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无罪推定的理念与实现的探讨,论述了我国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性,阐明了我国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了我国确立无罪推定原则之构想。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无罪推定的历史由来、内涵和无罪推定思想在我国的形成、发展;第二章从我国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是人权理念、程序公正和刑事诉讼国际化的需要三个角度,分析了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的合理性;第三章指出了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确立及实现的构想和途径。

前言

无罪推定原则是人类文明之花,蕴含着现代的人权理念和程序公正理念,是被世界公认的科学、先进的法律原则。在我国是否确立了无罪原则,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剖析我国立法上缺陷的基础上,论证了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确立的合理性,指出了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确立及实现的构想和途径。笔者以此为研究对象,旨在改变我国立法者、司法者落后的法律观念,树立民主、公平的现代人权和程序公正理念,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确立和实现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第一章无罪推定的产生及发展

一、无罪推定的历史由来

“无罪推定”原则最早渊源于古代罗马法的“有疑,为被告人之利益”的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对有疑问的案件,应作出有利于被告的判决,即无罪判决。[1] 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封建专制统治者摒弃了一切原始民主在司法制度中的做法,全面实施了“有罪推定”原则。为了反对专横武断的封建司法制度,资产阶级学者为适应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民主、经济上自由竞争的根本利益,先后提出一系列以民主、平等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司法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三权分立、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自由心证、无罪推定等。最早从理论上提出

无罪推定思想的是意大利资产阶级法学家贝卡利亚,他在1764年所著的《犯罪与刑罚》一书中说道:“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为罪犯,……如果犯罪行为没有得到证明,那就不应折磨无罪的人。因为任何人,当他的罪行没有得到证明的时候,根据法律他应当被看作是无罪的人。”[2] 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则首次从法律上确定了无罪推定原则,其中第9条规定:“任何人在未被宣告为犯罪人以前,应当被推定为无罪,即使认为必须予以逮捕,但为扣留其人身所不需要的各种残酷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此后,无罪推定原则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承认,并写入宪法或刑事诉讼法典中,联合国等一些国际组织的法律文件也相继将其载入。如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1条1款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依法公开审判证实有罪前,应视为无罪,审判时必须予以答辩上所需之一切保障”。1966年通过并于1976年生效的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2款规定“受刑事控告之人,未经依法确定有罪以前,应假定无罪”。这一原则已得到了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广泛承认,成为国际上普遍通用的原则,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法律文化。

二、无罪推定的内涵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所谓无罪推定,是指被告人在未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判决以前,应当假定或者认为他是无罪的人。[3] 在刑事诉讼法中,无罪推定原则有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其一是从法律上明确有权最终确定被告人有罪的司法机关的地位和权力;其二是在法律上明确被指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在法院生效确定之前从法律上应推定其无罪,其各项诉讼权利和人身权利应依法得到保护。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乃无罪推定原则固有的基本内涵。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派生内容

由无罪推定的基本内容还派生三项内容,即这一原则在适用上所要考虑的三条要求:

1、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控诉方承担,被告人不负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和责任。无罪推定既然是假定被告人在判决有罪之前是无罪的人,那么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要推翻这一假定,使其罪行成立,就必须具有确实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任何一个案件中,要推翻被告人无罪的这一假定,提出证据的责任应当由控诉方承担。如果控诉方提出的证据不能推翻被告人无罪的假定,那么控诉方就要失败,被告人将被无罪释放。因此,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就成了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个当然规则。

2、从有利于被告人方面来处理一切合理的怀疑,即有利于被告人规则。这是无罪推原则延伸的一个重要诉讼规则,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当控诉方不能充分举证证明犯罪事实,对认定被告人犯罪存有合理的怀疑时要从有利于被告人的角度去解释和处理,认定其为无罪;在对被告人是否处罚存有合理怀疑时,应不予处罚,对被告人处罚轻或重存有合理怀疑时,应从轻处罚,一句话,“疑罪从无,疑罪从轻。”在具体的程序操作中要求追诉方没有掌握充分确定的证据时,不能提起诉讼,法院经过证据调查后仍不能确信被告人有罪时,应当宣告其无罪。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沉默权。被告人在诉讼活动中享有沉默权,也是无罪推定原则必然延伸的一条规则。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保持沉默或者拒绝回答和陈述的权利。沉默权的特定含义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一是被告人没有义务向追诉一方或法庭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陈述或其他证据,追诉一方不得采取任何非人道或有损被告人人格尊严的方法强迫其就某一案件事实作出供述或提供证据;二是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追诉官员的讯问,有权在讯问中始终保持沉默,警察、检察官、法官应及时告知被告人享有这一权利,并不得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这一权利而作出对其不利的推论;三是被告人有权就案件事实作出有利或不利于自己的陈述,但是这种陈述必须是在意识到自己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作出的出于其真实意愿的陈述,法庭不得将被告人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于外

部强制或压力所作出的陈述作为定案的根据。

三、无罪推定原则与我国刑事诉讼

(一)无罪推定思想在我国的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有罪推定思想在我国的历史沿袭也是如此。由于受社会经济、阶级关系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从某种意义而言,中国法制史是一部沉重的专制独裁循环史。不论诸侯纷争,还是改朝换代,始终是相同的专制统治,皇帝老子说了算,没有人权,没有平等,更谈不上司法公正。因此,有罪推定便有了其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尤其在封建社会,司法与行政是一体的,这种司政合一的司法体制,地方长官负责审理刑事案件,行政衙门有权定罪并处以刑罚,被告人在诉讼中根本没有地位可言,何来“无罪推定”?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根本没有人谈法制建设。“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走一个”更使有罪推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罪推定可谓深深扎根于当权者的思想意识中。不仅如此,赋于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有罪推定不单是法官的理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百姓的心理,“被告进门三分罪”、“民事被告就是无理,刑事被告就是有罪。”这给有罪推定理论造就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导致我国有罪推定传统意识根深蒂固。

新中国成立,为无罪推定的确立和适用,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我国1954年宪法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同时,法院组织法除规定被告人有辩护权外,还规定被告人可以委托律师为其辩护,以及有请求审判人员回避的权利。这都表明,建国之初,我国刑事诉讼法就表现出了无罪推定的合理思想。1957年,黄道在《法学杂志》第2期发表的论文《略论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第一个正式在我国提出了无罪推定思想。文章发表后立即被“反右”斗争定论为反动观点,作者本人被打成“右派”。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法学问题,“无罪推定原则”在当时我国法学理论界展开了热烈讨论,然而好景不长。1958年,随着这场讨论掺杂了政治上的纷争和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使得学术辩论沦为政治斗争,最后无果而终,无罪推定成为学术禁区。随着1979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无罪推定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学术界展开了又一次讨论,很快又被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精神污染再次加以批判,但1979年的刑事诉讼法为无罪推定原则的进一步理论研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酝酿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作为刑事诉讼重要原则的无罪推定再次成为学术讨论焦点。专家草拟的修改建议稿有两种表述方案:一是“任何人未经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判定有罪以前,都应当假定为无罪的人”;二是“任何人未经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判定有罪以前,都不应当定为罪犯”。最后刑事诉讼法中以第12条的表述方式入律。

纵观无罪推定思想在我国的发展,从排斥到容纳,几经磨难。从1957年对无罪推定思想的否定到1996年立法中吸收合理内核,充分说明,50年代在我国并未有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环境和条件,而历史发展到90年代已经具备了无罪推定原则产生的土壤,确立无罪推定原则乃历史必然趋势。

(二)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

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这一表述在总则部分的出现,表明无罪推定原则基本精神已注入了我国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原则合理内核已在立法中有所体现。刑事诉讼法所体现的无罪推定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法律上首次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加以区分,改变了过去在整个诉讼过程中统称被告人的做法。这不单纯是一种称谓的简单变化,而是对不同诉讼阶段被指控犯罪人身份予以更科学、更规范的规定,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体现了无罪推定思想,体现“被告不等于罪犯”观念的立法精神。它表明一个人在被法院判决有罪以前只是一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而不是人犯、犯人,他有权获得法律所规定的一切权利保障,司法机关只能以法定的程序收集能够证实其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或重的各种证据,而不能搞逼供信,更不能进行非法和人身虐待。

2、取消了免予起诉制度,扩大了检察机关不起诉范围。长期以来,检察机关所实行的免予起诉制度是以确认犯罪嫌疑人有罪为前提的,这实际上是未经法院审判而由检察机关定罪,根本不符合无罪推定的原则,也破坏了我国审判独立的宪法原则。取消免予起诉克服了以往司法实践中滥用免予起诉制度出入人罪或放纵罪犯的许多弊端。与此同时,除了刑诉法第142条规定的绝对不起诉和相对不起诉情况外,刑诉法第140条第4款还规定:“对于补充侦查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存疑不起诉)[4]扩大了检察机关不起诉范围,这是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一种表现。

3、规定法院对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是刑事审判的必经程序。刑诉法第150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显然是以联合国人权保障的要求和审判程序的公正为标准,吸收了国外部分“起诉书一本主义”的做法,其意义在于:(1)法院只有对公诉案件进行审查后才能决定是否开庭审判,这是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避免草率地将不符合审判条件的公民交付审判而侵犯人权的保障。

(2)法院庭前审查只是程序性审查,不作实体审查,杜绝了过去庭前审查从实体上解决案件定性处理问题的“先定后审”,未经审判就定罪的弊端。

(3)从根本上否定了原刑诉法第108条“对于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可以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这些明显带有有罪推定、先定后审色彩,有悖于无罪推定原则的规定。(4)改变庭审方式,实行控诉、辩护、审判分离制度。我国过去一直实行的是以审判法官为中心的庭审制度,庭审围绕法官进行,法官居高临下,再加上先定后审,实际很难避免“你辩你的,我判我的”情况,庭审流于形式,难于很好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这是与无罪推定原则所要求的被告人享有与原告对等的诉讼地位相违背的。修改后的刑诉法规定由控辩双方举证、质证和辩论,审判人员处于居中裁判的地位,避免了以往审检一体、审辩对抗的弊端,保障了被告人辩护权的充分行使。

(5)改革刑事辩护制度,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无罪推定原则所需之一切保障的要求。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33条规定;“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较比以往大大提前了律师或其它辩护人参加诉讼的时间。刑事诉讼法第96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从而使律师在侦查阶段可以提前介入,便于了解案情。修改后的刑诉法还增加了许多扩大律师或其它辩护人诉讼权利的规定。所有这些,对于更好地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提供了法律保证。(6)确立了疑罪从无原则。刑诉法第162条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对“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这一规定是无罪推定原则在审判中的贯彻和落实,也是无罪推定思想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无罪推定原则在法律上要求举证责任由控诉方承担,被告人没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控诉一方履行证明责任必须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或者不存在合理怀疑的程度,若不能证明被告有罪或者证明达不到法律要求,则应判定被告人无罪。这本身就是无罪推定原则中疑罪从无,疑案作有利于被告处理的体现,同时也是我国一贯提倡的“重证据”刑事政策和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法制原则的根本要求。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后,理论界关于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是否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展开激烈的争论。大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

