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哲学教材解析

生活哲学教材解析

生活哲学教材解析
生活哲学教材解析

哲学既然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因此,它就要阐明世界的本质、世界存在的状态和发展的规律,它就要探究人类思维的行程,总结人类思想的智慧。它要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智慧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我们将学会如何看宇宙,看人生,看自己,看他人。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单元的核心问题,则是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了说明这一主题,首先就应当知道,哲学是什么?哲学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它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它的当代使命是什么?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所以,我们要用一个单元来讲。

设置本单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哲学、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意识;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意识,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

基于以上考虑,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这一课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哲学的自觉性,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哲学做好准备。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三:一是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二是哲学能够开启人的智慧;三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其中一、二是本课的难点和突破口,三是重点。围绕这三方面内容本课设计了两框,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在讲这一框时,我们既要注意克服学理化、教条化的倾向,又应克服庸俗化的倾向。为此,我们设计了两个“隐藏着”的知识点,一是哲学的起源,二是哲学的功能。

先看哲学的起源。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的起源和“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命题有何相关呢?道理很简单,既然哲学起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而每个人都在生活、实践、追问,包括小孩子也会追问月亮的那边是什么?太阳的那边又是什么?当然,这不是说小孩的思维已经是哲学思维,而只是说不

管我们自觉与否,哲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经常和我们发生关系,因此,哲学并不神秘。

再看哲学的功能。哲学的功能也表明生活处处有哲学。真正的哲学,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的这一功能是通过提高人的思维层次、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提升人的境界、让人学会生活来实现的。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审视和内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和动物不同。如果说动物只是漫无目的地“活着”,人则是自觉地“生活着”。人类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了的生活,应该是有明确的目标和思想的生活。既然每个人都在生活,因此每个人都和哲学有关系。这样通过“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功能”这两个知识点说明了生活处处有哲学。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这是本课的重点。在讲本框时,除了讲清楚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外,还应该让学生把握哲学思维的特点,即以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把握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反思、概括和总结。从这个视角,把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在教材中,我们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说明哲学思维的特点。“密涅瓦”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希腊人称为雅典娜,罗马人称为密涅瓦,栖息在她旁边的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可以看到整个白天所发生的一切,可以追寻其他鸟儿在整个白天自由翱翔的足迹。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反思、概括和总结。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本课主要是通过考察历史上先哲圣贤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看法,了解他们各不相同的哲学主张,引导学生领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二:一是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二是解释哲学基本问题。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本课设计了两框,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的主要任务是讲哲学的基本问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意义。在讲这一框时,主要应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有三种表述:一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是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三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第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但是,我们并没有说,对第二方面内容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哲学基本问题是用来划分哲学派别的,哲学上最基本的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而且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之间不存在一种统一的“可知论”,因此,不能用所谓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来模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阵营。所以,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我们只是强

调,绝大多数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作了肯定的回答,只有少数哲学家,如休谟、康德等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他们的观点被称做不可知论。

第三,哲学基本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活动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认识世界,一类是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工人做工、农民种地、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都离不开这一问题。它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二框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因为从总体上看,唯心主义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错误的;唯物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正确的。当然,对唯心主义哲学不应该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哲学也可能会适应某一时代的要求,反映时代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一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对唯心主义哲学应该采取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黑格尔哲学那样的科学态度。列宁把唯心主义比做“不结果实的花”。这朵花是长在活生生的人类认识的大树上的,因而建议在讲这一框时,注意使用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更具体、生动、形象。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三课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因为第一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课是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课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二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一框主要是讲哲学和时代的关系。一方面,真正的哲学是一定时代精神上的总结和升华,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另一方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前导,它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步伐,指导着社会的变革。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应该是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这样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历史上的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上的精华,因而应该有那个时代的“真正的哲学”。在今天,称得上“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真正的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一框主要是让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一框是本课的落脚点,三个目讲了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第一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大基础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解答。讲这一目时应该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的要求而产生的。站在这个高度,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类解放事业的重要意义。

