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大纲

一、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一)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题

(三)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

(四)“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二)通过适当机制和谋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发展

(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文化的创意

课件知识点汇总

T01: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

T02: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题

T03: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

T04:“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

T0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

T0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T07:通过适当机制和谋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发展

T08: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文化的创意

正文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和指导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近两年,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成果喜人。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际上,此类保护已进行了几十年,但在中国还是近几年才出现,所以难免存在不足。

一、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一)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

今年,一些省的“申遗”数量巨大。有些专家戏称“三个小的集装箱”,但是其中精品有多少,或者经过梳理的真正称得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有多少,量大并不一定质量高。

现今各地都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拼“政绩”,如此下去,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申遗”应该是非常严肃的,判断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关注任何一个层面,符合相应的标准——具有文艺性的特定的标准。如果粗制滥造不仅会增加评选时的困难,也会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浪费。

(二)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题

“梁祝”传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于宁波,之后扩展到“梁祝”传说的流传地,如上虞、杭州、宜兴、鲁南等。作为一个传说,在各地都有所流传,是正常的,但“梁祝”传说之后的“申遗”演变成了利欲性的、带有狭隘利益的争斗,失去了文化遗产固有的保护性。更让人不解的是,某地申报“梁祝”文化遗产时,询问其在当地文化价值何在,他说历史上马家阻碍了“梁祝”的婚事。“梁祝”双双死后,从此三家就结仇,不通婚,到现在还是如此。他还说,现该地“梁祝”的戏是不演的,电影也是不看的,他认为这就是一种文化遗产。看后,真是哭笑不得,如果“梁祝”传说遗产,得到的文化价值是如此,这又有何意义。“梁祝”如此优美的爱情故事,在某些人看来,成为冤家,也成为了一种遗产,这就扭曲了其本意,这种遗产我们是要不得的。

缠小脚,是对古代女性的摧残,难道这种遗产也要继承吗?作为遗产继承,应该有一个向上的标准,是积极的,是对当地的民众和当地的思想情感有所帮助的。

(三)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

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人如何鉴定。单独的类型——棉纺技艺,上海作为单独申报人,成功了,那么传承人就是上海。而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具有普遍性,例如我国的三大戏剧——昆剧,越剧、京剧,在全国都有影响,流传面广,作为国家的文化遗产,有多处保护单位,有保护就要传承,但传承人是谁,这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越剧,虽然嵊县是越剧的发祥地,但其真正发展是在其他地方,浙江杭州的越剧人才多、技艺高超,然而杭州并不是越剧的保护

地,也就没有传承人,假如出现两个传承人,杭州越剧团自然不能服气,这就出现了问题。

福建闽南地区的提线木偶,提线木偶要发展和传承遇到两大问题:一是演员的培养,二是琴师、鼓师的缺乏。国家规定技艺性传承人要三十年以上的工艺制作年限,嘉定竹刻的传承人年纪都较轻,暂时还无法作为传承人,但是其已经做了多年的竹刻艺术,技艺已经出神入化,然而年限不到,就不能传承,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类问题如何解决,还在实践当中。

(四)“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

个别地区,“申遗”成功,取得荣誉后,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似乎保护就不是他的责任,有的甚至乱开发,破坏了原生态场景,而有的则借“申遗”大发其财。例如广东的凉茶,“申遗”后其销售量一下子提高了几个亿,这时候,“申遗”还是“生意”,就难以分清了。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而知识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许多文化馆、站的同志积极性很高,但对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做调查研究、如何进行记录都不清楚,即使经过短期的培训,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建立人才培训基地,进行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现今我国成立了文化遗产司,成为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机构有了,但人员却大部分缺乏专业知识,需要进行补课,或补充新的人员。各地对此都有不同的方法,但这时又遇到了各地方人才引进机制的瓶颈。今年上半年,上海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市文广局,急需人才的补充,然而一份《进入重点性领域指导意见》,使得专业人员无法进入,因为这份《意见》并没有把其需要的人员列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人才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更好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情况在中国各地普遍存在。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的对待和解决,并做相应的对策,有些地方做得比较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上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注意对传承人采取特殊补贴。南汇的锣鼓

书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上海文广局和南汇的文化部门,联手对锣鼓书的传人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而且不同的年龄段补贴具有差异,使他们的有生之年能够更好地培养后继人才,使之能够推广。

在国际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导向。例如,日本向传承人提供免费场所,进行制作表演,同时地方政府每月给予生活补贴,并对其销售的作品是免税的。像这些对传承人采取特殊的保护政策,提供政府补贴和实行某种税收政策的调整,使其能够自食其力,或者在适量的补助下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对于接班人、研究者的培养,浙江省采取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专门在三所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成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基地,将省内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碰到的重要、艰难的问题,作为一个课题让其研究,并给予每个基地20-30万元的基金,资助他们开展研究。如此,政府能够更加有力地依靠科研力量解决一些问题。

(二)通过适当机制和谋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发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妥善解决。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针对其具体内容,需要有许多机制和谋略来促使其发展。