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条规定极大程度地反映了无罪推定的精神实质,标志着我国第一次将无罪推定的若干内容作为一项基本诉讼原则确立下来;[5]第二种观点认为,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只是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内核,没有确立真正意义的无罪推定原则。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

(三)我国立法中无罪推定规定之缺陷

虽然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与以前相比,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明显吸收了无罪推定的合理内核,但毕竟还没有明确规定该原则,而且保留的许多旧规定和一些新规定仍然与该原则的基本精神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在:

1、立法上不彻底。国际上无罪推定的传统格式为“被告人未经法院依法判决,应假定为无罪的人”,而我国在立法中并未采用这种简单明了,为公众所熟知的形式,而是用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任何人都不能确定有罪”这种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由于立法中这种表达不明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颁布后,这句话立即引起了各种争论。有人据此认为此条仅规定了“仅人民法院有定罪权,其他任何机关都无定罪权”,进而认为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中并未规定无罪推定原则。而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了由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即其独立行使定罪权,因此,这种理解毫无意义。“条文表述不明确是目前我国还没有确定完全意义上的无罪推定和理由之一”。[6]这种理论上的不坚决,源于立法上的不彻底。笔者认为立法者之所以未采用无罪推定的传统提法,不是为了刻意表现有中国特色,而是有所顾虑,因此作了一些折衷,这种顾虑一是怕人们接受不了这种提法。我国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对罪犯历来持否定、打击的态度。建国后,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中的刑事政策中虽然体现了这一内容,但“有罪推定”观念普遍在人心目中根深蒂固,一下子来了个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推定无罪可能使群众误解;二是无罪推定提法历来有人反对,认为这种提法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学术界争论了许多年,也未达成共识,因此立法上也力图回避这个问题;三是认为无罪推定观念要在中国深入人心,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用上述规定作为一个过渡,等条件成熟了,再在立法中重新加以规定。这如同在侦查阶段律师介入一样,由于条件不成熟,律师在侦查阶段只能提供法律帮助,而不能像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那样,可以在侦查阶段提供辩护。正因如此,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典具有过渡特色。立法中的这种不彻底性也确实由于我国目前条件所限,而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但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如带来认识上的混乱,不利于指导实践等。

2、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权。同国外相比较,我国的“无罪推定原则”除了在总则上半遮半掩有所规定外,在分则的规定中关于无罪推定的内容也有许多保留。国外与无罪推定相对应,都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问题。在美国,司法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审问前,必须告知其有对审问保持沉默的权利,这种沉默不作为对其量刑中一个加重情节考虑。如果司法人员不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沉默的权利,会被认为严重违反诉讼程序而导致上级法院撤销这种判决。国外刑事诉讼法中之所以要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就是由于在法庭判其有罪之前,其被认为是无罪的,他没有自己证实自己无罪的义务。而且,在国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大多数国家不作为一种法定证据,即使证据规则十分完善的美国也是如此。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所谓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但并未在立法中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拥有沉默权”,而是继续采用了原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是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沉默权,却有如实回答的义务。而且刑诉法又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一种法定证据。立法机关的考虑也不无道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有如实回答才有利于提供线索,有利于查清案情,如赋予其沉默权,则授人以柄,使犯罪分子用不回答讯问来负隅顽抗成为一种合法行为。但我们细加分析,便不难看出:“如实回答的义务”完全是从有利于司法机关的角度考虑的,而“沉默权”则是把困难留给了司

法机关,把方便给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回答的义务”易产生以下弊端:既然是一种义务,他必须履行,而不履行要承担责任。而且如何理解“如实”,在案情尚未清楚情况下,对犯罪嫌疑人的回答司法人员很难去判断是否如实回答,如:一事实上并未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侦查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说他并未犯罪,事实上他是如实回答了,但如果侦查人员会认为他在抵赖,便认为他没有如实回答,违反了法定义务,往往会导致刑讯逼供的结果。同时,刑事诉讼法中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作为一种法定证据,既然是一种法定证据司法人员肯定要收集,这也往往导致刑讯逼供。被告人可以保持沉默,但并不等于取消讯问,只是说,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司法人员既可以讯问被告人,又允许其沉默,被告人供述,是其自愿,不是必须。因此,任何司法人员不得强迫被告人自证其罪,不能对被告人的口供严刑逼取,不得将被告人拒绝供述认定为有罪的证据。可见,在刑事诉讼法中未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是我们立法中的一个缺陷。

3、举证责任不明确。国外立法中明确规定,举证责任由控方承担。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这表明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了收集、调取证据的机关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却没有规定举证责任由谁来承担。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对于举证责任明确规定由当事人承担。而刑事诉讼法中对举证责任的要求更为迫切,这是因为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直接涉及保障被告人的人权问题,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不能说不是一个重大的缺陷。如果假定被告人无罪,那么整个诉讼应围绕被告人是否有罪这条主线展开,作为追诉机关就有责任和义务举出充分的证据,证明其诉讼主张。由于被告人与强大的国家司法机关相比,举证能力相差悬殊。如果不明确免除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举证责任,就会加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举证负担,造成被假定追诉人的身心伤害,不利于人权保障。由于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举证责任,给实践中带来许多弊端:一是控诉方强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我归罪,出现了不真实的口供,同时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造成了伤害;二是法官强迫被告人承担举证责任,产生不能证明无罪,就是有罪的嫌疑。

4、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方面还有欠缺。无罪推定要求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而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同修改前纵向比较进步很大,同国外作横向比较,很多地方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进行辩护等。但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在侦查阶段,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律师只能提供法律帮助,不能提供辩护。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任何阶段都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因此,犯罪嫌疑人可在各阶段聘请律师为其提供辩护也应是一种必然。除公诉一审程序外,其它程序中也应贯彻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思想在总则中有了规定,应对整个刑事诉讼过程都发挥作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中,对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进行了较大改革,较好地贯彻了无罪推定思想,但自诉案件仍按修改前刑事诉讼法模式,具体表现在庭审前对案件进行实体审查,对犯罪事实清楚,有足够证据的案件,才决定开庭审判。这种作法易形成先入为主,不利于法官在庭审中的公正、居中裁判,不利于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

第二章我国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性

超期羁押、刑讯逼供和律师辩护难,曾被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并列为当前刑事诉讼三大难点,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细致观察不难看出,这三大难题无不与我国没有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相关。由此可见,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意义重大。

一、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是人权理念的需要

(一)人权的含义

人权概念最初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以理论形式表达出来,后被资产阶级吸收到各种立法中。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权成为一项国际法准则。1945年联合国成立并通过《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人权”规定在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文件中,宣布“尊重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人权是政治、法律领域中比较敏感的理论问题,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人权的理解和认识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人权价值目标指引下,政治模式和法律模式也有很大差异。获得较普遍认同的是,“人权”一般指由于其人的属性而具有个人权利和自由。[7]作为法律概念,世界上对人权的理解有三种:第一种理解是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所持有,这种理论以洛克社会契约和自然权利理论为蓝本而构建,其精髓为:1、人与生俱来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占有的自然权利,这些个人权利先于法律、先于国家而存在;2、国家及公共机关的权利来源于人们与其订立的契约,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而通过契约让渡给国家及公共机关,因此作为委托一方有权限制受托一方的权力,并要求受托方按委托方的意志行使权利,如有违约,委托方有权解除契约而将权利收回;3、人们转让给国家的权利只是自然权利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个人保留了自治权和免受政府干涉的权利。“在已经结成政治国家后,个人权利的最大危险就不再是来自其他人个人权利的滥用,而是政治权力了,因此为了保障个人保留的自然权利的不可剥夺性,必须确定国家权力的界限。”因此“个人权利至上的理念和一个让人民自由地追求自己幸福的消极政府是英美国家宪政原则的精髓之所在。”[8]第二种理解为大陆法系国家所持有,这种理论是在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基础上构建的,它认为人们与国家签订契约时,转让全部权利,“个人的意志完全消溶在公意之中”[9]因此个人要绝对服从代表公意的国家。“任何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恰好就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10]博登海默对这种服从公意的自由做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建立在公意的无限权力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包含着产生一种专制主义的危险。”[11]第三种理解为发展中国家所持有,这种理论认为人权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及福利方面的权利,还包括民族自决权。1991年,我国政府公布了第一份《人权白皮书》——《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郑重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人权的态度,同时也彻底澄清了“只有资本主义国家讲人权,社会主义国家不讲人权”的模糊认识。《白皮书》申明了中国政府的人权观念,指出生存权是首要人权,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宗教信仰自由等等,都是人权的基本内容,是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不同,人权应有不同的内容,任何国家不能以保护人权为由而干涉别国内政。

纵观各种人权理论,它们的共同点都主张建立以权利为核心,以保障人的尊严为出发点,以自由、平等、民主为追求目标的人权体系。人权理论价值取向不同,人权的侧重点和宗旨也有所不同。一个国家倡导哪种模式的人权观念更利于社会政治、经济的繁荣,更符合时代发展趋势,那将是最优的选择。

(二)无罪推定原则能够促进保障人权

随着人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为适应国际人权斗争的需要,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人权的保障,并相继颁布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采取诸多有力举措,以保障人权。1978年以来,中国人权建设发展过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人权保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逐步向公认的国际标准靠拢。[12]尤其是刑事诉讼法不仅重视了对一般公民的人权保障,而且还特别重视了对涉嫌犯罪人员的人权保障,有些方面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际标准,体现出中国政府对人权保障的高度重视和为促进保护人权作出的巨大努力。刑事诉讼法第2条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之一就是“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不仅如此,为实现这项任务,该法第43条还特别明文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它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然而由于修改前的刑事诉讼法没有反

映无罪推定思想,以致在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涉嫌犯罪人员的人权屡屡受到侵犯。其主要表现是:一是无论是在侦查、起诉阶段,还是在审判阶段,涉嫌犯罪的人员都被一概称为被告人,甚至被当作罪犯看待。2、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往往偏重证实犯罪,揭露犯罪,惩罚犯罪,以致不惜违反法定程序,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证据。3、对于没有口供又查无实证者,公、检、法三机关或者久侦不结,或者久查不诉,或者久审不判,进行超期羁押。更有甚者,公安机关假借行政权力,对上述人员以收容审查取代拘留、逮捕,实行无限期羁押,以规避法律监督。4、对于既无口供、又查无实证或证据不足的涉嫌犯罪人,在罪与非罪之间、重罪与轻罪之间,审判人员常常出于不放过一个坏人之心,判处有罪、重罪、重罚,以致受冤枉的无辜者不乏其人。鉴于此,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合理内核。显然为保障人权,特别是涉嫌犯罪者的人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刑事诉讼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保障人权。无罪推定是一项以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的原则,离开公民权利这个核心,无罪推定将会成为名不符实的原则。而我国传统法学理论往往缺乏这个核心观念,从而导致法学理论上的争论不休和刑事司法对人权的轻视。

首先,法律中无罪推定原则是为适应保障公民权利的需要而诞生的。在封建专制时期,刑事诉讼中实行有罪推定,被告人并无任何权利可言,受拷问、刑讯逼供也属合法。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司法制度作斗争,从保护人权的角度出发,倡议对刑事诉讼进行人道主义改革,废除肉刑、酷刑和其他不人道待遇。贝卡利亚所著《论犯罪和刑罚》、法国《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文件都将无罪推定视为一项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原则。