第二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这一目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无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还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主要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说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本探究活动的内容有二:一是哲学的功能;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这两个问题,教师在授课中应予以重点阐释,具体内容见“理论评析”。对这两个问题,可作如下概括。

哲学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世界观的功能,它可以使人形成关于周围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帮助人们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方法论的功能,它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总体性和一般性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有三: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层次,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二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什么或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理解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点和能动的反映观点,坚持真理,反对谬误,把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和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第四课和第五课主要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六课主要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综合探究主要讲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基本结构是: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实事求是(综合探究)。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本课主要是从生活实践入手,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正确认识物质、运动和规律,明确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二:一是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二是说明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固有属性。本课设计了两框,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一框的基本任务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讲这一问题,应注意既要讲自然界的物质性,又要讲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可以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三方面理解。一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二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它的基本要素如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都是客观的;三是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我们放到了第十一课社会历史观中集中予以论述。

第二框的内容目标是,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主要讲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阐述这些思想是为了形成认识和探讨客观世界应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为第五课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好铺垫。

无论是本课讲物质观,还是下一课讲意识观,其落脚点都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落脚点放到了下一课中讲。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本课主要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论,基本要点有二:一是人能够认识世界和规律;二是人怎样才能认识世界和规律。围绕这两个问题,本课设计了两框。

第一框讲意识的本质。为了理解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有所了解。

第二框讲意识的作用。我们设计了三目:一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讲这一课时,应该始终抓住的核心问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讲物质观和意识观的落脚点。第四课通过讲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使学生理解到,认识和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本课则是通过对意识的本质与作用问题的回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类探究世界、追求真理,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本课主要帮助学生明确实践在人们探索

世界、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二:一是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是明确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围绕这两个问题设计了两框,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一框,应着力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注意树立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明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主要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实践及其特点;二是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一个问题:实践及其特点。讲授这一问题的逻辑顺序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

第二个问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基本内容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的内容目标是帮助学生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围绕这一内容,教材设计了三目,其中难点是第二目,重点是第三目。

第一目讲真理是客观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在一定条件下,对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目讲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真理都有其适应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人不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确立坚持真理、反对谬误的基本观点。

第三目讲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旨在让学生懂得,实践是发展的,人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牢固树立“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的观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实践与物质的关系。单纯地讲物质和意识,不足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从实践、从主体、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但是,不能把实践夸大到宇宙本体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实践,是以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为前提的。不讲实践,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就不能和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夸大实践的作用,由此走向否认物质先在性的歧途,就和唯心主义殊途同归了。

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这一综合探究主要把握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知道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解放思想,什么是与时俱进,懂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

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第二,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看做是整个第二单元的总结。这一原理可作如下表述: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自然界是物质的,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则是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明确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我们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事业成功的思想保证。

这三点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重点强调。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三单元是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怎样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对立统一观点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共设计了四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第七课、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综合探究)。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课的要点有三:一是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二是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是解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本课设计了两框,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的内容目标是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围绕此设计了三目,就是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应当明确,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都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我们就应该用怎么样的眼光看待它。我们所讲的联系观点只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客观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客观联系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观点是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观点。唯物

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联系的反映。在讲客观世界中的联系时,应该用“客观联系”来表述,在讲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理论时应该用“联系观点”来表述。

第二框的内容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围绕此设计了两目:一是整体与部分;二是系统优化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无疑也应包括上一框中讲的从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以及多样性来认识和观察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本课通过对物质世界发展本性的考察,让学生领悟发展的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本课的要点有三:一是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二是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三是认识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由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涉及联系、发展、对立统一、整体与局部等唯物辩证法各方面的基本原理,具有综合的性质,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问题放在综合探究中学习。本课设计了两框,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讲第一框,应着重把握发展的实质,让学生理解发展是一个与运动、变化有区别的概念,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还要了解发展是和联系紧密相关的概念,讲联系必然讲发展。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总体,相互联系就是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一起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者都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第二框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应讲清楚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发展的形式。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形式是从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

