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知识解答

地震知识解答

地震知识解答
地震知识解答

地震知识解答

你了解我们的家园——地球吗?

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什么是地震?

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

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通常说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这就要从地球的内部构造说起。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的多层球体,最外层的地壳相当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它与地幔(厚约2900千米)的最上层共同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便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该处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动,便造成地震。

为什么会地震?

东汉时期的张衡可谓地震事业的鼻祖,他发明制造了候风地动仪,在《全后汉文》中收录有他写的《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策》一文,文中说京师闹地震时雷电怒作,是“贡举”的诸多弊端造成人间变化无常,从而有“奔雷、土裂之异”,并提出只要秉公无私就可消灾免祸于萌芽状态的地震对策。这可算得上是地震对策第一说,但是基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哲学观点,无论对地震成因还是地震对策的看法,均为唯心之论,作者也仅仅是借地震针砭时弊并抒发政见而已。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认识从神话中走出。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随之出现了卢克莱修的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再有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的。

二十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

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地震学界普遍认为,天然地震是地球上部沿一地质断层发生突然滑动而产生的,这种滑移沿断面扩展,其破裂传播的速度小于周围岩石中的地震剪切波波速,存储的弹性应变能使断裂两侧岩石回跳到大致未应变的位置。

什么是断层,它与地震有关吗?

断层是地下岩层沿一个破裂面或破裂带两侧发生相对位错的现象。地震往往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是断层活动的一种表现,所以地震与断层的关系十分密切。

断层一般在中上地壳最为明显,有的直接出露地表,有的则隐伏在地下;它们的规模也各不相同。

岩石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称为断层面;根据断层面两盘运动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下滑)、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冲)、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相对水平错动)三种类型。

与地震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在现代构造环境下曾有活动的那些断层,即活断层。

全球每年发生多少地震?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什么叫地震波,它有哪些类型?

答: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面波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面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所以跟在横波的后面。

什么叫震源? 什么叫震中,它是怎样确定的?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什么叫震中距,如何划分地震的远近?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远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样。对于观察点而言,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的称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称为地方震。例如,汶川地震对于300多千米处的重庆而言为近震;而对千里之外的北京而言,则为远震。

什么叫震源深度?

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

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什么是震级,它是怎样测定的?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地震发生时,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常会因为仪器记录振幅“出格”而难以确定震级,此时就必须借助更远的台站来测定。所以,地震过后一段时间对震级进行修订是常有的事。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不同?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响,天津市区烈度为Ⅷ度,北京市多数地区烈度为Ⅵ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地震烈度是怎样评定的?

地震烈度是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等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定的,反映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如自然村或城镇部分区域)地震破坏程度的平均水平,须由科技人员通过现场调查予以评定。

一次地震后,一个地区的地震烈度会受到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用于说明地震烈度的等级划分、评定方法与评定标志的技术标准是地震烈度表,各国所采用的烈度表不尽相同。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什么?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它将烈度划分为12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Ⅰ~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为主;Ⅵ~Ⅹ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Ⅻ度以房屋破坏和地表破坏现象为主。

按这个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一般而言,烈度为Ⅲ~Ⅴ度时人们有感,Ⅵ度以上有破坏,Ⅸ~Ⅹ度破坏严重,Ⅺ度以上为毁灭性破坏。

什么是烈度分布图?什么是烈度异常区?

烈度分布图又叫做等震线图。震后调查结束后,将各烈度评定点的结果标示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图上,然后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即等震线)勾画出来,便构成地震烈度分布图。

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唐山、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都达到Ⅺ度。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但是也存在局部地区的烈度高于或低于周边烈度的现象,如果这种烈度异常点连片出现,则可划分出一个局部的烈度异常区。

造成烈度异常的原因往往是场地条件:软弱场地易加重震害,形成高烈度异常区;坚硬场地则可减小震害,形成低烈度异常区。这就是地震破坏程度并非随震中距的加大而一致减小的原因。

震源深度对震中烈度有影响吗?

震源深度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很大。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重。据统计,当震源深度从20千米减小到10千米,或从10千米减小到5千米时,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级并不太高,但破坏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几个主要地震带?

答: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什么是板块构造,它与地震活动有关吗?

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板缘地震?什么是板内地震?

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叫板缘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叫板内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我国)的地震多属此类。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 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8级以上地震9次。

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5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什么是“南北地震带”?

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什么叫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

什么是地震序列?

一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后,在震源区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继发生;这些成因上有联系的地震就构成了一个地震序列。

根据地震序列的能量分布、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差等,可将地震序列划分为主震-余震型、震群型、孤立型三类;根据有无前震,又可把地震序列分为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震群型三类。

由于强震发生后,往往还会有较大余震,甚至更大地震发生,所以震后还须防备强余震的袭击。

什么是主震-余震型地震?

主震-余震型地震的特点是: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

有时,主震发生前先有一些前震出现,这种主震-余震型地震也叫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例如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自2月1日起即突然出现小震活动,且其频度和强度都不断升高,于2月4日上午出现两次有感地震;主震于当日18时36分发生。

什么是震群型地震?

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级以下。如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即属此类,在3月8日~22日的15天内,先后发生6级以上地震5次,震级分别为7.2,6.8,6.7,6.2,6.0级。什么是孤立型地震?

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例如,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即属于此类,它的最大余震只有3级左右。

我国的强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我国的地震活动十分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其中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7级以上大震,约占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台湾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1900~1988年全国发生的548次6级以上地震中,台湾地区为211次,占38.5%。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及华北地区,而东北、华东、华南等地区分布较少。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地震是浅源地震,东部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在30千米之内,西部地区则在50千米~60千米之内;而中源地震则分布在靠近新疆的帕米尔地区(100千米~160千米)和台湾附近(最深为120千米);深源地震很少,只发生在吉林、黑龙江东部的边境地区。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3次;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35次,平均每年发生约0.7次;6级以上地震194次,平均每年发生近4次。与近100年的活动水平(大于等于7级的年均值为0.66 次,大于等于6级的年均值为3.6次)相比较,建国后的强震活动水平高于前50年的活动水平。

另外,我国强震分布显示了西多东少的突出差异。我国大陆地区,绝大多数强震主要分布在东经107度以西的我国西部广大地区,而东部地区则很少。据统计,1949~1981年间发生的27次7级以上地震中,西部约为20次,占74 %,东部只有7次,占26%;而6级地震,东部占的比例则更小。在1895~1985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全部7级以上地震中,西部占87%,其应变释放能量占90.8%。

我国的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的特点,6级以上地震几乎遍布全国。然而,地震活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活动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据统计分析,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活动水平最高的是台湾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率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6级以上地震发生率占全国总数的53%以上;在其他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中,发生6级以上地震次数大于5次的还有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河北等,以上七个省(自治区)集中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绝大多数强震,其中6级以上地震占90%以上,7级以上地震占87%以上。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震活动虽然分布较广,但是呈现明显的西多、东少,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这种分布特征为地震工作布局和确定监测预报及预防工作的重点地区提供了重要事实依据。我国地震灾害为什么严重?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身并不是灾害,但当它达到一定强度,发生在有人类生存的空间,且人们对它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时,便可造成灾害。地震越强,人口越密,抗御能力越低,灾害越重。

我国恰恰在以上三方面都十分不利。首先,我国地震频繁,强度大,而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几至几十千米。其次,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如台湾、福建、四川、云南等,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地震多发区或强震波及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第三,我国经济不够发达,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城镇,建筑物质量不高,抗震性能差,抗御地震的能力低。

所以,我国地震灾害十分严重。20世纪内,我国已有50多万人死于地震,约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什么是地震的直接灾害?

地震直接灾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包括: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

——地面破坏,如地裂缝、地基沉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水体的振荡,如海啸、湖震等;

——其他如地光烧伤人畜等。

以上破坏是造成震后人员伤亡、生命线工程毁坏、社会经济受损等灾害后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什么是地震的次生灾害?

地震灾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或社会正常秩序从而导致的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容器破坏后毒气、毒液或放射性物质等泄漏造成的灾害等。

地震后还会引发种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与饥荒。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地震火灾是怎样引起的?

地震火灾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由于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火势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酿成大灾。例如,1923年9月1日的日本关东地震发生在中午人们做饭之时,加之城内民居多为木质构造,震后立即引燃大火;而震裂的煤气管道和油库开裂溢出大量燃油,更助长了火势蔓延;由于消防设施瘫痪,大火竟燃烧了数天之久,烧毁房屋44万多座,造成10多万人死于地震火灾。地震水灾是怎样造成的?

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是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灾。例如,1786年6月1日,我国四川省康定南发生7?级地震,大渡河沿岸出现大规模山崩,引起河流壅塞,形成堰塞湖;断流10日后,河道溃决,高数十丈的洪水汹涌而下,造成严重水患。

震后疫病为什么容易流行?

