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戏剧重点12

戏剧重点12

戏剧重点12
戏剧重点12

一.戏剧的定义、特征、戏剧艺术的起源:戏剧是指在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的一种综合艺术。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设计、道具设计、灯光设计、音响设计、服装设计、化妆设计、舞蹈,以及剧本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戏剧特征:1、任何艺术都是艺术创造者的一种“言说”,从言说的方式来看,戏剧是史诗的客观叙事性与抒情诗的主观抒情性这二者的统一。2、从艺术的构成方式来看,戏剧是一种集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3、从艺术运作的流程来看,戏剧是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台美术、剧场、观众在内的多方面艺术人才的集体创造性,这种集体性正是戏剧艺术综合性的另一表现,也可以说是它的补充和延伸。4、从艺术的传播方式来看,戏剧艺术是具有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与不可能完全重复的一次性艺术.戏剧的起源:戏剧的起源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 1原始巫术仪式原始巫术仪式促进了戏剧的形成原始巫术仪式的两个类型:一是狩猎巫仪。二是丰产巫仪。2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

二.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和喜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戏剧之父)、索福克勒斯(三位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他把演员数量由俩个变成三个)、欧里彼得斯(三位中作品流传至今最多的)埃斯库罗斯:《被傅的普罗米修斯》、《乞援人》。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彼得斯:《美狄亚》三大喜剧诗人: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云》《鸟》《阿卡耐人》《马蜂》古希腊戏剧艺术:古希腊戏剧在公元前5世纪时期达到全盛,分悲剧(tragedy)和喜剧(comedy)两大类。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戏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古希腊悲剧的风格特点:1.剧情大多取材于神话,格调严肃,主题高尚;2.主人公具有坚定的意志或不屈的性格;

3.舞台布局简单,人物不多,演员最多三个,且都是男子、戴面具;

4.始终有歌队出现;

5.结构严谨,情节连贯,时间地点相对集中;(“三一律”:时间、地点、行动的一致)喜剧与阿里斯托芬。古罗马戏剧艺术:古罗马的戏剧远不及希腊,已失去那种高度的人性震撼力和精神冲击力。最著名的喜剧家是普劳图斯和泰伦斯。他们的作品大都是改编米南徳的喜剧。悲剧作家:塞内加三、中世纪戏剧艺术。中世纪不是戏剧的世纪。宗教戏剧:宗教戏剧的演进体现由神到人的发展。道德剧:一种向人们宣扬基督教道德规训的戏剧形式。市民戏

(13~14世纪)流浪艺人和哑剧演员技艺的流传。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一、意大利戏剧艺术喜剧如马基雅维利的《曼陀罗花》;悲剧如阿莱廷诺的《贺拉西亚》、特里西诺的《索佛尼斯巴》;田园剧如塔索的《阿明塔》;假面喜剧;歌剧:蒙特威尔;二、西班牙戏剧艺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经过鲁达的奠基,经塞万提斯、维加和卡尔德隆而达到高峰。塞万提斯:《被围困的努曼西亚》维加:《羊泉村》卡尔德隆:《人生如梦》三、莎士比亚和英国戏剧艺术:英国的文艺复兴戏剧在16世纪后期蓬勃发展,并达到高峰。伊丽莎白时代一批被称为“大学才子派”的剧作家,如基德的《西班牙的悲剧》,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格林的《威克斐的农场看守者》、本·琼森的《狐狸》等剧作,都不同程度体现出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如果说古希腊戏剧是世界戏剧的第一个高峰,那么,自从出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第二个高峰就巍然立起了。莎士比亚代表作品: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三.西方戏剧发展历史:古典主义戏剧。戏剧流派之一。在欧洲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形成;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在欧洲戏剧界曾占支配地位,到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后逐渐消失。主要作家有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是集中阐明古典主义戏剧原则的经典性著作。高乃依,法国人,代表作成名作:《熙德》。拉辛、莫里哀。古典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①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国家统一。②崇尚理性,蔑视情欲和个人正当情感。③戏剧家把古希腊、罗马戏剧奉为典范。④十分强调规范化:戏剧创作必须遵守地点、时间和情节一致的“三一律”;严“悲喜之别”。古典主义戏剧的流传: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在17世纪达到全欧的最高水平。英国是随复辟王朝从法国回来之后才形成的。对德国戏剧发生影响是从18c30s开始的。在意大利,直到18c末才开始有所反映。18c30~50s,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深入到俄国。启蒙主义戏剧:戏剧流派之一。在欧洲18世纪开始启蒙思想解放运动后,戏剧界出现的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戏剧样式。主要作家有伏尔泰、狄德罗,法国人,启蒙运动代表者,代表作:《论戏剧艺术》给启蒙主义戏剧以相对完整和系统的论述。和博马舍;哥尔斯密、谢立丹,莱辛、歌德,席勒、哥尔多尼。启蒙主义戏剧的特征:启蒙主义戏剧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1.在内容上从浮华回归现实,旨在反映市民的生活,表达他们高尚的情感和追求,贵族则变成了被嘲讽的对象。2.打破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等法规;3.对话不再是诗体,普遍使用散文体;4. 取消戏剧在体裁、题材方面的严格悲喜划分,创造出“正剧”这种新的戏剧类型;5.强调戏剧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把辛辣的讽刺和严密的说理相结合。浪漫主义戏剧:戏剧的主要流派之一。是19世纪前期在欧洲(主要在法、德、英等国)兴起的戏剧流派,是典主义戏剧的反叛者。主要作家有法国的雨果、缪塞,德国的克莱斯特,英国的拜伦、雪莱;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被认为是这一戏剧流派的宣言;浪漫主义戏剧有积极与消极两大类。浪漫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①产生背景:坚决反对、冲破一切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②创作思想:崇尚主观,强调艺术家的激情、想象与灵感;③艺术形式:形式自由,题材奇特,风格豪放,常用强烈的对比和夸张,舞台上色彩斑斓、自由多变,充满机巧和突转,处处出奇制胜。第二节:早期现实主义戏剧和自然主义戏剧一、早期现实主义。早期现实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兴起,后在欧洲各国兴盛并居于剧坛的主导地位。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理性分析人类行为和冲突,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早期代表作家:小仲马、果戈理,俄国戏剧史上第一位伟大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最著名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等。大仲马、普希金,果戈里、奥斯特洛夫斯基。现实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①题材与主题:特别注重揭露社会的黑暗现象,激起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索。②艺术表现:客观真实地再现生活是基本准则。③表演:在舞台上造成逼真的生活幻觉。自然主义戏