确立发展的观点,是本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不怕挫折、不轻视平凡的工作、脚踏实地地努力奋斗的意识。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学习这一课首先应当明确,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归结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又说:“统一物之分为两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否承认矛盾、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但是,相对于是否承认矛盾、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来说,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还是最深刻分歧所在。因为矛盾是

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即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后,还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本课的要点有三:一是通过对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的对立统一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领会矛盾的观点,即初步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二是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三是树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观点,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解决矛盾的关键。

本课有两框,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有两目:一是讲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二是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讲这一框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讲清楚什么是矛盾。我们讲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这里强调了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的思想,当然不是否定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或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过,当某一事物和另一个事物发生关系、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时,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对于这个事物来说是外部矛盾或事物之间的矛盾,对于更大范围的新的统一体来说则是它的内部矛盾,不处在统一体中的两个事物不构成一对矛盾。

二是要讲清楚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里所说的普遍性既是指矛盾的无处不在和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又指一定范围内事物矛盾的共同性质,而这同时也就是由矛盾的性质决定的事物的共性或一般。与矛盾的普遍性相对应的特殊性,则是说不同事物、不同时间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同时也是指由不同性质的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个性或个别。

第二框的内容目标是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学习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包括两目,一是讲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二是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分析法包括矛盾规律的全部内容在认识事物解决矛盾中的运用。这一框中讲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同时强调必须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这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坚持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这是由辩证法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正确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成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这是“破”;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实际,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立”。

坚持创新也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决定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通过指导实践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和本质特点,而改变世界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因此,我们把树立创新意识作为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

本课有两框,第一框讲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第二框讲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一框主要是谈创新的哲学基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二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这两方面从理论的层面说明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第二框主要是谈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实践的层面说明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讲这一课时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讲清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和扬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二,讲清解放思想对于创新的意义。创新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对前人的超越。因此,创新就要善于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正确对待权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这一探究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系统总结,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二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它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教师应主要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内容见该探究活动的理论评析部分。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行为选择

第四单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因为我们在前面各单元讲“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应该如何对待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两课、一个综合探究。基本结构是:历史观(第十一课)-价值观(第十二课)-人生观(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这一课的内容属于社会历史观的范围。主要讲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确立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围绕这些问题设计了两框。第一框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二

框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一框用三目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开头引入了邓小平的名言:“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名言应看做是这一框的导入语。这一框是讲社会历史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历史规律的,由此便很自然地进入这一框的主题。这一框的结尾我们用了邓小平讲社会发展趋势的一句话:“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这就是本框得出的结论。这两句话是遥相呼应的。

第一目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个关键是回答社会的本质问题,确认社会的客观性。对此有科学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树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在探究历史的动力时,停留在思想动机的层面,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却没有进一步考察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研究人类社会,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客观的,在这个基础上,阐明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确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第二目讲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生产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人们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为了维护自己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有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运动始终并决定社会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

第三目讲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阶级斗争,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在阶级社会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改革不断得到解决。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二框讲社会历史的主体。

对这一框的理解可以从实践入手,引出人民群众。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史,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框设计了两目。

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讲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从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在科学实验等实践中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在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中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三个方面,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二目讲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理论,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就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目讲了三层意思:一是群众观点,二是群众路线,三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这一点为第十二课讲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好了铺垫。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是本课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第一,要明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第二,要确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这一标准,一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第三,要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这就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本课的三框就是分别讲这三个问题的。

第一框讲价值和价值观,首先引入了价值概念。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是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因此,人的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活动对自己所属的社会以及他人的需要的满足。