现今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申遗,又要开发利用。那么如何操作,可以根据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凡是属于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绝对地保护,不能肆意改变或走商业化炒作的道路。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有的要全面保护,有的在保护基础上,要放开一条活路,让其回流到生活常态中去磨练,合理开发利用。如果将一些民间戏剧保护起来,束之于高阁,那就会失去地方戏剧的意味,有些戏剧一旦失去了商业的活动,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基础,当然对于商业活动,如何采取合理办法,值得思考。

对于一些专家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彻底地保护,是不切实际的。在国际上,有一门国际文化遗产经济学,专门研究文化遗产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如何合理利用。例如欧洲的一些古城堡,作为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但保护并不是修缮后关闭,而是通过低价卖给私人,并附带严格的规定:城堡中一草一木不能迁移,只能维修,不能损坏,可以居住,不能改建,一旦违反规定就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是一种保护式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要

对其完整保护,但是可以适当进行开发和利用。

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炒作,我们要进行抵制和批判,但是并不是反对在文化遗产经济学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层指导和合理使用。这种合理的使用,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的保护,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实践的运用中间,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和发展。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已经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其保护单位主体是国家文化部,但是文化部如何对该习俗进行保护,春节的习俗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其保护就要让其回到民众的生活中间。现今很多年轻人反映,没有人教授他们如何过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也失去了以前的味道。现在的春节只剩下年夜饭、放鞭炮,其真正的年味却少了很多。我们可以通过恢复某些古镇的年俗,来宏扬和保护春节固有的习俗,例如周庄,同时反过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干部和专家,往往有时候会单向思维,“保护了就不能开发,开发了就不要保护”,其实对于如传统节日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全国各地选取生态场景较好的地区,进行保护式地开发,开发中地保护。假如我们还不采取措施,我国的年俗就会越来越淡。如果不回到生活实践中去运用,是无法得到发展的。

(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文化的创意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一种文化的创意,并在文化创意基础上,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遗产并不是封闭的,也需要发展,但不是胡乱发展,而要依照原生态样式发展。如文学、戏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现代传媒、文化产业中发展,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是从魔幻小说《哈利·波特》中我们可以发现,取自欧洲、埃及神话的创意,使得他非常成功。欧美、日本的动漫其实也是取材于民间的神话传说,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形和发展。我们不要一提到保护就不能开发,我们要的文化遗产是为了使我们的经济更发展,生活更美好,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中如何做好文化的创意,是极其重要的。

作为一种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重要的是体现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好相处。实际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智慧和经验,对于现在是非常有用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将其发扬光大。例如一些传统的民约,其往往能将村落、邻里间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的处理,对于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和社会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老上海石库门内不成文的邻里关系也是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方式之一,对于促进里弄人群和谐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现在商品房的建设,使得邻里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要我们认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好,然后在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就如何适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是大有可为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场的恢复、整合和

重建

大纲

一、生态场的内涵

(一)生态场的概念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保护,需要借用生态场的合力

二、生态场的重构

(一)原真性概念

(二)原真性三要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场天然的互动交融

课件知识点汇总

T01:生态场的概念

T0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保护,需要借用生态场的合力

T03:原真性概念

T04:原真性三要素

T05: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场天然的互动交融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场的恢复、整合和重建,是一个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话题,也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质性操作时,可能遇到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例如由于工业化,上海的棉纺技艺失去了,棉田已经消失;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一些带有江南水乡细致婉约特色的类别也难以传承下去,如曲折悠扬的江南丝竹等;有的类别需要的不仅是技艺,还有深厚的绘画功底才能使其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顾绣由于一般绣娘缺乏绘画的功底,使它的保护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放回到生活中去,但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状态,如何回归。所以非物质文化生态场的恢复、整合和重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问题,也是配合保护所必需进行的一项工作。

一、生态场的内涵

(一)生态场的概念

生态场,是指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所谓生态场,即是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的整体性场景,包括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智慧、文化人格等组合的立体空间。它的合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的首要条件,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总的原则是回到生活。然而回到生活中去首先需要一个生活的样式,生活的状态失去了,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进行。例如,崇明岛、南汇、奉贤一带,炉灶壁画非常漂亮,但是随着现今煤气的发展,灶头已经不复存在,炉灶壁画失去了生存的余地,农民画也失去了农民。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生存的文化空间,这个文化空间就是生态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基础尚好的,就注意努力使其得以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基础已分散的,就将其整合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已遭破坏的,就要在一定区域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重建。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保护,需要借用生态场的合力

这不仅是形式上的需求,也是实际上的需要,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

生,不仅仅是一种表演类技艺或工艺性技艺单方面的作用,实际上综合了许多因素,特别是生态场的因素,使它能够发展。

乌泥泾棉纺技艺——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形成与发展对我们对于建立生态场的认识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中国纺织史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源于乌泥泾的“松江棉纺业中心”自宋末元初以来,直接影响中国600年,间接影响整整800年。1949年,上海棉田,占耕地一半以上。上海纺织局有50万产业工人,是上海最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上海绵纺织力量为全国之最,精美的产品深受全国人民欢迎,上海的纺织业一直是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直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产业结构调整,才渐渐淡出了中国的历史。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一书中,对开创人黄道婆在棉纺织史上的革命,作了高度评价。