剧:戏剧流派之一。在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后产生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中形成。它是以否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戏剧的面目出现的。由法国作家左拉1881年确立名称;豪普特曼、苏德尔曼、贝克等属于这一流派;左拉、霍普特曼。自然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①再现现实生活的片断(记录式);②精确分析环境和生理遗传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③用生活化的对话作为戏剧语言的基本形式;④演员在对自然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

⑤舞台布景艺术要制作出“尽可能确实的画面”。

四.中国戏剧发展历史(各个阶段、代表性成果和作家、典型名词如南戏、爱美剧等)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戏”。唐代,出现了参军戏”;宋代,出现“瓦舍”和“勾栏”;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初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以质朴自然胜,有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是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7、徽班进京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9、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20世纪20年代:中国话剧诞生于20世纪初。称“新剧”或“文明戏”,诞生:1906年,日本东京春柳社,李叔同、曾孝谷;1907年上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爱美剧”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 Amate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洪深《少奶奶的扇子》“五四”剧坛。20世纪30年代的戏剧:1930年,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曹禺:《雷雨》《日出》。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戏剧:抗战救亡戏剧:《保卫卢沟桥》。田汉《秋声赋》,曹禺《北京人》《家》,郭沫若《屈原》。“十七年”及“文革”期间十七年间是指建国后到“文革”前十七年间。戏剧的政治色彩浓厚,鲜有成功之作。政治标准第一。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四种剧本:即突破了工农兵剧本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模式的戏剧。老舍:《茶馆>。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文革”十年,传统戏曲遭受史无前例的厄运,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易卜生:易卜生--斯坦尼式写实话剧的引进,打破了我国几百年来传统戏曲统一天下的旧格局,使中国戏剧发展出现双峰并峙,两雄竞赛的新格局,是一大进步。10、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戏剧。探索戏剧:对失落人性的追寻和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探讨。《绝对信号》《狗儿爷涅槃》11、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戏剧。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了首都的戏剧舞台,这是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开端。代表人物:林兆华1982《绝对信号》。《车站》《野人》;90年代过士行的闲人三部曲《鱼人》《鸟人》《棋人》、牟森、孟京辉90年代《思凡》《我爱XXX》《恋爱的犀牛》《盗版浮士德》《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残酷戏剧:代表人物:安托南·阿尔托。营造“诗意空间”,舞台上的一切表达手段都具有意义,其组合也会产生新的意义;排斥语言和剧本;否定经典著作和权威;带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质朴戏剧,代表人物:格罗托夫斯基又称“贫穷戏剧”,强调演员的个人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的分类1.命运悲剧2.性格悲剧3.社会悲剧4.心理悲剧。喜剧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来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其台词风趣,引人发笑,结局大多轻松圆满,让人在诙谐可笑的艺术形式中体现深刻的社会内容,达到“寓庄于谐”的审美效果。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关汉卿《救风尘》喜剧的分类1浪漫喜剧2.讽刺喜剧3.世俗喜剧4.荒诞喜剧5.闹剧6.情景喜

五、三大戏剧体系狄德罗、哥格兰:表现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布莱希特:间离派。

体验派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主张体验,演员与角色合一。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和前苏联的K.S.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他们都主张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不应只冷静地表现,并且主张把自己的情感化成艺术的一部分。欧文认为,演员应该把人物的感染力量与艺术手段的运用结合起来,他称此为演员的双重意识。萨尔维尼认为,演员的特殊标志是感受的能力,演员要听命于自己的感受,并且要善于引导和控制自己的感受,以使观众也有所感受。表现派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强调理性对情感和形体的控制。思想源头可追溯到18c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戏剧家狄德罗。他认为情感体验虽是表演的基础,但放任情感又会破坏戏的连贯一致,故情感要服从理智的节制,表演要有“范本”可依。间离派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倡导一种“间离效果”的演剧方法。主张演员始终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表演,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在演戏,“他一刻也不能完全彻底地转化为角色”,以便让观众冷静地去分析和判断。主张演员与角色情感上保持距离,双重自我形象出现,产生间离效果。强化观众的自我意识,以间离和陌生化的手法追求思考的乐趣,强调理性的眼光。

何为“第四堵墙”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除了三面用布景设置的墙以外还与观众之间存在一堵无形的墙。第四堵墙隔开了演员和观众。这种观演关系是封闭/隔离型。这种观演关系中,演员是通过“化身”方式创造角色。化身的途径主要有二:①侧重外部表现,强调理性对情感和形体的控制,反对随意发挥;②重视内心体验,要求演员与角色合而二为一,跟着感觉走,允许即兴创作。前者被称作表现派,后者是体验派。两派的分歧:角色的创造通常分准备(排练)和表演两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两派的观点比较接近,都要求演员反复钻研剧本,把握人物性格,体验情感反应,并为之找到适当的外部表现形式,在心目中形成明晰、完整的艺术形象。两派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表演阶段,核心是演出中的演员和角色,即“两个自我”的关系间题。