第二框讲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主要的内容目标是确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应讲清两点:第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而异,具有社会历史性,进行判断和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第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我们进行判断和选择,应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第三框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应重点讲清两个问题:第一,只有在工作中,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劳动中,人才能创造价值,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二,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是创造价值的人生。人能够创造价值,这是人的价值所在。一个人创造的价值越多、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劳动的人是幸福的,走不出自我的狭隘天地,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因此,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这门课程根本的教学目的。我们选取了中学生最为关心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问题,以“坚定理想,铸就辉煌”为题,进行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就是为了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作为全书的结尾,这一探究应将生活与哲学这门课中讲到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综合地展现出来。

在这一综合探究中应讲清四层意思。

第一,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各不相同,但根本的途径是劳动和奉献。

第二,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对社会奉献的同时个人也会得到发展。

第三,人的价值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和贡献主要应当看他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什么。

第四,理想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至此,我们一开始提出的“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主题便走到了它的逻辑终点。我们从生活、实践的观点出发,讨论了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讨论了“世界是什么”:物质、意识、实践;讨论了“世界怎么样”:联系、发展、矛盾、创新;最后讨论了社会和人生是什么: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高二政治学科教学计划3篇汇总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高二政治学科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学科教学计划一篇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高二年级的1---6六个班级的政治教学工作。由于我们的学生面临下个学期的小高考的任务,同时对于本学期的哲学内容也是学生初次接触,不能很深刻的理解哲学的基本原理,不利于学生自己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压力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的完成小高考的任务,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的成绩,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教学的有效时间和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工作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继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更是为小高考做好一切准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小高考的情况,实现有效地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 二、主要的措施 1、立足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课标和考试大纲的精神和要求 通过认真地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准确把握它们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明确新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和考试大纲的考试等级要求,为有效提高课堂的效能提供保障。 2、注重实干,认真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认真研读教材,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深度与广度,在合理处理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的计划。 (2)要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灵活地运用自身的教学特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政治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真正“亲其师信其道” (3)注重导学案的编制,在编制的过程中要能体现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要能有一定试题的体现,试题要精选、精练。 (4)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教授学生书本的理论内容,更要注重加强学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真正的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够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5)对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要能在课后进行积极地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1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5.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主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④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合。 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桂东一中政治组胡建新 提纲: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2)为什么要设置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2、《文化生活》课标解读 (1)课标呈现方式解读 (2)《文化生活》教学容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2)《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及主要容 3)《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 二、《文化生活》处理建议 1、课程性质与理念 2、《文化生活》基本的教学原则 3、《文化生活》处理策略 4、教学案例分析 5、如何应对《文化生活》对教师的挑战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P24 P27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容。 (2)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文化生活》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5.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主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④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合。 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

2021高二政治教学计划

2021高二政治教学计划 高二政治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大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21世纪新型人才。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政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在总结实施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教学目标 1、认真围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的活动,同时结合学校全年工作的目标,融学科特色开展高二政治备课组工作。 2、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启发和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方法和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加强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全面提高课堂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效益性。

3、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及组织学生开展政治小论文的写作,有可能开展政治实践类课程。 4、全面提升高二年级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在各类大型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5、加强本组的资料建设,对本组近几年来的教研,教学的活动情况进行整理,为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积累。 6、经常性开展备课组集体活动,发挥合力,使全组成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工作。全组所有成员努力将工作做到最优,成为学生喜爱、学校放心的教学骨干。 三、具体措施 1.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政治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政治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政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政治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政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政治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政治知识、不断加深对政治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政治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

高中思想政治_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联系实际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雾霾的成因及其危害。

教师:关于雾霾,相信同学们都有一定的了解,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请同学们简单交流一下“你所了解的雾霾”。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雾霾的剖析来探究联系的含义及特征。 (二)【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一:请思考,为什么雾霾成为年度热议话题?它与我们的生产活动有联系吗(自主思考)? 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雾霾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师: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联系?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 教师:联系的普遍性具体怎么理解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 (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引导思考: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师生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是说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教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板书】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过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联系的第一个特点。下面我们看联系的第二个特点 探究活动二:雾霾是怎样产生的?在雾霾面前,人们真的只能望“霾”兴叹吗?我们该如何做?(同桌交流) 学生:(略)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5第五课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号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5.1意识的本质 5.1.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5.1.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一些动物见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 对于人来说,“望梅”可能“止渴”,“谈虎”可能“色变”。 ⑴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由遗传获得的本能。条件反射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具体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是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所特有的。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5.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鲁迅曾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⑴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如果说人脑是生成意识的厂房和机器,那么,意识的反映对象——客观存在就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将万水千山收于尺幅.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 总之,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