在明末清初时期,松江一带棉田遍地可见,出现家家有纺车、人人会纺织的情景。据中国纺织大学教授赵文榜研究表明,“估计在1869年全国远销的棉布约为 4500万匹,其中松江府的七县一厅有3000万匹,占全国的三分之二。约在十16世纪(明朝中期)之后,棉布成为全国流通的商品,也成为人民普遍使用的成衣原料,当时不论南北,不论贵贱,大约有99%的人都以棉布御寒。在明末清初取得了“衣被天下”的美誉称号。

研究表明,中国棉布对外销售和传播起源于16世纪。在16世纪后期,中国棉布运销南洋群岛。17世纪初中国棉布经由澳门销往南洋的望加锡和交趾支那,以及日本。18世纪50年代以后,西班牙、荷兰、法国、丹麦、瑞典等欧洲国家也开展运销中国棉布,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中国棉布的主要买主。据史书记载,乌泥泾的棉纺技艺开创人黄道婆流落崖州三十余年,于元元贞年间(1295—1297年)返回故里,传播和发展了上海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改变了元、明两代苏南部分地区生产结构,发展了产业经济,推动了江南和中国手工棉纺织业发展,博得“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赞誉。然而,这一成果为什么不发生在最初传授黄道婆技艺的现在的海南岛呢?原因在于,光有一定的技艺还不足以构成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远景,而特定的生态场的综合合力才是构成一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定性因素。

1、生存环境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东端,我国南北海岸中部长江口南岸,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日照较多,无霜期长,自然环境条件良好。耕地土壤由长江冲积而成,土壤质地细小均匀,结构松散,土层深厚且绝大部分土壤为适宜旱作的潮沙泥、沟干泥、黄泥等土种。这就为棉花这种旱性作物的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上海地下水位高,既有利于植棉又有利于纺纱、刷纱,为纺织高质量的“松江布”提供了有利的本地条件。乌泥泾,是元明时代松江府上海县的一个古老城镇,位于上海县城西南二十六里,属二十六里保地界。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的故乡。遗址约在今华泾镇北、长桥镇南、龙华乡东湾村一带。乌泥泾镇古时水道交通方便,主要水道有7条,其中东西向有4条,南北向有3条。正是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诸环境因素,使其植棉、棉纺以及棉布贸易得以空前大发展。

2、生产方式

我国自古以来是以麻或蚕丝作为纺织原料,制成粗麻布或丝帛。大致从三国以后,棉花种植开始由海南和西南地区逐渐推广至珠江、闽江流域。几乎与此同时,棉花亦从西北一路传入我国新疆高昌等地区,并已织成棉布。直到南宋末年,江南一带才有棉花种植,南宋末年诗人艾可叔的《木棉诗》可以为证。而江南最早引种棉花的地方大概即是松江。《南村辍耕录》卷24说:“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跷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然而,这时的松江乌泥泾棉纺织技术尚十分落后,“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孤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黄道婆回到家乡后,改进捍、弹、纺、织之具,生产技术迅速发展。

3、生活智慧

生活在该地区的民众,经过长年的精耕细作,培养了其对技术的精益求精。纺织姑娘间相互的揣摩、学习,使一些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4、文化人格

在上海除乌泥泾外,还有浦东的三林塘一带、浦南的龙华、七宝、莘庄、梅陇等地区,几乎没有一家不从事纺纱织布的,女孩七八岁学纺纱,十一二岁学织布,传承学习黄道婆纺织技术在本地形成风尚。女性也就此成为家庭经济的主力军。与传统的家用的“男耕女织”不同的是,明末清初的女织已脱离“自给自足”

状态,而成为当时社会重要的流通商品,从而也改变了上海地区女性在家庭的地位和经济地位,并影响到恋爱婚姻的状况,女性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就为上海男人和女人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人格的走向定下了基调。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孕育,不仅仅是技术和个人智慧,而是整个生态环境综合因素,如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生活方式、生活智慧以及相应的文化人格,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孕育下,形成了独特的氛围,即适合于人生长发展的生态场。这种生态场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离开生态场,一旦失去了这个生态场,就需要重新恢复和构建。

二、生态场的重构

(一)原真性概念

生态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孕育发展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在恢复的时候要注意生态场的原真性。所谓原真性,也叫原生性,是指恢复其产生、适宜其继续发展的生态文化环境。

(二)原真性三要素

1、一地固有的原生态生活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例如,失去了棉田的棉纺业如何传承,虽然现在是现代工业社会,但可以开垦一片农田种植棉花,使得棉花的种植技艺以及棉纺织技艺在特定的传承物上得到延续。棉纺织技艺不应存于博物馆,而应该通过家族式的传承基础上,国家、地方政府采取政策,恢复少量的棉田。

2、一地特有的地域文化个性

嘉定竹刻——嘉定地处江南,自古绿竹漪漪,风物清嘉,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嘉定竹刻艺术与其特独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互相融合的。其书画雕刻汇于一体的技艺传递,有其独特的个性。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以刀代笔,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将竹刻从附属于实用工艺的范畴内脱巢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性。中国的两大技艺:嘉定竹刻、顾绣,不仅是民间的,也是文人的,是文人情感的融合。然而如何将其恢复,这就需要现代的竹刻艺人将人文气息与民间的雕刻技艺相糅合。