六、情节与行动、性格的关系1.戏剧是动作的艺术,动作的展开即是情节。2.只有具有高度戏剧性的行动才构成戏剧情节。3.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内因,情节反过来是展示性格的手段和过程。4.在构成戏剧情节的外部动作中,隐藏着主体目的性和独特的性格特征,这两个因素又决定情节发展的方向,并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戏剧的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的特点:集中性,紧张性,激烈性,传奇性,曲折性,戏剧冲突的疏离和颠覆疏离:梅特林克的《闯入者》颠覆:贝克特《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现实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各国兴盛并居于剧坛的主导地位。

以富有社会意义的主题,深入细致地反映现实人生,在典型环境中创造典型人物和努力制造舞台幻觉为宗旨,最终达到批判社会现实、揭露丑恶现象、揭示社会历史本质的目的。

主要作家:易卜生、萧伯纳、契诃夫、高尔斯华绥等。一、易卜生二、契诃夫三、萧伯纳

现实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①题材与主题:特别注重揭露社会的黑暗现象,激起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索。②艺术表现:客观真实地再现生活是基本准则。③表演:在舞台上造成逼真的生活幻觉。象征主义戏剧*象征主义:主张以象征、暗喻表现生活和内心,往往表现个人题材,表达作家对人生的主观感受和思考,带有多义性和朦胧感。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出现于19世纪期,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各国。主要剧作家和作品有:梅特林克的《不速之客》、《青鸟》,辛格的《骑马下海人》,安德列耶夫的《人的一生》等。象征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①否定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追求内心的“最高的真实”,以此来激发观众的自由联想。②多采用与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不同的象征、暗示、隐喻等表现手法。未来主义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主要盛行于20世纪前10年和20年代的意大利、俄国,时间较短。1909年由意大利诗人、剧作家马里内蒂创立,《未来主义戏剧宣言》。代表性作家有:马里内蒂的《月色》、《他们来了》;基蒂的《黄与黑》;卡涅尤洛的《枪声》、《只有一条狗》等。未来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①题材:戏剧应及时歌颂机器、战争等现代生活;②曾作了大量标新立异的旨在突出各种非理性效果的尝试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20世纪40年代起兴盛于法国,后影响欧美各国。核心主张是反戏剧,非戏剧,反传统。主要作家:尤内斯库《秃头歌女》、《椅子》、《犀牛》,贝克特《等待戈多》、品特《送菜升降机》,让·热内《女仆》。荒诞派戏剧的基本特征: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中国话剧:文明新戏:中国话剧诞生于20世纪初。在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后受西欧戏剧影响,又称“白话剧”。诞生:1906年,日本东京春柳社,李叔同、曾孝谷;1907年上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文明新戏:演出的不同于传统戏曲,主要适应现代文明需要的西方戏剧形式。

20世纪20年的中国戏剧“爱美剧”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 amate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洪深《少奶奶的扇子》“五四”剧坛:社会问题剧:易卜生《潘金莲》、《王昭君》、《一只马蜂》、《幽兰女士》、《青春的悲哀》、《车夫之家》田汉、郭沫若、丁西林等优秀的戏剧家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戏剧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了首都的戏剧舞台,这是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开端。代表人物:林兆华、牟森、孟京辉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戏剧“爱美剧”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 amate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洪深《少奶奶的扇子》“五四”剧坛:社会问题剧:易卜生《潘金莲》、《王昭君》、《一只马蜂》、《幽兰女士》、《青春的悲哀》、《车夫之家》田汉、郭沫若、丁西林等优秀的戏剧家

第二节:政治语境下曲折发展一、20世纪30年代的戏剧1930年,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上海;红色戏剧、农民戏剧、国防戏剧。曹禺:《雷雨》《日出》二、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戏剧抗战救亡戏剧1941-1944年,雾季公演。延安,群众性戏剧三、“十七年”、“文革”期间的中国戏剧。十七年间,戏剧的政治色彩浓厚,鲜有成功之作。政治标准第一。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四种剧本老舍:《茶馆》。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文革”十年,传统戏曲遭受史无前例的厄运,许多剧目被当作“毒草”铲除,许多著名演员

被当作“牛鬼蛇神”无情批斗。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六戏剧结构是戏剧作品铺排情节、渲染情绪的逻辑框架,一部作品故事如何发生、发展和结尾,高潮如何到来,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都有赖于结构的安排。戏剧结构。戏剧结构,又称布局,是指剧本的外部构成,即戏剧情节构成与铺展的方式。在中国传统戏曲中,也被称为“关目”。即一出戏是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结束的。戏根本原因在于:“观”与“演”的关系。此外,与戏剧艺术的体裁有关。戏剧结构要完整,是兼顾戏剧情节发展的各阶段,即有件发生的起点、发展、高潮、结尾,有完整的过程。美国好莱坞有一套编剧规律:开端、设置矛盾、解决矛盾、再设置矛盾,……直至结局。中国的编剧规律:起、承、转、合。戏剧结构的完整还体现在内部的关联性和统一性。第二节:戏剧结构的类型关于戏剧结构的类型,向来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戏剧的结构类型划分:⑴三段法、四段法、五段法德国戏剧理论家古斯塔夫·弗莱塔克提出。他将戏剧情节的构成分为介绍(开端、导入)、上升、高潮(顶点)、下落(或反复,包括反动作的开始和最后的悬念)、结局五个部分,这就是著名的“金字塔公式”: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这个公式虽然也反映了戏剧冲突的某些规律,但它的问题也是明显的:把结构原理过于公式化、教条化,脱离了艺术创作的实际。事实上并非所有剧本都是按照这一公式构成的。⑵锁闭式、开放式、人物展览式⑶横向式与向式⑷戏剧结构的其他类型