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水源、供水系统等遭到破坏或受到污染,灾区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故极易造成疫病流行。社会条件的优劣与灾后疫病是否流行,关系极为密切。例如,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省华县发生8级地震,史载,死亡人数“奏报有名者”达83万之众;实则直接死于地震的只有十数万人,其余70余万人均死于瘟疫和饥荒。而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震后瘟疫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发生时正值炎热的夏季,但却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人间奇迹,次年春季流行传染病发病

率比常年还低。

地震海啸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我国有危害吗?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除了地震以外,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塌陷、滑坡等也能引起海啸。由深海地震引起的海啸称为地震海啸。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就是地震海啸。海啸形成后,大约以每小时数百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海域传播,一旦进入大陆架,由于海水深度急剧变浅,使波浪高度骤然增加,有时可达二三十米,从而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难。

从历史记录和科学分析来看,远洋海啸对我国大陆沿海影响较小。但我国台湾沿海,尤其是台湾东部沿海,地震海啸的威胁不容忽视,尤其是由近海地震引起的局部海啸,应给予高度关注。

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吗?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1997年12月29日公布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于1998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部法律,它是我国几十年来防震减灾工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的法律化。它的制定、公布、施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进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

什么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三要素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地震能预报吗?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苏联、日本、美国等相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有计划地开展了地震预报研究。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大规模地震预报的实践探索,基本上与上述主要地震研究国家同步。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们在观测仪器的研制、监测系统的建设、经验预报的积累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然而,作为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一个难于突破的世界性难题。

与日本、美国相比,我国在地震观测技术、仪器设备、通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仍有差距。但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相比具有优势:(1)我国所取得的大震震例资料、观测到的前兆现象和累积的地震预报经验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2)在总结预报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地震预报的判据、指标和方法,建立了一套地震预报的震情跟踪技术程序,把地震预报向实用化方面推进了一大步。而其他国家只停留在研究,或在个别地区以实验场的方式进行实验;(3)自1966年以来,我们在政府与社会的共同配合下,对海城地震、松潘地震等取得了有减灾实效的较为成功的预报,在世界地震科学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但是,我们的预报水平仍然很低,能作出预报的地震还只占极少数,当前地震预报仍停留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之上。

为什么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乘飞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登上距地球38.4万千米的月球;利用太空望远镜可以直接观测到遥远的行星。但是,在地球内部,只能活动在几米深的地下商城;深入到几十米的设施、数千米的矿井。人们能到月球上取回岩石,但还无法得到地球内部数十千米深的岩石。可谓是上天容易入地难。

概括地说,地震与其他事件预测相比,面临着一系列特殊的困难。这主要有:(1)研究对象特殊。地震预报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地下深处的复杂的地质—地球物理过程,目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2)现有的观测方法均是间接的。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二三十千米处,而当今世界上最深的钻孔只有12千米。目前人们只能依靠地面的观测资料,对地球内部的状况进行反演和推测;(3)难以实验与模拟。地震是地球上规模宏大的地下岩体破裂现象,其孕育过程又跨越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而,不但很难用经典物理学从本质上加以描述,也难以在实验室或者野外进行模拟;(4)研究结果难以检验。强烈地震对于同一地区可能是几十年、几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遇到一次,对于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时期的孕震过程,机理差异很大,所以,重复实践进行检验的机会很难碰到。上述种种困难,导致了地震预报的发展迟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一个科学难题。

地震预报应当由谁发布?有哪些具体规定?

1998年12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条例规定,一个完整的发布地震预报过程包括四个程序:地震预测意见的提出、地震预报意见的形成、地震预报意见的评审和地震预报的发布。1)地震预测意见的提出与地震预报意见的形成。地震预测意见属科学行为,它必须是依据真实、可靠的资料通过科学分析得到的,绝非是无根据的主观臆测。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提出地震预测意见,但必须上报县级以上地震工作部门或机构,而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只能由县级以上地震工作部门或机构通过召开地震会商会的形式产生。

2)地震预报意见的评审制度。由于地震预报发布属政府行为,不仅要考虑地震预测中的科学问题,而且要考虑与其有关的社会、经济影响。各级地震工作部门或机构作为同级政府主管地震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向政府报告地震预报意见的同时,必须提出相关的防震减灾工作部署建议。为此,有必要建立地震预报的评审制度。但紧急情况可以不经评审。地震预报的评审工作规定由国家和省级地震工作部门组织。

3)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临预报只能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但考虑到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特别是近几年来对一些中强地震作出有减灾实效的发布短临预报的实例,特别授予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的权限。但这个特别授权只能在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

什么是地震谣传?

一些关于地震的“消息”在社会上流传,它们并非是政府公开发布的地震预报意见,而是地震谣传。

强烈地震灾害造成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加之对地震知识和相关法规不够了解,人们便容易偏听偏信一些无根据的、所谓的“地震消息”,这是地震谣传得以存在的土壤。产生地震谣传的具体原因有:

①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由于气候返暖果树二次开花,春季大地复苏解冻而引起的翻砂、冒水等现象,误认为是地震异常。

②地震部门正常的业务活动,如野外观测、地震考察、对某种前兆异常的落实、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宣传等,引起的猜疑。

③来自海外蛊惑人心的宣传,或别有用心的造谣。

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上当受骗。

怎样识别地震谣传?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定是地震谣传:

①超过目前预报的实际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报意见。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

②跨国地震预报。如果传说地震是由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③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等传言,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听到地震谣传怎么办?

①不相信。尽管地震预测尚未过关,但是有地震部门在进行监测研究,有政府部门在组织和部署有关防震减灾工作,因此不要相信毫无科学依据的地震谣传。

②不传播。应当相信,只要政府知道破坏性地震将要发生,是绝对不会向人民群众隐瞒的。因此如果听到地震谣传,千万不要继续传播。

③及时报告。当听到地震传闻时,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反映,协助地震部门平息谣传。

④如果发现动物、植物或地下水异常时,要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不要随意散布,地震部门会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什么是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地震微观前兆是怎样观测的?

观测小地震的活动要使用地震仪;观测其他地震微观前兆则须使用前兆观测仪器,其种类很多。如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倾斜仪、自记水管仪、伸缩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

你知道《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吗?

这个条例是在1994年1月10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类地震观测仪器正常工作,以取得可靠的数据,每个公民都应当自觉贯彻这个条例。

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是:

①地震台内的监测仪器设备、设施;

②地震台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填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

③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中继站、遥测点用房等;地震专用测量标志、测量场地等。

震前地下水为什么会有异常变化?

地震前地下岩层受力变形时,埋藏在含水岩层里的地下水的状况也会跟着改变。有时,含水层像饱含水的海绵一样,在受力时把水挤出来;有时,隔水层破裂,使原来分层流动的水掺和在一起;等等。这些变化都有可能通过井水、泉水等反映出来;这时,井或泉就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

震前地下水有哪些异常变化?

①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由于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它的异常变化并非一定与地震有关。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气压变化等;地质因素,如非震的地质原因,改变了地下含水层的状态;人为因素,如用水量变化、地下工程活动、环境污染等。因此,发现异常后,要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去查明原因,做出判断。

动物行为异常有哪些表现?

多次震例表明,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

动物异常现象有:

——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动物行为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引起动物反常现象的因素很多,例如天气变化、环境污染、饲养不当以及动物自身不适,如生病、怀孕等等。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另外,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以后),人们情绪过分紧张,也可能在观察动物行为时出现错觉。因此,发现异常后不要惊慌,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

什么是地声,它有什么特点?

临近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这就是“地声”。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得最多。

地声的声响与平日人们熟悉的声音不同且多种多样。如:“犹如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似采石放连珠炮般的声响”“类似于机器轰鸣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等。但是,有时地声也不易与远处传来的风声、雷声、机器轰鸣声等相鉴别。

地光有什么特点?

地光也是临震前的一种宏观现象,我国已在多次地震前观测到,它们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有的也像电火光。它们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地光出现的时间一般很短,所以不易观测。鉴别地光也有一定难度,因为它的形状和颜色有时也与电焊光、闪电等有相似之处。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指什么?