3、一地固有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的传递

嘉定竹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原有的书画气息传递,还需要做更多努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场天然的互动交融

生态场的建设,还必须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场天然的互动交融,使之进行良好的互动。

在大城市中,一些戏剧生存境遇较为尴尬,例如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沪剧,其生机还是缺乏真正的活力。虽然有国家财政支持,但它还是应该回到其产生的生态场中进行活动。

沪剧,作为上海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由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社会、人文、经济变化的生态场紧密相关。从“本滩”,“申曲”到定名沪剧;从茶楼书场、游乐场,到形成大型剧场综合艺术,反映了生活场的特点。现今沪剧要发展、进行保护,应重新回到生活场中去,返回到民间,形成新的观众群,并从中汲取营养,反过来促进艺术的发展。现今一些走向边缘的戏剧都存在此问题,城市中的戏剧其受欢迎程度,已经走向冷落,但是一旦回到民间,其依然生龙活虎。主要是因为它将艺术回归到民间,时刻调整其演出内容,符合民众的需求。因此,戏剧类艺术的发展,应该重新回到产生它,抚育它成长的特定的生态场中,进行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的

立场观念和方法

大纲

一、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相”立场

二、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场”观念

(一)“生活场”的定义

(二)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场”观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恢复其生存的“生活流”

课件知识点汇总

T01: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相”立场

T02:“生活场”的定义

T03: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场”观念

T0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恢复其生存的“生活流”

正文

一、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相”立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总体还是根源上,都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

二、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场”观念

(一)“生活场”的定义

“场”的本意,是指物理学中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于整个空间。这里借以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兼顾文化遗产生活场景的整个空间。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生活的立场上发生的,同时又与周边的事物发生联系。

(二)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场”观念

1、注意文化遗产有形和无形的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载体)是紧密相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孤立的,因此我们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要注意其有形与无形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的文化遗产交织在一起的形式是非常普遍的。例如,

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窖1573酿酒制造技术,它总是与酒糟、高粱等酿酒原料、酿酒的器具等有形的器具粘合在一起,但其操作中工人的技术、技能是非物质的无形的。这两者相结合构成了国窖1573酿酒的基本生活场内涵,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场空间。国窖1573酒窖还包括其生产场空间,生产场空间指的是多年来酒糟的发酵与空气中的微生物所形成的特定的生物场。这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活场,其中还包括人的体能活动和当地特有的水源。

“生活场”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有形和无形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是说只有这两种形态的结合,而是整个人在活动中间构成的“生活场”。我们有时候会忽略这个“生活场”,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会出现问题。国窖1573的酿酒技术曾经被日本的商业间谍偷去,但还是无法制作,这中间有缺少特有的水源和当地特有的高粱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缺少特有的“生活场”。

特有的生活场是指多年来生长于当地的人们在生活劳作中,形成的独特的人物交流的场景。一旦脱离这个生活场景,做出来的1573的酒就会大打折扣。假如在上海黄浦江畔建造国窖1573的酒厂,按照同样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还是无法生产国窖1573的酒,至少不会有原来的口味,因为不存在这样独特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场景。

我国特有的一些酿造的技艺,例如镇江的醋、绍兴的黄酒,都是经过多年酿造生活空间的营造和氛围的融合,形成了许多非物质所能勘定的独特的韵味,为独特的酒、醋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从“生活场”出发,还要保护这种“生活场”。现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旅游过度开发和商业极度炒作,破坏了原生态生活场景,使得其成分受到严重的损害。例如摩梭人的“阿柱”婚姻,它本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的形态,但是由于商业炒作和旅游开发,其原生态面貌受到很大变化。一些原生态民歌,例如牧羊歌,当在山区、黄土高坡吟唱的时候,面对羊群和黄土高原,其激昂的声调与在舞台上激昂的声调是无法保持一致的。为了保持这样的民歌,不能把其放置于舞台、音乐学院作为对其的保护方法,还

是应该在原地进行传递和传承,否则就会损害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方面保护,一方面由于开发过度,“申遗”变成了“损遗”,使得遗产受到了破坏,像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注意防止单纯文化碎片式的保护

所谓文化碎片,是指原本一个整体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成了支离破碎的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文化的非单一性,其品种或类型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同一体。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是文化碎片式的保护。缺乏文化整体性的理念,人为地将其撕裂,单独将其中一部分作为一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保护,但实际上却破坏了文化固有的整体风貌和遗产的价值,从而成为了文化碎片。如果我们进行一种碎片式的保护,就如同珍稀动物进入动物园,却造成了保护式的死亡状态是一样的。