《南水北调》 (刘铁军摄) 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宄世界的本质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1世界的物质性 4.1.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看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上帝在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圣经·旧约·创世记》上 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 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 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 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 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 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天地 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 休息日。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 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 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古希腊哲学家在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 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⑴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 、“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⑵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入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2.1.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 地说,就 是意识和 物质的关 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专家点评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在表达哲学 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上各不相同。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 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2.1.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灶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思想政治_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 单位: 姓名: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学生在完成复习预习学案后,关键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分析和探究材料,应用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课对哲学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判断以及对它们各自发展形态的判断。本课知识是必修四的一个基础,理解它对以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着高考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对于这些哲学的基础知识,只有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才能保证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学习下一阶段知识。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技能: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不再那么陌生。 2、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学习态度:高考在即,学习目标明确,愿意刻苦专研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于哲学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优越性,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并用其指导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四、教学环境与准备 授课地点是多媒体功能室。多媒体教学系统、投影仪,学习网站,案例素材等。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新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 1-2 美好生活的向导

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高密五中2012级政治复习课教学案 必修四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No.1 157 154 易错易混知识点 1.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4.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等基本派别。 *****本课知识小结和体系构建***** ----拓展案--- 【考点训练】 自主学习指导课程 P179 体验高考 自我检测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5:5) 编写:赵长荣 审核:田运成 课时:2课时 使用时间: ----自习案--- 1.大约用35分钟的时间进一步巩固上一课内容,重要问题动笔写写、重新做做。 2.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结合课本和学案课堂案部分巩固如下问题: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课堂案--- 【考点梳理】 高考考点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科学 要求: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课程173页,掌握如下问题 1. 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1) 从本义上看 (2) 从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看 (3) 从与方法论的关系来看 (4) 从与具体看科学的关系来看 (5) 从于时代的关系来看 2. 正确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的功能是 3. 哲学与时代精神 4. 哲学的作用 (1) 从哲学的产生上看: (2) 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 (3) 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看: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前 言(第1课时) 一、学习哲学的重要性: 二、《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四、《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 五、《致同学们》:一共有六个自然段: 1、引入: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 2、回答: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递进: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 4、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 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六、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 生 活 与——单元: 哲 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2-16课时)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单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 课文:学习的主体内容: 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框构: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目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包括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 综合探究: 探究活动目标 探究活动建议 探究路径参考 理论评析