七戏剧语言是戏剧的基本材料。戏剧里的语言构成1.剧作家的“提示语言”(舞台提示)。包括对剧中人物外形、形体动作(包括人物上下场)、内心活动的描绘,对其某些性格的强调,对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的交代、对人物表演的某些提示以及对场景、气氛的说明,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2.由演员讲出的、付诸表演的语言,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也可称“台词”。3.潜在语言,又叫“潜台词”。4.戏剧语言经历了由韵文向散文的转化。

台词的功能①提供信息资料;②透露人物性格;③将观众的注意力导向重要情节上;④透露剧本的主题与基本意念;⑤帮助建立剧本的风格情调;⑥帮助建立剧本的速度与节奏;

戏剧语言的作用1.是戏剧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旨的手段和工具。2.具有结构意义,如回顾前情往事、介绍说明情节、过场连接等。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特征,戏剧语言的个性化特征,戏剧语言的抒情性特征。

八:什么是“悬念”?悬念:指所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艺术创作主体(即作家)利用艺术接受客体(即读者或观众)密切关注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命运的期待心理,有意在作品中设置的某些悬而未果的矛盾现象或焦点问题。它既属于剧作家安排情节、结构布局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同时又是构成剧作强烈戏剧效果与艺术魅力的关键因素。

如何制造悬念?1.在戏剧前部设置贯穿全剧的总悬念,此外,不断用各种小悬念增强总悬念的力量,直到高潮部分,悬念逐渐解开。2.全剧不断变换悬念,一个悬念解开了,又出现另一个。不同的悬念共有一个冲突的情节线贯穿。3.悬念交错出现,交错展开,又交错解决。

单选10分多选少选1分共20分名词解释四个20分简答题3个题赏析题 20分十二个剧目选一个思凡恋爱犀牛茶馆日出北京人等待戈多威尼斯商人推销员之死三姊妹林兆华雷雨西厢记牡丹亭暗恋桃花源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樊果 一、何为戏剧和戏曲? “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明人称 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至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 王国维先生于《戏曲考源》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对于这个概念:任中敏先生在《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中认为:王国维模糊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单呼戏曲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以戏曲概括戏居,难免陷入但要唱不要白之嫌。周华斌在《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中认为:“传统戏剧形态,实际上是多元并存的,除了作为“戏曲”的主体以外,还呈现包括原始性戏剧)宗教仪式戏剧,节令民俗戏剧(如傩戏、庙戏、社火戏剧)在内的多种形态。刘桢在《20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中认为:“如果拘泥于戏曲研究理论,所失更多。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强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又下定义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戏剧概念同戏剧形态直接相连,对于戏剧形态,许多学者尝试过不同的界定,洛地将戏剧划分为:“戏弄”“戏文”“戏曲”三种形态。周华斌将戏剧划分为“戏”“戏剧”“戏曲”三种形态,他说:“戏是意味着拟兽的、持戈的、伴有鼓声秦的议式性舞蹈,这种舞蹈表演泛见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图腾议式。后世亦有于战斗操练、战前示威、战后庆功、以及种种祭祀性议式。其中,除了“力”和“武”的展现外。不乏“扮演”、“表演”因素和两两相斗的“矛盾“冲突,亦即戏剧的萌芽……诸艺杂陈的“百戏”来源于原始拟兽舞蹈的“戏”,又是后世“戏剧”和戏曲“的母体”周华斌生先生所讲的“戏”是洛地先生所讲的“戏弄”的来源。《戏、戏剧、戏曲》,见《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第2期。叶长海则按时间顺序将从古到今的戏剧划分为原始戏剧、上古戏剧、古典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五个阶段,他认为:“要探素戏剧的起源就要主要研究第1阶段,兼及第2阶段,如果要探索戏剧的成熟就要求主要研究第2阶段,兼及第3阶段。”从以上三种分类来看,戏剧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概念。从发生到成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艺术形式上也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比如说汉代以后,曾产生过角羝戏、歌舞戏、参军戏、滑稽戏以及受到印度梵剧影响的西域戏剧,宋代以后,曾产生过杂剧、目连戏、傩戏、南戏、明代产生传奇,清代产生京剧等大批地方戏,清末产生文明戏,20年代有了话剧、歌剧,建国后产生不少秧歌剧、花灯剧、采茶剧以及曲剧、影调戏等等。王廷信老师认为《在中国戏剧之发生》中认为戏剧是以“扮演”为形式本体的艺术。“扮演”之中“潜藏着”戏剧四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和剧本。扮演中的演员:扮演指的是一种“戏剧行为”。这种行为是由“演员”来进行的。所以,“扮演”实际指的是“演员”的“装扮表演”人进入“扮演”行为之时,恰就是他成为“演员”之时,所以,进行“扮演”的人当然就是“演员”了。 扮演中的观众:扮演行为出现的时候,意味着两种情况。一是自演自赏,二是为他人观赏而扮演。前者可说扮演者身兼演员与观众二职,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后者将演员与观众分开,演者自演、观者自观。故云扮演中潜藏着观众。扮演中的“剧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剧场是一种专门用于戏剧表演的“观演”场所,当戏剧走向成熟之后,才有专门性的演剧场所—剧场的出现。但在此之前,许多场所都有扮演行为出现(如宗教祭祀场所、广场空地的撂地作场等)这些场所都是正式剧场的前身。正是因为扮演行为而赋予了一个场所的“剧场”意义。扮演中的“剧本”:剧本是剧作者用来进行戏剧创作的文学体裁,剧本的出现也是戏剧成熟之后的事情。但在剧本出现之前,戏剧扮演忆经开始萌生,甚至有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80年代苏联戏剧类型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是俄罗斯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该时期的戏剧创作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较为繁荣。政治剧、寓言剧、社会心理剧、先锋剧等特定的戏剧类型在创作及舞台演出方面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这一时期戏剧发展中最引人的现象之一。 【关键词】俄罗斯戏剧/苏联戏剧/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是俄罗斯戏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作为苏联近70年历史的最后10年,当时的戏剧创作也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一样,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变化过程。在日益“开放自由”的社会文化形势的影响下,新老几代戏剧家的创作都很活跃,使得这一时期的戏剧作品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较为繁荣。 由于处在社会政治体制全面改革的前期,这一时期的戏剧具有自己十分醒目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征。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政治诉求,鲜明的思想倾向,多元化的艺术理念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丰富的题材和体裁样式,多样的戏剧表现手段和美学风格。而一些特定题材、体裁的类型剧,如政治剧、寓言剧、社会心理剧以及先锋戏剧在创作及舞台演出方面引起的巨大反响,更是成为这一时期戏剧发展中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一、政治剧 “政治剧”(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драма,публицистическая драма)指的是以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或某种政治理念为主题来进行创作的戏剧类型。在俄罗斯戏剧发展史上,总会有规律地兴起政治剧的热潮,比如十月