抗震设防要求就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也可以称为防震标准。专业术语表述为:抗震设防要求系指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的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动参数或地震烈度。

防震标准与防洪标准相似,都是以多少年一遇的地震和多少年一遇的洪水进行表述。不同类型和不同重要性的建设工程,其抗御地震的准则和承抗风险是不同的。现举例如下:

1)对房屋建筑类型抗御地震的准则是三阶段设防,两阶段设计,即通常称谓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准则。而对一般性的房屋建筑风险水准确定为小震(多遇地震)为50年一遇,中震(基本设防地震)为475年一遇,大震(罕遇地震)为2 000年一遇。换一种表述方法,对应为50年超越概率63%、10%、2%的概率水准下的地震烈度;

2)水工建筑的抗御地震的能力或地震动参数,以不出现导致垮坝的裂缝为准则的设计方法。对一般性水坝,抗震设防要求取475年一遇的地震,即50年超越概率10%的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值设防。而对大型壅水建筑,则按5 000年一遇的地震,即100年超越概率2%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进行设防;

3)核电站工程的抗御地震能力的准则,为安全运行和安全停堆防止核泄漏的两阶段考虑。其中保证安全停堆的抗震设防要求为万年一遇的地震,即按100年超越概率1%风险水准下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设防。而安全运行的设防则取安全停堆设防烈度或地震的参考值的1/2。

综上所述,抗震设防要求是建设工程保障抗御地震能力的首要设防标准。

为什么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校舍、工厂厂房,乃至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抗御大地震的袭击,是能否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防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地震为什么会造成房屋的破坏?

地震时造成房屋破坏的“元凶”是地震力。什么是地震力?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惯性力,行驶的汽车紧急

刹车时,车上的人会向前倾倒,就是惯性力的作用。地震时地震波引起地面震动产生的地震力作用于建筑物,如果房屋经受不住地震力的作用,轻者损坏,重者就会倒塌;地震越强,房屋所受到的地震力越大,破坏就越严重。

影响震时房屋破坏程度的因素是什么?

首先与地震本身有关,地震越大,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重。其次是房屋本身的质量,包括其结构是否合理,施工质量是否到位等。第三是建筑物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包括场地土质的坚硬程度、覆盖层的深度等等。最后,局部地形对震害的影响也很大。

什么样的场地不适合建房?

选择建筑场地,须考虑房屋所在地段地下比较深的土层组成情况、地基土壤的软硬、地形和地下水的深浅等。以下场地是不利于抗震的:

——活动断层及其附近地区;

——饱含水的松砂层、软弱的淤泥层、松软的人工填土层;

——古河道、旧池塘和河滩地;

——容易产生开裂、沉陷、滑移的陡坡、河坎;

——细长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包或三面临水田的台地等。

怎样建房才有利于抗御地震?

①房屋平面布置要力求与主轴对称,并尽可能简单。

②房屋重心要低,屋顶用轻质材料,尽量不做或少做那些既笨重又不稳定的装饰性附属物,如女儿墙、高门脸等。

③房屋的高度和平面尺寸要有所限制,房屋之间应适当留建防震缝。

④结构要力求匀称,构件要联成整体,要采取措施加强连接点的强度和韧性。

⑤墙体在交接处要咬合砌筑,承重墙上最好设置圈梁,并在横墙上拉通。横墙应密些,尽量少开洞,屋顶与墙体应连成整体,预制板在墙或梁上要有足够的支撑长度。

⑥建筑材料要力求比重轻、强度大,并富有韧性。

⑦提高施工质量,认真按操作规程办事,土坯砖块要错缝咬砌,灰浆要饱满。

如何加固已建房屋?

常用的一些简单加固方法有:

墙体的加固。墙体有两种,一种是承重墙,另一种是非承重墙。加固的方法有拆砖补缝、钢筋拉固、附墙加固等。

楼房和房屋顶盖的加固。一般采用水泥砂浆重新填实、配筋加厚的方法。

建筑物突出部位的加固。如对烟囱、女儿墙、出屋顶的水箱间、楼梯间等部位,采取适当措施设置竖向拉条,拆除不必要的附属物。

如何及时维修老旧房屋?

为了抗御地震的突然袭击,对老旧房屋要注意经常维修保养。墙体如有裂缝或歪闪,要及时修理;易风化酥碱的土墙,要定期抹面;屋顶漏水应迅速修补;大雨过后要马上排除房屋周围积水,以免长期浸泡墙基。木梁和柱等要预防腐朽虫蛀,如有损坏及时检修。

城镇哪些住房环境不利抗震?

——处于高大建(构)筑物或其他高悬物下:高楼、高烟囱、水塔、高大广告牌等,震时容易倒塌威胁房屋安全;

——高压线、变压器等危险物下:震时电器短路等容易起火,常危及住房和人身安全;

——危险品生产地或仓库附近:如果震时工厂受损引起毒气泄露、燃气爆炸等事故,会危及住房。

农村和山区哪些住房环境不利抗震?

——陡峭的山崖下,不稳定的山坡上:地震时易形成山崩、滑坡等可危及住房;

——不安全的冲沟口(如平时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

——堤岸不稳定的河边或湖边:地震时岸坡崩塌可危及住房。

如果住房环境不利于抗震,就应当更加重视住房加固;必要时,应撤离或搬迁。

农村建房如何提高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目前,我国农村的绝大部分民居房屋处于未抗震设防的状态。我国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缺乏管理和规划,建造方法缺乏规范和抗震指导,基本上处于自行建造的状态,忽略了房屋结构的合理性和抗震性能,忽略了施工质量好方法,给房屋留下了地震安全隐患。在多次特大地震中,农村民居的灾害损失均显十分巨大。为了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应当从两方面加强工作,一是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纳入政府管理体系。承担农村民居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责任,加强农村民居抗震指导。另一方面则是因地制宜的制定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技术标准,组织编制实用、可推广的抗震房屋的样板结构图样。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能力应考虑:

1)合理选择场地,避开不利的地形、地貌以及地震时易产生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等不安全建设场地。2)适当处理地基。

3)打好基础。

4)选择抗震能力强的结构类型及其抗震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震害实践经验表明,砖房有较好的抗震能力,依次为木房屋、石房屋。生土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低下。

目前,已有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实施“抗震安居工程方案”,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建造什么样的房屋抗震性能较佳?

不同建筑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比较如下:

1)一般来讲,塔楼比板楼抗震性能好

因为地震波往往不规则,无规律,如果恰好赶上板楼的短轴方向,则板楼很像一堵墙,相比之下塔楼较为方正,因此同比抗震性能更好一些。

2)同比框架结构比砖混结构抗震性能好

由于砖混结构由砖或砌块砌筑而成,材料呈脆性,其抗剪、抗拉和抗弯强度较低,因此抗震性能较差,即便有圈梁、构造柱等加固措施,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率也会较高;而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明显提升。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大部分地震设防地区都强制要求四层以上建筑改为框架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应用普遍,抗震性能较好。

3)高层建筑外墙简洁能够降低风险

目前大部分建筑都采用外墙外保温,有些建筑为美观即使超过百米也都在墙外挂石材或安装玻璃幕墙,还有屋顶的构筑物等,这些都可能在地震到来时造成次生伤害,因此并非跑到建筑外就一定安全。

普通民用住房能抗多大的地震?

原则上讲,房子的抗震能力取决于以下三个主要环节:(1)房子是否达到了抗震设防要求;(2)房子是否按国家强制性标准进行了抗震设计;(3)房子是否按规范标准要求严格保证施工质量。

具体来讲,民用住房属于一般建设工程范围,其抗震设防要求必须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的规定进行取值。比如:你的房子在北京市。首先要了解房子是否按Ⅷ度(0.2g)进行了设防?其次,房子是否是正规有资质的设计部门采取了抗震设计计算和规定的抗震措施?再其次,房子施工的全过程是否经过严格监督?

如果你的房子在建设过程中达到了上述三个环节的要求。按我国民房抗震设计的准则,你的房子当遭遇小于和相当于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烈度和设计地震动参数时,不会损坏或稍经维修仍可使用。假如遭遇超过设防烈度一度和设计地震动参数一档的地震时,你的房子仍能抗御倒塌。

你的房子若属于老旧建筑(即已建工程),且不清楚是否经过抗震设计,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应对其进行抗震鉴定,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每个家庭应从哪些方面做好防震准备?

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观念,每个家庭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制定防震避震预案,为震时自救和互救创造条件。例如,对自家住房的抗震能力,周围的环境,室内水、电、煤气等设施的状况,

各类物品的存放条件,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处在已有地震短临预报的地区,还应准备自救必备的物品。

怎样摆放室内物品才有利于避震?

地震时,室内家具、物品的倾倒、坠落等,常常是致人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家具物品的摆放要合理:——防止掉落或倾倒伤人、伤物,堵塞通道;

——有利于形成三角空间以便震时藏身避险;

——保持对外通道的畅通,便于震时从室内撤离;

——处置好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怎样防止家具物品震时倾倒或坠落?

——把悬挂的物品拿下来或设法固定住;

——高大家具要固定,顶上不要放重物;

——组合家具要连接,固定在墙上或地上;

——橱柜内重的东西放下边,轻的东西放上边;

——储放易碎品的橱柜最好加门、加插销;

——尽量不使用带轮子的家具,以防震时滑移。

为什么卧室的防震措施最重要?

