世纪西方印刷新闻业的形成 第一节西方的兴起与印刷革命 第二节近代印刷报纸的出现 第三节西欧集权政府对报刊的控制 第四节资产阶级革命与报刊 第五节资产阶级政党与报刊 第三章19世纪西方自由主义报业的演进 第一节工业革命与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 第二节西方廉价报业的出现

第三节美国的新新闻事业与西方的大众文化 第四节西方社会与报刊的多元化 第四章信息的全球流动与通讯社事业的成长 第一节西方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新闻市场的雏形初现第二节西方首批四大通讯社的由来及其国际化 第三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通讯社的成长 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通讯社市场 第五章20世纪前期的西方主流报刊业 第一节20世纪早期西方报业的垄断化 第二节20世纪客观报道与西方报业的分化 第三节20世纪西方国家的大众化杂志业 第四节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第六章20世纪前期的无线电广播业 第一节视听大众媒价的发展 第二节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与改进 第三节美国广播业的开端与发展 第四节世界广播业的创建与普及 第五节国际广播的兴起 第七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宣传 第一节十月革命与苏联媒介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德、意、日法西斯宣传运动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政策与宣传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