近两年,对于剪纸和年画的保护,有些文化遗产的工作者,深入农村、乡间,收购剪纸、年画,甚至把这些木板年画的板子收购起来进行保护,作为具体的进行这项工作的人,是一片好心,他眼看着这些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破坏,所以要进行积极的抢救,想以此把其保存下去,但其实际的结果却是当木板年画雕版进入博物馆后,当地农村就无法延续年画。年画是在过年这种特定场合下使用的,当年画的雕版进入城市,与农村的生活场景脱离,那年画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延续。保护不是保存,不是藏于高阁在里面观赏,而应在原有基础上维系其生计,并有所发展。当把年画、剪纸藏起来,与原有的生活场景隔离了,保护的就只成了单一的年画、剪纸的本身,相关的技艺却无法保持,而脱离了生活场的剪纸、年画就会失去生命力,保护的遗产与其美好想法就会背道而驰。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一个似是而非的保护方法,现在在进行年画、剪纸保护的都是国内的一些专家,但是如何进行年画、剪纸保护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家都缺少经验,但是从实践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碎片式的保护,破坏了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年画、剪纸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农民的生活场景、方式、节奏联系在一起的,一旦脱离,就如同野生动物进入动物园一

样,再也无法与原生态时相比。因此,对原生态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应回到原生态场景中,才能真正实现保护。这个问题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应该引起各方的注意,包括从事保护的专家,也应当冷静地思考。

3、关注生产技艺秘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类型:表演艺术和技艺艺术,从中国的实际来看,更应该关注与国计民生相关、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生产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扎扎实实地作好对其的普查、梳理和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场观念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我们日常衣、食、住、行的生活技艺,看似普通的生活方式和技术关系到族群、民族和国家人民的健康和发展,应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在我国的文人中,往往关注表演类技艺,因为我国古训所谓“雕虫小技,丈夫不为”,却忽视了生活技艺。然而恰恰是此类生活技艺,却支撑着其生命成长的保障系统。

我国经过上万年农耕的生产发展,积累了许多相关的生产技艺,而如今许多精湛的技艺已不可复制,已经丢失了。例如特殊陶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已经无法达到古时的制作技艺。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和艺术,有些我们只能从古代的成物、资料中去发现。例如马王堆遗迹中发现一件丝绸外衣,但是我们无法利用现在技术仿制,有些科学家研究认为是现代的蚕不如过去,吐的丝太粗,但是主要是没有了这类细丝和制作技艺,我们就无法制作。最近,在“遗产日”的时候,金沙遗址中的黄金面具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是现代人制作也很困难,当代一些名嘴如易中天、于丹认为是现代人浮躁、不能安心的原因才无法制作,但是这并不准确,现代人无法制作的真正原因是原有的精湛工艺失传,没有继承和发展,并不是现代人浮躁的问题。例如5000年前精美的良渚玉器,其中玉琮中圆柱形的孔是如何打通的?当时并没有机器切割,有考古学家猜测是使用鲨鱼尖牙打磨而成,也有人认为是使用细竹子打磨而成,但是最终也无正确结论。精湛技艺的流失导致在工艺上已

无法用传统工艺进行复制。

原本农业生产中许多技艺,现今已经失传。当初上海的先人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写的《辍耕录》,和之后明朝的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这些农业方面的耕植经验,曾经为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整个农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虽然现今我国有棉纺业制造基地,但现在究竟保持了多少以前的精湛技艺,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不应迷恋于一般的文化艺术的样式,更应该关注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技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恢复其生存的“生活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世态”的生活样式,就要从现实社会生活状态出发,恢复和保持其赖于生存的基础——生活流。就是说,要放到生活时间中去流淌、展现,而不是脱离这种生活。

例如,上海的顾绣、三林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亲缘关系,但他们真正发展是放到生活的长河中间才得到体现的。顾绣是由原来官宦人家的刺绣逐步流入民间发展而成的,而三林刺绣更是回归到民众的生活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真正的保护,就要回到民众生活的长河中,能够流淌下来,就能得到延续,否则就会被淘汰。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归根到底要坚持生活的原则,坚持“生活相”的立场,坚持“生活场”的观念,把他们放到生活的流中去进行检验、进行保护,进行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

大纲

一、组织的落实是基础

(一)增设文化遗产司

(二)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三)成立联席会议

(四)成立相关的专家小组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有清醒的认识是关键

三、制定基本的评判标准

(一)是一个地区的人类杰出的创造

(二)有历史的传统

(三)与当今生活有广泛联系

(四)有独特的艺术和技艺

(五)发生濒危

四、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相”立场

课件知识点汇总

T01:增设文化遗产司

T02: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T03:成立联席会议

T04:成立相关的专家小组

T05: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有清醒的认识是关键

T06:是一个地区的人类杰出的创造

T07:有历史的传统

T08: 与当今生活有广泛联系

T09: 有独特的艺术和技艺

T10: 发生濒危

T11: 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活相”立场

正文

2004年12月2日,在巴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

涛亲自签署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表明中国愿同教科文组织加强合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贡献。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我们一个国家的国策——有关文化建设的国策。从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来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不再只是文化部门的工作,已经延伸为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民族的责任。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由国务院领导、监督,文化部作为具体执行部门来贯彻、落实的。那么,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组织的落实是基础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言,组织上的落实是基础。

(一)增设文化遗产司

我国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由文化部作为职能部门,相应机构在领导、管理的。以前,在图文司负责领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时候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最近,中央决定在此基础上新成立相应的文化遗产司,更全面的、更系统的领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说明党中央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视。