地震可能发生在你睡觉的时候,睡觉时你对地震的警觉力最差,从卧室撤往室外的路线较长,因此,按防震要求布置卧室至关重要。

——床的位置要避开外墙、窗口、房梁,摆放在坚固、承重的内墙边;

——床上方不要悬挂吊灯、镜框等重物;

——床要牢固,最好不使用带有轮子的床;

——床下不要堆放杂物;

——可能时给床安一个抗震架。

怎样在室内准备好避震的场所和通道?

应准备的避震场所

——将坚固的写字台、床或低矮的家具下腾空;

——把结实家具旁边的内墙角空出来;

——有条件的可按防震要求布置一间抗震房。

保持室内外通道的畅通

——室内家具不要摆放太满;

——房门口、内外走廊上不要堆放杂物。

为预防次生灾害应处理好哪些不安全品?

仔细放置好家中的危险品

——易燃物,如煤油、汽油、酒精、油漆、稀料等;

——易爆品,如煤气罐、氧气包等;

——易腐蚀的化学制剂,如硫酸、盐酸等;

——有毒物品,如杀虫剂、农药等。

把用不着的尽早清理掉或存放好

——防撞击,防破碎;

——防翻倒,防泄露;

——防燃烧,防爆炸。

家中应常备哪些震后急需用品?

——生活日用品,如水、食品、衣物、毛毯、塑料布等;

——必要的常用药品,如治疗感冒、肠胃病的药,一般外伤用药等;

——照明用品,如应急灯、手电筒(电池)或自动充电电筒、蜡烛等;

——必要的身份证件等重要物品。

这些东西集中存放在“家庭防震包”或轻巧的小提箱里。

睡觉时哪些物品应放在床头边?

为预防地震的突然袭击,睡觉前,应检查下列物品是否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

——眼镜,如果你是近视眼,这是你不能离开的;

——手机(别忘充电),这是你与他人联系的重要工具;

——手电筒,黑暗中你必须使用它;

——如有必要,可准备一个自用的防震包,但一定要放重要的东西

为什么灾难来临时自救互救至关重要?

时间就是生命,多次强烈地震的救灾过程表明,灾民的自救互救能最大限度地赢得时间,挽救生命。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唐山市区(不包括郊区和矿区)的70多万人中,约有80%~90%即60多万人被困在倒塌的房屋内,而通过市区居民和当地驻军的努力,80%以上的被埋压者获救,灾民的自救与互救使数以十万计的人死里逃生,大大降低了伤亡率。

强烈地震时人们有可能自救求生吗?

唐山等地震的事实告诉我们,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在房倒屋塌前的瞬间,仍然蕴含着生的机遇与希望——大震预警现象、预警时间、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条件。据对唐山地震中974位幸存者的调查,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行为,其中188人获得成功,安全脱险;成功者占采取避震行为者的72.9%。

像唐山地震这么惨烈的灾难人们都有逃生的希望,对于那些破坏力相对较弱的地震,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避震知识,临震不慌,沉着应对,生命就与我们同在。

什么是大震的预警现象?

在大震前短暂的时间内出现的、能够预示强烈地震即将到来的临震宏观现象,叫做大震的预警现象。例如:

——地面的初期震动,一般是感到“颠动”;

——地声,强烈而怪异,例如听到的声音“好似刮风”,但树梢和地上的菜叶都不动;

——地光,明亮而恐怖,例如有人形容它“亮如白昼,但树无影”。

据对唐山地震幸存者的调查,极震区倒房户的室内人员,震时清醒或惊醒的715人中,发现预警现象的约占32%;其中(有的人同时感到几种现象):

——感到了初期震动的,102人,占44.0%;

——听见地声的,100人,占43.1%;

——看见地光的,39人;占16.8%。

什么是大震的预警时间?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时间虽然短暂,但仍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不同的阶段:地面颠动(先颠),一般伴有声、光等现象,即预警现象出现;地面大幅度晃动(后晃);房屋倒塌。也就是说,从地面开始颠动到房屋倒塌,有一定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叫大震的预警时间。

预警时间的长短与地震大小、距震中的远近、房屋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据唐山地震后的调查测算,以能够对预警时间作出估计的177例为依据进行统计,多数被震醒的人提供的预警时间仅为数秒,而震时清醒者提供的预警时间可达十几秒,少数可达20秒以上。粗略估计,唐山地震的预警时间约为10~20秒。什么是室内的避震空间?

由于预警时间毕竟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避震空间的地方

——炕沿下,结实牢固的家具附近;

——内墙(特别是承重墙)墙根、墙角;

——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地方。

室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

——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炕上;

——周围无支撑物的地板上;

——外墙边、窗户房。

避震时须把握什么原则?

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震时,每个人的处境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是跑出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就要看客观条件: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室外是否安全,等等。

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的人跑出危房后又转身回去救人,结果自己也被埋压。记住,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

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擅自行动,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不幸。

震中区的人为什么会感到“先颠后晃”?

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是几种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就人们的感受而言,主要可区分出上下颠动和水平晃动两种形式。

在强烈地震的震中区附近,最初的颠动,是由首先到达的纵波引起的;数秒钟以后横波到达,造成更强烈的地面运动,因而人们就感到像站在风浪中船的甲板上一样剧烈颠簸,站立不稳,甚至摔倒在地。这就是震中区人们感到“先颠后晃”的原因。

怎样粗略判断地震的远近与强弱?

地震时震中区的人们感到先颠后晃,随着震中距离的加大,颠与晃的时间差会逐渐加长,颠与晃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在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颠动,而只是感到晃动了。

因此,如果地震时你感到颠动很轻,或者没有感到颠动,只感到晃动,说明这个地震离你比较远;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时,说明这个地震不很大。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只须躲在室内有利避震的地方暂避即可。此时如果跑出,反倒有可能被一些飞来的瓦片等砸伤。

震时是跑还是躲?

目前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高楼里,跑出来更是不太可能的。

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避震时应怎样保护自己?

?采取有利于避震的姿势

——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

——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

——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

——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家住楼房怎样避震?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

——坚固的桌下或床下;

——低矮、坚固的家具边;

——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

——内承重墙墙角;

——震前准备的避震空间。

?震时要注意

——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

——千万不能跳楼;

——不要到阳台上去;

——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

——不要到楼梯去;

——不要去乘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

家住平房怎样避震?

?有条件时尽快跑到室外避震

如果屋外场地开阔,发现预警现象早,可尽快跑出室外避震。

?室内避震较安全的地点

——炕沿下或低矮、坚固的家具边;

——坚固的桌子下(旁)或床下(旁)。

?震时不可取的行为

——滞留在床(炕)上;

——躲在房梁下;

——躲在窗户边;

——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

在工作岗位怎样避震?

——尽快躲在坚固的办公桌下或桌旁,震后迅速有序撤离;

——正在工作的工人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迅速躲在安全处;

——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缓地逐渐刹车;

——特殊工作部门(如电厂、煤气厂、核电站等),应按地震应急预案的规定行动。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在影剧院、体育场馆,观众可趴在座椅旁、舞台脚下,震后在工作人员组织下有秩序地疏散;——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在课桌下躲避,震后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在商场、饭店等处,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避震时用双手、书包或其他物品保护头部;

——震后疏散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

拥挤,尽量避开人流;如被挤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双手交叉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解开领扣,保持呼吸畅通。

在户外怎样避震?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

——高烟囱、水塔等。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

——危旧房屋、危墙;

——女儿墙、高门脸、雨棚;

——危险品如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在野外怎样避震?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

——不要在山脚下、陡崖边停留;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沟坎下;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避开水边的危险环境

——河边、湖边、海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或上游水库坍塌下游涨水,或出现海啸;

——水坝、堤坝上,以防垮坝或发生洪水;

——桥面或桥下,以防桥梁坍塌时受伤。

遇到次生灾害怎么办?

?在室内遇到火灾

——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必要时要匍匐前行;

——设法隔断火源。

?在野外遇到水灾

——如果江河湖海涨水,要向高处跑;

——迅速离开桥面。

?遇到毒气泄漏

——遇到化工厂等着火,并有毒气泄漏,不要朝顺风的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不要使用明火。

被困在室内应如何保护自己?

震后余震不断发生,你的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等待救援要有一定时间,因此,你要尽量保护自己。

①沉住气,树立生存的信心,要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你。

②保持呼吸畅通,尽量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

③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

④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

物捂住口、鼻。

⑤搬开身边可移动的杂物,扩大生存空间。

⑥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进一步被埋压。

在废墟中如何设法逃生?