其次,世界各国法律或国际公约关于无罪推定表述不尽相同,但都反映了保障人权的思想。

“任何人在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当被推定为无罪。”如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9条规定: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11条第1款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依法公开审判证实有罪前,应视为无罪,审判时必须予以答辩

上所需之一切保障。”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2款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视为无罪。”这些表述虽然互有差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含义,即:个人在未被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推定为无罪。这就是无罪推定的国际标准。在该项标准中,确立了无罪推定是关于个人所享有的一项权利原则。再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无罪推定规定于宪法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如《土耳其宪法》在第二章“个人的权利的义务”第38条第4款规定:“任何人在未被法院证实有罪以前,应推定为无罪。”《越南宪法》在第五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72条1款规定:“在没有具备法律效力的法院判决书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被看作有罪并要受刑罚。”《俄罗斯联邦宪法》在第二章“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第49条规定:“每个被控告有罪的人,在其罪行未被联邦法律所规定的程序证明和未被法院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之前,都被视为无罪。”而有的国家的宪法则更明确地指出,无罪推定是宪法给予公民的权利。如《阿塞拜疆共和中宪法》第63条规定:“每个人都有权得到无罪的推定。”

无罪推定与公民的基本权利密切相关,强调这一点,旨在克服我国传统法学理论中认为无罪推定可有可无的观念,促使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必须重视人权。确立无罪推定原则,不仅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和与国际惯例接轨,而且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人权斗争中争取主动,以便就人权问题树立我国在世界上的形象。[13]

二、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是程序公正的需要

(一)程序公正的含义

公正是人类社会和法律制度实现的最高理想,是社会文明进

步的标志,也是评价一项法律制度是善与恶的标准。那么什么是公正?它是一个很抽象的,很难给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在西方,公正,也称公平、正义,具有正直、正当、公正、公

平、不偏不倚的含义。古罗马法一语道破天机:“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而“一个人应该得到的就是他有权得到的”,即法律规定应该享有的权利。在法律体系内部,诉讼法律制度与公正的结合最为直接,因为诉讼法律制度是具体落实、实现正义的,任何一种公正的法律理想都必须经由一个理性的程序运作过程才可转化为现实形态的公正。[14] 程序在一般意义上讲是指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安排的工作步骤、方法。在法律领域内,程序即依据诉讼客观规律,按着一定顺序、方式、方法、原则做出法律上决定的过程。具体的表现形式为诉讼法。程序在现代法治中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工具,而担负着比实体法更为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是现代法治的支点。程序对权力的行使具有规制、引导功能,即对权力的行使范围、方式、过程进行限制,使权力在预定的程序限制下,符合正义要求轨道上运行,揭开权力神秘的面纱,使权力运行更加透明化。英国谚语说得好:“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还应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所谓程序公正,是指诉讼活动的过程对有关人员来说是公正的,换言之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中所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所得到的权利主张机会是公正的。实体公正是指系统的“产品”是否公正;程序公正是指该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否公正[15]。它包括诉讼程序的正当性和诉讼权利的平等性等基本要求。就司法活动而言,程序公正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其一是保护诉讼参与者的平等权利和正当权利;其二是保障在诉讼中实现实体公正。

(二)无罪推定原则能够保障程序公正

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司法文明的产物,而现代法治是以程序正义为基本理念的。法律规定的刑事诉讼程序应当是公正的,公正的刑事诉讼程序是实现刑法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的必要保证。如果没有司法程序的公正,实质性的自由就会受到危害。如果被控触犯法律的人不能取得有效的辩护手段,那么一份满纸保证和详列各种自由的人权法案,可能意义不大或毫无意义。[16]相对于法律规范中体现的实体正义,它强调的是法律适用中操作规程的公平,相对于审判所达到的“结果的正义”,程序正义强调的是审判过程的严格和平等,相对于纠纷解决中情理与规则的综合平衡所追求的“实质正义”,它所强调的是规则所体现的形式合理性。因此,“程序正义”理念就是在于不否认实质正义或实体正义价值的同时,强调程序的优先或者说是以程序为本位。[17]

无罪推定原则对于实体公正的保障作用,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中均得以肯定,大都认为其通过为控诉方的刑事追诉活动设立层层阻碍,增加定罪难度,并适用疑罪从无,目的在防止法院对任何人作出无根据的、错误的判决,最大限度地避免错案。笔者认为,无罪推定原则的意义除具有上述纠错功能外,更大的意义体现在确保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人类社会从血亲复仇到纠问、弹劾式诉讼又至现代诉讼制度的确立,其中体现的程序正义价值远远大于实体的纠错功能,否则我们对于一个在法庭中当庭抓获的现行犯仍要赋予其一系列诉讼权利(包括无罪推定制度)的保护则不好理解。[18]

无罪推定作为一种可推翻的推定,其并不是对被告人作出无罪的结论,而是赋予了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无罪”的法律地位,以确保被告人在法院审判中得到公正、人道的对待,防止因被国家公诉机关司法权的追诉,而导致其人格尊严和诉讼地位的贬低和恶化。具体而言,无罪推定原则对程序公正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无罪推定原则能确保被告人在审判过程中受到公正审判的对待。为确保刑事审判中实体、程序的公正进行,应力求控诉与辩护职能的平衡。不能因一方职能过于强大,而导致相对一方职能弱化,从而产生双方诉讼地位的不平等。为力求公诉人、被告人诉讼地位平等,我们一方面应赋予被告人一系列诉讼特权,例如被告人有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享有无罪推定原则保护的权利。以此对公诉人的追诉权有所制约,提高被告人在诉讼中与公诉人的抗衡能力,使其双方都能真正有效而不仅仅在形式上以自己的诉讼活动影响案件的结果。另一方面要求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不得将被告人视为罪犯,不得以公诉人的起诉书为根据而作出被告人有罪

的结论。法官不应积极主动地追究犯罪,探求所谓的案件实体真实,应有一种中立的、超然的裁判地位,平等地对待公诉人与被告人的诉讼地位,尤其要保证被告人在诉讼中得到公平的对待,人格的尊严不因受到追诉而遭到贬低。

2、无罪推定原则确保被告人充分有效、富有创造性地参与法庭审判。无罪推定原则保证被告人在法庭审判中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司法机关追诉权的承受者,他可以通过律师或自己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也可反驳公诉人的举证责任。这样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既可以在庭审中运用对公诉人的证人、证据加以质疑的方式主动对公诉人进攻,又可以适用无罪推定原则的保护积极防御,充分有效地行使辩护权,以达到能够通过自身积极努力的诉讼活动影响诉讼结局的目的。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那么,被告人在庭审中就会有一种人格尊严得到尊重,诉讼权利得到保证的心理满足,法院的判决对其不再是一种强制,而是其被说服有罪的诉讼活动的过程记录。[19]因此,无罪推定原则对于程序公正的核心要求是确保被告人富有意义地参与刑事诉讼活动,而不是把被告人看作国家刑罚权得以实现的标的物。

3、无罪推定原则确保审判程序具有自治性,使诉讼活动符合理性的要求。法院只有经过合法、正当的审判程序,使被告人的罪行得以充分证明,才能在此基础上作出认定被告人有罪判决。这要求法庭的判决应产生于法庭的审判程序之中,而不是审判程序前、审判程序后或者审判程序外,即审判程序对实体裁判的产生和形成具有决定作用。法官的判决所依据的只是控辩双方的庭审中经过质证而被采纳的证据,而非预断、偏见和猜测,且法官的这种活动不应受到其上级或同事以及一些行政机关等外来因素的干扰,即诉讼活动符合理性的要求。

三、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诉讼国际化的需要

我国参加或缔结的一些国际人权保障公约,对其中规定无罪推定原则的条款没有声明保留,如《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等,还有中国目前已加入了有关刑事被告人人权的一些主要的人权国际公约,比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者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等等。根据国际法上“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承认、接受国际条约,就意味着接受条约的内容约束。因此,我国就必须接受无罪推定原则的规定,并按条约要求贯彻执行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的思想自18世纪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作为反对封建司法的理论武器提出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一俟,就把它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并概之为无罪推定原则。如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9条规定:“任何人在未被宣告为有罪以前,都应当推定为无罪。”随后,无罪推定原则相继为建立政权的各资本主义国家所承认。如1947年《意大利宪法》第27条规定:“被告人在最终确定有罪以前,不得被认为有罪”;1982年《加拿大宪法》第11条规定:“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开审判中,依法证明有罪之前,应推定为无罪。”十月革命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采纳了无罪推定原则。如前苏联1958年公布的《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纲要》第7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任何人不得被认定为犯罪人并受到刑事处罚”;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宪法第181条规定,“未经法院作出有效的判决前,任何人不得被认为有罪。”不仅如此,无罪推定原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确认。如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1条规定:“凡受刑事宣告者,在未经依法公开审判证实有罪之前,应推定无罪。”显然,无罪推定原则已成为国际刑事诉讼中一项广为采用的普遍原则。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刑事诉讼国际化已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诉讼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世界,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日趋全球化、一体化,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也别无选择,必须修改和完善与诉讼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地解决国际条约中有关诉讼问题的规定在国内诉讼法中的适用问题,积极大胆地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刑事诉讼中的一切先进经验,健全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加速我国刑事诉讼国际化的进程。

第三章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的确立及实现

无罪推定原则是人类文明之花,是时代发展之果,是社会进步之功,蕴含着保障人权的法律思想,反映了刑事诉讼的民主精神,反映着现代的人权理念和程序理念。在刑事诉讼中,彻底地实现了无罪推定原则,是当代社会民主法制的价值追求。

一、立法之构建

无罪推定原则如何能够在我国确立,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保障人权,促进程序公正作用,笔者认为刑事诉讼实现无罪推定的方式关键在于立法。

(一)在宪法中明确规定

宪法是规定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根本法,而刑事诉讼法是实现宪法保障人身自由的有效手段,有的学者称“刑事诉讼法为实用之宪法”,[20]很多诉讼原则在宪法中找到根源。在刑事诉讼中,国家司法权和公民个人的权利发生直接关系,事关公民的生命和自由两项最基本的权利,这两项权利是其他一切权利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宪法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可以看出,无罪推定原则仅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是不够的,只有在宪法中予以规定,提高其法律效力,才能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它的重视,更好地保护人权。无罪推定作为一项强调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原则,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其规定于宪法中。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87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9条第2款也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

(二)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

无罪推定思想在我国刑事诉讼中从无到有,尤其是修改后的

刑事诉讼法已经明显吸收了无罪推定的合理内核,的确是一个显著进步。但不完善,也不彻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鉴于此,为使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得到彻底实现,仍有必要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完善。具体而言,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确立无罪推定原则需致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取消相对不起诉的规定。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取消了原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免予起诉制度,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在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中又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实质上还是意味着人民检察院享有一定的定罪权,即可以在不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有罪的前提下,对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予刑罚的案件认定犯罪,实际上是在法律规定上有罪,而结果上无罪。这显然是免予起诉制度的变种,仍然侵犯人民法院有罪确定权,有悖于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并与刑诉法第12条精神相对抗。因此,将来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应废除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的规定,使所有可能确定有罪的条件,即使是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案件,都必须交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因其繁琐而规定由人民检察院决定。

