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物流管理新模式研究报告

现代物流管理新模式研究报告

现代物流管理新模式研究报告Array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目录

目录 (2)

提要 (3)

第一章发展现代物流的现实意义 (5)

第二章现代物流的理论分析 (8)

一、物流意识的萌生与物流定义的演变 (8)

二、现代物流的发展历程 (11)

三、物流的分类与物流学说 (14)

四、物流经济活动的双重性 (17)

第三章国外现代物流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一、美国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 (21)

二、欧洲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 (27)

三、日本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 (33)

四、国外现代物流对中国企业物流发展战略的启示 (37)

第四章我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分析 (40)

一、物流市场总量和结构分析 (40)

二、企业结构分析 (42)

三、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分析 (43)

四、劳动者素质分析 (46)

五、我国物流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7)

六、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弊端 (49)

第五章现代物流新模式的构建 (50)

一、现代物流新模式提出的背景分析 (50)

二、现代物流新模式的提出 (55)

三、“3+4物流模式”产生的原因 (56)

四、“3+4物流模式”初步运用的个案分析 (57)

五、实施物流新模式的阻碍分析 (58)

第六章物流新模式的发展前景和展望 (59)

第七章结束语 (65)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提要

物流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经济运作新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对全球物流资源与物流基本功能的整合,根据客户的要求,完成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不管这一过程在何地或哪一个主体实施,采取哪些方式来完成,过程的复杂程度如何。物流管理是根据物流这种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而产生的各种物流运作活动,根据客户的要求,为了达到物流的根本目的,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中国物流业也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一样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加强了对交通、通讯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与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通讯、仓储、包装和配送等各行业都有较快的发展。尽管中国物流业经过近些年的加速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但是从现阶段看,由于我国刚刚告别短缺经济,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不断规范和完善,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模式还难免会对现代物流产生一定的阻碍,从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物流效益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很大差距。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物流管理的研究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主要探讨在中国如何构建合理的物流管理新模式。

第一章发展现代物流的现实意义

物流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经济运作新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对全球物流资源与物流基本功能的整合,根据客户的要求,完成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不管这一过程在何地或哪一个主体实施,采取哪些方式来完成,过程的复杂程度如何。物流管理是根据物流这种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而产生的各种物流运作活动,根据客户的要求,为了达到物流的根本目的,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中国物流业也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一样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加强了对交通、通讯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与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通讯、仓储、包装和配送等各行业都有较快的发展。

尽管中国物流业经过近些年的加速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但是从现阶段看,由于我国刚刚告别短缺经济,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不断规范和完善,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模式还难免会对现代物流产生一定的阻碍,从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物流效益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很大差距。

因此,发展现代物流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物流产业发展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物流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物流,是人类社会一类历史悠久的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物质生产的各个部门。从微观静态上看,现代物流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流通、运输、仓储、信息等服务领域的一种先进的系统化管理技术。从微观动态上看,它是对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有效流动的全过程的管理活动,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服务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性服务的过程。现代物流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强调各个物流环节的综合运作,注重系统集成的效率,可以极大地加快周转、降低成本。从宏观上看,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与原材料、产成品(货品)流动相关的所有活动的总合。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支撑国民经济顺畅运行的基础性活动。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发展现代物流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相符合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转变,争取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现代物流尽快提升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现代物流是增强我国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要求

发展现代物流是市场竞争中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物流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通过减少物流成本将削减产品的总成本,从而使产品获得竞争优势。在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结构日趋复杂的条件下,通过发展现代物流将有助于企业快速地