①设法与外界联系。仔细听听周围有没有人,听到人声时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求救信号。

②与外界联系不上时可试着寻找通道。观察四周有没有通道或光亮;分析、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从哪儿有可能脱险;试着排开障碍,开辟通道。

③若开辟通道费时过长、费力过大或不安全时,应立即停止,以保存体力。

暂时不能脱险应怎样保护自己?

①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不要勉强行动。

②延缓生命。寻找食物和水;食物和水要节约使用;无饮用水时,可用尿液解渴。

③如果受伤,想办法包扎;尽量少活动。

震后救人的原则是什么?

①先救近处的人。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相反,舍近求远,往往会错过救人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②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

③先救青壮年。这样可使他们迅速在救灾中发挥作用。

④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地震中,有一个农村妇女,她为了使更多的人获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使之可以呼吸,然后马上去救别人;结果她一人在很短时间内救出了好几十人。

怎样寻找被埋压人员?

①先仔细倾听有无呼救信号,也可用喊话、敲击等方法询问埋压物中是否有待救者。

②如果听不到声音,可请其家属或邻居提供情况。

③根据现场情况,分析被埋压人员可能的位置。

扒挖被埋人员时怎样保证他的安全?

①使用工具扒挖埋压物,当接近被埋人员时,不可用利器刨挖。

②要特别注意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以免对埋压者造成新的伤害。

③扒挖过程中应尽早使封闭空间与外界沟通,以便新鲜空气注入。

④扒挖过程中灰尘太大时,可喷水降尘,以免被救者和救人者窒息。

⑤扒挖过程中可先将水、食品或药物等递给被埋压者使用,以增强其生命力。

⑥施救时尽量先将被埋压者头部暴露出来,清除其口、鼻内的尘土,再使其胸腹和身体其他部分露出。

⑦对于不能自行出来者,应使其尽量暴露全身再抬救出来,不可强拉硬拽。

应给予被救出人员哪些特殊护理?

①蒙上他的双眼,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

②不可让其突然进食过多。

③要避免被救的人情绪过于激动,给予他必要的心理抚慰。

④对受伤者,要就地做相应的紧急处理。

如何救治和护送伤员?

①首先要仔细观察和询问伤员的伤情。

②对于颈、腰部疼痛的患者特别要注意让他平卧,并尽量躺在硬板上;搬运时保证其头颅、颈部和躯体处于水平位置,以免造成脊髓损伤。

③昏迷的伤员要平卧,且将其头部后仰、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的分泌物,防止其呼吸道堵塞。

④给伤员喝水时,一定要先从少量开始,以免大量饮水造成急性胃扩张,导致严重后果。

⑤可用衣被、绳索、门板、木棍等组合成简易担架搬运伤员。

震后露宿时应注意什么?

①避开危楼、高压线等危险物。

②选择干燥、避风、平坦的地方露宿;在山上露宿时,最好选择东南坡。

③尽量注意保暖,如果身体和地面仅隔着薄薄的塑料布和凉席,凉风与地表湿气向上蒸腾,常常会诱发疾病。

搭建防震棚要注意什么?

①场地要开阔。在农村要避开危崖、陡坎、河滩等地;在城市要避开危楼、烟囱、水塔、高压线等处。

②不要建在阻碍交通的道口,以确保道路畅通。

③在防震棚中要注意管好照明灯火、炉火和电源,留好防火道,以防火灾和煤气中毒。

④防震棚顶部不要压砖头、石头或其他重物,以免掉落砸伤人。

震后哪些食品不能吃?

①被污水浸泡过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外,都不能食用。

②死亡的畜禽、水产品。

③压在地下已腐烂的蔬菜、水果。

④来源不明、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

⑤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

⑥不能辨认的蘑菇及其他霉变食品。

⑦加工后常温下放置4小时以上的熟食等。

灾后如何解决饮水问题?

强烈地震后,城市自来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供水中断;乡镇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断裂或错开、淤砂;地表水受粪便、污水以及腐烂尸体严重污染;由于供水困难,有时不得不饮用河水、塘水、沟水和游泳池水以及雨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群众饮水问题,首先要将洁净的饮用水尽早运往灾区;同时,要在灾区寻找水源,并对当地水质进行检验,确定能否饮用;对暂不适饮用的水要进行净化处理,质量合格后才能让灾民饮用。

灾后为什么要大力杀灭蚊蝇?

震后,由于厕所、粪池被震坏,下水管道断裂,污水溢出以及有尸体腐烂,加之卫生防疫管理工作可能一时瘫痪,会形成大量蚊蝇孳生地,极易在短时间内繁殖大批蚊蝇,造成疫病流行。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杀灭蚊蝇。

怎样预防地震火灾?

①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应与灾民居住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②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凡性质互相抵触的易燃易爆物品,都要分别贮存;放在架子上的易燃易爆物品,应将容器和架子固定,以防余震发生时倾倒。

③防震棚尤应注意防火。不要随便吸烟、乱扔烟头;尽量不用油灯、蜡烛照明,需用时应放在盛有沙土的盆内或桶内。

④人员密集区要留出消防通道,并尽量解决消防水源问题。

⑤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左邻右舍之间要互相帮助,力求尽快扑灭早期火灾。

据《地震知识百问百答》

地震的知识问答(一)

地震的知识问答(一) 地震的知识问答(一)1、什么是地震? 答: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 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2、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 的破坏也较小。

3、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答:通常,我们所说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这就要从地球的内部构造说起。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的多层球体,最外层的地壳相当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它与地幔(厚约2900千米)的最上层共同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便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该处向四面八方传播出 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动,便造成地震。 4、什么叫震源? 什么叫震中,它是怎样确定的? 答: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5、什么叫震源深度? 答: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

预防地震安全知识

预防地震安全防护小常识 1 、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2、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3、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4 、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 5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6、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 7 、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物料堆放处。 8、要躲开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 燃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毒气泄漏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震前预防措施 1、准备3 日份的饮水、药品、干粮、手雷筒、收音机、铁锥或斧头收纳在救急袋内,但须随时留意食物与电池的期限,放置在全家人便于取用位置,以防不时之需。 2 、准备消防设备,以面封地震后可能发生的火灾;留意灭火器的有效期限。 3 、熟悉住家环境,清楚那里是最好避难场所,预先想好逃生路线。 4 、家人间应互相约定地震俊应孩如何联系及安全后之会合地点。 5 、应经常举行避难演习,建立自卫编组,以防地震时惊慌失措。 6 、建筑勿任意违法加盖,或拆除墙、柱、梁、板,以免破坏房屋结构。 7 、较重物品应放置低处,并予固定,以防地震时掉落造成伤害。 8、定期检查瓦斯、电线管路,瓦斯桶应予固定。全家人均应清楚总开关位置及关闭方法。 9、地震时,应躲在坚固家具下,浴室也是安全的地方。

10 、应定期检查房子,如发现大裂缝应请专业人具加以检视或维修。 11、需记忆自家附近之医院、警察局、救火队电话。 地震来临时 1 、避免附带的灾害,尤其是火灾,所以应紧急关闭所有的火源,包括电源和瓦斯。 2 、顺手将门窗打开,避免因地震变形而无法逃生。 3 、就地寻找安全庇护处:千万不可慌张奔跑。若在室内,立即远离架子和柜子,背对窗户,躲入坚固的桌下。不可搭乘电梯。 4、若在郊外,则找空旷的地点,远离崖边、水边、车子。 5 、若在街上,迅速躲到骑楼支柱旁,远离玻璃、加油站、建筑工地和天桥,并注意保护头部。 6 、徒步避难:若有避难需要,例如余震频繁时,一定要用徒步的方式前往避难所,千万不可开车,免得造成阻碍了紧急救援。 7 、相互救助:地震容易引发火灾,若发生任何灾害,要紧急求援,并量力而为帮助救援。但千万不可在旁观看热闹,而妨碍了救援活动。 8 、若不幸受困,千寓要保持清醒及冷静,以敲打器物代替喊叫,绝对不要放弃求生意志

地震安全知识

地震安全知识 地震安全知识 一、地震成因 地球内部物质不停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能量。当这股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岩层就会弯曲、变形,继而在某 些脆弱地带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些能 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传播,地震就发生了。 二、地震有预兆 在这次地震中,也发生了一些异常现象: 如:1、5月10日,泰州市出现成千上万只癞蛤蟆结对穿越公路 的奇特景象。 2、5月12日下午两点多,红山动物园散养区的几十只孔雀正在 山林里悠闲散步,突然惊慌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往笼舍里跑。 3、宁南地区在地震前几天,一群群黑压压的蚂蚁“集合”搬家,连续了好几天。 这些都是因为地震前地下应力场的调整导致地温和水温的上升让动物有所察觉,另一方面,是由于磁场的变化打破了动物的活动规 律而造成的。 三、地震时如何避险 从发生地震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十几秒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瞬间冷静地作出正确的抉择。强震袭来时人往往站立不稳。 如果一时逃不出去,最好就近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蹲下或者趴下, 同时,尽可能找个枕头、坐垫、书包、脸盆或厚书本等护住头、颈部,待地震过后再迅速撤离到室外开阔地带。