2、完全免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举证责任。对于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是否规定了无罪推定的诉讼原则,理论界的观点并非完全一致。但对无罪推定是一项先进、合理的诉讼原则这一点,认识上却是一致的。无论英美法系国家的学者,还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学者,均将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视为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内容,我国学者亦普遍认为,证据法上的无罪推定,首先解决的是举证责任问题。任何人在经证据证实并由司法判定有罪之前都应视为无罪,那么控告他人有罪的控告者就应承担证明责任。当控诉方不能举出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时,即使被告方未能举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也不能对其作出有罪的认定,因为被告人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如前所述,无罪推定原则在客观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负举证责任,也包括不负证明其自己无罪的责任。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应当说,我国刑事诉讼中基本上是这样做的。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无罪推定原则还有例外,即在“巨

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条件下仍然承担证明责任。在此类案件中,虽然由司法机关先承担举证责任,但是当司法机关证实有关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后,举证责任就转移到了身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肩上,即被告人必须说明差额部分的来源是合法的,否则就会被认定有罪。在法制不甚完备且司法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的情况下,为有效地遏制贪污贿赂犯罪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这样做确有其必要。但是,它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不应长期存在下去。因为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虽然实用,能收一时之效,但从长远观点看,这样做对于任重道远的整个民主法制建设系统工程的发展进程却是非常有害的。其危害有二:一是不符合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和民主精神,不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二是极易助长立法者和司法者的惰性,一方面使立法者因有应急奏效之举,而不念完善立法,以致国家有关立法停滞在不完备的状态,另一方面使司法者因有万全实用之策,而不思开拓进取,以致其业务素质滞留在较低的水平。在今后的刑诉法修改中,建议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修改“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有实罪”。法条可修改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申报的收入、差额巨大,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没收。”对财产虚报行为以犯罪论处,在我国刑法中已有先例。如刑法第158条规定了“虚报注册资本罪”。当然,设立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不实罪的前提是国家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目前我国仅有县处级以上干部财产申报的法律规定)。以“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不实罪”取代“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长处是:(1)有明确的犯罪构成要件。即国家工作人员实施了财产不实申报的行为;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以财产来源不明的不法状态来定罪的,构成要件不明确;(2)既体现了国家工作人员奉公守法的义务,又不违背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3)根据差额的多少分别量刑,有利于严惩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担的举证责任应当完全免除,以促使国家法制的进步和司法者素质的提高。

3、明确规定非法获取的证据的排除。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我国对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获取证据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对能否以查证属实的非法获取的证据作为定罪判刑的证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却未明确规定。因而,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科学性。就世界刑事诉讼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来说,对可否采纳非法获取的证据作为定案的证据的问题,各国的做法尽管有所不同,但其总的趋势是予以排斥的。如1984年英国的《警察与刑事证据法》第78条规定:对于任何在违反法令的情况下获取的证据都不得加以使用,并且在诉讼的任何阶段和审级中,都可以指出其不使用性。此外,意大利、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刑事诉讼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不仅如此,我国参加的1984年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第15条也特别规定:“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任何诉讼程序中,不得援引任何业经确定系以酷刑取得口供为依据,但这类口供可用作被控施用酷刑者刑讯逼供的证据。”因此,在将来修改刑事诉讼法时,为充分保障人权,履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赋予的义务,使刑事诉讼法更加科学,我国应当结合国情,大胆地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明确规定不得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获取的证据为确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

4、增设沉默权的规定。有人认为我国是吸纳了无罪推定原则,走出了西方无罪推定原则的误区。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沉默权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内容之一,新刑事诉讼法对此没有规定,显然,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罪推定。在证据理论上,沉默权是与反对自我归罪证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又称为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它是作为一项最低限度的人权保障规则,与无罪推定一样,体现的是刑事诉讼程序的人道性和公正性,是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辩护权相对应的且密切相关的权利,并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负举证责任交相辉映。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要求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提问,负有如实回答的义务。法律并

将被追诉人是否坦白罪行作为确有悔罪表现的一个标准,而是否悔罪表现根据我国刑法又是量刑的一个酌定情节。这实际上规定沉默有罪,不仅与法治国家的理念相背离,而且会导致刑讯逼供这一痼疾难以根除。另外,随着涉外刑事案件的增多,按照国际惯例中的“对待原则”,我国公民在国外作为刑事被告人就不得享有当地国公民所享有的沉默权,显然不利于保护我国公民在国外的合法权益。在世界上许多国际性公约和国家法律中都有关于沉默权的规定。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3款规定;“不得强制被告人自证或认罪”,《欧洲人权公约》、《美洲人权公约》等公约中都有类似规定。法国刑事诉讼法第114条规定,被告人享有不作供述的自由;日本刑事诉讼法第311条规定,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可以始终保持沉默或者拒绝回答任何质问等等。而且,世界刑事诉讼的实践表明,规定沉默权,就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规定沉默权,就不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遗憾的是,经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当然,这是基于有利于实践办案的需要,与有罪推定截然不同。我国面对的现实却是否认沉默权,其实质无疑于加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举证责任,难免不助长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获取证据或者逼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虚假陈述。由此,为保障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促使我国刑事诉讼法制更加科学,在将来修改刑事诉讼法时,补充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十分必要。

二、在刑事政策中的体现

我国的刑事政策中规定“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显然与无罪推定原则相背离,应当予以修改。建议对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提法可改为“主动陈述,从速办理”,优点是:1、“主动陈述”,强调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陈述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强迫或被诱骗的;强调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陈述事实”,而不是“有罪坦白”,以免陷入有罪推定。

2、“从速办理”,对于所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均有利。确实有罪的人可以早日获得审判机会,避免审判前的超期羁押;确实无罪的人可以早日洗清冤枉。

3、“主动陈述、从速处理”,对于陈述者与沉默者略加区分,不背离无罪推定的要求。因为“从速处理”仅涉及到程序问题,完全属于侦查及检察机关的权限范围,不涉及到刑事实体中的定罪和量刑问题,所以,不会出现象“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中实际上可能是“坦白者从严、抗拒者从宽”的司法悖论。

4、“从速处理”是许多国家法律中规定的被告人享有的一项诉讼权利。如美国宪法修正案第6条规定:在一切刑事诉讼中,被告人享有获得迅速、公开审判的权利。我国法律既然缺乏这种规定,那么,以刑事政策的方法来代替是符合实际的。

三、在刑事司法中的贯彻

“徒法不足以自行”。在我国刑事司法中,要切实贯彻、落实无罪推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此的高度重视,司法制度的完善,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更需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充分的体现。在目前我国还不具备贯彻无罪推定原则的前提下,当务之急是如何杜绝和防止司法中一些有罪推定的做法。这就对司法实践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转变思想观念,肃清有罪推定意识残余。我国长期封建社会有罪推定思想的传统沿袭及“文革”十年浩劫的影响,有罪推定在司法人员观念中或多或少还占有相当比重地位,再加上司法实践中"权力本位”、“官本位”意识的影响,要真正贯彻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的原则,确实需要一个转换思想观念的过程。因此,不从思想观念上根本废弃先入为主,有罪推定的残余,侦查活动、审判活动等是无法实现客观和公正的,无罪推定也难于实现,刑事诉讼势必流于形式,保障人权只是一句空话。因此,真正树立无罪推定的意识观念,对于司法实践尤为重要迫切。

2、改变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司法机关的执法水平。我国司法实践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

实体,轻程序”的不良倾向,无罪推定原则所要求的举证责任由公诉机关承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要求得到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一切程序保障的辩护权利;法院对公诉案件只做程序性审查,避免审前接触实体的问题等等,无疑是对以往“重实体,轻程序”,只追求最后结果的工作方式的冲击,这要求司法机关改变过去的不良作风,杜绝滥用侦查权、审判权,严禁逼供信。无罪推定原则通过程序公正保障实现审判机关的公正客观裁决,因此,法官不能先入为主,只能在庭审控辨双方的对抗中居中裁决。所以说,司法机关改变工作作风,尽快地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执法水平,也是刑事诉讼中贯彻无罪推定原则的根本要求。

3、改革现行司法体制,确实保障审判权的独立行使。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个根本要求是就是审判权的独立行使,然而,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对法院审判权的独立行使等来说,某种程度上是有其名无其实,还存在着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1)我国公检法三机关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特有刑事诉讼原则,再加上检察机关独特的“法律监督”职能,在一定意义上使得法院审判权的独立无法实现;(2)法院在组织人事和财政上受党政机关的制约,过多信赖于党政机关,司法审判独立从根本上难于得到保证;(3)我国审判权的独立是法院审判权的独立,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法官审判权的独立,审判员、合议庭的独立审判权受到法院内部审判委员会的限制;(4)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关系在实践中往往发生实质演变,形成上下级法院的领导关系,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干预,“上定下审”,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审判独立的实现。[21]由此,改革现行司法体制,减少各方面对审判权的干预,确保审判权的独立行使势在必行。

4、加强辩护制度,真正实现控辩双方力量均衡。刑事诉讼是国家专政机关追究犯罪、惩罚犯罪的活动,诉讼一方是作为国家机器拥有庞大权力的检察和公安机关,而另一方处于被侦查、被指控地位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决定了对抗双方实际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被告人具有辩护权,并享有审判时辩护上所需之一切权利保障,这是无罪推定重要体现。由于,现行刑事诉讼法在控辩平等与被控人人权保障方面还存在着障碍,表现在:(1)控方、辩方取证不平等;(2)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和会见在场权的规定不平等;(3)证据在审证中的地位不平等;(4)控辩主体的诉讼权利不对等;(5)法律援助范围规定过窄等,使我国刑事诉讼法在控辩平等与被控人人权保障方面同联合国人权保障及公正审判的标准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加强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制度,努力实现控辩双方力量均衡,不仅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人权的需要,也是我国参加并承认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的基本要求。

结论

本文从无罪推定的历史由来出发,对无罪推定的理念与实现进行了研究。通过剖析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存在的缺陷,阐明了我国尚没有确立无罪推定原则观点,进而对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确立及实现提出了的构想。

本文由此得出结论:

1、我国目前尚未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2、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确立及实现关键是立法。

注释

[1] 王振荣:《无罪推定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河北法学》1997年第5期第27-30页

[2] 切萨雷?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3] 参见崔敏主编:《刑事证据理论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1?272页。

[4] 参见卞建林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334页。

[5] 邬红旗:《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机能》,《现代法学》1998年第1期第9页。

[6] 赵树荣:《刍议无罪推定原则》,《河北法学》1999年8期第110-111页。

[7] 孙谦:《论逮捕与人权保障》,《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1年第1期第2-7页。

[8] 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180页。

[9] 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页。

[1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3-39页。

[11]美国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12]王家福、刘海年、李林主编:《人权与21世纪》,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13] 杨连峰:《新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增补条文争议》,《法学评论》1996年第6期第30-31页。

[14] 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

[15] 何家弘:《司法公正论》,《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第11-19页。

[16](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德蒙小G?宾厄姆?鲜威尔:《比较政治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68页。