响应市场需求并且及时地组织生产,控制并减少库存,对加快商品流通速度,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将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发展现代物流运动,保证物流在空间上的畅通、时间上的准确和质量上的稳定,将有助于提升包括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在内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现代物流也将提高产品的市场辐射范围,使企业得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效益。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商品质量价格日益趋同的条件下,提高物流效率对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现代物流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要求物流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当中,发展现代物流,降低物流成本,将极大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成本的节约和运行速度的提高。发展现代物流,将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服务和支持环境,将有力地推进工业、农业生产以及商业、流通产业等各产业部门的发展和升级,将促进我国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并将促进生产、流通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现代物流将有助于使全球以及区域内的各行业和各个企业之间进行资源整合,减少物流领域过高的成本消耗,形成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合理的比价关系,这将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现代物流,推动流通领域的现代化,提升服务水平,将满足消费需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扩大需求;发展现代物流也将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产业形态及产业组织形式,带动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也是一个技术密集加劳动密集的产业。现代物流的发展和物流服务的创新,不仅会推动物流技术的进步,也能够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四、发展现代物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不断扩张,使得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中国要参与到全球经济体系当中,离不开现代物流。加快发展我国现代物流,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专业化物流服务,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将使我国尽快拥有良好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帮助本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在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中提高我国竞争力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从而对我国努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现代物流的理论分析

一、物流意识的萌生与物流定义的演变

根据J.A.Lynn的著作记载,物流(Logistics)一词源于古希腊语(Logistike或Logistes),后来演变成拉丁语(Logista)和法语(Logistique),最后又落脚于英语(Logistics);另据R.H.Ballou的著作记载,物流(Logistics)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844年。法国技术人员J.Depuit曾在自己的著书中强调重视供货管理功能,保持仓库保管与运输两者之间成本的均衡;1901年,约翰.格鲁威尔在美国政府的“工业委员会关于农产品配送报告”中提及配送的成本及其影响因素;此外,J.C.Johnson等教授在著作中谈到,1905年美国陆军少校

C.D.Baker曾把物流(Logistics)称为:关于军队移动与供给的战争科学之一;R.H.Ball还在著作中介绍:1912年A.W.5haw、1922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中西睦认为是1915年和1924年)F.E.clark等人也都从不同角度谈及了物流(Logistics)的重要性。但以上这些只能说明这一时期萌生了物流意识,对物流的概念和定义的认识仅属于初期阶段。

行业团体最早给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下定义的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时间为1933年。“物流是销售活动中所伴随的物质资料从产地到消费地的种种企业活动,包括服务过程”。美国另一个权威行业团体,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NCPDM)对物流(PD)至少下了三次定义。1960年:“所谓物流,就是把完成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手里的广范围的活动,有时也包括从原材料的供给源到生产线的始点的移动”;1976年:“物流是以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从产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移动进行计划、实施和统管为目的而将两种或三种以上活动的集成。这些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顾客服务、需求预测、流通信息、库存管理、装卸、接受订货、零件供应并提供服务、工厂及仓库选址、采购、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退货业务、搬运和运输、仓库保管等”;1986年:“所谓物流,就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其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有效率或有效益的移动和保管进行计划、实施、统管的过程。这些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顾客服务、搬运及运输、仓库保管、工厂和仓库选址、库存管理、接受订货、流通信息、采购、装卸、零件供应并提供服务、废弃物回收处理、包装、退货业务、需求预测等。”

1997年,美国企业派物流的代表,著名的物流公司Exel Logistics 对物流(Logistics)下了这样的定义:“物流是与计划和执行供应链巾商品及物料的搬运、储存及运输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废弃物品及归货的回收利用。”

除了物流定义的演变以外,从各国行业团体英文名称的变化也能看出物流的发展变化轨迹。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从1963年成立到1985年更名,一直使用PD作为自己的名称,简称NCPDM,1985年下半年将原来使用的PD英文改为Logistics,简称CLM;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从1967年到1992年更名,一直使用PD作为自己的名称,1992年更名

时,把PD改为Logistics,该组织2002年又进而改称为“加拿大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协会”;日本的两大物流团体,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和日本物的流通协会从1970年成立到1992年合并,也一直使用PD表示自己的团体名称,1992年合并,成立了日本物流系统协会(JILS),其英文名称也由PD改为Logistics。

我国有关部门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最权威的来自于国家经贸委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建议》: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

笔者以为,现代意义上的综合物流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物流活动进行整合。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对现代意义上的综合物流就有了自己新的理解。由这一理解可以形成以下对物流概念的定义:

现代物流是指经信息技术整合的,实现物质实体从最初供应者向最终需求者移动的物理过程。这一对物流的理解至少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对于物流需求者而言,物流的各个环节不再独立面对物流需求,而是作为整个物流的有机组成部分。