1、在住宅(楼房和平房):要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 室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躲藏。躲藏的具体位置可选择桌子或 床下旁边,也可选择坚固的家具旁或紧挨墙根的地方。住楼房的千 万不要跳楼! 2、在教室:学生应用书包护头躲在课桌旁,地震过后由老师指 挥有秩序地撤出教室。 3、在工作间: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 设备或者办公家具旁。 4、在商场、展厅、地铁等公共场所:躲在坚固的立柱或墙角下,避开玻璃橱窗、广告灯箱、高大货架、大型吊灯等危险物。地震过 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序撤离。 6、在车辆中:司机要立即驾车驶离立交桥、高楼下、陡崖边等 危险地段,在开阔路面停车避震;乘客不要跳车,地震过后再下车疏散。

防震知识问答

防震知识问答 遇见地震如何逃生 1.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3.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4.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 5.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 6.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 7.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 8.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 9.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 10.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此时,最好是迅速离开沙滩,远离浪高的海面,才算是安全的。 11.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生的出口的缘故。这时需要的是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4.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存自己,再展开救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地震来临如何避震 1.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要在教师指挥下抱头、闭眼,尽量蜷曲身体,迅速躲在各自的

幼儿园预防地震安全知识

幼儿园预防地震安全知识12 幼儿园预防地震安全知识 幼儿园是孩子聚集较多的场所,地震时正确的避震措施十分重要。作为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在地震来临时,一定不能惊慌失措,要有序地组织孩子撤离、防震。 1、如果地震时孩子们在教学楼一楼,应立即组织幼儿紧急撤离到空旷的室外,撤离时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及大型玩具,如果来不及跑出去,应迅速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 2、如地震时孩子们在教学楼上,应立即组织幼儿躲到课桌下、讲台旁,并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避开玻璃门窗,或组织幼儿到有管道的卫生间等小空间,绝不可让幼儿乱跑或跳楼。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沉着地组织幼儿迅速撤离到楼下空旷地带。 3、如地震时孩子们在楼梯上,应立即组织幼儿快速下楼,不要停留,尽可能迅速逃离建筑物,转移到空旷地带。来不及逃出时,应尽量躲在楼梯间墙角或支撑结构较多的空间部位。如地震时孩子们在操场和室外,则可让幼儿原地不动蹲下或趴下,双手保护头部,并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乱跑,不要返回室内。 4、如地震时孩子们在睡觉,应立即叫醒幼儿起床,就 地避险,躲到床下,也可叫幼儿用枕头护头蹲下,蜷缩身体,并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组织幼儿到室外空旷地带。 幼儿防震小常识 1.地震来临时的危险振动大约在一分钟左右。强裂地震发生时,在幼儿园的小朋友可暂躲较坚实的课桌、床铺等下面,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可用小枕头等软物将头部护住。不能从窗户跳楼。 2.正在上课的小朋友应及时躲避。并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要乱跑。保护好头部,教师不可让幼儿一齐拥向出口。 3. 如果已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因为第一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会更大。 4. 在户外活动的小朋友不要在狭窄的位置停留,不要躲进厕所、游艺室及教学楼等建筑物附近,教师应领幼儿到开阔地避震.

小学生地震安全教育教案

小学生地震安全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学习有关的地震知识,了解地震时我们应采取哪些自救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 二、教学内容:地震应急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安全”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 老师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为了小小的足球,送上一条腿,落个终身遗憾,真可惜!交通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今天我们学习地震知识。 (二)、探究新知:地震按其震动强度可分为四种: (1)微震。此种地震是小于2级的地震,人是感觉不到的,只有通过精密的仪器才可以测定出来。 (2)有感地震。这类地震大约处于2级至4级之间,人可以感觉到,但一般没有什么危险。 (3)破坏性地震。这是指5级以上的地震。这类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4)强烈地震。6.5级以上地震,都属于强烈地震,这类地震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三)、地震中常见的逃生方法介绍。 地震造成的损失要比大火、洪水大得多,往往会使整座城市处于瘫痪,大地震可使整个城市顷刻之间化为废墟;因此,一旦发生了强烈地震,很难立刻得到救援。地震时的伤亡,主要是地震引起的火灾和房屋崩塌造成的。 当地震来临的时候,首先不要慌乱,要沉着冷静。马上趴在地上,同时要用书包或者其他能保护头部的物件遮住脑袋,钻到桌子底下。因为桌子能起到缓冲的作用,用书包等物件可以保护脑部不直接受到冲击。 如果不能躲在桌子底下,那么应该跑到教室的墙角。墙角有个三角支撑点,东西不会直接砸在头上。但是站墙角以一两人为宜。 第一波大地震过去之后,老师应该组织学生有序地离开教室,逃到比较空旷的地方。“秩序”十分重要,如果不按秩序,很容易引起踩踏等其他事故。 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中小学生罹难。他们或者直接从楼上跳下,或者不知道可以躲在桌子底下、而被重物砸到,但仍不少学生因为采取了正确的避震方法而获救。面对地震,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做?今天我们通过康乐二小的一场逃生演练,为您进行讲解。 避震要点:

防震自救知识问答

防震自救知识问答 1、地震时的应急防护原则?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2、学校人员如何避震? 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间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3、地震时,在街上行走时如何躲避?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虹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4、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如何应急? 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座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面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做好防御姿势。 5、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6、在商店遇震时如何应急?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远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曲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2013.5.13

地震常识问答题

地震常识问答题 1、一旦地震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生,但怎么科学逃生自救呢? 2、如果在家里,发生地震时,应当如何避震自救? 3、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生了地震,应当注意什么? 4、如果发生地震时未能找到脱险通道,该如何争取获救时间? 5、什么是预警时间?如何利用预警时间进行自救? 6、如果怎在野外或者海边时突发地震,应该注意什么? 7、什么是大震预警? 8、地震中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9、身体被压后应该怎么办? 10、怎样延长生存时间? 11、怎样救助被埋压人员?

1、答案:一旦发生地震,身处不同场所就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夺门而逃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除非你住在平房里,在短短几秒钟内能跑到安全地带。否则,最好就地避震,等首震过后,再迅速撤离。 2、答案:千万不能滞留在床上或站在房间中央,更不能躲在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应该飞速跑到承重墙墙角、卫生间等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或躲在低矮牢固的家具处。住在平房可躲在炕沿下,但要避开大梁。住楼房的,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到阳台、楼梯、或去乘电梯,更不能跳楼。因为阳台、楼梯是楼房建筑中拉力最弱的部位,而电梯在地震时则会卡死、变形,至于跳楼,无论怎样,最后的结局都会一样恐怖。 3、答案:如果在学校等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地震,首先要做到听从老师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应就地蹲在桌子或其他支撑物下面,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尽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待地震过后,听从指挥,有组织地迅速撤离。 如果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发生地震时,还应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以及高大、摆放不稳定的重物或易碎的货架。 4、答案:所以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应尽量保存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可以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如果受伤,要设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5、答案: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从人们发现地光、地声,感觉有震动,到房屋破坏、倒塌,形成灾害,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这段极短的时间叫预警时间。 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又能临震保持头脑清醒,就可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有人调查过唐山地震幸存者中的974人,发现其中258人采取了避险措施。这258人中有188人成功脱险,占72.9%。说明只要避险方法正确,脱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题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题 1.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吗? 简单地说,地震就是地球表层-地壳运动产生的自然灾害。我们生活的地球,表层并不是一个整体,分成很多小块,小块间相互运动就产生地震。小块运动,一是由于地球在公转的时候引力不同,造成内部岩浆运动,进而影响地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地震;另一种是人为造成地壳运动,称为人工地震。 2.地震能预报吗?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条件下,还很难准确地预测地震。原因:地震一般发生在地球表面以下10-1000公里处,人类目前还没有办法能够探测到地球表面以下这么深处地壳运动变化情况。 有时候有人传言,说某时某地会发生地震,我们可以笨脑子想一想:专家都无从预知,民间百姓又何以知道呢? 3.什么是地震谣传? 有时,会有一些关于地震的“消息”在社会上流传,它们并非是政府公开发布的地震预报意见,而是地震谣传。 强烈地震灾害造成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加之对地震知识和相关法规不够了解,人们便容易偏听偏信一些无根据的、所谓的“地震消息”,这是地震谣传得以存在的土壤。产生地震谣传的具体原因有:①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由于气候返暖果树二次开花,春季大地复苏解冻而引起的翻砂、冒水等现象,误认为是地震异常。②地震部门正常的业务活动,如野外观测、地震考察、对某种前兆异常的落实、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宣传等,引起的猜疑。 ③来自海外蛊惑人心的宣传,或别有用心的造谣。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上当受骗。 4.怎样识别地震谣传? ①如果传闻中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讲得非常具体,甚至对发震的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等,一定是谣传。 ②跨国地震预报。如果传说地震是由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③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