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卫国战争时期、20世纪50—60年代的权力交替时期等,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中心主题和诉求而已。抛开形式和手段上的时代差异,政治剧作为一种戏剧样式,突出体现了俄罗斯戏剧与国家社会政治现实的紧密关系。苏联解体前的80年代,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态,思想界和文化界对所谓“公开性”和“新思维”反应强烈,社会大众的政治化倾向迅猛发展,政治实实在在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触及每个人的灵魂。戏剧以其快速、直观的传播学特性积极参与到国家社会变革的进程之中,许多直接关注社会政治热点问题的作品不仅成为文化生活的焦点,还成为社会生活的大事件。应该说,这种从创作接受都具有强烈政治诉求的戏剧,是20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最富时代特征的一个戏剧类型。反思历史、声讨政治暴力、批判独断专行和官僚主义、要求社会生活的“民主自由”是80年代俄罗斯政治剧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主题。 政治剧作为当时最重要的一个戏剧类型,拥有为数众多的作家和作品。依据主题不同,政治剧还可细分为领袖剧、集中营纪实剧、时政剧等不同类别。 “领袖剧”主要是指以塑造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基洛夫等领袖人物形象为主旨的戏剧作品,是政治剧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个类型。 领袖剧创作中最突出的作家是米哈伊尔·沙特罗夫(Михаил Шатров)。20世纪60—70年代,沙特罗夫即以创作“列宁剧”而闻名,其剧作《红茵蓝马》(《Синие кони на красной траве》,1977)曾在苏联国内外引起广泛轰动。进入80年代,他继续在这一领域里不懈耕

十一部八十年代大陆经典电影

十一部八十年代大陆经典电影 今又风发布于:2008-08-12 20:57 《庐山恋》(1980年) 导演:黄祖模 编剧:毕必成 主演:张瑜郭凯敏武皓温锡莹智世明 类型:爱情片 剧情介绍: 中美建交之后,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将军周振武的女儿周筠回国观光。在庐山游览时,与在山上潜心攻读的小伙子耿桦相遇,彼此产生爱慕之情。耿桦因父亲遭“四人帮”审查而陪重病缠身的母亲来庐山养病。结识周筠后因和周筠的频繁接触,受到传讯,周筠怀着惜别的心情回美国去了。“四人帮”被粉碎后,周筠再次来庐山旧地重游,对耿桦倍加怀念。其时,已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耿桦,来庐山听学术报告,不期与周筠重逢,两人欣喜若狂,约定结婚。耿桦征求父亲耿烽的意见,给他看周筠一家人的合影。耿烽认出周筠的父亲周振武是他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同学,后来在大革命的风暴中,成了在战场上拼杀的敌手,怎能允诺这门亲事呢?经过一番波折,怀着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两位老相识在庐山相会,变冤家为亲家。周筠和耿桦更是欢天喜地,有情人终成眷属。

1980年电影《庐山恋》,号称是中国第一部吻戏,不仅完美地呈现出了庐山的景色,而且还创造了多个纪录。比如《庐山恋》是“文革”后国内首部表现爱情主题的电影,并且出现了当时罕见的吻戏;女主角张瑜片中的服装,换了43套,远远超过《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23套旗袍;当年的新人张瑜也凭这部《庐山恋》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观众心中的“梦中情人”,并当选第一届金鸡奖和同年百花奖的“双料影后”。 《庐山恋》大大提升了庐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此,庐山风景区专门兴建了一座小型影院,每天从早到晚放映这部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成为庐山多年来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据统计,到1999年,《庐山恋》已在这家电影院里放映了6300余场,其票价也从最初的三毛钱变成了今天的30元。2002 年底,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获奖情况: 本片于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张瑜), 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张瑜)。 《巴山夜雨》(1980年)