(二)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在组织方面,除了增设机构外,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成立专门的领导中心;在各省市,相应成立了专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部门。

(三)成立联席会议

此外,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联席会议,共同把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评议、审定工作。而各省市也有相关的联席会议。以上海为例,上海除了文广局之外,还有其他部门参与管理和监督。从政府的行政部门设立相关的机构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成立相关的专家小组

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区县都成立了相关的专家小组。国家成立了专门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聘请了专家作为委员,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工作以及遗产的审定工作。我国领导人曾指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得到多方面关注的建设工程。从1949年建国以来,就文化建设工作而言,由中央指导管理,有专家积极参与、主动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最多的关注,群众对此欢欣鼓舞的。大家从不同的层面积极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形成了巨大的合力,从人员、技术、财力上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现在各地相关机构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有清醒的认识是关键

在各地的指导下,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接受了全面的普查,汇总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材料。上海郊区的某县,普查下来发现了上千个遗产名录,这说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储藏量是很多的。我国去年上报了千个,国务院公布通过了 518项。但是如果从国际的眼光来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方面,我国还要继续努力。以日本为例,日本领土面积小、人口少,各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共有一百多万项;我国领土面积大、人口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储藏量大,但是各级文化遗产却仅仅只有几万项,即使是有文字图片记载的我们保护的量也是不多的。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我国还要继续努力,而普查工作是极其重要的。

三、制定基本的评判标准

制定了基本的评判标准,才能更好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在就全国各地的反应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一个新的文化建设项目,对它的鉴定和认识还在发展中。我们可以通过其在实践中的发展规律,来评判它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是一个地区的人类杰出的创造

(二)有历史的传统

杰出的代表是有历史渊源的。在上海,由台商积极引资的琉璃坊的发展很迅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也提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要有代表性的,有历史渊源的,琉璃的制作工艺是现代人的创造不是历史的传承。因此,把文化遗产与当代技艺纠缠在一起的问题就是要鉴定的。一般来讲,至少要经过三代以上即百年的历史积淀和发展,才有可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历史的积淀是不行的。有学者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的翻译是不太科学的,“物质”的才叫“遗产”,“非物质”的应该叫“传承”。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文化遗产几乎都经过了久远年代的冲刷,有过历史发展的过程,但是评定也不能太死板,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区分。

(三)与当今生活有广泛联系

遗产必须和当今的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如果没有很大的联系就不能称之为遗产。

(四)有独特的艺术和技艺

有独特的艺术和技艺才能体现遗产的价值。

(五)发生濒危

没有濒危很难成为真正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在组织上采取措施、技术上普查、制定相应的评判标准。一般从影响力和范畴上来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四级: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和区县级的。就“传说”而言,我国的四大传说流传面很广,影响力很大,就可以成为国家级的遗产,但是对于某个区域性的传说来讲,就很难成为国家级的遗产。再从生产技艺讲,中国是产酒大国,但是成为国家级的酿酒技艺是很少的。所以,保护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上采取措施、技

中国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08-5-6 17:00:46 作者:刘伟明人气:1382 一、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早于1978年,原西德政府率先提出了绿色产品的认证,1991年法国、瑞士、芬兰、澳大利亚也实行绿色产品认证,1992年欧洲共同体达成协议,在共同体内实行统一的绿色 产品认证,并统一发放"生态标签".进入21世纪,世界上生产绿色食品的国家有100多个,绿色食品产量占世界食品生产总量的1%~3%.近年来,欧洲、美国、日本的绿色食品年销售量平均增长率为25%~30%.2000年,国际绿色食品市场销售额达到200亿美元,预计10年内将达到1 000亿美元.显然,绿色食品已成为当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并逐步取代常规食品而成为21世纪国际食品市场主角的趋势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实施绿色农业,生产绿色食品,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2年11月,农业部批准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绿色食品的标志、注册、监测检验和认定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工作。1993年5月,有机农业国际联盟接纳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为正式会员,1994年,国家环保局批准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1995年,该中心取得有机食品的国际颁证资格。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的绿色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进展,2002年,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1756个,产地监测面积444.7万hm②,绿色食品总数3046个,绿色食品产量2500万t,绿色食品销售额597亿元,出口额8. 4亿美元。 2.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态环境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瓶颈,畜禽类粪尿污染仍然相当严重,尤其是规模养殖场排放量大、处理率低,造成了对水域的严重污染,农业及生活废弃物污染、工业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等都严重制约着绿色农业的发展。 (2)目前,绿色农业生产许多沿用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多分布于比较边远地区,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所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还很低,且品种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人们对绿色农业的认识不足。一方面,生产者的观念滞后,而且缺乏从事绿色农业所应具备的素质,生产中,习惯于利用化肥、农药、由于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导致产品与环境污染的事件屡有发生。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了解还很少,直接影响了绿色食品所应该有的较高价值的实现。 (4)质量技术监控还难以同步跟上。在生产环节,绿色农产品生产的配套技术研究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相应的技术标准是否真正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与应用,还难以全面地确切掌握;在流通环节,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从外观上无法区别,而食用轻微有害的农产品后,通常,在短期内也不会表现出不良症状,绿色与普通农产品的质量区别还难以即时地展示在消费者面前;全程质量监控由于管理体制、检测体系、执法体系等问题,还难以统一协调解决,监督检测技术的实用性、可推广性不强。 (5)绿色食品的市场开发起步较晚,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由于绿色食品对产地和环境都有特殊要求,因而,绿色食品大多分布在较为边远地区,交通不便。而绿色食品的主要消费者又集中在城市,这就给绿色食品市场的扩展带来困难,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滞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畅。而且,许多鲜销产品由于运输困难,储藏期短,且包装手段落后,导致产供销脱节,也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拓展。 二、绿色农业的发展对策 发展绿色农业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发展绿色农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源头控制为中心,以组织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市场监