防地震安全知识演讲稿

关于防地震安全知识演讲稿篇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星星火炬”广播现在开始,我是广播员钟宝仪。今天我广播的内容是“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 上星期,学校开展了地震演练活动,同学们都认真对待,积极配合老师,可是有一小部分同学嘻嘻哈哈,认为地震根本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地球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地震,它就像刮风,下雨一样平常,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但是它破坏力很大,往往发生在瞬间。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防患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多学习掌握一些抗震技能。 如果我们在上课时发生地震,怎么办?我们要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背向窗户,用书包保护头部。服从老师指挥,有组织地撤离,防止发生踩踏,不可慌乱冲出教室,不可跳窗逃生。 如果我们在家发生地震,怎么办?我们要躲在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如果我们逛书店发生地震,怎么办?我们要选择结实的柱子边或内墙角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不要慌乱,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

如果我们不幸被埋压,怎么办?设法用砖头、木棍等支撑残 垣断壁,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服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防患于未然,同学们,中午回家就自己动手做一个“地震包”吧。先找一个书包(可以是以前使用过的旧书包或背囊),里面放一些防灾用品:如口哨、手电筒、急救药品、火柴、蜡烛、毛巾、绳索、毛毯、写有家人血型的卡片等等,可以再放两瓶矿泉水及一些固体食品(譬如饼干、花生)。记得这些食品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因为放久了会过期的。接着把这个“地震包”放在家门口一个醒目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如果灾难真的发生时,这个“地震包”或许会挽救我们的生命。 谢谢大家! 关于防地震安全知识演讲稿篇

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地震知识》

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地震知识》 一、教学目标:学习有关的地震知识,了解地震时我们应采取哪些自救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 二、教学内容:地震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安全”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 老师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为了小小的足球,送上一条腿,落个终身遗憾,真可惜!交通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今天我们学习地震知识。 (二)、探究新知:地震按其震动强度可分为四种: (1)微震。此种地震是小于2级的地震,人是感觉不到的,只有通过精密的仪器才可以测定出来。 (2)有感地震。这类地震大约处于2级至4级之间,人可以感觉到,但一般没有什么危险。 (3)破坏性地震。这是指5级以上的地震。这类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4)强烈地震。6.5级以上地震,都属于强烈地震,这类地震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三)、地震中常见的逃生方法介绍。 地震造成的损失要比大火、洪水大得多,往往会使整座城市处于瘫痪,大地震可使整个城市顷刻之间化为废墟;因此,一旦发生了强烈地震,很难立刻得到救援。地震时的伤亡,主要是地震引起的火灾和房屋崩塌造成的。 当地震来临的时候,首先不要慌乱,要沉着冷静。 马上趴在地上,同时要用书包或者其他能保护头部的物件遮住脑袋,钻到桌子底下。因为桌子能起到缓冲的作用,用书包等物件可以保护脑部不直接受到冲击。 如果不能躲在桌子底下,那么应该跑到教室的墙角。墙角有个三角支撑点,东西不会直接砸在头上。但是站墙角以一两人为宜。 第一波大地震过去之后,老师应该组织学生有序地离开教室,逃到比较空旷的地方。“秩

2018年地震常识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2018年地震常识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 1、地震是地球(D)物质运动的结果。 A、外部 B、地壳 C、地幔 D、内部 2、烈度和震级的区别(A) A、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C、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3、世界上三大地震带是:(B) A、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亚欧地震带、北极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D、印度洋地震带、北冰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4、(D)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列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人受伤,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A、1973年7月28日 B、1974年7月28日 C、1975年7月28日 D、1976年7月28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B)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次年3月1日起施行。 A、1997年10月29日 B、1997年12月29日 C、1998年12月29日 D、1998年10月29日 6、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家里(楼房),应如何避震(A) A、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B、去楼道 C、原地不动 D、跳楼 7、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学校上课,应如何避震(B) A、向教室外跑 B、听老师指挥 C、蹲在地上 D、涌向楼梯间 8、抗震设计的重要的构件是(C)。 A、木柱 B、檩子 C、木圈梁 D、地基 9、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A)。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10、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A)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 A、1930 B、1949 C、1950 D、1960

[防地震安全知识教育]防地震安全知识教育3篇

[防地震安全知识教育]防地震安全知识教育 3篇 一、防地震安全知识教育——地震成因 地球内部物质不停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能量。当这股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岩层就会弯曲、变形,继而在某些脆弱地带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些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传播,地震就发生了。 二、防地震安全知识教育——地震有预兆 大地震发生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例如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以及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在这次地震中,也发生了一些异常现象: 如:1、5月10日,泰州市出现成千上万只癞蛤蟆结对穿越公路的奇特景象。 2、5月12日下午两点多,红山动物园散养区的几十只孔雀正在山林里悠闲散步,突然惊慌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往笼舍里跑。 3、宁南地区在地震前几天,一群群黑压压的蚂蚁“集合”搬家,连续了好几天。 这些都是因为地震前地下应力场的调整导致地温和水温的上

升让动物有所察觉,另一方面,是由于磁场的变化打破了动物的活动规律而造成的。 三、防地震安全知识教育——地震时避险的方法 从发生地震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十几秒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瞬间冷静地作出正确的抉择。强震袭来时人往往站立不稳。如果一时逃不出去,最好就近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蹲下或者趴下,同时,尽可能找个枕头、坐垫、书包、脸盆或厚书本等护住头、颈部,待地震过后再迅速撤离到室外开阔地带。 1、在住宅(楼房和平房):要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躲藏。躲藏的具体位置可选择桌子或床下旁边,也可选择坚固的家具旁或紧挨墙根的地方。住楼房的千万不要跳楼! 2、在教室:学生应用书包护头躲在课桌旁,地震过后由老师指挥有秩序地撤出教室。 3、在工作间: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者办公家具旁。 4、在商场、展厅、地铁等公共场所:躲在坚固的立柱或墙角下,避开玻璃橱窗、广告灯箱、高大货架、大型吊灯等危险物。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序撤离。 5、在体育馆、影剧院:护住头部,蹲、伏到排椅旁。 6、在车辆中:司机要立即驾车驶离立交桥、高楼下、陡崖边等危险地段,在开阔路面停车避震;乘客不要跳车,地震过后再下车疏散。 7、在开阔地:尽量避开拥挤的人流,一家人要集中在一起,

地震安全教育教案

地震安全教育教案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地震的原因,以及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动画和图的启发下,想像地球内部的运动。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地震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 地震的求生。 四、教学准备: ppt图片、记分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吗? (二)新授 1、了解地震成因初步了解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 2、地震既然对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预测地震,从而尽量减少地震灾害呢? ⑴东汉时的张衡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地震的预测了,现在的

科学能使我们尽快了解地震的产生时间,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也可以使我们提前知道地震即将发生。老师和学生一起观看Flash 课件恐怖的地震(求生篇前),并尝试一起讨论其他预示现象。(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地震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纵波、横波、体波和面波基本知识。 ⑵我们了解了地地震的相关知识,那我们遇见地震时候该如何自救呢? 恐怖的地震(求生篇后)了解逃生基本要领,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相互讨论包括如何抓紧时间逃生,哪些地方相对安全等。 提问: 同学们相互讨论,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自救? 3、.知识竞赛。 规则:题答对加分,答错不减分,其他组补答正确可以加分,每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题分为判断题和问答题。同学举手,教师叫到的小组才能回答,抽到同学回答正确才能加分,齐答题不加分。希望同学注意答题的规则。 六、全课总结 1、地震的形成。地震灾害的预防。 2、地震的形成: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

关于防地震安全知识演讲稿

关于防地震安全知识演讲稿 我们要有防患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珍爱生命意识,防灾意识。多学习一些防灾的知识,多掌握一些防灾抗灾的技能。下面是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防地震安全知识演讲稿3篇,希望能够帮到你。 关于防地震安全知识演讲稿篇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星星火炬”广播现在开始,我是广播员钟宝仪。今天我广播的内容是“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 上星期,学校开展了地震演练活动,同学们都认真对待,积极配合老师,可是有一小部分同学嘻嘻哈哈,认为地震根本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地球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地震,它就像刮风,下雨一样平常,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但是它破坏力很大,往往发生在瞬间。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防患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多学习掌握一些抗震技能。 如果我们在上课时发生地震,怎么办?我们要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背向窗户,用书包保护头部。服从老师指挥,有组织地撤离,防止发生踩踏,不可慌乱冲出教室,不可跳窗逃生。 如果我们在家发生地震,怎么办?我们要躲在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如果我们逛书店发生地震,怎么办?我们要选择结实的柱子边或内墙角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