2、通过物流的信息共享,以消除原先物流过程中的时滞现象和不增值的环节。

3、完整的物流成本应该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开始直接到商品送达消费者的全部物流费用。但是,传统物流过程中的许多成本被掩埋在流通过程的各个环节,造成流通成本过高而又难以消除。然而,通过整合的物流,则可以减少原先因多环节造成的物流成本,以及显现出隐含着的物流成本。

4、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使原先无法整合的物流的各个环节能够整合,由此出现所谓的“第三方物流”,即专门从事整合性物流业务的社会组织,进而使所谓的“第四方物流”都可能变为现实,即从事物流业务的社会组织甚至不需要自己直接具备承担物资物理移动的能力,而是借助于自己所拥有的信息技术和为实现物流所需要的充分的需求和供给信息,并加上对于物流运作胜人一筹的理解,就可以开展物流服务。

5、提升物流服务的质量。物流服务的质量体现在所谓的“6R”方面,即适当的质量,适当的数量,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好的印象以及适当的价格。概括地说,就是在需要的时间,在需要的地点,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提供需要的物资,这是JIT(Just in-time,准时性)的思想。而要做到这一点,按照传统的物流方式显然是不行的。而是应该通过信息技术,将物流的各个环节连成一个整体,按照统一的供货计划准时地实现物资流动。

二、现代物流的发展历程

现代物流是人类进入信息经济时代而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可以说现代物流是现代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主动脉。它是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伴随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包含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物理性位移的全过程。现代物流将运输、包装、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物流管理和经营活动最初发源于美国,其理论最初产生于1901年;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理论界就开始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空前的战争导致了物资运输不仅横跨大西洋、太平洋,而且遍布亚、非、欧三大洲,大规模的

后勤供给活动促使人们开始运用运筹学、系统论的观点,综合的看待战争时期的后勤供给活动,以保障物资运输链条的高效运转,并以最少的周转环节,最短的时间保证物资运输及时到达目的地。它不仅保证了盟军取得二战的最终胜利,也创造和孕育了现代物流基本理论体系的雏形,人们开始使用“Logistics Management”指代“物流”活动。

二战后,物流的理论与管理方法得到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的普遍认可和赞同,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产管理中去,其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MRP、MRPⅡ、MRPⅢ、DRP、DRPⅡ、ERP等大型先进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极大推动了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论在生产流通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形成了综合物流的概念和供应链管理过程一体化的概念。

目前,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了充分发挥货物运输的效率,在其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周围都设有货物流通中心,而且已联成网。

货物流通中心都具有集拼、分发、中转、存储货物等综合性联运服务设施。这些中心与高速公路联系,形成了现代化的货物运输系统。所以建设货物流通中心是货物运输系统管理现代化的关键。

货物流通中心具有统一管理和调度货源集散和换装,使运输组织更加合理,减少货流交叉,减少货运交通量,可降低空驶率;货物流通中心可按照厂家的信息代销售、代运输、代结算。这样不仅节省了厂家的成品库房,也加快了成品周转速度;货物流通中心设有车辆保养维修、充气加油设备,保证车辆性能处于最佳状态,提高交通安全性;零担货物经过理货,采用标准包装、集装箱和封闭货车运输,减少货损、货差;避免大量货运汽车,特别是大型柴油汽车进入市区,

因而减少了城市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振动干扰,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集中转运货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物流流通中心在中国已引申为物流基地,目前又成为物流园区。物流基地作为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新兴物流集疏方式,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德国乃至于整个欧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各个企业在生产及销售环节尽力降低成本及费用支出。尤其是在定购原材料到向客户分发最终产品的供应链环节,节约成本的强烈要求带来了发展物流产业的巨大机遇。随着物流产业的兴起,原来相互分割,缺乏合作的仓储、运输、批发等传统企业逐渐走向联合,专业性的物流配送经营实体及基地---货物配送转运中心应运而生。伴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各个企业都逐渐意识到配送转运中心分散建设、各自为战带来的资源浪费,各级政府也发现这种方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总体规划功能。物流基地作为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日本称为物流园区(Distribution Park),在德国被称为货运村(Freight Village),虽然名称不同,各国的定义表述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它们的建设目的,服务功能是基本相同的。