[17] 范愉:《程序正义观念与中国的社会现实》,选自《中国检察网》。

[18] 杨曙光、金瑞锋:《无罪推定原则的再思考》,《河北法学》1999年第6期第107-109页。

[19] 杨曙光、金瑞锋:《无罪推定原则的再思考》,《河北法学》1999年第6期第107-109页。

[20] 林山田:《刑事诉讼法》,台湾三民书局,1990年8月增订三版第8页。

[21] 陈瑞华:《正当程序与控制犯罪的平衡》,《中国律师》199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江伟主编:《诉讼法论》第1卷、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卞建林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

(3)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版

(4)王家福、刘海年、李林主编:《人权与21世纪》,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1版。(5)胡锡庆、叶青主编:《诉讼证明学通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6)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7)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法律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

(8)郭道晖:《法的时代呼唤》,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9)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0)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第1版。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无罪推定原则的理念与实现的探讨,论述了我国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性,阐明了我国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确立及实现的构想和途径。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无罪推定的产生及发展。无罪推定作为一种法律思想,最早源于古代罗马法中“疑罪从无”。18世纪意大利启蒙思想家贝卡利亚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最先提出具有完整意义的“无罪推定”思想。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首次从法律上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此后,无罪推定原则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承认,并载入联合国法律文件,成为国际上普遍适用的原则。无罪推定是指被告人在未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判决以前,应当假定或者认为他是无罪的人。其核心内容:一是从法律上明确有权最终确定被告人有罪的司法机关的地位和权力;二是在法律上明确被指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在法院生效确定之前从法律上应推定其无罪,其各项诉讼权利和人身权利应依法得到保护。派生内容:1、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控诉方承担;2、从有利于被告人方面来处理一切合理的怀疑;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沉默权。在我国有罪推定思想从封建社会开始一直沿袭到今天,影响着人们的法制观念。新中国成立后,无罪推定思想初见端倪,几经周折,最后在刑事诉讼法终于中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内核,但与真正意义上的无罪推定原则还相差甚远。无罪推定的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有所体现,主要表现:一在法律上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加以区分;二是取消了免予起诉制度;三是规定法院对公诉案件的庭前审理是刑事审判的必经程序。比较外国有关法律,剖析了我国立法中无罪推定规定的缺陷,指出我国没有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原因是立法上不彻底;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权;举证责任不明确;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方面还有欠缺等缺陷。

第二章,我国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性。人权即以权利为核心,以保障人的尊严为出发点,以自由、平等、民主为追求目标。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在保障人权方面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并向国际标准靠拢。刑事诉讼法不仅重视对一般公民的人权保障,而且还特别重视对涉嫌犯罪人的人权保障,为人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无罪推定原则为保障被告人的权利而产生,国际社会己将其上升为宪法权利,在宪法或国际公约中予以确认。程序公正是指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中所到的对待是公正的,所得到的权利主张机会是公正的。程序公正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保护诉讼参与者的平等权利和正当权利;二是保障诉讼中实现实体公正。无罪推定能够有效保障程序公正,具体表现:一是确保被告人在审判进程中受到公正审判;二是确保被告人充分有效、富有创造性地参与法庭审判;三是确保审判程序具有自治性。确定无罪推定原则是我国刑事诉讼国际化的需要。无罪推定原则现已发展成为国际公约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对所参加缔约的公约没有声明保留,就意味着接受条约中关于贯彻执行无罪推定原则的内容。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法律全球化与之适应。因此,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是我国刑事诉讼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第三章,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的确立及实现。在我国要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第一,在立法上确立无罪推定原则。首先在宪法中明确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提高其法律效力;其次应在刑事立法中明确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具体而言:取消相对不起诉的规定;完全免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举证责任;明确规定非法获取证据的排除;增设沉默权的规定。第二,在刑事政策中体现无罪推定原则精神,修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提法。第三,加强刑事司法中对

无罪推定的贯彻和落实,包括:转变思想观念,肃清有罪推定意识残余;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司法机关执法水平;改革现行司法体制,保障审判权的独立行使;加强辩护制度,真正实现控辩双方力量均衡等。

Abstract

Based on discussions of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nocence presumption principle,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reasonability of establishing innocence presumption principle in our country, and also clarifie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principle is an inevitable step in the history.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nocence presumption are introduced, which, as a form of legal thought, is originated from the "nonexistence of the suspected crime" in the ancient Roman law. The complete idea of innocent presumption is raised in "Crime and Punishments" composed by Beccaria, the enlightening Italian ideologist of 19th century, and the first legislation of it is made in the "Human Rights Manifesto" in France in 1789, after which the innocence presumption is added to the judicial docume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as a world-wide recognized rule adaptive to many countries. The innocence presumption means, the defendant, before the judicial verdict comes into force, shall be regarded as innocent. The core contents include: 1.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judicial department as the last powerful level to convict the defendant of a crime; 2.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uspected offender/the defendant as the subject of litigation, their innocence presumption before the judicial verdict comes into force as well as legal protection of their litigious personal rights. The derivative contents include: 1. the accuser-bearing responsibility to prove the defendant guilty, 2. the treatment of reasonable suspect from the aspect favoring the defendant; 3. the assignment of the right to muteness to the defendant. The guilt presumption has prevailed ever since feudalism. It is not until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id the innocence presumption emerge and finally with great efforts done its core contents are absorbed into the criminal law still with large discrepancies with the real principle of innocence presumption. The innocence presumption principle is realized in the following ways: 1.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suspected offender and the defendant;2. the abolishment of prosecution exemption system; 3. the beforehand adjudication is set as an necessary procedure for a lawsuit of public https://www.doczj.com/doc/fb3207522.html,pared with relative foreign laws,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legislation for innocence presumption is anatomized, such as the incomplete legislation, the lack of right to muteness for the defendants, indefinite evidential burde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defendant's litigious right.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reasonability of innocence presumption is identified.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ies has constantly taken deepening and widening procedures in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which based on respect to human, pursuit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democracy. I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not only th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of the ordinary citizens is emphasized, but also special attentions are paid to that of the defendants. All these ensure th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The innocence presumption, issued for the sake of the defendants, has ascended to a constitutional right widely accepted in the Constitu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Procedural impartiality means that during litigious process the litigant participants shall be treated impartially and obtain their impartial claims opportunities. The procedural impartiality's functions are: 1. to ensure the protection of the equal and appropriate rights of the litigant participant; 2. to ensure the substantial justice during the litigious process. The innocence presumption effectively secures the procedural impartiality by ensuring 1.the fair trail of the defendant in litigious process; 2.the effective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defendant in a trail and; 3.the autonomy of the trail procedure. There is no declaration of our country of reserv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which meant that we had accepted the innocence presump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t present, China has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hich requires the judicial globalization and therefore the necessary establishment of innocence presump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establishment and realization of the innocence presumption are discussed. The legislati on issue emerged first. The innocence presumption shall be legislatively identified first in the Constitutions and then in the Criminal Law, concretely, in the form of the abolishment of nol-pros system, complete exemption of evidential burden from the sus pected offender or the defendant, explicit rejection of the evidence illegally obtained, and the additional right to muteness. Secondly the innocence presumption shall be materialized in the criminal law with amendments to the "Lenient on confess, severe on resistance" rule. Thirdly the innocence presumption shall be strengthened during the criminal judicature, including the changes in the concept by sweeping the remains of guilt presumption, changes in the work style to improve law-enforcement level of judicial bodies, reforms in the present judicial system to ensure the independent exertion judicial power, and the strengthened system of advocac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eal equality between accusing and defending bodies.

后记

三年前,我有幸成为吉林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在职攻读法律硕士学位研究生。在吉大这个神圣的科学殿堂,开始了又一次对知识的追求。三年的学习生涯,使我开阔了视野,了解了一些法学的前沿课题,并体会到了法治时代的脉搏,可以说,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论文的选题、结构安排到内容的充实、文字的推敲,均得到了我的导师闵春雷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指正。才华横溢、学术精深的闵春雷导师无论是做人品格,还是为学勤奋,都为我作出了鲜明的榜样,使我受益匪浅,得助良多。

粗浅的学识和法学功底,使我对法律问题的探讨,只能是一种理解和体会,浅尝辄止。因此,对我来说,论文的完成仅仅是一个起点、一种鞭策。

论文付梓之际,感慨颇多。吉林大学恩师的培育和教诲,我终生难忘,无以释怀。并借此向我的单位领导和同志们以及我的父母、爱人、孩子给予我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致以衷心的感谢。

于丽莉

2002年4月于吉大

目录

内容提要 1

前言 2

第一章无罪推定的产生及发展 3

一、无罪推定的历史由来 3

二、无罪推定的内涵 4

三、无罪推定原则与我国刑事诉讼 5

第二章我国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性15

一、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是人权理念的需要15

二、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是程序公正的需要19

三、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诉讼国际化的需要23 第三章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的确立及实现25

一、立法之构建25

二、在刑事政策中的体现30

三、在刑事司法中的贯彻31

结论34

注释35

参考文献37

论文摘要(中文) 1

论文摘要(英文) 1

后记

1

浅谈无罪推定原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

浅谈无罪推定原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 无罪推定原则,简单来说,就是指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这一原则是贯穿于刑事诉讼法整个过程的一项最基本原则。这一原则首先是由意大利人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的,随后成为了一项国际性的刑事司法准则。而它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原则呢?原因在于其蕴含的深远意义。 刑事诉讼过程本是一场公权力与个人权利相对抗的过程。在这之中,公安司法机关出于主导地位,这可以理解为:国家公诉人对个人进行公诉,实际上已经隐含着相信此人有犯罪倾向的意思,这样,无疑不利于个人权利的保护而将个人置于一个绝对劣势的地位,而法官必须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地做出裁决,否则公民的权利更加不能被保护。无罪推定原则实际上是在判决前给予个人应有的权利而将公民置于合法地位,这会使得公权力与个人权利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是正当法律程序所追求的精神,是保障人权的体现。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认有罪。”这条规定体现着无罪推定的一些原则,比如严格区分“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的称谓,废除了检察院免于起诉的制度,明确由控诉方承担举证否认责任。这些表明中国是朝着一个正确民主的目标前进着。但就无罪推定的真正内涵来讲,我国还尚未确定这一原则。《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是说在确认有罪之前不能当成有罪,这是一种含糊的说法,即不能确定你有罪但又不承认你无罪。如果说真正的无罪推定是对或是或非的一种确认,那么第12条却是对或是或非问题的一种回避。其次,我国刑事诉讼法始终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以沉默权。依无罪推定原则来看,控方负责举证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没有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义务,并且第12条的内容已涉及此方面,这就间接说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可以在审讯中保持沉默。但《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如实回答。”这实际上是要求犯罪嫌疑人做出承认自己有罪的陈述或是说明自己无罪,再往前推一步便可以想象出,这是有罪推定的体现。无罪推定原则应该强调人权的保障,犯罪嫌疑人有的是证明自己无罪的权利,而不是义务。 由此看来,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发展的确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阻挡在我们面前的,其实是中国的封建思想。有时候,文明也是一种包袱。大多数国民脑海中的封建思想太过根深蒂固,而这些思想总会在现实生活中制约着我们,而我们竟然毫无察觉。这在刑事诉讼法上的直接体现便是到目前为止还未明确无罪推定原则。在处理案件时,公诉人还是会不自觉的以 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待犯罪嫌疑人,这源于中国过去过分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比如,佘祥林案件。这也是完全违背无罪推定原则的体现。这让我想起