80年代我们儿时玩的那些游戏

1跳皮筋 怀旧指数:★★★★★生命力:★★★★★运动指数:★★★★★ 怀旧玩法:那时候翻看女孩子的书包,总能从里面拎出由无数根橡皮筋结成的一根长长的皮筋来,而跳皮筋的花样也是一套套的,一般还都配着童谣,比如“小皮球,小小来,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女孩们三五成群地蹦着跳着,在一根充满韧性和弹性的绳子上变换着无穷的花样。这种游戏的运动量较大,跳、蹦的动作很多,双臂也要顺势摆动,还要保持身体平衡。 2跳房子 怀旧指数:★★★★★生命力:★★运动指数:★★★★★ 怀旧玩法:地上画着很多方格,有12 格、6 格等,然后用算盘珠儿串成一圈,算是跳房子的用具。将算盘珠儿扔在“房子”里,单脚站立,站进房子,单脚将算盘珠按顺序踢进指定格子。 3丢沙包 怀旧指数:★★★★★生命力:★★★★★运动指数:★★★★★ 怀旧玩法:找几块小碎布,缝成小口袋,中间装上细沙再封口,就是沙包了。玩的时候人越多越好,分成两组,一组站中间,一组分成两队分别站两边,朝中间这组人身上扔沙包。中间的人若被沙包打中算“死”,直到同伴能用手抓住“打手”扔过来的沙包,一个沙包换一条“人命”,下场者才能够“起死回生”。有点像棒球中“投手”和“捕手”之间的耍心眼,斗智斗勇。 4挑棍 怀旧指数:★★★★ 生命力:★★★运动指数:★ 怀旧玩法:收集一大把冰棒棍,洗干净。玩的时候要席地而坐,把手中的冰棒棍在一定高度上撒下,然后一根一根取出,抽取的时候只能拿一根,碰到别的棍儿算输,轮到对方抽。抽出的归自己,最后看谁的棍多谁就赢。 5老鹰捉小鸡

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戏剧

第六章 40年代戏剧 教学要点: 1、主要题材剧作 2、郭沫若的历史剧 第一节概述 一、抗战时期的演剧特点 呈现广场戏剧的特点:政治的、群众的、行动的艺术,充满浪漫主义、英雄主义气息的狂欢的艺术。 出现以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等战争时事为题材的剧作。《咱们要反攻》、《打回老家去》、《打鬼子去》等剧作鲜明表达了爱国情感,号召人民保家卫国。 二、剧场戏剧的繁荣 1、大后方和孤岛:重庆和上海是抗战时期中国的两个戏剧活动中心,迎来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1)历史剧创作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政治家的眼光和魄力,雄浑阔大的气势。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桃花扇》关注于历史人物精神力量的开掘及对于读者观众的精神感化作用。将旧戏和电影手法融入话剧,表现力丰富。 阿英(钱杏邨):三大南明史剧:《碧血花》(《明末遗恨》《葛嫰娘》)、《海国英雄》(《郑成功》)、《杨娥传》太平天国史剧《洪宣娇》 历史剧出现的原因、意义:重新认识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思潮,国统下失去公开抨击时弊的自由,因而借古讽今,有强烈的现实的政治功利性。因而剧作家们立足现实生活,选取与今人气质相通的历史人物,与今事精神相通的历史政治事件为题材。 (2)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对知识分子正面主人公历史地位的确认。处于矛盾冲突中的并不高大完美的正面人物。设置歧途中的知识分子作为反衬。抗日背景下浓厚的时代气氛。偏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夏衍:《法西斯细菌》知识分子面对时代挑战所经历的心理困扰和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悲剧的英雄,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剧,时代、民族的悲剧,文明暂时无力战胜“愚蠢和野蛮“的悲剧。 五幕剧中十年的政治风云,人生舞台与戏剧舞台的大转移,史诗性追求。人物心理刻画的历史深度,艺术表现的简洁、含蓄、准确。 《芳草天涯》试图对正面展开政治性主题的创作模式有所突破。知识分子个人感情生活中的困窘和无能,黑暗的现实世界投射到心灵深处的阴影。(心理学教授与其妻、学生之间的感情纠葛,反映国统区知识分子在相持阶段的痛苦。报国无门,压抑、焦躁、孤独、挣扎。 从《上海屋檐下》到《法西斯细菌》,夏衍的剧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抒情见长;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洗练,在平易亲切中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讽刺喜剧创作 初期讽刺中夹杂愤激,喜剧内含着悲剧,后只剩下辛辣的嘲弄,出现纯粹的喜剧。 陈白尘:《魔窟》暴露沦陷区敌伪丑态。《乱世男女》嘲弄由南京逃难的“都市的渣滓”。《结婚进行曲》借妇女职业问题写国统区社会不合理现象。“悲喜剧”。《后方小喜剧》讽刺官僚机构的腐朽性。《升官图》纯粹的喜剧。手法夸张,人物、情节漫画化,追求痛快淋漓的戏剧效果。反映了特定的时代情绪。 抗战胜利后创作的《升官图》是陈白尘讽刺喜剧的主要代表作。剧作通过两个流氓强盗的梦境,展开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官场现形记”,最后让历史的真正主人——觉醒了的人民群众登场,当众表演了“历史的审判”。剧作借鉴并揉合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中国传统戏曲中丑角戏的经验,在喜剧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胆而合理的夸张,荒诞而又真实的情节,使作品成为梦境与现实、荒诞与真实的统一,收到了“假中有真”、“情伪毕露”的艺术效果。 老舍:《残雾》嘲讽抗战官僚。 2、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繁荣 (1)职业性剧团涌现,1944“话剧年”。 (2)商业性演出 早期文明戏的影响,舞台演出成为戏剧的中心环节,也有商业化之负面后果。 (3)市民化倾向 ①追逐热点题材,市民伦理观的贯穿,体现传统市民理想。 反映宫廷政治为主的历史剧:姚克《清宫怨》、周贻白《天外天》