物流基地出现以后,对使用基地的企业乃至邻近城市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减轻了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减小物流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物流经营的规模效益;满足仓库建设大型化发展趋势的要求;满足货物联运发展的需求。物流基地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日德等国家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德国权威机构的研究,未来10年,既使在日本、德国这样运输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物流基地的建设仍将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GPS/GIS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与物流实际应用的结合。在欧洲为了适应公路货物运输的急剧增长,人们正利用

无线网络数字通信技术、车辆电控技术、车载计算机技术、车辆定位技术等着手开发无人驾驶货运计划,该计划的第一个阶段是电子牵引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编队行驶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全自动道路货物运输阶段;第一阶段即电子牵引杆阶段(由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和依维柯公司合作研制)的核心是利用无线数据通信技术通过车载计算机将前导车的行驶状态数据提交给后一车辆,后车的车载计算机通过分析和计算自动指挥车辆电控系统(如双回路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和自动变速传动系统等)控制车辆循迹运行。电子牵引杆系统不仅能节约燃油、将车速的限制从80km/h提高到100km/h,而且将车辆间在公路上的法定距离从40m缩短到6m,缩短了车队的通过时间,从而相应减少了交通拥挤现象;目前,第二、第三阶段正处于规划发展阶段,有人称这种系统为新颖物流系统。

在现代物流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网络化的特征愈来愈明显,人们甚至开始使用e-Logistics (电子物流)来指代现代物流活动,现代物流愈发体现出专业化、国际化、一体化的特点。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如何利用现代物流的理念,结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推动我国的物流产业升级与整合,参于全球化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开拓出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来,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并应解决的问题。

三、物流的分类与物流学说

(一)物流的划分

物流的划分有多种可以参照的标准。

1. 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是从社会再生产总体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宏观物流主要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物流活动的运行规律以及物流活动的总体行为。

微观物流是指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在整个物流活动过程中,微观物流仅涉及系统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或一个地区。

2 .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

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整个社会为范畴,以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这种物流的社会性很强,经常是由专业的物流承担者来完成。

企业物流是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它由企业生产物流、企业供应物流、企业销售物流、企业回收物流、企业废弃物物流几部分组成。

3 .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国际物流是指当生产和消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独立进行的情况下,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而对物资(货物)所进行的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因此,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这种物流是国际间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中重要的物流领域,近十几年有很大发展,也是一种新的物流形态。

区域物流是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的概念,指一个国家范围之内的物流,如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均属于区域物流。

4 .一般物流和特殊物流

一般物流是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全社会的广泛性,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及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普遍的适用性。

特殊物流是指在遵循一般物流规律基础上,带有制约因素的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

(二) 物流学说

1. 黑大陆学说

著名的管理学权威P·E·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最具潜力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2 .物流冰山说

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潜心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以下,是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它的一部分。

3 .利润中心说

利润中心说的含义是,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非但如此,对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利的主要活动。物流的这一作用,被表述为“第三利润源”。“第三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经济发展历程来看,能够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这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们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

4 成本中心说

成本中心说的含义是,物流在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主要并不是要搞合理化、现代化,主要并不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

动,而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

5 .服务中心说

服务中心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认识,他们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和增加利润。

6 .效益背反说

效益背反说是物流领域中经常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以包装问题为例,包装方面每少花一分钱,从表面上看这一分钱就必然转到收益上来,包装越省,利润则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之后,如果简省的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造成了大量损失,就会造成储存、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

7. 战略说

当前非常盛行的一种说法,实际上学术界和产业界越来越多的人已逐渐认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操作性任务。应该说这种看法把物流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企业战略是什么呢?是生存和发展。物流会影响企业总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在哪个环节搞得合理一些,省了几个钱。

四、物流经济活动的双重性

物流是增值性经济活动;物流又是增加成本、增加环境负担的经济活动。对物流双重性的认识,应当是研究物流管理的一个基本点。

我们的任务是在尽量降低物流成本占用,尽量减轻物流造成的环境负担基础上,使物流活动能够增值。

(一)物流创造时间价值

时间价值是“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本来就存在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创造的价值,称作“时间价值”。时间价值通过物流获得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缩短时间创造价值