无罪推定原则

题目1/20 以下选项属于现代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的是()。 ?A自由裁量 ?B专制 ?C人权 ?D独裁 解析 正确答案:C 人权是人之为人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它是公民实现私人自主和公共自主的前提。保障和尊重人权是现代法律区别于传统法律的重要标志。故本题答案为C 项。 题目2/20 关于法治原则下的权利保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家赔偿是国家对于公民权利的一项救济措施,是为公民带来利益的,因此无须进行监督 ?B要推进国家赔偿审判公开,严格执行国家赔偿案件证据规则和听证质证程序,确保办案结果体现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 ?C要畅通权利救济渠道,认真受理和审查刑事赔偿申请,对符合赔偿条件的要应赔尽赔、当赔即赔 ?D各级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依法赔偿理念,增强人权保障意识,坚持依法、公平、及时赔偿 解析 正确答案:A 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忠实履行国家赔偿监督职责,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监督条件和范围,认真开展赔偿监督工作,依法纠正因赔偿决定不当对赔偿请求人造成二次侵权。因此,A项的说法不正确,当选。 题目3/20 我国刑法量刑的原则是什么?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D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解析 正确答案:B 《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该条的规定即“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刑法的量刑原则。因此,本题答案为B。 题目4/20 关于人权,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从本质上说,人权是法律权利 ?B法律可以保障人权的实现 ?C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 ?D保障人权是法治的要求 解析 正确答案:A 人权是指人之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从本质上说,人权是应然权利,是道德权利。人权通过立法转化为法律权利。故本题答案为A项。 题目5/20 劳教教养制度被废止的主要原因是该制度侵犯了公民的()。 ?A人格尊严 ?B人身自由 ?C劳动权 ?D休息权 解析 正确答案:B 劳动教养是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是针对没有构成刑法上犯罪,而违反行政法规的人进行的一种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无须经法院审讯定罪,即可将疑犯投入劳教场所,实行最高期限为四年的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育等措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而立法法规定所有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必须经过法律来规定,所以通过国务院的劳动教养条例来限制人身自由的做法是不符合法治精神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项。 题目6/20

贯彻无罪推定原则的几点思考

以刑事诉讼人权保障为视角从十八世纪人权运动兴起以来,人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热点话题,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人权的保护。通常,人权的内容一般被认为有三大类,即人身权、财产权(包括生命权、生存权、人身安全权、人格尊严权等等);政治自由和权利;经济、文化、社会权利。其中人身权是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及其引申出的“疑罪从无”理念,标志着我国在刑事诉讼中,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权保护体制。但笔者认为,我国无罪推定原则未能充分地得到贯彻,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特别是人身权的保护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对无罪推定原则对人权保护的价值、刑事司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一、无罪推定原则的渊源、内涵及价值(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内涵。无罪推定,是有罪推定的对称,起源于古罗马诉讼中的“有疑,为被告人利益”的原则,由于古代刑民不分,故又称之为无责任推定,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任何被怀疑为犯罪或者受到刑事控告的人在未经司法程序最终确认为有罪之前,在法律上应假定其无罪或者推定其无罪。无罪推定原则最基本的内涵是,任何人非经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被确定有罪之前,不能被认定为有罪,享有被认为无罪的权利。除此之外,无罪推定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1)、追诉者与被追诉者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2)、侦查、追诉及审判机关负有全面调查收集和提供证据的职责,所调查收集的证据必须具有证明有罪的可靠程度,排除合理怀疑。(3)被追诉人享有诉讼保障的权利,禁止对被追诉人和证人采取刑讯逼供、骗供、诱供等措施,非法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二)无罪推定原则的渊源。最早表述无罪推定思想的是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他在1764年所著的《论犯罪和刑罚》中指出:“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为罪犯,任何人,当他的罪行没有得到证明的时候,根据法律他应当被看作无罪的人。”此后,无罪推定原则逐渐法律化,至今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司法原则之一。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第9条规定,“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之前,应当被假定为无罪,即使认为必须予以逮捕。”此后,无罪推定原则被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所重视。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1条第1项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依法公开审判证明其有罪前应视为无罪。”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2项规定:“受刑事控告之人,未经依法确定有罪之前,应假定其无罪。”在社会主义国家,无罪推定原则也得到认可,前南斯拉夫《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被告人在其罪行未为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确定之前,不认为是犯罪的人。”1978年前苏联最高法院全体会议的决议中指出:“被告人(受审人)在其罪责未依法定程序被证明并被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所确定之前,被视为无罪。”我国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也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世界上很多国家将无罪推定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被归定在宪法中,如《美国联邦宪法》第5条和第14条修正案规定:“非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1982年《加拿大宪法》第11条规定:“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开审判中,依法证明有罪之前,应推定为无罪。”《土耳其宪法》第2章第38条第4款规定:“任何人在未被法院证明有罪以前,应推定为无罪。”《越南宪法》第5章第72条第1款规定:“在没有具备法律效力的法院判决书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被看作有罪并要受刑罚。”《俄罗斯联邦宪法》第2章第49条规定:“每个被控告有罪的人,在其罪行未被联邦法律所规定的程序证明和未被法院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之前,都被视为无罪。”(三)无罪推定原则的价值。无罪推定原则的价值,突出表现在其在人权保护方面的价值。无罪推定原则以人权思想和人权理论的发展为契机,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法律制度的落后、野蛮、残酷,在“天赋人权”的思想下提出的,无罪推定原则本身孕含了人权思想。无罪推定原则也必将推动人权保护的发展,它能够有效避免冤假错案、刑讯逼供的发生,从而切实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权利,保障公民的名誉、人

试论无罪推定原则

试论无罪推定原则 论文提要:当今,无罪推定原则已被不少国家确立为一项宪法性原则,并逐步演变成为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理论基石。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与司法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但仍有完善之必要。现从无罪推定原则的概念、历史渊源与基本内涵的认识、价值与具体规则及此项原则在我国的体现、不足与完善等层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无罪推定原则体现不足措施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概念 无罪推定①,是有罪类推的对称,是指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有罪以前,不得认为其有罪或者应推定其无罪。无罪推定的核心意义在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无罪推定原则又称有利被告的原则。在现代社会,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项在国际公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在各国宪法及刑事诉讼法中具有不可动摇的法律地位。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及其基本内涵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 在与古罗马与雅典时期,无罪推定已经萌发。在当时的诉讼中,侦查与起诉的职能独立于司法机关之外。当需要收集、补充证据时,由当事人自己凭借专职官吏赋予的权限去完成。在法庭上,原告和被告的地位是平等的。无罪推定虽然没有明确写在法律文件中,但是,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于司法实践中了。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内涵② 无罪推定原则已经成为现代各国刑事司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刑事司法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基本内涵进行分析:

1、只有法院才可以做有罪决定的宣告,其他任何机关和组织都没有权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是1996年《刑事诉讼法》新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该原则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内核,明确了只有人民法院享有定罪权的法制要求。从中不难看出该原则包括以下基本含义: (1)、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权力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定罪权是行使审判权的核心,人民法院作为我国唯一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统一独立行使刑事审判权。 (2)、人民法院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组成合格的独立的法庭进行公正、公开的审理,并须予以被告人一切辩护上所需的保障。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是唯一有权确定某人有罪和决定刑罚的机关。在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审查起诉程序中,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和证据,可以认为犯罪嫌疑人有罪,但这不是最终定性。只有人民法院依法所作的定罪判决,才具有确定某人有罪的法律效力。 2、法院应当用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不能推定或假设。 对于诉讼中事实的认定,应根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得认定事实。要求法官必须依证认定事实,同时限制法官的自由心证,如无证据能力、未经合法调查,明显与事理有违或认定事实不符之证据,也不得作为自由心证之根据。 3、在判决生效之前,被告人是无罪的,不能因为其被逮捕、被起诉、被审判而认为其有罪。 无罪推定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在未经判决以前,应先推定为无罪,这是一种法律拟制。法律拟制的一项重要作用在于,对某些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在无充分确实的证据条件下,确定有无、是非的方法。 三、无罪推定原则的价值及其具体规则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项确定和保障被告人法律地位的基本法律准则,已成为

试论无罪推定原则(一)

试论无罪推定原则(一) 【摘要】 在现代社会,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项在国际公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已被相当多的国家确立为一项宪法性原则,并逐步演变成为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理论基石。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司法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此项原则,但仍有完善之必要。本文拟从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及其基本内涵的认识、价值与具体规则及此项原则在我国的体现、不足与完善等层面进行论述,以期抛砖引玉之作用。无罪推定,是有罪推定的对称,滥觞于古罗马诉讼中的“有疑,为被告人利益”之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任何被怀疑为犯罪或者受到刑事控告的人在未经司法程序最终确认为有罪之前,在法律上应假定其无罪或者推定其无罪。在现代社会,无罪推定原则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司法原则之一,并承载起体现和尊重人权之重任。在我国,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作了重要修订。新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无罪推定等先进的思想,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刑事司法活动中对涉案人员有罪推定的历史。随着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尊重和保护人权”宪法原则的确立,在此背景下深化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认识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就此项原则作一次肤浅的探讨。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及其基本内涵 在法律发展史上,无罪推定思想是由意大利法学家贝卡丽亚作了最早表述。他在1764年所著的《论犯罪和刑罚》中指出:“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为罪犯,任何人,当他的罪行没有得到证明的时候,根据法律他应当被看作无罪的人。”此后,无罪推定原则被广泛认同与接受并逐渐法律化。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第9条规定,“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之前,应当被假定为无罪,即使认为必须予以逮捕。”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1条第1项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依法公开审判证明其有罪前应视为无罪。”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2项规定:“受刑事控告之人,未经依法确定有罪之前,应假定其无罪。”在社会主义国家,无罪推定原则也得到认可,前南斯拉夫《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被告人在其罪行未为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确定之前,不认为是犯罪的人。”1978年前苏联最高法院全体会议的决议中也指出:“被告人(受审人)在其罪责未依法定程序被证明并被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所确定之前,应被视为无罪。” 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将无罪推定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规定在宪法中。如《美国联邦宪法》第5条和第14条修正案规定:“非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1982年《加拿大宪法》第11条规定:“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开审判中,依法证明有罪之前,应推定为无罪。”此外,《土耳其宪法》、《越南宪法》以及《俄罗斯联邦宪法》等都对此项原则作出明确的规定。 尽管无罪推定原则已经成为现代各国刑事司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刑事司法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但对其基本内涵却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无罪推定是有罪推定的对立物。既然有罪推定是指司法人员在刑事被告人一经确定,即主观地认定其是罪犯,其诉讼活动都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无罪推定当然应是与之相反。然而,无罪推定尽管与有罪推定存在这种对立,两者还是有一致之处,即都是在刑事诉讼进行过程中,而不是在结束之时(判决后),在刑事案件事实尚未搞清、没有充分确凿的证据条件下,对刑事被告人有罪与否的一种主观认识。同时,无罪推定中的“推定”,不同于科学研究中的假设,因为假设并不是主观认定,而只是一种研究方法;也不同于法律中常有的根据已知事实对未知事实的推定,因为这种推定只是在法院的审判中才有意义,并不作用于整个诉讼过程。 第二种观点认为,无罪推定是指司法人员在没有充分确实的证据证明刑事被告人有罪以前,