2020年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其对策答案

1.我国已签署的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世界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是()。(10.0分) 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C.《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D.《生物多样性公约》 我的答案:A√答对 2.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的()制度,形成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强化污染减排的“倒逼机制”。(10.0分) A.发展循环经济 B.恢复耕地 C.污染物总量控制 D.资源节约管理 我的答案:D×答错 正确答案:A 3.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在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必须首先从发展的()去解决。(10.0分) A.源头 B.过程中 C.结束后

D.全过程 我的答案:A√答对 4.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措施的是()。(10.0分) A.南水北调工程 B.发展低碳能源 C.调整产业结构 D.增加碳汇和碳捕集 我的答案:A√答对 1.做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是我国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对策,其中“节能减排”是指()。(10.0分)) A.节约资源、能源 B.降低能耗 C.减少污染物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我的答案:ABCD√答对 2.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包括()。(10.0分)) A.每年向国务院逐级上报目标完成情况 B.省级人民政府评价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 C.列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内容 D.实行问责制和“少数服从多数”制

我的答案:ABC√答对 1.2011-2015年,中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中“三湖”包括:太湖、巢湖、鄱阳湖,重点流域管理的目标是:Ⅰ-Ⅱ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5%。(10.0分)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2.我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23%,供应量却占世界的90%以上,其开发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3.环境问题只是由于环境结构的变化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影响或破坏。(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4.2011年我国重点湖泊的富营养化状态属于轻中度富营养化程度。(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43203246.html,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郑锋 来源:《卷宗》2020年第13期 摘要:伴随着世界文化传播广度、进度的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重要性也在随之提高。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多且普遍。对此,为了更好的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本文以河南的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案例,简要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美术;现状;问题;对策 河南有着传统文化发扬地的称号,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的重要地区。河南拥有的传统文化非常多,其中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的种类、品种也相当丰富,所涉及的承载体有泥塑、石雕、绢艺、年画、宫灯、语调以及钧瓷,这一些承载体充分展现着农工时代的手工藝术,同时也是传统思想文化、道德理念以及行为方式的重要体现途径,拥有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属于民族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永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特征。对此,基于河南民间工艺美术,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我国黄河文明孕育了相当丰富的河南民间美术遗产,有着中国历史四大明砚的澄泥砚,有着1300多年发展历史的低温釉陶唐三彩,有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等等。可以说我国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类型丰富[1]。因为河南的浓郁民间工艺特色,其形成了与农耕时代生活方 式、生产条件密切相关的文虎遗产,时代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创新,促使我国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的原本文化土壤以及传播空间遭受了严重的制约,其中一些具备代表性的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类型也在不断的消失或者是发生改变。按照传统相关的考证和近些年的一些研究来看,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的行业现状喜忧参半,其中“喜”在于门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随着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当代社会发展可以寻找到符合自身的发展空间与方向,但是“忧”在于门类正在不断的衰退。具体而言,相当部分的河南民间工艺美术门类在时代发展、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减少。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 在民间工艺美术的门类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环境之下,我国河南民间工艺美术整体发展问题仍然严峻,其主要问题在于下面几点:1)行业人数不断减少。目前因为传承方式的影响,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数不断减少,其中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以及社会传承属于主要的传承方式,其中以家族传承为主,传承过程中涉及的轨距非常多,导致传承团队人数不断减少,部分门类的传承规则还涉及“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这一促使许多文化不断走向衰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点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特点:系统性活态性(它包括文物、遗址、建筑群)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遗址,墓葬,建筑、石刻、石窟、壁画及近现代的不可移动性文物如石窟、可移动性文物如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 文化遗产:祖辈创造出来的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 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的职业性学科,涵盖十分广阔,内涵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利于文化传承的的多样性,丰富性。 概念: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表现形式如口头传说叙述,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探索,婚俗节庆礼仪风俗、传统手工技能还包括与上述形式相适应的文化空间。 特性:时间性,空间性,文化性。 文化线路:代表了人类的迁徙与流动:代表了一定地区内国家和地区贱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 意义:促进了文化的思想之间的交流,但是他必须集中在一个与其有历史联系与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性。 产业遗址:农业遗址、工业遗址,商业遗址 文献遗产:世界记忆工程 产生条件:可能性,具有丰富的资源、必要性保护和传承 独特的视野和视角 第一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的探索,告诉我们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深杜挖掘,告诉我们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律的探索,告诉我们该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的形成 第一阶段:20C三十年代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提出并倡导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人类的遗产。