台,不要慌乱,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 如果我们不幸被埋压,怎么办?设法用砖头、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服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防患于未然,同学们,中午回家就自己动手做一个“地震包”吧。先找一个书包(可以是以前使用过的旧书包或背囊),里面放一些防灾用品:如口哨、手电筒、急救药品、火柴、蜡烛、毛巾、绳索、毛毯、写有家人血型的卡片等等,可以再放两瓶矿泉水及一些固体食品(譬如饼干、花生)。记得这些食品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因为放久了会过期的。接着把这个“地震包”放在家门口一个醒目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如果灾难真的发生时,这个“地震包”或许会挽救我们的生命。 “星星火炬”广播到此结束,请大家明天继续收听,谢谢大家! 关于防地震安全知识演讲稿篇2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如此美好的词汇昭示着孩子生命的宝贵。作为培育孩子的摇篮,我校一直都注重安全教育,经常开展各类安全讲座与展板宣传,并将安全理念渗透在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之中,宣传督促学生注意安全,快乐享受在校的美好时光。 一.地震知识

地震安全知识竞赛试题

地震安全知识竞赛试题 地震是因为板块交界处,地质活跃造成的,是一种不可逆的自然灾害。遇到地震你知道要怎么做吗?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震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希望大家喜欢!地震安全知识竞赛试卷 一.填空题 1.按地震成因分为五大类,这五类是指:( ) 2.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种类,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为( )。 3.2008年( )月( )日汶川发生了( )级特大地震,震中烈度最大达11度,地震中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5.避震时身体应采取的姿势:蹲下或面朝地伏下,卷曲身体,降低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物体,( )掩住口鼻。 二.选择题 1.地震的震源正对着的地面位置是( )。 A.震点 B.震中 C.震源xx 2.地球由表及里可分为( )层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壳,地核,地幔 C.地幔,地核,地壳 3.( )级震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A.4级 B.5级 C.6级 D.7级 4.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 A.尽快就出来,尽快见光亮

B.尽快就出来,尽快进食 C.xx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慢慢进食 D.尽快就出来,尽快输氧 5.被埋压的人员通常应当采取以下方法,保存体力,等待求援( ). A.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 B.尽量活动手和脚,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 C.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递信息 D.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6.学校避震( ) A.不要恐慌和拥挤,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B.教室内,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C.教室外,就地蹲(伏),避开高大建筑,危险物5月12 8.0 4.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11)B(12)A (13)A*标准的是4.7级以上*(14)C (15)C (16)好像都对,不知道是不是单选啊,不过C最正确 地震安全知识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 )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2、人们在避震“自救瞬间”的首先选择的是( )A、先保护头B、先保护胸部 C、先保护双手 D、先保护双脚 3、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

地震安全教案

防地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感悟生命的可贵。 2、使学生懂得地震防护知识及防其它灾害小常识。 活动过程: 一、地震知识介绍: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那些曾发生在居民区,尤其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使不少人心理上蒙上一层恐惧地震的阴影,甚至谈震色变。一次地震,从感觉到震动到房屋倒塌,通常只有十几秒的时间。在这十几秒的时间里,无论是跑出去还是就地躲避,都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犹豫,以免在犹豫中丧失生存的机会。经验表明,震时就地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中较好的办法。避震时要重点保护好头部、颈部、眼睛、口、鼻等身体重要部位。 二、介绍几种可以简单辨识的地震前兆 1.地下水异常: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动物异常: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3.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三、在震中紧急避险的方法 1、在家中或办公室,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容易形成三角区的地方,要注意保护头部,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震后20秒左右要立即跑出室外,到开阔地避免受余震的伤害。 2、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 4、在百货商场或超市,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高大的货架或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5、在工作间,要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地震安全知识测试题(答案)汇编

A、切断保险丝或跳闸; B、关闭煤气阀门; C、关闭自来水阀门。 2、地震发生时如果被困在废墟下时,应(ABCDEF ) A、不要点火柴。 B、不要向周围移动,避免扬起灰尘。 C、用手帕或布遮住口部。 D、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救援人员发现你。 E、可能的话,请使用哨子。 F、在其他方式都不奏效的情况下再选择呼喊——因为喊叫可能使人吸入大量有害灰尘并消耗体能。 3、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外,应(AB) A、待在原地不要动。 B、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 4、地震滑坡的工程治理:分为(AB)两类。 A、减滑工程、 B、抗滑工程, C、减震工程 5、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现场人员应紧急发出危险性警报,并因时、因地进行躲避。主要有( ABC ) A、滑坡的躲避。 B、崩塌和滚石的躲避。 C、泥石流的躲避 6、灾后搜救搜索手段主要有(ABC) A、搜救犬搜索, B、技术搜索, C、人工搜索, D、电动搜索 7、震后应迅速派人调查,根据情况,救治同发型滑坡、泥石流带来的灾害;采取措施,防治后发型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主要是(ABCD) A、人员救护, B、清除堆积, C、防治后发型滑坡和泥石, D、重建家园的选址。 8、随着灾难的发生,当事人的情绪会经历(ABCD)截然不同的阶段。 A 、受冲击阶段, B 、整理阶,C、营救阶段,D、恢复阶段, F痊愈阶段 9、在开展搜救工作之前,必须立即将受灾区域设为禁区。建立营救工作点时,

必须优先完成以下规划:(ABCDEF) A、出入道路、 B、紧急集合区域、 C、医疗援助区、 D、人员集散区、 E、装备集散区、 F、建构仓库 10、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大灾难袭击的日本人,用自己的智慧开发出很多用于防灾的商品,值得我们借鉴。主要有(ABCDEFGHIJK) A、高频哨子、 B、手摇电灯、 C、保质水罐、 D、方便米饭、 E、冷冻蔬菜、 F、长明蜡烛、 G、防灾兜帽、 H、炉具套件、 I、干洗发剂、 J、全能电器、 K、压缩内衣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X”,共20分) 1、地震发生时如果室内应远离玻璃制品、建筑物外墙、门窗以及其他可能坠落的物体。(√) 2、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外,待在原地不要动。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 3. 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开动的汽车上,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靠边停车,留在车内。(√) 4、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开动的汽车上,(不要)把车停在建筑物下、大树旁、立交桥或者电线电缆下。(√)

学校地震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

学校地震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 学校地震安全知识 一、发生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四、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五、手机和充足点的电池放在身边备用。 地震时避验和自救互救方法 (一)地震时,在家中的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2.地震时,门框会因变形而打不开,所以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夜间地震时,要争分夺秒向安全地方转移,不要因寻找物品和穿衣而耽误时间,如有可能,要立即拉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明灯。照明最子用手电筒,不要用火柴、蜡烛等明火。 3.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去。若无通道,则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喊大叫,要静听外面的动静,如听到有人走过的声音,可敲击铁管或墙避使声音传出去,以便救援。同时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找食物维持生命。

(二)地震时,室外的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1.地震时在户外的人,千万不要冒着大地的震动进屋去救亲人,只能等地震过后,再对他们及时抢救。 2.如果你正行走在高楼旁的人行道上,要迅速躲到高楼的门口处,以防碎片掉下来砸伤。 3.汽车司机要就地刹车刹车,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媛地逐渐刹车,保证列车和旅客的人身安全。 4.如果在山坡上感到地震发生,千万不要跟着滚石往山下跑,而应躲在山坡上隆起的小山包背后,同时要远离陡崖峭壁,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5.在海边,如发现海水突然后退,比退潮更快、更低,就要注意海啸的突然袭击,尽快向高处转移。 (三)地震时,在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一旦地震发生,在工作、生产岗位上的人员,首先应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的阀门,个人根据所处的环境,当机立断迅速避震。 1.地震时,在办公楼的工作人员,要赶紧躲在办公桌下面,震后迅速从楼梯撤离,千万不要跳楼。 2.在厂区上班的工人,地震时,要立即关闭机器、断掉电源,迅速躲在车床、机床及高大的设备下,绝不要慌忙乱跑。 3.井下作业工人,地震时,应立即停止生产,不要急于往外跑,地面下一般较地面上安全。避开巷道或竖井等危险地区,选择有支 撑的巷道避震。地震过后,有组织、有秩序地向地面转移。 4.一些生命线工程中的在岗人员,应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规范,立即采取措施避震。如化工厂在地震时,紧急防止易燃、易爆、有 毒气体和液体外溢,立即关停各种闸门和电源,关闭运转设备,防 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四)地震时,在公共场所的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