论无罪推定原则

论无罪推定原则 一、摘要: 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和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本文将通过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起源和发展,论述无罪推定原则对被告及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影响,探讨其在我国的确立情况,及其对我国刑事活动的影响。从其确立的情况,论述其对我国法治建设、改善人权方面的重大意义。并在其论述中得出自己的一些司考,如何在我国更好的运用无罪推定原则,从被告人的权利,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有关引入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则等诸多方面探讨! 二、关键词。无罪推定,人权,法治,被告,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 三、正文 1.1绪论 18世纪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时代步伐,法学方面的许多思想也于此洪流中产生。1764年,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著名的《论犯罪与刑罚》中,对残酷的的刑讯逼供和有罪推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提出了无罪推定的理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称为罪犯。只要还不能十分确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我们知道,未经法院审判判决有罪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是专制擅断走向公正民

主,盲目愚昧走向社会法治,保障人权与实现正义的历程。对于人权保护有待进步的我国,在司法中确立无罪推定原则,保障被告的法律权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无罪推定原则起源及发展。 1.1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 无罪推定原则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正如我们知道的,其核心是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未经法院审判判决 有罪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在国家司法机关行使法律赋予的 权力时,要保证嫌疑人的诸多权利。概而论之,我认为有以下 三个方面的具体规则。 (1)疑罪从无规则。我们知道在刑事案件中,行使侦查权,主要是公安机关的职责,也是其权力!检察机关在有一定 的证据的情况下,代表国家行使起诉权。法院依职责行使审判 权,在控诉方提出的证据不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时,应当 作无罪处理。对任何一个案件的认定必须依靠确实、充分的证 据,如果达不到证明标准,即形成疑案。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一个人在未经正当程序被最终确认为有罪之前,在法律上应推 定其无罪或假定其无罪。这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任何人在未 经审判之前是无罪的;二、任何在经过正当程序审判后,未能 被断定是有罪的人,是无罪的。这里的第二个方面讲的就是“疑 罪从无规则”。“疑罪从无规则”表达的是“经过正当程序审判

论无罪推定原则

论无罪推定原则

内容摘要 无罪推定原则起源于意大利,最早由意大利著名法学家贝卡尼亚提出。作为当今世界通行的一项刑事诉讼原则以及现代法治理念,该原则已深入人心,并为各国刑事立法所采用。该原则是在以否定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有罪为出发点的纠问制刑事诉讼程序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项法律原则,它与刑事程序法定原则一起,构成了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基石。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思想是限制政府动用强制手段威胁个人自由、财产等基本权益,保障个人相对于强大的政府的独立及自治的主体地位。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无论是其诉讼制度如何,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这一原则。我国对无罪推定原则曾经长期持批判态度, 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部分地移植了这一原则的合理内核,虽然没有完全肯定无罪推定原则,但却标志着我国在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构建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将会不断改革,逐渐与国际接轨。因此,我们应本着完善刑事诉讼制度与推动民主法制进步的宗旨,真正确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无罪推定原则。 关键词:无罪推定原则 人权 疑罪从无 沉默权 举证责任

目录 一、无罪推定原则概述 (1) (一)无罪推定的内涵 (1)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 (1) (三)无罪推定原则的价值分析 (2)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吸收现状 (2) (一)现行《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包含着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些精神 (3) (二)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应当由控诉方承担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符合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 (3) (三)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基本上贯彻了“疑罪从无”原则 (4) (四)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4) 三、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进一步完善 (4) (一)确立有限的沉默权制度 (5) (二)进一步强化律师在侦查阶段的介入,同时在立法上确立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以遏制刑讯逼供 (5) (三)完善我国现行的取保候审制度和国家赔偿制度 (6)

刑诉:无罪推定原则

浅议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实现龙会会 20104101001247 法硕(非法学)10级2班 摘要:无罪推定原则能够使法院、检察院及被追诉的公民、法人平等对话,使诉讼向更民主的方向发展。我国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也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但是我国目前实行的无罪推定原则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无罪推定原则。本文试图从无罪推定原则在立法及司法等方面的欠缺着手就我国如何全面实现无罪推定原则加以探讨,并提出若干完善我国无罪推定原则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刑事诉讼无罪推定原则可行性 一、我国无罪推定原则的现状分析 无罪推定原则是一项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和确立的重要刑事诉讼原则,它可以确保多元的刑事诉讼程序价值目标的实现。无罪推定原则是指任何人未经法定的司法程序最终确认有罪之前,在法律上推定无罪。 1996年,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新增了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对该条我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完全确立无罪推定原则,但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内核。下文将从两个方面对我国无罪推定原则的立法现状及司法实践状况进行分析。 (一)现行立法中关于无罪推定原则的不足之处 1.沉默权的缺失

刑事诉讼法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权。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保持沉默或者拒绝回答和陈述的权利。我国新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相反却规定了这些人对于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这样极容易导致有罪推定。 2.对非法证据进入诉讼的控制措施不力 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非法证据进入诉讼的法律后果,相关司法解释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不论实践中对这些规定的执行情况如何,单从司法解释本身而言,这些规则就是不完善的。仅仅通过无罪推定理念的灌输并不能杜绝非法取证,尤其是刑讯逼供的发生。 (二)司法实践中无罪推定原则之适用状况 目前,在我国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项基本保障人权的理念和司法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该原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司法人员的观念中仍残留着有罪推定 新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将“人犯”这一带有强烈有罪推定色彩的词语变为“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但一些司法人员思想观念中旧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他们眼中这只是称呼的改变,他们仍用有罪推定的逻辑去司法。无罪推定原则首先在司法者的头脑中打了折扣,在司法化过程中必然大打折扣。 2.刑讯逼供屡禁不止

无罪推定原则 法律思考(一)

无罪推定原则法律思考(一) 内容提要]“无罪推定”原则产生于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对保障人权、建全法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世界许多法治强国所确认。作为一项各国普遍承认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在其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和运用。1996年,我国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无罪推定等先进的思想,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从而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有罪推定”的历史。但是与西方国家的无罪推定原则相比,我国还没有引进沉默权的规定,还不是标准的无罪推定原则。本文试图以无罪推定的概念、渊源和诉讼价值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刑事诉讼中确认无罪推定原则的必要性,以及我国贯彻无罪推定原则的现状和措施,以求教于同仁。 关键词]有罪推定无罪推定沉默权疑罪从无排除合理怀疑 一、概述 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有罪以前,不得认为其有罪或者应推定其无罪。因此,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应该说这一原则对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诉讼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历史上看,无罪推定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在否定中世纪纠问式诉讼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项法律原则,对封建社会普遍实行的有罪推定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刑法和刑事诉讼原则。在司法诉讼制度方面,摒弃封建法制的有罪推定,实行无罪推定原则,是司法文明战胜司法专横,刑事诉讼制度走向民主化的标志。 我国1996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由此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内核,但我国在刑事诉讼中尚未引进沉默权,因此,还不能说我国已经全面地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 无罪推定原则最早源于古代罗马法的“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的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对有疑问的案件,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即无罪判决。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法律思想和概念,最早是由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来的,他在1764年所著的《论犯罪和刑罚》中指出:“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为罪犯,而且在没有肯定被告人确实违反了所应遵守即保证予以保护的条件以前,社会就不能不对他进行保护。”、“如果犯罪行为没有得到证实,那就不应该折磨无罪的人。”此后,无罪推定原则逐渐法律化,至今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司法原则之一。 作为立法形式,最早采用无罪推定原则的当属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该《宣言》第9条规定:“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之前,皆应当被假定为无罪。”此后,各国纷纷效仿法国,相继在宪法或法律中对无罪推定作出规定,使无罪推定成为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原则,成为宪法性公民权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意大利1947年宪法第27条规定:“被告在最终定罪之前,不得被认为有罪。”又如1982年加拿大宪法也规定“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平的公开审判,根据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应推定为无罪。”尽管世界各国对此表述不一,但均毫无疑义地确认和运用无罪推定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为法西斯残害平民的暴行所震惊,开始重视对人权的保护。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确认了无罪推定原则,《宣言》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获得辩护上所需要的一切保证的公开审判而依法证实有罪以前,有权被视为无罪。”首次为在世界范围内贯彻无罪推定原则提供了依据。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则再次确认了无罪推定原则。 我国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确认,在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在香港刑事诉讼中仍然实行无罪推定原则。《基

无罪推定原则的价值与意义

无罪推定,又可称为无罪类推(与有罪类推相对应),简单地说是指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 内容 1997年10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意味着,在法院依法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处于有罪公民的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被追诉者在被起诉前处于犯罪嫌疑人的地位,被起诉后则处于被告人的地位,从而避免将其视为“有罪者”、“人犯”或“罪犯”。 2、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公诉人负有提出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义务。 3、疑罪从无,即公诉人不能提出确实充分的证据证实被告人的罪行,法庭经过庭审和补充性调查也不能查明被告人有罪的事实,那么就只能判定被告人无罪。 无罪推定原则(presumption of innocence),意指“未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和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 确立意义 中国最高权力机关以立法的形式确认无罪假定原则决非偶然,而是符合刑事诉讼的客观规律和现代文明国家司法程序的实际需要,是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确认无罪假定原则,有利于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问题。 在中国,由于过去的立法没有无罪假定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不少办案人员的头脑中总是抱有“嫌疑人、被告人进门三分罪”的错误观念,因而难免先入为主和主观臆断,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左”的思想倾向和解决刑讯逼供等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权利的现象。现在以立法的形式确认无罪假定原则,就可以划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罪犯的界限,明确“涉嫌犯罪”与“判决有罪”的区别,从而自觉地以辩证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为指导,切实克服先入为主和主观臆断的错误倾向和做法,有效地保障人权。 其次,确认无罪假定原则,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以辩护权为核心的诉讼权利,充分发挥辩护制度的作用。 在封建专制时期,刑事诉讼奉行“有罪推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是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只是受拷问被追究的对象,无任何诉讼权利可言。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并确立无罪假定原则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才成为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被告人才拥有与原告对等的诉讼地位,享有以辩护权为核心内容

无罪推定

论无罪推定 【论文摘要】 无罪推定作为一项在国际公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已被许多国家确定为一项宪法性原则,并逐步演变成为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理论基石。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罪推定思想,在法治道路上是一大进步,但仍有完善的必要。 【关键词】无罪推定无罪推定的规则 无罪推定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任何受到刑事诉讼的人,未经司法程序判决为有罪之前,都应被推定为无罪之人。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要有充分、确凿和有效的证据,在依法审判确定有罪之前,不能把被告人当作罪犯对待,更不能采取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搜集证据,侵犯被告人的人格尊严。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无罪推定对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罪推定的历史背景 无罪推定源于古罗马诉讼中“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的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对有疑问的案件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即无罪判决。这一思想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首次成为法律原则被载入《人权宣言》。其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法律乃至一些国际性文件以不同的方式确定无罪推定原则。我国先后加入《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一定程度上采纳了无罪推定思想。 二、无罪推定的内涵 无罪推定主张被告人在未经法律规定的正当程序判决之前,即在判决前的侦查、审判阶段应当被假定为无罪的人,而在法院最后判决阶段如果控方无充分证据证明其有罪则应判其无罪。在被告人有罪无罪、罪重罪轻无法确定时,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结论。被告人依法享有