哲学教学计划

保山第九中学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下学期教学计划 执教教师:闫所花学科:思想政治所教班级:高二26、27班 一、学情分析 学生们虽然已经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但是其对高中生活而言第三个学期也只是又一个新的开始,由于他们还处于青春成长期对新鲜的事物又极其感兴趣,尤其是对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较强,带着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羡慕的心情,可塑性较大,比较容易引导,这是他们的优点。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起点低,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于初级阶段,学生理解基础上背诵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不喜欢背诵和思考,这样导致许多学生平时根本不学习,临时抱佛脚,自我学习能力差,缺少分析问题能力和意识,这样是并不利于高中教师的教学。高中教材相对于初中教材难度有较大的改变,有一定的深度,哲学知识又是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形成厌学的情绪,这样,就很难再去培养他学习这门课的兴趣。高二26班是理科班,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情况是:参考人数46人,最高分83,最低分26,优秀1人,及格6人及格率13.43%,平均分47.76.这学期的主要任务是会考,学生不重视,27班则是体育和美术特长班,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情况是:参考人数61人,最高分81,最低分47,优秀1人,及格21人及格率32.78%,平均分51.98。学生们总觉得自己学习的中心在专项的训练上,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加重,给老师组织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些情况必须要有充分的考虑,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并尽量节省时间为会考复习做充足准备。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二学习的是《生活与哲学》,使用的是人教版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紧紧围绕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展开。本学期需完成必修四课本共四个单元的教学任务,由于有会考任务,加上学生一开始对哲学抽象的知识理解有难度,所以,这个学期要在完成哲学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为下学期的会考工作打好基础,做好衔接工作。 《生活与哲学》全书有四个单元组成。分别是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全书共十二课。第一单元的课标内容:思考日常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区分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 .h1{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 oNT-SIZE:22pt;mARGIN:17pt0cm16.5pt;LINE-HEIGHT:240% ;TEXT-ALIGN:justify}.h2{FoNT-wEIGHT:bold;TEXT-jUSTI 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GIN:13pt0cm;LI 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h3{FoNT-wEIGHT:b 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6pt;mAR GIN:13pt0cm;LINE-HEIGHT:173%;TEXT-ALIGN:justify}DIV .union{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DIV.unionTD{ FoNT-SIZE:14px;LINE-HEIGHT:18px}一、编写《生活与哲学》的宏观背景 1.存在的问题。哲学是一座充满着神奇和智慧的殿堂。千百年来人们崇尚哲学,热爱哲学,孜孜以求地追寻着智慧和真理。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哲学似乎成了神秘、抽象、思辨和空谈的代名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哲学教学、哲学课程自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无疑是造成哲学的窘境和尴尬的重要因素。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课程一样,哲学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难、繁、旧的状况,存在着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存在着与高中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思想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在方法上,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如何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7第七课

《庐山高图》沈周(明) 哲学是一座高山。拾阶而上,谛 听来自智者的纶音妙语;俯首凝神, 让思接千载,心游八方。每个足迹都 写满了人类探索的经验,每种方法都 搭起了人类进步的阶梯。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有位淘金的老人,临终前问自己的两个儿子要什么东西。大儿子说:“我要您攒下的黄金。”二儿子则说:“您把淘金的方法教给我吧。”于是,老人把金子给了大儿子,把淘金的技术传给了二儿子。老人去世后不久,大儿子就把金子花光了,二儿子却慢慢积累了许多黄金。 如果我们把前人创造的一切知识成果比作金子,那么取得这些成果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淘金术。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

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七课 唯物辨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7.1.1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相关链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台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做起,最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归宿。《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 7.1.2联系的客观性

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长春市第五中学李玉光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同探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思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及教材最新变动等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教材分析 《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课程的主题与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 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材的突出特点:一、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贴近实际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三、贴近学生,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四、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教材体例特点: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每个单元又包括导语、探究活动、课文正文、辅助文、单元综合探究。 本模块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主要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观点;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阶级和阶级斗争、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观点。 生活与哲学的课程导语----第一单元 单元的核心问题: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标要求: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1.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1.3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主要内容: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 教学难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生活与哲学》教材结构的梳理

《生活与哲学》教材结构的梳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三种形态:古代相互唯物主义(弱点:科学性差、简单化)、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弱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与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社会变革的先导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 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三大理 论成果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上的物质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物质要区别开来。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概念、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 者;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 的、普遍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利用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 二、意识的作用

2020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学计划

2020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总体分析 《生活与哲学》全书有四个单元组成。分别是第一单元---生活 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三单元---思 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全书共十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标内容:思考日常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区分哲学两大阵营 第二单元的课标内容: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的课标内容: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确理解运用矛盾分析法,树立创新意识。 第四单元的课标内容:马克思正确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教学目的要求 在知识目标上,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在能力目标上,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方法与措施

1.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题时间,提高效率。 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3.要教会学生自学预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4.加强学生课后铺导,及时解决实际问题,避免问题积累而厌学。培养学生解决时间问题的能力。 5.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真正认识政治学科的功用,学会记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政治。看了“2017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学计划”的人还看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