80年代戏剧

80年代戏剧 沙叶新 ?回族。 ?195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1年入上海戏剧学院创作研究班。 ?《陈毅市长》可和丁一三的《陈毅出山》进行比较. 《陈毅市长》 陈毅同志“一生是戏剧,全身皆文章.” ?“上马治军” ?“下马治民” 《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 ?最早刊载于《十月》1988年第2期。受到恽代英1926年的演讲《耶稣、孔子与革命青年》的启发,才有此创意。 ?(1)立意:通过戏中的“紫人国”和“金人国”,表现当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世界性的冲突——精神与物质的冲突。 ?人如何完善自己的生活,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健全的社会,人类的两种最基本的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作者在戏中提出了这些问题并进行解答。 ?(2)荒诞式的时空王国。 ?剧中把历史与现实、天上与人间,融会成一个没有具体时空限度的大一统时空。 ?“天国”的时空是一种虚拟;三人组成的“考察团”;抵达的“金人国”和“紫人国”,也不是具体的历史存在或现实存在。 ?(3)讽刺的指向: ?一种是文化的讽刺。 ?耶稣、孔子、和列侬组成一个考察团下凡人间,暗示了人类历史上的三种文化——基督教文化、东方儒家文化、现代西方文化在今天的世

界上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一种是社会的讽刺。 ?“考察团”下凡后在金人国和紫人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揭示出“人类罪恶也许就在于各执一端”的畸形现象。 ?自身所代表的文化在错了位的时空环境里的可笑性及所面临的尴尬 处境。(陈思和认为这是“笑声中的追求”) ?(4)戏剧构思上:所描写的生活,能做到“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 ?能从总体上把握生活,巧妙地将哲理意蕴凝聚于具体的戏剧形象中去。 ?(5)结构上: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结构模式,在“文化反思”中实现了艺术形式的解放和自由,大大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力。 高行健 ?(1940~)法籍华人。剧作家、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剧作《绝对信号》、《野人》、《车站》;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 ?2000年《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目前定居巴黎。 ?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两部重要长篇《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是在海外完成出版,画作也多在亚洲、欧洲和美国展出,作品被译成世界36国语言。 ?高行健自嘲“三生有幸” ,认为自己的“头生”是在中国的童年、少年、青年;“次生”是移居到巴黎创作和生活;“三生”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他广为世界所知。 《绝对信号》

改革开放30年:电视剧_家庭中的戏剧

改革开放30年 电视剧 家庭中的戏剧 2008年11月21日来源 京华时报 1982年12月27日 上海闸北区开封路街道孤寡老人吴招娣 前左二 在包护组成员忻桂香家看电视。 上世纪80年代 一到晚上 只要电视剧一播出 常常是万人空巷。新华社特供本报图片 如果没有电视剧 中国人晚上该做些什么呢 上世纪80年代初 在引进若干国外电视剧后 真正意义上 的国产电视剧蹒跚起步。现在 电视剧已经成为拥有最多受众的 娱乐形式。 而国产电视剧的强烈现实主义特色 也使得它们紧贴着时 代。观看那一幕幕虚构的戏剧 人们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生活。 “买米下锅” 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播出27年后 坐在 自家客厅的沙发上 面对着窗外温暖的阳光 导演王扶林回忆起 那段被历史定义为“辉煌”的年代 娓娓道来 语气淡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 国内百废待兴 电视剧面临“无米下 锅”的尴尬处境。“电视剧也需要有个飞跃”。1979年 当时的中 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建议 各地电视台凡 有条件的 都可以制作电视剧。并且 电视台想到引进国外影视 剧。这一年 中国第一部译制剧《巧入敌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80年 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 和《加里森敢死队》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大西洋底来的人》 迅速风靡全国 麦克哈里斯的“麦克镜”开始流行中国。在一个初

开放的国家 每一件事都做得小心谨慎。《加里森敢死队》一播 出 便引起轩然大波 遭到停播的命运。后因观众热切追捧复播。 正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戏剧组做导演的王扶林 听着广播里 的评书 想着如何将听众喜闻乐见的评书 比如《三国演义》改 成电视连续剧。看到《加里森敢死队》的高收视率后 电视台和 王扶林都想到“也要搞一部这样的戏”。一时间 从上到下 心气 儿都很高 等待机会。 1980年的某一天 戏剧组收到贵州作家唐佩琳的一个来稿 就是《敌营十八年》 看完情节很新鲜 王扶林觉得可以拍 便 找到电视台领导商量 领导竟然爽快地同意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王扶林决定拍9集戏。看完王扶林的计划 电视台史无前例地拨出10万元。“这在电视台是罕见的。”王扶 林说 电视台出了三个人 一个美工 一个制片 加上他本人 开始到处招兵买马 凑成一个摄制班子。王扶林带着摄制班子到各地拍摄 去湖北 到庐山、九江等 地 一共用了100天 拍了9集戏。王扶林说 尽管无法与现 在三天拍一集的速度比 不过在当时的制作水平和条件下 已经 很了不得了。“因为换个景布置灯光最快得半个小时 演员要等 上半天”。 条件简陋 甚至道具、服装都是临时凑来的 主角江波穿的 国民党服装 之前没有试穿过 也不知道什么体形 来了穿上就 开拍。没有借到裤子 就将人物的全身镜头改为半身镜头。没有

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 戏剧组织 一、中国剧作者协会 1937年7月15日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这是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活动: 1、创作《保卫卢沟桥》,作为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拉开了抗战戏剧大幕。 2、淞沪会战爆发后,与上海剧团联谊社联合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了十三支救亡演剧队伍,投入抗敌宣传。 二、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 1937年12月13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海孤岛戏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两个戏剧活动中心,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这里没有剧种流派之分,也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抗战洪流把他们挟裹在一起,只是为着同一个信念。 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响应着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新兴的中国话剧艺术“从锦绣丛中走向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内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社会表层渐向社会里层。 作品:《好一计鞭子》《保卫卢沟桥》《台儿庄》《八百壮士》《咋们要反攻》《打鬼子去》等。 随着抗日运动的深入,这些组织不断扩大和发展,创作内容不 断丰富。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抗日宣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抗战初期各种短剧流行,短剧的形式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