第二阶段四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并设立国际资金来保护国际遗产。 第三阶段持续20多年的抢救努比亚遗址的救援和活动是催生世界遗产公约诞生的直接诱因。 2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 在国际社会拯救阿布辛贝勒神庙活动的影响下对文化遗产的法定保护进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议程上来,世界文化遗产概念也已成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个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国际遗迹和遗产委员会)就保护文化遗产起草了一个公约,同时美国和世界自然遗产联盟合作,对自然遗产保护进行归纳,并提议将自然遗产保护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同一个法律中。 世界遗产的内容: ①却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 ②指出缔约国在确定了潜在遗产方面的责任,以及他们在保护这些遗产时所起的作用。

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数据库浏览中国商业报告库中国资讯行提供 正文显示: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环境保护 【地区分类】中国 【时间分类】19991207 【文献出处】经济研究参考 【标题】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99文献)(7766字) 【副标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岳颂东 【正文】 环境保护产业是以防治城乡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环保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至今发展仅仅20年,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展望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克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完善环保产业振兴的政策体系,将使我国环保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1998年1月--6月为期半年的调查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除西藏、宁夏、海南以及台、港、澳地区,以下同)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9090个(企业单位7617个,事业单位1473个),其中专业单位5995个,占单位总数的66%,兼业单位3095个,占单位总数的34%。职工总数169.9万人,其中企业单位148.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7.4%,事业单位21.4万人,占12.6%。环保产业拥有固定资产720.1亿元,其中企业单位620.9亿元,占86.2%,事业单位99.2亿元,占13.8%。环保产业年产值521.7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59.2亿元,占总产值的88%,当年实现利润58.1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2.6%。调查显示,从1989年到1997年8年间,我国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新兴产业,具备了初步的产业规模,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保产业纵向与自身相比,发展是不慢的;但是横向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发展则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1.产业的总量规模依然不大,发展潜力十分看好。 1997年环保产业年总产值为521.7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对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十分严重的我国来说,确实不是很大。另外,在全国7617家企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90%左右,大中型企业占10%左右,即便在总量规模不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

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2.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和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 报告

编号:FS-DY-2040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

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民间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 设计理念: 通过自己在课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些。小组的合作学习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去了解知识的活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关资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讲授新课: 1、龙泉窑青瓷 (1)出示龙泉窑青瓷图片 (2)龙泉窑青瓷制作过程 2、传统木 3、浙江泰顺溪东桥 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它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所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称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

4、雕版印刷技艺。 5、兰亭集序(书法唐摹本)晋代王羲之。 提问:你能从“道”字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中感受不同书法的艺术特点吗? 学生:…… 6、如来佛观音菩萨像(西藏唐卡) 作业要求: 1、你有哪些想了解、不熟悉的文化遗产? 2、收集一些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资料。 3、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同学们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 归纳小结: 口头传承; 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 传统手工艺技能。

中国农业现状调查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种业, 对策, 发展 摘要:本文从世界种业发展趋势出发,分析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 我国种业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常年农业用种量在125亿公斤左右,巨大的种子需求量使得我国种子市场日趋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既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也使我国种业面临着具备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的国际跨国种业集团的挑战。如何使我国种业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我国种业做大、做强,是我国种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当今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 综观世界种业的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一)行业高度集中 在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竞争,企业不断的并购重组,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少数几家大的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行业的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种业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根据国际种子贸易联合会1998年统计,1998年世界种子年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22家,其中美国有8家,法国有5家;这22家企业当年的营业总额达到了75亿美元,约占世界种子市场份额的50%左右。在美国的玉米种子市场上,共有190多家经营机构,其中营业额排在前十位的十家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其中先锋公司占了40%,迪卡占了10%。墨西哥的圣尼斯公司则拥有世界蔬菜种子市场份额的26%。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世界种业的集中程度会越来越高,将逐渐形成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经营世界 种业的格局。 (二)竞争的焦点是科技和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当今世界种业甚至世界农业竞争的焦点就是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谁抓住了技术和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跨国种子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基拥有强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与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 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与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 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与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崔存新贾西城焦红云(济南市平阴县环保局2504000)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保护,正逐渐从政府专职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事业。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的成效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环境压力抵消,仅仅维持了环境状况不致急剧恶化。 (一)建立适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课题报告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文脉。 关注非遗保护,就是关注民族文化的本真。 第一部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已经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成功的式,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和丰富多彩。 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模、数量居世界首位。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无论是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还是省市区等地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量、门类、代表性,都居世界各国首位,一方面展示了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大国发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展示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意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形成了国家、地方协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体系。 2、构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管理的组织体系。 依照《中华人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及其他相关法规的规定,我国已经构筑起由国家文化部牵头、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分级负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管理的体系,也初步形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进行认定、审核、评估、评审的一套机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协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过数年的起草、修改、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已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及法律责任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部法律,在此基础上,各地先后出台了一些配套的地方法规和规性文件,初步构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4、初步建立起多元信息整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