缩短物流时间,可获得多方面的好处,如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增加物的周转,节约资金等。马克思从资本角度早就指出过:“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优越人,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马克思恩烙斯全集》第24卷、第142页)。这里,马克思所讲的流通时间完全可以理解为物流时间,因为物流周期的结束是资本周转的前提条件。这个时间越短,资本周转越快,表现出资本的较高增殖速度,从全社会物流的总体来看,加快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是物流必须遵循的一条经济规律。

2、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经济社会中,需要和供给普遍地存在着时间差,例如,粮食生产集中产出,但是人们的消费是一年365天,天天有所需求,因而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时间差。类似情况不胜枚举。

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可以说这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正是有了这个时间差,商品才能取得自身最高价值,才能获得十分理想的效益,才能起到“平丰欠”的作用。但是商品本身是不会自动弥合这个时间差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集中生产出的粮食除了当时的少量消耗外,就会损坏掉、腐烂掉,而在非产出时间,人们就会找不到粮食吃。物流便是以科学的、系统方法弥补,有时是改变这种时间差,以实现其“时间价值”。

3.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

物流总体和不少具体物流遵循“加速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这一规律,以尽量缩小时间间隔来创造价值,尤其是针对物流的总体,讲规律主要从这一总体地位出发。

但是,在某些具体物流中也存在人为地能动地延长物流时间来创造价值的。例如,秋季集中产出的粮食、棉花等农作物,通过物流的储存、储备活动,有意识延长物流的时间,以均衡人们的需求;配合侍机销售的投机性营销活动的物流便是一种有意识地延长物流时间、有意识增加时间差来创造价值的。

(二)物流创造场所价值

场所价值指的是“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空间差,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往往处于不同的场所,由于改变“物”的不同步场所存在位置,创造的价值称作“场所价值”。

物流创造场所价值是由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空间差,商品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价值,通过物流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到高价值区,便可获得价值差,即“场所价值”。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1、从集中生产场所流人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之一,往往是通过集中的、大规模的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一个小范围集中生产的产品可以覆盖大面积的需求地区,有时甚至可覆盖一个国家乃至若干国家。通过物流将产品从集中生产的低价位区转移到分散于各处的高价位区有时可以获得很高的利益。物流的“场所价值”也依此决定。

2、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和上面一种情况相反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也不少见,例如粮食是在一亩地一亩地上分散生产出来的,而一个大城市的需求却相对大规

模集中,一个大汽车厂的零配件生产也分布得非常广,但却集中在一个大厂中装配,这也形成了分散生产和集中需求,物流便依此取得了场所价值。

3、在低价值地生产流入高价值地需求创造场所价值

现代社会中供应与需求的空间差比比皆是,十分普遍,除了大生产所决定之外,有不少是自然地理和社会发展因素决定的,例如农村生产粮食、蔬菜而异地于城市消费,南方生产荔枝而异地于各地消费,北方生产高粱而异地于各地消费等等。现代人每日消费的物品几乎都是相距一定距离甚至十分遥远的地方生产的。这么复杂交错的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差都是靠物流来弥合的,物流也从中取得了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分工和全球供应链的构筑,一个基本选择是在成本最低的地区进行生产,通过有效的物流系统和全球供应链,在价值最高的地区销售,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为此创造了条件,使物流得以创造价值,得以增值。

(三)物流创造加工价值

“物”通过加工而增加附加价值,取得新的使用价值,这是生产过程的职能。在加工过程中,由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不断注入,增加了“物”的成本,同时更增加了它的价值。

在流通过程中,可以通过流通加工的特殊生产形式,使处于流通过程中的“物”通过特定方式的加工而增加附加值,这就是物流创造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流创造加工价值是有局限性的。它不能取代正常的生产活动,而只能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一种完善和补充。但是,物流过程的增值功能往往通过流通加工得到很大的体现,所以,根据物流对象的特性,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这一加工活动,可以对整个物流系统完善起到重大作用。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物流作为对于用户的服务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