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观众和观众之间,都产生了心灵的感应和情感的交流。这正是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和宣泄功能的统一。 剧作家 一、阳翰笙(1902——1993)四川高县人 抗战时期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还有《草莽英雄》等。 二、阿英(1900——1977)安徽芜湖人 1、上海孤岛时期历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被称为“南明史剧”,轰动孤岛文坛 2、《洪宣娇》试图以太平天国革命“成长与毁灭”的过程来隐喻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行径。 3、还有现实题材剧《五姊妹》神话传说剧《牛郎织女》 三、杨村彬(1911——1989)北京人 代表作《清宫外史》三部曲:《光绪亲政记》《光绪变政记》《光绪归政记》 四、姚克(1905——1991)福建厦门人 代表作《清宫怨》 这些剧作家从历史中选材,借古讽今。俗话说“读史使人明志”,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对现实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加上剧作家的艺术加工,唤起人们对现实相似境遇的认知,帮助人们反思现实,明确前方的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剧作家通过剧中人物呼吁抗日救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三、陈白尘(1908——1994)江苏淮阴人,擅长讽刺喜剧 1、“亭子间”剧作《石达开的末路》《金田村》,开始舍弃早年罗曼蒂克情调而逐步走上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2、抗战期间的《魔窟》《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其中《乱世男女》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3、抗战胜利前后,以《岁寒图》《升官图》为标志,陈白尘的喜剧创作出现了一个艺术高峰,他将笑的艺术打磨地更加成熟、削刻得更为尖锐。

八十年代大陆经典电影

八十年代大陆经典电影 今又风发布于:2008-08-12 20:57 《庐山恋》(1980年) 导演:黄祖模 编剧:毕必成 主演:张瑜郭凯敏武皓温锡莹智世明 类型:爱情片 剧情介绍: 中美建交之后,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将军周振武的女儿周筠回国观光。在庐山游览时,与在山上潜心攻读的小伙子耿桦相遇,彼此产生爱慕之情。耿桦因父亲遭“四人帮”审查而陪重病缠身的母亲来庐山养病。结识周筠后因和周筠的频繁接触,受到传讯,周筠怀着惜别的心情回美国去了。“四人帮”被粉碎后,周筠再次来庐山旧地重游,对耿桦倍加怀念。其时,已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耿桦,来庐山听学术报告,不期与周筠重逢,两人欣喜若狂,约定结婚。耿桦征求父亲耿烽的意见,给他看周筠一家人的合影。耿烽认出周筠的父亲周振武是他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同学,后来在大革命的风暴中,成了在战场上拼杀的敌手,怎能允诺这门亲事呢?经过一番波折,怀着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两位老相识在庐山相会,变冤家为亲家。周筠和耿桦更是欢天喜地,有情人终成眷属。

1980年电影《庐山恋》,号称是中国第一部吻戏,不仅完美地呈现出了庐山的景色,而且还创造了多个纪录。比如《庐山恋》是“文革”后国内首部表现爱情主题的电影,并且出现了当时罕见的吻戏;女主角张瑜片中的服装,换了43套,远远超过《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23套旗袍;当年的新人张瑜也凭这部《庐山恋》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观众心中的“梦中情人”,并当选第一届金鸡奖和同年百花奖的“双料影后”。 《庐山恋》大大提升了庐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此,庐山风景区专门兴建了一座小型影院,每天从早到晚放映这部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成为庐山多年来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据统计,到1999年,《庐山恋》已在这家电影院里放映了6300余场,其票价也从最初的三毛钱变成了今天的30元。2002 年底,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获奖情况: 本片于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张瑜), 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张瑜)。 《巴山夜雨》(1980年)

40年代戏剧

第十三章40年代的戏剧 教学目的: 1、了解抗战时期不同阶段戏剧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2、重点把握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戏剧家及其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1、夏衍的戏剧创作特点 2、广场戏剧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1学时) 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 1、抗战戏剧: 三幕剧《保卫芦沟桥》揭开序幕,成立救亡演剧队的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抗敌演剧队和抗敌宣传队是具强烈政治色彩的戏剧团体,应大众化要求。演出形式有广场剧《保卫华北煤窑》(刘保罗);街头剧《各界抗日除奸大游行》《庙会》(刘保罗)、《放下你的鞭子》(崔嵬等)、《三江好》(吕复等)、《八百壮士》(王震之、崔嵬)、《流寇队长》(王震之);茶馆剧;游行剧《汉奸和十字舞》《争取最后的胜利》《大家一条心》。 2、“话剧民族化”的尝试: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王永梭《赶汽车》);田汉新平剧《江汉渔歌》《新儿女英雄传》 二、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1、从中外名剧到“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马可)、《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平)、《惯匪周子山》(水华、王大化、贺敬之、马可)、《一朵红花》(周戈) 2、“新歌剧”的创造实验: 《白毛女》:自觉借鉴、利用与改造民间的艺术资源。集体创作中不断修改的过程。民间+五四+革命。艺术形式采用歌剧音乐戏剧化与性格化,西洋歌剧和传统戏曲手法结合,民间趣味和审美习惯,与革命性主题完美统一。 发展和影响:《赤叶河》(阮章竞)、《刘胡兰》(魏风等) 话剧民族化:《把眼光放远一点》(胡丹沸)、《反“翻把”斗争》(李之华)、《抓壮丁》(吴雪等)、《同志,你走错了路》(陈波儿等)、《战斗里成长》 传统戏曲改革:《逼上梁山》(集体)、《血泪仇》(马健翎) 3、农村剧团 三、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