沉默权,其拒绝陈述不应作为有罪的依据,被追诉人享有诉讼保障的权利,禁止对被追诉人和证人采取刑讯逼供、骗供和诱供等措施,非法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另外,追诉者与被追诉者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侦查、追诉及审判机关负有全面调查收集和提供证据的职责,其所调查收集的证据必须具有证明被告人有罪的可靠程度,排除合理怀疑。 三、无罪推定的规则 从历史上看,无罪推定作为封建社会有罪推定和刑讯逼供的对立产物,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在否定中世纪纠问式诉讼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项法律原则,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刑法和刑事诉讼原则。有罪推定往往导致刑讯逼供,屈打成招,虐杀无辜,这是封建社会在刑事司法制度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野蛮。资产阶级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提倡其所谓的民主,认为无罪推定是一项自然权利,是人权的基本体现,从客观上看,是一种进步、合理的思想,其产生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在司法诉讼制度方面,摒弃封建法制的有罪推定,实行无罪推定原则,是司法文明战胜司法专横,刑事诉讼制度走向民主的标志。不仅如此,无罪推定原则还蕴涵着丰富的内容,而其核心是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精神是:任何人未被法庭最终确定有罪之前,应被假定为无罪。无罪推定的价值选择不是为了发现犯罪事实,而是为了保护被告人免受无端的刑事追究。它要求在刑事诉讼中把被告人视为诉讼主体7并在诉讼中享有相应的诉讼权利。它在刑事诉讼中最重要的适用体现在刑事证据制度中。在英美法系,英国普通法的诉讼理论中该原则也有较早的体现,后来为美国宪法及其诉讼实务所采用,英美法系刑事程序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这一原则。目前,由该原则衍生出与刑事证据有关的三大规则,对于从根本上确立无罪推定的原则和观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疑罪从无”规则的确立。

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 (1)被认为最早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无罪推定思想的是意大利启蒙 法学家贝卡里亚。1764年,他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写道:“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首次在国家立法中承认和确认了该原则,它在第9条规定:“任何人在未经判罪前均应假定无罪。” 随后,这一原则又在美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宪法或法律中确立下来。如意大利1947年宪法第27条规定:“被告人在最终定罪之前,不得被认为有罪。” “二战”以后,该项原则还被联合国法律文件所确认。如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11条第1项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依法公开审判证实有罪前,应视为无罪,审判时并须予以答辩上所需之一切保障”。 现在,无罪推定原则已经成为国际普遍适用的人权保障原则。(2)所谓无罪推定,即任何人在未被依法确定为有罪以前,应被 推定或者假定为无罪。对此,可以做以下理解。 A.首先,它是一种推定。任何人在没有被检察官举出充分证据证明有罪,并由法院通过合法、正当的程序作出有罪判决之前,应被推定为无罪,应被视为在法律上居于无罪的地位,不能被当成罪犯来看待。因此,在刑事诉讼中,他应当拥有一系列旨在对抗国家追诉权的诉讼特权和程序保障,如有权获知被控的罪名和理由、有权获得律师帮助、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等。 B.其次,它是一种可以被推翻的推定。如果法官通过合法、正当的审判程序,认为检察官提出的证据已经充分证明被告人是有罪的,因此作出被告人有罪的生效判决,那么针对该被告人的无罪推定就被推翻,在法律地位上无罪的被告人就转化成罪犯。否则,无罪的“推定”将转化成无罪的“认定”,被告人应被释放。 (3)在审判阶段,无罪推定原则有三项要求: A.法律已经推定被告人无罪,因此被告人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也没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B.检察官负有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并且这一证明责任是不可转移的。 C.疑罪从无。检察官有一定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但证据并不充分时,无罪推定没有被推翻,被告人应被宣告为无罪。

试论无罪推定原则

【摘要】在现代社会,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项在国际公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已被相当多的国家确立为一项宪法性原则,并逐步演变成为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理论基石。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司法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此项原则,但仍有完善之必要。本文拟从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及其基本内涵的认识、价值与具体规则及此项原则在我国的体现、不足与完善等层面进行论述,以期抛砖引玉之作用。无罪推定,是有罪推定的对称,滥觞于古罗马诉讼中的“有疑,为被告人利益”之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任何被怀疑为犯罪或者受到刑事控告的人在未经司法程序最终确认为有罪之前,在法律上应假定其无罪或者推定其无罪。在现代社会,无罪推定原则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司法原则之一,并承载起体现和尊重人权之重任。在我国,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作了重要修订。新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无罪推定等先进的思想,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刑事司法活动中对涉案人员有罪推定的历史。随着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尊重和保护人权”宪法原则的确立,在此背景下深化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认识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就此项原则作一次肤浅的探讨。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及其基本内涵在法律发展史上,无罪推定思想是由意大利法学家贝卡丽亚作了最早表述。他在1764年所著的《论犯罪和刑罚》中指出:“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为罪犯,任何人,当他的罪行没有得到证明的时候,根据法律他应当被看作无罪的人。”此后,无罪推定原则被广泛认同与接受并逐渐法律化。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第9条规定,“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之前,应当被假定为无罪,即使认为必须予以逮捕。”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1条第1项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依法公开审判证明其有罪前应视为无罪。”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2项规定:“受刑事控告之人,未经依法确定有罪之前,应假定其无罪。”在社会主义国家,无罪推定原则也得到认可,前南斯拉夫《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被告人在其罪行未为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确定之前,不认为是犯罪的人。”1978年前苏联最高法院全体会议的决议中也指出:“被告人(受审人)在其罪责未依法定程序被证明并被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所确定之前,应被视为无罪。”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将无罪推定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规定在宪法中。如《美国联邦宪法》第5条和第14条修正案规定:“非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1982年《加拿大宪法》第11条规定:“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开审判中,依法证明有罪之前,应推定为无罪。”此外,《土耳其宪法》、《越南宪法》以及《俄罗斯联邦宪法》等都对此项原则作出明确的规定。尽管无罪推定原则已经成为现代各国刑事司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刑事司法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但对其基本内涵却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empirenews.page--]第一种观点认为,无罪推定是有罪推定的对立物。既然有罪推定是指司法人员在刑事被告人一经确定,即主观地认定其是罪犯,其诉讼活动都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无罪推定当然应是与之相反。然而,无罪推定尽管与有罪推定存在这种对立,两者还是有一致之处,即都是在刑事诉讼进行过程中,而不是在结束之时(判决后),在刑事案件事实尚未搞清、没有充分确凿的证据条件下,对刑事被告人有罪与否的一种主观认识。同时,无罪推定中的“推定”,不同于科学研究中的假设,因为假设并不是主观认定,而只是一种研究方法;也不同于法律中常有的根据已知事实对未知事实的推定,因为这种推定只是在法院的审判中才有意义,并不作用于整个诉讼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无罪推定是指司法人员在没有充分确实的证据证明刑事被告人有罪以前,不应认定其是罪犯或应认为其是无罪的。无罪推定的基本精神是要求以证据定罪。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无罪推定才与有罪推定对立。有罪推定并不是以证据定罪,而是被告人业经指控即被认定为犯罪,或者虽然没有充分确实的证据也能对刑事被告人定罪。因此,无罪推定既不是一种法律推定,因为法律推定的本质是无证定案;也不是一种主观认识,因为它并不要求司法人员对被告人有罪与否

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律思考

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律思考 [内容提要]“无罪推定”原则产生于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对保障人权、建全法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世界许多法治强国所确认。作为一项各国普遍承认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在其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和运用。1996年,我国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无罪推定等先进的思想,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从而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有罪推定”的历史。但是与西方国家的无罪推定原则相比,我国还没有引进沉默权的规定,还不是标准的无罪推定原则。本文试图以无罪推定的概念、渊源和诉讼价值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刑事诉讼中确认无罪推定原则的必要性,以及我国贯彻无罪推定原则的现状和措施,以求教于同仁。 [关键词]有罪推定无罪推定沉默权疑罪从无排除合理怀疑 一、概述 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有罪以前,不得认为其有罪或者应推定其无罪。因此,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应该说这一原则对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诉讼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历史上看,无罪推定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在否定中世纪纠问式诉讼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项法律原则,对封建社会普遍实行的有罪推定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刑法和刑事诉讼原则。在司法诉讼制度方面,摒弃封建法制的有罪推定,实行无罪推定原则,是司法文明战胜司法专横,刑事诉讼制度走向民主化的标志。 我国1996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由此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内核,但我国在刑事诉讼中尚未引进沉默权,因此,还不能说我国已经全面地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 无罪推定原则最早源于古代罗马法的“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的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对有疑问的案件,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即无罪判决。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法律思想和概念,最早是由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来的,他在1764年所著的《论犯罪和刑罚》中指出:“在没有

浅析无罪推定原则

刘雨姬 【摘要】无罪推定原则自产生之日起,就成为涉讼公民防范国家权力不当侵害的最有效的法律屏障,其在实现司法公正与人权保障目标上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凸显,因而被世界各国作为刑事诉讼的一项基础原则所普遍遵循。本文从无罪推定原则的概述说起,指出我国司法理论和实践中宪法地位未明确、控诉地位不平等、沉默权等有关无罪推定原则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无罪推定原则;控诉权利;沉默权 刑事司法国际公约和有关国家的宪法条文中都有无罪推定原则的明确规定。在我国,无罪推定原则一直是法律界的争议焦点,1996 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认有罪”,该条规定虽然体现了无罪推定的精神,但我国尚未完全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在立法上,依然有一些规定与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精神公然对立或有一定程度的冲突,追根溯源还是立法上的滞后和观念上的障碍。以下,笔者谨对无罪推定原则做一个简单的阐释和剖析,旨在对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无罪推定原则概述 从历史上看,无罪推定原则最早渊源于古罗马法的“一切主张在未证明前,推定其不成立”的证据规则。系统地阐述无罪推定原则含义的当推18世纪的意大利古典自然法学派创始人贝卡尼亚(1738 - 1794) ,他在其不朽的名著《论犯罪与刑罚》( 1764年)中明确指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作为反对封建专制有罪推定的产物,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无罪推定原则就被写入各国宪法或刑事诉讼法典以及联合国国际文件中。如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第9条规定:“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有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该原则也被意大利、阿富汗、也门等19个国家的宪法所确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1993年俄罗斯将无罪推定原则收入新修订的《联邦宪法》中,其第49条第1款规定:“每个被控告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在其罪行未按联邦法律所规定的程序证实和未被法院做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确认之前,均视为无罪。”法国也于2000年6月15日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典中,在序言性条款中也明确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指导原则。在联合国国际文件中,《世界人权宣言》第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